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險投資再鬆綁


2013-10-21  NM  
 

 

從投資比例限制過渡到大類比例限制,放開前端,管住後端,保險行業監管態度

轉向風險管理

◎ 本刊記者 王申璐 文wangshenlu.blog.caixin.com 實施大類比例監管,不再針對 具體的投資品種設置投資比例限制,是保監會為保險資金投資鬆綁的又一重要舉動。

9月30日,保監會向各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徵求意見稿) 》 (下稱《通知》 ) 。接近保監會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通知》正式出台的時間尚不明確,還需要整理各方意見並修改,但離正式推出已經不遠。

10月15日,徵求意見結束。 “業內都是支持和讚成的,大類比例監管符合市場化改革的大趨勢。現在的反饋意見都希望保監會進一步明確範圍以及對政策延續性提出看法,包括如何應對等問題, ”一位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取消具體投資標的比例限制,只滿足大類比例,保險公司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曾多次表示,目前保險資金運用“能放開的都已放開了” 。除了不能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 ,保險資金可投資的範圍幾無限制,可投資的資產比例也被業內人士認為較寬鬆。

“放開前端、管住後端,這反映了保監會的監管態度已經發生轉變,現在都轉向到風險管理了。 ”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的一位人士表示。

隨著保險行業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提升保險業風險防範意識和水平更顯重要。10月15至16日,保監會在北京香山召開保險機構投資風險責任人培訓會議,有170余名保險機構風險責任人和有關管理人員參加。

“培訓會主題有二 :一是強調落實保險公司的風險責任人制度,二是對理財產品、信托產品等投資品種的風險變化及應對措施進行專業培訓和學習。 ”一位與會的保險公司人士說。

放開前端

“實施大類比例監管,對保險公司來說 確實可操作空間更大了,比如持有股票或股權投資的倉位,現在理論上都可以達到30%。 ”另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人士認為。

按照此前的規定,保險公司投資證 券基金及股票的比例合計不超過上季末總資產的25%。據保監會的統計,保險公司對這一類資產的投資實際比例連10% 都不到,這和當前的市場行情也有一定的關係。

《通知》顯示,保險投資資產將劃分為流動性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和其它金融資產五大類資產,其中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其他金融資產、境外投資的賬面餘額,分別不高于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30%、20%、15%,而流動性資產無總量控制。

“以前投無擔保債還是有倉位限制,大類比例監管實施之後,理論上給更高比例的無擔保債投資打開空間了。 ”上述保險資管公司人士說。

但為了滿足保監會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一般保險公司並不會貿然大幅提高對無擔保債或其他單項 投資的比例, “因為保監會對無擔保債的資產認可比例比較低,對資本的約束比較強,理論上可以多投了,但不一定真的會多投。 ”另一位保險資管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也有保險業投資人士認為,把股票、股票型基金等上市權益類資產及股權投資基金等未上市權益資產放進“權益類資產”進行大類比例監管,實際上上市權益類資產或未上市權益資產可投資的比例被變相小幅降低了, “因為有些保險公司以前這幾類資產加在一起的投資比例肯定已經超過30%了。 ”從其他單項投資項目的比例上限來看變動不大, “比如其他金融資產類里的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比例上限還是20%,不動產類資產的比例上限也還是30%。 ”上述人士說。

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徵求意見期間保險公司希望《通知》就一些問題 更加明確,比如一些限制投資的領域該如何歸置在大類資產中,一些新出現的投資品種比如國債期貨能否投資等。

在2013年7月保監會舉辦的保險業深化改革研討班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就曾提及,計劃放開延續多年單項投資資產的“比例監管” ,實施大類比例監管。這和國際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政策方向一致,比如美國、德國、韓國等均採用對大類資產及單個高風險資產制定監管比例,比例監管僅作為償付能力監管等“後端監管”的輔助手段。

“完全取消比例監管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多位保險資管公司人士這樣認為,目前英國、日本等國就沒有比例監管的限制。

項俊波此前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 說 : “下一步,按照完全的市場化改革,所有比例都要取消,但是目前步子不會邁得那麼大。 ”“實際上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現在放得很開了,和其他地區尤其是東亞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的比例監管也算是比較寬鬆的。 ”多位業內人士說。

雖說表面上看來還有一些行業限制,比如債權投資計劃目前限定只能投資基礎設施領域,但實際上行業限制對保險資金運用幾乎沒有約束力了,此前對投資品種的放開更為重要。 “現在通過各種資產證券化的產品,通過信托計劃、資產管理等產品實際上可以投資各行各業了。 ”保險資管公司人士表示。

項俊波說,保監會正在研究,凡國家不禁止的行業,保險機構均可進行投資,支持保險資金投資于新興戰略性產業,服務于國家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

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的一位人士表示 : “這塊政策目前還在不斷完善當中,比如拓寬債權投資計劃行業範圍,不再限定基礎設施領域,取消非重大股權投資的行業限制等。 ”目前看來,保險資金運用受限制的地方在於還不能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和PPN,保監會也曾多次表示正在研究放開這兩項品種的投資。

“中小企業私募債規模比較小,對保險資金運用的整體影響不大,可能對個別保險公司的投連產品有些影響。隨著近兩年PPN 的快速發展,PPN 的發行主體信用相對私募債發行人更好,發行規模也更大,因此更吸引保險資金投資。 ”上述保險資管公司人士指出。

接近保監會的人士認為,暫未放開對中小企業私募債和 PPN 的投資,並不一定認為其風險高、不能投資,只是監管層有自己的節奏, “如果每出一個新的投資品種,保監會就發一個文說保險公司是不是可以去投資,就太亂了。 ”“對於一些高風險資產的放開,也需要考慮時機是否成熟,比如保險公司現在還不能投資創業板股票,因為市盈率太高了,保監會害怕保險公司進去之後吃虧。 ”接近保監會的人士說。

直面風險

在10月15日召開的保險機構投資風險責任人培訓會議上,陳文輝指出,目前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面臨嚴峻的形勢, “主要表現在投資能力及風險管理能力不足,資產負債匹配壓力不斷增加,道德風險與利益輸送風險正在累積,地方融資平台等風險隱患不容忽視等方面。 ”隨著保險資金運用的市場化改革逐漸深入,保監會參照香港資產管理公司的“持牌人”制度,建立保險公司“風險責任人制度” 。2013年2月,保監會發佈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 ,對保險機構投資業務實施牌照化管理,保險公司需要統一向社會公佈每類投資資產的風險責任人,落實追責制度。

