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民们经常犯的六大错误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ngph.html

股民们(甚至包括一些基金经理们)容易犯这样六个错误:

 

第一,过分看重一次性的利好或者利空。近来,某股票大涨百分之三十,原因是该公司突然发现它手持的另外一家公司的股票突然大大升值。仅这一项资产的价值就 已经高于该公司的总市值。也就是说,其他业务都是免费送给投资者的。“这股票真正便宜”。于是,大家蜂拥而入。可是,大家没想到,这个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 马马虎虎,没有多大前途。况且,大家忘记了问如下三个问题:该公司会不会(和能不能)把手持的股票全部马上卖掉?即使卖掉了,会不会全部分红?如果不分红,那些钱会不会被其它平淡的业务浪费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 某公司赢得了一项大合同,股价便大涨,而大家忘记了问这个合同的的真正好处以及长期可持续性。一次性的税务优惠,成本下降(比如裁员),或者产品价格大涨,也经常被股民当成永续性的好处。一个成功的并购(可能纯粹是靠运气)也会被投资者夸大。看市赢率时,也过多地看眼前的比率, 而忘记了过去的比率,和未来可能的比率。 “市政府高度重视某公司” 经常被股民当成是利好。可是, 大家容易忘记一句大实话, 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或者行业并不怕打压, 而只有坏公司和坏行业才需要扶持。而且, 扶持是不具有持续性和放大功能的, 比如, 今年政府补贴一亿元, 明年两亿元, 后年3亿元??  ……

 

第二,我们过于看重名人的效应。因为某某名人买了某个股票,我们就跟着他买。但是,这位名人也许并没有做过研究,也许这项投资是个错误(连巴菲特也时有错误)。有些时候,这项投资也许是明智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三个月后这个股票跌了百分之三十,我们就把它卖了。而那位名人坚持持有了两年,赚了一倍。在有些IPO的认购中,有些名人碍于面子(或者一时头脑发热)认购了新股,零售投资者便争先恐后。      

 

第三,我们容易忘记企业的业务控制能力。在香港上市的不少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裁经常在香港居住或者与投资者见面。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跟国内的 业务会不会脱节?跟拉丁美洲,俄罗斯或者蒙古的业务会不会脱节?如果一个企业的业务遍布全国几个城市甚至几十个城市,那么公司高层究竟住在香港,还是北京 或者西安都是一样。问题出在有的公司的高官太关注股价,而慢慢忘记了业务,业务开始下滑。长期授权(假手于人)的结果就是下属自建独立王国。去年,某公司的香港总部决定由另外一家公司合并。协议刚公告,下面几个附属公司的高层就开始造反,连公章也不肯交出来,也不配合对方公司的尽职调查,甚至连财务报告也拒绝做。还有,有些公司本来就是后门上市, 公司有了两张皮。虽然他们内部有沟通,但毕竟时间长了,两边各说各话。

 

第四,我们喜欢忙碌的公司。有一种公司很忙碌: 不断发行新股票, 债券或者可转换债券, 而同时又分派不错的现金红利。这实际上是耍弄投资者的一种雕虫小计,但很多人被迷惑。还有一种公司不断兼并收购, 过了一年两年, 又陆陆续续把它们卖掉。买的时候有故事,卖掉的时候也有理由。这样的公司的股价会高于安安静静的公司的股票。投资者还有一个偏好: 喜欢爱动的公司, 而忽略安静的公司; 喜欢IPO公司,而忽略老公司。这很象香港居民喜欢买新楼, 而不爱旧楼一样。

 

第五,我们期望过高,反而导致回报率过低。理论上,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回报率与宏观经济的增长率应该差不多。在当今这个年代和这个世界,那就是百分之四到八。其实,美国股市,日本股市和不少其它股市在过去十年的回报率是负数。大多数基金在过去十年和15年的回报也是非常低的。当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够比大多数人做的高明,但结果不见得总是如意。如果你告诉一个零售投资者,他的中长期投资回报率只能是百分之四到八,他会很不愉快,或者嘲笑你:没可能那么低!

 

我们的期望太高,反而导致结果很差。我们买了股票以后,往往还没来得及让公司的基本面得以改善,或者让资本市场认识到公司的优点,就急不可耐地卖掉了。比 如,股票半年后还没涨,甚至跌了,我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另外,我们太容易爱上另外的股票,于是不断地搬迁。有研究发现,多数股票和整个市场在中,长期内的大涨,或者大跌都集中在某个很短的时间内(也许几天之内)。 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耐性,买来卖去,也就很可能正好错过那大涨的某几天。反过来,你会说,你也可能正好躲过了股票大跌的那几天。但是,你怎么知道你的运 气就那么好呢?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例子:在新加坡等出租车不容易。我在某个位置等了十分钟,开始不耐烦。于是走到另一个路口去碰运气。可是,我刚刚走开,在 我后面排队的人就等到了车。我在新的位置又等了十分钟,还是嫌出租车来得太慢:也许这个位置还是不好。如此反复,半小时以后,我还是没有等到车,而那些本 来在我后面排队的人们都已经回家了。投资就象等出租汽车一样, 就象守株待兔一样。

 

第六,过分轻信公司和专家。多数投资者都犯过(也许经常犯)这个错误。我们轻信公司的概念,故事以及媒体的报道,所以投资太轻率。公司高管可能撒谎。或 者,他们虽然没有撒谎但是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可能低估了面对的困难。很多投资者亏钱是因为他们轻信股评家,分析员和媒体。而这些人发表意见之前未必 做过认真的研究。本文是我最近出版的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的一个小结。  

 注意: 本文绝对是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其雇主瑞银投资银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5

經濟日報是特地給我指出錯誤?-匯創控股(8202)

我真是幸運,今日又找到錯誤了,雖然自己擺明就是雞蛋挑骨頭,但作為他的讀者,想他們要改善了。

在今日經濟日報投資理財的一篇文章「財技ABC投資前要知」的文章內,講拆細的一段有云:

「匯創控股(08397)最近實行股本重組,其中一項便是把1股分拆為100股。」

但我們細心留意公告,發覺其實是講合股:

「(iii) 股份合併:每10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的已發行及未發行已分拆股份將合併為一股面值0.01港元的新股份,由此產生的任何新股份的碎股將不會分配予股東,但將予彙集出售(如可能),利益歸於本公司;」

他們講的拆股,其實只是因為低於票面值不能發行未發行的新股,為了供股發行未發行的新股,故需要減少未發行股份的面值,提出了未發行新股票面值1拆100的計劃,但這只是會計上的表譯,對實際股票數目並無影響,公告有說(pdf p.4):

「於股本削減生效後,將本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0.10港元之法定但未發行股份分拆為100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之已分拆股份。」

在Realforum中的「股票常識討論區」,已經有談這個過程,以10合1,然後把未發行的1拆10股本,原票面值是1元來說:

「2. 在未發行股本來說:
(1) 原本是有100股,未發行有900股
(2) 合股後,變成10股,未發行有90股
(3) 註銷股本後,因註冊股本無變,都是10股,及未發行股本有99股($1000-10)/10
(4) 在拆細未發行股本後,發行是10股,未發行股本變成990股了」

故此,如果想舉例子,應用時富系的時富投資(1049)的1拆10及時富金融(510,前時富網上金融)的1拆5、信利國際(732)的1拆5,然後10送1紅股,或新洲印刷(377)的1拆10作為例子,但為免被人說他推股,用些冷門,就不會這樣了,但寫錯東西則更壞了。

希望他們不懂就細心一些看吧,不要犯這些資料上的錯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49

iInvestor 找錯誤遊戲

 今日睇iInvsetor,見到錯處一堆,今日就同大家玩下挑錯處,亦可以見到這班人年輕有餘,經驗不足:

(1) 大行抽秤

「以Medion 2010年的每股盈利計,收購價的市盈率高達33.3倍。惠普(HP)及戴爾(Dell)的現市盈率僅在8至9倍之間,聯想本身的市盈率也僅在20倍左右。相比之下,此次收購的作價實在太貴。」

按: 給大家兩項資料,自己算算他計的是否正確。

1. 聯想購Medion 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601/LTN20110601750_C.pdf

 

「購買價」 指 每股銷售股份的價格,即13.00歐元

 

2. Medion 2010年年報

http://www.medion.com/english/investor/document/medion_gb_10_engl.pdf

年報稱每股賺0.42歐元

(2)  不明莊家所想,又怎能挑戰他們

「不要看內銀股每日都有可觀的成交量,其實多半散戶都喜歡「長揸」內銀股,而且會不斷增持,一有餘錢就入貨。多隻內銀股在港交所中央結算系統中,顯示市場流通持股量高達八成以上,但由於眾多的持股散戶根本不會隨便沽出股票,所以實質流通量可能只有四成以下。這樣獲得散戶扣起股票來配合,若持有該內銀股的幾個主要大行真的「需要」聯合拉高或推低股價,難度自然減低了一大半。」

「千萬不要以為市值大或流通量高的股票便不會有莊家在背後「主持大局」,就算莊家所能控制的股量有限,只要有足夠的「長揸」散戶,要左右股價的話,莊家仍然是胸有成竹。這正是為什麼說價值投資法根本就是用來服務莊家。」

1. 他可能不知道最大莊家是邊個,它不是大行,是誰呢? 隨便找一份內銀股年報就看到。

2. 流通量的定義是甚麼呢? 如果他指的是總股本,這句顯然不太準確,詳細請看每一份內銀股的年報。如果是指中央結算的股份的話,其中建設銀行(939)、中信銀行(998)、交通銀行(3328)已經不是了,所以他話多隻是對的,但是多隻是邊幾隻呢?

