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富豪轉戰澳大利亞 年花45億美元買樓推高房價

http://www.xcf.cn/500frb/xwbd/201409/t20140926_641850.htm
瑞士信貸銀行發佈的一份報告估計,中國人一年花費約50億澳元(約合45億美元)在澳購買房產,這相當於該國新造房屋中有1/8被中國人買走。

  「澳大利亞的房地產和抵押貸款市場已處於『失衡』狀況。」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澳央行)24日發出警告。

  澳大利亞大城市的房價近一年來大漲。澳央行稱,考慮採取措施阻止房地產投資的瘋漲。

  已有一些機構表示,以中國人為代表的亞洲購房者是澳大利亞房價大漲的主因之一。

  瑞士信貸銀行發佈的一份報告估計,中國人一年花費約50億澳元(約合45億美元)在澳購買房產,這相當於該國新造房屋中有1/8被中國人買走。

  目前,澳大利亞國會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已經開始調查外國購房者是否加劇了本國人首次購房的困難。

  房價大漲

  澳大利亞諮詢企業RP數據公司發佈的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中,悉尼的房價漲了16%,墨爾本漲了1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報告稱,按照房價、收入之比來衡量,澳大利亞房價被高估的程度在全球排第三,僅次於比利時和加拿大。

  澳大利亞目前的基準利率為其史上最低的2.5%,再加上澳政府對居住型房屋投資的大額稅收優惠,以及房屋供應不足,都助推了房價的上漲。

  澳央行表示,低利率和放貸機構間的激烈競爭導致房產投資者所獲貸款大增。房地產投資者目前佔用了澳房屋貸款約40%的份額,而7月單月的份額更是達到創紀錄的49%。

  澳央行警告稱,放貸寬鬆的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將威脅該國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因此正在考慮加強監管放貸的措施,特別是針對發放給投資者的貸款。

  據彭博社報導,仲量聯行澳大利亞研究部門主管戴維·裡斯15日在該社主辦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很有理由擔憂人們是否能買到房子,現在在悉尼想要買套房太難了,特別是對於首次購房者來說。」

  直到目前為止,澳央行還不願採取特殊的宏觀審慎管理措施來限制房地產投資,也沒有提高利率——因為澳大利亞礦業蕭條,整體經濟仍然增長乏力。

  澳財政部長喬伊·霍奇(JoeHockey)則說,他不太擔心房價的上漲。他不認為悉尼的樓市存在泡沫,「這(房價上漲)主要是因為供應不足。」

  中國富豪轉戰澳大利亞

  也有機構稱,中國投資者在澳購房是該國房價大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報導,在過去的12個月裡,中國投資者已經超過美國公民成為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的最大投資者。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買家共在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投資了59億澳元,增幅達42%。

  仲量聯行澳大利亞中國房產部銷售經理PaulZhang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人近幾年在澳大利亞買房的增勢非常明顯。之所以如此熱衷在澳大利亞買房,主要還在於當地極富有吸引力的貸款利息和貸款成數。除了較低的房貸利息,海外投資人在澳大利亞銀行最高可獲得80%的房地產貸款額。再加上澳元的貶值,中國人覺得在澳大利亞買房是件「太划算」的事。

  除了移民和為孩子提供國際教育的考慮,中國國內對房地產投機的打擊也迫使中國富豪將目光轉向澳大利亞等海外市場。

  PaulZhang告訴本報記者,澳大利亞政府的確有計劃增加房產交易的印花稅以抑制房價的上漲,但在貸款利息和成數的吸引力面前,他並不認為這一稅收的調節會對中國人在澳大利亞的買房熱情有明顯影響。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時報》表示,由於美國每年分配給中國人的EB-5投資移民簽證有限(今年8月就因為2014財年名額用完而暫停簽發),中國人對澳大利亞房屋的需求還將上升。

  中國的海外房產搜索網「居外網」數據顯示,在中國人搜索的海外房產中,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分別居熱門程度(搜索量)前三位。

  居外網聯席CEO安德魯·泰勒表示,將有更多中國人申請澳大利亞的重大投資簽證(SIV),因此,中國人對澳大利亞房地產的需求將更旺盛。

  澳大利亞2012年11月開始發放SIV以來,所簽發的343個此類簽證中有87.4%發給了中國人。SIV項目要求申請者在澳至少投資500萬澳元,項目包括政府債券、受澳證券投資管理局監管的基金等。如果SIV投資保持4年,簽證將轉換成為永久居留資格。

  房地產不在SIV項目規定的投資之列,但這些拿到此類簽證的外國人往往會在澳購買自己的房屋。

  今年2月,加拿大一刀切停止了聯邦投資移民項目,其背景之一就是民眾抱怨外國富人推高了加拿大房價。

  房價上漲應歸咎於中國人嗎?

  澳央行副行長克里斯多弗·肯特說,「我們一直在告誡人們:你們決定投資房地產時一定要謹慎,不要以為房價會一直上升,不要以為利率會在你們還貸期間一直處於低位。」她還呼籲出台更嚴的措施,限制外國人在澳買房。肯特指責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尸位素餐」。

  而澳新銀行澳大利亞分行CEO菲利普·克羅尼肯(PhilipChronican)的觀點則和財長霍奇一樣。他表示,不應把澳房價上漲歸咎於亞洲投資者,存在問題的是供應端,而非需求端。

  克羅尼肯本月上旬在一次商務午餐上說:「事實上,拋開個別小地方不論,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大到單獨支配整個房地產市場。」

  克羅尼肯表示,一部分中國人在澳購房是因為他們的子女在澳讀書。他還說,澳大利亞這樣一個開放市場不能挑挑揀揀來選取自己想要的投資。而且,隨著亞洲金融體系趨於開放,澳大利亞企業將受益於來自亞洲日益增長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澳新銀行估計,中國對澳FDI到2030年將達到2000億美元。目前中國對澳投資集中於房地產和採礦業,但漸漸會擴散到製造、銀行和服務行業。

  仲量聯行國際住宅部海外地產負責人張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的買房行為並不一定是房價上漲的決定性因素,但確實會對當地人的購房心態造成影響。當地的剛需群體可能會受此刺激而紛紛進入房地產市場。這和近期因受到中國買家影響,越來越多倫敦人開始提前買房類似。作為中國人最喜歡的移民國家之一,澳大利亞的情況尤為明顯。

  而提到海外購房的風險,張宏認為,最大的風險還是在於貸款的成數和利率的變化。在產權交易流程上,因為法律的完善反而比國內還要安全,無需擔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06

