📖 ZKIZ Archives


利潤增長之源——數量篇 王海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0w171.html

 

利潤增長之源——數量篇
我從事投資這個行業以來,整天忙碌的工作主要就是尋找「成長股」了,如果尋找到「淨利潤」長期增長的企業,並且以合理偏低的價格購得,那便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一個企業,如果要想實現淨利潤的增長,它必須要有所做為。那麼,怎麼樣的做為能夠實現淨利潤的增長呢?我在前文《如何對穩定增長型企業做盈利預測——以蘇寧電器為例》講過,我一般把淨利潤增長率進行解構,即銷售收入的增長率=x;銷售淨利率增長率=y。淨利潤增長率=f(x, y)=(1+x)(1+y)-1 = x + y + xy 。
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探求企業利潤增長背後的原因,或者說企業必須要有哪些做為才能實現利潤的增長。深入瞭解這些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做出投資決策。
利润增长之源鈥斺斒科
利润增长之源鈥斺斒科
注1:這篇文章只講述「成長」的「數量」問題,並沒有提及「成長」的「質量」問題,關於「成長質量」有時間再談。
注2:有議價能力或定價權並能實現「提價」的企業,一來可以增加銷售收入,二來可以提高淨利率,從而實現淨利潤的「戴維斯雙擊」。
注3:通過上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即企業淨利潤增長的六字方針:提價、降本、增量」要監測高管在這方面的作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3

閒話投研之一:EPS增長之源(1) 朱曉芸

http://xueqiu.com/8869718109/21516257

雪球會後有些朋友問到我一些具體投資決策的問題,我想乾脆就這個話題寫點東西吧,插播在《奧馬哈之霧》連載的間隙。時間不固定,內容不固定,諸位請當雜文看。

 

由於不同投資目標下做決策的方法可能是totally different的,所以事先聲明一下,在這兒與各位探討是如何能在長長的坡上滾雪球的方法,不追求快速賺錢,只期望能平安滾到最後,並且見證複利的魔力。要知道,巴菲特用不到21%的回報、近50年的時間締造了傳奇,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應該抱有怎樣的預期。

 

另外,我很care研究時所需素材是否公開可查的問題,畢竟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有機會去公司調研,而且就算泛泛的去了,也有可能是得到誤導。我個人多數情況下也是完全依靠公開資料做決策的,去調研也只是去感受企業一些軟的東西,比如領導人的精神面貌,企業文化和凝聚力等等。

 

**************************************************

 

正如週末會議PPT上的數據所示,一家企業在投資期內能帶來的投資回報與同期淨利潤的增長顯著正相關。因此,判斷一家公司的淨利潤(每股淨利潤/EPS)未來能有多高的複合增長率,將為我們做出投資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那麼,EPS增長可以來自於哪些方面呢?先看公式:

 

EPS=ROE(淨資產回報率)×BPS(每股淨資產)

ROE=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槓桿

 

熟悉財務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其實就是杜邦分析。這些年研究功課做下來,深切體會到對於一家公司長期經營前景的判斷,杜邦分析提供了最簡明有效的架構。而且,更重要的,對於除了金融行業的傳統行業公司,這個架構可以說是放之四海皆準,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拿來套一套。

 

從公式上看,長期EPS的增長可以有幾個來源:

 

其一,淨利潤率的提升;

其二,周轉加快;

其三,加大財務槓桿;

其四,BPS的增長。

 

我們分別討論。

 

一、淨利潤率能否提升?

 

1. 毛利率提高

 

A.成本率降低

   

從長期來看,包括原材料和人工在內的直接生產成本大體上應該是上升的。所以只能憑藉規模效應、向上游延伸或是減少用人的等幾個方面來降低成本率,但實現這幾個方面,都或多或少會面臨資本投入的問題,就要看折舊攤銷期內產生的折舊攤銷費用跟節約的成本如何匹配了。

 

有一些公司,能夠在極低甚至為零的新增資本投入下獲得更高的產出,使得成本率持續降低。就像everybody like的EDU,以及某類互聯網公司。這是相當相當完美的狀態。

 

B.產品提價

 

提價分為被動和主動兩種情況。

 

被動情況通常是供需關係的實質或預期性改變所致,比如工業品和一些上游產品,但這類產品價格的波動通常較大,要時時警惕調頭的風險。

 

主動漲價則體現出了「定價權」,一個企業擁有定價權,意味著它能夠在不減少銷量的情況下隨意提高價格。這是我們最喜歡的狀態,茅台是眾所周知的一個例子,另外像東阿阿膠,從09年產品提價以來,毛利從43%提高到了63%。

 

擁有定價權的企業少之又少,一旦發現這樣的標的,請一定要無比珍惜。關於如何考察一個企業是否可能擁有定價權,未來將另文探討。

 

C.推出高毛利熱銷新品

 

這條路徑最典型的例子是APPL,2001年推出ipod以來毛利率從27%提升到了40.5%。這也是大多數企業能夠嘗試走的路,畢竟擁有定價權的企業太少,但我們必須知道,能走通這條路的也是少之又少。

 

2. 降低費用率

 

A.銷售費用率

 

銷售費用率的降低並非在所有時候都是好事,當且僅當儘管它在降低,但收入仍然在增長的情況下,才是有利於企業價值的。

 

一般來說,完成了品牌建設的企業銷售費用率才有可能降低(但要注意,對於大部分消費品而言未必如此)。因此重點是,這個企業有品牌麼?目前企業的所為是有利於建成品牌的麼?

 

圖1:幾家酒類公司銷售費用/收入的比率


B.管理費用

 

 管理費用率的下降有兩種路徑,一是銷售收入增加而管理費絕對額保持穩定所導致的費用率下降,二是主動的縮減開支。

 

如何增加銷售收入後面會談到,而主動縮減開支不是我喜歡的路徑,因為長期效果不易衡量,很可能得不償失。但有一種情況可以考慮,就是管理層和股東的利益從不一致到一致。例如上海家化,自從變相私有化以來,管理費用與收入的比率從11個點降到了9個點以內。

 

C.財務費用

 

我更喜歡賬上沒有或很少帶息負債的公司,最好從來就沒有過財務費用問題。

 

不過對於過往有帶息負債的公司來說,如果現金流足夠好、賬上的現金足夠多且又沒有大筆資本支出的需求,大多數企業還是傾向於把這些債還掉的。所以核心是,公司未來有沒有能力賺到大量的現金?這個問題也需要另文討論。

 

3. 稅率下調

 

稅率如果能下調,當然是特別好的事兒。就像白酒行業,過去這些年稅改導致的實際所得稅率下降,也是行業盈利水平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圖2:幾家酒類公司所得稅/利潤總額的比率


 

4. 小結

 

 

下面是關於考察期利潤率能否提高的checklist,前四是我關注的重點。

 

  • 企業是否有定價權?

  • 企業是否有能力推出高毛利熱銷新品?

  • 銷售費用率未來有沒有可能降低?(企業的品牌建設情況?)

  • 帶息的負債有沒有可能減少?(企業能否賺到更多的現金?)

  • 行業產品價格普漲?

  • 成本控制下降?

  • 會否因治理改善導致管理費用降低?

  • 稅率能否下調?

 

 

本部分未解決的問題:

 

  • 如何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有可能擁有定價權?

  • 公司如何賺取大量現金?