3. 如果講所需資金數量來說,控制內銀股股價肯定是不划算的,因為所需資金最多,詳看數字。其中內銀股就佔十大中兩隻,二十大四隻。

4. 要控制股價,估計最少都要持有10-20%的股,即是一百億的股票的話,在散戶持有這麼大量的股票情況下,要吸納這麼多的股票,是否會推高股價呢? 推高股價會吸引更多人沽出股票,這就需要更多的資金,對於這班莊家來說,要花這麼多的資金才賺這麼少錢,是否值得呢?

5. 顯然見勢炒是有用的話,為甚麼我見大部分雜誌好多人都是中長線持有成功較多呢? 況且,在時間來說,一家公司如果真正有價值的話,長線持有可省下大量交易費用,因為長時持有可避免自己的眼光有誤差。

(3)ASA首席策略師 鄧以旭 殘酷競爭中教學相長

錯處一:

「鄧以旭推薦的股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聯想集團(00992),此股曾由他推薦時1.25元大升至81港元(其後此股曾一拆五股)。其他如東方電氣(01072)、金山軟件(03888)及雅居樂(03383)等,升幅都達到3倍之多。而擁有亮麗戰績的他,其實也曾在投資上出現重大的失敗。」

錯處二:

 

提示一: 想知道第一個錯處哪兒錯,詳請請看這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215/LTN20000215059_C.HTM

提示二: 我真的不知道有間這樣的經紀行,我只知道這一家。 

(4) 巴菲特的值價投資法 你學得來嗎?

「這完全是捉錯用神。你以為巴菲特沒有沽售比亞迪!其實他已經在比亞迪升到45元時,減持了五分一的貨,收回成本。」

1. 簡直是低能錯誤,我自己唔想講野,自己睇股權披露

「如果不計算那些非上市及被巴菲特私有化的公司在內,單是今個季度,巴菲特手上最少還持有25隻股票以上。一般的基金也只需持有大概40隻股票,就可以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如將巴菲特手持,但沒有上市的公司也計算在內,巴菲特最少持有不下於50間公司呢!」

2. 雖然他說得對,但忽略了集中的程度,根據2010年巴郡年報,其保險業務權益證券(Equity securities)的價值達到598.19億美元,其13隻持股帳面投資金額達337.33億元,佔65.07%,其中富國銀行已佔80.15億,即佔帳面投資13.40%,可以見其集中程度。

後話:

點解封面推呢隻股,睇睇招股書的公司祕書,因為有呢個人:

「鄧露娜,38歲,於2011年5月1日獲委任為本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兼聯席公司秘書。於2008年12月31日至2010年4月1日及2009年1月12日至2010年4月1日期間,鄧女士分別為兩家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的公司秘書,即亞洲資源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99)及泰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59)。

 

這位小姐是在Capital Money 寫稿的,是這公司的祕書,你見到她的履歷,長期讀者必知她好毒。有一次有一個網友,是幫Capital Money 寫一些股票稿的,他並不是主筆。之盧他問我想唔想跟呢本野寫稿,但是我不太想答應,所以就找了一些藉口推了他。很顯然的,這兩本雜誌是有關的,所以這兩本雜誌不約而同就會推這隻。

何況它那表真係到喉唔到肺,寫不出這些股的優缺點,只是翻翻概要和風險因素就寫出來。因為版權關係,不貼出來,大家可以看看。

總的來說,這本爛雜誌因為免費,資金來源當然是這班靠股壇呃食的人的,所以專寫埋一些東西來害人,所以我每星期都拿出看完當笑話睇,然後大罵幾句垃圾,睇完就隨手丟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2

中佬賣麵錯誤中轉型

2011-9-15  NM




北角熱店壹碗麵老闆盧祖炎 (Michael,三十六歲),在兩年多前拿着四十萬積蓄開麵店,搞飲食經驗不足,誤中多個創業地雷,使多錢、失預算,加上食物差,日日拍烏蠅,仲要黑過 墨斗,斷電纜、留案底,崎嶇創業路行了兩年,四十萬積蓄早已清袋。

幸得各界高人指點,虛心將餐牌一改再改,成功捧紅兩厘米闊麵,現日賣二百碗,每月淨賺四萬多。

我叫Michael,是北角和富道小店壹碗麵的老闆,做廣告製作十六年,眼見市場萎縮,兩年前決定「唔撈」,休息兼諗下新搞作,一抖近十個月。有日經過和 富道見有鋪出租,我鍾意食,打算靠朋友十多年前創作的闊麵突圍,而車仔麵則容易做,車仔闊麵,雙重保障!只是做飲食並非想像中簡單。

出牌裝修大安主義

當時見鋪租不過萬五,心想四十萬積蓄開鋪應該足夠,沒考慮太多便租下,誰知原來光裝修已花四十萬,唯有開始節流,例如棄用煤氣貴,便改用電。諗住自己無經 驗,大安主義依賴裝修師傅及出牌經紀,結果沒人提醒我廚房畫錯在門口,出牌經紀又收錢便「懶懶閒」,臨時牌照過期後都未有正式牌照,罰錢罰到我和食環署人 員都熟起來,現在才知道應該在合約寫明完工日期,未做好不找數等,唯有當交學費吸取教訓。有老友十多年前曾製作一種特闊麵但「唔賣得」,更轉了行做髮型 師,我卻覺得有「gimmick」,應該有得做,便用他的設計,揭黃頁逐間麵廠問,間間都拒絕,其實他們也對,我每天不過拿兩三斤,又要換刀又要改材料比 例,幸好我遇上了八十年老字號佛記麵廠第三代,回流不久的Nelson。我們從麵的厚度和材料比例都不斷試,又增加鴨蛋及雞蛋比例,由每斤兩隻增至三隻, 鴨蛋加強煙韌口感,雞蛋則提升香味,一個麵的重量比正常多一半,直至開業前一天才定下配方。現在我和Nelson成了朋友,亦由每天拿兩、三斤麵變成二、 三十斤,Nelson還常說我現在生意好不好,他比我更清楚呢!

請黑工留案底

我廣告出身,深明包裝重要,粗麵要慢慢被市場接受,所以我特意到九龍城買懷舊公雞碗碟,就算食物不夠好都可以轉移視線,誰料頭三、四個月個個客都都話難 食,數字反映一切,每月蝕二萬,要老婆津貼才能過活。又黑過墨斗,鋪頭突然斷電纜,雖然業主出錢維修,但足足停電五日,不能開鋪賺錢,雪櫃內的墨魚丸魚蛋 全部變壞,便把心一橫,專心做撈粗,不做車仔麵。當時洗碗阿姐見我經濟拮据,自動辭職,並介紹一個人工較低的阿姐給我,她說可以出支票,我不虞有詐請了 人,以為收得支票有戶口才可過數,誰料她上班第二天就有警察找上門,說我聘請了黑工,借朋友錢打官司又多花十多萬,最後要朋友及熟客合共寫了三十多封求情 信,我才獲得輕判一百二十小時服務令,但也留了案底。為了省開支,半年來員工下班後,自己做完服務令再回去鋪頭洗碗,你問我有沒有找家人幫忙?找老婆使銀 紙就威風,我現在「洗大餅」,點好意思開口?最記得一次年三十晚做服務令,天寒地凍,去老人院做完「義工」,才回家食團年飯,當時真的很想放棄盤生意,但 還未試過補救我又不甘心。翻看網上食評,有人客指在我們初開業時,遇到叫乜無乜的《麥兜故事》情景,要不食材未準備好,要不就賣光,但其實我的運氣算不 錯,蔡瀾曾三次到訪,第一次未開門,第二次維修,第三次才食到。可是他一樣打開餐牌叫邊樣無邊樣,就當面跟我說:「你個menu都唔係大啦,仲叫乜無 乜。」幸好蔡生愛惜小店,沒有公開在食評中批評我們,但這次有如當頭棒喝,叫我每天都要準備好每款食物。