“風險責任人制度是和以前明顯不同的,目前還在推進中, ”一位保險資管公司負責人表示, “這是個很好的制度,以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都由風險控制部門或首席風險官來負責,但實際上風險管理並不是一個部門或一個人的事,而是多環節的把控,責任非常明確,為風險管理加強了多項保障。 ”這次保險機構投資風險責任人培訓會議,除了強調保險行業、保險公司要適應新業務發展,加強內部風險控制,還強調對風險責任人的能力建設。

“風險責任人除了具備保監會要求的資格,還要真正具備業務能力,才能真正承擔風險責任。未來對風險責任人的要求可能還會學習香港,必須經過專 業考試才能擔任此職位。 ”上述人士說。

此外,陳文輝強調,保險資金運用監管要從資產負債匹配、信息披露、內部控制、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等方面強化資金運用的“事中監管” 。

比如保監會以後會加強非現場的監管,通過問卷等形式收集信息,瞭解保險公司投資運作過程中的問題,並針對 不同類保險公司分別加強現場監管,使得監管更有效率。

“其實保險資金投資放開後,要防風險也沒有太多複雜的方法,就是盯住資產,看看你的錢去哪了。 ”陳文輝此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保監會從資產認可的角度來加強風險監管。

“比如對一些有擔保、有質押的,資產非常好的債權投資計劃,債或者類似于債的固定收益類的資產,我認為風險可以把控,這樣的投資認可資產肯定要提高,但一些投資產品你都看不出來資金到底去了哪個標的,這部分認可資產一定得低一些。 ”陳文輝說。

保險資管人士指出,通過對保險公司資本的約束,限制投資高風險資產,如果保險公司投資了大量認可資產比例低的資產,就會導致其資本不足,償付能力充足率不符合監管要求。 “保監會規定,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監管水平的,就要採取限制投資的措施。 ”接近保監會的人士透露,實施大類比例監管未來可能會和對保險公司的分類監管相結合,比如符合一定資質的保險公司才能投資某幾大類資產。

“和以往不同,從最近幾年保險資金運用類的規定可以看出,監管層每一項政策都給未來留了足夠的口子,各項政策可以相互協同,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轉變。 ”一位保險公司高層人士表示。

陳文輝曾表示,保險資金運用完全放開之後,對保險公司和監管層的壓力都很大,監管層更具憂患意識,因此也存在很多憂慮, “一些投資帶來的損失是真真切切的,這些損失如何處理?”他認為,目前看來,從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和投資能力,從監管能力來看都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當前面臨很多新問題。比如保險公司做不動產投資或債權投資計劃經驗都不足,以往長期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配套。

“之前泰康資產等九家保險公司參與中石油油氣管道工程的股權投資,中石油的人說我們這個資產非常優良,為什麼要用固定收益的交易方式?其實是因為我們不懂,談個每年的固定收益更加穩妥。 ”一位保險業投資人士表示。

中國保監會對各項保險投資資產的比例限制改革前後對比

改革前

■ 流動性資產: 不低於上季度末總資產的5% ■ 無擔保債券: 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20% ■ 證券投資基金: 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

的15%

■ 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 合計不超過上季

度末總資產的25%

■ 境外投資: 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15% ■ 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 不超過上季度

末總資產的10%

■ 未上市股權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等: 合計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10% ■ 不動產: 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15%

大類比例監管改革後

■ 流動性資產, 包括現金、 貨幣型基金、 活期存款、 通知存款、 剩餘期限不超過1年的政府債券和准政府債券、 逆回購協議等:

無總量控制

■ 固定收益類資產, 包括普通定期存款、協議存款、 具有銀行保本承諾的結構性存款、 剩餘期限在1年以上的政府債券和准政府債券、 金融企業 (公司) 債、 非金融企業 (公司) 債、 債券型基金等: 無總量控制■ 權益類資產, 包括股票、 股票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等上市權益類資產, 以及未上市企業股權、 股權投資基金等未上市權益類資產: 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30% ■ 不動產類資產, 包括基礎設施投資計 劃、 不動產及不動產投資相關金融產品, 以及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 等境外品種: 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30% ■ 其他金融資產, 包括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支持證券、 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證券公司專項資 產管理計劃、 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項目資產 支持計劃、 沒有銀行保本承諾的結構性存款等: 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20%

資料來源:中國保監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85

央行鬆綁上海自貿區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427

人民網與財經網站華爾街見聞報導,央行上海總部2月26日上午召開政策發佈會,發佈上海自貿區外幣利率市場化政策,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將放開區內300萬美元以下外幣存款利率上限。該政策將於3月1日起實施。

早在2013年底發佈的「央行30條」(即《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即「央行30條」),在「穩步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部分,就已經提出「在條件成熟時,放開區內一般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此次出台的細則一項重要內容是將放開300萬美元以下外幣存款利率上限。上限放開後,上海自貿區將在全國率先實現外幣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在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上先走一步。

在區內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是指對自貿試驗區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上海地區金融機構對區內居民小額外幣存貸款自主定價。

本次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僅面向自貿區內居民,具體包括在試驗區內依法設立的中外資企事業法人(含金融機構)、在試驗區內註冊登記但未取得法人資格的組織、其他組織、境外法人機構駐試驗區內的機構以及在試驗區內就業一年以上的境內個人。

在外幣存款利率上,等值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利率目前已經完全市場化,而300萬美元以下小額利率受上限管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2000年,我國開始啟動外幣利率市場化,其中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以上大額存款利率開始。2004年,央行進一步宣佈,央行不再公佈美元、 歐元、日元、港幣2年期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改由商業銀行自行確定。也就是說,國內對於外幣利率的管制,主要集中在小額外幣、短期限(一年內的)的存款利率。

不過,據瞭解,目前在境內,多數銀行的存款利率並沒有用足上限,也就是說,放開利率上限影響或不會馬上體現出。以美元為例,活期存款利率上限為1.15%,一年期上限為3.0%。以中行為例,該行目前的美元活期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則分別為0.05%、0.75%。

「放開自貿區內一般賬戶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其意義有限,因為外幣在境內存款利率所受限制本身就少,利率市場化核心在於人民幣存款利率。」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內,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細則還有望迎來一批集中釋放。

