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強制繳「五險」勞資新一輪博弈開始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11117/20111117010817547.html

 昨天(11月16日)下午,萬曉剛剛結束了對一家企業的用工監督檢查,其結果不盡如人意。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這家企業沒有為員工繳納任何社會保險。

    過去數年間,身為河南某縣勞動監察大隊的隊長,萬曉每每進行用工檢查,情形概莫如此。他說,企業給員工交的社會保險少得可憐。

    他向記者打比方說,檢查10家企業,一般只有兩家繳了社保,而這兩家企業中,假如有員工100人,也只有10個人享受過社保。

    如此現狀,萬曉認為,既有企業的原因,也有員工自己的原因。「有些職工不願意繳,有些是老闆不願意,一方面是人員流動性很大,一方面是企業效益不好。」現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強制繳納,沒有強制性是不行的」。

    11月1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  《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徵求社會意見,其中  「強制企業繳納五險」引發了企業和社會熱議。

    有社保專家告訴記者,《社會保險法》中早已規定企業必須強制繳納社會保險,但是此次徵求意見草案並未對企業分情況對待,「一刀切」可能使中小企業負擔加重。

社保繳納難言樂觀

    江蘇某縣總工會主席謝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企業不願意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的情況,非常普遍。」他說,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法定義務,然而該縣多數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及招商引資而來的外地企業,基本上都不為員工繳納保險。

    他舉例說,有家企業到該縣搞公交客運服務,有的老工人從企業開始營運至今,15年左右仍未繳納社會保險,工人對此意見很大。而有的企業規定,工作滿兩年後還必須簽訂長期合同,才能辦繳相關的社會保險手續。

    謝成指出,有的企業只給企業中層領導或生產骨幹繳納養老保險費。而服務業的商店、賓館等單位的員工,企業均以臨時工為由,基本未繳納保險。

    記者瞭解到,謝成所在縣有企業1400多家,從業人員近20萬人,相當數量的員工沒有享受到社會保險。

    此次草案規定,我國的社會保險從此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擴大為全部五項社會保險,新增了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群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社會保險本身就是強制性的,任何國家都一樣。但繳納效果和實際作用往往大打折扣。

    今 年年初,據全國總工會調查,新生代農民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參保率分別為67.7%、77.4%、55.9%、70.3%和30.7%, 比城鎮職工低23.7、14.6、29.1、9.1和30.8個百分點。總體來看,他們的社會保險接續情況較差,對所在單位為其繳納社保的知情度不高。

    不獨農民工情況如此,中微型企業之中的其他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險情況,也不樂觀。廣東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近的調研結果表明,企業職工的參保比例不足七成。

勞資雙方各有考慮導致沒能享受社保「福蔭」的原因,孫群義認為,企業和員工都有各自的考量。

    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按照現行低標準計算,一個企業每年花在員工身上各項社保費用在7000元左右,一個10人規模的小企業,一年需付出7萬元費 用。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在多年跟勞資雙方打交道的謝成看來,負擔過重是目前企業不願給員工繳納社保的主要原因。

    中國社科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指出,草案實施後,此前未按規定參保的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成本壓力將明顯增加。

    謝成對記者分析稱,部分員工也不願多繳納社會保險,主要是因為現在扣錢多,其次是認為目前社保制度存在不足,擔心自己老了以後,以前交的錢拿不回來。

    在社保專家看來,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目前我國現收現付制的社保體系,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空賬規模持續加大。以養老金為例,記者在去年就瞭解到,現在的養老金空賬規模已經達到1.3萬億元。目前這一數字還在擴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遼寧實地調查得知,該省的養老金缺口已達200億元,現在各市縣解決的方法是,繼續要求財政予以補貼,以及進行擴面徵繳。

    也有社保專家稱,社保如果最終出現「付不了的情況」,會由國家財政進行「兜底」,不需擔心。

    針對此次草案體現的  「強制性」以及擴大參保主體,社保專家對記者分析說,「這樣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社保基金的可持續性。」草案規定,將以個人身份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制度的個人也納入參保的主體中。

強制繳納彈性缺失

    為了改觀社保繳納的現實掣肘,此次草案詳細規定了強制企業繳納的措施。

    清華大學教授、社保專家楊燕綏認為,強制企業繳納社會保險是應當的,但也不能僅限於強制徵收手段,適當時還要降低社保費率,以使企業有足夠的承受力。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的提案指出,目前中國的社保費率超過40%,高於經濟發達國家。在較高的社保費率中,企業繳費比例過高。

    因 此,楊燕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草案的最終執行,一定要考慮企業能夠承受什麼樣的社保費率,不同的企業要有區別對待的可能。她指出,比如一個剛創辦 的企業,在頭三年能承受什麼樣的費率,以後企業的規模和盈利水平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這些因素都要考慮進去,而不是「一刀切」。

    另外,此次草案並未將大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進行區分,「強制性」體現為普遍適用性。

    對此,楊燕綏說,五個指頭都不一樣長,政策的制定應該考慮這些因素;目前大企業的「五險」繳納情況普遍好於中小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珍表達了同樣觀點。她稱,強制繳納會使用人成本上升,從而影響就業人數,最終也會導致繳費基數的降低。

    王延中也表示,如果五個險種強制捆綁,一些中小企業的負擔必然會加大,吸納就業能力就會減弱,因此,「必須平衡好就業和社保繳費的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77

LED扎堆IPO:產能過剩以自救還是賭下一輪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5/xMMzA4XzM4ODQxMA.html

本土LED企業出現奇特一幕。證監會公告顯示,12月8日至12日5天內,聚飛光電、深圳萬潤、利亞德光電和深圳長方4家LED企業接連申報上會。

它們為何扎堆IPO?原來,這幫企業正日益遭受著產能過剩煎熬,如不能安穩度過,2012年可能引發嚴重資金短缺問題,不排除成為人家的整合目標。

產能過剩加劇

12月8日晚9點,同方股份副總裁王良海在深圳與幾位LED企業高層聊天時說,明年一季度,國內LED芯片產能將升到歷史高點,價格將大幅下降。

他表示,截至目前,同方共到貨50台MOCVD,20台投產,剩餘部分也將調試投產。

「MOCVD數量在10台以下的企業,未來發展很危險。」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小飛說。

這主要沖規模而去。按規律,一個LED企業MOCVD設備至少30台以上,才有規模效應。很多LED企業仍繼續購買該設備。比如,11月中,湖南華磊光電又向AIXTRON訂了8台。

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國內新增MOCVD達300台,預計2012年將再增近200台,屆時LED芯片產量將約為2010年的10倍。

之前,MOCVD設備巨頭Veeco中國總裁王克揚對記者說,中國前幾名LED企業已購買了他們公司訂單,其中一家買了很多。消息人士透露,德豪潤達一家訂了大約100台。

王良海說,明年第一季度,國內LED芯片價將見底,隨後庫存消化週期至少要6個月。

瑞豐光電董事長龔偉斌認為,國際產能過剩是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源。前兩年,台企與日韓廠家也曾瘋買設備,數量達2000多台,但因市場疲軟,導致今日它們將庫存傾銷大陸。王克揚說,年初,三星減少芯片採購,致70%背光芯片傾銷至照明市場。LG和台企跟進後,全球一片紅海。

截至目前,台灣LED上游企業產能利用率僅60%。張小飛斷言,明年國內企業生存狀況將因產能過剩而出現惡化,資金將進一步短缺。

LED併購潮

這跟扎堆IPO有何關係?原來,追求規模須有大筆資金。如果自身規模無法快速擴充,明年可能成為別人整合的目標。

過去一年行業已現併購潮。本報整理的數據顯示,7月以來,全球LED業已發生13起併購案,中國市場4起。

張小飛說,國內LED企業被收購,一般與產能過剩、價格下滑導致運營資金短缺有關。

正在中國尋求設廠的歐司朗,半年來瘋狂併購:7月初,歐司朗收購德國Siteco;10月,通過Townsend Ventures完購EnceLium;11月,收購Traxon Technologies剩餘股份。

國內一家LED封裝上市公司高層透露,去年歐司朗曾開出10多億元價格,要買下他的公司,但被他拒絕,後來他選擇了自行上市。歐司朗光電半導體亞洲副總裁陳坤和說,收購可加速佈局中國,省時間。

GE、 科銳和飛利浦幾 個月來也接連發起併購。它們已經拉大與中國企業的差距。中國企業不願被甩得太遠。11月中旬,中油潔能以3.86億港元收購內地LED照明企業通達;德普 科技以1.24億元收購Mega Wide和Starry View所有股權,獲得內地、香港及歐洲品牌產品銷售業務。此前,德普還以1.6億元收購君譽科技60%股權,間接獲得江西偉光95%股權。

德普董事長李永生說,公司原電解電容業務增長乏力,年初開始併購涉入LED業,目前公司已斥資10億元收購4家LED企業,未來還將物色新目標。

但目前差距仍很大。雷曼光電董事長李漫鐵說,本地上市公司最大的營收不超過10億元,台企收入已達50億元,歐美巨頭則大約70億元。聚飛、萬潤、利亞德和深圳長方招股說明書顯示,4家企業營收僅4億元左右。

