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市場真的不可戰勝嗎?

來源: http://xueqiu.com/7947659357/26969918

1、市場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的來源恰恰是戰勝市場的人大量存在。市場具有自發的有效性傾向,任何已知信息/理念/情緒最終都會反映到股價上,而這種傾向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每個投資者都在盡最大可能去爭取自身的最大收益。正因為有人不斷在糾正市場的無效性,所以整體上市場才會傾向於有效。換句話說:有效市場假說的前提,恰恰是“聰明錢”可以不斷戰勝市場,讓價格趨向於有效——沒有戰勝市場的人存在,就不會有市場的有效性。說市場是有效的,所以沒有人可以戰勝市場,這屬於倒果為因。2、大多數基金經理無法戰勝指數,因為你不能“戰勝”你自己。如果一個班里大部分人的分數都比平均分要高,意味著有少數人的成績非常差,遠低於平均分數。在一個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市場里,“指數”代表所有機構投資者收益的加權平均值,邏輯上如果沒有人負責墊底的話,你是不能“戰勝”你自己的。只有主體是大量散戶的市場,才有可能出現大部分基金都戰勝指數的情況。但這肯定說明不了基金經理是混飯吃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年有人研究,說傳統企業對IT設備的大量投資並不能顯著提高ROI,這很可能是對的——問題是,那些沒有這麽做的企業,其實都已經死掉了。同理,你不能認為基金經理的存在是無意義的,因為某種意義上,當基金經理不存在的時候,指數對市場的有效性的呈現能力,會被降低。比如說,如果把成績最好的少數學生開除,那麽大多數人的成績會更接近於全班平均分,但這意味著班級整體成績的下降,而不是相反。3、指數型基金本質上是對市場有效性的降低。既然要複制指數,因此指數型投資過程中,對個股的買賣操作就不是基於當時基本面而確定的,並且股票也不可以隨意賣出,這種情況下,指數型基金的存在,相當於股票擁有了一堆不可隨意減持的被鎖定的投資人,這實際上會增加個股的波動性,而不是相反。不妨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市場上所有人都是指數型投資者,那麽指數的變化到底是哪兒來的?在絕大多數人跟隨指數的情況下,想讓一支股票的價格產生大範圍的波動,其操作成本是更高了、還是更低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06

我們可以戰勝市場麼?——投資者三境界 青綠山水居士

http://xueqiu.com/5915283910/27391789
隨著投資理論與實踐的不斷加深,尤其是在連年虧損的業績下,兩個問題一直徘徊在我心中久久無法釋懷,作為投資者的你真的可以戰勝市場麼?如果可以,那麼從時間週期上看是永續還是階段的?當然,我們要肯定的是巴菲特先生與芒格先生是那一小撮人裡最出色的的一組搭檔,無論是戰勝市場還是最長時間週期上都已滿足,在此深表敬意。
     每一個投資者在內心深處都要對上述問題做出的答案,這個清晰而明確答案才是對自己的家庭與財富真正的負責。王國維先生對人生區分了三個境界,受此啟發,我認為投資其實也分為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被動投資,即跟隨市場先生同富貴、共患難。當一名投資者無法通過個人投資能力獲取長期穩定超越無風險收益率的正收益且無法找到合適的代理者時,被動投資無疑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否則通脹總有一天會將你財富吞噬。當然,被動投資的最重要前提是有效市場假說與美國一百多年來長期上漲的數據支撐。
     第二個境界是跟隨成功的代理者,即將你積累的財富交給或跟隨某個機構、個人投資者進行財富增值。在這個階段要求的是你要對代理者有準確的判斷。舉例,比如看中了巴菲特先生的伯克希爾公司,在其上市後的前十年的任意一年買入,你現在財富增值的速度將遠超大多數。再比如,雪球上確實有很多大牛展示公開賬戶,你也可以跟隨,很多年後也可能會有很好的投資回報率。
     第三個境界是投資者的個人投資天賦與能力,即個人打敗市場。這個境界有很多個體做到了,在時間週期上有階段的、有到目前為止永續的。但永續是相對的,因為個人投資者的生命是有限的。這個境界其實沒什麼可多說的,無數投資者心目中的至高境界。
     三個境界的後兩個是主動投資,第一個是被動投資。主動與被動之間的收益率不同,第二、三境界的收益率相差不大。對個人投資者而言,適合自己境界的才是最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234

網路創業玉女 戰勝挫折的「換位」學

2014-03-03  TCW
 
 

 

薛曉嵐回來了!一九九○年代,她是網路學生創業代表,她創辦的「資迅人」,因擴張太快,最後於二○○一年宣佈解散。當媒體幾乎忘記時,她再躍上鎂光燈前,身份從「網路創業玉女」變「中文易(Chineasy)」視覺圖像學習系統創辦人。

