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廢木手作藝術 重新體驗生活

1 : GS(14)@2016-07-05 02:41:19

2016-06-30 NM

究竟生活是甚麼一回事?擁有金錢名利、物質享受便是生活的全部?今年29歲的Wan Ho,本來在澳門賭場任職市場推廣部門,生活非常安穩,上司更給予晉升機會,不過因為工作非常困身,導致他迷失了方向,為了找回生活的意義,毅然辭去工作,伙拍同樣放棄本身工作的朋友,開辦了「土丘」這個地方,給自己以及前來的客人回歸自然,重新體會真正的生活。

以一座村屋、一個花園所組成的「土丘」,位於上水華山村,與梧桐河一河之隔,遠離了充斥水貨客的上水鬧市,每逢週末都會舉辦一天的木工或陶瓷藝術工作坊,參加者更可以享受由本地材料炮製的「粗食」,體驗自給自足的生活。Wan Ho說:「呢度除咗係一個生活體驗外,亦希望以藝術工作坊宣揚社區保育,感受一下重金錢唔係生活嘅全部。」前年,Wan Ho任職澳門賭場,主要負責賭場宣傳工作,因為工作時間長而重複,令到生活非常乏味,剛巧他認識了一位電影廣告平面設計老闆,大家一拍即合。Wan Ho:「我每日公式化返工返到悶,所以每日都會諗生活究竟係乜嘢一回事。而我朋友就仲得意,廿年前入行做電影廣告平面設計,負責本土電影由頭到尾嘅平面設計同攝影,即使公司業務唔錯,但佢話本土電影開始息微,合拍片成為主導,就算有生意,都覺得生活失去人生意義,加上佢生活都好混亂,又煙又酒,忙到一星期都返唔到屋企一次,直到身體、情緒開始頂唔順,先開始諗其實工作為咗錢之外,仲為咗啲乜呢?14年、佢結束公司,同我一齊尋找新嘅生活方向。」

由朋友教班開始

離職後,Wan Ho未有具體方向,後來跟朋友學耕種,再經朋友介紹下,14年租下「土丘」現址,但Wan Ho直言當時還未開始運作「土丘」,「當時只係想入去過吓寧靜生活同做吓藝術教育,不過自己乜都唔識,咪畀朋友喺度教吓陶瓷,之後經朋友介紹,認識埋教木工嘅導師同志同道合嘅伙伴,就成為而家呢個規模嘅『土丘』啦!」Wan Ho跟一眾「土丘」的導師伙伴,都祟尚自給自足的理念,所以木工及陶瓷藝工作坊的材料,都是來自附近一帶。Wan Ho表示,最初陶瓷班的泥土材料是來自附近泥坑,可惜後來發現取土有可能做成生態破壞,所以最近減少開班,現在則主打木工班,「我哋用嘅材料希望以最友善嘅方式得到,上年我哋發現咗附近有廢木場,用嚟棄置市區開發所砍落嚟嘅樹木,收集一定數量後就會送去堆田區,所以我哋利用人哋棄置嘅資源去活化。」

工作坊包3餐

上木凳班的學員,經導師指導,由切割到最尾上油,需要分兩次完成,Wan Ho說:「造木凳花最長時間,要燒又要上油,一日搞唔晒,但又唔想咁趕,所以會分兩星期進行,兩堂收費$1,400,如果整餐具只需1日,收費$800,包早餐、午餐及下午茶。」採訪當日的木凳班,便有8名學員參加,Wan Ho表示,3個月前在facebook開post,兩個星期已有十多人報名,「我哋冇話幾多人先成團,最少試過3、4位,最多18人都有,今次因為落雨延期先少咗人。參加客人都幾得意,有啲係崇尚文青生活、有啲嚟取保育經,亦有啲係被迫陪朋友嚟玩。不過無論想上workshop又好,被迫嚟都好,大家一到食嘢時間就好雀躍,令我考慮擴充食呢個部分搞吓餐廳。」

