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萊茵模式 孵不出臉書、微軟

2011-4-25  TCM




德國經濟成功的秘密何在?」這是今年二月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一系列德國經濟特別報導時的標題。儘管BBC提供的答案,乃是德國堅實的技術實力,但更關鍵的因素,卻是德國選擇和其他國家不同的經濟模式。

二十年前出版的一本著作,就提供了這方面的解答。

法 蘭西學院院士阿爾貝(Michael Albert),在一九九一年出版著作「兩種資本主義之戰」,當時正值共產主義鐵幕陸續崩潰之際,阿爾貝斷言,在共產主義垮台後,新一輪的意識形態戰爭, 不再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衝突,而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與「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的對抗。

只有平等,沒有投機家 「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代表,自然就是美國,而阿爾貝認為,最能代表「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的國家,就是德國。

德國「萊茵模式」資本主義,和「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不同,主要是在根本哲學上:「美國模式」認為,「純粹有效的市場經濟只能有一種模式」,那就是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但「萊茵模式」卻更強調運用社會保障、政府津貼等手段來促成「平等」社會。

「萊 茵模式」沒有金融神童,也沒有投機家。整體來說,德國企業融資的管道不在股市,而在銀行,德國最大的媒體集團「貝塔斯曼」(Bertelsmann)甚至 沒有上市。德國的銀行,其實取代了證券市場的地位,多家企業都有專屬銀行處理金融業務,銀行往往還是企業的股東,如德意志銀行就握有汽車製造商賓士的股 權。

和重視「效率」的「美國模式」相比,德國「萊茵模式」更強調「平等」。

例如在企業治理方面,一九七六年德國法律規定,人 數在二千人以上的企業,必須實行共同管理,股東會裡的員工代表人數須和股東代表人數相等,雇傭合約須經過協議才有效,德語稱這種模式為 Mitbestimmung,意為「共同責任」,代表公司管理是由股東、幹部和工會共同負責,這種模式被稱為真正的「責任控制」(stakeholder control),有別於只看股東眼色的「股東控制」(shareholder control)。

重視「平等」,還體現在德國政府濟弱扶傾的政策上:社會保險制度就是十九世紀「鐵血宰相」俾斯麥首創於德國,如今德國人享有廣泛的醫療、職業傷害、失業保險,而退休保障制度也比許多工業國家還好。

阿爾貝在「兩種資本主義之戰」中斷言,德國的「萊茵模式」,是比「美國模式」更好的模式,他說:「萊茵模式的經濟、社會優勢已被事實證明。」

德國不走許多國家仿效的「美國模式」,而選擇「萊茵模式」,近年來該國出色的經濟表現,似乎證明德國走對了路。但是,任何選擇都有代價,「萊茵模式」下的德國,在亮眼的經濟成績背後,也是付出了代價才換來的。

富 人逃稅,浪費社會資源 德國強調「平等」,因此當局政策宗旨就是「劫富濟貧」,德國是少數特別針對有錢人課重稅的國家。德國有「富人稅」,凡年收入超過十二萬五千歐元(約合新台 幣五百萬元)者,每年都要繳一筆「富人稅」,這種針對性極強的稅,充分顯示德國追求的價值觀。

然而針對有錢人課稅,等於強迫他們和一般人分享努力的果實,有錢人豈會乖乖束手待「稅」?他們會想辦法把錢搬到國外去。例如就有德國人將錢存在瑞士或奧地利的銀行,要用時才開車去領。

這種逃避重稅的行為,對社會可說是一種「純粹的浪費」,因為不管是開車去別國,甚至用其他方法搬錢,人們為了「逃稅」所付的代價,都不會轉化為其他人的利益,換句話說,人們為逃避重稅所花費的資源,沒有創造任何對其他人有益的產品或服務出來,資源就這樣浪費掉了。

在針對有錢人的重稅政策下,德國人也極力想隱瞞自己的財產。今年四月,德國慕尼黑法院收到一份控告,緣由是某雜誌介紹德國最富有人士的名單,被當事人以「妨害隱私」為由告上法庭。

此外,德國有錢人想隱匿財產以逃避重稅,當局也被迫要更努力地查稅。甚至德國政府為了查緝逃稅,不惜用有爭議的手段取得人民的資料。

政府追稅,不惜違法

二○一○年,一位離職的銀行員工,向德國財政部兜售一張CD光碟,要價二百五十萬歐元;這張光碟之所以如此貴,原因是裡面有一千五百位銀行客戶的資料,如果德國財政部按這些資料查緝,可以追回一億歐元的稅款。

這位離職的銀行員工為了取信於財政部,交出了五位客戶的資料給政府試用,德國財政部果然因此成功的對這五人追了一百萬歐元的稅款,眼見這張光碟如此「值錢」,德國財政部最後竟花錢買下光碟。

「只要能懲罰逃稅,政府可以用各種手段取得資料,」德國總理梅克爾,被問到政府是否該向洩密員工買客戶資料時如此回答。

這種手段在德國引起廣泛爭議,除了政府和出賣客戶資料的員工做生意,背後所涉及的道德問題之外,事實上,政府特別針對有錢人課重稅,造成這些人全力想逃避重稅,政府就又要使出各種手段來追查這些逃稅行為,這種「逃稅、追稅」的循環中所花費的資源,全都是浪費。

在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人獲得好處──即使追到稅,但也浪費了資源,這樣值得嗎?

