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有兩種人炒股註定要失敗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9ot.html



我以前寫文章談到過“指上財富”,講到那些身家千億、幾千億的富豪是如何通過公司上市、並購、集資、分拆等“財技”,加上一盤迅速壯大的業務而賺到他們的巨額財富的。

一般普通市民,不像這些億萬富豪,沒有那創業的第一桶金,也可能不像那些億萬富豪有膽識懂經營,但假如我們在富豪們的公司上市時買入他公司的股票,回報也 可以很驚人。試想一下,如果在上世紀70年代買入“長江實業”,在1996年時轉投資於“中國石油”,我們的投資回報率將有多少倍?也許有人會說投資股市 風險很高,只有20%的人能獲利,而80%的人會失意離場,何必冒險?

是的,全世界的統計數字差不多是一樣的,但根據我的觀察,在這個20/80數字的背後另有玄機。

在投資股市的散戶中,有兩種人註定要失敗的。一種人是自己不讀書、不研究,不求甚解,到處打聽消息,用一種碰碰運氣的心態來買股票。他們在不該入市的時候 入市,他們輕信流言,買入不該買入的股票,賣出不該賣的股票,他們不斷犯錯而不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直到輸得慘了,才黯然離場。這一類人,投資金額不一定很 大,但他們輸錢時聲音很大,到處告訴朋友他們輸了錢,令他們不懂投資的朋友更視股市為畏途。

另有一類人,卻是跟上述那一類人截然相反的。他們有文化、肯研究、非常自信,明明知道“期指”、“期匯”這一類投資是高風險的,但為貪念推動,自信自己比 別人聰明,自信自己比別人好運,投入了這一類活動中。但由於遊戲規則的不公平(有利於莊家不利於散戶),由於獲得資訊的不公平(大戶比較快得到準確的資 訊),他們永遠是輸多贏少。即使輸到離場,但為了面子,這一批人輸了離開了,另一批“新人”又入場了。

以上提及的兩批人,在投資市場中註定是要輸的。

如果不算這兩批人,那20%跟80%的數字就要改寫了。我相信有文化、肯學習、能總結失敗的教訓、知進退的投資者,在股市中最終獲利的機會率是很高的。

一個普通的打工仔,在他的一生中一定要享受到“資本增值”帶來的財富,具體一點說就是樓宇增值或股票投資帶來的財富,才能在年紀漸長時有富足安樂的生活。

記得有個星期天,我坐的士去一個比較遠的地方,在路上跟司機攀談起來。我問他生意好不好?收入多少?他回答說生意不旺,但他必須每天賺夠350元才收工, 開支是固定的,一塊錢也不能少,如果掙不夠就加班,做到天亮也得做。那位司機大約50歲了,我不禁十分同情他。對他來說,已經沒法積累資本,每月的收入僅 僅夠開支,他也沒有時間和精力找其他的發展機會,駕駛的士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等他年紀老了,如果子女能幹、孝順,他也許還能有安逸生活,但要 依靠子女了。如果子女也收入不高,或者不夠孝順,他只有依靠救濟了。的士司機還不是社會中最底層的人,社會上還有許多更不幸的人,如果不在年輕時懂得節 儉,學會投資,年老以後的生活真是令人擔心。

結論是年輕時要節儉,在今天的享受和長遠的利益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在儲存了一筆錢以後就要善用這筆錢來投資,一生中才能享受到錢為你賺錢的好處,年紀漸長時生活才能舒適安樂。

2007-12-20 16:28 中國經濟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

家有兩寶 國泰世華上海奪頭香

2011-1-10  TCM




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搶先在其他四家公股銀行(第一銀行、彰化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風光開幕,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汪國華宣布,國泰將以壽險、銀行「雙引擎」模式,前進中國市場。

不過,國泰世華上海分行順利開幕,卻另有「雙引擎」。因為,上海分行是金管會第二波核准的名單,分行開幕卻能夠從「第二變第一」,背後「雙引擎」的「動力」也很可觀。

這「雙引擎」,就是國泰世華董事長汪國華、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汪國華、錢復,被國泰人形容為國泰金控的「國寶」,這兩位年齡相加超過一百五十歲的 老人家,在合資分行搶頭香中,扮演關鍵角色。其中,七十九歲的汪國華,率領世華時代的子弟兵;包括上海分行行長劉俊豪、副行長陳俊文、徐士勛,第一線趴趴 走,拜會北京官方、重量級台商,掌握關鍵的程序,讓分行開幕至少縮短兩個月。

汪董與銀監會主席交情深

一位和汪國華共事超過二十年的國泰世華前主管指出,老汪和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早在世華銀行時代就已熟識,當時,劉明康只是銀行小主管,而台灣並未開放 金融機構赴中國投資,老汪就鴨子划水的到對岸布建人脈,和劉明康有超過十年以上的交情。未擠進第一波核准名單的國泰世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十三日,汪國華 拜會完銀監會後,立刻傳出分行核准的消息。

該主管說,老汪眼光精準,早在十多年前,便開始赴中國探路,越南市場也是如此,國泰世華越南分行是目前越南台資銀行中,經營績效第一,越南據點的設立,也是汪國華早年的策略。

