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化妆品连锁店第二轮扩张各路品牌“围攻”屈臣氏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11/20090611031300707.html


每经记者  卢曦  发自上海

        今年5月,香港莎莎在武汉同时开了两家连锁店。屈臣氏在香港一直无法打败的老对手万宁也进入内地,提出开上百家店的计划。众多内地品牌的连锁店也在逐渐生根开花。

        各路品牌袭来,使在内地市场深耕近20年的屈臣氏,感受到了越来越浓的火药味。在内地市场,尽管屈臣氏一家独大的局面短期尚难改变,但化妆品连锁店争相圈地的竞争态势,正逐渐显现出来。

竞争·品牌

“4+1”格局  巨头鏖战内地

        日化行业资深营销专家冯建军向记者描绘了一幅各大化妆品连锁店品牌在内地的格局图。根据业界的普遍观点,在内地的全球连锁店巨头有“4+1”个。“4”指的是屈臣氏、万宁、康是美和丝芙兰,“1”指的是莎莎。

        为什么是“4+1”,而不直接说成“5”?原来,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莎莎的专卖店数量都远远少于屈臣氏和万宁,但内地消费者却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习惯——去香港旅游时必去莎莎“扫货”。于是,莎莎作为候补被列入名单。

        屈臣氏隶属于李嘉诚掌舵的和记黄埔集团,1989年进入内地市场,目前稳居内地化妆品连锁店的老大地位。

        万宁隶属于亚洲零售集团牛奶国际控股公司。在香港,万宁是屈臣氏的“宿敌”。



        另外,康是美来自台湾地区,丝芙兰隶属于法国路威酩轩集团。

        谈到竞争优势,莎莎认为,自己拥有“一站化购齐”的零售模式,店内护肤品、香水、化妆品、头发/身体护理产品、美容用具等一应俱全,消费者可以一次性购齐所需的美容用品。

        其他四大巨头中,屈臣氏的产品覆盖日化、美妆、食品、洗护用品等,药品占20%~25%的比例。万宁以食品、化妆品为主,药品只占5%左 右。药品占比最大的是康是美,药品比例达40%。这三家销售的产品定位大多在中端,而丝芙兰定位在中高端,且以进口品牌为主,因此对屈臣氏的威胁最小。

        很多精明的上海消费者,早已学会通过化妆品条形码的前两位来判断产地。由于内地的产品均以“69”开头,丝芙兰众多“非69”产品已在部分“崇洋”的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端的形象。

竞争·开店

争相开店  掀第二轮扩张

        2004年10月,万宁落子华南,在广州开设第一家旗舰店,开始进入内地市场。比起屈臣氏,足足晚了15年。

        2008年,万宁在上海淮海路上开设第50家分店,从此迈出华南,与屈臣氏短兵相接。

        目前,万宁已进入广东、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等地,直营店数量快速增加。最新资料显示,万宁将加快在内地的布局,计划在今年年中实现百店计划,并在年底之前开店总数达到150家。


        屈臣氏香港公关部门的邓小姐向记者表示,目前屈臣氏在香港已有155家门店,在澳门也有8家门店,但她不清楚在内地的计划。

        记者从知情人处了解到,屈臣氏计划今年开120家店,重点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分析人士认为,内地市场将成为各大连锁巨头的角力平台,销售终端的迅速扩张将逐渐推开。

        那些比屈臣氏进入内地慢了一步的竞争对手,已处在竞争中的劣势。不过,在即将展开的第二轮扩张中,各路品牌均不敢轻敌。

        “竞争很激烈,好地段少之又少,很多时候要碰运气才能拿到好店面。”业内人士感叹。

        不过,迅速开店也并非易事,一方面不能在开店速度上落后于对手,另一方面开店又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内地品牌的连锁店通常缺钱,各大巨头虽不缺钱,但店内品种更新和管理也不容易。”冯建军说。

竞争·交锋

不惧巨头  内地品牌参战

        屈臣氏在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过程中,与内地品牌的交锋将难以避免。据统计,在一些二线城市,屈臣氏年销售额在2500万元以上,而内地本牌的销售额最多只有800万~1000万元。

        比起屈臣氏,内地品牌起步足足晚了10年,最早进入这一领域是在1997年。因此,面对强大的对手,目前内地品牌大多采取  “固守区域、伺机扩张”的战略。


       但在山东青岛的一些地方,屈臣氏遇到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当地对手——在一些街区,与屈臣氏相隔数百米,就有一家名为“喜爱”的化妆品连锁店。

        与许多内地品牌绕开屈臣氏剑走偏锋不同,“喜爱”选择和屈臣氏正面交锋,其装修、店面风格与屈臣氏颇为相似,虽然产品优化上做得不如屈臣氏,但仍然“活得很好”。

        在2008年2月的一篇访谈中,“喜爱”对外宣布,计划在3年内在山东省开设100家店。

        内地品牌的化妆品店,目前有“北有美诚,南有娇兰佳人”的说法。除此之外,还有河北东大、山东喜爱、江苏百分女人等多个品牌。山东的品牌竞争最为激烈,超过20家连锁店的品牌就有50多个。

