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政觀察】六年博弈,一朝突進 壽險利率市場化:1%的自由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203

壽險市場雖然危機重重,但利率改革政策一直在改與不改、放與不放之間權衡搖擺。

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險業的改革開始加速推進,一套「顧全大局」的方案擺上台前。

雖然此次改革只針對佔比不到市場一成的部分,給予了利率上浮一個百分點的自由,但已經為下一步埋下伏筆。

央行宣佈銀行業的貸款利率市場化後還不到半個月,保險業的利率市場化接踵而至。

2013年8月2日,保監會發佈了《關於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這次改革涉及的品種有死亡保險、重大疾病保險、養老險等等,這類產品在保險市場上歷史悠久,被業界稱為「傳統險」,特點是僅僅具有保障和儲蓄功能,賠付和返還金額事先固定。

新政的核心就是「市場化」,這意味著,從此以後,佔壽險市場一成比例的「傳統險」產品的預訂利率將由保險公司自主確定。

改革的範圍只有一成,打破的卻是保監會固化了14年之久的2.5%的預定利率——這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還要低。

一張保單賣多少錢,預定利率的影響力最大。這個數字越高,保單價格越低,消費者越得益。即便只提高一個百分點,按照測算,一張20年按期繳付的重大疾病保單,客戶也能因此少交6%的保費。

不過,保監會也沒有任由這個數字無限「自由化」,而是給出了1%的提升空間。如果哪家保險公司意圖更高的提升,也就是想把預定利率提高到3.5%以上,依然需要一事一報。

除了報批限制之外,「評估利率」仍在管控之中,這也限制了保險公司更多的降價衝動,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你有沒有能力去償付保費。

「我們既要克服市場化不夠、市場活力不足的問題;又要克服市場化過度、市場規則缺失的問題。」2013年7月21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保險業深化改革研討會」上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是理解本次保險業改革的鑰匙。」一位參會但不願具名的保險公司高管提醒南方週末記者。改革方案獲批的風聲也是在這次研討會上透露出來的,並在正式文件下發之前引發了業界和媒體的數種猜測和討論。

本輪壽險利率市場化改革肇始於2008年在天津濱海新區做的養老險試點,又先後在2010年和2013年3月下發過兩次徵求意見稿。最終塵埃落定的版本中,值得期許的是在幾處配套措施上留出了下一步改革的口子,不過證券公司分析師普遍的評判還是「靴子落定,沒有太超出預期」。

利率的放開,勢必增加競爭、吸引更有效率的資本進入,這亦是本屆政府金融改革最核心的題中之義。保險業謹慎邁出的這一小步,究竟能否拉開一場價格戰的序幕,進而倒逼出保險業的深度變革?

資料來源:公司數據,中銀國際研究。 (曾子穎/圖)

「一成」的改革

這已經比銀行業改革走得更靠前了。

「作為保險代理人,我很歡迎這項改革,因為能有更豐富的產品、更低廉的保費價格、更容易吸引客戶。」起初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李文浩(化名)言談間很是興奮。他是一位從業已有10年之久的資深代理人,管理著中國太平人壽公司一個團隊。

2013年8月2日正式文件出台後,李文浩才發現真正引起他興奮度的「分紅險」並不在改革的範疇之內,有些失望。

保險產品分為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兩大類,後者基本上以車險為主,一年一期,與預定利率的變化沒什麼關係;前者通常稱為壽險,保費價格由預定利率、死亡率、費用率等幾個因素確定。

長達14年的低水平預定利率不變,逼迫著保險業從傳統壽險產品中派生出「分紅險」這個大品種,也就是在用預定利率確定保費價格的基礎上,根據保險公司的投資狀況,客戶每年還能拿到一筆額外的現金分紅,或者將這筆分紅累交到保費之中。

根據保監會2011年的數據,「分紅險」已經雄佔了壽險的八成,「傳統險」則從十年前的半壁江山萎縮到了一成左右,李文浩所在公司如今連一成都沒有了,可本輪保險業利率改革的主體實際上只是「傳統險」。

廣發證券的保險證券行業分析師李聰在傳聞剛起時,就將這次改革點評為「形式大於實質」,並用其做研究報告的標題。在他看來,除了改革主體在產品線上佔比不大,「前端放開、後端管住」的改革思路也注定了不會給行業帶來大的震動。

「後端管住」,就好比央行對各家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管理,最大的目的是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金融消費者的基本利益,換句話說就是保證保險公司有足夠的錢去償付客戶。

最終落地的政策中,傳統險的後端「評估利率」有所提高,從2.5%提高到了3.5%。在這樣的限制下,李聰用一份2年後需要返還客戶1萬元的保單做了簡單測算,如果保險公司把預定利率提高到5%,結果是少收入300元,還要多提出300元的負債。「試問,當今中國保險業所有的公司都還在為償付能力而努力奮鬥的同時,有哪一家保險公司可以進行這樣的價格戰?」李聰在報告中這樣反問道。

「無論理論還是國際經驗來看,保險的利率市場化是必然趨勢。」南開大學保險系教授江生忠說。他並不認為相對審慎的改革就是保守,「像其他改革一樣,確定大方向的同時,慎重考慮改革的路徑和時間」。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已經比銀行業改革走得更靠前了,因為保險預定利率的放開可以跟銀行存款利率的放開相類比,而後者目前還沒有明確時間表。

博弈了六年

改與不改,放與不放,都是難題。

回過頭去看壽險利率市場化之路,已經漫長博弈了六年。

2008年,保監會已經分別在區域和產品上做了兩個小試點。一個是在天津濱海新區內允許養老保險自行決定預定利率;另一個選擇了特殊產品「農村小額人身保險」。

前一個試點,因為需要配套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而該政策沒有得到國稅總局和財政部的支持,無疾而終;後一個試點因為從屬於政策性保險,沒有起到真正的試點意義。

試點三年後,保監會在2010年6月下發了在全國範圍內放開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的徵求意見稿,該徵求意見稿與3年後落地的政策的核心一致,都是放開傳統險的預定利率。

南方週末記者先後詢問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平洋保險等幾家主要保險公司的內部人士,得到的結果是:在當時的徵求意見過程中,只有人保給予了積極支持,其他保險公司均表示了強烈反對。

「我們公司以財產險業務為主,當時計劃在香港上市,迫切地需要擴大壽險的份額。怎麼擴大,只有放開預定利率後打價格戰才行。」人保的一位高級精算師解釋道。

另外三家持反對意見的保險公司,佔據了傳統險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儘管這個市場在不斷萎縮,但卻提供了其他險種無法比擬的利潤率。在保險資金拿去投資獲得的收益率確定的前提下,一個保險產品回報給客戶的利率越低,對保險公司而言,它的收益率自然越高。

「中國人壽每年新保單的內涵價值有六成是由傳統險帶來的,其他大公司的也不算低,它們幾家自然不願意接受改革。」保監會一位內部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傳統險的銷售又主要依賴於代理人渠道,這也是大公司的優勢、小公司的劣勢。

保監會內部同樣面臨著放與不放的難題。放開預定利率,就要擔心價格戰帶來的保險公司的虧損,儘管傳統險業務佔比不高,但是一半以上的中小保險公司尚不

盈利,如果為了搶佔市場份額而參與價格戰,虧損在所難免;不放開?保監會過去五六年來呼籲的保險產品回歸保障功能似乎又成了一紙空話。

「保障功能是保險的基本功能。保險業首先姓保,這是安身立命的基石。」2013年7月21日的保險業改革研討會上,項俊波再次強調了此點。

2007年,經過央行連續6次加息,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重新回到5%,在消費者純粹的保險保障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的中國,傳統壽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顯然是完全喪失了吸引力,市場份額一路下滑。

