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手機專利帝國戰爭:巨頭密集訴訟和專利搶購真相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6/zNMDcyXzM1NTUzNg.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2

知識產權訴訟「生意經」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4/xOMDcyXzQxMjIxOQ.html

蘋果與唯冠爭奪iPad商標的戰爭尚未落幕,NBA飛人喬丹起訴中國喬丹體育公司商標侵權又引發熱議。龍年伊始,這幾宗知識產權訴訟大案給律師們帶來了一個「開門紅」。

中 國涉及知識產權的訴訟案件數量近幾年來持續快速增長。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地方法院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42931件,比 上年增長40.18%;審結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41718件,比上年增長36.74%。在新收案件中,著作權案件24719件,比上年增長 61.54%;商標案件8460 件,比上年增長22.5%;專利案件5785件,比上年增長30.82%。

知識產權訴訟案件的直線上升,從反面也證明了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覺醒。

知識產權已經不僅僅是研發和技術實力的象徵,它不僅能夠帶來真金白銀的收入,更是幫助企業遏制競爭對手的致命武器。當你手指劃過iPhone屏幕解鎖接電話的時候,你或許並沒意識到蘋果已經將這項技術申請專利保護,成功狙擊了一大批安裝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

一個廣告達人開玩笑說,如果有可能的話,百事可樂甚至會「買下藍色」。

有人說,知識產權是跨國公司應對中國企業挑戰的最後堡壘。當胡錦濤主席作客美國白宮之時,知識產權也是奧巴馬總統為首的美國政商精英最為關心的話題。

中國企業已經越來越熟悉這場沒有硝煙的知識產權戰爭。從10年前海信等中國知名企業的商標在海外遭受搶注以來,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已開始覺醒,一些企業學會利用法律漏洞套利知識產權,而像中興、華為這樣的專利大戶甚至已經開始轉守為攻,在法庭上從被告席轉到原告席。

然 而,知識產權訴訟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控辯雙方律師必須圍繞一堆晦澀不明的技術術語與法律術語進行勾心鬥角。出於戰略考慮,控辯雙方都能夠輕易將知 識產權訴訟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昂貴戰爭——原告可以多地起訴全面開戰,而被告可以施展「拖字訣」——質疑法院的管轄權,質疑對方專利的有效性,或者乾脆 尋找理由進行反訴。

複雜的訴訟程序和高昂的成本,已經導致知識產權訴訟成為一些大公司用來威懾弱小競爭對手的「核武器」。他們可以利用龐大的律師團將對手拖入曠日持久的訴訟拉鋸戰,影響對方的經營發展戰略。

美國福特漢姆(Fordham)大學歷史學教授本阿塔(Doron Ben-Atar)就對本報抱怨製藥業巨頭的專利壟斷伎倆:當一項專利快要到期之時,他們就稍微改變配方申請新的專利,達到對某種藥物的長期壟斷;而一旦別的公司新藥配方與他們類似,就立刻發起訴訟。

當知識產權訴訟案件迅速膨脹之際,全球知識產權併購也方興未艾。

對知識產權最為敏感的IT界巨頭們正在競相囤積專利,Google最近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獲得1.7萬項專利,蘋果和微軟等6家科技公司也以45億美元從破產的加拿大電信巨頭北電手中獲得6000多項專利。

中國企業近年來的海外併購項目中,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涉及知識產權併購。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就包括IBM品牌的使用權和多項專利技術。中國北汽控股公司收購薩博、吉利收購沃爾沃,都涉及到品牌標識和專利技術等很多知識產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32

諾基亞被指欺詐投資者 在美遭集體訴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9/yNNDE1XzQzMDAyNw.html

在移動市場「節節敗退」的芬蘭手機製造商——諾基亞,非但沒有從WindowsPhone平台中扭轉局面,還因為其旗艦級的Lumia900產品的質量問題而惹上不少麻煩。

昨日(5月8日),有境外媒體報導,上週四,美國律師事務所RobbinsGellerRudman&DowdLLP向紐約當地一家法院提出集體訴訟,旨在挽回於2011年10月26日至2012年4月10日期間購買了諾基亞股份的所有投資者的損失。

上述律師事務所指出,諾基亞聲稱,轉而採用微軟WindowsPhone操作系統將能夠讓該公司扭轉其在智能手機市場每況愈下的局面存在誤導投資者行為,諾基亞公司及某些管理人員和董事違反了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

諾基亞則表示,公司正在審查這一訴訟。但其認為,這些指控是「毫無根據的」,並將為自己進行辯護。

諾基亞被指欺詐投資者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在此次訴訟中,上述律師事務所認為,諾基亞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Elop)和首席財務官蒂莫·伊哈莫蒂拉(TimoIhamuotila)的某些言論存在虛假和誤導投資者。

該律師事務所舉例說,伊哈莫蒂拉曾在去年11月表示,諾基亞和微軟有在這個新的競爭中取勝的正確的資產,運營商正在真正地支持這個生態系統。然而,諾基亞向Windows平台轉移並沒有像演示的那樣好。

就 在此前,IDC公佈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三星公司全球智能機出貨量達4220萬,市場佔有率為29.1%,居全球第一位;與三星一向 競爭激烈的蘋果,iPhone出貨量為3510萬部,市場佔有為24.2%;諾基亞共出貨1190萬部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為8.2%,相比去年同期下滑 50.8%。