IPO或許能從資本的角度給本地帶來擴張機會。除可大量採購MOCVD設備(每台約300萬美元)、整合擴張外,它們也面臨一個嚴峻問題:背光市場接近飽和,依靠補貼的工程市場不可能無限持續,而通用照明市場遠未普及。它們必須留點糧食度過冬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1

數量擴張遭遇瓶頸期 運動品牌或現新一輪關店潮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1-13/628520.html

繼近日國美體育關閉旗下實體店、宣告其5年百店計劃「泡湯」後,日前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中國動向(03818,HK)在四川的部分店舖將暫停營業,類似於2009年的「關店潮」大有捲土重來的勢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1月12日)向中國動向總部求證,但對方表示目前不瞭解這一情況,並未作出確認。

相關人士分析認為,經歷了通過瘋狂開店實現規模效益的「野蠻生長」時代,國內運動服裝品牌已經遭遇瓶頸,在渠道競爭加劇、成本上漲的形勢下,瘋狂擴張已幾無可能,提高單店的盈利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關店舉動持續出現

「大規模的關店目前還沒有出現,但一些地方已經有了『苗頭』。」昨日,業界獨立評論人馬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馬崗透露,在四川地區,最為明顯的當屬中國動向旗下門店。他表示,雖然尚無法獲得官方數據,但據他瞭解的情況,中國動向在該地區應該有部分門店會暫停營業。「很多地方以前還能看到他們的門店,現在沒有了。」馬崗說。

近期以來,運動服裝品牌關店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到4個月之前,國美體育的第一家實體店——北京財滿街店已經宣告關閉;幾天前,國美體育宣佈其北京萬泉河店於1月8日關閉。至此,自2010年5月正式開業的國美體育門店「全軍覆沒」。

李寧(02331,HK)的「關店風波」則要追溯到2010年底。當時有分析稱,李寧將關閉500~600家門店,但李寧公司隨即澄清稱,只是整合 約500~600個低效率的分銷商,而非關店。雖然李寧一直宣稱2011年的開店目標不變,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其新增門店的數量已經開始下滑。

類似的關店現象還發生在「後奧運」的2009年。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包括彪馬、美津濃、百麗、達芙妮等在內的幾大品牌商或代理商都不約而 同地進行了一輪以 「關店」為主題的 「洗牌」。就在同一年,耐克、阿迪達斯和彪馬在華的銷售業績紛紛下滑,而耐克則在當年關閉了在華的自有鞋廠。

瓶頸期或已來臨

對於各大運動品牌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無疑是一次 「趕集」的良機。一直未曾停止的「瘋狂」開店,導致「後奧運」時代市場的消化能力跟不上節奏,庫存過剩使得門店面臨的壓力加劇。

目前,運動品牌同樣遭遇著壓力,但據一些業內人士分析,這次則與2009年大為不同。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對於運動品牌來說,一般單店數量增加至6000~7000家時就將遭遇「瓶頸」,對於過度追求門店規模的廠商而言,後續的擴張已經乏力,所以目前出現的關店現象或許可以理解為廠商的 「自我反省」。

馬崗指出,對於中國動向、國美體育一類的渠道商來說,渠道競爭加劇和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比品牌商更為明顯。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目前,由於門店銷售壓力過大,一些廠商已經開始通過回購庫存的方式來為其「減壓」。馬崗則認為,這也是終端銷售壓力加劇的一種體現。

如果以門店數量達到6000~7000家為一個「門檻」,那麼,對於本土的運動品牌來說,「瓶頸期」已經宣告來臨。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目 前包括李寧、安踏、匹克、361度在內的各大運動品牌在內地的門店數量均已超過上述水平,但運動品牌對於渠道擴張的熱情似乎還在繼續。

安踏早已宣佈了自己的 「萬店計劃」,而其他內地品牌則已經開始向西部等二三線市場 「滲透」。但上述匿名人士指出,渠道下沉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只要門店數量一直增長,品牌商終究要面對店租、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帶來的問題,對 於已經遭遇國際品牌「夾擊」的本土品牌來說,提升單店的盈利能力才是根本的解決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9

首場路演 Facebook掀起科技股新一輪熱潮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9/0MNDE1XzQzMDA0MQ.html

5月7日中午,當一身學生裝扮的Facebook(FB.NASDAQ)CEO扎克伯格開著黑色SUV來到曼哈頓中心的喜來登酒店時,蜂擁而至的投資者早已在酒店外的街道上排起了蛇形長隊,等候Facebook的首場路演。

風 頭正盛的社交網站Facebook預計將於5月18日在納斯達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根據Facebook上週公佈的每股28美元到35美元 IPO定價區間,按發行價上限計算,籌集最多136億美元,從而刷新迄今為止全球網絡科技股IPO的最高紀錄。這意味著公司市值將為770億美元到960 億美元。

此前,谷歌IPO時籌集了19億美元,估值230億美元,至今仍保持著美國互聯網公司最大規模IPO紀錄。

不過,ChinaVenture投中集團首席分析師李瑋棟表示,因為Facebook成立僅有8年,尚未經歷完整的經濟週期,和蘋果、亞馬遜、谷歌等公司相比,也沒有大規模的業務轉型與開拓經歷,抗風險應對能力仍有待考驗。

營收同比上漲、環比下跌

參 加路演的人士稱,這是一次常規的例行演示,幾乎沒有任何關於Facebook的新信息。路演中,Facebook高管們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裡回答了大約 六個問題,包括Facebook在中國的未來,通過移動產品提振收入的計劃,以及最近以10億美元收購照片分享平台Instagram的交易等。而關於中 國市場,Facebook高管則稱願意與中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在中國建立合作的事宜。

儘管暫無進軍中國市場的時間表,但此前扎克伯格早已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中國市場志在必得的決心。他曾說,「如果你遺漏了13億人的市場,還如何能連接整個世界?」多年來他都保持著每週三和週五花1小時學習中文的習慣。

Facebook 對進入中國早有準備。2007年,該公司註冊了Facebook.cn的域名;2008年3月,李嘉誠證實已向Facebook投資逾1億美元,3個月 後,Facebook推出簡體中文版本;2010年12月底,扎克伯格曾經攜其華人女友訪華四天,先後拜訪了百度CEO李彥宏、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新浪 CEO曹國偉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不久前,他還和華裔女友再次到中國旅遊。

不過對於其未來進軍中國市場的表現,人人公司CEO陳一舟此前曾向記者表示,對於Facebook入華後的市場表現「不好預測」。因為這意味著Facebook將進入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而且中國的文化、商業環境和其他特點也都與其此前在全球其他市場情況大不一樣。

易 觀國際分析師董旭也向記者表示,未來Facebook進入中國市場屬於趕了「晚集」,一方面中國網民與海外網民不同的用戶習慣和文化習慣,而另一方面國內 用戶的社交需求已基本在騰訊、人人、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得到了滿足,形成一定的用戶黏性,Facebook不得不面臨來自中國社交媒體的強勢競爭,但 Facebook的優勢在於強大的資本、技術、品牌以及對用戶關係的精準把握。

根據Facebook最新發佈的2012財年第一財季財報,每月活躍用戶超過9億,每日活躍用戶超過5億,在用戶在線時長及廣告收入等方面,對老牌科技巨頭谷歌和雅虎等形成威脅。

但一些數據還是給Facebook澆了冷水。今年第一財季Facebook營收達到10.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5%,但較上財季卻下跌6%;廣告收入達到8.7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但和上財季相比卻下滑了7.5%。

Facebook 將上述原因歸結為季節性因素,但有人開始質疑Facebook增長放緩。紐約股票研究公司FusionIQ的首席執行官巴裡認為,Facebook目前的 估值非常高,除非管理層未來能把龐大的用戶基礎轉化成利潤,否則該公司需要實現巨大的增長來支撐這一估值。

近乎瘋狂的追捧

但 路演現場密密麻麻的投資者仍反映出市場對於Facebook盈利前景的看好。有投資者預測,在Facebook隨後從紐約到芝加哥、波士頓和舊金山等大城 市進行路演的過程中,預計Facebook還將調高IPO定價區間。而投資銀行Evercore的分析師塞納(Ken Sena)週一表示,Facebook的估值範圍應當在1400億美元到1600億美元之間。

甚至在Facebook還沒有上市的時候,分析師就已經紛紛開始了對該公司的研究。第一家為Facebook評級的公司Wedbush Securities在上週五給出優於大市的評級,目標價位是44美元。

賓夕法尼亞州投資公司特納投資合夥人公司的基金經理巴吉尼說,即使Facebook發行價定在指導價區間的高端,買進Facebook的股票仍然很合算。他預計該公司市值將在四年內達到2000億美元,因Facebook將能夠輕鬆複製谷歌的成功模式。

美 國投資銀行Susquehanna Financial分析師赫爾曼·梁(Herman Leung)週一發佈投資者報告稱,他預計今年Facebook的營收將增長40%,到2013年則將增長33%。他稱,每股28到35美元的IPO定價 區間對投資者來說是個頗具「吸引力」的估值,為其提供了一個「能夠激發興趣的進入點」。

李瑋棟認為,Facebook的上市對於互聯網和移動行業企業的股價將帶來較好的提振作用。

不過,Facebook面臨的挑戰還有不少,例如谷歌社交網絡Google+發展勢頭正猛,Twitter的競爭也不容小覷,而用戶在達到10億之後,Facebook在中國這個全球網民數量最多的市場仍處空白,等等。