案例

莎莎开进中西部

        在进入内地4年之后,莎莎开始进入中西部地区。

        今年5月,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武汉最繁华的地段——新世界百货广场和武汉武商亚贸广场开了两家化妆品专卖店。首席营运总监朱斌对外宣布,莎莎将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

        早在进入武汉之前,莎莎按照“惯例”已先行在华东和华北布点:2005年在上海开设首家店铺,目前已有4家专卖店;在北京开设了5家专卖店和1家精选店。

        目前,莎莎在亚洲区共设有150余家专卖店及专柜。莎莎集团企业传讯总监梁玮珈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武汉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 的美容化妆品集散地,稳居全国美容化妆品销售及流通市场的领先地位。莎莎看中的除了武汉当地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外,更希望能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导向产生影 响。


   莎莎的“胃口”绝不限于现有专卖店。梁玮珈表示,将以北京、上海、武汉作为三大区域中心,发展不同地区的专卖店业务。除此之外,莎莎还计划为其独家代理的品牌发展单一品牌专卖店及专柜。

        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影响莎莎在内地的计划。梁玮珈对外表示,早已在1997年金融危机和2003年SARS危机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计划2010年3月在内地开更多店铺,业务将进一步向华西、华南扩张。

        莎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1978年,从最初的一个零售柜发展为目前覆盖亚洲六大市场的美容产品零售集团, 并于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拥有100多个国际美容品牌代理权,是香港地区最大的化妆品代理商之一。与屈臣氏相比,莎莎专卖店的规模较大,但数量不 多。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

拿下天津最大水泥公司 金隅水泥低调扩张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4/HTML_NY6P82TA954W.html


即将赴港上市的北京金隅水泥(简称金隅)于7月22日截止了公开认购,市场数据显示,金隅此次公开发售获得了223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达到1327亿元。

目前,立足京津、辐射华北,实施“大十字”战略的金隅已收购了天津最大的水泥公司天津振兴水泥有限公司60.64%的股权。

“振兴水泥在当地市场的市场份额不小,这项收购对金隅自身还是有不小提升的。”中信建投建材行业分析师田东红对记者分析。而更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金隅拿下天津振兴水泥后,下一步很有可能将天津另一水泥龙头天津水泥厂揽入怀中。

低调扩张

早在2009年4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挂牌,欲转让其持有的天津振兴水泥有限公司60.64%股权,挂牌价格为3.95亿元。其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5.58亿元,2008年资产总额11.41亿元,净资产6.26亿元。

始建于1996年的振兴水泥是由五家股东投资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坐落在天津北辰经济开发区,紧邻京津公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现有两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年产高标号低碱水泥180万吨,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天津振兴在当地的龙头不可小觑。据建材工业信息中心处长马秋忠对记者提供的最新数据,天津振兴今年前6个月的产量达到86万吨,是第二名的两倍还多。“天津市场1年也就五六百万吨的市场,这样一算天津振兴的市场份额还是很大的。”田东红对记者称。

挂牌时,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要求意向受让方条件需要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并且要是《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大型企业(集团)名单》中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注册资本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

彼时,市场对可能的接手方有诸多猜测。其中,华北地区龙头冀东水泥,北京市场老大金隅集团,觊觎冀东多时的中材集团,以及刚刚成立北方水泥的中国建材都是接手的猜测对象。

当 时,有北交所相关负责人透露,有几家大型的行业内企业已经与交易所进行了联络,表达出竞买意愿。不过据记者最新了解,最终只有金隅一家递交了收购意向,因 此,无需经过拍卖程序,挂牌结束后,该项目很快就以协议的方式完成了。“这个项目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很顺利。”北交所相关人士表示。

“我们是被金隅收购了,不过现在还是在以振兴的品牌销售水泥。”振兴水泥相关人士对记者称。

华北布局

“水泥行业的收购一般不在于生产设备或者技术,主要是对当地市场的掌握,因为水泥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行业。”金隅作为即将在港上市的大块头,香港大福证券建材行业分析师刘博洋对金隅也颇为关注。

刘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建材行业相对于大多数市场情况还较好,但由于整体市场不太景气,因此选择此时收购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目前的收购价格都比较划算,而对于水泥来说,掌握市场的企业才是赢家。”

低调扩张的金隅当然意欲在华北进一步掌握市场。按照金隅集团的规划,到2010年其水泥产能将达3000万吨,商品混凝土产能500万方,均主要集中在华北市场。“我们的很多水泥厂都在京广沿线一带,有一个‘大十字’战略,”有金隅内部人士对记者这样解释金隅的战略规划。

