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相關性123 --舊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336.html

相關性是一個很意思的話題。

 
一直以為我可以把任何人類熱點轉化為投資語言。
 
這就是相關性。
 
今天有感而發寫一下最近的思考。
 
觸發今天下筆的主要原因是查了一下和友人去年的聊天記錄。
 
重點是去年探討手機HD話的一些交流記錄。有很多閃光點也有起碼一個以上的遺漏而且都是Big picture。
 
 
感慨良多。
 
其實去年我搞的都是影像股。
 
從開始的IMAX到後來的OMNI然後到SIMG.
 
這條線是從3D到HD手機化到HDMI家電標配。
 
整條線都是視覺享受的演化,更確切點還是模擬化轉移到數字化的進程。
 
3D電影院是3D+數字播放器。導致的影院升級。
 
HD化是利用iphone上高清攝像頭。同時雙攝像頭替代早前但攝像頭。既有產品升級還有數量升級的因素。才導致OMNI接近翻倍。
 
HDMI更簡單家電的HDMI化核心也是高清的傳輸。高清的傳送加DRM+不壓縮。核心還是對畫質的追求。
 
所以回頭整理這一切看起來非常的清晰。當然我在當時遠沒有那麼清晰的思路。
 
這裡重點是我遺漏的。
 
遺漏了什麼。
 
和友人的交流中其實遺漏了兩個重點
 
1.是稀土。高清+LED會對稀土有額外需求。7倍
 
2.是Nvidia 手機HD化成為下一個殺手級應用其實只看了鏡頭,忘記看顯卡鳥! iphone上HD會帶動整個手機產業的HD化演進。這也正是整個產業在2010年夏天在干的事情。有了這Big Picture. 任意時間點買入Nvidia在去年都是正確的。還是那句老話「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
 
回過頭還是可以重新定義一下Big Picture.
 
這一系列的公司本質上是人類追求更清晰畫面過程中付出的代價。

相關性2
相關性很多
 
海南免稅 美蘭機場一個月30%漲幅
 
上海缺電 上個星期的報導讓皖能電力昨天7% 我是剛看第一財經日報才知道的。上週為這問題和@海布里餘部 在探討。當然皖能的上網電價應該沒法動最多是發電小時數有變化真對業績有多少影響難說。華東電網上海是每年缺電過去是主要問安徽購買。今年安徽估計也不夠鳥。這些信息其實都可以隨時查到。
 
說到相關性不免還要說到巴菲特
 
最近的話題是巴菲特說如果他還要活50年會投資科技和能源
 
這點上還是可以說到相關性。
 
 
記得以前我說起過一個例子。回憶下每個人第一次喝可口可樂的時間。對比下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的時間。
 
我是1984在北京第一次喝。太難喝鳥,一股中藥味。而且還是玻璃瓶裝。
 
巴菲特買入大概在1987年
 
這個事情的相關性其實是兩點上
 
1.作為一個時代的背景下巴菲特選擇了他那個時代的特徵消費品。他是生活在一個從產品稀缺到產品過剩的大的時代背景下的。
作為巴菲特的時代他必然鍾情消費品。這和我必定鍾情internet和所謂高科技產品一個意思。
 
那句老話讓我記憶猶新:當你喜歡的唱片只值得0.99分的時候你知道自己老了。
 
回到30年代當時的故事是有女人味了玻璃絲襪獻身。
 
回溯到00年代初,起碼有近百萬女性為了第一部手機獻身。無他時代特徵而已。
 
當然今天的女性會為了整形,為了奢侈品獻身。
 
為iphone?不會199iphone4 ipad2也不過199.
 
 
 
 
2.作為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的開始。消費品作為商品加速在全球普及。可口可樂是重要特徵。
 
我記得巴菲特說他在中國的投資不到5%,但是我相信中國的因素對巴菲特的財富影響起碼20%
 
假設沒有全球化導致的可口可樂重新賣到中國,很難想像可口可樂可以做到現在的市值。起碼減半。
 
 
歸納一下
 
巴菲特的持股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是他和他所處時代的相關性。
 
作為一個不同時代的人會有不同的投資標的。就是巴菲特說的科技。我查過他用的是technology我相信這裡特指的是IT。
 
同時巴菲特是處於產品稀缺到過剩的過程階段。所以他持有消費品
 
當下這個時代是產品過剩質量過剩的時代, 所以創造需求才是時代特徵。
 
舉例而言Twitter就是創造出來的需求。HD就是創造出來的需求。
假設不涉及這些行業你無法比較難戰勝時代。
 
創新是時代特徵。
 
至於能源,我能想到的無非是開源和節流。觀點說過不少。沒新思路。
 
以上是相關性2
相關性3
相關性3
 
今天思路很多
多寫一些文字
 
巴菲特說他最重視的是他的聲譽。
 
 
聲譽其實就是信用。
 
那麼這些所謂信用和聲譽有啥用呢?
 
1.節約廣告費
這很容易理解
 
2.Bid/Ask差價
 
高盛和巴菲特的交易是高盛自己找上巴菲特的!
 
表面上看交易雙方是平等的。
 
但是實際上是不平等的。
 
這個差異就是最形象的解釋是Bid/Ask 差價。
 
這本質上就是交易選擇權的價格。
 
這個價格很高。這價格的定價就是聲譽的定價。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從事這行第一記住的就是信用。信用幾乎是我的職業生涯。
 
 
說到這裡其實殊途同歸,頻繁交易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Bid/Ask差價。仔細計算下就知道。
 
頻繁交易累計的Bid/Ask差價一定大過手續費。有交易經驗的人很容易得到這結論呢。
 
 
本質上我並不喜歡這句話:別人貪婪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這不是價值投資。這句話的本質是反向投資。
 
這裡的差別不大,甚至95%時候反響投資等於價值投資。
 
除非出現極端情況。
 
當所有人恐懼的時候你買入雷曼兄弟你一定會哭
當所有人恐懼的時候你買入GM你也一定不會相信恐懼和貪婪這句鬼話。
 
這句話對的一面其實是財富是金字塔形分佈。人本身和人在博弈。
 
大家都富裕鳥,本質上也就沒有了富裕這個詞鳥。
 
相關性靠其實就是商業邏輯 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29

相關性 4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34e.html
相關性 4

1.地方債+存款保證制度

今天的報紙頭條幾乎全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傳出消息:地方政府不能自主發債。」
聯繫早前的因為利率自由化趨勢導致的存款保證制度。

這兩個事件的背後是什麼?

說起來也簡單,就是房子部門和地方借用國家信用。

那麼這個結論有啥具體的影響呢?

這裡簡單分析一下。

1.這次動用人大修法禁止地方發債,說明時下的地方債風險很大。
雖然不至於違約但是壓力很大。特別是現金流,不然可以借新還舊。
中國的債券市場從海龍債以後已經不是一個市場機制下的債券市場。全部是依賴國家信用。
從大的角度看地方債問題不大(國家信用),但是局部的還款困難已經是必然。從327開始,大家懂的不行我修改規則。參考鐵路的玩法,突破40%淨資產紅線之類。全世界都這玩法。美國當時就是修改了Mark 2 Market的玩法。當然我個人覺得mark 2 market確實需要改進特別是流動性差的資產但是這並不是一個謹慎的態度。

2.地方不可以發債那麼房地產必定大漲。
問題的背景是兩個,當下的所謂房地產調控是在控制需求上。如果放開需求房價必漲無疑。
早前討論過地方GDP導向和任期制的矛盾導致三個好玩的事情
1.環境問題(透支未來健康)
2.地方債(透支未來現金流)
3.土地(透支未來發展空間)

當然還有一個沒提到就是投資養老金問題。更嚴肅和嚴重的是透支道德。這就不是經濟問題鳥。

如果不給借債,那麼地方政府對土地的依賴一定更嚴重。所以必定有動力主動推高房價。這幾乎是邏輯的必然。而且最簡單的工具就是放鬆需求的控制。
注意時下任何地方一旦放鬆需求控制房價必漲。除了幾個資源型城市之外(鄂爾多斯是沒戲鳥)

所以結論是不給發地方債房價必漲

2.頁岩氣+PM2.5---煤價
這是世界上commodity的價格一定是週期性。週期長短不同而已。

能源價格和從鋼鐵到銅的價格都已經走了若干年牛市。所以必定會走熊。這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同時每次走熊的觸發點都會迥異。
上次是有19塊最後一擊好像是911
大家都不敢坐飛機。

這次煤炭告別所謂黃金十年
大概是兩個因素
1.工業的景氣週期
2.頁岩氣導致的整個能源價格中樞下滑。(主要表現在頁岩氣對其他能源的擠出效應。比如美國的煤炭出口中國會擠壓中國煤炭的價格)

這裡更要說一個PM2.5

我相信燃煤的發電站對PM2.5的貢獻一定不小,so包括體制內體制外幾乎所有人都會贊同和鼓勵甚至同意補貼,燃煤發電站轉型為燃氣發電站。這個會加速燃煤需求的減少,增加Gas的需求。

這兩個都是Big Picture。由小及大。背後的相關性值得仔細體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0

中藥股值得投資嗎?中醫中藥以及投資相關的幾個問題 梁劍

http://xueqiu.com/8186325164/22211151
把觀點列在前面:

1,中醫和中藥是兩碼事;
2,中藥有的或許是有用的,有是撞概率,有的是心理暗示,有的則可能是有害的;
3,生產口服、外用中藥的中藥股,買也沒大的問題;
4,絕對不買生成中藥注射劑的企業;
5,如果能到一種中藥,可醫治現代醫學認為的不治之症,或者比現代醫學更有效,你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6,對於那些只蓋帽子,說空泛的概念,談文化,不討論具體問題的同學,在這裡統一回覆一下:大家白費口舌,還不如相忘於雪球[哈哈]

以下是正文:

雪 球上涉及中藥股投資的問題,經常都引出對中醫中藥的爭論。這個問題都吵了上百年了,基本還是那些東西。就如和基督徒去爭論上帝是否存在一樣,和中醫粉絲辯 論,既有冒犯性,也不會有啥結果。後來聽人說,單獨和教徒(無論哪個教)爭論是白費口舌,但是如果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圍觀,過程就有了意義。

因此,長篇整理一下,供有需要之人士參考,不是為了改變部分球友的看法。本文不涉及醫學專業問題,某些醫學的措辭和描述,也可能不嚴謹,只想談常識和邏輯。

一,中醫和中藥

     中醫是一種理論體系(叫知識體系啥的也可以);中藥是具體的實物。好比如,我們搞個關於櫻桃的徵文大賽,大家從各個角度、各種題材生產出關於櫻桃的文章(知識),但櫻桃還是原來的櫻桃(實物),不會因為大家怎麼抒情或者辱罵而改變味道。這是兩者的區別。

   中藥是自然界裡原本存在或者經過粗加工而成的各種實體物品(主要是植物);中醫是用來解釋這些物品各自有什麼屬性用途、如何使用、以及人體內部運行的理論。

在中醫理論誕生前,以及沒有中醫理論的地方(古代的印度、歐洲、非洲),我們的祖先就是用各種物品(主要是植物)來治病療傷。比如,肚子痛,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吃了某個東西,後來好了。下次痛的時候,可能還會再吃這個東西試下。遇到別人肚子痛,也會給這樣的建議。

祖 先們依靠無數的案例積累經驗,再發揮想像建立各種聯繫。由於通訊和交通非常落後,民族、部落之間是基本各自獨立地總結和思考,用各自的語言發展自己的理 論,最後形成了中醫、蒙醫、藏醫,以及印度、非洲、歐洲等各自的古代醫學(有的被合併了,有的消失了),現在都被統稱為傳統醫學。與傳統醫學相對的,是現 代醫學,在中國被誤稱為西醫。真正的西醫是歐洲在放血療法時代的古醫。

二,中藥有效果嗎

     前面說了,無論我們用什麼語言去定義和描述,中藥(西藥也一樣)也是具體的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各自的屬性,吃到胃裡,然後經過小腸大腸,最後排泄出去。那麼會在我們身體裡留下什麼呢?