還有人擔憂新一輪科技股泡沫的出現。美國私人銀行費城信託的CEO科洛夫頓表示,Facebook上市掀起的狂熱浪潮讓他多少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特別是會讓人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末的科技股熱潮。當時投資人瘋狂追捧網絡科技股,根本不顧及基本面狀況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72

分享: 范必:有必要启动新一轮电改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03/100419136.html

[對話背景]

  電力體制改革在今年邁入了第十個年頭,業界不乏回顧與展望。在肯定成果的同時,應該不無憂慮地看到,改革進程與當初的規劃仍有差距,改革前景尚 不明朗。

  2002年2月,在經歷了兩年爭論、博弈和妥協之後,國務院出台《關於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02]5號,下稱五號文件), 揭開了電改序幕。

  落實五號文件充滿曲折。2002年底五大發電集團成立,廠網分開基本實現,但是主輔分離此後九年躊躇不前,到2011年9月方才有所進展,此時 電網企業又生長出電力設備生產製造等新的輔業。與此同時,其他改革措施只見醞釀,未見行動。業內人士甚至擔心,長此下去原有的改革成果都有可能變質。

  如何評價上一輪電改?新一輪電改應該如何著手?煤電矛盾到底應該如何化解⋯⋯這是本期財新記者蒲俊與國務院研究室綜合經濟司范必副司長對話的主 要話題。

  國務院研究室是承擔綜合性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任務的國務院辦事機構,綜合司負責包括中長期規劃、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的調查研究和政策建議。擔任 綜合經濟司副司長的范必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能源、環保等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他圍繞著電力改革、煤電矛盾等進行的一系列重大課題研究很有影響,亦 頗為決策層所關注。

[對話摘登]

新一輪電力改革

  蒲俊:在討論新一輪電力改革之前,你對上一輪自2002年 啟動的電力改革的成果與不足有何評價?

  范必:上一輪電改主要是對國有電力資產進行了重組,成立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和四個輔業公司,組建了 國家電監會。打破了原來國家電力公司發、輸、配、售一體,垂直運營、高度集中的體制。實行了政企分開、廠網分開。發電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裝機能力得到了 很大提升。

  改革前,一年新增發電裝機2000萬千瓦就是很好的成績,改革十年,很多年份一年就可以新增裝機1億千瓦,極大地緩解了電力短缺問題。同時,改 革使電力工程造價大幅降低。改革前火電每千瓦造價要七八千塊錢,現在降到了3000多塊錢。

  當然,五號文件確定的一些重要改革任務還沒有落實,比如輸配分開沒有實行,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受阻,電價改革滯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

  蒲俊:關於電力企業的效率,有與一組電網相關的數據。根據 電監會《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11)》的數據估算,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的電力業務利潤率分別為2.00%、1.68%。這些數字能否說明電網企 業的效率還有待提高?

  范必:電網企業確實存在高價差、低收益的問題。全國火電企業上網電價一般是0.3元/千瓦時-0.4元/千 瓦時,而工業企業實際用電成本一般要比上網電價高1-2倍,東部地區商業企業大都在1.2元以上,中間的差價基本留在了電網。電網企業真實的資產收益其實 很難說清,主要是由於主輔不分、輸配不分。他們有「三產」「多經」,有新收購的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去」投資國外的電網,還有交叉補貼,補了多少也不清 楚。這些都算在成本裡的話,利潤率當然就不高了。

  蒲俊:那你對接下來的電力改革方向怎麼看?從哪裡進行突 破?

  范必:我認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首先要完成上一輪主輔分離沒完成的任務。對近年來各級電網企業新收購的裝 備製造企業,仍然保留的輔助性業務單位,比如輸變電施工企業等,以及「三產」「多經」企業,進行產權剝離,並且嚴格規範電網企業不再從事輸變電主業以外的 業務。

  與此同時,可以考慮調度和財務獨立。電力調度在組織和協調電力系統運行和電力市場交易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是電網企業維繫「獨買獨賣」地位的 主要手段。

  應當將調度機構從電網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獨立的調度交易結算中心,負責電力市場平台建設和電力交易、計量與結算,組織和協調電力系統運行,確 保電力調度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還有電網的無歧視公平開放。

  蒲俊:這些主要是從電網企業的組織架構和業務上著手,另一 個比較受關注的就是電價的問題。這一塊如何改?

  范必: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放開兩頭,管住中間」,建立多買多賣的電力市場。也就是說輸配電價格由政府制定, 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放開。

  具體步驟可以是,除了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15%的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仍實行政府直接定價,對工業和商業用戶,按電壓等級從高到低,逐級、 限期實行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自行商定交易電量和電價,用電方向電網企業支付規定的輸配電價。

  蒲俊:你認為如果推進新一輪電改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效?

  范必:新一輪電改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基本具備。預計改革後,發電企業的售電價格會有所上升,工商企業的用 電價格會有所下降。這將有助於減輕企業負擔,提高競爭力。在目前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這一改革尤為迫切。

破解煤電矛盾

  蒲俊:與此相關的話題是煤電聯動。現在有觀點認為按照煤電 聯動的思路,煤價走低電價也應該往下調才對,這對現在比較困難的一些生產企業也會有好處。這種調整的可能性有多大?

  范必:煤電聯動政策是2004年煤電矛盾比較突出的時候提出的,主要是解決煤價大幅上漲與上網電價調整滯後 的問題,在設計時沒有考慮煤價大幅下降怎麼辦。這一政策要求每次聯動時發電企業要消化30%的煤價上漲因素,已經連續消化了近八年。

  如果現在要求上網電價向下聯動,發電企業就會提出,這些年聯動滯後的損失、因消化漲價因素帶來的虧損誰來彌補?目前的聯動定價機制無法解決這個 問題。煤電聯動是一種人為裁量和操作的定價機制,具有明顯的被動性和滯後性。如果煤價和電價完全由市場決定,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蒲俊:已經有部委在研究要把計劃內的電煤和市場煤並軌,現 在做這件事的時機是否成熟?

  范必:並軌是必要的,但難度很大。在計劃經濟時期,煤、電、運這個產業鏈是國家計劃管理最嚴格的領域,現在 很多環節的計劃色彩仍然很濃。煤炭市場中有計劃煤,運力環節有計劃車皮,發電環節有電量計劃,整個產業鏈是一個雙軌制的產業鏈。如果說把一個環節計劃內、 計劃外並軌了,其他環節都不動,會造成新的矛盾。比如,有的國有發電企業原本可以拿到便宜的計劃煤,並軌後可能價格就貴了;計劃煤一直同計劃運力掛鉤,取 消了計劃煤以後拿運力可能又是一筆增加的支出。這樣改革未必對發電企業有利。如果要改革,就應當對煤炭、運力、電力進行一攬子的市場化改革設計。

  蒲俊:提到計劃問題,發電領域每年都有一個發電量計劃,這 是否應當取消?

  范必:應當取消。目前,各地下達的發電量計劃沒有法律依據和政策依據,國家電力主管部門也沒有下達過這一計 劃。地方政府在制定發電量計劃時,基本上是按機組戶頭平均分配發電時間。火電機組一年可以發電6000多小時,往往只給4000小時至5000小時。對這 部分計劃內電量,電網企業按國家規定的上網電價進行收購,計劃外電量則降價收購。當電煤價格大幅上漲時,火電廠超計劃發電甚至造成虧損。越是煤電矛盾突出 的時候,企業的發電積極性越低。因此,發電量計劃應該廢止。改革開放都三十多年了,發電企業的產量和價格都由行政決定,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是很少見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91

新一輪量化寬鬆之禍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21/100440633_all.html

  第三輪量化寬鬆(QEIII)期限將會超過兩年,規模也將超過第一次量化寬鬆(QEI)。其主要目的是刺激美國就業,但很可能會見效緩慢。在失業率降低到7%以下或通脹危機爆發之前,美聯儲都會繼續堅持這一政策。

  QEIII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是一場通脹衝擊。通過石油和農產品價格的通脹,QEIII對於世界,尤其是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通脹影響將 會是巨大的。這可能會促使新興經濟體國家緊縮經濟,驅動資本流回美國。實際上,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可能會經歷像1998年那樣的國際收支危機。食品價格將 成為比QEI期間更大的泡沫。這可能會導致非洲和南亞的糧食騷亂。

  保護主義可能會抬頭。QEIII不太可能會大幅促進美國就業率的提高。如果QEIII之後進口增長更快,美國政府可能會運用保護主義政策把經濟刺激留在國內。

新興經濟體滯脹

  美聯儲已經承諾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按揭抵押證券(MBS),直到經濟轉危為安。對美聯儲來說,失業率高於7%就不算「安」。美聯儲預計失業 率在兩年內不會降到7%以下。這就意味著QEIII的時間將會超過兩年,MBS的購買總額將會超過QEI期間1萬億美元的總量。

  通過購買MBS,美聯儲對房地產市場和銀行提供直接支持。住房市場依然不穩定。沒有強勁的住房市場,就不可能有強勁的經濟復甦。美聯儲購買 MBS將會縮小國債收益率和住房融資成本之間的利差。10年期國債利率為1.8%。如果按揭利率降低到這個水平,就可以提供足夠的再融資機會,減輕負債纍 纍的家庭部門的債務負擔。

