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赤貧流浪兒靠苦學與投資 變身百億香港新股神謝清海自認五十九分 才能邁向一百分

2011-01-23  TWM




馬來西亞出生的謝清海,曾是街頭流浪的孩子、市場裡賣鳳梨的小販,如今卻晉升為身價百億的投資名家。

他一手創辦的惠理集團,更成為香港首家上市資產管理公司。

謝清海憑著沒有一絲折扣的拚命態度,不斷閱讀自學成長,終於衝破命運的枷鎖。

撰文‧莊 芳

我是真正,一步步從社會底層走出來的人!」訪問才開始,坐在商業大樓林立的香港中環辦公室,掌管市值七十六億港幣的惠理集團主席謝清海(Cheah Cheng Hye)就先丟出這句話,強調自己的出身。

這話說來簡單,過程卻不平凡。在香港,身家達數十億港幣的謝清海有「股壇金手指」、「亞洲巴菲特」之稱,每每點名個股都有亮眼報酬。例如二○一○年首次揭 露基金持有華晨汽車超過五%後,不到五個月,股價即上漲二倍。去年,這檔股票為他旗下基金貢獻三千八百萬美元的收益。

他也於二○○九、一○年獲得《AsianInvestor》財經雜誌選為亞洲區資產管理、對沖基金行業二十五位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一○年十月,只有中學 文憑的他,還受邀至「價值投資殿堂」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說。

惠理集團辦公室的走道旁,掛著數十面表揚他旗下基金優異績效的獎牌;會議室裡一整面牆,則貼滿了歷年接受香港本地以及國際媒體如美國︽霸榮週刊 ︾(Barron's)、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專訪報導,像在為他走過的痕跡留下紀錄。

對抗出身

九歲就去賣鳳梨 累積生命能量擁有現今令人稱羨的成就,謝清海並無掩蓋過往人生的意圖,「我小時候,是所謂的『流浪兒童』,因家裡環境很差,乾脆每天住在街上,只有生病時 才回家。」謝清海生長在馬來西亞檳城,父親是來自中國福建的華僑,由於家貧,謝清海九歲起就跟著叔叔到批發市場賣鳳梨。十二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沒有工作, 還有一對弟妹要扶養,身為長子的謝清海一肩扛起家計。

「我一直以為所有人都一樣貧窮,不曉得世界上其實有很多富有的人。」他讀中學時,一度湊不出錢買制服;無法參加學校下午的體育課程,因為還得趕去市場賣鳳 梨。「有些同學很會踢足球,只有我對運動完全外行。」謝清海說,買衣服、玩具這些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事,從沒在他童年發生過。

十七歲時,謝清海拿到一所學校的全額獎學金,但為了家人,他選擇繼續工作,每天到報社疊報紙。謝清海一邊說著,一邊隨手拿起資料,反射性地仿照疊報紙的動 作,「人生從來就不公平,所以凡事要盡全力去做。」他在中學曾獲得英國文學獎,平日沒事就寫文章到處投稿,結果一家倫敦報社刊登了他的小說,使得他在家鄉 聲名大噪。

報社老闆發現了他的潛能,提拔他成為記者。當時每月工資約三二○元馬幣,謝清海並不以此自滿,為了賺更多的錢,二十歲時,他賣掉全身上下唯一的資產——一 輛舊摩托車,換了船票隻身前往香港。「做相同的工作,在香港可領到三倍的薪水。」謝清海說,只是他連一般客船的船票也買不起,最後在寂靜的夜裡搭上一艘貨 輪,兩手空空,和滿船的貨物一起運送到香港。

說話節奏非常急促的謝清海,似乎擔心浪費生命中的一分一秒,總想趕在短短時間內說完、做完所有的事。在他生活周遭,很多人還來不及體會生命就離開人世,像 他的表兄弟們,有的才十多歲便死於生病、車禍,或是警察的槍枝下。他言談中不斷強調,自己的出身貧寒並不獨特,在六、七○年代的社會環境,多數人都過著一 樣的生活。但事實上,他卻比其他人更早擺脫困境,更快走出自己的路。

「老實說,我完全不相信命運,只相信,命運可以靠自己雙手打造出來。」眼前的謝清海,穿著整齊體面的西裝、戴著昂貴的名錶,看來十分融入資本市場。但在他 腦海裡有一部分,仍保留著過去的記憶,「有時想想,自己現在能夠坐在這裡很不可思議;常常懷疑,這是真的世界嗎?」

拚命學習

保持閱讀習慣 累積戰鬥能量影響他逆轉人生的主要因素、讓他願意付出加倍努力與出身環境對抗,其實正是「自覺不足」的性格。「就在和你說話的當下,心裡都還想著自己很愚 笨。」他認為保持這樣的心態,覺得自己不及格,才會更加認真工作、進行研究,努力朝滿分邁進。

謝清海坦言自己也曾犯過錯誤,「有次投資一家鐘錶公司五百萬港幣,董事長幾周後竟消失不見人影。」他檢討是因自己太相信人,「我會隨時專注在自己的錯誤 上,從中學習經驗。」惠理集團行政總裁陳尚禮與謝清海認識二十年之久,他描述這位主席總是十分在意、把握時間,「無時無刻都在閱讀。」一起去打高爾夫,等 待的時間他一定在看書;一同到餐廳用餐,他也常拿著書翻閱。「有時候,覺得他生活太過緊繃,但沒辦法,似乎這樣才有安全感。」「人生中給予我最多幫助的, 應該是養成『閱讀』這個習慣吧!」因為從小必須為生存而打拚,剝奪謝清海正常讀書時間,他比其他孩子更用功,經常往公共圖書館跑,抱著一堆書籍在鳳梨攤前 閱讀。

「當時我的人生什麼也沒有,唯一能做的只有閱讀、閱讀、閱讀。」無論科學、歷史、自傳,謝清海盡可能吸收各種知識,即使凌晨三、四點起床讀書也不覺苦。後 來,他從財經記者轉進投資界,也是靠著閱讀獲得啟發。

八○年代,謝清海手邊有點積蓄,白天做完記者工作,晚上就操作外匯交易。

結果,在三個月內輸光所有的錢。那時他發現了一本書《股市大亨》(The Money Masters by John Train),內文談的全是約翰坦伯頓、華倫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心法,讓他如獲至寶,重新認識投資市場。

認真研究

一年拜訪兩千五百家公司

謝清海笑說,他起初以為未來會做政治家,改變馬來西亞的社會情況,「讓所有人脫離貧窮。」不過當他找到社會發展與金融市場的關聯,股市能夠反映經濟現況, 立即對此深深著迷。「市場表現與當地政治、人民情緒息息相關,股價的起伏明確指出人們的希望或絕望,這些讓我很感興趣。」尤其他所推崇的大師,幾乎皆以 「價值投資」為核心策略,「我想只要和他們一樣,發現其他人忽略的市場,進行反向操作,一定有機會成功!」當時已在亞洲︽華爾街日報︾坐領高薪的謝清海, 甚至放棄前往美國工作的機會,決心踏入金融市場。