鼓勵務實,反壓抑創新

另外,在「平等」大旗下,德國對各種投機管道多所限制,對金融與房地產市場的管制也較嚴格,其後果是個人一夜致富的可能性很小,幾乎不可能見到某個德國年輕人,提出某個創意產品,創立公司並上市後股價大漲而迅速致富。

在《富比世》(Forbes)全球前一百大富豪裡,德國僅有八位入榜,但當中沒有任何一位是靠著出售自己的創意、短期內累積大量財富起家的,他們大部分都是經營傳統零售業,或是繼承家族持股,再不然就是製作工業機械而成鉅富。

對比美國,榜上富豪高達二十九位,是德國的三.六倍,不少是年輕時憑著販賣腦袋的創意而迅速致富,如微軟、Google、臉書(Facebook)創辦人。

往 好處想,德國模式是鼓勵人們腳踏實地,但這種壓抑一夜致富模式所付的代價,就是降低人們發揮創意的動機。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家陳志武,在《沒有中國模式這 回事》一書中就說:人們常見到美國許多上市公司新貴,藉著股票上市一夜致富。表面上看這好像是投機,但就是這種模式,激勵了其他也想致富的人努力仿效,因 此美國經濟的創意才能源源不絕的湧出。

在德國,一來強調「平等」,強迫有錢人和其他人分享果實,加上當局又對可能迅速致富的管道多所限制, 多少壓抑人們創新的動機。在美國,能見到一夜致富的臉書創辦人,或Google等藉創意起家的大企業,德國就很少見到這類型的公司。「德國很少在消費品和 服務上成功,因為這些產品更強調形象行銷||快速推出新的功能,以及新的舊機種,」哈佛大學教授、管理趨勢專家波特(Michael Porter)說。

另 外,德國雖然強調「平等」,部分政策上卻與此價值觀背道而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對外來移民的態度。德國外來移民占人口比率不斷上升,如今每五個德國 人就有一人是移民。有些德國人把外來移民當成搶奪本地經濟果實的掠奪者。二○一○年八月德國萊比錫大學做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德國人認為「外來移民 只是在剝削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三二%的德國人認為「如果工作機會太少,就應趕走外來移民」。去年德國央行成員撒拉辛(Thilo Sarrazin)新書中指責移民「拖累德國發展」,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曾稱,因為種族及教育水準的差距,外來移民在德國社會融入的狀況並不理想,尤其土耳其裔移民在德國更屢遭排擠。如果這種排外情緒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很難想像一個拒絕接受外來人才的國家,能夠永續成長。

德國製造,多數人買不起

另外,一般人對德國產品的品質「有口皆碑」,但「品質」也是有代價的。消費者買一件東西,絕對不只看品質,因為更好的品質意味要消費者付出更高代價: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花高價買品質更好的雙B名車,因為有的消費者寧可忍受較差品質,但少付一點代價。

德 國的東西重視品質,因此其價位自然也居高不下,德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較少消費者買得起「德國製造」的東西;市面上席捲市場、讓絕大多數消費者使用的產 品,很少是德國製造的,就說明了這點。當然,這個結果沒有絕對的好壞,這只是德國選擇了「重視品質」這條路,必然要付的代價而已。

二○○八 年,著名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宣布,關閉在德國波鴻的手機製造廠,此事發生在台灣明?皏H及美國摩托羅拉宣布撤出德國的手機工廠之後,意味著德國徹底退出手機 製造的舞台。諾基亞當時退出德國的聲明就指出,在波鴻製造手機「太貴」,除工資成本高,波鴻的工廠也無法以相應的靈活度,來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

重 視「品質」的代價,還展現在德國的生活層面。德國環境清淨優美,再生能源發電舉世知名,但代價就是電費高昂。在德國,每度電價約新台幣九.五元,這個價格 包括用戶必須負擔的「再生能源附加費」,換算下來是台灣電價的三.六倍,近年電價又不斷調漲,德國四家供電商宣布,從今年起對用戶收取的「再生能源附加 費」一口氣調高七二%。

利用再生能源發電的廠商,據德國政府規定,可把電高價賣給供電商,這些供電商花大錢買再生能源發電,再轉嫁給消費者。目前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仍比傳統發電方式高,因此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越高,德國人付的電價也越高。

德國的「萊茵模式」追求平等、重視品質等特色,創造了亮眼的經濟表現,但這些也都是付出代價換來的。在羨慕德國的成就之際,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願意付這些代價嗎?這或許是觀察德國時,帶給人們最大的省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5

擦亮微軟當紅遊戲機Kinect的眼睛 熒茂 眼鏡老技術搭上體感遊戲特快車


2011-5-2  TWM

當一個老技術遇見新應用產品,會擦出什麼火花?答案就在全球熱銷千萬台的微軟體感遊戲機Kinect裡。以前,熒茂用光學鍍膜技術做眼鏡;現在,熒茂用鍍膜技術做Kinect攝影鏡頭的光學鏡片,讓老技術翻身,搭上體感遊戲特快車。

撰文‧賴筱凡

站在頂樓,隔溪對望著路竹科學園區,這一頭是岡山工業區,裡頭隱身許多金屬加工廠,唯獨一家外觀看似美術館的公司鶴立雞群,它是觸控面板廠熒茂。

頂著一頭灰白髮,熒茂董事長方敏宗笑臉走了出來。三月熒茂營收又創了新高,多數人第一個念頭會想到觸控面板熱潮,讓所有觸控面板廠同步收割,但今年讓熒茂業績三級跳的推手還有一個,那就是開賣僅五個月,全球熱銷一千萬台的微軟體感遊戲機Kinect。

台南眼鏡幫 奪得微軟歡心突破光學技術門檻 贏得訂單藏身在Kinect三顆鏡頭裡,一般馬上聯想到的是替微軟製造鏡頭模組的新鉅科。因為這三組攝影鏡頭是Kinect能讀取玩家動作的最重要關鍵, 一顆是RGB彩色攝影機,另外兩顆則是由紅外線發射器與紅外線CMOS攝影機組成的3D深度感應器,但就在這三顆鏡頭上,不可或缺的還有——具保護作用的 光學鍍膜技術。

二○○五年成立的熒茂,最早其實是做光學眼鏡出身,「那時覺得人家台中有鏡頭幫(大立光、玉晶光多由台中起家),台南其實也有眼鏡幫,為什麼人家鏡頭幫可 以做這麼大,我們南部眼鏡幫不行?」所以他找來了台南眼鏡廠的老師傅,熒茂就以光學鏡片的鍍膜技術扎根,從光學技術一路做起。