記者從諾基亞方面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諾基亞僅售出200多萬部Lumia手機,上述數據為歐洲市場的數據,諾基亞方面表示,關於Lumia手機的出貨量要到等第二季度才會有比較詳盡的數據。

但令起訴者不能容忍的是,諾基亞押寶的旗艦級的Lumia900存在重大缺陷。

上述律師事務所指出,埃洛普和伊哈莫蒂拉在Lumia900智能手機發佈之前就知道這款手機有數據連接缺陷。諾基亞在今年第一季度發佈利潤預警報告那天(4月11日)就知道這個缺陷。

相關數據顯示,4月11日,諾基亞股票價格下跌了大約16%,從5.03美元下跌至4.24美元。

諾 基亞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新上市的Lumia900手機,確實存在過無法接通網絡等一系列缺陷,但該問題已經解決,所有的 AT&T版Lu-mia900手機用戶都將獲得100美元的補償。由於這款手機的兩年合約價僅為99美元,因此相當於免費換新機。

雷曼律師事務所律師郝俊波稱,類似諾基亞的這類訴訟在美國非常常見,而本案的關鍵問題在於,投資者指證諾基亞欺詐的前提是:諾基亞是否提前知道了Lumia手機的質量問題;在同微軟的合作上,是否在明知不能合作或者合作不能成功的情況下虛構或隱瞞了事實,誤導投資者。

智能手機戰略尚未奏效

從 去年第一季度開始,諾基亞和微便軟達成戰略合作。隨後,從去年秋季開始陸續推出了4款Win-dowsPhone手機,但該款手機目前並沒有表現出力挽狂 瀾的態勢——諾基亞的智能手機業務依然出現大範圍虧損,營收和出貨量均呈加速下滑之勢,而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手機廠商智能手機份額的上升卻逐漸壓縮了諾 基亞智能手機的生存空間。

諾基亞財報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手機設備營收42.46億歐元,上年同期為70.87億歐元,營收下滑 40%。其中,智能手機淨營收17.04億歐元,上年同期為35.28億歐元,下滑52%。功能手機淨營收23.11億歐元,上年同期為34.07億歐 元,營收下滑32%。

同期,其手機設備出貨量為8270萬部,下滑24%。其中,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190萬部,下滑51%。功能手機出貨量7080萬部,下滑16%。

有業內人士分析,從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的各項指標對比來看,諾基亞一直致力的智能手機轉型並不奏效。有觀點甚至估算,諾基亞要想東山再起,今年需要售出2700萬部,明年需要售出5500萬,而2014年則需要售出9400萬部。

丹麥調研公司StrandConsult創始人約翰·斯特蘭德(JohnStrand)此前表示:「如果能夠達到該銷量,諾基亞復甦有望,否則將失去機會。」

據諾基亞方面透露,目前Lumia900黑色和藍色市場反應良好,在美國亞馬遜網站的手機排行榜中居第一和第二。

然而,就算Lumia智能機銷量不錯,但產品利潤卻不高。有業內人士曾作過比較,每台Lumia設備成本在217美元左右,而其售價為450美元(無運營商補貼),相較於蘋果iPhone4S196美元的成本和649美元的售價,利潤並不多。

埃洛普曾表示,諾基亞將在第二季度拉開第二波對Lumia手機的廣告宣傳狂潮,這也意味著諾基亞在Lumia品牌上所投入的成本將進一步增加。

湯森路透進行的分析師調查顯示,自2011年2月宣佈放棄塞班平台,轉向微軟WindowsPhone操作系統以來,諾基亞股價已累計下跌超過50%。迄今為止,諾基亞與微軟的聯盟還沒有在贏得智能手機用戶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71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虛假訴訟引發北京法院系統最大窩案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135_all.html

 沿京順路向北約半小時車程,即可抵達北京近郊順義區馬坡口路一個名叫「金寶花園」的別墅小區。這個看起來並不引人注目的房地產項目,不期然間引發北京市法院系統一起窩案。

  2011年底以來,有關這起窩案的消息一直在司法系統內部廣為流傳,但迄今,有關部門並未披露任何案件情況,也未見諸媒體報導。

  財新記者獲悉,在2008年到2010年兩年間,一家房地產公司通過虛假買賣合同從銀行貸款,然後再通過近百個虛假訴訟解除合同收回房產。其中,地產商、律師和法官互相勾結,利用合法外衣,規避法律規定,形成「各取所需」的利益鏈條。

  經過大半年的持續發酵之後,首批案件近日一審落槌。因犯受賄罪,順義區法院原副院長龔東昇獲刑3年,該院後沙峪法庭原庭長馬維增、知識產權庭原副庭長安金寶、牛欄山法庭原庭長孟成,分別被判處13年、10年6個月、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原豐台區法院院長夏儉軍(涉案情況發生於其任職朝陽區法院副院長期間)、地產商劉伯倫、姚文劍,以及律師田廣禮和王維等人亦涉案,目前尚未結案。知情人士稱,該案還可能牽涉到北京市法院系統更廣的範圍。

  這是北京市法院系統有史以來爆出的最大規模的腐敗窩案。

案發虛假訴訟

  2012年8月上旬,選擇了認罪服判、放棄上訴後,龔東昇等四人均開始了服刑生活。與此同時,順義區法院召開全院幹警警示教育大會,通報了涉案人員的處理情況。但「家醜不外揚」,該院並未對外公佈相關信息。

