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龍老賊:小宇宙爆發吧,微信創業者!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502.html

苦逼的創業者們,還在想著做個NB文案,通過社會化媒體進行病毒式營銷,幫你迅速建品牌賺眼球嗎?還在迷信擁有幾億用戶的某開放平台開放關係鏈,給你個登錄分享接口,讓你做款應用就能輕鬆獲取大量用戶嗎?還在埋頭開發迭代手機APP,花錢費力的打點N個應用市場,寫軟文求推廣狂刷榜的指望用戶下載嗎?這些套路跟微信公眾平台相比都弱爆了!兩個禮拜開發週期,一篇微信應用報導,上線一週時間吸引2萬多粉絲,日交互消息數突破5萬,帶來新增註冊用戶4500+,最近一支來自於杭州的創業團隊在微信公眾平台小宇宙大爆發!

對愛網於2011年8月上線,團隊成員只有三人,力圖打造一個中國版的plentyoffish,主打免費婚戀交友,但是由於人手有限錢也不多不能像大公司一樣燒錢砸廣告,從2012年2月起團隊一直在各種開放平台上開發應用拉動用戶,除了新浪微博有排他性不允許第三方相親交友應用以外,大部分開放平台他們都做了,其中Q+開放平台應用2012年2月27號正式上線,截止到現在帶來的註冊用戶是5萬+;360桌面應用2012年3月26號上線,截止到現在帶來的註冊用戶是1萬+;QQ空間和朋友網應用是2012年4月28號正式上線,截止到現在帶來的註冊用戶是5萬+;天涯開放平台應用是2012年5月19號上線,截止到現在帶來的註冊用戶是5千+;每個應用開發週期都在一個月左右,但是除了騰訊開放平台以外其他效果並不理想,並且現在每天幾個開放平台帶來的註冊用戶只有幾十個。詳情可見下圖:

小宇宙爆发吧,微信创业者!
去年9月網站註冊用戶數突破20萬,團隊開始進行安卓手機應用開發,打算在移動互聯網上發力婚戀交友應用,開發期間偶然看到微信公眾平台的相關文章,抱著試試的心態擠出半個月時間做了個微信應用,今年1月23日兩個產品同時上線,微信應用這塊團隊只在科技博客發了一篇微信應用介紹的文章,而安卓應用上麵糰隊在各大應用市場托關係找人爭取推薦位,寫各種應用軟文推廣。一週以後結果出來,數據讓人大跌眼鏡,微信平均每天帶來的註冊用戶近千人,而安卓只有四五百人,團隊負責人說「真沒想到過微信公眾平台爆發力那麼強,每天增加幾千個新粉絲,消息數天天創新高,網站註冊用戶數一直在增加,太給力了,今後將主要精力放在微信公眾平台開發上!」。這裡截了一些數據圖讓大家見證下:

 

图片3

 

一週的用戶增長曲線圖

图片4

  一週的消息增長曲線圖

图片8

截止到30日中午的關注人數

图片6

截止到30日中午的當天消息數

图片9

一週的註冊用戶來源比例

  看完數據回到現實中來分析下,「對愛」微信應用設計邏輯跟之前在其他開放平台的應用基本是一樣的,公眾平台上還沒有UI一說,沒有官方推薦也沒做病毒營銷,雖然有科技媒體的報導也不是其成功主要原因,那麼「對愛」這個微信應用為什麼能夠火?個人分析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1、產品定位滿足微信用戶基本需求。不可否認用微信的3億用戶裡還是有很多人對交友是有需求的,微信的搖一搖和查找附近的人那麼紅火也可見一斑,「對愛」的一大優勢就是將原來陌生人交友變得精準詳細,發送當前地理位置到對愛公眾賬號,系統就會回覆給你一個周邊異性的資料,包括身高、年齡、照片、聯繫方式等用戶授權公開的信息,並且這些用戶都是在對愛網註冊認證過的真實信息,用戶還可以根據年齡、性別等搜索篩選,對於以前只能通過位置、性別篩選交友的微信用戶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大大縮短了認識環節,這種強需求產品也很容易在用戶中傳播開來。

2、產品流程設計巧妙用戶引導順暢。關注對愛的公眾賬號後每個微信用戶每天可以查詢三個他或她的資料,查詢數滿之後就會收到提示成為註冊用戶可以每天再多看三個,一般來說用戶為了多看三個都會進行註冊,註冊流程很簡單並在公眾賬號裡完成,還可以上傳多張照片,當六個查詢名額用完後系統會提示還想看更多請移步到網站,這就是在為自己網站引流了,由於公眾平台內註冊並沒有讓用戶設置密碼,網站也對微信註冊用戶在網站登陸做了提示,就是根據之前登記的qq郵箱來找回密碼。

3、提供用戶微信號方便交友聯繫。「對愛」微信應用裡最NB的一點就是會員資料裡竟然有微信號,難道「對愛」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就搞到所有會員的微信號了?等等,怎麼跟QQ號是同一個啊!原來「對愛」這個婚戀交友平台主打免費看資料免費發信,團隊認為用QQ交友聯繫最方便,因此大部分會員都是公開QQ號的,而9成以上的微信用戶都是綁定了QQ號的,所以這成為「對愛」的一大賣點。

4、不群發多回覆符合公眾平台運營思路。看過「對愛」微信後台的人肯定會傻眼,素材管理裡面啥內容都沒有,「對愛」從來沒有主動群發過一條信息,全是用戶自己提交請求,系統根據關鍵字自動進行回覆的,消息數量每天創造新高,用戶非常活躍。這也說明微信團隊一直在倡導的公眾賬號少群發多回覆,技術不給力的可以用人工回覆方向是正確的,微信公眾平台運營核心還是如何為用戶提供服務,還得是個性化有針對的服務!

5、微信公眾平台處在第三方應用空窗期。微信公眾平台推出已經快半年了,但是上面成功案例乏善可陳,除了那幾個被媒體反覆報導的路況電台、隨時問律師、微信路況、訂酒店等公眾賬號做得不錯,大部分還是在那裡做內容做群發做營銷,好的應用寥寥無幾,垂直領域更是多處空白,這就了「對愛」微信應用一個機會,同時還可以獲取很多媒體免費曝光機會。其實除了那些傳統企業可以去玩內容做營銷賣商品,純互聯網公司應該思考,如何將本身業務通過公眾賬號與微信用戶緊密結合起來,趁著微信應用還不多的時候,在微信平台上創新爆發!

「對愛」的成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微信應用兩週開發時間對比安卓應用兩個半月開發時間,純自然增長對比刷榜推薦買流量,幾乎同樣的產品邏輯但是投入和產出天差地別!我之前寫過很多微信相關的文章,反覆強調微信公眾平台將會成為移動端最大的開放平台,微信團隊只提供基礎接口、開放平台和龐大用戶數,公眾賬號的想像空間很大,創業者要把握機會,但是很多人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微信公眾平台不適合創業者進入,因為官方沒有推薦機制也封了分享接口沒有辦法拉用戶,事實證明這樣想的人其實是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創業精神!微信4.5正式版春節前後就要推出,接下來還將開放更多的接口,想在微信上掘金的團隊速度要快,等大家都想明白了你再進來就沒你玩的了,微信創業的朋友們,一起讓小宇宙爆發吧!

===================華麗分割線======================

關於微信公眾平台方向的文章我已經寫過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微信裡搜索「z_talk」添加本人公眾賬號查看歷史文章,也歡迎正在或者計劃微信創業的朋友與我聯繫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99

微信開發企業移動應用的四個瓶頸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635.html

  微信的企業級應用曾經是我提到過的一個方向,但是目前聽說的很多,實際看到的很少,今天碰到個在某著名通訊廠商負責信息安全的兄弟,他正在用微信做的產品帶給我一個大驚喜,估計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點,就是用微信來移動管理服務器。

  產品結構比較簡單,主要是由微信公眾平台+自己開發的服務器控制軟件組成,將自定義回覆接口和控制軟件接口連接起來。

  管理員關注公眾平台,在對話框中發送指令到服務器控制軟件,進行相關的服務器操作,同時控制軟件也會將操作結果返回到對話框。

  目前已經完成的功能是遠程開關機、服務器狀態查詢、桌面監控截圖等,而宕機通知等需要下發通道的功能因為沒有接口暫時還沒法實現。

  整個產品的技術門檻並不高,唯一高的還是服務器控制軟件的開發,但是利用微信公眾平台幾位工程師花了一週多時間,很方便的就搞定了一個移動服務器管理平台。

  這對於萬一服務器出問題但是人不在現場,需要馬上解決問題的網管來說可謂是神器啊!

  雖然微信公眾平台已經具備開發企業級移動應用的條件,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

  1、消息接口開放不夠。比如語音消息提交接口、語音消息回覆接口、點對點消息下發接口等都是不對外開放的,當然微信也是出於為保護用戶的考慮,但是應該盡快提供便捷的申請審核通道。

  2、公眾平台內消息交互安全。據我這位搞安全的兄弟說,目前原生APP內的交互數據包獲取還是比較難的,也就是說在公眾平台內的消息交互還算安全,但是如果做企業應用的話這方面依然存在風險需要做評估。

  3、消息接口交互安全。目前微信的消息接口驗證是由開發者自定義的token、timestamp、nonce三個參數進行字典序排序拼接,再進行sha1加密,傳遞是使用POST方式傳輸給開發者提供的url一個XML格式消息,整個流程並不是特別安全,並且傳遞過程中消息是明文還是加密,如果加密的話安全性有多高,這些都尚待考證。

  4、微信平台身份問題。不管怎麼微信如何開放,但它終究還是騰訊旗下的一個產品,騰訊雖然是一家著名互聯網企業,但畢竟牽扯到企業級應用還是欠缺點公信力,如果企業應用在微信上跑起來,企業內部信息發生洩露就比較麻煩。

  目前企業應用方面官方扶持的是招商銀行,在招行的公眾賬號裡用戶可以綁定自己信用卡,進行一些簡單的查詢操作,但是賬單詳情、快速還款等操作還是跳轉到wap頁面完成,估計也是安全性考慮。

  未來如果微信能夠提供更好的技術安全保障,同時為企業級應用開闢獨立的平台,讓開發者可以為企業提供企業級移動應用開發,也不失為一個商業化的方向,其實這方面企業QQ已經有很好的經驗。

  微信搜索「z_talk」加我為好友,與我實時互動,提供互聯網技術、產品、趨勢及大公司動態等乾貨,以及人工應答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44

電信運營商暗戰微信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157

擁有超過三億用戶的微信,蠶食了中國電信運營商的重要收入來源——語音通話和短信服務,但同時也給電信運營商帶來流量收入的增長。電信運營商面臨的選擇是,找微信的麻煩,還是與微信等互聯網服務商合作、向數據流量業務轉型?