轉型成功全靠問

為省煤氣錢,不能做要有鑊氣的菜式,便打正住家旗號,賣炆燉小菜,大部分由岳母傳授。不過一本通書也不能讀到老,例如岳母教做的炆豬肉,聽落太普通,幸好 我媽媽不時在家釀酒,我便想到加入含紅穀米的酒糟,一來較香,二來較特別,我找做飲食業的朋友試食,他又建議多加甘草、八角,令豬肉更香。有一次一個老伯 走到我的店內,一邊食一邊叫「嘩!乜你個辣椒醬咁難食!」我立刻請教他怎樣做醬,他教我用油爆香蝦米、瑤柱、大葱、蒜頭,再加辣椒,現在這款醬很受歡迎, 令客人不自覺多吃了麵。雖然不懂飲食業令我碰了不少釘,但我慶幸因此吸取到不同人客的意見,集各家之大成。現在餐牌上的食物都是不同人的傑作,齋菜、炆豬 肉和滷麵由負責廚房的岳母傳授,豬手嫩滑秘訣由蔡師傅教授,試驗中的牛chin是朋友Sam的得意之作,而深受歡迎的浸酒蛋是我自創的,但也很高難度,不能煮太熟,剝殼亦要十分小心,用酒方面,試過玉冰燒、清酒、白酒,最後才 試出現在的紹興花雕最夾,足足經過六個月,我們食蛋也食了幾百隻。每道菜都要試驗一段時間才能放上主餐牌,鮑魚腩兩個月前才正式推出,現在我有空便會約飲 食界的朋友出來試食,KC就是常客之一,今日便讓他試食牛chin,看看適合搭配米線還是上海麵。記者說我不能當訪問是上台拿金像獎,但我真的要感謝很多人。首先是蔡師傅願意來幫忙,我們都是福建人,他有份創辦杏 花樓,但在生意轉差前退了股,一天在屋企附近閒逛,見我這家小店生意淡泊,主動問我要不要請廚師,他根本是「賺錢買花戴」,更可能是「自我挑戰」吧。我給 他試我煮的東西後,他食到耍手擰頭,現在有他幫忙,食物質素好多了,幸好有他在我生意最差的時候扶我一把。食物改好了,也要有機會。隔籬兩間鋪的阿鴻小吃 去年得了米芝蓮一星,晚晚大排長龍,不少人客等得不耐煩便轉去幫襯我們鋪頭,漸漸得到食客認同。前排吸引到小儀、金剛主持的飲食節目介紹,之後開鋪排晒長 龍,我仲以為是阿鴻小吃的客人。得到欣賞當然開心,更重要是,生意漸上軌道,終於有面見老婆。下星期我會把麵餅拿到青衣城擺攤,希望吸引到其他客源,多開 一條新財路!

開業成本 (04/09)

租 金$45,000*裝 修$400,000雜 費$40,000入 貨$10,000總投資$495,000*兩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

營業資料(08/11)

營業額$210,000租 金$17,000入 貨$60,000人 工$80,000 #雜 費$10,000盈 利$43,000#連Michael在內,共四名全職,兩名兼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8

奇虎360回应香橼研究报告:多处错误和误导


http://news.imeigu.com/a/1323180360983.html


(i 美股讯)北京时间2011年12月6日 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安全服务提供商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NYSE:QIHU),今日发布声明,回应香橼公司在其主页上发布的关于奇虎360公司的研究报告续篇。奇虎360认为该文章包含多处事实错误和误导性的猜测。奇虎360希望指出该文章中的关键错误。

少统计了hao.360.cn页面上的广告链接数:

1. 截止2011财年第三季度,hao.360.cn导航页面主页上有共计125到130个付费广告链接,该数字会有轻微月度波动,而香橼声称只有60到65 个链接。

2. 奇虎360按照链接数向其客户收费,而不是按照客户数计。因此,一些客户在此页面上的多个链接不应被视为重复。香橼的报告中大约除去了30个这样“重复” 链接。

3. 追踪URL只是广告主用来衡量广告链接效果的多种方法之一。在hao.360.cn首页中有约40个付费广告链接没有加入追踪URL。一些长期的广告客户 因为对网站的流量感到满意,同时由于追踪URL有可能在一些情况下降低用户浏览速度,因此他们选择不用追踪URL。

低估了hao.360.cn页面上的广告链接价格:

1. 香橼报告中引用的每链接20万到25万人民币的广告价格源于卖方分析师报告,这参照了公司在2011财年第一季度的运营数据。奇虎360在之后的季度都上调了价格,并已将此趋势在季度业绩发布电话会上做了沟通。香橼再一次选择忽略此事实。

2. 截止2011财年第三季度,hao.360.cn首页上每个广告链接的平均价格是32万到35万元。在“知名站点”区域的广告链平均价格是100万元人民币。

3. 来自于hao.360.cn首页上广告链接的收入占hao.360.cn域名下产生的所有广告链接收入的约75%,包括垂直页面,但不包括搜索推荐收入。

奇虎360的网页游戏ARPU值

1. 网页游戏与传统网游(MMORPG)相比属于一个不同的品类。典型情况是,网页游戏的生命周期比MMORPG短很多,只有6到12个月。在如此之短的生命 周期中,网页游戏开发商会努力增加每款游戏的变现能力,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开发成本。因此,网页游戏产生的ARPU值比传统MMORPG高很多。 把奇虎360的和其他上市的中国游戏公司的游戏ARPU值进行比较是不公允的,因为他们不专注于网页游戏。

2. 奇虎360并没有在内部开发运营在公司平台上的任何一款网页游戏。所有这些游戏都来自于第三方开发商,游戏中的变现活动也是由第三方公司开发和实施的。公 司和几乎所有的中国独立网页游戏开发商建立了坚实的业务关系,公司平台上的网页游戏ARPU值和中国网页游戏行业平均水平是一致的。

3. 奇虎360在2010年初推出了网页游戏平台,此后经历了巨大的收入增长。在过去2年中,公司的网页游戏收入主要由付费用户的增长推动。每月ARPU(平均每用户收入)一直在稳定在380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

香橼的最新报告的一个主要争议点是奇虎360不应该比行业“领导厂商”增长快很多。这忽略了奇虎360拥有中国最大、最有粘性的用户基础。作为一个 更年轻的公司,奇虎360刚刚开始变现其用户基础,离达到其潜力还有很大的距离。公司的增长曲线比多数中国同类型的公司要陡直。

奇虎 360的业务模式独特,对外部投资者来说不易理解。公司充分认知此挑战,因此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主动和投资者及分析师进行了沟通。公司和管理层 非常愿意和对奇虎360感兴趣的任何方面,包括任何第三方报告的作者,进行直接的对话。奇虎360还鼓励投资人和分析师直接和奇虎360的业务伙伴以及客 户直接沟通,以获得对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地位的更好、更全面的认识。但是,奇虎360强烈反对任何方面基于偏见的任何不实指控和误导性的猜测。

奇虎360将召开一个电话会与投资者讨论相关话题。

稿件来源: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52

由丹納赫看成長股投資-寫的好。唯一問題是聰明人是不會在錯誤行業呆很久有很多實例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309289135/

匯添富基金專戶投資經理:楊嵐春

丹納赫,一個不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卻創造了資本市場的奇蹟。公司最早成立於1969 年,1984年更名為Danaher Corporation。自20 世紀80 年代中後期開始,丹納赫以超過每月1 家的速度收購企業,目前已經擁有超過六百家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分屬六大戰略平台,4個細分市場,並大多在所屬的各行業均處於領先地位。1987~2009 年的20 多年間,公司收入、淨利潤和總資產的復合增速分別達到14.4%、20.5%和16.8%,毛利率、淨利率水平逐年提升。期間公司股價更是上漲了9,641%(年均達到23.1%),而同期的標普500 指數漲幅僅為356%。

探究丹納赫的成長戰略,基本可以概括為:在高利基細分子行業中,尋找可收購公司,收購後運用其獨有的DBS系統進行整合,創造附加價值,實現共同成長。

怎樣去尋找具有成長性的企業並與之一起共同成長呢?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尋找優秀的成長型企業,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中長期持有(直至出現變化),分享企業成長的投資收益,這樣的價值投資理念更適用於成長股投資。而尋找優秀的成長型企業,我們應該從商業模式入手,深入分析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潛在競爭對手和替代產品、供應商、購買者等產業結構力量,獲取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它可能是成本領先優勢、速度優勢、聚焦優勢或增值優勢等,分析這些競爭優勢的持續性,進而辨別出真正的成長企業。

近期A股市場創業板股票持續暴跌,一方面是對高估值的風險釋放,同時也是對偽成長股的集中清理。其中一些創業板企業的成長可以說偽成長,原因在於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沒有持久性,無法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持續成長。

企業的成長可分為內涵式成長和外延式成長兩大類,國內一些企業是典型的內涵式成長,而丹納赫則是外延式成長的成功典範。無論是內涵式成長還是外延式成長,都要求在清晰的商業運營模式下,綜合公司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別人無法模仿的獨特 護城河。我們看看丹納赫做了什麼?我們發現,首先,丹納赫的併購是出於「行業第一、公司第二」的原則。對此,沃倫巴菲特有句名言:「當某個行業以經濟狀況不佳而著稱,某位管理者以卓越運營而聞名遐邇,兩者相遇,通常後者都無法改變前者」。製造業、行業規模10億美元、集中度非常高,這樣的高利基製造行業是丹納赫喜歡的併購行業。