京广沿线是“十”的那一竖,京津一线则无异于“十”的一横了。如今,这一横更为浓重。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拿下天津水泥业老大振兴后,位居天津水泥市场第二位的天津水泥厂应也在金隅的计划收购当中,这样一来,金隅立足京津的地位将更为稳固。

这应是金隅的如意算盘。

自从2007年成功收购太行水泥以来,金隅按照立足京津、辐射华北的“大十字”战略,在环渤海西岸低调经营,稳步推进。4月,金隅鼎新等3条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投产仪式在鹿泉举行。而除了鼎新水泥之外,还有一批新的生产线已经开工建设或即将投产。

按照金隅集团近期与河北省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隅将在河北投资建设8-12条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随着这些新建生产线的陆续投产,金隅集团对华北区域市场的掌控能力日益增强。

金隅集团董事长蒋卫平就曾表示,“掌控区域话语权”是金隅新建和并购的方向,“金隅要对历史负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做法不可取,我们不与别人比体重,而是比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6

首钢扩张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4/HTML_9GTBSDSJ0HK2.html


2010年之前,首钢必须完成所有搬迁工作;由于搬迁以及“钢铁业三年内不批新项目”的政策,首钢的前途增添了些许扑朔迷离的色彩。

9月2日,在首钢纪念建厂90周年大会间隙,首钢董事长朱继民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首钢的产能还将进一步扩张,主要途径是建设新项目和跨地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到2012年,首钢钢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要做大做强一批战略性新产品,提供整船、整桥、整车、整栋高层建筑的优质钢材。”

朱继民还透露,首钢除了正在重组山西、贵州和新疆地区的钢铁企业,在河北也将可能展开类似行动。

此外,朱继民还详细解释了首钢未来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问题。“首钢未来产业布局的思路已经很清晰,在产品结构上,首钢未来将向高档板材转移,同时保留精品长材优势。”

扩张产能

目前,首钢年产能不到2000万吨。其中,除了北京地区的400万吨产能,还拥有首钢秦皇岛中板厂、首钢迁安钢铁公司、曹妃甸和顺义冷轧分公司四大板材生产基地。

我的钢铁网副总裁贾良群表示,首钢产能曾为全国第一,但随着搬迁政策、竞争激烈等原因,首钢错过了扩张的最好时机,甚至在其他企业纷纷上新项目时,首钢不得不忍痛压产。

随着产能释放空间减小,去年,首钢年产量为1219.28万吨,同比下降20.9%,仅居全国第八。

贾良群认为,为保持市场优势地位,首钢势必将掀起新一轮扩产潮,其中,首钢将顺应产业政策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

事实上,首钢一系列重组项目已相继浮出水面。今年8月份,首钢在两周之内就敲定3笔跨区域收购。8月8日,首钢重组山西长治钢厂。8月19日,首钢分别在贵州贵阳和新疆伊犁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控股贵阳特钢和伊犁兴源炼铁企业。

首钢还将于贵阳特钢一起筹划贵阳特钢的搬迁,拟用三年迁出市中心,搬迁项目将由首钢控股,总投资约为100亿元;首钢对兴源实业控股经营后,计划在2015年达到年产生铁470万吨、钢5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的目标。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首钢还在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积极寻找新的并购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首钢曹妃甸项目投产计划再度延迟。今年上半年,朱继民曾表示,曹妃甸项目将于五、六月份投产。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曹妃甸项目投产日期之所以一拖再拖,原因一是钢材市场不景气,二是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影响。

朱继民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曹妃甸项目一期工程正在试运行过程中,“估计再过1至2个月,各工序的运行会达到设计水平,试运行阶段大约要持续半年以上时间”。朱继民预计,曹妃甸项目将于明年年底全部建成。

据朱介绍,曹妃甸项目到2010年底基本形成97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届时将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为中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朱继民还表示,建设新项目和兼并重组两种途径“双管齐下”,使得首钢提出的在2012年达到3000万吨产能目标已具备实现基础。

结构调整

产能扩张必须与结构调整配套,而在结构调整上,首钢也有自己的思路。

贾良群表示,在其他钢企纷纷缩减或放弃低附加值的长材市场份额时,首钢并没有放弃长材产品,这使得首钢在此轮经济调整中受益颇多。“首钢的结构调整思路一直是紧盯最现实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一味往高附加值产品靠拢。”

朱继民对本报记者表示,首钢未来将继续保持长材优势,同时大力发展精品板材。“我们的长材产能计划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占整个产能的1/3。”

8月中旬,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已明确表态,将进一步加大淘汰钢铁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但业内对于哪些产品是落后产能的观点并不一致。

朱继民表示,不能将低附加值的长材产品视为落后产能,“那些环保水平低、耗能高的产能,才是落后产能”。他认为,只要有市场需求,并且达到循环经济及环保要求,就不能称之为落后产能。

按照朱继民所透露的首钢未来发展规划,首钢长材产能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能,其中重组的山西长治钢铁将有200万吨至300万吨的长材产能转移。据悉,首钢拟将长治钢厂从300万吨产能提升至600万吨。