  財新記者獲悉,案發的導火索,源於一起當事人舉報。有人稱其身份信息被他人在訴訟中冒用,涉及一起解除購房合同的案件。2011年年中,北京檢 方調查發現,有十餘名人員涉嫌偽造當事人身份證虛假出庭,獲得順義區牛欄山法庭出具的裁判文書。當時,尚不確定這一虛假訴訟是源於故意還是法庭失職被騙。 而牛欄山法庭也對當事人舉報涉及的案件進行了再審。

  不過事情並未就此完結。檢方從代理該起案件的原、被告訴訟代理人入手調查發現,北京市嘉豐行物業公司客服部經理王明濤、北京順意安泰法律諮詢服務中心職員王靜、北京市青天律師事務所王維參與了虛假訴訟。

  而幕後主使者為金寶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金寶公司)副總經理姚文劍以及北京市青天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田廣禮。之後,檢方順藤摸瓜,發現法院系統相關人員的涉案情況。

「自己告自己」荒誕劇

  這起窩案的源頭為金寶公司。1993年8月,陝西周至人劉伯倫在京註冊成立金寶公司,此後陸續開發了金寶花園別墅、金寶花園酒店和金寶城商品房。隨著企業擴張,金寶花園酒店等多家公司等也成為金寶公司下屬。

  金寶公司在經營中曾面臨資金短缺的困擾。為此,他們借用公司員工或社會人員身份證件,與自己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並從北京市農村商業銀行麻坡支行、興業銀行上地支行、建設銀行順義支行等多家銀行騙取按揭貸款,供自己使用,貸款由自己償還。

  2008年,金寶公司還清貸款,計劃將虛假購房人名下的別墅和酒店式公寓的產權重新恢復到自己名下。為註銷合同、恢復房屋產權,在董事長劉伯倫同意後,姚文劍等人在順義區、朝陽區等地法院操作五批次近百餘件虛假訴訟。

  第一個被拉下馬的法官,是曾任順義區法院牛欄山法庭庭長的馬維增。「老資格、筆桿子」,在順義司法系統,提起馬維增,不少人如此評價。在順義區 法院設立的四個派出法庭中,馬維增曾擔任過李遂、楊鎮、牛欄山、後沙峪法庭副庭長、庭長,2011年3月被任命為順義區法院審委會委員,期間他曾多次在法 院系統的媒體上發表文章。

  不過現在來看,至少在後期的職務調整中,馬維增是被「帶病提拔」。

  2008年5月的一天,姚文劍找到馬維增,表示金寶公司用他人身份證簽訂房屋銷售合同辦理按揭貸款自用,因貸款已還清,希望通過起訴原購房人的方式解除合同,請馬維增給予幫助。

  事實上,金寶公司這批訴訟,並不存在真實的原被告雙方和合同糾紛,馬維增對此心知肚明,但他卻利用擔任庭長的便利,審批同意立案,並交給該庭法官羅某某辦理。

  在「招呼」好馬維增之後,按照姚文劍的指示,作為金寶公司的代理人,王明濤參加了訴訟,並安排金寶公司工作人員焦某某等五人持偽造的居民身份證,分別冒充王某某等被告應訴。

  該案經羅某某審理後,以調解方式解除了王某某等人與金寶公司簽訂的五套金寶花園別墅購房合同,金寶公司如願通過建委房產登記部門,變更了這些房屋的產權登記。

  此後,馬維增又幫助金寶公司完成兩批虛假訴訟,並兩次收受金寶公司賄賂50萬元。

虛假訴訟利益鏈

  在其中一批虛假訴訟中,時任北京青天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田廣禮,扮演了「掮客軍師」角色。

  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導演了一出「自己告自己」的荒誕劇,並把分管民事審判的時任順義區法院副院長龔東昇拉下了水。由此,房地產商、律師、法官組成的利益鏈條形成。

  和馬維增一樣,龔東昇也曾有過光輝的一面。1990年,他從西北政法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順義區法院下設的法庭任職;2000年通過競爭上崗任順 義區法院民庭庭長,後赴內蒙古掛職擔任呼和浩特中院院長助理,曾立二等功、三等功,獲「北京市勞動模範」「人民滿意的政法幹警」「順義區首屆十傑青年」等 稱號。

  依照田廣禮等人的設計,2009年底,姚文劍再次找馬維增幫忙進行虛假訴訟,共涉及30多人名下的50餘套酒店式公寓。北京青天律師事務所律師王維與王明濤分別作為原、被告雙方代理人參加了該批虛假訴訟。

  當年12月中旬的一天,馬維增批准該批案件立案,並安排時任牛欄山法庭副庭長安金寶「抓緊辦理」。

  安金寶當時剛好看好了金寶公司開發的金寶城商品房一套,於是通過分管民事審判的時任順義區法院副院長龔東昇以及馬維增、田廣禮等人,向姚文劍 「打招呼」,希望「打個折」。此後,姚文劍同意安金寶在購房時的「優惠」要求。此後,這批「自己告自己」的荒誕劇得以按計劃進行;姚文劍在結案後把近30 萬元的白條通過王明濤給了金寶公司銷售部;安金寶通過其家屬僅付出了不到8萬元的首付款,便如願獲得了價值60多萬的金寶城商品房一套。

