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EO性格害死雷曼 左丁山

2008-09-19  AppleDaily

金 融風暴掛上十號風球,此颱風名為雷曼,吹到全世界股市散晒,星期一早上睇彭博網站,已知美林會賣畀美國銀行,而雷曼兄弟則求救無門。到了中午,收到記者消 息,話香港雷曼兄弟嘅僱員開始返公司執拾私人物件,雷曼彎梗咯,全個亞洲股市(香港、日本、南韓都放假休市)跌倒一仆一碌。

星期一晚上睇CNN,美銀主席 劉易斯與美林總裁John Thain見記者,立即打電話畀美林一位老友,安慰幾句,老友話:「好消息係美林唔使執埋。壞消息係畀美國銀行買咗!聽天由命啦。」老友C在美林認股權上 損失慘重,好彩仍然睇得開,保持幽默感。美國銀行呢三十年來努力退出國際市場,好似喺香港咁,極少極少人士知道美國銀行今天在香港做緊乜嘢生意。

中環「美 國銀行中心」只係一個名字,美國銀行在「美國銀行中心」嘅唯一資產聽講係一個車位而已。美銀咁鬼內向,幾乎係美國鄉下人家,趁低價買入一家國際化到極嘅美 林證券,公司文化方面有好大衝突,磨合期間會有不少磨擦。雷曼申請破產保護令,其市場交易地位已被凍結,對左丁山冇直接影響,但一位在雷曼東京嘅老友已達 退休年齡,因鍾意工作,鍾意東京,唔想退休,點知今次一煲蹺起,佢啲退休金如何呢?

教左丁山為佢唏噓不已。星期一早上碰到靚女L,佢晨早就面黑,原來佢積 累一批雷曼擔保嘅迷你債券作收息用,不知可否收回本金。跟住收到女士Y電話,好緊張咁問AIG Accrual Notes以及雷曼嘅結構產品。唉吔,唔識噃,啲老友好杰呀。雷曼總裁Richard Fuld,做咗十五年CEO,對雷曼忠心耿耿,而且做咗近四十年,認為雷曼好有價值,所以點都唔肯承認雷曼有問題,更認為貝爾斯登與雷曼冇得比,雷曼唔會 變成貝爾斯登,故此與南韓KDB(韓國開發銀行)談判時,堅持售價不能低過book value(賬面淨值),韓國人梗係唔制啦,於是拉倒。

Fuld(富爾德)嘅寧死不屈,寧為玉碎之作風害死所有夥計,於是《金融時報》專欄一個標題係 「Hubris - is thy name Richard Fuld」,自大狂、自戀狂、自負過高,CEO個人性格可以害死公司,害親全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

雷曼之後 左丁山

2008-09-25  AppleDaily




雷 曼申請破產,後遺症多多,北美雷曼已經賣咗畀巴克萊,九千名員工仍然有工做,但入行冇幾耐嘅已經炒咗魷魚,冇乜希望重返公司。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小B 去年唔跟同學去紐約搵工,返咗香港做小記者,薪酬少得可憐,與同學冇得比,親戚戥佢唔抵。最近小B決定回多倫多探親,想順道到紐約一遊,諗住十幾名同學在 曼赫頓,住在邊個屋企都可以慳番酒店費,點知一經電郵聯絡,同學全部話佢哋已經執緊包袱返鄉下,離開華爾街投資銀行咯,小B十月份去到紐約,唔會見到佢 哋。小B大失所望之餘,收到父親來郵,寥寥數語:「多謝上帝,你不在華爾街工作!」

話就係咁講,不過以小記者嘅人工,去紐約冇朋友招呼住宿,都幾頭痕o 架。北美雷曼被巴克萊收購,亞洲雷曼傳聞會被野村收購,原本僱員可以鬆一口氣,唔使失業。至於雷曼發行嘅迷你債券,買家使唔使負責呢?仍是一個謎,迷你債 券持有人未必得到賠償。

老實講,雷曼名氣大,有信貸評級,一年前邊個敢話雷曼唔掂呀,中招者好難話當時受蒙蔽嘅,銀行職員推銷雷曼迷你債券時,如果話雷曼 冇風險,應係出自真心。左丁山去年睇報紙廣告,仔細研究一番,幾乎想話認購,後來唔買,純粹因為手頭現金有其他用途,而唔係叻到知道雷曼將來會好唔掂。天 下之事,瞬息萬變,一間一百五十八年嘅老字號,歷經風浪,卒之倒下,直至九月八號都無人相信。最弊聯儲局曾經背書貝爾斯登拯救房利美、房地美,令市場,特 別係雷曼總裁富爾德,錯誤認為到咗最後關頭,都會出手相救。