殼資源價值庇護 *ST超日重整推高債務兌付預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26136.html

正處破產重整階段的*ST超日於近日公布重整計劃草案,若重組成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易主,而備受關註的“11超日債”更有望全額兌付。

瀕臨退市邊緣的*ST超日(002506.SZ),在A股殼資源價值的庇護下再次得到喘息。

正處破產重整階段的*ST超日於近日公布重整計劃草案,若重組成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易主,而備受關註的“11超日債”更有望全額兌付。

多位分析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殼資源目前仍給A股公司帶來隱形溢價,*ST超日債務兌付好於市場預期,此次整合路徑或將引發公司債市場的重估,但同時也讓信用市場是否處於市場化違約添加不確定性。

超日債有望全額兌付

*ST超日於本周發布重整草案,重整案投資人由協鑫集團旗下的江蘇協鑫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江蘇協鑫”)、上海久陽等九方組成。

若重組順利完成,江蘇協鑫將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ST超日將以不低於19.6億元,支付重整費用、清償債務、提存初步確認債權和預計債權以及作為*ST超日後續經營的流動資金。

在債權受償方面,草案顯示按照先後順序職工債權和稅款債權將全額受償,有財產擔保債券按照擔保物評估價值優先受償,未能就擔保物評估價值受償的部分作為普通債權受償。普通債權則區別對待:20萬元以下部分(含20萬元)全額受償,超過20萬元按照20%的比例受償。

對於因利息違約而備受關註的超日債,重整草案的處理超出市場此前預期。草案規定,每張“11超日債”本息合計111.64元,可優先受償的約3.06元,剩余108.58元作為普通債權受償。每名債權人未受償而轉為普通債券的部分,20萬元以下(含20萬元)部分全額受償,20萬元以上部分按照20%比例受償。

此外,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上海久陽還將在8.8億元額度範圍內為“11超日債”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公告稱,如重整計劃獲得執行、長城資管和上海久陽承擔相應保證責任,“11超日債”本息將全額受償。

“11超日債”的利息違約發生在今年3月,這起國內首單公募債券違約,和之後目前仍未解除違約警報的華銳債引發強烈市場反應,民企債券出現較大幅度調整。

興業證券分析師表示,若*ST超日此次重整成功,可提升市場對民企債券的風險偏好,調整幅度較大的民企債券再迎市場追捧,此前市場對城投債過分追逐、對民企債券的一刀切規避的投資風格也可能發生變化,此次重整顯示A股公司仍具有殼資源價值,公募債券的債權人有可能獲得比破產清算更好的回收價值。

方案仍存變數

不過,“11超日債”能否全額兌付,目前仍存有不定數,重整計劃是否通過成為決定性因素。

草案顯示,重整計劃需要獲得債權人會議、出資人會議表決通過以及法院裁定批準;若未獲通過,上市公司將進入破產清算。據測算,破產清算環節下“11超日債”的普通債權受償率僅有3.95%,而其理論回收率約為6.58%,實際操作中或將更低。

聯訊證券報告指出,雖然*ST超日前期存在重組失敗的事實,但持續重組失敗並任其殼資源退市可能性不大;對於公司領導層來說,如果不能實現重組,將要實現在無形資產上的明顯損失,會加速推進重整落地。

草案規定,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重整計劃的標準是各表決組均表決通過,出席會議的同一表決組的債權人過半數同意並且其所代表的債權額占該組債權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表決中,有財產擔保債權組、職工債權組、稅款債權組和普通債權組4個組別具有表決權,預計債權組不參與表決。其中,普通債權組的構成包括銀行貸款、應付賬款、債券的其余未優先償付部分、其他未優先償付部分。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23

貿易數據點評:加工貿易好轉推高進口 出口高增長恐難為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27

u=47828647,143127769&fm=23&gp=0

海關周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9月進出口雙雙超預期。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5.3%,創18個月新高,進口同比止跌回升至7%。

受進口超預期複蘇帶動,當月貿易順差由8 月創下的498.3億美元歷史新高回落至310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分析海關數據時發現,9月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近280億美元,其中向香港出口同比增長96億美元,貢獻出口增量近1/3。對美國出口增長近35億美元,增量為位列第二。主要出口對象國中,俄羅斯、英國和德國的增量也位居前列。

9月進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23億美元,其中從韓國進口同比大增27%、或45億美元,貢獻進口增量超1/3。美國和臺灣分別增長15和12億美元。

中金公司宏觀團隊評論稱,出口增長超預期得益於外需溫和複蘇疊加去年低基數,而出口好轉又帶動加工貿易進口大幅攀升,顯著拉升總體進口同比增速。

對於出口增速超預期,浦發銀行宏觀分析師曹陽認為主要拉動因素如下:

第一,美國經濟複蘇和新興市場經濟的企穩;第二,年中國家領導人出訪亞、歐地區帶來的貿易領域合作亦可能對近期的出口貢獻較多;第三,不排除熱錢在滬港通前借道出口流入國內的可能,當月對港出口達到年內最高。

不過,該分析師所屬團隊認為,歐元區和日本經濟的下行風險正在增加,IMF亦下調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至3.8%,這使得目前高出口增長難以延續,維持全年出口增加7%的判斷。

海關數據顯示,一般貿易進口9月仍然是負的,加工貿易的好轉才是推高進口增速的主力。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劉亞欣認為,這表明內需仍然疲軟,且與螺紋鋼、發電量等數據的疲弱也是相符的。

交行宏觀研究員劉學智認為9月進出口數據超預期還存在如下原因:

出口高速增長也是下半年以來穩外貿政策效果的明顯體現,而進口超預期反彈也與近兩個月商務部出臺一系列鼓勵進口政策、搭建便利進口平臺等有關。

但是他認為,今年上半年,特別是一季度出口數據特別低,全年要實現7.5%的出口目標難度非常大,樂觀預計全年出口增速在6-6.5%左右。進口全年料在3%左右,如果第四季進口數據無法明顯改善的話,3%的增速也可能很難達到。

中金宏觀團隊指出,9月貿易順差回落至310億美元,三季度貿易順差128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606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111%,預計三季度凈出口對GDP貢獻率顯著增長。曹陽認為三季度出口對GDP貢獻可能達到0.2個百分點,使得當季GDP有望保持在7.3%左右。

貿易順差回落短期內或不利於人民幣繼續升值。海通證券姜超與顧瀟嘯認為,順差回落可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增加貨幣放松概率。 劉亞欣也持貿易順差的縮窄不支持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的看法。