中國人民銀行曾在2013年12月2日出台《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其主要目標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建立可複製、可推廣的金融管理模式」。《意見》分為7個部分,分別是「總體原則」、「創新有利於風險管理的賬戶體系」、「探索投融資匯兌便利」、「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深化外匯管理改革」和「監測與管理」。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表示:「這些細則不會一起推出,而是本著先易後難的節奏,成熟一項就推出一項,『兩會』前夕,還有一些細則有望公佈,包括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綜合改革、跨國公司資金池業務、國際貿易結算、利率市場化等。」

不斷落地的細則也使得上海自貿區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已經在逐步增加。據公開報導的數據顯示,外資企業入駐自貿區的速度正在加快,目前已經有超過400家外資企業入駐上海自貿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81

南寧打響政府救市第一槍?正式下文「鬆綁」限購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283

有關限購鬆綁的小道消息不斷傳來。有消息稱溫州、長沙、杭州、天津等多城市在醞釀鬆綁限購,但未見正式文件出台。正式打響救市第一槍的是廣西南寧。

按照南寧市房管局近日在其官網發佈的文章,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若干政策規定》的有關規定,結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發展推進方案》精神,從2014年4月25日起,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內的北海、防城港、欽州、玉林、崇左市戶籍居民家庭可參照南寧市戶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寧市購房。

第一份官方救市文件?

新華社消息,這是第一份由官方正式發佈的限購調整文件。此前相繼傳出了溫州、長沙、杭州等多城市在醞釀鬆綁限購,最後都被闢謠。就在28日,天津濱海傳出將實施差別化限購,只要濱海範圍內無房即可在新區購房,但也並沒有正式文件出台。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南寧「鬆綁」限購,本質上並非消耗庫存。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地位很明顯,要戰略思維考慮如何實現人口、資金等資源的合理配置,並加快經濟區熱度的提升。因此,南寧限購政策鬆綁更注重於解除行政枷鎖,釋放該經濟圈內的購買力。

高盛高華證券認為,限購放鬆並不足以重新恢復行業的供需平衡。因為對交易量的影響取決於投資者對房價上漲的預期,然而房價攀升似乎與迄今一直房價上漲的經濟改革背道而馳。如果這並非政策鬆動的預期交過,那麼其提振交易量的效果可能是暫時的。

房產評論員、全國房地產商會理事李驍在微博上表示:南寧房管局做法實則談不上鬆綁限購,城市一體化戰略比限購調控政策更為久遠,就算是變相刺激樓市也不為過,任何政策都不應該呆板一成不變,這也與中央差異化調控思路不符合,事實上像溫州這樣的樓市已經非常疲軟的城市,限購早已沒有存在必要。

地方政府開始曲線救市?

2013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幾乎沒有出台任何涉及房產調控的直接行政干預措施,即便是2013年房價上漲最快的時候,也沒有出台任何新政策進行市場調節。

不過,直至今天,南寧房產局的文件似乎預示著政府坐不住了。

《華夏時報》報導,東部某二線城市一位住建廳官員曾透露,儘管中央層面尚未直接表態,但目前高層關於地方樓市調控的「口風」沒那麼緊了。儘可能放權給地方政府的思路已經確定,住建部的分歧在於「放什麼權、如何放權」,今後將根據各地上報的調整方案視情況而定。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明確表態,將在樓市調控中擴大地方政府的調控權限,包括制定和實施住房限購政策、住房信貸政策、公積金貸款政策、土地投放和房地產稅負。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如果2014年樓市調控中給地方政府放權,令地方政府在信貸、稅收方面有調整的權限,政策的走向有可能類似2008年的老版本,而對於目前的房地產市場而言,這無異於政府出手「救市」。

二三線房價降溫驅動?

4月22日,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在參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每月談「2014年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時表示,目前中國部分地區的房價『超跌』,贊成個別地區放開限購政策。房價下跌幅度較大的二三線城市,可以適當放開限購政策,一線城市放開限購的可能性不大。

來自官方和民間的統計數據均顯示部分城市房價在降,而多地開發商的降價促銷活動也印證了這點。

搜房網統計,2014年4月1日中國房地產指數研究院發佈的百城房價指數報告顯示,住宅價格環比下跌城市個數為37個,跌幅居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汕頭、菏澤、鄭州、金華、邯鄲、惠州、唐山、石家莊、無錫、鎮江。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3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停漲或是下跌的城市已經達到14個。

前述華夏時報稱,國內房地產巨頭萬科近日在杭州推出「大家錢塘府」優惠促銷活動,推出的52套小戶型降低了裝修標準,相比此前開售的戶型總價有40萬到50萬元的優惠。即便是房價堅挺的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近期也傳出部分樓盤打折出售、「零首付」等變相降價的現象。

房價的持續降溫,也給房地產開發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據華夏時報不完全統計,僅今年3月以來,被曝光的房企資金鏈斷裂的案例就有10餘起,涉及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海南等多個省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28

哪些城市不可能鬆綁限購?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993

限購退出?住建部沉默

近日,有媒體報導援引「住建部人士稱,除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外,其他城市限購可以自行調節,尤其是庫存過大的地方,但不會明確發文。」 一時間引起了輿論的熱議:樓市限購令退出已經進入倒計時了?

不過,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對上述報導連稱很意外,「不是解讀的有誤,就是說的有誤,從救市的角度來說,現在還沒有到除一線城市以外,限購自行解讀的時期。」

截至目前,該傳聞尚未得到權威證實。住建部也並未對此報導作出公開回應。

參與深圳座談會的一位業內人士向《華夏時報》表示,「住建部官員直言,地方確有自主調控的權利,但並不等同於放鬆限購,有些該堅持的政策必須繼續執行,放鬆限購可能會給市場傳達錯誤的信號,即認為國家又要開始新一輪救市,中央不願看到這樣的輿論導向。」

該人士稱,這次中央更希望市場能自我調整。地方政府在防止供應過剩的同時,不能用傳統的救市思路吹大泡沫。

2008-2013年6年期間35城商品住宅供求比排名 備註:供求比=年度新增供應量/年度成交量。 (龔玲、韻珊/圖)

哪些城市限購?哪些城市鬆綁?

2010年開始實施限購政策以來,全國共有45個城市實施了樓市限購政策。哪些城市已經鬆綁,哪些城市不能放鬆限購?