只是,空有光學鏡片營收來源還是不夠,方敏宗決定跨入觸控面板市場。從電阻式做到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從軍、工用產品,做到消費性電子,熒茂的觸控面板業 務越做越大,光學產品反而成了二線產品,像是光學鍍膜、光學眼鏡等,當年撐起熒茂半壁江山的產品,漸漸被當紅的觸控面板給擠下,直到Kinect出現。

打開過去的功能性手機,方敏宗指著每支手機必備的照相鏡頭,「這個裡面就有我們生產的保護蓋。」其實,每個鏡頭模組外面都需要一個保護蓋,透過鍍膜技術, 讓鏡頭在被保護的狀態下,拍出的影像一樣清晰。然而,過去的手機鏡頭模組畫素不高,對光學鍍膜的穿透率要求也相對寬鬆,只要穿透率達九成以上,就算符合標 準。

「可是體感遊戲機不一樣,它需要精準地抓到使用者動作,還要能夠辨別,對光學鍍膜的要求就會高出許多。」平均一顆三百萬畫素至五百萬畫素的鏡頭,光學鍍膜穿透率要達九五%,若是五百萬畫素以上的鏡頭,穿透率要高達九八%,鏡片的雙面都要鍍膜。

你難以想像的是,這項鍍膜技術原本用在眼鏡上,隨著科技演進,老技術在新產品裡找到了新生命,但在熒茂搶進之前,其實早有先進者在卡位,「只是在穿透率的 要求,我們後來居上。」在方敏宗口中,後發先至的熒茂就像外面搶進來的「小三」一樣,不僅奪得了微軟的歡心,還一舉拿走了「元配」永輝手中的訂單,活生生 上演了一齣「小三變正宮」的戲碼,「現在三顆鏡頭,我們都可以提供高階鍍膜。」走在熒茂的觸控面板產線裡,員工正忙著趕工,客戶不停追單,熒茂總經理莊國 琛幾乎是駐點在大陸,就為緊盯擴產進度,「沒辦法,客戶追著跑,我們當然也只能『皮繃緊』,趕著出貨。」技術不輸人 唯規模較小乘擴產、整合浪潮 衝向巔峰面對觸控面板廠今日的百花齊放,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引領風騷下,觸控面板成了新一代消費性電子必備零組件,熒茂沒有「蘋果光」加持,也沒有 「富爸爸」撐腰,「可是,熒茂的技術絕對不會輸人,只是規模還沒其他同業大。」像是熒茂去年開發出3D表面玻璃,馬上就驚豔韓國手機客戶,顯見熒茂在研發 技術上有不小的突破,「因為這家韓廠正在準備新一代的Google手機,積極尋覓新一代技術,自然對熒茂的產品有極高興趣。」長期觀察觸控面板產業生態的 分析師說。

另一方面,觸控面板廠資源垂直整合的意識抬頭。鴻海集團向上卡位布局的玻璃加工廠正達,就是觸控面板熱潮下的重要戰略地,方敏宗同樣嗅到氛圍,「所以,我們成立凱茂,就是希望能在玻璃部分多有著墨。」莊國琛說。

以一片保護玻璃占整體觸控模組成本達一五%至二○%來看,多數觸控面板廠都亟欲鞏固保護玻璃的產能及料源,「主要還是因為,目前玻璃供應仍以美商康寧與日 廠旭硝子為大宗,加上客戶所需的產品尺寸、厚度各異,所以能將這個環節做好的供應商不多。」不願具名的面板分析師認為,保護玻璃製程繁瑣,只要一個步驟出 錯,只能苦笑面對「碎碎平安」的窘境。

正因門檻相對高,方敏宗決定盡早啟動垂直整合,將熒茂的玻璃加工部門切割出來,成立凱茂,聚焦在玻璃加工業務。看在方敏宗眼裡,從老牌光學眼鏡,跨足到高 端觸控面板,強茂順利養出羽翼豐滿的小金雞,實在倍感欣慰。母公司強茂集團總裁方敏欽也笑著說:「別人打造家族企業,可是我們要做的是企業家族,替強茂扎 穩另一隻強而有力的腳。」

方敏宗

出生:56 歲

現職:強茂集團董事長

熒茂光學董事長

經歷:創立強茂集團

學歷:正修科技大學

熒茂

資本額:8.4億元

主要產品(占營收比):

觸控面板(23%)、眼鏡鏡片(12%)、保護外殼(48%)、其他(17%) 2008 2009 2010 2011

(預估值)

營收(億元) 19.95 19.62 29.56 39.5 淨利(億元) 0.67 -2.79 0.85 2.67 每股稅後純益(元) 1.5 -4.4 1.0 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97

微軟:併購與整合能否硬起來?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6/0NMDAwMDIzODM0Nw.html

5月10日,微軟(Microsoft)宣佈將以85億美元收購互聯網電話公司Skype。

這宗微軟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 交易,由於出價高,受到資本市場大量質疑,85億美元現金的報價,差不多是2010年Skype8.6億美元營業收入的10倍,更何況標的物還不掙錢。路 透社的一篇報導甚至談到,「感覺有些1999、2000年那段時期的味道,那時候公司估值主要看其能吸引多少眼球,而忽視營收和獲利。」

而微軟多年來多宗大型收購交易事後表現平平,也讓不少投資者沮喪。這些併購,主要作用在於鞏固或者擴展微軟在軟件細分子領域或者區域市場的競爭優勢。

其 中,突出的一個例子是,2007年微軟宣佈以6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廣告軟件和服務提供商aQuantive,目的是為了抗擊谷歌對網絡廣告公司 DoubleClick的收購,同時也保持對雅虎的競爭。但是,微軟與aQuantive的整合並不順利,最終微軟再次將廣告重心移向了搜 索,aQuantive的大部分高管都離開了公司,微軟則將aQuantiv大部分原有技術棄之不用。2009年8月,微軟還將原隸屬於aQuantiv 的網絡廣告代理公司Razorfish出售給廣告巨頭WPP,交易額為5.3億美元。

除了擴展企業地理覆蓋範圍、延伸產品業務線、彌補業務短板、謀求協同優勢等一般戰略目標外,IT產業內的併購,相當部分旨在彌補技術差距,在某些產業趨勢新方向上拓展其技術能力,以便於在開發一輪產品和服務之前進行率先卡位,搶佔先機。