於是富爾德決定玩占士甸式開快車衝懸崖遊戲,邊個早停車就邊個輸,結局係聯儲局最後唔同佢玩, 富爾德揸住架雷曼跑車就咁衝出懸崖飛墮三千尺。事後好多檢討,指責雷曼董事局根本唔知做緊乜,對旗下產品之複雜性及風險性完全不了解。董事多數係老人家, 點識得數學博士先至睇得明嘅衍生工具方程式吖,總之平時有錢賺佢哋就唔會問,到出咗事,識都冇用咯。柯清輝最可愛,佢話睇唔明次按債券條文,所以恒生銀行 唔買,老實人於是避過一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

雷曼債券掛羊頭賣狗肉

2008-09-25  NExtmagazine


雷曼兄弟破產,除了其發行的窩輪頓成廢紙外,影響最大的,要算其不斷加碼推售的迷你債券。

根據證監會資料,雷曼的迷你債券在港銷售額高達一百四十億元,不少受害人都誤以為迷你債券穩陣,完全不知跌入糖衣陷阱,買了其實是次按原兇的抵押債務證券(CDO)。

刻下雷曼爆煲,投資者才如夢初醒,始知自己的積蓄血本無歸,因此齊聲抗議銷售手法不盡不實。

本週日,逾五百名買了雷曼產品的苦主,遊行到政府總部,高呼「以為穩陣,其實搵笨」,聲淚俱下控訴銀行職員隱瞞風險,害他們誤踩地雷,半生積蓄付諸流水。

這群苦主之中,有無業師奶,有退休長者,不約而同以為迷你債券息率只較銀行定存高一、兩釐,甚為穩陣,不料雷曼申請破產,血本無歸。

年 逾五十的阿明,勞碌一生儲落的六百萬元,今次一鋪清袋,「以前後生就話可以從頭來過,而家年紀大咗,捱唔到幾耐啦,都唔知點算。」拿着只得一頁紙的迷你債 券廣告,他激動得雙手不停抖震:「我買迷你債券嗰陣,次按都爆咗煲啦,點解銀行仲推銷雷曼嘅產品?如果我知道呢隻債券同美國任何公司有關,一定唔會買!」 想起打拼多年的血汗錢分分鐘得個桔,他欲哭無淚。

阿明早年靠做裝修賺了第一桶金,九六年紅籌股大熱,學人投身股海,將手上的六十萬元炒至二百萬元。「當時我勇字當頭,炒股票搵到錢,我直頭工都唔返,仲成日同老婆去旅行歎世界!」惟翌年金融風暴殺到,阿明連本帶利嘔突,更要賣樓套現,才能為三名子女繳交學費。

半生積蓄付諸東流

經此一役,阿明變得腳踏實地,與太太在美孚新邨賣菜維生,多年來不論晴天陰天,甚至沙士時期都堅持開檔搵銀。他又睇書認真學習股票投資,只買實力優質股。直至○六年底,恒指攀升至一萬九千點,他為穩陣起見,決定從股市套現六百萬元,然後到銀行做一年定存,年利率四點八釐。

去 年底,跟他菜檔有生意來往的中銀,游說他用到期的存款,先後買入兩款名為「奪魁」及「奪金」的迷你債券,賣點是與滙豐、太古及和黃等大藍籌掛鈎,只要這些 公司沒破產,或出現拒絕還債等信貸事件,每年可收六釐息。「我見息口唔錯,掛嘅又係大公司,咪拍板囉!我仲叫個妹買咗廿萬添!銀行職員根本冇提過隻債券同 雷曼有關,我又唔識睇英文,點知就出事!」

當日雷曼宣布破產,他以為事不關己,還大安主義去飲茶,「點知阿妹打來,話我哋買落嘅債券由雷曼做擔保,我真係嚇到呆咗!」原本打算靠這六百萬老本退休的他嘆道:「諗住買債券穩陣收息,勢估唔到都中招!」

糖衣陷阱

事實上,這些名為「債券」的產品,並非像企業債券般只牽涉發債公司和投資者,而是包含信貸掛鈎公司、擔保公司及發行人,背後更涉及衍生工具及掉期風險,投資者根本不易理解。