本來僅是在臉書上一天教一課,去年二月受邀TED講解該學習系統,一週吸引超過三百萬人次點閱,為華人之最,甚至贏得「Miss Chineasy」稱號;今年一月更獲英國權威設計雜誌《Wallpaper》「二○一四年度最佳生活革新獎(Life-enhancer of the year)」,是台灣第一人。

據聯合國資料顯示,中文是全世界最難學語言十種之一,同時多以平面或字音為學習方式,很少從圖像與字源故事為導引,因此很多外國人學習初步就陣亡。

初學者也能上手400個中文字

薛曉嵐這回在中文教育市場上受注意,靠的不是過去網路時代創意,而是回到中文基本的字源考據,以圖像加說故事,讓外國人得以靠近學中文門檻。

據「中文基礎元件與常使用部首為線索,再重組,然後衍生出字和詞,」這邏輯讓外國人初學習就能上手四百多個中文字詞。「視覺加說故事,讓學中文者好奇讀下去,」這是BBC、《金融時報》等歐美主流媒體對「中文易」的評價。

拆解圖像看似容易,但對她來說,最難的是換位思考。「教會開發團隊,瞭解中文字詞含義最難,」她須丟掉直覺母語思考方式,改從外國人角度看文字含義。迥異一般中文教學平台單以學習為出發點,一開始她就將「Chineasy」當作品牌經營。線上教學採免費推廣,已累積四百多中文圖像字則衍生成學習字卡和App,須付費使用,接著圖像品牌還要授權到手機外殼、明信片或包包。

過去「資迅人」旋風般的成立與結束,對她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學會練功,要跟高手過招;還有,即使是社會企業也要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73

摩根大通:烏克蘭危機下投資者如何戰勝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13

隨著烏克蘭局勢緊張不斷,美元和美股的市場反應也越發敏感。此前投資者一直困惑美聯儲會做些什麽,現在他們更關心烏克蘭危機將走向何方。對此,摩根大通給出了烏克蘭危機影響下,資本市場走向的三種設想及相應的交易策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摩根大通指出,自從3月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市場一直被狀況頻發的烏克蘭局勢牽動,而近來危機“降級”跡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通過俄羅斯和歐元區經濟表現的對比,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危機和制裁的影響。毫無疑問,危機造成的最大損失將出現在能源和金融領域,因為這兩個領域都已有主要企業受到制裁,並仍處於風險區。然而,我們也有充分理由認為,危機“降級”將使這兩個領域的交易同時複蘇。

對此,摩根大通評估了可能出現的情形及相應策略:

就概念而言,負面影響在本質上是雙重的:

A.收益能見度與股票可投資性惡化會導致更高的風險溢價;B. 宏觀經濟對公司盈利預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整體收入和外匯方面。

通過差距分析,我們給出以下三種設想及其對應的交易策略:

1.危機“降級”——制裁將逐步取消,宏觀經濟增長將重現4-7月的回升(上漲15%),最顯著的複蘇將出現在金融領域。

2.“維持現狀”——沖突持續並陷入冷處理階段,俄羅斯不插手烏克蘭事務,雙方也不再出臺進一步制裁措施。這會降低風險溢價,影響從中獲利的三大落後部門(能源、金融及通信)。

3.危機“升級”——其影響將取決於進一步制裁措施的廣度和深度。最極端的情況下,市場的可投資性將嚴重受損。

重點關註:

下一個大事件是8月26日在明斯克舉行的俄羅斯、烏克蘭、歐盟高層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87

社交小子戰勝“巨人”:Facebook市值力壓IBM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567

Zuckerberg,Ginni Rometty,IBM,Facebook

(左為Facebook創始人、CEO紮克伯格,右為IBM董事長兼CEO Ginni Rometty)

今年剛到而立之年的紮克伯格來說,本周也許是他今年難忘的一周。因為就在這周,他創立的社交媒體Facebook市值超越了包括“藍色巨人”IBM在內的一眾業界巨頭。

截至本周四收盤,Facebook市值約合2040億美元。如下圖所示,上市兩年零8個月,Facebook就將IBM、可口可樂、亞馬遜、迪斯尼這類業內巨頭甩在身後。而且,這位納斯達克的互聯網新貴在上市次日曾跌破發行價,一度被市場人士認為高估。

美國股市,Facebook,IBM,可口可樂,亞馬遜,迪斯尼

回顧股價走勢,Facebook去年就已顯現市值高漲的“霸氣”。因股價大漲,去年該公司的市值便已力壓Verizon、AT&T、美國銀行、花旗、可口可樂和迪斯尼。

過去52周,Facebook股價飆漲44%,同期標普500股指漲約9%。這其中Facebook穩定的盈利和開拓移動領域的成績功不可沒。

本月下旬Facebook將公布第三季度財報,這對Facebook股價將是一次考驗,投資者將從季報中了解,Facebook有多大的能力將用戶的黏性轉化為公司盈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18