其次被收購公司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在行業中已經處於較好的競爭優勢地位,行業份額數一數二;同時可以實施丹納赫的DBS系統進行改造(DBS系統又稱為丹納赫業務系統)。

做好這些準備後,接著就是對被收購公司進行DBS系統改造,這也是公司競爭優勢的綜合體現。DBS系統要求每位員工(上至總裁下至保安)每天都動腦筋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打造一種負責任的企業文化,努力做到對事不對人,從而實現企業的優化運營。通過其獨有的50多個工具,在員工—計劃—過程—績效四個方面全面實施,最終達到制度優化合理、改造流程,節約成本,提高利潤率,提升市場份額,實現附加價值的目的。

丹納赫的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成長股投資,我們應持續關注其進入壁壘,企業是否通過經營加長、加寬了護城河;是否不斷加強其競爭優勢;是否實現企業價值的增值,最終其業績的持續增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因此,如果在投資類似丹納赫這類企業的時候,我們關注的重點應是被收購企業的運營整合情況,是否如往常一樣持續展開,並獲取附加價值,至於其業績,是其運營整合的結果,不應過分關注其業績的每年變化,更應關注其整合的進程。回頭看看丹納赫的年度利潤變化,儘管長期趨勢是增長的,但間隔性在某些年份會出現利潤的下滑,如果我們僅以業績為依據,而不是關注其收購運營整合情況,肯定會錯失這個漲幅接近100倍的「tenbagger」。

在進行投資研究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同時去看業績財務分析與運營整合兩個方面情況,但這顯然是兩個不同的著眼點,一個更注重定量化的分析,分析企業財務現金流狀況、分析資產負債情況、分析利潤表、分析運營風險大小等,要求的是精確;而運營整合情況則是強調定性和方向性的分析,它的分析可能是模糊的。成長股投資分析時,兩者都重要,但比較而言,方向的正確顯然更重要!

投資成長股: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91

三大錯誤 埋下師大夜市存廢危機

2012-2-20  TCW




二月九日,細雨紛飛,上百位穿黃 色雨衣、繫黃絲帶的人,聚集在台北市師大公園;他們站出來,是因去年底以來,這裡已有七十多家業者收到勒令停業通知;店家為求生存,組成「守護師大商圈聯 盟」,請求巿府「給他們一條生路」。

然而,另一頭,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會長劉振偉立場仍堅定:「他們只是在博取同情,有些人也許無辜,但,這本來就是個錯置的商圈。」另外,北市府也不領情, 日前已去除捷運站、公車站牌等有「師大夜市」字樣的路標告示,同時強調,一切依法執行。甚至撤除所有官方行銷師大夜市、商圈的網頁,等於要消除這字眼。

似乎,意味著在北市府強力介入下,「師大夜市」昔日榮景將正式吹起熄燈號。

去年底開始傳出紛爭的「師大夜市」,從居民抗議噪音、環境髒亂,要求店家改善,為何演變成這次的滅絕危機?關鍵在於,之前的問題都有辦法尋求改善,但這次 居民祭出大絕招: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除非修法,否則不可能改善。

「簡單講,就是過度發展,小小一塊地,塞不下那麼多人潮,終於爆發了!」台北市大安區龍泉里里長龎維良一邊說著,一邊又是 里民打來抱怨:「樓下的電箱上又積滿垃圾……,」另一通電話則是議員打來:「我想了解一下現在狀況是怎麼樣……,」龎維良 說,這幾天好像在打仗一樣,當了五年里長,從沒有這麼忙過。

錯誤一:店家違規,開進住宅區原一公頃商圈,至今擴大逾十八倍

龎維良點出問題,按照市府劃定的商業區,只有師大路三十九巷、雲和街、龍泉街和師大路圍成的僅約一公頃為「商一特」,可從 事「為供住宅區日常生活所需之零售業、服務業及其有關商業活動。」其他則為住宅區,道路寬六公尺以上可從事日常服務業、零售業,寬八公尺以上可從事飲食 業。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店家往住宅區延伸,目前約略估計「師大商圈」面積已經擴大到十八公頃以上。放大了十八倍的商圈也成為現在住戶與商家糾紛的導火線。

若照土地分區使用及路寬限定,師大商圈七百個店家中,至少有三百至四百家不符規定,占全區一半以上。

六年級生的龎維良,從小在師大附近長大,他回憶,很久以前師大路旁一帶有許多攤販,一九八七年,當時的台北市長黃大洲進行 市容整頓,將夜市改建為公園,於是攤販往巷弄內移動。有些攤販有能力租下店面營業後,漸漸發展出小小商圈。

總是大排長龍,平日可賣一千份、假日賣到一千八百多份的阿諾可麗餅,老闆曾輝鵬也是從攤販起家,經營三年多後因為學生客群口耳相傳,生意做起來了,才升級 為店面,他說:「剛開始只有師大路三十九巷這一條,大多是做吃的,後面的小巷就是住宅區,都沒人,很安靜。」

龎維良說,過去雖有零星小店進入住宅區,但大都和住戶維持良好關係,多年來也相安無事,很多都是開一、二十年的老字號。後 來,隨捷運開通與美食節目報導,人潮帶來錢潮,錢潮又吸引人潮,越來越多人看到此處蓬勃商機,紛紛加入。

兩年前也在此開起一間六坪大服飾店的藝人小優就說:「那時想創業開店,大家都建議來師大夜市啊!來了之後真的發現,學生超多,還有觀光客,日本、香港、大 陸的都有……,」開店不到一年,生意好到讓她想開第二家,「可是店面好難找,(租金)又變好貴。」才一年,她已找不到像第一家店月租金一坪一萬元的店面 了。

錯誤二:政策不一,推廣又取締包裝商圈宣傳觀光,現卻說不合法

「師大夜市」的形成,和政府推廣觀光、商圈也有關聯。二○一○年,台北市政府把師大商圈,新增為台北「樞紐商圈」之一。同年底,交通部觀光局的「北區國際 光點計畫」,將永康街、青田街、龍泉街包裝成「康青龍生活街區」,雖然這並不等於宣示要在「住宅區發展夜市」,但也很難撇清,此舉更是為該區吸引了大量人 潮。劉振偉估計,現在的師大商圈人潮,平日就有一至兩萬人,假日可達三至四萬人。

守護師大商圈聯盟發言人柯裕佑就據此力爭,「政府就是要發展這區,還大力宣傳、推廣,現在又突然說我們不合法?」

錯誤三:房仲介入,租金拚命漲特色老店被迫撤出,店家淘汰率高

師大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魏鳳珍,同時也是在此經營金興發百貨超過二十年的老闆娘表示,大約就是這四、五年間,師大社區的三里(龍泉、古風、古莊)店家數 由兩、三百家暴增至近七百家,「尤其是這一、兩年,真的很誇張!」

走一趟師大夜市,就可發現,很多店面一分為三、甚至四塊,五、六坪的店面就可以做生意;有些店甚至只有一面牆,也照樣賣飾品賣得嚇嚇叫。劉振偉說,許多房 東把一樓住宅改成店面,甚至分割出租,也有房仲業者自己當起二房東,收取租金差價。

龎維良舉例,他就曾經聽過一間三十多坪的餐廳,本來店月租金十四萬元,房東一口氣直接調漲至四十萬元,因為隔成四間,每間 可以租十萬元。

所以,有越來越多的老店消失了,從二○一○年開始,特色餐館日耳曼小鎮、蘭陽美食綠色臭豆腐、藝文咖啡館步調咖啡、布拉格咖啡、水果大町果汁店等,據聞這 些經營多年的名店,大多是受不了租金調漲壓力而遷移。

在師大路巷子內,經營十年的堤香義大利麵也將於今年二月底搬家,老闆陳尚偉坦言,這幾年商圈變質,生意變差,以前主要的客層是居民和學生,現在多是為逛夜 市而來的觀光客。「房東很好心,沒有漲我們房租,但我知道他一直被仲介騷擾,我也不想再讓他為難。」

老店消失後,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小型飾品服飾店。而一樓店面則不斷擴張,從師大路延伸到龍泉街、泰順街、雲和街、浦城街等巷弄,但淘汰率也高,有的開幕 沒幾個月就關門,門牆不停拆裝,一位當地住戶半開玩笑說:「裝潢業者大概也是這裡最賺錢的人之一,因房租太貴,競爭激烈,常有人做不下去……。」

關鍵點終於引爆,人潮爆多,新店狂開,噪音、油煙、垃圾、消防安全與治安問題日益惡化,對原本寧靜、單純的住宅區造成嚴重干擾。有人抗議家中小孩被吵得無 法念書;有人晚上被霓虹燈招牌閃得睡不著;有人下班回家時,路已被夜市人潮堵住,不到一百公尺的路段十分鐘還走不到;甚至還有人目睹幫派械鬥的場面……, 里長們則是每天抱怨電話接不停。這當中,許多店家也陸續遭到檢舉。