  • 不同行業的企業如何建立品牌?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2

閒話投研之一:EPS增長之源(2) 朱曉芸

http://xueqiu.com/8869718109/21550823

前文說的,長期EPS的增長可以有幾個來源:

 

其一,淨利潤率的提升;

其二,周轉加快;

其三,加大財務槓桿;

其四,BPS的增長。

 

今天談談第二,周轉加快。

 

二、周轉加快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期初總資產+期末總資產)/2]

 

要提高總資產周轉率,從公式上看有兩個途徑,一是提高收入,二是減少總資產。這裡我們只談第一個途徑,第二個涉及的問題交互影響很複雜頭大,不去趟渾水了。

 

就像之前@不明真相的群眾 說的,利潤率的提高並不必然導致業績增長,收入下的多,淨利潤可能還反而會降低。所以探討如何提高收入在某種程度上的重要性甚至高於提高利潤率,尤其是對於快消品來說,若是沒辦法實現收入增長,基本還是前景堪憂的。

 

1、宏觀情景

 

籠統的看,有這麼一個公式(學數學的木辦法,啥都想到公式):

 

公司收入的提高=行業容量的擴大×公司市場份額的提高

 

我 們在看一個企業時,這兩條最好都兼具,不然長期增長的可信度就差些了,到最後可能就是個與通脹同步的增長。從歷史經驗看,兩者兼具的例子有不少,比如房地 產黃金時代的萬科,空調普及度越來越高過程中的格力,還有中聯這種工程機械公司。這類公司的長期利潤增幅和股價回報都很驚人的,見下表:

 


A. 行業擴容

 

行業擴容的主要來源是需求切實的提高。不同行業需求提升的原因不同,比如消費品行業是收入水平的提高,醫療行業是醫保的覆蓋+收入水平提高+老齡化等,工程機械行業是固定資產投資熱潮。臨近天花板甚至有出現拐點的行業誰都不喜歡,做長期打算的話儘量別沾,至少要少沾。

 

B. 市場份額提高

 

提 高市場份額的難易程度與行業的分散程度原則上相關,越分散的行業來說,市場份額的提高相對容易一些,但搶食的企業必須有獨到的競爭力。然而,由於不同行業 所需的核心競爭要素不太一樣,我們要在自己能力圈範圍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總的來說,能把用戶體驗做好,把品牌做起來的企業,是最有可能從競爭對手嘴裡 搶到飯吃的,所以還是回到上部分未解決的問題:不同行業的企業如何建立品牌?

 

2、微觀情景

 

從企業的微觀層面來看,有幾種方式來擴大收入:

 

A、市場邊界的擴張

 

市場邊界的擴張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地域上的擴張,把產品從地方市場賣到全國市場,再從全國市場賣到全球市場,這是比較簡單的擴張、提高收入辦法,這樣的案例很多,例如可口可樂,大眾汽車,還有我們的華為。什麼樣的產品能實現地域擴張呢?品牌和產品被用戶接受的程度是關鍵。

 

第二個維度是目標市場的擴張,例如假髮,原來的主要客戶群是有缺陷需要掩飾的以及演員等小眾人群,而現在已經變成了追求時尚的大眾女性群體。

 

B、同心多元化

 

企 業原有產品已經面臨增長瓶頸時,同心多元化是比較好的一個路子。同心多元化說白了就是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推出相關的新產品和新業務,這裡的同心可以以產品 為圓心,也可以以積累的技術、原材料供應鏈、銷售渠道或客戶等等為圓心,但這些「圓心」都必須足夠的堅固,才能成事。APPL不用說了,中國的家電企業, 美的電器,也是同心多元化的一個典型例子,它涉足數種小家電領域,十年來收入增長了8倍多。

 

C、跨行業發展

 

我 個人不太喜歡這類公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能長期成功的概率不高。儘管有香港的李嘉誠,中國的華潤和日本的三井商社這類例子的存在,但畢竟我們看到更 多的還是跨行業發展失敗的情況。這個對管理的要求太高了,而不得不承認在管理文化上,中國企業家們需要學習的還有太多太多,尤其是裡頭還有人性的因素,就 難上加難了。

 

每每談及跨行業發展,都會想到當年五糧液的王國春董事長一心要去做汽車行業的事情,圈內笑稱是「酒後駕車」。

 

當然企業在擴張時,即可以自力更生也可以採用併購的方式,這是另一種視角。但併購涉及到價格問題,之後的整合是否順利也存在不確定性,不過有強大企業文化合管理能力的企業去整合別人勝算還是會大一些的。

 

PS:關於縱向一體化,企業選擇走這條路很多時候是出於對上游核心戰略資源的把控,或是降低成本的需求,在增加收入方面的幫助不大,畢竟要合併報表的。

 

3、小結

 

下面是關於考察收入擴張的checklist,我只關心前三。


  • 產品是否能賣到更多的地區去?

  • 產品有可能拓展新的需求人群麼?

  • 企業是否有能力推出高毛利熱銷新產品或業務?(與利潤率的check list重疊)

  • 企業有能力進入新的有利可圖的行業麼?

  • 企業的併購能力強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3

【血荒求治·下篇】血荒之源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14/100472622.html
2012年11月15日,北京崇文門新世界百貨商場。一輛印有「無償獻血」「挽救生命」醒目紅色大字的潔白採血車停在熙熙攘攘的大門口。但直到中午12點,沒有一位行人走進車門。

  過早到來的冬天為無償獻血工作提前蒙上陰影。「獻血看天氣,天一冷,獻的人就少了。」一直守候在採血車內的工作人員對財新記者說,「獻血量已經明顯下降。」

  血荒還在加深。截至11月26日,北京市血液庫存僅1萬單位(每單位200毫升),缺口達兩成。為激勵市民獻血,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宣佈,將在以往僅針對無償獻血者及其配偶、直系親屬的優惠政策之外,對團體獻血單位員工提供優惠,員工有望優先用血。

  全國已有多省市血液中心庫存告急。北京、內蒙古、浙江等省份的官方網站即顯示,自10月來多個血型血液需公民緊急捐獻。按以往規律,因氣溫下降帶來的街頭獻血量下降,往往集中在每年12月至來年2月,但近幾年來,發生「血荒」的時間不斷提前。

  更嚴重的是,血液供需缺口呈逐年擴大趨勢。衛生部資料顯示,在新醫改啟動的第二年,2010年,手術人次比2009年增長18.6%,同期採血量增長只有7.7%。此後臨床用血量連年以10%至15%的增幅增加,但2012年一季度,全國獻血量較去年同期僅增長6.08%。

  「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和用血安全。」北京大學醫學部衛生法教研室主任王岳說,一方面血液供給不足,另一方面,用血需求激增,怎麼增加供給,是現在必須思考的問題。

  自1978年以來,中國便建立了以義務獻血為主的血液供應制度,此後逐步經歷從有償供血、義務獻血到無償獻血的曲折制度轉型。以《獻血法》公佈實施為標誌,確立於1998年的無償獻血制度在過去14年中一度保障了安全且相對充足的血液供應,如今隨著用血需求加劇,制度沉痾凸顯,也開始面臨真正的考驗。

  在王岳看來,出現血荒,有制度設計本身的問題,也有執行不力的問題,「現在已到了對制度進行反思的時候。」

血荒常態化

  10月29日,四川孕婦陳冬梅的家人在微博上發出求助的信息。這位孕婦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即將生產,卻因為血小板過低,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面臨大出血的風險,而血庫中的B型血緊缺,危急之下,家人只能通過網絡尋求捐獻。

  這只是當前血液短缺的冰山一角。10月中旬,福建醫科大附屬第一醫院涉及O型血的手術全停,連急診用血都受到威脅。六歲女孩馮祺因腎母細胞瘤手術失敗大出血,卻找不到可輸的血液,一度危在旦夕。

  據財新記者統計,全國32個省市級血液中心中,目前多個顯示庫存吃緊。除深圳、天津少數幾個無償獻血開展較好的城市,大多醫療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都長期陷入血液缺口。隨全國多地獻血量年增幅減緩,北京、中山等一些城市,甚至出現獻血數量下降。北京市繼2010年達到142噸年獻血量後,2011年下降5%,今年前九個月又下降2%。

  北京、上海、廣州等醫療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血荒」最難緩解。今年以來,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的網站長期顯示,四種血型的紅細胞庫存都長期緊缺。「全國各地的患者都到北京來看病,僅僅依靠北京本地的無償獻血肯定是不夠的。」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劉江說,據統計,北京每年約一半的用血量都為外地患者使用。

  各省會城市的血液庫存也不容樂觀。內蒙古血液中心庫存長年處在警戒線之下,多次加強動員獻血仍不見好轉;山東省血液中心也一度逼近「零庫存」。在重慶、廣東、新疆等地,因血液庫存多次告急,只能由消防官兵緊急獻血,但組織一次的獻血量,也僅夠幾天的使用,遠不能維持7至10天的正常庫存量。

