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祭出補貼措施 日本採用節能方案 中日鬧電荒 點亮LED類股後勢

2011-5-23 TWM




儘管近期LED股價回檔修正,不過從中國考慮將LED納入「綠色照明工程」,將給予補貼;加上日本為因應可能產生「電荒」的夏天,紛紛採用LED燈泡,LED產業將再度燃起活力。

撰文‧吳美慧

日本7-ELEVEn公司在五月十四日公布,為因應今年夏天供電不足,先行採取自主節電行動,將耗資一百億日圓,把東京電力公司轄區內的店面照明設施更換 為LED(發光二極體)燈,此舉將使第三季用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二五%;日本調查公司GfK Japan公布四月第二周,關東和甲信越等計畫性停電區域的家電賣場內的LED燈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二.八倍,全國平均銷售量也增加約二.二倍。其 中,LED燈占所有銷售燈具的二七.一%,銷售金額則占了六七%,雙雙刷新紀錄。

場景從日本拉到中國。五月中旬,在中國上海舉行的「國際新光源、新能源照明論壇」中,中國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謝極透露,發改委正在編製半導體照明產業 的「十二五規畫」,LED產業將是節能環保產業規畫的重要部分,在此期間,LED產業產值有機會出現「翻兩番」的目標。謝極強調,發改委考慮將LED納入 「綠色照明工程」,並在今年內將部分LED產品率先納入,換言之,半導體照明產品有機會享受到財政補貼。

中國補貼 國際大廠紛進駐早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已透過補貼,加快高效能照明產品推廣使用,從○九年迄今,中國在市場需求以及政府補貼的雙重刺激下,LED產業進 入快速成長期,並在揚州、蕪湖等多個內地城市,建立LED產業基地,鼓勵LED上游的晶片廠進駐,並且給予生產設備MOCVD(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系 統)每台補貼達八百萬到一千萬元人民幣,占設備價格的四成左右。優惠措施吸引包括三安光電、士蘭微、乾照光電等LED晶片廠,加大生產線投資。而在當地政 府補助LED設備,吸引全球大廠紛紛在中國設廠,未來中國在LED產業上的位置,不容忽視。

為了搭上中國政府鼓勵LED產業發展,以及將入圍「綠色照明工程」,業者台面下均積極展開動作。譬如,中國的LED照明大廠陽光照明,在五月七日公告募資 九億元人民幣,將用於高LED等節能照明項目時,也揭露了與台灣的晶電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達成「戰略採購合作協議」與「知識產權保證協議書」。

根據協議,陽光照明及其指定公司,向晶電或其指定公司採購LED晶片,在同等條件或類似條件下,應以晶電為首要供應商;晶電也承諾優先安排陽光照明的訂 單;在香港掛牌的雷士照明日前也與美國LED龍頭大廠科銳(Gree)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範圍包括照明應用開發、技術交流合作,以及推動市場發展等三 大方向。

從陽光照明或是雷士照明的動作,可以嗅到中國有意加快LED產業建置,且不排除會利用部分補貼的方式進行。在中國預期未來對LED照明需求會大幅度增加下,廠商立即加速對上游晶片的布局與掌握,才能在LED產業鵲起同時,抓緊商機。

儘管近期國內的LED相關公司因為產品價格下滑,股價跟著修正。但不可忽略,價格仍高高在上的LED燈必須走向平民化,需求量才會快速增加。日本的LED燈銷售量上揚,價格下跌功不可沒。

在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前,日本松下預估,在節能環保意識提高下,會帶動LED燈的需求,當時就規畫今年LED燈的銷售量將比去年倍增,達九百萬個,如今電力不足幫了大忙,松下今年的銷售量可望提前達陣。

誰握有最上游原料 就是贏家從日本到中國,這些屬於缺電的國家,為了節省電力,以及即將來臨的「電荒」,開始儲備能量大量採用LED等作為節能的方案。倒是要觀察的,日本的 「電荒」還未解決,部分關鍵原料供應存有變數,攸關LED封裝產業與相關公司營運表現。但不可忽視,中國對LED照明祭出補貼措施,對推升LED產業具有 臨門一腳的作用。

其實,不少國內LED上游產業已經被中國企業「相中」,如新世紀與中國普天合作,到目前的陽光照明與晶電簽訂供料合作,全部都鎖定在上游的晶粒區塊。換言 之,在LED產業領域,誰擁有最上游的料源,誰就是贏家。令人好奇,未來跟中國LED廠擦出火花的,將是哪一家公司?

值得玩味的,五月十六日華興電子公告一則篇幅斗大的聲明啟事,說明和中國普天間的互動方式,是否透露兩家公司未來在業績上有更進一步發展?值得關注。

目前,國內生產上游磊晶和晶粒的公司,除了晶電、新世紀,還有光磊、泰谷、燦圓、鼎元與華上。從今年第一季獲利以及前四月營收表現,可以看出儘管都生產晶 粒,卻有很大的差異。在LED晶粒領域,龍頭廠晶電藉由跟多家公司進行策略合作下,成為國內最大的晶粒廠,也擁有價格的喊話權,讓新進者不容易再切進這個 市場。至於從藍光起家的新世紀,成功打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後,並與中國普天有策略合作下,成績亮眼,今年第一季每股稅後盈餘(EPS)奪冠,達○.六四 元,前四月營收也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三一%。同樣營收出現倍數成長的還有泰谷,可惜第一季獲利出現虧損,加上陷入經營權之爭,短期觀望為宜。

太陽能產業,過去因為歐洲國家補助建置,造就了一波太陽能產業熱潮;這一次,是否會由中國需求帶頭,讓LED產業發光發熱?值得觀察。

國內LED晶粒生產廠營運概況公司名稱 代號 今年Q1獲利(億元) EPS(元) 前四月營收(億元) 比去年同期成長率

(%)

晶電 2448 2.48 0.41 61.40 9.06 新世紀 3383 1.27 0.64 14.77 131.79 光磊 2340 0.79 0.14 25.71 12.47 泰谷 3339 -0.87 -0.32 7.11 138.86 燦圓 3061 0.94 0.20 15.54 37.40 鼎元 2426 0.34 0.10 14.23 0.44 *華上 6289 -0.16 -0.05 5.12 -6.78 *表合併營收 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2

LED太貴沒補貼 蔡力行調侃綠能政策

2011-8-15  TWM




台積電新事業總經理蔡力行日前出席由經濟部主辦的「二○一一國際能源前瞻論壇」,與主持論壇的經濟部長施顏祥有一段幽默的對話與交鋒,讓台下觀眾都發出會心一笑。

蔡力行說,目前LED(發光二極體)價格還是很貴,一個LED燈泡要賣到六十美元,這種價位還是讓很多人買不下手。未來太陽能及LED的價格一定要大幅下降,才能讓綠能產業更普及、更蓬勃發展。

講 到這裡,施顏祥先嘉許台積電,過去台積電在半導體的技術研發及降低成本擁有優勢,讓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跨入綠能產業後,一定也能夠快速降低成本。接 著,施顏祥就把問題丟給蔡力行,「請問蔡總經理,您認為以台積電的優勢與能耐,何時可以讓太陽能及LED達到普及的境界?」蔡力行不示弱地笑說,「若政府 考慮進行補貼政策,速度一定會加快許多!」話一說完,台下聽眾報以熱烈掌聲,顯然是講出業界心聲,也表達對政府在太陽能及LED補助政策的不滿。

蔡力行說,台積電對薄膜太陽能的研究,到二○一五或一六年,應可降到每度電十五到十六美分,屆時將非常具競爭力,至於LED燈泡一顆應降到十美元以下,才能讓LED照明更普及,這些都需要產業界努力。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4

政策調頭,新能源車千億補貼成泡影?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84

新能源車的核心技術研發遲緩,使得政策制定者對其發展方向猶疑不決,坐等千億補貼的車商們現在也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局面。

新能源車廠商在等待政府「充電」。 (東方IC/圖)

2011年還剩下不到4個月的時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在一次又一次「馬上要出來了」的預期中,依舊沒能登場。

到了9月4日,在天津參加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之時,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透露,這個規劃也有可能不出台。

這個結果恐怕要讓很多人失望。因為按照此前透露的規劃草案,中央財政在10年內將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用於支持節能與新能源車產業的研發和推廣。現在,這1000億元會不會下來、以何種方式下來,都成了疑問。

方向之爭

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中的講話,特別澄清了各部委意見不統一導致規劃沒有出台的傳聞。他說,包括工信部、發改 委、科技部、財政部,對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等等一切的意見是高度一致的,而且這個文件是各部門會簽以後報國務院的。

這意味著,規劃難產是卡在了國務院審批環節。這是官方對此話題的第一次明示。而在此之前,《求是》雜誌節選刊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國科協第八次全 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內容,已經有了鋪墊——「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是什麼,現在重點發展的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是不是最終產品,並不十分明確。混合動力車現在 有了一些進展,但技術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電動車開發剛剛起步,總體上還處於初級探索和跟蹤外國技術階段,主要設備和材料都依靠進口。」

這意味著,四部委會簽通過的規劃,國務院並不認同。

71歲的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顧問張書林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四部委對規劃達成了共識,之所以批不下來,他估計是有些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熱衷汽車發展的老領導,通過各自渠道向國務院反映情況,跟上報國務院的規劃內容有出入,讓高層覺得很混亂。

這些不同意見,極有可能來自替代性燃料車和低速電動車的支持者,他們不讚成政府完全押寶在主流廠商投入的電動車身上,而希望對其他嘗試也有所關照。

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是不是新能源車的最終產品?眼下這個問題恐怕誰都沒法回答,各國的政策方向也並不統一。