散戶投資者如何戰勝市場——在北京2014金融博覽會雪球專場的發言 田教授

來源: http://xueqiu.com/3261272869/32752364

各位朋友,各位雪球的球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跟大家一起交流。

    我是一個個人投資者,或者說是散戶,我的演講題目是“散戶投資者如何戰勝市場”。前面幾位嘉賓都是機構。我們散戶投資者怎麽樣戰勝市場呢?我主要想談一談B股和港股的投資心得。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念。散戶投資者的理念是第一位的。我歸納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巴菲特說的,別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貪婪。這是最有價值的一句話,體現了博弈的意味在里面。

    第二句話是我總結的,你要想取得超過別人的業績,或者說要戰勝市場,一定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散戶最大的問題是什麽呢?就是想戰勝市場,但成天做的事情和大眾是一樣的,哪有熱點就追哪兒、哪個漲得高就追哪兒。你和大多數人是一樣的,那你不可能戰勝大多數人,因為你就是大多數人的一分子,從邏輯上就不通。

第二,如何超越別人,怎麽戰勝市場?我認為主要是從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是選擇合適的資產類別。合適的資產類別主要是大類資產,房產、股票、藝術品等等。

    二是選擇合適的交易市場,即在哪兒交易,A股、B股、美股、港股如何選擇。

    三是選擇正確的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

    怎麽樣選擇合適的資產類別。這個非常簡單。我舉一個例子。前兩天,我有一次碰到一個賣樓的給我一張廣告,上面寫了一句話,作為股民,看了以後感覺非常悲哀,那句話寫的是:投資股市的都賠了,投資房產的都賺了。實際上前十年,房市就是大牛市,房價漲了10倍。股市是大熊市,多數股民虧損累累。選擇什麽樣的大類資產,選擇股票、還是房產、還是收藏品?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的投資,不是說在任何時點上都要在股市里進行投資。我們是散戶投資者,優勢是可以隨時離場。機構是不可以的,像公募基金,必須得有一定的倉位。私募基金也不可能隨便解散了。作為散戶,明天就可以清倉。2007年,漲到5、6千點,非要投資股市,本身就是不合適的。

    談一下我自己的體會。2008年初,我自己感覺股票漲得非常多了,而且市盈率非常高,是非常明顯的頂部跡象,我自己就把所有的股票都賣掉了。然後去通州買了一套小產權房。因為當時有市場傳言說,小產權房可能要被拆掉,二手小產權房價格跌了非常多,我把高的賣掉,去買低的,這也是一種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貪婪。當時市場傳言說要拆掉,你分析一下是不可能的,通州的小產權房,住十幾萬人,怎麽可能拆掉呢,而股市又在高位。這個時候,很顯然,投資股市並不是合適的選擇。

    舉另一個例子。我的朋友今年年初賣掉了北京的房子,去投資股市。結果房價到現在跌了30%,股價上漲了30%。這位朋友把握得非常好,就是房市和股市之間的轉換。當然,不是提倡把住的房子賣掉,而是投資的房子可以考慮買。在什麽時候投資什麽大類的投資品種,這個時點是非常有學問的。上海的法人股大王劉益謙就做得非常好,法人股賺了大錢,在股市的高位套現,投資藝術品。藝術品又賺了大錢。現在股市跌到了低谷,人家又回來了。他的做法是值得學習的。

四是選擇合適的交易市場。交易市場非常多,A股、B股、港股、新三板、美股、新加坡股市。現在中國證券市場的開放已經不可逆轉了,我們不光要看A股,還應該關註B股、港股以及馬上要推出的新三板。

    我自己是比較喜歡B股和港股。我認為這兩個市場更適合散戶。投資B股和港股,獲勝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B股。我認為大家可以認真研究一下。基本上我的方針是哪兒低估就投哪兒,而不是永遠持有高估的股票,還想上漲10倍,要持有10年、20年。它已經高估了,市盈率都70倍了,你為什麽要投資呢?另一邊有很低的東西,為什麽非要買高不買低呢?我們又不是機構,機構是不可以投資B股的,而我們是個人,完全可以買B股。

我覺得B股市場值得大家重點關註。前兩天,我的朋友受我的影響去開了B股。客戶經理勸他:不要開B股賬戶了,因為沒有人做B股,還是A股好。我一聽這個消息,感覺非常高興,這說明B股更有價值。證券市場里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B股沒有人關註,所以才有機會。人人關註,人人熱追的東西,往往機會很少,做不好就是陷阱。