電話任打、短信任發,500MB數據流量,只需50美元/月;在此基礎上升級流量至2GB,加10美元;再加10美元,則不限流量。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3月24日,美國第四大電信運營商T-Mobile拋出以上讓媒體直呼「大膽」的套餐計劃。不是以語音通話時長和短信數量,而是以數據流量來計費,這在全球電信運營商陣營還是第一次。

大洋彼岸,中國電信運營商們正在為語音通話、短信業務受到來自OTT(Over The Top,繞開電信運營商、基於互聯網提供的服務)的衝擊而煩惱。這類應用免費向用戶提供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功能,一定程度上可取代電信運營商提供的語音通話、短信、彩信功能,運營商只能收到少量流量費用。

在這十天前,中國工信部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專家委員包冉在微博上爆料稱,春節前三大電信運營商約談騰訊。事後,包冉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這次約談主要是技術摸底。騰訊旗下的微信,僅僅發佈兩年,用戶數已超過3億。

工信部於2013年2月底、3月中旬連續召開了兩次會議,討論OTT業務對電信運營商的影響,特別是微信對運營商網絡資源佔用的問題。電信運營商和OTT的矛盾,已經不止於隔空喊話,而且有了坐下談判的動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三大運營商各懷心事

在微信問題上,發出最多聲音的是中國移動。

2012年12月初,中國移動總經理李躍在中國移動2012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第一次公開提到,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傳統運營商業務正在受到猛烈衝擊,尤其是OTT企業對傳統運營商的擠壓非常明顯,這些業務使得運營商原來的短信、話音甚至包括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了很大挑戰。

「微信的致命問題,還不是媒體報導和坊間評論的業務過頂侵蝕,而是其技術機制要求頻繁發出『心跳信號』(信令),已造成無線通話掉線現象越加頻繁,影響到通信安全。」包冉在微博中寫道。

微信類永遠在線應用發出的「心跳包」並不大,有時只有幾十個字節,但是發送頻繁,每發一個包,無線網絡都得分配一次資源、建立一個連接,佔據了大量信令資源。

中國移動2012年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末,它擁有7.1億用戶,其中3G用戶總數為8793萬戶,換言之,中國移動用戶中88%是2G用戶。2G還有一個問題,數據組和語音組走的是同一個信道,一個最直觀的體驗就是,用戶在通話的同時,無法收到短信,同樣,微信和通話不能同時進行。此外,在TD-3G網絡覆蓋不到的地方,會自動切換至2G網絡,數據壓力在原本以語音通話為主的2G網絡。難怪三家電信運營商中,中國移動的反應最為激烈,態度最堅決。

在2012全球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移動總經理李躍直接「敲打」騰訊——「全世界運營商網絡被即時通訊系統干擾,甚至出現大規模阻斷案例的不少,如果沒有溝通,沒有相互合作的好機制,所提供的服務就不能長久,不能優質。」

當年末,中國聯通總經理陸益民對媒體表示,「微信確實給運營商業務帶來嚴峻挑戰」。但中國聯通新聞發言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就此話題目前沒有對外可說的信息。

而中國電信顯得沒那麼著急。2013年3月20日,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在中國電信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中國電信的3G業務原本就已經是以數據為核心,因此,微信的出現將會與數據業務產生協同作用,兩者目前不存在矛盾。

四川通信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程德傑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有借助微信拉動用戶的作用,所以態度曖昧;而對中國移動來說,微信對用戶拉動作用不大,只是增加用戶黏性,對網絡衝擊大。現在看來,談判主動權在騰訊手裡,三家口徑不一,給了微信各個擊破的可能。

如何雙贏

微信對電信運營商業務具有替代性,但同時也會刺激流量的增長。其間的得失,是電信運營商需要仔細掂量的事。

2013年3月10日,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在兩會期間的一個小型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微信大大增加了運營商的數據流量,與運營商的關係應該是雙贏。十三天後,馬化騰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稱,運營商應該從語音業務轉向數據流量業務經營為主,騰訊每日產生大量流量,與運營商的關係應該是合作關係。

隔天,李躍在中國移動2012年業績發佈會上也再次談及微信,「既然是微信刺激了流量增長,我們為什麼還怕他們搶我們的利潤,我們沒有指責別人搶我們的地盤,就像短信也搶了很多郵政賀年卡的地盤一樣。技術發展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也要研究這種影響,這種替代對我們的影響。」

微信的替代效應到底有多大?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月,移動短信業務量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1-2月,短信業務量達到1576.1億條,同比增長0.7%,但明顯低於2011年同期的5.7%,更低於2012年同期的7.6%。春節節日效應推動短信發送總量增長,但點對點短信下滑10.6%。

工信部的統計報告中稱,節日期間的公益短信是拉動發送量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微博、微信等新型移動信息服務對短信的替代作用非常顯著,從發展趨勢看短信業務量會呈現繼續下滑的趨勢。

春節期間,移動電話去話通話時長僅為平日通話量的80%。語音業務對運營商有多重要呢?中國移動2012年在這一塊的營收為3680.25億元,佔到其總營收的65.7%。這一年用戶同比增長9.3%,語音營收同比增長僅1%。

OTT們的衝擊,也是全球電信運營商正在面臨的難題。這也難怪,在2013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德國電信首席執行官萊尼·奧伯曼(Rene Obermann),形容OTT競爭對手吃白食,「我們投資,他們賺錢。」

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出席2012年業績發佈會時卻表示,騰訊等渠道服務商將幫助中國移動開拓未知的新客戶,只要處理得當,兩者可營造雙贏的局面。

「談判很可能談不出結果,因為這是大勢所趨。」四川通信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程德傑認為,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們想學習法國電信Orange單獨向Google收費的做法,但這在中國行不通——這種收費是否會構成壟斷?收費後優先保障騰訊業務,是否對其他用戶不公平?

火拚還是合作?

眼下,運營商已經開始排兵佈陣。2011下半年,三大運營商分別推出飛聊、沃友、翼聊這些類似微信的應用,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現在他們決定重新上陣。與其讓OTT搶業務,不如自己做OTT。

2013年3月中旬,從中國移動內部流出的一份PPT顯示,中國移動總部數據部、研究院、國際公司、互聯網基地等部門召開了飛信業務重構專題會議,計劃把飛信和飛聊合併,重構升級為融合通信產品,作為未來正面應對OTT業務競爭的主要產品,用來正面還擊微信。

中國電信也計劃於近期推出「翼信」產品,意圖借預裝和網絡優勢,對微信展開攻勢。

一位中國電信內部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運營商做這類互聯網應用,有直面用戶的渠道優勢,但總是做不好,問題在於思維模式跟不上。2009年,中國電信曾與MSN合作開發即時通訊工具天翼Live,卻限制用戶不能同時運行微軟的MSN,最後不了了之。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07年中國移動推出飛信,此前結束和移動QQ、MSN合作,本意是要做即時通訊產品第一,結果一直在QQ後面。2012年以後,飛信才開始允許其他電信運營商用戶註冊使用。此前,中國移動的飛信、中國聯通的沃友、中國電信推出的翼聊,都限於自己用戶使用,不能互聯互通,有諸多限制。

2012年,中國電信成立云計算公司,引入有亞馬遜工作經驗的謝朝陽,當時被看做是突破固有模式,開始引入互聯網基因人才。一年後,謝朝陽轉任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中國電信云計算公司總經理一職由「電信人」王峰接任。

儘管運營商們紛紛成立了各種互聯網業務基地、中心,上述電信內部人士認為,事情還是由原來的電信人在做,思維還是電信化的。運營商們習慣了找一堆人來開會討論,調動運營商、開發商,集中所有人力量,可是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以中國電信為例,儘管也鼓勵創新,有一套內部創新計劃,但是這類活動沒有太多意義,評委也是內部領導,他們並不真正瞭解互聯網。

另一位中國移動的運維外包商更是向南方週末記者抱怨,很多項目其實是順著領導意思成立的,最終以領導滿意而非用戶需求為導向。有些眉目之後,相關負責人受到賞識高昇了或者平調了,換個人來又換個想法,來回折騰。項目溝通成本太高,永遠無法像互聯網創業公司那樣做出好產品。

不僅中國如此,海外運營商在互聯網項目上也是四處碰壁。2009年,電信運營商沃達豐在德國推出社交類互聯網應用360,提供社交網絡、網絡個人通訊錄同步、基於位置的應用、豐富的應用和內容、基於widget的客戶端應用等功能,希望與Google、Facebook、Appstore展開競爭,兩年後,這項服務以失敗告終。

西班牙Telefonica、英國沃達豐、法國Orange、Telecom意大利及德國電信在內的歐洲五大電信巨頭,決定聯合推出自有即時手機短信系統,定名為「Joyn」,以此正式向以BlackberryMessaging及WhatsApp為代表的即時通信應用宣戰。

在2013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Viber(一款免費語音通話應用)總裁Talmon Marco認為運營商的Joyn不夠「酷」,客戶體驗不好,沒有未來。他提出了與無線運營商分享收入的合作方式。

在香港地區,騰訊與電信運營商採取的是合作方式。2013年2月,香港電訊旗下PCCW Mobile推微信用戶數據優惠包。微信用戶支付月費8元港幣,即可在香港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傳送語音、視頻、圖片及文字,進行單獨聊天及建立聊天室。

儘管各國對電信頻譜、牌照實施管制,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正在加入無線網絡服務。傳統電信業務和互聯網運營商將會越來越融合。譬如,Google已經開始佈局光纖網絡,並在美國和南非測試空白頻譜上網服務。

程德傑說:「也許二三十年後,就沒有電信運營商一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06

掘金微信平台

2013-03-25  NCW  
 

 