江生忠教授回憶2.5%的歷史淵源,同樣是與當時的利率水平有關。

1996年之前的高利率時代,保監會並沒有對保險產品的定價進行監管,形成了很多高達8%利率的保單;之後央行一路降息,導致這些歷史保單形成了5%以上的利差損,總共高達2000億元的負債黑洞,至今仍在消化中;保監會不得不在1999年緊急發文,將利率鎖定在了2.5%,遏制了新保單的利差損。

2.5%,是一個再穩妥不過的預定利率水平,因為三年期存款利率多年來也沒有降到過這個水平以下,保險公司收上來的保費即便只是拿去做存款也不會虧損。但穩妥的代價就是,傳統型壽險一路萎縮到了今天不到一成的市場份額。如果保監會意在回歸保障、提高傳統險在壽險中的比例,這項改革不得不做。

最好的時機

此輪改革,需要保險公司讓利給消費者,但也給出了「以量補價」的可能性空間,減少來自大公司的阻力。

2010年的第一次徵求意見稿不了了之時,整個壽險業其實已經處在保費增長個位數甚至負增長的態勢下,獨佔鰲頭的「分紅險」也不能挽救這個頹勢。到了2013年,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對於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用了「非改不可」四個字。

在前述保險公司高管看來,這項改革能在當下推出,也是因為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有金融改革的大背景、有整個行業的危機意識,還有其他改革的配合。

「過去對保險資金的投資領域管得也很死。即便提前放開了預定利率,保險公司也沒有充足的資金去打價格戰,去給客戶提供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保險產品。」

正如中投總公司副總謝平在2013年6月份的金融40人論壇上所言,「壽險業的投資領域如果框死了,長期收益率永遠在5%,那它賣的保單成本必須低於5%,甚至只能是3%,這樣的壽險誰來買?不如自己存款。」2012年,保監會才開始有限度地一步步放開保險資金的投資領域。

保監會此輪改革,需要保險公司讓利給消費者,但也給出了「以量補價」的可能性空間,如此來自大公司的阻力也會減少。

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在2013年5月份的預測報告中就分析:「若只放開傳統險的定價利率,則可以量補價、風險可控。理由一是雖然利潤率會下降,但價格彈性較高,以量補價的概率大;理由二是傳統險主要通過營銷渠道銷售,大多數中小公司未構建起有效的營銷渠道,提高了惡性競爭的壁壘。」

「以更大勇氣和智慧,深化重要領域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這句話,被寫入了項俊波在培訓班研討會的演講文稿中的扉頁。

誰先吃螃蟹

即便是大公司,也不能完全排除參與價格競爭的可能性。

「我覺得很快就能看到中小公司第一個吃螃蟹。我們不行,降價了,老客戶怎麼辦?」太平人壽一家地區分公司的副總表示。他不太擔心傳統險業務被搶走,因為不是他們的業務重點,只佔整個壽險的半成不到了,但他很怕因此流失掉大量的潛在客戶。

主流保險客戶對收益的敏感度高於價格,但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入相對較低的潛在客戶對價格更加敏感。「他們沒多少資金,又想買保險的,就有可能因為價格便宜被拉走。他們不能帶來大的保費收入,但從營銷角度看,是將來的潛在客戶,這是一種吸引並粘住新客戶的手段。」這位副總解釋。

究竟會不會有公司率先打起價格戰,目前只能靠猜。在廣發證券的分析師李聰看來,最大的制約還是「後端管住」的改革思路,「即便有小公司打價格戰,大公司也可以忽略,因為規模做不大。」

「在償付能力計算方式不變、評估利率不放開的前提下,具備打價格戰能力的中小保險公司不多。」但是江生忠教授依然擔心中小公司迫於市場份額壓力去賭,寧可虧損也要搶客戶。「理性的價格戰,能夠優化市場結構、增加市場總量;不理性的價格戰,會帶來保險公司的虧損;沒有退出機制的價格戰,更是行業的一場災難。」

只是,市場是永遠無法預測的。即便是大公司,也不能完全排除參與價格競爭的可能性。前述太平人壽營銷總監就想到了2012年的一個先例:業界老大中國人壽主動出了一款傳統險產品「新康寧」,在不能調預定利率的限制之下,通過調節生命週期表把產品做得比「老康寧」更便宜了,保單一下子多了100萬。

退一萬步講,真的有人第一個打起價格戰了,誰又能坐得住呢?無論大小,每一家保險公司的頭上,永遠都懸著資產總額排名這把利刃。

下一步的口子

發達壽險市場的養老險都有個人所得稅的返還,中國尚未突破。

這次的壽險市場化改革政策,在幾處配套措施上超出了前兩版的「徵求意見稿」,更留出了下一步改革的口子。

在整個壽險業務中連1%的比例都不到的「普通養老險」,被保監會賦予了本次改革中的最高待遇——「評估利率」可以上浮到4%。這樣,普通養老險預定利率的提升空間就更大了。

相比全球發達壽險市場,這恰恰是發展最為滯後的一款產品。根據國泰君安收集的數據,這個在中國傳統險中佔比不到8%的險種,美國的比例是半數,英國的數據甚至是八成。

「發達壽險市場的養老險都有個人所得稅的返還,中國這項政策尚未突破,所以佔比甚微。」2013年7月21日的保險改革研討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明確點出了解決之道:以稅收優惠為突破口。

顯然,保監會在試圖通過市場化改革的傾向性,點出下一步中國壽險業的發展要點,「隨著老齡化和城鎮化的推進,養老險和健康險將是未來壽險發展突破的關鍵領域。」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指出。

在另外一項關於降低最低資本要求的配套改革措施中,保監會希望市場份額能擴大的幾個險種同樣獲得了最高的支持——傳統險中的死亡險、意外險和健康險。

最低資本要求的降低,意味著保險公司可以用更少的錢,撬動更大份額的這幾個險種。在政策發佈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保監會還公佈了這項配套改革釋放出的資本,將有可能發展出4000億元的新業務。

資料來源:公司數據、招商證券。 (曾子穎/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87

法拉利醉男一朝得志炒拍檔

2014-04-17  NM
 
 

 

日前一名法拉利醉男,大鬧中環一幕,成為近日熱論話題。事緣四月五日週六凌晨二時許,今年才三十三歲的BannerSHOP老細蔡寶健(Anthony),駕駛剛落地兩個月、價值逾四百多萬元的法拉利紅色跑車,接載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靚女秘書長梁嘉恩(Yoee),在中環皇后大道中遇到警方路障,蔡拒絕「吹波仔」外,還在現場大鬧一番。他更致電老婆到場幫拖,老婆立即阻擋記者採訪,擾攘一輪,卒之最後要勞煩警方及醫護人員夾手夾腳抬他上救護車。本刊追查下,原來這位醉男,三十出頭便已身家過億,上週還心情靚靚出席各大小宴會,包括他就職仁濟醫院總理的晚宴。不過自他涉嫌醉駕的醜態出街後,網上即湧現不少踢爆他的負面消息,包括太太寫給他的電郵,直斥他在外包養小三,又有自稱是BannerSHOP的股東站出來控訴,指他用厲害手段,將股東踢出公司的黑幕。

