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人類解決能源危機的神祕功臣 頁岩氣之父 探勘新能源十六年孤獨路

2013-01-28  TWM
 
 

 

高齡九十四歲的喬治.米契,用他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他孤獨奮戰十六年,堅持到最後一刻,終於突破所有障礙,順利開採出頁岩氣,改變全世界。

撰文‧乾隆來

美國德州石油開採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富比世》雜誌稱他為「頁岩氣之父」,《經濟學人》報導頁岩氣引發的能源革命時說:「革命得力於許多因素,例如政府、資本市場、深度的能源產業結構、新科技的突破……,但是,最大的關鍵來自於一個人,喬治.米契。」今年九十四歲的米契,是個極為陌生而神祕的名字,除了捐助母校德州農工大學,以及休士頓地區的公益活動之外,極少在公眾場合曝光。

希臘移民的美國夢

父親改名打拚 讓他念到頂尖大學但是,米契徹底顛覆了能源產業。頁岩天然氣近百年來只是存在教科書內的理論,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將深鎖在既厚又重的岩層下的天然氣釋放出來。一直到米契研發出關鍵的「水力裂解技術」,頁岩氣才從教科書的想像,落實為白花花的鈔票,也為百年能源產業找到了回春仙丹。

米契從一九八二年以自有資金涉入頁岩氣開發,一直到一九九八年第一口井噴出天然氣,有十六年的時間,政府不支持、石油公司視為笑柄、公司員工像走馬燈般流動。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在漫長的挫折當中,「所有人,包括政府、石油業者與員工,都告訴米契,他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而已。」但是米契越挫越勇,打死不退,不斷試驗新的開採技術,最終突破了「水力裂解技術」的障礙。

二○○二年,當時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米契,將畢生的心血賣給Devon石油集團,公司作價三十五億美元,他個人擁有四六%的股權,一次兌現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名利雙收。

這種近似好萊塢電影情節、化不可能為可能,進而改變世界的英雄事蹟,卻是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開始的。

米契是希臘後裔,他的父親沙瓦.巴拉科夫普里斯(Savva Paraskivopoulis)在希臘老家是窮苦的牧羊人。二十世紀初,數百萬歐洲移民漂洋過海,看著自由女神像,通過紐約埃利斯島的移民審查,窮盡一生積蓄,才能踏上美國土地尋找「美國夢」。

但是,美國夢的真實面貌極為殘酷,沙瓦只能從最基層的勞工做起,而且紐約、芝加哥這些大城市,已經被先來的移民占住了,他一路向西,落腳在貧窮的阿肯色州,做鋪設鐵路的工人。

又臭又長的希臘姓名在美國很不討喜,一名火車站的站長叫不出沙瓦的希臘姓名,對他說:「你這名字鬼才念得出來,這裡是美國,從現在開始,我就叫你麥可.米契(Mike Mitchell)。」從此,希臘勞工沙瓦改用愛爾蘭姓名走天下。他往南打工到熱鬧的休士頓,有一天,他在希臘文的報紙上看到一張女生的照片,竟然費盡心力找到這個女生,而且在她訂婚之前橫刀奪愛,搶回來做自己的新娘。婚後,他在休士頓附近的小鎮開了一家擦鞋鋪,兼賣雜貨。一九一三年生下長子,一九一九年生了次子喬治.米契。

老米契一直叮嚀小米契,讀書是窮人翻身的最好途徑,而米契也展現讀書的天分,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讀到休士頓最頂尖的德州農工大學。

窮小子的翻身大計

打零工完成學業 與哥哥踏入石油業當時,米契家裡還是不寬裕,米契必須打零工、端盤子,勉強支應自己的三餐,但是繳不出四十九美元的學雜費,他寫信回家請爸爸想辦法;老米契厚著臉皮向鎮上的賭場老闆借了一百美元,「我父親向賭場老闆說,這個兒子念了大學,將來前途無量,他畢業後一定能還你這一百美元。」「但是,我爸爸只給我匯了五十美元,另外五十美元,他就自己留著用了。」米契在成功之後,透露他身無分文的父親如何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故事,老米契面對未知卻從不害怕,而且展現樂觀、機靈的生存本能,不斷推進自己的人生。

米契在德州農工大學念地質系,學習系統化的石油探勘技術,畢業後與大他六歲的哥哥強尼.米契,一起踏入石油行業。當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呼風喚雨的石油壟斷世代已結束,美國石油產業整合,只剩德州還有幾家零星的獨立石油開採公司。在哥哥的帶領與來自父親什麼都不怕的遺傳下,米契沒有進入大石油集團,而是與哥哥合組了獨立石油公司,成為「野貓開採者」(Wildcatter)。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很喜歡用俚語「野貓」(Wildcatter),來稱呼那些不受政府規範的投機客,例如地下金融就稱為野貓銀行(Wildcat Bank)。石油探勘業的野貓業者,基本模式就是到處吆喝,在人潮洶湧的酒吧、街上擺攤,號稱某處有重大的新油源,如果真的挖到石油,就能暴富分紅,萬一挖到的只有沙子,則腳底抹油開溜。

兩兄弟的豪賭創業

從「野貓公司」變《財星》五百大公司二次世界大戰後,米契兩兄弟開始他們的石油生意,走的就是野貓模式。哥哥強尼在城裡西藥房的一角擺攤,印發傳單,強調他弟弟是德州農工大學畢業的地質專家,能夠用科學方法找到石油。有興趣的投資人每股三到五千美元,收到足夠的鈔票,兩兄弟就去挖一口油井賭運氣。

米契說:「那時候紐約的證管會還管不到休士頓的野貓石油業,我哥哥會做生意,我會看石頭,我們就一搭一唱,一個井挖過一個井。」兩兄弟終其一生都是緊密的事業夥伴,強尼在一九九六年過世,享年八十三歲。他們在一九五二年成立的米契能源公司(Mitchell Energy & Development Corp.),後來吸引休士頓的富豪家族投資,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營收十七億美元,是列名《財星》五百大的能源股之一。至○二年公司賣給Devon石油集團為止,米契總共挖了一萬多口油井,包括一千口早年的「野貓井」。

《休士頓紀事報》在米契出售公司後曾報導:「大家都想要在石油集團謀得一份肥美的差事,只有喬治.米契,能憑著一己之力,毫無畏懼地與環伺的巨人競爭,進而成為石油產業的領袖,他絕對是一位稀有的英雄。」米契在○九年接受《富比世》雜誌專訪,說明他為何能夠堅持開發頁岩氣十六年。「跨國石油集團動作很慢,像我們這樣獨立的石油商就能做快速的決定。」他說,「所有人都知道頁岩下面有非常豐富的天然氣蘊藏,只是需要破解的技術。現在跨國石油公司必須花一億美元,在波斯灣的海底挖一萬公尺深的井;我在德州只要花四百萬美元,就能挖到二五○英尺(約七十六公尺)的天然氣或石油,這種生意,為什麼不做?」

一個人的堅持力量

開採頁岩氣、造新市鎮 終得甜美果實《華爾街日報》也以「頑固的老頭」來形容米契。除了堅持投注在頁岩氣之外,米契還窮畢生的精力,在休士頓北邊五十公里處造鎮,獨力打造兩萬五千英畝、大約一百平方公里、約三分之一個台北市面積的新市鎮──「森林市」。

森林市是米契與太太愛的見證,一九七四年,米契用累積二十餘年的石油利潤買下這塊土地,用他太太娘家的姓Woods做市鎮的名稱;經過將近四十年的發展,森林市成為環保城市的新典範,擁有六千英畝綠地、一百座森林公園,還有四處可見的湖泊,有水上計程車聯繫城市內的各個商業與住宅區。如今森林市已經有將近十萬人口,還被《富比世》雜誌選入「全美二十五座最佳移居城鎮」。

一個世紀之前,米契的父親一無所有到了美國;五十年前,米契與哥哥抗拒石油集團的誘惑,選擇自行獨立開採探勘;三十年前,米契賭下所有身家在頁岩氣的開採與森林小鎮的開發;今年高齡九十四歲的米契,親自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在人心虛弱、怨言四起的二○一三年,米契的故事,鼓舞著包括你我在內、所有徬徨無依的人!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

出生:1919年

經歷:米契能源(Mitchell Energy)創辦人學歷:德州農工大學地質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受惠頁岩氣的台灣神祕家族除了台塑美國,頁岩氣的最直接受惠者,還有一個來自台灣的神祕富豪家族──和王永慶一起創辦台塑的台塑前總經理趙廷箴家族。1986年,趙家赴美國德州創設西湖化學(Westlake Chemical)的乙烯工廠,因為頁岩氣而大發利市。

趙家來自江蘇,早年的黨政關係非常好,1954年時,王永慶靠著趙廷箴的牽線才得以順利創辦台塑,趙廷箴也當了整整10年的台塑總經理。後來因故拆夥,趙廷箴另創華夏塑膠,輾轉被如今的台聚集團收購。而趙家將公司取名「西湖」頗有懷念家鄉的味道。

物換星移,如今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西湖化學,市值高達新台幣1700億元,乙烯產能比台塑美國還要大。因為公司就位在頁岩氣礦區密集的德州,得以就近取得便宜的天然氣,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近幾年獲利節節攀高,目前股價都在80美元以上,2012年獲利很可能超過新台幣100億元,還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最值得信賴的公司。

趙廷箴在2008年過世,比王永慶早走了幾個月,他的兩個兒子趙元修、趙元德繼承家產,目前分任西湖化學的董事長與執行長。趙元修還是台灣政商大老辜振甫的女婿,娶辜振甫次女辜懷箴為妻;夫妻倆都篤信佛教,是佛光山星雲法師的重要弟子,經常出現在弘揚佛法的場合。

或許因為家鄉的緣故,西湖化學近年回上海設廠,但趙元修兄弟從小在台灣長大,和台灣的關聯很深,去年趙元修還曾回來台灣工研院,和副院長劉仲明討論頁岩氣的相關問題。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39

十六年A股業餘投資的反思 慢慢買資產

http://xueqiu.com/9564664610/23620514
室外陽光明媚,卻沒有信步郊遊的興致。遠方天崩地裂,再一次看到人類的脆弱渺小。打開電腦,看到雪球的討論一如既往的豐富,聯想自己也是這樣一路走來,從各種論壇囫圇吞棗,精華和糟粕一樣沉澱於心底。幸虧一把奧卡姆剃刀,始終幫助我開闢著簡明的投資路途,十六年來沒有被海市蜃樓和海妖的歌聲吸引,還能夠在雪球和大家分享我的反思。

