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龍門鏢局》:325%的投資回報率是怎麼來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687.html

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的微信賬號推送了一篇文章,推算當下正火熱的《龍門鏢局》的吸金能力。這篇文章預估,《龍門鏢局》目前的可能收益將在1.08億至1.3億元之間,減去成本(4000-6000萬),淨利潤最保守估計也有4800萬,而最高利潤竟達到9000萬。若用時下流行的「電視劇的投資回報率」來看,用所獲收益/投資成本,《龍門鏢局》的收益率在180%和325%之間。

這錢是從以下幾個渠道賺回來的:

衛視首輪就能收回成本 預計收益:4800-6400萬

目前,上星電視劇的首輪播放形式大致分為:單台獨播和多台同播(4台以下)。對於那些投資大、售價高的電視劇通常都採用4家衛視分攤購買、同步播出的形式。比如《龍門鏢局》就將首輪播放版權賣給了安徽、天津、東方、湖北四大衛視。

據《龍門鏢局》版權所有公司盛世驕陽相關負責人透露,《龍門鏢局》在問世前就已經炒得火熱,算是今年級別比較高的劇,其售價與剛剛播畢的《精忠岳飛》相當,衛視首輪價格在120萬至160萬之間。

天津衛視知情人提供的數據印證了盛世驕陽的說法,他表示衛視首輪價格是由四家衛視均攤的,分攤到每家衛視頭上的單集發行價在30-40萬之間。

由此可見,《龍門》全劇共40集,如果按照最低每集30萬計算,首輪播放的四家衛視需分別支付1200萬,合計共4800萬;如按照40萬每集的高價計算,那麼四家衛視就需支付6400萬。

而《龍門鏢局》的投資成本為多少呢?對此寧財神諱莫如深,但據業界估計和該劇資方小馬奔騰知情人透露,「龍門」的投資在4000—6000萬範圍內,也就是說,單是出售首輪衛視版權的收入就能夠將全劇的投資收回。

視頻版權也是收入大頭 預計收益:3200-3600萬

「收視率不強求,差不多就行。」在《龍門鏢局》上星之前,寧財神接受採訪時曾如是說。誰都知道收視率是電視劇的命脈,財神之所以能表現得如此超脫,顯然是早已料到「龍門」的收視主力潛伏在網絡。

隨著國內觀眾日益養成「上網看劇」的習慣,視頻網站已經成為電視劇落地的第二大平台。和電視台競爭同樣激烈的視頻網站,在爭奪劇源的同時也為電視劇版權費的居高不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般情況下,電視劇的出品方是通過將版權統一賣給一家視頻網站,再由該網站自行決定獨播、售賣或版權交換的形式分銷給其他視頻網站。而《龍門鏢局》則是直接把網絡版權打包賣給發行公司盛世驕陽,再由盛世驕陽進行分銷。因此所有的視頻網站都必須真金白銀的來購買。據知情人透露,盛世驕陽是以單集8、90萬的價格從寧財神手中買到了《龍門鏢局》的網絡版權,40集的版權總費用在3200-3600萬之間,之後盛世驕陽以怎樣的價格賣給視頻網站,是賠是賺需自負盈虧。而此時的寧財神早就揣著這三千多萬,舒舒服服當財神去了。

二輪播劇雖狠打折卻也有得賺 預計收益:2000萬

電視劇購劇價格一直是個令人欲語還休的羞澀話題,就算首輪開播時扯破喉嚨喊「天價」,一旦新鮮勁兒過了,二輪售價必定大打折扣。有圈內資深導演向記者透露,電視劇二輪售價比起首輪至少打了5折。倘若該劇水準差、無市場,售價甚至不足首輪的十分之一。

想當年《武林外傳》在剛開播時也曾收視欠佳,在經過無數地方台的重播後,觀眾才逐漸接受了其幽默風格,並視為經典。據該導演分析,從《龍門鏢局》的水準和口碑以及上升趨勢來看,《龍門鏢局》的二輪售價應該可以維持在首輪的五成左右,將至少收益2000萬,之後隨著三、四輪的播出將陸續再有收益進賬。

收視率返點也許只是傳說 預計收益:0

電視台不願一直充當好賴全收的冤大頭,為了與電視劇出品方共同分擔風險,早在上個世紀末就研究出了「以點論價」的收視率返點制度:即設定一個收視率平均線,超過該線,該劇的單集價格便會提高,反之則要降價。

這個看似公平的制度在現實推廣中卻陷入了兩頭都不待見的尷尬局面:一方面,原本想通過此舉來降低收視風險的電視台,卻因為劇集熱播而額外付費;另一方面,大牌的出品方也覺得返點計費太麻煩,能一次性收到錢才最省心。

即使少數弱勢的電視劇為求播出平台,私下與電視台簽訂了返點條款,其具體細則也未能擺上檯面上。也就是說,怎麼返,返多少,完全是看談判雙方的討價還價技巧。

由此可見「以點論價」更像我們幻想出的美麗傳說,以寧財神的江湖地位以及作品緊俏程度,完全無須與任何電視台簽訂這一賣國條約。

遊戲版權是全新收入來源 預計收益:300萬

這年頭,爭相追看、收視率創新高等名詞都不足以證明一部劇有多牛,多媒體時代,倘若沒有一款同名網遊伴身,你出去都不好意思跟小夥伴們打招呼。

你以為陸三金、蔡八斗、邱瓔珞腦袋上的血格是加著玩兒的?你以為呂青橙的驚濤掌為什麼要做出衝擊波的動畫效果?這都是有目的的!《龍門鏢局》的同名網遊已在該劇開播(7月30)的第三天(8月2日)正式上線。據遊戲合作方騰訊遊戲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筆植入交易達到300萬元,而算上宣傳廣告費用,騰訊遊戲總共投入了幾千萬。為此,寧財神在劇中植入了三集有關《龍門鏢局》同名網遊的內容,其中有一整集的劇情專門圍繞著遊戲展開。而這筆交易的成功基於對寧財神以及《龍門鏢局》前景的判斷,首先,騰訊遊戲預估《龍門鏢局》的網絡播放量將至少過億,其次,由於是暑期檔開播,有助於遊戲的推廣。

廣告植入價格浮動大 預計收益:500萬-700萬

同名網遊是一種新型的深度廣告植入,而傳統的廣告植入在這部劇中更是比比皆是。由於《龍門鏢局》不怕雷的風格,讓它踰越了古裝戲無法植入的藩籬:平安票號、聚美胭脂鋪、竹筒裝的紅牛飲料、有門有臉的五穀道場、TOTOTO恭桶,以及慶豐包子、許仙樓、醉仙樓甚至申通、德邦、順豐等快遞公司都在劇中以出其不意的形式呈現。其植入手段比《鄉村愛情》中謝大腳超市中擺放的奶粉、白酒更高端霸氣,比趙寶剛《男人幫》裡的男主角們一邊玩電腦一邊狂讚360更有逼格。《龍門鏢局》的廣告語完全符合假大空三大廣告黃金準則,插入手法絕對生搬硬套毫不掩飾,要說對客戶負責,寧財神比於正更甚。