而 最危險之處,是這些迷你債券的抵押品,乃抵押債務證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亦即今次引發全球信貸危機的元兇之一。CDO結構複雜,即使擁有AAA評級的優質信貸評級,實質可能包含次按等劣質 資產,儼如糖衣陷阱。如今美國樓市低迷,CDO大幅貶值,偏偏迷你債券因雷曼倒閉而要提早贖回,因而要在淡市以賤價沽出作為抵押品的CDO,導致投資者分 分鐘蝕掉全數本金。

雷曼於○三年率先推出「迷你債券系列」,一味標榜與大藍籌掛鈎,大額認購又送超市現金券、數碼相機等,故甚受歡迎。銀行銷售員亦以產品穩陣收息做賣點,一般散戶以為自己買了入場費較低的傳統債券,豈料是運作複雜的結構性產品。

尚有二百億計時炸彈

根據證監會的資料,本港現在約有三百六十億元類似雷曼迷你債券的產品,其中雷曼發行的佔了四成;換言之尚有二百多億元這類計時炸彈在市面隨時引爆,其中更有部分產品,與近期問題纏身的高盛及大摩信貸掛鈎。

今 次雷曼出事,之所以造成普羅大眾有龐大損失,罪魁禍首是推銷時不擇手段,隱瞞風險的中介人。有銀行職員表示,成功銷售迷你債券等產品,銀行可獲百分之一的 佣金,因此落力鼓吹客人購買,「最衰係上頭大石責死蟹,話呢啲產品好啱散戶投資,但老實講連我哋都係一知半解,去到依家先知係同掉期有關,試問又點同客人 解釋。」

事實上,金融產品越來越複雜,投資者根本難以明白遊戲規則,一名資深業界人士表示,這情況比Accumulator更毒,受害人數 更廣,皆因銷售員會以散戶見慣的金融術語來混淆視聽,「好似今次迷你債券,被人搏懵扮債券賣;之前嘅掛鈎存款證,又被無良sales統稱為存款證,令到啲 投資者以為好隱陣。其實監管機構應禁止佢哋用呢啲名,以防掛羊頭,賣狗肉。」而證監會及金管局亦明言,會調查中介人的銷售手法,有否存心誤導投資者。

拆解迷你債券

一般而言,投資銀行手持大藍籌的權益,遂發行迷你債券來對沖,將風險轉嫁予投資者。其玩法簡略如下:

1. 投資銀行成立空殼公司,擔當迷你債券的發行人。

2. 發行人向投資者出售迷你債券,指會與大藍籌掛鈎,其實將所得資金,全數買入CDO作抵押品。而這些CDO的派息條款,與迷你債券的條款相約。表面看,發行人沒任何着數。

3. 若大藍籌相安無事,投資者可安心收息,並於到期時取回本金。

4. 如果大藍籌爆煲,發行人會賣出CDO,作為投行的賠償,餘額才退還給投資者。換言之,投行是與投資者對賭;假若投行倒閉,投資者只能取回變賣這批CDO後的金錢。

友邦客戶謀定而後動

AIG出現危機,令其子公司友邦保險亦難獨善其身,顧客人人自危,兩日內已有二千宗退保發生。

儘 管港府揚言會保障友邦客戶,並禁止其資產轉移,但中大財務學系副教授蘇偉文坦言,「保險公司嘅投資非常神秘,只有投資部先知道買乜。」惟可以確定,就算保 障不變,保單的紅利亦會大減。而本刊獲友邦(百慕達)在截稿前回覆,現時有少於百分之二的總資產,投資在次按相關項目內。

現時友邦的儲蓄壽 險客戶,可謂進退兩難,若繼續投保,除擔驚受怕外,回報隨時近乎零,保單更有可能變孤兒單,皆因不少友邦的保險經紀已萌去意,有經紀說:「大家都預期未來 好難開單。」安泰人壽首席區域總監李悅富亦說:「以前叫友邦啲經紀過嚟做,本來十五十六未必肯嘅,依家都決定過檔。」

但若把保單轉去其他公司的話,之前所供的款項卻難以全數取回,保障亦可能大減,蘇偉文說:「因為你之前買落,後來你有病,佢都會繼續保你,但如果你依家斷單,轉去其他公司,佢計你保費時會計埋個病,亦都未必保你。」

但有保險公司的分區經理認為有轉機,「本來客人轉保過嚟肯定有損失,但由於今次人數應該好多,所以公司都研究緊會唔會特別處理。」因此保險公司有可能為搶客,不惜讓投保人以原有條款過檔,情願蝕頭賺尾,換言之大家最好睇清楚才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