反思一:如果能夠後悔,我情願不進入二級市場。我本是一個優秀的技術人員,曾破格晉陞高級工程師,但正像所有成功來得太容易的人一樣,對既有的收穫並不珍惜,反而對別人擅長的領域保持巨大的興趣。如果大家打開1997年的指數K線,你會看到一條完美的釣魚線,從1月6日的876點,一路不回頭地漲到1510點,所有的指標都鈍化再鈍化,只要買進就可以賺錢。體制內的高級工程師賺錢太少了,所以我立志要成為股神。十六年來我花費了數倍於研究本專業的時間和精力,研讀了無數的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的經典和不經典的著作,在和訊、閩發、淘股吧、雪球和其他論壇讀帖發帖,最終發現來到股市就像染上毒癮,是一個悲劇。如果不進入股市,自己的人生會更加多彩,至少專業領域會登上新的巔峰,會更受尊重,更有自我實現的感覺,以馬斯洛的觀點看,人生的自我實現才是最高訴求。而十六年時間精力花費於股市,我只是成為了一個股市老混混,可以講很多股市的故事,偶爾炫耀一下投資收益,但絕口不提當年賭輸的案例。

反思二:如果可以後悔,我情願不看那麼多經典投資書籍。每一本經典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實際上能用於賺錢的不多。技術分析書籍解剖各種圖形案例,但不會告訴你這些圖形除了成功,還有很多失敗,否則百年股市裡的資金都被圖形分析者賺走了,誰來做虧損者?何況,古今中外還真沒有什麼靠技術分析縱橫一生的牛人。一句話,靠看圖說話,總有一個失敗等著你,利物莫也不例外,大獎章基金也不例外。技術分析不行,那基本分析行嗎?至少我覺得那些經典價值投資書籍說的更多的是常識,同時要有自己的批判性吸取。格雷厄姆的撿煙蒂還不錯,但一方面需要有煙蒂可撿,另一方面煙蒂可能有毒,也有巨大的風險,這些在實踐中並不會有人提醒你。當然,有時間少量看幾本經典可以折射出自己思維的盲點,但我書生氣太濃,看得太多就浪費了很多時間。

反思三:如果可以後悔,我情願不看那麼多股票。十六年來我買過的股票肯定有數百個,看過的股票肯定有上千個,直到最近幾年才慢慢收斂到少數的股票。往往幾個漲停就會吸引我去尋求K線後面的邏輯,做了無數的無用功。看見別人賺錢千萬不要眼紅,真正適合自己的,它會自動跳出來。劉翔經歷了無數的苦練,終於一炮而紅,你看到他紅了,你也去練跨欄,那是犯傻。每個人的性格特點,知識結構,經歷背景都決定了大部分十倍股都不是自己的菜,如果能抓住一個適合自己的,那是幸運。只有適合自己的,才能深入理解,才能穩定持倉,否則就算偶爾擁有,遇到震倉也會懷疑,也拿不住。我現在只對十來只股票有興趣,都是靠常識選擇的低市盈率高股息率的藍籌股,希望它們能夠幫助我養老。

反思四:如果可以後悔,我情願沒聽說過財務自由這個詞。財務自由像一個巨大的魔咒,牢牢地把我捆在股市,並且給自己提出不適當的高收益目標。財務自由是奢侈品,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追求奢侈品,悲劇下場的可能性最大。高收益目標會強迫自己高持倉,高換手,不想放過任何機會,結果精神高度緊張,每天都不敢離開交易軟件,犧牲了睡眠,犧牲了從容的生活,也犧牲了自由。為了最大限度地快速盈利,我曾經不斷地操作權證,直到有一天突然驚覺,如果重大意外發生,比如像昨天四川的7級地震,不得不很長時間不能打開交易軟件,那麼持有權證這樣的會歸零品種,對自己對家庭都是極不負責任的。現在我已經不再追求高收益目標,甚至不再追求絕對收益,只要求長期看,複合增長大概率達到10%-12%(10年160%-210%)就可以了,因為不再追求短期的絕對收益,也不追求精確,所以也就不需要過多地考慮資金管理,選擇好品種組合滿倉持有,或者像sosme那樣動態再平衡即可。騰出大量的時間,回歸應有的生活,才是真自由。(對我如何選擇股票標的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投資的邏輯可以很簡單http://xueqiu.com/9564664610/23479411》、《銀行的估值邏輯也可以很簡單http://xueqiu.com/9564664610/23593273》)

總之,十六年A股投資生涯告訴我一個教訓,如果是業餘的投資人,最好只花一點有限的業餘時間,去追求平平常常的投資收益,這樣可以達到20%的投入獲得80%的效果。妄圖靠時間精力投入,戰勝市場,可能從一開始定位就是錯的。棋手下一輩子棋也未必能洞悉棋盤的奧妙,何況股市比棋盤更有無窮的變數,生有涯而股市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妄圖靠自己精湛的技術,頻繁的交易戰勝……其他對手,也可能從本質上就不靠譜,交易由買賣雙方構成,在交易的那個時刻,肯定是認為對手SB,我們何德何能,可以自信到藐視天下所有跟自己交易的對手,自己肯定贏?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選擇平平常常的品種,等待(自認為)價格低估時買入,等待(自認為)價格高估時賣出,平時靠分紅提供現金流,讓時間為我們創造價值,這就是我今天反思後的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66

投資六年,走過許多彎路 徐徐樂

http://xueqiu.com/3824756398/23747877
我入市比較晚,是在2007年那波牛市中開始進入股市的,二十年前股市剛興起的時候我也看了關於這些方面的知識和書籍,但總體感覺股市的印象非常不好,覺得它是一個吸試貪婪的黑洞,是權力和金錢的樂園!但後來之所以進入這個股市是緣於兩個原因:一是我對理財有了新的認識,二是中國經濟的騰飛。
 可能很多人說這時候進不對,06年時機最好,但我當時想,認識有早晚,但機會隨時存在,只要肯於研究,在哪都能成功!2007年3月14日開戶,小試了一個多月,我買了許多股(四川長虹,時代科技,明天科技,華電能源,青山紙業,一汽轎車,華電國際,沙隆達A,澄星股份,包鋼股份,首鋼股份,勝利股份,重慶鋼鐵)。我的原則是漲一些就要拋,完全看技術的。那時覺得只要把握的好K線技術,就能掙更多的錢;像我這樣的想法的人應該很多吧!1個多月投資了七千元賺了一萬五,可以說資金翻倍增長,但沒有給我帶來理念的進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剛開始也是隨大家買一些題材股或垃圾股(後來知道的),而那時正是題材股瘋狂的滿天飛。所以我掙的錢並主要是我技術分析的結果,只是行情太好了。

第一次掙那麼多錢,那麼快!心裡無比興奮,幻想著以後這麼賺下去是多少!那時快一個多月就要結婚了,於是拿出賺的1萬元錢買了電腦,相機,攝像機。並憧憬著五一後再戰股市。

後來530大跌,讓我第一次嘗到了苦果,不但自己的錢套住了,還把朋友放在我這的錢也虧了進去,這時我才清醒認識到自己的股票並不是什麼績優股,並承認錯誤,斬倉出局,把我的錢填補給朋友虧的那部分,還給朋友。自己僅剩四五千元。隨著結婚後的隨禮錢,又拿出五萬元錢換成了當時稱之為業績優良的藍籌股民生銀行,寶鋼股份,中國石化,華能國際,這次的換股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超額收益,我由原來的五萬多變成了十二萬。那時以為自己的選擇多麼正確!(事後才知道那時正是好股也會瘋狂)

可以說530大跌確實讓我學到了一點:題材股跌起來非常猛。雖然我比較幸運在後來的藍籌股瘋狂中賺回了錢,但事後我養成了不碰題材股的習慣。

10月藍籌股的瘋狂讓我後來在反思中學會了好股也有瘋狂的時候,也需要賣出。後來看了《時間的玫瑰》後,認識了價值投資理念,並決定開始在投資中做價值投資者。當然如何做價值投資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首先得學會找到有價值的公司。08年那時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自己的股票虧損纍纍,但當時並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還以為只要是有價值的公司,即使跌到50%以上,市場回暖時還會漲回來。但對於跌幅之深,我還是每月定投補倉,希望降低成本。09年市場反彈,並沒有像我想像的那樣,我的股票依然還在虧,也沒有反彈很多。這時我開始真正思考投資的問題。留下了一隻我看好的股票,其餘都賣出。並開始只關注這只股票,公司的狀況,經營方向,未來模式以及財務狀況,有時間我還去公司考察,這些都是不斷通過學習一點一點積累的。後幾年我逐漸豐富了以前的投資知識,變得有實質內容了。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我的股票投資週期,並專注於公司的發展,而非股價的表現。並在股價低估的過程中敢於不斷買入並持有。2010年我又開始分散資金投資H股,並按我的投資方式選擇二個股票。

2011年上半年,我的A股的這只股票開始贏利,H股股票也都出現浮贏。2012年末實現了我的第一桶金,今年我A股總計三隻,重倉一隻浮贏110%,另一隻二年前開始建倉,一直在持續買入中,目前浮虧13%,還有一隻今年年初開始建倉,目前浮虧7%。H股三隻有二隻都實現接近50%的浮贏,其餘一隻剛剛少量買些,浮贏7%。

通過這六年的實踐,三年的不斷學習,我漸漸地懂得一些投資之道:

1、  投資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

說簡單是操作起來很簡單,不需要太頻繁。不用總看盤,也無需研究太多手段。只會一種主要的,其它兼顧就好。做價值投資就關注公司的發展,其它什麼技術分析,趨勢理論,我從來不去關注。對於交易買和賣的過程我把它看作種子----發芽----開花---結果過程,其中種子是低估過程,需要買入,發芽是止跌過程,也是買入過程,開花是市場開始認可並逐漸上漲過程,這時是持有過程。結果是大多數人都看好並積極買入的時候是分批賣出的過程。其次是研究簡單化,我研究公司一看經營模式,二看管理,三看價格。抓影響公司重點的地方,著重財務指標和著重公司各個環節都不是我所關心的。因為公司的發展是動態的,不可能百看不厭,總會找到很多問題,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影響公司發展的幾個因素和著眼點,而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明白。財務指標也只是幾個需要關注,其它不做重點研究。因為財務指標只是反映當年以及短期的狀況,並不能決定未來發展。如果看財務指標就可以做好股票,那些搞財務的都能做好投資了。

說難就難在你對它的把握能力,如何在別人都否定的時候你堅守,如何堅持自己的判斷力。如何反思自己的錯誤。有些是人性的弱點,必須克服。

2、  買股票是買公司。這個不用我說,大家都明白,但要深刻認識需要不斷感悟。

3、 要結合自己的情況來買股票。我認為每個人投資要求不同,期望也不同,那就需要按自己方式衡量選擇股票。很多人說這個股票好,那個股票不好,但對我而言,別人說不好的可能對我來說是最好的。因為我要考慮我的資金,以及投資週期,達到的預期收益。比如茅台股好不好,是好,但是價格比較貴,我可能一次性只能買幾百股,要想多買,就得等很長時間,等到有100股錢的時候,股票可能又漲了.所以不適合我這種持續投資人。但有些週期性股票,雖然在週期弱的時候表現不好,但公司本身沒有受到影響,業績一直保持增長,那週期一旦強的時候就會爆髮式上漲,這時正是買入的好時機,而且有更多的時間去買。