比如微軟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併購。在2008年,其向雅虎提出446億美元(後提高到475億美元)收購報價,為的是打破谷歌公司在網絡搜索和網絡廣告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但遭到了拒絕。

由於互聯網行業技術發展非常快,微軟跟其他IT巨頭一樣,會設專門部門長期跟蹤產業發展趨勢,比如,PPTV網絡電視CEO陶闖曾負責微軟亞太區的互聯網業務,參與了微軟超過10起併購交易,據他介紹,像Youtube這類視頻網站出現後微軟就一直在跟蹤。

有趣的是,微軟成功的收購案例往往規模較小,比如,2000年微軟宣佈收購Bungie軟件,後者為XBox 360開發出了重量級遊戲Halo franchise,為微軟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該項併購據傳只有 2000-4000萬美元。

另 外,人才保留也是併購交易中的重要議題,科技行業的併購,往往是公司和產品買來了,最核心的人卻走了。歷史上,微軟曾有因人才收購公司的案例,其曾以 1.7億美元的總價收購了一家叫Groove的軟件公司,比爾·蓋茨透露,收購Groove不是為了公司軟件,而是為了後來成為微軟首席軟件架構師的雷· 奧茲(Ray Ozzie )。不過,這宗收購同樣不是很成功,2010年10月,奧茲宣佈計劃離開微軟,離開的時候還發出了一份嚴重警告備忘錄,敦促微軟員工不要緊抱著昔日輝煌不 放,而要大步推動變革。

當然,將兩家公司(尤其大型公司)的運營運作組合在一起,往往會遭遇組織內部成員普遍的阻力、管理風格與公司文化差 異等衝突,整合過程會遭遇各類棘手問題,以至於預期的專業知識分享、協同效應創造成為空談。而微軟自身就有非常頑固的以Windows和Office為中 心的傳統,這可能會令微軟將Skype整合進入其產品線構成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21

標題當谷歌不再中立 宏達電將轉向微軟陣營? 谷歌購併摩托 打亂智慧手機競合態勢

2011-8-22  TWM




Google(谷歌)收購摩托羅拉了!一顆炸彈從美國加州爆開,餘波蕩漾才正要開始,對周永明而言,前有蘋果專利大戰,後有摩托羅拉收購案,當 Google無法再保持中立,宏達電會重新向微軟靠攏?故事還在發展中,市場等著看。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

八月十五日美國加州早晨的陽光才剛撒了一地,可是華爾街的科技股分析師們已經忙成一團,一封來自全球網路龍頭Google(谷歌)的通知信,開啟他們忙碌 的一天,標題就這麼寫著:Google收購摩托羅拉(Motorola)。

美國時間八點三十分一到,Google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摩托羅拉董事長兼執行長傑哈(Sanjay Jha)、負責Google Android手機平台的行動部門資深副總裁魯賓(Andy Rubin),已經在電話線上的另一頭,等著這些華爾街分析師。

誠如佩吉在電話會議上開宗明義地說:「摩托羅拉擁有強大的專利庫,這將保護Android免於微軟、蘋果等競爭對手的威脅。」當Google與蘋果的專利 大戰打得正熱,收購摩托羅拉,等於一次買進龐大的專利軍火庫。所以,購併消息一出,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三星移動通訊部門總裁申宗鈞(J.K. Shin)、索尼愛利信執行長諾伯格(Bert Nordberg)的賀詞相繼飛來。

然而,購併之後呢?「關鍵在於Google如何繼續保持中立?他們已經不中立啦,因為他們現在就是摩托羅拉!」一位外資分析師一針見血地點出重點,「這才 是宏達電需要擔心的開始。」宏達電倒戈?

谷歌與Android品牌心理戰自二○○七年第一支iPhone問世至今,蘋果無疑地掌控了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能與其相抗衡的惟有Google支持的 Android陣營,宏達電、三星、摩托羅拉全都繞著Google的Android平台轉,這一切取決於Google的「中立性」,它提供開放平台,歡迎 所有品牌廠使用Android,大家一起把餅做大。

可是,當Google不再中立呢?「基本上,摩托羅拉就像Google的『兒子』一樣。」一位零組件供應商把話講得直白,用「兒子」來形容摩托羅拉與 Google的關係,雖然略顯過頭,但也相去不遠,「以前Google可以一視同仁,現在難保Google提供給摩托羅拉較多資源。」即使佩吉不斷強調摩 托羅拉專利庫能為Android加分,但始終避免不了外界對於「中立性」的質疑,及未來Android陣營合作關係改變的擔憂。「每年在耶誕節前夕,我們 都會挑出一家主打品牌,與所有供應商一起開發年度的代表機種,以後仍會如此。」魯賓要讓品牌廠知道,他們的合作關係,絕對不會因收購摩托羅拉而改變。

但能否如魯賓所言,答案只有Google自己知道,因為摩托羅拉收購案的威力,才正要發威。

首先,當諾基亞(Nokia)不得不放棄自有平台Symbian,轉向擁抱微軟平台,宏達電、三星則固守Google的Andorid,宏達電與三星兩家 在智慧型手機市占率節節攀升。可是Google收購摩托羅拉打亂一切巧妙平衡,縱使佩吉、魯賓一再宣稱合作關係不會改變,但同樣不變的還有摩托羅拉與宏達 電、三星的競爭關係。

在摩托羅拉收購案後,宏達電、三星能否一如往常敞開心胸與Google繼續合作,還是為了市占率數字的競爭,而築起心防,成了Google與所有 Android陣營品牌廠的最新一場心理戰。

三星原本就有自己開發平台的能力,優劣如何是另一回事,惟獨宏達電自始至終都在平台開發商之間游移,先是微軟Windows平台,接著是Google的 Android平台,然後呢?「回頭向微軟靠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市場人士說,在摩托羅拉成了Google旗下品牌後,宏達電還能像現在力拱 Android嗎?答案不言可喻。