  2010年初,牛欄山法庭庭長職位調整:馬維增改任後沙峪法庭庭長,繼任者是楊鎮法庭庭長孟成。

  在赴任牛欄山法庭之前,孟成在北京市法院系統小有名氣,曾被評為「北京市十佳法官」「北京市人民滿意政法單位負責人」。未料,上任伊始的孟成便「前腐後繼」。

  這年2月,田廣禮與姚文劍再次如法炮製,經劉伯倫同意後,以原購房人名義起訴金寶公司,並安排順義一法律諮詢中心職員王靜和王明濤分別代理原、 被告人。在王靜等人申請立案時,孟成極為謹慎,遲遲未立案。受公司回籠資金的壓力,姚文劍再次出馬,通過龔東昇「協調」孟成「抓緊立案」;龔東昇答應後, 收到了姚文劍送上的3萬元。

  幾天後,龔東昇約孟成到金寶花園酒店與姚文劍「認識認識」,並一起吃飯。酒席間,姚文劍向孟成說明了案件真相,龔東昇要求孟成抓緊立案。

  不過,「認識」了姚文劍的孟成,並未迅速審批立案。直到當年4月,姚文劍再次將孟成約到金寶花園酒店,並送上30萬元之後,孟成才同意立案,並親自承辦。此後兩個月內,孟成先後分四批對該批案件調解結案,並安排安金寶執行。

餘波未息

  順義區法院上述四名法官被定罪,並非北京市法院系統此次腐敗窩案的終結。可以確定的是,豐台區法院原院長夏儉軍,亦因在任朝陽區法院副院長期間身陷金寶公司案被調查。

  2010年1月19日,由朝陽區法院副院長轉任豐台的夏儉軍當選豐台區法院院長。2012年2月10日,《北京日報》刊登當時的一批人事任免消息,其中就有夏儉軍去職豐台區法院院長。這也是夏儉軍的名字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財新記者輾轉瞭解到,2011年12月,夏儉軍被以北京市紀委的名義「雙規」。而夏儉軍案發,則源於在對金寶公司的調查中,北京市檢察院一年輕張姓檢察官獲得了夏儉軍涉嫌幫助金寶公司製造虛假訴訟、枉法裁判、受賄100餘萬元的證據材料。

  截至財新記者發稿時,夏儉軍在移送審查起訴後並未出現在首批判決的被告人名單中,目前對其如何處理有待北京官方正式公佈消息。

  隨著相關案件調查的深入,是否有更高級別官員被查,目前尚未可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69

上海20餘鋼貿企業遭銀行起訴 互保聯保引訴訟潮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20912/070313113315.shtml
商業銀行和鋼貿企業之間的法律糾紛仍在繼續。

  僅9月10日一天,上海市金山區法院開庭審理了光大銀行上海金山支行訴包括上海辰世實業有限公司、上海正韓鋼鐵貿易有限公司、上海軒展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等近20餘家鋼鐵貿易企業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

  9月11日,在上海市金山區東北方向的浦東區法院調解室內,民生銀行(5.74,0.07,1.23%)上海分行同上海惠錦鋼材(集團)有限公司之間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正在這裡調解。

  至此,距離8月6日滬上銀行開始集體起訴鋼貿企業已經過去了1個月了,仍沒有停歇的跡象。在市場持續低迷和資金鏈吃緊的情況下,上海多家鋼材市場已不復往常的喧囂與熱鬧。

  在銀行不斷催貸、抽貸甚至通過訴訟方式集體向鋼貿企業施壓下,8月9日,上海市2028家鋼貿企業聯名上書上海市政府,請求政府出面協調鋼貿企業同銀行的關係,幫助處置和應對爆發於鋼貿行業的系統性危機。

  然而,諸多鋼貿企業沒有等來上海市政府方面的回應。據上海地區最大鋼貿行業協會——周寧上海商會的執行會長肖志成介紹,一些商業銀行除了加緊對鋼貿企業催收貸款外,甚至還暫停了一些鋼貿企業主的信用卡,更大的恐慌情緒開始在鋼貿企業主之間蔓延開來。

  昔日座上賓

  今日成被告

  鋼貿企業的違約,使得同銀行之間原本親密無間的關係出現了裂痕,昔日的座上賓成為了今日銀行談之色變的對象

  「我的鋼鐵網」資深分析師朱喜安對法治週末記者介紹說,鋼貿行業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上游鋼廠訂貨要付保證金,提貨需要付全款,下游用鋼企業需 要墊資,造成資金使用量大周轉時間長,而鋼貿企業自身資金量有限,因此,鋼貿企業需要通過大量的銀行融資來維持整個資金鏈的正常運轉。

  「在2008年以前,國內鋼材市場處於上升週期,鋼材價格不斷上漲,鋼材成為了非常優質的抵押品,加上鋼貿企業對資金需求巨大,鋼貿企業一度是銀行的座上貴賓。」朱喜安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在《致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請求信》中,記者看到,在以往的貸款中,銀行通過以貸轉存、存貸掛鉤、浮利分費、承兌匯票、配比購買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基金、黃金、保險產品等一系列商業手段,再加上擔保等費用,使鋼貿企業融資成本高漲。

  按照上海市銀監局的統計,上海地區的鋼貿貸款餘額約為1500億元,若以15%的平均融資成本計算,那麼銀行每年可從中獲取的回報將遠超200億元。

  朱喜安介紹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國家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帶動下,國內鋼材市場的需求保持增長勢頭,加之銀行信貸比較寬鬆,鋼貿企業同銀行之間的關係也是比較融洽的。