由于首钢计划将长材产能扩至1000万吨,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剩下的400万吨长材产能,很可能将继续通过兼并重组实现,“河北唐山地区依然有并购机会”。

“首钢未来的产业布局在西部地区以长材为主,机械制造发达地区以特钢为主,各有分工,首钢进入新疆伊犁地区,将主要考虑面向中亚市场,同时转化成新疆当地资源,产品和规模方面重点考虑建筑需要的管材、线材等。”朱继民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6

74亿重组获批 华侨城新一轮扩张加速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7/20090917025922327.html


每经记者  熊晓辉  发自上海

        央企华侨城的重组和第二轮战略布局正在落地。

        9月12日,华侨城集团整体上市方案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公司拟以定向增发方式完成旗下12家房地产公司股权的注入,发行4.9亿股,注入资产价格评估价值高达74亿元。

        与此同时,华侨城的第二轮全国布局也加紧了跑马圈地。进入8月以来,公司先是在武汉签下45亿打造中部欢乐谷的协议,接着又在西安签下20亿华侨城项目。

        在成功地将“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复制到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之后,华侨城第一轮全国战略布局已宣告结束。最近一系列举动显示,在重组成为“巨无霸”央企的同时,华侨城第二轮全国布局正在加速。

74亿资金打造央企“巨无霸”

        “重组已经获批,我们还在等正式批文。接下来主要就是资产交割、审计和发行新股。”昨日,华侨城证券事务代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9月12日,华侨城集团筹备已久的整体上市方案获得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有条件通过。

        此前的6月9日,华侨城公告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上市公司将以每股作价15.16元,总金额约73.68亿元, 向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定向增发约4.86亿股,用以收购后者所持有的12家公司全部股权。交易完成后,华侨城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将由48.26%上 升至56.36%,华侨城集团内的旅游、地产、酒店等业务将实现整体上市,从而履行其在华侨城A股改时所作出的承诺,集团的优质资源也将进一步向上市公司 倾斜。

        此次注入的12家公司包括三大块业务,其中以旅游地产类最为重要,注入公司包括华房公司、成都华侨城、上海海华侨城等,注入房地产业务权 益项目储备227万平方米,华侨城的地产权益项目储备也由此增加至510万平方米,达到原先的近1倍。此外,华侨城将新增两家五星级、一家四星级和18家 经济型酒店100%的权益,关联资产的注入使其“旅游+地产”的模式得以继续扩张。

        华侨城方面表示,集团将与旅游、地产业务相关的主营业务及资产整体注入公司,符合国资委推进央企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精神,也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减少大量的关联交易。

        不过,此次华侨城集团整体上市已非初始方案。2008年6月,华侨城曾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10亿股A股,募集资金数额不超过83亿元,用 于购买华侨城集团注入的13家公司全部股权,从而实现集团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但由于2008年资本市场形势变化,上述计划搁浅。

        “重组(获批)基本上是预期之内的事。1+1大于2,对于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来说,华侨城的重组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招商证券分析师林周 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林周勇透露,去年华侨城拟采用公开增发、老股东配售的形式,但程序没能走完。今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在政策这一块可以绕开 发审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重组完成。

新一轮战略布局加速

        在酝酿内部资产重组的同时,华侨城也悄然拉开了第二轮全国战略布局的序幕。

        据华侨城相关人士介绍,华侨城已初步完成第一轮全国战略布局,连锁主题公园“欢乐谷”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相继开业。公司 将积极寻求在国内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机会,为此集团已分别与云南、天津、武汉等地签署框架协议,接下来将加速进行第二轮战略布局。

        从近一段时间的动作来看,华侨城明显加快了在全国各地拿地的步调。今年5月底,天津华侨城项目签约;8月15日,西安华侨城项目签约;8 月18日,武汉华侨城项目签约;9月,云南华侨城也将破土动工。据粗略估算,这些项目的投资总额将超过60亿元。上述项目的落实也在紧张进行中。9月15 日华侨城发布公告称,华侨城与华房公司投资6亿元成立武汉华侨城,共同开发武汉华侨城大型旅游综合项目。昨日,香港华侨城又宣布,与母公司旗下华房公司成 立公司西安华侨城,计划在西安从事旅游和物业开发业务。

        华侨城董事长刘平春透露,在未来5至10年,华侨城集团将在中国省会一级的城市发展同一系列的主题公园;而在另外一些二线城市,会因地制宜创建一些二线品牌,这也将是欢乐谷系列中的一种。

        林周勇认为,华侨城的很多项目都是由集团内部公司和上市公司共同投资,如成都华侨城、上海华侨城等,华房公司和华侨城都拥有股权,股权结构比较复杂。从产业角度来看,重组以后,股权统一有助于公司后续项目的发展。