台灣代工廠大樂

訂單受惠效應明年將出現

其次,Google收購摩托羅拉,出價一二五億美元,溢價幅度高達六三%,且全用現金支付,樂歪的不只摩托羅拉,還有同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失勢的諾基亞與黑 莓機製造商RIM。當天諾基亞股價大漲九%、RIM股價上漲三%,原因無他,看到摩托羅拉能賣得如此高價,潛在被收購者的諾基亞與RIM,自然也對收購價 有所期待,因為這場巨人間的專利戰一開打,就注定是資源爭奪的開始。

另一方面,對台灣手機代工廠來說,收購案後,未來台廠有機會取得更多外包訂單,摩托羅拉供應商直呼:「根本就是賺到了!」因為他們預期Google入主 後,將會把更多資源放在Android平台,並全力整合摩托羅拉的專利。

這從收購消息宣布後、台股第一個交易日就看出端倪,華寶、華冠、美律、及成、毅嘉及飛宏等摩托羅拉概念股,股價全以漲停收市,甚至近兩年股價不振的富士 康,在香港的股價都以大漲一二.五%作收,因為市場已開始預期,過去蘋果iPhone為鴻海帶來的受益效應,未來摩托羅拉經Google加持後,也有機會 把同樣的魔法施展在富士康身上。

原本就是摩托羅拉重點代工廠的華冠不諱言,樂見這項收購案,對接單應該會有幫助,不過,受惠效應可能要到明年才會出現。

長期來看,手機產業正發生劇烈變動,台灣手機業者能否得利,取決本身在每個專業領域的競爭力,因為手機未來的決戰點已非硬體,真正的關鍵在專利、作業系 統、軟體與應用服務等,誰能在這些領域取得領先,才有機會在這一波淘汰賽中占到更好的位置。

智慧型手機陣營競合關係大洗牌谷歌買下摩托羅拉後,中立角色不再。繼續力挺Android,或向微軟靠攏,將是宏達電、三星未來要面對的課題。

微軟(Microsoft)+諾基亞(Nokia)宏達電(hTC) 三星(Samsung)谷歌(Google)+摩托羅拉(Motorol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8

拆解Windows 8:微軟的新選擇與新希望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5/xNMDcyXzM2NDgxNg.html

9月14日凌晨,「微軟Build 2011開發者大會」上,傳統PC廠商們翹首以待的Windows 8終於亮相了。硬件廠商,特別是PC陣營的廠商們暗地歡呼:受制於蘋果、受怕於谷歌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我們重新構想了Windows。」微軟Windows及Windows Live部門總裁史蒂文·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稱:「從芯片組到用戶體驗,Windows 8毫無疑問都將帶來一系列新性能。」

微軟大中華區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目前版本只是面對開發者,目前評價這款操作系統的時機「並不成熟」。

「 windows 8是一款十分成功的產品,能夠讓各種設備之間互聯,特別是各種設備與傳統PC互聯。」 宏碁電腦(上海)有限公司市場推廣處總監林容豐認為:「數據生產與消費中心仍然是PC,與PC互聯很重要。在PC這塊陣地上,微軟有壟斷性的優勢。」

獨立IT分析師孫永傑則認為,微軟試圖借Windows8打破PC與後PC的樊籬,如果破籬成功,微軟在後PC時代就能獲得與蘋果、谷歌競爭的能力。

微軟的新選擇

windows 8則需要解決「笨」的問題。孫永傑認為,Windows8的確是一款相當優秀的酷操作系統,自Windows7起,微軟就已經擺脫了之前系統的呆板和臃腫,朝著簡約而不簡單的方向發展,Windows 8支持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會給業內帶來的驚喜。

微軟提供的資料顯示,Windows 8推出了Metro風格界面,這個界面除了支持鼠標和鍵盤外,更為觸摸而設計,迎合計算終端從敲(鍵盤)、點(鼠標)到摸(屏幕)的用戶習慣變化,更適合移動網絡。

此外,微軟從Windows8開始支持ARM架構,同時支持英特爾架構。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微軟昔日的盟友英特爾也是舉步維艱,幾乎成為ARM的天下。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個新時代,微軟做出了新選擇。

林容豐說,這對ipad以及智能手機來說絕對是個正面影響。此前宏碁推出了windows 7系統的平板電腦W500,林容豐說市場反應「良

回溯微軟歷史,2001年10月是微軟歷史上最後的輝煌——那一月,微軟發佈了windows XP。從那以後,谷歌、蘋果先後殺出,微軟應對無力,並為此糾結了十年。

十年來,微軟從未放棄努力。2006年,微軟發佈了windows vista;2009年,微軟發佈了windows 7。這兩款操作系統自推出那一天起,就飽受業界詬病,前者被稱為「重系統」,後者被稱為「笨系統」。

「重系統」針對谷歌android系統而言,谷歌稱,自己的系統更輕,符合云計算趨勢;「笨系統」針對蘋果ios而言,ios更適合智能手機觸控界面,蘋果因此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所向披靡,微軟則一事無成。

云計算、移動互聯網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微軟看似落伍了。

windows 7解決了「重」的問題,

好」。他認為原因在於,很多用戶包括企業用戶與個人用戶的數據、應用仍然集中於傳統PC,他們需要能與PC無縫互聯的平板電腦。

林容豐預計,Windows 8會推動Windows平板電腦,以及Windows手機的發展,在平板電腦領域改變ipad一騎絕塵的局面,同時在智能手機領域與iphone、android進行競爭,因為微軟對PC的整合能力很強。

林容豐預計,Windows 8將於明年10月份推出,到時候微軟會同步推出Windows 8系統的PC機,還未定是否同步推出平板電腦。

Windows 8的商業模式挑戰

微軟對Windows 8寄予了結束其「十年盤整」局面的厚望。

前 不久,谷歌宣佈併購摩托羅拉移動。不久之後,一份由谷歌高級副總裁安迪·魯賓(Andy Rubin)撰寫的內部演講文檔顯示,為進一步擴大谷歌Android手機平台的影響力,Android開發團隊決定給予Verizon、摩托羅拉這些谷 歌重要合作夥伴最新Android版本的「優先使用權」。