4、 軍事技巧,我投資有時會把一些戰場的用兵之道用於自己投資理念中。比如游擊的資金少就要集中優勢兵力,不可戀戰。集團軍要學會打攻堅戰,軍團級別的隊伍作戰要學會分散合圍。

總之,投資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提高的過程,但有一條不變,就是價值。這幾年我走過很多彎路,跟很多初進投資的人一樣,貪婪過,恐懼過,傷心過,折磨過,但從我認識了價值投資,開始走上價值投資之路後,我就再沒有像以前那樣,漸漸改掉了很多散戶投資的不良習慣,對於市場即有敬畏之心,又充滿希望。股市越不好,我越反而興奮不已,我認為有價值的股票,越跌我越放心去買,沒有以前的擔心。我相信隨著時間的變化,我一定會實現財富自由化,將投資變成我一生重要的事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91

【新政觀察】六年博弈,一朝突進 壽險利率市場化:1%的自由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203

壽險市場雖然危機重重,但利率改革政策一直在改與不改、放與不放之間權衡搖擺。

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險業的改革開始加速推進,一套「顧全大局」的方案擺上台前。

雖然此次改革只針對佔比不到市場一成的部分,給予了利率上浮一個百分點的自由,但已經為下一步埋下伏筆。

央行宣佈銀行業的貸款利率市場化後還不到半個月,保險業的利率市場化接踵而至。

2013年8月2日,保監會發佈了《關於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這次改革涉及的品種有死亡保險、重大疾病保險、養老險等等,這類產品在保險市場上歷史悠久,被業界稱為「傳統險」,特點是僅僅具有保障和儲蓄功能,賠付和返還金額事先固定。

新政的核心就是「市場化」,這意味著,從此以後,佔壽險市場一成比例的「傳統險」產品的預訂利率將由保險公司自主確定。

改革的範圍只有一成,打破的卻是保監會固化了14年之久的2.5%的預定利率——這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還要低。

一張保單賣多少錢,預定利率的影響力最大。這個數字越高,保單價格越低,消費者越得益。即便只提高一個百分點,按照測算,一張20年按期繳付的重大疾病保單,客戶也能因此少交6%的保費。

不過,保監會也沒有任由這個數字無限「自由化」,而是給出了1%的提升空間。如果哪家保險公司意圖更高的提升,也就是想把預定利率提高到3.5%以上,依然需要一事一報。

除了報批限制之外,「評估利率」仍在管控之中,這也限制了保險公司更多的降價衝動,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你有沒有能力去償付保費。

「我們既要克服市場化不夠、市場活力不足的問題;又要克服市場化過度、市場規則缺失的問題。」2013年7月21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保險業深化改革研討會」上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是理解本次保險業改革的鑰匙。」一位參會但不願具名的保險公司高管提醒南方週末記者。改革方案獲批的風聲也是在這次研討會上透露出來的,並在正式文件下發之前引發了業界和媒體的數種猜測和討論。

本輪壽險利率市場化改革肇始於2008年在天津濱海新區做的養老險試點,又先後在2010年和2013年3月下發過兩次徵求意見稿。最終塵埃落定的版本中,值得期許的是在幾處配套措施上留出了下一步改革的口子,不過證券公司分析師普遍的評判還是「靴子落定,沒有太超出預期」。

利率的放開,勢必增加競爭、吸引更有效率的資本進入,這亦是本屆政府金融改革最核心的題中之義。保險業謹慎邁出的這一小步,究竟能否拉開一場價格戰的序幕,進而倒逼出保險業的深度變革?

資料來源:公司數據,中銀國際研究。 (曾子穎/圖)

「一成」的改革

這已經比銀行業改革走得更靠前了。

「作為保險代理人,我很歡迎這項改革,因為能有更豐富的產品、更低廉的保費價格、更容易吸引客戶。」起初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李文浩(化名)言談間很是興奮。他是一位從業已有10年之久的資深代理人,管理著中國太平人壽公司一個團隊。

2013年8月2日正式文件出台後,李文浩才發現真正引起他興奮度的「分紅險」並不在改革的範疇之內,有些失望。

保險產品分為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兩大類,後者基本上以車險為主,一年一期,與預定利率的變化沒什麼關係;前者通常稱為壽險,保費價格由預定利率、死亡率、費用率等幾個因素確定。

長達14年的低水平預定利率不變,逼迫著保險業從傳統壽險產品中派生出「分紅險」這個大品種,也就是在用預定利率確定保費價格的基礎上,根據保險公司的投資狀況,客戶每年還能拿到一筆額外的現金分紅,或者將這筆分紅累交到保費之中。

根據保監會2011年的數據,「分紅險」已經雄佔了壽險的八成,「傳統險」則從十年前的半壁江山萎縮到了一成左右,李文浩所在公司如今連一成都沒有了,可本輪保險業利率改革的主體實際上只是「傳統險」。

廣發證券的保險證券行業分析師李聰在傳聞剛起時,就將這次改革點評為「形式大於實質」,並用其做研究報告的標題。在他看來,除了改革主體在產品線上佔比不大,「前端放開、後端管住」的改革思路也注定了不會給行業帶來大的震動。

「後端管住」,就好比央行對各家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管理,最大的目的是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金融消費者的基本利益,換句話說就是保證保險公司有足夠的錢去償付客戶。

最終落地的政策中,傳統險的後端「評估利率」有所提高,從2.5%提高到了3.5%。在這樣的限制下,李聰用一份2年後需要返還客戶1萬元的保單做了簡單測算,如果保險公司把預定利率提高到5%,結果是少收入300元,還要多提出300元的負債。「試問,當今中國保險業所有的公司都還在為償付能力而努力奮鬥的同時,有哪一家保險公司可以進行這樣的價格戰?」李聰在報告中這樣反問道。

「無論理論還是國際經驗來看,保險的利率市場化是必然趨勢。」南開大學保險系教授江生忠說。他並不認為相對審慎的改革就是保守,「像其他改革一樣,確定大方向的同時,慎重考慮改革的路徑和時間」。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已經比銀行業改革走得更靠前了,因為保險預定利率的放開可以跟銀行存款利率的放開相類比,而後者目前還沒有明確時間表。

博弈了六年

改與不改,放與不放,都是難題。

回過頭去看壽險利率市場化之路,已經漫長博弈了六年。

2008年,保監會已經分別在區域和產品上做了兩個小試點。一個是在天津濱海新區內允許養老保險自行決定預定利率;另一個選擇了特殊產品「農村小額人身保險」。

前一個試點,因為需要配套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而該政策沒有得到國稅總局和財政部的支持,無疾而終;後一個試點因為從屬於政策性保險,沒有起到真正的試點意義。

試點三年後,保監會在2010年6月下發了在全國範圍內放開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的徵求意見稿,該徵求意見稿與3年後落地的政策的核心一致,都是放開傳統險的預定利率。

南方週末記者先後詢問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平洋保險等幾家主要保險公司的內部人士,得到的結果是:在當時的徵求意見過程中,只有人保給予了積極支持,其他保險公司均表示了強烈反對。

「我們公司以財產險業務為主,當時計劃在香港上市,迫切地需要擴大壽險的份額。怎麼擴大,只有放開預定利率後打價格戰才行。」人保的一位高級精算師解釋道。

另外三家持反對意見的保險公司,佔據了傳統險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儘管這個市場在不斷萎縮,但卻提供了其他險種無法比擬的利潤率。在保險資金拿去投資獲得的收益率確定的前提下,一個保險產品回報給客戶的利率越低,對保險公司而言,它的收益率自然越高。

「中國人壽每年新保單的內涵價值有六成是由傳統險帶來的,其他大公司的也不算低,它們幾家自然不願意接受改革。」保監會一位內部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傳統險的銷售又主要依賴於代理人渠道,這也是大公司的優勢、小公司的劣勢。

保監會內部同樣面臨著放與不放的難題。放開預定利率,就要擔心價格戰帶來的保險公司的虧損,儘管傳統險業務佔比不高,但是一半以上的中小保險公司尚不

盈利,如果為了搶佔市場份額而參與價格戰,虧損在所難免;不放開?保監會過去五六年來呼籲的保險產品回歸保障功能似乎又成了一紙空話。

「保障功能是保險的基本功能。保險業首先姓保,這是安身立命的基石。」2013年7月21日的保險業改革研討會上,項俊波再次強調了此點。

2007年,經過央行連續6次加息,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重新回到5%,在消費者純粹的保險保障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的中國,傳統壽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顯然是完全喪失了吸引力,市場份額一路下滑。

江生忠教授回憶2.5%的歷史淵源,同樣是與當時的利率水平有關。

1996年之前的高利率時代,保監會並沒有對保險產品的定價進行監管,形成了很多高達8%利率的保單;之後央行一路降息,導致這些歷史保單形成了5%以上的利差損,總共高達2000億元的負債黑洞,至今仍在消化中;保監會不得不在1999年緊急發文,將利率鎖定在了2.5%,遏制了新保單的利差損。

2.5%,是一個再穩妥不過的預定利率水平,因為三年期存款利率多年來也沒有降到過這個水平以下,保險公司收上來的保費即便只是拿去做存款也不會虧損。但穩妥的代價就是,傳統型壽險一路萎縮到了今天不到一成的市場份額。如果保監會意在回歸保障、提高傳統險在壽險中的比例,這項改革不得不做。

最好的時機

此輪改革,需要保險公司讓利給消費者,但也給出了「以量補價」的可能性空間,減少來自大公司的阻力。

2010年的第一次徵求意見稿不了了之時,整個壽險業其實已經處在保費增長個位數甚至負增長的態勢下,獨佔鰲頭的「分紅險」也不能挽救這個頹勢。到了2013年,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對於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用了「非改不可」四個字。

在前述保險公司高管看來,這項改革能在當下推出,也是因為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有金融改革的大背景、有整個行業的危機意識,還有其他改革的配合。

「過去對保險資金的投資領域管得也很死。即便提前放開了預定利率,保險公司也沒有充足的資金去打價格戰,去給客戶提供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保險產品。」

正如中投總公司副總謝平在2013年6月份的金融40人論壇上所言,「壽險業的投資領域如果框死了,長期收益率永遠在5%,那它賣的保單成本必須低於5%,甚至只能是3%,這樣的壽險誰來買?不如自己存款。」2012年,保監會才開始有限度地一步步放開保險資金的投資領域。