  不過這種好勢頭從2010年開始逐漸出現逆轉。朱喜安表示,一方面,鋼鐵產能愈發過剩;另一方面,國家實施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加之鐵路、公 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大幅回落,導致鋼材市場需求大幅下滑,鋼貿行業的盈利能力也不斷下降。2011年以來,情勢更是急轉直下。

  市場需求急劇下降,鋼廠虧損面不斷擴大,以往靠「利薄多銷」經營原則的鋼貿商為了償還銀行貸款,也大量拋售手中囤積的鋼材庫存,進而引發鋼材價格的暴跌。

  2012年8月底,中鋼協鋼材綜合指數降至101.53點。而1994年此指數推出時是100點。這就意味著,18年之後,鋼價重回原點。

  鋼鐵行業無疑已處於低谷,鋼貿企業的資金鏈也愈發緊張。而隨著鋼材價格不斷下滑,抵押物價值下降,導致銀行要求鋼貿企業追加抵押,或收回一部分貸款,從而加劇了資金匱乏的窘境,已有部分鋼貿企業出現了信貸違約。

  鋼貿企業的違約,使得同銀行之間原本親密無間的關係出現了裂痕,昔日的座上賓成為了今日銀行談之色變的對象,更有一些商業銀行內部傳出了「防搶防盜防鋼貿」這種帶有歧視性的說法。

  而鋼貿企業對也銀行也不乏苛責之聲:「銀行為了降低自己的風險,也開始不守信用,提前催收未到期的貸款,甚至欺騙鋼貿企業提前還貸。」一位鋼貿企業負責人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肖志成介紹說,上海周寧商會成立16年以來,從沒有壞賬,從沒有發生過銀行違約事件。然而當下的危機也使得個別會員企業不得不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

  截至2012年8月30日,僅上海市奉賢法院就已受理了80多起涉鋼貿企業糾紛。可以說,不斷上演的訴訟也將銀行和鋼貿企業之間最後的溫情拋卻。

  互保、聯保引發訴訟潮

  在目前鋼鐵行業的系統性風險面前,互保和聯保這種原本降低銀行風險的擔保方式也已失去了其最初效用

  依照常理,如果鋼貿企業是作為一個個獨立的主體向銀行借貸的話,尚不至於引發鋼貿行業集體性的違約風險,也不至於引發訴訟潮。而自8月中旬以來 爆發的針對鋼貿企業的訴訟潮則從側面反映出鋼貿企業已身陷系統性危機,這也將銀行信貸中所用的「互保」、「聯保」方式的弊端完全暴露。

  所謂「互保」、「聯保」,是指銀行為了降低風險,在貸款人不能提供足值抵(質)押物時,要求三家到五家企業自願組成一個互助小組,小組成員協商借款金額,聯合向銀行申請授信,聯合對貸款提供擔保,每名成員均對小組授信承擔連帶擔保責任。

  在這種擔保模式下,只要一家鋼貿企業整體陷於虧損和周轉失靈的狀態,就會使多家企業遭到牽連,在此輪銀行發起的對鋼貿企業的訴訟中,很多銀行都是將到期不能還貸的企業連同互保、聯保企業「打包」一併告上法院的。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學會銀行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劉少軍對法治週末記者介紹,「互保」、「聯保」最初是10餘年前,中國農業銀行(2.48,0.03,1.22%)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針對農戶推出的一種貸款方式。

  「由於農戶缺少抵押物,銀行為了控制風險,當時要求農戶在貸款時找一家農戶或者幾家農戶為其擔保,一旦出現還不上貸款的情況,就由其他農戶承擔還款連帶責任。由於農戶貸款金額較少,即使出現風險,也在銀行承受範圍內。」劉少軍說。

  劉少軍表示,「互保」、「聯保」這種原本適用於農村的貸款方式一旦擴展至資金量較大的中小企業身上,本身就積聚著很大的風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容易對銀行的風險控制體系造成衝擊。

  在目前鋼鐵行業的系統性風險面前,互保和聯保這種原本降低銀行風險的擔保方式也已失去了其最初效用。按捺不住焦慮的銀行開始了集中發難,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信貸風險大

  銀行收縮貸款

  重複抵押對所貸資金投向監管不到位的確加劇了鋼貿行業信貸風險的嚴重性

  隱藏在鋼貿企業的信貸風險不斷蔓延開來,也驚動了銀行監管部門。2011年下半年開始,上海市銀監局先後多次向轄區內銀行發文,要求各家銀行重 點排查鋼貿企業的信貸風險。2011年11月底,上海市銀監局發文指出,鋼貿行業貸款過於集中,整個上海地區的鋼貿貸款餘額約為1500億元。

  上海市銀監局接二連三的風險警示無疑讓銀行緊張起來,於是風險排查隨即啟動。

  在調研排查過程中,一個讓銀行恐慌的現實被揭露出來。上海銀監局的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用於質押的螺紋鋼總量為103.45萬噸,是螺紋鋼社會庫存的2.79倍。

  這就意味著鋼貿行業存在著重複抵押的問題,這無疑會放大銀行的信貸風險,而且上海銀監局已經發現某些銀行在風險處置時無法對鋼材質押主張權利。

  與此同時,以「從事鋼材貿易」名義套(騙)取銀行信貸資金的案例開始被銀行發現,於是收縮鋼貿企業信貸成為了一些銀行挽救損失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位知情人士對法治週末記者透露,2008年鋼材利潤越來越微薄,一些鋼貿商家便以囤積的鋼材做抵押品,從銀行獲得貸款,名義上從事鋼材貿易,其實有不少投向房地產、炒期貨,甚至放高利貸,以求獲取更高的利潤。