騰訊小心翼翼地開放微信平台,鼓勵各種各樣玩法的商業模式探索,但並不急求商業化結果;等到微信用戶量再上高峰,它很可能成為手機上的Facebook ◎ 本刊記者 朱以師 王姍姍 文zhuyishi.blog.caixin.com|wangshanshan.blog.caixin.com 擁有超過3億用戶的微信,正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 “新金礦” 。越來越多的淘金者進駐 微信公泷平台,帶來五花八門的內容和體驗,探尋新的商業機會。 “微信將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入口。基於微信公泷平台,第三方機會很多。 ”V5推推發起人、炎黃網絡 CEO 管鵬向財新記者表示,現在各路開發者都在布局微信公泷平台,提前占位試水。

從2011年1月推出第一個版本到突破3億用戶,微信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同時,隨著公泷平台在2012年8月的上線,圍繞微信的各種內容和應用快速發展,平台生態也已經初具雛形。

專注于投資微信創業項目的金種子創投基金聯合創始人董江勇認為,隨著微信開放更多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API) ,基於微信的創業機會將越來越多。

騰訊的微信開發團隊則在小心翼翼地引導著平台的發展。他們希望微信上長出更多花草樹木,形成健康豐富的生態圈;但又要防止恣意生長的第三方騷擾或傷害用戶體驗。 “開發者和微信,都在尋找契合與平衡。 ”創新工場投資部基金總監杜明倫對財新記者稱。

“微信的玩法各種各樣,可能我們都沒想到,往往是用戶自己創造出來的,我覺得最理想的方式是構造一些很簡單的規則和網絡層連接,而複雜的商業模式就交給外面的合作伙伴或個人,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戶群,我覺得這樣的生態會比較健康。 ” 騰訊控股(00700. HK)董事會主席兼 CEO 馬化騰,在今年 “兩會”期間首次對外談及對微信商業化的思考。

在馬化騰看來,目前比較清楚的模式就是包括移動社交和遊戲在內的增值服務;同時從電子商務和自媒體等角度,微信平台都具有很多可創新的空間,而騰訊會恪守平台的本分,未來不會在垂直行業做得過深。他的這些說法,對第三方開發者釋放出了積極的信號。

“先用手游掙錢”

3月19日上午,北京磊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磊友科技)聯合創始人趙霏與財新記者聊了幾句後,迅速回到了電腦前。這一天,微信公泷平台上線 “自定義菜單”功能 API 接口申請,僅支持企業和機構的公泷賬號申請試用。這讓 趙霏有些興奮,他申請成功後,將給其公司的公泷賬號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磊友科技是一家專注于網頁(HTML5)遊戲開發的創業公司,2010年9月成立,獲得創新工場的投資。

“過去一年多非常艱苦。 ”趙霏說。

過去兩年,移動互聯網遊戲主要以第三方應用程序(APP)為主,HTML5遊戲推廣困難。2012年底,趙霏在朋友建議下赴廣州拜訪了微信團隊。微信負責 人張小龍建議他在微信內開一個公泷賬號做小遊戲。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 “手機網頁遊戲”的公泷賬號今年2月上線。

通過社交推廣和口碑傳播,趙霏一個月內以零成本獲得了超過8000個用戶,每天活躍用戶超過1500人。用戶在關注“手機網頁遊戲”公泷賬號後,只需回複數字,即可獲取相應遊戲。

趙霏的設想是,在微信公泷平台,以免費的小遊戲吸引用戶,引流至收費的大型遊戲。這一路徑的基礎是微信海量用戶。趙霏經常與微信團隊溝通,反饋漏洞,如微信內置瀏覽器對HTML5 規範的支持等,都收到良好回應。

趙霏認為,公泷平台開放自定義菜單功能,達到更自主化的互動效果,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未來,微信還會開放更多接口。他計劃未來利用微信平台提供的接口增加賬號登錄、排行榜、付費道具和好友邀請等內容,滿足更多用戶需求,也能探索更多盈利方式。

“我們目前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但務必等體驗比較好時,我們才願意放出來。 ”馬化騰對 “誰是最先替微信掙錢的產品”這一問題表態謹慎。

但是,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稱,目前最為成熟的產品是手機遊戲。 “先用手游來掙著錢,這一塊產品本來也是騰訊最有經驗的,至於別的應用和商業模式則可以繼續耐心打磨。 ”

播種 “自媒體”

在微信公泷平台更早探路的自媒體,現在已經有了盈利的案例。互聯網評論人程苓峰在微信公泷平台開設的“雲科技”賬號,以每日1萬元的價格賣出了13單廣告。程苓峰透露,雲科技有3萬名訂閱用戶,每單廣告點擊達到1000-1500次。微信官方與用戶也並不反感。

微信官方鼓勵能夠創造優質內容的公泷賬號。馬化騰表示, “我們更希望構造一個通道和平台,能連接很多的商業模式,玩法各種各樣。 ”目前,各種自媒體公泷賬號紛紛湧現。但傳媒夢工廠戰略發展副總監朱曉鳴認為,微信的自媒體平台仍是半成品,產品形態不足,轉發、關注的入口都藏得很深。 “微信自媒體是博客時代的歷史重演,還是會有所改變?目前尚不明朗。 ”朱曉鳴說。程苓峰則相信,微信改寫了其他媒體的原有規則,會極大促進自媒體崛起。管鵬、朱曉鳴等人還成立了自媒體廣告聯盟,協助廣告客戶在自媒體的投放。

大多數傳統媒體也在微信開設了公泷賬號發佈內容,向訂閱用戶推送精選內容。一些用戶的習慣發生改變,獲取資訊的功能從微博遷移至微信。一些基於網絡小說的創業者也在考慮進駐微信公泷平台,收費模式較為可行。

微信公泷平台還被企業作為營銷渠道和客戶關係管理的新工具,嗅覺靈敏的航空、酒店、電商等行業率先嘗試。

南方航空今年1月推出微信值機服務,用戶在微信中關注 “中國南方航空”的公泷賬號,就能根據信息提示辦理選座和獲取電子登機牌。從廣州和武漢始發的南航旅客可憑身份證和電子登機牌直接安檢登機。南航公泷號的關注人數超過2萬,每天查詢量超過2000條。春秋航空也在3月19日推出微信公泷賬號0元秒殺機票的活動,吸引用戶。

一些連鎖酒店品牌則通過用戶提交位置信息至公泷賬號,實現微信預訂酒店。銷量較大的淘寶賣家,通過微信免費推送新款上市、促銷等信息,每年可省下十幾萬元的短信群發費用。因微信圖文併茂,購買轉化率也更高。

漢拓科技創始人葉開對財新記者表示,微信、微博所代表的社會化媒體給傳統客戶關係管理帶來顛覆性變化。微信更突出了一對一交互,質量更高。而且,微信的平台建設和商業化,會開放更多領域和資源進行生態鏈整合。企業應用市場將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湧入微信。管鵬稱現在除新聞、娛樂等公泷賬號外,地方生活服務、線上線下互動等公泷賬號也比較火。

微信平台門檻低,無論是不懂技術的 “小白” ,還是專業開發者都能參與。

微信官方目前沒有披露公泷賬號數量,但一些第三方微信公泷賬號導航網站每月接到上千個自主上報的公泷賬號。

挑戰 App Store 知名天使投資人蔡文勝2012年12月曾說, “微信的普及和使用頻率之高,會讓現在50% 以上 APP 應用變得沒有價值,整個移動互聯網應用將重新布局。 ”微信公泷賬號的崛起,正慢慢改變移動互聯網以 APP 為主的局面。在線法律服務網站綠狗網 CEO 張馨心告訴財新記者,去年底他們的 APP 方案已設計出來,臨時決定轉向微信公泷號試水移動端的法律咨詢服務。公泷賬號“隨時問律師”去年底上線,至今積累了接近3萬名訂閱用戶,每天咨詢量超過3000條。張馨心認為,微信平台的一對一交流,更具私密性,適合法律咨詢行業,用戶不必擔心隱私問題。她希望在2013年底將用戶數發展到10萬名。同時,她計劃在細分領域註冊更多公泷賬號,如家庭婚姻、勞務人事、知識產權、交通事故等,有針對性地提供法律咨詢服務,覆蓋更多用戶。

比較微信公泷賬號與 APP,張馨心認為,運營微信賬號成本更低、周期短、操作簡單。通常開發一個 APP,覆蓋安卓和蘋果兩個平台,開發成本至少幾十萬元,推廣成本更是無底洞。 “打點不同應用市場,各種渠道和榜單,幾十萬元扔進去都聽不見響。 ”朱曉鳴說,微信公泷平台形態簡單,用戶基礎龐大,能有效降低成本迅速找到目標受泷。

從一些內測公泷賬號看,使用自定義菜單之後的微信公泷賬號,已經有了獨立APP 的雛形。 “如果以後開放更多的功能,如好友關係接口、評論功能等,形態會更加豐富。 ”趙霏說。

葉開認為,未來企業專屬的 APP 都可以考慮改造為 “微信公泷號+APP頁+社會化 CRM系統”的模式。

管鵬也判斷,微信公泷賬號的下一步將是 App Store 模式,會出現大量應用、遊戲等方面的賬號。微信成為基礎設施,提供大量用戶,而第三方應用和遊戲則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選擇和服務。

“基於HTML5的WEB APP(網頁第三方程序)將是接下來的方向,之前沒發展起來,但可能因為微信而改變。 ”朱曉鳴稱微信也鼓勵這個方向的開發。

而支付接口的打通,更有助于基於公泷平台的服務和應用在微信內形成閉環。騰訊內部生活電商團隊試水的微團購,已經打通內部支付接口。用戶在關注微團購公泷賬號後,僅在對話界面就能完成下單、支付等操作。管鵬、朱曉鳴等參與編寫的 《玩轉微信》一書在微團購試水銷售,一周就賣出了2000本。

與第三方的積極嘗試不同,微信官方對平台的開放及各種商業化嘗試仍比較謹慎。 “現在微信對接口的開放程度比較緊,也會封掉一些過度營銷、打擾用戶的公泷賬號。 ”管鵬說,微信的策略是一開始收緊,根據第三方探索逐步放鬆。馬化騰透露,微信的API 和接入規則還沒有完全定下來。而公泷賬號的嘗試,要保證用戶體驗不受影響。

張小龍也曾表示, “為什麼我要嘗試公泷平台,因為這個平台包含了一些潛在的商業潛力。當它行得通的時候,可能既滿足了商業化需求,用戶也沒有被騷擾到,甚至還可以付費來獲得服務,那就是很好的商業化。 ”杜明倫認為,微信目前仍在獲取用戶階段,應不著急商業化。 “如果有一天,微信用戶達到10億量級,加上它的ID 系統和關係鏈,那它就是移動時代的超級平台,手機上的 Facebook。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94

