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籍董事長賭氣 進貨成本高漲 ﹁鋼鐵業模範生﹂盛餘驚傳半停工

2010-07-5  今周刊





向來有鋼鐵業模範生之稱的盛餘鋼鐵,驚傳生產線呈現半停頓狀態,儘管公司發言人表示,是為了博取照顧而誇大慘狀,但成立三十七年的盛餘頭一遭遇到此種景 況,不禁令人要問,盛餘到底怎麼了?

撰文‧吳美慧

屬於日系公司的盛餘,營運向來中規中矩,過去靈活的營運策略,即使遭遇亞洲金融風暴或景氣遽變時,產能利用率也保持在八成以上水準。因此這次在景氣還不差 的情況下,產能利用率竟然「摔」到只剩下五成,跌破眾人眼鏡。

對於生產線首度出現半停頓狀態,該公司發言人李逸霖說「只是對中鋼的說詞,希望藉此爭取到更多的照顧,七月的生產線還保持六到七成的利用率」。令人好奇, 盛餘為何要有不同的說法?所為何來?

與中鋼、中鴻關係急凍

過去,盛餘生產線所需的原料熱軋鋼捲來自中鋼以及中鴻,但從去年第四季開始調整。導火線來自於中鋼開盤模式改變,從原本的三個月開盤一次,改為二加一,也 就是每兩個月和每一個月開盤一次的方式。此舉讓盛餘不悅,並屢屢和上述兩家公司出現談判不歡而散的景況。

最明顯的一次是在去年十月時,中鴻與盛餘協商,希望十月與十一月的熱軋鋼捲價格可以逐步緩跌,也就是十一月的價格比十月每噸減少新台幣三百元。對於中鴻的 提議,盛餘董事長大森真認為既然要降價,應該提前從十月開始實施。時值金融風暴期間,彼此營運艱辛,對定價各有堅持,談到最後大森真以一句「不買了」,結 束會議。

依照日本人的做事習慣,就算是談判的內容無法接受,董事長不會立即否決,會等到回到公司後,請同事予以婉拒。大森真親自談判、親口拒絕,讓中鴻氣炸了,自 此結下樑子。對於這段過往,當時在場的總經理程贊育,因截至截稿尚未聯絡上,無法取得他的說法。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中鋼,大森真以類似的理由降低和中鋼維持長久以來的購料額度,改向日本鋼廠進貨。在原料價格下跌的初期,盛餘看似討了便宜,但鋼價開始 上漲後,這才發現從國外買不到足夠的原料,只好不斷地追價,甚至還加量、加價,以致熱軋鋼捲一度追價到七五○美元才歇手。

同一時期,同業向中鋼採購的熱軋鋼捲每噸約六百美元,大森真的賭氣讓盛餘成本硬是比同業高出許多,也奠下日後接單的難度。倒是承接盛餘釋出額度的統一實和 裕鐵,在旋即上揚的鋼價中,賺了不少,成了盛餘賭氣事件下的贏家。

錯誤的採購策略讓盛餘的營運備感艱辛,但這只是開始。為了讓業績好看,確保每一張訂單都能賺錢,總經理程贊育下達命令,公司的每一張接單必須要經過他的核 可才可承接。他的策略固然是好意,只是他認定可以接單的成本定義是以熱軋鋼捲每噸七五○美元為基礎,再加上一五○美元的代工費,來作為產品的接單價格。

依照程贊育的邏輯,鍍鋅鋼捲每噸接單價格必須從九百美元起跳,略高於市場價格的八五○美元。堅持價格,盛餘接不到足夠的訂單,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跟著走 低。此外,對景氣趨勢的判斷失準,在五月時燁輝驚覺市場態勢不對大力接單時,盛餘直到六月才開始反應,但為時已晚。尤其六月高達十萬噸的歷史高庫存量,讓 盛餘頭痛不已。

政策錯誤導致接不到單

雖然盛餘對同業認為該公司從七月起產能利用率只剩下一半,提出抗議,但就算是如同該公司所述,產能利用率還有六、七成來看,這樣的成績仍創了公司接單的歷 史低點。何況是同業清楚地描述,該公司兩條鍍鋅線,從六月下旬開始將輪流停工十七天,營運表現不如以往,也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業績轉差只是開始。盛餘很清楚,中國從七月一日起開始實施的取消熱軋鋼捲出口退稅,繼續對冷軋鋼捲和鍍鋅鋼捲實施一三%的退稅,對該公司營運是一大 衝擊,未來產品要和中國競爭,已經先輸了一三%。加上已經開始實施的東協加一關稅制度,中國外銷到越南、印尼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鋼品無須課徵關稅,但台灣 出口到上述地區鋼品至少要課徵一○%的稅率,增加了產品外銷難度。

在高關稅阻礙下,盛餘只能專攻北美市場來增加銷量。

回頭來看,同業的燁輝七年前赴中國設立鍍鋅、烤漆鋼捲廠,才能在這場關稅大戰中,將衝擊降到最低。反觀盛餘固守台灣,保守經營的心態,將營運格局越做越 小。

去年六月,盛餘董事長大森豐實因為經營成效不彰,做了一年多被母公司淀川鋼鐵調回,改派比較美式作風的堂弟大森真來台。這一對堂兄弟個性迥異,前者個性活 潑,喜歡與人互動;後者剛好相反,幾乎不和客戶聯絡感情,所以大部分的客戶對他的印象不深。

昔日的鋼鐵業模範生,在一連串的錯誤決策下,營運不如以往,並讓鋼鐵同業擔心不已。要如何重拾往日風光,考驗盛餘高層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42

房價高漲不算害人嗎?