  美國債務部門的債務總量為12.9萬億美元,比高峰時期降低了近1萬億美元,部分是因為一些家庭宣佈破產。降低債務的壓力巨大。這是經濟持續疲軟的主要因素。通過降低利息負擔,QEIII很可能會減輕去槓桿化的壓力。

  美國家庭的房地產價值從2006年的高峰期減少了30%。目前16萬億美元的總價值略高於GDP總量,仍然處於歷史高位。如果市場自然調整,可 能還會進一步下跌30%。美聯儲迄今為止的舉措降低了跌幅。QEIII很可能會繼續支持房地產價值。然而,這種人為的支持不可能扭轉整個趨勢,僅能在維持 房地產價值穩定的同時促進名義GDP的增長。雖然緩衝了下行的衝擊,但同時也削弱了復甦力度。

  美聯儲對目前經濟復甦的幅度非常不滿。但是這只能怪它自己。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阻礙了對於效率低下的經濟活動的清理,正是這些經濟活動導致了泡沫。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不是結構性改革。QEIII不會創造一個強勁的經濟。

  由於對QEIII的預期,商品價格尤其是石油和農產品價格已經大幅上升。新興經濟體已經受到了增長放緩和持續通脹的衝擊。QEIII可能會迫使 新興經濟體國家在增長疲軟的情況下收緊貨幣政策。美國是農產品淨出口國,儘管存在內部分配問題,整體上還是從糧食通脹中受益的。因為美國不易發生通脹,並 且總體上是能從通脹中獲益的,因此美聯儲不會因為全球通脹的上升而放棄QEIII。

  QEIII不可能導致熱錢大規模流動。原因在於新興經濟體的基本面太糟糕了。QEI的熱錢在新興經濟體國家創造了巨大泡沫。已經削弱了其經濟基本面。通脹、壞賬以及房地產泡沫收縮都在影響新興經濟體國家。熱錢不會流向有問題的經濟。

  新興經濟體已經身處滯脹困境。QEIII把它們往深淵裡又推進了一步。這些國家的股票市場跟美國相比要差很多。這種差別在QEIII期間可能會持續。新興市場股票的糟糕表現可能會加速其資本外流,進而引發像1998年那樣的金融危機。

保護主義升級

  奧巴馬政府在WTO對中國的汽車和汽車零件補貼提起了申訴。這一舉動很明顯是總統選舉政治的一部分。儘管奧巴馬政府對挽救通用汽車有功,但是由於進口競爭的衝擊,汽車行業的就業率還是要比十年前低得多。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奧巴馬政府聲稱自己挽救了通用汽車,但真正的挽救者其實是中國。通用汽車2011年在中國的銷售量達到了250萬輛。而且這些車的售價都很高。過去五年內,通用在中國市場的利潤可能超出了它的總利潤,也就是說,通用在其他市場上都是虧損的。

  雖然奧巴馬政府操縱汽車議題可能只是出於總統競選的政治需要,但是保護主義很可能會很快抬頭。QEIII可能會提高美國的內需,尤其是對住房相 關產品的需求。然而,這部分需求可能會被主要來自中國的進口所滿足。況且,中國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很可能會大力推動出口。歐洲和美國對於中 國出口的反應將會非常負面。

  跨國公司引領了全球化,因為它們可以影響各國政治。過去幾年的債務危機改變了西方經濟的政治要素。跨國公司的影響力因此有所減弱。保護主義將會隨之而來。

放大不確定性

  美聯儲不斷抱怨企業部門儘管現金維持了歷史水平,但是並沒有作出應有的投資,從而使得就業情況沒有多大改善,進而抑制了需求,再進而惡性循環,讓企業對投資更加謹慎。

  美聯儲相信可以通過其政策打破這種惡性循環。QEIII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說服企業部門相信美聯儲將通過不設限制的量化寬鬆政策推動經濟好轉。如 果企業部門相信美聯儲能夠成功,它們現在就應當進行投資,從而創造良性循環。QEIII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信心把戲,如果市場相信,就能達到目的。

  量化寬鬆政策創造了自身的不確定性。伯南克是弗裡德曼的忠實追隨者,後者曾經說過「通脹永遠是一個貨幣現象,並且只有在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超過產 出的情況下出現」。美聯儲再次向我們保證,一旦通脹成為問題,就會收回過量的資金來解決問題。然而,這將會引發大規模的衰退,因此這種許諾並不可靠,也就 是說,美聯儲可能會放任自流,允許量化寬鬆的錢變成通脹。這就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對企業來說,持有現金可能就是最好的選擇。儘管投資可能會創造一個良性循環,但效果可能不會持續。美聯儲隨後的緊縮政策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衰 退,給產能過剩的企業帶來損失。因此,儘管投資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短期利潤,但從長遠來看是毫無道理。金融投資者對不確定性的反應分為兩個極端。一些人持有 的債券利息接近零,他們相信美聯儲會打擊通脹。一些人持有黃金,以對沖美聯儲可能會放任通脹所帶來的衝擊。因此,黃金價格代表了通脹,債券價格代表了通 縮。投資者中間充斥著這種極端而完全相反的觀點,對於全球經濟來說是不利的。

泡沫和政治危機

  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創造了互聯網股票泡沫。私募股權投資是另一個與量化寬鬆政策相關的泡沫。農產品這次可能會成為又一個大泡沫。

  全球經濟仍然疲軟。QEIII不會改變這一點。因此,工業產品不可能再次成為泡沫。實際上,工業產品可能會持續通縮。比如,我認為鐵礦石價格可 能會從近來每噸190美元的高位跌至每噸50美元。銅價高峰可能也不會持續。石油價格可能會上漲,因為沙特阿拉伯控制所有的過剩產能,即使價格上漲 20%,也不會增加產量。

  這次黃金價格可能會很高。QEIII就像一條河。每天的流量可能會很小。但是累積起來就會很大。由於供大於求,競爭性商品的價格不太可能會大幅上漲,流向黃金的流動性可能就會比前兩次量化寬鬆期間大很多。

  如果農產品這次如我所預料的那樣出現泡沫,世界將爆發政治危機。QEI對食品價格的影響,是引發中東巨變的重要因素。QEIII可能會將食品價 格推向歷史高位。新興經濟體的基本面比QEI期間還要糟。食品價格高漲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如果非洲和南亞爆發糧食動亂,美聯儲難辭其咎。

  美國股票市場的持續良好表現,導致中國的資本外流加速。如果美國房地產市場再度回暖,資本外流就會變成洪流,引發中國的銀行危機。中國迫切需要提高對國際和國內資本的吸引力。

  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很低,並且還在不斷下降。促進GDP增長的政策不會改變這種情況。在過去五年裡,土地升值已經成為利潤的主要來源。泡沫經濟正 在收縮。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正在崩潰。這種趨勢正在向二線城市蔓延。由於銷量過少,很多房地產商終止了項目建設,這是中國經濟疲軟的主要因素。政府和房 地產行業竭力試圖掩蓋這種情況,這將會給它們自己帶來後患。

  中國迫切需要減稅以促進內需,提高資本回報率。美國很可能最終會通過資本從中國到美國的再分配而實現經濟復甦。如果中國不想承受資本外流的危機,就必須實施改革,變得比美國更能吸引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66

迅雷IPO失利一週年: 謀劃下一輪資本行動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31/xONDE1XzU1MTkxOA.html

一年前,迅雷折戟IPO,成為中國概念股上市遇冷的標誌性事件。這家憑藉一款下載工具打響名號的互聯網公司,在遭遇資本市場的打擊後,就此陷入低谷了嗎?

現實看來並非如此。10月29日,迅雷創始人鄒勝龍反低調,用最新數據回應外界一年來的質疑:用戶達到4億級別,2012年預期年營收接近10億,同比增速近100%。

在深圳一間酒店餐廳裡,鄒向騰訊科技鄭重否認了近期迅雷尋求出售的傳言。此前有報導稱,奇虎360和百度欲參股注資迅雷。

鄒勝龍坦言,在今年年初優酷尋求收購土豆之時,迅雷確實和包括奇藝、新浪、百度等眾多國內主流網站洽談過,但主要是尋求戰略合作。「迅雷從來沒考慮過出售。收購一般都需要溢價,誰要想收購我們,以現金操作需要20-30億美金,業內能買得起的沒幾家。」

相反,迅雷正在謀劃下一輪的資本行動。

今年3月份,迅雷完成新一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由胡祖六創辦的春華資本領投。鄒勝龍透露,截至6月份,該輪投資的資金已全部入賬。「這是大型傳統PE首次在中國重資投入數字內容播放和分發平台。」幫助完成該筆交易的易凱資本CEO王冉指出。

「迅雷已經盈利,並不缺錢。」鄒勝龍說,「但5000萬美元的融資向業界揭示,迅雷還是值錢的,雖然在公開IPO遇阻,但私募仍然可行。」

春華資本為什麼向迅雷投向信任票?一方面,迅雷過去的業績增長曲線已有充足證明。去年IPO提交的招股書顯示,迅雷運營利潤和淨利潤於2009年轉為正值,2010年迅雷全年運營利潤為710萬美元,淨利潤為847萬美元,運營利潤率為16.6% ,淨利率為19.8%。(淨利潤高於運營利潤,是因為計入利息收入等項目所致)