微信的「買路錢」 「請踩著別人的肩膀而不是屍體前進」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79

微信收費事件已經釀成了一場網絡風暴,人們擔心自己是否需要為微信付費,並且紛紛譴責三大具有壟斷地位的電信運營商利慾熏心。

事實上,這是運營商向微信收費,而非微信向用戶收費。運營商發難,拿出的理由是個技術問題,但背景卻是微信日益對其形成威脅。

微信確實過多佔用了信令通道,使落後的電信網絡不堪負累。但收費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升級網絡才是電信運營商們應該採取的行動。

「再見,微信!在工信部、運營商雙重壓力下,小馬哥最終沒能頂住,微信收費終於要開始……」

從2013年3月中旬開始,關於微信將要向用戶收費的傳聞先後出現了三個不同版本,迅速擴散,然後又一一被微信團隊、騰訊公司闢謠。

消息流傳的時候,網民們一邊表示如果收費就不再使用微信,一邊將矛頭對準了電信運營商和工信部。儘管,三大電信運營商和工信部,從頭到尾就沒有提過要向用戶收費。

但到了3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的表態讓微信收費一事浮出水面。當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參加第二屆「嶺南論壇」時表示,微信有收費可能,但不會大幅度收費。工信部正在協調運營商向微信收費一事,他們會考慮運營商的合理要求。

主管部門的介入,讓網絡民意沸騰起來。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裡,網友們轉發微信收費的消息,表示「若微信收費將不會繼續使用」;《京華時報》發表評論《微信收費叫不醒裝睡的壟斷者》稱,即使對微信運營方收費,而對用戶暫時免費,「最終也難以避免騰訊通過其他途徑把成本分攤給用戶」。

4月5日-7日中午12點30分,《瞭望》週刊社旗下系列刊物就「微信類OTT服務是否該收費」進行了一個新浪微博網上調查,一共3923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71%的參與投票者認為「都不應該收費,畢竟騰訊還未從微信盈利」。

「一個從業三十年的技術專家,居然打不過一個毛孩子。到工信部打官司,實在是下下招。」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儘管有懲罰騰訊對電信運營商語音、短信業務侵蝕的嫌疑,但信令衝擊影響通信網絡安全也是事實,中國移動其實並不完全被動。

4月7日,中國移動業務支撐系統部副經理寧宇撰文質問,《誰把黑鍋扣在中國移動的頭上》。中國移動高層先後5次就OTT問題表態都強調共贏合作,從未涉及對用戶的收費問題,但互聯網圈和媒體一擁而上對中國移動進行缺席審判,一致認定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砸了中國移動的飯碗,所以中國移動夥同工信部對騰訊下黑手。

2G網絡,架不住智能手機

在電信運營商和OTT(Over The Top,繞開電信運營商、基於互聯網提供的服務)之爭中,OTT佔用信令資源,是被電信運營商拿出來為收費辯解的核心問題。

2012年12月5日,中國移動總經理李躍在「中國移動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率先拋出信令問題,稱「騰訊QQ佔用運營商信令資源非常大,原來的一些機制不太適合傳統運營商的網絡設計」。

此後運營商一直沒有從技術上解釋清楚信令問題。南方週末記者向中國移動新聞發言人核實信令問題,得到的回覆是「OTT業務的運行需要持續佔用通信網絡信令資源,容易造成通信網絡擁塞,不僅影響基礎通信業務的質量,也給基礎通信網絡的安全運行帶來隱患」。

2013年4月9日晚8點45分,微信團隊在微博上發佈消息,稱正在啟動2.5G網優計劃,和運營商運維部門共同探討信令解決方案。微信團隊認為,從本質上說,信令問題是上一代的2G網絡不能支持智能手機時代的App長期聯網特性而產生。

拋開晦澀的通信術語,不妨把無線網絡傳輸想像成公路運輸。無線頻譜資源是有限的,即公路總數是有限的,同一時間裡一條路上只能跑一輛車,由控制中心根據收到的發車請求自動分配道路。當你打開微信編輯好一條信息按下發送鍵,相當於向道路控制中心發出了請求(信令),中心根據各條道路的忙閒情況,為你分配一條通道(信道),相應的內容以數字形式從信道傳輸完畢,這一通道又可以騰出來跑別的車輛了。

網頁瀏覽、FTP、視頻點播等數據業務的上路請求不多,一旦上路運輸量很大,視頻點播動輒幾兆;微信上路請求很多,但每次運輸量很小,一個笑臉、一個字,只有兩個字節而已。控制中心收費是以運輸量(流量)來計算的,如果說視頻點播是大貨車,微信就像是小三輪。

小三輪運輸量小不說,還總是要保持在線,不斷發出上路請求佔用通道(心跳信號),尤其在2G、2.5G網絡裡,語音和數據共用信道,微信類OTT應用影響到其他業務,這就是運營商意見之所在。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2月,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約11.3億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只有約2.6億戶,還有8億多2G用戶(主要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跑在GSM網絡上。

GSM是2G時代最主要的移動通信標準,其設計理念始於1990年代初,主要為語音通話服務,雖然也有後續演進,但只是針對新業務做的修補,真正在設計之初就將數據業務納入考慮的,要到3G網絡。

一位來自海外知名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OTT帶來的問題是兩個方面,一個是保持在線的心跳報文,另一個是更有殺傷力的業務報文。心跳是個顯性問題,電信運營商和OTT可以協商,將心跳頻次可約定為雙方都可接受範圍,但由用戶發出的業務報文是無法控制和限制的。GSM無法預料到現下OTT的威力,無法實現支持7億用戶基礎通訊業務的同時,還能滿足6(信令):1(業務)的微信業務。

其實,OTT帶來的信令問題,從手機QQ時代就存在了,2010年李躍曾專程去深圳協調此事,有知悉此事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騰訊為手機QQ向中國移動補交過一筆信令費。南方週末記者向騰訊公司公關部門求證,他們沒有回應這個問題。

另一個令電信運營商不爽的問題是,其自身的語音通話、短信、彩信業務受到來自OTT的極大衝擊,並日漸有被替代之勢。於是,中國移動計劃把飛信和飛聊合併,升級為融合通信產品,而中國電信也計劃於近期推出「翼信」產品,對微信展開攻勢。這是佔用信令資源這個技術問題背後不可忽略的商業背景。

網絡升級,還是收費?

運營商向公眾拋出了技術問題,但並沒有給出相應的技術解釋,更不用說技術解決方案。

倒是騰訊先發聲。2013年3月31日,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在深圳舉行的IT領袖峰會上表示,微信對信令的佔用更多的是在2G、2.5G網絡上,在3G網絡應該遊刃有餘。4月7日,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博鰲論壇上也表示,在中國2G、2.5G的網絡上心跳確實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3G/4G上這個問題更容易解決。

上述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3G有針對短包低速率業務的特別信道設計,不會佔用過多系統資源,GSM沒有這個機制。從理論上講,4G信道容量相對巨大,載頻資源是GSM的100倍(200KHz vs 20MHz),再加上3G用戶目前不飽和,所以還看不出問題。

3G並不一定能保證不出事。2012年1月25日,日本電信運營商DoCoMo出現WCDMA網絡癱瘓,就是因為VoIP發出的信令太過頻繁。而在2008年iPhone3G剛問世的時候,AT&T也出現過類似問題。

在海外,GSM已經陸續開始退網。歐洲、美洲3G網絡展開比中國至少早5年。

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加起來至少八億GSM用戶,這樣一張大網,「目前看,真正退網過渡到3G/4G,至少還需10年。」上述人士認為。

正視GSM網絡存在的客觀現實,是解決運營商和OTT之爭的前提。顯然,收費並不能從技術上徹底解決問題,所以運營商提出的收費一說,受到普遍質疑。其中,來自中國計算機學會的聲明對此進行了全面反擊。

4月6日,成立於1962年的中國計算機學會就「微信收費」事件發表聲明,反對三大國有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在未經有關法律程序的情況下試圖增加收費名目。如果開啟對微信的收費,則所有中國增值電信業務(如電子郵件、網絡遊戲、網上交易、搜索等)都可能被強制收取所謂的「信令費」或其他名目的費用,這顯然不妥。

學會認為,在全球僅有的數例「信令風暴」事件後,國外基礎電信運營商均通過技術創新、加強自身基礎建設解決,而不是通過收取「信令費」的方式解決。

這項聲明指出,對微信收費涉嫌雙重收費;以「信令」造成基礎電信網絡癱瘓為藉口而收費沒有依據;對微信收費本質上是壟斷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利益之爭;建議國家加強對電信領域壟斷行為的監管,盡快開放電信市場。

重訂規則?

儘管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要在市場競爭當中,企業間「一對一」地談判形成一個定價,堅決反對佔據壟斷的地位串通定價;但是主管部門介入,已經被想當然地貼上了政治標籤。這時,運營商和微信之爭,已經明確地從技術之爭轉到商務層面——收費。

前述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人士認為,此舉不是為了補齊運營商在業務上的損失,就算有十個騰訊也補不回來。中國移動這幾年TD手機的滲透率不高、網絡建設也不全面,移動還是靠GSM維持。而GSM已經進入生命週期的晚期,再追加大幅投資既無法根本滿足用戶的數據業務需求,也不划算。TDS靠不上,所以中國移動近幾年的重點是WiFi分流和TDD/LTE的推廣。

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的目標,是要建立新秩序,要讓大家認清楚「管道」不可濫用。利潤分配的規則要重新制定。

但2010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通過的網絡中立原則,就要求運營商網絡服務管理透明,不得屏蔽合法內容,不得進行不合理歧視。這被認為是解決運營商和服務購買者爭端的法則。

按照這一中立原則,電信運營商只負責按流量付費,不管你跑的是視頻還是微信,都不能以信令為由再收費。

而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景在微博上稱,「要把微信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優化與基礎通信網絡的契約關係應該是它的基點之一。傳統上簡單、互不相關的中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結果可以預料,收費會是象徵性的,但一定會發生。」上述接近中移動的人士表示。

一位ID號為「我和小寶的互聯網生活」的網友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請踩著別人的肩膀而不是屍體前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64

失控有理 微信放膽攻擊金雞母

2013-04-22  TCW
 
 

 