2011-11-28  TCW




Q:你曾提到漲價的功用,但像房 子這種必需品漲價,不是害人嗎?

A:把財貨當成一個總類來考量,那幾乎所有東西都是必需品:「房子」是必需品,「教育」是必需品,「醫療」是必需品,「食物」是必需品。如果把任何東西都 當成一個總類,那麼必需品是無窮無盡的。

這個謬誤來自古典經濟學家:他們問的是,為何水比鑽石有用,鑽石卻比水更有價值?這是所謂「價值的矛盾」。他們把鑽石和水當成一個總類來考量。問題是我們 日常生活,絕不是考量「所有的鑽石」與「所有的水」,我們是在確定數量的「鑽石」與「水」間做選擇。

事實上,我們買的不是抽象的鑽石或水,我們買的是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的鑽石或水,我們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對這些鑽石或水的主觀評值,反映出我們願意為 它們支付多少代價。

例如,我們活在水源充足的室內,喝水喝到不想再喝,我們在這個特定時空下願意為水付的價格就低,願意為鑽石付的價格就高。但如果我們被困在一個滿是鑽石的 礦坑,一滴水也不見,我們在這特定時空下,願意為水付的價格就高,願意為鑽石付的價格就低。

每個人為某一財貨付的價格,不是取決於這個財貨總類的價值,而是在特定時空下,人們已有或沒有某一財貨時,「多一點」這個財貨,對他們有多大價值。就如同 我們有水或沒水時,「多一點」水對我們的價值,決定了我們願意為水付多少錢,現代經濟學說「邊際效用決定產品價值」,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房子是必需品」,也是犯了把「房子」當成一個總類的謬誤。現實裡沒有人是在買抽象的「房子」這種東西的,每個人買的是特定時空下一間間的房子。決定 房子價值的,同樣也是特定時空下,人們有房子或沒房子時,對「多一點」房子的評值,也是「邊際效用」。

「房子是必需品」,其含義是:人們對房子一定要擁有某特定數量,因此會不計代價犧牲其他財貨的享用,只為獲得房子,這種說法絕非事實。真相是:當人們為了 獲得某「必需品」要付更高代價時——也就是要放棄其他更多財貨時,人們對這「必需品」需要的數量就會減少,這就是經濟學顛撲不破的「需求定律」。

如果某人覺得,「多一點」房子帶來的效用,比「多一點」車子帶來的效用還低,他就會捨棄房子、改買汽車,這樣他會過得更好。「必需品」概念的錯誤,就在於 忽略了,每個人會在任何財貨的數量增減間做取捨——多一點這個好,還是多一點那個好?只要認清人們的選擇是基於產品的「邊際效用」,就不會再被「必需品」 這個概念誤導了。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1

黃金價格疲軟 但礦商開礦熱情高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865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盡管黃金需求下降,金價疲軟,但黃金礦企仍舊不斷開啟新礦。

來自金融資訊網站CHART OF THE DAY的一張圖為我們展示了黃金的需求(綠線)、供給(紅線)、價格(黃線)之間的關系:

去年全球黃金產量首次達到3000噸,而需求則大降11%至4080噸,其對應的結果是金價大跌28%。

而據世界黃金協會(WGC)數據顯示,2014上半年,需求同比下降7.2%。

Randgold Resources的首席執行官Mark Bristow說:“黃金生產行業不停的在虧損的情況下供應黃金。這不是一個自律的行業(應有的表現),這個行業沒有處在好的狀況中。”Randgold的股票是過去十年各大礦企中表現最好的一個。

費城證券交易所的黃金白銀指數這一覆蓋了全球30個黃金和白銀交易商股票的指數在去年大跌49%,而今年以來,僅僅將去年的跌勢回升了約四分之一。

以市值計全球最大礦企Goldcorp在上個月新開了位於阿根廷的Cerro Negro金礦,而其在魁北克的Eleonore金礦今年也將開始投入生產。美國最大的黃金生產商Newmont則在上個月稱,其在南美國家蘇里南的新礦將花費10億美元,將在2016年開始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84

亞洲股市開盤普跌 避險情緒高漲推高日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89

周一亞洲股市開盤大跌,延續周五美股跌勢。油價延續暴跌,日本數據不及預期,安倍晉三壓倒性優勢贏得日本大選,但投票率創歷史新低,推高市場避險情緒。

截至北京時間8:20,亞太股市基準指數MSCI亞太指數下跌0.7%,日經225指數下跌1.7%。

避險資產日元對美元,歐元匯率均上漲。美元/日元一度跌破118.0關口,至117.79。美元指數跌至88.51附近。

 

