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可口可乐20亿美元“下注”中国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06/110114559.html


全球CEO穆泰康称,继续兑现收购汇源承诺;全球创研中心落户上海,但可乐配方仍不公开

  【《财经网》专稿/记者 赵何娟】在全球经济低迷之下,可口可乐却在中国宣布加大投资力度,三年内增加2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超过了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后至今30年的投资总和。
可口可乐
公司(Coca-Cola Company,下称可口可乐)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Muhtar Kent)3月6日在上海宣布,中国已是可口可乐全球最重要的研发基地。斥资9000万美元的可口可乐全球创新与技术中心(下称全球创研中心)落户上海, 它同时也成为可口可乐大中华区总部。
可口可乐的上述20亿美元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在中国开建新厂,扩大分销渠道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穆泰康 表示,这与此前承诺投入汇源果汁的24亿美元无关,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承诺不变,正全力配合中国商务部对汇源并购的审批工作,“可口可乐将利用全球资源 优势,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
此前,汇源集团董事会主席朱新礼2月28日在出席2009跨国公司论坛时称,在当前全球
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对汇源并购的反对声音增多。朱新礼随后表示,要与可口可乐全球总裁见面,“给他打打气”。这一说法引发了外界对于可口可乐重新评估收购汇源的种种猜测。
但对上述情况,可口可乐各方此次都不愿发表更多
意见
过去30年,可口可乐在华投资总额为16亿美元。穆泰康称,可口可乐决心逆市加大对华投资,源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2008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业务增长了19%,在经济最为低迷的四季度,可口可乐反而取得了29%的快速增长。
可口可乐对华加大投资,正值其北美市场衰退之时。受经济危机影响,以及消费者对非碳酸健康饮料需求的日益扩大,原最大的碳酸饮料销售市场北美呈迅速萎靡 之势,2008年1月-9月,美国碳酸饮料销量下降4.8%,可口可乐2008年三季报显示,其北美销售业务已下滑了4.4%。
百事可乐面临着同样的境况。百事可乐2008年三季报显示,公司销售盈利下滑9%,因此不得不宣布全球裁员3300人,关闭六家工厂。
由此,两家可乐巨头在亚洲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可口可乐中国副总裁李小筠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环境对于日常消费品的影响在中国还不明显,中国市场潜力太大,如果不抓住机遇就会滞后。
据其介绍,虽然中国已经超过巴西,成为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但是人均饮用量却还很小,仅为28瓶/年,而美国、墨西哥人均每年的饮用量都超过了500瓶。中国地方之间的消费也极其不均衡,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均已有100瓶/年。
新落成的可口可乐大中华区总部及全球创研中心,工作人员不多,其中新建成的中国最大饮料包装实验室中仅有六名实验人员。对此,李小筠表示,招聘仍在进行,创研中心将拥有超过100位研发人才和食品科学领域专家。同时,还将招聘大量营销人员。
可口可乐全球研究及太平洋地区开发总经理柯忆安向《财经》记者表示,位于中国的创研中心主要还是作为新产品的研发基地,比如茶、果汁和咖啡饮品,以及部 分碳酸饮料如雪碧、芬达,但可口可乐的核心产品,可乐、零度可乐等可乐类产品,仍在位于亚特兰大的实验室研发和生产,可口可乐不可能将可乐配方放到世界其 他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45