中國市值最大的網路公司騰訊,用兩年時間創造了微信(WeChat)奇蹟,這也等於讓威脅原有產品QQ即時通訊的創新,因此而產生。

騰訊為何敢開發一個會威脅現有產品的創新?創辦人馬化騰又為何敢把大權,交給一個原本只是負責研發信箱功能的經理人?這個兩萬多人的組織,為何沒有因為疊床架屋的組織架構,而讓創新胎死腹中?答案:都來自於「失控管理」。

據騰訊公布的二○一二年財報顯示,其公司營收達到人民幣四百三十九億元(約合新台幣兩千一百二十四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五四%。若論營收,騰訊的總收入已經超過了當地四大網路公司,包含百度、新浪、搜狐與網易的總和。

在微信推出前,這家企業的所有產品都是圍繞著航空母艦:「QQ」所產生。QQ在一九九九年誕生,它就像微軟的MSN一樣,你只要在電腦安裝這款軟體,就可以傳送檔案、訊息、打視訊電話等等。全中國有十億網民,QQ用戶就有八億。「在中國,沒有QQ帳號,就等於斷了手腳。」一位台商如此形容。

成立體制外游擊隊竟與金雞母QQ爭利

QQ是從電腦平台起家,雖然騰訊早在二○○八年開始讓QQ進入手機,讓人擺脫電腦制約,可以隨時隨地與人交談。但是二○一一年,騰訊打造的微信,卻僅用四百三十三天就有一億名用戶。這形同是開發一個新產品,來傷害自己獲利的航空母艦。

微信的大腦、騰訊副總裁張小龍說得更是直接,「在發展微信的初期,最大的對手並不是米聊(編按:米聊是小米科技推出的支持跨手機作業系統平台,可與線上聯繫人發訊息和收發圖片)或其他外部競爭者,而是手機QQ。」

騰訊在二○一二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財務報告中,有更強而有力的證據。報告中顯示,QQ用戶增長速度及用戶活躍度增長「明顯放緩」,其中騰訊QQ遊戲平台,同時在線用戶成長率下降六.四%至八百八十萬人。財報中,二○一二年,手機QQ被提及兩次,微信十二次,顯示微信被重視程度已經高過手機QQ。

時間回到二○一○年十月,馬化騰收到當時掛名廣州研發部門總經理、但主要只是負責QQ信箱開發的張小龍的一封電子郵件,內容建議騰訊應該順應移動上網趨勢,推出移動即時通訊產品。不過,張小龍也在信中提示,如果這個技術成功,最大風險是對現有的QQ造成衝擊。

馬化騰不是不知道這是趨勢,但一直沒有定下明確的實施計畫,他不知道這會對現有產品造成多大衝擊。最後,他決定啟動這個計畫項目,取名「微信」,他給了張小龍人民幣一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億八千三百萬元)的研發資金。但他並沒有給這新團隊一個研發組織,而是要張小龍自己找人籌組團隊。最後,一個十三人的團隊開始,進而打造出今日的局面。

十三人,僅占騰訊總員工兩萬名的萬分之六;人民幣一億元,是這家營收數字人民幣四百三十九億元的九牛一毛。在此之前,張小龍根本不是核心決策圈內的人物,馬化騰授權張小龍做微信,等於給了他體制外的游擊軍隊。與其說馬化騰運氣好壓對寶,不如看看他容許「失控」的態度。

以失控來成就創新代價是浪費資源、內部失和

《失控》(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台灣未引進),是張小龍最愛的作者、科技趨勢觀察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所著。在他筆下,失控令人不安,也正是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才能成就創新。

當時馬化騰帶領的騰訊企業已經是兩萬多人的上市公司,產品線有一千七百項,資源投入計畫已經被要求要非常精準,但是馬化騰一直有隱憂:「當團隊規模變大以後,到底我們如何能夠克服大企業病?比如員工人數增加非常快,像去年增加六○%,以及文化的稀釋,包括管理方面,其實會產生很大的問題。」他說。

就算他接受由下而上提出的建言,他又如何知道,誰的方案才是會成功的案子?最後,他選擇「放手失控」。「當時微信出來的時候,很多團隊都想做,但動作和投入度都不一樣,後來是兩個團隊都做了,也都不知道對方進展,我讓他們同時啟動。最後,我們廣州的團隊先跑出來,而且產品設計思路,水平高很多。」馬化騰說。

他口中的廣州團隊,就是張小龍的團隊,而非內部原本規畫做無線相關產品的部門。如果馬化騰最初只是想把所有資源集中給按理來說最專長的團隊,今天,就不會有微信奇蹟。

馬化騰用失控換來創新,也付出代價。例如造成資源浪費,內部也會感受到強烈的競爭壓力。就像幾個月前,QQ不在狀態欄顯示「微信接收信息」的消息,這代表QQ抽掉推廣微信的渠道,兄弟鬩牆被赤裸裸的暴露在公眾前。

不過,從去年四月二十三日,馬化騰跟凱文.凱利的對話看來,這條路,馬化騰還會繼續走下去。他說,騰訊未來可能會繼續在底層做產品時放權「失控」,這相當於讓它自然長大,跟內外部競爭,直到產品做到一定程度,在競爭後突圍,公司才會介入輔助力量,進入可控狀態。

放棄有效賺錢模式爭搶移動用戶拚未來

這是條險路,騰訊過去十年的經驗已經太習慣了,做起產品後,兩年內有效賺錢的模式立刻運作,如「桌面QQ」在二○○一年時線上突破百萬,二○○三年便有了產生鉅額收入的「QQ秀」業務,但這次,這個沒有經過精密部署的微信,至今還沒有具體的獲利模式。

馬化騰這麼堅定前行,是因為全球PC產業已連續三年衰退,根據市場研究機構NPD DisplaySearch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中國3G智慧型手機銷售量可望達二億五千萬支,較去年成長六六%,全球市占率為三○%。騰訊要搶進移動用戶的視線裡,微信,就是最重要的敲門磚。

當我們明知一切都要創新,卻仍小心翼翼想確保不損及原有獲利來源,已成功至少十年的騰訊卻讓自己失控冒險。騰訊能做到,或許是願意面對現實,因為與其被動的被時勢推到險境,不如再賭一次。

【延伸閱讀】微信之父:讓產品隨使用需求長大

馬化騰對「創新規畫」失控,而「微信之父」、現在的騰訊集團副總裁張小龍則主張:產品設計也要失控,廠商不要一直想要預期規畫產品應該是怎樣,應該要讓產品隨著消費者內心的渴望,而自然長大。

被《華爾街日報》評為二○一二年中國創新人物的張小龍,其實是有點宅的工程師,他喜歡聽麥可.傑克森的音樂,軟體界用「文藝感性理科男」來形容他,他深居簡出,不喜歡開會,最喜歡的事就是討論產品。

張小龍並非一開始就待在騰訊,一九九六年到二○○○年間,他一手推出的電子郵件軟體Foxmail,被當時美國最知名的科技網站ZDnet評為五星級軟體。二○○五年,擁有五百萬用戶的Foxmail被騰訊購併,張小龍因此投入中國軟體巨擘馬化騰的麾下,負責帶領兩百多位研發工程師。

張小龍懂技術,也會洞察使用者心理。舉例來說,各種即時通訊軟體都會顯示對方讀取訊息的時間,但這個功能在微信上並沒有出現,因為張小龍考慮到,很多用戶閱讀後不想留下痕跡便作罷,「用戶沒有表露出來的需求,我們也要實現它。」

人都喜歡簡單,「只有做到極簡,才無法被超越。」當馬化騰看到微信的創新被他人模仿,而問張小龍是否需要多提供些「細化」的功能時,他如此回絕。

張小龍比其他工程師更願意深入了解消費者及其需求,因此創造了今日的微信奇蹟。(文●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47

陳一舟稱微信是最大對手,他找對對手了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441.html

昨日(5月14日),人人公司公佈了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本季度的淨虧損依然高達310萬美元,不過好消息是相對去年同期的1360萬美元淨虧損,這已經算是不錯的業績了。

「我們認為微信是人人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在出席第一季度財報分析師會時,人人公司董事長兼CEO陳一舟拋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在陳看來,人人的最大競爭對手一直在變化幾年前是開心網,一年半以前是微博,過去一年半時間裡主要是微信。

微信真正是人人網的最大對手嗎?旁觀者不得而知,不過微信確實是讓陳一舟如臨大敵。2012年3月,人人網發佈了幾乎是微信的克隆版應用「私信」,並強制用戶安裝該軟件。然而在用戶的怨聲載道中,私信於今年初宣佈停止服務,持續時間前後不到一年。

不過「私信」的匆匆夭折並不妨礙陳一舟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暢想,昨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候,陳一舟公開表示,人人今年的主要任務是回歸社交本質,其中最核心的點在社交通信方面,這將在人人的移動客戶端集中體現。然而人人網真能做出和微信分庭抗禮的移動產品嗎?我們拭目以待。

以下為陳一舟在財報分析師會上的觀點摘錄:

我們以前談過這個領域的競爭局面,我們認為微信是人人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當然主要的競爭對手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幾年前是開心網,一年半以前是微博,過去一年半時間裡主要是微信,微信背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騰訊,騰訊在即時通信方面非常有經驗,微信與騰訊過去十年來的核心業務密切相關,所以他們非常有優勢。往好的一面看,微信大概是最後和最強大的對手,我們如果過了微信這一關,估計前途就會一片光明。

(i黑馬註:陳一舟去年在接受創業家雜誌專訪時,曾就移動互聯網的圈地戰略進行過個人的闡述:

去年我們剛上市的時候,有一個季度稍賺了點錢。這好日子也沒過幾天,等到二季度,智能手機又火。我說完了,又要開始折騰了,又到圈地的時候了。移動互聯網的圈地,這個過程其實特別折騰也特別累,你的馬能跑多快你就能圈多大的地。可是圈到的地是鹽鹼地,很可能要付出幾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原來一樣的收成。不僅如此,很多小公司不像巨頭們有那麼大的現金流,經不起折騰。人人還沒享受到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紅利,微博又來了;微博才火了沒有幾天,微信又起來了。)