汪國華熟悉中國金融界官方人脈,而曾經擔任監察院長、外交部長的錢復,具官員、藍營色彩,則是北京官方偏好往來的台灣人物,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兩岸金融高層研討會」,錢復即和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會面。

國泰金控有「雙引擎」帶頭跑,上海分行進度暫時領先,但將來,若要在中國金融業占有一席之地,其實路還很長,尤其保險、銀行,要在中國齊跑轉動,發揮功力,對內、對外都還得經過一番磨合,才有可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6

市場大餅誘人 獲利仍有兩大問題待解 網路電視革命 是美夢也是血路

2012-2-6  TWM

 


回首中國優酷網及土豆網在美國風光上市的情景,不過一年,這兩家網路電視公司的股價卻直直落,跌幅超過七成。在網路電視一片遠景背後,其實是血淋淋的殺戮 戰場,PPS能在惡戰中過關斬將,究竟出了什麼奇兵?

撰文‧楊卓翰

你印象中最早的電視是什麼?是和一群孩子擠在鐵門外,從縫隙中搶著看鄰居那台神奇的黑白電視機?還是一家子在客廳搶遙控器,吵著要看自己喜歡的節目?那些 場景已經不復見。另一種更快、更方便、更多元的電視,正在慢慢殺死你熟悉的方盒子。

透過PPS、土豆網及優酷網等網路電視,日、韓、歐、美各國的電影、影集、綜藝節目都只有一個滑鼠點擊的距離,不只有最新的《不可能的任務4》電影系列, 連原版《虎膽妙算》等古老的影集,都可以穿越時空帶到你面前。而且,幾乎不花你一毛錢。

這就是網路電視的魅力。

這樣的吸引力,讓中國及台灣超過三億人離開電視機,改用網路電視。中國用戶數量最大的網路電視PPS總裁徐偉峰就指出,上海地區黃金時段的網路電視收視人 口,已經超過傳統電視。「二○一二年,中國網路視頻的用戶數會超過五億人。」

大餅誘人

產業大躍進 創投捧錢等投資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一一年,全球最大的新聞頻道CNN的收視率慘跌三六%;NBC(美國國家廣播頻道)也下跌了一一%,NBC總裁傑 夫.薩克(Jeff Zucker)更引咎辭職。他可能就是網路電視──一個年輕、難以捉摸的全新產業崛起的第一位受害者。

不只中國與台灣,全球的電視產業都籠罩在這一波網路電視大舉入侵的暴風雨前兆中。未來主宰觀眾眼睛的可能不再是龐大的媒體集團,而是像PPS創辦人一樣的 幾個小夥子,利用網路把每個人「釘」在電腦螢幕前。當然電視台提供的節目精采內容不可或缺,但新媒體所引爆的產業革命與商機,又大又快,超乎你的想像。

根據中國艾瑞網路調查公司的報告指出,一一年中國網路視頻產業的市場規模達人民幣六十二.七億元(約新台幣三百億元),較前一年(一○年)成長了足足一 倍。

在一四年,整體規模更將突破人民幣二百億元(約九千億台幣)。如果預測成真,換算每年成長率(yoy)足足有四七%,但不過才六年前,網路視頻產業的規模 還是「零」,這種大跳躍式地成長預估,讓全世界的創投機構雙手捧著熱錢,等著排隊進場投資。

徐偉峰就說:「在這個行業,最資深的也不過比你多五、六年資歷。」的確,在YouTube和PPS出現之前,根本沒有網路電視這個概念。短短幾年 內,PPS就有四千萬用戶,並從中國蔓延開來,入侵了大多數華人的電腦。這種潛能,也帶給投資人無限的想像。

以有「中國YouTube」之稱的優酷網為例,在一○年年底於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時,華爾街一時為之瘋狂,去年股價最高達六十二.八五美元,同一時間比股 神巴菲特最愛的可口可樂公司股價還高。

問題待解

頻寬與版權成本高 訴訟不斷不過,就在優酷網市值一度飆破七十億美元的同時,它在一一年前三季的營收僅有九千一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十七億元),而且根本還沒開始獲利。而去 年八月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土豆網,同樣在上市時受到投資人的追捧,股價最高漲破二十七美元,享有四十倍的本益比。

上市公司在華爾街身價水漲船高,其他網路視頻公司也不吃虧。一位創投人士就透露,去年中國一個一千萬左右訪客的影音網站,在融資時一開口就是三千萬美元, 而國內外的創投基金仍然搶著投資,可見其魅力有多大。

網路電視產業的投資固然誘人,卻變化快速。不到一年的時間,優酷網的股價已從六十二美元的高點跌至二十三美元,土豆網股價也被腰斬至十三美元。中間到底發 生什麼事,這是一場夢嗎?除了市場競爭者如雨後春筍般殺進,最讓網路視頻頭痛的兩大成本問題也在威脅著這些視頻網站,不斷壓縮獲利空間。