  中小型城市的用血矛盾雖然沒有大城市突出,但一旦發生交通事故或礦難,缺血對生命的威脅同樣急迫。貴州省銅仁地區中心血站管平均介紹,銅仁因礦難頻發,已多次遭遇血庫「零庫存」,但從其他地區調配血液資源非常不易。一方面,其他地區往往同樣缺血,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層層行政審批。

  手術量相對較少的縣醫院用血缺口較小,且相當大一部分縣城至今仍保留由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組織義務獻血的傳統,以此補給血源。但在河北等一些省份,縣城患者用血時,仍會要求親友去附近城市的血站獻血後方能使用。今年2月,一位河北患者排期手術時,醫院提出需家屬拿獻血證「換血」,但多位親屬都不符合獻血條件,最終「花錢買到獻血證」。

  血液短缺早在2005年前就曾出現,但不少醫務人員認為,從未像當前這樣,全年任何時候,都可看到不同地區缺血的新聞報導。「相較於過去結構性和季節性缺血,現在缺血已經開始有常態化的趨勢」,據劉江介紹,過去血液短缺主要是結構性和季節性的短缺,缺某一種血型,或是在寒暑假期間,由於學生放假回家,獻血量不足造成短缺。而現在,已經發展為常年全血型的用血吃緊。

  更令人擔憂的是,新醫改後不斷提高的醫療保障水平釋放了醫療需求,手術人次連續幾年大幅增長,採血量卻遠未達到同等的增幅。江蘇省血液中心主任孫俊即指出,中國的人均用血量原本就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人均用血量1.6cc,江蘇省人均用血量3.12cc,均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人均8cc標準,「臨床用血量還會進一步加大,血液緊缺問題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

  無奈之下,北京等血液緊缺的城市自2011年後重啟「互助獻血」,患者需由親友獻血後方可用血。但並非所有病人家屬都符合獻血條件,冒名頂替、倒賣血液等亂象隨之而來,組織非法賣血的「血頭」趁虛而入。

無償獻血挫折

  經濟利益驅動下的賣血,已無法保障血液安全,意在保障血液安全的無償獻血制度遭到嚴峻挑戰。眼前的一切顯然與制度設計的初衷背道而馳。

  就國際經驗而言,號召無償自願獻血,以保障血液安全,早已是國際主流。在嚴重出血或患有嚴重貧血、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等疾病時,人們必須接受輸血方能挽救生命。在輸血技術最初應用到臨床醫學時,各國都曾允許通過經濟激勵,有償提供血液,隨之而來的安全隱患推動各國逐漸走向無償獻血。世界衛生組織在1975年即通過決議,敦促成員國發展自願獻血,避免有償用血帶來的用血風險。

  「血液來源是無償的,具有公益性,需要有一套高效的制度來保障血液的持續、安全供給。」 清華大學醫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景軍說,如果制度不合理,傷害的是整個社會的公益精神。

  中國的血液制度經歷了從有償獻血到義務獻血,再到無償獻血的漫長歷程。在1978年以前的有償獻血階段,一些結核、麻風、肝炎病人在利益驅動下,都參與供血,嚴重危害用血病人的安全。而此後啟動的義務獻血,獻血者還可獲得單位的營養補助費,不願獻血的職工即選擇用這部分補貼僱人完成任務,同樣帶來「血頭」猖獗。

  在中國臨床用血歷史中,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都曾嚴重威脅血液安全。上世紀90年代,由於血液經濟存在,不少經濟能力較差的血液供者為了多賣血,紛紛隱瞞自己的健康狀況。而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均存在檢測的窗口期,即病毒最初進入到機體到產生可被檢測出來的病毒抗體兩者之間會有一個時間差。窗口期內賣血,病毒難以檢測,最終造成病毒的大肆傳播,河南甚至形成「艾滋病村」,導致無窮後患。

  無償獻血制度即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而來。賣血已危及公共安全,決策者意識到,需要參照國際經驗,建立一套中國的無償獻血體系,以保障血液在「無償」和「自願」兩大原則下捐獻,確保用血安全。

  1993年,《採供血機構和血液管理辦法》頒佈,明確指出推行無償獻血,加強採供血機構和血液管理,保護公民健康。五年後,《獻血法》正式施行,從法律層面明確規定了無償獻血制度。「《獻血法》實施後,之前血液經濟帶來的安全問題可以說大大減少了。」曾經參與起草《獻血法》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卓小勤說。

  伴隨《獻血法》《血站管理辦法》及《全國無償獻血表彰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出台,決策者試圖從制度上引導公民無償獻血,規範血站血液管理,以及保障血液在醫院的合理使用。

  政府主導是這套體系的最主要特點。按照制度安排,獻血者只能通過政府舉辦的血站獻血,除少數軍隊醫院外,絕大多數醫院沒有採血權。血站負責採血、檢測、製備、儲存、分配等,對血液質量負責。需要用血的醫院與血站間簽訂協議,由血站在不同醫院間分配。血站的佈局也由政府規劃,不允許跨行政區域調配血液,嚴防血液買賣。

  為維持無償獻血體系的運轉,政府每年還要投入大量經費。紅十字會在財政經費支持下開展無償獻血宣傳;血站作為有行政級別的事業單位,約三分之二的運營成本由患者用血費用支付,另外三分之一也需政府補貼。

  為嚴防社會舉辦的血站有償使用無償捐獻的血液,社會力量被剔除在外。2006年修改的《血站管理辦法》要求民間自辦的血站退出歷史舞台,供血責任由政府舉辦的血站一力承擔。

  這套體系保障了之後數年血液供給。天津市血液中心主任楊文玲回憶,《獻血法》實施後,從全國形勢看,「各地其實都不錯」,天津也逐漸從依賴外地調血,實現了本地無償獻血自給自足,而當時的缺血也只是季節性問題,因嚴寒天氣、學生放假等外部因素導致缺血。

  直到2009年新醫改啟動、醫療保障待遇提高不斷釋放醫療需求,這套體系下人口獻血率偏低等問題才開始日益突出。相較於高收入國家4.54%和中等收入國家1.01%的人口獻血率,中國至2011年剛剛增長到0.9%。

  衛生部醫政司司長王羽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警示各地血液中心主任,「血液需求出現了井噴,但獻血的人數沒有增長。」在劉江看來,要改變現狀,就要對現有制度進行調整。

政府主導瓶頸

  隨著血液制度壓力加劇,在整個制度內起主導作用的政府開始遭受越來越多的拷問。制度弊病一經顯現,政府首先被社會問責。

  被詬病最多的問題之一,是眾多血液管理機構無法兌現《獻血法》當中公民獻血後本人或親屬可免費用血的承諾。這在各地屢屢發生。對曾無償獻血的患者和家屬而言,有無償獻血證即可抵頂相應的用血量,但實際操作中,各地血液中心只負責報銷相應的用血費用,在血站缺血時,家屬仍需互助獻血。

  「為什麼佛山的獻血證在北京不能用?」今年8月,一位廣東患者在北京求醫時,發現北京的血液中心並不接受佛山的獻血證,如果要用血,還要在北京「重新獻一次」。而江西人夏國慶帶身患腫瘤的弟弟在北京求醫時,也有相同的遭遇,她拿出江西的獻血證,要求免費用血,卻被醫院拒絕。

  事實上,在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目前都還不能實現異地直接用血。除上海、浙江、江蘇等少數東部省份率先探索跨省域直接用血,國內大多數地區,目前連省內異地用血都還不能實現。

  深圳是全國少有不缺血的大城市。深圳市血液中心獻血服務科主任藍欲曉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目前中國血液管理制度仍然是「統一採集,統一調配」。類似汶川大地震這樣需跨省調血的,需衛生部給各地下達供血數量,「我們只能按指標採血,不能多採集,否則對獻血者的愛心是一種浪費和損害」。