南方週末網根據公開資料統計得出,截至目前,地方政府出台寬鬆調控政策的已有寧波、無錫、杭州蕭山、天津濱海、銅陵、鄭州、揚州等。另外,天津、廣州南沙、佛山高明、常州和福建也都傳出過調控鬆動的傳聞。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向南方週末網表示,鬆綁限購政策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第一、庫存積壓、房企的推盤計劃落空,總體態勢是供大於求。第二、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稅收等要素的依賴。部分三四線城市的產業結構單一,對於房地產以及衍生的產業的倚賴程度比較大。第三、目前新型城鎮化、市民化和戶籍制度放寬的情況下,部分城市的購房需求比較旺盛。

嚴認為,中央對目前已經出台或者醞釀出台的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並無干預。鬆綁的城市普遍庫存壓力較大,在地方收入預期將承受較大的銳減壓力下,未來在總體分類調控大框架下,地方政府自主出台「托市」甚至「救市」政策的進程或將加快。

據易居研究院5月22日發佈的《2014年度35城商品房供求關係專題研究》報告顯示,重點監測的35個重點城市中,2008年至2013年,29個城市商品住宅呈現供大於求的關係,住宅供大於求的城市超過8成。只有6個城市呈現了供小於求的特徵,分別是廈門、福州、大連、西寧、成都和北京。

嚴躍進預測,在29個城市裡面,除了上海這樣的城市,其實都有可能取消限購令的,尤其是那些供大於求非常明顯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下一步退出限購的目標。

而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至少還有十個左右的城市不可能鬆綁限購。除了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外,像廈門、南京等漲幅仍比較快的城市目前要談鬆綁限購為時尚早。

中原地產研究部認為,從實際市場層面來看,由於限購對不同類型城市影響不同,對於執行較為嚴格的一二線城市,尤其是供不應求的城市,限購影響較大;而對於大多數執行較為寬鬆的城市,限購影響較小,市場本身的供需則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55

呼和浩特發佈更正聲明 成國內第一限購鬆綁城市 三國_行

http://xueqiu.com/7635937491/29906489
呼和浩特發佈更正聲明 成國內第一限購鬆綁城市

  6月26日上午9時左右,呼和浩特房地產開發監督管理處正式發表「更正聲明」,稱將第七項第二行括號內"含二套住房"改為"含二手住房"。至此,呼和浩特放開限購,成全國首個正式發文確定放開限購的城市。

  通知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取消商品房銷售方案備案的制度,居民購買商品住房(含二套住房)在辦理簽約、網簽、納稅、貸款以及權屬登記時,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數查詢證明。(財經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80

佛山正式成為廣東限購鬆綁第一城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018

佛山從8月7日凌晨開始放開樓市限購了。8月6日晚,佛山市外宣辦官方微信「佛山薈」正式確認佛山鬆綁限購住房的消息及公佈了相關細則。

根據新政,佛山戶籍居民以個人為單位,擁有2套住房後實行限購。也就是說,夫妻雙方若都是佛山戶籍,最多可以擁有4套住房。非佛山戶籍人員在佛山市未擁有住房的,憑身份證可在佛山市購買一套住房。

限購對象從「家庭」調整為以「個人」為單位,非佛山籍家庭未擁有住房僅憑身份證即可購房,如此」大手筆」放鬆購房條件,原因何在?

對此,「佛山薈」援引佛山市住建管理局解釋稱,主要原因在於佛山市商品房成交量萎縮,庫存量同比增加且有逐月上升的趨勢,房地產市場去化能力下降,去化週期過長,不利於調結構、穩增長目標的實現。再者,為了簡化登記和審查流程,為本地群眾和外來經商、務工人員的住房選擇提供方便。

目前廣東有廣州、珠海、深圳、佛山四地執行限購政策,這意味著佛山正式成為廣東限購中鬆綁的第一城。

經濟學家宋清輝向南方週末網表示,佛山之所以成為廣東第一個放開限購的城市,主要有三方面的綜合因素。其一,此前佛山解限曾經兩次「胎死腹中」而暫緩執行,均是先公佈限購鬆綁而後又未正式實施,所以它有著天然的解限衝動。其二,佛山實施限購三年多以來,房地產交易萎縮嚴重,需要刺激房產交易。其三,佛山上半年財稅增收呈放緩態勢,壓力不堪重負倒逼放開限購。

人民網消息,此前佛山限購鬆綁曾兩次嘗試未果。早在2013年10月11日中午,佛山市住建局曾突然在其官方網站上掛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我市房地產市場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從今日起,佛山本地居民可多買一套7500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5年以上樓齡的二手樓不再納入限購範圍等。不過,在該通知面世12個小時後,佛山市住建宣佈暫緩執行這一文件。

而今年5月9日,網上流傳佛山五區調整限購政策,高明區從5月10日起先行試點。強調「政策」為高明區口頭傳達,不會發文。不過次日,傳出高明的多個開發商收到建築與房地產協會發來的短信,因客觀原因決定暫緩執行「限購放鬆政策」。

對此,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接受南方週末網採訪時也認為,佛山作為廣州的後花園,過去開發了大量的住宅項目。佛山和廣州市區的距離近,城市的通達性很好,因此佛山承接了廣州市的部分置業需求,且佛山外地人口多,購房需求跟政策相關性大,一旦限購鬆綁,對樓市影響很大。

據南方週末之前統計,目前已經超過60%的城市鬆綁限購,不過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仍未見鬆綁。

「一線城市未來鬆綁的可能性也會很大。北京和上海的響應會比較慢,而廣州和深圳相對來說,比較依賴外來人口的導入,因此如果成交量持續疲軟,也會有大尺度的鬆綁做法。但受制城市地位的特殊性,此類鬆綁,或以默認而非公文發佈的方式進行,可能或在大戶型、郊區市場等結構上率先行動。」嚴躍進強調。

宋清輝預計,在經濟下行背景下,在佛山成廣東首個鬆綁限購的城市的效應帶動下,廣東的其他城市必然會跟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66

投資核准再鬆綁

2014-10-20  NCW
 
 

 

不到一年中,政府核准的投資目錄兩次修訂,方向是縮減核准範圍、下放核准權限;但相關政策能否落實、權力下放後監管及配套改革能否到位,仍待觀察◎ 財新記者 丁鋒 文dingfeng.blog.caixin.com 實施近十年未動的政府核准投資目錄,在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大背景下,不到一年中被兩次修訂。

繼去年12月中旬國務院發佈 《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 》後,目前該目錄2014年本的推出也已基本準備就緒。