根據五年前美國國會批准的計劃,美國環保局2012財年預算將取消清潔柴油車補助,同時將現有對能源公司納稅優惠政策改為援助電動車發展。

2011年1月,丹麥Ea能源分析公司發佈一份報告稱,根據該公司的測算,使用電動車的減排成本要比使用低能耗的高效柴油動力車高4倍,而且減排效果也不顯著。目前,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的二氧化碳排放大致相同,而柴油車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只比電動車每公里多8%。

「我們不想讓政府來指明我們的方向,告訴我們是朝左,還是朝右,應該是讓工程師、教授、研究人員去探明未來的發展方向。」2011年6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2011年全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上,瑞典汽車工業協會主席Bertil Moldem說。

難產的新能源車

2011年4月11日,在杭州城區示範運行的一輛眾泰電動出租車發生自燃;7月18日,上海825路一輛雙電(電池+超級電容)公交車發生自燃。

這兩起事故暴露了新能源汽車在電池技術方面的不成熟,此前業內一直強調能量密度、充電時間、續航里程,此刻電動車安全問題才被置於重要位置。

新能源車要取代汽油車,在實用性、可靠性、價格方面突破,這並不容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針見血,點到了中國新能源車的核心問題——核心技術需要進一步發展。

但這似乎變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國內車商希望拿到政府補貼促進技術研發,而政府則在車商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不願發放補貼。

比亞迪混合動力車F3DM月銷量在50台以下,目前主要在深圳銷售。比亞迪公關經理杜國忠解釋說,因為各地關於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紅頭文件還沒有下來,所以比較謹慎。

力帆電動車2011年銷售目標是1000輛,現今總銷量還不到20台,上海中科力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海將其歸結為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細則未出台、車企拿不到補貼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27

補貼變嗎啡 4大慘業垮更快

2011-12-05  TCW




如果說政府花百億造鎮、建風車發 電的政策反映出花錢不效率,那麼補貼、紓困虧損企業的政策就只能說是不公平,近日報章雜誌窮追猛打的四大「慘」業(面板、DRAM、LED、太陽能)就是 最佳例證。

根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四大慘業合計虧損約新台幣兩千億元,流血最多的是面板業,市場預估今年合計虧損一千三百億元,恐刷新台灣面板史上最嚴重災情紀錄; 不過,資金調度最吃緊的是DRAM,無論個別企業規模大小,全都欠很大。

由於各界普遍看待第四季與明年景氣都難見好轉跡象,業者得想辦法籌錢過冬,不過,四大慘業歷年來在政府背書之下,至今累計向銀行借款近六千五百億元,若由 全體台灣人負擔,約當積欠每個人二萬八千元。

雖然單看借款總額占銀行總體放款率僅逾三%,幾家虧損累累的DRAM廠加起來也不到一%,不過,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多少,更在於這些企業的資金大洞似乎填不 滿,例如,奇美電向銀行申請六百億元聯貸案、茂德、力晶再度向經濟部工業局申請紓困案展延,而LED業者則是公開喊窮,要求政府實施補助政策。

慘業一:DRAM市占率不到一成,又沒規格優勢

一組是技術與資本密集的兩兆雙星產業,另一組是市場需求沒起飛的新興產業,多數都是政府花費十多年砸錢扶植出一定氣候,部分規模數一數二的業者也在國際市 場中取得一定地位,在這節骨眼上,政府該不該一再出手相救?從十一月初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公開允諾搶救,政府顯然是「不離不棄」到底。

不過,政府扶植產業的目標既是鎖定取得一定國際地位,業者所必須應付的挑戰就應以國際規格檢視:這些業者究竟有沒有與國際對手競爭的能力?

最令人質疑的是DRAM產業。

根據經濟部長施顏祥的說法,政府得為DRAM紓困是因為「沒有DRAM產業,PC(個人電腦)產業鏈就會出現缺口。」但仔細檢視這句話,其實不能成立!因 為台灣DRAM產業,既沒有市場占有率的優勢,也沒有規格競爭力的優勢。

一來是市場供應量遠高於需求,市場調研機構DRAMeXchange預估,現階段供過於求程度高達二○%,而所有台廠在全球的市占率加總還不到一○%,即 使沒有台灣業者,市場依然供過於求。

更深一層的問題在於,台灣所有DRAM業者都沒有自主技術,只能仰仗美、日等技術母廠轉移,以至於整體台廠技術能力遠遠落後龍頭南韓三星 (Samsung)一.五個世代,大約是一至兩年,連帶使得產品售價完全沒得比。

以第三季為例,主要台廠粗估大虧三百五十億元,每天開門就得燒掉近四億元,而且是做一顆初步估計就賠一.五顆;反觀三星,晶片部門單季稅前營業利益一兆六 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二十億元),每天開門就賺四億多元。如此懸殊的差距,台廠談何競爭力?

慘業二:面板保證產能,業者反不投資新技術

面板產業體質看似不像DRAM般孱弱,製程技術不成問題,但創新不足卻可能是比DRAM還危險的隱憂。

就看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大陸彩電企業「配合」台灣政府演出,跨海包產能救面板業,每年採購額都破千億元,相當程度貢獻友達、奇美電的營收與獲利;但反過來 說,產能保證的做法卻讓二虎放心賣產品之餘,不敢逆向投資先進技術,今年以來大尺寸面板求售無門,前三季虧損金額超過九百億元,失血速度相當驚人。

反觀三星已經將研發重心轉移到小尺寸的高階面板,而且獲蘋果(Apple)採用,獨拿iPhone與iPad的訂單。

在DRAM與面板業,台灣與南韓纏鬥多年,至今勝負已判,但同樣都接受政府扶植,為何結果差這麼多?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景松說,南韓政府獎勵研發先 進技術,而非改良製程技術,三星與樂金(LGD)各有獨步全球的技術;台灣業者卻停留在以量取勝的擴產賽中。他認為:「紓困反扼殺創意與求生意志。」

慘業三:太陽能配合政策瘋狂擴廠,產能過剩

太陽能和LED兩個綠能產業是一對難兄難弟,同時都面臨終端產品市場不明、技術規格不清,卻都在政府強推公共工程的政策下演出瘋狂擴廠的戲碼,如今產能嚴 重過剩,即使殺價競爭也乏人問津。

太陽能產業補貼的問題,有德國為鑑。德國是全球第一大太陽能市場,補貼政策行之有年,如今已為財政帶來沉重負擔,尤其是光電轉換率長期無法突破二○%,不 僅消費者難以接受這種效率奇低的產品,政府也懷疑,為何要容忍高昂的電價補貼,隨著流失的八○%光能而浪費掉。

慘業四:LED「禁用白熾燈」政策奏效,才有希望

LED是四大慘業中較有餘裕的一環,至少兩大產業龍頭晶元光電與億光電子前三季帳面上還是有獲利。勝負關鍵從明年開始,全球政府陸續推行禁用白熾燈的政 策,能否有效刺激市場需求轉向,消費者若不埋單,這個產業的規模很可能只會淪為公共工程的零組件供應商。

說穿了,四大慘業能夠登上國際擂台,多虧政府在背後出錢出力撐腰。但過度扶植、紓困,造成的卻是積累核心技術競爭力的能耐不敵市場自由競爭。這是長期以來 大政府慣有的迷思,以為政府出手就能解決問題。卻忘了問,當政府在花納稅人的血汗錢時,究竟扶植、補貼的成本與效益能否相符?

再深究下去,可以發現,這種大政府思維,卻成了A全民納稅錢的大黑洞。

減稅補貼像騙局越扶植賠越大,經濟成長還倒退嚕

檯面上已火燒屁股的力晶與茂德,分別成立十七年與十五年,賺錢的年度都不到年資一半,至今累計稅前虧損也都超過五百億元,卻因為政府提供種種名目的補貼與 救助,兩者還能從政府手中拿回一億五千萬元與十八億元的減免金額。

而面板二虎奇美電的情況也相去不遠,成立九年,其中僅四年有獲利,累計稅前虧損高達四百二十一億元,總計政府還退還給它三十七億元。

這種「減稅救經濟」的思維,毋寧是一種騙術,看看台灣在實施《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簡稱促產條例)前後的改變就可得到明證。

促產條例原盼藉由減稅方式獎勵研發,擴大投資人才、技術與設備並帶動經濟成長,可是一九八○至一九九○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平均七.六%,一九九一年促產條 例上路,隔年經濟成長率反而小幅下滑;一九九八年再實施兩稅合一的減稅方案,經濟成長率更是掉到三.五%左右。

兩年前壽終正寢的促產條例,十九年間減免稅額高達一兆四千五百億元,而且是規模越大減免越多,但實情是經濟沒有成長、就業參與率也從五八.四%掉至五六% 以下。如果這筆錢不是這樣花去,退還給五百四十萬繳稅戶,每一家還可分到二十七萬元!

再看促產條例的接班人《產業創新條例》,接棒後卻被譏為借屍還魂,而這對新興技術又有何影響?以德國為例,德國政府為了讓太陽能技術順利商品化,一九九九 年就開始補貼,二○○一年更祭出以高出一般電價四倍的價格,向裝有太陽能板的民眾買回剩餘電力的政策。十年來,德國每年補貼金額高達七十億歐元(約合新台 幣二千九百億元),可是去年德國政府赫然發現,補貼政策最終竟然肥了中國製造商,自家業者的市占率僅有一○%,多數反是承受來自亞洲的競爭而虧損。

不死企業有後盾繼續做低價值產品,反加速滅亡

這和歷史上美國政府補貼鋼鐵業,以對抗日本業者、台灣政府補貼汽車業,以扶植本土製造商的用意如出一轍,但政府的保護結果終究是落到「愛之適以害之」的結 局,因為政府出錢讓企業繼續製造對消費者而言毫無價值的產品,最終是加速產業滅亡。

補貼政策還有個弔詭之處就是,一旦虧損企業認定政府終將出手救援,必將減少自身承擔風險的措施,那麼,這些不死企業還可能認真經營嗎?