上週一中午,記者到油塘BannerSHOP寫字樓找Anthony訪問,但應門的員工表示Anthony不在公司,至於其他問題,他面有難色地表示不欲多說。不過,在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介紹下,記者接觸到BannerSHOP始創人Benny,才發現Anthony早前對傳媒猛sell自己如何由低做起及靠兄弟班發展至今,成為四百多人公司的發達之路,背後原來另有內情。

要查洩密者

據公司職員透露,自從醉鬧中環後,網上便開始流傳Anthony種種不利傳聞,他於是回公司展開捉拿內奸行動。首要是逼員工說出個人facebook資料,然後核對有沒有在網上攻擊他,即使有員工表示已少玩facebook,他仍質疑員工有沒有親友在網上留言,似乎誓要揪出爆料者,「佢成日恃住自己讀過法律,郁嚇就話告人,唓,嗰封疑似佢太太鬧佢包二奶小三嘅電郵,好多人轉載同睇過啦,總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啦!」BannerSHOP一名員工不忿說。對於Anthony的傳聞及風流史,年約四十餘生意拍檔Benny說不願置評,只是一提及雙方合作關係,Benny雙眼便幾乎噴火,他說最氣的是,一手由他及拍檔創辦的BannerSHOP,至今竟被Anthony佔有,而自己和另外兩名創業股東慘被踢出局。Benny回憶,早在二○○一年,他已發覺工字不出頭,便膽粗粗聯同同樣是行街sales出身的Chris及阿Tok,一起創業成立了AIO公司,業務是幫客戶做市場推廣,當中包括禮品及宣傳海報和易拉架等製作,「我哋開頭每人投資八、九千蚊,另外投資埋自己份人工及時間,試過有時無糧出,有時就支到八、九千蚊嘅月薪……」

小本創業

至二○○三年,AIO業績只是一般,為了專注業務發展及集中公司資源,Benny遂將公司改名為BannerSHOP,專攻當時市場少人做的banner及易拉架的生意,經過多年的推廣,包括電視和雜誌廣告催谷,名堂開始打響。表面看是細眉細眼的生意仔,但山大斬埋有柴,想不到一個八、九十至百多元的易拉架及宣傳海報生意,隨著大眾認識及接受,BannerSHOP生意穩步向上,「初頭客人只係酒樓搞宣傳或者大學生搞活動用,到電訊及其他行業鍾意擺街檔,搞到易拉架近年無人不識。」Benny說,生意愈做愈火,甚至父母同仔女搞生日party都用易拉架後,收入隨之滾滾而來。「由以前無糧出,到三名創辦人兼股東月入數萬。」至二○○六年左右,高峰期更以公司名義持有十個自置工廠單位作廠房,及擴充至十二間門市分店的規模,說起威水史,Benny即雙眼閃出自豪的眼神,不過他說福無雙至,原本業務不差的BannerSHOP,因遇上了Anthony,公司及人事即起了很大變化。

澳洲開同名店

大約二○○八年左右,Anthony成為Benny熟客,由於Anthony自中學已到澳洲留學,故他在當地有一點人脈及生意網絡,他遂接了澳洲當地的banner及易拉架生意,之後就找Benny等人做代工,他則從中賺取差價,「佢好和味o架,我哋港幣九十蚊一個易拉架賣俾佢,佢百四蚊澳幣賣出去,佢後來甚至用埋BannerSHOP個名響澳洲開公司,我哋都知道,但見係熟客咪由得佢,無諗過版權問題……」Benny自言他及Chris、阿Tok算是廠佬出身,做生意是講信字行先,不是任何事都要白紙黑字註明,「好似我哋三人股權分配,公司註冊只有我及Chris兩個股東名,但我哋應承阿Tok有二十巴仙公司股份,佢信我哋,所以無任何合約,其間大家合作愉快,數目清清楚楚。」

舊拍檔不懂經營

但Benny說自己的舊式生意手法,想不到合併不久就被人趕出公司。「Anthony一早話想入股,但佢開頭只願投放小量資金就想入股,我哋覺得唔值,所以都拒絕咗好多次,雖然佢有不斷加碼,直至佢話肯合併埋澳洲業務落去,我哋開始有心鬱鬱……」不過Benny辯稱,他們三人不是被Anthony銀彈政策打動,而是被他真誠所打動。事緣二○一○年初,他們及公司被稅局追稅,由於一邊要處理公司業務,另一邊又要應付稅局的窮追猛打,缺乏相關知識下,三名股東均覺情況有點吃不消。就在此時,熟悉公司營運的Anthony以專家姿態出現,免費協助他們處理好稅務問題,加上當時介紹他的準外父張偉球予以協助,張不但是會計界名人,又是太平紳士及擔任過多項公職,令Benny等人對Anthony信心大增。

名人外父幫手

「嗰次佢真係免費幫手,當然張偉球會計師行嗰筆會計師費用有俾足啦,但Anthony教識佢哋好多嘢,加上當時公司處於樽頸階段,三名股東要搵生意,又要管理七十幾名員工,又要應付稅局,心力真係應付唔到,卒之搞到生意上好似停滯咗。」一名BannerSHOP員工說。正因如此,所以當Anthony提出用一千萬現金加其澳洲業務一成生意作購入BannerSHOP五十一巴仙股權時,大家都覺沒問題,「回想當日想法太天真及兒戲,因大家沒找過獨立會計師及核數師來計算公司資產總值,單靠主觀直覺,感覺具專業知識的Anthony是信得過。」Benny稱,自Anthony入股後便升為公司主席,Benny則退居為公司副主席,而Chris及阿Tok就分掌廠房及市場部門的管理,「生意之後有好起來,二○一一年生意額過億元,但我哋三人無再分紅,只係齋攞月薪八萬蚊左右,但沒年尾雙糧,本來唔覺有問題,但之後Anthony不斷要我籤文件,我開始察覺有唔對路。」當Benny追問為何簽大量文件時,Anthony說為了籌備公司上市所需,所以要重組公司架構,一聽公司可上市及自己有機會成為上市公司副主席,Benny自言中了迷魂散似的,面對一大疊英文文件照簽可也。卒之至上月被炒時才恍然大悟,他們懷疑三名創辦人的股權,已被人用重組和合併等財技,最後由四十九巴仙攤薄至二十九點五巴仙,最慘是現在連每月穩定收入都失去,基於雙方協定,擔任公司董事的Benny及阿Tok便不能從事同類行業,對二人而言,這個結果可謂苦不堪言。

找外父理論

對於上月三名公司創辦人突然被炒,Benny聲稱是他在二月時要求查公司賬目所引致,「其實我哋一直要求查數,但Anthony以百般理由推搪,見大家合作出現問題,已叫佢一係買曬我哋啲股份,一係我哋回購佢嘅股份,佢又係一味拖,至二月時,佢又要我簽一千萬貸款文件,之前已借咗二千萬,因公司貸款要由Anthony同我作私人擔保……我唔肯再籤文件及要求查賬,之後就被『解僱』。」眼見一手創辦的公司,落入他人之手,上週Benny聯合另兩名股東,操上張偉球會計師行理論,並要求Anthony的外父張偉球交出BannerSHOP的賬目。此時,剛巧張回到公司,被Benny等人包圍投訴,他尷尬萬分,此時Benny大聲說:「我哋假假哋都係你客仔,無理由唔交代嚇啩。」會計師行職員才說要過七至八日,才將BannerSHOP賬目供Benny查閱,「佢哋又係想拖,之後又大把理由話無得查數……」