雷曼呀雷曼 左丁山

2008-10-07  AppleDaily

賓 架K講起雷曼迷你債券,愈講愈勞嘈。雷曼破產,令世界上最聰明嘅投資者都吃盡大虧,唔少對沖基金損失慘重,芝加哥一間基金因為用雷曼做經紀,股票存放雷曼 倫敦,全部凍結晒,要攞番呀?唔打番十年八年官司,休想收回殘餘,呢間基金Oak Group經營二十二年,因此而面臨關門停業命運,其他對沖基金因與雷曼做生意,損失總數難以估計。對沖基金呢個行業管理嘅資金高達一萬九千億美元(彭博 數字),畀雷曼破產打咗一記重拳,以後要重新估計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 ),後果難料。

雷曼在香港擔保子公司(空殼公司)發行結構性產品,是否專呃香港人無知?當然唔係。賓架K話根據芝加哥 StructuredInvestments.com嘅資料,結構性票據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出現,因受市場受落,發展迅速,美林、摩根史丹利、雷 曼、花旗等紛紛爭發新產品。過去四年,以二○○三年嘅總發行量二百八十億美元為基礎,發行量增加咗四倍,升到一千一百二十億美元。咁龐大嘅數字,邊個買? 乜人都有,約五分之三係散戶投資者買入。有此背景,大家就或者會知道點解雷曼在香港不斷發行迷債,據估計約係二十億美元咁上下,雷曼在九月中申請破產保護 令,但在八月份,雷曼仍然喺美國發行「100%保本票據」,每張面值一千美元,對象當然係散戶。

雷曼申請破產時,申報截至今年五月底嘅結構產品總值高達三 百六十六億美元,以此推算,香港嘅份額約係5.4%。另一間大行,摩根史丹利喺二○○七年十一月就發行咗四百二十億美元。賓架K睇住呢啲數字嚡完又嚡,呻 到樹葉落。雷曼破產後,所有股票、債券持有人、債主、客戶全部損失慘重,左丁山怪而問之:「點解唔見美國散戶投資者上街遊行,要求賠償,要求代售銀行,要 求聯儲局,要求財政部負責?」賓架K話:「我唔係聰明人,事先睇唔到雷曼會破產,唔識答你嘅問題!」如果世界上有聰明人買雷曼發行一張最簡單嘅IOU(借 據),都一樣損失晒,與持有複雜無比嘅結構產品遇上同一命運,因為要害在於雷曼破產,不在於雷曼產品嘅性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1

德國雷曼票據 左丁山

2008-10-20  AppleDaily

陶 傑寫外國先例,十分幽默。香港人甚為崇洋,講經濟文化、政治、建築等等,總以外國先例為大道理,政府亦一樣,講乜都話外國係咁咁,例如環保、碳排放。特區 政府只有一件事不敢引用外國先例,就係民主選舉及取消功能組別。金融方面,最近又有人指責香港證監會仍然准許沽空,大大聲話歐美都禁止沽空咯,點解香港唔 禁止?當然亦有雷曼迷債,口口聲聲話外國禁售予散戶,香港唔禁,就係任志剛監管不力。

十月十六日嘅《國際先驅論壇報》第十一頁有篇報導,成日引外國先例嘅 崇洋人士不妨睇真吓。據報導,德國亦有雷曼風波,雷曼在九月十五日宣佈破產後,德國散戶投資者,其中好多係退休人士,發覺佢哋買入咗一間公司發行嘅 Zertifikate即係英文certificate(證書、票據),法律上屬於bearer bond(不記名債券)類,呢批票據係由雷曼兄弟擔保嘅,雷曼執咗,無人認頭,估計六萬名德國散戶中招,五億歐元(約五十餘億港元)就咁蒸發咗。

德國市場 上,類似票據充斥,共有三十四萬種,發行量高達一千三百億歐元,全世界最多最大。德國人一向性格保守,唔鍾意冒險,所以德國啲街坊儲蓄銀行以「低風險,高 利息」包裝嚟努力推銷不同種類票據,買中雷曼票據嘅就最唔好彩,有好多雷曼苦主就係聽銀行職員講而買入嘅,情況與香港非常相似。實質上,德國市場流行嘅票 據完全係衍生工具結構性產品,甚為複雜,但過往投資者收息收得高興,無人理會,呢次雷曼破產嘞,德國散戶先至如夢初醒,睇真吓張cert原來係結構性產 品。