一九八九年,他進入香港摩根建富集團協助設立研究部門,專攻當時被市場冷落的中小型股,結果真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個人身價水漲船高。對於追求成長從不滿 足的他,又在九三年出資一五○萬美元,與一位客戶共同創立總資本額五百萬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也就是現今的惠理集團,並在○七年成為香港首家上市的資產管 理公司。

謝清海研究公司和他讀書一般認真,平均每年與投資團隊拜訪二千五百家公司,找出被低估的標的。正當股神巴菲特○八年買入比亞迪汽車股票,鬧得市場沸沸揚 揚,謝清海早在此之前,於○六年投資比亞迪。那時比亞迪營收衰退近五成,但謝清海親自拜訪後,看好其創新與研發能力,隨即逢低買進,並在○九年股價持續爬 上高點時獲利了結。

積極管理

對現況永不滿足 未來仍有成長謝清海表示,當時只是把投資作為一種嗜好,沒想到管理資產規模會成長到如今的七十一億美元。目前惠理集團員工人數約一四○位,去年上半年即使 遇上市場動盪,仍為公司創造三.八五億港幣(約新台幣十四.八六億元)的營收,平均每位員工半年就為公司貢獻破千萬新台幣的產值。

在惠理集團,從事投資、研究的員工,多從基層一步步做起。謝清海以「標準化」作業流程,訓練每一位新手成為高手。如同他自己一樣,「我們不需要投資天才, 從頭學起,才不會受到舊有思考模式限制。」對於獎勵員工創造投資績效毫不手軟,根據財報顯示,一○年光是獎金開銷,就近二億港幣,比○九年高出近一倍。

「貧窮的時候,覺得有錢一定能做很多事情;真正有了財富之後,卻發現很多東西用再多錢也買不到。」以前每日都要和金錢戰鬥,為了一分一毫而拚命工作,現 在,「我每日都在與時間對抗,沒有一天覺得時間夠用。」如今雖然不再需要為錢煩惱,卻得與和他一樣停不下來的時間賽跑。

對於現況永不滿足的他,未來已鎖定大中華區投資,還將繼續拓展業務至中國、台灣等地,謝清海要把惠理集團打造成亞太區主要的資產管理公司。訪談最後他對記 者說,「歡迎你五年後再過來拜訪,我們公司肯定很不一樣,會比現在更好!」五年後會變成怎麼樣呢?從赤貧的流浪兒到財經記者、投資名家,到現在成為雄踞一 方的成功經營者,一位從不安於現狀、總是在與自己生命競爭的人,他的未來,永遠充滿想像空間。

亞洲巴菲特看投資趨勢

亮點仍在大中華區

我相信中長期,全球經濟將會遇上一片混亂!這是在我投資生涯中,第一次看不到任何復甦的情況出現。就成長性而言,可投資中國相關題材,以及農產品。此外還 有黃金,主因是我不信任貨幣的價值,且通貨膨脹可能即將再起。

由於消費者無論如何都得花錢購物,全球大型零售企業的品牌,仍是我喜愛的標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成熟國家財政體質不佳,所以即使選擇債券,也別以公債為 主,體質良好、低負債公司發行的債券,反而會有較佳表現。

另外,我不建議年輕人現在去金融機構謀職,估計還有二、三成金融從業人員可能會於近幾年失去工作。除非真的很喜愛投資,否則從事藝術、娛樂工作將是較佳的 選擇。

謝清海

出生:1954年

現職:惠理集團主席兼共同首席投資總監經歷:香港摩根建富集團研究部主管、《亞洲華爾街日報》財經記者學歷:檳城大英義學(Penang Free Schoo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28

標題以身教傳承價值 用百分百的努力拚下去 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母親的身影 是我最大的拚搏動力

2012-5-14  TWM



從小耳濡目染,看著母親為事業而 打拚,讓茂為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童年時就能深刻體認何謂「拚搏精神」。在母親大力支持、無私付出之下,他成功擺脫負債,如今成為身價上億元的上櫃公司老 闆。

撰文‧莊 芳

「你們現在看到的這間辦公室,是才剛裝潢好的子公司。不久之後,這裡也會坐滿了新進同事!」一邊帶路、一邊介紹環境的,是上櫃遊戲公司茂為歐買尬執行長林 一泓。穿過一排排整齊的空辦公桌時,他興奮地聊起正在籌備中的新事業,無法掩飾滿滿的信心。

若要說他是個超級工作狂,絕對不為過。凌晨時分還在線上與網友互動、親自回答關於遊戲產品的疑難雜症,假日也常在公司看到他埋首工作的身影。身為執行長, 卻幾乎沒有「高高在上」的形象,這些態度讓林一泓短短幾年之內,從負債五千萬元,拚到成為市值五十五億元的上櫃公司負責人。

事實上,他對工作的衝勁與熱忱,與媽媽的身教有著極大的關係。

林一泓兒時,家裡開設紡織工廠,父親負責跑業務,專門負責接單,母親則坐鎮工廠,大小事由她一手包辦。工廠生意不錯,最高紀錄擁有五百名員工,還曾獲得經 濟部頒發績優獎牌,但也因此,媽媽每天工作忙碌,沒有太多時間與孩子相處。

用百分百的態度拚事業

「五歲以前,我大概不太曉得『媽媽』代表什麼。」林一泓說,他從小住在奶奶家,姊姊則是住在外婆家,而這個稱作「媽媽」的人,印象中每隔一、二周才來看 他,每次只要叫她「媽媽」就有糖吃。五歲以後,又改住阿姨家,一直到小學三年級才回到媽媽身邊同住。

「印象中,讀過的幼稚園已數不清,和姊姊經常搬家。」林一泓說,他的成長過程是在「變動」中度過,「不只是幼稚園而已,我還換了三所小學、三所國中就讀, 每到一個新環境,就要想辦法適應。」而在這個過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對媽媽的印象,「偶爾有機會待在工廠,總是看到媽媽忙碌的身影。」母親陳麵表示, 早期打拚事業,就只知道埋頭苦幹,白天顧工廠,整天處理細節流程、人力等事務;晚上回家後,「又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隔日的工作安排。常常回頭看時間,才 發現已半夜了。」母親大方給 孩子學付出母親無暇陪伴孩子,但認真打拚的身影,已經給了林一泓根深柢固的身教。在林一泓六歲那年的母親節,他用心畫了一張海報送給媽媽,上面竟然是這麼 寫的:祝媽媽身體健康,「生意昌隆」。林一泓說:「很顯然,我當時已被媽媽的模樣『洗腦』,知道工作很重要,而且,要用百分百的努力態度拚下去。」關於媽 媽的教育方式,林一泓笑說,母親幾乎是用「利誘」,鼓勵孩子努力讀書。舉例來說,小學考試滿分就可拿到三顆巧克力球、九十分一顆,其餘沒有獎勵。「老實 說,我不是很愛吃巧克力,但每次拿到都很有成就感,就想收集下去。」小小的獎品就有獲得肯定的感覺,讓他更加用功讀書,成績總是班上前三名。