網路電視營運商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決定網路傳輸的「頻寬」問題。因為當使用者連上網站收看節目時,就要占掉一部分的傳輸量。而優酷網的平均同時上線用戶 超過一千萬人,其網路的頻寬成本自然相當龐大。根據財報,優酷網光是去年第三季就花了一千四百萬美元在寬頻設備上,占了總營收的四成。

另一個問題就是「版權」。隨著全球智慧財產權意識高漲,網路視頻侵權的問題也越演越烈,各國皆視中國的許多盜版及翻拍的視頻網站如毒水。不但在台灣,經濟 部智慧財產局打算封鎖這些網路電視,美國國會甚至發動SOPA、ACTA等大規模的法案抵制網路侵權,不惜與盜版決一死戰。

在這種壓力下,營運商勢必得花更多的經費購買節目版權。以優酷網為例,一年成本相當於三到四成的總營收。算一算,光是寬頻與版權這兩項成本,就占了總營收 的八成,也難怪一般的網路電視公司雖然用戶數不斷破新高,但獲利遲遲無法改善。更別提營運商之間此起彼落的侵權訴訟,進一步衝擊股價。

勝出關鍵

PPS把頻寬費用拿來買版權但在這片激烈戰場中,PPS為何能夠不斷獲得香港、韓國等創投資金的投入,去年第三季甚至獲得香港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所主導 的電訊盈科入股,電訊盈科近三千萬美元持股PPS不到一成,換算每股價格約人民幣七十二元。

答案揭曉:因為此時的PPS不但已經獲利,且逐漸和對手拉開距離,勝出關鍵就在於創辦人雷量及張洪禹所研發的P2P技術。P2P就是「Point To Point(點對點)」的傳輸,讓用戶的電腦可以互相傳輸資料。因此,當你使用PPS看電影時,傳輸來源不是營運商的伺服器,而是其他看過、或是正在看這 部電影的使用者,而這也是當年讓徐偉峰一試傾心,甚至決定辭職加入PPS的利器。

運用這項技術,PPS不用像其他網站一樣負擔龐大的頻寬費用,而可以將經費拿來購買更多的內容版權,例如去年大手筆買下《哈利波特》全系列的電影版權,讓 觀眾免費收看,或是投資製作自己的節目,例如廣受好評的偶像電視劇《愛情公寓》等。

有這等實力,也許就是徐偉峰不急著上市,也不缺創投的原因。在投資的泡沫退潮中,網路電視的真實價值正逐步浮現,也逐步把傳統電視逼出賽局。想要免費一口 氣看完七集《哈利波特》嗎?別等有線電視播了,打開電腦,一起加入這個全新的世界吧!

中國三大網路電視營運商比一比

網路電視

營運商

總裁 徐偉峰 古永鏘 王微創立時間 2006年1月 2006年6月 2005年4月

資料傳輸系統

(使用方式) P2P

(下載專用軟體) 傳統頻寬(連上網站收看) 傳統頻寬

(連上網站收看)

主要影音分類 電影及電視劇 用戶上傳創作電影及電視劇 用戶上傳創作日均覆蓋人數 3069萬 3528萬 2083萬市值(億元新台幣) 100~150 600 100

2011年Q3營收

(億元新台幣) 6.13 12.36 7.05 上市 未公開發行 紐約證交所 那斯達克股價(美元) - 23.11 13.3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及官網股價及市值計算日期:2012/1/27

整理: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5

人生有兩出悲劇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5pfi.html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蕭伯納

 

投資者有兩出悲劇,在熊市瘋狂肆掠的時候萬念俱灰,在牛市癲狂的時候躊躇滿志。但反過來逆向投資也不容易,千萬不能認為逆向是解決投資的萬能藥。逆向意味著對抗大眾,意味著你有充足自信比別人瞭解更多。這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信息發達的今天。

另外,逆向投資需要的性格也有矛盾性:一方面要敢於獨立思考,而不被大眾化的輿論所誤導,但這樣可能帶來的心理誤區可能是過於自信(實際上缺乏足夠的信心又反過來會影響獨立思考和獨立投資的行為,因此逆向投資者通常都有那種一路走到黑的固執)。另一方面,在真正出現判斷失誤時,又敢於承認錯誤,這又要求投資者能客觀理性對待自己的投資決策,堅持而非固執。這看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

所以,做股票分析研究,和做好股票投資,之間的鴻溝不是一點點的大。簡單說,一個好的股票研究員,應該是一個好參謀。但一個好參謀卻不一定能成為一位卓越的將軍。好的股票投資大師就如同一位卓越軍事將領。他在某些細節領域未必是專家,但他卻能根據戰場瞬息萬變的信息,分清主次矛盾,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孫子強調:將者,智,信,仁,勇,嚴,更多談人的個性方面。

 

所以說,一個優秀的將軍一定是飽經戰火歷練的,一個好的投資者也是需要飽經市場考驗的。沒有十年股市風雨歷練,且取得不錯成績的投資者,說話都嫌底氣不足。

 