  「這和財政的撥付方式有關。」山東省衛生廳醫政處一位不願具名的工作人員說,「血站的經費都是以行政區域劃撥的,獻血者在哪獻血,財政撥款就撥付到哪。如果獻血者在河南獻血後想在山東免費用,這筆費用誰來結算?即便是山東省內,我們也是剛剛開始實行異地報銷,由市級財政間相互結算。跨省的話就要省一級財政對接了。」

  囿於血液中心僵化的「屬地化」管理,不僅血液費用在跨省時難以對接,血液資源也無法跨區域調配。在同一個省份內,不同城市的血站間如需調配血液,也需經過省衛生廳的行政審批。

  北京等用血量集中的大城市為此苦不堪言。很多外地患者到北京看病,北京的獻血量本就不能滿足自身需求,卻也無法從周邊地區調配。劉江認為,既然病人向大城市流動,血液也應在有關部門的監控下有秩序地跨區域調劑,解決大量外地人來北京看病用血的難題。

  「從技術上這是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全國聯網管理就行。」卓小勤說,但政府對血站屬地化管理,要調配資源,就面臨地區間利益難以協調的困境。

  在部分地區,地方財政對本地血站的補給無法充分保證。王岳告訴財新記者,有些地區財政投入不足至今仍影響血站運營,「政府既然界定血站為公益性,就要保證財政的補給,不能讓血站自己想辦法掙錢。」

  吉林省血液中心原主任許吉一透露,由於實行收支兩條線,一些財政緊張的城市,財政在把上收的血液費用下撥回血液中心之前,還要扣留20%,「這讓血站怎麼好好運轉」?

  在深圳,財新記者看到,每隔三小時,從深圳市血液中心開出的血液運輸車就要到採血點取走剛剛採集的血液。捐獻的血液分兩部分,一支試管加一袋血。試管送往血液中心的檢驗科,血袋則送到成分科。在檢驗科,試管中的血要完成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體各兩遍檢測,加上其他必要檢測,累計16項。在成分科,每一袋血都先要濾出白細胞,然後分離血細胞和血漿,並分別存儲。整個過程要在獻血後的6小時內全部完成。一整套操作包括血液冷藏輸送都需不菲的成本。為了安全上萬無一失,業內也不乏認為應該進一步增加篩查措施的聲音。

  中國輸血協會血站管理工作委員會今年9月測算,以200cc全血為一個單位,涉及的人員、檢驗、耗材、運輸等費用,約為每單位380.29元。再考慮到全國平均5.4%的血液報廢率,每單位成本達到400.83元。血站供給醫院的價格,為發改委統一的220元至250元,不足部分由財政補貼。但全國平均每單位血液政府僅補貼98.6元。

  公共財政資源大量投入之下,身兼國有事業單位和公益組織雙重身份的血站的運營效率備受質疑。據財新記者檢索,多個省市的血液中心,都沒有形成對社會公佈血液採供情況及財務狀況的慣例。血站信息公開透明不足,不斷有公眾質疑醫院收取用血費用是因為血站「賣血」,或將血漿暗地裡賣給血液製品企業才導致缺血。

  即便是血站內部人士也對管理體制不滿,認為目前的人事制度、分配製度都導致血站低效運行。一地方血液中心主任私下對財新記者表示,血站人員長期缺乏激勵,薪酬按事業單位統一績效考核分配,抱著「鐵飯碗」、長期吃「大鍋飯」,「現在躺著站著都拿一樣的錢,做得再不好,也不能開除。」

  少數無償獻血工作開展較好、血液供應相對充足的地區,如深圳、天津、長春,成功經驗被總結為地方領導的支持。楊文玲坦言,如果沒有市領導的支持,與城管部門協調獻血車停置地點、通過媒體低成本宣傳,都成為問題。更多血液中心主任表示,無償獻血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一把手」的重視程度。這在不少學者看來,很難成為供血安全堅實的保障。「依靠身份管理,是管理無能的體現。如果這樣,我們還要法律和制度幹嗎?」王岳說。

如何喚醒公民意識

  隨著醫療保障待遇繼續提高,醫療需求進一步釋放,多位血液中心主任預計,未來血液供需缺口還將加深。緩解缺血現狀,需要更多公民積極參與無償獻血。

  然而,參與獻血的公民意識如何喚醒,業內多有不同看法。卓小勤認為,擴大獻血群體,需要自上而下的改變,公務員群體首先要帶頭參與,「在國外,國家元首都會帶頭獻血,只有公務員先起到表率作用,才會有更多公民加入」。

  天津已對此做出嘗試。楊文玲介紹,自2009年開始,天津市血液中心號召新錄入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參與無償獻血,「三年時間大概有不到6000人參與,人數不多,但作為一個活動,我們要一直繼續下去。」

  王岳則認為,喚醒公民獻血熱情,需要無償獻血制度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喚醒公民意識的一個關鍵在於「權責對等」,如果公民在無償獻血體系中的權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責任意識自然也會隨之消減。

  目前,獻血者的權益能否保障,取決於《獻血法》的現有規定。但現有規定中,明顯缺乏對獻血者及用血感染人群的保護;而血液的分配、使用是否合理並且公平,取決於政府舉辦的血站是否能做到信息公開透明,並接受政府和社會嚴格的監管。

  對於很多人關注的獻血後血液去向問題,王岳指出,從技術上看,實現查詢十分容易,現有的信息化手段足以滿足,關鍵在於政府是否願意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政府是否有主動獲取公民信任的意願。

  更不乏意見認為,作為公益事業,血液管理由政府完全壟斷,靠計劃手段調控,才是將公民熱情拒之門外的病根所在。「我們現在對血站的管理,還是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血站站長都由政府任命,有行政級別,整個體制是自上而下傳導的。」王岳說,現有體制下排斥公民監督和廣泛參與,容易導致失信於民。

  王岳透露,衛生部早已有意促進《獻血法》的修改,具體討論中,認為當前缺血的原因既有制度設計本身的問題,也有制度實施過程中操作不力的問題,兩方面都要進行改進,「我個人認為,再修法的話,應該在制度設計上有所創新,把一講獻血就想到衛生部,變成和全社會相關。」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國際經驗中,無償獻血都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採供血機構也未必都由政府直接舉辦。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血站由紅十字會等公益組織舉辦,公民的用血費用納入醫保後,由醫保付費支撐血站運營,無需政府財政補貼,而血站信息對社會公開,接受嚴格監管。

  美國的採供血體系甚至鼓勵不同血站間競爭。同一地區往往有兩家以上不同機構舉辦的血站,在競爭中提高工作的效率。在由政府直接舉辦血液中心的法國,血液中心與政府間也並非行政隸屬關係,而是以簽訂目標與績效合同的方式,由血液中心自主運營,接受監管。來自民間的社會組織也會在血液中心的行政管理委員會佔有一席之位。

  「我們現在也應該呼籲社會組織加入無償獻血體系,而不是由政府壟斷血液的供應。」王岳說,隨著社會發展,公益組織的能力也在提高,應該探索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也參與無償獻血,反過來推動政府舉辦的血站提高效率,「過去我們認為只有官辦的才可靠,社會舉辦的就不放心,現在這個顧慮要改一改。」與此同時,他認為政府對於血液安全的監管則要進一步加強。

  長期研究公民社會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名指出,公民自治、民主監督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們現在談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就是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公民社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參與機制,讓社會自己發育起來。」

部分國家或地區血液管理體制

  美國

  ●獻血機構由美國紅十字會下屬機構、美國血液中心和各家醫院血液科組成,同一地區往往設有不同獻血機構,保持競爭關係。獻血者招募以電話招募和上門招募為主。獻血者在獻血後獲得小紀念品,但不發放《獻血證》。全國實行嚴格統一的行業標準,接受FDA和美國血庫協會的嚴格監管

  德國

  ●獻血機構由紅十字會下屬機構和醫院附屬輸血中心組成,私人機構和大學組織的獻血服務中心也可以參與獻血服務。血液主要來源為流動採血。獻血者可獲得食品、紀念品或小額金錢補助。血站運營費用由患者和醫療保險公司承擔,接受國家機構和獨立第三方機構監管

  中國台灣

  ●獻血機構為獨立的「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民間社團發起組織的團體獻血在總獻血量中佔32%以上,歷屆政府領導人均參加獻血。機構運營經費來自全民健康保險的支付及社會捐贈,受政府機構和社會監管

  法國

  ●獻血機構為政府舉辦的法國血液中心,與政府簽訂目標和績效合同。機構設立行政管理委員會,成員來自政府、軍隊及社會組織。每年定期發佈採供血白皮書,悉數列出從組織結構到採供血各個環節的每一個重要數據

  資料來源:財新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440

聯儲局變風險之源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86463

我們日前的文章才指出美國聯儲局正舞動著指揮棒,引導著市場的預期;然而,若連這個「指揮家」也正在不知所措,市場又是否再次進入「無人駕駛」模式?