   這些物品(無論中藥、西藥或者其他任何東西),在人體內部的具體運行和作用過程,現在已經可以被物理、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做詳細的觀察、記錄、研究。

作為醫學小白的我們,不管他們的研究,只管從結果看,你這個東西(無論中藥、西藥)有沒作用,能否治病。因為很多對中醫的信服,是直接來自親歷中藥的療效。

下面來說下關於療效的邏輯問題。

我感冒了,吃了一種叫X的藥品(別管它是中藥、西藥,還是非洲哪個民族的藥),過幾天就好了。我可以說,X藥品,對治療感冒有效果嗎? 無論你用什麼理論去解釋,這療效是鐵打的事實,你總不能睜眼說瞎話吧。

有人說,這是巧合而已。OK,又一次,我感冒了,又吃了這個X,同樣幾天就好了。

這還不夠說服力? 於是,我統計調查發現,張三、李四、王五…….感冒吃這個東西都能好。我甚至敢肯定,全世界可以找出10億個治好的案例來。 難道還不足以證明X可以治感冒嘛嗎?

傳統醫學,就是這樣以一個個案例來證明藥品(或者療法)的效果。

如果有藥廠因此生產X藥品,向市場銷售,公司也上市了,大家敢買它的股票嗎?

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感冒的人吃這個都好了, 如果不吃這個X物品,是否也能好?

於是,我下一次感冒時,試下不吃這東西,分別有三種可能的結果:

1,更快好了;

2,好的時間一樣;

3,更遲好了;

但是能否因此分別得出結論:X藥品是反作用;X藥品沒有用;X藥品有用?

No。 因為我每次感冒的類別和程度都不同,而且身體、精神狀況、以及飲食作息和以前都大相逕庭。更嚴重的是,這個「好」是個模糊的感覺,不同時間和不同條件下, 感覺差別很大。上面的案例還可以改得更複雜點:第一天吃物品A,二天吃B,第三天吃C,第四天吃X,然後好了,是否能得出結論,A、B、C都沒用,只有X 起作用?

我們從統計學中可獲知,為了排除個體差異,需要隨機的大樣本調查。比如,我們要知道中國人對釣魚島事件的看法,不能在街頭上逮住一個人問,就得出結論。更不能只在鐵血網上做個調查。更精確的辦法是,被調查者是隨機的產生,無論職業、年齡、性別、地域等。

回到證明X對治療感冒是否有效的案例中來,為了避免個體的差異,隨機找一批患者,分成兩組,一組吃X,一組不吃。然後觀察統計最後的結果。

又為了避免吃X的人,認為自己吃藥會好得快點(心理暗示),兩組人都吃,但一組吃真的X,另外一組吃假的X,而且他們不知道。又為了避免給藥、做統計的人心理上的干擾,連他們都不知道哪些是真的X,哪些人吃假的X(只有不參與的第三方知道)。

這就是著名的隨機雙盲對照實驗。在我看來,這實驗的設計和醫學毫無關係,就是個邏輯思維實驗。

但傳統醫學拒絕這樣的驗證方法,只依賴個案的結果。中藥的現代化內容之一,就是做隨機雙盲對照實驗,看下傳說中神奇的東西是否真的有用。

$天士力(SH600535)$就是這樣的代表。

三,中藥是些什麼?

將直流電兩極放入水缸中,我們會分別得到氫氣和氧氣。無論我們用什麼理論去解釋,不會改變這事實的發生和重複發生,更不會修改這兩種東西的任何屬性—— 一種可燃燒,另外一種可用來給我們呼吸。

同理,古今中外任何藥物,無論我們用什麼理論去解釋,對藥物本身的屬性沒有任何影響。我們吃下去後,各種成份在我們身體裡發生各種反應,也不以我們的理論解釋為轉移。

因此,中藥現代化的另一個重點是分析中藥的成份,測試各種成份分別起什麼作用,然後提純、去掉有害無用的成份。

事實上,不少傳統藥品裡,被發現可導致慢性中毒的成份(急性中毒的很容易發現)。而西方醫藥公司,也曾嘗試過對草藥進行分解、檢測、提純,但發現得不償失。

四,中醫中藥的市場空間

我們知道,在過去一百多年裡,人類攻克了無數醫學難題(包括天花、肺結核等),但是仍有大量的疾病令人類束手無策。

可以粗略認為,有三分之一的疾病,人類找到了有效辦法(如天花);有三分之一的疾病,人類沒有有效辦法,但是會自己痊癒(如感冒)或者相伴終身而無明顯症狀;還有另外三分之一的疾病,人類基本沒有辦法,也不會自己痊癒(如狂犬病、以及@Fenng 同學的類風濕)。

好了,我擺攤客串江湖醫生,來的病人無論男女老幼,還是咳嗽發燒,我都隨便抓一把垃圾(假設無急性危害的)給他們,然後會有什麼效果?

如果是前面說第一類疾病,有時候「有效」,因為這類別還包括了部分「治療馬上能好,不治療自己慢慢好」的疾病。

如果遇到第二類疾病,那就太簡單了,吃多幾劑更健康。

第 三類呢?要發財啦。別的醫生告訴他沒法治,我卻給他希望,可以訛詐一大筆。雖然最後也沒治好,這也怪不得我,本來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而且,病人病情不會 每天一樣,有時候貌似好轉一點的時候,可以說是我的功勞。還有一種情況下,可令神醫揚名立萬——病人之前被誤診。某些疾病誤診的概率,高到令人難以相信 (有報導說帕金森症被誤診的概率高達60%)。病人被誤診為絕症或者其他嚴重的疾病,最後在我這裡吃垃圾好了!

另外,病人對「好」「好了點」只是個模糊的感覺,還受心理暗示的影響。加上這些,我這垃圾療法的有效率,超過三分之二!

可見,庸醫庸藥的生存空間巨大。這市場不單屬於中醫中藥,也包括部分西醫、巫醫、問鬼的、跳大神的。

五,中藥股值投資嗎?

再回到投資的問題上來。上市公司裡,$天士力(SH600535)$是在做中藥現代化;$云南白藥(SZ000538)$$東阿阿膠(SZ000423)$$片仔癀(SH600436)$$同仁堂(SH600085)$主要是傳統中藥(也有部分針劑)。

不可否認,任何股票,都有賺錢的可能。但如果公司生產的東西,沒有實際使用價值而且可能有害,只是靠矇蔽消費者(還是病人)去產生收入,這錢可賺得不易。保健品公司大多也符合這特徵。

基於前面的分析,加之中國市場之巨大,而大家能接受前面的道德瑕疵,中藥股買也沒大問題,只有一種除外——生產中藥注射劑的。

我 們的腸胃系統有強大分解消化功能,也得益於祖先們以身檢測,所以可導致急性危害的量產的中藥並不多(如果有的話很容易被發現),但慢性危害的藥不少,包括 同仁堂可導致腎衰竭的龍膽瀉肝丸。但從已發生的案例來看,藥廠並不需要對此負責,藥廠認為自己是根據藥典生產的,要索賠你找找藥典去,找華佗去。因此投資 風險很小。

不過我們的血循環系統,與消化系統相比就爆弱了。將成份不清楚、作用不明確、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的物質,注射到血管(靜脈)中,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無論從社會發展,還是人道主義,或者是資金安全的角度,都不應該投資生產中藥注射劑的企業。

至於國內其他化學藥、生物製藥企業,最有前途可能是仿製藥。至於完全自己研發,如果瞭解現代藥品研發的漫長過程和嚴謹性,幾乎令人絕望,看不到投資的盡頭。

六,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如同其他民族、其他學科在歷史上產生的各種理論一樣,都是人類在認知能力低下的時代,為瞭解釋世界而創造的各種知識。祖先們將自己所能觀察到現象,加上聯想,再用模糊的詞彙籠統地描述歸納。

有些模糊籠統的理論,因為過於模糊,不好說是錯的,但是基本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比如醫生和你說,身體要如何平衡,不能陰陽失調等,說了等於白說。很像一個笑話,三個人趕考,算命先生伸出一根指頭,無論三個人的結果如何,都給他說中(一起考上,一個都沒考上,一個考上)。

這些貌似高屋建瓴實則廢話的理論,並非東方民族的祖先獨有。

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提升,大家逐漸發現原來的侷限,不停地修正或者顛覆前人的知識,社會才發展。比如,人類一度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發現太陽才是中心,再後來又發現太陽也不是中心。

人類在自然探索(包括對人體自身的探索)方面,不斷深入,細分了很許多學科。有化學、物理、數學……等,但沒有分成英國化學、德國物理、美國醫學、中國數學。因為在水缸裡通電,不會因為在中國或者在美國而得到不一樣的東西。

同理,某個東西吃到肚子裡或者注射到血管中的後續影響,不會因為東方人或者西方人而有質的不同。現在也只有中國人,才有 「西醫」這樣的稱呼。

七,關於中醫中藥的常見問答:(之前@釋老毛 在這裡回答過不少,以及@whig 輝格以前也寫過不少類似文章,還有@雪楓 也有個不過少論述,大家都可以參閱)

1,光說中藥的副作用和潛在危險,西藥不一樣有嗎?

答:沒錯。限於目前人類知識的侷限,以及有意或者無意的過失,西藥(其實叫西藥不合適)也出現過(未來仍會有)各種過敏致死,或者某些被認為安全的成份, 後來被發現有其他危害等案例。但是如前面說的,中藥和西藥在研發、檢測、統計的方法和流程上的差異,中醫並不能發現這些問題,除非是吃下去馬上有反應的。 現代醫藥在早期的動物實驗到三期臨床試驗,已經極大地低降低了用藥的風險,並且掌握了可能的不良反應。另外,由於成份的單一和固定,還可在未來各種研究 中,逐步發現之前遺漏的問題(如果有的話)。

2,如果沒有中醫中藥,我們的祖先怎麼活下來?

答:參見前面說的。要知道,這個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的祖先,和中醫都沒發生過任何關係。

3,難道現在西醫的理論就是萬能了嗎?

答:很遺憾,人類目前的知識,所無法認知的事情還有無數至多。有的問題可能永遠也解決不了,但是不等於我們老祖宗的理論就是對的。

4,我就是看見過,這病怎麼都治不好,一個中醫開兩劑藥就好了。你怎麼解釋?