魏鳳珍和紅豆家鞋城老闆楊朝語等幾位在此區經營多年的業者,因為這兩年聽到太多居民抱怨,花了一年多籌備成立促進會,希望能進行管理,「別的夜市好像都有 管理委員會,我們這裡一直以來都沒有。」

促進會去年四月成立,最近才正準備掛上「師大商圈」的路口意象招牌,魏鳳珍說:「都設計好了,要掛的五個地方也勘查好了,」結果,因事件爆發,收到北市府 商業處通知,全部取消。

連政府都緊急出手,即使店家有誠意改善,但就像堤香在公告搬家訊息裡所言:「我們知道,住宅區經營店家本身就有很多法規上的限制,儘管在環保、消防、衛生 及繳稅部分,我們皆符合規定,但在土地使用上就是不合規定,那麼就要自己知進退。」

雖然,整件事情尚未落幕,甚至還有都更利益、財團涉入等等傳言逐漸傳出。但,或許「師大商圈」一時極盛的繁榮,只是一場「美麗的錯誤」,商圈繁華與住宅品 質間如何共存,成為都市發展中未來都要面對的學習。

【延伸閱讀】把住宅區當商業區使用

小巷弄也變商圈商家已由「商一特」區域,不斷往住宅區巷弄延伸,甚至連約4公尺寬的防火巷也出現店家和攤販。

第一波停業對象浦城街13巷內聚集10多間餐廳,成為知名的「異國美食街」,是最早一波收到停業通知的區域。

合法區:為市政府劃定的商業區,只有師大路39巷、雲和街、龍泉街和師大路圍成約1公頃的「商一特」。

住宅區:店家、攤販不斷延伸,擴散至龍泉街、雲和街、泰順街等小巷弄內。

【延伸閱讀】六十年歷史,師大路周遭變觀光熱點--師大夜市發展大事紀

●攤販開始出現1950~'60師大路一帶出現攤販,當時即有師大夜市稱號,範圍在和平東路至師大路前段。 '87前台北市長黃大洲因應都市計畫以及在地居民要求,掃蕩夜市攤販,夜市改建為公園。

●形成特色商圈'90往後十年間陸續出現藝文咖啡店與異國美食店家,獨樹一格。'99捷運通車啟用,讓此區交通更為方便。'06出現各式店家,成為服飾攤 販聚集處。

●政府大力宣傳'10台北市政府將師大商圈新增為台北「樞紐商圈」一員。'10十二月交通部觀光局推動北區國際光點計畫,將永康街、青田街、龍泉街包裝成 「康青龍生活街區」。師大街區一帶也在範圍內。

●居民展開自救'11四月師大商圈發展促進會成立。十月師大三里居民自救舉辦公聽會。十一月至二○一二年二月,北市府分階段陸續發文通知約七十個商家,限 期改善或停止營業。

整理:黃玉禎

【延伸閱讀】政府便宜行事,商家誤踩地雷

「明明有商業登記,也有繳稅,為什麼還說我們不合法?」去年七月才在泰順街巷弄內開墨西哥料理餐廳的秦先生,去年底收到市政府違法通知,十日內必須針對違 法事宜提出說明,否則勒令停止營業。「他說我們店的道路沒有八公尺寬,這要怎麼改善,難道要我們把道路拓寬?」

像秦先生這樣的青年創業者,這一、兩年大量湧入師大商圈,因這裡人潮多,機會多,更重要的是,現在,開店變得好容易!

二○○九年,行政院廢除「營利事業登記」,只要辦理商業登記,再到國稅局申請稅籍編號,買了發票就可以開始營業,「過去最麻煩、花最多時間的就是營利事業 登記,商家自己要提供很多資料備查,建物使用執照等……。」北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吳政隆說,這過程通常要兩週到一個月以上,不合格就無法申請,但商業登 記隨到隨辦,只要一天就可完成。

吳政隆說,廢除營利事業登記,等於是將商業登記與商業管理分家,商業處只負責發證,但是「登記並不代表合法」。也就是,登記歸一套,管理歸一套,「現在等 於交由商家自行管理,若觸法,也是由商家自行負責。」

政府便宜行事、商家僥倖或輕忽,造成許多店家表面上看起來完成商業登記,但實際上卻可能違法的矛盾現象。包了糖衣的毒藥,究竟該怪包毒藥的人,還是該怪被 糖衣誘惑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4

誤讀巴菲特之限高板與低級錯誤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ww.html

轉載自《奧馬哈之霧》 作者任俊傑  朱曉芸
 
誤讀二十六、限高板
 
主要誤讀:人們談論巴菲特投資方法的「地域限高板」較多,談論「投資者限高板」較少。
我方觀點:即使「地域限高板」真的存在,後者的重要性也一點都不比前者小。
 
儘管巴菲特用簡單的投資方法在大洋彼岸創造了資本投資的神奇,但當人們談起這個話題 時,經常會擔憂這種投資方法如果離開了美國是否還有其用武之地。關於這個「地域限高板」的話題,我們已在本書多個章節進行了討論,這裡就不再重複了。本節 討論的重點是巴氏投資的另一個限高板:投資者限高板。
當我們開車駛入一些特定場所——比如酒店、住宅小區、橋樑、隧道以及某段市政道路 時,通常會看到一個用於防止一些過高車輛進入的「限高板」。其實,在股票投資領域也有許多限高板,只是交通道路上的限高板是有形的、容易被看見的,而投資 領域的許多限高板是無形的、不易見的。在能否成功運用巴菲特的投資方法這一問題上,也有著極為嚴格的「投資者限高板」。
讓我們先來看查理.芒格的一段講話:「每一個參加投資比賽的人,都必須慎重考慮自己 的邊際效用,也必須對自己的心理加以重視。如果遭受損失會給你帶來痛苦——更何況損失是無法避免的——你可能會很明智地選擇一種相當保守的投資方法。因 此,你必須根據你的性格和才能調整自己的策略。我覺得沒有那一種投資策略能適合所有的人。我的投資策略很適合我自己,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我非常善於面對損 失,我具備在心理上承受它們的能力。」
芒格談的是一個普世價值觀,不過這一觀點與我國股票市場上的流行說法——適合你的投 資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並不相同,事實上我們一直認為後者具有較強的誤導性。以芒格的上述觀點為基礎,我們認為無論哪裡的股票市場,在成功學習與運用巴 菲特的投資方法上——就投資者類型而言——其實有著嚴格的內在要求或前提條件,我們把這些要求或條件稱之為投資者限高板。下面,我們就嘗試列出應當被這塊 「限高板」擋在巴氏投資殿堂之外的8類投資者。
 
1)基金經理
約翰.博格(先鋒基金創始人)在其所著《伯格投資》一書中寫道:「基金行業已經成為 短期投機的一個工具,這種趨勢就是因為行業把重點放在了市場營銷上。今天,一般的基金持有普通股票的時間大約是400天(我國股市應當遠低於這個數字-作 者注),而在我寫畢業論文的那個年代一般是持有6年的時間。一般的基金持有人目前持有共同基金權益大約3年,半個世紀前是15年。我們似乎正處於尋找長期 投資工具的最差歷史時期。」
同是職業投資人,為何基金經理的行為模式與巴菲特相比有著如此巨大的差異?這其中有 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涉及個人投資素養以及對股票市場理解上的差異,而客觀因素至少有兩條:1、盈利模式不同——比如基金經營的目標之一是其 規模的最大化,這就出現了博格在上面所講的營銷問題;2、遊戲規則不同——比如基金業績排名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幾乎徹底控制了基金經理的投資準則與行為偏 好。
 
2)希望快速致富的人
巴菲特很早就把自己的投資預期回報設定在年均15%左右,在後來長達數十年的投資生 涯中也從未改變(要說有改變的話,那就是到了伯克希爾的經營後期,由於公司資金規模日漸加大,巴菲特降低了預期回報值)。而我國的不少投資者一直將股票市 場當作是一個應當也能夠快速賺錢的場所,年度獲利目標動輒在30%甚至更高的水平上。這些投資人顯然不適合使用巴菲特的投資方法。
 
3)用不可以輸的錢去投資的人
股市中有不少人,其已經或準備投入股市的資金是不能虧的錢,比如兩三年內有特定用場 的資金(購置大件商品、結婚、購房、子女讀書等)、個人與家庭的日常生活資金、承載了個人與家庭乃至整個家族致富希望的資金、以及在商業經營領域暫時不用 的資金等。由於這些資金都是不能輸的錢,將它們投入股市時,投資人就不可能有一個淡泊平和的心態,而心態的淡泊與平和正是我們在股票市場取得持久成功的一個基本前提。
 