雷曼票據在德國市場佔好少份額啫,比例上微不足道,但都有六萬散戶損失五億歐元吖,點解唔見德國監管當局、德國財長、總理出嚟發話呢?德國國會議員又 唔指住德國央行行長嚟鬧呢?呢啲就係外國例子嘞!報導說德國散戶依法辦事,搵律師投訴/控告銷售銀行誤導,要求賠償,德國央行至今未曾要求銷售銀行回購雷 曼票據,因此例一開,一千三百億歐元票據如何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

雷曼產品外滙股票輸唔少 田少:有錢佬個個炒燶

2008-10-31  AppleDaily


【本 報訊】金融海嘯殺埋身,小市民固然遭殃,一眾有錢大戶傷得更深,當中不少更遭沒頂。自由黨前主席、身家至少50億元的田北俊坦言投資損手,除了「幾十萬美 元」雷曼投資產品變成廢紙外,最入肉的是炒燶accumulator(累計認購期權);但強調他的有錢朋友「個個都有買」,在友儕間,他已經是「輸得比較 少嗰個」。

田北俊昨日以旅遊發展局主席身份宴請傳媒,談及金融海嘯來勢洶洶,對旅遊業固然打擊甚大,他本人也難逃損手。他說自己並非雷曼苦主,因入市是當作投資,不算遭人誤導;至於accumulator,外滙與股票的都有買,結果當然慘不忍睹。

「根 本個個都有買,唔買嗰個一定有問題,即係唔識投資,淨係識將啲錢放晒做定期。舊年7月買(accumulator)時好吸引,係咁升,的確賺好多,但冇為 意只係得止升位冇止跌位,到o依家就梗係輸啦。」他沒有透露虧蝕總數,只表示不計accumulator,單是雷曼的投資產品已「幾十萬美金變咗零」,說 時語調顯得隱隱作痛。

同樣因炒燶股滙有切膚之痛的城中富豪大不乏人,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早前透露其私人投資基金,由2,000億元大縮水至 1,500億元;榮智健旗下中信泰富炒外滙accumulator輸約155億元,李國寶的東亞銀行勁蝕35億元,「澳門李嘉誠」柯為湘的九龍建業,計數 後要蝕37億元,公司市值蒸發九成。

太太負責「自己買會輸得更慘」

田北俊形象一向精明,擅長計算,今次也難逃一劫。他說其實 從政已令他「輸少好多」,比較幸運,「因為我做緊立法會議員嗰陣,冇乜時間理財,全部由我太太負責買……如果我自己嚟,可能買得仲狼,會輸得更慘。」朋友 個個損手,問他誰輸得最「慘烈」,他說:「總之個個都有買,個個都輸。」立法會正討論是否運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調查雷曼迷債事件,田北俊指銀 行界甚為憂心,因一旦成事,便需向議會交出內部文件,尤其是跨國銀行,絕不想披露內部機密。雖則如此,但他認為政黨必須挺身而出為小市民發聲,所以「自由 黨一定支持(立法會)調查」。現時只是普通黨員的他隨即補充說:「係Miriam(黨主席劉健儀)話畀我聽嘅。」

未被嚇窒轉玩「低風險」產品

俗 語說:有賭未為輸。田北俊明顯未被嚇窒,認為只要挑選較穩陣的投資產品,也可在逆市賺錢,近期投資新寵是convertible bond(可換股債券),多數由大藍籌公司發行,他認為風險很低,除非有關公司破產執笠,否則不會變成廢紙。這種產品由投資銀行向富豪推銷,一般散戶無緣 沾手。田北俊出身紡織世家,多年前接掌家族生意後轉型投資地產,是本港中型發展商,名下萬泰製衣是投資旗艦,鍾情發展豪宅物業,包括南區 Manhattan Tower、The Manhattan,現時最大投資是九龍灣常怡道甲級商廈,去年以9.6億元投得屯門地皮興建洋房及分層住宅。田亦愛駕名車,四輛名車總值約800萬元。
可換股債券成富豪新寵



【本報訊】投資accumulator令城中富豪財富大蒸發,輸掉數十億,甚至過百億元,但身家大縮水並未嚇倒他們。近期富豪圈再玩一場富貴險中求的遊戲,新寵是可換股債券(convertible bond, CB)。

田北俊正是一例,雖然投資損手,但他明顯未被嚇窒,近日「愛上」的CB,是向投資銀行買入由上市公司發行的可換股債券。他說,有短至2010年便到期,也有長至2014年。

