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UC選擇不賣的底氣在哪?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格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068.html

靴子終於落地。9月16日,隨著騰訊以 4.48 億美元戰略入股搜狗(佔股36.5%),並將搜搜和 QQ 輸入法併入搜狗現有的業務,關於搜狗持續近一年的肥皂劇終於有了結局,2013年移動互聯網一系列的資本併購與整合也借此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休止符。

對於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來說,2013年是從諸侯林立的春秋向群雄割據的戰國過渡的關鍵一年。高德、UC、新浪微博、91、搜狗這些移動互聯網時代BAT們身後的變量們紛紛上演了與巨頭的合縱連橫。資本層面發生的很多事情,如同一幕大戲。

從今年4月29日阿里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到5月10日馬云退休當天2.94億美元投資高德,再到8月14日百度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以及最新發生的騰訊4.48億入股搜狗,在今年圍繞移動互聯網這一系列涉及超過30億美元的資本整合中,表面上看4月底5月初阿里的投資組合拳帶來了大戲的高潮,而整個大戲的開幕則始於年初百度收購UC的緋聞。

2013年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整合有著兩大邏輯起點:一個是阿里為求上市在移動端做出的佈局,另一個則是百度為後來居上面向移動互聯網第二梯隊揮舞的鈔票。事實上,面對BAT們身後的這些變量,百度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了與有著獨特戰略價值的UC的接洽。

正因如此,這一年的資本的合縱連橫看似千頭萬緒,但是UC的決策軌跡卻是最值得研究的一個,據接近雙方決策層的業內人士透露,當時百度給UC開出的收購價格高達創紀錄的15億美元,雖然最終沒有成功,可是在整個互聯網力學體系中,百度的決心和UC的選擇卻一起帶動了一串連鎖反應。讓整個互聯網領域的資本角力迅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客觀來看,UC的確處在產業鏈條上的一個重要位置。例如,他是國內少數除了BAT之外擁有上億活躍用戶的應用之一;是國內最重要的第3方移動應用分發渠道之一;在炙手可熱的手機遊戲市場擁有覆蓋大量開發者的成熟分發能力;同時,在應用商店模式弊端越來越顯現的背景下,輕應用及web app將在未來逐漸成為主流,而這恰恰也是UC耕耘多年的領地。所以當時業界傳聞百度以15億美元左右首先下決心出手UC,百度看中的也確實是一塊志在必得的優質資產。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手機瀏覽器正在失去價值,他們認為UC今年拒絕在創紀錄的高位賣給百度,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畢竟這一年,巨頭們在大格局上的資本角力已經到了不惜代價拼刺刀的階段,的確是很多創業者退出的好時機。

那麼,UC「繼續獨立發展」這選擇以及選擇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而這又將對中國互聯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三個階段與四種選擇

2013年是移動互聯網不折不扣的資本整合年,資本整合的背後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入到了搶灘的關鍵階段。在UC優視董事長俞永福看來,互聯網的發展每10年會有一個大的浪潮,過去幾十年分別走過了從硬件、軟件、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4個浪潮,IBM、微軟、谷歌、蘋果等偉大公司也分別先後站在浪潮之巔引領一個大的時代。

第5個浪潮會在2020~2030年到來。這也就意味著第5個浪潮的第一批公司會在大概2014年2015年左右建立,種子會在那個時候埋下。今天產業勢力的爭奪,其實是在為下一個10年埋下伏筆。

「我們今天處在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第4波浪潮,在這一個為期10年的浪潮中有3個明顯的風暴,他們的關鍵詞分別是搶灘、變現和規模效應。」俞永福說。

2013年發生的一系列資本整合核心都是圍繞搶灘。搶灘的風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年年底基本結束,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歷史窗口期只有圍繞渠道把握住穩定的用戶量之後後續的變現和商業化才會成為可能,這也是為何巨頭哪怕付出令人瞠目的價錢也要拚命搶佔移動渠道的邏輯所在。

「搶灘」之後的第2個風暴核心是圍繞「變現」。 「搶灘完成之後就是大家精耕細作,如何尋求變現,其中又將經歷一輪拼眼光拼執行並逐漸形成新格局。如果有人慢了,舉個例子比如遊戲慢了,同時移動電子商務起來了,變現已經非常明確了,那麼有流量有平台的企業可能就來不及自己建設,而是選擇開始大規模的併購重組。雖然也會有資本整合,但是第2次風暴的關鍵詞還是變現,不是搶灘。」俞永福說。

「變現」之後的第3個風暴的核心是規模。存活下來的企業從產品到商業化都逐漸成熟,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平台格局會逐漸穩定,在弱者被蠶食強者擴大規模的同時迎接下一個10年第5次浪潮的到來。

正因為此,在決定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格局與成敗的最關鍵的搶灘階段誰也不敢怠慢,無論是BAT還是360,UC、搜狗還是新浪微博等都在為自己未來的位置投下賭注。正如歷史從來不是靠簡單的線性邏輯能夠解釋的,BAT們投資誰與UC們選擇誰,背後也並非簡單的數字相加,只有知道參與其中之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能更清晰地理解這一年發生的種種資本整合的內在邏輯。

俞永福認為以BAT之後的幾家公司360、UC、搜狗、新浪微博為例,各自追求的關鍵詞其實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之後做出選擇的不同。

例如,在這個大家紛紛搶灘、拚命搶奪渠道和用戶的階段,微博選擇的關鍵詞是「變現」,無論是管理層的變現還是整個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變現。且不論這種戰略正確與否,畢竟一家為投資者負責而非CEO能絕對掌控的企業追求短期回報也無可厚非,接受阿里的投資自然是這一邏輯下的合理動作,無論是從產品層面的互補還是從給資本市場講個故事的角度。

搜狗CEO王小川追求的核心關鍵詞是「自由」。在這樣一個巨頭混戰的亂局中,他需要借力從一個職業經理人轉身成為一家公司的擁有者,能夠最大限度把控搜狗未來的方向。這也是儘管360給出了極具誠意的收購價格,但在強勢又立志在搜索上有一番作為的周鴻禕面前,王小川最終選擇了接受騰訊的部分入股。

360追求的核心關鍵詞是「王朝」。在2013年初俞永福與周鴻禕的一次私人會面中,前者曾對後者說:「360在今年做任何大動作,都會讓現在20多億美元的股價突破百億美元,因為資本市場在期待BAT後的第4極,誰能證明自己有潛力做到,就一定會被資本所追捧。」從發力搜索到拉攏搜狗共同挑戰百度,很顯然,360必然也必須要去構建一個新的王朝。

而俞永福認為對於UC來說,核心追求的關鍵詞是延續自己的夢想。「任何一個有追求的移動互聯網第2梯隊企業,在面對BAT伸出的資本橄欖枝時,心情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被收購意味著獲得大筆的現金,但同時也意味著夢想的破滅。至少也是自己變成實現巨頭夢想的工具而已,對於任何想要有所作為的創始人來說,內心都會有些許不甘。」俞永福說。

 

p20-UC2
 

 

p20-UC2
 

「著陸?還是繼續飛?」

「其實UC和百度還是挺可惜的,這個可惜是因為從2005年開始兩家公司合作了8年,BAT中從業務上最瞭解UC的就是百度。」9月17日,UC董事長俞永福面對《商業價值》記者第一次對外談起錯過百度的細節。

根據俞永福透露,從2008年開始,UC的流量和營收都是取得了百倍的增長,這些百度看在眼裡震撼自然是很大,所以百度很早就伸出了橄欖枝,李彥宏也親自全程參與了談判。

表面上看,兩家公司從業務到戰略都如此契合,百度給出的價格也極具誠意(參考百度為一個戰略價值遠不如UC的91開出19億美元的籌碼),但與之相比雙方的分歧更加明顯且難以調和。

「我們的希望和訴求是圍繞UC的夢想,但在資本層面最終沒有合作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原因——百度太想控制了,他希望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到UC身上。」 對於UC來說,未來幾年戰略的核心方向是圍繞智能化、平台化、商業化和國際化。但對於在移動互聯網最初3年慢了半拍的百度來說,圍繞未來進行佈局,百度有太多的想要UC幫他去支撐、幫他去落地、幫他去完成的事情。然而很多百度認為戰略優先級較高的事情都不是UC今天要重點去發展的方向。

例如,在智能化這件事情上,UC希望集中精力,圍繞安卓做好核心產品,而百度則是希望「七劍下天山」;圍繞平台化、雖然雙方的戰略方向判斷一致也都在推輕應用,但是各自的想法圍繞的生態卻都不同。百度希望加強百度的生態,UC則希望構建自己的生態。儘管商業化和國際化雙方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但也難抵原則性的分歧。

邏輯上雖然如此,但十幾億美元的誘惑對於任何一個創業團隊都是一次不那麼容易的抉擇,尤其對於UC很多創業8年的老員工百度開出的豐厚激勵足以讓很多人提前退休。

「選擇的核心就是我們今天到底想要什麼。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向右走,想要錢,肯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這是「搶灘」,為了搶灘大家已經不在乎開出的價格是不是過高的溢價。另一條路就是回歸原點,創業之初的這個事業還想幹不想幹了。」俞永福說,當時他的思維回到基本面後,基本就是這樣一個選擇題。

俞永福認為,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UC是非常幸運的。甚至距離他創業之初的大膽狂言——未來能做個可以幫助一半的地球人連接互聯網的公司,看起來也不是那麼瘋狂了——因為UC今天的全球用戶已經超過了6個億,累積的設備覆蓋人群接近10億,在中國和印度這全球前兩大移動互聯網市場都佔據了市場份額的第一,更重要的是成長還未遇到瓶頸,整個公司處在向上發展的通道中。

「移動互聯網這波大潮,UC是幸運兒。今天你如果從抓住的大潮之中退了出來,我想終身都會後悔。這種大潮是可遇不可求。」俞永福說,這背後其實也是個勇氣的問題,「颱風來了豬都能飛起來,找個機會平安著陸當然挺好。但如果相信自己不是被吹起來的豬,有勇氣繼續向前飛,這個才是最大的考驗。」

2013年春的一天,俞永福召集了公司的所有合夥人,給大家列出了當時面臨幾種選擇各自的收益和各自的風險,之後請大家各自回去考慮。一個星期之後,所有人全票通過了獨立發展而非賣給百度的決定。

而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個巨頭——阿里巴巴正在向UC伸出橄欖枝,不過這一次不是要收購,而是選擇另一種方式來完成自己的佈局。