QQ截圖20141215094521

QQ截圖20141215085833

油價持續暴跌

上周五美國WTI原油跌破58美元後,引發美股尾盤大跌。周一油價依然無法遏制跌勢。周一WTI原油下跌2.4%,跌破57美元關口,日內跌至56.49關口。

油價大跌引發"大宗商品貨幣”澳元下滑,澳元/美元周一開盤後下跌超40個點,最低至0.8205。澳大利亞ASX 200指數下滑1.1%。

QQ截圖20141215084440

安倍能否繼續推動激進改革

安倍晉三的執政聯盟在周日的眾院選舉中大勝,在有475席的眾議院,安倍的自由民主黨和友黨公明黨肯定獲得317個以上的席位,保持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但日本選民投票率創下紀錄低點,顯示民眾普遍對其執政表現不滿。

今天公布的日本四季度短觀指數不及預期,表明日本央行大規模刺激仍未有效推動實體經濟。四季度日本大型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12,不及市場預期的13和前值。四季度短觀大型非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16,同樣不急市場預期的13,和前值13。

本周五日本央行將公布最新的利率決議。油價大跌推高了市場對日本央行加碼寬松的預期,但是日本央行內部極大分裂,或導致追加QQE規模的前景變得複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79

進一步寬松預期高漲 銀行、券商股直線拉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48

 匯豐中國12月制造業PMI初值49.5,低於預期的49.8,為7個月來首次低於50的枯榮線。較差的經濟數據導致進一步寬松預期升溫,A股先跌後漲,滬指盤中再次突破3000點大關。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本次數據表明2014年經濟疲軟的結局;不斷上漲的通脹壓力,從根本上反映了國內需求疲軟,因此建議未來幾個月內仍舊需要進一步的貨幣寬松政策。

數據公布後A股先跌後漲,滬指於北京時間10:36前後突破3000點,最高至3002點,為12月9日以來首次:

QQ圖片20141216104157

銀行版塊和券商版塊明顯拉升,或反映出較差的經濟數據導致市場對央行進一步降準降息的預期增強:

QQ圖片20141216104428

QQ圖片20141216104446

澳元小幅上漲:

QQ圖片20141216100949

香港恒生指數同樣先跌後漲:

QQ圖片2014121610520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54

開戶熱情持續高漲 A股現“新進老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7637.html

開戶熱情持續高漲 A股現“新進老退”

一財網 李雋 2015-05-13 23:05:00

盡管對大多數90後來說,進場的資金量並不算大,不過匯聚起來的洪流足以繼續推動牛市向前,市場不斷創新高。

“85後和90後來開戶的太多了!”華南一位證券公司客戶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最近超過一半開戶的都是年輕人。

A股半年多以來的牛市行情,賺錢效應催促股民跑步進場,這在歷史上每個牛市都是如此。這批新生力量最大的不同,當數“90後”的登場,盡管對大多數90後來說,進場的資金量並不算大,不過匯聚起來的洪流足以繼續推動牛市向前,市場不斷創新高。

相比之下,看著直線飆升的開戶數,以及散戶的蜂擁進場,某些老股民已經嗅到了牛市末期的“燒焦味道”,相當一部分已經徹底離場,或者集中資金做打新股;牛市至此,新股民的進取和老股民的謹慎,那麽到底誰才會是最終贏家?

新股民激進

中登公司數據顯示,5月4日到8日的一周開戶數是244萬戶,較4月份高位一周超過400多萬戶有所回落,不過依然維持高位。

“接近最高點的時候追高買了南北車,真的欲哭無淚,被迫止損了!”廣州一位90後股民稱。事實上,相對於這位90後還能夠嚴格執行止損策略,更多的90後腦海里似乎都沒有止損的概念。

“既然牛市繼續,我就采取笨辦法,個股也沒有問題的話,我就不會減倉,而且只要可以融資就不斷加倉。牛市大方向不變,就算有調整也沒有必要減倉下來,也不用止損,融資額度很緊張,賣了很可能就融資不回來了。”北京一位88年出生的股民稱。

到目前為止,這位北京85後股民並沒有嘗試到“不止損”的苦。

他告訴記者,從2014年初抓到一只入股遊戲公司的大牛股,兩周之內暴漲50%多,資產一下子也翻了一倍多。現在拿著一些醫藥股和“互聯網+”概念的,因為大牛市以及不斷加倉,不到一年半之間,回報率到現在已經超過10倍,這讓很多有經驗的老股民都汗顏。

“對於85後和90後新股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根本沒有經歷過牛熊周期,也對資本市場缺乏認識和畏懼,他們一般不看基本面,經常盲目追高,他們大量湧入,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很多人都做了炮灰,最終只是時間問題。”華南一位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老股民日趨謹慎

而與新股民的激進風格相比,則是不少老股民表達了對市場的謹慎。

一位在4月底之前已經基本清倉,並且專註於“打新股”的老股民告訴記者,“我上一次賣出股票的時候,接盤的很多人都是幾手或者一兩手的接盤,這都是些什麽人啊?這本身就表明市場已經很危險。”

川財證券認為,新開戶情緒高漲,與2005年~2007年牛市發生情況很類似。無論是新開戶股票賬戶還是基金賬戶數在本輪的牛市中不斷地刷新前期高點,呈現一個爆發式增長的態勢。與2005年到2007年牛市過程中發生的情緒一致。情緒的高漲和市場的牛氣幾乎同步,但是從結構上來說有更值得玩味的地方。

“牛市中,股票開戶數量會先於基金開戶數量創新高。在最近的開戶數據中,日均股票賬戶開戶數已經超過2007年。未來股票和基金開戶情況的關系會類似2005年到2007年牛市中發生的那樣。”川財證券稱。