配股78亿港元:中国科技这次下注铜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wMMDAwMDE3OTMwMA.html
核心提示:国内一位金属业界资深人士表 示,中国科技转型需要跨越两大难关:拥有一个熟悉铜业运作的管理层,并促使融资获得通过;改变市场对公司既往在实业与资本之间不断腾挪的印象。主营业务为证券买卖与牧业投资的中国科技(0985.HK),正在酝酿一次规模宏大的转型之旅。本报记者获悉,中国科技将于5月28 日和6月1日召开股东大会商讨配股集资事宜。根据中国科技的系列公告,此次配股集资共计78亿港元。中国科技一位被职员称为Peter lee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78亿港元中, 27.75亿港元将用于收购澳大利亚和秘鲁的铜矿资产,其余资金用来对上述矿藏项目追加投资。据 了解,中国科技成立于1978年,1994年初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至今。主要从事金融工具投资,包括证券及商品合约投资、买卖,另有部分物业投资资产, 主要持股人为自然人朱月华。上市16年来,中国科技屡次发布转型通告,并先后与双环汽车、从事钼矿经营的Front Wave及金沣国际等传出绯闻,但最后均无疾而终。此次巨额投资被认为该公司的转型力作,并被寄予厚望。包括摩根士丹利、德银及中银国际组 成了阵容强大的财务顾问及配售代理,为其开道。国内一位金属业界资深人士表示:“中国科技转型需要跨越两大难关:拥有一个熟悉铜业运作的管 理层,并促使融资获得通过;改变市场对该公司既往在实业与资本之间不断腾挪的印象。”管理层难题据 本报记者了解,中国科技此次并购对象之一,是加拿大Chariot公司拥有的、位于秘鲁南部的MinaJusta铜矿项目70%股权,收购价格为 18.48亿港元。资料显示,MinaJusta铜矿的总储量达1.63亿吨,品位为0.8%,每年可处理1200万吨氧化矿、500万吨硫化矿,年产铜 量超过10万吨。另一个并购对象为澳大利亚LadyAnnie铜矿项目的全部权益,收购价为9.27亿港元。该项目总储量为1120万吨, 资源品位为1.1%,当前电解铜定额产能为3万吨/年。“以现今铜价2000元人民币/吨左右来计算,以Lady Annie项目为例,需花10.9亿港元,中国科技购买的价格并不贵。”前述业内人士分析,对铜矿而言,品位值超过3%的就是好矿,低于此数,开采成本比 较高,中国科技拿到的铜矿品质较为一般。据本报记者了解,在27.75亿港元的收购价外,中国科技将投入44亿港元用于Mina Justa的开发,投入6亿港元用于LadyAnnie达到若干条款后的额外支付款及其它一般用途。不过该计划尚需5月28日及6月1日股东大会商讨结果 支持。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管理层缺乏有色金属特别是铜矿方面的运作经验是最重要的挑战,“如果最终两大铜矿均一起运作,中国科技是否 有那么多人去运营,最后化成公司不错的EPS?”中国科技应对的棋招是:中国科技早前宣布委任前德银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兼金属采矿主管 Damon Barber为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另委任在环球矿业拥有超过35年深厚经验的Owen Hegarty为公司执行董事兼副主席。Chariot 董事长Rath对此解释,尽管人们对中国在秘鲁的一些项目持怀疑态度,但中国科技得到了香港金融家的支持,并拥有澳大利亚管理团队。“但先 前的团队能否融合是个疑问,因为有不少失败的先例。”银河基金分析师江宇昆分析,高层管理团队的知识架构需要重建,而高层团队与下属的矿权团队亦需要磨合 过程。“同时,如果矿种不一样,譬如需要洞采,那么比露天需要更多的成本。”小盘股募得大资金之问不 过,中国科技过往转型的挫败,也让一些人士对此次转型产生担忧。“中国科技上市多年来,多次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各种换股权证,由此将股本 摊薄,上演多次圈钱财技,如2003年左右就三次配股及发行可换股票据,募资1.04亿港元,这是令人担心的。”前述知情人士忧虑地表示,有的企业善于做 资本运作故事,把矿拿下来,存放一两年等待时机转好再卖出,最终还是走资本游戏的路子。从中国科技16年的上市史看,其历年业绩均是盈少亏 多,如2000财年净亏损5.64亿港元,2001财年亏损3.47亿港元,2002财年通过出售所持中国网络大部分股份才将亏损缩窄至4634万港 元,2004年3月中国科技亏损又增至6053万港元。乃至今年5月14日,中国科技发布公告称,预期该公司截至2010年3月31日,本财政年度将亏 损。中国科技数次转型努力也多次以失败告终。2004年,中国科技拟购入双环汽车50%的股权,但于2005年底以失败告终;2007年中 国科技拟转型至资源型企业,并先后接触以钼为主营业务的Front Wave及金沣国际,仅以收购后者为例,如若收购成功,其将超越洛阳钼业,成为当时钼业的龙头。“关键是78亿港元的融资规模太大了。”前 述业内人士评论,如若是中国移动如此的巨型企业推这样的融资盘子,市场反应较为平淡,但中国科技这样的小盘股募集如此大的资金,会让市场产生疑虑,“资金 走向如何监管,万一项目风险太大而企业难以把控怎么办?”据了解,2009年5月,中国科技从澳大利亚公司OZ Minerals Ltd.手中,以2.11亿美元购得印尼Martabe金、银矿项目后,再以2.21亿美元倒手卖给智富能源,从中获得较多收益。“中国科 技需要让市场坚定其做实业的印象。”江宇昆认为,在此次收购后,中国科技把50亿港元投入开发中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字。“所收购的这些铜矿 均是由我们自营,因为我们的主业方向就定在这一块。”Peter lee肯定对记者表示,收购的铜矿中国科技会尽心运营。中国科技首席执行 官Barber亦表示,该公司兴趣在于开采并生产铜,“目前的项目符合我们的计划”,中国科技希望在秘鲁或拉丁美洲其它地区继续寻求投资项目。配 合着并购,本报记者还了解,中国科技计划将更名为中科矿业集团,以向市场昭示其转型之决心。在宏大转型计划刺激下,中国科技股价从5月7日 的0.25港元一路上涨至5月25日收盘时的0.37港元,累计涨幅接近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31

下注國美擴張邏輯 三洋走獨家經銷路線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5/4MMDAwMDIzMjg4Mg.html