微信一推出朋友圈功能我們就注意到了,也一直在觀察朋友圈的表現,在圖片分享領域我們奪取了很多市場份額,特別是在白領用戶階層。人人網這樣的社交網絡和即時通訊以及類似Twitter的社交服務有很大的區別,就權限和分享開放程度來看,社交網絡服務位於類Twitter服務和即時通訊服務之間,類Twitter的平台完全開放,類似微信和Line這樣的即時通訊服務比較私密,社交網絡基本算是兩者的結合,在PC時代非常有優勢,人們想找地方去旅遊,對分享圖片需求很大。

而在移動端,通訊在智能手機沒出現的時候就是功能手機的主要應用,人們用手機主要就是打電話、發短信,智能手機時代依然如此,所以移動端現在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社交通訊」(social messaging)方面,我覺得機會在招手,我們需要進一步進行產品創新,將社交網絡產品移動化,如果有進展我們會公佈。

(i黑馬註:陳一舟在接受創業家專訪時,曾介紹人人網的移動互聯網方面的重點在應用層:

移動互聯網公司多數壽命都不長,早期可以快速佔據一個位置。短平快的東西可以很快速地衝起來,但是現在大家都會,長期效果沒有。計算機互聯網裡,最難的產品是操作系統。 歷史上來說,最賺錢的公司都是操作系統公司,比如說微軟,蘋果,以及谷歌。從PC的歷史經驗看,要在移動互聯網有所建樹,一定要離操作系統更近,這樣才能掌握入口。這裡最典型的是小米,小米相當於給安卓OS包了一個皮,這個皮是最成功的一個。雷軍有技術優勢,這個仗不是一般人能打過的。甚至強過其他一些相對傳統硬件公司,小米的融資能力、宣傳能力和互聯網理解都強很多。

我們在移動互聯網就更多專注在應用層。往上跑,研發做產品。雖然這條路很難,有很多企業也在做,不過人人網就像一個大飛船,大家都圍繞著這個飛船,補一補窟窿,讓飛船更快些。事實上,在一個大的平台上做升級還是比較划算的,很多小公司還停留在怎麼找到更多用戶的問題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49

微信營銷案例:粉絲單日暴增6萬的秘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522.html

來源: i黑馬 作者:李軍

單日增粉峰值57805,單日互動峰值173734,運作國色天鄉樂園官方微信一個月粉絲達到6位數,在西南圈裡算是一份還不錯的成績單。數據龐大的背後是我們也並沒有完全思考清楚所有問題,只是圍繞著清晰的商業目的不斷的摸爬滾打中尋找前進的方向。概要分享一些過程中的感想和經驗,不見得都對,供大家參考。

一、你的商業目的是什麼?

「我們想做微信!」

「為什麼想做啊?」

「現在大家都不玩微博跑去玩微信了啊!」

「你們企業最需要的是什麼啊?」

「呃,口碑和美譽度吧。」

「哦,微信私密性太強欠缺傳播性,做不來口碑,你還是去做微博吧。」

平時遇到太多的客戶對微信有興趣,恨不得馬上進去搗騰一番。但大前提是企業得想清楚自己的商業目的是什麼,你到底要解決什麼。如果你的商業目的根本就是微信所解決不了的,折騰的再厲害都是0。在我們看來,用微信做客戶服務和二次銷售是最適合的方向。

二、目前微信營銷所處階段:圈用戶

你知道微信營銷該怎麼做麼?相信99.99%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有的時候我們也不完全確信什麼做法才是最有效的,但有一點無疑:無論怎麼做,沒有用戶一切都是空談。零星幾個粉絲,還專門去做運營和技術開發的事情相信不會有多少企業願意幹。

同時,微信一定會像微博一樣,越往後期做用戶的難度越大,畢竟用戶關注企業微博/微信的數量是有上限的。按新浪的數據,平均一個用戶會關注8個企業微博,微信的這個數值肯定更低,而且低得多。往後圈用戶的難度肯定越來越大。在當前階段能圈到用戶的企業主已經是贏家了。

三、圈用戶的兩種方式:自有用戶和微博用戶

微信的起點相比微博是高上很多,其表現之一便是獲取用戶的難度相比微博是明顯難的多,很多小企業是很難解決用戶的問題。目前獲取用戶的主流方式有兩種:

1、轉化自有用戶

一些本身具有品牌影響力和顧客群的企業具有天然優勢,對於他們,只要合理的使用其門店、POP、DM單等資源就能實現將已有用戶轉化到微信。例如廖記棒棒雞,就是利用了其近200家門店的優勢,門店發起「加微信送3元」的方式來轉化用戶。

2、從微博轉化用戶

微博用戶和微信用戶的重合率非常高,同時微博的媒體特徵造就了其具有很強的信息擴散能力而利於快速爆髮式積累用戶。比如國色天鄉樂園,便主要是通過微博來做用戶。

通過微博做用戶其實也分兩種:自有用戶(自己官方微博上的粉絲);陌生用戶(普通的微博網友)。多數企業都會關心,獲取陌生用戶的成本有多高?按我們目前的經驗,最低也得10元/個,還別嫌高,這還是有品牌知曉度的企業在策劃/執行等方面極其優秀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達到的,而且今後一定越來越高。如果哪個企業告訴我他們獲取陌生用戶的成本高達幾十塊,一點都不令人吃驚。

四、微信運營三部曲:用戶、粘性、結果

微信運營,首選需要獲取用戶,其次需要實現用戶粘性,最後達成商業目的。獲取用戶不再贅述,前兩點做好了結果是水到渠成的過程,主要說說「粘性」。

當粉絲達到一定量級後,最關鍵的便是粘性(你也可以理解為與粉絲之間的關係深度)。微信和微博一樣都屬於社交類平台,只有當官方微信和用戶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形成了較強的粘性後,才可能更大程度上實現商業目的。邊交朋友邊做生意,這是才是社交平台區別傳統媒體或平台的本質。

微信實現粘性的核心是什麼?內容和客服。

1、內容

內容的基本原則跟微博一樣:有價值+有品牌相關性。如果你推送的內容不能給用戶創造某種價值(或娛樂/或利益/或信息),等著每天的掉粉猛增吧。如果你推送的內容長期跟品牌無關,不僅我會懷疑你是不是在浪費時間粉絲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加錯微信了。

2、客服

在與客戶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反覆強調客服工作的重要性。看似簡單的工作,對用戶的粘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會直接影響到微信的成敗。關於這一點,下面將單獨詳細闡述。

五、運營的難點1:客服

1、為什麼客服如此重要?

請注意,我這裡用的是「客服」的說法,而沒有用「互動」的說法,雖然本質的工作是一樣的,但「客服」的說法更能闡明它的重要性。要理解它的重要性首先要理解微信和微博的一點重要區別:微博是媒體,微信是溝通工具。

微博是媒體,是「一對多」的模式,所以你發佈一條信息後,用戶在下面可能僅是進行一個隨意的評論參與,即便官微沒有搭理他,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微信是溝通工具,是「一對一」的模式,當他向你發送一條信息時,一定是帶著問題的或者是溝通意願的,是會期待你的回覆的,如果你不搭理他勢必引起對方的不滿(微信的留言相當於微博裡的私信)。換句話講,微博裡是有評論和私信功能區別的,評論你可以不回但私信你得回;而微信是只有私信功能的,你必須得全部回。一旦你不及時回應對方,就可能對你們之間的關係造成危機。

2、為什麼是難點

主要便是在信息量上,微信與微博的機制差異造成微信的客服量是天然大於微博,不是大一點而是大一個量級。一個典型的現象是,如果你組織的是微博活動,一些用戶不明白則回去翻查活動微博下的評論去尋求答案甚至會用戶之間相互諮詢;但如果你組織的微信活動,當用戶不明白的時候就只有向你諮詢了。

尤其在做活動的時候,信息的量級會造成客服人員完全無法處理。例如國色天鄉樂園5月7日時,互動信息量超過17萬,後台的海量數據完全是爆髮式的,一些用戶的問題諮詢基本上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中無法處理。當天由於一點技術問題還出現了點小插曲,20分鐘裡500個粉絲收到了錯誤的系統回覆,手忙腳亂中先是安排了六七個人來緊急應對然後專門兩個人分工合作給這500人發信息(微信系統最多能容納4萬條左右的信息,當天總信息量是17萬,處理晚了的話,這500人的信息就找不到了),而且他用戶的諮詢信息則是只能忽略了。

3、如何解決

專門的人力與流程機制是必不可缺的,同時結合技術開發也是必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76

微博微信發展之路:似敵似友?未來成敗綁在一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598.html

一直以來,將微博微信放置一塊進行對比已經成為眾多互聯網人對這兩款產品進行討論的慣有模式,在最近阿里巴巴正式入股新浪微博推動微博商業化之路之後,部分互聯網人士也忍耐不住心中的激動跑去打探了一下微信的消息,結果從可信渠道了得知了微信下一版本的主要更新之後,更是興奮的丟出一句「微博和微信日後將走上垂直和平台的不同發展之路」的結論。

毫不意外的是,當這樣有點新穎的觀點放置這個新舊迭代速度堪比白天黑夜變化的互聯網之後也的確可以輕易地獲得一大批人的高度關注,因此當那位提出微博微信將會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的前輩提出網絡文學或將成為微信商業化的第一個目標,有可能給當前的網絡文學網站帶來巨大的衝擊之後,人們的視覺焦點或許也就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默認同意了微信微博將走上不同發展之路觀點,要聲討也主要集中在了網絡文學、微信、網站文學網站這三者的關係之上。

 

小謙左思右想還是認為微博微信就性質而言都是有可能發展成為平台的,而且不管這兩大平台的側重點是否一致,其涉及的競爭領域基本也會重複,因此筆者認為現在提出微博微信將各自走上垂直於綜合平台的觀點或許不大合適。

首先,在筆者妄圖證明自己的看法擁有一定道理之前,先小小引用下資深互聯網人士管鵬最近透露的微信5.0消息。

據管鵬透露,微信5.0與上一版本相比,除了添加微信遊戲平台和與騰訊旗下支付產品財付通連通在一塊的微信支付系統之外,還通過微信支付系統和微信公眾平台的緊密連接增添收費訂閱功能,推動微信的商業化進程。

由此可見,完善平台基礎服務,吸引用戶參與平台構建已然成為了微信商業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即使這樣由各種紛雜勢力共同構建的移動商業平台面世了,難道有阿里這個電商大巨頭加入的微博就只能走電商、媒體,這種自主運營的路線,淪為一個流量輸送管道,從此好好守住自己的幾年下來打造的基業圈點錢然後再涉足新的領域了嗎?下面我就分別從支付、文學、電商、媒體四個方面說明下我認為微博微信並無垂直平台之分的原因。

支付功能:微博的支付寶VS騰訊的財付通

在支付方面,微博的支付寶與騰訊的財付通相比並無劣勢可言,阿里入股微博之後,必然也期望微博可以擁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讓自己的投入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的。在阿里入股微博僅僅只是為了在微博平台上獲取更多的有效流量的目的明顯無法令人信服的情況下,阿里拿出更多的阿里集團資源共同推動微博的發展又有什麼不可能?