918日,周三,聯儲局一連兩天議息後,以緊縮財政政策及按揭利率仍然高企令經濟尚處於緊絀情況為由,宣布不減少買債計劃,維持每月買債850億美元不變。聯儲局在聲明中表示,開放市場委員會決定等待更多證據顯示進展將能持續,才調整買債步伐。這決定令廣泛預期局方將「收水」的市場大感意外,美股應聲急彈,環球金融資產更現補倉潮。

為減少市場衝擊,聯儲局重申以失業率及通脹率作指標,即失業率降至6.5%,而通脹率不升至超過2.5%,才會加息。然而,聯儲局同時又向外釋放退市步伐速度較市場預期為慢的訊號,把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6月份估計的2.3%2.6%,降為2.3%,明年的預期增長下調幅度更大,從原來的3%3.5%,降為2.9%3.1%。十七名政策制訂者中,有十二名預期將在2015年進行首次加息。

主席伯南克在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議息會議後的記者會上,再三強調減少買債計劃並沒有固定時間表,假如數據證明局方的基本經濟展望,以及對經濟前景更有信心,或會在今年較後時間啟動退市。而即使在年底落實踏出退市第一步,隨後的進度也要視乎實際情況。不過,這也讓經濟師預測退市時機的難度也大增;接受路透社訪問的十七大華爾街券商中,九家預期聯儲局或於12月的會議後啟動退市計劃,但表明對預測並不太有信心。

事實上,分析師指聯儲局臨陣退縮,是因為連月來退市言論令國債孳息率急升,債務對財政支出構成的壓力,使聯儲局不敢犯險在9月宣布「收水」,惟恐損害經濟復甦的基礎。《路透》的Peter Rudegeair分析,聯儲局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是有見於銀行貸款市場仍然不振。Rudegeair指出,經濟衰退見底逾四年以來,商業銀行貸款和租賃(loans and leases)增長僅4%,成為1960年代以來其中一次最疲弱的信貸復甦,相比19907月和19913月的兩次衰退後,同期貸款和租賃增速是今次的四倍以上,反映復甦並不堅實。

回顧今年5月下旬,伯南克在國會聽證會上暗示聯儲局考慮退市(Tapering), 6月更講到Tapering「路線圖」,市場由此確信聯儲局將在918日的FOMC會議宣布Tapering步驟,而長債孳息早在伯南克5月出席國會聽證後已起步上升,10年期債息由5月底的2厘以下,到9月初曾升穿3厘水平。

由於債市對Tapering的反應如此強烈,債息在7月中已升越第二季GDP2.5%實質增長,而長債息率高於GDP實質增長率,有機會導致經濟放緩甚至衰退,至此聯儲局不得不打倒「昨天的我」,「出人意表」地維持每月850億美元買債規模,並強調這是「預防舉措」(precautionary step),在經濟增長達到聯儲局預期目標之前都不會收緊(銀根)。

FOMC公布決定後,10年期債息顯著下跌,美股則抽升,現在問題是伯佬「預期」年底減購還有幾多人會相信?UBSDrew Matus就狠批聯儲局的指引對它的公信力毫無幫助。《華爾街日報》更指出,聯儲局這次埋門窒步,貫徹華府近日搖擺不定的政策取向,包括總統奧巴馬對敍利亞意圖用兵,以及前財長薩默斯突然退出角逐下屆聯儲局主席,均如出一轍。經濟學者及分析師指出,聯儲局月前向市場釋出強烈的「收水」訊息,如今大概感到後悔,因為要說服市場不把逐步減少買債與收緊銀根混為一談,殊不容易。聯儲局眼見債息在宣布退市計劃後急升,態度退縮,不知所措,一而再把市場搞糊塗了。

事實上,過去幾個月的10年期債息表現,反映聯儲局已不能有效控制市場利率(長債孳息)走勢。伯南克表示年底仍有可能Tapering,但聯儲局預期GDP增長僅2%2.3%,若要減購,前提是10年期債息必須回落至2厘以下,亦即是說,Tapering主導權不在聯儲局手裏。更大的問題是,推遲Tapering勢必加劇美股的泡沫化;至此,可以說,聯儲局基本上已處於顧此(股)失彼(債)的兩難局面。

無論如何,退市政策的基調迄今未有明顯轉變,市場重又預料最快於今年12月會有「收水」行動,這段期間,恐怕環球金融市場會在一片不明朗及觀望氣氛中出現動盪,更將隨時重演8月時的景況。例如有分析員說,滙市早前基本上已消化了減少買債的消息,聯儲局如今不行動,滙市反而會有波動風險;可以說,這些不明朗都是源於聯儲局的政策風險。我們相信,918日前,沒有幾個投資者會認為聯儲局是「黑天鵝」之源頭;但918日後,會有愈來愈多人認為,聯儲局的政策風險會成為下一次危機的引爆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96

港鐵管治敗壞之源(2014/5/15)


2014-05-15  NM
 
 

 

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為高鐵工程延誤致歉,承認沒有及時讓公眾及股東知道工程遇上重大困難,溝通欠妥。不過,他拒絕為此番失職掛冠,但宣佈明年八月約滿後將不續約;表示離職之舉「符合其家庭利益」(it fits our family purposes);是否符合港鐵以至港人利益,管他娘。

行政總裁為港鐵二萬三千名員工之首,其去留事關重大,不難影響股價。隱瞞這般股價敏感的內幕消息達九個月,不管這是否違反證監條例要求,管治有欠透明,殆無異議。港鐵的管治何以敗壞至此?港鐵是上市公司,理論上面對股東的監察。然而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持有七成七股權;官家主導港鐵主席以至董事局成員的任命不在話下。事實上,運房、庫務二局的局長和運輸署長更是其董事局的當然成員。於此可見,港鐵徹頭徹尾是間國企,而此亦正是其管治敗壞的病灶之所在 —— 把持港鐵大局的人跟其管治是否到位合格並無切身關係,其決策以政治而非股東及乘客的利益為考慮,更自不待言。董事局主宰港鐵的決策,任命韋達誠為行政總裁、決定其去留的是董事局轄下的提名委員會。該會有七名成員,去年開了三次會;當中陳家強、張炳良兩局長只出席了兩趟,有一趟張局長更是找人替代的。獨立非執董石禮謙三趟會議皆有出席,但其中一趟並不在場,只是透過視像參加會議。從這張考勤表來看,陳、張、石三位有多重視提名委員會的工作又還用說麼?一三年八月的會議決定跟韋達誠續約十四個月至一五年八月,此短暫安排事不尋常,三者可有參與並認同此決定、是否同意其離職的安排?董事局轄下的薪酬委員會決定韋達誠、「提早退休」的周大滄及其他高層的待遇。這個會有五名成員,去年開了七次會。陳家強只出席了六趟,當中一趟由別人替代。此外鄭海泉、文禮信皆沒有全數出席,就算出席,亦是視像參加。陳、鄭、文三者有多著緊港鐵高層的薪酬待遇也不用說了。事有湊巧,提名及薪酬此兩至為關鍵的委員會都是由何承天當主席。港鐵成立三十五年以來,他當了二十三年董事。環顧整個港鐵董事局,無論是資歷或年紀(七十五歲)他都是老大哥。不管是韋達誠合約的長短或其待遇高低 —— 他離職將獲起碼高達兩千兩百萬元的酬金 —— 誰最有發言權,明顯不過。何承天是建築師,當過立法局議員;曾是工業邨公司(即今之科學園)、古蹟諮詢委員會及香港交響樂團主席,又是房委會、城規會及醫管局成員。他服務社會之心,毋庸置疑。然而港鐵股票他半股不持,對其業績好壞說不上有什麼切身關係;地位儘管超然,然而畢竟是年逾古稀的老翁了,讓他來長期主導港鐵高層的任命及薪酬,恰當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86

