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器官移植如何公平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06/100346362.html

 和大多數年輕人不一樣,25歲的尿毒症患者張岩(化名)的生活被疾病籠罩。每週三次腎透析是他的必修課,疾病令他和家人耗費了金錢,也讓他的前途一片灰暗。

張岩和家人曾經考慮過另一種治療手段——腎移植。按照醫生的說法,「腎移植是中末期腎病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但問題是,「沒有腎源」。

醫生透露,在張岩所就診的這家北京三甲醫院泌尿外科,過去每年最多能做60多例腎移植手術。因腎源急劇下降,2011年全年只做了不足20例。

像張岩這樣要靠腎透析維持生命的病人,中國每年有近100萬,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需要做腎移植。腎移植是中國臨床開展最早、例數最多、技術最成熟的大器官移植,但中國2011年全年所進行的腎移植還不到4000例。

中國肝移植技術亦處於上升階段,移植數量僅次於腎移植。中國每年有30萬終末期肝病患者需要做肝臟移植,但2011年肝臟移植總數不足1500例。

目前中國器官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缺口。2007年中國頒佈實施《器官移植條例》,意味著器官移植開始法制化、規範化及與世界接軌。但是,受到法律約束,舊的器官來源急劇減少,而建立新的器官捐獻制度仍困難重重。在2011年12月16日召開的「臟器移植術後監測和數據網絡高峰論壇」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再次強調,中國的器官缺口很大。器官從哪裡來,應該怎麼分配器官,必須從中國文化、中國人能接受的層面來規範。與此同時,衛生部門相應的制度建設也在加緊進行。

擺脫死囚依賴

2007年無疑是中國器官移植史上最關鍵的一年。2007年5月1日,《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強調了器官供體的權益,規定要尊重供者意願、鼓勵自願捐獻,將活體移植限於親屬範疇等,並明確器官供給遵循倫理學優先原則和倫理委員會審查制度。該條例使得中國器官移植有法可依,但也使得器官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同年,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覆核權,此後死刑僅限於少數嚴重的刑事罪犯。死囚的減少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此前,死囚一直是中國器官的主要供體。

正是在這一年,肝移植數量出現了大幅下降。

根據中國腎移植註冊系統的統計,腎移植數量明顯下降拐點出現在2009年。當年12月28日,衛生部出台了《關於規範活體器官移植的若干規定》,嚴格規定活體器官捐獻人與接受人僅限於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因幫扶等形成的親情關係。此後,活體腎移植數量出現了大幅降低。

衛生部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器官需求數量與供給數量的比例是150︰1。這個數字,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統計的全球20至30比1的供需比,更遠高於同期美國的5︰1、英國的3︰1。

在黃潔夫看來,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與中國器官來源對死囚的依賴有關。這一現狀至今未能全面扭轉。

在發表於2011年第一期《中華器官移植雜誌》的一篇文章中,黃潔夫坦言,中國現在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主要使用死刑犯器官作為屍體器官來源的國家。截至2009年底,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65%的器官移植的器官來源於死刑。這種做法在國際移植界一直備受批評和爭議。移植學界認為死刑犯所處的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壓力,可能使本人違背其意願或宗教、文化、信仰,被迫成為捐獻者。

除了死囚器官來源的爭議,黃潔夫還指出,在中國,活體器官來源同樣也存在著嚴重問題。「採用活體器官捐獻是在無法得到屍體器官前提下的不得已手段,這種供者手術有可能會導致捐獻者術後出現併發症。」他說,「根據我國目前的醫療服務能力和衛生政策,也不宜鼓勵和廣泛推廣活體器官移植。」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中國連續出台多項器官移植法規,試圖建立一個符合倫理規範、可持續發展器官移植體系。但是,由於公民捐獻意願不足,器官數量出現了顯著下滑。

儘管如此,在黃潔夫看來,這些都是必須要承受的陣痛。他在前述高峰論壇上告誡與會的眾多器官移植醫生,「如果我們繼續依靠死刑器官,而不努力地去建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移植體系,我國的器官移植髮展就將面臨無源之水的困境,最終被徹底斷送。」

破冰器官分配

中國公民為何不願捐獻器官?

一般認為,首要原因仍是文化的影響。有倫理學專家指出,由於受到中國幾千年傳統倫理思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影響,國內民眾在遺體捐獻問題上思想阻力很大,一方面認為器官是父母所賜,不能輕易毀傷或給別人;另一方面也因「不孝」的顧慮,不願意將已故父母兄弟的「身體遺物」捐獻出去。

但這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位30多歲的白領對財新《新世紀》表示,她十分願意捐獻自己的器官,可是她擔心「器官捐獻後會被權貴使用,而不能幫助最應得到幫助的人」。

2011年初,針對有關「我國有望年內實現申領駕照時進行器官捐獻意願登記」的消息,有不少網友評論表示,捐獻的器官去向不明、器官分配過程是否合理,成為阻礙其捐獻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些質疑並非毫無根據。和美劇裡頗為規範的器官等待不同,在很長時間裡,中國並沒有一個科學的器官分配系統。山東省一位器官移植醫師坦率地說,以往器官來源都主要靠醫院和司法機構的關係,器官分配體系談何公平公正?

面對器官移植的尖銳供求衝突,除了加強捐獻體系本身的建設,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公平分配機制。

據負責研發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的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研究主任王海波醫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2009年,衛生部委託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負責國際器官分配政策研究,提出中國器官分配的政策草案,並研發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協助各移植醫院在器官分配與共享工作中準確地執行相關政策,確保公平、公正和公開地分配人體器官。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正是建在香港大學醫學院。

2010年12月,衛生部印發了經過多方專家論證的《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基本原則和肝臟與腎臟移植核心政策》,器官分配從此有章可循。2011年4月,執行分配政策的國家器官分配系統正式上線試運行。

除了分配系統,在器官移植的制度建設方面,目前還建成了四個器官註冊系統,包括以香港大學醫學院為中心的中國肝臟移植註冊、以解放軍第309醫院為中心的中國腎臟移植註冊、以北京阜外醫院為中心的心臟移植註冊,以及以無錫市人民醫院為中心的中國肺臟移植註冊。

據王海波介紹,這些註冊系統的建設最早是為了學術進步,但現在,其監管意義日益重要。「衛生部要求所有具有器官移植資格的醫院,開展任何一例器官移植手術,都必須向相關註冊系統上報,這已經成為追溯器官來源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阻止非法器官來源。」 2010年,就有貴州一家醫院因違反這一強制規定,未上報器官移植手術,被衛生部暫停了器官移植資質。