功課顧得很好,玩樂也沒有少。從小學三年級,林一泓就愛上電玩遊戲,經常到了半夜還偷偷爬起來躲在房間裡玩,「我真不知道他以前玩得這麼瘋,他明明都交出 好成績呀!」陳麵說。

在許可的能力範圍內,母親給得大方,孩子也要學著「付出代價」。「從以前我就一直告訴他們,凡事要對自己負責。」陳麵想起,有一次兒子想養一對白文鳥,考 試成績也達到目標,她二話不說為兒子完成心願,讓林一泓開心半天,但媽媽當時也強調:「買了,就要自己負責。」有一次,他參加二天一夜的活動,卻完全忘了 提醒家人幫忙餵食小鳥,回到家才發現,鳥兒已經奄奄一息,令他傷心不已。

讀大學前,媽媽承諾他只要考上台大,就送一輛跑車代步;考上最後一名學校,只剩摩托車。林一泓聽了當然拚下去,如願獲得百萬跑車,但回憶起這份看似很拉風 的禮物,他卻表示:「若有機會重新選擇,我才不要這份大禮!」原來,擁有一輛車,雖然有一段時間讓他得到旁人欣羨的眼光,但慢慢和同學產生距離感。

而且,隨後汽車的保養、維修,包括油錢都要自己負責。「跑車又特別耗油,光是為了照顧這輛車子,我要兼好多家教才能勉強支撐過去,後來壓力太大,根本不敢 開了。」媽媽為了鼓勵,十分捨得給予孩子,但同時也要他們學習「一切後果自行負責」的承擔能力。

讓孩子自己選擇未來的路

林一泓在大一升大二時,因為找不到人生方向,在學校裡缺乏歸屬感,心情感到很沮喪。「我想,好不容易考上台大了,卻讀得不順心,實在很想放棄學業算了。」 有一天,他回家和媽媽談到這件事,忍不住大哭起來,沒想到媽媽聽了回他:「你念得這麼痛苦,要不要考慮休學一年?」「我當時想,學業無論如何一定要完成, 但他這麼不開心,不妨讓他休息一下,冷靜思考未來。」陳麵說,年輕人在學時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乾脆讓他暫停下來,去外面闖闖看也好,「出去社會工 作,很快就會知道還是讀書最好!」媽媽的寬容,反而讓林一泓想開了,「當時媽媽要是責罵,或是逼我非得讀書不可,一定更加難受。」但想不到媽媽直接提供一 條退路,讓他能有選擇,「我頓時心情放鬆不少,覺得事情好像沒那麼嚴重了!我決定在學校裡,自己找出歸屬感。」後來,他開始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彈吉 他、釣魚,藉由培養不同興趣,開心的度過大學生活。

「相信他、尊重他,才能讓孩子做得更好。」陳麵覺得,讓孩子建立信心十分重要,給他們管理自己的機會,才能從中學習成長。「其實,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對 的,所以從不要求孩子按照我的方式成長。」不過,孩子不確定方向時,就應適時提供建議、同時說明清楚原因,但是,「結果絕對讓孩子自己判斷,由他自己選擇 要走哪條路。」借鏡失敗經驗 小心衡量得失林一泓赴美讀完碩士後,回台工作了幾年,頗受上司器重,在二十八歲就領到月薪六萬五千元。「但我看到很多員工並非用認真的態度工作,只想領薪 水過日子而已。」林一泓無法接受這樣的環境,再回想起母親過去奮鬥的身影,決定選擇自己最熟悉、喜愛的遊戲產業出發創業。

但創業初期幾年,他因過於樂觀,投資失利,六年累積了五千萬元的負債,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向媽媽開口借錢,「媽媽抵押了房子,甚至拿出金條來賣,搬出 手中最後的壓箱寶,心裡實在很感動。」母子兩人就抱著一袋黃金,走遍台北市延平北路上各家銀樓,「要問到一家最好的價錢賣出才甘心。」陳麵說,「我存很久 的二百兩黃金,擺在家裡也沒用,不如拿出來支持他。」還好林一泓未讓母親失望,他改用保守的心態面對這次重新出發,遊戲一推出就造成轟動,每月營收二、三 千萬元,不到一年就還清債務。

七○年代,製造業開始外移至中國,腳步慢的中小企業競爭力減弱,家中經營的工廠規模逐漸縮小,最後於八○年代結束。「我看到家中事業一路從興盛走向衰落, 其實很有感觸。」林一泓說,以前經營傳統製造業,幾乎是把所有獲利全部投入營運,這麼一來,只要遇上市場突然變化,「很有可能資金周轉不靈,撐不下去。」 所以林一泓現在經營事業,更加小心衡量得失。像他去年成立子公司歐付寶,準備進攻電子商務市場,投入前經過詳細考慮,「假使成功賺錢當然最好;但若失敗, 絕不會影響本業經營。」「以前要是這麼會想就好了!」陳麵說,過去想法很簡單,就是不斷投入再投入,賺多少錢也不清楚,一直到毫無利潤才收起來。沒想到, 兒子不僅和她一樣有著創業、打拚的精神,而且表現更「青出於藍」。「我只是支持他的興趣,不知道兒子有一天竟會成為上櫃公司老闆!」言談間,陳麵的語氣滿 是驕傲。

陳 麵

出生:1943年

經歷:紡織公司負責人

學歷:專科畢業

林一泓

出生:1970年

現職:茂為歐買尬執行長

經歷:智冠科技總經理特助、儒碩專案經理學歷: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碩士、卡內基美隆大學即時資訊處理碩士、台大土木系

媽媽做的這些事

讓我一生難忘

從小奶奶撫養我長大,到了5歲時媽媽要帶我離開,我卻對她很陌生。當時每一、二周才見一次面,馬上要跟她回家還真不願意。就在媽媽背起我的時候,用力在她 背上咬了一口,結果立刻被爸爸打一巴掌,那痛楚我到現在還記得。

我當完兵的時候,父母也在當時決定離婚,媽媽帶著我和姊姊搬離原本居住的大房子,改租一間小公寓。即使工廠早已收掉,沒有正職工作,她仍覺得一定要好好讀 書才有機會成功,獨力撐著家計讓我們出國進修。後來,我一口氣讀完兩個碩士回台,立即找到工作,沒有讓她失望。

創業後一度負債5000萬元,我想工作20年都很難還完這筆龐大的金額。和媽媽討論後,她建議我要繼續投資創業才有機會翻身,「否則還是有被老闆解雇的風 險!」為了重新出發,抓住新的投資機會,逼不得已和媽媽開口借錢,結果她二話不說,帶著我一路找銀樓賣黃金籌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9

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4yd4.html

【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 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待股 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價值投資就像減 肥,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無數「學-思-修」的循環往復,一次次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才能慢慢變成無意識能力。不同的人在 不同的時點會被不一樣的東西觸動而有小小頓悟,當看到芒格這句話,我確實覺得很多問題豁然開朗。於是我將它總結為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

1、大部分的股票是沒有價值或不在能力圈內的,只有百分之二的股票值得專注;
2、大部分的時間內市場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狀態,只有百分之二的機會值得行動;
3、投資者大部分時間應該遠離市場,靜心研究,只有百分之二的時間需要交易;