最近港股比較血雨腥風,持股的兩家公司股價都大幅暴跌,目前浮虧都在30%以上。中國動向和整個體育服飾行業都在快速下陷。動向不僅大幅跌破淨資產,而且已經跌至淨現金附近(包含對阿里巴巴集團的股權投資)。這種估值水平,在過往A股的投資中是沒有碰到的。實際上港股跌破淨現金的公司不少,但有一定實體業務根基,資產負債表健康的公司並不太多。近期味千股價也在大幅下跌,讓我又重新開始審視這家企業,因為同樣也是「危機門」+「業績門」。對比研究了下百勝餐飲,感嘆中國企業普遍缺乏企業家精神,國外很多企業管理層已經發生數次更替,股東也是越發分散,但都沒有改變優秀企業的發展軌跡。中國卻非常依賴個人,而且急功近利、唯利是圖。中國非常缺乏那種以事業,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企業家。因此中國的行業,包括消費行業,很多都是「一炮而紅、一哄而上、一團亂戰、一哄而散」的模式,例如體育服飾行業。在中國做「長期投資」難度真是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95

五至八年內有兩間樓收​租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211

大雄: 你好! 小弟今年24現在同父母在街市開舖…父早在有強積金開始就開始用供$800 (報自僱)母報家庭主婦 (沒有收入)小弟在街市幫手沒有正式支人工…(打算報自僱,做數…不過唔知怎樣報比較好…)

 

我同父母 每月淨儲6M另外還有一位姐姐27歲做SALES月入平均14000   沒有儲蓄-.-現有 47年唐樓A(~200M) 自住 沒有欠債剛剛買了 240萬連租約樓B 收租 可收$8000 按5成 分30年 2.15 姐姐供 爸爸名另外有70萬HKD 和 30萬人民幣定存到2013 年中

 

因為父母年紀唔少,想係5~8年內有兩間以上收租之用….小弟想47年唐樓買給姐姐,套現100M 作5成按,再租給父親8000,可以增加姐的借貸能力套現100M——>先轉人民幣定存半年 半年後有父親交租給姐姐的紀錄 可以增加姐的借貸能力14000+8000(0.7) 作收入…再用100M人民幣+70M HKD 買C

 

現在只能用姐姐去借錢…小弟就不用借原因一 現在樓價覺得高,所以只用姐姐,留小弟的能力下跌之用原因二 小弟還沒有想到支多少人工給自己比較好…以上是大約的想法可以嗎…??另外我自己的收入可以怎樣做數??小弟同父母是保守之人,股票有買,不過都係覺得買樓儲錢比較好~麻煩你…..謝謝你…

 

對不起遲覆了,諗樣同大家一樣,希望盡用每一天,休息時盡情休息。大雄既工作及財政狀況,係想運用借貸力時都唔想見到既,情況包有自僱冇入息證明、抵押品(樓宇)年歲高、樓宇業主高、姐姐的負債比率亦因剛買入2.40mil樓而加高了,係呢個三高一低情況下點攪呢?

首先如將唐樓賣比姐姐,先要考慮如家姐再供多一間樓能否承擔,即將47年唐樓賣比家姐,假設借一百萬,每月都要還近5000蚊,恐怕加埋上一間會令個人負擔比率超過50%,即個人總債項超過總收入的50%。

你賣左間樓比姐姐,就當租金係八千,冇番半年租金收入記錄銀行係唔會將該租金當作入息証明的! 就當你連約成交,係做按揭時提供租約,但係個租客又係賣樓業主本人(即你父親),諗樣真係諗唔到銀行會唔會接受。如用差餉估值計租金,個租值可以同市場價差好遠,所以你諗既「 14000+8000(0.7)」二穿一,未必可行。

另一點要注意,係47年樓齡用作按揭好難做到廿年供款以上。連十五至廿年都已難批。對症下藥應該要換樓,47年既自住樓有兩個諗法,一係趁高售出,但新買入既樓可以要細些少。一係搵人幫你攪「多間隔用途房」,谷高回報。除非你間樓有機被人收購,或有可能整做樓上鋪,否則你要諗諗趁高出貨。

或者唔駛諗得咁複雜,其實手上約一百萬港元現金可等時機,過幾年再買入樓房收租。現47年自住樓可能父母住慣左,賣唔成就算。不過為長遠計,你自己一定要整番d收入,用現稅階計報約兩萬月入實適宜。因為你自己有免稅額約11萬,如父母超60歲更可埋父母免稅額,有祖父母免稅額亦可報埋上去,計及稅階你都係交一萬幾千稅。你當資助下政府,睇下佢有冇建房福利惠及你啦,請你自己暫不要做業主,看政府有何「梁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22