  「在這種情況下,鋼材的商品屬性已經逐漸被其金融屬性所代替,鋼材成了融資的工具和載體。」該知情人士總結道。

  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以及目前低迷的資本市場環境顯然影響到了這部分鋼貿商的投資收益,面對銀行的收縮政策,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便暴露無遺。

  2012年4月,銀監會辦公廳甚至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時調整信貸方向和政策,防止部分鋼貿企業需求貿易背景的套(騙)取銀行貸款行為發生。

  對於外界所說的鋼貿企業存在重複質押,以及將所貸資金投向房地產、期貨等高風險領域而導致信貸違約的現象,肖志成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但不能以一家企業或少數企業的做法就否定整個鋼貿行業,這個行業中的大部分企業還是堅守在本業上。

  儘管如此,重複抵押對所貸資金投向監管不到位的確加劇了鋼貿行業信貸風險的嚴重性。

  「商業銀行,應當建立起完備的風險管理程序,除了要做好貸前審查、額度核准外,還要做好貸後跟蹤,尤其對企業的信貸資金使用情況要加強追蹤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和真正使用到位。」劉少軍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貸與不貸款

  同樣一條不歸路

  肖志成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期望上海市能夠對鋼貿市場和企業「區別對待、分類處置」

  據估計,2011年全年鋼材貿易貸款1.89萬億元,而同期全國貸款總額54萬億元,鋼材貿易貸款在整個銀行貸款中的比例高達3.5%。而在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鋼貿企業聚集地之一的上海,銀行貸給鋼貿企業的金額和所蘊含的風險則更引人注目。

  上海銀監局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鋼貿企業在銀行的貸款餘額達1515.41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29.05%。其中,部分銀行的信貸行業集中度過高,4家銀行的鋼貿企業貸款餘額佔比接近或超過20%,7家銀行鋼貿企業承兌匯票佔比超過50%。

  為了收回貸款,從8月中旬到目前,上海一些銀行和鋼貿企業之間官司不斷,也讓股民們憂心忡忡,鋼貿行業資金鏈是否就此斷裂,銀行對鋼貿商的現有貸款無法收回。

  這種擔心也表現在股價上了。9月5日,民生銀行股價大跌,鋼貿相關的不良貸款激增被認為是罪魁禍首。但無論如何,眼下鋼貿企業信貸危機的確將包括民生銀行在內的諸多滬上銀行類金融機構置於一個兩難境地。

  上海一家銀行信貸部工作人員對法治週末記者坦言:「現在如果對鋼貿企業完全不貸款,那麼肯定會大量倒閉,銀行壞賬一定會大量增加;但如果繼續貸款,就怕壞賬越來越多,就如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作為周寧上海商會的執行會長,肖志成也為商會中數以千計的鋼貿商的未來憂慮。肖志成一方面號召商會會員「守法經商、堅守誠信、抱團過冬」,同時採取籌集風險基金、下調擔保費等方式抱團取暖,肖志成希望通過自救來全力維護信貸誠信。

  不過,肖志成覺得從上海鋼貿行業目前危機的廣度和深度來看,鋼貿企業自身的努力無異於杯水車薪,已回天無力。

  肖志成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期望上海市能夠對鋼貿市場和企業「區別對待、分類處置」,對惡意脫逃銀行貸款的害群之馬要嚴懲;而對資信良好而資金短缺的企業能給予信貸支持;對暫時無法還貸的企業能適當增加還貸延展期,而不是「一刀切」。

  銀行在經濟繁榮,鋼貿行業出於上升週期時「過量」放貸,而在行業發展低迷時緊縮貸款的做法讓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謝太峰更加意識到順週期調控模式思維的侷限性。

  「順週期的調節方式往往會起到一個助漲助跌的作用,鋼鐵行業是一種週期性行業,必然受到經濟週期波動的影響,而在目前經濟不景氣或者說經濟形勢 比較複雜的情況下,正好是這些企業需要資金或者面臨困難的時候,如果採取逆週期的信貸管理模式和思維,而不是一味地為了控制眼下的風險而去進一步緊縮貸款 或者進一步去逼企業壞債,可能會是解決這類問題一個比較好的思路。」謝太峰說。

  不過劉少軍認為,銀行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是否要採取逆週期信貸管理在於銀行自己的判斷,作為監管層只能是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並不能做強制性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23

律師比訴訟多 法律系畢業也只值22K


2012-12-17  TCW
 
 

 

日前,一名七年級台大法律系畢業生,應徵法務助理,雇主開出22K薪資,讓他有被羞辱的感覺。凸顯法律系畢業生供職缺一位難求,薪水也很難拉高。

過去,法律系為熱門科系,還曾一度登上榜首之列,在逐年供需失衡,執業證照難考下,成為諸多學子熱中的金飯碗。隨著大專院校、科技大學法律相關系所大量成立,一年就能產出九百多位律師;去年律師考試錄取率由八%提高到一○.六四%,共錄取九百六十三人,較往年增加了三、四百人。大量錄取結果,也造成律師滿街跑。