這裡有幾個基本的假設:
市場可知性:以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市場大部分時間是不可知,不可預測的,因此要對市場永遠心存敬畏。但在特定的時間我們有可能對特定的股票做出較準確的判斷。
市場有效性: 價值投資者們一定熟悉巴菲特語錄: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但過猶不及,我們一定要防止矯枉過正(有的人甚至把這句話說成:市場總是無效的)。我認為:市場大 部分時間並不是無效的(有效或不知道是否無效);市場總存在回歸有效的萬有引力;長期來看市場是有效的(長期看市場是稱重機)。因此市場在98%的時間內 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的,只有2%的時間內才出現投資的機會。
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性動物,對自己極度不自信,因 此非常依賴社會認同。人在大部分時間並不思考,只不過是機械重複,或是像草履蟲那樣簡單的回應刺激,或是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是情緒極不穩定的 烏合之眾。在投資時,社會認同就是你帳戶的盈虧。它如此強大,以至於足以摧毀大部分人對價值投資的信仰。

「百分之二」法則雖然簡單,其實包含了很多價值投資的要點:
護城河:平均利潤率回歸猶如經濟界的萬有引力,這注定了能持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少之又少。巴菲特的紙帶打孔方法無疑能大大提高選到優秀企業的概率。
能力圈:任憑弱水三千,我只飲取一瓢
確定性:放棄任何不確定的機會,我們只需要把握確定性最高的百分之二
安全邊際:忽略大部分的低估或高估,只在低估最明顯的百分之二才行動
長期投資:按百分之二算的話,三年中也就十來天需要操作
遠離市場:市場大部分時間是不可預測的,只有等市場出現嚴重的暫時失衡時才有利用價值

每個投資大師都有自己操作的checklist,對大師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這和大師們的理念是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但對我們學習者來說,用起來常常丟三落四,夢想著左手索羅斯右手巴菲特,但實際不但沒有融會貫通,反而成了四不像。而「百分之二」原則卻很簡單:

當聽別人說一隻股票有多好而內心狂喜想要立刻買入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目標股票嗎?
當自己持有的股票大幅上漲而坐立不安想要落袋為安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賣出機會嗎?
當心儀已久的股票大幅下跌而信心慢慢想要立刻抄底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買入機會嗎?
當市場波動或各個板塊輪動而心癢難耐想要波段操作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交易時間嗎?

如果不是,那就淡定些,該吃吃,該睡睡,老老實實做好基本的研究工作。這樣你頓時會發現自己大部分的困擾、緊張、恐懼、興奮等等都是浮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67

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004365
【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 公司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 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價值投資就 像減肥,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無數「學-思-修」的循環往復,一次次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才能慢慢變成無意識能力。不同的 人在不同的時點會被不一樣的東西觸動而有小小頓悟,當看到芒格這句話,我確實覺得很多問題豁然開朗。於是我將它總結為投資的「百分之二」法則:

1、大部分的股票是沒有價值或不在能力圈內的,只有百分之二的股票值得專注;
2、大部分的時間內市場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狀態,只有百分之二的機會值得行動;
3、投資者大部分時間應該遠離市場,靜心研究,只有百分之二的時間需要交易;


這裡有幾個基本的假設:
市場可知性:以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市場大部分時間是不可知,不可預測的,因此要對市場永遠心存敬畏。但在特定的時間我們有可能對特定的股票做出較準確的判斷。
市場有效性: 價值投資者們一定熟悉巴菲特語錄: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但過猶不及,我們一定要防止矯枉過正(有的人甚至把這句話說成:市場總是無效的)。我認為:市場大 部分時間並不是無效的(有效或不知道是否無效);市場總存在回歸有效的萬有引力;長期來看市場是有效的(長期看市場是稱重機)。因此市場在98%的時間內 是有效的或不可知的,只有2%的時間內才出現投資的機會。
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性動物,對自己極度不自信,因 此非常依賴社會認同。人在大部分時間並不思考,只不過是機械重複,或是像草履蟲那樣簡單的回應刺激,或是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是情緒極不穩定的 烏合之眾。在投資時,社會認同就是你帳戶的盈虧。它如此強大,以至於足以摧毀大部分人對價值投資的信仰。

「百分之二」法則雖然簡單,其實包含了很多價值投資的要點:
護城河:平均利潤率回歸猶如經濟界的萬有引力,這注定了能持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少之又少。巴菲特的紙帶打孔方法無疑能大大提高選到優秀企業的概率。
能力圈:任憑弱水三千,我只飲取一瓢
確定性:放棄任何不確定的機會,我們只需要把握確定性最高的百分之二
安全邊際:忽略大部分的低估或高估,只在低估最明顯的百分之二才行動
長期投資:按百分之二算的話,三年中也就十來天需要操作
遠離市場:市場大部分時間是不可預測的,只有等市場出現嚴重的暫時失衡時才有利用價值

每個投資大師都有自己操作的checklist,對大師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這和大師們的理念是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但對我們學習者來說,用起來常常丟三落四,夢想著左手索羅斯右手巴菲特,但實際不但沒有融會貫通,反而成了四不像。而「百分之二」原則卻很簡單:

當聽別人說一隻股票有多好而內心狂喜想要立刻買入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目標股票嗎?
當自己持有的股票大幅上漲而坐立不安想要落袋為安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賣出機會嗎?
當心儀已久的股票大幅下跌而信心慢慢想要立刻抄底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買入機會嗎?
當市場波動或各個板塊輪動而心癢難耐想要波段操作時,問問自己這是那百分之二的交易時間嗎?

如果不是,那就淡定些,該吃吃,該睡睡,老老實實做好基本的研究工作。這樣你頓時會發現自己大部分的困擾、緊張、恐懼、興奮等等都是浮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10

多益沒八百分的幹部 樂天狠開除

2012-10-08   TCW




二○○九年十一月的某個週末,我參加了一項集訓。集訓主題是關於日本及世界經濟情勢的資訊交流。其中一位參加者發表了令人震驚的報告。報告是高盛集團經濟調查部門做成的。

如果三十幾年後……日本GDP只占全球三%

二○○六年,日本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約占全世界的一二%。但是這份報告預測二○二○年日本的GDP占比將降為八%,二○三五年降為五%,二○五○年時僅剩下三%。看來在二○○六年到二○五○年間,日本GDP的世界占比將縮減至四分之一。

連美國也不例外,雖然二○○六年的GDP占比是三七%,到了二○五○年也將掉到一六%。

反觀中國,二○五○年GDP占比將達二九%而躍居世界第一,印度則以一六%居次。日本將從現在的第三名落到巴西、俄羅斯之後,成為第六名。

我試著想像,當日本在世界的GDP占比降到三%時,這樣的日本究竟會怎樣呀?說起三%,也許比現在印尼GDP占比還低,相當於中國的一○%至一五%。GDP世界占比三%的日本,在世界上所展現的存在感大概相當於鎖國時期,甚至和江戶時代的日本同等程度也說不定。