你有兩隻母牛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40610/18751537
老友JR平時收到歐美傳來不同嘅幽默電郵,得閒就轉送俾我地分享,最近期呢個(創意),令人笑中有淚,不妨做一次文抄公:
社會主義:你有兩隻牛(cows),你送一隻俾鄰居。
共產主義:你有兩隻牛,國家攞走晒,回贈牛奶。
法西斯主義:你有兩隻牛,國家攞走晒,向你賣牛奶。
納粹主義:你有兩隻牛,國家攞走晒,跟住向你開槍。
官僚主義:你有兩隻牛,國家攞走一隻,槍殺一隻,搵一隻牛榨奶,然後倒掉牛奶。
傳統資本主義:你有兩隻牛,賣一隻,換回一隻公牛,公牛與母牛配種,生完仔女又賣之哉,收入不斷擴大,之後可以退休。
蘇格蘭皇家銀行資本主義:你有兩隻牛,向上市公司賣出三隻牛,跟住利用L/C(信用狀),債權/股權掉期(debt/ equity swap),卡曼島避稅方法進行一連串冇人明白嘅衍生工具交易,最後公司年報話公司有八隻牛,向外集資買一條公牛。
美國公司:你有兩隻牛,賣走一隻,強迫餘下一隻榨奶似四隻牛咁嘅生產力。最後搵麥肯錫研究隻奶牛嘅死因,提交顧問報告。
法國公司:你有兩隻牛,唔駛做,實行罷工,設公路路障,引起騷動,要政府送你第三隻牛。
日本公司:你有兩隻牛,重組牛隻基因配種,生出一隻細十倍,榨奶能力高二十倍嘅新種牛,跟住畫漫畫創造吉祥物卡通形象,行銷全球。
意大利公司:你有兩隻牛,唔知啲牛去咗邊,決定去嘆茶。
瑞士公司:你有五千隻牛,牛主唔係你。你向牛主收倉租。
中國公司:你有兩隻牛,由300名工人榨牛奶,向外宣稱工人充份就業,生產力高,以及拘捕報導你只得兩條牛嘅記者。
英國公司:你有兩隻牛,兩隻都係瘋牛。
澳洲公司:你有兩隻牛,牛奶生意好好,索性閂門去飲啤酒慶祝。
印度公司:你有兩隻牛,你日日向佢地跪拜。
左丁山一路睇電郵一路笑,突然想起,假如香港公司有兩隻牛,應該會發生乜嘢事呢?歡迎讀者提供「創意」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86

它聽股東的話,結果財報數字憂喜參半 77歲惠普分家後 仍有兩大挑戰

2016-03-04  TCW

惠普分拆後,新惠普雖表現不俗,但在股東壓力下,以往靠收購獲得新技術的惠普,是否具備開發新品能力?

老牌科技大廠惠普(Hewlett Packard)日前公布它分拆後的首次財報,堅守個人電腦與印表機老本行的惠普公司(HP Inc,以下稱老惠普),營收獲利持續下滑;專攻伺服器與企業科技的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以下稱新惠普),財報則超越市場預期。

一分為二的惠普首張成績單令股東喜憂參半,它的轉型也正是和股東妥協的結果。

去年十一月惠普分拆成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最新一季財報顯示,老惠普營收與淨利比去年同期分別衰退一二%與一六%;新惠普排除匯率影響後營收成長四%,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認為新惠普有此表現堪稱亮眼,「現在看來,當初分拆惠普是正確的。」

甩不掉股東牽制購併難,研發得靠DIY

惠普的分拆,與其說是執行長高瞻遠矚,不如說是因股東壓力。過去惠普旗下有個人電腦、印表機、伺服器、儲存設備、企業軟體產品等部門,這些業務有賺有賠,在股東看來,個人電腦前景不佳將拖累公司整體股價,因此他們不斷要求惠普將其出售。當年IBM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把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

二〇一四年十月,惠普傳出要分拆消息時,當時執行長惠特曼並不贊成。在她看來,個人電腦雖前景黯淡,但留在惠普內,它就可提供客戶從伺服器、印表機、個人電腦到軟體支援「一條龍」服務。分拆後各自為政,客戶若需其他產品,可能轉向對手採購,這放棄的收入就是分拆代價。

為應付股東壓力,又想提供客戶「一條龍」服務,惠普才分拆成今天的模樣。雖然個人電腦市場逐漸萎縮,但印表機仍是惠普穩定的獲利來源,將兩者打包成獨立的「老惠普」,用印表機來掩護逐漸下滑的個人電腦,就可安撫股東。另外雖分拆成兩家獨立公司,但它們都掛惠普之名,未來新惠普賣伺服器及軟體,老惠普仍可對同一客戶賣電腦與印表機,肥水不落外人田,這就是惠普分拆的邏輯。事實上為平息股東壓力,惠普做出不少妥協,去年二月它宣布年底前裁員近六萬人,節省的支出則用來提振股價:去年前三季它花二十六億美元買回自家公司股票,二〇一五年十月,董事會又通過另一個三十億美元的股票買回計畫。新惠普財務長史通斯(Tim Stonesifer)日前公布財報時宣布,今年將把現金返還股東,新惠普股價隔天大漲超過一三%(見右圖)。

只不過迎合股東,就意味著經營者須放棄部分自主權,有些公司為避免股東壓力影響決策,乾脆選擇下市,惠普的對手戴爾(Dell)就是如此。這家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公司,在二〇一三年二月私有化後下市,近來它花六百七十億美元購併資料儲存廠商EMC,並計畫將其下市,都是要避免股東千擾經營者決策。

身為上市公司的惠普沒有這種自由,在股東壓力下,短期內惠普花大錢購併的空間有限,這就帶來另一問題:當購併手段不可行,惠普的新產品及技術從何而來?