    B股的基本邏輯:它的價格是A股的5-7折,甚至3折都不到。巴菲特說了,價值1塊錢的東西4毛錢買,這就是價值投資。B股打了這麽大的折扣,不就是明顯的機會嗎?國務院的國八條已經明確提出要研究解決B股的問題。解決B股問題的預期是非常強的,不管怎麽解決,B股都是上漲,只有一條道。那麽大的差價放在那個地方,提供了非常大的安全邊際。我認為B股是中國財經領域內最後一個制度性機會。上一個機會就是史玉柱他們投資的法人股。史總買民生銀行,大大有名。實際上從收益來看,他買民生銀行的收益並不高,收益真正高的是買華夏銀行的法人股,賺了巨額的利潤。法人股當時是不能流通的,所以有很大的折扣。跟現在的B股是一個道理,2005年開始股改,法人股突然能流通了,史總他們獲得了暴利。實際上這就是制度性的機會。國家給你一個制度性機會,明顯的一家公司兩個價格,你買低的,未來一並軌,就是暴利,法人股就是這樣的。B股值得大家高度關註,它的投資邏輯非常簡單。

有的人說B股和A股一樣,A股不行,B股怎麽好呢?我現在打開一個K線圖,這是深圳B股指數。


從2009年到現在一直上漲,這明顯是一只大牛股的走勢。處於這樣的市場上,指數都走成這樣,創了10年的新高,說明什麽問題呢?說明平均而言,最近10年,所有投資B股的人(包括2007年高位買入的)都是贏家,因為指數就是這樣的。A股指數就不用我說了,現在還在2000多點爬著。從概率上說,多數做A股的都是虧損的,指數就虧那麽多,你怎麽盈利呢?少數人盈利,多數人虧損,這是必然的。機構是不可以買B股的,B股投資者全是散戶或者是外資,其實外資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減小,B股投資者主要是國內的個人投資者。在沒有機構的情況下,或者機構力量不強的情況下,走出這麽強的行情,主要的原因就是低估,低估的東西必然是上漲的。從指數上看,B股早就進入牛市了。隨著未來B股問題的解決,還會走得很牛,這是必然趨勢。

    我說一下另外一個市場,大家可以關註新三板。基本邏輯非常簡單,關註新三板的人非常少,它有一個門檻:資金額要大於50萬,很多散戶被擋住了。很多人也不感興趣。我非常推崇一句話:股市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地方有黃金。這是我的理念。現在新三板關註的人非常少,估值也比較低,我認為有機會。

    看好新三板的第二個邏輯是非常簡單的:由於中國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有明確的盈利規模及營收規模的門檻要求,虧損公司是不能上市的。而真正的創業型公司有很多是不盈利的,像美國上市的很多網絡股,包括香港上市的一些高科技企業虧損階段就上市了,而這些企業在中國創業板是沒有辦法上市的。也就是說中國創業板的很多公司已經過了成長期,到了成熟期才上市,所以上市以後的成長性就明顯不足。

中國真正的創業板,我認為是中國的新三板,它的上市要求低,大家認真研究,我認為會出現很多的牛股。新三板有一個優勢,優秀企業可以很方便的轉到主板。新股這麽火爆,一旦轉主板,潛力是非常大的。新三板非常有價值,人少機會多。A股就喜歡炒小市值的東西,新三板的市值是最小的,而且很多股票都是科技型企業。大家喜歡的因素新三板公司都有:市值小、高科技行業、成長性好。當然,不是每家公司都是這樣,認真挑選我相信里面會出現很多牛股。

    港股的基本邏輯是便宜。有了滬港通,大量內地投資者必然會關註港股。同仁堂是大家特別喜歡的北京企業,A股估值明顯比港股的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國藥高,而且A股同仁堂市值大,成長性不如港股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國藥,所以滬港通後估計會有很多A股同仁堂的投資者轉投香港。因為那邊是窪地,水往低處流。原來A股、港股互相隔絕,現在既然滬港通開了,這個效應一定會出現。我建議大家研究一下港股。當然,港股的問題是水比較深,很多人覺得風險大。確實,港股有風險。但是,我認為把握一些原則,投資港股完全可以做好。

對網絡股比較偏好的人可以去美股。

美國的中概醫藥股,估值是很低的。有家企業是惠普森醫藥,它的交易價格是不到凈資產的十分之一,在國內是不可思議的。原因是這家公司是虧損的。但作為醫藥企業來說,一兩年內肯定能扭虧,這麽低的交易價格在A股、港股是不可思議的。只有在美國是這樣,因為美國人不喜歡中國的醫藥公司,喜歡中國的網絡股。美國的中概醫藥股往往波段性行情,漲得時候很猛,跌起來也很兇,適合波段性操作。