對於阿里為何要投資UC,一位知情人士曾經這樣解讀——在阿里眼裡,整個互聯網似乎只有兩個大戰場:一個是電子商務戰場,在電子商務戰場中,阿里非常熟悉,馬云在用他的方式構建一個龐大的生態,這裡面阿里希望只有草原不見森林,它是絕對的王者。

而在電子商務以外的非電子商務市場,阿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這個市場現在有兩個王者,百度和騰訊,所以在這個非電子商務市場中阿里要做的就是培植更多變量,只要不讓這兩個巨頭更多的蠶食自己未來的空間,甚至塑造更多的山頭和高地,這對阿里來講就是最有利的。

斜刺殺出的阿里

阿里的出現對於UC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渴望在未來成就平台級企業的UC來說,阿里在這個時間節點的入資,用俞永福自己的話來說,「讓我們深吸了一口氣。」

「深吸一口氣」的一個解讀是UC可以不用急於上市,可以用一系列資本動作去畫下一個更大的藍圖。

雖然UC自從2009年開始就已經持續盈利,早已過了需要VC不斷輸血的階段,但是阿里的進入讓UC有更大的資金吞吐量可以做大規模的資金運作,在移動互聯網創業市場整體遇冷的2013年,UC反而能夠拿出3年30個億支撐新的變量成長,圍繞自己構建生態系統,阿里的支持將加速UC盡快完成佈局。大環境退潮,UC選擇逆市加大投入,一退一進之間,為UC未來更大的格局埋下了伏筆,這也讓UC的夢想更向前邁進了一步。

另一方面,要支持更大的夢想也需要樹立公司的股份結構和統一思想。雖然與王小川不同,同為CEO的俞永福對於公司有著更強的掌控力,但是在阿里投資之前相對複雜的董事會結構,某種程度上制約著UC實現自己更大的理想。

在本次阿里巴巴增資之後,包括B輪融資中領投的晨興集團和聯創策源,以及C輪的諾基亞成長夥伴基金都完全退出。UC的董事會席位從7席變成了5席,除了保持3個管理團隊的席位之外,馬云一席,剩下的第5席極有可能就是UC的天使投資人——雷軍。

在這樣的董事會結構中,俞永福為代表的UC管理團隊佔據絕對人數優勢,況且剩下兩席還是俞永福私下感慨過的「最感謝的兩個人」——二者分別在UC創業初期和今年談判的關鍵階段對俞永福說過同樣的話「你做什麼都支持。」

「做什麼誰決定,是關鍵問題,而不是怎麼做。這一點既然馬云這樣表態,也是給了我們繼續實現自己藍圖的空間。這幅圖畫怎麼畫,我要做的是創造者,而不是執行者。」俞永福說。

事實上,如果回到之前俞永福移動互聯網的這個10年將先後經歷搶灘、變現和規模化3個風暴,在今年年底之前巨頭圍繞渠道搶灘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接下來3年的競爭焦點將會圍繞「變現」來展開,從這個角度看,UC最終選擇接受阿里的投資也是為了對移動互聯網3年後的熱點埋下伏筆。

「我的判斷是2013~2015年移動互聯網發展最核心是靠移動增值服務,但是從2015~2017年這3年整個移動互聯網市場變現上面最重要被爭搶的則是移動電商。」俞永福說。

例如,在移動電商這塊蛋糕中,支付環節是重中之重,從這一點出發,UC在瀏覽器內整合支付寶對雙方都是雙贏的佈局。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增量在於它打開了PC互聯網時代時空的限制,基於此移動電子商務未來的市場份額將遠遠大於PC電子商務,並且在分析用戶需求和行為習慣基礎上隨時隨地的購物決策引導也將會是一個UC能夠介入的巨大的藍海。

在放棄了借百度收購安全著陸的機會後,UC選擇了迎著颱風繼續飛。這種選擇一來靠的是相信移動互聯網的大颱風未來依舊風力強勁,二來則是俞永福對於UC踩准移動互聯網下一個熱點的自信。

戰略轉變

在過去,UC作為用戶最多的手機瀏覽器讓任何巨頭都不會放過與他的合作,也正是由於不屬於任何一家巨頭的勢力,無論是BAT還是360都希望用合作的方式將其拉攏到自己陣營,客觀上說,中國互聯網若干巨頭的格局也為新的變量的成長創造了閃轉騰挪的空間。如今在接受阿里增資,試圖向未來平台級企業邁進的UC不可避免的要在戰略上作出新的調整。

戰略調整的一個大背景是今年整個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市場的遇冷,如果說去年的App創業市場達到沸點的話,今年的熱度恐怕只有1/10。例如,在國內IOS和安卓市場下載量TOP50的應用中,來自百度陣營的有百度地圖、百度搜索、愛奇藝、去哪兒、pps、百度音樂、百度視頻;阿里陣營的包括:手機淘寶、手機天貓、支付寶、陌陌、丁丁地圖、高德地圖、微博、UC;騰訊旗下則是:手機QQ、微信、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QQ音樂、財付通、手機助手。除了BAT和創業5年以上的公司,創業公司的App能進入榜單前50的可謂鳳毛麟角。 創業者市場的遇冷也成為UC戰略調整的契機。

「之前App創業很熱的時候其實市場是不理性的,很多創業者都能拿到錢,也不缺UC掏錢,但是年底整個市場冷下去之後,第一價格會更合理,第二如果UC今天加大投入,對這個市場是有價值的,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更多的創業者,讓這個市場的變量會變得更多。」俞永福說。

基於此,UC制定了3年投入30億扶持開發者的計劃,在UC看來處在移動互聯網第二集團的企業天天盯著BAT沒有用,要考慮的是生態裡更小的企業更小的變量,扶持並培養變量,建立自己的生態。

除了和創業者站在一起,另一個大的動作就是加速推進國際化戰略。迄金為止UC瀏覽器的服務寬度超過150個國家,市場份額超過10%的國家就有10個,集中在中東、東南亞和南美。在中國和印度兩個最大的瀏覽器市場中做到第一。在俞永福的計劃裡接下來將繼續在非洲和南美發力逐步成為各個市場的領導者。

UC把全球的移動瀏覽器市場分為4個區域:中國市場、日韓市場、歐美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某種程度上智能手機的出現讓他們跳過了PC互聯網階段,移動互聯網幾乎等同於他們的互聯網,基礎越薄弱也就意味著越大的空間。

而在國際化的目標上,除了市場佔有率,俞永福更看重有沒有建立起國際化的團隊。「從一個中國公司變成全球公司最大的挑戰是能不能建立一個國際化的團隊,如果都是中國員工,最多是一個有海外市場能力的中國公司。」基於此,UC給海外團隊制定了「30%」的目標——即中國員工在團隊中比例不能高於30%。

俞永福在戰略上做出的另一個大動作是把九游從團隊到品牌整個獨立出來,做出這樣決策的依據是判斷2013~2015年移動增值服務尤其是移動遊戲會成為最關鍵的增量。

在俞永福看來,從產業規律上看,手機遊戲將會發生4個層面的變化。

第一是在遊戲發行環節,正如電影行業經歷的獨立院線到大院線的整合,遊戲發行渠道的集中化也不可阻擋,只有讓自己成為排在前面的遊戲發行渠道才有可能出頭,百度花費19億美元收購91更大的影響也是體現在對遊戲發行渠道上。

第二是遊戲的內容製作將會回歸到精品化的時代,而且對於沒有成功的規模化遊戲經驗的團隊在成功的概率上會明顯的下降。反過來說就是PC時代成功的遊戲商在今天它的競爭力會繼續上升,對於獨立的純app的遊戲工作室今天再去做這個事情風險已經極高了。

第三是從市場規模的角度,他相信手游市場一定會大於整個PC遊戲市場。雖然大家講手機遊戲很輕量,但是最重要的是打破了時空限制,用戶群也在前所未有的擴大。突破時空,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

第四是從形式上,移動遊戲也會比PC更加多樣性,手機、pad、電視。尤其是電視,電視將來會是非常重要的遊戲平台。中國和美國遊戲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差異,美國的pc遊戲市場更多是被電視遊戲市場擠佔了。最近已成紅海的互聯網電視未來將會造就電視遊戲在中國的爆發。

UC的發展深刻受益於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爆發,因此俞永福在面向未來作決策的時候對於終端的變化極其敏感。

「終端的變化其實是所有業務實現的落腳點,它會非常影響業務的性質。比如我們看早年的電視和計算機。都是二三十英吋的屏幕,但是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計算機是前傾15度輸入,電視是後傾15度輸入,這個前傾和後傾的對用戶的人機互動輸入輸出影響非常大,前傾你可以用鍵盤鼠標,後傾輸入就不能。」俞永福說。

基於終端多屏化的發展,UC很早就確立了「云加端」的架構,把多屏連接,針對不同終端優化各自的用戶體驗。

魚缸與海洋

「以native app為核心的移動產業鏈條已經腐朽了!」俞永福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今天從App開發者的角度已經走入到了層層交保護費的死胡同:小應用罵渠道,渠道心想我還要給廠商給運營商交保護費呢,而廠商則會說我之所以收保護費是因為我原來的業務上掙不到錢了,手機都被你們折騰得那麼便宜沒利潤了!」

當一個產業鏈條不是在想著創造價值而是琢磨怎麼能向產業鏈下游多壓榨點利潤,他的腐朽已經不可避免。

以最近垃圾短信的氾濫為例,垃圾短信的氾濫並非因為發送垃圾短信的任何機構在增多,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在於追求短信收發量的KPI,在短信被微信等即時通信應用衝擊的遍體鱗傷的時候,它的垂死掙扎必將伴隨底線的喪失。

同樣,當App的整個鏈條進入到了層層收保護費的互害階段時,深層的原因其實是App store所開創的應用商店上台逐漸在走向沒落甚至腐朽。 從本質上來說,Native App違反的是互聯網互聯互通的基本精神,互聯網如果是一個海洋,生態中的所有生物都能夠從海洋中獲得養分自由發展,今天的應用商店模式就像是在海洋中矗立著很多魚缸,看似透明,但是每一個魚缸都在建立自己的生態。

表面上看每一個魚缸都在制定規則,提供服務,但是根子上的反互聯網和封閉性是它走不通的根本原因。封閉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用戶的使用成本過高。這種魚缸的生態最明顯就是自循環自清潔能力不足,最後一定會很快被污染,最終破壞整個海洋的生態。Native App模式走到盡頭,這也是為什麼super app加輕應用會在後App時代崛起。super app產生於基礎應用中,如微信、360、手機QQ、UC、微博等大用戶量的應用,各個平台出於加強自己生態系統建設的考慮,都會做出一定程度的開放。而從開放程度來說,瀏覽器天生的開放程度更高。