4)性情急躁的人
格蘭厄姆、費雪、芒格和巴菲特都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在股票市場取得最後的成功,靠得 往往不是智商和技能,而是意志與性情。因此,那些感情脆弱、意志不堅定、性情急躁、守不住寂寞、缺乏耐力和遇事就容易恐慌的人,是不適合使用巴氏投資方法 的。正如我們在「美國夢」一節中所指出的,無法承受大事件衝擊和股市暴跌的人,即使生活在美國,即使投資者本人就是巴菲特的合夥人或股東,數萬倍的財富增長也會與他們失之交臂。
 
5)自以為可以通過聰明的買賣取得超額回報的人
一句「短線是銀,長線是金,波段是鑽石」,道出了這一群體的典型心態。儘管格蘭厄姆在50多年前就告誡投資人:試圖通過聰明的買和聰明的賣去賺取超額收益,將使自己陷入較大的風險中,但股市中總有一些人不信邪,堅信自己智力過人,完全可以在股海中劈波斬浪,通過頻繁操作獲取最大化的收益。這些人顯然不適合巴氏投資,他們骨子裡也看不起巴氏投資。
 
6)臨近退休或年事已高的人
我們這裡講的主要是那些剛進入股市不久的新投資人。巴菲特投資體系的特質之一是從不 講求「時機」(timing),而是講求「時間」(time)。持股時間越久(當然是有選擇的持有),使用這種投資方法的風險就越小、投資回報的確定性越 高、財富積累的功效就越大。而對於一個臨近退休特別是年事已高的人來說,如果在這個年齡上剛剛進入股市,則顯然已經失去了使用巴菲特投資方法的優勢。股市 波詭雲譎,難以預測,一個大浪下來可能需要幾年才能翻身,這個年齡段的人還是投資一些較為保守的金融工具為好。
 
7)借錢買股票的人
不管向誰借錢,資金使用的時間都不可能是無限期的。因此,對於任何一個借錢投資的人來說,就有了一個無法迴避的職責: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賺取超過資金成本的回報。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投資方法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只關注事情是否發生,不關注事情何時發生。而一個借錢買股票的人,怎麼可能不理會「事情何時發生」呢?
 
8)有大量內幕消息的人
儘管法律不允許任何人利用內幕消息投資股票,但市場上總會有一些人能夠得到一些不對稱的信息(包括宏觀的、中觀的和微觀的)。儘管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不以有無內幕消息為前提,但你讓這些人去學巴菲特,恐怕是過於「委屈」他們了。
 
本節要點:
1、  交通道路上的限高板是有形的、容易被看見的,而投資領域的許多限高板則是無形的、不易被看見的;
2、  在能否成功運用巴菲特的投資方法這一問題上,有著極為嚴格的「投資者限高板」。
3、  有八類投資者不宜或不大會使用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機構投資者、希望快速致富的人、投資本金不能輸的人、性情急躁的人、臨近退休的人、借錢買股票的人、經常有內幕消息的人。
 
誤讀三十四、低級錯誤
 
主要誤讀:巴菲特的精髓是「價值」投資,而不是「長期」投資,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我方觀點:這個簡單的概念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在我們看來:巴菲特的精髓既是「價值投資」,同時也是「長期」投資。
 
    許多年來,在我國這個新興的股票市場,絕大多數投資者或許是由於早已在它的種種不規範運行中被折磨得傷痕纍纍、苦不堪言,因此對任何所謂「長期」的東西, 更多地會表現出一種疑惑、抵制甚至嘲諷的情緒與心態。「炒股」而不是投資股票、「股民」而不是股東、「高拋低吸」、「獲利了結」而不是買入持有,一直代表 著我們這裡的主流投資文化。
    儘管事出有因,儘管無可厚非,但這並不意味著被我們情緒所影響或左右而提出乃至發洩出來的觀點就一定都是準確的、符合我國股市實際的。
    大約10年前,當我們在我國市場介紹與推廣以巴菲特為代表人的企業內在價值投資理念時,當時的市場給我們的反饋是,誰在中國提巴菲特,誰就是低能、天真、 幼稚的代表與化身。那幾年,令我們印象深刻且至今記憶猶新的是,在美國被譽為最偉大投資者的巴菲特,在我國股市卻幾乎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10年過去了,儘管人們的觀點已發生了一些的變化(也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但也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特別在市場又經歷了 2005-2008年的兩度「天翻地覆」以及多次的「一夜乾坤」後,人們對任何打上「長期」標籤的東西還是有些心存恐懼,不敢輕言相信。如最近市場甚囂塵 上的關於巴菲特的精髓是價值投資,而價值投資不等於長期投資的觀點,就是人們這種情緒與心態的充分反映。有趣的是,持有或者說最新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竟然認為將巴菲特視為一個長期投資人,是搞錯了一個簡單的問題。
    把巴菲特視為一個長期投資人真的是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嗎?或者說「價值投資」不等於「長期投資」真的只是一個「簡單概念」嗎?我們恐怕難以認同。不過,既然 這不是一個簡單問題,我們也就不指望能夠通過簡短的討論來完全說服別人。但我們還是願意做出嘗試,就只當是真理能越辯越明吧。
    讀過巴菲特歷年致股東信的人都應當清楚,巴菲特曾不止一次的表明自己是一個長期投資人,伯克希爾也始終奉行著長期持股策略。例如巴菲特在多次談到旗下保險 公司的「5種投資對象」時,對第1個對象的表述就是「長期股票投資」(巴菲特1988年等致股東信)。然而,儘管我們的耳朵和眼睛已經塞滿了巴菲特有關 「長期投資」的表述,還是有不少朋友懷疑它的真實性,擔心巴菲特是否會言行不一,是否會說一套而做一套。應當說,這種懷疑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只是 幾句「長期投資」甚至是「永久持有」的表白並不足以作為一項研究結論的證明。
    事實上,在對巴菲特進行了持續深入的觀察與研究後,我們發現在巴菲特反反覆覆表述自己是一個長期投資者的背後,其實有著一系列不同於市場主流投資的理唸作 為支撐。這些理念讓我們相信:在談到長期投資時,巴菲特不可能只是說說而已,更不可能是說一套而做一套,因為這些「前場」的表白與「後場」的理念表現出高 度的一致,如果言行不一,不僅無此必要,也不合邏輯。下面,我們就一起從這些基本理念中去透視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是否真的不等於「長期投資」。
    基本理念之一:選股如選妻。巴菲特在1986年伯克希爾年會上曾經提到:「確定公司收購的標準如同選擇妻子。你必須確定她具有你要求的品質,然後突然有一 天你遇到中意的人,你就娶她為妻。」由於巴菲特不止一次表示投資可交易股票的標準與投資一傢俬人企業完全相同,我們因此認為可以將這句話的涵蓋範圍延展至 股票投資。那麼,當我們像對待志在白頭偕老的妻子一樣去對待每一隻買入的股票時,我們怎麼可能不進行長期投資? 
    基本理念之二:把股票當作你所投資生意的一小部分。這個理念源於其導師與朋友格蘭厄姆。要評估它在巴菲特投資體系中的重要性,我們的觀點與《巴菲特原則》 一書的作者瑪麗.巴菲特完全相同:「如果要找一個沃倫奉為圭臬的信條,同時讓他獲致今天成功地位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個概念。整個沃倫的投資架構就是建立在 這個信念基礎之上。」那麼,一個「企業」投資者,又如何不是一個「長期」投資者?
    基本理念之三: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器。巴菲特早在1969年致合夥人信中就曾表述過一個後來被他多次提起的觀點:「格蘭厄姆說過:短期看,股票 市場是投票機;長期看,股票市場是稱重器。我一直認為,由基本原理決定的重量容易測出,由心理因素決定的投票很難評估。」試想,在這樣一種理念指導下的股 票投資,又怎能不會是長期投資?
    基本理念之四:市場是一個分流器。在談到伯克希爾為何堅守長期投資時,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東信中有過這樣一番表述:「我們一路持有的行為說明我們認為 市場是一個變化位置的中心,錢在這裡從活躍的投資者流向有耐心的投資者。」什麼才叫做「有耐心的投資者」?我們寧願解讀為一個信奉長期持有策略的「企業投 資人「,而不是一個偏好在持續的「稱重作業」中動輒就獲利了結的「股票交易者」。
    基本理念之五:荒島挑戰。在1969年格蘭厄姆弟子們的第二次聚會上,巴菲特提出了荒島挑戰理論:「如果你被迫擱淺滯留在一個荒島上10年,你會投資什麼股票?」答案自然是不言自明的:有著強大特許經營權的企業。那麼,荒島挑戰理論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難道只是讓我們思考應當買什麼股票嗎?難道當我們買入這只符合荒島挑戰的股票而又不需要真的滯留荒島時,我們就需要將精挑細選的股票擇機沽出嗎?
    基本理念之六:股市關閉論。這是一個讓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觀點,它與「荒島挑戰」理論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試想,如果巴菲特說的是長期投資,做的卻是另外一套的話,他會不止一次提到這個幾乎是驚世駭俗的股市關閉理論嗎?他有必要這樣一次次地去騙人又騙己嗎?
    最後,我們還想提醒投資者不要被巴菲特曾經做過的看似頗有些規模的短期投資所迷惑。由於巴菲特歷來都是將其投資部位分成主要部位投資(重倉持有)和非主要 部位投資,我們應當重點關注的顯然是其主要投資部位。下表是截止到2008年底其大部分「主要投資部位」股票的持有時間(以所跨年度計):
 
表:巴菲特主要投資股票的持倉時間
 
穆迪公司
 
通用食品
 
聯合出版
 
奧美國際
 
哈迪哈曼
 
聯眾集團
 
聯邦住屋
6年
6年
7年
7年
8年
8年
11年
 
美國運通
 
首都/ABC
 
吉列(寶潔)
 
富國銀行
 
可口可樂
 
蓋可保險
 
華盛頓郵報
15年
18年
18年
19年
21年
32年
36年
 
還不夠長麼?
 