    新加坡市場估值很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A股上市公司中新藥業,同時在新加坡上市,那邊的市盈率是10倍,大概是A股價格的一半。新加坡的估值非常低。今後也許有機會,也值得關註。

    相比機構,散戶的優勢沒有倉位自限制、沒有業績的考核、沒有時間成本。我們要發揮這些優勢。我給大家提供一些投資的方法。

    第一個是長周期的狙擊法。長周期是指非常長的時間,以年計。這種方法是:平時總是持幣不動,大跌、暴跌後才進場狙擊。你要戰勝市場,你的做法一定要跟別人不一樣。平時耐心等待,直等到大跌、暴跌的時候進場。中國的股市,我總結了規律:不跌沒機會,小跌小機會,大跌大機會。跌就是機會。很多人永不退場,永遠在股市里耗著,不分時間,不分點位。對於普通的散戶來說,長周期狙擊法是非常適合的。原則就是:平時不進場,什麽時候暴跌,什麽時候進場。

    我在入市的前十年也不懂這個道理,總是在交易,業績也不好。後來我想通了這個道理,在股市高的時候,我就出來。2008年11月份,跌到1千多點,我又回來了。這樣還躲過了痛苦的煎熬。別人都非常難受,你從容入場,基本是踏著別人的鮮血入場,這是非常好的辦法。當然,這對人的耐性要求很高,一般人都拿不住錢。股民是上癮的,只要進來,不願意出來。

    第二是醫藥行業致勝法。醫藥行業是非常好的行業,它的特點是業績穩定,確定性非常強。

    第三是守株待兔法。看幾只股票,哪個跌了買哪個,不跌就不買。漲高了賣掉,再等。

第四是極度悲觀法,就是別人極度悲觀的時候,你買入。我舉個例子:港股的匯源果汁,最近從6塊錢跌到了3塊,月K線已經跌到了底位。




       最近它公布的中報非常差,CEO辭職,短期內大量的利空釋放,大家非常悲觀,沒有人看好,這個時候股價是低點。你在別人悲觀的時候入市,贏的概率比較大。當然,前提是:1、要處於好的行業。最好是醫藥行業或者大消費行業的公司,匯源果汁是飲料行業;2、不能是致命的利空,是暫時的利空。

下面談一下B股的投資心得。

1、選行業。

比如選擇醫藥行業,好行業加好市場,必然是牛股。這是一致B的月K線,走勢非常牛。






在B股的醫藥行業,出現30%以上的跌幅,一般就是比較好的買點。當然,前提是大盤的點位不是特別高。例如,一致B前幾個月跌到30港幣,這個價格正好是大股東的增發增持價格。所以30港幣就跌不下去了,然後又走出了一波30%的上漲行情。

2、A、B股差價選股。

就是根據A、B股差價進行選股,差價越大越好,比如有的B股只有A股價格的三分之一,這也是一種選股的方法。

3、定向增發選股。

大股東定向增發,如果大股東以及機構的增發入股價格遠超過B股的價格,那麽就有機會。這是錦江B的月K線。








錦江B前幾個月增發,大股東和機構增發入股的價格就遠超過當時錦江B股的價格。所以增發消息發布後,錦江B發生了明顯的上升行情。就是漲到現在,錦江B的價格,也仍然低於大股東的增發價格,仍然是比較安全的。你比大股東買的低,你只要耗著,肯定耗贏他。

4、關註跌破凈資產的B股。

A股跌破凈資產的很少,B股有不少。

5、關註純B股。

去年東電B轉A股就出現了大牛的行情。未來很多的純B股會出現批量的轉A股的情況。

下面談談港股的投資心得。

港股的投資盡量選擇內地的細分行業的上市公司。因為內地公司我們了解,中小市值在香港的估值是低的。香港是盤子越大估值越高,盤子越小估值越低。另外,在港股一定要避開老千股和問題股,有財務問題就可能直接停牌,一停就是幾年。

另外國企改革的機會,我認為主要機會在港股。國企改革的核心是高管的股權,內地在這方面是有障礙的。因為香港是海外市場,按照國際慣例,就應該給高管發股權。在香港,國企改革更值得大家關註。關註的核心點是:高管期權加低估值(主要看PE和PB)加大股東強。有些公司PB非常低,0.4~0.7之間,本身就低估:另外就是大股東強,可以扶持上市公司。