找平衡唔賺盡

現時「土丘」每星期只開一日工作坊,每月營業額平均為$30,000,除去大本營租金及雜費後,盈利只有約$20,000,再與導師分拆,雖然只要開多幾日工作坊、經營餐廳業務便可提升收入,但Wan Ho不想為賺盡,而破壞了「土丘」一帶的平衡。「我哋平時要落田,又要去砍柴,附近乜都冇,好多嘢都要自己一手一腳做,都好忙!嚟緊就算開餐廳,都唔會日日開,我哋反而想造多啲木工,用廢木造吓餐具、擺設賣街,有收入之餘,亦可以減輕浪費,再用錢去帶動一個生活嘅完整,即係去補償生活所造成嘅破壞。」

廢木變身靚凳速睇

當日負責導師是范師傅,他熱愛藝術,指導學員非常細心,究竟一塊廢木如何煉成一張靚凳?就由范師傅講解及示範。

粗菜食啲乜?

當日記者都有品嘗過「土丘」午飯,全素食菜色用上本地食材,米更用上台灣池上米,健康又好味!

開業成本

器材:$50,000裝修:$10,000租金:$22,000(2個月按金)

總投資:約$82,000

每月收支

營業額:約$37,000租金:$11,000雜費:$5,000

盈利:約$21,000(導師分拆)

facebook@土丘

撰文:黃德禹攝影:劉宇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43

【文化籽】當廢木 遇上小鮮肉 有一種少年如木碎

1 : GS(14)@2016-12-24 10:56:18

三位小鮮肉組成的「木碎好少年」(左起)江振邦、何濼聰和羅凱樂,從垃圾站撿拾的碎木塊、舊木板、紅酒箱,以及颱風後塌樹的樹幹成為他們的日常,再親手轉化為別有價值的藝術品。



【文化籽:藝術人語】少年,你太年輕了。So what?「少年不一定是指年紀,說的是一種意識,一種心態。少年蘊藏着一種不屈和熱血,是這時期的文化,對制度的反思、或者對約定俗成規矩突破的心。」藝術組合「木碎好少年」的社長羅凱樂,談起組合名字的源由,突然收起平日的搞笑鬼馬,文謅謅起來,說社會只有一套價值觀也太悶吧。



粗糙的木製人形雕塑、粗糙的生殖器型運動器、粗糙的鬆弛椅,只有青春的心思是細膩的。三位八、九十後遇上廢木,廢青不廢,棄木有用。他們手製的藝術品很粗糙,卻在體現青春年華的有稜有角,勢利、現實無添加,所以作品粗糙而真摯、老實而不修邊幅。粗糙卻不等於空洞,年輕人將他對鑽探世界的理解與想像,偷偷藏在作品裏,不一定黑色但幽默。「瘋狂對待文化與藝術,就算無聊都要認真做。」成為「木碎好少年」的發展宗旨。當我們每天用手指在數碼電子產品上滑來滑去,透過槌與電鑽等湊拼木塊,感受木的原始質感,創作出獨特的玩具,變得是奢侈與浪漫的玩意。「你們是走小鮮肉路線的木匠?」我笑問。「都有些市場考慮。」話未完,羅凱樂自己也忍不住笑。阿樂與何濼聰(Dave)和江振邦(阿帥)是中學同學,畢業後各自進修藝術,坦言彼此都沒有木工經驗。機緣巧合,他們2015年初在葵芳的工廠大廈開設工作坊,毗鄰是木工師傅,退休時將器材與木材相贈,他們不時行經工廈,又發現街上廢木隨手可得,遂開始嘗試以舊木創作,以翻新舊木材為靈感。「說是就地取材,其實是窮,木工對我們而言是非常新的嘗試。最早創作時我們都沒錢,街上的紙和鐵會有人爭,木頭則無人問津。順理成章所有作品都用木碎嚟做,慢慢養成一種好奇探究的精神。」別人眼中的垃圾,成為他們創作的資源,時勢做藝術,奉旨環保,特色就是作品結構均可移動,木碎變成手動機械運動組件。