近年來惠普都是透過購併,將別家企業的產品或技術納入旗下,包括二〇〇一年購併個人電腦廠康柏(Compaq)、〇八年收購資訊服務廠商EDS、一〇年購併掌上電腦Palm、一一年購併資料分析軟體公司Autonomy,但這些購併都效果不佳。購併Autonomy一案,惠普甚至被該公司的財報數字所欺,最後認列五十億美元損失。面對股東質疑,惠普還花一億美元和股東和解。

有了這些前車之鑑,加上股東要求獲利,惠普短期內的購併空間有限。既然不能買別人現成的,就只能自己研發。只是惠普目前的自有產品還未有明顯成果,例如它為了和微軟及亞馬遜競爭,推出的雲端平台Helion,後來也無疾而終。

惠普要DIY新產品,更大挑戰來自它對人才的吸引力。

惠特曼曾說,已故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在惠普當過實習生,言外之意是惠普也是人才天堂。

難擺脫「經銷」形象對新生代人才欠缺吸引力

只不過惠普現在已不復當年勇,如今新一代工程師或企業家,較偏愛在小型新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的理念較容易發揮,股價成長空問也較大。人力雇用公司李維拉夥伴(Riviera Partners)顧問貝南(AliBehnam)對《經濟學人》表示:「很難想像現在大學生畢業後會說:『我想去惠普上班。』 」

資產管理公司班恩資本(BainCapital Ventures)董事總經理戴希潘德(Salil Deshpande)過去曾在惠普當實習生,他認為和製造業者相比,惠普更像是家經銷商。《財星》如此形容惠普:「若一家公司造不出人們想要的產品,經銷一無是處。」惠普如何證明它仍有開發新口叩的能力,將是這家七十七年老店未來最大挑戰。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9

報告:歐洲在難民身上花的錢,5年後將有兩倍回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820.html

去年進入歐洲的難民,5年後就能產生兩倍回報——這是一份最新發布的、有關難民將對各個國家產生何種影響的深度報告得出的結論。

據英國《衛報》報道,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總裁前經濟顧問菲利普·勒格林(Philippe Legrain)表示,難民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增加對服務和產品的需求,並填補歐洲勞動力市場的空缺,而他們的工資又能資助日漸萎縮的養老金和公共財政池。

勒格林還援引此前勞動力經濟學家的研究稱,難民並不會降低本國勞動力的工資,也不會推高本國失業率。最重要的是,盡管大量吸收難民將在2015~2020年間增加近69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但同期,他們也能增加1266億歐元的GDP——這幾乎就是1:2 的關系。

1:2

“現在在難民身上花1歐元,5年後,就能產生2歐元的經濟效益。”這份名為《難民工作:能產生經濟效益的人道主義投資》(Refugees Work: A Humanitarian Investment That Yields Economic Dividends)的報告這樣總結道。該報告由非政府組織滕特基金會(Tent Foundation)和智庫開放政治經濟網絡(Open Political Economy Network)聯合發布。

勒格林表示,他希望這份報告能夠有助於驅散有關難民將引發西方社會經濟問題的種種迷霧。“主要的誤解是,難民是一個負擔——這種誤解甚至在那些支持難民入境的人當中也存在,這些人認為,盡管接納難民成本高昂,但卻是正確的事。”勒格林表示,“但這是錯誤的想法。當然了,讓難民入境的最初動機是幫助他們逃離死亡,但他們其實是能為經濟做貢獻的。”

難民的到來會在短期對公共財政造成一定的壓力,但也增加了短期的經濟需求,這對國內需求疲弱的國家來說無疑是一種不錯的財政刺激方式。而更長期來看,難民在稅收收入和創造就業方面的貢獻會越來越大。

上述報告稱:“簡單來說,市場上的就業崗位數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參加就業的難民也在創造就業崗位。當他們花工資時,就提振了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的崗位的需求。同時,難民也為同一‘工作鏈’上的人創造就業機會,比方說,如果難民成為建築工人,那麽就為本地人創造了包工頭或建築材料供應商等就業崗位。”

解決人口問題

勒格林還指出,難民也可以解決歐洲遲遲未能有效解決的人口問題。“德國未來的人口構成變化尤為慘淡。”勒格林表示,“如果沒有移民,那麽到2030年,德國勞動力人口將減少1/6(870萬人),而老年人口將增長1/4(470萬人)以上。”年輕難民的大批湧入將幫助減輕日益增多的養老人群的壓力。

勒格林還舉了幾個歷史上大規模難民遷移的成功例子來支持自己的說法。比方說,越南戰爭之後有80萬難民遷入美國,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再安置項目。盡管這些人在最初對美國各種資源是一種負擔,但幾十年後,越南裔美國人的家庭收入和就業率卻高於美國出生的公民。