答: 我解釋不了。但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找到一種藥,可醫治現代醫學認為的不治之症,或者比現代醫學更有效,那麼恭喜你,你的財富可超過雪球裡所有的網友 了,包括大道也望你莫及。毛估估一下,一種治療乙肝的特效藥,僅中國的1億潛在客戶,平均每個人願意花費多少來清除他的乙肝病毒呢? 100塊吧,也就是100億的市場。如果是對付感冒的更不得了(西藥還沒有敢稱可治感冒的藥)。

5,中國人在詆毀中醫中藥,怎麼在國外反而吃香?

答:首先,老外也有很多傻冒。其次,所謂的在國外吃香,都是YY的,連正規醫療系統都進不了。不用看西方社會,就看華人的香港、新加坡等地方好了。

6,中醫是老祖中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你小子膽敢信口污衊,連起碼的尊重都沒?

答:老祖宗的文化很多,包括裹腳啊,跳大神啊......咦,對了,怎麼是文化呢? 這裡在說文化嗎? 那些醫藥公司有宣稱他們生產的是文化嗎? 藥品在我們身體裡的作用,會因為我們喜歡不同的文化而直接改變嗎?

問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59

食品行業相關個股簡評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95v.html

食品行業一般屬於快消品行業,理論上說屬於永遠存在需求的行業。相對醫藥行業來說,技術升級風險低,研發成本相對可控,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和投資優勢性。不過目前中國的企業存在重要的問題是食品安全問題,對廣大消費者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對投資來說,既是風險,也是機會。

雖然一般說食品行業是弱週期行業,但其實許多企業並非如此。

下面簡單統計一下食品部分細分行業的主要上市公司龍頭個股,個人認為價值不大的就不做統計和分析了。

 

豬肉製品。雙 匯發展。目前市場佔有率低,未來存在市場集中度上升的機會。不足之處是非全產業鏈生產,源頭——養豬戶的原料質量不易控制,因此也是經常出地雷的地方;另 外豬肉價格也是具有一定週期性的,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弱週期企業,尤其是養豬的企業如雛鷹農牧更是具有很強的週期性。這類企業的最佳投資機會可能是企業出現 問題或週期低谷之時。

雞肉製品。 目前上市的聖農發展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而且基本是全產業鏈管理,在質量控制方面明顯優於豬肉製品廠家。而且是肯德基、麥當勞、雙匯、太太樂等大公司的 主要雞肉提供商。當然,雞肉製品也是具有較強週期性的,價格波動比較厲害。公司最大的看點是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和向產業鏈下游延伸。

奶粉企業。隨著蒙牛的衰退,目前國內企業中,伊利股份已經是無可爭辯的龍頭企業了。同豬肉製品一樣,目前國內奶製品行業,也均是非全產業鏈結構,所以源頭——奶農的原料管理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這個行業的最佳投資機會也是企業出現問題之時。

海產養殖。獐子島是目前市場上的龍頭。這個行業其實也是週期性企業,海參等從投放到收穫是需要三年左右時間,其養殖水域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投資此行業,對其週期性的把握也很關鍵。

調味品行業。即將上市的海天股份是本行業的國內龍頭,前面剛上市的加加食品跟它就不是一個檔次的企業。尤其海天醬油是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擁有非常廣泛的忠實顧客群,具有一定的護城河。

食品添加劑行業。雖然近幾年大家一談食品添加劑就色變,其實這是消費者的誤解。什麼蘇丹紅、三聚腈氨、染色劑等,根本就不是什麼食品添加劑,這是許多無良商人違法亂添加的東西。目前的安琪酵母是市場上的龍頭,尤其是酵母行業國內無出其右,市佔率40%以上,基本處於壟斷地位,國際上至少也可以排名前三。是國內食品添加劑行業的標竿性企業

食品保健品行業。其實保健品不是藥,是屬於大食品行業。市場上許多人將保健品當藥用,其實這是誤解。近年來快速成長的湯臣倍健目前無出其右,是當之無愧的是國產龍頭企業。快速發展是機會,也是風險,所以投資者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休閒食品行業。目前洽洽食品是這個行業的龍頭,一個瓜子能一年賣20-30億,真的不可小看這個行業。

速凍食品行業。目前上市的三全食品是主要做這個行業的,當然其實雨潤也好、灣仔碼頭(屬於通用食品)、思念等都是強有力的爭競對手。這個行業完全靠冷鏈管理,跟鮮奶行業一樣,管理難度相當大,所以食品風險也是一個難題。最佳的投資機會估計也是出事之時,當然還要看企業能不能扛住。

茶葉行業。目 前市場上還未有上市者,不過馬上安溪鐵觀音要上市了。這個企業可以關注一下。不過這個行業也是屬於非全產業鏈管理的,對源頭的茶農的管理是一個很頭痛的問 題,尤其是農藥殘留問題很麻煩。這個行業也符合出現黑天鵝後逆向投資法。平時持有,要多一雙眼睛,否則中槍也是遲早的事。

粉絲行業。目前上市的雙塔食品,是國內粉絲主產地的龍口粉絲的龍頭。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行業集中度很低,對龍頭企業來說,有品牌優勢和成本優勢,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面業。這個行業過度分散,而且管理混亂,尤其是不良小販胡亂添加硼灰等,為了賺錢,置人們的健康而不顧,真是害人不淺。目前上市的克明面業,能否挑起行業的大梁,需要觀察。

榨菜行業。這是一個細分的小得不能再小的行業,但食品細分行業再小也可能做到幾十億的。目前上市的涪陵榨菜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這個行業價格低廉,但並不代表毛利潤低,而且因為價格低,提價市場體現不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87

20121124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相關情況 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b2z.html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相關情況

 

這不是一篇讀後感。

 

一、

  

1922年6月10日,美國一家報紙「星期六晚間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開始連載一個系列小說,小說名為「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家報紙似乎以發表連載小說為主要業務之一,傑克·倫敦的小說《野性的呼喚》就是在這家報紙上以連載的形式發表的。

這一次,小說的作者是一位資深財經記者Edwin Lefevre。Lefevre早年就已發表財經小說而聞名。在1922年創作「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之前,他曾經寫過「The Wall Street Stories」(1901)、「The Golden Flood」(1905)、「Sampson Rock of Wall Street」(1906)、「The Plunderer」(1912)。這些小說很多都是關於華爾街的。

「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講的作者去採訪了一位投機商Lawrence Livingston,並聽Livingston講述了他的成長故事。

小說連載到1923年5月結束,一共連載了12篇。

 

 

二、

 

在Lefevre以及他之前的時代,大的股票投機商(or「股票大作手」)和銀行家一樣,都十分神秘而高貴。對於這些投機商,群眾的心理是複雜的。

首先,群眾因為他們的財富和地位而崇拜他們、羨慕他們、尊敬他們。老派的美國人都尊敬和崇拜有社會地位和財富的人,《光榮與夢想》記載說,理查德·惠特尼(Richard Whitney)因為金融詐騙進監獄時,兩旁的犯人看到他都起立脫帽致敬。

其次,群眾十分關注這這些大投機商,希望能夠在大投機商操縱市場的過程中去跟風,分一杯羹。

最後,群眾還畏懼他們,因為他們高深莫測,和銀行家一樣低調,在公眾面前緘默不語。群眾覺得,這些大投機商總是在密謀新的軋空或賣空,自己一定要小心謹慎,防止自己在巨頭的相互爭鬥中成為無辜的受害者——避免像螞蟻一樣被大作手們掀起的海浪衝走。

  

股票大作手呼風喚雨卻神秘莫測,於是當「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在星期六晚間郵報連載發表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獲得廣泛歡迎。群眾得以第一次頭窺見巨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且隨著連載的進行,讀者越來越發現小說有十分濃厚的專業味道,因此大家越來越覺得這不是一部「小說」,而應該是「真實的」。那麼小說中的主人公Lawrence Livingston是誰呢?各種猜測開始流行。

  

由於小說連載的成功。1923年,Edwin Lefevre決定單獨出版小說的單行本。他刪除了報紙連載中關於他如何採訪的介紹,把Livingston自述的部分編纂在一起,構成了一本書。在書的開頭,他寫道「獻給傑西·利弗莫爾」。於是,誰是Livingston的問題也就真相大白了。

 

 

  

1920s,正是美國股市欣欣向榮是時代,是一個「全民炒股」的時代。因此「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本書可謂生逢其時。和它相比,20年之後的另一本書「How to Trade in Stocks」似乎就沒有那麼走運了——雖然後一本書反倒是Livermore本人寫的。二者另一個原因可能是,「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由專業作家寫成,充滿了精彩的心理剖析,而且更富有傳奇色彩。

1997年,美國約翰·威利出版公司再版了「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正是另一個美國股市繁榮的時代。在這之後的某個時期,這本書被引入了中國。

 

 

四、

 

我的手頭有「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的三個中文譯本,全部來自北大圖書館。剛去www.amazon.cn搜索了下,原來這本書的中譯版本遠不止三種。

我讀的第一個版本是「傑西·利弗莫爾:《彼得林奇點評版 股票作手回憶錄》,黃程雅淑 馬曉佳 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

之所以選擇這個版本讀,有兩個原因,一是看到出版時間是2012年,覺得既然是最近的譯本,在翻譯時一定會參考之前的中文譯本,並避免別人的錯誤,所以推測這個版本在譯文的質量上應該是可靠的。另一個原因,是看到「彼得林奇點評版」這幾個字,覺得自己能夠一邊看原文還能看彼得林奇的點評,實在是太好了。

從譯文上來說,這本書的的質量還行,但關於Livingston一些投機案例的翻譯並不清晰。而且所謂「彼得林奇點評」,完全就是騙人的,僅僅是書中偶爾在頁腳處引用一點彼得林奇或格雷厄姆的話而已。以這樣的噱頭來欺騙消費者,實在令人心寒。而且,中國青年出版社竟然把這本書的作者寫成是傑西·利弗莫爾,這樣的低級錯誤都犯,也真讓人汗顏。

 

    手頭的第二個版本是「[美]埃德溫·勒菲弗:《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丁聖元 譯,萬捲出版公司,2010年11月」。這個版本我沒有讀完,但看上去比較嚴謹。不過書的缺點也是顯然的,這本書參照的原始英文文獻不是Lefevre發表在星期六晚間郵報上的連載,而是後來的刪節而成的書籍,這就會讓讀者失去很多有用的信息。讀者要是把這本書當做傑西·利弗莫爾的傳記來讀,讀到最後也不會明白為什麼利弗莫爾總是自稱「拉瑞·利文斯通」。

  

手頭的第三個版本是,「[美]埃德文·拉斐爾:《股票作手回憶錄》,鄭佩芸、張興旺 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設,2006年10月」。這個版本的翻譯取材於完整的英文文獻,是一本完整而精緻的書,不愧是高校的出版社出版的。但是我草草翻了一下,覺得譯文本身的質量一般,例如把Livingston自述的最後一句話譯成「華爾街沒有柏油馬路。但是為什麼要有意阻塞交通呢?」在我看來就詞不達意。另外,把Governor Flower譯成「格溫納爾·弗拉華爾」明顯也是錯誤的,真實的情況是,這個人的名字叫做「R.P.弗拉華爾」,曾經擔任過Governor。