再進一步想,今年前三季,全台近三百家上市、上櫃公司虧損,難道政府為了照顧員工、股東與投資人,全部虧損企業都該救嗎?如十九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F. Bastiat)所說:「如果你想補貼所有美好而有用的事業,那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所有產業勃興都應是推動由下而上的發展。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不是當個有求必應的「富爸爸」,而是鬆綁重重限制,將納稅人的錢用在建構一個更適合投資的基礎 環境,別再干預、主導經濟活動,否則就徹底淪為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所說:「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

【延伸閱讀】

銀行借貸金額6500億元4大慘業累計向銀行借款近6,500億元,讓每人面臨2萬8,000元呆帳風險。

前3季虧損金額2000億元今年前3季,面板、DRAM、太陽能與LED4大慘業,合計虧損約2,000億元。

19年減稅額1兆4,500億元政府促產條例對扶植產業19年減免稅額1兆4,500億元,若退給540萬繳稅戶,每戶可分到27萬元。

面板業全年虧損1300億元預估今年全體面板業合計虧損1,300億元,刷新台灣面板史上最重災情紀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5

[轉載]美國太陽能補貼何以落入華爾街腰包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12/17/%E8%BD%89%E8%BC%89%E7%BE%8E%E5%9C%8B%E5%A4%AA%E9%99%BD%E8%83%BD%E8%A3%9C%E8%B2%BC%E4%BD%95%E4%BB%A5%E8%90%BD%E5%85%A5%E8%8F%AF%E7%88%BE%E8%A1%97%E8%85%B0%E5%8C%85/

fatlone:

很久沒有談太陽能, 本來想藉跟大家分享從而更新自己行業動向, 但GOOGLE了一會兒, 發現都沒甚麼特別要將目光重新注視太陽能的消息, 但途中發現了這篇文章, 想跟大家分享。

老實說, 環顧現時市場有很多和太陽能股一樣股價跌得相當低殘的股票, 但前景有不少比太陽能好很多, 我只能說太陽能股現時我看不見有upside, 而沒完沒了的歐債危機加上中美太陽能貿易爭議一直令行業蒙上陰影, 所有消息都在價格上反映。每個星期都在跌, 可以有甚麼起色?

太陽能股還未到入場時…

(source: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1212/opn072853.asp)

2011年 12月 12日 07:25

美國太陽能補貼何以落入華爾街腰包

 

T.J. RODGERS

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商海通牒》(Margin Call)的結尾﹐投行董事長坐在自己的高管餐廳中﹐一邊俯瞰哈德遜河上的落日﹐一邊享用牛排和價格不菲的波爾多葡萄酒﹐而影片中虛構的這家投行正是引發 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災難的罪魁禍首。他有什麼理由不享受呢?他剛剛度過了一個忙碌的交易日﹐拋售了這家投行全部的“有毒貸款”投資組合﹐為股東避免了數十億 美元的損失。在給提前了僅僅幾小時預測到崩盤的那位絕頂聰明的分析師發獎金前﹐這位董事長想﹐趁著這一團糟的亂局可以大賺一筆。

不管市場是上升還是下跌﹐華爾街都知道怎麼才能賺到錢。《商海通牒》可能會讓“佔領華爾街”抗議者更加怒不可遏﹐但在構建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一事上﹐ 華爾街只是為更多的不是那麼合資格的買房者獲得住房貸款提供了便利﹐而這正是克林頓(Bill Clinton)以來的歷任總統所強烈要求的。這之後﹐銀行家們所做的事也正合了股東的心意:將這些高風險貸款打包成債券﹐然後賣出去鎖定利潤﹐並將風險 丟回給聯邦政府﹐正所謂物歸原主嘛。

我並不是要爭論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所涉及的道德問題﹐而是希望將“始料不及的後果”定律延伸升級為“用錯了地方的補貼”定律:每次華盛頓向市場提供補 貼從而對市場造成干擾時﹐華爾街都會想方設法將大部分錢裝入自己的腰包﹐而原本應該獲得補貼的人卻在由此造成的市場動盪中深受其害。

抵押貸款支持債券最近的崩盤幾乎是上世紀80年代儲貸機構崩盤的再現。當時﹐華盛頓為儲貸業提供保險﹐但沒有對高風險貸款設置限制。泡沫破裂後﹐華盛頓向華爾街支付了保險金﹐而買房者卻在地獄般的樓市中損失慘重。華爾街知道如何控制風險﹐而聯邦政府和消費者卻不知道。

想想目前30%的聯邦太陽能補貼吧。一個含有60個太陽能板的家庭太陽能系統大約能發電15千瓦﹐足夠加州一個典型高電耗家庭的使用﹐而這樣一個家 庭每年的電費為6,000美元。家庭太陽能系統約花費9萬美元﹐在實施了30%的聯邦所得稅減稅後﹐花費降到6.3萬美元。這樣算來﹐成本回收期約為10 年﹐於是這位房主在20年質保期內剩餘的10年里享受免費用電的待遇﹐這可是非常劃算的買賣。

但如果2.7萬美元的減稅額、加速折舊省下的稅錢﹐以及回收期之後的大部分高額利潤流入“對減稅有興趣的”華爾街公司的口袋﹐而不是房主的口袋﹐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實際上﹐眼下大部分安裝了新太陽能系統的家庭都面臨著這一問題。

華盛頓和消費者在投資方面的短視是出了名的。華盛頓的思路不出兩年一次的選舉週期。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某個方案可以零首付﹐哪怕在財務上並不劃算 ﹐他們通常也會選擇這個方案。當前推銷家用太陽能融資最成功的說法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花很多錢呢?其實你可以免費安裝太陽能系統、馬上降低電費!多數業主 覺得這個提議很有說服力。他們忽略了一個隱秘條款:你必須把減稅和折舊留給我們﹐然後簽一份長期合同﹐從我們這裡以略低於市場的價格買電。

今天﹐多數新的家用太陽能系統都是由專門的“有限責任公司”採購的。這些公司由華爾街公司建立﹐專門採購家用太陽能系統﹐然後以類似手機套餐的合同向業主賣電。業主並不在意放棄稅收優惠﹐只要這個“免費”系統降低了自家的電費就行。

但是﹐當太陽能系統的成本全部收回、“有限責任公司”的每月利潤猛增至電費的100%之後﹐這些公司從業主那裡收取的太陽能電價仍然只是略低於市場 價格。這個時候﹐利潤真正開始進入“有限責任公司”腰包。由於“有限責任公司”面臨的風險隨著太陽能系統老化而增加﹐很多銀行在這些公司20年壽命還沒有 到的時候就把它們賣出去﹐從而卸去風險﹐把很大一部分長期利潤納入囊中。這種或許或以稱之為“太陽能支持證券”的市場正變得越來越大。華爾街懂得資金的時 間價值﹐而聯邦政府和消費者不懂。

SolarCity Corp.是美國安裝太陽能系統的最大企業之一﹐它用的就是“有限責任公司”的策略﹐目前所購的多數太陽能電池板都來自中國低價供應商英利集團 (Yingli)。因此﹐當奧巴馬總統說我們必須補貼本國太陽能產業﹐以保持對中國人的競爭力時﹐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我們補貼了華爾街﹐讓它創辦雇員更少 的企業﹐而這些企業購買並在美國安裝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華爾街和消費者都知道自由市場是沒有國界的﹐但華盛頓不知道。

就在上個星期﹐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還認定中國太陽能產業在美國“傾銷”太陽能電池板。英利等公司可能會被課以關稅。那麼我就在這裡指點迷津﹐讓你明白奧巴馬政府荒謬 的太陽能政策是怎麼回事:華盛頓為華爾街提供稅收減免﹐以資助從中國人那裡購買太陽能電池板的“有限責任公司”﹐從而“扶助”美國的太陽能產業﹔同時﹐國 際貿易委員會威脅要對這些太陽能電池板課以關稅﹐而這樣就會抬高美國業主購買太陽能的價格。簡而言之﹐華爾街賺錢﹐消費者支付更高的太陽能價格。

我們不應再反過來指責華爾街“貪婪”﹐而應該把華盛頓看作是一次又一次市場崩盤中的破壞性力量。和劣質經濟政策的全面影響比起來﹐作為“誤入歧途定律”代言人的Solyndra幾乎不值一提。

作者為賽普拉斯半導體公司(Cypress Semiconductor)創始人、總裁兼CE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4

149公司笑納政府補貼 「補貼不納入當期損益」或難實施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2/zMMzA3XzM5MDUzMQ.html

政府財政補貼已為當地ST公司保殼「護身符」。

12月16日,*ST丹化(000498.SZ)發佈關於獲得財政補貼公告:12月6日,公司收到丹東市財政局撥付各類財政補貼270萬元,可增加公司2011年當期損益。

對這家因連續虧損三年而暫停上市、且2011年前三季虧損140萬元的公司來說,如沒這次財政補貼,今年將很難盈利,或將被終止上市。

這並非個案。記者根據公告統計,截至12月23日,滬深兩市149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合計收到來自各地政府的財政補貼、補助達到50.76億元。其中,7家ST股獲得補貼逾3億元。

但近期市場上一則關於「財政補貼不再納入當期收益」的傳聞或將改變這種現狀。一旦傳聞兌現,對於依靠地方財政補貼保殼的ST公司來說,退市將成為現實。

或將計入資本公積?