據某業內人士介紹,電視劇廣告植入的價格浮動很大,比如劇中植入的《舌尖上的中國》元素或許只是因為寧財神與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的私人關係,「舌尖」無須為此付費。而其他商業廣告則由植入直白程度決定價格。比如將「神舟租車」改為「申州租車」的或許就沒有「五穀道場」這樣真名上陣的品牌價格高。

由於寧財神拒絕回應廣告植入的價格,該業內人士只能通過將《龍門鏢局》與其他劇的植入情況類比:如36集的《醜女無敵》有共超過30個品牌植入,為該劇帶來上千萬的收入;而《一起來看流星雨》號稱通過廣告植入獲益四千萬,不過業內普遍認為其實際收益在千萬左右,因此,《龍門鏢局》的十餘個廣告植入,應該可以帶來500-700萬的植入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09

復星醫藥分析筆記:遲來的認可 Conan的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5787944
目前市場的節奏是:之前市場覺得復星醫藥只是複雜,但並不是很厲害,所以鮮有人關注。現在市場認為復星醫藥好像還是挺厲害的,雖然好像還是很複雜。。。(不明覺厲的節奏。。。?)。起初我只是覺得這家公司估值便宜,但後來發現這家公司絕不僅僅只是便宜,然後就開始想盡辦法瞭解這家公司的情況,雖然我覺得自己在對復星醫藥的研究上已經算是全力投入(為此我還放棄了2次相親,以及1次約會遲到。。。),我把我會的招數全部都用上了,忙的狼狽不堪。但我認為我對復星醫藥的理解還是有限的,不過,好在低價幫了我大忙。

在過去的10年裡,復星醫藥實際的內在價值的增長好於這家公司股價的增長速度,對於復星醫藥自身來說,有些硬菜還在後邊。(但是股價目前似乎已經有點不淡定了。。)。復星醫藥一直是被市場當做醫藥版的PE公司來處理。但如果你和醫藥行業待的時間比較長的人聊聊,你會發現業內對復星醫藥的研發,製藥的產品線,運營等綜合評價是非常好的。可見復星醫藥有些閃光點未得到發掘。

復星醫藥的業務主要可以由五部分組成,分別是
(1)       製藥業務及製藥公司的併購業務(原有製藥業務 + 新併購的公司)
(2)       持有中國最大的醫藥分銷公司國藥控股29.9%股權
(3)       研發業務,主要是由4個平台組成,外加一些小比例參股公司。以單抗腫瘤藥,高難度化合物等4個研發方向為主
(4)       醫院業務及醫藥連鎖零售店業務
(5)       排除掉前四者後,剩餘的長期股權投資(可分為PE及一般長期小比例長期股權投資)

和復星國際一樣,由於有大量收購及投資退出,復星醫藥伴有大量的非經常收入,並且公司涉及業務板塊非常多,這提高了投資者進行分析和估值的難度,但是同樣市場也給予了這家公司非常低的估值。綜合考慮提高的分析難度和價格上的優勢,我認為在這兩年裡,大部分時間內這兩個因素疊加後對投資者是有利的。

從市場來看,大家過去印象最深的是(2)和(5),而最近(3)和(4)被經常提起。下邊,還是慣例,我會先交流一下大家最關心的復星醫藥過去的發展路徑,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徑。之後,我會對這5個業務進行分別簡要說明
查看原圖

復星醫藥的投資發展路徑:把握這個時期最有價值的產業投資機會
產業投資作為復星醫藥多年的強項,在過去的10多年的發展時期裡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1)02-06年,參與國有企業重組的時代
(2)05-10年,參與醫藥行業PE的時代
(3)09-至今,大比例參股的併購及整合時代
(4)而從14-15年開始,復星醫藥數年之前的研發投資,將開始進入收穫期,未來會進入研發和醫療服務時代。

大家可以看到,在不同時期,復星醫藥採取了不同的投資策略。國有企業重組的時代的機會,可以說並不常在。而復星的產投策略很可能是:在兼顧長遠發展的前提下,拉長投資週期,重點投資當前這個時期最好的投資機會。實際上他們過去和未來數年也是這麼做的。

因為前兩年是復星PE業務的收穫期,所以對復星的印象凝固在一家醫藥PE公司上。但隨著復星醫藥PE業務結算逐步完畢,復星醫藥的新業務規模和利潤增長來源會由之前併購的醫藥公司及投後管理後完成。而隨著公司從07年開始投入的研發業務進入收穫期,公司直接研發平台的製藥業務將開始貢獻利潤。

復星醫藥會選擇這樣的成長路徑,一部分原因是由公司的投資屬性強,另一方面是由於優質藥品的研發週期長。在07年前後,復星醫藥已經開始大幅強化了研發業務的投入,但是研發投入屬於長週期投資,且中國目前的研發更重要的是研發體系的建設,而不是需要超巨大資金量。而投資公司的一個本質就有可以更加合理和優化的使用資金槓桿,所以,在研發業務發展的前中期的空檔中,會長期混搭著PE業務和併購業務。

復星醫藥的估值
首先我先來說一下,未來會影響復星醫藥的幾個最重要的因素
(1)       資源集中的業務區域,及多元化的收縮的效果
(2)       產業投資的情況
(3)       資金槓桿的質量,及融資渠道的開拓
(4)       研發業務的進程,及對比同業內強勢的研發地位
(5)       醫院併購業務情況,及投後管理和整合的情況
(6)       是否能更好的激勵管理層及有更好的激勵機制

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這裡只談(1)和(6)對復星醫藥的影響。由於研發週期長,且費用大,而產品的複製成本又非常低,製藥行業是一個規模效應非常明顯的公司。如果去看世界知名藥企的成長史,你會發現絕大多數製藥公司都嘗試過多段多元化的經營,時間長達數十年,但最終都因效果不佳而開始收縮,最終這些醫藥公司都在少數幾個領域或子領域裡集中投入資源,豎起自己別人很難無法撼動的護城河,然後規模效應開始顯現。對於製藥行業來說,中國的路徑極大概率和世界的規律是一樣的。對於(1)來說,復星醫院目前已經開始了多元化收縮,而關鍵是復星醫藥的多元化收縮質量及資源重點投入的領域。

而再說(6)以前,我先和大家講一個小故事。2011年末是,伯克希爾旗下的基金經理Todd Combs和Ted Weschler管理樂BRK約17.5億美元資產(這兩位也是巴菲特退休後,繼續管理BRK資產的繼任者)。而巴菲特考核他們的方式裡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Todd Combs和Ted Weschler兩人80%的業績薪酬來自自己的投資,而20%業績薪酬來自同伴。而巴菲特這樣做的一個最核心的原因是希望兩人可以相互合作,避免競爭,進而強化BRK所珍視的價值。和選老婆,選老公,選股票一樣,考核基金管理人是一個全球的難題。復星醫藥有著出色的管理層及工作人員,而復星醫藥這家公司在未來的一個很長週期的發展上,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主要股東對管理層是將如何進行激勵。