保監會此輪改革,需要保險公司讓利給消費者,但也給出了「以量補價」的可能性空間,如此來自大公司的阻力也會減少。

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在2013年5月份的預測報告中就分析:「若只放開傳統險的定價利率,則可以量補價、風險可控。理由一是雖然利潤率會下降,但價格彈性較高,以量補價的概率大;理由二是傳統險主要通過營銷渠道銷售,大多數中小公司未構建起有效的營銷渠道,提高了惡性競爭的壁壘。」

「以更大勇氣和智慧,深化重要領域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這句話,被寫入了項俊波在培訓班研討會的演講文稿中的扉頁。

誰先吃螃蟹

即便是大公司,也不能完全排除參與價格競爭的可能性。

「我覺得很快就能看到中小公司第一個吃螃蟹。我們不行,降價了,老客戶怎麼辦?」太平人壽一家地區分公司的副總表示。他不太擔心傳統險業務被搶走,因為不是他們的業務重點,只佔整個壽險的半成不到了,但他很怕因此流失掉大量的潛在客戶。

主流保險客戶對收益的敏感度高於價格,但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入相對較低的潛在客戶對價格更加敏感。「他們沒多少資金,又想買保險的,就有可能因為價格便宜被拉走。他們不能帶來大的保費收入,但從營銷角度看,是將來的潛在客戶,這是一種吸引並粘住新客戶的手段。」這位副總解釋。

究竟會不會有公司率先打起價格戰,目前只能靠猜。在廣發證券的分析師李聰看來,最大的制約還是「後端管住」的改革思路,「即便有小公司打價格戰,大公司也可以忽略,因為規模做不大。」

「在償付能力計算方式不變、評估利率不放開的前提下,具備打價格戰能力的中小保險公司不多。」但是江生忠教授依然擔心中小公司迫於市場份額壓力去賭,寧可虧損也要搶客戶。「理性的價格戰,能夠優化市場結構、增加市場總量;不理性的價格戰,會帶來保險公司的虧損;沒有退出機制的價格戰,更是行業的一場災難。」

只是,市場是永遠無法預測的。即便是大公司,也不能完全排除參與價格競爭的可能性。前述太平人壽營銷總監就想到了2012年的一個先例:業界老大中國人壽主動出了一款傳統險產品「新康寧」,在不能調預定利率的限制之下,通過調節生命週期表把產品做得比「老康寧」更便宜了,保單一下子多了100萬。

退一萬步講,真的有人第一個打起價格戰了,誰又能坐得住呢?無論大小,每一家保險公司的頭上,永遠都懸著資產總額排名這把利刃。

下一步的口子

發達壽險市場的養老險都有個人所得稅的返還,中國尚未突破。

這次的壽險市場化改革政策,在幾處配套措施上超出了前兩版的「徵求意見稿」,更留出了下一步改革的口子。

在整個壽險業務中連1%的比例都不到的「普通養老險」,被保監會賦予了本次改革中的最高待遇——「評估利率」可以上浮到4%。這樣,普通養老險預定利率的提升空間就更大了。

相比全球發達壽險市場,這恰恰是發展最為滯後的一款產品。根據國泰君安收集的數據,這個在中國傳統險中佔比不到8%的險種,美國的比例是半數,英國的數據甚至是八成。

「發達壽險市場的養老險都有個人所得稅的返還,中國這項政策尚未突破,所以佔比甚微。」2013年7月21日的保險改革研討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明確點出了解決之道:以稅收優惠為突破口。

顯然,保監會在試圖通過市場化改革的傾向性,點出下一步中國壽險業的發展要點,「隨著老齡化和城鎮化的推進,養老險和健康險將是未來壽險發展突破的關鍵領域。」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指出。

在另外一項關於降低最低資本要求的配套改革措施中,保監會希望市場份額能擴大的幾個險種同樣獲得了最高的支持——傳統險中的死亡險、意外險和健康險。

最低資本要求的降低,意味著保險公司可以用更少的錢,撬動更大份額的這幾個險種。在政策發佈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保監會還公佈了這項配套改革釋放出的資本,將有可能發展出4000億元的新業務。

資料來源:公司數據、招商證券。 (曾子穎/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87

兼差開小黃苦熬十六年 打造台灣最大氣球團隊 陳榮安「冷門生意經」 讓黃色小鴨設計師欽點

2013-09-09  TWM
 
 

 

巨型黃色小鴨確定來台巡迴展出,且交由台灣本土廠商製作,三座城巿不約而同都委託「大氣層事業」執行。

邊創業邊開計程車的「氣球王」陳榮安,堅守冷門行業十六年,終於能被世界看見。

撰文 許瓊文

由荷蘭設計師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所設計的巨型黃色小鴨,在今年初夏游進香港,把維多利亞港變成一個巨型浴缸後,這隻黃色小鴨也即將在台灣粉墨登場,九月開始首站高雄,而後陸續「游」到桃園、基隆展出。

不過,如果要把話說得更加精準一些,其實,不能說是「這隻」小鴨即將來台,因為在霍夫曼的堅持下,巨型黃色小鴨每到一地展出,都是由當地城市的策展團隊完成製作;換言之,雖然都是承襲霍夫曼的設計圖稿,也必須取得授權,但不同城市的小鴨,其實都該說是重新打造的「新鴨」。

快樂製造者

高桃基,都請他打造新鴨這一回,即將在台灣展出的小鴨高十八公尺、寬二十五公尺,是目前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除了法國,全世界從來沒有嘗試過如此巨型的尺寸。」霍夫曼說。經過這位大師評鑑嚴審、肩負打造小鴨重任的製作團隊,是位於新北市深坑一家僅有二十位員工的小公司;公司創辦人陳榮安,說來也與「黃色」有些小小關係,原本,他還是位計程車司機。

公司名稱叫大氣層,取名邏輯很簡單,就是專做大大的充氣商品。就像前面說的,當小鴨在不同城市展出時,都由當地的團隊製作,這回小鴨在台灣三地展出,三家策展公司各自尋找製作廠商,結果訂單卻不約而同地交給大氣層。

事實上,一九九七年就成立的大氣層事業,早已是許多大型活動背後的無名功臣,舉凡跨年遊行,或者企業家庭日、運動會,品牌廠商的大型展覽、促銷活動,充氣遊戲產品,或者有各種可愛造形的卡通飄浮氣球等,都是大氣層的強項,「我們是快樂製造者,聽到別人WOW,就好爽!」大氣層事業總經理陳榮安說。

讓大氣層在眾多廠商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在於亞洲最大的氣球大遊行,正是由大氣層負責製作。已連續舉辦七年的「統一夢時代大氣球遊行」,從原本只有四隻Open小將在天空飛,到去年年底有多達三十七隻,包括Open小將家族、迪士尼米老鼠、憤怒鳥等,各種卡通造形的氣球在天空排隊,都是陳榮安的團隊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

吹氣球的能幹麼?

日花百元,創業兼開計程車今年四十七歲的陳榮安是眷村長大的小孩,小時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念高職時得半工半讀,自給自足。當時,陳榮安就開始到一些專門租賃活動設備的公司打工,「那時工地秀很熱門,我們會搭活動拱門、棚子,就這樣全台跑透透。」沒想到,隨著工地秀的沒落,陳榮安所屬的公司也倒閉,因為過去的活動經驗,陳榮安短暫地到百貨業擔任企畫,當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是我超級不適應,每天做同樣事情,一點也不好玩。」陳榮安想起以前四處跑,雖然辛苦,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活動、不同的呈現,他發現這才是自己有熱情感興趣的工作。

靠著年輕就是本錢的勇氣,陳榮安自己創業,接辦活動場的拱門製作、大型充氣造形等,「一開始沒有收入,所以我晚上兼開計程車,白天規定自己至少拜訪五個客戶,一天只能花一百塊。」陳榮安笑笑憶起當年,為了省錢而買的三百元皮鞋,因為下雨浸溼,乾了之後鞋頭變形翹起,遠看很像中東人的阿拉丁鞋,被當時女友的母親諷刺地笑他,「你怎麼穿阿拉丁鞋?」陳榮安也不覺得怎麼樣,只是笑笑不回應。

當時,陳榮安所做的也不過就是充氣拱門之類的簡單商品;在這冷門產業裡,沒有相關科系,沒有前人或同業可供參考學習,「其實,我常常連公司在做什麼都說不清楚。」陳榮安說自己的哥哥也常調侃他,「吹氣球的以後能幹麼?」吹氣球的能幹麼?在陳榮安的腦子裡,早有許多關於氣球的想像空間。於是,他不管別人的眼光,也不在乎「一切自己摸索」所必須付出的辛苦,繼續過著白天跑客戶、晚上開計程車的生活。每當他深夜回到家裡,才是圓夢的開始。

「我把客廳當作加工廠,在這小小的空間裡畫圖、裁布、縫接。」陳榮安說,當時經常一天只睡兩小時,卻不覺得累,「因為這真的是我喜歡的工作。」陳榮安的妻子郭佩瑩,原本從事廣告業,在陳榮安創業沒多久就嫁給他。「那是他最窮困時,但是他真的很吃苦耐勞,對什麼事情都很積極,我覺得只要努力,老天爺一定不會虧待他。」郭佩瑩說。陳榮安經過兩年一點一滴的累積,生意終於步上軌道。

仿真度打敗對手

3D做模型,一公分都不差在這過程中,除了體力的付出,陳榮安也不斷思考技術的精進。為了製作出更「像」的玩偶,他是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採用3D建模軟體與數位出圖機製作氣球外層「氣膜」的業者。

傳統作法多是先用陶土做出尺寸較小的氣球模型,將畫有圖樣的紙片貼上「假氣球」之後再做裁切分片,而後再將這些紙片投影放大,映在塑膠布上,接下來才對照著裁切。「往往紙片差一公分,放大一百倍就差了一百公分,這樣做怎麼會像呢?」陳榮安說。

「像」,是讓大氣層脫穎而出的第一步。國內市場雖然競爭者少,生意安穩,陳榮安總是思考如何進一步把餅做大,「我必須找到關於氣球的更多可能。」二○○○年,他隻身跑到美國參加娛樂展,大開眼界,「原來,氣膜有這麼多應用,可以穿在身上,可以加裝LED等。」到現在,陳榮安每年都會到國外參展,他相信現在的製作水準已能和國外大廠比擬。

同樣是眷村長大的悍創運動行銷董事長張運智,與陳榮安幾乎是同期創業。當時,悍創承接竹科許多科技大廠的企業活動,包括「家庭日」、「員工運動會」等,硬體設備的部分大多就委由大氣層負責。

張運智說:「氣球製作的門檻乍看不高,但像陳榮安這樣不斷創新提升,每年都會出國參展,汲取最新的遊戲創意,台灣卻找不到第二個。」在他眼裡的陳榮安就像是個大孩子,只要看到新的遊戲、新的球體應用,他都會最先嘗試。