目前全台共有一萬二千多名執業律師,委任訴訟案件一年卻不到一萬件,僧多粥少,律師接案相對受到影響,連帶著實習機會與薪水也大幅縮水。過去實習「行情價」,是每月三萬至三萬五千元不等,現在只有兩萬元出頭。

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林峰正建議,「公職律師」可以讓律師尋找另一個出路,否則繼教師、博碩士生「流浪」於就業市場,昔日金飯碗的「律師」恐將也加入流浪陣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41

美國指控Liberty Reserve洗錢60億美元,將成史上最大國際洗錢訴訟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275

美國檢察官對數字貨幣轉賬公司Liberty Reserve發起訴訟,指控這家位於哥斯達黎加的匯兌公司經手洗錢規模超過60億美元,美國檢方指控Liberty Reserve全球數字犯罪洗錢「首選銀行」。

美方檢察官稱這將成為史上最大的國際洗錢訴訟案。目前 Liberty Reserve網站已經被關閉。

起訴書稱Liberty Reserve在2006年到2013年5月期間估計通過5500萬比轉賬進行了60億美元規模的洗錢。它運營著一個「遍及全球的數字犯罪金融網絡,資助了各種類型的在線犯罪活動,包括信用卡詐騙,竊取個人信息,投資欺詐,電腦侵入,兒童色情以及毒品販運」。

美國檢方已經逮捕了7名遭洗錢指控的7名嫌疑犯中的5人,其中包括Liberty Reserve公司創始人Arthur Budovsky。

對Liberty Reserve訴訟罕見的為人們揭示了網絡犯罪背後的金融網絡,以及執法部門對這種新型犯罪的調查。

要在Liberty Reserve開始賬戶使用數字彙兌功能,即開通所謂「LR交易」功能,用戶需要提供一個姓名,地址,出生日期。但是檢方稱Liberty Reserve永遠不會驗證信息。

Liberty Reserve對每筆轉賬抽取1%的佣金,並額外收取75美分「保密費」讓交易無法追蹤。

為避免交易過程留下書面財務記錄。Liberty Reserve依賴第三方「交易人」來完成客戶的LR交易。這些第三方交易人包括被僱傭的網絡黑客和某些不受監管的賭場賬戶,檢方稱這些第三方賬戶以「俄羅斯黑客」和「黑客帳戶」名字建立。

Liberty Reserve轉賬的黑錢流向全球各地。美國檢方稱已經控制了在哥斯達黎加,塞浦路斯,俄羅斯,中國,摩洛哥,西班牙,拉脫維亞,澳大利亞和美國的45個非法賬戶。

美國執法部門多年以前就在追蹤Budovsky運營的洗錢網絡。2006年他運營另一家名為E-Gold的數字彙款業務遭到了類似的指控。Budovsky在承認無執照匯款後被判處5月緩刑。

Budovsky此後放棄了自己的美國公民身份搬到哥斯達黎加,並開創了Liberty Reserve。檢查官稱Liberty Reserve迅速填補了E-Gold的空白,上週五Budovsky在西班牙被捕。

美國執法部門目前正在加強對數字金融網絡的監管。美國財政部防的洗錢單位,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3月發出指引稱數字貨幣公司屬於貨幣匯兌業務,從而強制他們遵守反洗黑錢規則並向FinCEN註冊。

《華爾街見聞》曾報導全球最知名的虛擬貨幣「Bit幣」匯兌所Mt. Gox由於本月初未能及時向FinCEN註冊,被美國土安全局查封交易賬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21

台灣光學界三十年史無前例的一樁訴訟案 大立光為何不惜一戰要告倒先進光?

2013-10-07  TWM  
 

 

大立光電以侵犯其著作權及營業祕密為由,指控先進光電,全面點燃光學界的專利戰,一手發動戰爭的,還是大立光剛接班的林恩舟與林恩平兄弟檔,為何他們不惜與同業撕破臉?

撰文‧顏雅娟

「大立光這招太狠了,擺明就是要它(先進光)倒!」九月政爭鬧得厲害,但一場從大立光電發動的光學專利戰,讓過去三十年平靜無波的台灣光學聚落,掀起滔天巨浪,肅殺氣氛連光學界的業內人士都直打哆嗦。

原本台灣光學廠各自相安無事,發展三十年餘年來,也從未發生同業互告的情況;然而,一切就在九月二十四日晚間,先進光電的一份重大公告,指出「大立光對本公司聲請假扣押。」至此,終將枱面下波濤洶湧的專利訴訟案,直接攤在陽光下。

消息一出,隔日先進光股價立刻跳空跌停至三十二.二五元,鎖死至終場。畢竟,攤開先進光的資產負債表,截至今年六月底,先進光現金部位也只有二.二億元,比二.六億元的短期借款還低。在這等險峻的財務狀況,大立光聲請准許在新台幣十五.二二億元範圍內,扣押先進光資金、動產及機械設備,儼然像是要讓先進光一刀斃命。

兩項專利、四名工程師

直接踩中大立光痛處

大立光向來給人低調、恭謙的印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立光非要對先進光趕盡殺絕?