總的來說,我認為復星醫藥是非常優秀的醫藥公司。雖然,我也不是能很清晰的瞭解也沒那麼的深入。但是即便非常保守的考慮,我認為復星醫藥的合理PB目前也應該在2.5-3或以上。復星醫藥未來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家公司未來如何選擇發展路徑,我有些自己的想法,但在這就不亂說了。。。總的來說,如果我能摸到中等手氣的牌,復星醫藥的估值會高於上邊所說的PB。

第一部分:製藥業務及製藥公司併購業務
復星醫藥的核心製藥公司大約是在9-10家左右。其中業務涵蓋範圍很廣,從做肝病藥的重慶藥友,到做精神病藥物的洞庭藥業,再到做中藥的摩羅丹。總的來說,復星醫藥的製藥業務內生性增張可觀(公司這9-10家製藥公司中有5家保持在20%左右或以上的ROE,而其中最大江蘇萬邦還是由於承擔了公司很多的潛力項目,因此導致的ROE暫時較低)。

若論起源,這9-10家公司絕大部分是併購而來,非常少量是重組進入。從這9家公司中復星介入最早的02年以增資擴股進入重慶藥友開始算起(當時復星醫藥還是叫復星實業),復星醫藥實際上是有多年投後管理的經驗,並且也實踐出了一條適合自己整合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復星先是參與重慶藥友的重組,之後接著才是國藥控股的重組,重慶藥友某種意義上起到了國藥控股試投的作用。借助已併購或億投入的公司,擴展和加固公司在這個領域的能力圈,之後再繼續延伸投資方向,這是典型的復星投資的風格。

第二部分 國藥控股29.9%股權
國藥控股是中國最大的醫藥分銷公司,復星醫藥持有國藥控股29.9%股權,這部分資產的確定性會是復星醫藥未來確定性非常高的業務。一般物流有很強的規模效應,規模越大會使得每運送一噸貨物的成本越低,進而會繼續擴大企業的規模優勢,步入正循環。而醫藥物流的一些行業特性會對比常規物流有更高的門檻,主要原因有

(1)       考慮到交易規模,醫藥物流小公司很難參與(很多醫藥公司都是大公司,醫院規模也不小,所以中間商也需要具備相應的規模)
(2)       醫藥物流會比常規物流有更高的標準,比如藥物在儲藏過程中對溫度或濕度,運送時間等有很高要求,比如一些疫苗和藥物需要冷藏運輸
(3)       由於醫藥物流具要求很高的安全性,廠家直銷和消費者直采變得非常困難。而這部分醫藥物流分銷公司未來實際也可以參與。(大部分廠家是沒有配送能力的)
查看原圖這也是這個行業在成熟市場(比如美日,歐洲諸國)前三強的市佔率一般都在50-90%。市場化的國家的這個行業的前三強的市佔率一般都不低。國藥控股是中國醫藥分銷行業龍頭,

和醫藥分銷行業最有關係的是醫藥市場銷售規模,而這部分增長極為確定,國藥控股坐在了一個類似旱澇保收的位置。而在未來5-10年,對於國藥控股來說唯一的比較大的變數是,到底醫藥分銷行業和應該以怎麼的比例從整個醫藥銷售市場裡分配利潤。

第三部分:研發業務
我先說一下,我在1-2年以前對復星醫藥的研發業務是一個什麼看法。當時這方面的信息披露幾乎沒有,我也只是大概知道可能是個什麼情況。但是我比較清楚的有兩點
(1)       復星醫藥的人的業務素質非常高
(2)       復星醫藥投入大量費用到研發上

下邊給大家看一個表,這個是復星醫藥的研發費用和一些主要以研發見長的醫藥公司之間的對比。大家可以看出,復星醫藥的研發投入和這些公司對比,並不落下風。而復星醫藥很多主力藥品這幾年皆是併購得來,並不需要研發投入,所以復星研發費用實際上會比會計學上的這個數值更多。
查看原圖
我當時雖然知道復星研發的一些情況,但並沒有那麼細緻。不過,以當時復星整個體系的運營和決策效率,再結合研發的投入規模來說。我雖然不能很精確的理解這些行動,但是覺得他們人加上投入這個規模的錢,最後的結果有可能是不賴的。

所以,這裡大家也可以看到。由於我們買入的價格非常便宜,所以即便我們看錯了也沒什麼大事。在復星醫藥的投資上,我們的價格有非常理想的容錯率。

復星醫藥目前主要是有4個研發平台,這四個平台分別承擔了不同的研發方向的職能。其中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簽約化合物海外知識產權轉讓的重慶復創,以及做腫瘤藥的復宏漢霖。
查看原圖
第四部分:醫院業務及醫藥連鎖零售店業務
由於醫改的不確定,所以醫院和醫藥連鎖零售店成為了不太確定的一部分資產。醫院的情況不會太差,而零售藥店的業務前景,很大程度上會由醫改進程而決定。復星的5家醫院有一個共性,就是在不斷突出腫瘤科室的優勢。(其中兩家是腫瘤專科醫院,此外很多新病床和科室都是以腫瘤為主建設的),這部分到時會結合復星在16年左右上市的腫瘤藥,以及復星參股的做腫瘤診斷及精確用藥的SDB。

復星醫藥目前的5家醫院,病床數約在2500-3000張左右,目前這些醫院中其中2-3家醫院在加蓋新樓,新樓完成後,病床數約會在3500-4000張。復星醫藥目前的目標15年底達到10000萬張床,而一個系列併購的完成進度,除了取決於復星醫藥醫院組的能力外,好取決於市場的項目供給量及競爭程度,如果競爭激烈,而項目供給又有限,達到1萬張床的時間會延後,而目前的情況就是再往這個方向發展。

復星醫藥的醫院業務如果後期希望以比較快的速度發展,很可能會和大股東復星國際的地產及地產業務基金業務結合在一起。

第五部分:排除掉前四者後,剩餘的長期股權投資
復星醫藥的長期股權投資可分為兩部分
(1)       PE業務的存量投資
(2)       之前公司小比例參股的公司股權

對於PE業務投資,公司很可能會繼續尋求合理退出,找到好機會出掉其中部分。而對於第二部來說,公司會擇其中優質的部分存留,剩餘部分處理方式可能會和PE業務投資接近。這部分會和公司的去多元化收縮策略結合在一起。

最後
復星國際是我非常敬佩的公司,而復星旗下的復星醫藥即便在集團內也是非常優質的業務群。復星醫藥我持續分析得3年多的時間,我很高興我能在復星醫藥還是一個灰姑娘時,我就牽起了她的手。只不過這次和之前的投資的區別是,我是帶著我服務的基金公司一起牽起了她的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360

曝章子怡8億元資產哪來的?揭秘四大財富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113068.html
影《非常幸運》、《中國最強音》、情感傳聞精彩……今年的章子怡,經歷了前幾年風浪之後似乎又探新高,曝光率超高,人氣不減。如今的章子怡身價幾何?