将继续复制“旅游+地产”模式

        从深圳的4.8平方公里荒滩起步,华侨城目前已拥有欢乐谷、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世界之窗等多个知名旅游品牌。1999年,华侨城 提出“旅游+地产”模式,将房地产、酒店融入华侨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了从旅游主导产业向房地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刘平春曾这样描述该模式:地产是模式里短期收益部分,资金投入很快可以回收;而另一半的公园可用以长期经营。同时地产获取的利润还可以用 于继续开发新公园。对上述发展模式,林周勇认为由于旅游回报周期较长,因此仅靠项目本身不能充分实现投资的价值。但如果以“旅游+地产”的模式通过旅游项 目带动周边地产升值,再通过地产开发来分享这种升值,就可加速整个项目的回收周期。

        前述华侨城人士还表示,华侨城通过大型旅游项目进入城市的特殊方式使拿地具有成本优势。据招商证券分析报告预计,武汉、天津、北京、上海 4个项目将增加土地储备超过250万平方米,与快速周转的开发类公司相比,公司高储备低周转模式在通胀预期下投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4

延长石油入股香港中联能源借力海外扩张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113/20100113080758606.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李凌霞发自北京、深圳

        排名中国石化行业第四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的海外油气资源扩张有望在今年提速。1月12日,中联能源投资集团公司(00346,HK)宣布,延长石油出资收购了中联能源15%的股权。

        去年,中国三大石油巨头强劲的海外资源收购刺激了延长石油的扩张“野心”,但是缺乏经验和海外资源成为其进军海外的障碍,联手具有一定海外资源和运作经营的中联能源是其“走出去”的现实选择。

延长石油或增持中联能源

        中 联能源宣布,此次延长石油是通过收购许智明旗下的全资子公司GoldenNova持有的公司股权完成入股的,收购完成后  ,GoldenNova 还  持  有  约16.12%的中联能源股权,许智明的持股量将由约53.86%减至约38.86%。公司同时委任延长石油董事长沈浩及副总经理冯大 为为公司执行董事。

        12日,延长石油集团发展规划部有关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证实,上述交易已经完成,但是具体金额不便对外披露,有关增持的计划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根据双方协议,此次延长石油所收购的这部分中联能源股权有8个月的禁售期,与此同时,许智明也同意不在禁售期内出售GoldenNova持有的16.12%中联能源股权。

        延长石油为陕西省政府属下的大型石油及化工企业,是拥有合法资质勘探及开采石油及天然气的四大国营油企之一。去年,该公司营业额超过800亿元,盈利近50亿元。

借力中联能源海外扩张

        “我们之所以入股中联能源,与公司加大海外油气资源收购有关。”上述发展规划部有关人士说道。

        与 三大石油巨头一样,延长石油自2008年以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该人士表示,国内上游原油资源几乎被中石油和中石化占据,国内的勘探开采空间有限, 扩张海外油田资源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以公司目前的实力,需要寻找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开拓,公司获得的首个海外区块——马达加斯加3113号也是与中联 能源合作后拿到的。

        2008年7月,延长石油、中联能源及易高能源以40%、31%、29%的比例出资,分别享有马达加 斯加3113号石油区块32.8%、43.42%、23.7%的应占油气,这是延长石油第一次迈出国门。该区域蕴藏储量保守估计不少于20亿桶(折合 2.7亿吨)。今年5月,该区块探勘已展开,并发现石油和天然气。

        去年年初,中联能源完成收购MPIL100%持股权,MPIL则持有位于马达加斯加2104油田100%的权益和开采开发权。

        记者了解到,在完成上述股权交易后,延长石油将与中联能源、易高能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商讨合作三方在马达加斯加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负责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和2104油田的勘探开发及经营管理。

        继马达加斯加项目之后,在16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参与的投标中,延长石油近期又获在泰国石油天然气L31/50陆地勘探区块的勘探开采特许经营权,也是其首次拥有国外独资经营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10

180亿购地 雅居乐战略扩张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163178.html


广州亚运城的竞标,令富力 (2777.HK)、碧桂园(2007.HK)、雅居乐(3383.HK)三家房企的负债率成为业界焦点。而雅居乐负债率从刚上市阶段的60%左右,下跌 至50%,进而又上升至70%。麦格理日前发表研究报告,将雅居乐(03383.HK)评级,由“跑赢大市”下调至“中性”,目标价亦降5%至12.4 元。

从2008年宏观调控初期,雅居乐就开始被质疑负债率过高。2008年,商务部出台限外令,导致雅居乐清水湾项目陷入外资撤场传言,一旦摩根士丹利撤资,雅居乐负债率将高达180%。

麦格里调低雅居乐评级的主要原因在于,雅居乐至今需缴土地费用180亿元,半数已于2009年度缴付,因要支付地价令其负债率由51%,提升至70%,为历来最高水平;加上预测其新购项目最快于2011年或之后,方见有盈利贡献,故调整其盈利预测。