汲取最新創意

自費飛紐約觀摩氣球遊行

的確,為了承接統一夢時代大氣球遊行,陳榮安還在感恩節前夕自掏腰包,飛到紐約的梅西百貨,觀摩自一九二七年以來全世界最大的氣球遊行活動,「氣球怎麼走,如何分配人力等,我每天都站在那裡看他們籌備。」陳榮安說。這也是為什麼七年來,統一夢時代的遊行,一直委由大氣層執行。

另一個陳榮安最驕傲的案子,是○四年農曆新年燈會,因為是猴年,想擺一隻大型猴子攀附在新北市政府(當時的板橋市府)大樓上。「這在當時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充氣物,擺在最高樓層上,哇!那真是一項創舉。」陳榮安臉上滿是驕傲笑容,「如果有人提案放在一○一大樓上,我一定挑戰!」一○一大樓的提案還沒上門,大氣層就因黃色小鴨進駐台灣,知名度一夕暴增,對於能夠承作小鴨,陳榮安這麼解讀:「戲棚子下站久了,就是你的吧!」簡單一語帶過。

不過,負責高雄市黃色小鴨策展的左腦創意行銷強調,小鴨光是布料就超過一千公斤,設計圖上的裁片也超過一百片,縫製完成後必須經過組裝、測試、充氣及危機處理等步驟,因此在挑選團隊的過程中,霍夫曼不但仔細審閱設計圖,也對於鴨體製作的技術極度重視。大氣層能夠獲選,絕非只是「戲棚子下站久了」。

陳榮安在這個產業苦熬十六年,終於有被看見的一天,「在很多人眼中,我們只是廠商,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價值可以被看見。」陳榮安說。

大氣層

成立時間:1997年

負責人:陳榮安

資本額:500萬元

主要業務:氣膜製作、充氣遊戲產品租售、遊戲道具、活動企畫

營收:約2000萬元

陳榮安

出生:1966年

現職:大氣層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經歷:百貨公司企畫、活動執行企畫學歷:開南商工土木測量科畢業

(現為開南大學)

家庭:已婚,育有1子1女

陳榮安的創意煉金術

1. 在冷門市場堅持

雖然是一般人不熟悉的產業,陳榮安仍舊堅持自己熱愛的工作,把它做到最好。

2.技術上創新突破

大膽採用3D製模軟體,將技術數位化應用,讓模型更維妙維肖,與競爭者產生差異化。

3.到國際取經

自掏腰包到國外看展覽,學習國外最新作法與技術,不斷提升自己實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6

十六年A股業餘投資的反思 高興的加菲

http://xueqiu.com/8489104454/23725286
 室外陽光明媚,卻沒有信步郊遊的興致。遠方天崩地裂,再一次看到人類的脆弱渺小。打開電腦,看到雪球的討論一如既往的豐富,聯想自己也是這樣一路走來,從各種論壇囫圇吞棗,精華和糟粕一樣沉澱於心底。幸虧一把奧卡姆剃刀,始終幫助我開闢著簡明的投資路途,十六年來沒有被海市蜃樓和海妖的歌聲吸引,還能夠在雪球和大家分享我的反思。
      反思一:如果能夠後悔,我情願不進入二級市場。我本是一個優秀的技術人員,曾破格晉陞高級工程師,但正像所有成功來得太容易的人一樣,對既有的收穫並不珍惜,反而對別人擅長的領域保持巨大的興趣。如果大家打開1997年的指數K線,你會看到一條完美的釣魚線,從1月6日的876點,一路不回頭地漲到1510點,所有的指標都鈍化再鈍化,只要買進就可以賺錢。體制內的高級工程師賺錢太少了,所以我立志要成為股神。十六年來我花費了數倍於研究本專業的時間和精力,研讀了無數的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的經典和不經典的著作,在和訊、閩發、淘股吧、雪球和其他論壇讀帖發帖,最終發現來到股市就像染上毒癮,是一個悲劇。如果不進入股市,自己的人生會更加多彩,至少專業領域會登上新的巔峰,會更受尊重,更有自我實現的感覺,以馬斯洛的觀點看,人生的自我實現才是最高訴求。而十六年時間精力花費於股市,我只是成為了一個股市老混混,可以講很多股市的故事,偶爾炫耀一下投資收益,但絕口不提當年賭輸的案例。
      反思二:如果可以後悔,我情願不看那麼多經典投資書籍。每一本經典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實際上能用於賺錢的不多。技術分析書籍解剖各種圖形案例,但不會告訴你這些圖形除了成功,還有很多失敗,否則百年股市裡的資金都被圖形分析者賺走了,誰來做虧損者?何況,古今中外還真沒有什麼靠技術分析縱橫一生的牛人。一句話,靠看圖說話,總有一個失敗等著你,利物莫也不例外,大獎章基金也不例外。技術分析不行,那基本分析行嗎?至少我覺得那些經典價值投資書籍說的更多的是常識,同時要有自己的批判性吸取。格雷厄姆的撿煙蒂還不錯,但一方面需要有煙蒂可撿,另一方面煙蒂可能有毒,也有巨大的風險,這些在實踐中並不會有人提醒你。當然,有時間少量看幾本經典可以折射出自己思維的盲點,但我書生氣太濃,看得太多就浪費了很多時間。
      反思三:如果可以後悔,我情願不看那麼多股票。十六年來我買過的股票肯定有數百個,看過的股票肯定有上千個,直到最近幾年才慢慢收斂到少數的股票。往往幾個漲停就會吸引我去尋求K線後面的邏輯,做了無數的無用功。看見別人賺錢千萬不要眼紅,真正適合自己的,它會自動跳出來。劉翔經歷了無數的苦練,終於一炮而紅,你看到他紅了,你也去練跨欄,那是犯傻。每個人的性格特點,知識結構,經歷背景都決定了大部分十倍股都不是自己的菜,如果能抓住一個適合自己的,那是幸運。只有適合自己的,才能深入理解,才能穩定持倉,否則就算偶爾擁有,遇到震倉也會懷疑,也拿不住。我現在只對十來只股票有興趣,都是靠常識選擇的低市盈率高股息率的藍籌股,希望它們能夠幫助我養老。
      反思四:如果可以後悔,我情願沒聽說過財務自由這個詞。財務自由像一個巨大的魔咒,牢牢地把我捆在股市,並且給自己提出不適當的高收益目標。財務自由是奢侈品,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追求奢侈品,悲劇下場的可能性最大。高收益目標會強迫自己高持倉,高換手,不想放過任何機會,結果精神高度緊張,每天都不敢離開交易軟件,犧牲了睡眠,犧牲了從容的生活,也犧牲了自由。為了最大限度地快速盈利,我曾經不斷地操作權證,直到有一天突然驚覺,如果重大意外發生,比如像昨天四川的7級地震,不得不很長時間不能打開交易軟件,那麼持有權證這樣的會歸零品種,對自己對家庭都是極不負責任的。現在我已經不再追求高收益目標,甚至不再追求絕對收益,只要求長期看,複合增長大概率達到10%-12%(10年160%-210%)就可以了,因為不再追求短期的絕對收益,也不追求精確,所以也就不需要過多地考慮資金管理,選擇好品種組合滿倉持有,或者像sosme那樣動態再平衡即可。騰出大量的時間,回歸應有的生活,才是真自由。(對我如何選擇股票標的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投資的邏輯可以很簡單http://xueqiu.com/9564664610/23479411》、《銀行的估值邏輯也可以很簡單http://xueqiu.com/9564664610/23593273》)
      總之,十六年A股投資生涯告訴我一個教訓,如果是業餘的投資人,最好只花一點有限的業餘時間,去追求平平常常的投資收益,這樣可以達到20%的投入獲得80%的效果。妄圖靠時間精力投入,戰勝市場,可能從一開始定位就是錯的。棋手下一輩子棋也未必能洞悉棋盤的奧妙,何況股市比棋盤更有無窮的變數,生有涯而股市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妄圖靠自己精湛的技術,頻繁的交易戰勝……其他對手,也可能從本質上就不靠譜,交易由買賣雙方構成,在交易的那個時刻,肯定是認為對手SB,我們何德何能,可以自信到藐視天下所有跟自己交易的對手,自己肯定贏?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選擇平平常常的品種,等待(自認為)價格低估時買入,等待(自認為)價格高估時賣出,平時靠分紅提供現金流,讓時間為我們創造價值,這就是我今天反思後的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03

我的六年投資之路 巴山夜雨11

http://xueqiu.com/1953276150/26836628
  到今年年底,炒股整整六年了。我是一名標準的小散,股市中的小字輩,生活中一直很低調,不敢隨便亂冒泡,看著雪球上如此多的人都在總結,也激發了我寫一點的慾望,文字的東西即可記錄人生的印跡,又可回首看看自己思想的轉變。

一、初入股市

  2007年,全民炒股的時代。當時走到哪都在談論股市,無論是報紙、電台、電視還是單位,股市成了最熱門的話題。而我一個從小都非常保守的人自然對此無動於衷,骨子裡就認同這就是賭博,不務正業。記得當時,單位有位同事經常到我們辦公室用電腦來查看股票行情,當時也看不懂,也不怎麼在意。直到後來聽說他已賺了10來萬,好生羨慕,心想股市真能賺錢嗎?而辦公室一位同事已耳熏目染開始買基金了。每天看著他眉飛色舞地說今天又賺了幾十元,十幾元就有些心動了。心想每天坐在這裡都可以賺錢,一月下來有幾百元也好啊。

  於是,我開始在網上關注理財投資方面的知識,這下才覺得自己真的是太落伍了。用哪時流行的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跑不過劉翔,也得跑過通脹啊」。當時膽小,也就買了點基金,還是嘉實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但儘管如此,依然免不了虧損,因為哪時是2007年11月,股市剛好從6124向下盤跌。雖然如此,還是很興奮的,業餘時間就找同事談股論基,感覺生活充實了許多,心裡有了寄託。12月,我開了戶,買了封基和一點中國銀行的股票。由於期間股市開始向上,有人說要上萬點,看著帳戶開始變紅,膽子也越來越大,打電話叫老婆把修房的錢轉到帳戶層層加碼,最多大約投了4萬餘元,當時我記得最高時靠基金金鑫、豐和差不多浮盈上萬。哪時工作也不安心了,滿腦子都是股票。

二、虧損

  2008年1月,大盤開始向下,帳戶也開始縮水。當時已不滿足基金,開始頻繁的買賣股票,一月下來換了10來只,都是從報上和網上推薦買的,結果自然是虧多盈少,由正轉負。記得月底的一天晚上,因為臨近春節,幾位同事K歌到很晚。第二天一早醒來,外面白茫茫一片,如此大的雪我還是頭一次經歷,當時我就有種不好的預感。當天的股市也是大幅下挫,接下來三天,雪一直下個不停,最深處沒過了膝蓋。接下來便傳來全國各地雪災的消息,又傳來美國次貸危機,股市有如雪崩,最多一天大盤一度跌停。帳戶一天縮水兩三千,晚上連覺都睡不著,哪見個這陣仗。記得當時晚上經常收聽電台,還發短信諮詢股票,有位證券公司的客戶小妹就經常給我打電話,估計她也是位入行新手,因為聲音很好聽,成了我晚上傾訴鬱悶的對象。