記者根據公告統計,截至12月23日,今年獲得政府補助的ST公司達到了7家,補貼逾3億元

日前,市場傳聞證監會正與財政部商討調整會計準則,擬將一定形式的政府補貼調整出營業外收入一項,且明年修改企業會計準則可能性很大。

對此,財稅專家馬靖昊表示也聽到此類傳聞,但尚沒有得到財政部確切消息。「政府補助不納入當期收益可能會在會計準則中進行修改,估計會調整記入資本公積。一旦計入資本公積,對於ST公司來說,保殼將變得更加困難。」

2006 年發佈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將企業收到的政府補助分為兩種:一種是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 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一種是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用 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按國際慣例來看,政府補助計入當期收益是沒錯的。但國內不少瀕臨退市的上市公 司與地方政府利用該會計政策,通過政府補助實現扭虧為盈,避免退市。」江蘇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主任說,「政府補助方法其實應該有一些前提,或是對當地經濟有 很大貢獻、或是有創新型科研成果等等,但如果是瀕臨倒閉的ST企業,補貼往往就變味了。」

以*ST丹化為例,由於2005 年、2006 年、2007 年度連續三年虧損,其自2008年5月16日起暫停上市。2009年,*ST丹化通過破產重整,處置資產、出售股權實現了盈利,此後其既無生產經營性資 產,亦無生產經營業務。更多時候,*ST丹化只能依靠丹東市政府及公司控股股東的財務支持。

「但控股股東財務支持只能計入資本公積,並不能作為當期收益,所以年底一些ST公司扭虧為盈全靠地方政府支持。」馬靖昊坦言。這相當於是用納稅人的錢去救爛企業,「吃完了股民,開始吃納稅人了。」

*ST 丹化公告顯示,其連續兩年在年底受到政府補助而「轉危為安」。其2010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虧損59.67萬元;但其當年12月17日收到丹東市財政 局300萬元財政獎勵,虧損賬面馬上變成盈利。到了2011年三季度末,*ST丹化前三季度虧損達到140.56萬元,但其剛剛收到的270萬元財政補助 又讓其可在今年實現盈利。

今年獲得億元補助的是*ST昌九(600228.SH),其在11月30日收到江西省財政廳撥付的化肥生產經營等一次性財政補貼1.6億元。

實施難度較大

*ST昌九並非個案,在今年前三季度中,127家ST公司中有70家獲得政府補助,涉及金額高達2.72億元。

進入四季度以來,ST公司保殼運動更加頻繁。除去*ST昌九的過億元補助以外,*ST建通(600149.SH)在10月21日也收到8000萬元經營性財政補貼的公告。

11月25日,*ST朝華(000688.SZ)也公告,獲得重慶市涪陵區財政局1000萬元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用於資產重組工作;12月7日,*ST松遼(600715.SH)公告其子公司獲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局3500萬元財政補貼。

江蘇涂勇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涂勇表示,要徹底解決上市公司利用政府補貼粉飾財務報表的問題,必須直接修改會計準則,「因為地方財政補貼虧損上市企業,更多是基於行政要求,企業退市對於地方形象、政績等等各方面都有不好影響。 」

但馬靖昊坦言,「政府補貼不計入當期收益」調整起來難度較大,「修改會計準則是財政部的權力,考慮到與國際接軌等問題,財政部願不願向證監會妥協而修改準則呢?」

上述會計師事務所主任告訴記者,現在中國的會計準則已跟國際接軌,「財政補貼進入當期收益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如果要違背國際準則來修訂相關準則,難度非常大,財政部不會逆勢而為。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ST公司容易獲得財政補貼,即使是以創新為主的創業板也常獲得政府補助。

12月20日,富瑞特裝(300228.SZ)和盛運股份(300090.SZ)兩家創業板公司分別獲得2921萬元和249.1萬元的財政補貼,這些資金將進入2011年當期營業外收入並增加它們的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9

削減光伏補貼連鎖反應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2/100362914_all.html

  2012年2月23日,德國聯邦政府經濟與技術部和環境部就新一輪太陽能光伏補貼下調方案達成一致。2月29日,德國內閣已經同意這一草案,接下來只需要獲得下議院的同意即可實行。這份草案補貼削減幅度大、執行時間也大幅提前,讓光伏業界大受打擊。

 

  「這是一個災難。」皮切·利奧-巴恩(Petra Leue-Bahns)對財新記者表示,「現在的結果與之前業界預期大相逕庭。」她是德國艾庫樂森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Ecolutions GmbH&Co.KGaA)的首席執行官。

  去年德國的光伏裝機約為7.4吉瓦,而現在德國政府希望將年裝機規模控制在2.5吉瓦-3吉瓦,市場規模明顯縮減。

  德國光伏項目使用的組件約有70%-80%來自中國製造商。方案公佈後,在美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股價應聲下跌,天合光能(NYSE:TSL)、英利綠色能源(NYSE:YGE)領跌,日跌幅超過11%。

  不僅僅因為德國。德國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光伏發電的政策制定上,一直是其他國家效仿的對象。接下來,光伏行業會發生什麼?

激進下調方案

  目前德國政府對於新建光伏項目的上網電價補貼標準從2012年1月1日開始施行,按照每年下調兩次的慣例,應該在7月1日進行調整。但此次公佈的方案將調整時間提前到了3月9日。

  根據新方案,對於新建屋頂項目,10千瓦以下系統的上網電價補貼將下調至19.5歐分/度,10千瓦—1000千瓦系統補貼將下調至16.5歐 分/度,1兆瓦—10兆瓦項目的補貼將降至13.5歐分/度。10兆瓦以下的獨立發電項目補貼也將下調至13.5歐分/度。補貼下調幅度在 20%-29%。

  此外,從今年5月1日起,補貼還將以每月0.15歐分/千瓦時的速度遞減。2012年7月1日以後,裝機量在10MW以上的公用事業級項目將取消所有補貼,採取一事一議的方式。

  此外新建小型系統只有發電量的85%能夠享受電量補貼,中等及大型光伏系統發電量的90%將獲得補貼,同時草案取消了對自用消費的獎勵。

  德國政府希望通過上述舉措將2012年和2013年的光伏裝機量控制在2.5吉瓦-3吉瓦,從2014年起,每年裝機量以400兆瓦的規模減少,至2017年,實現每年新增裝機0.9吉瓦-1.9吉瓦。

  這個大幅調整方案讓與政府進行了數月談判的德國光伏業界大失所望。皮切·利奧-巴恩告訴財新記者,業界希望的方案是通過逐月遞減,到2013年1月1日使上網電價補貼減少24%。「現在的結果和期待大相逕庭,完全是對立的。」

  德國光伏協會(BSW-Solar)隨即對這份草案表示反對,他們認為,草案如獲通過,將在短時間內使德國的光伏市場縮減75%,並呼籲全行業 採取行動反對這一草案。2月23日當天,多家光伏企業員工在柏林等地進行示威遊行活動。2010年,光伏產業在德國解決了超過12萬人的就業。

  「德國政府對於光伏肯定是鼓勵的,但是不可能無限制地對這個行業進行補貼,還是希望光伏裝機能在政府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Frost & Sullivan 能源電力部門諮詢經理曹寅向財新記者表示。

  近兩年,每次下調光伏上網電價補貼之前,德國都會出現一輪搶裝熱潮。僅去年四季度安裝量就超過4吉瓦。

  英利綠色能源歐洲業務負責人達倫·湯姆森(Darren Thompson)在2月29日盤前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表示,根據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最終的下調日期可能會比3月9日晚若干星期,這會對一季度的裝機量再形成一定的支撐。

  由於光伏組件行業的產能過剩等原因,去年光伏組件的價格降幅超過三成,隨著裝機規模的不斷擴大,電網的接受能力也在經受考驗,這都是促成德國此次政策調整的原因。

  德國政府2000年頒佈的可再生能源法(EEG)為德國的光伏行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原則包括全額收購、在一定時間內享受固定上網電價、電價逐年遞減、成本均攤等。

  儘管德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但近年來光伏項目投資與電力生產之間的不成比例一直受到批評。根據德國環境部的數據,2010年,有195 億歐元的投資發生在光伏領域,佔可再生能源總投資額的70%,但其電力供應僅佔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的11.2%,全國電力消費量的1.9%。「每個人都覺 得這是不合理的,應該進行修正。」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可再生能源項目主任穆斯文(Sven-Uwe Mulle)對此評論道。

  2011年10月,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在基督教民主聯盟的一次會上表示,在風電已經快實現盈利的今天,光伏發電仍要補貼,她將考慮進一步削減對光伏項目補貼。11月,德國經濟與技術部還曾提出要將2012年的光伏裝機規模控制在1吉瓦以內,但遭到了環境部的反對。

  2004年和2008年,德國曾兩次對EEG進行了修訂。201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法光伏發電入網補貼修訂案獲得通過,在整體上減少了對光伏發電項目的補貼額度,鼓勵中小型屋頂自用項目。此次補貼方案下調雖然幅度都較大,但仍然體現了對中小型屋頂系統的傾斜。

  分析機構IHS iSuppli測算,系統價格以1850歐元/千瓦計算,沒有自用消費鼓勵,戶用光伏系統仍可獲得10%的投資回報率(ROI)。因此,戶用中小型光伏系統的投資仍具吸引力。

  多位光伏行業分析人士預計,德國2012年的光伏裝機量可能在4吉瓦-5吉瓦之間。

德國光伏後補貼時代

  新補貼方案一旦付諸實施,首先受到衝擊的是目前還在建設項目的投資者和工程總承包商(EPC)們。「那些還在建設的項目中有不少會破產,這非常令人遺憾。」皮切·利奧-巴恩預測。