该行下调其2009年盈利预测3%,以反映与Aetos就广东省惠州白鹭湖项目上赔偿的3800万美元之损失;下调2010年盈利预测6%,以反映高利息支出的影响;但上调其2011年盈利预测4%,以反映新项目的盈利贡献。

建设海南岛国际旅游岛的计划已获国务院批准,在海南当地拥有超大型项目清水湾的雅居乐因而受惠,该公司的海南岛项目2009年已锁定60亿元人民币的合约销售额。

自从清水湾项目入市后,雅居乐战略扩张浮出水面。去年以来雅居乐圈地14块,涉资180亿元,但施工进度缓慢,包括位于番禺中心区南区的三块土地至今已经闲置两年多,却仍没有开工。

雅 居乐的战略转变,从2008年与2009年的财务数据可见一斑。雅居乐2008年底持有30亿元现金,未付土地余额为4.56亿元,于2009年全数清 付;净负债对权益比率由2007年60.3%下跌至2008年的54.4%。2009年,雅居乐迈开扩张的步伐。2009年中报显示,雅居乐现持有的53 个项目分布于内地21个城市或地区,其中连同新购入位于从化、中山、上海及海南等城市的土地,现有土地储备建筑面积2871万平方米,足够应付未来8至 10年的发展需求,而其每平方米土地成本价仅为591元。截至2008年12月底,集团土地储备内竣工待售的面积为90.3万平方米,比2007年上升 62.7%。

1月5日,雅居乐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累计合约销售面积约279万平方米,相比2008年全年合约销售额116亿元,增长逾69%,超越全年目标228万平方米逾22%;同时,全年合同销售额按年增长94.8%至226亿元,亦较目标160亿元超出41.25%。

其中,海南清水湾合约销售额约64亿元,中山凯茵新城合约销售额约22亿元,广州雅居乐花园合约销售额约20亿元,南京雅居乐花园合约销售额约20亿元,惠州雅居乐白鹭湖合约销售额约15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18

远洋地产战略扩张第三关:冲刺200亿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4/165030.html


“今年远洋地产将销售目标调升30%—40%,向200亿元的销售门槛冲刺。”远洋地产掌门人李明近日公开向媒体表示,远洋地产已提出第三步战略计划,即从区域性的地产公司向全国性的综合性地产公司迈进。

据了解,2009年,远洋地产的销售收入达到140亿元,同比翻倍。

“公 司从2005年到2009年实施的第二步发展战略,截至去年年底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执行效果,公司无论是从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自身的治理结 构,以及形成的竞争能力,都全面超过了我们战略的定位和目标。”李明表示,2010年将成为远洋地产第三步战略计划开始的元年。”

“我们第三步战略的核心有两个,第一,通过三到五年,成为全国性具有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的房地产企业。第二,公司从一个以开发业务为主项,变为开发业务和物业持有经营以及房地产经营并重的企业经营结构。”

据记者了解,截至去年底,远洋地产销售额主要贡献还是来自北京、天津、大连等地,环渤海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

“今年我们的重中之重就是拓展新区域,要从传统的以环渤海地区迅速地向长三角、西南、华南甚至是一些新的有市场前景的区域进行拓展,这也是继公司在完成资本结构重组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之后,公司又一项重要布局。”李明表示。

记者从远洋地产内部了解,为了备战公司第三步战略,远洋地产董秘李振宇已前往上海任远洋上海公司总经理,此外,远洋地产还在成都、重庆、海南、黄山等地成立了分公司,一改此前先有项目后有公司的做法。

众 所周知的是,去年远洋地产在资本市场可谓是春风得意。先后获得了300亿元的银行授信和外国银行财团7亿美元的贷款,同时还成功的发行了26亿元公司债, 不久前,中国人寿刚刚成为远洋地产的第一大股东。再加上去年销售的140亿元,目前公司可以动用的资金超过400亿元,现金达180亿元。

于是,业内人士普遍猜测,远洋地产今年将会利用手头的现金大肆增加土地储备。

“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而言,15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就足够用了。”李明表示。目前远洋地产土地储备为1370万平方米,因此预计今年该公司将购入130万平方米的土地,动用资金额度不会超过200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8

永旺加速在华扩张 购物中心“圈地运动”升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0/167980.html


各大零售商启动购地自建项目贯穿了过去一年,如今又一零售巨头加入进来。

3月8日,日本永旺株式会社(下称“永旺”)向本报记者证实,将加速在中国市场扩张。永旺表示,原定2010财年(截止到2010年2月28日)实现中国门店总数破百计划未能如期完成。

上月底,永旺美国子公司Talbots与BPW Acquisition的合并事宜完成。根据协定,永旺把子公司Talbots的所有股份出售给BPW Acquisition,退出美国市场。按照永旺的战略规划,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将会是战略重点。