數據顯示,從單月開戶數來看,2007年8月,暴漲猶如火山噴發,一個月有892萬人進場。“很多人開始坐不住了,一些不喜歡股票的人開始沖進場內。”上述老股民稱,到了2007年9月,開戶數回落到726萬,10月到590萬。

“牛市不言頂,暫時沒必要考慮點位,總在擔憂中上升,現在繼續滿倉操作。”上述北京85後股民稱。

上述華南基金經理認為,2015年4月是一個開戶高峰,而前一個高峰是2014年12月;在2007年的時候,5月和9月同樣是兩個很明顯的開戶

高峰期,如果5月和6月新開戶的人數有所減少,投資者就要有所戒備了;不過現在的宏觀經濟數據不算好,央行連番降息降準,這跟2007年多次加息的情況很不同,這次牛市到底最終如何推進,也不好預計。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76

“恐華”情緒高漲 中資海外並購憋屈前行

中企的海外並購遍地開花,今年更是首次取代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海外資產收購者。

交易信息供應商迪羅基(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9個月,中國企業進行的境外並購交易總價值已經達到173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68%。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並購實際交易金額543億美元,超過2015年全年總額。

但在這背後,出海中企正面臨著“恐華”情緒高漲的海外政府的嚴峻挑戰。

中資遍地開花卻不斷遇阻

雖然中國化工集團(下稱“中化”)對全球最大的植保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先正達430億美元的收購目前面臨歐盟更加嚴厲的審查,但歐洲食品安全局執行局長伯恩哈德-烏爾在近期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農化業務收購面臨更為審慎的審查並不僅僅針對中國企業,反壟斷的調查是正常的,歐洲社會未出現明顯針對該收購案的反對聲音,因此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依然很高。”

一位擁有十幾年海外經歷的內幕人士認為,雖然收購結果還不確定,但是中化收購先正達的指導意義是巨大的。“這項收購沒有在瑞士內部引起抵觸情緒,即使這意味著要給這家中國公司全球食品產業鏈上重要的市場地位。”他進一步表示。

據一名在瑞士總部巴塞爾的先正達內部人士介紹,中化承諾將保留先正達現有的經理層級的就業崗位,而且還將保留先正達的瑞士總部,並用於合並後重新上市的公司。

一位先正達的發言人LeandroConti曾在給彭博社記者的采訪稿中寫道:“在先正達內部看來,中化的收購並沒有對公司產生結構性調整的影響,與其說是合並,更像是換股。先正達還是先正達,在行業重大的整合背景下,中化仍然能夠保障種植戶的利益。”

此外,今年10月海航也宣布收購CIT集團價值100億美元的飛機租賃業務。今年8月,海航還斥資6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英邁,這項收購終於在11月初時獲得了美國監管機構CFIUS的審查通過。

瑞信集團亞太區並購主管JosephGallagher表示:“中國企業赴海外並購的大潮還在擴張和加深。”

而與此同時,中國公司“瘋狂”的海外擴張在某些涉及到國家戰略性的領域正在面臨越來越多來自西方政府的阻撓。

最新的案例來自中國企業福建宏芯對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收購被德國經濟部叫停。德國監管機構還在對中國三安光電收購全球第二大照明設備生產商歐司朗的燈泡和LED業務進行審查。

德國經濟部表示,重啟對愛思強收購的評估程序是德國政府收到了某些“與安全相關的消息”,但拒絕透露更多信息。隨後,德國《商報》10月26日報道稱,中國投資者收購德國愛思強的計劃引起了美國情報機關的註意。該報援引德國情報部門專員的話說,美情報機關曾直接與德國總理府取得聯系,目的是阻止這樁收購案的進行。

巧合的是,美國商務部長普里茨克(PennyPritzker)11月2日在華盛頓智庫CenterforStrategicStudies演講時警告稱,中國政府對半導體行業的大規模投資有可能會扭曲全球集成電路市場,導致破壞性的產能過剩並扼殺創新。同一天,美國12名參議員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呼籲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否決中國忠旺國際旗下企業忠旺美國以23億美元收購美國愛勵鋁業公司。

普里茨克在演講中還尖銳批評中國政府一項規模1500億美元的計劃,即到2025年前使中國制造的集成電路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從當前的9%擴大至70%。“打開天窗說亮話,這種史無前例、由國家驅動的幹預,會扭曲市場,破壞創新生態系統。”普里茨克說。

而與此同時,在涉及傾銷、工業產能過剩等方面,中資投資海外企業正在面臨更加惡劣的商業環境。今年8月,澳大利亞就曾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中國國家電網和長江基建擬獲得新南威爾士州電網公司(Ausgrid)50.4%權益的99年租賃權的投資申請。

大舉進軍好萊塢滲透美國文化市場的萬達也遭到了當地律師的調查: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一個監督司法部的小組委員會主席、得克薩斯州共和黨議員卡伯森要求司法部就萬達對美國娛樂產業的收購項目進行審查。對此,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他的公司是希望幫助美國電影公司增加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我們並不是在入侵”。

逆勢前行需耐心

中信證券並購副總裁陳紀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國際投資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是中國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興趣的不斷增長無疑將會催生更多的跨境並購案。”