此外,中國人體器官移植執業醫師註冊系統、非本院移植隨訪上報系統、違法違規器官獲取與移植舉報系統也在建設之中。這八個系統,共同構成了中國器官移植制度化的基礎。

更公正、更有效率

王海波表示,國家統一的政策是器官分配的核心,而計算機化的分配過程則使分配更加公正和更加有效率。

「我們所有的總則就是為了實現《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中明確規定的公平、公正、公開的器官分配,性別、種族、年齡、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等都不應該成為器官分配的理由。」王海波說,「具體的分配過程一旦觸發,完全是由計算機自動執行,人無法干預。整個分配過程是在多方監管下進行的。」

以肝移植為例,據王海波介紹,在醫生將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信息上傳時,一個核心信息就是病人的血液化驗結果。「從這些客觀的血液學結果中,能夠準確地預測出患者不接受器官移植死亡的幾率,死亡幾率越高的患者越應該優先獲得器官。」

如果有醫生偽造血液檢查結果怎麼辦?王海波指出,目前的平台中設計了諸多防造假機制。比如,在計算機分配系統中,處於超緊急狀態的暴發性肝衰竭患者最容易獲得器官,但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該類患者的預期壽命在七天左右,如果有醫院偽造了患者的血液檢查並獲取超緊急狀態,那麼在第七天時分配系統會強制性要求醫院提供新的醫學證據證明患者的超緊急狀態,超過14天時分配系統會自動偵測到這些超出預期壽命的患者,並觸發對該醫院所有數據的全面數據核查。

「在國家分配系統中,數據造假騙取器官很容易被偵測到,而衛生部對數據造假一直是『零容忍』政策。」王海波說,「當然技術替代不了管理和制度建設,必須配合國家的政策才有效果。」

2011年4月20日,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成功完成了中國首例依據統一國家器官分配政策、利用中國器官分配系統進行的器官分配。一位在該醫院匹配名單中排第一位的47歲女性患者獲分配到一個O型供肝。該患者患有急性肝壞死、乙型肝炎、肝細胞肝癌,如果不接受肝移植手術,她在三個月內的死亡率高達52%。

前述高峰論壇學術報告中的數字顯示,中國已經通過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分配了逾200例器官,這標誌著這個複雜的分配系統初步通過了試運行檢驗。

不過,這些剛剛起步的系統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涉及機構、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建設和改革。要實現所有公民捐獻器官都通過這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系統進行分配,還需要較長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4

【天下遠見】伊朗的「人體器官市場」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083

人體器官移植,是指運用醫學技術手段摘取捐獻者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或組織)的全部或者部分,將其植入接受人身體內以代替病損器官(或組織)的過程。這一技術的誕生為醫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有數字表明,到2003年,全球器官移植總數已達到936萬例。器官移植對於人類已經不再陌生,而器官移植也已經納入公眾談資和視野當中。

雖然器官移植技術日益成熟,應用愈發廣泛,但供體器官來源不足,卻成為這項新技術的瓶頸。對此困境,學界多主張以「政府主導下的器官捐贈補償機制」進行解決,而伊朗,正是世界上實行此制度的唯一國家。

1965年時,伊朗開始採用血液透析法治療腎病,由於資源有限,55歲以上的患者被排除在治療計劃之外。透析對任何一個國家的醫保經費都是沉重的負擔,如2005年時,美國腎病患者花掉了政府210億美元,佔到聯邦衛生支出的6.5%。

1967年時,伊朗進行了第一例腎臟移植手術,如何促進器官移植便成了首要任務。於是在1988年時,有償器官移植制度終於被批准,隨後,腎移植數量大幅增加,到了1999年時,伊朗成為了全世界唯一消滅了腎臟移植等待名單的國家。

就此,美國醫療政策專家John Goodman認為美國需要向伊朗學習。在美國,每天都有約十多人因無法及時接受器官移植而死亡。據美國器官共享聯合網絡2009年8月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共有103363名等待接受捐獻器官的患者,但在2009年1-5月期間,美國僅有6009人捐贈了器官。

實際上不止是美國,全球其它國家都存在嚴重的器官危機,即便是實行「預先默認同意」制度(即假設每個人都是捐贈者,除非他主動提出不加入捐贈)、在世界器官移植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西班牙,其每百萬人口中也只有32位屍體捐贈者,要知道這個比例還是位於歐盟國家之首的。截至2011年底,西班牙仍然還有5484人在排隊等待接受器官移植。

那麼,伊朗的「有償器官移植制度」究竟是如何消除供應器官不足的呢?由腎病患者組成的「透析與移植患者聯合會」(DATPA)擔任整套系統的核心。患者如果無法從親屬處獲得腎臟,則由DATPA尋找合適供體。願意等的人可以等待屍體腎源,等不及的可以去首都德黑蘭,在位於市中心的腎臟病患關懷慈善協會(CASKP)周邊的區域,賣腎廣告多如牛毛。

接下來,DATPA將會為患者匹配合適的腎源,合適的話將擇機進入手術階段。手術後,政府將對有償捐獻者提供1200美元的補償和一年左右的健康保險,患者也會付一筆錢。如果患者比較貧窮,特定的慈善組織將給予捐獻者2300-4500美元的補償。

這套看似簡單的系統實際大有文章。免費中介DATPA將患者與捐獻者分隔開來。此外,透析、徵集、移植手術、術後抗排異藥物和術後康復的所有費用都會由政府來承擔,移植團隊均屬於大學的附屬醫院,開銷由政府支付,這些設定旨在降低窮人移植器官的門檻。而伊朗器官移植協會也會全程監督移植事宜,為了讓市場可控,患者給捐獻者的補償費用並非雙方私下商定,而是由DATPA協調而成。

伊朗的有償器官捐獻制度並未出現明顯的不公平問題,據一項隨機調查顯示,在器官接受者中,有50%是窮人,36%是中產階層,13%為富豪。對於大多數國家在「利他行為」的倫理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器官捐贈制度,以及那些唯道德論者而言,這不啻於一記打擊,就連已經教育和呼籲「無償捐獻」、「利他捐獻」三十多年的美國,仍有太多的人因等不到器官而遺憾地離開人間。器官短缺則必有器官黑市和器官移植旅遊。

總之,這個由國家財政支持,嚴格監管的有償器官市場帶來了比較理想的結果。目前,伊朗不僅已經沒有腎移植等候名單,還有超過50%的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因為器官移植而重獲新生。

除了伊朗外,新加坡的「有償器官捐獻制度」也正在籌劃中。世界衛生組織在《保住腎臟》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不能充分利用腎捐獻所具有的潛力,這方面的代價是人為造成的。」

【點評者說】器官移植市場涉及器官供給,由於在市場交易中自願供給方往往是窮人,這就帶來了倫理問題,反對者認為窮人沒有損害自己健康的權利,市場交易器官「越界」,因此必須否定買賣雙方的交易權。不過白市不存在,可不意味著黑市不存在。也許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有望解決器官供給問題,雖然又會有新的倫理問題,但總比窮人賣腎的情感衝擊要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35

研發飛行器用於器官移植運輸 “億航184”開啟商用模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058.html