  諮詢機構弘亞世代的分析師劉文平認同這一預測,目前德國在建的一些項目有可能由於補貼的削減導致無法支付貨款、毀約甚至破產。

  下游投資者目前的悲觀情緒也對中國的組件供應商們產生了影響。i美股光伏行業分析師王毓明分析認為,此前關於德國補貼下調的時點預期是今年7月 1日,後業界把預期調到4月1日,削減幅度大約是在15%,「一些經銷商是按照這個週期來備貨,這也是1月份英利、阿特斯還有天合開工率非常高的原因,因 為去年12月賣了很多,要補渠道。」沒想到現在調整時間變成了3月9日。

  阿特斯市場部的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下調方案公佈後,已經聽說出現了退貨現象,「有人說,貨還在海上漂,客戶就要求減價或者退貨。」

  據他介紹,阿特斯正在對德國的新政策進行評估,影響多大還有待觀察。令他們擔心的一點是作為整個歐洲市場的風向標,德國安裝量下降,有可能導致歐洲市場萎縮。

  「去年已經經歷了幾次反覆,各個企業都做好了風險防範,都從以前大面積的退貨中吸取了教訓,對匯率變化、補貼下調之類的都會做好風險控制。只是沒想到這次變化這麼劇烈,對大家的心理影響是必然的。」 中環光伏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顧華敏向財新記者分析。

  曹寅亦認為,與意大利、捷克等國的光伏補貼政策相比,德國素來以穩定著稱,「這次對中國企業心理上的衝擊可能比實際經濟上的衝擊還要大。」

  根據IHS iSuppli的測算,假設投資回報率(ROI)為7%,那麼大型屋頂光伏系統的成本為1500歐元/千瓦,這個價格在目前是具備可行性的。問題是,已經享受過更高回報率的投資商們不會立即接受回報率的迅速回落,它們會倒逼組件和逆變器等設備供應商降價。

  英利綠色能源銷售總公司國際銷售代表平天罡向財新記者表示,即便客戶要求降價,情況也不可能像2011年一樣——補貼下調20%,組件價格也下 調20%。「現在整個組件企業的毛利潤就是10%,如果客戶要求我們價格下降,我們可能會下降3%-5%,其他的還是要整個行業來分擔。」

  比起中國的組件企業,更需要擔心的是歐洲的組件生產商們。它們的價格通常比中國供應商的價格要高出20%。2012年2月,中國組件的報價在0.65歐元/瓦左右,而歐洲組件的報價則是0.75歐元/瓦。

  例如目前在財務上遇到挑戰的Q-Cells,公司在上月末表示盈利的回歸預計在2014年才會出現,前提是三個可兌換債券的談判必須成功,但債券成功的重組會受到持續價格戰的影響。公司聲明還指出盈利假設是在能夠回收成本並且回到可接受的利潤水平的基礎上做出的。

  「這些歐洲廠商現在是奄奄一息,這次下調之後,很多就無法支撐下去了。」皮切·利奧-巴恩認為。

  包括達倫·湯姆森在內的多位業界人士都提到,此次補貼下調將使習慣了享受上網電價補貼的投資者和EPC們逐漸轉向電力銷售合同模式(PPA)。

  PPA模式意味著光伏電站項目必須找到確定的電力用戶。與過去只要拿到項目貸款就基本可以確保盈利的情況相比,PPA模式將大大增加大型光伏項目的開發成本,投資者需要確保以最低的成本生產電力。

  因此,市場對於光伏組件等產品的性價比要求會更高。目前歐洲信貸市場保守,一線大廠的品牌優勢在項目融資時可能將體現的更加明顯。

  達倫·湯姆森還表示,新模式的引進需要時間,而德國以外的市場正在迅速發展。英利綠色能源2011年全年約25%的組件產品銷往德國,預計2012年與之持平,而中國市場在去年消費了英利22%的產量,2010年,這一數字才僅為6%。

  天合光能公關總監范睿峰向財新記者表示,「光伏企業需要在不同的市場尋找機會,集中在單一的市場是不合理的。」 天合光能預計,在2015或2016年,新興市場的規模將與傳統的歐洲和日本市場相匹敵。

  德國此次光伏新政,以有些激烈的方式將光伏行業從依靠補貼向市場機制推進了一步,對整個行業來說,這會帶來陣痛,但也有利於其長遠發展和「平價上網」的實現,畢竟過去的做法被太多人批評為沒有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98

依賴政府補貼產品的投資規律--向Soros致敬。信貸和管制的週期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33911.html
依賴政府補貼產品的投資規律--向Soros致敬。信貸和管制的週期
繁榮是長期的、逐漸加速的,而蕭條是突發的並且往往是災難性的
 
 
依賴政府補貼產品最過典型的莫過於太陽能。
 
這問題思考了不少日子。有些眉目。寫下來留作紀念。也為日後投資提供參考。

 
寫下來會反覆斟酌商業邏輯這也是寫下記錄的一個好處。
 
我寫文章比較少考據。考據其實很容易有狗,但是浪費時間。沒價值。
 
文章的核心是內在商業邏輯而不是細枝末節。只要差不多的論據即可。
 
 
太陽能發電到今天大概也要1塊人民幣1瓦。真的很貴。
 
中國的太陽能應該是無錫尚德開始起家。
 
當時尚德幾乎倒閉,幸好德國開始太陽能補貼。然後就活尚德,不止就活還搞到了中國首富。
 
言歸正傳政府補貼產品和自由市場競爭的產品差別在於需求無限+價格固定VS需求不確定+價格隨時下滑。
 
那麼導致的產業形態差別就是當需求無限價格固定。換句話說毛利率毛利幾乎可以計算到的情況下。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產品過剩的年代。開足馬力是人人都會的事情。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於是短短幾年中國會突然成為世界最大太陽能生產國。
 
中國大地上遍地都是太陽能公司。
 
反正需求是無限的。
作為結果就是短期內,短期是指1-2年內產能會過剩。於是政府補貼這個指揮棒會發生動搖。
 
畢竟無限產能VS終究會有極限的補貼之間的戰爭最後一定是補貼輸掉。人性的貪婪可見一斑。
 
 
補貼端會用各種方式限制補貼總數。制定更細節的補貼條款。然後已經擴張的產能開始尋找滿足新補貼的方式。新的以場產能過剩遊戲開始醞釀。
 
週而復始。
 
 
這裡還需要提一點。作為太陽能公司下游的太陽能設備的週期會比補貼週期更早見頂且下滑更快。因為backlog不可靠。backlog會因為補貼取消而導致太陽能公司取消訂單。所以他是週期第一個倒下的。
 
這和自由市場競爭的產品是天壤之別。自由市場競爭產品都會在試探需求。試探產能,然後連續性的調整價格。調整產能。這中間的過程是平滑的是連續的。
 
相對於政府補貼產品的週期是斷崖式的火箭式的全然不同。
 
作為投資者必須清楚內在商業邏輯。同時用不同的指標觀察行業。和事件進展。
 
比如最近的新聞是德國會在年內四次消減太陽能補貼。
 
 
 
 
 
 
 
 
第四章信貸與管制的週期①

 

  反身性概念和信貸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緣份,這是不足為怪的:信貸取決於預期,預期涉及偏向,於是信貸成為偏向介入歷史過程並發揮因果作用的主要渠道之一。信貸似乎與一種獨特的我們稱之為繁榮/ 蕭條的反身性模式相關聯。這種模式是非對稱的,繁榮是長期的、逐漸加速的,而蕭條是突發的並且往往是災難性的。相形之下,當信貸不是反身性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素時,其模式趨向於更具有對稱性,比如,在外匯市場上美元的升勢或跌勢(在結構上)並沒有很大差別,匯率的變化似乎遵從一種波浪起伏的模式。

   我相信,這種不對稱源自於貸款與抵押之間的反身性聯繫。在這種情境下我對抵押所下的定義是很寬泛的:它可以是涉及借方信用可靠性的任何東西,而不論是否 實際上進行了抵押行為。也就是說,它可以是一宗財產,也可以是可望在將來獲得的一筆收入,在這兩種情況下,它都是貸方認為有實際價值的對象。估價被假設為 一種被動關係,其中價值反映了潛在的資產,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它牽涉到一個主動的行為:一筆貸款做成了。貸款行為可能會影響到抵押品的價值:正是這種聯繫 引起了反身性的過程。

  應該提醒讀者的是,我們已經將反身性分解為在相反方向起作用的兩種聯繫:對將來事件進行評估的「規範」聯繫,如 同在股票市場或銀行業務中那樣——我們稱之為認識函數,以及預期結果影響預期對象的「任性」聯繫——我們稱之為參與函數。參與函數之所以是任性的,是因為 它的效應並非總是可以觀察到的,而當它確實運行起來之後,又很難將其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不為人所知。有關金融市場運作的主流觀點傾向於置參與函數於不 顧。例如,在國際貸款興盛時,銀行家沒有認識到貸款國的負債率因為它們自己的貸款活動而得到改善。同樣,在集團企業興旺時,投資商也沒有意識到,每股收益 的增長取決於他們對其所作的估價。目前,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意識到抵押價值的侵蝕竟然會陷經濟於蕭條。

  貸款行為通常會刺激經濟活動,它 使借方能夠擴大消費,或投資於生產性資本。確實也存在著例外的情形,如果所涉及的資產不是實物資產而是金融性資產,那麼效應也就不一定是刺激性的。同樣, 還本付息會產生一種抑制的效應,因為本來可以用於消費或創造一筆未來收入的資金被撤回了。隨著待償債務總額的累積,還本付息的份額也增加了。由於只有新的 淨增貸款起到刺激作用,新貸款的總量也必須保持上升以保證淨貸款流入,維持市場穩定。