另一方面,會員收費業務為主的增值服務正快速成為迅雷最大的吸引力,鄒勝龍指出。

在過去一年的發展中,迅雷的會員收費業務收入已超過基於視頻的廣告業務,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我們會發力會員平台,最終以會員捆綁服務的整合模式來反哺視頻,在年收入上力求保持100%的增長。」

目前,迅雷擁有付費會員350萬,其中近一年增加了75萬。數百萬的付費會員將支撐著迅雷的下載、遊戲乃至視頻業務。鄒勝龍舉例說,有了會員和原來迅雷的巨大流量和資源,可實現精準的數據運營。比如,會員卡和電影院的線下合作,「會員+運營能力」的遊戲模式則可效仿騰訊的套路。

此外,迅雷也開始試水新的業務。2012年初,迅雷挺進社交平台,推出了類似Pinterest的社交分享社區——迅雷方舟;今年6月,迅雷推出了新客戶端「迅雷大全」,聚合互聯網多方影視資源,集搜索、點播和下載為一體。

按照鄒勝龍的長遠設想,未來迅雷將在移動領域再造一個當前量級的用戶。正如迅雷展現在總部LOGO牆上的公司願景:「未來實現1000萬的付費會員,覆蓋10億個人終端,創造百億價值。」

IPO反思:不要過多追求細節而錯失機會

一直以來,關於迅雷推遲IPO的原因外界眾說紛紜,然而真正的原因卻鮮為人知。

「迅雷在IPO過程中最大的遺憾就是錯過了2011年4月份的窗口期。」一年之後,鄒勝龍向騰訊科技總結到。

2010年底,迅雷開始考慮啟動IPO。2011年2月,迅雷在預路演獲得了15-20億美元的估值。懷著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迅雷踏上了納斯達克IPO的道路。

2011年3月底,奇虎的成功上市,給迅雷帶來了更大的信心。但是,隨後發生的一系列資本市場負面事件讓迅雷始料未及。

東南融通爆發財務醜聞、支付寶VIE事件引發誠信危機、年度最大IPO大幅縮水60%,投資人蒙受巨大損失!資本市場開始進入冬天!7月份,進入IPO尾聲,迅雷面臨了或估值腰斬、或推遲IPO的殘酷選擇。「基於對自身發展的信心,我們選擇了推遲IPO。」

原本可以在當年4月份成功IPO,卻錯失了最重要的機會,「做IPO不要過分追究當前細節,比如財務上的一些完善事宜等瑣事最終導致跟進速度慢。」在鄒勝龍看來,迅雷推遲IPO最直接的那個原因就是:突然頹廢的資本市場,也就是「時機」二字。

而對於版權問題的猜測,鄒勝龍也首次對外吐露心聲。

「因版權而影響了IPO這完全是主觀臆測。上市前,眾人都認為版權會是大問題,我們怎能不去考慮?新聞集團的創始人默多克和鄧文迪的加入,也正是深度瞭解迅雷在版權方面的投入與努力之後,將迅雷作為其在中國傳媒戰略的重要合作夥伴。連最關注版權的默多克家族都投資了迅雷,資本方怎麼可能因為版權而不買單。」鄒勝龍告訴騰訊科技,「真正原因只有一個,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以7億美元估值上市絕對可行。而在提交上市申請後,錯過了最佳的窗口期,也讓迅雷陷入了被動。」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關於「版權影響迅雷IPO」的觀點是建立在迅雷IPO時主打視頻概念這一前提之下。然而,鄒勝龍卻告訴騰訊科技,迅雷IPO時講述的並非視頻的故事。「我們宣講自己是一個在搜索驅動力的工具平台,這個平台包含下載和視頻兩個核心應用。」鄒勝龍強調,本質上,迅雷還是以技術取勝。

從目前來看,迅雷還難以上市,未來是否還會嘗試IPO抑或放棄IPO?

「迅雷引入的是風投模式,IPO是資本退出的重要渠道,我們絕不輕言放棄,會讓公司業績保持增長。當市場真正回暖之日,就是我們再度進入之時。」鄒勝龍認為,距離這一時刻應該不會太遠。「近日Facebook在移動業務的斬獲已讓其股價飆升,當其股價回升到IPO發行價,國內有一兩家市值過10億美元的企業成功衝刺IPO,一切將水到渠成。」

未來業務謀局 發力移動互聯網

鄒勝龍將整個迅雷的發展歷程的關鍵詞歸納如下:2003-2008年圈地;2009-2011年轉攻會員,包括視頻和下載、遊戲;2012年則全面佈局移動互聯網。「在移動互聯網,完全有機會再造一個迅雷。」

取消IPO後的幾個月時間裡,移動互聯網領域發生的三件大事深深觸動了鄒勝龍。

其一,原來Google安卓平台上的應用大小的容量由50M的束縛擴展到4G,這使得APP上線時擺脫了文件大小的束縛,為眾多大容量的應用在智能手機上的興起提供了土壤。

其二,鄒勝龍瞭解到,從2012年年初開始,蘋果iOS手機平台上「免費下載+道具收費」的手機遊戲所獲得的收入達到了之前「收費下載應用」模式的3倍。這意味著,迅雷在互聯網遊戲的運營方法可移植到手機端。

其三,二維碼的興起,成為連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橋樑。

與此同時,鄒勝龍注意到,迅雷在PC互聯網上的用戶的覆蓋率已達到73%,這一數字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瓶頸,如果未來在無線互聯網上找不到一個落腳點,迅雷就會陷入被動。

「目前,移動互聯網還是碎片化+小應用」時代,未來3年裡,手機將成為佔據用戶時間的主場,大內容(大應用)將興起,這為手機下載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鄒勝龍透露,迅雷在移動端已全面發力,今年年底,迅雷手機客戶端將正式推出,並融合二維碼、視頻和遊戲等功能。

目前迅雷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發力的核心思路為:將原來PC端的用戶量和數據運營優勢延伸至移動端,通過內置的二維碼功能進行掃瞄下載,內容涵蓋遊戲、視頻等,並嘗試相冊和音樂類應用,商業模式則採用和PC端相似套路。

從時間點來看,迅雷似乎已失去在無線端搶先發力的先機,畢竟當前已經有千尺、飛流等專門針對手機端的下載應用推出。

但鄒勝龍認為,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的基礎,移動的根在PC端。迅雷在PC端有450萬家網站的搜索引庫和120億條索引量,將成為迅雷在移動端角逐的利器。

如何攜上億用戶與數據,加強在移動互聯網界的能力,直到實現商業化,是鄒勝龍下個階段將要回答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3

京東方5年首度盈利 面板行業新一輪投資熱潮來臨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31/zMNDEzXzU1MjMzMA.html

液晶面板行業的持續回暖,讓剛剛投產的國內液晶面板生產線都感到了春意融融,繼TCL集團主導的華星光電宣佈從9月起實現盈虧平衡後,擁有4條液晶面板生產線的京東方也在2007年後再次出現了季度盈利。

根據京東方(000725.SZ)A10月30日發佈的三季度報告,第三季度京東方實現營收75.1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10.2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1.52億,同比增加116.34%,而去年同期京東方的虧損則為6.35億元。

對於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的京東方來說,這次季度盈利是多年來期盼的業績拐點,從成都4.5代線到剛剛完全達產的北京8代線所形成的全球前五位的產業規模,讓京東方甚至比台灣同行友達、奇美更早實現了盈利。

對於華星光電和京東方遇到的面板行業的好時機,業內人士普遍用「命好」來形容國產面板的境遇:32吋面板幾個月以來的供不應求讓以生產32吋面板為主的國內面板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根據TCL集團10月12日公佈的9月數據,其投資的華星光電,9月份產能實現10.8萬片(2.2×2.5大片),良品率達到95%,實際銷量165萬片(主要為32吋),加上京東方合肥6代線部分產能和北京8代線的大部分產能,以及南京中電熊貓6代線的產能,這也剛剛能夠滿足國內市場對於32吋液晶電視面板的需求。

目前,奇美、友達等台灣面板廠商逐步開始減少大陸廠商集中發力的32吋液晶面板市場,其6代以下的面板生產線開始轉向切割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面板,而6代以上高世代線開始傾向於39吋、47吋、60吋等差異化的大尺寸產品,這就給京東方和華星光電32吋很大的市場空間。

這也是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投產後產品依然以32吋液晶面板為主的主要原因,不過京東方6代線和8代線切割的32吋面板從6月開始大部分主要出口給三星、冠捷、索尼、東芝等外國品牌,而華星光電也出售25%的面板給三星等國外品牌, 這讓國內32吋液晶面板的供求更為緊張。

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開始將部分面板生產線產能轉向更大尺寸的面板切割,國內32吋液晶電視面板的供應將更為緊張,這也是京東方開始籌備繼續擴大產能的重要原因。

根據京東方的最新公告,其與合肥市政府及其投資平台共同投資285億元建設一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工程正在加緊推進,雖然京東方暫時無法再次通過A股資本市場再融資,但是為確保項目建設如期進行,巢湖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合肥鑫城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及合肥市指定的其他國資平台擬在2012年末以前完成向鑫晟光電增資43.55億元人民幣。

京東方顯示總經理劉丹告訴本報記者,「本來合肥8.5代今年應該竣工投產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實現,京東方希望竣工時間能在2013年第四季度前。」

京東方在重慶再建一條8.5代線的計劃也與當地政府達成初步協議,與此同時由廣州市政府、創維集團合資建設的廣州LGD8.5線也重新簽署合資協議並將進入前期基礎建設階段。

加上三星蘇州8.5代線,國內2013年在建的面板生產線還有3條,到2014年國產高世代線數量也上升到5-6條,是否會導致新一輪面板過剩,重蹈光伏行業的覆轍?