從應用開發者的角度,在應用商店的生態下,大量長尾產品要為多個渠道和發行平台打工,而且除了部分遊戲類應用大多數並沒有理想的變現方式,使得App創業約等於燒錢遊戲。

在輕應用的生態下,這種困局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在UC總裁何小鵬看來,輕應用能夠興起得益於以下幾個背景。

其一是大量追求小而美的應用靠應用本身商業化困難。在UC聯合創始人、總裁何小鵬看來移動互聯網的最初兩年大家基本上只看市場規模,但是最晚兩年後移動互聯網企業要能夠變成既有市場又有遠景收入的公司,而小而美的應用很難在一個App裡做到將產品元素和商業化元素整合,商業化之路困難。

其二是過去移動應用所期待的移動廣告發展緩慢。不僅是在中國,即使在移動廣告聯盟更強大的歐美,通過一個純粹的App能做到商業化依然很少,因為廣告追求的永遠是大流量和直達用戶,追求的是信息的無障礙自由流動,而App的封閉性決定了這個市場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第三是智能手機的變化。5英吋的手機越來越多,年底移動電信等運營商會推4G,手機資費相對降低,再加上瀏覽器在手機上的一個痛點不是屏幕不是網速而是內存,內存的瓶頸使得手機同時打開多個瀏覽器窗口運行緩慢,這些都將隨著智能手機普及1G以上內存得到解決,也意味著手機瀏覽器有條件去擴展出更多可能。這使得依附於手機瀏覽器生態輕應用門檻大大降低。

第四則是開發技術的成熟。過去談到Web App會是取代Native App的未來,但是整個行業都在期待HTML5的發展,而HTML5更多需要行業領頭者的推動,它的實際進展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如今通過HTML4+java的技術在手機頁面的基礎上做成Web app越來越可行,這也將大大降低輕應用普及的技術門檻。

那麼對於應用的開發者來說,輕應用的優勢在哪裡?

一方面是開發成本的降低。開發者不用絞盡腦汁地去做適配,只需少許研發投入就能直接進入推廣和使用序列。這一點 UC、微信和百度都符合要求,平台上應用研發的成本都足夠「輕」。例如 UC+ 中,接入網頁應用中心可能只是一個提交地址的步驟,而插件就是把原有的 Android APK,通過 SDK 接入瀏覽器後相互調用,沒有什麼特別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則是收益或性價比的提高,也就是更方便的商業化路徑。相比應用商店,超級App 不僅有最基本的大流量/用戶量,還能提供豐富的調用場景,以及運行擴展架構的底層技術。

例如,許多 App 不是做得不好,而是使用頻度不高,時間一久就被用戶忘了。但如果做的是輕應用,因為上層的超級App 屬性就是高頻度、多使用場景,只要到了合適的時機,就會自動調用相應的 Web App 或插件,解決一個應用被用戶下載半年但打開次數不超過3次的尷尬。

「當然,並不是只有輕應用需要超級App」,何小鵬說:「超級App同樣需要輕應用。UC瀏覽器希望在未來幾年走一條化繁為簡、舉重若輕的道路,我們希望提供足夠強大的瀏覽器基礎能力,而開發者們提供的輕應用則提供豐富的、用戶可自行進行個性化選擇的功能和服務。」

在俞永福看來,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任何產品都要跳出自我的既有認知去重新定義,微信的成功在於打破了對IM的既有定義,而對於UC來說,對於移動瀏覽器的定義也需要被重新考慮。重新定義的方式便是從產品到服務。

「人們一直不太理解,就說chrome在安卓的生態裡有著非常大的優勢,那麼第3方的瀏覽器怎麼發展?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想一想微軟的IE怎麼輸的,chrome就有這個風險:他如果跟操作系統捆得太緊,就容易成為操作系統裡的一個軟件產品,就很難走出工具的誤區去做服務。」俞永福說。

對於UC來說,移動瀏覽器也不只是一個產品和工具,而變成了服務的平台,得益於瀏覽器天然的開放性,在有用戶有流量的基礎上對應用的開發者提供基礎平台服務,這是UC選擇不賣的底氣所在,也是其在未來想要講述更大的故事的雄心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78

當大買家發出橄欖枝:公司賣還是不賣?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8/56450.html

【導讀】:11月17日-19日,創業家傳媒5週年慶典暨2013克萊斯勒杯黑馬大賽總決賽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舉行。這是一次黑馬企業創始人的盛大聚會,吸引了數千家黑馬企業創始人和數百位大佬、明星創業家和投資人到會,火爆異常。在18號上午大買家高峰論壇上,華興資本CEO包凡、百度副總裁湯和松、藍色光標聯合創始人許志平、美年大健康創始人俞熔等「大買家」代表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隨後,創業家傳媒還和華興資本、百度、藍色光標、浙報傳媒、盛大集團、奇虎360掌趣科技、漢能投資、人人公司、數碼視訊、沃森生物、學大教育一起發起了中國第一個大買家聯盟。根據投中的數據,今年前3個季度,中國國內企業的併購總金額超過1000億元。大買家聯盟是一個千億俱樂部。大買家聯盟的發起者都是當下中國併購市場上最活躍的大買家,他們有的已出手上百億元買高成長公司,有的手裡拿著上十億元準備買公司。

那麼,當這些手握重金的大買家向黑馬企業們伸出橄欖枝,黑馬企業創始人們到底願意賣還是不願意賣?十長生創始人王國安、1919創始人楊陵江、布丁移動創始人徐磊、導航犬創始人錢進、人人獵頭創始人王雨豪、尚格會展創始人張珺是經常能收到大公司的併購邀約的黑馬企業創始人,他們對賣公司到底持什麼態度呢?

下面是精彩的對話環節:

天派創業者:瞅準時機趕緊賣!

徐磊:賣和不賣這個事上,我原來在創新工場做了一年時間的投資運營,魔圖精靈是我參與的企業,我的經驗來看,你的企業積累了一定的資產,在合適的時機,尤其魔圖這種模式百分之百要賣掉。在我看來,這是很好的一種方式,不管是對團隊還是對產品。因為魔圖精靈沒有百度的加入,也不會有今年看到的百度魔圖大伽秀出來。

張珺:首先說一點,我個人堅持還是用不賣的心態來做企業,特別是偏傳統的服務業。做偏傳統的服務業一定要專注、專心,要有一種把這個企業長久做下去的基本心態。現在儘管我們作為地派的代表,我們對賣公司這個事情可能思考的稍微少一點,我覺得地派要向天派學習的「賣」的精神。傳統行業或者服務業怎樣去學習或者借鑑一點無線互聯網的思維,或者說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我們要把自己儘量做到規範、透明,要讓自己能夠有賣的價值或者賣的機會。

主持人:20倍的PE值買你,賣還是不賣?

張珺:不能代表我們的企業,代表服務業來講,目前環境來講儘量堅守,因為這樣的環境服務業能做到真正堅守下來的不多。所以一定要再堅守,我還是建議「多下幾個蛋再賣」。

王雨豪:我覺得張珺是瞎扯淡。天下發生大事都有民謠,今年民謠就是「待我長發及腰,明年娶我可好」。身邊的幾個好哥們,比如91無線賣了,我覺得出來混的就是賣的,張珺太矯情了。

賣也有方法,昨天我跟他們聊到酷訊和去哪兒,(我開玩笑說)酷訊賣了是CC(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安排的,說恨他就賣給一家外國公司。現在酷訊確實不是去哪兒的對手了。所以怎麼賣,需要有一些方法。我記得錢進曾經有賣的機會。

錢進:曾經有機會「賣」,當時是三年前,我們在做第二輪的時候,有人說我們給一個融資溢價來收購。當時我的心態就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我相信在座很多創業者可能跟我的心態是差不多的,因為我是2005年開始做移動互聯網的,做到2010年,那時候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感覺苦熬了五年,高潮終於來了。高潮剛來的時候就讓我嘎然而止賣掉,當時毫不猶豫賣掉,不捨得。近三年,確實高潮非常高,以至於我的小心臟受不了。

最近這一年移動互聯網裡發生了很多事情,坦率地講,我們公司作為典型移動互聯網企業,是地圖導航這樣一個巨大漩渦的參與者,我們是經歷了這個事情的,覺得太刺激了。在一年以前,很多事情不可想像。去年的這個時候,有大佬跟我們談,上來第一句話就是,你願意被控股嗎?雖然當時我的內心60%、70%是願意的,但是你也知道熬了這麼多年總想要矜持一下。矜持的結果是什麼大家都知道了,但是這一年對我的歷練和啟發還是非常大的。我知道巨頭也是可以跳舞的,而且可以跳得很好。

從天派來講,天有不測風雲,各位創業,我認為戰略還是准一點,判斷准一點,心還是要大一點。我以前堅持不賣,或多或少還是自己不夠成熟,更多的是在意自己的感覺怎麼怎麼樣,但是創業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比如有的時候我自己說不賣,你考慮過自己的股東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團隊沒有?

一年以前,我不會認為我們行業老大願意賣,事實證明確實賣了。

主持人:你們這個行業,阿里買了高德,所以曾經有一次賣的機會,離錢進那麼近,當然他當時沒賣,現在(如果)還有機會,(你)賣還是不賣?

王雨豪:我覺得再給錢進機會,他願意賣一萬次。

楊陵江:我肯定是不賣的。首先我理解的賣就是,要麼我從這個公司出局了,要麼戰略會有變化。我認為買我們公司的人,不見得跟我們的戰略是一致的。前年,有一家比較大的公司(想)買我們,主要(目的)是(想讓我們)賣他們的產品,戰略不一致,所以不會賣。

創業十幾年了,從我們角度來講,車不算好,太不好的車我也不會開了;房子也有了,拿錢給我花我不知道怎麼花,我也不會賭博。再一個,這個事業會給我帶來快樂。賣,我肯定不會考慮,投我們還是可以考慮的。

主持人:接受投資,控股不行?