在眾多資源中,淘寶、天貓等阿里電商共同採用的支付產品支付寶就是一款與騰訊財付通在綜合價值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產品。因此如果說微信有能力連通財付通打造一個全新的微信支付系統,微博就也可以迅速打造一個與微信支付系統媲美的微博支付系統!

用戶通過微博看到包含有交易信息的微博信息之後,直接利用微博平台進行支付交易、在實體商場購物的時候,使用移動設備上的微信支付系統通過二維碼掃瞄的方式進行移動支付。微博和微信都有打造一個移動支付系統的能力,因此支付是無法在綜合平台名單上將微博划去而將其歸為垂直的。

文學:微讀書、網絡文學網站、微信文學

不管微信是否想要利用微信打造一個文學平台,微信文學都將給人們帶來一種新型的文學閱讀體驗。暫時不談及預測「網絡文學將成為微信商業化第一步」的王聰佶老師認為的微信文學和文學作者、文學網站們的關係,已經擁有離線信息推送功能的微信在文學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優勢,文學內容一經發佈,即可快速以離線的形式到達用戶手機中,這樣一來用戶就不用不斷地刷新網頁,看看作者是否已經更新,甚至還有可能不用再擔心自己現在長期關注的提供盜版文學內容的公眾賬號裡面的文學內容更新不及時了。

(註:如果首發的正版內容直接通過文本內容的方式發送到付費用戶賬號的話,微信方面在短時間內也難以阻止盜版者直接通過接口等技術手段將正版信息直接快速轉發,因此在微信平台並不能給正版文學內容方提供強有力的內容保障之前,王聰佶老師文章中令人無比嚮往的新型移動閱讀生活——微信文學體驗生活將成為推動微信商業化之路的第一個動力的夢想或許就要落空了,畢竟閱讀的地點都通過微信內嵌的瀏覽器跳轉到其它的文學網站上去了,微信哪怕有可能參與到付費作品的分成計劃當中,得到的利益與微信文學的最大理想價值還是存在不少距離的,這方面與王聰佶老師認為的微信文學將大大衝擊文學網站的看法也就有了部分出落)

所以,小謙我雖然看好微信文學未來的發展前景,但也不大同意微信文學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對文學網站造成巨大的衝擊,成為微信商業化的第一槍。哪怕微信打造出了一個微信文學平台,自己簽約作者與盛大文學集團等比較有實力的移動網絡文學勢力競爭,王聰佶老師所想的「微信提供一個可以讓作者們獨立寫作發佈的渠道,大大衝擊文學網站」的情況在短期也不大可能出現。

為什麼呢?要清楚,如今建立一個擁有支付功能的網站已經不是難事,按理說如果作者自己做個獨立的文學網站,專門發佈自己的文學內容是可以獲得一定反響的。但是為什麼沒有看到通過這種方式做成功的作者?不知道網絡上的那些年收入百萬以上的擁有正版盜版幾百上千萬讀者的網絡作家們是否萌生過這樣的想法,如果大多數作者在需要保證速度和質量的寫作時還有能力做好內容合作、內容推廣的話,我想這個時代或許早就已經是另外一番模樣了。更重要的是,無論微信文學資源多麼強大,微信文學也不可能成為作者們的全部,脫離了文學網站的作者整體上是要獨立的作者要更強的,利用微信文學賺點小費很有可能,但是如果專職作者們將作品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微信文學上的話,那便是自尋死路的做法。

因此,我認為當前情況下說「微信文學是最先給微信帶來巨大商業利益」的話還是不太合適的,這樣如果要從文學方面將微博驅趕下馬就更不合適了。因為即時微信文學商業平台構建起來了,微博的文學之路同樣也是光輝一片。新浪微讀書平台早已悄悄上線,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早已在整合新浪讀書的文學資源的基礎上和在最大的移動閱讀版權方——中國移動基地合作推出了數萬計的各種品類作品,如果微讀書能夠大獲成功,屆時文學閱讀方面也就能夠引發一場微博讀書熱,那微博文學的內容就不會比微信文學差。

據瞭解,微讀書上的文學作品,可以通過微博平台閱讀、評論、收藏,如果有用過的朋友們一定也覺得這種有點正規的微博閱讀方式在習慣了經久不變的網絡文學方式之後確實有點特色。本身就已經構建了平台,哪怕微博在文學方面的實力再不濟,在可以對等的文學資源面前,有平台有體驗的微博為何就無法在文學方面與微信分庭抗衡,在移動閱讀領域打造兩個新閱讀平台出來?

收費公眾賬號VS收費加V微博

有了支付系統之後,微信公眾賬號的付費信息推送也變得更加容易,只要是花錢訂閱了付費公眾賬號的用戶,收費微信公眾賬號一有新信息推送系統即可快速將其發送到用戶的移動設備上。由於微信離線技術的優勢,這樣的體驗相比桌面互聯網上付費RSS訂閱還要更甚一籌,但是難道微博就無法做收費信息推送了嗎?

同樣可以搭建支付系統的微博利用其多年發展起來一直致力打造的社交及媒體優勢,在信息的及時性、價值度都不會比微信收費信息差,在已有機構、媒體認證的微博賬號正在不停地向其關注者不停推送免費有價值信息的當前,微博平台也完全可以開闢一種新類型的賬號,成為收費的微博信息賬號。哪怕微博不屑於開闢這種跟風性質及其嚴重的付費賬號,利用和微博大號的合作,打著免費旗號推送和微信收費信息同等價值的信息,誰將佔據更大的優勢?微信收費公眾賬號推出之後,只能說是其商業化之路中的重要一步,靠此將微博甩至其後根本不可能。

電商:阿里電商VS騰訊電商及大多數電商勢力?

微信正在努力為騰訊電商及其他規模大小各異的電商勢力構建一個更適合微信電商的商業化平台,一旦平台基礎功能構建完畢,除了美麗說、蘑菇街、聚美優品、騰訊電商集團等實力較為強大的電商可以在微信電商平台上大膽佈局,以微博個人電商為主的眾多個人電商勢力也將共同增強微信電商能力,屆時微信電商平台將擁有國內外大多數的電商勢力,這股勢力如果一齊向阿里電商發動攻擊的話,阿里電商無疑將承受不住,因此在微信電商異常明朗的情況下,阿里及時不會放棄微博,但也還是極有可能會和其他電商勢力一般入駐微信電商。

但是,相比之下,微博電商也是不容小視的。在阿里電商返利的刺激之下,微博平台上早已擁有大量的電商營銷大號,這些不官方的電商大號在微博平台不斷地打壓之下尚且可以通過導流的方式獲取大量的收入,如果這一切都變得光明正大了,營收難道不會上升?

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各大品類的阿里網店一邊可以自己做微博營銷,一邊也可以將營銷任務分發給微博官方或者微博營銷大號,利用微博官方和微博營銷的粉絲優勢在提高關注度的同時,也為自己網店獲取更多的粉絲,增強個人網店的營銷能力。正如微博不是阿里的全部一樣,阿里電商也絕不可能是微博電商的全部,讓阿里店家及其他電商勢力自己做電商的微博電商照舊是一個可以和微信電商分庭抗衡的平台。

綜上,我認為微信與微博未來並不會出現平台與垂直之分,也就不存在微博微信會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的說法。受兩款產品目前在市場上取得的優異成績和背後的勢力影響,微信和微博將成為未來互聯網中共同構建新流量入口的似敵似友的產品,成敗幾乎綁定在一起,這樣分庭抗衡的預想對於未來的互聯網環境還算比較理想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9

微信探路海外

2013-05-27  NCW  
 

 

不管走到哪裡,與同行競爭或與心懷戒備的運營商談判,騰訊首先要解決的都是“化敵為友”◎ 本刊記者 王姍姍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 文站在泰國海濱渡假勝地普吉島的大街上,打開微信的 “查看附近好友”功能,下一秒鐘就可以看到一串長長的搜索結果列表。仔細研究這份列表發現,周圍同時在使用微信的用戶中,絕大多數不是中國遊客,而是泰國當地人。

風靡中國大陸的微信,正在試圖征服更多中國以外的市場。2011年秋天,微信推出第一個英文版本,並于2012年4月更名為WeChat,專攻國際市場。在東南亞以及中國台灣、香港等地投放大量媒體廣告,找明星代言,與當地運營商展開合作,與另一款先上市的移動即時通訊應用——WhatsApp一決高下。

微信還有兩個強大對手——韓國的 KaKao Talk 和日本的 Line。2012年微信收購了 KaKao Talk 13.8% 的股權,與之結盟,暫時與 Line形成“二打一”的對峙局面。

進入任何一個國際市場都非易事。

比如在越南,騰訊就遭遇從政府監管到用戶的強勢拒絕;而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或地區,不管走到哪裡,騰訊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化敵為友” ,小心翼翼地處理與同行或心懷戒備的運營商的關係。此外,騰訊還需努力弱化“中國屬性” ,以減少國際市場用戶的偏見。

香港三國殺

進入4月,香港 OK 便利店的門口總是站著一隻一人高的“熊大”——這是即時通訊軟件Line的招牌吉祥物。

香港是即時通訊軟件“兵家必爭之地” 。Line于2011年6月上線,和微信同在今年春節前後進入香港市場。Line 目前的用戶量雖不如騰訊,商業化卻相對領先。不過,最受港人認可的還是來自美國的 WhatsApp。香港是 WhatsApp 全球使用量最高的三大地區之一。

為在最快時間內打入香港市場,微信的“本土化”策略是與當地最大運營商電訊盈科(PCCW,下稱電盈)合作。電盈客戶在基本月費外,每月可加8港元購買 “WeChat 數據組合” ,即可無限量使用 WeChat 軟件。而內地微信用戶在訪港期間,下載免費的“PCCW Wi-Fi”App,便可享用 WiFi 服務。此外,微信用戶在電盈專賣店購買電信產品有一定優惠。