其 實,CB是上市公司經常採用的一種集資工具,上市公司向投資者發售CB,即可集資,投資者持有這些CB,一般均獲定期派息,部份則無派息,但發行價與面值 有折扣。CB到期時,投資者可售回予上市公司,或以之前協議的換股價,換取上市公司的股票。通常若股價遠高於換股價,投資者會換股,然後出售套現。投資者 面對的風險只是上市公司清盤,未能購回CB。

「CB真係好吸引」

田北俊說:「市面上好似得三、四隻convertible bond,嘉里、置地、新世界發展都有。因為啲i-bank(投資銀行)等錢使,所以原本值100萬元嘅貨,你畀70萬元就買到,長期啲嘅譬如2014年 到期嘅,可能50萬元已經買到,期間冇息收,但只要到期時,間公司冇執笠仲喺度,就可以攞足100萬。」他認為CB風險很低,「你信唔信嗰啲公司會執 笠?」另一名買入新世界發展、麗豐及路勁CB的富豪對本報說:「中環有邊個富豪唔使輸錢?問題係多抑或少,啲投資銀行要留住我哋,梗係要介紹番啲好投資 啦。」他續說:「今次玩嘅CB真係好吸引,七折或者用更低價,就可以買到藍籌股嘅CB,藍籌股又唔會執笠,兩年後收十幾厘息(以折讓價買入,面值售回給上 市公司等於收息),好過投資accumulator,真係可以殺死人。」該富豪透露,由於早前不少對冲基金無法在市場上借錢,盡售手上股票後仍「缺水」, 最終被逼以「斬頭」價(三至五折)出售手上CB,「摩根士丹利、美林、德意志等歐美投行購入大量CB,再向富豪狂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4

中環在線:雷曼清盤官扭加花紅 李華華

2008-11-20  AppleDaily

雷 曼兄弟破產,眨吓眼已經兩個幾月,但事件餘波仍然無日無之,公司除咗要不斷拍賣資產還債之外,負責雷曼重整業務嘅Alvarez & Marsal(A&M),公司創辦人之一Bryan Marsal禮拜一入稟紐約法庭,要求當局批准增設花紅,喺工作時薪之上,額外加多25%作為獎勵費,條件係A&M要為雷曼冇抵押債權人至少追番 150億美金。

日薪高達5.3萬

據知,Marsal早前收開嘅價錢已經唔係平,除咗預先收取費用250萬美金(約1950萬 港銀)外,佢同A&M班高層每粒鐘仲可以850蚊美金,即係時薪6630蚊港銀。以一日做8粒鐘計,Marsal每日人工咪成5.3萬港銀;一 個月做20日,月薪就有106萬銀,認真和味,難怪專家預料,雷曼今次清盤費用會高達14億美金(約109.2億港銀),勢必打破01年由美國能源公司 Enron破產所創下嘅紀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

為何是雷曼 蔡東豪

2008-12-18  NextMagazine


每次聽到雷曼迷債的新聞,心裡都不舒服,因為新聞內容總是令人失望,不是政府財金官員口出無法兌現的豪言,便是銀行不斷以程序做藉口拖延回購方案。身為局外人,除了是同情苦主,我們什麼都做不到。

最 近我讀到一篇駭人的報導,法律專家估計雷曼的破產程序可能需時十年八載才完成。該專家指七年前爆煲的Enron,破產程序仍在進行中。雷曼破產之時負債總 額逾6000億美元,數之不盡的雷曼苦主遍布全球,雷曼破產程序的複雜程度遠超Enron。沒有人想到雷曼會倒閉,即使是雷曼自己在破產前一年動用逾七億 美元回購股份,平均回購價是50美元。

很快便會出現大量關於金融海嘯的書籍,我認為這些作者無法逃避一個問題︰為何死的是雷曼?金融海 嘯發生至今出現財政危機的金融機構,包括AIG、房利美、房貸美、花旗銀行等,它們由美國政府直接注資打救;投資銀行例如貝爾斯登、美林、高盛、摩根士丹 利等也靠美國政府在幕後施以援手,才能渡過危機。規模比雷曼小的有之,虧損情況比雷曼嚴重的亦有之,但這些金融機構或投資銀行通通用美國納稅人的錢來拯 救,為何唯獨不救雷曼?