楊陵江:不行。

主持人:你是典型的可以坐台、出台,但是不能「包養」的男人。

楊陵江:我覺得這個行業沒有出現龍頭之前,我還是最勤奮的。

王國安:天派的代表,他們做公司開始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可能開始就想著誰能買我們。我們作為地派創業者,從創業心態來說,我們做這個企業的時候,動機肯定不是賣。但是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看,很多企業做了三五年公司也沒有賺錢,突然(賣了)一夜暴富,對我們有沒有衝擊呢?我覺得肯定有衝擊。(我就)覺得,我們現在雖然不差錢,能賺錢,未來還在增長。但我們也要思考幾個問題:

首先要以不賣的心態經營公司。對於傳統的品牌公司來說,在這個時候應該可以買天派的公司包裝起來,再賣給更大的買家,賣個好價錢。所以,地派一定要「地價」加「天價」,賣了除以二才划算。

主持人:就是天地還是得相會。

錢進:國安說的很好,有一句話確實刺痛我們天派人的心,說我們天派的人,從做公司第一天起就是要賣的,好像我們天生就那麼賤,對此我是堅決「反擊」。

想當初我們創立公司的時候,我覺得做這個行業也很難,內心來講我想把命搭上都要做好公司的感覺。誰會一上來就會想著賣呢?雖然我們是天派,但也是有節操的。

徐磊:其實很多創業者沒走好,老想把自己做成行業顛覆者,其實做巨頭不太擅長做的某一個點,未來巨頭收購你的機會(更)大。這樣的案例,無論是在硅谷,還是在中關村,一直在發生。所以,我不牴觸大家在某一個時刻,你的某一個業務,目的就是賣給大公司,或者幾個潛在購買者。

王雨豪:賣和不賣,更多的是對這個時代創業環境的思考。前天在騰訊,和微信的老二聊騰訊,他說,他們團隊從來不看自己的競爭對手,就看自己的產品。可是最開始的時候,是看到了KIK三天下載量過百萬,他們看到自己的龍脈是什麼,所以創業者(剛開始)不思考方向,不思考你這個事對不對,那就是滅頂之災了。

主持人:雨豪離「長發及腰」還是很遠呢。

王雨豪:我們這個公司剛出來的時候,(大家)以為是人人公司開的獵頭公司,我們跟人人(公司)的關係就是,有一天他們把我們買了。

主持人:經過天派的教育,三位地派有心動嗎?

張珺:我覺得(賣公司的)路徑設計,顯然我們處在一種被動狀態下。我做的會展服務業還是偏傳統,但是我們做了19年,前兩年資本發現我們,追求我們。做了十幾年,我們一定是有夢想和遠大目標或者有追求的創業者。

企業怎麼能夠借助資本的力量發展壯大。這是所有企業家面臨的很現實的問題。我個人是這麼看的。如果說把企業要想做到行業的領軍地位,在服務業裡,目前可能不太需要這種資本的推動。但如果最終想把企業做成一個比較亮麗甚至偉大的企業,我分析了一下各行各業,大多數企業的確是借助資本力量才得以偉大的。

兩年前PE比較火熱,我們被資本追著跑。現在回想起來沒有後悔或者應不應該,跟資本合作這兩年,我們的企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是我本人的變化,從以前非常排斥資本,或者說對資本不主動認知,現在跟小黑馬做分享、溝通的時候,我更多的是提醒,小的黑馬能夠有效的借助資本的力量,快速的讓自己的企業成長。

有時候我想,會展服務業十年前跟資本結合了,十年後,我個人認為應該會更好。今天我想不應該是單純天派、地派絕對對立的觀點,更多的是,時機是否成熟,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賣),是否做好了準備,拿了(錢)之後該做成什麼樣?

大買家:不希望創始人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

主持人:六位黑馬企業創始人爭論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大買家嘉賓也有話要說。

掌趣科技副總裁何佳:對一家A股上市公司來講,作為一個買家,還是很希望各位能賣的。當然,獨立IPO是很好的事情,但也有各種各樣的遺憾。我覺得可能還是要擁抱市場的變革。如果能有很好的機會的話,大家不妨去考慮一下,能不能和一些已經上市的公司,包括還有一些沒上市的公司,希望在整個業務擴展上做出一些努力,其實都可以。就算賣掉,上市也不是一個夢。去哪兒其實也是相當於賣掉了,但還是可以去做成一個上市公司的。這個可能未來的發展方向。真正談到併購之初大家要談清楚,戰略上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的。比如我們還是想上市,但是目前跟大公司做一定程度上的資本合併,是更好的有利於未來再去做上市或者再去做下一步資本運作最有利的。大家想清楚自己今後要的是什麼,未來方向是什麼?真正做出決定之前和買家充分溝通好,大家有一致的協同性的話,這是一個好的事情。畢竟這是資本上一定程度上的退出,還是有一個正面的結果的。

學大教育集團副總裁刁治軍:我覺得一個企業賣與不賣:第一,一個企業創業的時候不應該有賣或者不賣的心態。公司首先要有價值,沒有價值,不可能成交。

第二,賣與不賣取決於買家和賣家之間的價值是否有一個互補性,可以達成1+1大於2。所以,賣與不賣不是絕對的,取決於雙方的發展階段和雙方的目標和價值的互補性,是否讓這個事情做的更好。

沃森生物副總裁楊忠東:買和賣本身就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公司發展到)到了一定時候,趁機就要賣出去。沃森近十年,吸收了很多新鮮血液,為沃森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大買家)介入以後,團隊、主心骨能否更快速地發展,否則大浪淘沙,觀望可能更容易失去時機。

盛大資本管理合夥人朱海發:(賣公司),時間管理非常重要。我自己的實踐中,如果創業公司不到三年,做的特別好的,一定要小賣,拚命尋找投資人,最好是賣小股,最好不要賣超過51%。如果你的公司五年之後,發現有瓶頸、有壓力了,這時候可以考慮把51%的股份賣掉。當然,如果你發現賣的回報率比獨立發展回報率高,建議賣;如果你發現自己做下去回報率高,堅持自己做下去。

漢能投資執行董事立那:我們平時做很多併購的買賣(撮合),最近也在操作MBO的案子。有一些賣進去了,過著、過著發現,買出來會有更好的共贏。投行是有可能幫你再買出來的。所以,嫁不嫁並不是一輩子的決策,只要是當下的好決策,你就可以往裡走。

第二,剛才各位大買家也提到了,(賣公司)更重要的角度是產業的角度。有的時候不賣,這個時點過去了,可能你的兄弟們真的沒有機會了。我相信每個創業者都想留一個大企業在這個世界上,所以要從產業的高度和企業是不是能做大的角度,去考慮大買家的橄欖枝。

第三個,買賣的時候最關心的也不能只是價格。就像嫁人,關心的不能只是聘禮,更重要的是進門之後怎麼過日子。

藍色光標聯合創始人許志平:我就兩個想法:第一,其實做企業早晚都得賣,上市就是賣,只不過沒賣控股權,把股份賣給了更多的其他投資人。在統一的想法下,你可以一直到最後,才賣掉20%,然後去IPO,公司控制權還在你手裡,這是一種賣法。還有一種賣法是,可以先賣一點小小的股份,讓PE或者VC陪你走過一段快樂的日子。

第二,就是控股權的事。控股權在手裡,當然做事情很方便,但是誰都知道偉大的公司,其實真正在公司裡面運作的人,也不一定擁有控股權。像通用、克萊斯勒,這些大公司,如果真的發展了五、六十年之後,控股權在誰手裡呢?所以,這個心態拉長一點就容易想得通一點。

主持人:您談了多少家公司,最終實現了17家公司的收購?

藍色光標聯合創始人許志平:差不多是20:1。我們當時判斷,最重要的就是,你到底是一個專業的公司還是一個全才的公司。全才的公司,我們談了很多,談到最後大家握手「言和」。如果我要蓋房子,我一定要把泥水匠、瓦匠、木匠、鐵匠找齊了,如果你就是木匠,一招鮮,最好賣出去。如果你最初就是造房子的,咱們倆談不下去。所以,併購的終極問題就是,你為什麼要「賣」?談了一兩個星期,搞不清楚為什麼要賣的人,基本就談不下去了。

數碼視訊CEO賈裕泉:我們公司是持幣待購的狀態。國內併購這一兩年才真正火起來,兩三年以前,併購市場還是比較冷淡的。國內創業企業真正考慮出售的並不是很多。現在市場起來了,並不是該賣不該賣的問題,而是哪些企業適合去賣,哪些企業適合去買。我們也是要看企業有更好的成長背景。

浙報傳媒副總裁李慶:我向所有不賣的創業者表示最高的敬意。當年蓋茨說過,我感到恐懼的不是IBM,也不是市面上的公司,而是某一個車庫裡正在起步的創業的團隊。

馬化騰今天說,騰訊的千億美元市值,讓他天天恐懼。我認為,他恐懼的可能是我們黑馬企業裡的某一個團隊。正是有這些不想賣的黑馬企業,可以讓馬化騰繼續恐懼下去,讓騰訊的創新不會停止,對我們整個創業文化來說,是正向的。

其實,(企業創始人)不想賣,絕不是「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如果覺得發展有瓶頸,選擇一個更好的平台,在更高的點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應該是一個理智的選擇。對於企業,我覺得創始人應該是當兒子養,不能當豬賣。賣的時候還是要這樣想,即便是過繼給別人,也希望這個兒子有更好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06

【趨勢】十年後,汽車制造商不賣車,賣什麽?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2/57312.html