Dave的傑作《鬆弛椅》用以證明正正得負。他製作一張為自己度身訂做的絕世hea凳,結果並不舒服。

《攀山雪球》特意將我們平時玩的遊戲或狀態簡化,啟發大家逆向思維。

手作市集是「木碎好少年」接觸大眾的機會,早前出席九龍城書節是他們第一次面對公眾,與大家吹水談每件作品的初衷,小鮮肉興奮得很。


「好少年」正在K11舉行展覽,展出由他們設計與手作的《攀山雪球》、《鬆弛椅》與《禮物打造器》等,每件都有雙語廣播的藝術影片導賞,從中可以感受他們的鮮肉幽默。


作品黑色幽默 訴說生活

在商場K11的藝術空間,有他們一系列的互動藝術展品展出,包括雕塑、機械裝置等藝術品,城市規劃團隊眾建築與木碎好少年crossover的展覽可用由香港五大寫app公司MADMAD於年初所研發的AR眼鏡欣賞,15件木碎好少年的展品皆各有獨立的短片作導賞。在速食時代,時裝、家具「買」與「棄」都太方便,隨手就扔。「木碎好少年」希望將廢物拯救,轉化為有價值的藝術品,像一件《開心雪球》裝置,彈珠機的身體用的是木地板改裝,凳腳則是舊的樓梯扶手。看似無聊的作品,創作過程都是少年的一場哲學思考,包括Dave的傑作《鬆弛椅》。「此椅用我身體比例來做,以我認為最舒服的狀態來設計,圓形陷位按我屁股形狀度身訂做,突出的把手部份用以承托我的手和蹺起的二郎腿,前面放了虛擬的雪景。這按我最hea狀態的設計,坐落去係咪最舒服呢?竟然不是。」實驗證明世事何曾是絕對?正正竟然得負。他的另一件作品《攀山雪球》,特意將我們平時玩的遊戲或狀態簡化,啟發大家逆向思維。他們作品的造型看似簡單,但細心領悟,不難發現蘊藏有趣的潛台詞。2014年於香港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的阿樂,喜歡在作品滲入人體概念,例如他曾創作了一個模仿人體的木書托,索性稱它為「替死鬼」,因書托替人拿着書。他的作品主要以雕塑與裝置為主,笑說自己的想法多徘徊於辭工邊緣,體驗於不同的身份之中,彷彿以享受來習慣工作的常態。他的作品《禮貌先生》,甚至帶點黑色幽默。裝睡的人我們叫不醒,應該清醒的人卻貪睡不起。他做了一個木製的保安員,並設計了繩子與滑輪裝置,當拉下手掣時保安員會彈起,鬆開時它就跌下,模擬保安員打瞌睡的情景,動作也似在行九十度鞠躬禮。「有人不斷叫醒他,他又再不斷打瞌睡。就是這樣,看觀眾是否想叫醒他。我們經常做事情,也不知自己做甚麼。」阿樂興致勃勃地解釋自己作品的理念。