  當時已熊市理論已開始漫延開來,電台也不薦股了,而我沒心情看股市了,著急著想辦法弄上一張火車票,於是在回家前一天,痛下決心斬倉,只留下了少量的封基,也留下一點希望。當年虧損最多的就是ST股、兩面針。

三、休息

第二年由於工作的變動,加之春節股市有一些反彈,我便萌生了在家專職炒股的想法。在家二個月中,天天都在看消息,換股票,感覺心累得不行,卻沒賺到什麼錢。好在當時經常看一位眼中高人的博客,買了一點他推薦剛上市的金鉬股分和魚躍醫療,結果幾天就基本搬平了收益,心中大喜。當時家裡修房,也沒多餘的錢炒股,急需找份工作掙錢了,除了家人的責怪,自己也覺得不是權益之計。便輕倉留一了一二千元,以便練手,開始上班了。

  結果剛上班沒幾天,便遭遇5.12汶川大地震,天天在外搭蓬居住。當時全國人民表現出來空前的團結精神,股民也號召不賣股,哪段時間股市好像還漲了點,不過我感覺心裡不踏實,第三天就賣掉了,真對不起全國股民啊!後來重心都放在保命上,也沒心思看股市了,每天最擔心的就是地下老晃悠。直到二個月後,看到大盤有企穩的跡象,聽信媒體說有奧運行情,忍不住又投入了一些。沒辦法,炒股這東西,真的象吸毒,一旦沾上了,這輩子怕是難以戒掉了。

 好景不長,奧運會開幕前夕,股市連跌,終於忍受不了虧損,全部割肉出局,虧得心痛,連奧運開幕式都沒心情看。記憶深刻的是伊利股份當時還暴出三聚氰胺事件,雖然覺得是機會但也不敢買。那時就覺得A股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垃圾的地方,跌這麼多,政府也不想辦法救市治市。加之經常看侯寧的文章,於是決定從此離開這個吃人的賭場,安心工作,好好休息。

三、再虧損

  2009年股市在四萬億投資之下,開始不斷反彈,對此我無動於衷,認為這不過曇花一現。加之工作忙,關注時間不多,也堅信侯司令和一位叫王什麼春的觀點要跌到800點。直到股市上了3000多點,翻了一倍,中小板股票更是翻了幾番,才又有些心動了。11月剛投入一些進去,股市就見頂了,一連吃了幾幾根大陰棒,感覺自己時運不濟,兩次進場都是股市見頂的時候。

  這樣進進出出輕倉應對,總體來說基本也沒怎麼虧,其間也加強了學習,主要是技術分析方面的書籍、網上名人的博客和天涯股市論壇,瞭解到股市原來真的可以賺大錢,對股市也更強烈了,對自己也更為自信了。

  進入2010年,豪情滿懷,總覺得三年了,對股市有一定把握了,虎年了股市也會虎虎生風,呵呵。然而當年股市並不延續09年的小牛市,一直不痛不庠,年中還大幅下挫,當時積蓄不多,虧損倒也在承受範圍。國慶休市前一天,股市突然撥地而起,也沒在意。節後,股市更是氣勢力如虹,我感到機會來了,緊急加倉新和成、浙江醫藥。一個來月的上漲,又讓人看到牛市的希望,自己一舉找回過去虧損還盈利近萬元。心裡哪個喜啊,覺得這一生發大財的希望就在股市了。

   然而11月後,股市就開始掉頭向下,連續有幾天大盤都大跌,一個月下來盈利又花為虧損,心裡哪個懊惱、沮喪就別提了。但我依然對股市充滿了希望,當時看一本書,作者對股市的描述讓我無限期待。年底,當時由於工作的煩悶毅然辭職,想安心在家專職炒股。哪個寒冬,記憶憂新,每天都坐在電腦旁,紮在股市和財經網中,股市的一上一下都牽動著我的心,一心撲在股市上。然而股市不是天道酬勤,付出得多,並非收穫得多。當時沒了正當的收入,壓力很大,行情又不好,親人的嘮叨,連續虧損讓我夜不能昧,食之無味。雖然只有兩個月時間,但卻是我炒股以來最低落的時候。春節,囊中羞澀自慚形穢得都不好意思出門。

  形式逼迫我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春節後,遠離家鄉前往南國,開始打工之路。

  2011年股市先揚後抑,接下來便是漫漫長跌。這一年由於新的崗位也怎麼過多的關注股市,不過一有空還是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對股市也有了新的認識,注重了對價值投資的初步認識。

三、解套

  2012年,工作上的穩定,積蓄的增多,視野的擴大,又讓我燃起了對股市的熱情。之所以對股市如此大的期望,因為我不喜歡交際,內心渴望自由,嚮往新奇,骨子裡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只想做自己熱愛的事,股市正好迎合了我的要求。平時省吃儉用,一步步積攢,打算投入10萬元到股市也算達到了初步目標。心想炒股四年了,本科都畢業了,應該有點收穫了吧。

  這一年也是我虧得最多的一年,儘管很小心,但單邊下跌行情,重倉的上海醫藥、信誠B和封基等一度虧損達到5萬餘元。常常在夜裡我在想,難道我真的不適合炒股嗎,炒股的路就這麼難走嗎?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也就是轉機到來的時候,也就在這一年,我遇到了股市的貴人,哪就是小小辛巴。

   記得最初看到他一篇推薦紅日藥業的文章,就被吸引了。一底值千金,雖然不是很理解,但卻被他優美、樸實的文風所感染。此後便留意他的博客,看過他的幾篇文章後,驚奇原來股界還有這樣無私謙虛的人。不僅薦股,還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博客提問也一一回覆,沒有一點大師的架子。在他出了《重劍無鋒》的書後,我便毫不猶豫買了一本。這本書是我所有炒股書中最有價值的一本,才發現以前哪些技術分析類,大多都是垃圾,誤人子弟。這本書也真正讓我的知識有了一個質的進步。

  隨著微博的興起,辛巴的提供的信息更多了,此後我便開始陸續跟隨買入他分析的桂林三金、貝嬰美、理邦儀器、天瑞儀器等。逐漸帳戶開始不再往下虧損,到了年底,還慢慢挽回了一些損失,遺憾的是因為其間忍受不了漫漫下跌和利空消息,甩賣了上藥和大牛股貝嬰美。

  2013年,好日子來了,由於買的都是基本上都創業板的股票,所以這一年儘管持有的漲幅都不算大,只有理邦和桑樂金一度翻倍,但也足以讓我在今年月解套,還小有贏利。這也完全符合辛巴老師的複利理論,這讓我非常欣慰。

四、展望

  有人說,炒股六年算入門,十年才起步,羅羅嗦嗦大半天,為的就是給自己六年做個紀念,我想這也是每位新手的必走之路。所幸的是我一直沒間斷學習,更是在股市遇到了不少老師,尤以辛巴理論最為系統,最為全面,也最適合我。我認為炒股完全由個人的學識、經歷、心態、性格決定,我承認至今我的心態並不成熟,還做不到長線持股、分檔低吸、喜歡滿倉操作,經常犯一些投機錯誤。否則今年也不會提前賣掉「好想你」,作為辛巴的「弟子」(老師可能不認同),我真是羞愧難言。路漫漫其修遠,股道深似海,炒股如人生,我還得一步步繼續修煉心性。通過老師的選股方法,今年也試著買了千山藥機、開元儀器、金河生物等。我想要是哪一天辛巴老師歸隱江湖,還是靠自己才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
新的一年又來臨了,我也來為明年的股市不成熟的展望。通過近兩月對雪球的關注,大大擴充了眼界,長了見識。深感自己的不足,譬如曾經對科技股的漠視,自己財務知識的缺乏。為此這兩天剛買了耐力兄的《菜鳥看財報》。對於明年面對眾多不確定因素,我比較認同雪球眾多球友的認識,明年仍然是一個結構市,個股分化更為突出,受政策的因素,創新、科技、醫療、消費、服務行業仍然是大方向,主板難有作為,機會更多的還是在中小創業板。其它就不班門弄斧了,雪球上的高人早已總結得夠多了。

 希望2014年自己的炒股水平更上一層樓,早日奔向財務自由的終極目標,謹以此文獻給與我有同樣經歷和即將入市的朋友,和尊敬的@小小辛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89

現在起,台灣要開始六年大通縮了

2014-03-10  TCW  
 

 

驅動台灣、日本、美國或德國等富裕已開發國家經濟的最主要根本力量,是新世代消費者的「消費潮」(Spending Wave)——隨著消費者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消費便會逐漸增加——而這個消費週期非常容易預測。目前美國一般家庭的消費高峰落在四十六歲,而台灣和日本則大約是四十七歲。

我在一九八八年開發出我的消費潮指標,這項指標讓我得以預測到世界各地這幾十年來的大型繁榮及衰退期。把出生指數向後推移,便能推算出一般家庭的消費高峰。利用這個方法,我早在一九八九年就預測日本經濟將崩潰,當時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這個趨勢。那個指標也讓我在幾十年前就預測美國將在二○○七年年底前後達到高峰。

反轉,不知不覺到來嚴重衰退,約四十年一次

為什麼沒有人察覺到這些重大的經濟變化?因為不管是哪一個經濟體,當經濟處於長繁榮期的顛峰時刻,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必定都很順利,大家當然也就容易掉以輕心,但通常反轉的日子卻總在這時不知不覺來臨。如果你沒有基本的領先指標可參考,就不可能預知最嚴重的衰退將何時來臨——這種衰退大約每隔四十年會發生一次,像是一九二九、一九六八和二○○七年。而如果是諸如「咆哮的二○年代」(Roaring 20s)才首度出現的那種泡沫式繁榮,經濟不僅會反轉,更會猛烈衰退,一如美國二○○○至二○○二年間的科技崩壞,以及二○○八至二○○九年間的全球金融危機,還有著名的一九三○至一九三二年崩盤。南韓和東南亞也在一九九八至二○○二年間爆發類似的危機。

台灣,步上日本後塵消費遲緩,恐到二○二一年

幾乎所有富裕已開發國家的嬰兒潮(Baby Boom)世代都已達到高峰。我的最重要見解是,從一九九六至二○一八年間,這樣的情況接二連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上演。日本是最早達到嬰兒潮高峰且經濟長期走下坡的大型國家。南韓將是最後一個,而台灣有兩個高峰,第一個是落在二○○九至二○一○年,下一個則介於二○二三至二○二六年間。