10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次修訂 《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下稱 《目錄》 ) ,並確定幾項原則:一是進一步縮減核准範圍。對市場競爭充分、企業能自我調節、可以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調控的項目,由核准改為備案;二是進一步下放核准權限。對現階 段仍需核准的項目,明確中央部門和地方責任;三是進一步完善監管。下放的核准事項由地方政府按國家規劃進行核准,並落實 “各負其責、依法監管”要求,建立完善縱橫聯動協管機制。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張明倫在10月14日的例行發佈會上告訴財新記者,目前發改委提出的2014年本《目錄》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下一步將其修改完善後報請國務院儘快發佈實施。 “今年一定會推出。 ”他強調。

按目前的方案,2014年本的《目錄》較2013年本將有以下的變化:一是將城市道路、供水、化肥等15類項目取消核准,改為備案; 除少數另有規定,境外投資項目一律取消核准改為備案; 二是向地方政府全部或部分下放通用機場、非跨境跨省電網等23類項目核准權限。

“我們測算,中央層面的核准工作量將減少大約40%,再加上2013年比以前減少了大約60%,本屆政府前兩年中央層面的核准工作量總共大約減少了76%。 ”張明倫稱。

在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看來,這次的權限下放 “力度很大,按國務院要求能下放的就儘量下放了。 ”不過,他提醒,需要注意下放過程中的政策配套問題, “原來項目核准要有環保、土地等這些配套的審批,今後很多核准權限下放後,如果環保部門和國土部門的審批沒有下放,企業還是得拿著文件來回跑。希望這次會做得更穩妥一些。 ”

一年內兩次修訂

作為2004年投資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務院發佈了 《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 (2004年本) ,嚴格限定實行政府核准制的範圍,規定該《目錄》外的企業投資項目實行備案制,並稱根據情況變化,將適時調整。然而,在隨後九年中, 《目錄》一直未得到修訂。2009年,發改委高層曾稱正在抓緊修訂 《目錄》 ,爭取儘快出台,但最終擱淺。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被認為是簡政放權的突破口之一。投資核准鬆綁再次啓動。

2013年12月中旬,歷經部門利益較量的2013年版《目錄》最終出台。這次修訂共取消、下放和轉出涉及企業的投資核准事項49項。比如,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取消對企業投資擴建民用機場項 目的核准,下放城市快速軌道交通項目等的核准權限;原材料、設備製造、加工業領域,也取消或下放一批項目的核准權限。不過,放權力度還不夠。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就表示,要繼續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將原計劃2015年再次修訂核准目錄的工作任務提前到今年完成。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黃民表示,力爭在9月左右上報國務院。

從目前的2014本《目錄》出台的進度看,投資核准鬆綁基本如約推進。

考慮到化解產能過剩, 《目錄》(2013本)未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和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的核准權限作出調整。另外,在能源領域也保留了對部分火電、熱電、煤炭開發項目的核准。當前,產能過剩壓力依然存在,在2014年版的修訂中,這些領域的核准權限可能還將暫時保留。

境外投資核准一律取消

此次修訂,除了縮減境內投資核准項目,還決定“除少數另有規定,境外投資項目一律取消核准改為備案” 。這意味著,境外投資項目是否核准,將不再受投資規模的限制。

為便利企業境外投資, 《目錄》 (2013 年本)已經較大幅降低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審批要求。2013年修訂之後,只有中方投資10億美元及以上項目,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項目,需要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准;除此之外,央企投資項目和地方企業投資3億美元以上的項目,報國家發改委備案。

國內企業在境外投資開辦企業(金融企業除外) ,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時由商務部核准,其他情形下央企報商務部備案,地方企業報省級政府備案。

而在 《目錄》 (2004年本)中,企業境外投資不僅按資源類與非資源類劃分,而且區分核准與否的中方企業投資限額分別為資源類3000萬美元、非資源類1000萬美元。

多年從事企業跨境並購投資業務的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俊傑表示,在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中,中方投資額10 億美元以上或涉及敏感行業的項目比例並不高,有意赴敏感國家和地區投資的中國企業更在少數。所以,修改後的《目錄》實施之後,大部分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項目將無需預先獲得中國政府的批准,將大大簡化交易流程。

他告訴財新記者,近年來發改委和商務部的審批時間都有所縮短,而且允許並聯推進,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獲批的總時間的確縮短了,而且大部分地方允許網上申報,也為企業提供了便利。

對於中國海外投資審批體制的進一步改革,李俊傑更關注的是國家發改委現行的“項目信息報告”制度是否會繼續。

目前,發改委要求,投資額1億美元以上項目的中國公司在對外簽署約束性協議、提出約束性報價及向對方國家(地區)政府審查部門提出申請之前,要向發改委提交項目信息報告。發改委對於通過此報告程序的項目出具確認函,這在業內常被稱為“小路條” ,目的是避免多家中國企業爭奪同一家海外目標公司“自相殘殺” 。

然而,現實中這項規定卻常常被市場主體挑戰。這方面的案例先後有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對普茨邁斯特達的收購、清華紫光與浦東科技對銳迪科的收購。

“如果一家企業海外投資超過3億美元但低於10億美元,未獲‘小路條’即與外方簽署協議,政府是否給予備案?”李俊傑提出疑問。

此外,中國海外投資並購審批需經過發改委、商務部和外管局等多部門審批,程序冗繁。在李俊傑看來,可以探討把發改委和商務部門的備案程序合併。

監管和配套改革需到位

從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的舉措看,中央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 簡政放權的決心不小,但相關政策能否落實、權力下放後監管及配套改革能否到位,仍有待觀察。

今年6月,國務院委托國家行政學院、中科院、國研中心、全國工商聯四家機構,對 “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評估。其中,國家行政學院的調研中就涉及對發改委在2013本 《目錄》中下放的企業投資擴 建民用機場項目核准、企業投資風電站項目核准等多項下放權限的評估。

在談到評估感受時,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黃錕告訴財新記者,企業的確感受到了便利,但權力下放的力度還可以更大些。此外,部門之間的協調、事中事後的監管、地方承接能力等多方面仍有待加強。

比如,評估過程中有企業提出: “放權的時候應該部門聯動,一項審批可能涉及多個部門,單個部門取消或下放就不徹底。審批時涉及到哪些部門,取消或下放時也應該由這些部門共同實施。 ”對此,在與國家行政學院的評估座談會上,國家發改委也反映,一些問題制約著已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改革項目的效果,也影響進一步深化改革。例如,許多審批的前置條件審批程序太長,而且發改委涉及的項目下放了,但土地、環保仍沒下放,結果使得企業既要跑省里,又要跑中央的國土、環保部門,過去主要是由國家發改委一方協調,審批權下放後,效率反而降低了。