繼年初的CES上,“億航”推出了其首款載人飛行器184,打算試溫個人飛行器的商用市場之後,今日,億航公布了184的首個商用合作計劃:與美國生物科技公司Lung Biotechnology聯合依托於億航184進一步開發“人造器官移植運輸飛機(MOTH)”系統,並將該飛行器與研發系統用於器官移植運輸中。

億航創始人熊逸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選擇從器官移植領域作為載人飛行器的商用切入口,是因為醫療行業對便捷交通方式的需求。

據了解,由於器官移植受限於腦死亡捐贈者的數量,每年有大量器官移植等候名單上的病人因為無法及時進行器官移植而去世。僅以肺移植為例,目前美國每年有超過20萬人死於肺病晚期,而只有1%的人(2000人)能夠接受肺移植手術。

LB專註於通過促進創新型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來推動器官移植領域的發展,其開設全美第一家可將原不可用的人體捐贈肺器官再制成可移植狀態器官的中心,並在再生醫學、人造器官的異種移植和3D打印應用於器官制造技術領域有一定研究。Lung Biotechnology目前年銷售額達7億美元,主要來源於用於治療肺移植常見病因——肺動脈高壓的藥物的銷售。

“器官移植醫院和未來制造人造器官設施所處的顯著地理位置,讓億航的技術完美適配於空中高速公路(HITS)系統和低空航路(LLIR)系統。”LB公司總裁Martine Rothblatt博士表示,“通過與億航的合作,我們期待每天能運送數百個器官。”

據億航公關透露,目前兩者的合作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聯合開發,二是長期采購。初期的合作協議為15年,LB將與億航共同開發MOTH系統,並基於該系統的開發進度進行采購,根據初期協議,該采購量為1000臺。

而目前該飛行器實現商用還需要兩家公司共同推動克服飛行器續航時間受限所帶來的遠距離器官運輸問題,並且獲得相關部門的飛行允許。

“針對這個應用場景來見講,只要我的系統在續航範圍之類能夠滿足需求就可以了,我們也在考慮是運用充電樁的接力還是在每個城市布點,而電池技術的發展對於研發工作會有更大幫助。”熊逸放說道。

此次是“億航184”首次與行業應用相結合,自從在CES展出以來,對於其商業應用範圍就有不少猜測。熊逸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器官移植方面的應用只是開端,未來還會開拓更多場景。

“184性能如何提升,牽扯中間充電點184開啟空中駕駛的時代,但是要運用在真實細節場景還有很多事情要實現,我們用15年時間打造這個場景。” 熊逸放說道。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該飛行器應用可能還是停留在B端層面,對於C端市場,熊逸放向記者表示還未有這方面的計劃:“現在需要跟相關政府部門法律機構通過驗證,合乎法律的情況下才能給出時間軸。”

據了解,目前一臺184的預計售價是20萬美金-30萬美金,但這並不是最終定價,最終量產以及定制版的價格或根據情況有所變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68

好消息!心臟都能3D打印了,用於器官移植還遠嗎?

一位遭受車禍的重傷員正被擡上救護車,在醫護人員對他進行緊急救治的同時,其全身的損傷數據被掃描並被傳送至醫院,傷者因心臟破裂危在旦夕,醫生立即著手為其打印一顆心臟,當傷者到達醫院被推入手術室時,心臟也剛剛打印好並被植入傷者體內……這看似只在科幻片里出現的場景將逐步變成現實。

如今,通過生物3D打印技術,人們已經“制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麽,我們離器官打印和應用還有多遠?

什麽是生物3D打印?

細胞及器官打印的概念是美國Clemson大學Thomas Boland教授於2000年左右提出的,2003年Boland、Mironov等在著名國際生物雜誌Trend in Biotechnology(《生物技術趨勢》)上發表《器官打印:計算機輔助的、基於噴墨的3D組織工程技術》一文,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器官打印”這一革命性概念。

2004年,師從Thomas Boland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徐弢利用改裝的噴墨打印機實踐了人類首次細胞打印,並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首篇細胞打印論文。該論文一經發表,立即被美國《科學》雜誌作為重大技術突破進行專題報道(Science,2004年9月24,第1895頁)。同年,Thomas Boland、徐弢等三人作為發明人於2004年在美國申請了首個細胞打印專利。

不同於人們熟知的用於工業制造的3D打印技術,生物3D打印技術(學術上稱生物增材制造技術)是一種融合材料學、細胞學、工程學以及3D打印等多學科和領域的新型再生醫學工程技術。先通過計算機處理CAD數據模型,將三維模型分為多個二維層面,再以細胞或者生物構造塊等活性材料為原材料,按照二維層面逐層累加材料,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等生物產品。

為了實現這一技術的產業化,徐弢和同門師弟袁玉宇一起回國創辦了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專攻再生醫用植入器械研發,此舉填補了中國再生醫學高端領域的空白。回國後,兩人先後成為“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在邁普任首席科學家的徐弢同時也在清華大學任教授。

“你看到的就是我們公司即將上市的產品——賽盧,一種個性化顱骨,是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打印出來的,用於修複顱骨缺損。”邁普醫學董事長袁玉宇拿著一個鑲嵌了個性化顱骨的頭骨模型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顱骨缺損大都因開放性顱腦損傷或火器性穿透傷所致,目前醫院最常用於修補顱骨的是一種鈦網。

國產個性化顱骨修補片

袁玉宇告訴記者,由於鈦網是一層薄薄的金屬網片,會給病人帶來諸多不便,包括不能過安檢、撞擊後容易凹入、太陽直射會導熱、冬天金屬冷、不可進行MRI檢查、照X光會有回影、甚至有一定的幾率會刺穿頭皮等等。相較於鈦網,聚醚醚酮(PEEK)則是近年來國外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合成材料,不僅具有與骨接近的彈性模量,力學性能好,較高的硬度和較高的熔點,密度低質量輕,而且生物安全性較金屬植入物好,耐輻射。

由於每個病人的缺損情況不同,個性化顱骨需要定制打印。“醫生先把病人相關數據傳給公司,公司經過三維重建、設計好後傳給醫生確認,確認後再打印出產品,然後通知病人做手術。”袁玉宇說,目前市面上同類型的產品基本上被兩家美國公司所壟斷,且價格高昂、供貨周期長,“而賽盧的上市將打破這一局面,為患者帶來體驗度更好的產品”。

與賽盧相比,另一種聽起來更為高端的生物3D打印技術是營造一個有利於自體細胞生長的環境,促進組織的自我修複、再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排異風險。

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全球高端市場的再生型植入類醫療器械產品——睿膜,它被認為是最接近自體、修複效果最理想的人工硬腦(脊)膜。盡管看上去就像一塊膠布,但它內部其實有著千萬個與人體自身結構相似的微孔。

據袁玉宇介紹,將它直接貼合在腦部手術患者的腦膜破損處,可迅速實現傷口縫合的效果。它以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構成網狀結構,為成纖維細胞的長入提供支架,隨後患者的自體細胞會主動進入支架的空隙里生長,一個月就可修補好腦組織。而且,完成使命後,這塊人工腦膜會自動降解為無害的水和二氧化碳。

目前,睿膜已在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3萬多例臨床,效果良好,其中包括英國劍橋大學附屬醫院、西班牙王子醫院等多個國際頂尖醫療機構,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

人體腦膜(左)與睿膜的對比

打印器官應用還需20年?