三位木碎好少年都沒有木工背景,自學翻新舊木材為靈感,創作出雕塑、機械裝置等藝術品。

他們認為社會不能只有一套價值觀,希望在資源重整上傳遞這種生活態度。


「好少年」對三位小鮮肉而言,是一種生活態度。


回歸現實 正職幫補生計

「少年的心態,就是對每樣事物的看法都不會太緊,都有無限可能性。我們不斷提醒自己才有新發現,突破自己,包括對制度、對約定俗成規矩的突破。」強調自己的想法徘徊於向本質發問的Dave說。他是「木碎好少年」最遲加入的成員,2013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翌年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修畢碩士課程,作品以雕塑與繪畫為主,他說想干預常態及引發出更多想像,卻自謔還未沒找到甚麼頭緒。膀寬腰圓的阿帥,是「木碎好少年」最活潑的成員,在他們第一次面向公眾的九龍城書節、走塑市集見到他,都在喋喋不休。2010年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畢業的他,作品以雕塑和機械裝置為主,他說自己的想法多徘徊於自身生命極限,彷彿像馬拉松選手般無止境地跑步。那天在九龍城書節,他以急口令邊笑邊介紹自己創作的「阿姆斯特朗迴旋加速噴射阿姆斯特朗炮噴射機」,明顯就是用木雕出了一件有腳的陽具,逗得旁觀的人不知多開心。浪漫也要埋單,回歸現實,阿樂平日會接木工散工,阿帥則兼職西餐廳廚師幫補收入。他們希望嘗試在市集賣出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外,也希望廣結同路人,並開班教授木工技巧,鼓勵人人都可以當起木匠,感受手製的溫度。「我們是一些小人物,大家結合一起建立、堆砌、累積,希望心態一直都是少年。」Dave說。電影《艋舺》中有一句對白很能形容青春:「你知道嗎?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是草。」趁還未自覺是草的少年輕狂歲月,幾位木碎好少年坦言,希望透過瘋狂的藝術創作影響別人,做能打動人的風。

「好少年」喜歡做手動機械運動組件,轉動尾部手柄,帶動頭部搖動的作品。

15件集玩樂元素及藝術品於一身的手動機械裝置在K11展出,包括這件。


「好少年」為初學者而設計工作坊學習簡單機械結構,秉承環保信念,用盡身邊「木碎」製作精緻機械擺設。

《A WORLD IN A WELL》展覽與工作坊展期:即日至2017年1月15日地點:尖沙嘴K11中庭與藝術空間



記者:鄭天儀攝影:伍慶泉(部份圖片由受訪者和K11提供)編輯:劉曉丹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4/198749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22

【丟咗好嘥】退休漁民手藝勁 廢木重生益長者

1 : GS(14)@2017-02-18 00:51:53

石牛哥說:「有時喺垃圾房見到佢少咗一隻腳,你摷多一陣可能可以搵得番。要整番都好容易,要整門整櫃整傢俬都好容易,易過整隻船呀!」



之前都有過幾個關於木卡板重生的故事。回收用來做小木椅、衣櫃、書架、枱枱凳凳等等,今次訪問的石牛(牛哥),用來整漁船模型。牛哥四代是漁民,是否原居民?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從小在漁船上長大,廿年前上岸,童年日對夜對的漁船同港灣日漸消失。得閒就自己撿卡板,廢傢俬木「整船仔」。每隻船大概用一、兩塊卡板,牛哥逐片木板刨好,用火烘彎,再花二至四星期組合,為興趣,他不用圖則也不用太多計算,憑記憶與感覺造船,人們說他「入晒腦」。房仔內,廿四隻木漁船列陣,塞滿窗台,牛哥拆開船板,現出不同的船艙,「同真船一樣的有數格的,萬一這個船艙撞穿了,有船艙阻隔就不會全船入水,不怕沉了。」他指着綠色最小的船,「我小時候就住這種小艇的啊!」他還特意到澳門的博物館,拍下蝦艇模型,照造一隻,兩支桿伸展開去,是掛網捕蝦的地方,「現在香港沒有蝦艇了,我們是漁港嘛,看不到真的,有模型記錄都好。」牛哥的朋友專撿廢木,除了整模型船,還把那些支離破碎的舊家俬還原重組,柚木桌子少了兩隻腳,他找條木,按剩下兩腳的模樣刨條一模一樣的;跟足原有的入榫方式來還原,上好漆後,只有牛哥知道哪是新腳哪是舊腳。一整貨櫃的地腳線木板,他給慈善中心揼滿了櫃子、圍欄、木門、酒吧枱及桌椅,成屋都是他的作品。更多,是捐給了附近的佛堂、老人院舍,或有需要的地方。搵到源源不絕的廢木,靚靚中式傢俬已是奇,你有地方存放備用,都是難得啊。為人低調不願上鏡的Ada十年前退休後,開了家慈善中心想推廣環保與素食,三萬平方米的農地,種了菜分給附近的老人院一齊食,也想保護華夏文化。「而家地球空氣唔得、水唔得,資源全唔得,係因為我哋濫用。」那時她常路過西貢小村,見裝修的總丟下大堆大型傢俬垃圾,就撿回家,「現在的人屋細,像這種要配合空間的大型舊式傢俬,冇人要,亂丟的。而且百分之九十的傢俬都是拆散了的,連個樟木櫳都拆了個底部的,一來方便搬運,二來他不想你拿走。我就幫它補番,誰有用,就送誰。」認識牛哥前,Ada自己執,自己用膠漿把舊傢俬重修。確實修得幾核突(笑)。她以日薪請石牛師傅來幫忙維修,把廢卡板、廢木變做桌椅衣櫃等家品轉贈他人,所費話多唔多話少唔少,「慌死益你」vs「救得就救」,是門燒錢鬥法。她說香港廢品,塑膠、鐵、玻璃都有人處理,但木,政府都沒處理。「聖誕過後我看到好多松樹被丟到垃圾站,我看到甚麼?一條條屍體躺在那邊。」她頓了頓,「每樣東西都有生命的,雖然跟我們的生命不同,你就算把那聖誕樹、桃花拿到農地去燒,都可變成很好的天然肥料。就是用得其所。」訪問後路過垃圾房,看到那棵仍然茁壯,但已被鋸下橫躺垃圾堆中的聖誕樹,她惋惜:「你睇佢幾茁壯?」差點又叫架小貨車來搬它走。或者,當你像她一樣視一切為生命,你就會明:「呢個世界係唔係得我哋o架嘛。」記者:陳慧敏攝影:周芝瑩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石牛哥花四年時間,整了廿四隻船。沒人知,也沒博物館請他展覽甚麼的也沒所謂,他就想把小時候的漁港記憶重組出來。