有媒體爆料,章子怡商業代言已漲至2千萬元,資產超8億元。該媒體稱,知情人透露,章子怡的財富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電影片酬;二是商業廣告的代言費;三是商業活動的出場費;四是以低片酬做槓桿,投拍電影牟利。

首先是電影片酬,這雖不佔國際章的賬本大頭,但卻是其飛黃騰達的基礎。報導稱,章子怡出道以來,在海內外出演電影,所賺片酬應在1.5億元人民幣左右。

其次是商業廣告代言,這部分收入是由國際章電影事業的衍生產品,也是國際章財富積累最主要的通道。報導稱,彙總國際章所代言的全部品牌,按照其代言均價300萬美元計算,以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1:7結算,其廣告收入也超過了5億元人民幣。

第三,是商業活動的出場費,這部分收入國際章資產的一大支撐。報導稱,從國際章最輝煌的2006年開始估算,8年下來,國際章在商業演出活動上的收入,保守估計也有1.76億元人民幣。

第四,是以低片酬做槓桿,以小博大,投拍電影,取得票房分成。這一模式,近來已經成為國際章在國內轉型的試驗場。據瞭解,2010年至今,章子怡通過上述模式,參演了《非常完美》和《非常幸運》。報導稱,《非常幸運》全球票房達6億元人民幣,加上《非常完美》,兩部片子可能為國際章貢獻片酬達3000多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45

搜索巨頭Google:哥是如何站在風口上飛起來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9/56703.html

【導讀】谷歌是一家非常少的在兩個極其重要的關鍵點上踩對了的公司。高端手機市場正在趨向飽和,谷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場,也就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21商評網(魏武揮)的文章,第一個關鍵點是,當信息極大豐裕、供給爆炸式增長後,信息匹配變得極為重要——就如長尾理論的發明者安德森所說的:一種豐裕就會造成一種稀缺。第二個關鍵點是,當移動互聯網興起後,為移動設備做操作系統成為了底層基石。蘋果率先用軟硬合流的方式佔到了先機,谷歌雖然稍稍慢了點,但基本趕上了車。

時間:2010年4月

話語人:卡羅爾·巴茲,時任雅虎CEO

話語:谷歌會出現問題,因為谷歌出名的只有搜索,而那只是我們業務的一半,卻是谷歌99.9%的業務。他們必須要去發現新業務。

後續:彼時,谷歌的股價不到600美元。近日突破1000美元/股,目前市值約在3500億美元。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2010年4月,有兩個背景需要注意。其一,蘋果iPhone 3GS大獲成功之後,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iPhone 4,並於兩個月後的蘋果大會上由喬布斯發佈;其二,在2月份的時候,Android與Linux正式分道揚鑣,5月,Android 2.2(Froyo)由谷歌推出。大概到了10月份的時候,Android宣佈在它的應用商店裡,應用數突破了10萬個。

巴茲的話分成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有為自家雅虎貼金之嫌:谷歌的業務沒我們多(但其實巴茲有些無知了,谷歌業務樹極其龐雜);後一個部分說明她似乎沒有意識到,Android就是谷歌的新業務,而且這個業務將撼動整個互聯網的格局。

谷歌是一家非常少的在兩個極其重要的關鍵點上踩對了的公司。第一個關鍵點是,當信息極大豐裕、供給爆炸式增長後,信息匹配變得極為重要——就如長尾理論的發明者安德森所說的:一種豐裕就會造成一種稀缺。搜索便成為了門戶的替代者,部分滿足了信息需求和供給的匹配。第二個關鍵點是,當移動互聯網興起後,為移動設備做操作系統成為了底層基石。蘋果率先用軟硬合流的方式佔到了先機,谷歌雖然稍稍慢了點,但基本趕上了車。

操作系統對谷歌最現實的意義,就是它保障了搜索和廣告系統在移動設備中的力量。谷歌執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所謂「一台手機谷歌只要賺一美元,鋪貨十億台手機就是十億美元」的生意,大抵就是指的廣告。谷歌很少自己做手機,即便買下了摩托羅拉移動部門也是為了進行專利儲備。從目前來看,谷歌對利用硬件賺錢興趣不大。它的硬件,更多意義上是一種示範作用。我甚至有時候懷疑,谷歌眼鏡這個東西有可能是一種sample式的產品,以圖吸引更多人製造可穿戴設備,當然,操作系統的核心是Android。

谷歌在這幾年遭遇到的最強競爭者是蘋果和Facebook:它無法探測這兩個龐大的信息黑洞。不過,蘋果的軟硬合流既保證了蘋果的用戶體驗,但也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它很難在其它設備上複製它的系統,也就不用談APP生態了。至於Facebook,從廣告效果來看,它依然被視為效率低於谷歌廣告系統的社交網絡。於是,經過漫長的一段互不往來,雙方終於坐在了一起:谷歌的競價廣告系統DoubleClick宣佈,旗下實時購買工具Bid Manager將為Facebook實時廣告交易系統服務。

2011年9月,巴茲以一種很屈辱的方式被雅虎董事會革職。就在那個時點,Android系統的應用數目已達到了48萬,手機系統佔有率已經達到了43%,Android 4.0(Ice Cream Sandwich)準備出爐。沒有跡象表明谷歌在邁向衰退。

兩年後的9月份,Android的激活次數超過了十億大關。11月1日,谷歌宣佈了Android 4.4(Kitkat)。這個操作系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不像過去新系統會需要更多內存,甚至可以在入門級的手機上運行。換而言之,谷歌也意識到,高端手機市場正在趨向飽和,它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場,也就是發展中國家市場——這個市場上的發展速度是發達國家的三倍。同時,kitKat也被賦予了這樣的厚望:終結Android生態的碎片化問題,儘可能地一統Android手機的操作系統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64