今年3月,貝爾斯登首先爆煲,當時美國政府認為貝爾斯登在金融業跟行家的關係錯綜複雜,若貝爾斯登倒閉必定牽連很 大,所以不可不救。最後美國政府為貝爾斯登部分債項包底,並安排摩根大通收購它。今年9月,雷曼出現財政危機,美國政府選擇不救,原因是美國政府以為當時 的金融系統能承受雷曼倒閉的衝擊,並且避免因政府一救再救引發出來的道德風險。但我認為不救雷曼,是美國政府在金融海嘯至今最錯的決定。

 

投 資銀行聘請學歷最高的僱員,使用最先進的資訊和交易系統,但其實維繫着整個行業的主線,是最原始的一個「信」字。雷曼和高盛的交易員在電話中的一個 「Done」字,就完成千萬美元計的交易,不用白紙黑字,不用律師去確認交易真確,靠的是一份信任。這份信任不是來自交易員的個人誠信,而是來自雷曼和高 盛過去一百幾十年建立的互信關係。每年靠「Done」字完成的交易數以百萬宗,出現「反口」或爭拗絕無僅有,因為投資銀行尊重和珍惜彼此間建立的互信關 係。

美國次按潮爆發逾一年,投資銀行不是完全缺乏危機意識,過去一年各自加強風險管理,想盡辦法壯大資本基礎,嚴陣以待;但事實證明投資銀 行低估了次按的殺傷力。投資銀行防禦措施做得不足,某程度上咎由自取,可是美國政府不救雷曼,這決定把投資銀行一百幾十年建立的互信關係一下子摧毀,我認 為美國政府的錯誤決定是金融海嘯的轉捩點。

美國政府拯救貝爾斯登,只是救債券,沒有救股票。業內人士支持這做法,因為他們認為投資者應明瞭 投資股票比投資債券的風險高,投資者期望從債券得到的保障和回報有別於股票,若不救債券會打擊遍布全球的投資者信心,讓貝爾斯登債券違約,有可能引發國際 連鎖反應;這是雷曼破產之前大部分人的假設。

 

雷曼破產之前,沒有人想像過一間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投資銀行所發行和擔保的 債券會出現赤裸裸的違約。雷曼破產把所有人喚醒,原來投資銀行規模大不是信心保證,原來投資評級良好的債券會違約,最致命的是沿用了一百幾十年的 「Done」字原來未必可靠。雷曼引發的不只是影響自己的問題,而是投資銀行業界徹底信心崩潰。雷曼破產之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立即陷入財政危機。

美 國政府不救雷曼的兩大原因——認為金融系統承受得起衝擊和避免引發道德風險,從投資銀行業界的信心崩潰,可見美國政府錯判金融系統承受衝擊的能力。雷曼破 產之後,美國政府相繼注資AIG、花旗銀行等私營企業,沒有人再相信美國政府會讓有規模金融機構倒閉,道德風險已成笑話。我要回到最原先的問題,為何不救 雷曼?

雷曼迷債苦主發夢也未想過,他們會被捲入一場國際金融風暴;金融歷史必會記載遠在香港有數萬名迷債苦主在海嘯中淹沒,當中不少人一生積蓄化為烏有,原因是美國政府神推鬼摃,單單不救雷曼。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18

中環在線:雷曼執笠非洲小國心凉 李華華


2008-12-24  AppleDaily


 

雷 曼倒閉,累慘香港嘅迷債苦主,但遠在非洲嘅旅遊天堂,塞席爾共和國(Seychelles)總統米歇爾(James Michel)就十分高興,仲喺9月寫咗封電郵畀雷曼倫敦嘅賓架。因為呢個人口只有八萬二嘅小島,兩年前就係俾雷曼嘅賓架游說,以超高利息借錢,搞到債務 纏國,要周圍問人科水。

害旅遊天堂孭重債

據彭博報道,封電郵最精警一句係話:「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如今我知道真的有神。」 即係多得上帝主持公義!米歇爾咁嬲,據講係因為雷曼融資3.08億美金畀塞席爾,利息竟高達24厘,搞到小國巨債纏身。哥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利茨 教授話,華爾街券商冇考慮佢哋嘅還款能力,簡直係「高息冷血融資」。塞席爾早兩個月已要求12%(約2000名)公務員辭職,又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申請2600萬美金,仲爭取喺1月時攞到非洲開發銀行嘅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841