不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認為,人民幣整體仍處於升值通道,且這些因素對外貿的影響也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年內外貿前景謹慎樂觀,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難度較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92

亞洲股市開盤普跌 避險情緒高漲推高日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89

周一亞洲股市開盤大跌,延續周五美股跌勢。油價延續暴跌,日本數據不及預期,安倍晉三壓倒性優勢贏得日本大選,但投票率創歷史新低,推高市場避險情緒。

截至北京時間8:20,亞太股市基準指數MSCI亞太指數下跌0.7%,日經225指數下跌1.7%。

避險資產日元對美元,歐元匯率均上漲。美元/日元一度跌破118.0關口,至117.79。美元指數跌至88.51附近。

 

QQ截圖20141215094521

QQ截圖20141215085833

油價持續暴跌

上周五美國WTI原油跌破58美元後,引發美股尾盤大跌。周一油價依然無法遏制跌勢。周一WTI原油下跌2.4%,跌破57美元關口,日內跌至56.49關口。

油價大跌引發"大宗商品貨幣”澳元下滑,澳元/美元周一開盤後下跌超40個點,最低至0.8205。澳大利亞ASX 200指數下滑1.1%。

QQ截圖20141215084440

安倍能否繼續推動激進改革

安倍晉三的執政聯盟在周日的眾院選舉中大勝,在有475席的眾議院,安倍的自由民主黨和友黨公明黨肯定獲得317個以上的席位,保持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但日本選民投票率創下紀錄低點,顯示民眾普遍對其執政表現不滿。

今天公布的日本四季度短觀指數不及預期,表明日本央行大規模刺激仍未有效推動實體經濟。四季度日本大型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12,不及市場預期的13和前值。四季度短觀大型非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16,同樣不急市場預期的13,和前值13。

本周五日本央行將公布最新的利率決議。油價大跌推高了市場對日本央行加碼寬松的預期,但是日本央行內部極大分裂,或導致追加QQE規模的前景變得複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79

墓價推高讓人“死不起” 專家建議鼓勵社會資本造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0155.html

墓價推高讓人“死不起” 專家建議鼓勵社會資本造墓

一財網 章軻 2015-03-25 11:28:00

專家認為,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數增加,導致部分城市墓地緊缺,加上對於城市的公共資源過度商業化的開發,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以及對於殯葬行業的種種詬病。

“殯葬暴利”、“陰間房地產熱”、“死不起”,近年來,圍繞殯葬業的種種問題,社會上的議論一直不斷。最新研究報告認為,化解“死不起”難題,需要創新墓園建設模式,探索殯葬領域投融資機制,並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

25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在京發布《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4~2015)》。

北京工業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研究所教授王國華說,在數千年的殯葬傳統影響下,當下漢民族的主要殯葬形式仍然是追求“一個葬禮”、“一塊寶地”、“一個墳頭”、“一座墓碑”。

調查發現,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公墓消費過高,多數居民難以承受。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人員曾寒柳介紹,北京92%的市區消費者認為公墓消費過高,農村居民多反映辦喪吃請花費貴。

曾寒柳所做的調查顯示,市區居民中等殯葬消費的公墓消費占整個殯葬消費的87.5%,公墓消費成了壓在居民心口的不能承受之重。

近年來,北京的墓價持續上漲。曾寒柳分析,主要原因為土地資源稀缺,土地價格過高,公墓需求不減等。近年來國家推行的生態節地葬價格不高,選擇的居民卻很少,主要原因是傳統“入土為安”喪葬觀念和“孝”文化影響依然較深;生態節地葬實行時間不長,環境、服務和配套設施還不盡完善。

綠皮書介紹,去年以來,福建、江西、湖南、雲南、陜西等地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集中開展喪葬陋習和亂埋亂葬專項整治,清理了交通幹線兩側、風景區、耕地等重點區域散葬墳墓,遏制了亂搭靈棚、治喪擾民等不文明現象。僅福建省就整治了豪華墓224座、大墓1459座、“活人墓”170座。

王國華說,在自然死亡率相對穩定條件下,人口基數的增大必然引起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數增加,導致部分城市因制定限制殯葬用地的政策而使墓地緊缺,加上部分城市對於城市的公共資源過度商業化的開發,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以及對於殯葬行業的種種詬病。

王國華認為,傳統的喪葬模式已與時代發展相違背,應當從創新殯葬模式、轉變殯葬觀念的角度入手,從建設全新的現代城市公墓體系出發,將傳統的“一塊寶地”、“一個墳頭”、“一座墓碑”的安葬模式,創新為“人文紀念公園模式”。

王國華解釋說,所謂“人文紀念公園”主要表現為:不留墳頭、不立大墓碑、不占用大面積的寶地、不使用木材花崗巖的自然材料,用綠色草坪和象征性的紀念墻、獨特的安葬儀式、優雅莊嚴的祭奠音樂以及個性化的殯葬服務來顯示每一個逝去的生命個體的價值。

曾寒柳建議,適量新增公墓,科學、合理規劃現有公墓,以新建生態節地葬方式為主,新建小型墓為輔,堅決杜絕超大墓和豪華墓的存在。

而對於網絡祭祀,綠皮書認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天堂網創始人黃新武稱,目前大部分祭祀網站都處於虧損狀態,直接影響了祭祀網站的運營維護,處於積極運營維護狀態的網站屈指可數。

黃新武認為,祭祀網站應該以公益為依托,在傳統祭祀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上體現社會價值,並可以借助網絡祭祀平臺的影響力打造成為生命教育的互動平臺,為社會提供一個人文關懷的社區。

長期以來,我國殯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常態化,難以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對殯葬改革成效的新期盼、新訴求。

“究其原因,除國家對殯葬公共產品投資長期短缺外,重要的是政府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殯葬投融資運營機制,沒有充分發揮好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殯葬綠皮書》主編、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李伯森說。

李伯森認為,應探索殯葬服務公立機構分類改革和改制。打破殯葬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適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殯葬服務機構改革,為社會資本進入創造條件。

對於社會資本對殯葬事業投資方式,李伯森認為,可探索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采取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適度參與殯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不過,對於節簡殯葬的說法,著名作家、中國殯葬協會顧問李寬定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墳塋是個人的最終歸屬,墓地則是眾多逝者的身後家園。“陰宅陽宅都是宅,當然得按藝術品來打造。”

李寬定說,這不僅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者的關懷。“冢塋之地,孝子思慕之處也”。