對此,創維-RGB中國營銷總部總經理劉耀平表示,「無論是面板和光伏,在地方政府的參與下必然出現產能過剩的混亂階段,但是大亂後生存下來的企業必然成為全球面板或光伏行業的領導者,從面板行業來看京東方有望成為這樣的領軍品牌,要是沒有這些投資,國內平面顯示行業將更加糟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4

上一輪的熊市記憶-2005年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2582359
我是在05年開始接觸股市的,那時候對炒股完全沒有興趣,只是剛好工作上的原因,必須每天接觸到股市。今天,我彷彿又穿越回到了那時候。

2005年初的時候,股市完全沒人理會,指數在五年來的新低徘徊,而且亂鬨哄的,德隆系剛剛倒下,中科健又爆了,一堆堆的公司高管被抓。感覺這就是一個破罐子破摔的地方,難怪有人說要推倒重來算了。

有一篇文章,中國股市六大敗筆,是這樣寫的:

股市運行出現與國民經濟完全相悖的走勢,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從宏觀上說,2004年的中國經濟確實出現了一些對股市走勢發生重大影響的新的因素。宏觀調控措施的突然出台並且力度不斷強化,物價指數的持續走高並且導致銀行的利率政策發生方向性轉折,是中國股市運行中所出現的兩個最大的變量。但是,在中國的國民經濟年增長率仍然達到9%且又在年初公佈了「國九條」的情況下,如果措施得當,股市走出大熊市應該不是什麼奢望,至少是不該走出迭創新低的市場走勢。

  然而,市場的期待畢竟不是股市的現實,中國股市的疲弱走勢幾乎將市場的所有希望都擊得粉碎。市場運行仍然山重水覆、市場發展仍然危機四伏、市場預期仍然混沌無序--這是中國股市現實的真實寫照。在2004年的市場建設中,管理層仍然是失誤連連,並且在決策中出現了對市場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的重大敗筆。

一大敗筆,對「國九條」的理解出現重大偏差、對「國九條」的落實出現嚴重走偏。
二大敗筆,以規範非流通股轉讓為名,把非流通股的轉讓從場外轉到了場內,並且大大降低了非流通股轉讓的市場條件。
三大敗筆,複製主板市場制度缺陷的中小企業板的推出及其大肆「圈錢」。
四大敗筆,以整體上市為名行「圈錢」之實。
五大敗筆,讓大股東來確定「以股抵債」的價格從而縱容原有的掠奪者對市場和流通股股東進行再掠奪。
六大敗筆,在發行制度創新和市場化的旗幟下推出市場詢價制。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2005年1月
"恨一個人就讓他去做股票 中國股市倖存者採訪錄" 你有看過更煽情的題目嗎...[心碎]

那時候,我看到政府說要放開銀行進入,鼓勵民資發展,要開徵房產稅。難怪最近總感覺新聞那麼耳熟。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那時候,我看到房價一個季度就上漲了10%,想買房。聽到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說,不能把買房當存款,我相信了,於是永遠失去了買房的機會。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2005年4月

到了年中,股改啟動了,當時的人們一點感覺也沒有,這個市場還能改出什麼東西來呢?於是股指跌到了6年來的新低,展開所謂千點保衛戰。

後來,股改莫名其妙的成為股市上漲的重要原因,一直吹上6000點,然後,產生的大量流通股又成為股市下跌的原因,一直跌了6年。我真服了你,市場先生。

查看原圖----2005年5月


查看原圖---2005年6月


那個時候,證監會為了支持股市,想了很多辦法,例如改革新股發行制度,降印花稅,放開公司回購股票,支持券商拓寬資本渠道,直到今天,他們還沒搞定這些事情。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7月

那時候,個稅起征點上調,本來說1500,後來意見很多,於是上調100元,到1600元。是不是很熟悉的情景啊啊...

查看原圖

謝國忠先生已經開始唱樓市崩盤了,那首歌好長,一直唱到今天。
查看原圖




中國證券報是這樣總結2005年的股市的:


股市創8年新低,債市現歷史牛市
上證指數6月6日跌破千點,收於998.23點,創出自1997年以來的新低;國債指數則在10月20日攀上109.73點的歷史高峰。與此同時,債券市場發行主體不斷豐富,金融創新也取得長足的發展。

理財週刊是這樣展望2006年的股市的:

股市難現大行情
經歷了4年多熊市折磨,投資者普遍盼望股市能重新走出大牛市行情,但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的幾率並不大。首先,上市公司的利潤經過前兩年快速上升後,已經出現了下滑的趨勢。2005年3季報顯示,所有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小幅下滑,預計2005年全年業績也很難超過2004年。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增速下降等因素影響,2006年的業績可能比2005年還要差,因此,基本面並不支持股價大幅走高。

投資者是這樣看待2006年的股市的:
查看原圖

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年終報導:
守得住寂寞 QFII長線投資抄了A股大底
滬深兩市空賬戶近4500萬個佔比63.68%
2005個人投資者八成虧損 預期不樂觀
2005十大暴利行業:能源、醫療、教育、殯葬、教材、高速路、有線電視、房地產、網遊、美容。

沒錯,沒有白酒,哈哈。

大家在圖片中一直看到2012年12月7日應該是因為騰訊財經設置了自動抽取日期系統,真實的日期我都在圖片下方標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70

十問新一輪電力改革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2-04/100489245_all.html#page2
進一步推動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中長期的發展目標,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近十年間,與其他部門相比較,中國能源部門的改革顯得停滯和落後。電力行業是能源部門的重要領域,電力改革能夠積極帶動整個能源部門更深層次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幾次重大的電力市場化改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遺留下不少缺陷和問題。中國能源部門面臨著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能源供應安全的重大挑戰,電力部門如何清理遺留的問題和應對未來的挑戰,是新一輪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問,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電力改革進展如何?取得什麼成效?

  中國改革開放前期的1980年-1995年期間,生產力迸發性地高速增長,能源和電力供應極其短缺。這一期間電力改革主要針對如何打破電力部門獨家辦電和依靠國家投資的局面,使發電建設能夠跟上經濟迅速發展的步伐。這次投資多樣化、多方辦電和多種電價改革的浪潮,調動了各方投資者的積極性,激勵了國內外、中央、地方和企業辦電的願求,通過不同的電價給予合理的回報,電廠建設突飛猛進。與此同時,增加了不少小型煤電廠。

  1995年-1998年期間,孕育了政府電力管理體制改革的動力。這一輪改革主要是以電力部門政企分開為核心,電力部門管理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撤銷了電力部。電力部在以往的部門管理機構調整中,幾經撤銷、合併和恢復,都沒有走出政企分開的路子。這一次改革,使電力行業市場發展機能由國家行政部門管理的做法一去不復返了。

  1998年-2002年,電力改革遵循「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指導方針,廠網分開比較徹底。由於2002年底新一輪電力短缺的衝擊,電力改革陷入停頓。根據政監分離的原則,2003年成立了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這一輪電力改革產生了巨大的效果,使中國的電力供應徹底擺脫了長期不足的局面。發電端的競爭,提供了比較充足的電力供應。中國的電力行業成長和壯大了,即使在今後發生電力短缺的狀況,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加以克服,一改中國長期以來缺電的局面。

  通過市場化改革,現在電力年度總投資比2002年增加3.2倍以上,電力增長速度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中國建立了裝機容量世界第二和發電量世界第一的強大電力產業。

二問,為何要進一步深化電力部門改革?現在是繼續改革的好時機嗎?改革的動力是什麼?

  2011年,中國用電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裝機容量達到10.5億千瓦,但總裝機容量的70%和總發電量的82.5%是煤電。

  煤炭消費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空氣都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污染,嚴重威脅公眾身體健康。據有關機構報告,煤炭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年GDP的7.1%以上。中國是世界碳排放的第一大國,2011年排放約71億噸二氧化碳。估計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的1.4-1.6倍,中國面對著極其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發電用煤炭(含供熱)佔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近53.7%。與國外發達國家的能源效率相比,中國電力部門在發電效率、輸配電損失,尤其在電力終端利用效率上,都有很大差距。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方面,電力部門都是關鍵領域。

  有人認為前一輪改革目標尚未完成,應繼續貫徹2002國務院「五號文件」的內容。在2002年的電力改革中,遺留了許多問題。如何進一步推動「競價上網」,如何正確理解「打破壟斷、引入競爭;輸配分離,配電和零售競爭」,都還沒有形成共識。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需要重新審視前幾輪的電力改革,找出在前30年電力市場化改革中所遺留的缺陷,例如,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時過境遷,我們需要調整和規劃新一輪電力改革的目標、指導方針、戰略設計和具體內容,而不是簡單地承接前一輪電力改革的內容。

  現在出現新一輪電改的重要契機。目前經濟增長減緩和經濟轉型,電力需求供應基本平衡,應該抓緊時間討論和規劃電力改革的目標和戰略。在電力需求旺盛和供應不足時,改革會很難推進,因為注意力都轉移到如何保障電力穩定供應上。現在是國家經濟和各個經濟部門轉型期,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充分利用有利局面,在政府主導下,推動電力部門新一輪改革。

  前幾輪的電改中,問題集中,目標明確,各方容易形成共識,能夠充分調動廣大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電力改革。相比之下,在提高能效、保護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公共利益方面,各利益相關方的看法有分歧,利益相牴觸,關心程度低,動力不足。新一輪改革急需政府主導,應充實和發揮電監會的職能,引導企業向低碳綠色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中國電力改革要遵循中國的實際情況、條件和發展總戰略,將頂層設計和實踐經驗相結合。

三問,新一輪電力改革的指導方針和重點是什麼?