名車在手

Benny對於能真正查到公司賬目不表樂觀,「之前Anthony話用公司名義捐三十五萬俾公益金,但實際捐咗幾多我哋唔知,佢上年年中買完賓利,今年二月又買法拉利,佢啲名車同公司有冇關,我都想查清楚,但公司條數一直唔肯俾我哋睇,我而家都唔知仲有乜方法嘞。」本刊查冊過相關資料,發覺Anthony旗下其中一輛名車,是由BannerSHOP子公司名義買入,其餘名車,是由Anthony另外登記的公司名義買入。另外,在BannerSHOP名下一共持有七個工廈物業單位,據Benny粗略估計,單此十個工廈單位,便約市值五千萬,另Anthony與太太合組的公司,則持有君頤峰一個物業單位,現值約三千萬左右。

翻版林峰

Anthony對外形象一直是青年創業家,他過往接受傳媒訪問時,曾自言中三起已不用問父母拿零用錢,人生第一盤生意是賣「龍珠閃卡」,他指當時澳洲華人學生追捧閃卡熱潮,但未必經常回港,蔡便由香港帶閃卡返澳洲轉售。另外,澳洲華人學生分散在不同學校,最愛參加聚會,他就度出搞舞會賺入場費的生意橋。他對外把自己包裝成天生的生意奇才,並聲稱擁有法律及會計雙學位,但Benny直指Anthony曾承認搞過很多生意,但大多沒甚成果,反而他最成功的生意,就是入股他們創辦的公司。另有傳他很想獲得十大傑青的銜頭,故近期熱衷社交圈,由於長得英俊,也有翻版林峰的稱號,在社交圈也頗有異性緣。今次涉嫌醉駕當晚,趕到現場支援的太太張桉瑩,眼見老公同車的短裙靚女梁嘉恩,仍然表現異常淡定,隨後的一星期仍如常伴著丈夫出席各社交活動。對於過往的舊拍檔各項指控,記者多番致電Anthony求證,但他一直沒接聽電話,而位於油塘的公司,則明顯加強了保安,門外也多了保安員站崗。本週二,本刊終於在電梯內遇見他,他卻繼續封口,不作任何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91

沙鋼4年凈利3.5億一朝套現超45億 生意還是無奈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3-01/899685.html

從借殼上市到減持套現,沙鋼集團在資本市場上的態度頗為引人關註。2月24日,停牌近一個月的沙鋼股份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沙鋼集團將轉讓55.12%的股份給9位自然人,轉讓總價45.96億元。

作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鋼企,早在沙鋼集團借殼*ST張銅推動沙鋼股份上市之初,就曾引發市場對其整體上市的猜想,但4年過去,沙鋼集團非但沒有繼續資本市場之路,反而開始減持沙鋼股份的股權。

“沙鋼集團實現部分資產上市時已然錯過鋼鐵行業最好的時代,從那時起,或許鋼鐵主業就已經不是沙鋼的擴張方向了,從上市到減持套現,這也是沙鋼從鋼鐵主業轉移陣地的另一個標誌。”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

套現逾45億

“鋼鐵行業上市公司普遍經營不佳,大部分虧損或保持微利,大幅盈利或扭虧的也多是借助非經營性收益,而鋼鐵股普遍不好,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轉讓股票還能多賺一些。”一位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沙鋼股份2月24日發布的公告顯示,沙鋼集團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作價每股5.29元,向李非文、劉振光等9位自然人轉讓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流通股8.6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5.12%),轉讓總價為45.96億元。

本次股權轉讓前,沙鋼集團持有沙鋼股份75%股份,轉讓後持股比例降至19.88%,但仍然是控股股東,沙鋼集團還表示不排除在未來6個月內繼續減持在沙鋼股份所擁有的權益股份的可能性,並承諾未來6個月內不發生因沙鋼集團主動減持而導致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的情形。

上述轉讓股權協議公告發出後,沙鋼股份25日、26日連續兩日漲停,停牌前,沙鋼股份股價收於6.35元/股,截至2月26日股價已漲至7.69元/股,9位收購股權的自然人中,最少的也有8000萬股,獲益頗豐。而沙鋼集團此番套現獲益更為豐厚。

資料顯示,沙鋼集團在2008年以1.78元每股的價格購買*ST張銅(沙鋼股份前身)的11.8億股,由此持有*ST張銅74.88%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到今日沙鋼集團每股作價5.29元出售,手中股權價值已經是當時的近3倍。

與45億元套現相比,沙鋼股份上市4年的盈利狀況顯得尷尬。2011年,沙鋼股份上市第一年凈利潤2.62億元,同比下降26.69%;此後2012年至2014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270萬元、2824萬元、3556萬元,4年實現的凈利潤總計還不到3.5億元。

坎坷資本路

從不惜重金上市到拋售套現,沙鋼集團在資本市場上的套利足以讓同行眼紅。

去年如首鋼、河北鋼鐵、武鋼股份的業績報表都很好看,但更多只是通過資產置換、資產重組實現了“數字上的盈利”。

事實上,沙鋼集團的上市之路並不順利,上市4年後突然賣掉沙鋼股份五成多股權也令人唏噓。

據了解,早前的沙鋼集團實際上曾多次嘗試登陸資本市場,但均未成功,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沙鋼集團旗下張家港東方制氣有限公司計劃實現部分資產上市,被有關部門否決;2007年,沙鋼計劃洽購遼寧省上市公司淩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借殼上市,但最終被國企鞍鋼取得。

直到2008年,沙鋼集團遇到了需要解救的*ST張銅(全稱高新張銅股份有限公司),不論是出於當地政府委托還是企業做順水人情,在*ST張銅身上,沙鋼集團在負擔職工安置、債務糾紛、註入資金等多方面付出很大努力,並將旗下的淮鋼特鋼股份有限公司置入*ST張銅,後改名為沙鋼股份,恢複上市。

“但從2003年到2011年,鋼鐵行業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沙鋼集團雖然實現部分資產上市,但由於整體行業下行趨勢愈演愈烈,沙鋼股份上市後的經營狀況也不佳,如果早幾年上市,沙鋼集團還能有更好的表現,甚至整體打包上市也不是沒可能。”某知名鋼鐵研究機構咨詢總監對記者表示。

他表示,“近幾年鋼鐵上市公司普遍經營不佳,股價下降、市值縮水,很多公司想了很多措施對上市公司進行調整、提振經營效果,但現在看到效果的很少。”

據了解,2014年國內上市鋼鐵公司普遍虧損,如八一鋼鐵巨虧20.3億元,山東鋼鐵巨虧13.5億元,淩鋼股份虧損6.9億元,中原特鋼2014年的凈利潤為-4489萬元,同比大幅下滑2039%。

“沙鋼集團沒有像其他鋼鐵集團一樣選擇資產置換或重組等方案,反而將股權轉讓,今後如何運作值得關註。”上述咨詢總監表示。

又提轉型

事實上,與其他鋼鐵上市公司不同,沙鋼股份在沙鋼集團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因此沙鋼股份對於沙鋼集團來說並非是重點陣地,目前的套現也許是其價值的最大體現。

分析師邱躍成對記者表示,“沙鋼股份在整個沙鋼集團中的比重並不大,整個沙鋼集團的產能有3000萬噸,而沙鋼股份主要做特鋼,產能在300萬噸左右;總體營收只占集團2485.36億元營收的4.2%;去年沙鋼集團利潤48億多元,而沙鋼股份的利潤總額只有1.16億元。”