李寬定說,現代人對過往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墓地考古來實現的。“不知你是否想過,一百年或三百年之後,那個時候的考古會是個什麽樣子?我們這個時代留下去的文化實證又是什麽?如果墓碑上刻的是能表現這個時代民眾生活的文字、版畫和雕塑之類,幾百年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寬定認為,文字也好,版畫也好,雕塑也好,凡是帶有這個時代政治、經濟、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生活印記的,把它弄上去,那就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了。

編輯:李秀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87

獨家專訪英國FSA前主席、INET高級研究員阿代爾·特納勛爵:推高股價和防止股市下跌皆不可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6957.html

獨家專訪英國FSA前主席、INET高級研究員阿代爾·特納勛爵:推高股價和防止股市下跌皆不可取

第一財經日報楊燕青 2015-09-17 06:00:00

美聯儲做任何決定可能都不會具有根本性意義,因為這在此前早有預期。我認為美聯儲9月加息的可能性僅為25%,12月加息的可能性更大。

今年6~9月,在短短不到4個月間,從中國到眾多新興市場國家再到歐美國家市場都發生了劇烈震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再度來襲”一說不絕於耳。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中國究竟應該如何應對經濟增速放緩?“股市巨震”後,中國的各方人士又應該如何重新學會敬畏市場?

在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新領軍者年會期間,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前主席、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ET)高級研究員阿代爾·特納勛爵(LordAdairTurner)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需要結束依靠信貸刺激、投資驅動、重房產和基建的增長模式。”他認為,上述模式的確支持了2009~2012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但“強心針”不可能一直打下去,產能過剩現象在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和基建方面已經十分突出。

然而核心矛盾在於,推動消費是一項長期工作,如果在此期間沒有基建或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速可能便會“斷崖式”下降。對此,特納指出,“這兩種模式不可能馬上切換(投資轉消費),下一步的重點仍是依賴投資驅動,但要註意的是必須提高投資質量。”他也指出,中國政府不應迷戀具體增長數字,應平心靜氣推動改革。

當談及中國A股市場巨震以及政府“救市”等幹預行動時,特納認為,中國A股市場主要在兩方面存在問題:“過去幾年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新股發行幾乎停滯,其借口是股市不振,不希望新股進一步打擊整體股價。其實,一個合理的股市就應該向所有公司開放新股發行通道,而不應該采取配給模式。”另一方面,特納指出,官方不應該刻意鼓勵股價上漲,且無論是推高股價還是防止股市下跌,二者都不可取,“當然如果沒有前因,就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後果,且大幅股市波動有礙政府信用。”

不過他也表示,“融資總規模在中國債務總量中只占很小比例,且人均持股量遠遠小於美國,因此中國股市的財富效應可能相比美國而言要小得多。”

中國應提高消費率和投資質量

第一財經日報:有觀點認為,當前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歷過的最艱難的時刻——經濟增速放緩、政府層面對於具體應對措施較為迷茫,部分地區的增速已接近0。如果不采取合適措施,經濟增速下滑可能無法抑制,對此你有何建議?

特納:中國正在經歷艱難的轉折。過去6年,即在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經濟放緩,中國以信貸擴張來刺激經濟,且聚焦於房地產、基建、重工業(鋼鐵、混凝土等)等行業,這導致信貸對GDP的占比從130%上升至220%;投資對GDP的占比從當時40%的高位進一步上升到近50%的水平。這一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成功的,其支持了2009~2012年的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強心針”不可能一直打下去,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基建產能過剩已經十分嚴重。

日報:2008年危機前的增長模式——出口驅動增長不可持續,再加之4萬億元刺激政策,二者交織起來加劇了債務的不可持續性。

特納:出口驅動增長的模式的確不可持續,因為這將不斷放大經常賬戶順差。不過此後這一模式得到修正,但修正並不徹底,因為中國經濟仍是由國內投資來拉動,而不是依靠國內消費。我們需要結束依靠信貸刺激、投資驅動、重房產和基建的增長模式。然而困難的是,根據全球經驗,如果不是以經濟放緩為代價,上述模式很難徹底終止。

今後,中國必須要建立一個更平衡的增長模式,即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但是,這兩種模式不可能馬上切換,下一步的重點仍是依賴投資驅動,但要註意的是必須提高投資質量,而不是大量在二、三線城市建造大量無用的房產。

IMF報告顯示,中國人均房地產占地面積比日本和韓國都要多,但中國人均GDP卻僅僅是上述國家的1/4,這種過剩產能集中在二、三線城市,而不是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日報:有不少觀點認為,中國明年樓市調整可能將會結束,房價會再度反彈。你是否認同這種觀點?

特納:我認為這種反彈取決於具體的城市或地區。值得註意的是,“戶口改革”也將會對房價產生影響。如果改革力度大,如上海、北京、廣州、大連等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度和房價或將進一步上升。二、三線城市的住房空置率也可能進一步上升,因為政府無法指定人們具體生活在哪個城市,所有人都希望向大城市遷移。

此外,城市之間也可能會形成競爭,認為如果加大力度建設會議中心、體育中心或地鐵線路等,就能吸引全球投資,這往往是誤區,結果產生更多過剩產能。中國真正應該做的是使現有城市更加宜居,並進一步推動消費。

日報:推動消費是一項長期工作,但其在短期仍將維持疲軟,而在此期間如果沒有基建或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速便會出現斷崖式下降。你是否存在這種擔心?

特納:消費模式的切換需要慢慢來,投資端仍應持續,但要確保投資的質量,例如將北京轉變成一個宜居、清潔的城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商業銀行在未來幾年內或需再註資

日報:今年以來,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量持續擴大,全年地方債置換規模高達3.2萬億元。這一行動在未來幾年會發揮一定作用,對此你有何評價?

特納:我認為這一置換是正確之舉。中央政府將會吸納大量過去地方政府債務,並進一步加強今後的債務紀律。同時,銀行債務也值得密切關註,尤其是積累了大量重工業貸款的銀行機構,它們可能需要中央政府再註資,這也將擴大今後幾年中央政府的債務比例,但我並不為此而擔心,我認為中國有能力彌補缺口。

此外,更重要的任務仍是刺激國內消費,但前提是,中國要打造更好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體系,讓人們不再擔憂巨額醫療負擔,使其不再預留大量預防性資金。

還需要註意的一個現象是,中國實際工資增速加快,這其實說明了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緊縮。相關數據顯示,中國15~30歲人口將在未來十年減少25%,這將使得勞動力承壓,但對於中國經濟平衡而言也有一定好處。

日報:鑒於你說的“困難轉型”以及不良貸款問題,你認為中國最糟糕的時刻是否仍未到來?