  與前十年的電力改革相比,新一輪改革的任務更艱巨、更困難。新一輪電力改革要講求實效。電力改革必須由政府主導,制定一系列目標、戰略、方法和步驟。現在國家能源管理的綜合部門(國家發改委)任務繁重,尚沒有全盤考慮能源部門的改革。在推進大部制的改革中,建議成立能源部,主導能源和電力改革,解決電力改革中首要的領導和協調問題。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電力監管機構的具體指導,改革攻堅和打破壟斷環節之時,可能會形成混亂的局面。

  電力改革不能與整個能源部門改革隔離開來。可持續發展是中國能源部門發展的方向。我們認為,在下一個30年(2011年-2040年),能源部門改革的目標是:提供穩定可靠的、可負擔得起的、低碳綠色的能源服務。具體說,應對氣候變化、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保護、綠色發展、能源安全和合理價格是能源部門改革的六大重點內容。

  中國電力行業改革的具體指導方針是:低碳結構、節能高效、供應安全、公平公益。發展超智能電網,狠抓全過程節能(發電、供電、輸配電、終端用電)和結構優化,使電力供應結構低碳化、清潔化,以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圍繞煤的角色,把煤炭發電比重和煤炭發電總量降下來,開發和利用清潔煤技術,研發CCUS(CO2捕捉、利用和儲存),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和提高清潔能源的比例。放鬆天然氣價格管制,提高天然氣的發電比重。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比例逐年增大,要有強制性的比例要求。加強核電安全監管。電能利用要有量化測量手段,加強節能技術研發和應用,提高能效。電能的供能系統、電網和調控系統要穩定可靠,輸配電網投資多元化。加強需求側管理和響應,削峰填谷。充實和提高電監會的權力和職責。加強綜合電力規劃和管理,比較需求端和供應端的成本,讓需求端參與競爭。實施電廠排污權管理和交易,建立電力行業碳市場,開展CO2排放總量控制和交易。所有公民都有權利獲得電力。保障供給,同網同價,照顧低收入階層居民用電。理順電價,繼續實施差別電價,完善階梯電價和採納實時電價。

四問,電力改革的步驟是什麼?

  電改牽涉面廣、影響大,要採用漸進方式。改革的時候,先走一步,看看這一步對改革的目標有什麼影響,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走。前30年的改革證明,這種改革的步驟是正確的。在應對更艱巨的新一輪改革時,也應該繼續採用這種步驟。新電改的一條前提是,每一步改變對原有的電力系統不要衝擊太大,這不是顛覆性的一次改革。原有的電力系統維繫著電力的安全供應,不要一下子把原有的電力系統都打亂重組。電力改革切忌從理論條條出發,不要迷信簡單的自由競爭是靈丹妙藥。美國加州在2000年初的電力改革失敗就是一個很大的教訓。加州電改把原有的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全部分解,引入競爭,徹底改變電力垂直一體化的系統,實行廠網分開、競爭上網、輸配分開、配零售端競爭。在遭遇到電力供應不足和市場支配力干擾的衝擊下,電力改革被迫中斷和停止。目前,在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和地區保持垂直一體化的電力系統,都在正常運行。智利、英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較早實行電力改革,美國的一些州也在推進電力改革,但是,這些案例還不能完全說明改革能有效地提高能效和應對氣候變化。垂直一體化的電力系統結構已經運行了100多年,沒有太大的安全穩定運行問題,缺陷是效率低、服務差、成本高。克服這些缺陷的改革模式有多種。電力改革應該遵循各國的不同政治和經濟條件,穩步推行。

五問,電監會成立至今能很好地履行職責嗎?在新一輪電改中如何才能更好發揮電監會的作用?

  在各方積極的推動下,2003年,中國成立了電力監管委員會。電監會是國務院直屬的事業機構。電監會應該具有決策的獨立性、監督的權威性、管理的專業性和處置的科學性。電監會現有的職責與原先的設計差異很大。電監會應擁有的最重要的兩個權力是:定價權(包括價格監管)和制定市場規則的權力,包括市場准入、退出以及投資要求。但是,電價制定權沒有從發改委剝離,仍在發改委價格司手裡,電監會缺乏實施行業監管的手段和資源,也缺乏權威性。

  因為缺少定價權和市場規則的制定權,電監會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在對國家電網等超大型壟斷企業的監管中,需要強有力的監管權威、手段和措施,使電網公司等壟斷企業能夠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例如,美國各州的電力監管機構除擁有上述權力外,還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財力來實施監管,僅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就有1000多名工作人員。在監管權力不到位的情況下,中國各省的電監辦和國家電監會都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形同虛設。國家發改委掌管電價,將電價視為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而不是由監管機構掌握。

  在新一輪的電力改革中,必須授予和加強電監會應有的權力,才能履行其職能。在改革中,人們往往認為「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就能夠促使電力企業加強節能、減少污染和碳排放,實際上市場競爭並不保證能做到這一點。在強有力的監管下,才能促使電力公司和電力企業更好地擔當和履行社會責任。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管機構,在某些壟斷環節引入競爭,很可能會引起混亂,達不到預期目的。在新一輪電改中,要將綠色、低碳、環保的社會監管責任與價格監管等主要責任列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電改目標才能有實現的保證。例如,不滿足2012年最新的電廠排放標準和其他環保標準不能達標的電力企業,要分期、分批退出電力市場。

六問,如何在新一輪改革中繼續推動「廠網分開、競價上網」?

  實踐證明,廠網分開是一個正確、成功、有實效的改革。廠網分開後,國家的五大電力公司加上地方電力公司積極性高漲。恰逢電力需求急劇增長,電力供需缺口很大,考驗了廠網分開的改革效果。發電公司專管發電,能集中精力搞電廠建設。不比之前電力系統垂直一體化,電力公司決策遲緩,既要管輸配,又要管發電。廠網分開後,多家電力公司各自招兵買馬,擴張迅速,籌資渠道拓寬,通過與國內外投資者合作、與地方合作等各種形式開發電源。2002年-2005年四年內,新裝機容量達三億多千瓦。發電競爭使裝機單位千瓦造價決算下降20%左右,發電煤耗在2002年至2011年期間下降48克/千瓦時,節省約1.6億噸標煤。發電端超高速發展,滿足了2002年-2011年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在新一輪電改中,要繼續擴大發電端的市場准入門檻和競爭,尤其是放寬清潔電源獨立廠商和民營企業的進入。國有五大電力公司佔有50%以上的發電份額。應降低較大發電商的市場份額,克服其市場支配力的作用,為「競價上網」打好基礎。

  在上一輪電改中,試圖通過「競價上網」降低電價,有設計構想但並未實行。「競價上網」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原先的設計構想已不符合新一輪改革目標和方針的要求,不會達到降低社會成本和鼓勵清潔能源發電的要求。競價上網應包含更多內容,如南方電網的綠色調度,考慮了環境成本,支持清潔電力,而不是僅僅按發電成本競價上網。競價上網要區別對待電量和容量問題。發電企業「競價上網」首先要滿足發電配額制,即可再生能源電源的配額比例,對可再生能源實施固定(某段時間)電價。參加「競價上網」的基本上是燃煤燃油電廠。發電廠商根據電網綠色調度的優先權上網售電。在「競價上網」中,必須考慮能效電廠的競爭(需求側節能和響應),使能效電廠能迅速擴增。

七問,「輸配電分離,配電、零售電競爭」可以促進改革目標的實現嗎?