沙鋼集團在轉讓沙鋼股份的股權時表示,通過協議轉讓股權是籌集轉型發展所需的資金,引入投資者,有利於協助上市公司制定長期發展戰略。

轉型發展在此時提出,或許並不是沙鋼集團的公關言辭。

雖然沙鋼副總裁季永新尚未回複記者關於套現45.96億元的資金用途,但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可能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用於調整產品結構;一方面用於非鋼領域包括鋼鐵電商、物流等方面的發展。

據記者了解,沙鋼股份在多年的年度財報中都提到了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

而“結構調整”也是沙鋼集團在2014年的主基調,但這一思路短期難以見效,沙鋼股份在上述經營思路下連去年的營收目標都沒有完成,而在整個集團去年2485.36億元的營收中,新產品的銷售額也只有約160億元。

此外,早在2011年沙鋼集團總裁沈文榮就曾表示,今後將把95%的精力用於發展和鋼鐵相關的非鋼產業。

2015年,以轉型升級開頭的沙鋼集團還有更多猜想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27

一朝成戴姆勒供應商 浙江世寶變身資本市場“寵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349.html

一朝成戴姆勒供應商 浙江世寶變身資本市場“寵妃”

一財網 孫銘訓 2015-10-16 20:19:00

一份來自戴姆勒的認可,讓資本市場重新認識了甚少被關註的浙江世寶股份有限公司。

一份來自戴姆勒的認可,讓資本市場重新認識了甚少被關註的浙江世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浙江世寶”,002703.SH)。

得益於戴姆勒公司的采購協議,10月16日,浙江世寶開盤即漲停,引發了資本市場對這家汽車轉向系統零部件企業的關註。

浙江世寶是一家同時在H股和A股上市的民營零部件公司,其主營業務是汽車轉向系統及其關鍵零部件,公司2014年的營業收入為8.11億元,主營業務毛利率為26.69%,其中,營業收入的約13%來自出口業務。

一位不願具名的證券分析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並不是一家核心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平時關註甚少。“但助力轉向系統是汽車的核心零部件,特別是電動轉向器作為未來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的關鍵零部件之一,非常值得關註。”

10月16日,浙江世寶公告顯示,公司在10月14日與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舉行了轉向器全球采購協議簽約儀式。浙江世寶將為戴姆勒旗下的重型卡車提供轉向系統,但雙方並沒有給出具體的采購金額,只是表示:“公司與戴姆勒後續的訂單情況將取決於市場需求,存在不確定性”。並預計“該事項對公司本年度的收入與利潤暫無重大影響”。

浙江世寶也僅僅是獲得了戴姆勒公司的液壓轉向器的供應商資質,而在最關鍵的電動轉向器方面,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浙江世寶2014年財報顯示,浙江世寶旗下子公司杭州世寶的液壓助力轉向器產品,是在去年通過了戴姆勒德國實驗室的試驗。此外另一家子公司——吉林世寶生產的精密鑄件產品通過了奔馳戴姆勒德國實驗室的嚴苛試驗,並因此取得了奔馳戴姆勒的全球采購供應商資格。

而在電動轉向器方面,公司已經成為北汽集團的供應商,今年剛剛開始量產,當然這已經走在了中國眾多轉向器供應商的前列。目前浙江世寶也是國內擁有知識產權最多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

“盡管並沒有具體的訂單數額,但有戴姆勒為其背書,但卻為這家公司在國內業務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上述分析師充分肯定了這份采購的意義。

在主營業務方面,浙江世寶的主要客戶還是國內自主品牌企業,公司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的五大客戶是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伊朗的SAZEH GOSTAR SAIPA CO.和浙江眾泰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上述分析師同時指出,目前資本市場已經給出了這家公司接近200倍的市盈率,現在不宜給出過高的股價期望。在看到浙江世寶在行業快速發展機會的同時,還要註意防控風險。

汽車轉向系統生產廠商一般采取與整車廠商合作開發的模式,如果這家公司不能持續開發出新技術、新產品來滿足整車廠商不斷升級的需求,公司的市場拓展和盈利能力將會受到不利影響。此外這家公司還存在嚴重應收賬款風險(2014年公司的營收占款站營業收入的40.49%)和存貨較高的風險(201年低該公司的存貨占公司總資產的9.62%)。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96

網聯平地起 取代“直連”非一朝一夕

3月31日,支付清算協會官網顯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下稱“網聯”)啟動試運行,首批接入部分銀行和支付機構。試運行期間,將驗證網聯平臺的系統功能、業務規則和風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試運行結束後,將按計劃、分批次安排其他銀行和支付機構陸續接入系統。

據悉,作為首批試運行接入機構,第三方支付兩大巨頭阿里系的支付寶及騰訊系的財付通均榜上有名,此外還有支付的後起之秀——京東系的網銀在線即現在的京東金融支付,且京東金融支付表示已經設置了對接網聯平臺的專項統一接口。同時接入的還有四家商業銀行。

網聯大幕正式拉起,取代銀行直連、收編清算業務已經成為共識,而這也是央行及支付清算協會的目標,但是取代銀行直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網聯的建立僅僅是第一步,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收網”巨頭

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主導的第三方支付市場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一方面迎來更多的競爭者和後進入者,另一方面也高速擴大了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市場占有率。

在過去幾年中,市場擴容、技術發展、政策寬松,天時地利人和讓第三方支付的角色從輔助生活轉變為生活的必須品。

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2016年全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累計發生網絡支付業務81639.02億筆,金額 99.2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53%和100.65%。僅第四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8527.59億筆,金額 31.0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74%和87.79%。

如何評判第三方支付的市場發展?以支付寶為例,近年支付寶除了精心經營線上電商的“雙十一”之外,更多將力量集中於線下的“雙十二”。一位支付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支付寶出重拳推“雙十二”,原因在於線上的流量已經達到了瓶頸期,擴展空間較小,轉而開拓線下,爭奪線下流量。

這樣的龐然大物,監管將如何“收編”管理?巨頭手上握有兩張可能會引起市場波動的牌,第一張是巨量的用戶流量;第二是圍繞在巨頭周圍的海量的金融機構。如何既能夠平穩用戶體驗又能破除以巨頭為中心的清算體系,網聯成為了最好的一把劍。

網聯的到來不可謂不迅速,2016年4月1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建設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清算平臺的議案”,由協會組織發起設立實體建設運營網聯平臺,協會將參與實體公司出資,股東總數不超過50家,投資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

同月出臺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推動清算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共同建設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絡支付清算平臺應向人民銀行申請清算業務牌照。平臺建立後,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應全部遷移到平臺處理。逐步取締支付機構與銀行直接連接處理業務的模式,確保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落地。到2017年1月17日,“網聯清算有限公司”名稱獲得工商局(預)核準,再到2017年4月1日網聯正式啟動試運行,剛好一年時間。

大小各異的支付機構在網聯時代究竟面臨何種市場局面,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清算轉接機構,大型支付機構和小型支付機構在網聯平臺上的業務體驗是沒有區別的,不過,網聯上線本身對不同平臺的影響不同。具體表現在,大型支付機構多已建立了完善的銀行直連體系,且支付成本較低,遷移至網聯平臺後,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之前的優勢便抹平了;而對於小型支付機構,銀行直連的沈沒成本低,遷移至網聯平臺後,節約了新增直連銀行的成本,且抹平了與巨頭的支付體驗差異,更多是利好。

清算牌照門檻高企

被稱為“銀聯第二”的網聯究竟要做什麽?