本節要點:
1、僅就對巴菲特投資體系「精髓」的解讀而言,關於巴菲特是價值投資,而「價值投資」不等於「長期投資」的觀點具有較大的誤導性;
2、在我們看來,企業內在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不能簡單予以分割;
3、伯克希爾持有的股票一直分為「主要投資部位」和「非主要投資部位」,我們判別其行為特質時顯然應當關注主要投資部位而不是非主要投資部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9

辭職創業常犯的5大錯誤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24015.html

很多人都會夢想能夠辭掉工作自己創業,尤其是那些在職場為晉陞努力了很多年的人。但是每次工作變動都會伴隨著諸多風險,而辭職創業這樣的轉變更是件高風險的事兒。對個人來說,創業是一次重大的跨越,尤其在當前經濟不穩定的條件下,創業更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多年前,《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登了一篇文章,名為《跳槽者應避免的5種錯誤做法》,文章列舉了普通人在換工作時常犯的5種錯誤。我敢肯定,這其中的每一條都適用於那些 正考慮辭職,打算自己或與他人合夥創業的人。這5種常犯的錯誤如下:

1、未做充分調查研究。換工作之前,起碼有這樣幾個問題需要考慮:你的目標、財務穩定性、企業文化契合度以及工作職責。那些打算辭職創業的人都有必要思考一下以上所有問題。或者與一些經驗豐富的創業者談談你的創業計劃,看看你的想法是否切合實際,獲得肯定後再辭職。

2、單純為錢辭職創業。記住,「這山望著那山高」是多數人的通病。創業在短期內不太可能賺到比打工更多錢,實際上,往往相反,大多數創業者在剛開始 1-2年內是沒有收入的,而且也很難找到對其創業項目感興趣的投資人。我時常告誡打算創業的人,最好在創業項目產生實際收入後,再辭去日常工作。

3、創業是為了逃避工作。如果你不顧一切地鋌而走險,開始創業,你可能發現你的創業之路舉步維艱,與受僱於人比起來,壓力更大而且狀況更無法讓人滿 意。工作量大、工作不被認可或壓力過大不是創業的理由,也通常得不到令人滿意的結果。而那些認為自己有能力,但是對眼下所從事的工作不滿意或者厭倦的人, 反倒更適合做創業者。

4、高估自己。根據很多獵頭顧問的觀點,現在很多求職者對他們的工作技能、職業規劃和弱點的認識都不切合實際。如果你在幾家公司的工作經歷都不愉快,那麼很可能你也存在類似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在創業過程中會進一步放大,因為你現在是公司的老闆,並且要為所有問題負責。

5、沒有長遠打算。從受僱於人到創業者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也是職業生涯的重大轉變。創業不是在短期內可以積累大量財富的捷徑,更不是逃避問題的方法。創業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堅持不懈才能有所回報。

很明顯,以上這些錯誤的做法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當人們對自己估計過高,就會更加看重工作績效的回報,並且對公司所給的報酬感到不滿。這種狀態會導 致他們衝動地做出創業決定,而對自己創業能力和創業機會缺乏認真考慮,在創業過程中他們也往往失望地會發現,創業更加讓人不自在。

所有打工者都需要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認真的考慮,因為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統計數據,嬰兒潮出生的人一生平均要換10次工作。在一家公司工作到退休或者一生都在創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近年來商業環 境快速變化,所以我們也需要與時俱進。

決定創業之前,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事實證明我的決定錯了怎麼辦?」要做好減少損失和勇往直前的準備。再三地從一種困境跳入另一種困境是不 可取的,不管在哪種情形下,都要認真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清楚的認識。樂於傾聽他人對你的看法或指導,並且勇於改正自己的缺點。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要瞭解工作中哪些因素能讓你最感滿意,對你來講,怎樣才算是達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最佳平衡狀態。作為成年人,我們大多數時間都要在工作中度過,而生命卻太過短暫,不應該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對錯誤決定的懊悔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0

龍贏富澤童第軼:錯誤可以總結,成功無法複製 王星Vincent

http://xueqiu.com/4883834810/21686095

在媒體的報導裡,龍贏富澤的總經理 @童第軼 是對股票有些狂熱的人:從中學時被第一次帶進大戶室,借錢嘗試第一次實際操作,到一台386電腦上學習技術分析,這個三十六歲的「股市老兵」似乎很早就把投資認定為自己一生的事業。

 

而現實中童第軼卻是個有些「慢熱」卻又頗為坦誠的人。曾經做過《中國證券報》記者和保險公司投資分析師的他承認,自己對投資的熱誠其實只是取決於一點點好奇心以及對人際交往的厭惡。

 

從 2006創立龍贏富澤開始,童第軼曾在2009年創下旗下宏利2期-龍贏增值135%的記錄,名列當年私募基金第二名。但隨後2010年熊市新發的幾隻基 金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對此,童第軼坦誠,自己其實更適合「牛市」。「在股市中實際上很難複製自己的成功,但可以通過對錯誤的總結來增加未來成功的機會。 「

 

問:09年的產品取得了行業第二名的好成績,是怎麼做到的?為何這兩年的業績不太理想?

答:我覺得還是和個人風格有關。個人覺得,我還是比較適合牛市。過 去做短線,換手量大,在牛市中更合適。但是如果市場不是很活躍,就抑制了做短線的機會。熊市裡關鍵是要建立制度,降低倉位,控制風險。市場好的時候,我會 用更激進的方法,比如股指期貨,結構化產品。但是在熊市,不僅要去槓桿,還要降低倉位,比如只有兩三成。我的經驗是,只有通過第三方的制度才能約束,才能 讓自己在牛市的時候更好的發揮,在熊市的時候降低波動。自己對自己的限制是沒有用的。

 

問:牛市策略和熊市策略有何不同?

答:一句話形容:漲時重「勢」,跌時重「質」。短期上漲的股票應該是資金量大的,用大家躁動的情緒推動的,所以這東西不是看基本面的。也許一份券商的報告,或者是一個傳言就夠了。但是在熊市的話,真正推動上市公司增長的還是公司質量。

 

一個公開產品,只有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牛熊週期之後,才好完整的總結。畢竟原來自己的資金量要小。你自己的經驗也是在上一個牛市中的經驗。但是市場是會變的。現在的市場環境和股改之前的市場環境已經很不一樣的。全流通背景下的市場實際上是沒有人經歷過的。在這個新環境下市場怎麼演變,什麼情況,應該需要長時間的整體演變沉澱,我自己也是在學習中。

 

問:全流通後股市和原來主要有哪些不同?

答:主要是主導權力產生了根本性的轉移。90 年代,市場上佔主導的是券商,大戶和莊家。07年以前,是基金。股改後,應該是產業資本或者大股東才能是主要力量。目前他們的主導權力 更大。因為只有大 股東能主導資產重組的步伐和方向,以及資金重組流向。而且他們也有一些減持的需求。市場上其他博弈者是無法和他博弈的。只有和他聯盟的一些博弈者才能清 楚。你沒有辦法跟他做正面的競爭。可能過些年還會有新的變化,比如養老金的入市,機構投資者的壯大以及大股東的減持,最後可能會變成更加均衡的狀態,這個 市場會更健康。現在是單邊倒。

 

問:自己在實際操作中怎麼平衡投資和投機的比例和關係?

答:投 機主要是中線和短線的機會。我傾向於55開,不過這要根據淨值來判斷。只要在盈利之上,都可以進行55開。淨值在盈利之下,價值投資就要做的少一點了。因 為即使是價值投資,該跌還要跌。而在淨值虧損的情況下,抗跌的能力要弱一些。價值投資從某種程度講是要等著市場去發現這個投資,但是當市場再給你的投資打 個折的時候,你的客戶就不干了。 實際上公開產品做價值投資很難。說白了,就是個命題作文。但是做波段投資,也要確定好一個合適的時機,和操作者的風格。如果是牛市,我更有自信大幅度超過這個市場。只要在熊市能夠把損失止住。我目前就是在等待牛市的狀態。

 

問:怎麼看目前市場所處的階段,您現在的策略是什麼?