這引起了業界恐慌。三星及韓國政府開始對外宣稱要開發自主的操作系統,而HTC近日也對外稱,可能要通過併購的方式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宏碁創始人施振榮則放言,亞洲品牌PC廠商如果能夠控制全球PC市場,他們將有機會在20年左右的時間內為亞洲開發操作系統。

要打造和保持一套完整的、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系統何其艱難。孫永傑說,之前諾基亞Symbian的隕落、惠普對WebOS的放棄、MeeGo躊躇以及RIM的掙扎,都在證明這個道理。

谷歌在對Android「厚此薄彼」之後,微軟將成為唯一有實力對硬件廠商「一視同仁」的系統廠家。

微軟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系統免費已經是業內的一種共識,而微軟過去則向硬件廠商收取授權費用。是打破業界共識、逆勢而為進行收費,還是打破自己原有的商業模式?這對於微軟來說,是個問題,這會決定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成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3

Win8平板嘛ㄟ通 微軟搶先蘋果一步

2011-10-03  TCW




個人電腦(PC)、平板電腦與智 慧型手機之間的爭戰打了那麼多年,反應慢好幾拍的微軟(Microsoft)與英特爾(Intel)看來似乎是有機會扳回一點顏面。

九月中,這兩位PC時代的巨人都各自找到有力盟友,高調炫耀新歡。英特爾和Google結姻,預計年底起陸續推出支援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 與平板電腦;微軟則是拉攏節能型處理器架構龍頭安謀(ARM),將內嵌在未來產品中。

微軟平板攻略有利可圖

表面上看來,原本一家親的兩大巨頭在不明言分手的曖昧中,分別與對方的死對頭攀親帶故,嘴上都說「不影響原有合作關係」,但從兩個跡象看來,微軟在手持式 裝置時代的勝算可能大一些,原因如下:

一、《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知名的科技專欄作家莫博士(Walt Mossberg)分析,微軟即將推出的新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8,將PC操作系統與平板電腦操作系統合二為一,終於比蘋果搶先一步。

莫博士說,雖然有人質疑硬是結合兩種不同產品成效有限,但他提醒:「別忘了,蘋果、Google都是這樣崛起的。」而且,他認為,共用平台對使用者超過四 億名的龐大的企業用戶,以及軟體開發商可說是喜上加喜。

二、在未來PC的成長率可能逐年下滑,而平板電腦則是爆炸性成長的趨勢下,《電子工程專輯》(EE Times)科技版主編麥奎斯(Dylan McGrath)認為,Windows 8是極具吸引力的產品,隨著支援ARM架構的晶片、觸控螢幕,並導入更直觀的使用者體驗,這個開放的共用平台或許可讓微軟度過陣痛期較遊刃有餘。

英特爾行動布局勝算未卜

反觀PC占營收約八成的英特爾,則可能面臨本業失血、智慧型手機市場由安謀把持,毫無機會,而內建Android系統的平板則是勝算未卜的困境。

不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對英特爾並不那麼悲觀。儘管在這場行動戰爭中,已經反應遲鈍好一陣子,但競爭對手漠視英特爾是愚不可及的事,因為它「完全有可能縮小 與安謀之間的差距」。

微軟執行長鮑默(Steve Ballmer)在Windows 8的發表會上表示,這項產品是公司有史以來風險最高的一項賭注,不難猜想,夾在Google攻下智慧型手機最高市占率、iPad橫掃平板電腦市場的細縫 中,微軟這次最後反攻機會壓力有多大。

對此,麥奎斯說,儘管時間緊迫,但他感覺到的氛圍是:當一切成真,Windows 8將會是電子產業一道巨大的驅動力,推動大規模換機潮,而且會讓當今許多平板懷疑論者膽敢一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1

10年來10大失敗併購交易:微軟收購雅虎排第7

http://news.imeigu.com/a/1324448497316.html

【TechWeb報導】12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AT&T發表聲明稱放棄收購T-Mobile USA,為十年來失敗的大型併購交易再添一筆。

這期間最大的一筆失敗併購是1999年發生在MCI WorldCom和Sprint之間,這筆交易價值超過1250億美元,在受到司法部和歐盟的壓力之下於2000年7月流產。

在12筆失敗的大型併購案,4筆來自電信公司,3筆來自媒體和娛樂公司。微軟未能收購雅虎也進入前十。

以下為詳情:

1.MCI WorldCom未能以1225億美元併購Sprint

2.American Home Products未能與以755億美元併購Warner-Lambert

3.Comcast未能以666億美元併購迪士尼

4.Comcast未能以586億美元併購Comcast

5.Global Crossing未能以511億美元併購US West

6.通用未能以501億美元併購Honeywell International

7.微軟未能以419億美元收購雅虎

8.American Home Products未能以398億美元併購Monsanto

9.AT&T未能以390億美元收購 T-Mobile USA

10.Bell Atlantic未能以294億美元併購Tele-Communications

( 責任編輯: 陳果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06

投資微軟回報率多少?不能忽略紅利單看股價 申文風

http://xueqiu.com/5457416114/20641206

過去十年,亞馬遜股價累計上漲1495%,蘋果股價漲幅更是高達3512%,2004年上市的Google上漲也達到493%,而微軟股價卻幾乎原地不動,但有些投資者認為微軟公司2003年至今發放了巨額股利,其投資回報率可能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差。

 

微軟股價十年原地走
如下圖所示,過去十年間微軟公司股價在15美元-34美元區間運行,2007年年創下34美元的高點,2008年因金融海嘯跌至15美元,進入2011年,則保持在25美元附近波動。

     

 

連續30個季度分紅 股息+回顧達1565億美元
微軟公司2003年2月首次發放股利,至今已連續30個季度發放股利,累計發放股利約662億美元,同時期間股票回購計劃大致在902億美元左右,總計向股東返還現金約1565億美元,但微軟股價幾乎保持在25美元。

   