特納:我認為中國在未來的兩三年中仍將面臨挑戰。如果中國GDP增速逐步放緩到5%~6%的水平,我完全不會為此而驚訝。如果增速得以持續保持7%的狀態,我反而會為此而震驚。

最大的風險在於,如果中國政府一定要達到今年GDP增速7%的目標,那麽短期只能維持不平衡的增長模式,即依靠投資和信貸推動房地產和基建,這將加劇資源錯配,推高後期壞債規模。因此中國需要深呼吸、平心靜氣,接受經濟增速放緩的事實,並向更平衡的增長模式切換。

日報:盡管你認為中央政府債務水平仍位於低位,但加上企業、個人和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債務水平對GDP的占比已高達約250%,這一水平總體在新興市場各國中處於很高的水平,你是否為此感到擔憂?

特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央政府可能都刻意地不將部分債務納入中央財政,但同時又讓銀行系統向地方政府提供貸款。這一過程實為政府刺激,但卻被誤認為是由銀行系統主導的市場化操作,而其操作本身其實並不符合市場化紀律。久而久之,這部分債務最終將會被累計到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也只有到那時可能才發現,過去這些基建應從一開始就由中央政府財政來牽頭,而不是通過銀行系統這一繁瑣的程序。

日報:對於企業部門的債務壓力,你有何見解?

特納:我並不清楚這些不良債務具體在哪里,有些大型企業的杠桿水平和現金流仍較為合理,但部分不良債務必定集中在重工業部門,如鋼鐵、混凝土等企業在過去都受到基建、房地產“投資熱”的推動,但在熱度驟降後,上述產業必定積累了規模不小的壞債,而銀行未來很可能將核銷大部分債務,因此中央財政需要對銀行再註資,這也可能對中央財政構成巨大壓力。

其實,這一過程在中國已經發生過。上世紀80至9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經歷了幾輪經濟繁榮後,形成了巨額銀行風險和壞賬;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國家對銀行進行了註資、資產剝離和大規模金融整治。

日報:你認為這在未來五年內會發生嗎?

特納:我認為在未來幾年中,類似現象一定會出現。

推高股價和防止股市下跌皆不可取

日報:對於企業而言,資本市場這一融資渠道似乎也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尤其是此前的股市巨震打擊了各界信心。你認為中國A股市場存在哪幾方面問題?

特納:中國A股市場主要在兩方面存在問題。過去幾年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新股發行幾乎停滯,其借口是股市不振,不希望發行新股進一步打擊整體股價。其實,一個合理的股市就應該向所有公司開放新股發行渠道,而不應該采取配給模式;此外,官方不應該刻意鼓勵股價上漲,並以“牛市”作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一旦泡沫破裂、牛市終結,政府又不得不出手救市。其實,無論是推高股價還是防止股市下跌,二者都不可取,當然如果沒有前因,就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後果,且股市大幅波動損害政府信用。

當然股市並不是完美的,回想納斯達克指數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也經歷了“過山車”。從1998年10月7日1449.06點起步,到2000年3月12日納斯達克創下5132.52點的歷史最高,到2002年10月10日最低又到了1108.49點。但你只能讓它發生,不能橫加幹預,這只會使情況惡化。

日報:話雖如此,但你是否認為股市快速、大幅下跌會激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特納:股市漲跌很正常,願賭服輸。最危險的是,股市下挫涉及到債務問題,這在中國便體現為融資融券、場外配資、股權質押等創新、加杠桿手段。

不過眾多數據顯示,融資總規模在中國債務總量中只占很小比例,且人均持股量遠遠小於美國,因此中國股市的財富效應可能相比美國而言要小得多。

當前,對中國經濟增速打擊最大的,是以投資、信貸驅動的舊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然而股市震動對於全球市場最大的影響是,外部市場可能會質疑中國政府的管理能力,而股價巨幅波動也令人感到無所適從,摸不清政府的思路。

日報:對於部分券商、銀行,你是否認為應該任憑它們破產?

特納:這取決於其規模,如果其業務只是杠桿融資,那麽就應該讓其遵循市場規則,即破產。但不能“一刀切”地對所有大型銀行采取類似措施,這將影響市場借貸,或進一步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救市取決於具體對象。不過,救市的成本可能還是小於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損失。

日報:各界對於中國政府此輪救市行動頗有爭議,你是否認為即使是在股市暴跌時政府也不應出手幹預?

特納:不能說得那麽絕對,政府對股市的幹預在某些時候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回顧當年中國香港股災之前,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不少新興市場國家苦不堪言。繼泰國在1997年7月率先放棄固定匯率制後,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也相繼放棄,中國臺灣也主動開始緩慢貶值,由於當時港元掛鉤美元,因此中國香港也成為索羅斯等國際炒家的下一個目標。

當時中國香港為了維護港元、打破炒家套利計劃,轉變以往“積極不幹預”的經濟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上做出應對:政府和金管局直接進入股市,金管局直接進入匯市,穩定匯率和利率;限制惡意賣空行為。上述幹預措施的確穩定了市場情緒。

不過,我並不認為現在的中國A股市場像當年的香港一樣受到了很多國際做空者的攻擊。中國的主要問題在於,一開始股價就被推高到了一個與基本面全然不符的水平。

美聯儲12月加息的可能性更大

日報:此前美聯儲加息預期和中國股市持續大幅下跌一度拖累了全球股市,你認為其中中國的因素究竟有多大?

特納:全球股市震動可能並不源自中國A股市場的下挫,而是來自國際市場對於中國實體經濟增速放緩的預期,新加坡、中國臺灣、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家或地區的短期增長預期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上一個月發生的一切讓各界意識到,中國經濟的放緩將對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構成很大的打擊,俄羅斯和巴西都處於蕭條狀態。此外,大宗商品價格也大幅下挫。值得註意的是,富時100指數中包含眾多大宗商品類企業,因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中國經濟放緩一度造成了富時100指數大幅下挫。

日報:此前人民幣貶值也引發全球市場波動,各界對於中國開放資本賬戶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存在一定擔憂。你對此有何看法?

特納:我認為只有讓人民幣成為國際化的貨幣,才能避免出現資金外流的情況。

中國現在存在很明顯的短期資本流動。在三四年前,我們尚能理解成中國外匯儲備的流動,根據現有賬戶和外匯儲備,我們就可以了解這些“熱錢”是從哪里來的,但最近我們發現有些情況很難解釋。隨著匯率波動加大、資本賬戶越來越開放,有很多外國資本流入,因此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

對於匯率波動,如果看一下過去15年,歐元和美元之間的變動只有非常少的波動是可以通過利率變化或經常項下競爭力來解釋的,大部分很難解釋,像上世紀80年代時日本的狀況,有大量資金流動,這導致了匯率的波動,簡單用貶值或通脹的理論難以解釋。因此伴隨著中國國際化的進程,必然有這樣的後果,也必須要去接受這樣的後果。

日報:除此之外,你認為美聯儲加息的不確定性是否也助長了全球波動性?