薛洪言表示,在業務模式上,網聯平臺的運作機制與銀聯相似,支付機構與銀行均接入網聯平臺,通過網聯平臺進行轉接清算,從而逐步取代市場中通行的銀行直連模式。在股權結構上,網聯平臺也與銀聯相似,吸收主要的從業機構為其股東,且股權高度分散,以便保持獨立性。

取代銀行直連成為網聯運行後最直接的影響,被稱為“殺死直連”,並且采取了三步走策略,分別是搭建網聯、備付金集中存管,以及發放清算業務牌照。與其說上述三步的最終目的是殺死直連,不如說搭建網聯、取代直連、備付金集中存款最終是將多個獨立的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中心的清算中心統一“收編”,而未來清算業務持牌經營,是否擁有牌照成為合規與否的邊界線。

《實施方案》指出:“推動清算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共同建設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絡支付清算平臺應向人民銀行申請清算業務牌照”。由此,包括網聯和銀聯在內,都是需要申請清算業務牌照的。

在牌照多方開花的年代,清算牌照究竟是一張怎樣的牌照?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下稱《決定》)明確了清算牌照的申請門檻,即“主要出資人申請前一年總資產不低於20億元人民幣或者凈資產不低於5億元人民幣,且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連續盈利3年以上,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2016年6月,央行發布《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做了進一步細化,比如機構設立的註冊資本金提出了10億元的要求,還對銀行卡清算機構的高管資質數量和行業經驗年限提出較高要求,要求50%以上董事和全部高管都具備專業知識,從業經驗需要5年等。

門檻不可謂不高。薛洪言表示,作為初期專註於轉接清算平臺的網聯,不出意外未來將會申請到一張清算牌照。

本次網聯上線後,給直連模式一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業務要逐步遷移至網聯平臺。一位支付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網聯在改變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直連模式方面進展不會很快,預計需要2-3年。“在這一年的過渡期中,無論是支付巨頭,還是小型支付機構都需要適應新的遊戲規則,並且對現有的支付、清算系統做出全方位的改變。”上述支付人士說。

網聯時代的支付變局,收編清算是應有之意,在破除支付寡頭壟斷方面,以賬戶為基礎的信息流、資金流閉環有望得到新的融通,不同的支付機構之間或將迎來新的賬戶關系,讓曾經依靠市場壁壘建立的單一信息流和資金流在更大範圍內形成流轉、循環,新的市場壁壘將轉向客戶體驗、技術服務以及用戶使用金融服務的成本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84

曾在騰訊工作十年,一朝創業,不到兩年三輪融資,他說他很焦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4/165838.shtml

曾在騰訊工作十年,一朝創業,不到兩年三輪融資,他說他很焦慮
中國企業家雜誌 中國企業家雜誌

曾在騰訊工作十年,一朝創業,不到兩年三輪融資,他說他很焦慮

又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拿到投資。

2017年11月2日,主攻自然語言語義理解的追一科技宣布獲得由創新工場領投,GGV紀源資本、晨興資本、高榕資本跟投的2060萬美元B輪融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複加入追一董事會擔任董事。

《中國企業家》第一時間采訪了李開複。他說,此前創新工場投資了40多個人工智能項目,唯獨沒有投到自然語言方面的公司,感到有些遺憾。所以當他接觸這家公司後,從評估到確認融資只花了幾周時間。

他還分析道,追一做的不是一個通用的自然語言理解,而是非常務實的把深度學習和搜索技術兩種技術結合在一起,針對真實用戶解決問題。他很看好這個賽道。

相比李開複的興奮,追一科技創始人吳悅在鏡頭前有些拘束,他不是很習慣面對聚光燈。

一年多以前,他還是騰訊歷史上最年輕的T4級技術專家,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TEG)搜索部門的負責人,帶領著幾百人的團隊為騰訊的微信、QQ、騰訊視頻、新聞客戶端等產品提供搜索功能和推薦算法支持。而現在,他是追一科技的創始人兼CEO。

這家AI對話機器人公司,主攻自然語言語義理解,從智能客服場景入手,通過為用戶提供咨詢解答的方式,逐步延展至整個企業服務場景。與行業內此前運用的關鍵詞匹配+搜索,並根據文本相關性進行排序的對話機器人相比,追一科技的產品將語義理解與深度學習算法結合,使識別的準確率等指標都大幅提升。成立一年多,他們相繼拿下了滴滴、招商銀行信用卡、攜程、ofo等許多重量級客戶。

這也讓它獲得了資本的青睞。除了剛剛確認的2060萬美元B輪融資,2016年初和9月追一還分別獲得晨興資本、高榕資本等兩輪融資。吳悅向《中國企業家》透露,2017年6月決定啟動B輪融資時,幾乎差不多叫得上名的基金都聯系過他們。

作為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專家,以及人工智能的“布道者”,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複曾看過很多自然語言處理的項目,但他發現,不少項目只是貼著人工智能的標簽,用的卻是二十年前的技術,他此前也就未在這一領域布局。

2016年底,當采用“深度學習+搜索技術”的追一科技進入他的視野後,李開複很快就表達了投資意向。2017年9月,追一科技被他拿來作為“AI+移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的成功案例,“我們投資的追一用AI取代客服,重大客戶調查顯示,追一的產品Yibot準確率96%,而人工客服準確率是85%,每個客戶用上這種技術就能取代1000個客服。”

在李開複看來,追一科技擁有對中美印等國2000多萬客服人員進行替代的潛力,甚至有可能成為市值超1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

但這一切並沒有讓吳悅感到輕松,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不僅有巨頭在滲透,還有創業公司來勢洶洶。而吳悅內心也很清楚,“將AI產品落地是一件挺苦的差事,沒有什麽捷徑”。

苦差事

就在吳悅開始創業時,滴滴正尋找新的智能客服供應商,替代此前效果不太好的供應商的產品。

得知消息後,吳悅迅速與滴滴取得聯系。為了獲得一個測試的機會,這位此前從來沒有做過銷售的工程師,跟同事半夜12點從北至南幾乎穿過整個北京城,當面溝通客戶需求。滴滴答應,“你們可以來試一試”。

但此時追一還沒有成型的產品方案,他們所擁有的只有團隊十多年的技術積累,要想替代掉此前的供應商,追一必須展現出明顯的優勢,但他們的第一個版本,一切完全要從0開始。

為了摸清楚客戶的需求,CTO劉雲峰索性直接坐在了滴滴客服中心辦公區里面,“就像他們員工一樣,給我分個工位,和他們一起辦公甚至一起開會。”

劉雲峰到一線客服旁邊,學習他們怎麽樣操作,怎麽樣回答,一待就是一個星期,他直觀感受到了滴滴客服中的痛點所在,也從中總結出不少規律。

對客戶需求明確後的團隊在深圳的辦公室里開始加班加點。按照約定,端午節後第二天就要向滴滴提交方案,但有個小問題還無法解決。結果撞上了辦公樓搞消防演習,空調全都被關掉。6月的深圳,氣溫已經攀升到了30多度。十幾個人就在又吵又熱的辦公室,大汗淋漓地討論方案。不久,追一正式推出對話機器人Yibot。