未來5~10年,85後為主體的消費者會逐漸由買車轉向買汽車服務,僅僅產銷汽車的汽車制造商可能會淪為產業鏈末端,那麽汽車與IT及互聯網的融合以誰為主導?當企業信息化進一步走向互聯網化,對於傳統汽車產業又將帶來什麽樣的變革?2013年11月9日,ITValue千億俱樂部組織15位CIO理事成員,在重慶長安集團副總裁馬軍的邀請下,一起在重慶召開汽車產業戰略研討會議。馬軍先人一步提出:未來10年,在汽車業智能化和互聯網化之後,消費者是買車還是買交通服務?而汽車企業又賣什麽?上汽集團、上海通用、奇瑞、東風、捷豹路虎等車企CIO高管及中鋼、武鋼、團車網等上下遊產業鏈的高管們,共同參與了這次戰略研討,富士通及PTC等公司的高管和技術專家也出席了本次會議,共同從互聯網對汽車產業的沖擊開始,重點討論由於互聯網將消費者的影響帶入汽車的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對於互聯網對整車企業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15家企業的總銷售規模超過2萬億,現將其中的主要觀點匯集為三部分。從互聯網基因到互聯網思維觀點1:汽車企業不是不具備互聯網“基因”,而是不具備“互聯網思維”。與會的車企CIO大多不認可企業基因說,一致認為互聯網對產業的沖擊非常大,已經影響到汽車企業在產品概念的設計,並開始設想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模式轉變傳統汽車企業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模式。觀點2:汽車企業開始探討平臺模式,關註概念的創新,利用汽車作為承載,探索共享乘用服務等全新模式,汽車廠商不再賣車,轉向提供乘用服務。但前提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從產品市場份額的爭奪,轉向乘用服務市場份額的爭奪,與會CIO認為可能的顛覆者是谷歌。傳統汽車廠商具有一定的優勢,但要與移動互聯網企業結合才能完成這個突破。參會者關註了谷歌、百度、高德等互聯網公司,同時也關註到租車行業與汽車制造商合作的新模式。觀點3:互聯網的規律是消除一切浪費。想想看我們平時停在路邊和車庫里的車子,這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在超大型城市中,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共享乘用服務模式將會帶來商業模式創新,會給傳統汽車制造商帶來新的挑戰:10年後你會是共享乘用服務的供應商嗎?觀點4:85後對輕資產生活理念已經越來越認可,由買房買車轉向買住宿和交通服務。如果用戶做出這種選擇,對於車企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傳統制造企業現在也在向服務型制造企業轉型,由賣產品到賣服務到賣使用時段,這給汽車制造企業也帶來思考。互聯網化的汽車產品設計和生產觀點5:新興技術在新車產品上和企業管理上不斷得到應用,來支撐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的變化。汽車制造商的概念將受到挑戰,現在的汽車制造商未來未必還是汽車制造商,產業鏈上下遊之間,不同產業之間會互相滲透。觀點6:按10年來算,人工成本持續上漲,而機器人3年就能收回成本。企業被人工成本綁架,以後數字無人工廠會流行。觀點7:在信息化和互聯網的時代里,子系統的設計對於推動變革至關重要。超系統則要涉及到汽車產業外的環境、出行方式的變化、節能環保等,未來互聯網時代會顛覆更多的概念。觀點8:車載系統不完全是汽車互聯網化的未來。基於地理信息系統推薦服務+乘用平臺(車)+人,這才是汽車產業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部。觀點9:關於互聯網時代汽車行業的再定義,針對汽車產業現狀,車聯網現在包含的概念很廣,可以包括智能系統、智能交通等,狹義的車聯網可以是很現實的事情,目前已處在春秋戰國時代。觀點10:擁抱互聯網要結合自己的優勢,而不是跟著阿里等電商的思維走,要圍繞著客戶體驗和客戶需求來重新配置資源。北美的汽車制造商曾經也非常強勢,要跨過經銷商直接面向客戶,現在這一步已經跨過去了。現在的挑戰是,客戶在變,市場在變,汽車企業如何變?觀點11:不相信谷歌會進入汽車業或是手機業,他的本質業務是廣告。他發明汽車和眼鏡的目的是為了讓開車、走路的時候也可以看廣告。汽車業面臨的挑戰應該也不是互聯網,互聯網只是個過程。汽車企業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兒?觀點12:好產品不能完全讓給客戶的重度參與。產品研發、概念和功能設計,客戶可以深度參與,但技術實現是企業的事情。小米從產品設計開始引入眾包的做法,對於傳統制造業也有沖擊,但對於制造業,做好產品並嚴把質量關和提供優質的服務,這3點是目前最重要的。車企可以借鑒互聯網的模式,但不能過快。汽車互聯網營銷模式探索觀點13:關於汽車互聯網營銷模式的探索,其實互聯網化也離不開基本的商業邏輯,你有何資源,如何整合。互聯網的本質是一種渠道變革,50、60後的經營者和管理者要主動擁抱變化。國外發展最快的是網絡+實體隨處方便可見的租車公司。觀點14:支持全程銷售和服務的集成平臺,整合電話、移動和互聯網多個渠道,提供統一的銷售和服務管理視圖。觀點15:結合移動化和互聯網等創新渠道的文字、交易和語音信息所組成的大數據,進行專業分析,找到主動式服務的模式和契機,其關鍵是以用戶為中心,而非以產品為中心。觀點16:制造型企業如何看待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特別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更好地進行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互聯網能幫助提供一個產品從上市、銷量升降和質量反饋等數據記錄、分類和分析的功能,還可以對同類競爭產品的量、價和質量及客戶體驗進行比對型反饋,也就為制造型企業提供了當下銷售產品的生命周期狀態定義,並能根據客戶體驗產生新產品設計驅動,從而實現產品叠代管理,更快速、準確和符合市場需求。觀點17:關鍵是要從用戶需求出發,短叠代,研發人員是決策主體。其實互聯網和軟件產品研發有不少思想是從制造業借鑒的,比如精益,但從圍繞產品轉向圍繞客戶是互聯網的基因。企業的邊界變得模糊,互聯網讓客戶可以參與產品從設計到交付的全過程,能否直接引入作業和成本數據元素,讓用戶參與設計和制造最關鍵。觀點18:互聯網對產品生命周期產生了很多影響,特別是建立消費者信息反饋的閉環,將消費者的影響帶入企業業務流程。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萬寧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47

為何路邊攤不賣高價品?

2014-01-20  TCW  
 

 

路邊攤賣的成衣、食物價位較低,有店面的商家賣的東西價位則較貴,為何路邊攤賣的東西較便宜?

常見解釋是:店面租金高會轉嫁到產品價格上,因此店面賣的東西貴,這又是「成本決定價格」的錯誤邏輯。如果租金高就可轉嫁給產品價格,那只要租金上漲,業者漲價就行了,這世上就不會有付不起租金而搬廠這種事。

正確解釋有兩種,第一種是需求定律:店面租金較路邊攤高,「賣高價品」比「賣低價品」更划算,因此店面就賣高價品。假如一公克鑽石和一公克水的價格分別是一萬元和十元,若租一個十元的攤位,業者鑽石要賣一萬零十元、水要賣二十元才夠本,鑽石相對價格是水的五百倍。假如租下一萬元的店面,業者的鑽石要賣兩萬元,水要賣一萬零十元,鑽石相對價格不到水的兩倍。

租金越高,「賣鑽石」相對於「賣水」越便宜,租金越高的店面就會賣鑽石而不賣水。這正是本專欄多次強調過「阿爾欽──艾倫定理」(Alchian-Allen Theorem):加上一個固定費用,高價品相對於低價品變得便宜,高價品需求量就增加,這正是需求定律的含義。

第二種正確解釋,是從競爭角度看。若張三想賣便宜的水,他想租下百貨公司一樓店面,但別人能利用此店面賣鑽石,因此能創造更高收入,出的租金也比張三高,這個店面就落不到張三手上。

若張三咬牙付了高租金,但他賣的水收入太低,付出高租金後,就須犧牲別的生產要素報酬,最後終究會撐不下去而退出市場,競爭就讓低收入租下高租金店面的業者被淘汰。

那麼低租金的路邊攤是否會賣高價鑽石?撇開鑽石真偽的訊息費用不談,一個低租金路邊攤若成功賣鑽石創造高收入,這個攤位的業者,就是以比市場預期還低的租金,標得一個可創造出高收入的攤位,這個攤位租金就不可能一直偏低,因為當他能以低租金攤位賣出鑽石後,其他競爭者也想爭奪此利,他們會競標這個攤位,這個攤位租金就被推高。

這個攤位房東若仍按低價出租,他就放棄其他競爭者出更高價競標此攤位的收入,也就是房東以原價出租的「機會成本」升高了,他會調高此攤位租金。因此,「低租金攤位賣高價鑽石」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這個路邊攤租金必會被推高,達到和賣鑽石的百貨公司一樓店面同樣高的結果。因為若不一樣高,就有套利空間,競爭就會促使二者租金最後相等,此時這個路邊攤也和百貨公司一樓店面同等級了。

因此,店面賣高價品,路邊攤賣便宜貨,乃是競爭的結果,不符這些現象的例子在競爭下都被淘汰了,這正是我們看到當前這個現象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59

【混合之辯】“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是賣不賣股份”訪北京大學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鄧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422

2013年9月4日,北京公交集團定制的商務班車正式亮相。在北京版國企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到2020年,80%的國有資本集中到公共服務等領域。 (CFP/圖)

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前提條件應該是它是全民的,國企應該是國有公產而不是國有私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

有些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變成某些人分享壟斷收益,變成了某種分肥。

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能只理解為怎麽分一堆財產。不僅僅是股份賣或者不賣,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

混合所有制兩難

南方周末:三中全會提出國資改革要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實行混合所有制,一種觀點認為這意味著國有資本控制力的加強,混合所有制的結果必然是國進民退,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可能是國退民進、民營資本進入以前不能進入的領域展開平等競爭的契機,還有人認為是利益相關者“化妝逃跑”,廉價接手國資,如何評價這些觀點?

鄧峰:究竟是把國有企業繼續做大做強,還是讓民資進入國有壟斷的、擁有特權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如果說做大國有資本是以放棄市場、私營企業和新興的經濟部門為代價,借國有資本的概念完成國進民退,那可以說是改革的倒退,和改革本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相背離的。

但如果讓民營資本進入國有壟斷領域,我覺得也是不公平的。現在很多地方搞的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是讓現有有錢人能夠分享壟斷收益。

比如最近新聞爆出的16億元買下中信國安近千億國企15.8%的股權的案例。我們在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體系中有一個漏洞,它並不涉及轉讓資本,而是以增資擴股方式讓其他人進入,用2元錢購得5元錢的股份,這是沒辦法防範的。中信國安這種情況很典型,民營資本進入等於攤薄了國有資本的權益和價值,你原來不肯讓國企私有化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全體人民的,可是你現在如果要松綁,讓一部分民營資本進入,而這部分民營資本獲得的是通過國家主權的管制獲得的壟斷收益,本質上它和稅收一樣,應以公平的方式分給全民。

我認為,原則上如果國企賺錢很多,就應該少收稅,稅收和國企上繳利潤應該是相互替代的關系。如果不減稅,那麽這些錢如何進行分配,在全國人大作為全民代議機構能夠有效約束政府預算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慮由人大來決定投到什麽地方,比如教育、醫療、公共產品的提供等。然後以購買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提供的方式,而且不僅從國有企業,也從私營企業那里采購公共服務,才算真正的公平競爭,機會平等。而不是讓民營資本在國有企業里持股,分一杯羹,我覺得這不是什麽公平的方式。

國企改革應該是一個系統改革,想好了再改,而不是變成某些人在現有格局下分一杯羹的結果。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特殊租金等,但這種特殊地位的前提條件是它是全民的,應該是國有公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任何改革都不能背離了這個前提。

南方周末:聽起來你覺得混合所有制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鄧峰:的確是一個兩難處境,關鍵問題是如果把國企看成了一堆財產,怎麽分這堆財產,就非常糟糕。混合所有制是個“制”,是個公私混合的制度,不能把企業只理解為一堆財產。在經營範圍、市場管制的封閉程度上,在公司治理層面、公司行為、績效評估上,都可以討論混合所有,而不是僅僅股份賣或者不賣。

我認為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即股東平等,使公司成為一個建立在代議制基礎之上的利益共同體,這樣才不會出現幾大央企集團董事長、總經理一夜之間對調,或者國資委要求所有央企都應該有個主業,非主業投資比重不能超過10%等等。國資委管的很多是上市公司,這麽做你征求其他股東的意見了嗎?其他股東能同意嗎?雖然你是大股東,但也並不是說你想怎麽做就怎麽做。所以混合所有的前提是良好的公司治理。

最溫和的改革方向,也應該是向全民分紅

南方周末:關於國有企業的分類,現在各省市的國資改革方案分類標準不一,主流的分法是分為公益類、功能類、競爭類三類,對此外界爭議也很大,你怎麽看這種分類標準?