2015年8月《中國器官捐獻指南》首次發布,稱全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著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余例。

如果器官可以打印出來,將完美解決供體短缺問題。那麽,現在既然已經可以打印人體組織,是否意味著用於臨床僅一步之遙?

袁玉宇說,“雖然在醫療領域,生物3D打印技術已經有了許多應用,但從人體細胞、組織到器官被‘打印’出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光‘打印’出來是沒有用的,要真正應用於臨床,要讓器官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我認為還需要20年。”他說。

現在來想象一下生物3D打印機打印器官的過程。首先,它需要原材料,也就是人體細胞。由於每個器官都是由許多不同的細胞組成的,那麽就要先提取出幹細胞,並通過生物化學手段,使它們分化成不同類型的其他細胞。隨後,對某個受體進行非常精確的測量,以保證打印出來的器官能與其匹配。接下來開動生物3D打印機,讓細胞去到該去的地方,並用特制的“膠水”讓它們粘在一起。再次,將打印成型的器官放入培養箱中,讓不同種類的細胞互動起來完成有機結合並發揮生理功能。最終,被移植入人體。

而為了實現上述的過程,至少要解決以下問題:用於打印的生物3D打印機如何制造?由於幹細胞具有演變成腫瘤細胞的風險,如何避免體外分化誘導技術的安全隱患?如何保證受體的數據收集精確到能夠設計出完全與之相匹配的器官結構?作為細胞生長支架的特制“膠水”用什麽材料合適?如何讓細胞在體外仍能一直保持活性?要設計出怎樣的環境才能完全模擬人體內環境?又如何對打印出來的器官進行功能訓練使其符合移植標準?如何使打印出來的器官與身體的其他組織相結合?

“我們必須看到,生物3D打印技術所涉及的學科領域特別多,材料、生命科學、醫學、機械、制造都有,這需要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產業的企業家的合作。”袁玉宇說,“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打印體外器官,如心臟和腎臟,但這些體外器官並不能真正的使用。所以這事兒不能操之過急,還要做許多的研究”。

生物3D打印還能做什麽

除了打印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生物3D打印還可以做些什麽?袁玉宇給出的答案是“醫學3D打印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基於患者病患部位的影像數據,經三維重建和設計後,利用3D打印機制造出病變部位的實物模型。

袁玉宇認為,醫學3D打印模型將在臨床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醫生可以根據打印的疾病模型,更好的評估病變部位與毗鄰組織的解剖結構,設計手術入路。同時,還可以在模型上進行手術模擬,不僅提高手術的精準度,還可使手術時間大為縮短,有效減少出血量,從而更有利於患者的康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總體住院費用。其次,直觀的模型可以讓患者更加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醫生的手術方案,使醫患之間的交流更順暢,加強彼此之間的理解。

此外,還有助於醫療教學及手術技能方面的培訓。“如今,用於醫學院校教學的屍體要麽短缺、要麽處理或儲存費用相當昂貴。利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等比例人體模型,可以克服傳統屍體模型帶來的一系列不足。同時,不同材料可以打印出不同密度的人體各個部位,對於醫療培訓和理解人體的解剖結構十分有益。”

不過,說起來簡單,要實現模型的“精準”並非易事。打印出來的模型要想為複雜、疑難手術提供解決方案,那麽前提就是模型與患者的真實情況是一致的。如何做到?袁玉宇說,這有賴於設計軟件以及醫院提供的影像數據。

“我們現在用的重構設計軟件是經過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認證的,它有一套嚴格的數據標準,每一個想要打印模型的臨床案例我們都會要求對方按規定提供高精度的數據,否則公司會拒絕。舉個例子,用於二維面上觀察的普通核磁共振只需掃描幾張圖像,而我們的3D打印重建則需使用幾百張的影像圖片,從而保證了原始數據的完整性。”

而且,使用的也是特殊的3D打印機。這是因為打印出來的模型中每個組織的材質必須和人體接近,從而使得醫生進行預手術時,處理起來的感覺與真正手術相接近。

目前邁普醫學的此項服務已經完成了近500個臨床案例,反饋良好。同時,由於成本並不高,美國和日本也都在大力推進3D打印模型在醫學中的應用。

據了解,日本中央社會醫療保險協議於2016年1月20日批準將3D打印臟器模型輔助手術的醫療手段納入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美國的《國家制造創新網絡計劃年度報告》也於今年2月份明確提出關註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術。與此同時,美國FDA相關法規已經允許3D打印模型和3D打印手術導板用於臨床。

“此外,生物3D打印也將對藥物開發產生深遠影響。藥物研究大多需要各種級別的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而未來以3D打印的模式器官來代替試驗,不僅有利於縮短臨床藥物研發周期,節省上億美元研發費用,還將避免潛在的人體試驗損害”,袁玉宇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56

哥倫比亞新法規:全民都被默認為器官捐獻者

據新華社10日報道,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日前批準了一項有關國民捐獻器官的新法規,規定所有哥倫比亞公民都被默認為器官捐獻者,除非公民在生前表達過不願捐獻器官的意願。

這項法案的提出者、哥倫比亞國會議員拉臘說,這是一項具有人文關懷的法案,因為目前在哥倫比亞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越來越多。

新法規取消了死者家屬決定是否捐獻死者器官的權力,擴大了捐獻器官的來源,有望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根據哥倫比亞國家器官移植基金會的統計數據,去年哥倫比亞共有2256名患者需要接受器官移植,而器官捐獻者只有195人,僅有2%的人成功移植。

當地醫學專家稱,每位捐獻者提供的器官組織可以挽救7到10名患者生命,捐獻者的各個組織可以讓55人受益。

各國器官捐獻政策大不同

歐盟成員國中大約一半的國家,包括英國、荷蘭、德國和瑞典等,對捐獻器官采取的政策都是“選擇參加”,即需明確表示死後願意捐獻器官,而在比利時和西班牙等國采取的政策則是“選擇退出”,即必須明確拒絕捐獻器官,否則等同於同意捐獻。

中國的器官捐獻在制度層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法律體系。2010年,中國開始實施公民自願捐獻器官試點,公民自願捐獻器官者6年間增長120倍。僅2015年一年,公民捐獻人數已達2766例,大器官捐獻數達7758個,包括親體捐獻在內的移植手術量達10057例,自願捐獻器官數量已躍居亞洲第一,成為世界上建立自願捐獻體系發展最快的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15