繼國美電器(0493.HK)提出堅持擴張邏輯之後,國美電器的「店商合作」逐步走向深入。

4月14日,國美電器聯合日本知名家電品牌三洋彩電宣佈簽訂五年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在消費者需求信息共享、產品研發、營銷推廣、銷售管理、售後服務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合 作雙方透露,五年合作規劃的核心內容為,國美為三洋全國渠道獨家經銷商;5年規劃期內,實現810萬台彩電的銷售規模;國美與三洋的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分 工側重略有不同,國美專注三洋產品在終端的推廣,每年投入品牌推廣費用5000萬元;而三洋專注產品研發和生產,研發費用投入為7%等。

三 洋電子(東莞)有限公司總經理西條淳夫告訴本報記者,「國美是中國最大的家電渠道商,擁有中國最大的零售渠道網絡,掌握著龐大的終端消費需求信息,因此我 們雙方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定製研發新產品。今後,我們將進一步深化雙方深度合作關係,整合彼此優勢資源,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實惠的產品。」 

國美集團副總裁李俊濤透露,國美、三洋從2010年初就已經開始獨家性全面深度合作,雙方共同探索高度協同的創新合作模式,在消費者需求信息共享、產品研發、營銷推廣、銷售管理、售後服務等方面深度合作。

在過去一年的合作中,三洋彩電在中國市場實現快速增長,產品銷售突破40萬台,憑藉自身優勢,中國彩電高端市場形成了以夏普、三洋、索尼、三星為主的「4S」品牌四足鼎立格局。

迫使三洋將國美電器作為獨家渠道經銷商的原因是,國美電器的擴張邏輯。2011年3月28日,國美電器2010年度年報會上,國美電器宣佈2011年將新增480家門店。

李俊濤預計,到2015年國美電器集團銷售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伴隨著國美的發展規劃和步伐,未來5年,國美計劃三洋彩電累計實現810萬台的銷售規模,2011年,三洋彩電將突破70萬台。

帕 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國美與三洋展開聯合研發、銷售的深度合作意味著以國美為代表的中國家電零售企業正在積極引導產業鏈供應與需求的無縫對接,從而 真正實現按需生產。零售商、製造商和配套商按照準確需求定製的產品具備銷售速度快、流通成本低等特點,實現了整個供需鏈條的福利最大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9

加多寶再下注「王老吉」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6/3NMDAwMDIzNjg3Nw.html

王老吉商標使用權紛爭未了,加多寶卻再次擴張王老吉產品線。

5月5日,加多寶市場部一位人士表示,該公司即將推出紅色瓶裝王老吉涼茶,以適應涼茶市場的擴容,並稱,此新產品已獲得商標權所有者廣藥集團的授權。

早在2009年,紅罐王老吉涼茶攀向市場巔峰,加多寶雄心勃勃推進業績翻倍計劃,曾試圖推出瓶裝王老吉清涼茶,並一度在河南等地大規模招商。但據知情人士透露,該計劃因未能獲得廣藥集團商標授權而流產。

此前,加多寶與廣藥集團曾因「商標使用期限」一度矛盾公開化。加多寶聲稱,其紅罐王老吉商標使用權至2020年,而廣藥集團則聲稱,授權已於去年5月到期。顯然,在商標使用期限尚未釐定前,加多寶推出瓶裝王老吉具有相當高的商標使用風險。

不過,上述加多寶市場部人士表示,此次瓶裝王老吉是得到廣藥集團授權使用的。

這是否意味著,加多寶與廣藥集團在王老吉商標使用權問題上,已經達成了一定的和解。不過,雙方對「和解之事」皆避而不談。加多寶僅稱,其將堅定不移地繼續做大王老吉涼茶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即將上市的瓶裝王老吉推出略顯倉促。加多寶甚至沒有建立瓶裝生產線,而是由加多寶集團子公司北京北方永通飲料公司運作,並授權匯源公司灌裝生產,並率先在河南等重點市場上市,並計劃逐步全國推廣。

據王老吉某經銷商透露,瓶裝王老吉涼茶500ml規格裝,批發價55元一箱,終端零售價4.5元/瓶。在其看來,相對紅罐王老吉來說,瓶裝王老吉渠道利潤空間巨大。

這 位經銷商透露,24瓶裝的紅罐王老吉賣給經銷商折扣價為66至67元,經銷商賣給批發商是70.2元一箱,批發商賣給終端是72元每箱。在其看來,雖然瓶 裝王老吉的批發出廠價比罐裝王老吉便宜近20%,但淨利潤不會低於罐裝。該人士表示,一瓶紅罐王老吉的成本中,罐和包裝盒約8毛,飲料約5毛,「罐裝的包 裝成本非常高」。

加多寶此次再度推出瓶裝王老吉是因為,「和其正的瓶裝涼茶對王老吉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衝擊,瓶裝涼茶可以彌補紅罐王老吉不便攜帶和保存的缺點,且對於消費者來說,瓶裝王老吉要實惠很多,和其正瓶裝涼茶一定程度上擠壓了紅罐王老吉的市場。」該經銷商說。