在日本市场上玩转了购物中心的永旺,在中国将遭遇挑战。瑞典宜家、英国TESCO、法国家乐福、上海百联、大连万达等的零售巨头均在加紧“圈地”,推进购物中心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在有实力的大型零售商相继涉足商业地产购地自建,走购物中心化路线的背后,一场行业变局正在酝酿。

押宝中国市场

永旺的全球市场战略正在转移。

根据永旺的计划,每年将在中国新开1-3个购物中心,项目平均面积约10万平米,到2015财年,实现购物中心总数10—15个,预计总投资超过200亿日元的计划。

此前,永旺对中国市场的规划是,到2010年2月底,在中国的门店总数超过100家。不过,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部分合作方的延误”等原因,并未实现。永旺表示,中国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永旺看好该市场,尤其看好购物中心的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永旺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综合零售商,全球拥有182家企业。1997年,永旺正式进入内地市场,其综合百货超市品牌JUSCO相继登陆华南各地。2008年11月,永旺在中国的首家购物中心于北京开业。

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创之下,永旺在美国和日本市场接连受挫。

2月25日,永旺美国子公司Talbots与BPW Acquisition的合并事宜尘埃落定,永旺将其所持子公司股份悉数出售给后者,退出美国市场。在日本本土市场上,永旺因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遭受了两年的亏损。截至2009财年第三季度,亏损达99.26亿日元。

唯独中国市场保持着每年营业额10%的增长。永旺表示,为了支持购物中心项目在中国市场上的开展,在北京购物中心项目启动的同时,永旺还注册成立了永旺梦乐城(中国)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永旺信用担保(中国)有限公司等,用于支撑集团业务的扩张。

目前,永旺的综合百货超市门店已经从华南延伸到华北、山东等地,门店数量超过30家;购物中心则相继进入了北京和天津市场。

“地主”的竞赛

把中国市场新一轮的战略定为购物中心路线,永旺实际是加入到零售巨头的“圈地运动”中。

目前,永旺在中国的两大购物中心分别位于北京和天津,位置都在城郊,永旺称之为“郊区型购物中心”。日本四分之三的郊区型购物中心都出自永旺之手,而且通常开业一年就能实现盈利。对于营业一年有余的北京购物中心,永旺只表示,该店的经营已经进入轨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打造郊区型购物中心未必能为永旺的中国新战略护航。“这个市场的竞争已经起来了,永旺启动却慢了。”国内某商业地产资深人士表示,此前宜家就考察过某些城郊地址。

据了解,众多强势的零售品牌,如宜家、TESCO、新世界、王府井、上海百联、百盛等,都在进行着这一场被业界视为“圈地”的争夺商业物业活动。而国内一年建设的购物中心项目就超过了国外5-10年的总和。

“购 物中心是一种全新的高端业态,它的集成功能可以一站式地满足消费者。”西南证券零售百货业分析师李葳这样解读这股购物中心圈地竞赛。已经运作了多个购物中 心项目的重庆龙湖商业经营管理公司推广总监张骥介绍,传统超市百货业的盈利依靠三种方式:租金、联营扣点、自营。购物中心则是经营物业承租,这种模式更稳 定,毛利更高。

据永旺介绍,其购物中心内的品牌有40%左右为自营,由集团旗下各家品牌入驻,剩余的为招商出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2

维他奶敲定产能扩张计划 广东南海再落子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0/167981.html


“今年我们已经感受到供应能力受限的问题。”3月8日,在维他奶(00345.HK)的70周年庆祝活动上,该集团执行主席罗友礼证实,目前公司的要务是在广东建立第二个厂房,这将成为维他奶在内地布下的第三个厂房。维他奶集团表示,该新工厂将在2011年投入运营。

维他奶集团行政总裁Larry Eisentrager同日透露,新厂房将分期进行,第一期建成后大约将带来25%-30%的产能提升,而随后的第二期建设将取决于第一期项目的进度与成效。

有维他奶集团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一广东第二厂房已经选址南海,并完成了土块购置,新厂房的规模预计将是目前维他奶在深圳的厂房的两倍。“这将能满足维他奶在未来4-5年的产能增长需求。”维他奶集团高级总监(财务及行政)罗志聪补充说。

罗 友礼希望,这将推动维他奶集团业务实现从“香港的维他奶”向“中国的维他奶”转变。根据该集团在2009年11月公布的2009/2010财年中期报告, 总部所在的香港以及澳门市场贡献了47%的客户收入与57%的经营利润,较2008年同期这两个市场占据50%的客户收入与60%利润相比,比重已略为下 降;同时,内地贡献的客户收入与利润则自2008年的22%与25%分别提升至28%与30%。

上述内部人士也表示,2009年维他奶已超越一直在上海占据第一把市占率交椅的新加坡对手杨协成,在该市场成为销量最高的豆奶品牌。

“尽 管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需要我们加以关注,但我们仍将按部就班提升产能,未来会进一步在内地的超市等主流大型渠道铺开。”罗志聪说。 Eisentrager则补充称,由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反复,当前集团的立场是不倾向于提价,而在当前的成本压力下努力实现利润目标。