鄧峰:所謂分類監管提了很久了,1994年的國有資產管理局有一個官方版本——分為經營型、資源型和行政型三類,寫入了教科書的。但這三類劃分有很大問題,所謂資源型,其實是采用特許形式交許可費,資源是國家的,私人以向政府買特許的方式來使用資源。行政型的是指行政事業單位里的國有資產。所以這兩類都只適用於財產,而不適用於企業。企業在我國只有一種,就是國家占控股地位的、由國家直接經營的,但在法律上的主體資格是按一般的商事企業所遵循的公司法來註冊的、競爭性的、以營利為目標的企業。

記得好幾年前,有一位國資委人士在一次會上提出按公益性和競爭性來劃分國有企業,講完國資委就否認了這種說法,因為這是違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的。里面規定得很清楚,國有資產有保值增值的責任,這就是說只有競爭性或營利性一類。

今天把國企劃分為公益、功能、競爭三類,也面臨類似問題,它與現行法是沖突的,也不是一個層面的劃分。公益類是從目標上來界定,功能類是什麽呢?競爭類,說的是公的屬性還是私的屬性呢?和競爭相對的是壟斷,那麽我們可以說公益類和功能類是壟斷企業嗎?邏輯上不能自洽。

南方周末:國有企業的分類,有國際慣例或通行理論可循嗎?

鄧峰:國際上國有企業的分類,第一個層次是公共企業,大陸法系把它叫做公法人。這種企業各國都有,它承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和商業企業相比,它是不完整的,表現在它的經營範圍受限制、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壟斷性地位等。

第二個層次是把國企視作競爭性的私人商業企業,不分成公法人和私法人。大多數國家都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但有兩個例外,一是石油公司,二是主權財富基金。

除此之外,在少數國家也有兩類國企,一類是在英聯邦國家,1980年代進行私有化時,很多上市企業中國家持有股權,但不行使投票權,也不參與分紅,稱為“黃金股”,是一種社會化的商業企業;另一類是新加坡、俄羅斯和一些海灣國家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是國有資本出資建立的,由職業經理人管理,也從事營利性活動,可每一年它的利潤都要分給全民。

我們國家接近最後一類的新加坡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國有資本以私人企業的方式組織起來,進入競爭性領域,與其他公司一樣從事營利性活動。但我國的國企又有一部分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提供公共產品的基礎上的,我們叫“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按說它提供的是公共產品,可它仍註冊為普通商業公司,或已經完全進入市場競爭了,但它的利潤是上繳給國家財政,而不是分配給全民。換句話說,它所獲得的收益並未被視為一種稅收的替代。

南方周末:如果按照這個框架,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應該是哪一種國有企業?

鄧峰:按激進程度的不同,比較強調國際化的學者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大部分學者希望向新加坡和俄羅斯學習,即國企保持目前的盈利性水平的情況下,向全民分紅,這是一種最溫和的觀點,但我認為這並沒有解決國企的治理問題;稍微激進點的觀點是我比較贊成的,即英國模式,把國企變成社會化的商業企業,實行債權化管理,政府放棄對國有股權利的行使,企業徹底按市場原則來運營,政府在里面沒有私利;更激進的一種觀點,是主張徹底的休克療法和私有化。

還有一種觀點是恢複公法人制度,使國企變成行使公共職能的特殊企業,幾年前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出版的《中國2030》里提過這一方案,這也是一部分國內學者的主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59

【黑問十七】當你的公司被大公司盯上,你賣還是不賣?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1/146632.html

i黑馬註:最近兩年是並購時代,BAT,360、小米、京東、藍色光標...每個行業都在發生並購。如果你的公司被大公司看上,不賣,獨立做,可能被巨頭複制和超越;賣了,放棄夢想。你賣還是不賣?來吧,說說你的情況。

\
來源:黑問

 

《創業家》雜誌“扛把子”:牛文文

 

當你的公司被大公司盯上,你賣還是不賣?

 

答1:【黑問導師】戴誌康

 

我認為賣與不賣沒有對錯,但真正的答案在創業者自己心里。我們之所以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心里要什麽,是因為心中有很多的雜念,比如想要對團隊負責任、獲得的套現等利益等等這些外在的因素,其實都是一種雜念。當拋開這一系列的雜念的時候,試想一下,賣了,我會不會後悔,會不會為那些尚未實現的理想而感到遺憾?不賣,我是否仍舊滿懷理想與激情,是否已經做好迎接最壞結果的準備?我當初創業的目標是什麽?我是否達成了這些目標?我是否已經盡我的全力?


當人靜下來,拋開雜念,賣和不賣的答案自己就會找到。如果雜念纏身,最後得到的只能是一個對世俗妥協的結果,而非自己發自內心想要的選擇。選擇大於努力,而賣與不賣又是企業發展中很重要的選擇之一。


無論選擇什麽,都必須要100%的堅定,堅定的就是不賣,或者堅定的去賣。一旦選擇,就需要全力以赴。

 

答2:【黑問導師】羅軍 - 途家網創始人

 

蠻簡單的。如果說的這間大公司,他資源加進來是為了讓你這個小公司做大做強並實現你的夢想的,你應該賣給他,但這個賣是加引號的;但是如果說這間大公司是是為了消滅你,讓他自己起來的,如果你還是有夢想的話,就應該不賣,和他幹到底。

 

答3:【黑問導師】王國安 - 韓後創始人

 

當公司被這種大買家看上的話,我覺得如果在一些很細分的領域里面的話,建議你還是可以賣的,因為當你去一個細分的領域,並到一個非常有資源的領域去的話,他的價值可以更大的放大。但如果你是一個本身就屬於未來空間非常大的領域,本身能量足夠大的時候,就沒必要了。


還需要看的,是你並進去以後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有多大。如果你創造的社會價值比現在大很多的話,我覺得可以並;如果覺得你並進去以後,你這個公司發揮的價值沒有以前大的話,就不必考慮並進去了。

 

答4:【黑問用戶】邊城

 

看情況吧:

1、巨頭很容易抄襲打敗你,這個就不是你能選的了,比如聯眾(雖然他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2、巨頭可有可無或曇花一現(萌臉、西少爺);

3、巨頭涉及的領域如當下的餓了麽(這得看大眾點評願不願意搞他),地面o2o例如賣生鮮蔬菜的(忘了叫什麽,得看順豐心情);

4、通訊類大用戶基數情況下看產品基因,如秘密,騰訊也不好抄襲,產品基因決定了;

5、鐵打的技術開發型(誰都沒轍,當然搞技術的經營能力大都不強,柳老爺子很有體會)

6、最主要的,你做創業為了什麽?

 

答5:【黑問用戶】王君衛 - 法律行業創業者

 

如果夢想是占有,終將是一無所有。

 

看創業的初心,很多時候,偉大的企業是一個從創業之初小小願望到企業發展壯大不忘初心的故事。

 

如果真要遇到:“獨立做被巨頭複制和超越;賣了套現而放棄夢想”這樣橫豎都是無法實現夢想的艱難處境的時候,如果真有夢想,那麽就要以退為進,阿里當時被雅虎收購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關鍵是看創始人和團隊夢想的堅定程度。當然,馬雲團隊有蔡氏那樣的軍師。

 

每一個成功的創業歷程,都是一個與顧客、員工和股東分享夢想的故事。

 

答6:【黑問導師】panyu - 中國創業指導聯合創始人

 

如果被盯上的我會選擇賣掉,因為我們有的時候沒必要做哪些沒必要的抵觸,賣給大公司怎麽了,一般大公司收購了以後你的管理層幾乎不會怎麽變化,你還是可以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不要為了一時的勇氣搞得最後一無所有,如果最後你失去了對公司的控制權這時候你有錢,有經驗,也有資源你完全可以選擇重新開始,而這個時候你的財務已經自由你對家庭和家人和合夥人都有了很好的交代你的壓力會小很多,最後我想說;大家好不容易奮鬥到這個階段套現可能是大家最好的歸宿,創業者一定不要空談夢想尤其是在沒錢的時候。

 

更多精彩問答盡在【黑問】社區,歡迎各位導師及創業者加入我們的討論哦~~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40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85

5·30反思:曾跟股市死磕不解套不賣,六幕情景終生難忘卻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48

5·30反思:曾跟股市死磕不解套不賣,六幕情景終生難忘卻
來源:騰訊證券


2007年,中國股市以逼空式的上漲不斷改寫著各項新的紀錄,為了防止過度投機,財政部2007年5月29日深夜將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上調至3‰。2007年5月30日,A股上證指數暴跌281.81,跌幅6.5%;深成指跌829.45,跌幅6.16%。其中上證指數在短短的5個交易日里最大跌幅達到21.49%。財政部上調印花稅率直接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筆者對此記憶猶新。曾記得那時重倉某股份制上市銀行股票。大盤瞬間變綠令人猝不及防,貪婪本性決定了總是抱著能夠翻轉的最後一絲希望,然而越陷越深、越貪婪越被魚肉,最終被深套。在那一刻,一個感覺是想賣掉都難。變現能力最強的股市,封停在跌停板上,一點辦法都沒有。好則,是跟股市死磕派,不解套不賣。最終加上幾年的派送分紅以及後來的股價走高,最終還沒有虧損。但是,530驚魂使得許多股民談股市色變,襲擾許多老股民多年。

去年以來的股市瘋狂遠遠超過2007年,越是這樣人們越容易想起530,那一刻對如今股民的襲擾越來越嚴重。進入5月份後,人們都在擔心530重現股市。這似乎正好應了墨菲定律的心理學效應的第四項結論: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麽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2015年5月30日是個周六(2007年5月30日是周三),似乎530股災提前兩天,於2015年5月28日發生了:滬綜指暴跌6.5%,與2007年5月30日完全一樣;深成指暴跌6.19%,比2007年5月30日多0.03個百分點,也幾乎一樣。難道530陰魂提前附體,提前襲來?2007年5月30日暴跌的直接原因是財政上調印花稅,那麽,這次暴跌原因何在呢?