從“貧民窟”走出來的15位億萬富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36

出身名門或者有“富爸爸”撐腰確實能贏在起點,但富裕的家庭背景並不是通往財富頂端的唯一途徑。世界上很多頂級富豪都是貧苦出身。 相較於“富二代”,白手起家的故事更傳達出正能量。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憑借決心、勇氣和一點運氣,任何人都可以突破身份的桎梏,獲得非凡的成就,無論這種成就是以世俗的眼光來衡量,還是以自我的目光來審視。 單從財富的角度,BI講述了15位從“貧民窟”走出來的億萬富翁的故事(以凈資產排名如下)。 15,Kenny Troutt 凈資產:17億美元(截至2013年9月,下同) Troutt的父親是一位酒保,在南伊利諾伊州大學讀書期間,他通過賣保險籌集學費。後來他賺的大部分錢都是來自於Excel Communications,這家公司是他在1988年創立,1996年上市。兩年後Troutt以35億美元的價格將這家公司賣給了環球電訊。 如今他已經退休,並且熱衷於投資賽馬。 14,Howard Schultz 凈資產:20億美元 在一次采訪中,Schultz稱:“從小到大,我一直覺得我生活在軌道的另一端,我知道軌道對面的人們過著更加幸福的生活,他們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財富,更幸福的家庭。我想要跨越這道藩籬。如今我也西裝革履,但是我很清楚自己從哪來。” Schultz贏得了橄欖球獎學金,順利進入了北密歇根大學,畢業後去了施樂公司。不久後,他接手了星巴克,當時這家咖啡連鎖店只有60家門店。1987年Schultz成為星巴克的CEO,如今星巴克在全球有超過1.6萬家店。 13,Ken Langone 凈資產:21億美元 為了支付巴科內爾大學的學費,他利用課余時間打零工,他的父母也將房子抵押了出去幫助籌措學費。在1968年,Langone因將Ross Perot的電子數據系統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送上市而名聲大振。1978年他與Bernard Marcus聯合創辦了家得寶公司(Home Depot),該公司於1981年上市。 12,奧普拉·溫弗里(Oprah Winfrey) 凈資產:29億美元 Winfrey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貧困家庭,但她贏得了田納西州立大學的獎學金,並在19歲那年並成為當地電視臺第一個非洲裔美國記者。 1983年,她搬去芝加哥主持一檔清晨的脫口秀節目,這便是後來以她名字命名的《奧普拉·溫弗瑞秀》,奧普拉成為無可爭議的“脫口秀女皇”。 11,Shahid Khan 凈資產:38億美元 當Khan最初從巴基斯坦搬到美國的時候,他在餐廳做洗碗工,小時工資僅1.2美元,同時還在伊利諾伊州大學念書。如今他是美國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供應商Flex-N-Gate的老板。 10,Kirk Kerkorian 凈資產:39億美元 為了補給家用,他在八年級便輟學了,隨後成為了一名拳擊手。在二戰期間,他在英國皇家空軍工作,最後他成了拉斯維加斯最大的度假村和酒店的建造商。 9,John Paul DeJoria 凈資產:40億美元 在10歲以前,DeJoria通過賣聖誕卡和報紙來補貼家用,後來他被送往別處寄養,在從軍之前他也曾混過一段時間。 1980年,身負700美元的貸款,DeJoria創建了John Paul Mitchell Systems公司,並且挨家挨戶的推銷洗發水,無家可歸時只能睡在自己的汽車里。Dejoria在1989年又聯合創立了Patron Spirits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銷售奢侈龍舌蘭酒,這兩大品牌讓他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 8,張東文 凈資產:50億美元 張東文夫婦1981 年從韓國移民到美國。在創立廉價時尚服裝品牌Forever 21之前,他一人身兼三份工作:看門、加油工以及在咖啡店打工。1984 年他們開設了第一間服裝店。現在Forever 21在全球已經有了480 余家門店,年銷售額約30億美元。 7,拉爾夫·勞倫(Ralph Lauren) 凈資產:77億美元 Lauren出生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區。高中畢業後,他沒讀完大學就參了軍,退伍後便在Brooks Brothers公司擔任推銷員,那時候他開始思考男士的領帶是否可以設計得更加出彩。於是他決定將這個想法變為現實。 1967年,Lauren賣掉了50萬美元的領帶,次年“POLO”品牌誕生。 6,弗朗克斯·皮諾特(Francois Pinault) 凈資產:150億美元 如今Pinault是Kering集團(前身為PPR集團)的掌門人,但在高中的時候,他因為貧窮而被同學取笑欺負,1974年他不得不退學。 作為一個商人,Pinault以其“捕食者”的商業策略而聞名,他常常在市場低谷的時候以極低的成本並購小企業。後來成立的PPR集團擁有包括Gucci, Stella McCartney, Alexander McQueen以及 Yves Saint Laurent在內的高檔品牌店。 5,Leonardo Del Vecchio 凈資產:153億美元 Vecchio有四個兄弟姐妹,但是因母親無力獨自撫養五個孩子,他被送往了孤兒院。長大後他曾在一家生產汽車配件模具和鏡框的工廠里工作,這使得他的手指受到嚴重的傷害。 23歲那年,他創立了自己的模具店,專門生產眼鏡框。現在他創立的Luxottica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鏡和醫用護目鏡生產商,旗下品牌包括雷朋眼鏡、奧克利眼鏡、亮視點等。 4,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 凈資產:200億美元 索羅斯是一位美籍猶太裔的傳奇投資者。在早年,為了避免納粹的迫害,他扮作匈牙利農業部職員的教子。1947年,索羅斯逃離匈牙利搬到倫敦的親戚家。為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求學他在餐廳做過服務生,也做過搬運工。 畢業後,索羅斯在一家紀念品商店工作,後來才在紐約一家銀行找到了一份工作。1992年,索羅斯成功狙擊英鎊,這讓他一戰成名同時也一夜暴富。 3,李嘉誠 凈資產:310億美元 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李嘉誠全家逃難到香港,但是在他15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他當過店員、推銷員。 上世紀五十年代年他創辦了長江實業,一開始公司的業務是生產塑膠,後來拓展到地產。 2,Harold Simmons 凈資產:400億美元 Simmons如今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從小在“棚戶區”長大,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後來他成功考入德克薩斯大學並獲得經濟學的本科與碩士學位。 Simmons人生的轉折點在於首次購入連鎖藥房,後來賣了5000萬美元。此後他成為了企業並購方面的專家。 Simmons最近剛過世,享年82歲。 1,Larry Ellison 凈資產:410億美元 Elliso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他的母親是一位單親媽媽,他由芝加哥的叔叔阿姨撫養長大,阿姨去世後,他從大學輟學,此後的八年時間里他都在加利福尼亞打零工。 1977年他創立了軟件公司甲骨文,如今甲骨文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92

算術題:聚美優品30個億美刀的估值是怎麽來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3/58610.html