不过,维他奶集团没有透露新厂房将产生的资本支出额度。在连续数年维持了将盈利100%进行派息后,罗友礼强调,维他奶集团的派息底线是60%,至于是否今年也进行特别派息或维持100%派息的水平,“将视乎公司对现金流的需求情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4

發掘潛力股(四之三):經濟增長 產能擴張 盈利猛漲 陳亨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638aef0100i41p.html


.. 常常見於所謂“周期性”行業,如建築、造船、航運、航空、各類汽車、機械、化工、紡織、資源、電力、地産代理、工程等等,盈利往往高速增長一兩年後再急劇 放緩一兩年甚至倒退,盈利呈高度周期性,極不穩定,狹義價值投資者往往因此唾棄之。關鍵為掌握盈利增長周期的開始和終結,盈利放緩甚至倒退到底時買入,一 年多兩年後盈利增長速度快到盡頭時沽出,利潤可數以倍計,可稱為“萬裡馬”,可帶動組合大幅領先股市,股價漲幅可以遠遠超越被狹義價值投資者標榜為“千裡 馬”的所謂“盈利長期增長”的人壽保險業和消費企業(遇上A股大跌大陸保險股跌的像垃圾股一樣,到現在三年後遠遠未恢復)。某些周期性企業以市賬率( P / B) 估值可能較市盈率 (P / E)估值更一致。

 

掌握周期性行業盈利增長的要素不外乎掌握行業的需求與供應,航運與航空業需輔以重 要但並非壓倒性因素的油價;只要牢牢抓住需求與供應,就知道何時買入,何時沽出。簡單說,行業供應為行業產量,有些情況還需要考慮庫存和淨進口;行業需求 為這個行業最重大的下游客戶行業的需求。

 

以下只是八卦新聞,只能作為輔助,不宜捨本逐末:往往於某個周期性行業供過於求到 極端,行業盈利放緩甚至倒退了一兩年後,那些行業專家,那些甚麼甚麼行業協會,某些“大行”分析員,往往極端悲觀,說甚麼“寒冬將至”等等。反之,權威們 往往於某周期性行業供過於求到極端,行業盈利大漲了一兩年後,一窩蜂唱好。記得零七年有“大行”分析員看神華能源漲到一百塊,零八年有“大行”分析員看油 價漲到兩百美元嗎?

 

 


盈利從低增長變爲高增長


 

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下,盈利增長已放緩的優質企業可透過大幅投資於產能大幅提高 盈利增長,蓋產能擴大後能接受更大的銷量;經濟持續增長也往往容許優質企業漲價;產能擴大也意味規模經濟效益提高,單位成本下跌。三個極之有利的因素結 合,導至盈利於未來數年暴漲,尤其是利潤率較低的行業,銷量增長和售價提高可稍稍提高利潤率,但已足夠帶動盈利量子跳升逾倍!

 

如果是航運業,就是大幅購買新船,例如新船運力佔目前運力三四成,兩年後分段投入 服務,三年後全部新船接收,故三年後運力比現在高三四成;如果運量可與運力同步增長,而運價逐步上升,運力增加降低單位成本,則未來第二年和第三年該股盈 利可能猛烈增長!

 

又如果是資源業,就是大幅購買開採設備,例如新增資源產量佔目前產量三四成,兩年 後新產量逐步上升,三年後全部新產量到位,故三年後該資源產量比現在高三四成;如果銷量可與產量同步增長,而該資源價格逐步上升,產量增加降低單位成本, 則未來第二年和第三年該股盈利可能猛烈增長!

 

如果是地産企業,就是大量購入地皮。如果是公路企業,就是投資於交通量大的高速公 路。如果是零售業,就是大量開設新店。如果是銀行,就是大量放出貸款。

 

不管哪個行業,毋忘股市往往預先反映企業未來盈利,盡管新產能要兩年後甚至三年後 才分段投入服務,但如果該投資按計劃執行,而經濟持續增長,則該投資有一個可靠的現值;故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接近投資落成日期,現值越高,股價從宣布該 計劃開始就緩緩地,一點一滴反映,而非等到兩年後三年後項目投入時股價才突然大漲呢!因此盡管未來兩三年遇上各種各樣不成氣候的小風波,該股股價雖然也下 跌但總是幅度有限,之後冉冉回升,不管壞消息如傾盤大雨,股價竟然呈現數年長期反覆上升之勢!而且隨著項目落成日期逼近,股價可脫離反覆上升趨勢,步入狂 飆!

 

待兩三年後財經新聞報道該股先前大規模新產能落成投入服務,專家們在報紙專欄大吹 大擂該股“新產能投入帶動盈利大增”時,謀取暴利的時機已盡失!特別是要當心新產能落成時遇上經濟增長期尾聲,如一九九九年和二零零七年,毋忘經濟增長期 一般難超過四五年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