 那 麼如果在微軟公司第一次發放股利前買入其股票,至今的回報率將會怎麼樣,簡單的計算一下,假設一名普通投資者在2003年發放股利前日以收盤價 (24.96美元)買入1000股微軟公司股票,總計耗資24960美元,如果投資者將其持有至2011年12月31日(收盤價25.96美元),賬戶資 產將達31999美元,總收益率約28.20%,年復合收益率約2.80%,期間微軟公司累計發放股利32次,每股累計股利6.72美元(按10%的紅利 稅計算,不考慮紅利再投資和相關手續費)。

            

 

股利空間提升有限
通 過上面的計算,我們會發現投資微軟的股票收益率跟存銀行差不多,那微軟是否可能大幅度提高分紅比例的,哥倫比亞的股利收益基金(Columbia Dividend Income Fund)基金經理斯科特•戴維斯認為憑藉巨額現金(570億美元)和龐大的用戶群體,微軟公司可在未來三、四年內輕而易舉的使其股息翻倍。


下 圖為剔除特殊分紅之後微軟公司股利支付率變化趨勢(股利支付率=當期股利/淨利潤),可以看出微軟公司的股利支付率20%—35%之間,其平均值在 25.8%,而如果我們計入2004年11月每股3.08美元的特殊分紅,則微軟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達51.5%,如果再算上股票回購,則其利潤和現金流 基本上100%返回股東了。
      

 毫無疑問在盈利沒有大幅增長和大幅縮減股票回購規模的前提下,股利支付率的提升空間也將有限,另外微軟2011年5月份宣佈83億美元收購Skype,相應微軟公司也減少了股票回購規模,其2012年第一財季的股票回購金額只有7.12億美元。

 

與縮減股票回購相反,微軟公司將2012財年一季度的股息從每股0.16美元提高至0.20美元,上升幅度達25%,因此更可能的情況是微軟將繼續保持股利平穩的增長,而當現金積累到一定程度進行特殊分紅。

 

微軟股價不變  市值不斷減少

那 目前股價25美元微軟的估值和9年前開始發放股利的微軟有什麼變化,如下圖所示,2003財年和2011財年股價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但其市值因股票回購減 少,微軟發放股利和股票回購似乎是一個股價不變,市值不段縮減的過程,但同時其營收和淨利潤均保持大幅增長,市盈率也從27.51倍降低至9.54 倍。       

假設五年內微軟公司股價仍然不變,淨利潤保持6%的增速,五年內其季度股利每年提升0.04美元,同時微軟保持每年150億美元左右的股票回購規模(股本變化按線性關係計算)。


仍 然買入1000股,成本26000美元,五年後資產將達到31040美元,收益19.38%,年復合收益率3.61%,當然這還沒考慮可能的特殊股利,而 如果微軟股價不變,五年後其市值將縮減至1800億美元左右,現金及短投積累至800億美元左右,而盈利增長至大約300億美元,市盈率滑落至5~6倍之 間,剔除現金後的市盈率在2~3倍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20

PC主宰傳奇 微軟親自畫下句點

2012-01-23  TCW




當台灣等待總統大選結果的同時, 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也在拉斯維加斯(Las Vegas)閉幕。

今年CES沒有令人驚豔的全新產品,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一月九日晚上,微軟(Microsoft)的告別秀。

這是CES展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場演說。因為,這將是微軟最後一次參加CES。打從一九九五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發表他第一場CES演說開始,微軟一直是這個展會最重要的台柱。這使得微軟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的演說成了此次CES最受注目的表演,大家都想聽聽微軟告別演說,會端出什麼好菜?

鮑爾默在展前演說時,對著台下觀眾大秀諾基亞(Nokia)、宏達電(HTC)的新款微軟作業系統手機(Windows Phone),一不小心還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半小時前撥給他的電話也秀出來,引來會場一陣笑聲。

但有些意外的是,鮑爾默連Win8的推出時程都不願意透露。然而,比爾.蓋茲與鮑爾默在CES演說上缺乏革命性產品的窘境,其實在二○○六年已現端倪。這 七年裡,微軟唯一在CES上發表且有產業影響力的只有Win7。

微軟揮別CES,是如官方所言,與產品推出時間搭配不上,或有其他隱情?

個人電腦成長到頂擴張模式走向使用者經驗

向來預測景氣奇準的「鐵嘴」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認為,二○一一年不計平板電腦,筆電成長率不到三%,今年估計也僅僅約五%;資策會則預估,桌上型電腦今 年將衰退二%至四%,不改連年微幅遞減的頹勢。

如何讓電腦起死回生,微軟與英特爾(Intel)不約而同,在CES上所透露的做法,都決定仿效蘋果(Apple)。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李易聰在CES 觀察到,兩大業者明顯將重心從規格創新轉為「使用者經驗」,希望複製蘋果「從八歲到八十歲都能用」的成功模式,讓電腦市場的規模從現有的三億五千萬台再向 外延伸。

一位台灣資訊業主管私下表示,比起蘋果iPad使用的流暢度,筆電猶如上一世紀的古老產品。

微軟計畫將體感功能,從電視遊戲機Xbox360 Kinect延伸到電腦與電視上;控制靈敏度也將從過去只能辨認大動作手勢,進化到辨識手指的細膩運動,展場上還以射飛鏢等手指遊戲展示成果。

英特爾戰略推出最新手機平台方案

瑞典Tobii公司也來助陣,發表眼球追蹤技術,由電腦攝像鏡頭抓住眼球軌跡後運算,藉此取代滑鼠來控制電腦。這項技術向為身障者使用,未來將為了便利 性,用於普羅大眾。

英特爾宣布今年將有逾七十五款超輕薄筆電問世的同時,一邊計畫將增加支援觸控、聲控、手勢操控等更簡便的使用模式;一邊也正發動整個供應鏈,要讓超輕薄筆 電的售價與電池壽命可以力拚平板電腦。

不過陳瑞聰預估,今年第四季超輕薄筆電占整體筆電市場比率只有一五%至二○%,顯然英特爾不能將雞蛋全放在「個人電腦」這個籃子裡。一月十日CES開幕演 說中,英特爾總裁暨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找來聯想與摩托羅拉(Motorola)高層站台,不過站台的對象不是電腦,而是英特爾最新的手機平台解決方案。