這意味自二○一一至二○二一年間,台灣的消費將趨向遲滯。而接下來至二○二六年間,消費將會出現短暫的回聲潮(Echo Boom)世代反彈,再來就呈現和日本、南韓和新加坡相似的趨勢,長期走下坡,直到二○五七年甚至更久以後。

如果你能預知未來的情況,並從其他國家過去的經驗中——如日本的衰敗——記取教訓,那你一定會受益良多。美國繼日本之後,在二○○七年達到高峰,而德國和英國也在二○一三年達到高峰,其餘歐洲國家達到高峰的時間點則落在二○一四至二○一八年間。新加坡和台灣類似,在二○一○年達到高峰,而南韓則是最晚,將在二○一八年達到高峰。我會檢視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斷崖(demographic cliff)。

日本的出生率在一九四九年達到高峰,而台灣則是在一九六三年。那代表台灣的嬰兒潮世代比日本晚大約十四年達到高峰,所以,台灣的經濟繁榮與衰退、房地產和工業週期將傾向於循日本模式,但落後大約十四年。

南韓從一個貧窮的新興經濟體,崛起為富裕的已開發國家,它的都市化S型進步曲線及人均GDP增長模式,幾乎和日本如出一轍,但落後二十五年。我採用二十五年的原因是,最精確的國際數據來自聯合國,而它每隔五年才提供一次數據。但如果精確推算,南韓大約是落後日本近二十二年。聯合國並沒有提供台灣的數據,所以我無法用相同的方式來說明台灣的進展,但很明顯的,台灣的情況也很類似。

台灣二○一二年調整過購買力且以國際美元(international dollar)計算——以緩和匯率波動的影響——的人均GDP為三萬九千四百七十九美元,日本是三萬七千四百四十九美元。以東亞國家來說,只有新加坡比台灣富裕,其人均GDP為六萬美元,因為它只是個大城市,又是一個類似香港、紐約及倫敦的大型金融中心。所以,我要恭喜你們,至少就東亞國家來說,台灣在工業化的大進展上已超越了日本和南韓。

台灣的人口統計趨勢已開始轉向疲弱,而且將會進一步轉弱至二○二一年左右。南韓將會步上你們的後塵,在二○一八年年底摔落人口統計斷崖,而且,日本將從二○二一年起陷落第二個更可怕的人口統計深淵。台灣則將在二○二六年後摔落第二個深淵。總之,未來東亞人口統計趨勢將糟到無以復加。

最終來說,那意味勞動力將最先開始走下坡,接著,人口也會開始減少。面對這些惡劣的趨勢,台灣的經濟要怎麼成長?另一個問題是,台灣政府是否預見到這個後果,並積極藉由吸引更多移民,或是強迫延後退休年齡來因應?這是唯二的短期解決方案。鼓勵生育的成果要二十年左右以後才會浮現,因為屆時這些寶寶才會開始陸續加入勞動力。但要吸引移民也不是簡單的事,因為台灣的英語人口並不多,而且大學也鮮少採用英語教學。

未來,面臨通縮夢魘關鍵六年,經濟大震盪期

台灣的政府不可能預見到這樣的後果。貨幣和財政政策能延緩台灣走下坡的速度嗎?日本早從一九九七年起就開始採用量化寬鬆政策,政府也大幅增加財政赤字規模,但過了十七年之久,他們的經濟依舊處於「昏迷」狀態。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將退休年齡延後到七十五歲,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提高生育率則是長期的最佳解決方案。但政府和為人夫者必須更主動支持有小孩的職業婦女,鼓勵生育的解決方案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可是,對所有東亞國家來說,那又是非常大的文化變革。

因此,台灣必須做好面對二○一四至二○一九年大通縮(deflation)的準備,基於幾個最基本的週期——這些週期是我花了三十幾年的研究才發展出來的——同步走下坡,所以我很肯定的在本書預測,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將陷入一個大通縮期。上一個大通縮期是一九三○至一九三四年的大蕭條。

二○一四年時,就是出售你不特別重視的個人、投資性及商業房地產的好時機,因為台灣將步上日本一九九一年後長期走下坡的後塵。儘管經過了二十三年,目前日本房地產還沒有出現反轉向上的跡象。為何會如此?因為這個世代的人口比上個世代少,擁有房子的老人將超過有需要購屋的年輕人,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的需求都會降低,勞動力和人口也會縮減。

這整個世界即將再度重演二○○八至二○○九年的崩潰戲碼,而且其慘烈程度將有過之而無不及。歐洲繼日本及美國之後,已開始摔落人口統計斷崖,尤其是德國和英國。眼前歐洲已經是世界上最疲弱的地區,而德國又是維繫歐元區的主要力量,因此歐洲的前景堪憂。德國是世界上人口老化第二嚴重的國家,僅次於日本。過去五年間,各國政府雖卯足全力振興經濟,但我的指標顯示,這個泡沫已經膨脹得太大,即將再次爆破。

下一場全球金融風暴將更嚴重,而這場風暴的最大導火線是中國,這會對台灣及整個東亞地區造成最大衝擊。打從二○○八年起,原物料商品價格(我用來預測這場風暴的另一個長週期)就一路走下坡。那已傷及新興國家和它們的出口及股市,也傷害到中國,因為中國目前對新興國家的出口已經高於對已開發國家的出口,而且,出口占中國這個吃了類固醇的經濟體的比重高達三五%。這也將傷害到台灣,因為出口占台灣經濟的比重非常高。

原物料商品價格下跌將在新興國家和中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這就是下一場全球金融危機的領先指標。現代史上最大的泡沫在中國,一旦這個泡沫破滅,台灣所受的衝擊將比世界上多數國家更大,其中只有南韓受衝擊程度會超過台灣。

我認為中國即將破滅的泡沫,將是二○○○年年初起世界各地接二連三形成後又破滅的泡沫中,最後一個且最極端的泡沫。(本文摘自前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50

一路要求業者加碼 換照前夕卻翻盤 決策拖六年 WiMAX成大埔案翻版

2013-04-12  TWM
 
 

 

一場頻譜釋照說明會,居然演變成電信業大埔案,還預告了WiMAX的終期將至,讓WiMAX業者氣到揚言聲請國賠。到底他們在吵什麼?

撰文‧何佩珊

這些年來台灣WiMAX業者就像不斷被餵食慢性毒藥,而台灣政府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這三大電信商,則是在今年加速這個滅亡的進程。三月三十一日召開的新一波4G頻譜釋照說明會,如同宣告WiMAX進入最後四個月的退場倒數。

四月八日,一場電信之夜的聚會,成了WiMAX退場計畫的最大遊說場所,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台灣大哥大總經理鄭俊卿、遠傳總經理李彬都是座上賓,他們不時交頭接耳,更直接將4G頻譜再釋照的敏感話題搬上桌,對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遊說,希望WiMAX業者退場,將頻譜讓出來。

如此一來,正值換照審查的WiMAX,等於提前被判死刑,「這與電信業的大埔案有什麼兩樣?」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激動地兩手一攤。

只一味要求業者達到覆蓋率事情是這麼發生的,為了有效利用頻譜,交通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決定將二六○○兆赫(MHz)頻譜拍售,這大刀一揮,把頻譜資源都給了採用FDD(分頻多工)技術的幾大電信商,原WiMAX業者使用的頻譜空間就只剩不到一半,還得被迫移頻。

這麼說吧,目前4G的技術主要分成兩種:一是中華電信、台灣大等業者現有技術可以銜接的FDD;另一則是WiMAX業者支持的TDD(分時多工),兩種技術在國際上各有擁護者。

只是隨著第一張WiMAX證照將在今年到期,「給了NCC很好的藉口,說要檢討二六○○兆赫的頻譜使用率,如果能把二六○○兆赫收回來重拍,對國庫是很好的收入。」知情人士透露,初步估算頻譜重拍標金將上看三百億元。

問題就在於,當年政府發照給WiMAX業者所訂下的遊戲規則是,初期建設兩年,商轉執照可使用六年;如果經NCC審核覆蓋率超過七成門檻,就能再延長執照六年。甚至,WiMAX南北業者整併,執照使用期還能從六年延長到十年。

但如今依NCC規畫,FDD頻段將佔一四○兆赫,包含威達雲端正在使用的頻譜,代表威達勢必得移頻,才能將頻譜讓出來拍賣。

「我們投資WiMAX這麼多年,到去年政府要求我們繼續投資,我們也再投了好幾億。」但現在政府態度一八○度翻轉,讓威達雲端董事長賴富源無法接受,「今年一月我們還收到NCC來函,要求我們盡快完成七○%的覆蓋率,這六年來就是一直叫我們做這件事。我們一直反映,這個(指基地台)裝完後又要拆掉(因為WiMAX技術已確定出局,未來將升級成另一款4G技術TDD-LTE),但他們就是要我們完成覆蓋率,才能進行後續的事業計畫書變,和合併換照。」對於這樣的要求,威達也認了,好不容易在三月十九日通過NCC覆蓋率七成的審議,三月二十一日竟又收到NCC召開二六○○兆赫頻段規畫說明會的通知,通知書裡面寫著,將採取新的頻譜規畫,還禁止WiMAX業者合併。

賴富源搖了搖頭,對政府的失望全寫在臉上,「二十一日那天開始,我的心情盪到谷底,我整夜睡不著覺,只想到三十多年前初創業,到今天的種種情景。」他還記得,當時他為了投資WiMAX而賣掉多筆土地,還遭到妻子大力反對,是他用數位匯流的願景說服了她,卻落得今日這等局面。

使用效率不佳 責任在政府確實,早在二○一○年英特爾宣佈退出WiMAX,WiMAX在這場無線寬頻主流標準之爭就算是輸了。所以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國早就完成WiMAX升級轉型,但台灣政府對WiMAX升級轉型卻始終沒有積極作為,只是一味要求業者達到覆蓋率再做打算。

NCC官員表示,七○%覆蓋率只是符合換照的條件之一,若頻譜使用效率不彰,他們也可以駁回換照申請。NCC副主委虞孝成也做出解釋,因為WiMAX業者一旦合併,就可以將執照再延長十年;但WiMAX用戶數少,再佔用十年恐怕會浪費珍貴的頻譜資源,所以他們是基於這個理由不同意業者合併。

但賴富源認為,WiMAX頻譜使用效率不佳,九○%是政府的責任,如今政府卻將WiMAX業者塑造成阻擋國家發展的石頭。

對此,虞孝成直言,NCC也不是沒有考量WiMAX生存,所以才在頻譜重新規畫裡,保留了一部分給WiMAX業者升級,「這是兩方妥協下的選擇。」「NCC留下的四十兆赫頻譜,只夠讓一家業者生存,那你就該讓我們整併,而不是在頻譜重劃裡寫明不同意WiMAX業者合併。」何薇玲說。