  貸款和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繫是遠非直接的(事實 上,這已經成為貨幣學派執迷於貨幣供給而忽略信貸的最好說明)。認識這一聯繫的主要困難在於信用毋需涉及實物生產或貨物及勞務的消費,它可以完全用於金融 的目的。在後一種情況下,它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就是或然性的。如果在「實物的」經濟和「金融的」經濟之間作一甄別,可能會對討論有所幫助。經濟活動發生於 「實物的」經濟;信貸的擴充和償還發生於「金融的」經濟,貸款行為和抵押價值之間的反身性相互作用可能把「實物的」和「金融的」經濟聯繫了起來,也可能只 限於「金融的」經濟。這裡我們將重點討論第一種情況。

  ① 寫於1985 年8 月。

  強勁增長的經濟傾向於增加資產價值和增加未來收入流量,兩者都是評估信用時所依靠的指標。在信貸擴張反身性過程的早期階段,所涉及的信用金額相對不大,對抵押品估價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也是為什麼這一過程在最初階段顯得很穩健的緣故。 可是,隨著負債總額的累積,信貸總額的權重日增並開始對抵押品價值產生了增值的效應。這個過程一再持續,直到總信貸的增加無法繼續刺激經濟的那一點為止。 此時,抵押價值已經變得過度地依賴於新增貸款的刺激作用,而由於新貸款未能加速增長,抵押品價值就開始下降。抵押價值的侵蝕對經濟活動產生了抑制的作用, 反過來又加強了對抵押品價值的侵蝕。到了那個階段,抵押品已經用至極限了,輕微的下跌就可能引發清償貸款的要求,這又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衰退。這就是對一個典型的繁榮蕭條循環過程的剖析。

  繁榮和蕭條是不對稱的。在繁榮的開端,信貸的額度和抵押品的價值都處於極小值,而在蕭條時,它們都處於極大值,但起作用的還有另一個因素,清償貸款是要花時間的,履行越快,對抵押品價值的影響就越大。在蕭條階段,貸款和抵押品價值間的反身性相互作用被壓縮在一個很狹窄的時段內,故而後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正是累積頭寸的突然清算,導致了蕭條的運動形態迥異於在先的繁榮。


   可見,繁榮/蕭條的循環是反身性過程的一個特殊變異。任何時候,只要存在著價值和估價行為之間的雙向聯繫,則繁榮隨之而生。估價行為呈現為多種形式,在 股市上,是收益;在銀行業務中,是抵押品。繁榮有可能——儘管未必——在沒有信貸擴張的情況下發生。我們在股票市場中討論過這樣的兩個例子,即REITs 和集團企業的繁榮。從理論上講,它們亦可在未將股票用作抵押品的情況下發生,儘管現實過程涉及了大量的信貸。若無信貸介入,逆轉將成為較為漸進的過程。收 縮不再是擴張的鏡像,其理由在前文中已經述及——相對於趨勢的初期,在逆轉期間,估價的反身性要素更為強烈——但(因為信貸沒有介入)同時也不會出現作為 蕭條特徵的清償壓縮。

  繁榮/蕭條模式及其解釋都是十分明顯的,難以令人產生興趣。奇怪的是貸款與抵押品價值之間的反身性聯繫至今仍未 得到廣泛的承認,有關商業週期的文獻汗牛充棟,然而對反身性關係卻諱莫如深。不僅如此,教科書中廣泛討論的商業週期,在持續時間上有別於此處所討論的信貸 週期,前者是一種短期波,服從於一個範圍更大的模式。人們意識到經濟發展存在著更長的週期,通常稱其為康德拉季耶夫長波(Kandratieff wave),但它從未得到「科學的」解釋。目前,人們都在關注我們可能正在趨近於又一次衰退,但一般都認為這次衰退同以往的歷次衰退相比並無二致,而對於 我們正處於更大循環的衰退期這一事實卻大都未予考慮。我堅持認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歷次衰退都發生於信用擴張期間,目前的這場尚未定型的可能的 衰退卻可能發生在真實經濟中的借款能力收縮的時刻,這在近期的歷史上是沒有前例的。

  在這一更大的循環內,我們究竟處於哪一個位置,這是難以確定的。必須承認,自1982年以來我一直為這一問題所困擾,令我迷惑不解的是繁榮分明已經洩了氣,而蕭條卻仍未發生。

   蕭條可能會突然降臨,尤其是在抵押物清償價值下降引起了信貸突然壓縮之後,其危險程度令人為之色變。人們為避免這一後果作出了艱苦的努力,中央銀行體制 的演化就是一個為了防範突然的、災難性的信貸緊縮而不懈努力的歷史。既然恐慌一旦開始就難以遏制,最好的辦法還是在擴張期就採取預防措施。為此,應當將中 央銀行的職能逐漸擴充到控制貨幣供給,而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則對抵押信貸的比率給予約束。

  到目前為止,當局一直成功地阻止了蕭條的發生。我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暖昧的地區,信貸擴張的「常規」過程早已達到高潮,但信貸緊縮的「常規」表現卻被管制當局所抑制。我們所處的位置沒有圖標,因為政府的具體干預措施也是沒有先例的。

  銀行和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受到監控,這個事實使交易活動的過程極大的複雜化了。金融史最好被解釋為其中有兩組而不是一組參與者的反身性過程:競爭者和管制者。

  這樣一種體系比起股票市場要複雜得多,在那裡,管制行為多少是固定的,是劇情展開的背景;在這裡,管制者的行為本身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認識到管制者也是參與者是重要的。一種自然的傾向是把他們視為超人類,他們以某種方式從外部凌駕於經濟過程之上,只是當參與者把市場弄得一團糟時才出來收拾局面。事實並非如此,他們也是凡人,具有凡人的所有缺點。們憑藉著不完備的理解從事管理活動,並且他們的行為也會產生意料之外的後果。其實,在適應環境方面,他們的能力比起那些為利潤和虧損所激勵的商人們似乎還要略遜一籌,因此,管制措施通常是為了阻止上一次的災難,而不是下一次的意外一方面,在情況迅速發生變化時,管制的缺陷尤其明顯;另一方面,缺少管制則導致市場出現更為嚴重的震盪。下面的討論涉及管制者和作為管制對象的經濟活動之間的反身性關係的辨析。這種關係伴隨著信貸擴張和收縮的過程,並與之相互作用,無怪乎其結果如此複雜繁難!

   管制的週期不具備信貸週期的反對稱特點,它似乎比信貸週期的繁榮和蕭條模式更吻合於我們為外匯市場所發展的波浪模式。正像自由浮動的貨幣傾向於在過高和 過低匯價之間上下波動那樣,市場經濟也傾向於在過度管制和管制不足之間來回擺動。管制週期的長度看來是與信貸週期相關的。信貸擴張和緊縮與經濟形勢的變化 息息相關,經濟形勢的變化反過來又對管制的效果有影響。反過來,管制措施不僅對信貸擴張的速度而且對其範圍均有影響。顯然,信貸和管制之間有一種雙向聯 繫,但在研究的現階段,相互作用遵循什麼樣的模式(如果存在這樣一種模式的話),我自己也不甚了了,這也是導致我感到困惑的主要之點。

  我們已經確認了一個遵循繁榮/ 蕭條模式的信貸週期,一個更像波浪起伏的管制週期,和此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當然,具體的模式還不很清楚,因為其中還會涉及到許多長期的變化,其中有些同信貸相關,有些同管制相關,另一些則同二者都相關。我們提到過,每一次危機之後中央銀行都變得更強有力,這本身就是表現於每一個獨特週期中的長期傾向。在大蕭條中,由於銀行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的崩潰,令信貸和經濟活動的緊縮大大超出應有的幅度。可以斷言,為躲過目前這個週期中可能發生的一場類似的崩潰,管制機構將使出渾身解數。此外,在這裡我們沒有對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信息革命和交通改善展開詳細的討論。所有這一切都影響了過程的結果,產生了一系列獨特的事件,對它們的解釋要比預言容易得多。

   從這個角度看,整個戰後時期是一個巨大的擴張的繁榮的一部分,這場繁榮現在已經充分發展成熟,蕭條已經呼之慾出了,然而,這次蕭條在關鍵時刻因當局的干 預而得以避免。政府行動和市場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我稱之為里根大循環的獨特結構。我們現在正處於大循環鬆懈的關鍵時刻,當局必須再發明一種解決方案 以預先防止蕭條的到來。

  同一個戰後時期還經歷了從政府管制到無約束競爭的幾乎徹底的來回轉換。我們現在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時刻,贊成放鬆管制的傾向正處於上升的勢頭,然而對政府在特殊領域內進行干涉的需要正在重現端倪。銀行業算是一個,當局已經開始加強管制了。

   人們可以嘗試用這種語言來書寫戰後時代的歷史。目前的信貸週期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管制週期的起源則早得多,甚至可以更遠地追溯到新政時期,儘 管就世界經濟來說,可以將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誕生當作起點。隨之而來的擴張同國際貿易和投資障礙的消除密切相關,但國際資本運動產生了佈雷頓森林體系所始料 未及且至今未解決的問題。