美的對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的成功收購或許提供了一份不錯的案例,教會意欲海外收購的中國企業如何打消當地政府疑慮:雖然德國經濟部長極力反對,但是仍然沒能阻擋美的走出去的步伐。經過兩個月的政府攻關,美的做出了對當地工作崗位的保障和承諾,同時該項收購也受到來自庫卡的大客戶戴姆勒集團CEODieterZetche的背書,最終排除萬難,在一片反對聲中挺身收購了庫卡86%的股份,共計46億美元。

“過去幾年,很多中國企業已經能夠在國際的政策環境中巧妙地周旋,並嘗試著去打消被投資者可能產生的疑慮。”前歐盟商會副主席斯蒂芬·賽克(StefanSack)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很多大型的中國企業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接受過海外教育或是在外企工作過的參與談判的經理人,他們對中國和海外市場都非常了解,也知道如何謹慎地去推進一項並購案。”

正是因為中國和外界的溝通越來越順暢,也讓中國在海外並購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歐洲並購市場中,中國企業成為最大的買家。今年,中國企業對歐洲企業的並購幾乎占到全部收購數量的一半。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盡管西方經濟體增長放緩對中國希望赴海外收購的企業而言是一個福音,但是這同樣意味著它們將面臨更加激烈的來自歐美競購者的國際競爭,尤其是在一個全球資產價格虛高的時期,這樣的競爭變得更加嚴峻。

中國談判者所掌握的最有用的技能,是承諾將盡可能減少並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除去惡意收購不說,一般友好型的收購總是在雙方多年相互示好後完成的。收購後,被收購公司一半希望保留原有的管理層,將投資保證延長五年以上,並保留獨立的監督。

以上幾點在美的對庫卡的收購中都有所表現:美的承諾將一直保留庫卡現有的工廠和就業崗位到2023年,比一般收購的準則都要長很多。更重要的是,美的承諾將不會獲取庫卡的用戶數據,而且任命了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博士背景的副總裁AndyGu來主導和庫卡的談判,直面持最大反對意見的德國經濟部長。當然另一方面,庫卡也在安撫它的客戶方面為收購掃清障礙。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科技和創造消費需求轉型,政府也在大力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大規模的海外並購。高盛一位前任銀行家KennethCourtis表示:“正如同涓涓細流已經匯流成河,抵制也是一時的,最終他們會順從時代的潮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61

平臺化野心高漲,被圍剿的今日頭條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3/161187.shtml

平臺化野心高漲,被圍剿的今日頭條
北京商報 北京商報

平臺化野心高漲,被圍剿的今日頭條

在資訊分發、社交、問答、小視頻等多個領域連續布局的今日頭條如今已成為多家企業的“眼中釘”。

本文系北京商報( 微信 ID:  BBT_JLHD) 作者:姜紅,授權i黑馬發布

新年伊始,今日頭條有點兒忙:海外收購美國移動短視頻創作應用Flipagram、避免短視頻牌照問題、應付鳳凰新聞的“譴責”、招架百度的敵視……不得不說,在資訊分發、社交、問答、小視頻等多個領域連續布局的今日頭條如今已成為多家企業的“眼中釘”。

1 快速膨脹

今日頭條成立於2012年,當年7月獲得SIG海納亞洲等數百萬美元A輪投資後,2013年9月獲得DST等數千萬美元B輪投資,2014年6月3日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估值達到5億美元。如今,今日頭條的估值傳聞卻飆升到百億美元。去年開始,今日頭條越來越不像是只有新聞聚合、資訊分發的新聞客戶端了,這家被稱做“下一個BAT”的獨角獸新秀走得越來越快。

去年初,今日頭條內測了頭條問答,並於去年4月在頭條號作者後臺中亮相。今日頭條每個月投入10萬元獎勵答主,立刻吸引了很多用戶的參與。目前,頭條問答已吸引數百名專家達人入駐,涵蓋科技、財經、軍事、時尚等幾十個垂直領域。

為了活躍用戶交流,除了問答今日頭條還增添了其他玩法。去年7月,今日頭條“上頭條”功能放開邀請測試,用戶可以通過“上頭條”功能直接發文字、圖片和視頻。同時這些內容也會被分類到不同話題進入頭條的推薦引擎,從而被沒有關註發布者的人看到。

不單社交,火熱的短視頻領域今日頭條也沒放過。去年9月20日,今日頭條宣布投資10億元用以補貼短視頻創作,正式加入短視頻領域競爭。2016年,今日頭條上的視頻資訊日均播放量已經超過了12個億,甚至超過了圖文內容日均閱讀量。

今日頭條想包攬所有內容的分發,觸角甚至伸向了音樂人領域。今年1月,今日頭條中國新唱將宣布,第一批認證的8組獨立音樂人正式入駐今日頭條。頭條號將作為他們的MV、巡演花絮等視頻的首發平臺。在全國的20多個城市,都有今日頭條中國新唱將的合作錄音棚。

今日頭條也開始在國際小步快跑,日前宣布全資收購海外短視頻公司Flipagram母公司,打入美國短視頻市場。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旗下還有一款英文新聞應用TopBuzz,並在去年10月牽頭為印度新聞聚合應用Dailyhunt進行了一輪2500萬美元的融資。“全球化將是2017年今日頭條的核心戰略之一”,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稱,自2016年6月起今日頭條就已經啟動國際化,並會通過Build&Buy(自行開發與收購)的方式在海外擴張,現在在日本、印度、東南亞、北美、巴西都有一些布局。