SENSE隨筆150321 功能組別之源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1/sense%e9%9a%a8%e7%ad%86150321-%e5%8a%9f%e8%83%bd%e7%b5%84%e5%88%a5%e4%b9%8b%e6%ba%90%e8%b5%b7/

SENSE隨筆150321
功能組別之源起
朝日執筆
選舉簡介系列(十三)香港「功能組別」制度Functional Constituency System「功能組別」選舉之源起

上兩集我們簡略地介紹了香港自開埠以來,「直選」又或者說是「公眾選舉」的發展史。 本集我們會轉為講一種非常具有 “本土特色”的選舉方式──「功能組別Functional Constituency (FC)」選舉,也稱為「功能界別」或「功能團體」。 「Constituency」本是「選區」的意思,不過在這種選舉方式中,這些「選區」並不如普遍以「空間」劃分,也不是像歷史上曾出現的法國議會以「階級」劃分,而是「創造性地」以社會「功能Function」劃分

若果不算1883年那次「潔淨局」兩個議席的 “真普選”,「功能組別」選舉的歷史比直選還要早。 1985年立法局選舉引入「功能組別」議席,議會內首次出現官守和委任以外的議員,實可視為香港「代議政制」的先聲。*** 由這個制度出現至今,透過「功能組別」選舉產生的議員,一直佔據議會一半的議席,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不過,奇怪的是無論本地抑或外地研究選舉的學者,對「功能組別」選舉似乎都沒有多大興趣,在其出現頭二十年的光景中,相關的研究跡近於無。學者們之所以對此興趣缺如,最大的原因大概是,在起初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一直都不認為「功能組別選舉」是一個「選舉」!「不確定性」是「選舉」一個非常關鍵的「性質」,也是選舉研究的「魅力所在」。然而,當一個「選舉」的過程和結果,都「盡在掌握」(即俗稱「內定」)之時,這個選舉就很難按照一般「選舉研究」的邏輯、理論和框架去進行研究了。 況且,按照《基本法》第六十八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 按照正常理解,會據此認為「功能組別」只是「過渡性安排」,研究價值自然較低。***

當然這其中還有另一個困難,就是香港式的「功能組別」選舉在當今之世非常罕見,對社科類尤其是政治學的研究者而言,缺乏「比較對象」是進行研究的一個大難題。 誠然,與香港式「功能組別」相似的「職業代表制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在歷史上例子不少。寬鬆一點的話,大革命前法國的「三級議會」實行的也是一種「職業代表制」,其劃分的「職業」分別代表「教士」、「騎士」和「其他所有職業」。(而且還實行「分組點票」,實在與今日香港的「功能組別」同出一轍。)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波民主化」時代,歐洲不少議會內都曾出現過這類「職業(行會)代表制」產生的議席,但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也不要以為香港的「功能組別」真的是「天下無雙」,愛爾蘭的議會現時存在類似的制度。 愛爾蘭實行兩院制,其上議院Seanad Éireann有60席,其中11席由總理委任、3席由愛爾蘭國立大學畢業生選出、3名由都柏林大學畢業生選出,餘下的43則由「文化」、「漁農」、「勞工」、「工商」、「社會」五大界別選出。這簡直就是香港「功能組別」Crossover「選舉委會員」了!不過,愛爾蘭上議院的權力非常有限,它沒有提出法案的權力,也只能「審議」下議院交上來的議案,而且還沒有否決的權力。 最重要的是,雖然它已經如此「委曲求存」,但愛爾蘭人民還是覺得它 “篤眼篤鼻”, 故此「廢除上議院」已被本屆政府列入「憲政改革計劃」之中。 另外,斯洛文尼亞也有與愛爾蘭類似的設計。 至於像香港一樣,透過類似的「功能組別」方式產生的議員,竟然能與直選議員平起平坐,擁有同等權力者,恐怕就只有鄰近的「梳打埠」了!(在歷史上則有法西斯義大利、佛朗哥西班牙,還有修憲前號稱「萬年國大」的「中華民國國民大會」。)

不過,千禧年過後,學界研究情況稍為有變,有學者開始對「功能組別」選舉感興趣了。原因之一是他們發現,這個本來應只屬於「過渡性」的安排,原來可能會「過渡」至2046,而事實上,也不知不覺間運行三十年了。 之前的篇章也說過,一個制度存在運作越久,就越「頑固」,也越難被取締。 況且,「選舉研究」還包括「選舉」對社會和政治架構所造成的影響, 這個制度運行近三十年,對香港的政治生態必然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本身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而且,「功能組別」雖然「內定味濃」,但也不是鐵板一塊。不同界別的「選舉」之間,其實也因「政治微生態」的不同而有微妙的差異,其相互之間的比較研究,就已經能夠透視出點什麼來了。因此,有關「功能組別」選舉的研究,就開始相繼出現了。

要說「功能組別」在香港如何出現,大概得從香港開埠之初開始說起。 今日的香港常被人說是「官商勾結」,其實「官商勾結」一直是香港的常態。尤其是殖民地建立之初,政府能力有限,與財雄勢大的「怡和」、「太古」等大行「共同管理」這片土地實在理所當然。當時行政局的構成,多半是由政府各部門首腦兼任的「官守議員」,而其他席位(當然是委任),則不成文地為一個「怡和代表」、一個「匯豐代表」、一個「太古代表」,其他如「會德豐」級別的「二線行」一個代表,有時也有個別德高望重的行會大老(如律師、醫生)獲邀入局。
另一方面,這片地方98%人口是華人,自然有需要將華人菁英拉攏到建制之中。具體做法是先以「荷蘭水蓋」安撫之,若其位高勢大,不滿於 “爵勳虛名”,也可以考慮將之委任進「定例局」(立法局)甚至「議事局」(行政局),使其有接近權力中心、參知政事的機會。學術一點說,就是 金耀基等所提出,相當著名的「行政吸納政治」模型了。

於是,商人集團、專業領袖和地方菁英在這種運作模式下得到參政的機會。對於政府而言,所有問題都可以在擺上枱前,先關上門「協商定當」,然後才作「公開諮詢」和放到議會「討論」。 所有政策以此流程運作無礙,在社會上也鮮有阻力,行政立法關係高度融洽。這大概就是立法局會議安排在星期三,與賽馬放在同一天的原因吧!這樣就可以方便「同一批人」散會後一起到馬場聯誼,觀賞愛駒出賽了。 須知當時立法會的「效率很高」,往往一天之內就會完成幾個法案的「三讀」,根本不會出現如今的「馬拉松辯論」。

這種模式一直運作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在中英有關香港前途談判之時,中方就已經對這種「行政吸納政治」的運作模式相當滿意。況且,讓工商界和專業界的菁英領袖在建制之中繼續發揮影響力,也有助於提升他們對回歸的信心,有利政權的順利過渡。
然而,在《聯合聲明》中,指明回歸後香港的立法機關,必須「由選舉產生」。根據文獻和有份參與者的憶述,相關條文幾乎是最後才加進《聲明》之中的。 英方按照「西方世界」的邏輯理解「選舉」;但在中方而言,「選舉」因應各國相異的國情,並沒有所謂的「國際標準」。

不過,最先以「選舉」名義鑽空子的,其實正是港英政府本身。為了搶先為政權轉移後的香港定立「政制範式」,麥理浩在八十年代推動議會「民主化」,也就是說,最低限度議會內不能再有「委任議席」了吧! 然而,在議會引入「選舉議席」之時,如何能夠保證那些「傳統菁英」繼續擁有建制內的發言權,以維持多年行之有效的「行政吸納政治」體制呢?這一個問題,以非常直白的語言,表述於當年的「政改白皮書」之上。換言之,就是如何在開放「民主選舉」的同時,繼續保障「精英特權」!