第一個原因是管理層去杠桿率加速、力度加大。此前筆者曾經撰文指出,融資融券突破兩萬億元對股市的影響,不幸言中。管理層對融資融券去杠桿率力度在加大,券商出於風險擔憂也在降低自己的桿杠率。許多券商調高了保證金比例,在調高保證金比例後,投資者相同擔保品所對應的可融資資金也相應減少。證監會也在切斷場外股票高配資資金來源的渠道等等。同時,監管部門開始調查銀行資金入市情況,包括理財資金。更多應該關心背後透露出的信息:監管層是否對銀行資金入市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轉為嚴格監管呢?這對本身就是高杠桿率推高的股市簡直就是釜底抽薪之舉。直接體現在5月28日的大跌上了。

第二個原因是中央匯金減持銀行股,已經減持建行30億元。額度雖然不大,但卻是一個風向信號。按理說,匯金減持和增持都是正常操作。但是,處於極度風險泡沫的市場已經成為驚弓之鳥。稍有風吹草動,必然出現大波動。

第三個原因是央行正回購千億元。等於從市場抽回一千億元資金。這主要是對後市影響較大,預示著央行認為目前市場不缺或者說流動性充足,預示著央行降息降準在近期將不會實施。這個利空提前反映到了528的市場上。

第四個原因是2007年530暴跌陰魂不散。使得驚弓之鳥的股市恐慌恐懼心理較大。投資者賣出躲避這個時間窗較多。

從市場本身來說,去年以來高杠桿資金催生的市場風險越來越大,投資者已經在刀刃上行走、刀尖上舞蹈。在這種高風險情況下,加上530臨近,陰魂襲擾,促成這次暴跌似乎有必然性。

當然,目前股市生態與2007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那時,行政手段幹預占主流,而現在市場化力量讓A股自我調整、自我修複為主導;監管層監管手段也更加理性和市場化;加之有改革牛這個噱頭被無限放大。得出528暴跌,牛市就此完結可能為時尚早。不過,5月29日如果股市企穩反彈,那麽後市可期;反之,投資者無論如何都要抱著這輪行情可能就此畫上休止符的思想準備。

時隔八年,A股迫不及待提前兩天“複盤”了2007年5月30日的行情(編者註:2007年5月30日,A股上證指數暴跌281.81,跌幅6.5%;深成指跌829.45,跌幅6.16。股市歷史稱之為“股市5·30事件”),2015年的“我愛發”變成了“我愛爸”,因為“爸”和“爹”一個意思而“爹”和“跌”一個音。也許數年之後,當日期再度逼近5月28日時市場也會因此膽戰心驚,但“530”給人們留下的陰影,難以抹平。

第一幕:“530”前,辟謠不提稅

2007年的互聯網和信息傳播還沒有那麽發達,不過當年5月中旬左右就有人在網上傳播股票交易印花稅將要提高的消息,不過行情似乎並沒有被這所謂的謠言嚇住。

謠言總是會產生些不良影響,終歸是需要被終結,《上海證券報》5月23日發表報道稱財政部、國稅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未聽說近期將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有時候,辟謠的效果也挺好的,在當時人人參與、財政部澄清的局面下,股市自然發揮出更好的表現,並創下了當時的歷史新高。

在當時的證券營業部當中,不少新增股民都在樂呵呵的排隊開戶。在這大好形勢下,大媽、白領、學生們都成為了股神,什麽股評家、分析師、研究報告、經濟學家,都被普通大眾比了下去。
對股民而言,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第二幕:“530”晨,官方“半夜雞叫”

由於當時還沒有智能手機,更沒有微信朋友圈什麽的,99%的股民都沒有在網上刷新聞的習慣。在集合競價時間開始的那一刻,很多的眼睛都感覺到特別的舒服,那一片滿屏綠油油看似能夠緩解視覺疲勞,但下壞了很多人的心臟。

兩市當日860只個股跌停,要知道當時兩市只有1400多只個股。至於股市下跌的原因,那就是因為之前被辟謠的謠言,最終成為了現實——“證券交易印花稅上調至3‰”被正式宣布。

更讓人郁悶之極的是,這個消息是在5月30日淩晨公布的,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在股票上漲以及漲停的美夢中,這說明夢往往都是反的。

官方至今都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先辟謠再提價到底幾個意思?是希望將瘋牛變成慢牛,還是希望能夠多在證券市場中多賺幾個億?提價為什麽沒有個預熱期?為什麽選擇在大多數人們都睡著的時刻才實施?
半夜雞叫,這也是中國證券歷史上一大奇葩了。

對股民而言,還有什麽能夠放心的?

第三幕:“530”時,股民已瘋狂

“530”當日,有大媽當天少買了兩斤牛肉,有白領當天非常努力工作,有學生當天吃了兩頓饅頭。財富縮水不可怕,可怕是跌停的股票沒有辦法把錢取出來。奇跡會出現,但不是所有個股都會出現奇跡。只要是利空消息鐵板釘釘,苦苦盯盤一天的結果依然會和開盤一樣,都是一字跌停。

千金難買牛回頭,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可謂股市的真諦。股民有郁悶的也有瘋狂的,當天的證券營業部里面人口攢動,不少人排隊開戶就是為了在這久漲不跌的股市中買個牛回頭,“投資有風險,投資尋謹慎”這句顯眼的警示語已經被瘋狂的股民們選擇性無視。

對投資而言,這比什麽都揪心。

第四幕:“530”次日,暖意的市場

2007年5月31日A股止跌回升,有害怕深跌的股民趁著跌停打開將股票變現,也有股民大膽湧入。

當天A股先抑後揚略微回暖,一驚一乍的市場又讓投資者有了信心,也讓股民感到遺憾——“不就是個調整麽,幹嘛那麽著急割肉”。也有解讀認為“530”的大跌將利空充分釋放,所以大盤將繼續走牛。

好一個利空充分釋放,又燃燒起股民的激情。因為5月31日滬指上午下跌4.7%後強力反彈,最終由綠強勢轉紅。

對股民而言,這自然會很動心。四個字,繼續砸錢。

第五幕:“530”後,熊市來了嗎

2007年兒童節,A股的繼續的下調也許會讓股民覺得這是牛市的基本特征,而6月4日這一敏感時節超過8%的下跌,短期內擊破了大多數股民的發財夢。6月4日的大跌遠強於5月30日的大跌,跌停個股再超800多只,兩市上漲的非ST股只有24只。

所謂的利空釋放哪里去了?所謂的牛市行情哪里去了?大媽、白領、學生們都成為了在短短的幾天里從股神演變成為了路人甲乙丙,本以為牛回頭,結果像是熊來了。

對股民而言,這非常鬧心。

第六幕:“530”續,朝向6124

2007年6月5日開始,A股開始出現回暖。指數隨後又上升到“530”前的高點,然後又跌落至530後的低點。再次見底後的A股再次反彈,隨後慢慢走高並提升至6124點。

在“530”後A股來回反彈的時間中,股民在短期內體會到了牛熊的轉換,有賺錢的也有賠錢的,有心灰意冷的也有大膽介入的。大漲大跌在牛市中的確是常態,但對股民而言賺錢沒問題,賠錢就太難受了。

但無論如何,“530”再過了四個多月,A股達到歷史最高的6124點,隨後是一輪轟轟烈烈的下跌。現在也無法判定“530”的行情是否為牛熊的轉換奠定了基礎,如果行情真的會被複制,“528”是否會影響到當前的行情也說不準。

對股民而言,股市又能開心又能傷心,就看該如何用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453

個人持股不賣不扣個稅 持股超一年免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2960.html

個人持股不賣不扣個稅 持股超一年免稅

一財網 陳益刊 實習生 徐蓮 2015-09-09 11:15:00

鼓勵個人長期持有股票

9月8日起,個人持有股票超過1年,股息紅利所得不用再繳納個人所得稅,而之前需要繳納5%的個稅。

此外,此前個人持股在1個月以上至1年(含1年),稅負為10%;持股1個月以內(含1個月)稅負20%,最新的好消息是,只要你不賣掉持有股票,這些(持股1年內股息紅利所得的)個稅可以暫時不被扣除。

“這些是剛公布的《關於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的最大亮點。”普華永道中國個人稅務咨詢合夥人張健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政策意圖很明顯,即鼓勵個人長期持有股票,這對長期持有股票的人來說是一個利好。”

《通知》9月7日晚間公布,當日上證指數報收3080.42點,跌幅2.52%。深成指報收9991.76點,跌幅0.63%。9月8日,深兩市走出V形走勢,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170.45點,漲幅2.92%。深成指報收10320.23點,漲幅3.29%。

張健菁告訴本報記者,2005年政策為個人持股的股息紅利所得繳納個稅減半征收(即個稅稅率為10%),未對持股期限作任何要求;而2012年政策有所調整,即對1個月以下、1個月~1年、1年以上持股期限的優惠政策力度有所不同,鼓勵個人長期持股,最新政策更是延續這一思路。

“目前個人持股的股息紅利繳納的個稅占個稅總額比例比較低,因為目前中國定期派發股息紅利的上市公司並不多,而且力度也不大。這與歐美國家上市公司定期派發股息紅利有所不同。”張健菁稱。

據她介紹,發達國家也有股息紅利所得個稅優惠政策。比如美國主要針對本土上市公司有股息紅利個稅優惠政策,而購買本土公司的個人持股者享受該優惠政策力度大小與收入高低掛鉤,一般來說,收入高者多納稅,收入低者少納稅或免稅。由於美國上市公司派發股息紅利更穩定,且美國長線投資者較多,因此美國的股息紅利個稅優惠政策中沒有持股期限要求。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67

蘭州黃河將易主:不賣酒改做房地產 未來實控人已潛伏7年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0-10/952164.html

一紙重組計劃的披露,宣告蘭州黃河(000929,SZ)未來或將不再是啤酒公司,改做房地產。

每經記者 謝振宇

一紙重組計劃的披露,宣告蘭州黃河(000929,SZ)未來或將不再是啤酒公司,改做房地產。

日前,蘭州黃河披露,公司控股股東蘭州黃河新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河新盛)之控股股東甘肅新盛工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盛工貿)與湖南鑫遠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鑫遠)正在籌劃的重大事項涉及重大資產重組。湖南鑫遠是黃河新盛第二大股東。

通過借殼,湖南鑫遠這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公司有望在蟄伏蘭州黃河7年後走上臺前。2008年,湖南鑫遠成為黃河新盛二股東,其關聯企業湖南昱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昱成)也是蘭州黃河目前的第二大股東。10多天前,湖南昱成還曾對蘭州黃河增持。

"具體情況各方還在談。"10月10日,蘭州黃河董秘辦一位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湖南鑫遠與湖南昱是關聯企業,公司此前有過披露。而根據重組規劃,湖南鑫遠的資產將註入,蘭州黃河目前的啤酒等資產將置出。

賣殼因啤酒主業不振?