例如,同方泰德,這是同方泰德的月K線圖。





高管的期權價格是3塊,清華同方是同方泰德的第一大股東,董事長持有大量期權,這只股票在幾個月前跌到了3元,出現了很好的買入機會。當時它的市盈率大概在10倍左右。

另一個例子,上海集優,這是上海集優的月K線圖。






上海集優近期走得也非常強,這個公司在二級市場給高管買了股票。上海電器是第一大股東,非常強,而上海集優PB只有0.6~0.7,這樣的股票是國企改革的重點關註對象。

第三個例子,天津發展,這是天津發展的月K線圖。






天津發展,PB只有0.6~0.7,高管發了大量期權,天津醫藥也有可能註入。幾個方面的疊加,這樣的股票值得我們重點研究。

港股醫藥股低市盈率選股法。

例如朗生醫藥,這是朗生醫藥的月K線圖。






朗生醫藥前期跌到15倍市盈率左右,醫藥股跌到15倍市盈率是非常好的買點,因為醫藥一級市場的並購價格就是15倍的市盈率。

港股醫藥股低市凈率選股法。

例如新華制藥,這是新華制藥的月K線圖。






新華制藥,PB一度非常低。它的凈資產是4.9港幣,前期在2塊多錢徘徊很長時間。作為醫藥股,二分之一的凈資產太低了。碧生源是港股的大牛股,每股凈資產是5毛4,前期在4、5毛錢徘徊。聯邦制藥,在0.5、.06PB的時候,機會是非常明顯的,現在很快回到凈資產上了,它是醫藥股,不容易死掉,很容易困境反轉。

港股長周期底部反轉選股法。

長期下跌以後,基本面改善,容易出現牛股,聯邦制藥就是這樣。前期因為原料藥不好,大幅度下跌,從17跌到1塊多錢,現在大幅度反轉。

琥珀能源是這樣的。這是琥珀能源的月K線圖。






該公司是清潔能源行業的公司,是萬向集團的子公司,只有3個多億市值。本身就是清潔能源行業,PB只有0.7,市場的說法,萬向集團要把資產註入到該公司里面。因為萬象集團海外有很多清潔能源資產。這個公司可以進一步研究。

港股大題材選股法。

軍工、環保行業。

港股的中航科工,是哈飛股份、洪都航空的大股東,其擁有的A股股份的市值比該公司港股的市值高得多,值得關註。






提到的股票只供大家研究,切不可作為投資依據。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61

好書系列之二:戰勝華爾街 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32001300

好書系列之二:戰勝華爾街

國慶長假,估計很多碼友都出去玩了,碼哥沒有出遠門,只在國內某個清靜的地方轉了轉,想到長假快要結束了,碼友們也該回歸的時候,湊上這篇小文幫助碼友們恢複工作狀態。

這本書應該不用我大力介紹了,但凡搞投資的人應該都有看過,即使沒有看過也會得到很多資深人士的推薦。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倒不是剛入這行,而是在相對成熟的時候看的。記得當時有一次和幾個朋友吃飯,大家聊起各自的投資方法。有一位朋友就說巴菲特不適合中國股市,彼得林奇的方法才適合。我當時非常好奇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言論,便跟那位朋友討教,那位朋友當時就推薦我看這本書,他覺得在中國這個市場上,企業變化太大,而且非常註重交易博弈能力,因此只有像林奇那樣才能立於不敗。

對於朋友的觀點,我非常認同,說實話,我現在都不覺得A股是一個適合長線投資策略的交易場所。所以我想現在很多專業人士似乎更推崇林奇,從《戰勝華爾街》這本書來看,林奇的確總結了很多股票的類型和交易的心法,我覺得對於初學者有用,對於市場的有經驗人士同樣有用,其中影響最深的當屬對於身邊消費型公司的判斷。身邊消費型公司令人印象頗深的原因是比較容易理解,以及感同身受,當然用過看過之後對於公司深入的財務分析是最後決策的關鍵。我在港股上有過不少這樣的例子,遠的如味千、蒙牛和合生元,近的如翠華。我記得我第一次吃味千拉面是2002年在上海的徐家匯附近,那時候吃味千要等位,長長的隊伍等了差不多要半個小時才能吃上,很難想象快餐有那麽火爆,所以當年味千上市後我就開始跟蹤。至於蒙牛和合生元也是同樣的情況,有過體驗和研究,然後深入分析,發現了增長的前景。有過味千的經歷後,對於翠華就比較好理解了。一次,跟一個剛去香港工作的朋友吃飯,我問他香港有哪些好吃的,因為我知道他是個吃貨,對美食比較有研究,想通過這個問題看看他對香港美食有什麽心得,出乎我意料之外,他的回答居然是一家叫“翠華”的茶餐廳。他說,平時太忙,到處找東西吃不太現實,光顧最多的就是這家店,後來發現真是不錯。在他推薦之後,我有一次去香港就專門去了翠華,情況跟當年味千類似,狹小的地方到處充滿了人,後來翠華北上,我發現它的定位蠻有意思,在大陸它已經不屬於茶餐廳序列,可以歸為中檔餐廳,而且顧客還絡繹不絕,這樣的公司只要自身管理不出什麽問題,一般都值得投資,所以後來翠華上市後,我就向很多朋友推薦了。當然餐飲類公司也有些其他問題,發展模式單一,增長的空間有局限,A股屈指可數的幾家餐飲公司就很有問題,至少有一家已經棄餐飲而轉向,雖然某位大神說看好全聚德,但是就我在北京的消費體驗來看,全聚德並不是最好的,不知道大神是出於什麽樣的投資視角。