 

 

五、

  

讀完《股票作手回憶錄》,感受很深。不過感受較為混亂的。所以就不寫讀後感了。

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更加認識到中文出版界缺乏嚴謹專業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他們的錯誤會給讀者帶來很多誤導和疑惑。

介紹下這本書的背景和版本,希望對要閱讀這本書的同學有所幫助。

 

 

 

 

附:

Livermore的生平。紅色表示「上升期」,藍色表示「下降期」。

 

 

 

時間

年齡

事件

1877年7月26日

0

出生於馬薩諸塞州。

1891年

14

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工作,把紙帶報價機的價格抄到報價板上。

 

15

在空殼證券公司的購買伯靈頓鋼鐵,獲利3.12美元。

1893年

16

Livermore放棄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的工作,全心投入在空殼證券公司的投機。

 

20

在對賭交易中賺得第一筆1萬美元。

 

21

帶著2500美元轉戰紐約,在NYSE投機。

 

22

虧掉了全部資金,後來反思認為,虧損的原因是真實交易中下單和成交的時間差,而在空客證券公司則沒有這一時間差。

 

 

向經紀行老闆借500美元,離開紐約,到聖路易斯的空殼證券公司交易,東山再起。

1901年5月

24

賺到5萬美元,但很快賠光。

 

24

重還空殼證券公司的第二次東山再起,一年後帶著鈔票第三次來到紐約。

1906年春

29

在舊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前做空太平洋鐵路股票,獲利25萬美元。

 

29

聽信 Ed Harding的消息,虧損4萬美元。

1907年10月24日

30

在股市崩盤中做空,獲得第一個100萬美元。

1908年

31

聽信棉花大王Percy Thomas的建議,在棉花投機中大敗。

1909年

32

紐約一證券公司老闆丹尼爾·威廉森送給Livermore2.5萬美元讓他重新投機,Livermore在三個星期賺了11.2萬美元,但接下來威廉森的干預讓Livermore累計大量虧損。

1911-1913

34-36

行情慘淡,無錢可賺,這期間Livermore累計了100萬美元的債務。後來反思認為,這是因為他急著掙錢,在沒有機會的市場中頻繁交易,自食其果。

1914年

37

宣佈破產。從1908年的棉花投機失敗到1914年的宣佈破產構成了Livermore生涯的一次下降期。

1915年2月

38

向丹尼爾·威廉森借500股,做多伯利恆鋼鐵,從此第三次東山再起。

 

 

到1915年下半年,賬戶餘額已達到14.5萬美元。

1916年

39

在牛市中持續做多,獲利300萬美元。

1917年

40

償還1914年宣佈破產前的全部債務,為家庭建立80萬美元的信託基金。

1922年6月

45

Edwin Lefevre在Saturday Evening Post上連載對於Lawrence。Livingston的訪談小說,連載持續到1923年5月。

1923年

46

Edwin  Lefevre把報紙連載編成一部小說《股票作手回憶錄》。

1925年

48

做多並轉而做空小麥,獲利1000萬美元。

1929年

52

在股市崩盤中做空,獲利1億美元。

1934年

57

破產,過程和原因不詳。但依靠1917年建立的家庭年金,沒有淪入平困。

1939年

62

撰寫《股票作手操盤術》。

1940年11月28日

63

自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24

與腐敗消費相關?奢侈品在華遇「中國式尷尬」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293908.html

馬車似乎總是「負面纏身」,愛馬仕難擺脫「乾爹」的聯想,拉菲又被與腐敗消費扯上關係……

奢侈品在華遭遇「中國式尷尬」

兩年前在國內,如果在一些高檔西餐廳點上一支1982年的拉菲,無疑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徵,但如今已很少有人願意在公開場合如此「顯擺」。這個年產量只有20萬瓶的一級名莊酒,最後在中國市場卻成了數千萬瓶帶有羅斯柴爾德集團五箭標記的各種「拉菲」的化身。其在被中國消費者捧上云端之後,又因為品牌提前透支以及大量山寨仿品的出現,導致今年以來身價暴跌,成為消費市場的一個笑柄。

奢侈品的「另一面」

實際上,近年來在中國內地遭遇類似尷尬境地的奢侈品,絕非僅拉菲一個。部分奢侈品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之後,似乎患上了水土不服症。像寶馬車在歐美國家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用車,車主普遍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教育基礎。但在中國內地,寶馬車卻接連曝出「北京寶馬撞傷人大女生,車主拒不道歉並口出狂言」、「廣州美女雇老牛拉寶馬」、「西安寶馬假彩票案」等一連串負面新聞,其品牌形象難與知名度匹配。

此外,像愛馬仕等全球知名奢侈品品牌,近年來在國內進入公眾視野的方式也並非是正面的。一群愛炫富的「乾女兒」經常主動「挺身代言」,導致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列級名莊酒麴線掘金

不久前在廣州舉辦的國際名酒展上,溫州市酒類行業協會首任會長、上海卡聶高公司董事長陳柏龍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不少與拉菲齊名的法國的列級名莊酒都對中國市場「垂涎已久」,但拉菲的遭遇卻又讓他們猶豫不決。糾結之下,有列級名莊選擇「曲線」闖華:價值最高的主品牌留守不動,單獨制定新的品牌引入中國市場。

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法國八大名莊中已經有一家專門為中國市場定製了一款新的品牌。」陳柏龍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這些列級名莊一方面被中國市場龐大的消費潛力深深吸引,另一方面又怕透支品牌,在深深糾結之下,他們選擇了這樣一條「曲線掘金」的道路。

而在此前不久,陳柏龍已取得了在波爾多主產區聖艾米利永的一級酒莊佳福利酒莊中國區的獨家代理權,這也是法國名莊酒首次授權國家總代理。

鏈接

非理性消費市場的「陷阱」

「相對於西方傳統的葡萄酒消費國家來說,中國內地市場顯然極不成熟,但本地葡萄酒的銷量卻以暴增的速度不斷攀升,這簡直讓那些列級名莊無法保持理性。」一位葡萄酒業分析人士向羊城晚報記者說。

有分析人士則認為,中國經歷了十多年來強勁的經濟增長,龐大的人群基數催生了上百萬中國人迅速走入富豪的行列,這些急劇膨脹的財富讓財富擁有者在急於尋找身份的認同,而認同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購買奢侈品。爆炸式的消費和強勁的購買力,不僅打亂了原有奢侈品的固有銷售模式,還導致了一群山寨廠家利用從眾心理而大肆銷售假名牌。因此對於一些國際奢侈品牌而言,所謂的遭遇「中國式尷尬」,實際上是「落入了非理性消費市場的『陷阱』」。程行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15

人口相關主題討論——現實理解系列之三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187575
1、人口出生圖:
查看原圖
原圖:http://wenku.baidu.com/view/00f717f9fab069dc50220199.html

2、關於中國人口的數據,不同出處不一樣。比如易富賢引用的數據,來自於另一個版本。http://www.cfbang.com/article/100003/13286/

3、按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簡單平均一下,可以得出:0-14歲人口平均每年為1483萬人;15到59歲人口平均每年是2088萬;60到65歲平均每年是1176萬人;

4、總體來看,不論是哪個數據,都大致顯示了不同時期在人口出生的情況。比如從1945年後,人口出生開始慢慢爬升,歷史性的突破了1000萬人。到了66年前後,到達2000萬以上的最高區位,直到1970年開始初步計劃生育。之後,由於基數,在嚴格計劃生育的情況下又來了一波生育潮,最高區位再次達到二千萬上方。到了1990年前後開始下降。以人口普查數據,1996年後的年均人口是1483萬人;1951年到1996年的年平均人口是2088萬人;而1946年到1951年前的年均人口是1176萬,1946年前出生的年均不到1000萬。

5、本文採信的圖,基本符合人口普查的數據,下文主要就此圖做分析。不過易富賢的圖,為方便計,也將做不同程度引用。因為本文主要是定性分析,無意於在數據上做嚴謹考證。總體說來,易富賢的數據更嚴峻,尤其是對近十年的出生數據的採信上。另外易富賢的數據比較平滑,從1995年的1800萬,經過五年的下滑,到2003年大致是1400萬,保持了十年。而本圖從1995年總體保持了1600萬的平穩情況,只是在1999前後出現一個波谷1150萬。但是,二者的數據平均起來,近15年的情況應該都接近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二部分  基礎推論

6、從圖明顯可以看出,在過去40年的期間裡,新生人口有明顯的週期波動。最早的一個低點是1976年,最高點則是1990年,而最近十年,平衡在1600萬左右。

7、中國的計劃生育,始於1971年,開始政策較鬆,到1976年開始嚴格限制三胎,到1980年全面施行和現行類似的政策:限制二胎。近幾年,雙獨放開,但生育率沒有明顯上升。

8、從1976年到1990年,在政策日嚴的情況下,出生人口仍然上行,是因為上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潮,是在建國後。二十幾年後,這一批人開始進入生育週期,導致出現最後一個峰值。而1999年,出生人口低至如此歷史低點,則又是因為1970年到1978年這十年裡,是一段人口出生的顯著下滑期。

9、1990年出生的人口,到今年是23週歲,整體剛進入生育年齡。假設一胎的生育年齡(都為平均值),農村是23週歲,城市是26週歲,生育二胎的年齡,農村是25週歲,城市為30週歲,那麼我們可以簡略的把23週歲到30週歲當成生育分佈主區間,其中高點可能密集於26歲前後。按這樣的假設,那麼在現有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未來二三年的新生人口還將繼續增加。

10、考慮到生育政策幾年前已經初步放鬆,即雙獨可以生二胎;加上現在經濟情況改善後,違規二胎現象抬頭;再加上時代原因,生育年齡後靠——那麼三者合力下,這個時間點或許還能稍微推後,比如2016年到2017年才是這一波新生人口高峰值。

11、2006年(1584萬)開始到09年的四年裡,新生人口逐年微弱增加,到2011年,新的數據是1615萬,2012年龍寶寶的數據尚未出來,也有可能突破1700萬。未來三年,如果繼續增加,或許可能到在2017年峰值突破1800萬。

12、假設政策繼續保持不變,那麼可以料想的是:2017年後,育齡婦女人口總量將在之後十年裡快速下降,2027年左右達到最低值。

13、不過,易富賢的圖顯示,20—29歲的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已經在2011年見頂,並將在2015年快速下滑。結合她們的出生情況,基於時代考慮,如果把20—29歲改為23週歲到32週歲,因為1977年到1987年,人口出生是明顯增長的,那麼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在2014年見頂,開始緩慢下滑,並在2018年開始急劇下滑。
查看原圖
14、另一張易富賢的圖顯示,中國的出生人口,在1987年見頂後,經歷了一個快速下滑的過程,15年內,從2400萬,下滑到1400多萬,這個低水平已經保持多年。不過2010年至今,應該是一個上升期,近幾年,大概是最後一個嬰兒潮。
查看原圖
15、新生人口方面,目前看起來政策放寬是指日可待,估計是頂多三四年時間。因為如果不放開,到2015年後就會開始緩慢下降,之後很快還會加速下降,直到2027年前後,新生人口估計將下降到1000萬以下,而如果三四年後放開二胎,那麼頂多的峰值可以到1700萬,遠期還可能穩定保持在1500萬。(過去15年區間裡平均出生約1500萬,即大概750萬女性,十年後,她們逐步進入生育年齡,即便每人都生二個,新生人口也不會超過1500萬,而人均二個是美國的生育率。經濟較好的國家裡,現實中不太會超過這個數。)