異種器官移植再掀風暴 400萬眼角盲患者有望受益豬角膜

“豬的角膜剛剛研制成功了,國內已經有幾十例移植於人體的案例了。”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蔡誌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由於人體移植器官嚴重短缺,而豬的器官大小和功能與人類似,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能移植到人的異種器官。但是,異種間存在跨物種病毒感染的隱患等問題,也使得異種器官移植長期停步不前。

不過,隨著去年來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異種器官移植正在掀起新的風暴。陜西艾爾膚企業集團是我國最早一批專業從事研發異種供體材料的企業,並從2002年起定位於以豬為供體。目前正聯合國內一些三甲醫院,推廣豬角膜。該公司副總裁張光晟說,“賣的很火”。

90%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死去

在9月22日深圳發改委舉辦的“異種器官移植”研討會上,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研究員牟麗莎介紹,對晚期疾病,比如說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癌癥來說,更換器官是上上之選,但是目前器官非常短缺。

她引用了一組數據:對於腎臟來說,國內每年需求有30萬人,但是實際獲得移植的人不過5500人。肝臟實際需求達30萬人,移植的只有2000人。90%的病人在等待中死亡。

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供體來源更加緊張,異種器官移植因而更為行業關註。

由於豬與人的器官非常相近,並且與人類有90%的相同基因,且豬的飼料成本低,基因改造比較容易,因而成為器官移植的優質供體來源。

在國內,豬的器官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有非常久的歷史,比如說豬的心臟瓣膜應用於風濕性心臟病已經幾十年了。

不過,供體安全性問題一直為外界擔憂。上世紀90年代,豬器官移植項目一度在全球受到追捧,但是後來發現豬的基因組里面有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存在。最終,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政府明令,在找到解決辦法之前,停止一切異種器官移植的臨床試驗。

豬角膜應用前景廣闊

不過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對對豬進行基因修飾和生產質量的控制等,提高了安全性,政策導向也越來越傾向於用動物作為器官的來源。牟麗莎介紹,日本開始允許向人體移植動物的臟器和細胞,美國最近也解除了自主人獸混合胚胎的禁令。

蔡誌明曾經組織完成了國內首例異種動脈瓣移植手術。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豬角膜研制成功後,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

角膜病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就拿我國來說,角膜盲患者約有400萬名,每年新增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超過10萬,但是能夠得到移植的不到3000人。

技術難題解決後,企業也迎來了市場拓展的春天。陜西艾爾膚企業集團是我國最早一批專業從事研發異種供體材料的企業,並從2002年起,定位於以豬作為供體。該公司副總裁張光晟在當天的研討會上介紹,他們研發的人工角膜具有與正常角膜相似的拉伸強度、屈光度,植入患處後可阻止病變發展及角膜溶解,並於去年4月獲得了國家的註冊證。“我們已經建立了第一株人類角膜緣細胞株,和人捐獻的角膜基本無異了。”

現在,張光晟正聯合國內一些三甲醫院,推廣豬角膜。他說:“賣的很火”。

仍有技術難題有待破解

除了豬角膜,豬的其他器官移植研究也將邁上新臺階。2015年,據英國在線雜誌官網報道,29歲的中國女留學生楊璐菡作為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在哈佛和eGenesis利用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技術,剔除了豬基因組中可能有害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基因,從而攻克了豬器官用於人體移植的重大難關。

受益的顯然不僅僅是某一個器官的移植。美國匹茲堡大學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教授戴一凡說:“豬全身都是寶,豬的皮膚、骨骼等處理後都可以使用,在整個醫療界很多東西已經用在臨床上。如果能做到免疫反應很低,移植後的器官壽命持續時間會更長。”

以豬的瓣膜為例,戴一凡說,移植後使用壽命一般是7-10年,年紀越輕的人心臟瓣膜的壽命越短,一般在7年後就鈣化了,而60歲以上的人可以維持10年以上。

他解釋道:“因為年輕人免疫系統比較強,對瓣膜有排斥反應,導致鈣化。所以,如果用豬的心臟瓣膜,又能控制好免疫反應的話,就會大大延長人的壽命,這也是研究的一個新思路。”

蔡誌明告訴記者,除了移植之後器官的排異和使用壽命問題,仍有一些技術難題有待破解,比如說器官質量如何保證。

“目前,胰島、腎臟和肝臟的器官移植還在研究中,還需要時間。”胰島是蔡誌明和他所在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異種器官移植團隊主要研究的方向。他們的團隊目前已經開展了國內首例豬-猴動脈瓣移植,並建立了胰島分離技術平臺,以及豬的胰島移植到老鼠的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70

黃潔夫:今年將增加20家器官移植醫院 五年內增加到300家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1.3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而在案登記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3.1萬人。如何挽救終末期的器官?作為原衛生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一直在傾心推動者生命的延續工作——器官移植。為此,近日《第一財經》專訪了黃潔夫。

《第一財經》:中國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與器官移植手術的數量差距為何如此大?

黃潔夫:全國年均約30萬臟器衰竭患者的器官移植需求。理論上,按照醫學指證,器官移植可以挽救生命,減少病痛,但是在官方器官移植網站上登記排隊的人只有3.1萬人。差距之所以這麽大,第一個原因就是老百姓沒有這個錢,經濟實力不夠,其次是很多老百姓不知道還有器官移植,不知道心臟、肺、肝和腎都可以移植。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器官移植的服務能力不夠。能做心臟、肺移植的醫院和醫生都很少。致使我們去年浪費了很多的器官。

我們浪費了很多器官。去年一年收到了4080位逝世公民捐獻器官,我們做了1.3萬例器官移植手術,其中,心臟368例, 肺204例,肝3000多例,腎9000多例。這幾個器官都存在浪費。為什麽會說到浪費呢,因為一個人的肺有五葉,肺移植患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可能只移植一片肺葉。就是心肺聯合移植,我們也能做4080例,可是我們現在做肺移植只有204例,其他都浪費掉了。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服務能力跟不上。肺移植去年做了204例,其中150多例由一位醫生完成,真正技術好的醫生很少,而培養一個醫生需要很多年,一個醫生不能連續做10例15例以上,是很難成為成熟的器官移植醫生的。而中國的器官移植真正開始是從2015年,應該給它5年的時間。

我們的器官移植醫生缺口很大。美國有3億人,可以做器官移植的醫院有近300家,我們有13億人,才有169家醫院。美國去年做了2000例肺移植手術,我們才204例,只有十分之一。如果沒有經濟原因,而我們又有充足的服務能力,去年有4080例器官捐贈,一年做1000例肺移植手術是完全可以的。

今年要增加20家具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在未來五年內要增加到300家。過去中國有600多家器官移植醫院,被砍到169家。目前正在審查第一批,有10家醫院。條件就是必須做過成功的腎移植手術、有學科帶頭人,醫院必須做過器官捐獻10例以上,同時做捐獻時,它又依靠有資質的醫院做了肝腎的移植,一年成活率100%,不能有死亡,另外還有一個對心肺移植要求多一些,醫生必須在國外有訓練,醫院曾經做過公民器官捐獻3例以上。目前已經考察了10家,資料正在審核中。

《第一財經》中國器官移植如何走向法制化軌道?