此外,今年3月,廣藥集團旗下的白雲山和記黃埔亦推出白雲山涼茶,除了罐裝,還有瓶裝與盒裝。

廣藥集團一度欲將白雲山涼茶與王老吉綠盒裝涼茶渠道整合,與紅罐王老吉直面競爭。

但截至目前,就加多寶推出瓶裝王老吉是否獲得廣藥集團授權,廣藥集團方面尚未證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87

資本下注奢侈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0297&time=2011-08-12&cl=115&page=all

  8月1日,尚品網CEO趙世誠在微博上披露獲得新一輪5000萬美元融資。在此之前,同處奢侈品電商行業的佳品網、唯品網也分別獲得5000萬美元的新輪融資。

  根據貝恩(Bain & Co.)2010年的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2010年奢侈品在中國的銷售額增長近20%,達到107億美元,已經成為世界奢侈品消費的第二大國,並將在2012年取代日本登上世界奢侈品消費之巔。

  「中國作為奢侈品消費的新興市場,奢侈品牌的定義在中國會重新洗牌。二三線的品牌可能在中國獲得一次絕無僅有的重塑品牌形象的機會。」最早青睞 佳品網的泰山天使投資合夥人陳亮表示。這意味著,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範圍將擴大,二三線品牌在中國二三線城市將引來新一輪的消費熱潮。

  消費膨脹和層次化需求催生出電商與奢侈品的結合,這種模式在中國正呈蓬勃之勢。據不完全統計,獲得千萬美元以上注資的奢侈品電商網站已經達到五家之多,奢侈品電商未來的將走向何方,資本的追逐又將獲得怎樣的回報?

電商炙熱

  剛剛上線不足兩年的佳品網、尚品網,已經獲得了包括天使輪在內的三輪融資,成立尚不足一年的優眾網也已經獲得IDG的青睞,融資額高達1100萬美元。

  經濟危機以來,奢侈品在歐美等地銷售下降明顯,但在中國卻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2011年5月以來,二手手袋零售商米蘭站 (01150.HK)、意大利奢侈品牌普拉達(PRADA,01913.HK)相繼登陸香港交易所,奢侈品牌紛紛奔向亞洲資本市場,與中國奢侈品消費的能 力和潛力不無關係。(參見本刊2011年第30期「奢侈品投資來了」)

  「奢侈品代購網站現在的流水還不錯,一個月有大幾千萬,都還沒盈利。去年投資這些網站的EV/S(估值/收入)約為2倍,今年的溢價更高。」一 位消費行業投資圈資深人士表示,目前奢侈品電商投資火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奢侈品地面銷售渠道專業化的欠缺。「能賣東西的就能賣奢侈品。缺少系統和定期的培 訓,用戶在店面消費的體驗很差。」他說。

  泰山天使投資副總裁、聯合創始人陳亮認為線下渠道發展緩慢為電商的崛起創造了條件,「美國奢侈品的線下渠道有梅西百貨Macy's、諾德斯特龍 (Nordstrom)、布魯明戴爾百貨店(Bloomingdale's)等很多『大傢伙』,像梅西已經有800多家店面,這是包括新光天地在內的中國 百貨店不能比擬的。」陳亮表示。

  陳亮指出,中國百貨商店對奢侈品的貨源是自己控制,高檔程度和規模化都不夠,加上國內商業地產等不確定因素,奢侈品線下渠道發展緩慢。「(奢侈品)電商有人才、信息化程度高,在資本的助推下容易快速規模化。」陳亮對自己投資的方向很自信。

  對中國奢侈品線下渠道存疑的不僅是投資圈,一位旅居歐洲的奢侈品行業資深人士也表示,2008年以前,奢侈品牌想要在中國開店必須在國內找合作方,而國內的合作商往往不能像品牌商一樣珍視幾個世紀積累的品牌形象。政策放開後,大部分奢侈品牌商都傾向於自己開店。

  線下渠道的發展瓶頸成為奢侈品電商發展的重要契機,在歐美電商出售折扣奢侈品的商業模式出現後,模仿追隨者及其背後的資本都蜂擁而至。

不同的奢侈

  「關稅調整不調整根本不是問題,中國消費者往往會為了一款新出的貨品或者限量版的包包、車子和名表多付出一部分錢,只是希望能盡快得到。」一位奢侈品行業資深研究人士描述此類瘋狂現象。

  當然,大多數消費者的奢侈品購買仍趨理性。近兩年來,介於海外和香港市場與國內的差價,「離岸」購物已成風氣。根據貝恩的報告,中國2009年相比2008年奢侈品境內消費略有上漲,但佔整個奢侈品消費的比例仍不足50%。

  禮品消費對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貢獻巨大。「回中國的名店購物,總是會碰到很奇怪的顧客在買東西,比如幾個中年男人會買好幾個LV的女士包包」,一位奢侈品資深消費人士感到困惑。