在滴滴,與競品第一次PK,Yibot的準確率達到85%,比此前的版本提升了10個百分點。7月,追一開始小流量的測試,不斷優化調整,引入深度學習算法,準確率逐漸達到客戶要求的90%,跑了4個多月後產品最終落地,被滴滴正式接受。

也是在滴滴的項目中,追一將互聯網基因充分發揮,方案提供給客戶後,一直不停的叠代更新算法,同時與滴滴的團隊定期進行技術交流。高榕資本合夥人嶽斌的感受是,他們幾乎每隔兩三個星期就能做出新東西來,而且少有他們這樣的技術公司在A輪階段就前瞻性地考慮商業化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追一在提供給滴滴的系統中,加入了輿情分析、情感分析、新知識庫運營等一系列模塊,將客戶服務中心從接納用戶的吐槽、詢問等成本中心,變成了直接面向客戶的用戶研究中心。

智能客服產品的落地,也讓吳悅決定放棄另一個業務——企業智能廣告助手,它可以依托先進的算法,提升企業廣告在各大廣告投放平臺中的投放效果。這其實是吳悅一直想嘗試的方向,在他看來,這樣可以使公司相對容易獲得現金流,也是他最有把握的事。但早期跟投資人聊時,投資人覺得廣告這件事太小,不甘心的吳悅提出一定要做廣告,同時做對話機器人。

雙線並進。追一在滴滴進行小容量測試的七八月份,廣告業務也賺到了一些錢,但此時吳悅也看到廣告業務的天花板。在晨興資本合夥人程宇看來,“廣告業務的確成長空間有限,而且會分散創業團隊註意力,要堅決地去掉廣告業務,把全部精力押註在一個未來的更大的事情上。”9月,吳悅決定關掉廣告業務,在企業智能服務上全力以赴。

隨後的一年里,追一與ofo、攜程、小米、美團、餓了麽、招商銀行、國美電器等達成合作。然而每一個客戶的獲得,都意味著前期多次的溝通、艱難獲得的測試機會、耗費很大精力的測試以及實施。

對於吳悅而言,商務拓展是個不小的挑戰。2016年底,追一跟進一個金融項目,今年7、8月份進行招投標,這時吳悅才發現之前的銷售不給力,對客戶的需求沒有足夠的理解,客戶也沒有對追一的產品優勢有足夠的認識。

吳悅馬上跟客戶高層領導去溝通,但此時主要的流程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後續的彌補基本沒有什麽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下子認識到銷售的過程應該怎麽去管理,對銷售有了一些感覺,幾個很關鍵的節點,前期跟客戶的溝通非常重要,整個測試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之後測試結果的落地,再到後面更深度的溝通,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吳悅反思。

他也在盡其可能的開拓著外部的資源,在創新工場的投資流程還沒有走完前,吳悅就向李開複發去了幾個請求,第一件事希望李開複幫忙說服一個候選人加入,另一個就是希望他給追一介紹大客戶。

抉擇

從追一所在的寫字樓向西南遠眺,能清楚地看見直線距離1.5公里的騰訊大廈,即便步行過去也只需要20多分鐘。但這條路,吳悅走了幾個月。

離開騰訊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吳悅2006年碩士畢業後就加入了騰訊,到2016年初決定離職創業,他在騰訊差不多待了十年。

剛剛進入騰訊時,他恰好趕上QQ空間進入快速叠代時期,這個產品當時在騰訊內部備受重視。除此前的純文本內容外,騰訊開始鼓勵用戶上傳照片等多媒體內容,這直接導致了數據量的幾何級的增加,加上此前對於底層設計面臨的壓力估計不足,速度開始變得非常慢。騰訊決定搭建一套適合互聯網業務發展的存儲技術架構,吳悅成為了這一項目最早的三四個創始員工之一。

這一件事,吳悅做了五年,他們搭建起來世界級的存儲架構,最後管理的數據規模接近1EB(約合10.7億G),幾乎達到全球領先的水準。團隊也擴張到三百多人。

正是因為這個項目,吳悅在2011年成為騰訊T4級技術專家。這幾乎是一個工程師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級別,它不僅需要在某些技術領域有著開創性的貢獻,也需要主導過公司級的重點項目,可以說是百里挑一。而吳悅“跳級”升至T4時,只有28歲,這一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2011年底,騰訊負責搜索業務的高級副總裁吳軍萌生去意,按照公司的安排,吳悅帶著三十號人轉做搜索。

但在2013年9月,騰訊將搜索業務賣給了搜狗。吳悅選擇留在騰訊,他將騰訊內部的搜索業務以及搜索周邊技術產品進行了整編,接過來了騰訊微信、音樂、視頻等產品的搜索業務,成為了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的部門負責人,升到部門經理。

QQ空間、微信、搜索、網絡硬盤、遊戲、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等等產品他都帶著團隊服務過,看著他們一鳴驚人,抑或是淪為棄子,他偶爾也在心里想,“我們的技術在外面到底有沒有價值?服務了這麽多很牛的產品,有沒有可能服務騰訊之外的那麽多企業,能不能用技術服務好它?”

2015年,吳悅開始將關註的焦點放在智能計算,跟同事一起發起成立了騰訊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這在當時被認為是騰訊在AI領域最早的布局之一。

他清晰感覺到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逼近。AlphaGo在歐洲以5:0的絕對優勢擊敗了歐洲圍棋冠軍樊麾。在他看來,就像2011年的雲計算、2013年的大數據創業機會一樣,“AI將是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

就在這時,經人介紹吳悅認識了晨興資本合夥人程宇。2015年底,吳悅帶著BP去了晨興資本接受項目過會。晨興資本創始合夥人劉芹問他,“你為什麽不先辭職再去創業?”

吳悅還沒有徹底想清楚。離開騰訊,放棄的不僅僅是300名工程師組成的AI部門負責人的職位、數百萬的年薪和期權,還有穩定的環境和大平臺。拋卻所有這些投向一片未知,是否真的是正確的選擇?

但此時創業的熱情已經無法被澆滅,“我當時就想,如果我這個時候不出來,再也沒有機會出來了。不出來可能會一輩子後悔。”

2016年3月,吳悅正式提出辭職。騰訊高級副總裁、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盧山看到他去意已決,支持了他的決定,“你是心魔,心魔要度才行。”

4月,入職騰訊滿十年後的第二個星期,時任騰訊技術職發會技術研究通道負責人、T4級技術專家的劉雲峰也正式從騰訊離職加入追一科技,擔任聯合創始人、CTO。“我們服務了很多項目,但很多東西想要做大,還是要自己站出來,才能夠把握方向。”

此外,原騰訊搜索部門產品技術總監汶林丁擔任追一的產品負責人。從事人工智能科研工作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楊振宇也被邀請加入,成為首席科學家。

2016年4月1號愚人節,吳悅來到自己的新辦公室,其他同事還沒有就位,只有自己和兩個實習生。

吳悅卻沒有絲毫的落差感,反而有些“盲目樂觀”。“在騰訊里見了很多業務,一年上百億、幾十億,至少是十幾億的收入,你會覺得賺錢是挺容易的一個事情。所以我們真的很樂觀,覺得就是出來賺錢的。”

吳悅盤算著,“光是做廣告應該很快就有幾千萬的收入,我們那時估算2016年底至少要做3000萬~4000萬的收入。非常的盲目樂觀。”