  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一種必然由此及彼的因果關係。關鍵是電力改革的設計中,如何實現改革目標並取得實際效果。從國際經驗來看,將區域電網連結成一張全國大電網是一種發展趨勢。歐盟不僅設想要把各成員國的電網連接起來形成區域性大電網,還將歐盟的電網延伸到北非,利用北非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形成跨洲際的大電網,這是歐洲智能電網的規劃藍圖。美國也積極地在以州和若干州為基礎的區域電網上,試圖連接成全國電網,克服地區電網供應安全的不足。但是,美國的政治體制有可能會阻礙全國電網的形成。在輸配電分開的改革設計中,輸電具有壟斷的性質,把國家電網分解成幾個區域電網,或者是分成以省為基礎的地區電網,這仍然是從一個獨頭壟斷的形式轉變成幾個區域或地區的多頭壟斷電網的形式。地區壟斷電網之間是否能夠展開充分的競爭,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加以證明。在設計之前,我們需要回答下幾個問題:輸配電分開就能夠帶來更好的服務嗎?在配電網之間和零售之間的競爭應該是什麼形式呢?會幫助我們在實現新一輪改革目標上取得成效嗎?世界上有一些國家實行了電力改革,建立了競爭性的電力批發和零售市場,卻都沒有能夠滿足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要求,從而希望發起新的電力改革。

  大電網形式能很好地調度電力和安全供電。舉例說,華中電網缺電了,國家大電網可以從東北、華北、華東或其他富餘的電網調度資源,若輸配分開,各自為政,缺少全國統一的調度,會不會造成電力發展不平衡和投資過度浪費?配電競爭會否形成新的地區壁壘,不利於規範市場?從理論和實踐來說,國家電網如果是在強力的監管機構監督下,可以按照國家的監控目標按市場模式運作。各地區的配電網公司在各省電力監管機構的監管下,把提高能效、保護環境、綠色調度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作為其業務考核的重要指標,同時把提升效率、服務水平和價格透明度也作為監管的重要內容。中國電監會的權威先天不足的問題應該首先獲得解決,其應加強對國家電網和各省電網的監管。如果這點都沒做到,就匆忙拆分電網,主次輕重不分,可能會引起混亂。

  中國的輸配電網是國有資產,但同時又按市場化運行,具有二重性。國資委的要求強調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市場化運作,國有資產的性質又要求電網公司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這部分主要由電監會實施監管。隨著電網投資領域多元化改革,中國輸配電網公司市場化的傾向會更加明顯。

  在過去十幾年,電網公司強調市場化運作,忽略其社會責任和承擔的公共利益的角色,利用壟斷特權,在價格透明度和服務質量上產生了許多問題,引起各方不滿,要求在輸配環節上「打破壟斷,引入競爭」。

  在新形勢下,電網公司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用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來處理本身的二重性,以適應改革浪潮。監管機構應採取強制和激勵二種手段,使電力公司價格透明合理,服務優良,既在經濟上贏利又能促進公共利益的發展。

  智能技術和智能電網的發展帶來電力行業的創新性革命,極可能會改變現有的電力系統運行模式。現在歐盟、美國和中國都在大力發展智能電網,不僅要加強輸配能力,還要在各個環節和需求側加強節能。利用智能電網和ICT(信息和通訊技術),可以從發電端、輸電、配電、零售電到消費者之間加強交流和反饋,鼓勵採用新的技術,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節能效果。

  目前已有成熟的商品化技術,新的技術研發也突飛猛進。在智能電網的模式中,電網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可以履行得更多也更有效。電網公司不會自動把節能減排和社會效益作為首要目標,但智能電網可能巨大地衝擊和改變電力部門的政治生態。使電網公司履行其應盡的社會責任,不僅不會是一種負擔,反而是一種贏利的商業模式。

  從目前實施的在配電端和零售端開展競爭的國家來看,也在加強對公共效益的考慮。英國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認為要實施新一輪的電力改革,才能把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作為重點。因為他們在原先的電力改革中「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既不能應對這些新的挑戰,其改革的實際效果也差強人意。

八問,降低電價和降低成本,哪一種是切實可行的電力改革目標?大用戶和發電企業的電力直供適合新一輪電力改革嗎?

  在前幾輪的電力改革中,都希望把電價降下來。但是,實踐證明,電改的結果並沒有降低電價。因為在集資辦電過程中採用多種電價,新蓋的電廠越多,不同的電價也越多,總的平均電價是上升的。近幾年,尤其是清潔電源和可再生能源電源的發展,也使電價上升。當然,如果沒有競爭性的電力市場化改革,也許電價上升的幅度會更高些。把電改前後的電價相比,很難見到有降低電價的結果發生,以此作為評價電力改革的成效是不全面的。比如,美國發展頁岩氣降低了發電的氣價,但並沒有導致電價降低。除了「競價上網」需要啟動,目前輸配電成本和價格制定的透明度很低,缺乏嚴格監管。這些環節阻礙了對合理電價的梳理和制定。

  電價要進一步理順。目前的價格制定體系要改進,要透明化。首先價格監管到位,按供電實際成本對不同消費者制定不同的價格,價格調整的週期短一些。在降低電價和降低成本中,電力改革要提倡降低成本。目前中國實施的階梯電價是一個很好的措施。階梯電價能夠使低收入階層有供電保障,體現了社會公平。在居民電價的調整中,能夠減少在電價消費中的不公平現象,消費多者多付費。在電價改革中也應該同時實施實時電價。實時電價反映了電力供應中不同時段的電力成本。實時電價可以使消費者避開用電峰段,促進削峰填谷,達到節約能源、減少排放的目的。在工業消費者中,差別電價仍然應該保留。沒有完成國家規定的節能減排任務的工業企業,應該付出污染環境和浪費資源的費用。

  推進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直接交易,構建多買多賣的市場格局,這可能會與新一輪電改中提高能效、減少污染物和碳排放的目標相牴觸。我們首先明確,大用戶一般指的是工業用戶(高耗能或非高耗能工業)。由發電企業和用戶自行協商電力、電價和電量,並簽訂合同。這會導致用戶只與能提供最低電價的發電企業簽訂合同。發電企業給大用戶的售電價會比其上網電價高,因為工業用戶看到的發電企業的電價比電網的售電價要低。在發電企業中,燃煤電廠的成本最低。這種交易的結果是,燃煤電廠擴充發電能力,追求更高的利潤。而工業用戶有了較低價格的電力供應,使工業用戶的競爭力增強而不會注重自身節能。

  這種做法提高了社會平均環境成本,也就是說相應地提高了電網平均售電成本和價格。大用戶和發電企業之間的直通車,衝擊了不鼓勵發電競爭的、經濟效率差的壟斷電網系統,但對綠色、低碳和可持續電力發展的新一輪改革目標,恐無助益。

九問,修改《電力法》是在電力行業完善法制和制度安排的第一步嗎?

  修改《電力法》是完善法制和制度安排的第一步。1995年12月28日,八屆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並於1996年4月1日起實施。《電力法》的配套條例和實施措施至今沒有完全出台。在《電力法》中,沒有明確表明支持電力改革,也沒有把應對氣候變化、優化低碳結構和加強電力部門監管作為主要內容。新一輪電改應該是在《電力法》的框架內推進,但是,現有的《電力法》並沒有充分法理依據支持電力改革。《電力法》出台至今已將近17年,《電力法》與電力部門發展和變化的實踐相脫離,急需對《電力法》加以修改,以適應和指導電力部門發展的需要。根據中共十八大報告精神,今後國家的電力發展和改革應該是在法制框架內推行,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

十問,電力改革首期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最新的國際經驗表明,競爭性的電力市場自身不太可能產生和提供能夠滿足國家經濟和環境目標的最優資源量或資源組合。應該重新評估中國十年前提出的電力行業改革規劃,並做出適當調整,以確保未來的幾十年裡,電力部門的改革為實現全國宏觀經濟和環境目標做出顯著貢獻。例如,2020年,風電裝機將會超過2億千瓦以上。電網公司要防止「棄風」現象,全額收購風電。分佈式和集中發電均衡發展,但是,西部風力資源豐富地區的大規模發電,需要全網分攤,電網公司的角色十分關鍵。根據中國目前的情況,我們建議第一階段開展以下工作。

  1. 在發電端推動新形式的「競價上網」。考慮環境成本,實施可再生能源市場配額制,鼓勵清潔電源發展,降低煤電比例,優化電源結構,採用環保節能調度,提供可負擔得起的綠色低碳電力服務。重視電力終端用能效率的提高,電網公司要設立強制性的能效提高目標。

  2. 採用綜合資源戰略規劃和需求側管理方法,找到最優的供應側和需求側方案,以最小成本滿足中國未來電力需求增長和環境保護目標。

  3. 建立競爭招標制度,以最低成本獲得所需的供應側和需求側電力資源。中國可以通過競價手段獲得所需的電力資源,但並不依賴競價來管理發電調度或零售服務(如果沒有非常嚴格的控制,市場操縱力很難避免)。

  4. 重新確定國家電網公司的角色,強調其在長期系統規劃(包括需求側管理)、投資、調度以及在可再生能源上網方面應發揮的作用,以保證系統設計和運行的統一,節省資金投入。電網運行成本透明化。

  5. 重新定位配電公司在投資能效方面的角色。2010年11月,國家發改委頒佈了《電力需求側管理實施辦法》,其中要求電網公司通過提高最終用戶的能效,節約0.3%的電力負荷。綜合資源戰略規劃和需求側管理方法將體現出最優的能效投資水平。隨著電網公司提高能效經驗的積累,這種強制性要求可以修改成要求他們「在其電網覆蓋區域對所有成本效益好的終端用戶能效項目進行投資」,並設立能效目標。

  6. 加強和充實電監會的權力和職責,嚴格監管電網公司的價格、成本及綠色低碳發展。監管政策也需要調整,以保證各公司在成功提供最小全社會成本能源服務的同時,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7. 電網公司投資多元化。鼓勵民企、外資和私人投資電網建設。 

  作者Rick Weston 是美國電力監管援助機構高級專家、電力監管援助項目經理董事兼中國區主任;David Maskoviz 是電力監管援助項目資深專家;楊富強是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