黃潔夫:200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下稱《條例》)的出臺,標誌中中國的器官移植進入法制化軌道,今年已經是第十年。這十年的改革,依據條例,依法推進改革,在這個法律指引下,器官移植條例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實現了器官捐獻和移植的巨大進步。從此在2015年和2016年器官捐獻達到了歷史性突破,我們已經在倫理上無可爭議的成為了世界上器官移植的第二大國。我們的器官捐獻的數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1萬多臺器官移植成功率大大提高,肝臟移植一年成活率超過95%,過去是達不到的。

目前器官移植事業已經得到國內外的贊譽,因為它已經超越了器官移植服務,它涉及到法制、人權事業,對於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進步。

隨著我國移植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公民器官捐獻事業的蓬勃發展,2007年的《條例》已經不適宜移植事業發展的需要,一些條款急需補充完善,以利於依法推進移植事業發展。根據我國移植事業當前發展的階段和實際情況,建議對《條例》進行適當修訂,補充有關捐獻的一些內容。如中國紅十字總會在器官捐獻工作中的作用,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的職責與功能,包括中國人體器官分配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器官獲取組織(OPO)、器官捐獻協調員等職能,讓器官捐獻工作有法可依並為今後進一步完善和制定我國的器官移植法奠定基礎。

《第一財經》一直有專家呼籲為“腦死亡”立法,您怎麽看?

黃潔夫:腦死亡立法和器官捐獻,不是一回事,不能接軌。腦死亡是在1968年哈佛大學提出的。腦死亡不可能納入器官捐獻移植條例中去。腦死亡是對死亡的描述,如果寫到條例里面就是說腦死亡就是為了器官捐獻,其實不是這樣。

我們中國一個最大貢獻,就是建立了三類器官捐獻的標準:腦死亡、心腦雙死亡、心死亡。現在70%的捐獻都是腦死亡,近30%為心腦死亡。按傳統觀念,心死亡才算死亡,這樣也是可以的,只是進行器官的血液灌註,這也是可以做的,等心跳停止後再做捐獻。而腦死亡和心腦死亡的質量是一樣的。

當時器官移植條例出來的時候,有人說器官移植的冬天到了,我說春天到了。腦死亡立法,可能再過20年也不會立法,怎麽可能對腦死亡立法呢?很多人都不知道腦死亡是怎麽回事?真正懂腦死亡標準的人很少,現在很多把植物人啊、腦死亡混在一起。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也沒有必要性。去年器官捐獻4080例,這跟腦死亡和立法無關。

我們跟西方有差距是受體和供體之間,要永遠保密。但在我們中國,我們要讓受體家屬與供體家屬,有一個溝通,這是生命已另一種方式延續。我們要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理論和道路有自信。

《第一財經》目前中國器官捐獻情況如何?

黃潔夫:去年我國公民身後捐獻4080例,完成了1.3萬例器官移植手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器官移植的大國,我們的器官捐獻數量也在世界排名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手術成功率比以前大大提高,其中肝移植的一年成活率超過了95%。

2010年初,我國政府啟動器官捐獻誌願登記,但是幾年來登記誌願者並不多。去年底,支付寶開通“器官捐獻登記”,到現在有超過10萬人參與了誌願登記。我也是誌願者之一,很早之前在紅會做器官捐獻登記的時候我就是了。支付寶上線之後,我還想第一個報名,結果大家速度都太快了,我沒搶到第一。

最開始做器官捐獻登記體系是在紅十字會,但是發展很慢,因為登記要填的表格很複雜,足足有3頁。2014年,施予受器官捐獻誌願者登記網站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器官捐獻誌願登記平臺先後上線,但還是有登記手續複雜等因素,到去年支付寶上線前,兩個平臺也才有8萬多份誌願登記。所以借助了互聯網平臺,簡化登記流程,縮短登記時間。

其實,做器官捐贈誌願者跟實際器官捐贈是兩碼事,成為誌願者就是個“yes”還是“no”的問題,再把身份證信息留下來,就好了。

我們做誌願登記是為了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而不是讓大家都變成捐獻者。這是一種愛心的表達,不意味著有任何捐獻義務需要履行,更不用誌願者自己去聯系醫院。我們其實希望,器官捐獻誌願者都不要成為器官捐獻者。

真正的器官捐獻還是在ICU里面完成的,是需要家人同意的。每年我們在ICU死亡的人數在600萬左右,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進行捐贈,就能夠滿足目前對器官移植的需求。現在通過誌願宣傳,把器官移植事業變成群眾都能享受到的公共衛生服務,這樣我們在ICU遇到可以進行捐贈的情況時,可以正大光明地去跟家屬談,家屬也能接受。

截至2017年3月6日,全國共219365人通過書面和網絡途徑,成為逝後器官捐獻誌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52

不一樣的器官,不一樣的衰老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226

2016年5月13日,意大利韋爾巴尼亞,116歲的Emma Morano坐在家中,旁邊是一幅她年輕時的肖像。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蘇珊娜·馬夏特·瓊斯於5月12日去世,來自意大利北部的116歲老人Emma Morano繼而成為最長壽老人。(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20日《南方周末》)

人體內的各個組織器官開始衰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人的味覺和嗅覺衰老最快,因為從6歲開始味覺和嗅覺細胞開始減少。但是肝臟的衰老要到70歲時才開始。因此生物學意義上的衰老其實是一個平均值或中位數,這個平均值在35歲左右。

中老年劃分的混亂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完成的一項全國調查發現,中年危機確實存在。澳大利亞人的幸福程度或生活滿意度隨年齡變化呈一條U形曲線,高峰處於15至24歲之間和75歲以後這兩個年齡段。這個描述與近日聯合國官方微博描述“青年”的定義吻合,即15歲到24歲;也就是說,24歲以後(1992年出生)的人已經被劃分到中年人行列。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和生物體的衰老取決於幾個條件,一是不同組織器官細胞的新陳代謝速率,二是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長短,三是個體生存環境、營養和生活方式。這些因素因人而異,因而每個個體進入中老年的時間並不一致。但假設個體的生存環境差不多,衰老的主要因素就看不同組織器官的細胞的新陳代謝速率和細胞染色體的長短。

上述條件也決定了人的各組織器官開始衰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因此衰老其實在生物學意義上也就是一個平均值或中位數。人的味覺和嗅覺衰老得最快,因為從6歲開始味覺和嗅覺細胞開始減少。但是,肝臟的衰老要到70歲時才開始。因此從中位數看,人的衰老始於約35歲。考慮到真正的衰老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的老年人,75以上為老年人。