不過,他也警告說,如果歐洲不立即采取措施加快難民進入勞動力市場,那麽難民所將產生的積極經濟影響將會有限。

勒格林建議,當難民申請入境被批準之後,應當允許他們馬上工作,這樣做是在減少國家的負擔。也應當迅速為他們提供語言課程,引導他們進入就業崗位較多的地區,而不是住房價格較為低廉的地區。

允許難民快速進入勞動力市場“能減少難民對公共資金的依賴,確保他們對勞動力市場和稅收做出貢獻,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新生活,並減少他們被勞動力市場邊緣化、最終被整個社會邊緣化的可能性。”上述報告這樣總結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28

等待有兩種

2016-08-01  TCW

一場上海的研討會裡,十四名台灣派駐中國的銀行行長、兩百多名台商,大家探討著全球景氣的走向。

英國脫歐後,景氣更加低迷了;中國企業的壞帳最近常無預期的被炸開來,銀行家們如坐針氈;對台商而言,外銷訂單的能見度越來越低,雪上加霜的是,有些企業更面臨二代接班的混亂期。

這個時候,該做什麼?

「等!」在中國扎根二十年,看遍台商起落的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說了自己的答案。他的想法是,景氣不會一下子變好,所有人只能等待。但有意思的是,等待有兩種,一種是傻等,另一種則是「努力的等」。

傻等,便是什麼都不做的等待;努力的等,則指的是「邊布局、邊等待」;當你把眼光拉長到三、五年之後,你就會知道,在等待的過程中,此刻必須做什麼布局。

「未來五年,你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從這一點回推,現在,你該做什麼事情來達到目標。這跟巨大董事長劉金標的「未來決定現在」論點,不謀而合。

劉芳榮舉例,每次景氣不好,他公司的業務(財務顧問)就變好,從SARS到金融海嘯,屢試不爽。他觀察後發現,景氣好時,老闆們天天忙著在外頭搶訂單,沒空練內功,唯有景氣差時,企業才願意認真坐下來談一些中長期規畫或內部整頓。

正如本期的特別企畫「L型經濟下的逆境賺錢股」,這些上半年令人刮目相看的企業,也都有這樣的特質;他們在逆境時,都「努力的等」。

曾經,他們之中有人瀕臨破產,有人當了二十年的小角色,但在低潮時,他們卻都選擇望向遠方,而沒有將眼光只放在此刻的訂單上;面對逆境,他們不但沒有限縮研發資源,反而還用一種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態度,加倍投資未來。這樣的等待,很煎熬,也很寂寞。

然而事實證明,在春燕歸來的時刻,努力等待的人們,終將贏得最後的勝利。

撰文者郭奕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65

債轉股複出救活不救死,實操中有兩大利益博弈點

中國新一輪債轉股大幕正式拉開,明確政府不兜底、不搞“拉郎配”,“僵屍企業”也不會有免費午餐。

備受關註的《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10日由國務院正式發布,作為《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下稱《意見》)的唯一附件。債轉股對於企業降杠桿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與上世紀末政策性債轉股不同,“本次債轉股的債權轉讓、轉股價格將依據市場形成的公允價格自主協商確定,國有企業的轉股定價也要遵循市場化原則,同時履行相關程序。相關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收益,政府不承擔損失的兜底責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10日在國新辦舉辦的政策發布會上表示,本次債轉股的特征是市場化法治化,政府不幹預具體事務。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債轉股是去產能、化解國企債務難題過程中的治標之舉,只對部分有發展前景、易於盤活的企業適用,絕大多數虧損企業不能這麽搞。對此,《意見》特別明確了“四個禁止、三個鼓勵”,為債轉股的實施範圍給出了正、負面清單。

深陷渤海鋼鐵債務危機的某國有大行天津副行長則向本報記者表示,未來債轉股操作中的實施主體及處置債權時的折扣率將成為博弈的關鍵。

債轉股並非想轉就能轉

《指導意見》發布當天,因企業債券連續九次違約、金額高達數十億而備受關註的東北特鋼集團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此前一天,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破產清算裁定執行,12家銀行271億元信貸只能回收6.62%,巨虧250億元;9月19日,陷入千億債務風險的渤海鋼鐵爆出“債轉債”方案,一直頗受期待的債轉股方案遲遲沒有下文。

從上述案例已經可以看出,債轉股並不會是所有高債務企業的救命稻草。

《指導意見》明確鼓勵三類企業進行債轉股,即因行業周期性波動導致困難但仍有望逆轉的企業;因高負債而財務負擔過重的成長型企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成長型企業;高負債居於產能過剩行業前列的關鍵性企業以及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性企業。

另外,《指導意見》還給出了債轉股的負面清單,嚴禁已失去生存發展前景扭虧無望的“僵屍企業”、有惡意逃廢債行為的企業、債權債務關系複雜且不明晰的企業、有可能助長過剩產能擴張和增加庫存的企業參與債轉股。

在上述國有大行天津副行長看來,任何大型企業都同時存在上述多種情況,不能簡單對號入座,“像深陷千億債務的渤海鋼鐵,到底算‘高負債居於產能過剩行業前列的關鍵性企業以及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性企業’,還是該歸入‘有可能導致過剩產能擴張、債權債務複雜且不明晰的企業’?”