此外,大量行政審批權限的快速下放,地方在監管和制度建設等方面面臨承接能力不足的問題。審批權下放後,對企業進行監管的措施之一是,政府規定企業項目需要經過第三方專業機構的規劃、土地、環保、建築、節能評估、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評估。

國家行政學院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企業普遍感覺監管評估負擔過重。

一是目前規定企業需要做的各類評估事項種類多、耗時長、價格高,如投資1 億元的項目,僅可行性研究報告就需費用50萬元,負擔太重;二是這些具有資質的專業機構太少,業務量太多,根本忙不過來,最終都變成皮包公司、變成承包商,不僅導致專業評估市場太混亂,而且耗時長,效率低,影響了企業效率。

10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堅持放管並重,加強後續監管。依托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結合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立投資項目建設信息報告和企業信用檔案制度,並向社會公開有關信息。要同步下移監管與核准、 備案權限,用有效的“放”和“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張漢亞對財新記者強調: “權力下放之後重點就轉向監管了,而且投資項目涉及的部門很多,一定要有一些配套的改革。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48

人民銀行鬆綁限貸 助房地產商喘口氣 中國經濟不夠力 打房五年忽鬆手

2014-12-07  TWM
 

今年以來緩緩下跌的中國房市,在人民銀行出手放鬆限貸後,終於得到喘息。雖然城鎮化建設帶來大量的住宅需求,然而專家預警,高速成長的中國房市,可能在二○二○年出現硬著陸的風險。

撰文‧周岐原

入秋後,中國各大城市陷入厚重霧霾,令人分不清方向,宛如當前的中國房市。

經過近半年緩步下跌,中國房市依然沒出現止跌訊號。由於中國房市牽動信貸、原物料、就業,與總體經濟息息相關,如果這股趨勢持續下去、甚至跌勢加劇,越來越多學者擔憂,二○一五年中國的經濟成長,很可能會被拖下水。歷來房市銷售最熱絡的「金九銀十」,今年反成了業者苦撐待變的「銅九鐵十」。

「房市繼續調整,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風險。」現任世界銀行副總裁朱民直言。

朱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中國房市近來陸續浮現幾個不尋常的訊號,第一個跡象是中國鋼鐵價格跌至每噸人民幣三二一二元(約新台幣一萬六○六○元),等於一公斤鋼鐵賣不到新台幣二十元,甚至不如一顆高麗菜,行情是二十年來最慘。

第二個跡象是,又有房企老闆跑路。河北省邯鄲市第一大房地產商──金世紀開發,老闆史虞豹因為負債人民幣三十億元,於十月上旬遠走香港。當年引爆溫州債務危機的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倒帳「僅」二十億元,史虞豹欠的債,比胡福林整整多五成。

又見老闆跑路、鋼價慘跌

中國房市「有序回檔」

與一一年溫州事件(見本刊七八五期封面故事)一模一樣的資金斷鏈,以及全市高達六成的空屋率,迅速牽連多家同業,也讓熱中民間集資的邯鄲市民高度緊張。因為每當有業者倒下,往往象徵房地產風暴的到來。

數據顯示,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增率從一一年的高峰三四.六%,緩緩降至今年八月的一三.二%,代表房地產業者投入的熱度,已經比往年明顯收縮。因此,過去五年來執行打房政策最力的中國人民銀行,終於趕在十一長假前,將限貸政策由緊轉鬆。

中國央行態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能為中國房市帶來什麼改變?這真的是利多嗎?

人民銀行放鬆貸款政策的手法,看來只是文字遊戲,但槓桿效應十分可觀。舉例來說,名下只有一間住宅的家庭,如果貸款已經償還完畢,「基於改善居住環境需要」,在第二次購買的房子,可以比照首次購買申請的房貸,最低還可以拿到基準利率七成的利率。若依照原規定、從嚴審核,這家人成交的第二間房子,本要以基準利率的一.一倍申貸。

這就是人民銀行變的戲法!假設基準利率是一○%,人民銀行鬆綁前後,買房家庭背負的利率可能從一一%降為七%,最多差了四個百分點,壓力截然不同,對於刺激新增買氣,自然有頗大成效。

雖然A股近日拉出一波明顯漲勢,以資金配置比例而言,中國家庭選擇買進房地產的資金,比重還是遠超過A股,這股越漲越追價的「剛性需求」,眼見房價下跌,觀望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因為人民銀行終於出手,買氣重新被點燃。像黃金周期間,南京、杭州房市銷量就明顯回溫。

不過,既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寧願忍受經濟放緩,一直堅持不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看來這一波房價回檔,不會因稍稍鬆綁就落幕。

「這個動作測試意味較濃,不是完全放寬。」誠正海峽兩岸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林金生分析,在限貸令下,中國民眾可能得提出高達四至五成的頭期款,不僅門檻高,對中國達成GDP成長目標更有負面影響;惟有限貸令放鬆,市場的新增貸款資金才會活絡。

但林金生提醒,目前中國房價依然偏高,人民銀行對此始終維持警戒,自然不樂見資金再度湧入房市、令金融業的風險再度提高。他說,目前中國限貸的手段稍微寬鬆,但調控的立場看來並沒有改變。

惠譽信評聯席董事張安傑也指出,今年房市降溫不僅使銷售量下跌,也淘汰了一批房地產商。但是人民銀行政策介入,又將讓體質不佳的公司得到喘息,市場重整速度被減慢,房市完成調整的時機可能再度延後。

張安傑進一步預警,如果中國房市維持近年的高速成長、不加整頓,二○年時可能因為住房供給量嚴重過剩,出現房市硬著陸的風險,「這也是中國房市終究得面對的考驗。」

人民銀行出手相救

房市短期回溫

儘管新建住房供給大量湧現,但中國政府的城鎮化建設,也構成住房需求的主力。

美銀美林(BAML)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近期即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在為數一.六億名農民工裡,只有約一%農民工在城市購買住房;其他一.五億名農民工,未來的自住或租賃需求,將形成一股龐大的消費群體。另一方面,目前已經住在城市的民眾,也將陸續出現換屋的需求。