一片質疑的聲音!尤其是聚美高達30億美金的估值,要知道,這個估值已經超過了很多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當然,這些聲音中不乏來自競爭對手。對於聚美傳說中的30億美金估值,要理性分析下,聚美到底值不值這個錢呢?i黑馬認為只要看看它的競爭對手,就大概可以分析出來了。聚美優品曾獲得徐小平100萬元種子、華興資本旗下的險峰華興天使基金的天使投資,2011年3月獲得了紅杉資本千萬美元級別的A輪融資。紅杉資本操作了中國電商第一支美股,麥考林,其在美國資本市場運作的能力不可小覷。有人擡聚美的資本轎子,這是利好因素,但新娘子漂不漂亮呢?2013年3月份,聚美優品CEO陳歐在接受采訪時透露,聚美優品已實現盈利。其中,2012年銷售額25億元,陳歐稱,預計2013年銷售額60億-100億元,預計2013年產生1億美元的利潤。那麽。問題就來了,聚美優品的估值該怎麽算呢?因為目前,國內並沒有在美國上市的化妝品電商可以供參考。但是,在美國上市唯品會這個“柱子”一定程度上可以當坐標比較。為什麽那麽說?從業務結構來比較,兩則有相似之處。唯品會早已從單一售賣尾貨服妝鞋發展成以化妝品、服裝、家居為主的更為多元化的電商平臺。同樣,聚美由原來的以化妝品為主的團購網站已經轉型為和唯品會相似的,包括化妝品、服飾、母嬰家居等多元化的電商平臺。目前,無法得到的信息是,聚美和唯品會在品類銷售比重上的差別,因為品類不同,影響利潤。但兩個結構相似的平臺可以對比。回過頭來算下唯品會。2013年Q1 唯品會凈營收3.107億美元 凈利潤580萬美元。Q2凈營收 3.513億美元;凈利潤900萬美元、Q3財報:凈營收為3.837億美元,凈利潤1200萬美元。唯品會公司預計2013年第四季度的總凈收入為5.8億美元至5.9億美元。能看出來什麽?唯品會Q1利潤率約1.8%,Q2利潤率約2.5%,Q3利潤率約3%。按照唯品會官方的說法,唯品會的利潤率在未來還將持續得到提升。唯品會還沒有公布2013年全年的業績,給讀者朋友推算一下,假設唯品會2013年Q4利潤率和Q3一個水平,3%,那麽Q4唯品會的凈利潤大概是1700萬美元。唯品會全年的兩個重要的數據就出來了:營收約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7億人民幣,凈利1.2億美元。那麽唯品會現在市值多少呢?總股本5610萬,每股106.15美元,市值59億美元!唯品會的市盈率=股票的價格/每股收益=106/1.2/0.56=157唯品會獲得了157倍的市盈率來比較下吧。唯品會全年營收大概97億人民幣,凈利1.2億美金,市值59億美金。聚美全年營收60-100億,凈利1億美金。這樣算來,聚美30億美金估值還是有依據可言。華爾街報道說,聚美將在2014年晚些時候上市,有媒體推測,聚美將在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瘋狂”沖高銷售額,以沖擊更高的市值。來源:獵雲網 作者:季鵬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季鵬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04

華電福新(816)受惠於台風帶來的降雨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7/16/fuxin_typhoon_rainfall/

星期日(14日)在轉台時無意看到CCTV天氣報道的畫面(如下)。

xiamen_biggest_rainfall_in_55_yrs
根據中國天氣網消息,在台風“蘇力” 的侵襲下
1. “廈門昨天(13日)24小時降雨量達197毫米,遠遠超過當地7月平均降雨總量(138.4毫米),歷史罕見,是近55年以來7月單日最強降雨!除了廈門以外,福建的上杭221毫米、九仙山178毫米也均為當地史上7月單日最強降雨。”

2. “監測顯示,13日8時至14日8時,福建永定、武平、廈門、三明等45個縣市的408個鄉鎮出現降雨量超過100毫米,其中三個縣市的三個鄉鎮達特大暴雨量級,分別為永定上坪269.4毫米,武平城廂252.4毫米,同安汪前251.5毫米。”

降雨量與發電量
福建六月份的降雨偏少,但7月份台風帶來的大量降雨補充「存貨」(水源),短期利好福建的水電企業。筆者想從會計角度看,水庫裏的水應該可以視為存貨/資產吧!

這裏想討論一下,降雨量與水電發電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如福建六月份的降雨偏少,但同月水電發電量57.9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筆者估計由於水庫水位較高和預計台風季節來臨,有關方面預先增發水電以騰空水庫迎接降雨。換句話說,有時水電發電量與降雨預期多寡有關聯。

華電福新(816)預計今年水電發電量將達80億千瓦時(2012年降雨量超好,全年水電發電量有90.38億千瓦時),筆者估計今年達標的機會頗大。

粗略的業績推測
華電福新首季度由於(a)水電發電量較去年差 (b)管理及財務費用增加 和(c)營業外收入減少,業績倒退46.6%(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從去年同期的$417,236,996下降到$224,261,086)。

華電福新第二季的水電發電量較第一季增長不少,筆者推測上半年水電發電量有43億千瓦時左右(去年同期為51.39億千瓦時),上半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利潤有望可達550百萬元(去年同期為786百萬元)。而受惠可門二期的收購,全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利潤有望可達1,100 百萬元(去年同期為1,040.4百萬元,若扣除出售福建可門港物流28%股權的131.8百萬元一次性收入,實質為908百萬元)。

最近有讀者作出較筆者樂觀的中期業績預測(見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6/13/816_hdyro/  中 coolstock 的comment),讀者可以參考一下。同時,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註:筆者現時沒有持有華電福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37

【猜想】阿里入股華數的65億從哪來的?

http://www.iheima.com/thread-1587-1-1.html
 阿里巴巴集團目前還是一家非上市公司,資本運作的整個架構不能為外人所知曉,本文亦是在整理目前市場上各種看法的情況下,對阿里巴巴集團此次資本運作進行的一次猜想和解構。