WiMAX業者已放話不排除聲請國賠兩百億元,要政府為政策錯誤負起責任;只是一旦走到這步,頻譜重劃也將跟著凍結,對誰都沒有好處。

「現在NCC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何薇玲與賴富源多次求見(NCC主委)石世豪都碰壁,就看得出政府的態度。」業內人士說。對此何薇玲感嘆,還記得總統馬英九說過:「中華民國不會對不起WiMAX。」言猶在耳,徒留諷刺。

電信「都更」 WiMAX業者大受衝擊──4G頻譜重劃前後差異 單位:兆赫

都更前

2565 大眾、遠傳

2595 全球一動、大同2660 威邁斯、威達雲端

都更後

2500 將供現有電信業者競標2570 WiMAX業者可競標2620 將供現有電信業者競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66

《香港篇》沒明星學歷、勤考證照 六年當上銀行副董事 香港教我的生存學 擦乾眼淚先解決問題

2014-06-02  TWM
 
 

 

私立大學企管系畢業,第一份工作是研究助理,但陳佳慧從未放棄登上國際舞台的夢想,她利用每一個下班夜晚讀書,考取一張張金融證照,加倍的努力換來赴港工作的機會。

現在,三十四歲的她,已是大型外商銀行香港分行的副董事。

撰文‧鄧 寧

聽到陳佳慧(Joyce)三十四歲就在香港的外商銀行負責私人銀行業務,職稱高掛「副董事(Associate Director)」,不少人第一個聯想就是「高學歷嗎?留洋回來的人生勝利組?」事實上,她並非來自台成清交,而是東吳大學企管系畢業。今天,她能走到這一步,其實已跨過了無數「人生勝利組」不曾面對的門檻。

「我就是阿信啊!但回想起來,先前的眼淚都沒白流,我現在三十四歲,就達到了當年我為四十歲設下的目標。」原來,陳佳慧在大四下學期時,就為四十歲的自己描繪出職涯的完美形象:「我想穿著高跟鞋,『喀喀喀』地走在國際專業舞台上。」現在的她,穿著高雅合宜的套裝,頸項間戴著一條珠寶項鍊,蔥指上的鑽戒閃閃發光,每天走進全球精英匯聚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大樓上班,為高資產人士打理財富,年薪是畢業時的七、八倍,確實是圓了二十二歲時的夢想。

就業前,陳佳慧曾向繫上教授與曾任本土銀行總經理的舅舅請教意見,教授建議她先考取金融證照,有機會就到香港或新加坡發展;舅舅則對她說:「切記!決不能因為討厭老闆或受挫折換工作,必須是自己把工作做到熟了,等人把你帶走(介紹或挖角)。」陳佳慧牢記兩人的建議,畢業後進入富蘭克林投顧當研究助理的頭兩年,一下班就到圖書館報到,將台灣所有能考的金融從業人員證照,如投信投顧業務員、證券高級業務員、理財、信託、期貨、產險等全考到手,「同事都是台、政大畢業或留學國外的,我很羨慕他們有聰明頭腦,我沒有好學歷,只好拚命考證照。」妙的是,當時陳佳慧還沒有到香港工作的打算,卻因證照殺手之名遠播,而有別部門的同事問她要不要考一張香港證照,「所以我在二○○六年到香港過聖誕節時,也考了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的資格回來。」

從研究助理到香港理專

各類證照先入手 主管超賞識沒想到○八年時,就有前輩介紹陳佳慧到香港荷蘭銀行工作,面試官看到一位從未在香港工作的台灣人履歷上竟已具備如此資格,也大吃一驚,「老實說,我考證照的心態是備而不用,而主管認為我對許多事情都提前努力,而且不管派不派得上用場都願意多做,就會大加分。」即使現在赴港已逾六年,陳佳慧仍利用每天的下班時間和週末,準備考一張瑞士、新加坡政府都認證的國際型財富管理證照;面對蠟燭兩頭燒的生活,她已習以為常:「許多優秀的人都很忙,相較之下我做的事更簡單,有什麼好抱怨的?」雖然順利從台灣換到薪水較高的香港工作,但陳佳慧進入荷銀不久後,就發生澳盛銀行購併荷蘭銀行事件,組織結構不斷變動,讓她萌生去意,「我不想浪費時間原地打轉,乾脆辭職去讀我一直想念的研究所。」終於,工作數年赴港後,她又申請進香港科技大學攻讀財務金融碩士,算是正式補足金融圈內很在意的學歷門面。

在學的兩年間,陳佳慧僅能不定時飛到中國各城市當理專講師,為了省錢,她一度住在慈善機構的宿舍裡,一個月僅需五千港幣,但熱水一次只供應十分鐘,她得先洗頭,等水再次煮熱後洗澡。後來陳佳慧搬到灣仔的風化區與人合住,月租更降到四千港幣,房間小如鴿子籠,單人床旁的走道僅約一個行李箱寬,「地方小到我得蹲在地上化妝,雖然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但凌晨的酒客也吵得不得了,我一開始每天都要喝點酒,把自己灌醉才能睡著。」住慣台灣舒適環境的人可能很難想像,花了相當於新台幣一萬六千元的房租,竟只能住又吵又小的破房子,就算環境如此艱困,陳佳慧仍未萌生一絲回台灣的念頭,「我來的時候就沒給自己退路,不過就是房子差又睡不飽,比我慘的人還很多,哪能輕易認輸,這樣就回去?」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孩,用破釜沉舟的決心,一人扛住異鄉生活的沉重。

幸運的是,從香港科大畢業後,陳佳慧即透過獵人頭公司找到一家大型港資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工作,回應了老師最初對她的期許;陳佳慧也在公司的貸款補助下,以總價三八○萬港幣買下一戶位於西九龍的溫馨小屋,從此更有了在香港安身立命的理由,「老實說,我買房也是讓自己沒有退路,爸媽本來可能還有些期待,但我一買房,他們就知道我回不去了。」事實上,因台港薪資差距大,有愈來愈多像陳佳慧一樣的人離鄉背井到香港謀生,即使順利拿到工作簽證,但留下來,就必須有與全球人才在同一舞台競爭的心理準備,陳佳慧建議,如果在台灣就能考取CFA(國際特許分析師)、FRM(財金風險管理分析師)等國際證照,又有一定工作經驗,台灣人服務態度細心又親切,將會是最大的優勢。

從沒人脈到擁A咖客戶

台灣人不做到生意,是不會放手的由於陳佳慧應徵上的是港資銀行的總行,需要財富管理服務的客戶,基本上都有一百萬港幣以上的流動資產,而且每天都有源源不絕的客戶進來。據陳佳慧形容,理專坐著就會有客人上門,但當時團隊裡只有陳佳慧是台灣人,優質的客戶都先配發給香港同事,留給她的,不是老人,就是不常來港的人。

「全世界的有錢人都會到香港開戶,公司根本不愁客源。香港人做生意的習慣是直接叫客戶買理財產品,不買就讓他走,才能趕快接下一個人;但台灣人不做到生意是不會放手的,我不能也不想用這套香港模式。」陳佳慧堅定地說。

於是,她向香港主管提出想回台灣分行「宣傳」的主意,但因陳佳慧是被香港總行僱用,領的是香港牌照,不能直接在台灣銷售理財產品,否則將違法;但她可以和全台的理專交換名片、建立關係,「我請台灣總行介紹分行窗口,一家一家打電話聯絡並拜訪,我向理專說,香港有一個自己人,只要客人有在港的理財需求,不知道找誰,只要到總行指名Joyce,我就會立刻出來服務。」陳佳慧補充:「客人會覺得理專很行,連香港都能幫他搞定,只要這樣說,很少有理專不領情。」辛苦的是,這種回台灣跑客戶的行為,並非由主管所指示,而是她自動請纓,不能以出差名義進行,所以不得請公假,也不能報公帳,陳佳慧只能犧牲自己的假期,自己買飛機票、高鐵票、訂旅館,前後花掉了數萬港幣,才用本土「搏感情」的方式找出新客戶。

「我的業績是購買理財商品的手續費,但我要做口碑,即使不算在我份上的開個人戶、開中小企業戶、辦信用卡、辦房貸等雜事,我全幫忙聯絡,送業績給香港同事。最大的壞處是,我這種作法業績來得很慢,客人通常要開戶一段時間才會來買東西,所以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我都是業績墊底的人,被罵得最慘、哭得也最慘。」

從每天哭到學會生存

香港人教我要面對問題,趕快解決當時的香港主管Randall認為,陳佳慧的作法完全正確,只是需要時間展現成果,而且沒有一個香港人能做到,「我對Joyce說,銀行有一千位理專,不差妳一個,我們只能給妳時間,讓妳把這套模式做出業績來。」事實證明,陳佳慧與主管的眼光正確,後來客戶陸續浮現,陳佳慧在該銀行的三年內,一共開發了八百多位新客戶,「那段日子很苦,但我現在最珍貴的重要客戶,也都是那段時間中找到的寶貝,沒人能拿走我的成績。」不畏懼不公平的挑戰,反而屢屢以自身的優勢突破難關,陳佳慧這些表現都看在主管Randall眼裡,於是,當Randall在今年跳槽到更具規模的外商銀行時,陳佳慧也一併被帶走。

在香港,有八成的台灣人都投入金融業,雖說年薪可享台灣的二至三倍,壓力也是同等倍數成長,加上異人、異鄉、異文化;要生存下來並不容易,陳佳慧說:「在這裡根本沒有時間沮喪,香港人教我要趕快面對問題、趕快想辦法解決,這就是生存訣竅。」如今,大學時期的夢想成真,工作步上軌道的陳佳慧也將在六月步入禮堂,一直稱自己是阿信的她,早已畫好成家、生子的藍圖,手上的鑽戒,或許就是努力爭取幸福的純淨證明。

陳佳慧(Joyce Chen)

出生:1980年

現職:外商銀行私人銀行業務╱副董事

海外工作經歷:逾六年

經歷:富蘭克林投顧、花旗銀行、荷蘭銀行學歷:東吳大學企管系,香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碩士

陳佳慧給年輕人的建議

切記!絕對不能因為討厭老闆或受挫折換工作,必須是自己把工作做到熟了,等人把你帶走。

從月領28K到年薪400萬—— 陳佳慧在香港生活開銷目前薪資 年薪近100萬港幣(約新台幣400萬元)香港住宿費西九龍購入小坪數房,以月租1.4萬港幣(約新台幣5.5萬元)租人;自己在較遠的東涌租大兩房住,月租也是1.4萬港幣。每月房貸1.8萬港幣(約新台幣7.2萬元)香港交通費 坐地鐵上下班,買月票565港幣(約新台幣2260元)香港餐費 每日約200港幣(約新台幣800元)月存第一、二年開銷大,難存錢;現在已可存到薪水的7成,一個月約可存到5萬港幣(約新台幣20萬元)休閒 爬山、煮飯、邀朋友到家裡聚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