故事得從兩年前的春天開始說起,埋下導火線的是四位三十歲上下的年輕工程師。這四位工程師,在兩個月內先後從大立光跳槽轉至先進光,原本,產業界的人才流動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然而,問題就出在兩項專利。

經過一年練功,四名工程師與先進光電總經理羅章浚共同掛名,陸續在台灣、大陸、美國等地申請「點膠針頭結構」、「遮光片送料機構」光學鏡頭製程工具兩項專利獲准。

這個原本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卻直接挑動了大立光最敏感的神經。這麼說吧,大立光是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鏡頭廠,市場占有率超過四○%,今年第二季毛利率更一舉衝破五○%,靠的不是別的,正是大立光擁有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好的良率與自動化優勢。

巴克萊資本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蓋欣山就直言:「良率,絕對是大立光近幾年來,打入智慧型手機一線大廠鏡頭供應鏈與獲利的最大關鍵;正因大立光良率高,未來獲利仍有進一步攀升空間,技術優勢至少可延續到二○一五年。」玉晶光總經理特別助理趙志強也明白點出,「光學廠要獲利,比的就是(生產)良率!」尤其,昔日手機巨人摩托羅拉、諾基亞、黑莓機紛紛倒下,市場重心快速東移,小米、聯想、中興、華為、酷派等大陸品牌商成了光學鏡頭廠覬覦的肥羊。只是,想滿足這些主打「高規低價」路線的大陸品牌商,可不是容易的事,「大陸訂單好看、不好吃,零組件供貨拚的就是『快、狠、準』。」零組件供應商說。

林恩平時常向內部員工告誡:「大立光就是要做到像雜貨店一樣,讓客戶隨時走進來,都可以找到需要的貨。」靠著良率優勢,讓大立光遙遙領先同業。

原本大立光聚焦在智慧型手機,先進光著墨於NB,兩不相干。偏偏在NB市場式微後,先進光不得不把手伸進智慧型手機;加上這四位工程師跳槽先進光後,最主要申請的專利就落在自動化相關技術,直接踩到大立光的痛處。

「大立光是產業絕對的龍頭,大到讓客戶需要再養一個供應商對它砍價。」中國砂輪光電事業部行銷副理呂建鋒不諱言,大立光對市場的獨占性,成了其他競爭者窺伺的大餅。

此外,今年六月大立光全面改選董監事,除了原本已經接任執行長的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次子林恩平外,林耀英大兒子林恩舟也正式接任董事長,宣示大立光第二代掌權的新世代來臨

兄弟檔接班展新局

大立光不再沉默 強壓對手比起甚少對外露面的哥哥林恩舟,林恩平在一○年六月接下大立光執行長的棒子後,成為代表公司對外發言的第一號人物。沿襲父親低調、保守的風格,每每問起同業間的激烈競爭,林恩平永遠都是那句老話:「所有對手都是可敬的,我們就盡力做好分內的事。」然而,隨著今年林恩舟、林恩平兄弟檔正式接班後,大立光開始展現與過往不一樣的風貌。例如,為了捍衛光學龍頭地位,光是今年,大立光已經連續兩次大動作興訟,不只先在枱面下與先進光有竊密之爭,今年六月還直接在美國大動作對玉晶光提告;當時林恩平就難得強硬,直言:「捍衛專利權是全球趨勢,(要求授權)絕對不只一家!」其實,手上握有近五百件光學鏡頭設計相關專利的大立光,近年積極布下綿密的專利網,竊取鏡頭生產機密,更是大立光完全不能忍受的警戒紅線,面對大立光的強勢興訟,先進光副總經理高維亞強調,「假扣押完全不影響接單、生產以及出貨,狀況全盤掌握中。」只是,當智慧型手機利潤越來越薄,零組件廠同樣得勒緊褲帶求生。為了要確保優勢,大立光勢必得繼續築起專利高牆,拉開與同業的競爭距離,對先進光的訴訟案,恐怕只是第一槍。

大鯨魚強壓小蝦米

大立光電 公司先進光電1987年4月 成立時間 1986年11月林恩舟 負責人 林忠和13.4億元 資本額 7.8億元智慧型手機鏡頭 主要業務 NB Cam(含平板電腦)蘋果、聯想、諾基亞、索尼行動通訊等 主要客戶宏碁、華碩等41.58(2012)、38.76(2011)、30.15(2010) 近三年每股盈餘(元) 1.05(2012)、 0.22(2011)、-0.87(2010)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98

「四大」之一的安永9900萬美元和解雷曼投資者訴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71

根據美國曼哈頓聯邦法院的一份文件,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同意向雷曼投資者支付9900萬美元,以了結後者對安永有關雷曼審計指控。

原告律師昨日在法院文件中披露了這一協議,該協議將和解投資者對安永的指控。法院文件稱,雷曼投資者們於2007年6月12日至2008年9月15日(當天雷曼申請破產)期間,買入了雷曼發行的特定證券。協議需要得到美國地區法官Lewis A. Kaplan的批准。

原告律師在文件中說,最終得到的解決方案是經過三年多艱苦訴訟的結果。

雷曼曾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其在次貸危機中喪失了94%的市值,此後填寫了破產申請。雷曼破產申請顯示,其負債超過6130億美元,這是歷史上最大的破產申請。

據法院文件,投資者們質疑雷曼破產前的財務報表、安永對這些財務報表的態度,並懷疑雷曼和安永扭曲或省略了部分有關雷曼財務狀況的事實材料,人為地誇大了其證券價值。

對於和解協議,安永發言人Amy Call Well表示,安永之所以選擇和解,是為了不再受此事困擾;但安永否認原告的這些指控。她在郵件中說:「對雷曼的財務報表審計顯然描繪了雷曼當時的狀況—— 一個高風險和不穩定行業內的高槓桿企業。雷曼的破產不是由任何會計問題引發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