樂天,身處在一直衰退的日本當中,是要滿足於相對強者的地位,還是要成為真正全球化企業?那就是樂天眼前的問題了。

服務要走國際化……英語溝通已變成必要選項

我們要成為全世界第一的網路服務企業。創業以來,對以此為目標的樂天來說,當然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往海外發展,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除此之外,我們沒有第二條路。

全球化的推動,已經不是一個選項,而是務必要讓它實現的生命線。

但是,該怎麼做才更能達成全球化經營的目標?我為此苦惱著。

樂天在二○○五年收購了美國聯盟行銷廣告公司LinkShare Corporation,二○○八年在台灣、二○○九年在泰國,開拓了與日本樂天市場一樣的網路購物商城,進行海外商務交流。可是,發覺到效率似乎並不好。

在思考效率差的原因時,直接面臨到的就是語言問題。

之前的我,認為只要會日語,就可以把商務做得非常好,甚至認為英語是不必要的。對於外國員工,還指示他們要去上日語課程。但是,在樂天要拓展海外發展的實行階段,我這才領悟到,要實現全球化經營,英語溝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二○一○年二月四日,我首次向全體員工宣布企業官方語言英語化。

全員提升第一步……文書記錄、提案都用英文

「英語不厲害沒關係,笨拙的英語也沒關係,希望大家能認識到,並看準今後國際發展的重要因子,就是英語溝通技巧這一點。」

「將服務推向國際化的同時,我也想啟動樂天內部的國際化。」「第一步就是決定以英語做為企業內溝通的語言。我認為,至少在這個場合的發言也應該用英語,甚至連文書記錄、提案發表的意見溝通都要使用英語。」

員工們的反應不一。有的人像是受到驚嚇,也有的人冷靜接受英語化,並視為理所當然。

因為我宣布考慮將多益(TOEIC)分數納入升遷要件,所以也有想不開的工程師說:「要是英語害得我無法升遷,也許就只有離開公司一途了。」另一方面,也有員工積極抓住鍛鍊英語能力的機會。

總而言之,年輕的員工似乎都會往好的方面去想。也可能是因為年輕人大學畢業沒多久,腦子裡還殘留著在校學習英語的記憶吧。順便一提,樂天員工平均年齡是三十一歲。

相反的,資深員工則對英語感到棘手。對他們而言,學生時代已是遙遠的過去,離開英語學習已經相當久,事到如今,要再記憶新的語言,確實是項沉重的負擔。

雖說是因為要實現全球化經營,為什麼全體員工都要學會英語?我不認為只要幹部和部分員工學會英語就好了。即使現在把重心放在國內營業活動的人,將來也有可能會成為美國、印尼、英國等地的營業課長。而考慮到這個可能性,應該就會預想到要先學好英語。

這是在日本史無前例的實驗。兩年之內要讓七千名以上的日本員工精通英語,真能實現嗎?也許我太瘋狂了。但是,唯有讓這個實驗成功,樂天和日本才有可能存活下來。來吧!實驗開始囉。

改變沒有回頭路……章程明訂英文為官方語言

七月二十四日在董事會議上,將企業官方語言訂定為英語載明在樂天集團的章程裡。此時,邁向英語化的道路已經沒有回頭路,員工們應該也漸漸感覺到這個趨勢了。

這位男性執行幹部的年紀已經四十歲過半,他是在二○一○年一月進入樂天工作。

進樂天之前並沒聽說要英語化之類的消息。工作一個月後,公司宣布決定英語化時,我為之震驚。畢竟距離當年考大學,我已經有二十五年沒碰英語了。因為對英語 不拿手,還待在前公司的時候,如果聽到有人說「是個機會(opportunity)」之類的英語,我就會跟他回說:「這裡是日本,請說日語。」

二○一○年首次參加多益測驗,我考了四百分,距離我的目標分數八百分,還有四百分的差距。對我而言,要拿到這樣的分數,簡直是遙不可及。老實說,那時候我 真的走投無路了。那年六月,過去老同事看到三木谷先生在《東洋經濟》雜誌的評論:「不會英語的執行幹部,我將在兩年後開除。」還擔心的對我說:「你可以再 回來啊!」

我一邊期待三木谷先生會打消念頭,恢復使用日語,一邊為了應付多益測驗,開始在兩間英語會話學校上課。每星期上四堂課,採一對一教學,但耗了半年時間,我 只考到五百分。投資了時間與金錢,卻還是沒看到明顯成效,我心想若繼續這種學習方式,只在上課時才打開課本,也許行不通。

之後,我去上了特別加強多益測驗的英語學校,那裡的教學相當嚴格,這才讓我「認真學英語模式」的電路正式啟動。平日一至兩小時,週六、週日則是十小時,我 每週最少花二十五個小時學英文。我有個孩子在念國中,但和孩子期中考、期末考前的讀書時間相比,我覺得自己還更用功,所以我曾生氣的對他說:「你啊,不覺 得老爸比你還認真念書嗎?」週末時,我跟家人說:「就當我不在這裡吧。」然後就開始發憤念英文了。

最後,他在二○一一年一月考了七百六十分,然後在六月拿到了八百三十分。

我相信若日本人擁有足夠的英語能力,日本經濟就不會凋零到今天這個地步。若我們可以藉由英語這個利器,緊盯住全世界的商業動向,必定能在更早的階段,就發覺到日本的「製造業神話」已經崩盤。

語言鎖國不管用……改善英語教育才能救經濟

日本為何會有這麼不管用的英語教育呢?

我認為這是因日本政府刻意採取「語言鎖國」政策,此外的理由都說不通。只有一種語言的社會,媒體比較容易掌控,輿論也容易誘導,封鎖國民直接從海外蒐集資訊、與外國人溝通,形成多元意見的可能性。

在印尼,蘇哈托一九六七年就任總統後,就開始推行語言鎖國政策,當我一九九○年後半到印尼去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說英語。

但是等到一九九八年,蘇哈托政權被推翻後,印尼的語言環境就徹底改觀。因為他們親眼看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鄰近的國家,經濟都已經開始起飛,發現自己若一 直這樣語言鎖國下去,必定前途堪慮。從此以後,印尼舉國上下開始改善英語教育,最近我去訪問印尼時,就吃驚的發現連計程車司機都會說流利的英語了。

我們必須要克服數位鴻溝,同時也要跨越語言落差,日本應該要停止語言鎖國,該是語言開國的時候了。

(本文摘錄自第一、二、六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46

閃購網站Fab融資即轉型,裁員百分之15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561.html

以下為文章全文:

Fab剛剛對其歐洲員工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裁員,即宣佈在其柏林總部裁減100多名員工。Fab稱,此次裁員的原因,是由於公司制定了業務轉型的戰略,即逐步退出閃購業務模式,然後轉向由Fab保留自家商品庫存並運營全球性網絡零售商店的模式。

Fab此次裁員的時間可謂有點不尋常:僅一個月前,Fab宣佈已完成其第四輪融資的第一部分,融資額為1.5億美元,該輪融資的後續資金也將於不久後到位。Fab此次裁員的人數,約佔該公司696名總員工量的15%。

 