  世界奢侈品協會駐中國首席代表歐陽坤指出,國內奢侈品送禮消費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和價值的象徵」。同時,「官員不便於購買奢侈品,也不便於出現在奢侈品場所,依賴企業贈送,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低齡化消費也是中國市場的特色之一,很多80後、90後的年輕人消費奢侈品。「中國父母愛照顧孩子,沒辦法立馬說孩子18歲父母就不管了。但是 歐洲,20多歲的孩子什麼都是自己管自己了,不向父母要錢,而且父母也沒有感覺自己需要幫助孩子」,上述旅居歐洲的奢侈品專業人士表示。

  在中國憑藉自己的收入消費奢侈品的人是誰?麥肯錫的報告將年收入10萬元到20萬元的家庭定義為上中產階層(upper middle class),而具備這樣收入的家庭為1300萬,2010年這些家庭對中國奢侈品消費的貢獻僅為12%。

  這樣收入的家庭在奢侈品領域的消費大多會集中在手袋、服飾等輕奢侈品領域,而包括豪華車、遊艇和私人飛機在內被稱為「硬奢侈」的領域,只會由富 豪階層消費。但歐陽坤指出,硬奢侈品的消費在國內還有很多政策和行業的限制,比如低空管制影響私人飛機的出行,近海環境不佳造成遊艇使用率低等。

  「目前世界奢侈品巨頭的確將中國、巴西等新興市場作為重點培育的對象」,上述旅歐奢侈品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由於中國本土至今沒有產生有影響力的奢侈品牌,國人對奢侈品的定位與歐美有不同,一些在歐美僅為高端消費(premium brand)的品牌,在國人眼中以奢侈品待之。「一些國外的三線品牌,在國內是被看做是二線,新的模式給了他們在新興市場重新定位的機會,這也是我們的機會。」陳亮表示。

  「品牌會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甚至是農村傳遞。」歐陽坤指出,奢侈品消費在中國的增長之勢會因經濟發展和城市地區間的信息傳遞得以繼續。上 述旅歐資深奢侈品專家則指出,現在進入中國的奢侈品牌其實非常少,「也就30%」。而奢侈品牌店面很難開到一線、省會城市以外的地方,所以目前來看奢侈品 牌在國內沒有遭遇多品牌競爭,而且始終對尚沒有店面的城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供應鏈軟肋

  數家奢侈品電商公司拿到千萬美元級的融資,足見風險資本對奢侈品與電商結合的信心,也使得奢侈品界、投資圈人士開始關注奢侈品電商的未來。

  「我在法國讀書的時候發現了這種網站,主要還是留學生光顧,而且如果價格比較高的話,還是要去店裡。」一位曾留學歐洲的奢侈品資深消費者表示。 一位國內奢侈品行業資深人士也指出,大額商品在網上購買消費者還是會有顧慮,「幾千的東西還可以,如果數萬元,何必在網上冒險呢?」

  前台的網站容易操作,後台從採購渠道到倉儲物流才是奢侈品電商的核心價值所在。「目前的奢侈品電商,吸引人的商品採購量上不去,一個好的式樣只有一兩件貨,很難在這樣的代購網站上買到心儀之選。」一位關注奢侈品電商的投資界人士表示。

  「因為泰山的LP是Buy-VIP的投資人,我們跟Buy-VIP的合作很多,一開始我們就是在賣Buy-VIP的存貨,同時我們的一個合夥人有一個家族工廠,在北美有貨源渠道。」佳品網CEO楊培峰這樣解釋創業初期的貨源。

  楊培峰介紹說,最早期的時候網站規模小,什麼渠道都有,奧特萊斯、經銷商、代理商等,後來慢慢轉向與總代或品牌直接合作。

  儘管對奢侈品電商的未來十分看好,但陳亮也坦率的表示「做奢侈品網上平台很難」。他表示,做奢侈品代購跟做什麼自有服裝品牌或者電器網上平台不一樣,最大的壁壘是「品牌是國外的,真正好的貨源也是國外的」。

  上述關注奢侈品電商的投資界人士則表示,奢侈品電商的進貨渠道仍處於比較緊張、需要開拓的階段,他同時指出,「早期為了吸引風險投資,可能會用賠本的方式的使流水看上去很吸引人」。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奢侈品網上平台,鮮見愛馬仕(Hermès)、香奈兒(Chanel)、LV(路易威登)等在內眾多國際一線大牌貨品,「儘管進入界面做得非常吸引人,但是進去一看,好點的樣子一上線基本上就『已售罄』。」一位經常光顧奢侈品電商的白領消費者表示。

  根據楊培峰介紹,佳品網在曾經賣過的1000餘個品牌當中,目前有合作的有20%,未來希望提高到40%-50%,這些合作品牌多是國際二線。 價值高的國際一線品牌的合作還沒有談下來。「我覺得他們很難,國外的一線品牌都很保守,對自己的品牌看得很重,即使要做電商,也會是自己開網店」,上述旅 歐奢侈品行業資深人士對國內電商與一線大牌的合作表示憂慮。