儘管調控只收部分成效,但在穩定重於改革的前提下,人民銀行先適度調控、後適時鬆手,未來中國房市應該不會出現恐慌拋售,第四季經濟也不至於硬著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48

突破困局 大學喪失競爭力 搶救高教產業不能等 鬆綁管理,鼓勵多元創新

2015-02-09  TWM
台灣高等教育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該怎麼解決?《今周刊》訪問多位大學領導階層與專家,大家的共同心聲是「鬆綁」,鬆綁對大學的管理,鼓勵多元發展特色。

撰文‧郭淑媛

用一套規則來統一管理,導致大學失去活力與效能,「教育部大學」已經不合時宜。

只要確保教學品質,其他包括學制變革、院系所學位學程調整、教授聘任、招生名額、財務運用、產學合作模式等,都應在法規上鬆綁,行政上給予彈性空間,減少管制,讓大學創新,「才能攪動這一攤死水。」某國立大學校長說。

當然,實務上不可能做到一下子完全鬆綁,該如何循序漸進?以下是幾個關鍵。

解方1.採「公教分離」

依表現彈性給薪

攸關大學競爭力的師資問題,應以「公教分離」來解套,這是因為,公立大學老師薪水比照公務員的機制管理,毫無彈性,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優秀人才,若能讓大學老師跳脫公務員身分,依表現彈性給薪,才有攬才留才條件。

倡議公教分離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政雄即指出,國立大學競爭力無法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好的老師進不來,壞的老師出不去,若能公教分離,讓大學老師每年有考評,表現差的不予續聘等,才可以汰劣擇優。

以香港大學為例,一九九六年起打破終身聘任制,新加入教職員均改為合約制,定期根據學術表現決定續約與否。二○○三年起,香港的大學教授薪資與管理制度,已和公務員脫鉤,完全看表現決定去留,這是近年來香港的大學競爭力提升,已有四所躋身世界百大原因之一。

解方2.教育部應放手

發展特色大學

要拉近產學距離,解決學用落差問題,教育部應放手,給予大學彈性空間去發展特色,有研究能量的大學,著重發展研究;有產學能量的大學,可強化學術與市場結合,培育市場所需人才,朝向專業化大學發展;而後段班大學則應鼓勵轉型或退場回五專、技職,重新出發。

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中心主任杜本麟分享澳洲經驗,值得借鏡,他說,澳洲八成是公立學校,但並非都是全科大學,較晚成立的大學都會發展特色,像塔大因距離南極近,故南極與海洋研究特別好,政府也撥錢進來。

目前台灣已有部分學校發展成特色大學,其中實踐大學的設計學院還被評選為全球前三十強設計校院,校長陳振貴表示,即使是普通大學也可發展技職,實踐大學是將特色大學專業化。

陳振貴並指出,台灣高等教育目前少了一個緩衝的學制,美國有社區學院,台灣的五專與二專萎縮掉,很可惜,對專技人才培育是不利的。有「科技創新教父」之稱的台大副校長陳良基也指出,業界常說可以動手做事的工程師不足,正好就是技職工專體系應該培養的人才,五專五年是最好的訓練,台灣應該思考恢復技職體系。

杜本麟並指出,澳洲與新加坡相當重視教授除了研究,也要與業界密切合作,研究導向的大學不一定會與業界脫節,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為維持競爭力,可以與學校做結合,學校可以是業界R&D的一部分,對雙方來說都是互利;大學也鼓勵科研成果要商品化或公司化,讓研究成果為社會謀更多福祉,又可以創造額外收入。

在不背離教育初衷下,教育部應開放大學開辦衍生企業甚至校辦企業,目前台大雖力推創新創業,但學生創業成果,學校無法介入經營,雖解決學用落差問題,但無法替學校帶來附加效益,相當可惜。

解方3.放寬私校管制

從學雜費開始

經費多寡,決定教育市場的競爭力,美國大多數頂尖大學是私立,這是因為學費自由化,校務基金自籌,政府放手不介入;反觀台灣,教育部對私大的補貼平均占學校收入一成一,從幾千萬元到一、二億元不等,但因為補助私立大學要看績效指標,而大學評鑑很多指標把私校限制住,反而妨礙私校發展特色,有些私立大學校長就私下表示,寧願不要補助,想要自己發展。

因此,教育部應優先鬆綁對私立大學的管制,並從鬆綁學雜費開始做起。目前所有大學的學雜費受到管制,而私立大學學雜費占所有收入六成六,造成部分私立大學財務困難,教學設備與市場需求差距很大,教學品質毫無競爭力,政府可以將原本要補助私大的經費改為補助弱勢學生,放手讓私大自由發展,私大競爭力就出來了,這也可以刺激公立大學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提供獎學金給弱勢生

避免助長M型化社會

在歐陸以外的先進國家中,台灣學雜費最便宜。公立大學一年平均五萬八千元,占GDP一一.三一%,遠低於美國、香港、韓國、日本、英國,私立大學平均近十一萬元,占GDP二一.一八%,也遠低於美、日、韓、英等國,但台灣的賦稅負擔率只有二○%,同樣遠低於英、美、日、韓等國;也就是說,台灣人繳的稅比英、美、日、韓等國少,負擔的大學學雜費也比這些國家少,造成政府財政沉重的負擔。

再加上,高密度的大學數量分食有限的資源,使得高教經費稀薄化,教育部若不再管私大,鬆綁私大學雜費,讓私大校務基金自籌,私大發展自然會與產業連結,發展產學合作,學用落差情況會降低;而學校也得接受市場機制檢驗,自負盈虧,順勢造成自然淘汰。

著有︽大學倒了沒︾的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即指出:未來幾年少子化衝擊之下,存活的大學都屬績優,公私立學費都應可以調漲一倍,目前實踐大學一學期的學雜費約四萬多元,等於是美國南加大一個學分(約一千四百美元)的費用,這怎麼競爭?