16、有個專用名詞叫「total fertility rate 」,總和生育率,正常的數值需要2.1才可以保持國家民族的人口活力。所以,按現有人口總量,如果放開生育政策,那麼新生人口將是恐怖的3000萬。就像美國人口三個億,每年的新生人口是600萬。但實際上並不會如此。因為經過30年的政策,我國的人口結構已經不合理。0~23區間的平均人口大約1500萬,23~43之間的平均人口大約2300萬,差了50%。後者是正在生育和剛剛生育過的群體,前者是未來的生育群體。簡單目測就可以知道情勢之變化。

17、如果按未來幾年的新生平均量1700萬,再考慮計劃生育正常改變後,未來平衡在1500萬,那麼保持N年,未來中國的人口也將下降到八九個億。所以,政策不變是不可能的,不變會降到6億。

18、由於即使政策改變,這樣的變局,期間也已然將出現巨多問題,人口問題難以軟著陸。雖然百年後八億人口的中國能活得更好,但是恐怕難以和平順利的熬到那一天。所以,早改變,早有利。

19、綜合來看,從2013年到2017年間,全面放開二胎是必將出台的,到2017年後,限制可能全面取消,甚至變為鼓勵三胎(雪球聲望最高的巴菲特和芒格各有多少個小孩?)。因為即使是這樣,也只能勉力保證1500萬,而中國上佳的選擇是未來能達到1500~2000萬的區間。這樣中國的人口遠景總量,可以達到10~12億左右,是一個軟著陸的下降。

20、問題只是:時機會如何拿捏選擇。鑑於新班子剛上台,急忙放開似乎不太現實,而且這顯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政策,完全可以放在一個更為合適的時機來用。假設未來二年內,經濟是可能處於下行趨勢的,那麼,當經濟表現很糟糕,國民信心極差的時候出台,會有極佳的效用。最近一年裡,由於經濟剛剛經過調控,進入一個軟著陸狀態,從經濟的角度,完全沒有理由現在出台政策。

21、而且,從新政府的調調看,改革貌似一個取向,而改革必然要暴露出很多負面的情況;同時,經濟轉型又會帶來增長的壓力。所以如果積極改革,那麼在經濟層面就肯定會有代價,如此在二三年左右的時間裡,或許會出現俱佳的時機:人口角度和經濟角度。

第三部分: 投資相關

22、從中國計劃生育的國情下,可以把人口情況分化三部分,一部分是70年前,一部分是70後,一部分是90年後。7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43歲;9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23週歲。因此,把中國的人群分為:43週歲以上、23~43週歲,以及23週歲以下。

23、從房地產的角度,需求主要來自於二塊;23週歲以上的存量人群的改善型居住,以及23週歲以下增量人群的婚房需求。從汽車需求來看,也可以分為23週歲以下的增量群體,和23週歲以上的存量群體。

24、從人口普查的人口情況看,23週歲以下的群體,年均數量將是1500萬。而23週歲到43週歲的群體,年均大致是2300萬。20年後,現在現在43歲以上的人群將完全退休,屆時,工作人群就是目前的23週歲以下群體,和23~43週歲群體。那時總工作人口是1500*23+2300*17,即7.13億人,比現在大約少1.7億人;退休人口是3.5億人,比現在多近2億人。23週歲以下,大約是3.5億人,平平過。屆時,總人口已經有所下降。

25、從工作人口看,假設平均20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那麼從圖看,1952年到1958年,年均人口1700多萬,現在剛進入退休階段,將持續七年。而1992年到1999年,年輕人逐漸接班,但是平均僅有1600萬。這意味著自今年開始,這個國家已不復有就業壓力,工作人口將開始自然減少。十年後,每年更將減少一千萬。

26、之所以要這樣分,是因為,按照總量人口來評估未來消費是不妥當的。只要存量人群的消費需求改善到一定程度,增長乏力以後,那麼增量是非常有限的,難以指望。所以,中國不僅存在社會結構方面的挑戰,人口政策造成的影響同樣深遠。

27、20年後的消費情況比較容易預測。美國人大約3億人,每年新增人口600萬。我們每年新增1500萬,大約是其2.5倍。美國現在每年房屋新造大約600萬套,汽車消費大約1200萬,電視需求是4000萬台。所以,即使假設中國20年後,也有類似消費能力,那麼中國的需求將是1.5千萬套房子、3000萬輛汽車和1億台電視。從去年看,房地產已經達到類似的等級水平,汽車則在如此最美好的前景下還有總量翻番的潛力(3.5%的年均增長),電視也頂多翻番水平(電視另有產品升級這一特殊情況,存量的CRT還有4億台需要更換。)。如果考慮到存量人口比重大於美國,那麼還可以稍微更樂觀些。但更遠期,完全是可以參考美國的。

28、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在20年內解決,那麼遠景會非常黯淡(百年後另論),屆時,不但工作人口大大減少,養老壓力翻番以上,整個內需也已經沒有潛力可以挖,那個時候,在發展最為樂觀的情況下,也幾乎一切投資都已經見頂了。所以關鍵的問題是,近20年內情況會怎樣。

29、看看汽車的情況。目前70前的群體,社會地位已經完全固化;70後到90前,也基本定型或半定型;90後剛開始工作。第一個群體有條件有必要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第二個群體情況類似,唯一有差別的,是其中的最年輕一小部分,才剛開始買車。第三個群體是未來增量。現在的問題是第二個群體90前的小部分年輕人,和第三個群體90後的年輕人,他們的增量需求可以頂得上原先龐大群體的集體消費升級麼?

30、在過去十年的購車潮中,龐大群體集中地開始了消費升級,其年齡區間,大致是25到60歲,這個群體人口超過7個億。在過去十年中,家用汽車的社會存量,從幾百萬輛,增加到接近一億輛。以最近二三年的家用汽車1500萬輛的年增量看,再有六七年,在年銷量不再增長的情況下,家用汽車社會存量也會增加到接近2億輛。問題是,如果是這樣,只要再有六七年,整個社會接近1/2的家庭(假設全社會4.5億家庭)將擁有汽車,這顯然有些過於樂觀。如果還要高增長,有些難以想像。還有一個問題是,一旦25到60歲的區間人群已經基本完成汽車購買,那麼新增人群的基數數量將非常有限,1500萬新人,頂多只能年新增50%(城市化比例)*50%(組成家庭)*30%(假設有條件購買)的數量,即112萬輛,幾乎是杯水車薪,只有上個月銷量的6%。

31、接上面的話題。寧波去年汽車消費下降,購置稅和購車數雙雙下降,或許正是此原因所致。成熟年齡的人群,由於社會固化的原因,有條件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而新增年輕人的數量又非常少。換言之,最近一二年的汽車銷量,來自於:較好條件家庭的第一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二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一輛車舊車更換、基數擴大(商販、技術藍領等)、新增人群(年輕人)等。一旦前三類得到基本滿足,那麼後二類的需求量肯定難以跟上,中間將出現非常明顯的斷層。因為基數擴大,依賴於社會的橄欖型轉型。除非「擴大」這一情況因政策出現加速現象,否則,難以寄望大成氣候。

32、可以繼續觀察寧波的汽車銷量。如果這個觀察有效,那麼其他地區(中部、西部)很快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大家想當然的會以為,總量觀察或人均數國際比較的角度,汽車業的遠景應該是好的,但是,由於中國特有的二個因素,即二極分化加計劃生育,可能導致實際上並不樂觀。也就是說,可能不但未來增長看不到,還可能出現下降。而這下降並不是來自於經濟不景氣,卻是來源於中國特色。我們要認清的是:是中國二個特色使得車輛銷量下降,導致經濟不景氣,而不是經濟不景氣導致了汽車銷量下降。

33、房地產的情況,在需求人群的分析上,和汽車非常類似,但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和汽車相比,房地產還有另外二個屬性:1、投機囤房比較嚴重,這意味這社會庫存比較大,汽車絕無投機現象存在(閒置也是極少的,一般會轉入舊車市場。),即汽車銷量肯定真實,而房產銷量在過去並不一定真實,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轉為社會庫存;2、房價在過去十年漲了十倍,而汽車價格是下降的,所以住房的需求擴大的可能性是和汽車相反的。

34、中國的房地產,在過去三四年,新開工面積驚人,2011年達到19億平方,2012達到17.7億平方,其中住宅算2/3略多,分別算14億和13億。中國已經有200億平方的住宅社會存量,在建住宅面積還有43億平方。按100平方米一套計算,已經有2億套房子,另外在建4300萬套,同時每年的新開工還有1300萬套。http://www.microbell.com/ecodetail_907824.html

35、這是什麼概念?90後1600萬的平均出生人口,理論上,組成家庭只要800萬套房子,按城市化率,只要400萬套,再按其中只有1/3能買得起房子,其實是只需120萬套。所以房地產行業實際上未來幾乎完全仰仗的仍然是成熟年齡群體的居住改善。問題是他們已經改善了十幾年,現在中國已經有2億套住房,外加4300萬在建住房,每年還在以千餘萬套在增加。問題是,中國的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房。

36、所以:城市住房可能現在已足夠,只是投機房很多,閒置著;以及投資房很多,出租著。如果是這樣,那麼,房地產行業的調整將比汽車來的更快,也更猛烈。因為他既會有量的調整,也會有價的調整。

37、要麼是:存量住房大多在內地?大多在三四線小城鎮?而沿海中大城市仍然不飽和?但是,像寧波這樣一個地方,其實十年前本地的城市化就已經完成,近十年來靠的都是外地移民,這看一看寧波的人口普查就知道了。所以,跨地區人口流動,未來固然仍然會存在,但必然強度會趨弱,因為一方面大學生將急劇下滑,另一方面沿海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對於知識、技能、資本等不是很強的早期移民來說,會呈現越來越被邊緣化的趨勢。所以,逆城市化,或逆區域流動的現象已經在發生了。

38、那麼家電呢?家電也是中國最大的消費支柱之一。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機銷量分別是7603萬台、5567萬台、10456萬台、10540萬台;其中內銷分別是5598萬台、3482萬台、5785萬台、4396萬台。大家可以同理測算一下,他們未來的空間。

39、總體來說,無論住房或汽車或家電,由於存量社會向橄欖型的轉型非常困難,以及新增年輕人數量即將急劇減少,這三大產業,在這二個因素下,很可能前路上即將出現需求斷層。