綠色小船,小時候他一家十口就在這上面長大。

這桌子本來只剩兩隻腳,枱面都刮花了一撻撻色,他就跟着對方的入榫方法重做枱腳。


房裏的大堆儲物櫃,是石牛哥用被丟棄的地腳線製成的。他說:「啲木切好晒刨好晒,又實淨,揼起來好容易,最好用了。」這樣被丟棄實太浪費。

貴德樓還有好多這些大中小型的佛像,我以為這裏是佛堂,原來是:「好多人裝修就周街丟,我哋又搬番來囉!」

左邊是很多年前一位導演送Ada的木椅子,右邊卻是早年在垃圾房撿回的散件,牛哥又將之重組變成一對。


Ada說近年特別多這類型的古式傢俬被棄,「而家啲屋咁細,放唔落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7/199306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80

【胚芽故事】廢木溝樹脂膠 90後畫出治癒系家品

1 : GS(14)@2017-06-10 13:31:51

成立了「agape」品牌半年的Rolland,主打手作家品,收入不多但很滿足。



【專題籽:胚芽故事】看着一幅幅圓形的木托盤,有些七彩繽紛、有些簡約黑白風,不同形狀的線條在流動,感覺令人很治癒。木托盤原來是家居裝飾,由卡板木製成,上面的線條和圖案,都是由樹脂膠造成。當這些材料融合,就成為了張匯希(Rolland)日夜繪畫的畫布。



不少家長現今除了催谷小孩的成績,不時幫小朋友報各類興趣班,務求多才多藝。90後Rolland直言自己小時候已經喜歡繪畫,家人亦願意投資讓他學習,「細個嗰陣連送禮物畀人,我都寧願自己畫或者做手作多過買。媽咪見我咁鍾意,幾歲已經畀我學畫畫。」水彩、素描、寫生他都有涉獵,升上中學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成績名列前茅,決意向藝術方向邁進,「畢業之後期望繼續行藝術?條路,老師同學個個都睇好我入理大,完全冇諗過其他安排。」命運與他好像開玩笑,最終他考了兩次也失望而回。期望越高,跌得越痛,對他和家人而言,投資在藝術,入大學都要入名校讀設計,「好挫敗,好似白白嘥咗三年。就算行藝術?條路,都期望入大學。」惟有退而求其次進入設計師樓,做了兩年建築助理。