不過,決定人衰老可能還有更為複雜的因素,如各組織器官更新和生長的能力,人體各器官功能的綜合能力和代償能力等。

最早衰老的人體器官

味覺和嗅覺從6歲開始退化,因此是人體衰老最早的部分。人的一生中最初舌頭上分布有大約10000個味蕾。到老年之後這個數可能要減半。過了6歲,人的味覺和嗅覺逐漸衰退,部分是正常衰老過程的結果。它可能會因為諸如鼻息肉或竇洞之類的問題而加快速度,也可能是長年吸煙累積起來的結果。

大腦和肺臟的衰老是從20歲開始。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大腦中神經細胞(神經元)的數量逐步減少。人們降臨人世時神經細胞的數量達1000億個左右,但從20歲起開始逐年下降。到了40歲,神經細胞的數量開始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遞減,從而對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造成影響。盡管神經細胞的作用至關重要,但大腦細胞之間的接觸部位突觸功能的退化對人體造成的沖擊最大。突觸的功能是保證神經信息在神經細胞和非神經細胞(肌細胞、腺細胞等)之間迅速和有效地傳遞。

肺活量從20歲起開始緩慢下降,到了40歲,一些人就出現氣喘籲籲的狀況。部分原因是控制呼吸的肌肉和胸腔變得僵硬起來,使得肺的運轉更困難,同時,還意味著呼氣之後一些空氣會殘留在肺里,導致氣喘籲籲。30歲時,普通男性每次呼吸會吸入約946毫升的空氣,而到了70歲,則降至約473毫升。

皮膚在25歲左右開始老化。隨著生成膠原蛋白的速度減緩,加上能夠讓皮膚迅速彈回去的彈性蛋白彈性減小,甚至發生斷裂,皮膚在25歲左右開始自然衰老。

肌肉和乳房都從30歲開始老化。30歲以後,肌肉衰竭速度大於生長速度。過了40歲,人的肌肉開始以每年0.5%到2%的速度減少。不過,經常鍛煉有助於預防肌肉老化。女人到了35歲,乳房的組織和脂肪開始喪失,大小和豐滿度因此下降。從40歲起,女人乳房開始下垂,乳暈(乳頭周圍區域)急劇收縮。盡管隨著年齡增長,乳腺癌發生的幾率增大,但是同乳房的物理變化毫無關聯。兒童骨骼生長速度很快,只消2年就可完全再生。成年人的骨骼完全再生需要10年。

頭發也從30歲開始脫落。正常人的頭發每天都可以掉幾十根,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但男性通常到30多歲開始脫發。一根頭發通常從一個毛囊里長3年左右,然後脫落,再長出一根新的頭發來。不過,由於從32歲左右睪丸激素水平的改變影響了這一周期,導致毛囊收縮。每根新頭發都比先前的那根細。最後,剩下的全是小得多的毛囊和細細的短樁,沒有從表皮長出來。

骨骼和生育力35歲開始衰老。25歲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是,35歲骨質開始流失,進入自然老化過程。絕經後女性的骨質流失更快,可能會導致骨質疏松。骨骼大小和密度的縮減可能會導致身高降低。椎骨中間的骨骼會萎縮或者碎裂。80歲時人的身高會降低約5厘米。由於卵巢中卵子的數量和質量開始下降,女性的生育能力到35歲以後開始衰退。子宮內膜可能會變薄,使得受精卵難以著床,也造成了一種抵抗精子的環境。男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這個年齡開始下降。精子的質量從35歲起開始逐步退化,男人到了45歲,妻子懷孕後流產的幾率高達33%。

白發也從35歲開始生長,多數人到35歲會長出一些白頭發。年輕的時候,人的頭發被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染黑。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黑色素細胞活躍性逐漸降低,產生的色素也隨之減少,頭發顏色褪去,長出來的就是白頭發。

40歲開始衰老的器官

眼睛、心臟和牙齒都是從40歲開始衰老。從40歲開始,眼部肌肉會變得越來越無力,眼睛的聚焦能力開始下降。心臟也是從40歲開始老化。45歲以上的男性和55歲以上的女性心臟病發作的概率較大。隨著身體日益變老,心臟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也開始降低,因為血管逐漸失去彈性,動脈也可能變硬或者變得阻塞。這是食用過多飽和脂肪造成脂肪在冠狀動脈堆積而致。40歲以上的人開始牙齒退化,表現為唾液的分泌量減少。唾液可沖走細菌,唾液減少,牙齒和牙齦更易腐爛。牙周的牙齦組織流失後,牙齦會萎縮,這是常見的狀況。

腎臟和前列腺從50歲開始老化。腎臟的過濾量從50歲開始減少,腎過濾可將血流中的廢物過濾掉,腎過濾量減少的後果是,人失去了夜間憋尿功能,需要多次跑衛生間。75歲老人的腎過濾量是30歲時的一半。良性前列腺增生困擾著50歲以上的半數男子,40歲以下男子很少患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吸收大量睪丸激素會加快前列腺細胞的生長,引起前列腺增生。正常的前列腺大小有如一粒胡桃,但是,增生的前列腺有一個橘子那麽大。

腸道從55歲開始衰老。健康的腸道可以在惡菌和益菌之間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腸道內的益菌數量在人們步入55歲開始大幅度減少。結果,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腸道疾病風險增大。隨著年齡增大,胃、肝,胰腺、小腸的消化液流動開始下降,發生便秘的幾率增加。

聽力從60歲時開始老化。60多歲半數以上的人會因為老化導致聽力受損,稱為老年性耳聾,是由毛細胞缺失所致,內耳的毛細胞可接收聲音振動,並將聲振動傳給大腦。

膀胱和聲音是較晚衰老的,從65歲才開始。65歲時,人們有可能喪失對膀胱的控制。此時,膀胱會忽然間收縮,即使尿液尚未充滿膀胱。女性更易遭受膀胱問題,步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得尿道組織變得更薄、更無力,膀胱的支撐功能因此下降。如果說30歲時膀胱能容納兩杯尿液,那麽70歲時只能容納一杯。這會導致上廁所的次數更為頻繁,尤其是肌肉的伸縮性下降,使得膀胱中的尿液不能徹底排空,反過來導致尿道感染。

聲音也是與年齡衰老較為同步的器官。年齡增長後,人們的聲音會變得輕聲細氣,且越來越沙啞。這是因為喉嚨里的軟組織弱化,影響聲音的音質、響亮程度和質量。人的聲音從65歲開始走下坡路。這時,女人的聲音變得越來越沙啞,音質越來越低,而男人的聲音越來越弱,音質越來越高。