特納:美聯儲做任何決定可能都不會具有根本性意義,因為這在此前早有預期。我認為美聯儲9月加息的可能性僅為25%,12月加息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此次加息的幅度將較歷史而言更弱,我們預計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到2017~2018年仍將在2%~2.5%的水平,而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仍將維持零利率政策,中國的利率則會較現在更低。當前,全球都處於一個近似通縮的時代,各國仍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所產生的債務積壓的影響,中國在過去6年也試圖以信貸擴張的方式極力避免受到拖累,但事實顯示,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的確已經失去了過往的動能。

日報:在你看來,IOER(超額準備金利率)或RRR(隔夜逆回購)會否成為美聯儲加息時加以利用的主要工具?

特納:各個央行都有不同的措施將利率引導至它們理想的區間,不論是英格蘭央行、美聯儲,還是其他央行都是如此,但這些技術性操作都只是次要問題。關鍵在於,通過不同技術性操作,央行能夠確保短期市場利率符合其原先設定的理想利率水平。

(編者註:RRR是指美聯儲將持有的美國國債等優質證券作為抵押品,而共同基金等市場參與者將資金出借給美聯儲,和中國的逆回購方向正好相反,是“收”貨幣的一種工具。資金出借的利率就是美聯儲提供的固定隔夜逆回購利率,此隔夜利率相當於為短期利率設定了下限。因為低於該利率市場參與者就寧願出借給美聯儲,而不會出借給其他市場主體。IOER是美聯儲對金融機構存放的超額準備金支付的利率,從2013年7月開始使用,至今超額準備金利率一直為0.25%。IOER與RRP利率都是美聯儲控制短期利率下限的工具,但不同的是,超額準備金不需要美聯儲提供抵押品。美聯儲主席耶倫曾表示超額準備金利率將是主要的緊縮工具之一。)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105

中美債市齊“瘋狂” 低利率推高泡沫隱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629.html

中美債市齊“瘋狂” 低利率推高泡沫隱患

一財網 薛皎 2015-10-29 23:09:00

目前業內認為公司債市場具有的風險,總共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信用風險,即債券可能的違約風險;二是市場風險。

最近一段時間,火爆的公司債引發市場對其滋生風險的高度重視,從一開始關註公司債的規模出現井噴,到近期主要關註公司債的價格虛高、杠桿過度,容易引發泡沫風險。甚至有業內人士擔憂“資產配置慌”會刺激中國高收益債的發行,不禁讓人聯想到金融危機前美國的債市情況。

與此同時,近期美國垃圾債市場也迎來大量資金流入,長期低利率環境壓低了低風險投資所能帶來的回報,迫使投資者不得不提高風險偏好。10月29日淩晨,美聯儲正如市場預期維持利率不變,這也讓美國垃圾債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持續更具吸引力。

全球規模最大的不良債務投資公司——橡樹資本(OAKTREE)聯席董事長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10月28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國央行長期實施的低利率政策以及寬松的資本市場已經驅動投資者偏離應有的風險曲線,從而追求具有吸引力的回報。

中國公司債占GDP比重已超140%

近日,央行發布了9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 數據顯示該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 2.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21%,環比增長 19.8%。

在整體債市持續火爆的情況下,公司債表現尤為突出。數據顯示,自年初以來,交易所公司債公開發行規模已超過3700億元人民幣,其中僅第三季度就高達2334億元,僅一個季度的發行量已經與近年來發行量最高的2012年度總額相差無幾。

10月27日,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在浦江創新論壇上強調稱,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測算,目前中國公司債占GDP比重已經高達140%至150%,從絕對數量來說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受中國的資本產出率不斷提高、通貨膨脹率降低等多種因素影響,預計到2021年,我國公司債務占GDP比重可能會上升至200%。

“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我們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公司債進一步提高會導致許多企業的違約,利息率的上升、不良債券的增加會導致銀行危機,所以我們必須嚴重關註公司債的問題。”不過,余永定分析,由於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較好,擁有大量國有資產,且並沒有沈重的外債負擔,所以只要政策得力,可以克服挑戰。

總體來看,目前業內認為公司債市場具有的風險,總共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信用風險,即債券可能的違約風險;二是市場風險。

關於市場風險,業內認為公司債的價格過高,發行利率過低,定價存在非理性現象;同時,投資者為了提高公司債的收益率,使用質押回購、結構化安排等手段進行杠桿操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高杠桿現象;此外,當價格高和杠桿操作疊加,如果再受到宏觀經濟或股市向好等因素影響,未來交易所債市可能出現資金面緊張局面,可能出現債券拋壓或去杠桿,從而引發債市泡沫破滅。

對此,有業內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輿論關註的新公司債發行利率過低只是個別現象,新公司債的發行利率差異化明顯,定價相對理性;同時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經濟加速轉型的宏觀背景下,債券發行利率下行是長期趨勢,交易所公司債發行利率是對這一趨勢的先導性反映,近期國債等其他品種利率和銀行間市場利率都在加速走低。利率下行並非交易所公司債市場獨有,同期銀行間市場發行利率也在下行。”

此外,債市的杠桿與股市的杠桿存在本質區別。一方面債市投資者均為機構,投資者結構更理性、成熟。另一方面債券波動率有限。

對於我國債券市場當前是否存在泡沫,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現在提這個說法為時過早。畢竟我們債市的規模,尤其在企業層面上,市場並不大。”

但他同時強調,債市現在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剛性兌付”現象。

“應該有序地打破剛性兌付,一個企業倒閉了或者債券違約本身不重要,關鍵是如何通過示範性作用引入一個更為市場化、公開的破產或者違約機制。”

朱海斌認為,從中長期來看,沒有違約的債券市場是非常危險的,短期的風險我們可能看不到,但是從中長期看來是會影響債券市場發展的非常大的制約因素。

美國債市也瘋狂

最近迎來大受歡迎的不僅有中國公司債,美國的垃圾債市場也吸引了大批高收益偏好投資者的“淘金”熱。

據基金研究公司Lipper的數據,截至10月21日,美國投資於高風險債券的公募基金以及ETF累計流入了33億美元的資金,這一單周流入規模成為自2011年11月以來的新高,也是1992年有記錄以來的次高。