  阿里巴巴和馬云進行的收購,從來都能引起市場各方的關注,這一次入股華數傳媒更是因為65億資金的來源引發了多方爭議。外界關注的核心問題包括交易結構的設計、槓桿收購、資金來源以及資本運作這盤大棋。
  阿里巴巴集團目前還是一家非上市公司,資本運作的整個架構不能為外人所知曉,本文亦是在整理目前市場上各種看法的情況下,對阿里巴巴集團此次資本運作進行的一次猜想和解構。
  交易結構設計
  綜合華數傳媒公告的整體情況來看,本次交易實際上應當是阿里巴巴集團對華數傳媒的入股,這也是為什麼與華數傳媒的控股股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是阿里巴巴集團。而操作層面上入股華數傳媒的杭州云溪投資合夥企業是為了完成這次交易而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SPV)。
  至於為什麼要設立特殊目的公司,一個重要原因是華數傳媒所在的行業「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製作業」被列於國家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而準備海外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是VIE架構的外資公司,不能直接投資華數傳媒。
  交易結構設計的第二個備受爭議的部分是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向謝世煌個人放貸提供本次入股的資金來源。浙江天貓與特殊目的公司云溪投資的有限合夥人(LP)謝世煌簽署了《貸款協議》,貸款本金不超過65.37億元,貸款期限為自提款之日起10年,貸款復合年利率8%。
  既然阿里巴巴想投資又不能直接投資,那麼必然要把入股的資金給到特殊目的公司來完成交易。怎麼給這筆錢呢?正如國內某財經媒體報導中指出的:央行《貸款通則》限制了企業向企業直接貸款,但對企業向個人貸款則並沒有禁止性規定。因此,通過向個人借款的方式解決了本次交易合法提供交易資金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一項交易中的交易結構設計,除了為滿足商業上的考量(比如稅務籌劃考量、融資考量等),還要有滿足政策和監管規定的考量,有滿足合法合規性的考量,這在國際成熟市場收購案中都非常普遍。很多國際企業都通過設立基金、資本運作平台來控制自己的投資組合。
  質疑為什麼阿里巴巴或天貓不直接收購股份而讓一個馬云、史玉柱、謝世煌三人構成的投資公司來收購,這其中主要為了個人私益,其實沒有太多根據。
  槓桿運用
  本次交易在媒體和網絡上引起極大爭議的另一個問題是 「空手套白狼」的槓桿運用。有質疑說這次投資的主體是謝世煌個人,但資金全是天貓提供的,謝本人一分錢沒花,這槓桿率超高。還有質疑說云溪投資是馬云控制的公司,享有決策權的普通合夥人(GP)馬云出資9900元,史玉柱出資6500萬元,分別佔合夥投資的0.0002%、0.9943%,共同控制云溪投資。而有限合夥人(LP)謝世煌個人出資64.72億元,佔比99.0055%,毫無話語權。馬云僅出資9900元,即撬動了65億的資金,這一資本運作可謂四兩撥千斤。
  首先,如果我們把云溪投資視為一個特殊目的公司,那麼與云溪投資有關的資金運作安排、合夥人架構安排就不是與個人有關的,不能說謝世煌個人或者馬云個人用了槓桿。而站在阿里巴巴集團的角度來看,浙江天貓來提供這次入股的資金,收購槓桿率為0。其次,普通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出資比例、話語權大小的問題在這裡是慣例操作,沒有任何特殊性。
  即使我們退一步來說,站在云溪投資的角度看這次投資,云溪投資本身充分利用了槓桿。媒體上有不少人士質疑,擔保資產即是新收購的華數股份,這樣用借款收購資產後,反過來為借款進行擔保,頗似空手套白狼。
  但用收購的標的資產來抵押取得收購資金恰恰是國際上盛行多年的槓桿收購(leveragedbuyout)的標準做法槓桿收購的突出特點就是,收購方為進行收購,大規模融資借貸去支付交易價款,通常為收購總價的70%或全部。同時,收購方以目標公司資產及未來收益作為借貸抵押。借貸利息將通過被收購公司的未來現金流來支付。換句話說,「空手套白狼」恰恰是槓桿收購的代名詞。
  那麼,云溪投資在進行槓桿收購的時候以謝世煌個人的名義借款也是很正常的交易結構設計,這背後自然會有一系列的法律約束條款來明確各方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資金來源
  即使前述交易結構設計都可以理解,仍然有人質疑: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哪來這65億資金?很多人擔心這錢來自餘額寶,來自商家的保證金。關於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天貓的回應和法律人士的解讀。浙江天貓對媒體書面回應稱:「此次借貸資金是天貓公司自有資金。天貓目前經營狀況良好,每年營運都產生利潤和淨資金流入,此次貸款對天貓沒有現金壓力。另外,天貓商家保證金僅用於商家出現違約行為時,根據合同保障消費者權益,任何人都無權也不能動用。」有律師也表示保證金在銀行存管,無法輕易動用。而餘額寶的錢屬於貨幣基金,投向有明確的要求,更不可能擅自使用。
  有人分析指出,天貓可以自身的現金流和資產做抵押向銀行貸款。但筆者諮詢過香港和內地的銀行人士,均表示65億元規模的10年期貸款,8%的利率很難提供,在中國香港及國際成熟市場幾乎就是不可能,尤其是10年這麼長的期限。而浙江天貓也向財經媒體聲明:「阿里巴巴集團目前為止尚未動用外國銀行的授信,更談不上挪用貸款。」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天貓有沒有可能有這麼多錢來做投資。阿里巴巴沒有上市我們得不到確實數據,但我們可以用公佈了招股說明書的京東來做對比。京東也是一家電商,根據其在美國上市的招股說明書,截至2013年9月30日,京東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淨額有88億元。京東都有88億元的現金,天貓商城完全可能有更多的現金在賬上。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6.58億美元。阿里巴巴集團的資金實力應當完全不用擔心。
  資本運作
  近年來,阿里巴巴一方面在媒體上不斷以集團整體上市的話題吸引著大家的關注,另一方面更是大手筆地做了很多收購,在A股市場收購了恆生電子控股權、華數傳媒股權,在港股市場收購了海爾股權、文化中國控股權、中信21世紀控股權等,在美股收購了高德軟件,這些收購案加起來有幾百億的金額。
  然而由於阿里巴巴不是上市公司,我們無法知道每筆交易的資金來源。目前能知道的,只有收購華數傳媒的65億元來自浙江天貓,收購恆生電子的錢來自自有資金17億元和銀行貸款17億元(貸款2到3年,年利率不超過7%,以收購股權為質押),收購高德軟件的11億美元來自阿里巴巴的自有資金。通常來說,非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弱於上市公司,但像阿里這樣的公司,經歷過上市、退市,有豐富資本運作經驗,又有大量現金流,融資不是問題。
  有人質疑馬云在收購的同時,總是用自己個人的公司與阿里巴巴的公司一同參加收購,由此獲取高額的個人收益。在阿里巴巴和云峰基金共同收購中信21世紀時,《紐約時報》也刊文稱,馬云個人的私募公司會毫無疑問從中獲利。作者指出,2007年谷歌因為向一名創始人妻子的初創企業投資了幾百萬美元而受到批評。等阿里巴巴上市後,此類交易必然會接受公眾嚴格的審視和質疑。
  然而就目前這個階段來看,只要浙江天貓的股東沒有意見,阿里巴巴的股東沒有意見,公眾又有什麼可操心的呢?阿里巴巴這家公司並不是馬云一個人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下,也不是馬云一個人說了算,只要履行了必要的決策程序,怎麼做都無可厚非。
  當然阿里巴巴上市前加快收購動作有兩個好處:一是提高公司的整體估值,雖然有些收購是用馬云個人的公司完成的,但所收購的業務仍然能與集團業務產生協同效應,使集團整體受益。二是趁阿里還不是公眾公司前進行資本運作會更加靈活。
  當然,只要阿里巴巴未上市,我們所做的一切分析就只是猜想。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12

我不要數學算式算得出來的人生

2014-05-19  TCW
 
 

 

工地打工期間,黃坤鍵與姊姊一樣考上台大。一家三個孩子全進第一學府,黃媽媽被鄰里冠上「台大媽媽」的封號。

第一名進台大法研所卻選擇當頭黑羊,投入最冷門不動產

畢業後,他以狀元考進台大法研所民商法組,同時考上律師,媽媽高興的席開二十桌宴客。終於,他爸媽在親族面前抬得起頭了。

恭賀聲中,他卻開始思索,走不一樣的律師之路。

因為他在大學期間,發現學院裡有股集體力量,告訴法律系學生怎樣才叫優秀:要考上檢察官、法官、進五大律師事務所、出國讀書後回來當教授……。他看到同學為了擠進五大而費盡心力,又從學長姊的分享中,看到、聽到當初處心積慮擠進名門大院後的薪水,與工作量不成正比。

「他們把人生的道路訂得太標準了,不是做這個就是做那個,難道不能做一點不一樣的事?」他思忖。

當各校狀元擠在一起,「那是很可怕的環境」他說,人人都想搶「第一名當中的第一名」,但傳統的「好位子」就是那麼少,同學間激烈競爭不在話下,私下鉤心鬥角免不了。

例如,一部分同學們會邀集學長姊組讀書會,形成一小撮、一小撮小團體;也會有人想辦法與教授維持良好的關係,希望教授幫忙寫出國推薦信,或推薦進去理律、萬國、常在、國際通商、台灣國際、眾達等大型律師事務所工作。

他也常聽學長姊分享,同窗好友進去同一家律師事務所,最後反目成仇的故事。 他心想,競爭是要在外面,而不是跟自己同學競爭。他也盤算,就算爭到大律師事務所顧問職,年薪頂多三、四百萬元,當知名外商法務長,年薪不過三百萬以內。受僱薪水有限,還要講違背良心的話,何必那麼辛苦?