連維良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上述正、負面清單只是明確債轉股的政策邊界,不是政府直接定企業,具體的債轉股對象企業還是由市場主體按照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和上述指導性原則,自主協商確定。

上述副行長表示,債轉股一定會涉及企業分拆、合並、重組。“如果是原企業整體債轉股,這樣做雖然最省事,但是肯定算不開賬來。”他表示,債轉股過程中,股份和企業凈資產需要相匹配,若一些背負包袱的企業被認為沒有發展空間,債務是不可能完全轉股的。因此,產能過剩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遺留的包袱肯定會在這一輪債轉股中被剝離掉。

上個月獲批的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下稱“中鋼”)債務重組方案印證了上述說法,其600億元銀行債務中的300億元將進行債轉股,中鋼也因此成為新一輪市場化債轉股的首家國企。

市場化債轉股兩大博弈點

在上述國有大行天津分行副行長看來,新一輪債轉股在操作中存在兩大博弈點。

《指導意見》明確,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應通過向實施機構轉讓債權、由實施機構將債權轉為對象企業股權的方式實現。

事實上,由於債權人眾多,銀行直接將債權轉成股權非常麻煩。以渤海鋼鐵為例,其1900多億元的債務涉及105個債權人,所有債權人的意見達成一致很困難,很多銀行分支機構並不允許做投資。

“通過實施機構轉讓債權卻是個可行方案,相當於從銀行剝離債權,轉讓給資產公司,再由資產公司進行處置。”上述國有大行天津分行副行長表示,未來債轉股的操作實體是誰十分重要。以渤海鋼鐵為例,實施主體究竟是天津的資產管理公司,還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抑或是某家債權銀行旗下的投行分部。這將是未來博弈的關鍵點之一。

《指導意見》對於市場化債轉股則給出了較為寬泛的範圍:鼓勵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多種類型實施機構參與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支持銀行充分利用現有符合條件的所屬機構,或允許申請設立符合規定的新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鼓勵實施機構引入社會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增強資本實力。

上述副行長還表示,作為債權人,銀行最關心的則是未來處置債權時的折扣率。

“當年從國有銀行剝離債務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都是二三折賣掉,銀行損失很大。”該副行長表示,這將是本輪債轉股實際操作中的另一個博弈點。當然,銀行依舊希望能與實施主體通過後續合同安排進一步分享利益,“雖然現在折扣率低,但未來實施主體的債轉股退出之時,銀行會希望繼續貸款給重組後的新企業,將債權轉移出去。”

此外,《指導意見》還指出,允許參考股票二級市場交易價格確定國有上市公司轉股價格,允許參考競爭性市場報價或其他公允價格確定國有非上市公司轉股價格。

不兜底不代表不給予支持

政府不兜底,並非意味著財政不支持債轉股。《指導意見》明確給出了兩條支持舉措。

第一,支持債轉股企業所處行業加快重組與整合,加大對債轉股企業剝離社會負擔和輔業資產的支持力度,穩妥做好分流安置富余人員工作,為債轉股企業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產業與市場環境。

第二,符合條件的債轉股企業可按規定享受企業重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根據需要,采取適當財政支持方式激勵引導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財政部部長助理戴柏華在上述政策發布會上表示,為支持債轉股,財政部主要有兩大舉措。

財政部部長助理戴柏華

首先,明確了降杠桿、債轉股所涉及的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配套政策。比如,新的政策進一步允許以債轉股為目的轉讓單筆債權,提高債權轉讓的便捷度,促進通過債轉股降低企業杠桿率。

其次,在降杠桿和債轉股過程中,涉及到交易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稅收政策支持。比如在企業重組方面,規定只要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重組,在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土地增值稅、契稅等相關的稅收方面都有相應的減免優惠等。

此外,在企業破產註銷方面,企業破產所涉及的清算費用、企業職工工資等,都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的稅前進行扣除;在企業資產證券化方面,規定證券化所涉及到的有關合同暫不征收印花稅;對於銀行呆賬,只要符合“真實損失”原則的呆賬,都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的稅前進行扣除。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本報記者,債轉股過程中,可能會涉及資產重組升值,這就需要企業納稅,而這時候財政如果給出重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企業不需要支付這筆稅費或者晚些支付稅費,這就是財政支持政策。富余人員安置等工作也需要財政拿出真金白銀來支持。

事實上,新一輪債轉股並非降低企業杠桿率的唯一舉措。《意見》明確,通過推進企業兼並重組、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自我約束、盤活企業存量資產、優化企業債務結構、有序開展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依法依規實施企業破產、積極發展股權融資等七個途徑,平穩有序地降低企業杠桿率。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意見》最大的亮點在於遵循市場化、法制化的原則,這些途徑既有制度性建設的長效機制,也有短期可見效的實招硬招。這些舉措把新常態經濟轉型升級中的諸多問題聯結在了一起,有助於以降低杠桿率為著力點和突破口,“一攬子”解決去產能、兼並重組、企業轉型升級、優化債務結構、金融改革等一系列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0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