雷曼評級:A 蔡東豪

2008-12-25  NextMagazine


一 年前,某本地銀行職員向客戶推銷雷曼結構產品:「陳太,買這隻債券產品,穩陣過做定期。」從客觀技術層面看,銀行職員的游說可能沒有問題,關鍵在於「穩 陣」二字。過去一百年,投資者依賴穆迪(Moody's)和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s)兩間評級機構發出的債務評級,來衡量債券產品的穩陣程度。一年前雷曼評級是A,相比大部分根本沒有評級的本地銀行,那時候銀行存戶保障上限 是十萬元,因此說買雷曼結構產品比定期存款「穩陣」,單從債務評級標準來看,邏輯上可以成立。 至於法律上能否成立,留待法院判決。

以上邏輯,對損失畢生積蓄的雷曼苦主彷彿是冷血荒唐話,雷曼怎能是A級企業?A級企業怎能一夜倒閉?投資者為何要相信評級機構?評級機構究竟是何方神聖?金融海嘯中關於評級機構的表現,憤怒的不止雷曼苦主,還包括全球金融界。

穆 迪和標普是私營企業,穆迪是美國上市公司,標普是美國上市公司的附屬公司,它們過去一百年壟斷評級市場。 1909年John Moody創立穆迪,定位是以獨立身分為美國政府和企業所發行的債券進行評級,評級資料以訂閱形式售予投資者。這營運模式非常合理,以香港人熟悉的地產市 場作例子,賣家付錢做的物業價格評估只能作參考,買家或銀行必會自掏荷包去做評估——誰人付錢或多或少影響評估的公正性。到了七十年代,債券市場急速膨 脹,需要評估的債券數目,遠超願意付款訂閱評級報告的投資者,評級機構的營運模式出現了重大改變:評級費用由發行債券者支付,即是說,雷曼的A級評級是由 雷曼付款去做。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營運模式存在利益衝突,評級機構從發行債券者身上賺錢,難免會受到「衣食父母」影響,投資 者可理直氣壯質疑評級的公正性。評級機構提出兩個自辯:一、評級機構設有防火牆,隔開做評估的分析員和招攬生意的銷售員;二、評級機構為全球千千萬萬政府 和企業做評級,每一單位佔評級機構整體收入很少,不足以左右評級機構的決定,而評級機構也不會為少許生意破壞其商譽。投資者大致上接受這解說,況且投資者 根本沒有選擇。近年雖然有其他評級機構加入市場,兩大評級機構仍壟斷市場,不過投資者對評級機構的信任因金融海嘯完全粉碎。

到了今日,相信大部分對財經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次按危機最大殺傷力不是來自按揭本身,而是環繞着按揭衍生出來的結構產品。按揭輸贏多少有數得計,可是結構產品是場外對賭,對賭銀碼比按揭高出千百倍,是金融海嘯的兇手。

 

過 去幾年,投資銀行一手發明、包裝、推銷結構產品,起初投資者大都看不懂,投資銀行首要任務是拿到投資者可接受的評級。可是結構產品複雜至極,評級機構不得 不邊學邊評。後來結構產品發行規模以幾何級倍升,評級機構對利益衝突的自辯開始動搖。由於結構產品太複雜,評級機構處於被動位置,分析員的工作某程度上須 依賴設計結構產品的投資銀行協助做評級,令防火牆出現裂痕。此外,產品愈複雜,收費當然愈昂貴,結構產品逐漸成為評級機構主要的收入來源。去年首季,結構 產品佔穆迪收入逾五成。

雷曼爆煲之時評級是A, 評級機構的解釋是它們不可能預計到投資者信心會全面崩潰,而且它們提供的評級只是一個意見;評估的資料來源全來自發債者,沒有理由因為投資者被誤導,而要它們負責任;評級機構發出的評級是相對,而不是絕對比較……

 

評 級機構是否要為它們在金融海嘯的「表現」付出代價?監管者會否堅持評級機構要「人頭落地」?我相信不會,評級機構未來一段時間或會保持低調,火勢過後可繼 續跳舞。幾年前Enron爆煲,監管者曾指評級機構應負上責任,但考慮到若兩間評級機構變成一間,日後情況會更惡劣。評級行業跟會計行業不同,會計界有五 大,即使減去一間,仍有四間;最後監管者決定向會計師開刀,五大變四大。

免死金牌是壟斷的好處,另一好處是暴利;穆迪可能是全球利潤最高的大型企業,去年利潤是營業額的五成,比微軟和埃克森石油更高。誰人對這類壟斷型企業感興趣?穆迪最大股東是畢非德。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8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