高收益率企業債通常是由信用評級較低的公司發行。由於這些債券風險更高,在發行時必須提供比投資級別企業債更高的收益率才能吸引到投資者。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季偉傑認為,低評級債券受追捧主要是因為在“資產饑荒時期”,投資者沒有太多的其他投資選擇。“我們正處於低利率時代,但投資機構承諾給客戶的回報沒有下降太多,太多關註收益率而忽視信用風險是很危險的。”

馬克斯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第一個實施了規模龐大的刺激政策,這也使其成為第一個複蘇的發達經濟體。但在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下,投資者進行投資,使得資產價格被推高,因此美聯儲接下來的加息舉措會對這些資產價格上升帶來壓力,投資的收益和回報會有所限制。

再被問及目前美國高收益債券是否存在泡沫時,他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存在泡沫也是整個美國債券市場。

“現在債券是在低利率環境,不存在高收益泡沫,但是我認為存在債券的泡沫,因為所有債券價格都是高的。通常高收益債券的利率回報要比國債高5%,而現在高收益債券的利率水平是6%,相差不足5%。但是6%的收益對於那些希望得到固定回報的投資者而言,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馬克斯說道。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53

人壽等險企境外頻頻買樓 業內人士稱未推高當地房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817.html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境外不動產投資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環,這其中,保險資金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當前,險資監管放松,境外商業資產租約長,回報率較高的特點也推動保險公司頻頻“出海”,成為境外投資主力。

據地產顧問機構——第一太平戴維斯統計,2015年境內保險公司參與共計約60億美元的境外不動產投資,占全年總額30%。

今年4月27日,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聯合加拿大國際大型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以3.46億英鎊成功收購倫敦金融區域的辦公大樓—ALDGATE Tower, 初始回報收益率達到4.9%。

第一太平戴維斯參與了本次收購過程,為中國人壽提供相關交易服務。

Aldgate Tower位於倫敦金融城東側的Aldgate East地鐵站上蓋,距離英國中央銀行不到一公里, 總面積達30,377平方米。 大樓建成於2014年第四季度,共計16層。 目前該大廈出租率為94%,入駐的企業包括Uber、Aecom、WeWork、Tag、Ince & Co、Maersk等諸多明星公司。

作為國內最大的商業保險集團,中國人壽的本次並購,為2014年以來海外地產投資布局的第三子。

除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安邦、陽光保險等企業也紛紛去境外購買物業資產。

國內保險企業為何頻頻出海?他們青睞哪些標的資產?風險如何規避?近日,第一太平戴維斯北京公司投資部助理董事王堯和張航為我們解答了上述問題。

他們認為,雖然近年來包括保險資金在內的中國資金紛紛去海外購買地產,但在當地總投資量中占比並不大,不能簡單說是中國資金推高了當地房價。

問題:國內資金為什麽要去海外買物業?對中國有什麽影響?

王堯:海外不動產投資大概是從2011年開始,我們剛開始做這業務的時候主要客戶就是中投。到2012年、2013年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發現客戶越來越多,從險資、銀行、開發商一直到這兩年開始慢慢增多的中小型民企,財富管理公司,高凈值個人等。

這有幾個方面因素,一個是宏觀經濟層面,中國當前GDP增速,包括房地產業在內的投資回報,已經不可能複制十年前的情況。

其實包括還有另外一個因素,人民幣進入緩慢貶值通道、國內缺乏具有永久產權並且收益穩定的可投物業,成為這一波國內險資出海的大背景。

再有第三個,也是挺重要的因素,就是政策層面鼓勵。2012年保監會出臺保險公司境外投資辦法,給大部分險資開出了通往國外的窗口,鼓勵更多的險資把它的資產配置在海外。

其實之前他們也有這種需求,只不過政策層面沒有給他們很明確的指引,從2012年底出來這個政策之後,大量的險資開始出海。

在險資配置不動產這塊來說,中國企業的發展還是相對比較慢,其實全球排名前幾名的保險公司,像AIA,這些公司的資產配比里頭,有將近10%到15%是合理配置在不動產上面的。

去年我們做的一個統計顯示,中國險企這方面只有2.3%,這個配置比率還是非常低。從保險業本身自身的需求,包括它資產的安全性,資產配置上需求來說的話,是有必要與國際對接的,從目前只有2.3%的占比提升到10%左右。

張航:本質上來說資金永遠是逐利而為的,哪里有錢賺,資本就流向到哪里。從國家層面上講,隨著中央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出,政府也是鼓勵中小型的民營企業投資海外,他們也紛紛走出國門進行一些物業並購和開發,盡管項目標的投資額遠沒有險資、政府主權基金那麽大,但畢竟也是踏出了第一步。

國內一個叫總部基地的民營企業在倫敦投資的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總部基地集團2005年在北京豐臺科技園成功開發了獨棟總部企業園區,目前運營狀況良好,落戶園區的大型國企和上市公司多達40多家。

總部基地六年前在英國拍了一塊地,位於東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是當地政府重新振興經濟的重大項目。他們之所以選擇跟總部基地合作,是因為總部基地獨棟式的園區開發理念,是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的寫字樓。這可以為英國引入更多的中國企業投資英國。同時給當地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並拉動經濟增長。

當然這個項目的規劃也是比較符合英國當地政府對於振興經濟的要求。項目一期規劃為22個獨立寫字樓,每個樓有1500平方米到2500平方米左右。之前這樣的寫字樓業態在英國是比較少見。英國傳統的金融區,像金絲雀碼頭基本都是高層甲級寫字樓,總部基地開發的位於城市新興區域的科技園式的寫字樓應該是第一次出現在東倫敦。

還有其他一些民營企業,他們聯合中國主要的民營企業,組成大的投資集團。譬如說中民投目前也成立了一個並購基金,也積極在英國,北美地區尋找大型的整棟辦公物業標的。

不論是從政府宏觀經濟層面的鼓勵和刺激,還是從投資標的國當地的稅務,法律的透明與完善程度來講。中國資本流入境外發達市場國家,從交易保障和資金安全性上還是比較令人踏實和放心的。

另外純粹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講,現在中國二三線城市最近幾年的甲級寫字樓,包括商用物業的供給量,是遠大於實際需求的。這就造成很多城市的大型辦公物業空置率增加,商場運營困難,現金流不好。可是土地拍賣價格卻不降反升,這都為更多投資資本流出創造了客觀條件。

一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個城市目前寫字樓的空置率還是可以接受的,但租金上升勢頭不再持續,也開始慢慢保持平穩。從租金回報的角度上來說,整個北京市場年回報率還不到4%,相比成熟市場回報率以及低利率的杠桿成本,這是相當低的回報。目前包括倫敦,紐約,投資核心區域運營穩定的辦公物業基本上可以拿到4.5%的回報,甚至於到5%,這是很正常的。其它一些新興區域,像日本,現在也有很多人在考慮投資日本房地產市場,因為它有銀行負利率的刺激,這也為資本套利創造了空間。

問題:保險公司在投資海外地產的時候,有什麽特點?