  目前大部分奢侈品電商都是做折扣品,定位給人的感覺是「大牌尾單」。一位多年研究奢侈品行業的資深人士指出,現在所有的電商面臨第一個問題就是 品牌沒有授權,都是通過買手制、代購,或者通過奧特萊斯批發等方式進行。「品牌本身不知道這些網站的這些人的架構關係,他們沒有直接的溝通,甚至都相互不 認識。」

  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奢侈品電商切中了「品牌+折扣」的賣點,對於辦公室白領階層等剛剛具備經濟實力,有一定奢侈品購買力的人群而言,細分市場定位準確。但採買、代購等方式畢竟管理成本高、供貨有風險。

  目前這種沒有授權的模式,很容易導致奢侈品牌將電商看成是一種競爭性渠道。對於與品牌的相互關係,陳亮則表示,做得好的奢侈品電商帶給品牌的感 覺是對品牌形象的維護,「渠道的品質非常重要」。他指出,未來的方向是跟品牌深度合作,獲得授權,甚至可能與品牌一起做供應生產線。

  財新《新世紀》實習記者楊璐,記者王紫霧、張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45

失微博者下注 網易盛大移情輕博客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4/1NMDcyXzM2ODA1Ng.html

錯失微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轉戰輕博客。尋求新的社交戰略產品。

與微博一樣,輕博客的鼻祖Tumblr亦誕生在美國。目前,Tumblr在美受熱捧。截至2011年5月,其每日頁面瀏覽量已達4億次,進入美國排名前25位網站,投資者對其估值約為8億美元。這股旋風也被刮到中國,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紛紛效仿。

由 創新工場投資的點點網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輕博客,今年4月7日對外開放。緊接著,盛大在6月28日也推出輕博客產品「推他」。甚至,在微博領域佔據強勢地位 的新浪亦未敢放鬆,推出了「Qing」。霎間,輕博客成為新的「香餑餑」。人人網、鳳凰網等公司緊追潮流,悄然推出相應產品。

近日,四大 門戶網站之一的網易,也正式公測輕博客產品——"lofter"。網易CEO丁磊罕見地親自出鏡,為lofter的宣傳賺吆喝。網易輕博客主編胡漾告訴記 者:「網易將鼎力支持lofter的開發和推動。」與此同時,盛大「推他」負責人李東旻也透露:「『推他』已成為盛大今年戰略級產品,也是盛大唯一獨立對 外進行融資的產品。」

輕博客亦一哄而上,亦有步當年博客亂戰之勢。然而,仍處於雛形階段的輕博客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驟然湧出的雷同產品,將很快使該市場步入「紅海」;另一方面,它只是滿足窄眾用戶興趣愛好的產品,要真正撬開市場的巨大潛力,不僅需要重金投入,還需靜觀市場真正的需求。

投,還是不投,這又是一場豪賭。

與微博的區別

微博是組織人,輕博客是組織內容

對於輕博客的特性,胡漾用「創造、分享」兩個詞進行概括。無獨有偶,盛大「推他」的廣告語——「一個人的記錄,一群人的狂歡」,似乎也在強調「分享」的重要性。

然而,這並未全然詮釋輕博客的獨有特性。與微博相比,輕博客有自己鮮明的特性,微博常以140字束縛用戶的表達空間,輕博客完全不受字數、形式上的限制。

更為關鍵的是,輕博客是由「興趣」引發圈子互動。目前,在各大輕博客網站上可以看到,它們都分別以「興趣」為中心對欄目進行歸類,囊括攝影、美食、家居和創意等品類。

「微博是組織人,輕博客是組織內容。」胡漾認為,「例如:攝影愛好者在充滿紛亂的微博上可能沒有歸屬感,但是,輕博客將云集一批與其相同愛好的志同道合者。」

胡漾告訴記者,網易輕博客之所以名為「lofter」,即沿用loft的含義,寬廣開放的自由創作空間,而這個空間裡專注興趣、分享創作的人,自然就是lofter。「當代藝術家,潮流青年,視覺表達愛好者等等都是lofter的核心用戶。」

「輕博客將打造一個具有強烈『個人標識』的品牌空間,它在某種程度上將展示個人的品味、興趣愛好,內容製造者或將以其在輕博客上的身份感到驕傲。」胡漾說道。

新浪微博「紅人」李開復告訴記者,「有人評價,新浪微博和點點網上的李開復不像同一個人。事實上,這就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產品。微博上,大家更多討論社會、娛樂性話題;輕博客上,更多是展示興趣、愛好。」

輕博客剛剛處於起步階段。李東旻認為:「它的市場潛力非常大。」李東旻告訴記者:「『推他』推出僅3個月,就已經做了100多次的改版,目前已有1000個興趣欄目。」

不過,李東旻亦表示,「這款產品需要至少用兩年以上的時間去研發和培育。」在這兩年內,「推他」基本不考慮盈利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49