40、所以,或許可以說,我國大宗物資方面的總量經濟時代會即將過去,也或許正在過去,至少,邊際效用方面是成立的。當然,如果中國經濟的未來總量繼續大幅增加,那麼增加的也不一定是住房、汽車、家電了,或許是牛奶、電影和鮮花草地水果。但是,這樣意味著成功轉型,而我們還沒開始這麼做。

41、從下圖看,未來二十年最好的行業是養老院、殯葬業、老年人用藥。1938年出生人口大約900萬,1950年出生人口是1500萬人,後者現在已經63週歲。1963年出生人口是2700萬,他們年齡現在是50歲。中國現在死亡人數剛達100萬,按中國的平均年齡,12年後將增長到1500萬,25年後,將增長到極限的2700萬。
查看原圖
42、最後,從投機的角度,二胎主題或將成為一個熱門。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主題都成為炒作對象,中國人口問題作為世界最大的話題之一,沒有理由不成為炒作熱點。未來的二三年內,在特定的時間窗口(比如二會)等等,可以合適的參與。同時,未來二三年,還是一個難得的嬰兒潮,是最後一個嬰兒潮,雖然總量有限,但畢竟是一個增長期。後者也使得前者的概念炒作有一定的基本面支持。

43、當然,純粹的二胎主題,所涉及板塊其實很小,從前面分析可見,真正利好很有限(像「貝因美等等受益於嬰兒潮或屬於二胎概念股」這類報告,其實是標題黨),其實二胎放開這個政策,對整體宏觀層面,尤其是心理層面來說,影響更大。但本文真正的意義,既不在於二胎主題,也不在於未來宏觀判斷,而只是增加現實理解,就和前二篇的《工資篇》類似。如果數據的引述、加工、論證、結論有些粗糙,那應該也無大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04

資產相關話題——現實理解系列之四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266193
一、賓館

十四年前,也即1999年,我剛入行IT的第二年,常隨同廠商出入於寧波的五星級酒店。那個時候,寧波只有一家五星級,南苑飯店(另一家東港也還可以,和喜來登剛合作,但當時還不是五星。)。對於那時的DELL、CISCO、IBM等等來說,最低級別的員工也得住五年級酒店,是一種硬性規定,以示和國內廠家的差別。對年輕的我來說,能「混跡」於這樣的「高檔」場所,大大可以滿足虛榮心。

在1999年,普通的大學生畢業之初的實習期,工資不會超過800元。一個清潔工的月收入大致是600元。直到七年後,2006年上半年,我請了阿姨來協作照顧我兒子,她一週只休息一天,早上八點到來下午五點離開,月薪是800元。第二年漲到900年。而那時候,在南苑飯店睡一個晚上,費用需要大約600元。

今年春節期間,同學路過寧波,入住泛太平洋酒店,邀我去打牌。我發現這家賓館的軟硬件相當好,問房價,才500,有點驚訝。之前,我的確發現酒店有越來越便宜的跡象,但是總還不覺驚訝。回來一查攜程,發現寧波以及周郊,已經有三十幾家五星級酒店,除了有限的幾家大牌價格還稍微高一些外,其他都僅有五六百元的價格,有些還不到,其中包括我開頭說的南苑飯店,於是感慨一下。還看了該集團新建的南苑環球酒店,價格也僅是稍高一些。

寫文字的時候,我又去查了一下,泛太平洋酒店的標間價格較春節有些反彈,而南苑飯店的價格則差不多沒變:主樓豪華房的房價是588,含雙早,另外返55元。我不知道十四年前的南苑飯店是不是存在暴利,但現在顯然可以知道,這個行業如今過得日子很難。如果一個企業,十幾年間,營收不變,而成本上升了數倍,情況會怎樣?

有人告訴過我,搞酒店的是怎麼「資產」運作的:如果2000年的時候花二個億造一個酒店,當然,二個億大部分可能也是貸款的。五年後,當「資產」增值到十個億,於是又可以貸更多的錢。他把這錢繼續擴張,或搞實業多元化,或買銅,或買畫,或買地搞房地產,或繼續建酒店……然後繼續貸款……

的確,1999年後的南苑飯店的名義資產可能漲了十倍,但是其盈利能力,哪怕是名義值,估計也是在下降,那麼它的「資產收益率」?

很多年間,大家不用關心資產收益率,只要資產價格上行,萬事OK。現在,我很好奇的是:如果未來資產升值停滯五到十年,大家該怎樣做生意?資產收益率是不是個大問題?

南苑飯店所在的集團,可能是能力比較強的。所做的「南苑月餅」是寧波最好的月餅品牌,也最早在本土開展經濟連鎖酒店,現在又新投資一家五星級酒店,南苑環球。擴張似乎比較穩健有序。但是,即便如此,南苑環球未來又怎樣提高盈利能力?甚至,能盈利嗎?那麼,別的做的沒那麼好的集團呢?

二、資產運作

說幾個中產們的「資本運作」故事。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不同境遇。

有個「中產」朋友A,三年前衝動了一把,搞了一筆投資,可能就是09年下半年,買了一商舖。這傢伙膽子不小,居然完全空手道:把住房抵押,取得160萬銀行貸款,用這筆錢去付清房款。由於直接按揭,利率一樣都是商業貸款加上浮,考慮首付50%也需要來自抵押,索性直接全部來自抵押,全款付清還可以得到些優惠呢。

空手道,是投資或投機的極致。我不曉得,別的「中產」們是怎麼投資或投機的,在我的身邊,反正他們大多數有「空手道」的情況,只是這個傢伙槓桿高了點。有個玩笑說法是:「資產幾百萬,資金沒幾萬」,吃光用光的他們,那裡有餘錢做大筆投資呢?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他們中很多人似乎都有多套房。

A的商舖前年交付,價格並沒漲。漲不動了,才發現利息成了大問題:8%左右的貸款利息,一年超12萬,付了二年半後,終於可以出租了,租金才4萬(談好每年上漲8%),去年基準利率降了二次,利息還要11萬。不考慮稅費,現在利息已經付出40多萬,未來呢?如果商舖不漲,只要繼續持有,那麼每年得虧出7萬。

朋友去年告知,把住房給賣了,得了235萬(註:抵押時,評估有260萬,過去二年多大約跌了10%。),去還了全部貸款。前幾天聽說又拿餘錢買了套中戶型的精裝修住宅,花了168萬,即將搬進去。這就是結局:本來他們家是嶄新的130平方米的高尚社區,還是學區房,現在搞成100平米的公寓;多了一筆價值160萬的商舖不動產,還有一筆90萬的房貸;現在商舖的租金勉強可以抵過住房的貸款。

我以為,「現金流非常重要」這句話對中產們實在太切中要害了。朋友A考慮到現金流,採取了這個辦法,不失為一個辦法:雖然下降了居住水準,但總體現金流無損,還保留了資產升值的希望。

同學B在08年下半年,用白領通的貸款(銀行推出的針對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純信用貸款),投資了一套120萬的房子,那時經濟危機搞活動,首付只20%,單價8500元。只一年不到,增值了100萬。頓時,他們可以向原來「苦逼」中產的生活告別了:你知道,他們平日裡吃光用光,工作單位受人尊敬,退休後保障豐厚,最大的願望就是來一筆意外之財,解決下中檔車購買或未來小孩出國等等特別事項,這樣他們就不需要平日積蓄了。

問題是,問題是沒有了斷。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沒有選擇了結,而是在二年後房子交付時,選擇了加倉。「成功」也是一種路徑依賴?他們居然又買了一套房!這次是一套六十萬的單身公寓。這樣他們一共投資了二套房,成本合計180萬。

他們把原來自有的房子抵押,貸款了150萬,扣除首付外,餘錢還用於打新股。據說前二年運氣奇好無比,靠打新股扣除利息,還賺了十幾萬。莫非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們加大了槓桿?另外可能的一個原因是,由於08年投資的一套房子,使用了較大比例的公積金,且當時商業貸款也有低折扣,所以,抵押貸款的利息遠遠低於我朋友A。不過,我猜想,更為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單位裡的人都在投資房子,他們不樂意成為「說家裡只有一套房的人」。

現在,他們仍然拿著那二套房,是一戶「家裡有三套房的人」,很酷。

我的評價是:好事多磨呀,如果100萬拿到手,換一個長江電力買買,收收分紅,不是挺好麼?現在又變成持久戰了,未來結果誰知道呢?——本來120萬的房子,一度變成220萬,又去買了60萬的公寓,市場總價變成280萬,後來跌去了10%,只有250萬了,中間還支付了五年的利息。畢竟180萬的利息,雖然前一套資金成本便宜,後一套總是高的,而且首付部分由於來自於抵押,肯定也是高的,那每年怎麼也要超過10萬了。雖說單位的公積金還算高,二個人加起來有3萬,不用也閒著;房租二套加起來有5萬,如果租客穩定,每年只要貼進2萬以上即可——問題是公積金即使沒拿出來,也是你的錢啊;而且收二套房的房租,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情!還有,如果打新股賺的錢不夠利息了呢?最後,如果房價繼續不漲五年呢?那資金鏈可能就要斷了,畢竟按揭是要還本金的。

還有,出租畢竟還有裝修的折舊成本。今天,還得加一句:需要支付20%個稅了,不是又?

你們看,A和B在07年後投資房產,二位只差了一年出手,A命運已經分曉,B還在周旋。對於07年後的房產投資者,B還算是幸運者,如果09年後出手,結局都類同與A。

三、生意

A、有位同學的表哥,從事廢銅生意,家族經營於此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他們從國外進口廢銅,然後冶煉成粗銅。獲利一部分來自於差價,一部分來自於升值——至少一度如此。

同學結婚時,我和他都是工作者,在攝影師所在的頭車裡服務,他開車。我問及銅生意,他說:「人家拿地,我家拿銅」。大致的意思是,他們平時進貨多出貨少,或者高價時多賣一點,不景氣年份少賣一點,經過那麼多年努力,現在囤了五千噸的庫存,這便是他主要資產之所在。

B、我做IT時,公司營業場所的房東其實是個古玩生意人,他可能已經在寧波小有名氣,三天二頭有下線給他貨色,偶爾他也去拍賣會。我當時剛工作不久,他似乎挺喜歡我,遊說我改行跟他學,經常給我看他收購的寶貝,有時是一塊石頭,有時是一件家具,有時是字畫,然後解說這個可以賺多少,那個又已經增值了多少。可惜我毫無頭腦,居然不為所動。

在他那特大的辦公室,幾乎變成倉庫,他是那種幾乎只進不出的收貨人。整棟樓的租金所得,他都用來收購古玩。我不曉得現在的他怎樣了,由於我從業多變故,後來並無聯繫。我相信,他可能是過去十多年,資產升值最大的得益者之一。二年前,我去北京玩,第一項就是去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看看。馬未如今都已經不講錢了吧?