在私大鬆綁的同時,公立大學也應可適度調漲,目前公立大學學雜費收入占總收入一成八,若能適度鬆綁,讓學校有較多經費聘請優秀老師,並改善教學設備,也可提高國際競爭力。

鬆綁學雜費也可以避免低價格造成超額需求,吸引一些原本不適合或不需要讀大學或研究所的學生來讀,造成資源浪費。

事實上,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各大學學雜費調漲幅度有限;惟教育是讓貧窮家庭翻身的機會,在學雜費調漲的同時,也大量提供獎學金給弱勢學生,就可避免助長M型化社會的發展。

搶救台灣高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從解構「教育部大學」做起,台灣,不能再遲疑了。

台灣學雜費偏低,造成高教資源不足

——各國學雜費比較

國家/地區 公立學校

學雜費

(萬元新台幣) 學雜費占

國民平均

所得比率

(%) 私立大學

學雜費

(萬元新台幣) 學雜費占國民平均所得比率(%)美 國 34.3 22.59 112.2 73.97 日 本 20.4 13.1385.7 55.01 香 港 19.9 19.43 22.8 22.27 英 國 16.4 12.45 44.4 31.04 韓 國11.4 17.46 20.5 31.38 台 灣 5.9 11.31 11.0 21.18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61

央行鬆綁沒用 房價恐「死在無量」


2015-08-24  TCW

八月十三日,央行宣布放寬房貸成數,及縮小信用管制區域,這是央行實施房市信用管制五年來首度鬆 綁。專家認為,央行這次調整,只是「宣示效果」,「沒有任何效果」。中華民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卓輝華認為,央行此舉最大意義是趕在主 計總處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至一.五六%前,放寬一點點房市管制,給市場一點信心。

「冬天裡偶見陽光,不要以為夏天到了,」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如此形容此次央行措施。因為,房市「冬天」已經形成,央行僅是「略施小惠」。央行「小 惠」是指,讓自然人第三戶、豪宅、法人的房貸成數由五成提高為六成,及取消新北市、桃園市共六區的信用管制(指央行限制特定區域的房貸成數)。

然而,台北市全區、新北市十五區,均仍在信用管制範圍,「只能說短期信心穩住,」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認為,未來房市「價照跌!」

央行、財政部聯手打房,讓房市進入冰河期,整體成交量急凍,今年上半年全台移轉棟數降到十三萬五千棟,預估全年將不到三十萬棟,將創下二○○二年來新低量。

量縮了,但價格呢?

量縮價不跌,掐緊中實戶

「房價根本還沒開始跌,」卓輝華說,因為目前各種不動產指數均顯示,房市目前是量縮價穩,他說,「量縮」,代表賣方不肯降價,買方不肯出手,除零星個案跌價外,整體房價還沒開始跌。

「量縮價穩」,也是央行未能大幅放寬信用管制的最大原因。根據央行統計,以央行這次放寬房貸成數管制的六區(八里、鶯歌、桃園、中壢、蘆竹、龜山)為例,今年一至七月成交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幅度最多為八里,達到六成,中壢最少為八%。

但,價格幾乎沒跌。住商不動產統計,這六區,僅鶯歌、蘆竹價格下跌一%至二%,其餘地區卻上漲四%至五%。

卓輝華說,開價降會讓市場有「房價下跌」的感覺,但事實上成交價根本沒降。舉例說明,過去建商每坪開價九十萬,成交價是七十萬元,目前建商是開價降到七十萬元,成交價依然是七十萬元,表面上開價跌二十萬元,但看成交價就知道根本沒跌。

雖然價格波動幅度有限,但交易低迷已使投資客資金陷入泥淖。一位中實戶多年前在台中七期買下三、四間豪宅,每坪約二十多萬元,兩、三年前,他發現周圍的朋 友,怎麼人人手上都有好幾間房子,開始擔心:「大家都有房子,那我的房子要賣給誰?」決定賣出。結果幾年來,連登門看房詢價的人都沒有,雖然目前市價每坪 三十多萬元,表面上看仍有獲利,卻有行無市、無法成交,他也只能繼續持有。

類似這位中實戶的案例持續在增加。低利率造成市場資金湧入房產,造成供需嚴重失衡。

超額供給,嚇退投資客

莊孟翰分析,房市的超額供給,「五年都消化不完。」台電曾以用電表統計,全台低用電量戶數逾一百四十萬戶,扣除第二戶數量,推估全台空屋約七十萬戶;而近三年新增建照、房屋使用執照,估計六十萬戶,假設一半為空屋,約三十萬戶。

原來的空屋,加上新增空屋,市場上超額供給可能有一百萬戶,其中將近四、五千戶為高價住宅(央行對高價住宅定義:台北市每戶七千萬元,新北市每戶六千萬元,其餘縣市每戶四千萬元)。

超額供給的高價住宅,賣壓最重。《好房網不動產市場週報》社長倪子仁統計,全台五十大豪宅,估計賣壓約一千億元,尤其位於蛋白蛋殼區的「假豪宅」,如林口、新莊、蘆洲等區,一戶每坪四十至五十萬元,總價四、五千萬元的「豪宅」,估計未來兩、三年內每坪會跌兩成以上。

預估房價會跌,造成近一年來不少高價住宅違約,投資大戶寧可認賠、繳違約金,也不願過戶。一位大戶最近認賠四千八百萬元退掉一戶天母指標豪宅,該豪宅屬高 層樓,每坪一百七十萬元到兩百萬元,一戶要價兩億到三億多元,大戶認為,房價看跌,加上房屋稅、地價稅等持有成本高,他不想戀棧,決定付一五%違約金給建 商,認賠出場。

缺量緩跌,估兩年跌一成

「未來房價,有兩個觀察點,」卓輝華說,一是人口因素,國發會預估二○一九年人口將零成長,如果空屋持續成長,加上人口負成長,需求低、供給大,房價長線難好轉。

他預估,未來房市將呈現「緩跌」,一至兩年內會下跌五%到一○%。

「房市買漲不買跌。」莊孟翰說,很少人會在房價跌的時候進場,這就是房市成交量低迷的主因;顏炳立也說,房市是「賺到多頭,躲過空頭,死在無量」,無量是房市最致命的殺手,房價必須真的下跌,才有成交的可能。

【延伸閱讀】買房利基逐漸流失—房市看跌3大因素

● 沒錢養:持有成本暴增 (養房成本提高,投資客退場)

1. 財政部提高房屋稅稅率

2. 台北、新北提高房屋稅及地價稅計算基礎

3. 平均每戶持有成本,增加一倍以上

● 沒人要:人口紅利消失 (人口減少,買房潛在需求大減)

國發會人口推估,2019年人口零成長

● 沒法賣:超額供給惡化 (約100萬戶超額供給,房市長期看跌)

1. 2014年全台約70萬戶空屋

2. 估計最近3年新增建照、使用執照中約30萬戶空屋

整理: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