雙方在2012年年中開始洽談合作。

電盈無線業務市場營銷總裁林國誠對財 新記者稱,電盈主要考慮的是香港與內地日趨緊密的關係,當時雙方一拍即合, “我們都看得比較遠” 。在電盈看來,微信是內地重要的社交媒體平台,與微信合作潛力很大,有助吸納與內地聯繫緊密的客群,微信很多也是高消費用戶,有助帶動數據及漫遊增長。

目前在香港下載微信Apps 仍免費,電信商收取的是使用微信的流量費。 “這個8港元的套餐只是希望給用戶另一個選擇。 ”林國誠說,對於收費標準,當時做了很多研究,觀察用戶一個月大概使用的流量, “太高會失去吸引力,太低會虧本,最主要就是給用戶一個輕鬆接受的位置” 。

數碼通電訊公司于2012年中推出 WhatsApp 服務套餐,除包括所有WhatsApp 數據流量,亦包括1600分鐘通話及10兆的本地數據用量。後來WhatsApp 與和記電訊香港旗下的“3香港”合作,用戶每月付8港元即可在本地任用 WhatsApp。同時“3香港”聲稱于全球率先推出“WhatsApp 漫遊通行證” ,客戶以48港元的日費,即可于全球78個地區93個網絡無限使用 WhatsApp。WhatsApp 今 年 也 向Android手機用戶徵收8港元年費。

一名電信分析員指出,運營商推出廉價的即時通訊服務計劃,雖然未必對提升ARPU(客戶月均消費)有明顯作用,但重要的是培養用戶使用數據服務的習慣,推動未來增長。Line 進軍香港選擇的第一個合作伙伴卻不是運營商,而是零售商——OK 便利店。始自4月的這輪宣傳活動為期七周,耗資千萬港元。

Line 事業部總經理姜玄玭特意來港推廣。在他看來,Line 的定位與微信不同,較注重用戶的娛樂及通訊體驗。

Line 透過免費通話及短信累積大量用戶,並以出售卡通貼圖及社交遊戲創造收入。姜玄玭指出,Line 未來的收入模式會更多樣化,包括與卡通貼圖版權持有人合作,推出實體文具及玩具,以及收取商戶費用,成立官方賬號。Line 的目標是有八成香港手機用戶能採用Line 程序。目前,Line 也在與運營商展開合作洽談。

微信也在通過與商戶合作開拓香港市場。騰訊台灣及香港辦公室總經理譚樂文表示,從去年至今,公司在微信平台上與香港本地商戶做過多個推廣活動,反應熱烈。他以亞洲流行音樂節為 例,主辦單位在官方微信賬號上送票,用戶在微信上回答問題參與。結果600 張門票只用了30秒全部送出,最高每秒接收超過300個回答信息。此外,微信還推出了新年微信表情。在大年初一的高峰期,一小時內收到13萬句祝福語,以及有13萬獨立用戶在六小時內下載新年微信表情逾100萬次。譚樂文指出,這些數字都超出預期,反映微信在香港有一定用戶數量,而且活躍程度甚高。

此外,內地人熟悉的香港商場海港城,也在利用微信平台作推廣。其推廣及市場部助理總經理譚嘉瑩表示,目前海港城一天來自內地的旅客約10萬人次,內地消費者可通過微信緊貼香港消費情況,來港前先獲得購物優惠信息。

遊戲平台最賺錢

雖然微信很早就登陸了台灣地區的移動應用下載商店,但直到2012年10月,才算正式進軍台灣市場。為取悅當地用戶,微信請來了青年偶像羅志祥和楊丞琳做產品代言,不惜重金展開全媒體廣告投放。去年聖誕節前後還在台北人氣最旺的信義商圈新光三越商場附近搭建了頗具規模的活動廣場,市場推廣做得頗為 “入鄉隨俗” 。

雖然同樣是面對華語用戶,但騰訊 並沒有強化其在大陸市場已赫赫有名的“微信”品牌,而是特意有所區別,在台灣市場強推微信的英文品牌WeChat。

在強勢廣告的帶動下,微信在台灣地區的蘋果和安卓兩大系統應用商城的下載排名迅速攀升,一度排在熱門榜首。

微信在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Line。Line 比 WeChat 早十個月進入台灣市場。截至2012年末,台灣的智能手機用戶大約有1200萬,而 Line 自稱在台灣的註冊用戶也突破了1000萬。Line 在功能和商業模式上都超越了 WeChat,不僅為用戶提供免費的短信及語音通訊,為企業打造官方賬號,同時還擁有一個遊戲平台。Line 于2012年11月在台灣市場發佈了四款遊戲,其中有三款遊戲在一周之內便擠掉了 WeChat,成為該地區移動應用下載量的三甲。此外,Line 在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市場對WeChat也形成很大的威脅。

2013年春天,馬化騰對外公開表示,微信將在今年儘快運營其遊戲平台。有媒體報道稱,微信遊戲平台最快將于5月末在大陸市場試運營。未來除了 “入口之爭” ,遊戲平台將會是WeChat和對手拼搶最凶猛的戰場。

上 線 于2010年9月 的 韓 國 KaKao Talk 亦實力強勁。KaKao Talk 于2012 年7月推出遊戲平台,通過出售虛擬道具等獲得收入,與遊戲內容提供商按2 ︰ 8分賬。此外,KaKao 通過企業廣告項目和銷售網絡表情符號也能獲得一定收益,並嘗試用電子商務和本地生活服務結合,比如用戶可在App Store 中購買咖啡、零食等商品的代金禮券發給好友。但對 KaKao 來說,還是遊戲聯運帶來的收入貢獻最大——其遊戲平台僅上線三個月就幫助公司于2012年9月實現了單月盈利。

KaKao的對外擴張始于東南亞,再到日本和美國。KaKao與日本雅虎展開合作,將其日本分公司的半數股權賣給 了後者,以期迅速提升日本市場份額。

有意思的是,與此同時 Line 也毫不客氣地殺到韓國市場,與 KaKao 打得不可開交,還野心勃勃地試圖滲透微信的大本營——中國大陸市場。

Line 其實是韓國互聯網企業——NHN 日本子公司研發的產品。NHN 在韓國的明星地位一如騰訊在中國。如何在與 Line 和 KaKao 的這場“三國殺”中突圍?騰訊選擇了結盟。2012年4月,騰訊聯合韓國網游公司娛美德向KaKao 投資920億韓元(約5億元人民幣) ,其中騰訊以約合4.01億元人民幣投資占股13.8%,進入公司董事會,娛美德則占股3.8%。

敵友難辨

Line、KaKao Talk、WeChat 的 “三國殺”已在2012年集體戰至越南。這個人口近億的國家,擁有智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大約有1500萬,其本地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實力並不強,這給國際互聯網企業提供了機會。

2012年,騰訊收購了越南最大遊戲平台以及門戶網站公司——VinaGame (VNG)的31% 股權,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基於這個平台,2012年4月騰訊在越南市場推廣 WeChat,並于年底宣佈已經擁有100萬用戶。但一位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微信完成安裝後自動開啓的 “搜索附近用戶” (look around)的功能,被視為侵犯個人隱私,遭遇當地用戶的集體抵制。

從2012年7月開始,一些越南當地媒體以及科技博客一度質疑騰訊負責運營的 Zing MP3(越南最大的音樂分享網站)對搜索結果,以及 WeChat 對用戶發送的文字信息存在“敏感信息過濾” ,用戶要求騰訊移除信息過濾並提供更加透明的運營。

更大的阻力來自運營商。2012年年末, 越南軍隊電信集團副總經理阮孟雄對用戶發出警告稱,如果越南不對WeChat 這樣的 OTT 服務做出嚴格限制,越南將有可能面臨信息安全風險。

2013年2月初,越南當地的互聯網社區呼籲用戶聯合抵制 WeChat。此外,微信還引來了越南當地頗多的關於地圖標 界的不滿評論。

如果說早期騰訊海外擴張的主要阻力來自同類產品競爭,那麼在2013年後,更大的挑戰是如何處理好與 “電信運營商”的關係。和其他移動即時通訊服務商一樣,騰訊在國內市場遇到的收費難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體現。

據台灣當地媒體報道,2013年跨年夜前後,因為受到各類免費即時通訊產品的影響,台灣電信運營商的短信收入較往年下降了三成。而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的數據顯示,香港大年初一隻有1100多萬條短信發出,接收短信約2000 萬條,較去年同期減少了四五成。

在互聯網新技術的影響之下,韓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最近剛剛宣佈放棄傳 統的話音收費業務,完全轉型為數據資源服務提供商。

“運營商希望互聯網企業可以提供盡可能多的 APP 來吸引更多用戶,同時還想讓這些 APP 不僅為數據(data)付錢,還能為流量(trafic)付錢。 ”曾為韓國政府 IT 產業監管部門提供政策咨詢服務的 Kim Do-Yeon 告訴財新記者,KaKao Talk于創立一年內就聚集了1300萬註冊用戶,韓國本土90% 的智能手機都下載了這個 APP,完全攪亂了電信運營商的短信市場,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的利益關係矛盾重重。但Kim Do-Yeon 透露,目前韓國政府在心態上還是更偏向于扶持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正處在發展上升期的互聯網產業。

在德國最大的互聯網創業論壇NEXT 上,德國電信首席產品和創新官Thomas Kiessling 努力向與會者展示這家以德國政府為最大股東的老牌電信運營商是如何轉變觀念的。德國電信正在雲計算、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對機器)以及大數據等領域投入更大的研發精力。

“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我們自已,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時代真的變了。在這個新的時代,像Google、Skype 這樣的互聯網公司的確是我們非常大的競爭對手,必須正視、接受這樣的現實,所以我們必須革新。 ”Thomas Kiessling 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運營商現有的商業模式肯定難以為繼,未來運營商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平台級玩家,吸納互聯網企業,共同營造一個良性的商業生態。

“Skype 用免費來吸引用戶,沒錯,他們是搶了我們用戶,但他們的通話質量並不那麼好,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Kiessling 認為,電信運營商在M2M業務上仍具有一定的先發條件。

電盈的林國誠也對財新記者稱,未來幾年,微信在香港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 “作為電信運營商,當有新技術出現時不應逃避,更應及早把握先機,研究如何善用通訊應用及社交媒體帶來的機會,將其網絡發揮得更好”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