若重組成行,蘭州黃河將被"賣殼",實際控制人將發生變更。

蘭州黃河披露,正在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為:湖南鑫遠擬收購新盛工貿所持黃河新盛51%股份,收購完成後湖南鑫遠將持有黃河新盛100%股份,從而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同時,湖南鑫遠將以其全部資產(包括:土地、房產、汙水處理、酒店、浙江湖州健康頤養醫療產業項目等)置換出公司現有全部資產;新盛工貿收購公司現有全部資產,完成資產置換。

蘭州黃河自10月9日開始停牌。

"有關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前述蘭州黃河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關於重組的具體工作由於"還在談"。對於重組將讓公司主業發生變更,該工作人員表示,"應該是(啤酒等資產)置出。"

受困行業形勢,蘭州黃河的主業啤酒業務遭遇下滑,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利潤更多來自炒股的投資收益。

蘭州黃河2015年半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啤酒業務銷量同比下降16.46%,收入下降11.10%,利潤下降28.44%。

"啤酒銷售有一定下滑,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行業整體環境,二是天氣因素。"前述蘭州黃河董秘辦工作人員稱,剛剛過去的三季度是啤酒消費旺季,公司也做了相應的營銷工作調整。

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啤酒業全行業產銷量出現24年來首次負增長,行業的整體下滑趨勢至今仍未止步。

接盤方關聯企業數天前曾增持

蘭州黃河第一大股東黃河新盛持有公司股份占比21.29%,近年來,其實際控制人一直是有著啤酒"西北王"之稱的楊世江。

按照重組規劃,湖南鑫遠有望全資持有黃河新盛,間接控制蘭州黃河。公開資料顯示,湖南鑫遠成立於2001年,實際控制人為譚嶽鑫。

據湖南鑫遠官網資料介紹,公司是一家以房地產投資開發、城市公用事業投資建設、商業資產運營管理為主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

對蘭州黃河,湖南鑫遠早於2008年就開始介入。據悉,2008年,湖南鑫遠從黃河新盛原第二大股東黃河集團手中接棒,持有黃河新盛49%的股權、以及新盛工貿45.95%的股權。

2011年,湖南昱成獲得了蘭州黃河9.29%股權,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蘭州黃河曾披露,湖南昱成為湖南鑫遠的關聯企業。

值得註意的是,10多天前,湖南昱成剛完成對蘭州黃河的增持。9月30日,蘭州黃河公告。湖南昱成截至2015年9月29日完成增持計劃,合計增持135000股,增持金額161.6萬元,增持後占公司總股本的8.88%。

據蘭州黃河披露,湖南昱成今年4月曾減持公司股份,7月中旬宣布增持計劃,增持原因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以及看好國內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價值等因素"。

按照重組計劃,未來,湖南鑫遠相應資產有望註入蘭州黃河。借殼背後,湖南鑫遠有著怎樣的考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湖南鑫遠方面,其行政人事部一位工作人員稱,若有消息,公司會對外發布相應公告,不願透露更多。

  • 每日經濟新聞
  • 柴剛
  • 每經記者 謝振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08

台灣民藝的蒐藏狂 台北車站老鐘到總督府圓桌,他挨餓也不賣


2015-11-30  TCW

三十年前,彭東週只是一個小裁縫。至今他的蒐藏品曾借過侯孝賢導演拍片,二○○五年金馬影展策展人蕭學仁「難忘的散場電影」展出的海報,也幾乎全數都是跟彭東週所借……。

當年,他沒有想到那間在淡水叫作「石餅」的店,改變了他的一生。那間店裡擺設飾品的台灣老櫃子吸引了他,他怎麼樣都想得到。他問年輕女老闆,「這櫃子能不能賣?」她說不賣。那時刻的彭東週暗暗發誓,有一天他的蒐藏要比這間店裡的東西還要好。

兩年後,他的蒐藏果真贏過了「石餅」那家店,但家人不諒解一個區區裁縫何必要跟富貴人家把玩什麼骨董?後來老婆也和他離婚,生活並不如意。但彭東週買東西只進不出,不靠這些「寶貝」來賺錢。生活有時困頓到只能喝白開水;直到十五年前,遇上了馮賽寶。

當時他住在鐵皮加蓋、不到五坪的屋子裡;剛結束一段關係、也愛骨董的馮賽寶,經由友人介紹後認識了彭東週;馮賽寶在財經界做得有聲有色,妹妹又是亞細亞佳古美術的負責人之一馮賽珍,對骨董舊物的熱情,讓兩人最後在一塊。

如今,他們的住處外掛上「博物館」的招牌。此處的古物一眼望不完,堆放程度可用滿坑滿谷來形容,大件物如台北車站與淡水車站改建時被拆下來的時鐘、總督府內用的大圓桌、偉士牌骨董車、平埔族的錢櫃……,小的有古早粿模、礦物彩菜櫥、童玩、電鍋……。

屋子裡每一處都有自成一格的美學和幽默感。比如昔時的保險箱和屎桶放在一塊,彭東週說:「因為這兩個都裝黃金,都是財庫嘛!」而淡水車站的時鐘,整個鐘面 約一成人環抱大小,斑駁掉漆,卻無損簡潔俐落的樣貌;「這個鐘是我朋友在拆淡水車站要重建時,告訴我快點來撿,我才把它帶回家的。」這些東西,真的沒有辦 法一天看完,甚至要幾天才能看完我們都算不出來!

「他今年六十七(歲)了,我五十八(歲)了。這一屋子的東西都是我們熟悉的,大多是日治年代到一九五○年代,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的東西都有,而且只進不出, 不做買賣,所以越堆越多。這裡的一切事物,就是台灣那個年代的文化資產,因為那個年代的人們生活的用品。你不會只看到文獻,你還會看到實物。」馮賽寶說 道。

十倍價買下老藥櫃

彭東週和馮賽寶,在台灣民藝蒐藏界裡被認為是奇葩。一是因為他們的東西只進不出,不拿來買賣,純粹蒐藏。二是他們不會為錢而傷和氣,不管是對賣家,還是兩人之間。

馮賽寶指著一個老藥櫃對我說,這只藥櫃一開始開價是四萬五,但是賣家卻對彭東週開價五十萬。但彭東週還是買了下來,「我想一想,不過就是個東西嘛!不過就 是為了錢的事情……,就讓他買吧!」一直在背後支持彭東週的馮賽寶說道;而彭東週也不以為意,他說賣家得到的錢一定會花完,「可是這個櫃子還是在這裡跟著 我。」這些年來,他們當然也遇到資金短缺不足的時候,馮賽寶說,「但是很奇怪,我常常覺得這些骨董想要來跟著我們,常常我老公想要,我們就會莫名其妙有一 筆錢出來。」彭東週補充,有時候不是他去找這些骨董,而是這些老件真的想跟著他。彭東週指著房子裡的兩個老式掛鐘,他說第一次見到它們是在二十五年前, 「一間新竹三合院裡,」喜愛鐘的彭東週對這兩只鐘極為喜愛,詢價後,男主人說:「一只六萬,二只十二萬。」「我那時候沒有錢,我跟屋主說:沒關係,我一個 月後來買。」彭東週說道。

一個月後,彭東週依約帶了錢來,但主人卻對他說時間慢了,不賣了。沒想到過了二十年,那兩只鐘依然沒賣出去,資金還是不夠的彭東週,便從第二代經營人手中先買了其中一只。「後來我再去,沒想到那個鐘還在!」

連骨灰罈也抱回家

電影《深夜食堂》中,食堂老闆拾獲了一只顧客刻意留在店裡的骨灰罈,他不以為意留下了,還為它做了法事。彭東週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他常去拆除中的老房子撿 拾被遺棄的東西,也不忌諱什麼,像是人家不要的神主牌,也會撿回家;日治時期原址在仁愛路、林森南路交叉口的東和禪寺,拆除整建時,彭東週眼見數百個日本 人的骨灰罈就這樣被人丟在地上破成一團,便拿走了兩只骨灰罈讓它們住在家裡,如今好好安置在櫃子中,似乎也說著:彭東週的心待人待物的寬厚溫柔。

「他可以喝自來水,餓肚子,堅持不賣,因為他覺得賣了,就沒了。」馮賽寶說起先生,言語間滿是敬佩。「如果沒有她,我沒有辦法有這樣大的地方,擺我蒐藏的東西。」而彭東週說起太太,滿是謝意。

望著這滿屋子的台灣日治時期至一九七○年代的文化財產,馮賽寶說維持真的不易,能把當時庶民生活用品蒐藏得如此豐富的,全台灣還找不到第二位,我問馮賽 寶,對未來有什麼想法?她心心念念的還是這滿屋子的寶貝:「我們希望政府能為這些文化資產做點事。它們有它們的舞台,我希望它們的舞台能大一些。」

小檔案_彭東週、馮賽寶

蒐藏年資:40年以上(彭),30年以上(馮)蒐藏主題:台灣日治時代至1970年代,食衣住行日常生活用品、台灣民藝最得意的珍藏:淡水車站、台北車站改建時被拆除下來的大型時鐘

撰文者曾郡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