C、某集團是寧波的一個有名的企業,現在也有一家上市公司。當然,上市公司僅是這個集團的部分業務。這家公司還有一個業務是房地產。

十年來,這個集團的業務並沒有大的進展,電表還是主力業務,空調業務老樣子,汽車業務曇花一現。但是這個老闆顯然在房地產方面很有想法。他原是個很普通的企業,把企業先從僻壤鄉下遷進城,一開始在城南搞了個很大的園區,這個園區的弱電工程完工於二千年。幾年後,竟要搬遷了,因為廠區所在地塊被大開發了。於是,2003年開始在10公里外又圈了塊更大的地,開始建設新廠區。05年開始,老廠區就分期被開發成小區。幾年過去,現在新廠區又可以開發小區了,如果房地產行業景氣的話。

我之所以沒有說名字,是因為這樣的公司很普遍。似乎寧波僅有一家有名頭的企業沒有幹過這種事,那就是韻聲。傳說,區裡也有意授惠與他,這也是能增強企業實力的對吧。尤其是近五年,每個區裡開始了集中大提升,搞各種區域躍進,邀請區裡或市裡的龍頭企業,幾乎以獎勵的方式給予地塊,讓他們造大樓,以快速成就CBD、廣場、商務區等。(這讓我想起鵝城,大戶領頭捐稅,小戶跟隨。)

但是竺韻德說:「生產企業去搞房地產嘛,就像女人做小姐……」。不知真假。

這裡說的幾個生意,他們都是好好做生意的。A囤積的銅,無需利息,但是社會上有大量資金投資於金屬?B做的古玩,來自於大樓的房租,而且十多年前,古玩多便宜!他又多專業!但是現在,社會資金有多少在參與從字畫到玉石到紅木?C雖然也做房地產,但是主業還是好好的在進行的,至少不明顯耽誤。而現在,社會上又有多少資金因追逐投機而牽連了主業?

四、利率

至少在06年,銀行在開展零售業務時,還是需要開拓的。似乎就是那個時候,招商銀行擁有號稱「零售銀行」的前景。或許也因為此,其他各行也都在開展。比如寧波銀行,到處發展「白領通」,一種針對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純信用貸款,額度為30萬。還有一檔是針對更高級幹部的金卡,額度是50萬,利率是基準下浮10%。甚至交通銀行也拓展個貸業務,06年曾給我授信70萬,為期五年,利率下浮10%,需要抵押物業,每年還一次即可。

那段時間,我一個銀監局的朋友,做了四五家銀行的卡,純信用貸款就搞了二百萬。可惜他分析來去,認為未來應該是商業地產有前途,投資了不少寫字樓。從事後看,雖然也略有上漲,但折騰好幾年,收穫甚微。因為寧波的寫字樓價格的漲幅大大低於住宅。

記不清什麼時候,寧波銀行取消了金卡,也就是說原來依靠親朋好友拉來的高端客戶都不要了;同時所有的個貸,利率都要上浮30%,不僅如此,還需要貢獻:「買基金或拉存款」。我2011年在交行的授信到期後,自然也沒有問能不能接續,自知多餘。我還知道工行近二年也一樣給個貸上浮30%,只是合約規定沒有那麼高,但需要你一次性支付一大筆手續費,以中間業務收入記賬。——其實,說白了,現在銀行業績上根本不需要個貸,寧波的興業銀行貸給政府平台都可以做到10%左右的利率,還有什麼錢比這個好賺?業績增長和獎金也只能這樣去得到啊!

那麼,現在和06年,到底在利率上有什麼差別?看上去,基準利率幾乎沒變,但是實際上,貸款成本卻高了非常多。

以五年期6.55%的利率計,在06年你買房子,商業貸款部分可以打七折,幾乎和公積金差不多,才4.59%。但現在如果你投資,假設資金來自於銀行抵押貸款,那麼利率大概要8%強,也就是說差異是3.5%。

對於現在動輒二百萬的房子來說,資金成本每年的差異,居然會達到7萬元。如果房子價格十年不漲(主要是考慮到已經三年沒漲了,所以設十年),那麼不考慮利滾利的情況下,資金總成本也將是160萬(8%計),同樣的計算下,和06年投資房產相比,資金成本高出70萬。這樣的成本是非常恐怖的。

對於大多數普通的中小企業來說,其貸款成本更高,房地產相關企業就不要提了。一般來說,來自信託的利率,最少大概是12%;來自民間的,大概至少需要18%;就算來自銀行的,一年期貸款,也不會低於8%。

現在,銀行的貸款餘額大概是63萬億,以8%計息;影子銀行不知怎樣計算,據說有三五十億,其中信託管理資產是7萬億,以12%計息;民間貸款不知有多少——但我猜想全社會的利息成本一年可能要接近十萬億,估計大錯不會有。這筆錢,接近中國政府總收入,也接近GDP的20%,是居民總收入的一半。

早年投資房子,還有很大的槓槓,首付20%即是五倍槓槓。另外,稅負與年限規定等等事項都沒有。現在,槓桿也就二三倍,而年限設定與稅負方面的要求還高了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住房投資,基本上成為有閒錢家庭的「沒有出路的出路」。誠如我一個親戚所說,房價,十年內後,二十年後,總會漲的吧?

唉,要這麼說,你存銀行定期每年5%,利滾利,十年也能增長63%,二十年增長165%。何必博房價呢?

五、經營

過去十年,即2000年到2010年,大致是少有的經營甜蜜期:只要你從事的生意,和資產相關,那麼資產越多,槓桿越大,你只要不太傻,不太狂,不亂來,總體的結果肯定是好的,即使業務結束,一清算,資產也漲了很多倍。在這樣的局面下,更有一大利好,那就是,98年到2008年,勞工的工資還幾乎沒有上漲。

而現在,我們看一個例子,招商證券在福耀玻璃的一個研報中提到:

「公司近年來人工支出不斷升高,增速明顯超過收入水平。2008 年,公司人工支出佔比為6.1%,到2012 年Q3 季度佔比已升至11.5%。公司員工人均薪酬2009-2011 年均保持15%-20%的高增長水平,而同期公司人均產出增速在-3%-5%的區間」

不僅如此,未來對企業來說,除了工資成本在上升,土地、環保、法律以及研發等方面的開支都要增加。研發是很明顯的一點,現在都是基礎產能過剩的時代,不依靠技術進步,就只能靠價格戰來生存,而要擺脫初級競爭,就必須加大研發。

所以,過去三年,股市為什麼會熊,這些肯定都是原因:資產價格不漲,利率很高,勞工工資以及其他開支明顯上漲。那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會改變呢?

如果未來六七年,資產價格不漲,名義價格也不漲,會怎樣?這不好回答。

換一個問法。讓資產價格這麼高著,利率也這麼高著,接著,每個利益方的收入怎麼提高?

現在的房租收益率只有2%,怎麼提高到5%去?如果提高,那承租的商店要成倍的增加收益才能支付租金,承租的打工者又怎樣倍增收入?僱傭這些打工者的企業又怎樣提高收益率?這不好回答,有人說,自然會提高的,你不用管。

那我接著問:南苑飯店的利潤未來五年怎麼提高?擴張中的貸款利息怎麼還清?鋼鐵、化工、造紙、有色冶煉、建材、金屬製品、鐵礦石、船廠、航運等等行業,他們的收益怎麼提高?重資產業務的建設或營運有很高的負債率,怎麼還清?我看現在可能煤老闆也日子不好過了,如果形形色色的老闆們,都受累於資產滯漲,主營業務都微利或虧損,那麼消費怎麼辦?

我的一個做外貿的朋友,六七年前去搞了一個五金工廠,當時他覺得這是做外貿的出路,同時也為閒錢做一筆實物投資。現在,按他所說,這個工廠從三百萬,增值到近千萬,只要出租,都可以拿到30萬,而他現在每天起早貪黑的讓他每天牙疼著管理工廠,也只能賺50萬。問題是,這些訂單都來自於自己,他如果把訂單交給別人去生產,也就少賺50萬,且其中30萬可以是租金。也就是說,他增加的工作量只為他多賺了20萬。順便提一下,他下面的一般工人,每天工作12小時,月薪也就不到三千元。

這就是一個五金加工廠如今的盈利能力。我想問,這樣的工廠有什麼出路?他下面的工人怎樣收入倍增?

到底要不要去產能?到處都是增長的商舖、寫字樓、小區、工廠,在現在這樣的產能增長下,經營又怎樣好起來?現在確實每個產業都開始集中度提升了,但是,從全局看,還有個漫長的過程。

究竟怎樣提高生產率?基本金屬、基礎化工、金屬製品這些的毛利率越來越低,如果企業們大多數的錢去買資產去支付利息,如果中產們忙於弄投資搞外快以維繫品質生活,那麼效率又怎樣提高呢?

我看,唯一的可能性是求助玉皇大帝,讓中國一夜之間後生產率翻番,那麼一切問題就可以解決。假設生產率翻番需要六七年,那麼,期間的「經營」只能經歷痛楚。

六、圖

曾經,有著一張圖來到我面前(92年到07年):
查看原圖
不過,現在又有另一張圖。這圖沒有近幾年的數據,但是可以加上去:2012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是36萬億。和94年相比,增長21倍。這根曲線未來的命運會怎樣?
查看原圖
唉:二張圖相比,07年的瘋狂算個鳥!92年到07年的15年間,指數僅僅上漲6倍而已。還有另一張圖是M2,我就不貼了,反正1990年的M2是1.5萬億,2012年是97萬億。61倍。

做股票的人們啊,實在是可以埋怨一下,怎麼連這點也不給,居然還要跌回去,讓這麼多人虧損,到底搞什麼嘛!完全有資格可以羨慕妒嫉恨一下:奶奶的,那些玩資產的有錢人有權人!

七、結束語

為什麼現在經濟比較低迷,資金價格還那麼高呢?什麼發行了這麼多的貨幣,資金還會這麼

緊張呢?……

如果未來六七年啥資產價格也不漲,老闆們的經營、中產們的投資、大家的工資,以及相應的消費情況會怎麼樣?……

如果未來五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曲線,類似近五年的上證指數,世界會怎樣?……

下面是一張中國的第二產業的趨勢圖,含子行業佔比。
查看原圖
最新的2012年數據,第二產業投資是15.8萬億,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數字超出07年的三倍(5.1萬億)。這些投資總是要產出的吧?也需要支付利息的吧?07年以後,我們的消費、出口有這樣的大增長麼?