儘量讓每一次下注都成功 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nw.html

投資回報是長期多次決策累積結果結果,長期回報率並不取決於一兩次的成敗,而是全部下注的成功率,大部分情況下單次成功並不起決定性作用,甚至影響甚微, 只有成功次數持續多於失敗次數,才可能獲得優異的長期回報。投資就是一個長期對概率進行持續分析和多次選擇的過程,就單次事件而言,小概率會發生,大概率 也可能遭遇失敗,然而對於長期多次的下注,概率一定會被如實反應。

    市場中無數人選擇低贏率的投資機會,總會有單次成功的冒險者,市場中所有10%為贏率的機會,總有10%的人成功,90%的人失敗。不能因為幸運兒的存在 就否認這是小概率事件,不能抱著僥倖心理希望成為勝出的10%,更不能期望持續成為幸運者,這樣的概率跟中彩票差不多。為什麼要選擇大概率的機會?對於多 次下注,成功的次數一定與成功概率相對應。即使50%的成功概率,長期而言獲利也可能與虧損相抵而一無所獲,而成功概率為90%,則10%的獲利與失敗相 抵,另外80%才是真正得到的回報。當然這只是打比方,並非真正的數理邏輯,但道理大致如此。因此絕大部分投資於小概率機會的投資者注定要失敗,而僥倖成 功一兩次的投資者如果持續下注同類型機會,最終失敗的次數也將遠多於成功的次數,以虧錢為結局。其實這樣的道理很簡單,但市場中的大部分投資者還是喜歡把 關注焦點放在小概率機會,因為這種股票股價更具彈性,更具震撼性,更符合暴利心理,卻沒有想過暴利背後的概率問題。大部分人也根本沒有贏率的概念,看到市 場熱點就追,那類股票短期漲得好就往那裡投,長期必敗無疑。

    選擇概率其實就是對風險的控制,成功概率高風險就小,反之風險就大。建立一個穩定的投資體系、堅守能力圈是選擇大概率投資機會的重要手段,沒有一套正確體系的指導,常常會偏離既定方向。沒有對企業的深刻理解,根本不會知道成功的概率是多少,選擇大概率自然無從談起。

    堅持原則有時看起來很愚笨,很迂腐,但堅守原則是永遠站在大概率一邊的強有力保證。堅守原則有時反而會虧損,違反原則有時卻會賺錢,但要清楚這只是單次、 暫時性的結果,長期堅守紀律,概率規律一定會發揮作用。大概率會讓投資者避免很多毀滅性的風險,獲取長期穩定的高收益,反之即使獲得一兩次的高額利潤,長 期也一定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一定要認清那些是短期、單次的結果,那些才是長期的規律。

 

梁軍儒201202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25

【利率風險系列】大資金如何下注利率變動(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85

固定收益投資經理David Schawel在CFA官網上發表系列文章,討論大資金如何應對利率變動。本系列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探索用來管理利率風險或者下注利率波動的不同類型的工具,以饗讀者。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央行通過擴大資產負債表進行貨幣寬鬆一直就是金融市場的核心主題。儘管市場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貨幣寬鬆對資產估值的整體影響,但這並非唯一值得關注的地方。

隨著發達經濟體的利率接近歷史低點,包括從保險公司到銀行再到資產管理公司等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必須管理更低票面利率的證券所帶來的更高的利率風險。

對於許多投資者,尤其是那些自身資產和負債存在期限錯配的投資者,他們主要的擔憂不是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目前處於1.50%還是2.25%,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是否能夠經受利率的大規模上升。一種被稱作「尾部風險對沖」的工具可以解決該問題。

個人投資者可能使用ETF/ETN或者期貨等工具來應對利率變動,大型機構投資者則可以運用互換期權(swaption)這一可以大規模結構化的工具。

互換期權是在未來某一時點基於某個互換協議的期權。比如一個5*10的支付型互換期權(5 × 10 payer swaption)就是指投資者可以在第5年結束時選擇購買一個10年期互換協議(在該互換協議中,投資者支付固定利率,獲得浮動利率)。投資者支付一個前端費用,而獲得的回報是市場利率與到期行權利率之間的差額再乘以美元久期(DV01)的值。

隨著利率走高,互換期權的價格漲速以遞減的速率上升,這使其成為對大型機構更合適的工具來管理小幅波動。也就是說,隨著利率上升,其貼現率上升,蠶食了互換合約的現值;也就是常說的「負凸性(negative convexity)

而另一個替代方案就是固定期限互換利率封頂協議 (CMS rate caps)

固定期限互換(CMS)利率封頂的持有者在利率升至某一行權利率之上時可以獲得收益,這一參照利率可以是譬如10年期互換利率。固定期限互換利率封頂與互換期權不同,利率變化所帶來的價值改變是固定的,因此不存在「負凸性」的問題。

另外,由於CMS「固定期限」(固定久期,指利率變動帶來固定的價格變動)的緣故,它與互換期權的收益率曲線是不同的。當利率上升導致收益率曲線下滑時,如果其他條件相同,拋售10年期CMS封頂協議的投資者將比拋售傳統互換期權的投資者獲益更多(因前者不存在負凸性)。