  在此,我不打算描述完整的情節,我將由我本人開始積極投入的那一點開始,而且我將沿自己投入的蹊徑展開,這 將獲得更富實驗性的特徵。我的經驗開始於1973年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後。曾經是固定的關係如今受到反身性過程的影響了,而我的興趣則從個別的公司和企業 轉向了宏觀經濟運行。我在1972年對「成長銀行」的研究構成一個轉折點,雖然當時我自己並未意識到。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現宏觀經 濟趨勢的不穩定性在主觀和客觀意義上都越來越令人不安,因此我決定使自己在1981年遠離積極的投資活動。1982年的危機之後,我對國際債務問題作了一 個理論研究,結果卻得出了錯誤的印象,以為1982年的危機構成了信貸擴張的高潮。當時我覺得當局預防蕭條不力,而未能意識到他們已經作得過了頭。他們實 際上維持了信貸的擴張,儘管是在一個比以往更不完善的基礎之上。美國政府取代欠發達國家而成了「最後的借方」,商業銀行業試圖通過向其他方向猛烈擴張為自 己向欠發達國家的貸款尋找出路。這導致了1984年的一系列危機,構成了銀行和儲蓄業的真正轉折點。我們現在正消化著這次高潮的苦果。美國政府繼續以不斷 增加的規模舉債,可是,轉折點正在迫近。美元已經開始下跌,外國人的債務將以貶值的貨幣償還。也許信貸創造還有最後一個仍然開足馬力的大引擎,那就是兼併 狂潮正處於巔峰的股票市場,然而它對實際經濟並無刺激作用。在我看來,相互關聯的信貸和管制週期的理論框架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變得更為清楚了,但是我還不 能斷言闡釋過程是完整的,不過至少適當的總結也許是有幫助的。下面我將運用這裡所勾勒的理論框架來解釋1972年以來的商業歷史過程,應該敬告讀者的是, 解釋是在這一坦承為試探性的理論框架的形成之前寫成的。

  附錄:寫於1986 年12 月

  完成瞭解釋之後,我就全 身心投入到從1985年8月至1986年年底的歷時實驗,企圖預言信貸和管制週期的劇烈變化。我得出一個奇怪的結論,這個週期好像在1982年停住了,要 不是金融當局進行了成功的干預,國際債務危機早就導致了銀行體系的崩潰。如此一來,崩潰固然得以避免,可它本來應該引來的真正的趨勢逆轉也就不曾發生,我 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不斷逼近深淵而後又退縮回來的體系中,險情降臨所喚起的凝聚力一俟危險消退便很快地分崩離析了,接著這種過程又以不同的形式重現自己。我 們可以在國際貸款、美國預算赤字、國際金融體系、歐佩克、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中觀察到這種變化,而1987 年無疑將成為保護主義把國際貿易體制推向崩潰邊緣而又不致於超越邊界徹底崩潰的一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2

家電業的「補貼依賴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7/5MNDEzXzQ0OTM5Mw.html

正當大面積的庫存讓家電企業如坐針氈之時,265億節能家電消費補貼可謂是緩了燃眉之急。5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消費的 政策措施,決定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啟動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推廣期限暫定為一年。

但先別高 興太早。綜觀歷史,政策刺激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帶來銷售激增的同時,也讓企業的毛利急轉而下。此前,面對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時,家電企業無一不是爭 奪補貼、「大躍進」式地開工建廠,在此刺激下,海爾、美的成功躋身「千億銷售俱樂部」,即便是玩一招鮮的格蘭仕、志高等企業,也放出豪言要做「下一個」。

只是,原本十幾家企業分食的蛋糕均攤給了上百家,毛利被攤得越來越薄。加之原材料等價格的上漲,家電行業成為名符其實的「微利行業」。在2011年,作為空凋一哥的格力僅有18.07%綜合毛利率。

低 毛利率的現實並未給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反思,甚至有不少企業患上了「補貼依賴症」。就志高而言,其2009年全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當年從國家「節能惠民工 程」高能效空調器推廣補貼政策中獲得的補助金額高達2.336億元,佔全年淨利潤的74%。然而,當持續兩年的補貼政策在2011年年中戛然而止,志高也 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2011年中報期內出現虧損。

眼下,面對265億的補貼誘惑,無人不會心動。「企業轉型」恐怕又成為家電大佬們面對公眾做出的說辭罷了。雖然本次的政策措施對於舊版家電補貼做了修正,但僅僅停留在刺激企業進行節能技術的研發上。

新 政的初衷是「豐滿」的,希望企業加強節能技術的研發,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但現實很「骨感」:如果新政的操作不當,會將家電企業帶入一個無休止的節能技術 「軍備競賽」,使其無暇顧及企業治理結構。換言之,企業為了能夠獲得豐厚的補貼,會調用大量的人力去支持技術研發,而原本通過人海戰術來提升銷售額的狀況 並不能得到根本改變,「一切向銷售看齊」的營銷式結構與低毛利的尷尬仍將長期存在,企業轉型也就無從談起了。

值得一提的是,患有「補貼依 賴症」的志高似乎在這次新政中再度佔得先手。今年年初,公司讓技術出身的廣東志高原常務副總裁鄭祖義接替雷江杭,出任志高控股的執行董事和董事局副主席。 鄭祖義是業內公認的「節能高手」,曾經在格力空調任職6年,在2001年格林柯爾掌門人顧雛軍全面掌控科龍後進入了科龍從事技術工作——「顧氏科龍」時代 科龍創造的「雙高效」奇蹟,就是鄭祖義的完美作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1

動漫補貼肥了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0/100413158_all.html

 中國動漫產業將擁有又一件金光燦燦的外衣。

  2012年7月12日,文化部發佈了《「十二五」時期國家動漫產業發展規劃》(下稱「十二五」規劃),這是中國動漫產業首次被單列規劃。

  在此之前,國產動畫電影《戚繼光英雄傳》引發的爭議餘波未了,這部被批評為「投資了千萬元卻做出了Flash水平」的動畫電影,成為動漫業依靠補貼投機「跨越式發展」的註腳。

  當下,這個缺人才缺資金的產業,正在與政府的強力扶持對接。但政策大手之下,市場自我調節機制失靈,公共資源浪費,優勝劣不汰,真正優於創作的動漫產品難以獲得公平的市場環境,相反,「扒片日本劇」「圈地開發房地產」「騙補貼」等事件相繼被曝光。

  行業的真實需求和市場機制難以對接,抱怨者既有創作者,也有投資人。如今,新的國家規劃出台,但政府喂奶式的補貼和行業節節上揚的發展數據布下的迷霧,如何散開?

非典型精品

  《戚繼光英雄傳》還未上映便被評為寧波市「文藝精品工程項目」,號稱耗資1200萬元,由浙江河姆渡動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浙江餘姚市宣傳部聯 合出品。2012年5月底,流傳在網絡上的三分鐘的預告片,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畫面死板單調、人物動作僵硬、音效垃圾、字幕大量錯別字等問題,立刻遭到 業界和公眾炮轟:「刷新了動畫電影的新底線」,「強姦觀眾智商」。

  隨後,《泡芙小姐》導演皮三聯名了13位動畫業內人士,包括張小盒動漫創始人陳格雷、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老師薛燕平、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陳廖宇等,發公開信質疑該片: 「以1分鐘2000元的製作成本來計算,片長90分鐘全部製作費用為18萬元,即便慷慨到極點投資200萬元,還有1000萬元花在了哪兒?」

  完全依照該預告片內容重新製作的一個3D版本隨後在網上流傳,質量上乘,與原片形成鮮明對比。據視頻提供方介紹,這部片子出自六個剛畢業的大學 生之手,耗時三天,製作經費是:泡麵一箱,咖啡若干袋,AD鈣奶四支,A4紙半包。他們做這個片子的目的是反映寧波動漫真實水平。

  上述13名業內人士的聯名信發給了寧波市政府、市委宣傳部和餘姚市政府、市委宣傳部的,信中詢問:餘姚官方是否參與投資、製作及出品工作?《戚繼光英雄傳》被列入寧波市委宣傳部「文藝精品工程項目」是否屬實?出品方獲得多少政府扶持資金?

  餘姚市政府的官方回覆是:「1200萬元的資金是河姆渡動漫自行籌集;餘姚各級財政從未對該作品進行投資;領導署名問題,是相關負責人出於重視文化產業發展,而該公司又是落戶餘姚市的首家動漫製作企業。

  在政策方面,河姆渡動漫與其他文化企業一樣,享受《餘姚市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規定的政策。」《餘姚市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意 見徵求)》規定,文化產業園區入駐企業簽約租期達到三年及以上且簽約率50%以上的,將獲得租金補助,即第一年補助100%,第二年補助70%,第三年補 助50%。從文化企業入駐之年起五年內,還按其實現銷售(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形成的地方財政貢獻部分的50%給予獎勵。

  5月24日,《戚繼光英雄傳》製作方河姆渡動漫通過微博澄清:「1200萬元投資包含劇本、製作、宣傳、發行、圖書、文具等衍生產品開發等費用,政府未給這個項目任何一分錢的投資。」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陳廖宇則對媒體直言,《戚繼光英雄傳》所謂「影院上映」其實是假上映,是通過各種關係走個形式。「即使上映一天,也算上映過了,如此就可申請各種補貼,參加官方各種評獎。」

  「當時(爭議出現時),《戚繼光英雄傳》或許確實還沒拿到錢,因為國內大部分地區是在作品播出後,才給予相應獎勵。」杭州市一位長期幫助動漫企 業融資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以杭州市西湖區為例,該區內企業原創動畫電影只要符合「一小時以上片長、在院線上映」,即可從西湖區拿到50萬元上映獎勵,此 外還有市級和中央級的獎勵。

喂奶式補貼

  「在我們看來,(《戚繼光英雄傳》)一點也不新鮮,業內一大把這樣的企業。」卡通先生影業公司CEO王磊介紹說,近幾年各級政府大力發展動漫產業,發明了各種級別和名目的補貼和獎金,甚至可以覆蓋產品製作成本。