艾媒咨詢董事長張毅分析稱,今日頭條的抱負並不是單純做一個資訊平臺,資訊平臺只是入口點,未來的目標還是綜合性平臺。通過目前積累的流量,今日頭條做社交、問答、電商都將是十分有效的。

2 四面樹敵

在2016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張一鳴透露,截止到去年10月底,今日頭條已經累計有6億的激活用戶,1.4億活躍用戶,每天每個用戶使用76分鐘。

乘著流量東風迅速膨脹的今日頭條被業內看在眼里,它的競爭對手早已不只是新聞客戶端。 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在百度公司新年內部演講中將內容分發視做百度未來發展戰略的第一要位。而如今內容分發做得風生水起的就是今日頭條。

百度在內容分發上的發力十分明顯: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打開百度,熟悉的搜索框下多了“我的關註、推薦、導航、視頻、購物”五個一級欄目,主頁內出現了更多符合用戶關註的新聞資訊。百家號在李彥宏的親自關註下也迅速擴張,3個月時間里就組建了一個超過100人的團隊。

移動時代,人們獲取內容的方式更多從主動的關鍵詞查找變成了被動接受精準推薦。但是,今日頭條在內容資訊的精細化方面依然很難與關鍵詞搜索相比較,對用戶需求的判斷只能是模糊的。百度把精準搜索與模糊推薦相結合,在用戶數量的基礎上仍有一定的空間可以發揮。

除了百度之外,移動新聞客戶端一哥騰訊系的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也不相讓,借助社交屬性的推廣與傳播作用,至少目前來看騰訊系的市場地位仍然比較穩定。但是,今日頭條也打起了社交牌。

“今日頭條用戶流量基礎已經形成,在內容平臺的基礎上建立起社交高地並不是難事”,張毅直言,騰訊的社交產品微信與QQ已經越來越重,今日頭條的社交環節如果能帶來更多新鮮感,很容易帶動整個平臺的活躍度和黏性。

有分析認為,今日頭條的社交路徑更像微博,資訊、短視頻、“上頭條”信息流、問答這些環節在微博中都能被找到。今日頭條想藉由普通用戶翻身“上頭條”,而不只是單純地成就大V和明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能成為熱門話題並被廣泛且持續關註的仍然始終是那些大V。即使是根據興趣來區分人群和內容,今日頭條這個社交路難免與微博重合,何況微博多年的積累很難被輕易顛覆。

難以被輕易取代的還有在知識問答領域深耕了六年之久的知乎。去年10-11月,知乎平均月累計頁面瀏覽量已超過75億,人均日訪問時長達40分鐘。與今日頭條一樣,知乎也是瞄準碎片化時間以及流量分發內容平臺,在去年與騰訊和搜狗進行合作後,品牌效益得到了更充分的擴散。頭條問答憑一己之力暫時還很難動搖知乎的江湖地位。

今日頭條的崛起將使它面臨更多競爭對手的挑戰,但是被徹底圍困致死還不一定。張毅分析道,“今日頭條已經有一定的用戶黏性和基礎條件,以BAT為主的互聯網巨頭滅掉今天的今日頭條可能性不大”。

3 任重道遠

雖然起家於資訊分發,但是內容版權方面今日頭條有著撇不清的麻煩。在2014年國家版權局調查結束後,今日頭條選擇通過與媒體的內容合作和開通頭條號等方式規避版權危機。但是,頭條號抄襲事件仍然頻有發生。

今日頭條並非傳統媒體,並不生產內容而是傳播內容的渠道。據了解,今日頭條的人員結構中60%多都是產品技術,負責內容審核把關的編輯只有20%。但是,張毅解釋,版權問題很難解決幹凈,這是所有內容平臺的通病。他認為,完善的機制很重要,對於越做越大的今日頭條來說更要加強這方面的管理。

版權不是今日頭條需要加強管理的惟一方面。不少用戶吐槽今日頭條的推送涉及過多低俗信息且標題黨、圖片黨大量刷屏。

就在2016年12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布12起“凈網2016”典型案件,今日頭條就因傳播色情信息被處罰。雖然今日頭條屢次對違反規定的頭條號主體進行處罰,但仍然難以杜絕類似現象。不久之前,張一鳴在采訪中還強調過要克制人工對機器的幹涉,但眼下平臺內容管理問題的確有待解決。

除了管理,今日頭條還必須解決牌照問題。日前,今日頭條將視頻頻道變為“陽光寬頻”,陽光寬頻背後的運營公司是名為山西運城市陽光文化傳媒的公司,2016年8月16日,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變更為張利東——今日頭條的合夥人與高級副總裁。此舉可以理解為,今日頭條間接解決了視頻業務所要面臨的政策風險。不過,在視頻之外的內容領域,今日頭條仍舊面臨牌照之憂。

自從搶了門戶的生意,今日頭條也逃不去惡性競爭嫌疑。去年10月,鳳凰新聞曾經“強烈譴責”今日頭條惡意劫持自家流量,今年1月24日,鳳凰新聞再次發布聲明,譴責今日頭條對其惡意流量劫持行為有增無減。同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受理今日頭條起訴鳳凰網“劫持流量”。