多數期權市場都有很多買方和賣方,但是基於利率的價外期權的賣方卻不多。譬如AIG拋售CDS;為了讓投行或者對沖基金賣出這類期權,需要提供額外的補償。

因此價外期權、價內期權和平價期權所面臨的隱含波動率的差異(即波動率偏離)是很大的。價外期權的隱含波動率比平價期權的隱含波動率大得多。結合之前提到的高額前端費用,過去數年的低利率環境意味著多數價外期權封頂的持有者寧可看著他們的期權失效,而這就使得期權賣方獲利(賺取加價費用premium)。即使利率上升,如果買方想要獲利,這些期權的高額加價費用也意味著利率的上升需要超過收益率曲線隱含的速度。買方可能有一天被證明是正確的,但是風險對沖的高額成本還是更傾向於對賣方有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55

下一站海參崴:俄羅斯下注西伯利亞鐵路擴建計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314

巴菲特鍾愛的鐵路投資現在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擁躉:俄羅斯。

據智庫Stratfor,俄羅斯正計劃投資升級連接歐洲和太平洋的鐵路大動脈「西伯利亞鐵路。」

莫斯科的理由很簡單:亞歐間鐵路運輸費率遠遠低於海運,而目前歐洲和亞洲國家有龐大的貿易往來,此外普京借鐵路拉動基礎設施投資能緩解經濟面臨的壓力

西伯利亞大鐵路每年貨運能力為1.2億噸,目前有歐亞之間13%的集裝箱運輸使用這條運輸線。

俄羅斯總統普通最近批准投資170億美元擴建9300公里鐵路,這意味著在2018年之前西伯利亞大鐵路貨運量將再增加5500萬噸相當於增長46%運能。

伴隨著鐵路擴建的還有其他基礎設施投資。俄羅斯準備在2020年前把在太平洋海岸的鐵路-碼頭運輸能力翻3倍。聖彼得堡港吞吐量將增長44%。俄羅斯與德國西門子簽下了32億美元的合同,德國企業將為俄羅斯製造675節電氣貨運車頭。

克林姆林宮擴建西伯利亞鐵路有兩個目的:

第一,俄國希望以此促進其大宗商品出口規模。俄國現在是全球頂級原油生產和出口國,每天通過鐵路運往亞洲的石油約為25萬桶。擴建西伯利亞鐵路能加大俄國對亞洲的原油出口,而煤炭出口也將受益。

第二,更為重要的是,升級鐵路將令俄國在歐亞貿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通過貨物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從亞洲運抵歐洲需要約10天,而從日本或者韓國海運抵達德國要28天,到聖彼得堡需要40天。俄羅斯希望通過擴建讓西伯利亞鐵路相比海運具備更大的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92

先知先覺還是未雨綢繆?十億美元神秘資金下註金融股崩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407

美股昨天慘遭血洗,空頭們開始活躍起來了。有消息爆出一個手握巨資的神秘投資者下註11億美元豪賭美國金融股暴跌10%。通常來講,這種消息可能被解讀為是“聰明”的投資者在發出信號,因為有能力做這麽大手筆交易的人一定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消息。 據巴倫周刊,在過去幾天里,這名神秘投資者對金融部門做了巨額對沖。為了避人耳目,他選取了一個不太受關註的期權市場下手。但巨額的交易量仍然引起了華爾街交易量監控機構的註意。 這個神秘投資者買入了56.1萬股名為Select Sector SPDR-Financial的ETF看跌期權。該ETF目前在22.9美元附近,這些期權的價格為20.63美元,1月14日到期。 這是一種彈性期權交易(FLEX options),到期日比標準的一月到期期權早了三天。和那些市場上公開的標準化期權不同,彈性期權允許投資者可以自行選擇期權的到期日期和行權價。投資者有時會將合同日期選在預期的某個重要時點或價位附近。這類交易往往發生在場外市場,銀行只為那些最優質的客戶提供這種服務。 根據期權交易量分析公司Trade Alert公司Henry Schwartz的數據,這位神秘的投資者首先於上周五買入了15萬股看跌期權,本周一加倉了35萬股,隨後又在周二買入了6.1萬股。 此次對沖操作的總規模為56.1萬股,價值11億美元,這位投資者為每股支付35美分保證金。 投資者和策略師稱,所有搜集到的資料顯示,這位神秘的投資者大舉做空了金融股,並認為明年一月會出現價格波動。 這種大規模的空單可能讓一些投資者很不安,有些人甚至可會跟風做同樣的對沖。畢竟這種巨額的交易經常被認為是一些“聰明”的投資者發出的信號。有能力做這麽大手筆交易的人一定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消息。 至少從現在來看,對於這單交易最好的解釋就是,一位主要的市場玩家已經開始擔心金融部門的穩定性。而此前,盡管美聯儲即將全部回收市場流動性,許多投資者仍對美國股市和銀行都持看漲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