肝臟是最能挑戰老化進程的器官,如果捐贈者不飲酒不吸毒,或者沒有患過傳染病,那麽一個70歲老人的肝也可以移植給20歲的年輕人。

大腦和心智的衰老

不過,需要關註的是大腦認知能力的衰老,盡管我們的心智能力退化也許是在青春期結束和成人之後,但大腦的許多認知功能並非是越老越差,而是表現為”姜還是老的辣”,因為大腦的認知能力如同人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一樣,是一種積累的結果,例如語言、推理、分析和常識等能力是越老越“辣”。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蒂莫西·薩爾斯(Timothy A. Salthouse)等人對2000名18歲到60歲的男人和女人進行了7年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的心智能力在22歲達到頂峰,從27歲開始就逐漸衰退。這一結論與上述大腦20歲時開始衰老有差異,但是也表明,人在風華正茂時大腦的一些功能就開始衰退了。

薩爾斯等人研究的受試人群大都身體健康,受教育程度高。在研究中要求誌願者必須解決的問題包括視覺難題、回憶單詞和故事情節、文字和符號中的點圖模式。類似經常用來分析包括癡呆在內的智力缺陷和下降的測試。在12項測試中有9項顯示,心智能力最高得分的平均年齡為22歲。而在推理、思維速度和空間可視化3項測試中,受試者27歲時的表現首次出現比22歲高峰時的水平有降低。在37歲時他們的記憶力開始降低。但也有其他的研究顯示記憶能力從42歲開始衰退。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大腦和心智的衰老才是晚的,應當以腦功能,即認知功能的正常與否來劃分衰老。

正常的腦功能主要依賴於兩個要素,一是腦細胞(神經元)數量的多少,以及腦細胞之間聯系(突觸)的多少和聯系程度的深淺。腦細胞的衰老從20歲開始,隨著年齡增長,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數量會逐步減少。但是,隨著年齡增長,腦細胞的聯系也開始增多和深化,並且新的研究也表明,過去曾認為在出生後就不會產生新的腦細胞的看法是錯誤的,新的腦細胞也會在不同的年齡段產生,只是數量有多有少而已。

就腦細胞的數量和腦細胞的聯系來看,目前也沒有達到一個公認的標準,什麽年齡才算是衰老的開始。不過,如果以認知功能來看,可以看到多數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取得最大成果的年齡,可借此判斷中年或青年。取得最好業績在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年齡段,但是有一類職業具有比較好的認同度,盡管這類職業也只是人群中的少數,即研究人員,其中以獲得諾貝爾獎的年齡段作為劃分標準。

對諾貝爾獎116年歷史數據的統計表明,在所有6個領域(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的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59歲,獲獎者年齡最多的分布在60-64歲。以這個年齡段為標準,由於頒獎的滯後性,獲獎者賴以獲獎的成果大多是10-20年以前做出的。即便以20年倒推,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做出成果的時間應該是在人生的40-44歲之前。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把14-44歲的人稱為青年是有理由的,因為年輕人的大腦反應最快,記憶力最好,推理能力最強,創造活力最大,也最有激情,最能吃苦耐勞。

不過,還有一種劃分是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年齡段:0至17歲是未成年人,18歲至65歲是青年人,66歲至79歲是中年人,80歲至99歲是老年人,10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隨著人的平均壽命的延長,這種劃分也許會在將來被更多的人接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53

愛兒遇劫喪生 婆婆忍痛助人 盡捐器官救六命

1 : GS(14)@2010-12-20 23:26:3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784224


【本報訊】「既然兒子離開已經係鐵一般嘅事實,我做媽咪嘅,幫佢做埋最後一件事,將佢嘅器官、組織捐晒出嚟。」白頭人送黑頭人,喪子的 78歲陳美梨婆婆在悲痛絕望之際,作出偉大無私的決定,讓 6名苦候器官捐贈的病人從垂死邊緣活過來。本港約有 1,800名病人正輪候器官移植,他們均渴望有天擺脫病榻,吸一口新鮮健康的空氣。
記者:王智君

陳婆婆說起兒子 6年前在內地遇難的經過,聲音仍有點顫抖:「佢坐喺電單車後座,有人喺後面搶佢條金鏈,佢一跌落地就撞到個頭,醫生話救唔番。」
陳婆婆說,終年 49歲的兒子生前樂於助人,會定期捐血,相信他也希望死後捐出有用器官,燃點別人生命,「我同佢心連心,知道個仔嘅想法同我一樣」。
陳婆婆終於忍着傷痛,捐出亡兒的心、肺、肝、兩個腎及一對眼角膜,為 6名病人及其家人帶來新生活。她說這個決定得到家人支持,沒有半點遲疑:「我想病者可以早一分早一秒接到(有合適器官可移植)呢個消息,等佢哋可以早啲安心。」
她原本也希望捐出亡兒的皮膚及骨骼,但醫護人員評估後指不宜捐贈。

腦部供給研究

有醫生徵求她兒子的腦部作研究之用,她一口答應:「我好開通,只要係有需要嘅就冇問題。」受贈者的名字、樣貌及住址,陳婆婆一概不知,她不求與他們見面,連感謝卡也覺不需要,說只要他們身體健康,她便感安慰。她說自己離世之時,也願意捐出器官救人。
35歲的劉先生今年 6月接受腎臟移植手術,生命從此添光彩。他自小患急性腎炎, 5年前病情惡化引致腎衰竭,需每天在家洗腎 4次,每次需花近兩小時,「生活好多限制,體質好差,行 10級樓梯已經喘氣」。午夜夢迴,他無數次夢見自己收到醫院來電說有合適腎臟可供移植,但醒來總是一場空。苦等 5年,好夢終於成真,他笑說:「今年拜年可以去遠啲,起碼可以打番幾圈麻雀先走。」
48歲的司徒先生 3年前確診末期肝癌,經常進出醫院,令家人承受極大負擔,「覺得好麻煩屋企人,曾經唔想做人」。今年 7月,司徒先生的生命進入最後倒數之際,有好心人捐出逝世親人的肝臟,令他重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64

打虎終結販死囚器官

1 : GS(14)@2015-03-18 02:12:01





打大老虎竟與器官來源有關係?原衞生部副部長、現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稱死囚器官移植形成利益鏈,周永康落馬才打破這一利益鏈,當局去年亦宣佈終結死囚器官移植。



周永康落馬打破利益鏈

黃潔夫前日在鳳凰衞視節目指出,去年是中國器官移植接受考驗的一年,當局大力反腐,若沒有打老虎,就沒有宣佈取消死囚器官移植。當他被問及打老虎與終結死囚器官移植的關係時,黃潔夫說:「周永康是大老虎,他是政法委書記,是原來的政治局常委,這個死囚器官的來源就很清晰了。」中紀委繼續追查周永康的黨羽,昨公佈中石油集團總經理廖永遠涉嚴重違紀違法。現年五十二歲的廖永遠,在石油行業工作近三十年,前年才接任總經理。鳳凰網/新華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17/190791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