「很多(同學)肉體是辛苦的,但心裡覺得安全了,那個安穩其實很辛苦。」大事務所光鮮的門面及招牌底下,常常是加班到半夜,付出與所得不成比例。

他沒加入任何讀書會,整天打籃球。他的學長、現在的事務所合夥人徐志明說,因為他沒有威脅性,同學不會把他當假想敵,反而跟大家成為好朋友,很多同學至今都仍與他保持聯絡。

或許從工廠、工地看出去的世界大不同,「這個社會上機會太多了,不太可能所有的機會都會是同一群人佔據,」他堅信。

他想當一群白羊當中的黑羊,投入冷門的不動產法律及房地產投資領域。

這樣的選擇,剛開始總接受到異樣的眼光。他記得初畢業那幾年,同學偶爾約聊天,在理律的同學聊天時就會講,「我就忙美國有一家公司要來購併台灣的公司,那個金額大概沒有多少,大概八十億美元,還是一百億,」語帶驕傲。

但當同學們問他在做什麼、在打什麼官司,「就房地產買賣、糾紛,」雖然同學沒說出口,但他感覺得出來,同學心想「怎麼做房地產?這麼Low……」

因為第一名考上台大法研所,補習班找他當活招牌並兼課,他觀察到補習班中教民法、刑法的老師,有的一教十幾年,就是因為月收入二、三十萬元,比當執業律師還好,於是不想改變。「我教到第三、四年時,開始有點害怕自己一輩子這樣……。」

來自母親力求改變的DNA,此時又跳出來。

工人一天賺二千元,補習班一個月二十萬元,律師一年三百萬元……,這些都能用數學公式計算,「如果方法沒改變,結果也不會改變,」他想。

就像數學式,沒有加入其他元素,結果就可想而知,「我不要數學方程式算得出來的人生!」

心念一轉,工作重點就改變。他在補習班教書,重點不在賺鐘點費,而是交朋友、找機會,例如教不動產經紀人課程時,跟許多房仲結為好友,學到許多第一線客戶、買方、賣方的心態,以及仲介實務案件或與人斡旋的方式,讓他大開眼界。

這些課本裡學不到的「叢林戰法」,成為他踏入正義國宅都更案件、投資不動產相當大的利器。後來,他雖然成為第一個台大法研所(民商法組)榜首卻放棄碩士學位的人,卻也是同窗中,極少數在憑著自己的實力在三十六歲就賺到上億身價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16

康師傅控股股價13年60倍增長帶來的震撼與思考。 獅峰紫玉

http://xueqiu.com/6850651786/29497145
98年進入康師傅做業務。由於處在市場一線,康師傅的有序、強勢、緊張對我鍛鍊很大,現在想起還心存感激。10年的不同快消品公司經歷後仍然非常認可康師傅的管理,直到現在進行些許股票投資嘗試,看到康師傅控股2001年至今已經漲了60 多倍,還是感到了深深的衝擊和震撼,如果當初以辛苦打拚的8萬存款買入自己認可折服的公司,早知道股票投資的原理:好公司、好價錢、長期持有,加上以後的收入,現在已經基本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甚至提前退休。
沒有如果,有的只是反思和總結:
重新認識股票買賣的實質: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好股票早買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事。
長期持有的價值。時間的玫瑰?
快消品行業是永不落幕的朝陽行業,確定性更容易判定。
大隱隱於市,好公司就在吃喝拉撒睡的庸常裡需要留意與眼光。
快消品好公司的標誌:行業第一;市場潛力巨大;卡位效應;毛利可觀且有規模效應(規模本身就是護城河);可做品類延伸撬動另一個兩個巨型市場;管理到位。這幾乎是快消品巨頭的共同特徵。
康師傅控股對照:89年外資外逃時逆向涉足方便麵市場是大陸方便麵的拓荒者,方便麵營收呈現百倍增長,接著延伸到飲料市場,在總量第一前提下,實現不少單品行業絕對領先,收購百事可樂大陸業務強化飲料巨頭地位。真真正正行業第一。
市場巨大:方便食品和飲料在大陸是太平洋級的市場容量,足以孕育世界級巨頭。
卡位效應:統一來大陸晚了幾年時間,這個在台灣原本生產方便麵的資本雄厚的企業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追趕之旅,不乏創新,但康師傅控股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除了先發優勢卡位效應之外,統一的本土化問題到現在沒有解決也是問題的核心。
毛利與規模:30%的毛利隨著規模的放大,利潤急劇放大而且規模又反過來形成護城河,呈現成長上的正向加速循環-----快消品崛起範式,倏忽間,巨頭崛起危乎高哉!
品類延伸:做市場彷彿開山石,第一個品類的成功尤為重要,恰如撬槓,深度切入,建立支點,撬動地球!----打通利潤消費油氣資源富集帶並進行品類延伸。支點是網絡信譽品牌和利潤反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個當年區區百萬美金來大陸闖蕩的家族企業就這樣成長為千億市值涉足快餐、油脂、連鎖賣場的商業帝國!(大陸企業中的海天味業需要留意。)
管理到位:無論是當年麥肯錫通路精耕的策劃(花費上百萬美金),還是最成功的本土化能力(舉例:集團副總裁到本人轄區認真走訪,在一家10平方小店告別時,對著一位穿著邋遢文盲(恕我不敬)口吃不清的老闆,畢恭畢敬標準的鞠躬動作和發自內心的感謝之詞其震撼程度與我來講彷彿電擊一般,我瞬間明白了何為專業、敬畏、市場精神。本人離職時有補貼未清,曾經致信天津總部,沒想到副總裁親自過問,耐心作答,又一次震撼),同種同文,日美浸染,市場經濟歷練,康師傅控股在大陸管理本土化能力首屈一指。
也許,這篇小文仍然脫不了事後諸葛馬後砲的嫌疑,但是,反思總是帶來重新認知的機會、如此鮮活的感受、觀察的視角,並以此修補調教自己的思維框架。

因為方便麵增長乏力,餅乾萎縮下滑,經過60多倍的增長,康師傅控股也許將進入平台期,再突破需要觀察,但飲料業務不容小覷,其他業務成長應該積極留意。基於同樣的原理和框架,統一企業中國在大陸的未來,同為大陸台資企業三傑的中國旺旺頭角崢嶸可能再次上演康師傅控股的奇蹟,都值得我們觀察和思考(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