Fab逐步退出閃購

戈登伯格還表示,除此之外,Fab正逐步退出閃購業務領域,並希望最終成為一家大型網絡零售商,在全球範圍內銷售相同商品。戈登伯格認為,正是由於這種業務轉型,因此將商品採購及市場營銷等關鍵功能集中於紐約市也就順理成章。

戈登伯格說:「閃購業務的天性就是,每天你都會開通一家新商店,並銷售成百上千的產品。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在歐洲複製完全一樣的業務模式。但最好的商店是採購一次,就能在任何地方銷售,或說生產一次,就能夠在任何地方銷售。我們的願望是成為一家了不起的全球性商店,因此我們需要開始以一家全球性商店的方式來運營。」他還認為,為了擊退來自歐洲市場其他閃購網站的競爭,Fab也必須採取國際市場擴張步伐。但他承認,在此前一段時間中,Fab管理團隊就已經在考慮潛在裁員事宜。但裁員令之所以推遲發佈,主要原因是考慮到Fab自有品牌業務尚未成熟,而目前該業務已具備一定規模,因此Fab可以逐步退出閃購業務。

戈登伯格強調指出,Fab今後將繼續在歐洲採購商品並在該市場銷售,但歐洲市場的採購團隊規模將大幅縮減。Fab將繼續在柏林保留客戶服務團隊、財務人員、人力資源和IT團隊,以及Fab的定製家具員工。

投資人已事先知曉

戈登伯格透露,在Fab當前第四輪融資過程中,投資者在簽署投資協議之前,就已經瞭解到Fab可能採取裁員措施的意圖。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安德森霍羅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基金合夥人傑夫·喬丹(Jeff Jordan)為Fab董事。他表示,Fab各董事完全支持戈登伯格所制定的市場戰略。

單獨閃購業務難以持續

Fab此次裁員也表明,對於網絡零售產業而言,無論相應服務商能夠籌集到多少資金,若僅僅依賴於閃購業務,他們都很難組建可持續發展、規模較大且維持盈利的業務。一方面,Fab嚴重依賴於閃購業務,也正是其現在被迫裁員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如果Fab此前就選擇另一條不同的電子商務道路,我們同樣也無法知曉Fab是否就能擁有其當前的品牌知名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31

iPad在中國二季度市場份額暴跌21個百分點-IDC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828

IDC研究公司分析師Dickie Chang稱,二季度,蘋果iPad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由去年的49%暴跌至28%。有分析指出,中國消費者更加關注價格因素,蘋果已經不再像以往一樣是必買設備。

Chang還稱,三星平板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上升至11%,位居第二名。餘下市場,則由佔市場份額1%或更少的其他產商佔據。

中國市場是蘋果最大的海外市場。但現在,更多中國消費者正在轉向購買使用更便宜的安卓系統平板和手機。

雖然蘋果iPad仍然主導中國平板市場,但是如藍魔和台電這樣的中國本土品牌,正在加入三星和聯想這些巨頭的行列,一道搶奪中國的平板市場。

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的董事總經理Shaun Rein說:

蘋果在中國已經失去了它過去6個月中的光華,它在任何範疇都再也不是人們的必備產品了。現在的消費者更關注價格。以前,他們可能省下飯錢,來購買iPad。

Chang還表示,聯想平板市場份額佔據第三名,但從去年同期的9%下滑到了8%。

蘋果駐北京發言人Carolyn Wu拒絕評論IDC發佈的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77

百度戰略投資百分之百:低調的整合者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6/56157.html

百度剛剛回答小夥伴們去哪兒的問題沒幾天,今天又下手了:戰略投資「百分之百」手機。百分之百此前推出「100+個性化定製手機」,給互聯網界留下手機製造商的印象,但它又遠遠不止是一個手機製造商。掀開百分之百的面紗可以看出,百度看重百分之百的核心原因或在於其能「整合者」角色。

百分之百從生存到發展,演好「整合者」角色

去網上搜索一下,百分之百推出100+定製機是在今年,但它成立則是在2006年。那時候IPhone和安卓還未面世,百分之百做的事情是渠道整合,用其宣稱的話說是「B2B小額直供」。說白了,就是通過電商手段將手機低價批發給四五六線城市、縣城、鄉村的手機店,手機是長虹等國產二三線的牌子。看上去是很笨重的渠道生意,並且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06-09年百分百的「直供平台」一共接入的手機廠商便有超過1萬家,它們每月向百分之百的平台採購20-30台,甚至超過100台手機——真多,不及蘇寧這類渠道巨頭的零頭。重要的是百分之百活下來了,團隊最多時也才到70多人。此時,它是傳統銷售渠道和手機廠商之間的整合者。

2009年百分之百成為中國電信的社會渠道拓展合作商,這也是這家公司的轉折點。那年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爆發的元年,拖了很久的3G牌照在09年初塵埃落定,中國電信由小靈通正式轉入手機市場,並且從低端市場切入。在手機市場大爆發時,百分之百積累三年的「底層」渠道資源與中國電信低端市場的策略契合,最終其「直供模式」被推廣到中國電信廣東、江蘇等九個省,為中國電信建成了天翼終端直供平台,目前年銷售額為百億級別。百分之百自然也獲得回報。09年-12年是百分之百的發展階段。此時它是傳統銷售渠道、手機廠商和運營商的整合者。

在去年底百分之百切入硬件製造領域,推出了裸機999元,合約價1499元的智能手機。這款手機整合中國電信的合約政策、百度云OS、京東和蘇寧易購電商渠道以及JJ遊戲等應用提供商,第一批賣出10萬台。今年百分之百則推出了反向定製手機、壹酷移動互聯體驗店。反向定製手機讓用戶可以設置手機顏色甚至圖案,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在京東商城等渠道取得的成績還不錯;移動互聯體驗店則是模仿蘋果體驗店,提供手機銷售維修、運營商放號、合約套餐銷售、應用體驗與安裝等服務,實現其宣稱的「All Online 2 Offline「模式。百分之百正在試圖整合線下零售渠道、電商渠道、服務渠道、手機廠商、流通渠道、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

智能手機前景廣闊,產業鏈上下游整合者變得重要

去年互聯網巨頭開始進行手機軍備競賽,阿里、百度、盛大、360等紛紛切入該市場,以圖通過終端掌控移動互聯網入口。不過時下最耀眼的還要數垂直整合硬件製作、系統設計、應用內容、銷售渠道的小米。去年創下126億的銷售額,今年將達200億,CEO雷軍甚至聲稱2015年要衝擊1000億。這並非誇大其詞,中國目前有12億手機用戶,但智能手機年底才到達5億,也就是說滲透率才40%,智能手機依然空間廣闊。

還有一個趨勢是,在一二線城市等信息較發達地區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呈現飽和,更多的需求來自智能手機升級換代。但普通智能手機市場的需求正在向三線、鄉鎮甚至更底層市場下沉,正在從互聯網用戶向裡互聯網稍遠的老人、大叔們轉移。或許也是因為如此,號稱依賴互聯網渠道的小米也將營銷陣地轉移到CCTV等傳統媒體,並且與「老人桌面」合作推出更適合老人的主題。