王堯:險資首先考慮的是安全性,第二是收益率,第三是這個國家的政治穩定度,第四是這個國家的法律法規、會計、稅務的透明度,第五就是地產市場流動性。

2012年底出臺的險資海外投資政策,涉及去國外投資房地產是有明確限制的,具體是多少個國家多少個城市為限,險資投不動產類只能去這幾個國家。保險資金是一個長期性的資金,要保證每年的固定收益,其實它對收益的要求並沒有像其他行業,比如開發商、私人企業那麽高,它只要保證每年一個租金收益就可以了,過去幾年可能是5.5,這幾年降到4.5左右。

簡單說一個例子,為什麽這麽多企業會選擇在英國這個市場。首先英國它是一個政治穩定度比較高,再一個就是說它的稅率、法律非常透明。

在倫敦來說,大部分險資為什麽投寫字樓?一般來說,寫字樓是15年的租約,租約是每年只漲不跌的,其實很好匹配了險資的需求。買來15年,每年有固定化的需求,每年利潤都在增長,這是很好的與險資匹配的產品。

此外,寫字樓相對於酒店、商業、以及住宅開發來說的話,它對管理的需求並不是那麽高。大部分險企不具備開發能力,一般來說它是不會介入到整個開發流程,也不希望有過多的人力、物力在蓋樓,或者是物業的維護上。

問題:如果還有險資想出海的話,對它們來說,還有哪些風險需要去規避?

王堯:我們拿倫敦做例子,2011年平安買的一個樓,當時它買的初始回報大概在5.75左右。到當前最新的人壽的成交案子,它的回報率是4.75,可以明顯看到當地資產價值已經慢慢炒起來了,收益比已經被壓縮到一定程度了。

很多保險公司對資產也是越來越挑剔。包括位置、安全性、市場環境,也都是在做重新的評估。尤其美國存在一個加息預期,我們跟某一家保險公司聊,對購買的不動產定期會做一個資產價值的評估,這個價值評估最主要的指標就是無風險利率。

問題:中國企業去倫敦買物業,這些來自中國的資金在當地總投資中占比是多少?是否出現了中國企業買得多了推高當地資產價格的情況?

王堯:我們先拿澳大利亞做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不少報道說,因為中國投資人過去了,把澳大利亞的整個房地產市場炒起來,搞得當地都沒人能買得起房子了。但我看了一個數據後很驚訝,其實中國買家在這里並不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它是排在第四,前面是美國、歐洲、亞太其他地區。

我們拿澳大利亞的豪宅市場舉例,高端住宅里買得最多的人是加拿大和美國人,第二是歐洲人,第三是日本韓國這些人,第四才是中國人。從整個住宅市場來說,我並不認為是中國人把當地房地產炒起來的。

倫敦是一個對全球資本吸引都很大的一個地方,它首先吸引的是美洲、東歐、中東,其次俄羅斯、新加坡、中國香港的資金,然後才是中國內地的資金,是這麽一個排序。其實中國這兩年的投資量才占了當地寫字樓交易量的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62

特朗普炮轟耶倫:人為推高股市給民主黨“撐腰”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以前就指責美聯儲稱,遲遲不肯加息就是為了幫助在任總統奧巴馬。周一,他又宣稱,美國現在是“虛假的經濟”,利率必須改變。

據福斯財經網報道,早在一個月前,特朗普就鼓動選民清空手上美股,稱目前股市上漲唯一原因是因為利率被人為壓低,美聯儲政策會導致下一場市場崩盤。

據美國財經博客網站Zerohedge報道稱,特朗普近日在接受采訪時,又將美聯儲政策提到了“政治高度”,認為耶倫人為壓低利率,讓經濟看來很美,讓奧巴馬看起來管理有方。

當地時間5日,特朗普正在俄亥俄州進行選舉活動。當被問及美聯儲9月加息可能性的問題時,特朗普表示,美國現在最強勁的就是人造牛市,除了低利率外,沒有其他任何支撐。他說:“他們一直在持續壓低利率,這樣,所有的其他東西就不會下跌了。”

“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非常虛假的經濟。”他說,“利率遲早要有不得不變的那一天。”

其實,特朗普對耶倫不滿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從歷史數據來看,股市對於總統大選的結果確實有極強的正相關關系。自1928年起,一共舉行過22次總統大選,其中14次標普指數在選舉前3個月走牛,8次走熊。走牛時,當時的執政黨贏得了其中12次選舉;走熊時,當時的執政黨輸了其中7次選舉。預測結果準確率超過85%。

此次特朗普與執政黨代表希拉里的對決結果將於2016年11月8日揭曉,也就是8-11月期間的美股走勢可能將對結果產生影響。因為股市本身具有財富效應,高企的股價讓人感覺更加富有,所以更加傾向於保持現狀,選擇執政黨。

如果美股在大選前崩盤或大幅調整,則將極大地有利於特朗普勝出,已是眾人皆知的秘密。

其實在初選時,特朗普就曾經指責耶倫是在做“一份政治工作” ,遲遲不肯加息是出於“政治原因”。據新華社5月的報道稱,特朗普表示,他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珍妮特·耶倫並無意見,但如果自己當選總統,可能不會讓耶倫連任。

而對於加息,特朗普的預測則是,明年1月之前都不會——“他們人為壓低利率,這樣奧巴馬就可以到處去轉,可以去玩高爾夫,到了明年1月,再宣稱自己幹得非常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747

花王股份推高送轉預案 遭上交所“閃電式”問詢

花王股份晚間公告,公司因擬高送轉遭上交所問詢,公告顯示,控股股東提議高送轉是“綜合考慮公司2016年經營成果、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發展前景”。

對此,上交所表示鑒於公司並未披露任何有關2016年度的業績預告,要求控股股東說明,以何種方式獲知公司2016年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並據此向董事會提出利潤分配預案。同時需說明提出的高送轉方案是否與公司盈利能力相匹配。

稍早前,花王股份披露高送轉預案,公司擬推10轉15派1.45元,此項議案已獲得董事會全票通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