答:現在是進入逐漸轉市場的背景,但是我無法確定熊轉牛已經發生了。我只能確定現在是熊市的尾聲,但這個尾聲可能三個月,也可能是1年。這 個時候的策略是部分介入一些中線股和價值投資股。因為這種股票是要持有到牛市結束的。這種公司要開始部分介入,但是一定要控制下行的風險。現在是最安全的 時候,但也是最有風險的時候,因為現在的壓力最大,大家對下跌的風險承受力已經非常脆弱了。但是這事你又不能不做,但不能做的太過。

 

銀行低估值不紮實,押注公共事業股

 

問:按照這個說法,目前的銀行股屬於低估值麼?

答:不一定。我覺得銀行一直在做一個高槓桿的東西,關鍵在於政策的選擇。如果政府管理層覺得沒有什麼經濟危機了,他一定要讓銀行來貼補實業。那你就放貸去吧,爛也爛在鍋裡,反正促進就業。如果他仍然堅持原來的想法的話,銀行的利潤肯定也能得到保證。但問題是利率改革在不斷推進。現在銀行利潤肯定是頂峰,ROE增長也不會持續了。社會整體貢獻給你的利潤已經到了極端了,再弄就是蛇吞象。蛇把象吞了,蛇也活不成。

 

目前銀行低市盈率和低PE是不紮實的,因為增長太好了。另外,它本身也是從事是高槓桿的生意。比如呆壞賬只要下降幾個百分點,利潤就會下去。而且它本身就不是市場化的東西。如果利率市場化,傳統的利差就很少了。我不擔心能度過這次金融危機,但下個經濟週期可能就麻煩了。

 

問:那您覺得目前低估值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答:我覺得公共事業比較多,主要是煤電油運。他們是唯一一個在通貨膨脹下,還沒有怎麼漲價的。舉個例子,鐵路,比如大秦鐵路,它的運費幾年都沒有變。通貨膨脹從2006起步,幾年內已經翻了幾倍了。但是它的價格一直沒變。為什麼沒漲?因為有發改委限制。但是我認為CPI像個標準桿,當它漲起來以後,其他價格一定都會慢慢想它靠攏。如果煤電油運長期不讓漲價,這些產業很快就會萎縮了,會影響整體經濟。另外,價格管制短時間還行,長期下去肯定不行。再加上市場化改革,一旦啟動收益率會增長很「恐怖」的。

 

我覺得目前比如鐵路的低估,實際上是為鐵道部的改革預留空間的。 本來當初就是政府的系統,可以犧牲利潤。但是一旦變成企業的話,是需要利潤整合的。如果全鐵路沒有一塊是賺錢的,那你怎麼改革?我看世行的報告說中國的高 鐵,運營效率連本金都還不起,這樣你還怎麼改革?除非收回國有。相反,如果變成企業制,哪塊業務有超額收益我就往哪塊去。

 

另 外,現在體制下,價格管制並沒有收益給社會。比如貨運價格這麼低,背後其實是有腐敗的。如果你按照低價運貨,好,給點裝費吧。這些好處是給個人的。我相 信,某個壟斷,不可能長期存在的。而完成整個公司制的改革,也需要這個利潤。所以這塊有大幅提高的空間。當年的煤炭倒掛的時候,只要電廠能接受你的煤,你 就是利潤。所以源源不斷的代理,不斷的在挖這個利潤。那麼多的利潤其實都是被特權階層截流了。而一旦市場化改革,這個階層就不存在了。

 

問:怎麼看酒類股?

答:酒類已經成為反向指標了。如果繼續高歌突進,這個熊市就沒完。什麼時候價格下來了,牛市就來了。

 

問:怎麼看創業板?

答:很少參與,估值太貴了。小公司更難扛得住經濟週期。火的時候很火,一旦沒業績,根本轉不過來的。

 

喜歡新東西,不太喜歡人際交往

 

問:個人投資風格是怎麼改變的?

答:過 去資金上偏少一點。以前比較激進,但是資金量大了以後,激進的方法就不太合適了。比如股票的選擇原來全市場都可以選擇,現在資金量大了,很多股票都容易選 了。另外,也更多關注跨週期的股票,比如挖掘基本的情況,做調研。這方面是要長遠下很大功夫的。這也是機構投資者應該做的東西。

 

另外,過去我更多琢磨機構、莊家的想法。因為當時選美是靠他們選的,只有投他們選出來的,你才能有收益。但是現在不一樣的,是要這個公司本身美,你就能獲得收益,因為是在一個相對公平的市場上去展示。現在更多考慮上市公司本身的情況。

 

問:您更喜歡管別人的錢,還是管自己錢?

答:也談不上更喜歡哪個。其實做到一個階段,就開始不滿足自己的財富增長。所以必然要做到這麼一個階段,把它當做一個事業來做。從管自己的錢,到親戚朋友們的錢,再到公眾的錢,這是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問:投資這個行業為什麼會對您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答:主要是這個行業變化無窮,其實這也跟性格有關。我天生對新生的東西就充滿了樂趣,對固定不變的東西興趣要少一點。另外,投資這個行業從某種角度上少一些人與人打交道。我不太喜歡人際交往,又不能喝酒,所以更喜歡和電腦打交道,和書打交道,去分析市場。

 

成功無法複製 錯誤可以總結

 

問:什麼時候感覺投資會成為自己一生的職業?

答:這肯定是不斷成功以後,才會逐漸積累起來的信心的。我個人來講大概是2003年到2005年吧。之前肯定也是跌了很多跤。首先必須要經歷挫折,才能吸取教訓。我覺得證券市場的錯誤可以總結,但是成功不能總結。你做錯以後,可以總結:這是個坑,我不能跳。但是成功無法復,因為未來每個過去的成功因素都在變化。但是這些坑,跳過來以後你發現,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說止損:實際上人性是很難做到止損的。但是當你每次存有僥倖心理後,都發現自己掉坑裡了,你就會認識到這個錯誤可不能再犯。

 

問:您個人最大的投資錯誤?

答:短期交易還是止損吧。止損是最重要的,相當於它把你的資金進行流動性的狀態。資金是你另一種武器。證券市場機會無處不在,但是風險也無處不在。碰到機會,只需要一次或者幾次利潤奔跑,就能彌補回原來的損失。但是關鍵是機會來的時候要有資金。只有有流動性,才能在機會來的時候不斷的嘗試。

 

另外比較印象深刻的錯誤就是「單一持倉不能過分集中」。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最好不要超過一半。還是能讓自己的虧損可控。持倉越重,反應時間就越長。虧損在百分之十五之內還能砍倉,超過百分之十五之後就超過極限了,反而會破罐子破摔。

 

問:怎麼看巴菲特所代表的價值投資?

答:將 來成熟大型機構必然要以這個為原始的驅動力。我認為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一個保守投資:也就是說認為只在市場出現對我非常有利的情況下,我才會介入。儘管這種 機會不多,但每次勝算會很高。這種方法在過去股改之前很難進行,因為市盈率都那麼高,除非你不投。但是全流通以後必然會出現這些機會存在。

 

問:最深刻的教訓?

答:印象深刻的比如,去年損失比較重的$中國西電(SH601179)$,就是倉位沒控制好。過於集中。當時做輸變電這塊,沒想到它業績這麼差,把所有機構都騙了。

 

問:您怎麼看重慶啤酒事件?

答:我開玩笑的時候也在講。這也許就是個局,也許這個事真能成。所以現在需要把這些炒概念的人洗掉,然後更大牌的人進場。因為要完全按照炒作邏輯來分析的話,手法太簡單了。需要這麼大的成交量做掩護麼?也許過兩年真相就水落石出了。

 

問:怎麼看內幕交易?

答:內幕交易肯定無法杜絕,就像沒有辦法完全杜絕腐敗一樣。但是我覺得,你沒有資源就不要靠這個東西左右。其實即使有的話,往往也得不償失,因為違法成本是很高的。我曾經說過,在熊市,你不用聽什麼消息,因為買什麼也不漲。在牛市的時候也不需要什麼消息,因為什麼都漲。消息只是為自己在不確定的時候找的一個理由。

 

另 外,真正的核心信息其實只在極少的幾個人身上。作為普通投資者你也不可能知道最核心的消息。90年代不是有個笑話麼:操盤手遇到危機受先騙的是自己的父母 和老婆。他平時會告訴父母和老婆確定的信息,但是危機的時候他一定會利用這個信任來自保,等於平時拿信息去養著。但是關鍵時刻,他知道即使老婆或者老婆都 虧了,只要他沒虧,就不會完,這相當於丟車保帥。坐莊不是有個說法叫「養套殺」麼。

 

問:平時主要興趣?

答:體育運動,游泳,爬山,打球。看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