當然很多投資案例是在看林奇的書之前,但是林奇的這本書總結得很到位,讓我們可以有豁然開朗的習慣,從而對於這一類投資案例會有總結,並且作為投資人會養成一定的投資嗅覺,這是非常可貴的提醒。作為一般的投資人,如果你沒有任何信息優勢,沒有資深的專業素養,但是如果能有這樣的投資嗅覺,立足於這個市場應該也不成問題。

以林奇這樣的功底和成就,當年他急流勇退讓很多人感到惋惜,但是殊不知,這種投資方法最大的問題即是精力的瓶頸。林奇每年要看數百家公司,投資組合中的品種也有上百家,這種模式下無疑是要耗費投資人大量的精力,這跟老巴長時間精研幾家公司著實不同。所以跟老巴比,林奇的滿頭銀發似乎早了些,所以他的傳奇很遺憾時間短了點,不過對於我來說,他為數不多的墨寶的確是當下國內股市不可多得的交易心法。專業的投資人士在突破精力瓶頸方面,除了自身身體保健外,還需要配合合理的統計和研究模型來提高效率,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11

大媽戰勝華爾街:指數基金Vanguard今年流入185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56

伴隨著投資者對指數投資的熱情越來越高,全球最大型指數追蹤基金公司Vanguard Group,今年吸收投資者資金達歷史紀錄高位。

Vanguard的上市交易基金(ETF)11月流入213億美元,為單月第三大流入記錄,今年以來錄得1850億美元認購,早已超越去年全年水平。

低成本、被動投資的Vanguard正越來越吸引投資者,而Fidelity等主動投資型基金則漸漸遭到拋棄。四年前,Vanguard取代Fidelity成為最大型的公募基金公司(mutual fund)。

因歷史無數次證明多數基金經理的操盤水平不如大盤,所以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資金投入成本低、流動性好的指數型基金。

晨星的資料顯示,本年頭9個月內,追蹤指數的股票型公募基金流入858億元,主動選股策略基金流入只有25億美元。被動式的股票ETF獲得872億美元認購。

晨星資料顯示,截止10月底今年10大最受歡迎的公募基金中有5支都是Vanguard旗下產品。

Vanguard創立於1975年,10年前的資產達到814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截止去年超過2萬億美元。

Vanguard的基金,每100美元投資收取資產加權平均收費為15美分,較公募基金行業70美分收費為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05

外媒看A股“瘋牛”:貪婪戰勝理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67

牛市不足以描述過去兩周中國股市的瘋狂,所以國內媒體開始把這輪市場上漲稱為“瘋牛”。上證綜指過去兩周飆漲21%,這相當於之前四個月的累計漲幅,也從連續三年全球表現最差的股指之一,一躍成為2014年漲幅領先全球主要股指的“贏家”。這輪升勢同樣推動中國股市的市值達到4.48萬億美元,超越日本股市,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股市。

媒體對這輪A股“瘋牛”行情有著許多貌似可信,實際失之偏頗的解釋。

國內媒體認為,中國央行轉向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今年至少向經濟註入萬億元人民幣,並在11月降息。而盡管存在一些限制,但“滬港通”的搭建也向海外投資者打開了中國資本市場證券交易。房地產投資下滑倒逼政策寬松。資金從房地產和影子銀行流入股市。此外,在經歷了長期熊市後,中國股市看起來相對“便宜”。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認為,個人投資者的“狂熱”導致了過去兩周A股“瘋牛”。

“……不過我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因素是個人投資者對於股市的趨之若鶩。在今年夏季的時候,媒體就不斷吹風股市已經處於低估值狀態,而央行降息之後,市場對於這種說法就更為認同。數據顯示,過去一周A股開戶量增長1.5倍;股市的杠桿利用率也處於異常高位。”

凱投宏觀指出,利用傳統意義上的估值體系來判斷A股前景沒有太大的意義,股市繁榮而經濟疲軟的歷史並不罕見。和2007年相比,目前的估值也並未明顯高估。

推動股市“瘋牛”的無疑是散戶。股市交易額80%左右是散戶投資者貢獻的。此輪行情令中國“大媽”們對股市重燃激情。中登公司數據顯示,上周滬深兩市新增股票賬戶數為37.01萬戶,環比激增56%,創2011年4月來新高。