智能手機的未來市場在中低端市場,同樣,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增長空間也在中低端市場。互聯網公司走的是中心到邊緣擴散,頂層到底層下沉的路徑,並不擅長「農村包圍城市」。掌握這些渠道的有兩類角色:一類是傳統的銷售服務渠道;一類是覆蓋廣泛的中國運營商。這時候,誰能整合這種傳統渠道,便可以得到互聯網巨頭的親睞。

百分之百正是這種理想的整合者。它既有積累7年的已經下沉的銷售服務渠道,也有與運營商合作多年的豐富經驗和資源,還有整合上游廠商、供應商的能力。用戶到其體驗店體驗手機、應用,店內銷售手機、運營商套餐、推廣互聯網應用。與電商渠道比,他們的優勢在於無法替代的線下體驗、售後服務、運營商套餐優惠等。

百度戰略投資百分之百,大手牽小手拓展智能機市場

戰略投資真正能帶來的並非雄厚的資金,而是資源。此前百分之百與百度已就百度云等達成業務上的合作,也與迅雷合作在其手機免費搭配會員服務。在中國BAT三大巨頭中,百度的流量入口、云開放平台和移動分發都具有很大優勢,因為這些既可以轉化為線上渠道,也可以轉化為C2B定製模式的需求來源,而百度收購91無線之後手裡擁有絕對優勢的開發者資源,這些對百分之百來說均是誘惑。

對於百度來說,如果要進入硬件領域進一步鞏固入口地位,已經有成功案例Google Android可以借鑑。不過百度對這個模式似乎並無興趣,而是選擇模式相對較輕的百度云ROM+整合硬件廠商+整合應用服務商的模式。

此前百度投資了Android刷機工具卓大師,開始從應用向系統下沉,但離底層系統和硬件還有一定距離。幫助其建立移動地位的依然是系統應用,例如搜索、應用分發、地圖和云。正是這種現狀使得百度非常需要百分之百這類中間人,以及其背後的運營商、傳統渠道和手機製造商資源。這些正好可以與百度的互聯網優勢互補。這也說明百度仍舊有向手機底層滲透的意願,只是採取與安卓不同的模式。如果說安卓是用硬件來「頂」著手機Chrome、Google Now等應用的壯大,百度則是用搜索、應用分發、地圖等來「壓」著系統和硬件的繁榮。

另外,百度過去的投資策略主要基於中間頁戰略,最近圍繞此戰略的投資對象去哪兒和合作對象58紛紛上市,開花結果,而百度則開始自建中間頁加強流量消化能力。此後百度的投資或將更親睞這種整合者,基於其移動化、本地生活服務化的策略,尋找糯米網、百分之百或者傳說中的大眾點評這類傳統和互聯網的「中間人」。

百分之百創始人為徐國祥,先後在華為、宇龍酷派等公司擔任工程師、副總裁、營銷總監等職位。技術起家,擅長營銷,有設備、終端和運營商多重經歷。今年9月徐國祥高調宣稱要推出高出紅米配置並 「便宜一元錢」的手機,並要做「雷軍佩服的人」,隨後宣佈在京東8分鐘銷售30000台的銷售記錄。此人野心不小,就看百度能幫他到哪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05

在家工作易懶散 達成率一百分可能嗎?

2014-02-17  TCW
 
 

 

近日一個週末下午,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辦一場簽書會,主辦單位沒料到,四百人座的會議廳迅速爆滿,還得臨時加開場地應急。

這是財經部落客黃國華為新書《東京B級美食》所舉辦的首場簽書會。對照當天七百多人出席的熱鬧場面,其實先前在他部落格及臉書上,公開表示捧場的,只有六位。

「我的讀友絕大部分是深海魚……,潛得很深,」黃國華說。

粉絲的力量讓不仰賴傳統媒體宣傳的他,新書一出版就衝上博客來暢銷書排行榜冠軍,此外,經營八年的部落格,至今也維持每天破萬的瀏覽人次。從深耕財經領域到跨界成為旅遊休閒作家,他在部落格上跟讀友們約定好,一年後會有更精彩的作品問世。

三十五歲離開職場,擺脫證券商「朝五晚九」的操盤人生,他不僅把「創作寫書」當成企業般經營,對自己的部落格「總幹事耕讀筆記」也相當用心維護。

「但用心維護並不是就要時常『黏』在網路上」他說。

部落格開始第一年,他處於摸索階段,那時很多讀友習慣在他部落格或臉書上留言,希望「總幹事」即時解答財經或是投資相關的問題。

那時候,他花很多時間一一回應,但很快他就發現,這樣的模式幾乎佔去他每天二到三小時,時間變得很零碎,他自忖:「這不是一個可長可久的辦法」。

不做即時回應,深耕書評維繫網友

「讀友的問題五花八門,有時候太針對性,有時候回答了A的問題,結果其他讀友會從我給A的回答當中,衍生更多問題,這樣每天光是讀友問題就有好幾百個,就算把時間都拿來回答,也會讓我動彈不得。」他回憶。

於是黃國華開始減少上網的時間,並且降低回答頻率,不再一一回覆。但如果大多數讀友都提出類似的疑問時,他則會選擇在那幾天,寫一篇相關的文章放上部落格,讓大家觀念更清楚。

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雖然不直接回答讀友的提問,但瀏覽人次不減反增。

他也發現,他的讀友並不是常常掛在網路上的年輕人,反而是一群「年齡層二十五歲以上」、「不常掛在網路上」,但是對於財經知識求知若渴的「新網民」。

他不上電視、不當名嘴,部落格卻可以維持高人氣,關鍵就在,他管理了多數網友的期待。他把時間放在多數網友共同的問題上,一次深入回答,但不做即時、零碎的回應,反而得到「深海魚型」的網友支持,這也是為什麼當天到簽書會現場的人數,遠超過網路報名人數原因。

現在,他每天利用搭捷運、坐公車的時間看臉書,兩天看一次部落格,省下黏網的時間,讓他有更多時間做中長期佈局。每天,他除了兩小時研究財經資訊、兩小時寫作外,也維持「每天三小時看書,三天看一本書(非財經),」的習慣。看書不只為了自己,也跟讀友分享,五年來,他已寫了八百多篇的書評。

除了與讀友們維持有默契的互動之外,每年黃國華也會在元旦過後,空下三到四天,思考新一年計畫,把一整年的行事曆排好,重要事項公佈在部落格上,與讀友相約,一起共同完成。

「我的原則是:可預定的工作,一年的開始就會排定,臨時有新的事情進來,就以不更動原先計畫的大原則下,把新事項放進空檔裡。」黃國華這樣說。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自己就是自己的老闆,行事曆的重點不在於排得有多周延,而在於本身有多少執行力,「凡事不拖過今天」、「先求有、再求好」是他落實執行力的原則。