而真當公司業務開始運轉起來,他才發現,並不是那麽簡單。

吳悅坦陳創業後比在騰訊時焦慮很多,“我一直焦慮的事情是公司到底能不能持續快速增長。要怎麽拓展客戶,技術能不能在市場上領先,團隊規模擴大的時候,企業文化會不會崩盤,人員會不會流失,以前在公司里面根本不用考慮這些事情。”

與巨頭共舞

智能客服行業部分產品與公司

智能客服行業部分產品與公司

過去一年,追一跑出了不錯的成績。如果說他們有什麽核心優勢,那就是“最早把深度學習用在Bot(虛擬機器人)客服場景的一個公司。”

據吳悅介紹,2013年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領域開始引入深度學習算法時,他們就嘗試將深度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相結合。一年前,追一的Yibot采用深度學習算法,與此前這一領域的公司相比,識別的準確率獲得提升。

在技術算法上形成的“代差”讓劉雲峰有了很大的信心,“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那些歷史廠商,和我們相比是有代差的,已經不會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是正在來的路上,或正在轉型的路上。”

盡管掌握了一定的時間差,追一也沒有放慢技術叠代的速度。“我們現在用的深度學習模型和一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我們線上更新了七八個模型,線下實驗的數量,估計要乘以10。”劉雲峰說。

這樣的技術優勢也讓投資人很興奮,嶽斌去年夏天見到吳悅時,一聽就明白了其中蘊含的意義,倆人中午見面聊過一次,當天晚上這位以風格穩健聞名的投資人就開始與吳悅談具體的投資條款。

“技術先進、工程化能力強、商業化能力優秀”是嶽斌界定一個好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標準,他尤為看中前兩者的能力。

而工程化能力本身就是追一的優勢之一。在騰訊的十年,吳悅和劉雲峰帶領的工程師團隊完成了許多項目,2015年底騰訊組建AI團隊時,吳悅就是300多人工程師團隊的負責人。

有次,嶽斌與BAT其中一家做智能客服的朋友一起吃飯,他被告知,有一家創業公司叫追一做的很好,在貝貝網項目的訂單上,他們輸給了這家創業公司。“追一就是我們投的公司。”嶽斌滿是自豪。

他聯系吳悅,“在這個案例上,我們把巨頭給幹掉了,相當不錯。”吳悅回複他,“還有另外一個BAT級別的巨頭。”

盡管從智能客服切入,但吳悅想要做的不僅如此。吳悅把企業的服務劃分成四個層面:客戶服務、產品服務、整個企業的服務以及通過客戶服務實現營銷等更多價值。

以追一未來重點布局的金融行業為例,第一個產品就是傳統的客戶服務中心,通過AI提升整個中心的效率和服務水平;第二個產品,追一將會推出銀行業解決方案、證券基金解決方案等等。

在銀行業解決方案中,吳悅舉例說道:“銀行可能有一百多種功能,通過手機APP是沒有辦法觸達,根本不知道從哪里找,我們的方案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觸達,把銀行這麽多功能、產品服務通過智能交互的方式,或者是智能服務的方式給用戶展現出來。”

也就是說,它將不僅僅解答問題,也可以協助客戶解決諸如查詢余額、轉賬等問題。“這些事情都可以通過助手的方式去做的,也就不再需要APP和手機銀行。”吳悅分析,“如果我們想的更遠一點,以後每個企業應該都有一款專業的智能助手,它將可以處理所有的企業服務的事情。”

在李開複看來,追一科技處在一個不錯的賽道之中,在中國、美國、印度這三個國家中,就有2000萬客服人員,未來5-10年幾乎全部可以用機器人取代,如果一個人的成本按照2萬美元計算,將是一個近4000億美元的市場。“未來追一可以從文字客服走向語音客服,從線上客服走向新零售的線下客服,可以從中國走向世界,可以從客服走向市場、品牌、銷售等等,賽道非常長。”李開複說,“他們有潛力做到超級獨角獸。”

盡管比想象中要難,但從5個人到90多人,從方向不明到戰略清晰,又接連落地標桿客戶,吳悅覺得追一正在沿著預期發展,“至少未來一年的路能看的很清楚。等到明年這個的目標完成之後,再看看後年的目標是什麽,一步一步走。”

追一科技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22

阿占厭扮女人:原來仲有人笑Donald一朝得志 險遭炒魷

1 : GS(14)@2017-04-28 02:11:01

■Donald(左)與少爺占於15年前組成搞笑組合艾粒。



艾粒成軍15周年,下月在麥花臣舉行「艾粒拾伍年開光大典」紀念騷,甄子康(少爺占)和唐劍康(Donald)回顧15年搞笑生涯,總是有厭和倦的時候。早前艾粒接受「蘋果動搞作」訪問,少爺占說:「有一刻真係唔想再扮女人,因為之前扮得太多,直到舊年再扮番,先發現自己原來係鍾意扮女人,哈哈。其實心底嗰句係,自己諗通咗,發現原來咁多年都仲有人會笑,所以就豁然開朗,繼續扮喇。」



■艾粒出道至今,經常扮女人引大家笑。

■少爺占(右)指自己消化負能量情緒的能力很高,要不是這樣,很難當搞笑組合。

■少爺占太太14年誕下兒子。

陳輝虹鏟鑊甘

Donald回想當年的人生低谷,是初入行的時候,俞琤和陳輝虹都落令要炒他,他說:「我人生最低潮,但又係最好嘅反彈位,就係我年輕時,個人升職之後就一朝得志,淨係會播自己鍾意嘅歌,唔得全面,TY(俞琤)聽完,就話『呢條友唔得呀,炒咗佢啦』,係其他同事支持我留低。」Donald續說:「我之後見返陳輝虹先生,我有同佢講多謝,因為如果唔係佢兜口兜面鏟我一鑊甘,我係唔會識長大。」


唔夠瞓會爆喊

艾粒訪問中自揭「死穴」,少爺占會因為睡眠不足爆喊,Donald最討厭人笑他矮,Donald說:「我成日覺得佢地係背後叫我矮仔,你哋唔會明,啲新人又唔尊重我,叫我矮奴!」少爺占聞言笑至人仰馬翻,他說:「唔好講笑,之前陳可辛都講過,成日覺得人哋笑佢矮,而呢樣嘢係令佢造成好大壓力,所以你唔好諗,去醫醫佢。」拍檔可能是一生一世,一切可以重來的話,他們都會選擇對方,Donald說:「我覺得少爺占係個快樂天使,佢會令身邊嘅人好開心,如果未同佢拍檔過,我一定會揀番佢,但因為我已經試過,所以可以留畀大家試吓,享吓呢個福。」採訪:倩宜攝影:沈健程髮型:Johny Wu@hair corner化妝:Krisie Wong場地提供:BALLROOM



■Donald(左)與少爺占於15年前組成搞笑組合 I Love You Boyz(簡稱艾粒)。

■二人最近馬不停蹄為下月舉行的「艾粒拾伍年開光大典」紀念騷宣傳。

■兩位笑匠坦言自己人生也有低潮期。


■少爺占與Donald也指於這15年間,被對方拯救過無數次。

■Donald表示最憎被人取笑其身高,他還指有新人曾叫他做「矮奴」。

■少爺占指幸好自己消化負能量情緒的能力很高,要不是這樣,很難當搞笑組合。


■Donald透露自己曾被俞琤下旨解僱。

■Donald感激當年有份下令解僱他的陳輝虹,並指若不是對方當年的當頭棒喝,自己不會成長。

■經常於幕前反串扮女人的少爺占,直言有一段時間厭倦了扮女人。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26/200014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