2

經濟學人稱,市場情緒是A股單日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而非基本面因素。本周五,上證綜指開盤後大漲近3%,早盤收盤前卻突然大跌3%。當日滬深兩市成交量破歷史紀錄的1.04萬億元,較100日均值高出逾3倍。

1

其認為,中國股市已經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杠桿大增。本周三趁大盤成交創逾9000億之勢,兩市融資買入達1500億元,較近期平均水平飆漲50%,刷新歷史天量。股市上漲是基於利率還將繼續下降的預期,但本周債券收益率還在上漲,一些對沖基金認為,股市上漲可能令中國央行推遲進一步寬松。但對大部分投資者而言,當下的貪婪戰勝了恐懼。國內一家著名財經網站首頁大標題就寫著券商國泰君安的報告觀點:炒金融股就是炒中國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77

無法戰勝的指數?對過去五年87%美國共同基金跑輸市場的思考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4625573

過去一段時間A股出現了難以跑贏指數的現象。在2013至2014年前10個月主動型基金連續跑贏指數之後,最後兩個月大盤股的逆襲讓今年絕大部分的主動管理型基金跑輸指數。而事實上,在單邊牛市中,這種現象非常常見。讓我們先看一下全球對沖基金的指數,我驚訝的發現事實上多空對沖策略自從2010年以來就連續跑輸標普500指數。


如果我們再看美國主動管理型基金的表現,截止今年上半年,60%的大盤共同基金,58%的中盤共同基金以及73%的小盤共同基金都跑輸基準。如果把時間軸拉長,這種難以戰勝基準的現象更加明顯。在美國大盤股基金一年內跑輸基準的比例是60%,三年內跑輸基準的比例是85%,而五年內跑輸基準的比例是87%。對於中盤股基金來說,這個比例分別是58%,77%和88%。而小盤股基金在一年,三年和五年跑輸的比例為73%,92%和88%。

有人會說美國市場太有效了,機構投資者太多,導致主動管理型基金難以跑贏基準。那麽讓我們看看相對無效的新興市場表現。過去一年中,65%的新興市場基金,70%的全球配置基金以及81%的全球小盤股基金都跑輸基準。如果把時間拉長,過去五年居然有74%的全球配置基金是跑輸基準的。

從這些數據的角度看,主動管理型基金似乎失去了“預測股市的水晶球”。這些全世界最聰明,最勤奮的金融人才為什麽在各個方面都跑輸市場呢?筆者粗淺地認為有幾個原因:

1. 大量的基金經理沒有維持自己的投資風格。投資風格也是自己的能力圈,在能力圈中去捕獲Alpha是相對高概率的。而在能力圈外捕獲Alpha就困難的多。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自己感覺目前也很難做到)。大量的基金經理都想抓住市場中的所有機會。在貪婪和恐懼中,離開自己的能力圈就導致大量的錯誤決策。從統計的角度看,過去五年,只有52%的基金經理保持自己的投資風格。而我自己過去幾年的交流中,發現長期業績優良的基金經理都會一直保持適合自己性格,風格的投資方式。無論市場如何波動,一般都很少變化。

2. 我自己粗淺的感覺是超額收益更容易在均衡市或者震蕩市中獲得,在指數的大牛市中,超額收益比較難以獲得。我們回到上面的對沖基金收益率上看,對沖基金的黃金時間是在2000-2003年美股的均衡市中。那時候經歷了成長股的泡沫,做空高估值成長股,做多低估值價值股的超額收益很大。此外,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由於可以做空,對沖基金也是跑贏標普500的。但是自從2010年標普500進入單邊牛市以來,好的壞的一起漲,對沖基金Alpha就跑輸標普500了。從國內A股我們也發現,2007年,2009年的牛市中,其實主動管理基金跑贏市場很難。在今年指數出現了50%的收益後,大部分基金很難取得如此之高的收益率。

然而從中長期看,筆者一直相信刻苦的研究,正確的方法以及對於自己風格的堅持最終能戰勝市場。過去一年在和一些優秀的投資者交流中,也發現了他們身上的這種特征。其中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成熟的投資體系,懂得放棄能力圈之外的機會,在階段性落後市場時保持樂觀和理性。這一切雖然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需要極大的毅力,對於自我深刻的認識。今天和大家分享這一方面的個人思考,也算對於自己的激勵和警戒。希望和朋友們一起努力成為優秀的投資者:)

點拾原創,歡迎關註微信號 deepinsightapp

@熱愛大自然的DD @amagicfish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