最後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建立一種特別的「選舉」辦法,只容許這些菁英參選和投票,這樣就能保證他們必然能夠被「選入」議會之中,成為議員了。因此,遂有「功能組別」的誕生。*** 從概念上而言,「功能組別」選舉其實就是把從前透過委任而晉身議會的各大利益集團代表,以「選舉」的包裝,讓他們的影響力得以在「民主化」議會中,制度化地延續下去。當然,從前是由督爺指派代表,現在則變成業界推舉,也算是一種「民主」的進步吧!

中方看到港英政府竟能創造出「功能組別」此等的「天才的選舉制度」,當然大為欣賞,並在不久後啟動的《基本法》草擬中照單全收。在《基本法》中加入「功能組別」的選舉辦法,首先就滿足了「聯合聲明」中有關「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夠安撫當時「人心惶惶」的工商界,保證他們回歸後的政治話語權,而且,在面對「民主派」爭取「直選」的呼聲時,「功能組別」可以作為「委任」和「直選」之間的重要緩衝。最後敲定以「混合制」組成議會,「功能組別」與「直選」各佔一半,可謂左右逢源,確保香港社會在過渡期和回歸初期的穩定。

1985年的立法局選舉中,首次出現「功能組別」選舉議席。事實上,這是香港立法局歷史上首次引入「選舉議席」。當年立法局的35個議席分為三部分:11席為包括港督及其他官員在內的「官守議員」;12席是由「選舉團」分區以「多輪投票制」選出,「選舉團」的成員為各區的全體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及區議會議員;最後12席就是由12個「功能組別」各自以不同方式選出的議員了。
歷經1988、1991兩屆,「功能組別」的議席及佔議會的份額不斷增加,「界別」的種類也有所擴充,至1995年回歸前最後一屆的立法局中,「功能組別」已有30席,佔議會內一半議席。(另外分別為20席「地區直選」及10席由全體區議員組成的「選舉委會員」選出。)「議會一半議席」的這個比例,自此一直沒有改變。
2012年立法會在增加5席「地區直選」議席的同時,也增加了5席新設的「區議會(第二)」(俗稱「超級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立法會總議席增至70席,「功能組別」繼續維持佔50%(35席)的比例。

150321 說明:

  1. 1985年「選舉團」的12席中,有兩席分別由「全體市政局議員」及「全體區域市政局議員」選出,另外10席則由「全體區議員」選出。按照現在「功能組別」的分類方式,其實這12席「選舉團」議席也可算是「功能組別」。如此,則當屆「功能組別」比例將增至佔全體議席的42.1%。
  2. 1988年「功能組別」中新增「衛生界」(1995年改稱「衛生服務界」)及「會計界」,取代了兩個「委任議席」。
  3. 1991年開始,港督雖仍為立法局的「當然議員及主席」,但不再出席立法局會議,改為委任一名議員為「副主席」,負責主持會議。至1993年,港督不再擔任立法會議員,會議主席一職改由全體非官守議員互選產生。
  4. 1995年的選舉,將投票年齡由以往的21歲,調低至與中英兩國相同的18歲。彭定康政府該次選舉中將「功能組別」擴充成「新九組」,令合資格選民大幅增至106萬,佔「地區直選」選民的超過40%。「選舉委員會」10席由全體民選區議員選出,以今天的標準亦可視為「功能組別」,如此則「功能組別」佔議會比例為66.7%。
  5. 由於中方指由「彭定康方案」選出的1995年立法局是「三違反」,故拒絕讓該屆議會「坐直通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並於1996年底,以「60議席60票制」方式,於60名候選人之中,選出60名「臨時立法會」議員,在回歸後的1998年立法會選舉前,行使立法機關職務。
  6. 1998年及2000年的「選舉委員會」組成與以往不同,並非由下級議會成員組成,而是按類似「功能組別」的「界別分組方式」選出。根據《基本法》,這個「選委會」的功能,除了選出第一屆立法會10席及第二屆立法會6席外,還包括在行政長官未實現「普選目標」前,選出特區行政長官。
  7. 2012年增設5席「地區直選」議席的同時,亦新增了「區議會(第二)」,即所謂「超級區議會」的「功能界別」5席。立法會議席總數增至70席。「區議會(第二)」界別的選民人數達320多萬,佔全體「地區直選」選民的9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29

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原主任:移動端將是智慧城市的數據之源

2016中國智慧城市年度論壇日前在北京召開。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李鐵表示,智慧城市要以人為本,要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李鐵認為,智慧城市的關註度逐年提升,原因首先在於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高速發展。“7.6億的城鎮人口未來還在增加,到2030年會增加到9億人口,會產生巨大的需求。”第二個原因是,互聯網的發展,科技和創新水平的提高,使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最新的科技產品。發展智慧城市,和互聯網、物聯網的高度發育有直接的關系。

同時,李鐵還提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需要註意的問題:

第一,智慧城市要實現以人為本。把更多精力放在滿足城鄉居民需求,解決居民就業、生活方便的問題上,才有可能激發新的創新產品產生,帶動整體需求水平的提高。如果僅僅放在政績角度,智慧城市的效率就會大幅降低,資源會大幅浪費;

第二,智慧城市要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怎樣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智慧城市不可回避的大前提;

第三,智慧城市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僅是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關系到城市居民怎樣通過市場化程度來滿足各方面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務管理是很重要的方面,但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

第四,智慧城市應該發揮新媒體、新移動端的作用。傳統數據庫有一大部分屬於上報數據,但是新的數據更多來源於每個人、每個手機、每個基站所覆蓋的信號,這些信號會實現以人為本的數據端建設,更真實的體現人所發生的就業變化、產業變化、生活和消費變化等。

第五,要實現跨界整合。不要以一個企業來制定一個城市的所謂智慧城市方案,因為它是無數個企業的整合,包括IT產業、房地產企業,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方向,最終要滿足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滿足於市場,帶動內需。

李鐵強調,智慧城市的發展對於未來中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會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城市管理治理創新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城市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此次智慧城市博覽會將持續3天時間,共有國際國內城市、央企、互聯網企業、上市公司、科技企業等110余家展商推出智慧城市綜合服務、智慧社區、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領域的新技術與新服務。其中華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冶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興通訊、騰訊、海爾、萬達電商、建誼集團、日本三井不動產、法國泰雷茲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及新型領創企業參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53