留兩天「空白日」,補齊遭延誤進度

如果發現隔天的事情太多,黃國華會要求自己超前進度。甚至每晚就寢前,若看見今天行事曆上的事情沒做完,他會做完才去睡。

「就算當天的靈感很差,但我已經規定這一天自己的新書進度要寫一千字,我就是會把一千字先寫好,之後等精神較好、比較有靈感時再調整。」

黃國華要求自己,行事曆中計畫的事「只能提前不能延後」,因此若是突然有臨時要事,恐耽誤到隔天行事曆規畫的進度,他會把隔天的工作往前挪。他不追求完美,因為他認為大部分的事情都有補救修正的機會。當然,他也懂得適度拒絕他人不必要的邀約,以避免自己的時間被突如其來的臨時邀請和請託破局。這些原則,讓他每年行事曆,能有九成以上的高達成率。

當然,行事曆的排定也非硬邦邦的一塊鐵板,為提高達成率,他每月空出兩到三天,做為「空白日」,以防碰到不可抗力因素延誤計畫時,還可利用這兩、三天來補,避免因進度一再落後,最後放棄整個計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81

常振明詳解中信集團整體上市 百分之十公司

http://xueqiu.com/4285319966/28824816

中信集團香港整體上市計劃火速推進,僅用半個月即敲定「鯨吞式」借殼。

4月16日,$中信泰富(00267)$ 正式披露中信集團注資詳情:對中信股份收購作價2269億元(約2865億港元),其中向中信集團發行價值約1770億元股份,向機構投資者發行499億元籌資。

完成交易後,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將改名為「中國中信」(也稱中信股份),中信集團在新中信的持股約為75%到85%,其餘則由公眾持股。未來的「新中信」在香港綜合性企業中,將在營業收入,營業利潤,資產均排名第一。($中信銀行(SH601998)$$中信證券(SH600030)$

作為此次「震撼性交易」的主推手,現年57歲的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昨日在香港召開記者會詳解交細細節。常振明稱公司人事任命將更市場化和透明化,他個人目前「不太可能退休」。(點擊文後閱讀原文,參閱《中信集團的常振明時刻》)

總部遷移:明確「新中信」赴港

事實上,此次中信集團香港整體上市,最大的看點是遷冊香港。

對於早前有消息稱「中信集團將把總部遷冊來香港」一說,常振明昨日表態稱,既然注資到香港,「等於原來的中信泰富也就變成中信股份了,當然中信股份也就是香港的公司「,因此從法律上來說,從監管等方面而言,」新中信「都是一個香港的公司,「總部當然是要放在香港」。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信集團包括員工整體搬遷到香港。據瞭解,新的「中國中信」將成為香港註冊公司,未來中信集團董秘辦公室、行政部、財務部、會計部等部門將整體遷往香港,不過各業務部門,包括董事長常振明在內的管理層,仍將以北京為工作地點,同時更為頻繁來往北京和香港。

常振明進一步稱,赴港整體上市一是看好香港特區的獨特地位,二是中信股份業務涵蓋多個行業,難以符合A股上市的要求。「30年前,香港對內地改革開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香港依然能憑藉良好的軟實力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常振明說,選擇把總部遷到香港就是相信這裡的法制、人才和公司管治會提高中信整體業務的經營效率。

常振明表示,過去香港在硬實力上幫助內地實現「起飛」,未來將進一步學習本港在軟實力方面的優勢。他強調,這些都將為中國深化改革作出更多貢獻。他回憶道:「記得20年前,我曾經跟俄國朋友談過,為什麼俄國不搞經濟改革,當時他們的回答就是『我們沒有香港』。」

常振明昨天還解釋說,不選擇在香港直接IPO是「長期的考慮」。目前整個中信股份下面已經有很多上市公司,如果再去用IPO形式,投資者會感覺非常困惑。他相信目前這樣對中信泰富、中信股份都是雙贏的局面。

引入499億元戰投:5月份公告

此前有輿論指稱中信集團突然上市是為了籌資償還到期的債務,常振明昨日回應稱,集團淨資產2270億人民幣,債務只有約600億人民幣,資產負債率26.4%,「我們負債率很低的」。

常振明指出,此次籌措的499億現金,也不是「新中信」收,而是上層公司收,「所以並不是拿來還債的」。

他進一步表示,本次注資要考慮原有中信泰富小股東的利益,要考慮新進入的投資者潛在的利益空間,以及國有資產轉讓價值不能低於淨資產等規定,市帳率定在0.9倍左右,相信這個價值對於股東是有利的。

常振明說,中信集團過去有97%的股份屬於財政部,未來中信股份按照港交所規定要保障15%流通股,則財政部股權要減到最多85%,12%的股份主要將賣給機構投資者,包括國內和國際的投資者,細節會在5月份左右公告。目前公司已經接觸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不限於已投資中信系的投資者。

國企改革:攤薄國有持股已是一種突破

「這既不是新上市,也不是反向收購,這就是一筆中信泰富非常重大的關聯收購。」面對借殼上市等質疑,常振明對此次收購作出這樣的定義。

常振明解釋,如果收購採用全部向母公司發行新股的方式,新的中信股份股權將有超過90%的部分由集團控股,這會違反港交所規定的最低公眾持股比例(15%)。因此,中信泰富必須對外部股東配售一定數額的股份,這變相攤薄了國有持股。

「引入外部股東客觀上是為了滿足交易所的流通要求。敢於攤薄國有持股本身已經是一種突破,混合所有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常振明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界定了不同企業功能和混合所有制,我們作為國企改革也是一次新的嘗試。整個中信到香港上市或說注資到香港,則有利於促進國企改革和下一步商業模式的創新,亦是混合所有制的實踐。」

中信泰富獲注入的中信集團資產,包括銀行、電訊、證券、汽車銷售、資源、特鋼、房地產及工程承包等。常振明稱,部分業務屬於外資限制領域,因此今次部分資產已獲中央特批收購。

常振明還提到,未來會儘量爭取股權激勵機制,達致改革中提及的鼓勵員工持有股份的觀點,惟需要經批准才可落實。

整體上市之利:繼續支持澳洲鐵礦

「新中信」的合併資產在2013年的營收達到4100億港元,是中國最大的跨行業綜合性企業集團,也高於華人首富李嘉誠總部在香港的和記黃埔。

目前中信集團在港已有六家上市公司。常振明表示,過去子公司和集團互相競爭的業務如房地產等,現在在一個公司中將通過併購、剝離等方式產生價值。另外在公司內部通過資本配置,也可以帶來更高附加值的收益。除了平衡風險外,還可以展開跨業務合作,減少融資成本等。

常振明強調,這次收購有助提升中信泰富的融資渠道及資本金,同時帶領中信泰富再次分享中國下一輪改革成果。對於中信集團而言,亦可以實現整體上市計劃,以及拓寬國際融資渠道。

對於此前備受關注的中信泰富澳洲鐵礦問題,常振明指出,目前仍有很多複雜性,「為了西澳鐵礦的投產,公司一直背負著沉重的財務負擔,好似『小馬拉大車』。」

「完成收購後,採礦就會併入集團的綜合業務序列,內部資本調配效率會更高,融資也相對容易。」常振明相信整體上市後,無論是在財務上或是其他方面,都將對該項目有支持。「從長期來看,如果能夠達產,並建成團隊,不僅是中信泰富創舉,也是全世界的!」常振明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