  目前,全國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份出台了專門的動漫產業扶持政策,多數政策仍以播出補貼制度為主。

  以上海市寶山科技園內的一家動漫企業的原創動畫產品為例,它可以申請的資金補貼項目琳瑯滿目。

  根據園區政策,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每分鐘獎勵企業1000元,最高額度是30萬元;在省市級電視台播出,每分鐘獎勵500元,最高額度是20萬 元;在境外主流媒體播出,每分鐘獎勵1500元,最高額度是50萬元。此外,獲得國際性重大獎項的動漫遊戲原創作品,一次性獎勵100萬元。

  根據上海市政策,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可獲每分鐘800元獎勵;在省級電視台播出,每分鐘600元。收視率在上述兩級電視台年度排名前十位的,也 有適度追加獎勵。上映一年內國內票房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擇優給予企業獎勵,最高額度50萬元;在網絡、手機動漫(包括播出收入、產品授權收入)產品 銷售年收入15萬元以上的,擇優給予獎勵,最高10萬元。

  在國家層面,還可以申請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國家動漫精品工程、國產影視動畫扶持項目等項目,獎金數目不等。此外,針對動畫的劇本創作,上海市還有額外資助,資助金額在2萬元-40萬元之間。

  根據上述不完全統計,一部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過的動畫節目,每分鐘基本補貼就近2000元。

  該園區負責招商引資的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除去這些固定獎勵,還有很多針對企業不同性質、規模、發展階段的政策優惠和補貼,靈活可控。

  「上海的補貼還算中等水平,北方幾個急於發展動漫產業的城市,補貼政策更多、補貼額更高。」杭州市文三路電子信息街區管委會副主任傅陽告訴財新記者。

  為了達到補貼標準,於是出現了很多24點後上映的動畫片。孩子睡著了,片子給誰看?電視台藉此向企業交差,企業向政府交差。

  據上海城市動漫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介紹,現在很多電視台播放的動畫片已經完成了「買片播——無償播——收費播」的階段,「現在的片子要在電視台播,反而要付費給電視台,今年以來,又更進一步了,還要給你(電視台相關負責人)私人好處。」

  各地的政策不同,也催生出了相應的畸形產品。在2011年,國產動畫片《高鐵俠2011》被指出全面抄襲日本動畫片《鐵膽火車俠 1998年》。

  事後,自稱該片製作方的瀋陽非凡創意動畫製作有限公司內部員工爆料稱,公司此舉是為了完成政府補貼的要求:要在2011年完成1萬分鐘的生產 量,才可以獲得相應補貼,於是採用了「按照經典老動畫的劇情和分鏡,直接改造成3D動畫,動畫人員只需要按照原動畫摳動作」的捷徑。

  「有的企業出於趨利本性,不去研究市場和產品,反而潛心研究各地的政策,這種方向是不可取的,也有悖於政策引導的目的。」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動漫處的金鵬告訴財新記者,文化部作為主管部門,沒有辦法一一監督監管,只能要求各地規範扶持政策,不能簡單的以補貼來吸引企業。

基地衝動

  補貼源於政府引導政策。2004年國家頒佈《關於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後,國內的動漫產業開始大跨步發展。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等部門制定的《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提出發展動漫產業,文件中提到 將動漫中小企業納入「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資助範圍,並且享受有關所得稅、增值稅的優惠政策,中央財政以專項發展基金予以財力支持。

  2007年,國家廣電總局《關於促進我國動畫創作發展的具體措施》出台,該措施規定各級電視台在17時-19時這一黃金時段內必須播放國產動畫 片;隨後,國家廣電總局宣佈從2008年5月1日起,把播動畫片的時間延長到17時-21時,並在播出總數量上說明:國產動畫片與引進動畫片的播出比例不 低於7︰3。

  2009年至2011年期間,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了《關於扶持動漫產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關於扶持動漫產業發展增值稅、營 業稅政策的通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發佈《動漫企業進口動漫開發生產用品免徵進口稅收的暫行規定》,對經認定的動漫企業予以營業稅、所得 稅、增值稅、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五大稅種的優惠。

  一系列密集政策的出台,從播出渠道、企業稅收等方面助推動漫產業發展。各部委也開始了基地建設:2004年至2008年間,國家廣電總局先後批 准建立了23家國家動畫產業基地;文化部先後授牌五大「國家動漫遊戲產業振興基地」以及數個與動漫相關的基地牌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先後批准了四個「國家 網絡遊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以及七個「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

  多部委多頭管理的狀況在2009年得到統一。《關於印發〈中央編辦對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三定」規定中有關動漫、網絡遊戲和文化市 場綜合執法的部分條文的解釋〉的通知》規定,2009年年底前,動漫和網絡遊戲相關產業規劃、產業基地、項目建設、會展交易和市場監管等工作全部劃入文化 部,文化部成為動漫、網絡遊戲的主管部門。

  根據文化部產業司司長劉玉珠介紹,2010年,中國對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建設基地的研發資金總投入超過143億元人民幣,其中,對動漫業的研發資金投入最多,超過10億元。

  除去在基地建設中的投資,各級政府對動漫企業和作品的補貼和獎勵名目也眾多。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國家動漫精品工程、國產影視動畫扶持項 目、「原動力」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劃等項目,都有針對動漫產業的專項獎勵。僅文化部在2008年實施的「原創動漫扶持計劃」,就投入資金2100萬元。

  對地方政府來說,在中央大力發展動漫企業的政策背景下,熱情高漲。幾乎每個省會城市都建設了動漫相關的產業園區,市級甚至縣級動漫基地也是不計 其數,「鋼鐵之城」安徽馬鞍山、「煤電之城」遼寧阜新市、「塞上江南」寧夏銀川市都出台了發展動漫產業的優惠政策,並建立了動漫產業基地。截至2010年 底,全國成立各級動漫產業基地超過40個。

  這些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房租優惠、稅收減免、公共技術平台建設、播出獲獎作品獎勵、展會推介、人才引進等方面。2010年,僅基地出產的國產動畫片就超過了13萬分鐘,在時間長度上拿到了「全球第一」。

  「基地裡培養出來的,叫的出名字的動漫作品少之又少。很多基地都是政績工程,打著動漫政策的旗號圈地、拿優惠、拿補貼,」傅陽告訴財新記者,基 地靠單純的租金補貼和稅收優惠,或許可以短期內吸引企業入駐,但是難以維繫,企業在政策優惠到期後,往往會拔腿走人。「那些低價或者免費得到的園區土地, 則會轉而開發房地產。」傅陽說道。

誰來講故事

  根據文化部的數據,中國動漫產業產值從「十五」期末不足100億元,到2010年達470.84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30%。「十一五」期間, 國產電視動畫片產量從8萬分鐘增長到22萬分鐘;動畫電影批準備案數量從12部增長到46部;漫畫期刊年發行量從4000萬冊增長到1億多冊,漫畫圖書年 發行量從3000萬冊增長1倍以上。

  在第八屆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的相關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近幾年的動漫產業是在政府的政策拉動下,被強行拔高,求量不求質的「大躍進」發展模式不利於動漫產業的真正成長。「喂奶」式的扶植政策也並未培養出更多的精品。

  卡通先生影業公司CEO王磊說:「客觀地說,政府扶持補貼也是必要的,有很多創作能力不錯的公司,是在這些補貼維持下,可以堅持原創,可以活下去。」

  王磊從事動畫電影投資運營多年,曾推出《喜羊羊與灰太狼》《賽爾號》等一系列國產動畫電影,他說,目前在中國動漫行業,成功品牌轉化成動畫電影相對容易,完全的原創精品很難找到,「缺會『講故事』的人」。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院長黃勇也認為,扶持政策應重新明確定位,真正把扶持計劃給到需要扶持的動漫人。「已經在央視播出了,說明作品是比較成功的,這樣的作品還需要扶持嗎?」

  「投融資渠道匱乏、高端人才緊缺、企業投機等問題依然存在。」傅陽認為,中國動漫的底子還很虛。

  人才匱乏,幾乎是所有動漫企業一致反映的問題,也被認為是動漫產業難以前進的核心問題。一缺創作人才,二缺運營人才。

  以口碑不錯的動畫作品《魁拔》為例,據製作方介紹,其3500萬元的成本,大部分用作培訓費,從頭到尾培訓專業人才——招來大批從動漫專業畢業 的大學生,從透視、素描色彩,包括人文、歷史、數學、物理,全方位地進行綜合培訓教育,用五年時間打造出創作團隊。「這樣的成本,大部分的企業是承擔不起 的,如果政府能夠在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教育上多花些心思扶持,對動漫企業來說,幫助更大。」傅陽認為。

  在融資引導上,在「十二五」規劃中列明,鼓勵引導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加大對動漫產業的投資,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 資動漫產業,推動政策性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動漫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動漫企業納入相關政策性基金資助範圍;支持動漫企業上市融資。

  然而,動漫企業遇到的融資難和其它中小企業類似之外,還有其輕資產、盈利前景不明朗的弊端。

  「浙江民間資本的嗅覺是最敏銳的,現在股市、樓市、高利貸的投資渠道都不暢的情況下,他們也寧願錢捂在手裡,不肯投資在這個政府積極倡導的行業上。」傅陽說。

  上海一位長期投資文化產業的VC對財新記者表示,她認為目前動漫行業中大部分企業是「騙補貼、做代工」,加上盈利模式不清晰,對資本誘惑不大。

  王磊認為,這恰好反映了中國動漫產業的尷尬境地:因為整體水平低,所以資金和人才不願進來;沒有更多的優質資源進入,產業水平難以提升。政府的種種補貼政策,是鏡花水月,養肥了投機取巧的人之外,並不能從根本上推動動漫產業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