雖然問題不斷,但今日頭條的造血能力的確讓各個競爭對手羨慕。據稱,2016年前三季度,今日頭條的營收超過了60億元,預計全年收入大概在100億元左右,這個數字已經超傳統門戶網站。

“今日頭條的崛起對於BAT來說是一個挑戰。現在今日頭條利用資訊積累用戶資源,除了廣告之外還會考慮兩個方面變現,一個是效果類也就是能鎖住用戶黏性的功能,另一個就是社交類的新鮮玩法”,張毅分析稱,今日頭條很有可能計劃在美國上市,國內版權內容等方面很被動,所以今日頭條在國外提前內容版權的布局,減少風險。

今日頭條 平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35

社科院報告:經濟學家對經濟快速回暖信心高漲

中國社會科學院17日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經濟學家們對一季度經濟總體運行態勢非常樂觀,對經濟快速回暖信心高漲,但對全年經濟增速的預判較為謹慎。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新經濟”時期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企業創新的最大障礙來自於自身創新能力不足。

“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英文學術期刊《China Economist》發布的以中國經濟學家為調查對象的調研報告。本次調查,有效問卷130份,受訪的經濟學家有70.5%來自高校,4.6%來自社科院系統;來自非金融企業、政府部門及附屬研究機構的分別占10.2%和11.4%。

經濟加快增長信心高漲

28.2%的經濟學家認為,2017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與2016年同期相比會上升,比上一次調查高出近10個百分點。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經濟景氣指數為105,比上季度調查上升了37個點,比2016年二季度的最低點反彈了近一倍,宏觀經濟形勢加速回暖的態勢比較明顯。

在外貿方面,參與調查的經濟學家中有31.3%的人認為出口總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會上升,比上次調查增加5個百分點。2017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學人外貿景氣指數為91,比上次調查上升了23個點,比2016年二季度最低點增長了一倍多。顯示出經濟學家對出口形勢的樂觀,對外貿易觸底回升態勢穩固。

在物價方面,經濟學家判斷一季度價格上漲趨勢不改,短期價格上漲壓力減弱。有73.3%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價格水平與去年同期相比會上升,比上次調查上升近10個百分點。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物價指數為166,比上季度調查上升了20個點,連續兩個季度持續回升,預計社會物價水平將保持上升態勢。

但是,經濟學家對2017年全年的經濟增速判斷較為謹慎。認為全年經濟增速能夠超過6.5%的經濟學家,累計占比為64.9%,比上季度調查有所下降。有15.3%的經濟學家態度悲觀,認為全年經濟增速最高也只能達到6%,同時有23%的經濟學家信心較強,判斷經濟增速能夠超過6.8%。通過區域交組分析,綜合預判2017年全年經濟增速為6.5%。

新經濟以制造業轉型升級為主

65.4%經濟學家認為循環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高新經濟形態的產生是我國“新經濟”的主要特點, 63.1%經濟學家認為顛覆性科技成果的產生是我國進入“新經濟”的特點。可以說這兩點在經濟學家中形成了比較廣泛的認同。

關於“新經濟”的主要發展動力,58.4%經濟學家認為來自於高新技術產業,有59.2%的經濟學家認為來自國家創新戰略的政策驅動。經濟學家認為,服務業和高端工業的發展,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及人力資本提升也會對我國“新經濟”發展產生正向推動作用。

關於“新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報告顯示,65.4%的經濟學家認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新經濟”時期我國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分區域看,不論東部還是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學家,都有超過50%的人支持這一觀點。

報告顯示,61.5%的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創新的最大障礙來自於自身創新能力不足,15.5%的經濟學家判斷缺乏技術商業化渠道是企業創新的首要障礙,還有少數經濟學家判斷資金投入不足、可供購買的科技成果少、市場需求不足是限制企業創新的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86

華爾街大行財報季春風得意 去監管預期持續高漲

美國進入財報季,去年至今股價暴漲的各大銀行似乎經受住了現實的考驗——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匯豐集團以及最新公布財報的摩根士丹利(下稱“大摩”)都表現亮眼,各大銀行在交易業務(FICC,即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業務)上獲利頗豐,不過向來以FICC見長的高盛一季度表現平平。

4月19日,摩根士丹利宣布,截至2017年3月31日第一季度末,凈收入97億美元,上一年同期為78億美元;本季度凈盈利19億美元,攤薄後每股凈盈利1.00美元,上一年同期凈盈利11億美元,攤薄後每股凈盈利0.55美元。財報公布後其股價大漲近2%。“摩根士丹利取得了近年來最強勁的季度業績。隨著市場條件的改善,公司所有業務均表現良好。”大摩CEO高聞(James P. Gorman)表示。

令人驚訝的是,大摩的FICC業務營收高達17.1億美元,幾乎較一年前翻倍,罕見地超越了高盛(16.9億美元)。此外,各界認為,如果去監管能夠推行,銀行股業績將繼續大幅上升。近期也不乏分析師推測,美聯儲可能會放松“壓力測試”的標準和頻率,一旦落實,這將是華爾街的最大福音。