上面這些問題,我沒熱情去回答,我們沒有必要去解難題,甚至不用預測,更不要和豬摔跤。只要知道一點:這些現象一定不是繁榮週期的開始;只要記住一點:陡峭的曲線不會永遠持續。

我們只要學會辨識好時光,如果不是,那就等待最困難的時候過去,甚至等到云開日出明朗化也不遲。夕陽無限好,可以旁觀一下,但是天黑了,還是應該睡大覺。黎明自然會來,黎明自會有黎明的跡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05

PwC因ENRC欺詐案受調查,相關收入達5千萬英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05

由於哈薩克斯坦礦業公司Eurasian Natural Resources Corporation(ENRC)涉嫌欺詐,其審計師普華永道也受到英國欺詐重案辦公室(SFO)的調查,普華永道在擔任其審計師期間共收到超過5千萬英鎊收入

該筆收入中有近1600萬英鎊的資金與ENRC2007年頗具爭議的倫敦上市行為有關。在上市前,普華永道就曾表達過懷疑稱ENRC在接受審計時使用偽造的銷售文件

自倫敦上市以來,ENRC的非執行董事們已從該公司獲得近170萬英鎊的董事費(directors' fees)。該公司非執行董事包括前保守黨黨魁Paul Judge,風險投資家Roderick Thomson和德勤瑞士前總裁Gerhard Ammann。他們在2007至2012年間分別獲得61.3萬英鎊、54萬英鎊和51.2萬英鎊的董事費。

ENRC在2012年公佈了5.5億美元的稅前虧損,但上述三位非執行董事的年薪分別上漲15.7%、5%和4.1%。2012年全年,該公司股價累計下跌55%。

在E律師事務所Herbert Smith對普華永道提出的質疑進行調查後,ENRC於2007年12月順利進行IPO。

ENRC在其上市招股說明書中寫道:調查結果表明,審計師要求提交的交易證明確實曾被偽造。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該公司或公司管理人員意識到相關文件的不真實性

英國重案欺詐辦公室(The Serious Fraud Office,SFO)上月宣佈其已經對ENRC啟動刑事指控程序。該指控圍繞該公司及其位於哈薩克斯坦和非洲的附屬公司進行的一系列涉嫌欺詐、賄賂和腐敗的活動

ENRC表示其將全力配合SFO的調查,它將盡最大努力協助進行全面及透明的調查。

普華永道位於英國的事務所週五拒絕對此發表評論。ENRC在2006至2012年間的年報顯示普華永道曾在此期間因審計及其它財務服務而獲取8040萬美元(約合5170萬英鎊)的收入。

路透社估計,在籌備ENRC的上市工作中,四家投資銀行—ABN Amro Rothschild、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和摩根士丹利共收到1.18億美元(約合7600萬英鎊)的承銷費用。

2007至2012年間,普華永道對ENRC年報進行正式財務審計時未發表任何反對意見。但普華永道有關ENRC偽造文書的問題已在該公司IPO招股說明書中進行了披露。

週五收盤時,ENRC股價上漲11.5%至292.7英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20

書籍推介 (「批判性思考」 Heuristics and biases相關)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7/heuristics-and-biases.html

書籍推介(批判性思考 Heuristics and biases相關)


收到網友V的電郵:



吳瑞麟先生你好

拜讀閣下文章獲益甚多,猶以介紹Nassim Taleb 的最為大開眼界。從文章得知先生閱讀甚豐,望先生能分享其中認為最有得著的書目。




回覆如下:

感謝來函,立志寫博客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多推介一些書本。只是近來放在閱書(尤沉迷Nate Silver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The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如果你是塔雷伯(N. N. Taleb)的粉絲,翻了第一頁後,必欲罷不能)及打坐的時間較多,舞文弄墨的時間給零和掉。書展在即,應趁機推介自己受益的好書,先生之言,如當頭棒喝,不禁怠慢,立連同戰友道奇撰寫本文。



作爲交易員,近兩年多的閱讀和自我訓練,有意地圍繞:

  1. 「如何應付不確定性(uncertainty)(尤其是黑天鵝事件)」
  2. 「如何透過訓練「批判性思考」去提升決策的質素」、
  3. 「如何使情緒在市場大幅波動時,能保持極度平靜(「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4. 「改善學習的效率(學習的王道)
本文先介紹基本跟「批判性思考」有關的書籍。爲甚麼我們要學習「批判性思考」呢?因爲可以大幅提升決策的質素。例如明白了何謂「司機的知識」的思考錯誤,投資的效果便能立時大增:

話說普朗克(MaxPlanck)榮獲諾貝爾物理獎後,巡遊演講,內容一曲走天涯,久而久之,其司機也倒背如流。某天,司機忽發奇想,向普朗克提議:「老細,講得多都會悶,不如下一場,我代你講,你就cosplay做司機,坐在前排休息下。大家都無咁悶,好唔好?」大教授覺得提議蠻過癮的,便欣然接受。


於是司機膽粗粗上台演出,久聽成精,說得七情上面,台下觀衆聽得如癡如醉。冷不防有位物理教授提了個問題,眼見露出馬腳之際,司機竟不慌不忙,反過來「串串貢」,手插袋地道曰:「我萬萬沒想到,如此場合,竟有如斯低B的問題。無用本人出手,我個司機代我答就OK嘞!」



這個笑話,股神拍檔芒格(Charlie T. Munger)經常掛在口中。據芒格的說法,這世界有兩種知識:一種是「真知」,是那些滿懷求知欲的人,長期燃燒生命所換來的成果;另一種是「司機的知識」,指的是行爲舉止,表現得好像他們確實知道,事實只是虛有其表的人。這類人,會找專人訓練表演,演技出衆,好眉好貌,說話天花亂墜,聽得人如癡如醉;然而,就像港產片「鼠膽龍威」中的張學友,演出時氣吞萬里如虎;實戰時十秒內就斷手斷腳。



「司機」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爲力。「司機」的廢話,聽一秒都嫌多。具真材實學者,十年磨一劍,或一遇風雲便化龍,或九天龍吟驚天嘯,捻花微笑,有意無意間流露的一句話,已夠受用終身。


 一旦領悟「司機的知識」之害後,投資決策效率便能急速提升。舉幾個自身的例子:

例子一:自四月起,陸續沽港股,買美股、日股。當時有相識好言相勸,美股位高勢危,出現大量派貨日(distribution days),應該逢高沽空。自己當時的做法,是敬而不理(),繼續長線持有美股。何解?在五月舊文有寫過:

「近來有兩項關鍵資訊,大家不妨細心思考:巴菲特在美國廣播公司(ABC)談話節目「本週」(This Week)上表示:「股價沒有被高估。它們肯定比固定收益投資還吸引我。」

“I don’t know the answer to what the market will do next week or nextmonth or next year. But the economy generally has gotten better over the lastfour years. The stock market got very depressed. I wrote about it in late 2008,and said the stocks are very cheap. They’re not as cheap now. They don’t lookoverpriced. They certainly look more attractive than fixed income investmentsto me. But I have no idea what the stock market will do next week or next monthor next year,” Buffett said.

評語:雖然美股勢如破竹,但股神說美股仍然不貴。高追美股,短線或會短暫坐艇,但如果巴菲特不是老到懵了,長線美股賺錢的機會,應比普通人憑感覺的估計為高。」

筆者這位相識,只精於聽消息短炒本地細股,連美股戶口都未開。另一方為身家有N個零,惜言如金,珍惜名聲,畢生投資美股的神人。孰爲「真言」?三歲小兒當明。但回首五月,受害於「司機的知識」者,多矣!後來美股略爲回調幾%,已破新高

又例如年初時,A股死貓彈,財演由長年冷嘲熱諷,變成見升唱好地溝油當印度神油(當日見報時即怒罵:冚家鏟,又X嗡害X死人!)。自己不爲所動,源於一月時,瑞信的陶冬先生,在會展開show,指出是次中央放水,實體經濟反應微弱,與之前幾次放水的局面大不同(其博客也多次提及)。接着過舊曆年後,跟一個在國內做商品批發的朋友傾談(營業額數以十億人民幣),問及大環境如何,答曰:「X,死X得,我已經沽晒所有股票!」遂避過從三月以來國企股的跌浪(事後回想,陶冬三月時已經指出商品位高勢危,當日自己如果心水清點,高沽中資資源股,上半年回報可以更高)。但常人多無受過「批判性思考」的訓練,反落力地聚焦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演員言論,越是努力去尋找生動有趣、熱血沸騰、悽美動人的「司機的知識」,投資成績反而更衰。

嗚呼!可憐衆生。無明絕「真言」

 



那如何辨認,孰爲真材實學之士,孰爲X嗡當秘笈之徒?股神「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的概念,便是照妖鏡:所有落在個人能力圈之內的事,我們都能如數家珍;反之,所有落在個人能力圈之外的事,我們則是一知半解,甚至毫無頭緒。而能力圈的建立,必建基於「十年磨一劍」:

十年=長時間;
=經歷了N次「勝由敗中求」,從失敗中學習;
一劍=集中

由此推論,具有以下一樣或多樣特徵的人,較有機會是「鼠膽龍威」中的張學友:

-自稱「樣樣炒,樣樣精」;
-「精研」股票數以萬計;
-持續高頻地,同時發表數個範疇的意見,例如飲食、電影、文學、投資、政治、歷史...(廣東話好貼切:「周身刀、無張利」,因爲「十年磨十九劍」)
-從來不會說:「我唔識」;
-永不能保持沉默,必須24/7地演出;
-不斷地重覆犯相同的錯誤;
-很注重運氣(因爲從無分析自己的打法缺點)

 由此可見,破解了單一個思考錯誤,避免的損害,已如斯巨大。世間的思考錯誤,約爲百多數,如能多讀多破,輸少的冤枉錢,行少的冤枉路,會是何等驚人!

 下面是小弟和戰友道奇共同推介跟批判性思考相關的書籍: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作者:魯爾夫.杜伯里
出版社:商周出版




早前(5/5/13)名人堂的文章,已經介紹過「思考的藝術」一書,「行為的藝術」是同一位作者的作品,中譯本近月推出(原文為德文)。月前旅台時,第二本剛於誠品上架,基本上見到作者名便買入,可見對這個系列的信任。

對於心理、思考謬誤的入門書,讀過之中以這兩本的綜合評價最高。這類書籍,一個極端是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的標準教科書和論文結集,勉強買了也看不完,一大堆原料,自己也整合不出架構來,徒然浪費時間金錢。另一個極端,則是求其抄一些學名和相關實驗的書籍,本地和中台都有大量出版,質素比較參差。

這兩本德文翻譯書,則勝在於廣度和深度取得平衡。兩書加起來合共百多個心理誤區,每個只用三版紙介紹,通常是用一個故事來定義,再有兩三個實例。文中例子一是有趣、新穎,一是相當實際,所以極易入腦。我們有時候就算忘了謬誤的學名,都會記得故事,可以查番轉頭。

作者與「黑天鵝」作者塔雷伯,是互相評改書稿的好友,當然其思維亦互有啟發;另外從書中註解可見,作者行文簡約背後,也是做足功課。「思考的藝術」一書,於德、港長踞暢銷書榜,其來自由因。



快思慢想(Thinking,fast and slow)
作者:DanielKahneman
出版社:Penguin



有言在先,具英語能力者,議看英文版。小弟起初讀簡體字版,翻譯差到噴泡,同一個名詞,前中後有三種譯法,難破解過二戰德軍「謎」碼(enigma);台灣繁體字譯本,也被「主場新聞」,批評得體無完膚。

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與已故的拍檔Amos Tversky,一起做的硏究,是行為金融學的基石。康納曼亦因此以心理學家之身,也能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Tversky當時已過世,與此無緣)

以往康納曼與其他學者做的硏究,多數是一個題材,做幾項實驗,再以論文形式發表。問題是量多而散修修,沒有一個完整架構。快思慢想是康納曼將這些材料大整合的著作。

快思慢想是「批判性思考」數十年科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篇幅較長和複雜,但有了上列杜伯里兩本書打底後,問題應該不大。

讀書不在多,在於讀通﹑應用。要精通「批判性思考」,此三書應已足矣。



 [本文與戰友道奇共同撰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4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