英特爾在手機領域長年不得志,二○一○年以十四億美元購併英飛凌(Infineon)無線業務部門後,成果終於在CES上展出。不過華冠副總經理洪一峰認 為,英特爾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不只是要在手機市場分一杯羹,更要複製○三年迅馳(Centrino)將Wi-Fi晶片內建到筆電中的成功模式;只 是這次是把手機晶片統合到超輕薄筆電中,藉此平衡過度傾斜的資訊產品市場。

微軟戰略打造安謀架構手機系統

微軟則由鮑爾默在演講中力推WindowsPhone,並推出類似蘋果iOs的全新使用介面「Metro」,將信息轉化為方塊直接顯示在手機螢幕上,讓使 用者一目瞭然。今年還將針對手機處理器霸主安謀(ARM)架構推出專屬作業系統,以及為可攜式產品量身打造的Win8。

微軟如此用心,因為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統計,二○一一年第三季微軟手機全球市占率還不到二%,比二○一○年同期的二.七%還要少,等於它與英 特爾同樣沒能在高成長的手機市場卡到位。

儘管,英特爾仍將參展CES,明年起由微軟演說揭幕的傳統已不再。這兩家公司主宰電腦硬體規格超過三十年,卻在蘋果iPhone、iPad的軟體革命中徹 底敗下陣來。微軟揮別了CES,也等於揮別了由微軟定義全球最新資訊科技發展的機會,或許也正暗示由個人電腦帶領科技創新的趨勢,在今年正式畫下句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33

【商業追問】微軟為何不再「攻擊」蘋果了

http://www.infzm.com/content/71848

2012年2月中旬,美國司法部宣佈批准谷歌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交易。通過這一交易,谷歌能夠進一步擴展手機技術專利的數量,增強與蘋果的競爭。

現在我們常說「科技界三國演義」,指的是微軟、蘋果和谷歌間的那些事。從目前的形勢來說,微軟與蘋果本來應該互為敵人的。主導了互聯網幾度春秋的微 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對手從地獄之門慢慢變成世界最值錢的公司,其內心將是怎樣一種煎熬。如今蘋果的價值已比微軟多出近2000億美元。而更「可恨」 的,是微軟1997年對蘋果的注資避免了蘋果的關門破產。

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曾嘲笑過蘋果的iPhone手機,在2007年的一個訪談上他曾說,會去買蘋果手機的人一定是瘋了。結果是蘋果沒有變瘋, 倒是消費者和投資者瘋了,消費者們瘋狂地搶購iPhone,投資者瘋狂地抬高蘋果的市值。如今iPhone不僅將微軟的Windows手機打得落花流水, 而且就憑這一個產品,其市值就超過了整個微軟帝國。同時,蘋果順勢推出了平板電腦iPad,儘管「平板」這個概念還是微軟自己於多年前首先提出的。

現在蘋果的iOS平台完全威脅著微軟的系統及辦公軟件平台。考慮到iPhone和iPad的快速崛起,以及它們對Mac電腦所帶來的正面購買效應, 在如今的計算機世界,微軟Windows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等產品已經沒辦法守住曾經屬於自己的帝國地位,而且其光環正在減弱。更為關鍵的是人們 正在認識到似乎已經不再需要它們了。毫無疑問,蘋果的崛起正在慢慢地毀掉我們曾多年崇拜的微軟帝國。

然而,我們已經很少看到微軟公開攻擊蘋果了。事實上,它們經常在某些議題上保持同步或者進行著共同防禦。這段時間本來應該進行著血腥廝殺的一對冤家,如今反而再一次地手拉手、肩並肩,談起了戀愛,確實讓人有點匪夷所思。

究竟是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微軟如今有比蘋果更強大且更緊迫的敵人需要對付,而與此同時蘋果的目標與之一樣:谷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這並沒有什麼新鮮的,但是兩者之間的敵意並未消除而是持續著。譬如最近發生的一起事件。因被曝光獲取蘋果移動瀏覽器用戶私人數據而受到指責的谷歌,今天被微軟指責同樣的行為發生在其瀏覽器IE上。然而,當谷歌回應微軟指其完全瞎說時,蘋果卻躲在某個牆角偷偷樂著。

其實看看過去幾年,蘋果和谷歌曾經為了共同對付微軟也曾結成了多麼牢固的聯盟。當年谷歌的CEO斯密特還是蘋果董事會成員,並且為了很多項目(比如 iPhone)兩家也曾手牽手、肩並肩,熱戀非同一般。但是這段感情不長,隨著谷歌推出安卓系統,與蘋果產生了利益衝突,隨之這段關係就畫上了句號。雖然 那個時候谷歌可能並沒有想得太多,但是分手卻讓微軟和蘋果在北電的專利問題上結成了聯盟,共同對付谷歌。

微軟本來應該與快速崛起中的iOS平台進行戰爭,但是相反,他們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對搜索引擎Bing投入巨資與谷歌爭奪市場。而且看起來它特別喜歡通過與關鍵OEM廠商的授權協議來打擊谷歌的安卓系統。

與此同時,當被問及是否將微軟作為自己競爭對手關係時,蘋果看起來很不耐煩。但是當問及與谷歌的關係時,其刀鋒顯出了異樣的光芒。

也許這正證實了谷歌目前正在做正確的事。目前世界上多數大科技公司都將槍口對準了谷歌。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你不超越路途上的對手,你就不可能達到 頂峰。但是谷歌的處理方式確實給了對手組建聯盟太多的機會,微軟和蘋果就是兩個最大的例子。而且隨著谷歌進入實時社交搜索領域,Facebook和 Twitter這兩個社交巨頭也加入敵對聯盟共同對付谷歌。我們不禁要問谷歌,你能扛得住嗎?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科技世界充滿了戲劇性。一邊是谷歌,而在另一邊則幾乎是所有其它公司,而且其新會員似乎每天都在加入。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聯 盟內部本身也問題重重,彼此之間都有著各自的恩怨情仇。但是關鍵點則在於此刻它們結盟了。正可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 敵人,有的是永遠的利益。

(本文感謝科技博客36KR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