90後張匯希(Rolland)發明出用廢木和樹脂膠元素融合,成為他另類繪畫的獨特方法。一個個圓形樹脂手工掛畫裝飾有如藝術品。每個$400

他曾嘗試把樹脂膠做成3D立體形狀,別樹一格。

Rolland起初利用過期食用色素溝樹脂膠,亦能做出與一般顏料無異的效果。


食用色素添色彩 線條圖案多變

約一年前,Rolland再次重拾興趣,當起全職手作人,全因一個機遇。當時他用木工製作自己的木凳,專程去屋企樓下執別人不要的卡板。做凳同時造成不少木碎,他有感浪費,剛巧在網上見到有人會把樹脂膠倒到木碎,將空隙填滿讓木碎可以做回一塊完整的木板,「我覺得卡板其實好靚,顏色又好新淨,木又實淨,就諗可以有乜搞作,最後諗到不如融合埋樹脂膠。」當時想到加入色彩,翻遍家裏,最後試用做蛋糕用的食用色素,「當時見到樹脂膠係液體狀,食用色素只會用幾滴就唔用,最後就諗倒不如加落去試,又真係溝到!」於是,不停試,待風乾後就完成了他的第一幅畫作。聽落易整,但他在研究的過程,發現樹脂膠不是想像中易控制,最大的挑戰便是濕度和溫度。他直言:「要喺無塵嘅空間做好困難,又要試夏天、冬天、雨天、晴天做嘅效果邊個好啲。熱嘅時候唔可以開風扇,要令空氣嘅流動減到最少。」不過要做得漂亮,技術控制都不容易,例如在香港濕度高的地方,會令作品更容易起泡和有瑕疵。總之,基本上要做宅男,不斷鑽研,「除咗加顏色,仲會加天拿水、消毒火酒,令圖案有唔同變化。」又試過用樹枝印落去、或用飲管吹、或溝水,總之係液體都不放過!



樹脂膠還是液體時會對環境十分敏感,所以首先要控制製作環境的濕度和溫度在適當的水平。

時鐘是他主打的產品之一。(樹脂掛畫裝飾加時鐘,$300-$450)


介意被叫「IVE仔」 全職手作創品牌

成立了品牌「agape」半年,主打家品類如時鐘、擺設、杯墊,收入只能勉強夠生活,不過作品亦吸引到其他國家的人,甚至有台灣的客人專程訂做。「喺facebook、Instagram平台,半年只有十幾個客人落實同我買作品。樹脂膠始終冇乜人識,難免會覺得心酸。」後來在工作坊,有學生說想做出一模一樣的,「印埋出嚟話要做番一模一樣。佢話越做越覺得唔靚,做唔到想要嘅效果好灰心。後尾鼓勵佢慢慢嚟隨心畫,最後佢慢慢改,幅畫越做越靚,帶住幅畫好開心咁走。」那一刻,Rolland才驚覺這一番的鼓勵,同樣適用於自己,「無論預備有幾好,都難免會經歷失敗。但當我堅持,可能最終做出嚟,會比最初做嘅更靚,比預期更好。」今日的他,雖然曾經不被看好和被標籤為「IVE仔」,「其實好介意,想證明IVE都有好多有個性嘅叻人!」但正如廢木和樹脂膠,這些本來平凡不過的東西,只要願意多花心思,其實Rolland亦能有如他的作品般,擁有着變化多端的可能性。靠着雙手,他正努力開闢屬於自己的一片手作天空。



步驟一把樹脂和固化劑混合成為樹脂膠。

步驟二先倒樹脂膠於預先做好的廢木托盤上。

步驟三把樹脂膠分成不同大小和份量,再加上不同顏色,開始繪畫。


步驟四用火槍燒樹脂膠,把混合了顏色的樹脂膠倒在平面上。

顏色的濃度、重量、份量及樹脂膠的固化時間會產生不同的紋理或圖案變化,風乾一天後就完成作品。

facebook:resin.agape



記者:鍾藹寧攝影:伍慶泉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09/200491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1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