(信報 17/4) 強大之源︰修為與制約 股海One Piece

1 : GS(14)@2013-05-01 12:55:36

http://figoinstock.blogspot.hk/2013/04/174.html
中學時期喜歡星光熠熠的皇馬,長大了卻學懂欣賞巴塞。
要了解這隊西甲勁旅何以強大,不但須鑽研其三道板斧──控球、傳送、4-3-3陣式,還要認識曾培育美斯、沙維、恩尼斯達等名將的重要搖籃──拉馬西亞足球學校!
該足球學校提供寄宿服務,惟規矩恰如西點軍校般嚴格。一位主任曾對報章公開了校內時間表:每朝6時45分起床,7時半前吃過早餐後,他們如常上學。過了午飯及小休,學員須進行文化知識學習,直至傍晚6時才進行數小時體育訓練。晚飯後是自由時間,但須準時11時熄燈就寢。
巴塞培訓 文武並重
對細小球員之鍛煉,拉馬西亞有着別具一格的一套。學校規定,絕不對15歲以下學員進行體能鍛煉。另外,學員須學習入球後與隊友慶祝,比賽完結時向球迷鼓掌致意。學校更安排當地傳媒採訪有潛質的學生,不但讓他們更早吸收面對傳媒的經驗,亦可引導他們建立成人為球星的夢想。
學員裏只有一成能為球隊披甲上陣,但他們仍對母校報以無限感激。在拉馬西亞的訓練裏,團結、謙遜、互助是每個小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着重文化、知識及修為發展,學校從不塑造只懂踢波的機械人,而是文武雙全的人才。
因此,沾花惹草、醉酒鬧事等醜聞,甚少於巴塞隊員身上出現。「美斯有着典型宅男性格」等趣聞,更是人所共知。
講求名利追逐的風氣日盛,相比尋找發達路徑,如何珍惜來之不易的成功,出奇地變得不被重視。會計師行前高級合夥人進行內幕交易,或者本地股評人從隱蔽交易中圖利等新聞,是最有力的證據。
任何行業,均存在惹人犯罪的誘惑,機場地勤人員也會遇上載有七萬美金的行李。無論眼前利益多寡,只要一念偏差,已可教人踏上歧途,斷送一生前程。所以,脆弱之人性,需要內在修養之補助,及外在規限之約束。
牢記CFA範圍裏的Code of Ethics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或者每逢須作利益申報,而難免有種不勝其煩的埋怨感覺時,有否想過這些多餘之物正是抗拒心魔的最佳保護?
依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及附屬法例賦予之權力,證監會致力進行透過調查、糾正及教育,確保證券及期貨市場運作有序及給予投資者應有保障,成績有目共睹,但市場上仍存在著光怪陸離的現象。
於媒體上作出推薦及解答聽眾來電,持牌人士挑選與自身毫無瓜葛的股份是慣常做法,以避免繁雜的利益申報,惟其意見之用處,值得相榷。
財經人應列登記名冊
另外,有前輩寧可紆尊降貴成「獨立股評人」,不受《操守準則》所監管而繼續呼風喚雨。不過,當股價下跌,在鏡頭面前熱淚盈眶,但堅稱自己並無持貨,模樣何其怪哉。
推銷厲害投資技巧,甚至進行「冧巴降」的堂課,坊間早已存在多時,但顯然大部分講師並非持牌人士,若然學生因而蒙受損失,乃何人之過?
考慮額外風險,法定機構顯然不會為上述人士提供上牌途徑。為求以正視聽,應否向任何獨立股評人、財經專欄作家、記者及投資課堂導師,設立價廉而簡單的登記名冊?證監應慎重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65

禮拜娛覽王:星爺笑點之源《他來自江湖》10大必睇位

1 : GS(14)@2015-06-15 00:52:27

■吳孟達與周星馳在《他來自江湖》中飾演父子,大放笑彈。


多得韋家輝23年前的神劇《大時代》帶挈,令TVB發現老本有價,所以由後日(16日)凌晨開始,就輪到周星馳的無厘頭劇《他來自江湖》重現江湖。論睇頭,星爺的笑料肯定較有層次,不難發現他劇中用到的笑點,原來早已為其喜劇橋段埋下伏筆,後來更發展為他電影中的煞食位。今次就推介《他來自江湖》的10大必睇場面,及不可不識的10大金句。撰文:李森




1.聞將軍令出招

吳孟達飾演星爺父親每逢哼起《將軍令》的音樂,他都會不自覺耍起何家太極拳,所以經常被星爺整蠱。橋段日後在電影《賭聖》及《整蠱專家》中再被引用,吳孟達每當聽到「三叔」及「阿爸」時都不自覺失控。




2.咬火柴扮Mark哥

早在星爺《一本漫畫闖天涯》中扮Mark哥前,他在《他》劇中已經着Mark哥褸、戴黑超咬火柴的造型已經試過一次。當中還包括稍後在星爺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扮慢動作行路。原來星爺在電影中的構思都源自電視。




3.重演感人情節

歐陽莎菲飾演的聾婆在萬梓良(萬子)的聯誼會擔任清潔工人,她的孫女張鳳妮為不良少女,因吸毒弄至精神恍惚,萬子以花灑淋頭來教訓她。看到這幕後的吳孟達、周星馳兩父子搞鬼的角色扮演,重現這經典一幕。




4.教訓大少女友

星爺在片中跟現今已貴為羅傑承太太的梁芷珊及影帝黃秋生有不少對手戲。有一場講述梁芷珊因為貪方便坐的士,而沒有叫私人司機星爺接載她,反過來被星爺教訓。當中充滿無厘頭對話的反客為主演繹,日後星爺的電影中經常出現。




5.琴姐戲份夠搶

李香琴演萬子的母親,她在搞笑及內心戲的發揮都盡展老戲骨的風采。其中一場琴姐為撮合兒子跟毛舜筠,借意反鎖兩人房內欲成好事,搞笑又抵死。當她對着演警察的戴志偉,聲淚俱下希望對方可以放過萬子時,盡顯慈母本性。




6.蕭笙客串導演

恬妞在戲中演內地新移民,她的半鹹不淡廣東話已經充滿喜感,跟萬梓良在戲中雖然做不成夫婦,但戲外卻結成過夫妻成為一時佳話。而恬忸戲中最後成為知名演員,賞識她的就是已故武俠劇大師蕭笙,他客串一角演回自己做導演。




7.無厘頭開口中

《大時代》報紙檔老闆麥皓為成就劉松仁的神級演出,今次再在《他》劇跟周星馳有不少對手戲,飾演投資公司老闆的麥皓為看中星爺是自己的福星對他無厘頭貼士言聽計從,演搞笑戲份的他亦有一手。




8.擅長小事化大

星爺到大牌檔食麵時發現碗中有一粒鈕,他發揮小事化大精神找來大牌檔各人逐個調查,最後店主發現鈕是來自星爺的恤衫反問:「阿Sir會唔會係你,你都甩咗粒鈕喎!有冇可能呢?可能性大唔大呀?」




9.錯口私訂終身

星爺因為要看卡通片《伙頭智多星》大結局而錯過逃走機會,累小惠被打至頭破血流。他事後稱:「如果冇人要你,我要你!」隨即行雷閃電,令流血不止的小惠破涕為笑說:「你放心啦!我冇人要㗎!」




10.槍戰火併BBQ

大結局冇冷場,除了有小惠同星爺的連場笑料外,秋生為奪回毒品跟警察槍火交戰亦非常精采。另外,當然少不了大團圓BBQ的情節,是TVB式結局必備場口。



【10大金句】

《他來自江湖》論到搶鏡非星爺飾演的金水莫屬,他亦秉承前作《蓋世豪俠》創出不少金句。



1.「坐低飲杯茶食個包」、「你講嘢呀」(始於《蓋世豪俠》,在《他來自江湖》再出現)2.「好嘢,失禮,佩服」(劇集片頭星爺同萬子互相拱手敬禮時講)





3.「Let's go my brother」(關海山送名車給萬子,萬子拒收,星爺自告奮勇代萬子還車,他臨開車時講的金句)



4.「浪子回頭金不換」(李香琴經常掛在口邊,亦對身邊人講)5.「先生幾多位?Mark開邊條仔?」(星爺無厘頭招牌句)6.「甚麼」(萬子口頭禪)





7.「為了靚靚,有人每日照鏡」、「你在何處馬小靈,望你脫險馬小靈,我王小虎空有威名」(星爺常常哼唱夏金城名曲《為了靚靚》與《馬小靈》)





8.「呢鋪真係代表作」(每當星爺成功整蠱一班他眼中的八婆時,就會拋出這一句)



9.「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恬妞跟萬子的戲中戲時,萬子諗出的經典廣告金句)10.「佛有兩面,人有兩條心未為多」(恬妞要求推遲跟萬子結婚,李香琴拋出金句)



【故事簡介】

年份:89年集數:30集主演:萬梓良、周星馳、毛舜筠、吳孟達


萬梓良(左)、恬妞


劇情講述萬梓良飾演的黑社會大佬明天因為一次交易,害死未婚妻令他決心脫離社團,轉為經營聯誼會,機緣下認識恬妞及毛舜筠,發展一段三角關係。不過識睇當然是睇周星馳飾演的何鑫淼及老竇吳孟達,他們的對白無厘頭得來夠精警,好高騖遠的周星馳更演活貪吃懶做的年輕人,最後因萬子的關係令周星馳捲入毒品糾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614/191835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8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