華爾街大行2017年一季度業績情況。來自WSJ

交易業務表現亮眼

本周三,大摩公布業績顯示,其一季度銷售和交易業務以及投資銀行業務表現強勁。機構證券業務錄得凈收入52億美元,顯示出公司銷售和交易業務表現強勁,承銷業務較去年同期翻倍,ROE也是兩年內頭一次增幅超過10%。

也就在前一天,高盛公布一季度財報顯示,凈盈利為22.6億美元,攤薄後每股凈盈利5.15美元,凈收入為80.3億美元。數據都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但卻低於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

華爾街普遍認為,對於大摩而言,這一季度最大成就是——交易業務即FICC業務擊敗了高盛。回顧金融危機後的幾年,除了今年一季度外,大摩僅在2011年的某個季度跑贏過高盛。2011年正值歐債危機的動蕩時期,高盛的執行層當時要求縮小交易量。而這兩家頂級頭行之間的較量已經持續了許久,甚至在二者業務模式產生分化後仍然持續。如今,大摩已經不斷轉向零售經紀業務,而高盛仍然以其投行業務和交易能力見長。

由於國外金融市場發展較早,市場容量大、成交活躍、市場較成熟,在國外大投行中均占據較重要的業務地位,且對企業的利潤貢獻較大。FICC業務在國外投行業務的總收入中占據50%以上,而國內金融機構在FICC的路上走得遠近不一,各機構根據自己的優勢和業務特點有所側重。

FICC業務中,FI是Fixed Income的縮寫,意為固定收益業務,第一個C代表Currency,即外匯業務,第二個C代表Commodities,即大宗商品。FICC業務包括利率產品、信貸產品、抵押貸款、貨幣和商品。一般而言,交易業務量較大的銀行在今年一季度幾乎都表現亮眼,因為投資者往往都會在新的一年開始時調整資產組合。

高盛CFO Marty Chavez認為,“由於近期市場波動率很小,這就令人無法捕捉由價格變動而產生的交易機會。例如,美國原油價格在過去兩年間從未如此的穩定,從去年12月至今始終維持在50—55美元/桶的區間。”他認為,這嚴重打擊了高盛的盈利,因為高盛在商品交易量方面遠遠大於其他對手。

“不過,交易業務瞬息萬變,可能一個策略錯了,就會導致整體業績大相徑庭。”某美資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也正是因為近幾個季度的盈利,大摩已經是華爾街資本金最充足的銀行,其普通股權一級資本(Common Equity Tier 1)比例高達16.6%,高盛為12.2%。普通股權一級資本主要包括銀行所發行的普通股及保留溢利。

除了大摩,領跑財報季的摩根大通表現出色,其中交易業務也作出了主要貢獻。一季度,摩根大通整個公司凈收益高達64億美元,同比增長17%;凈收入256億美元,增長6%。

摩根大通財報分析稱,非利差收入則主要受益於大幅增長的企業和投資銀行業務。數據顯示,2017年1季度摩根大通企業和投資銀行業務凈利潤同比增長64%至32億美元,占到整個摩根大通凈收益的一半;其中投行傭金業務收入上漲37%至18億美元,繼續穩居全球首位。此外,其資產管理規模同比增長10%至1.8萬億美元,也創出了新高。

華爾街大行期待“去監管”

華爾街大行在過去幾個季度業績亮眼,而未來其股價能否繼續攀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政府的去監管政策能否落實。

在金融危機後,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孕育而生,為原先宛如“脫韁野馬”的銀行業戴上了鐐銬,這也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監管法案,盡管其的確確保了銀行體系的安全性,但也增加了諸多不必要的監管成本。

然而,隨著特朗普的上臺,一切似乎都將會改變。 2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總統行政令,要求財政部全面重審這項金融監管改革法案,美國各大銀行股價隨即大幅攀升。更值得註意的是,美聯儲主席耶倫於2月14日詳談了其對去監管的看法,而致力於監管的美聯儲理事Daniel Tarullo 10日宣布將提前離任;此外在13日晚間,高盛前高管努欽正式當選美國財政部部長,這種從業界到監管層的“旋轉門”似乎也對去監管有利。

此次,高聞也表示,美聯儲的壓力測試對銀行產生巨大影響,如果能夠微調,將大大推動銀行股表現。例如,美聯儲是否能夠允許銀行在正常時期回購更多股份;美聯儲的“壓力測試”是否可以每兩年進行一次,而不是每年進行。

某銀行投行部高管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沒有一家銀行是不痛恨美聯儲的年度壓力測試的,且各大監管機構的目標有時候甚至可能出現沖突。”盡管銀行家承認壓力測試確保了體系的安全,但他們希望一個更為量化的監測,減少不可測性。

多德-弗蘭克法案規定的銀行壓力測試,即在一系列極端不利的經濟環境假設下,測試銀行的貸款和證券化資產是否安全,旨在防範2007-2009年美國信貸危機重演。銀行壓力測試還被美聯儲用來參考是否批準銀行的股息分派或股份回購方案——早在2012年,美聯儲就根據壓力測試的結果否決了花旗集團的股份回購方案。這也可能強烈打擊部分銀行的股價。

如今,投者資者也愈發期待銀行股的表現,除了去監管預期,這部分是因為美聯儲近幾個月兩次加息,且未來再次加息預期高漲,這對於交易業務而言是好事,投資者開始購買更多利率衍生產品,對沖未來的利率上升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