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馬讀書】90後創業必看:怎樣寫一篇靠譜的商業計劃書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6/146818.html

i黑馬:昨天一篇《五大案例告訴你:90後怎樣玩轉“路邊攤”》引發瘋轉。激起90後們熱血沸騰:明天創業去!今天黑馬哥帶來一篇實用的幹貨文章,說一說怎樣寫商業計劃書才會被VC認可。

\商業計劃書是得到投資人垂青的敲門磚,怎麽寫才靠譜?

很多成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分享過商業計劃書該怎麽寫,有周鴻祎版的“商業計劃書10條”,有查立版的“21條軍規”,等等。有些人說寫個10多頁就夠了,要精簡;有些人說要在計劃書里體現未來5年甚至10年的公司發展規劃。
設想,你按照網上的那些模板,花了幾個晚上挑燈夜戰,寫完商業計劃書,加上精美的封面,約好一個項目投資經理喝咖啡。實際上,可能那家夥連目錄都沒看,直接跳過你前面花了很多心血寫的項目介紹、市場分析等,找到財務規劃、風險分析這塊看起來。

VC的訴求點

創業者苦於融資無門,那邊VC著急銀行里的錢花不出去。創業者和VC互相找啊找也沒交集,也擦不出什麽火花來,關鍵在於各自的訴求點不一樣。
VC從來不在乎你的企業估值是怎麽樣的。投資人關心的和創業者討論的其實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資本的本性就是錢,你給錢就好了,整天整那麽多玄乎的一點兒意思都沒有。因為風險投資的制度就是如此,制度決定思考方向,跟法律一樣,沒有哪個人的主觀臆想能淩駕於制度和法律之上,所以投資人關心的就是風險分析,看你會不會把錢打水漂了;看財務規劃,看今天投你一塊錢,明天能不能賺兩塊錢,年底能不能賺一車金磚回來。

突出重點,內容為王

剛開始我和大多數創業朋友一樣,對商業計劃書沒有詳略得當的概念,即使有的話也是頭重腳輕,在項目介紹、公司戰略這些虛無的地方花費了太多的精力。然而往往自認為重要的東西反而是別人最不看重的,投資人重視的是數據這些比較實在的地方。 其實,投資人每天要看很多份商業計劃書,不可能每一份都去仔仔細細審查,對其中的每個條目都去認真研究,他們只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對項目比較關鍵的幾個問題認真看一下,通常看一份計劃書的時間也就兩三分鐘。
有些創業者為了能更加吸引投資人關註,把商業計劃書打扮得像新娘一樣,雖然這樣做可以在第一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內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項目不夠有前景,內容表述不夠清晰,光有一個華麗的外表很容易讓人把你理解為一個浮誇的創業者

切忌談平臺

現在“平臺”這個詞成了創業者口中一個高頻率詞匯。
很多投資人都非常討厭創業者在商業計劃書里談平臺這件事,原因很簡單,平臺不是煉出來的,不是搭出來,平臺得有上下遊各個行業的兄弟給你當柱子,他們憑什麽願意給你當柱子,讓你在臺上風光啊?給個理由先。平臺要穩,臺下的每個柱子都得有好處,不然今天你要唱戲了,某個柱子不爽了請個病假你的戲就沒法唱了。
很多投資人也是從創業者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他們有的也犯過建平臺的毛病,當你跟他們提建平臺的時候,他們腦袋就大了,你就等著受到他們的思想鞭撻吧。
平臺剛開始其實就是費力不討好的活兒,等於邀請人來家里開Party,結束了碗筷得自己洗,水電費得自己出。當你公司大了,你不說自己是平臺別人都會說你虛偽,都爭著喊著說要給創業者開放你們家的平臺。

切忌談只缺錢

錢!錢!錢!創業者的不可承受之輕。
VC,你若需要什麽要錢的理由,一萬個夠不夠?
這是你的角度,創業者忘同理心。融資也一樣,賣的是公司的股份,但這個不是定價來賣,而是溢價賣出去。你跟VC是一手交錢,一手拿股份,然後順帶來點兒贈品,期許一下未來,憧憬一下美好的明天。
同理,你在商業計劃書里談的都是錢,商業規則里雖然談錢不傷感情,但是錢也不是萬能的。如果你的項目就差錢,差多少,百度市值500億,給你500億能再造一個百度嗎?蘋果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你要多少錢能再造一個蘋果?
VC都是很精明的人,他們中有很多都是成功的創業者轉身成為VC的,他們的操盤能力一點也不亞於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如果項目有錢就可以幹,憑什麽溢價買你的股份?!
幹銷售之前得賣理念,理念賣好了,東西自然就賣出去了,對方也就把錢打到賬戶上來了。要錢自然不能這麽赤裸裸,得先講點有內涵的東西,比如說,你自身的能力多麽強,你的團隊里有技術多麽牛的人,你的客戶多麽忠誠。手里的“大學生創業標兵”之類的偽榮譽就別拿出來曬了,兩個字—丟人!言而總之,總而言之,要讓對方覺得這件事非你幹不可,給多少錢讓別人幹都夠懸,自己幹更是死路一條。

切忌談市場大

有幸看到某些商業計劃書的開頭都是這麽寫的: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行業必然成為發展的重中之重。更牛的還會加上國務院×號文件表明,要加大力度發展此行業(這是國家的意思,你們VC看著辦吧),國家的支持加上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有13億人,每個人都會接觸這個行業,每個人都會使用這個服務和產品,我們公司只要取得其中哪怕萬分之一,也是躺著可以收錢的,你們VC估摸著看吧,機會就一次,然後再從網上找一堆艾瑞的、易觀的調查數據作為自己描述沒問題的證明。
其實當你明白每一個創業者都對自己的項目信心滿滿,都認為可以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社會,每個都會在商業計劃書里大書特書。但是你的目的是要告誡他們熱愛祖國呢,還是讓他們來投你項目的。
不管從哪方面看,說這些假大空的話都對創業者不利,創業是細節的較量,宏觀方面的留給那些經濟學家去預測。古往今來,在最不受人認可的行業走出一片康莊大道的不大有人在嗎?有些人身處時代浪潮尖端,形勢一片大好,摔的跟頭也不輕啊。馬雲說:“企業家聽經濟學家的話會死掉一半,創業的
人不要拿著望遠鏡看山的那頭,要低頭看自己腳下的路,沒有一條創業路是平坦的,別還沒走到山腳下還在憧憬山那頭的時候就死掉了。”

切忌談沒有對手

有些創業者認為自己做的東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己是全世界上獨一無二做這個生意的,那麽也當然是行業第一、規模最大了。要知道,當你想到一個Idea的時候可能全世界已經有1000個人同時想到了,有100個人會去實施,有那麽三五個做成的。沒看到不一定代表沒有。商業計劃書里要求的就是嚴謹 ,滿嘴跑火車的人要好好收斂一下了。
我曾經做的基於社區的網上超市項目也自認為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可能不是,但是模式我認為是。當我滿心歡喜做著的時候,發現竟然10年前已經有人開始做了,雖然做得不成功。頓時失落感巨大!自己做的項目本以為是10年後的產品,結果沒想到是10年前的老古董,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竟然陳腐到如此程度,簡直是晴天霹靂般的感覺。
所以大學生創業者朋友們,千萬別認為你的Idea牛得要死,沒人想到,更沒人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句話放在人口第一的中國絕對正確。
在你沒有弄清這個市場是否還有其他人在做的時候,要麽直接說沒看到,要麽不寫,投資人都見過各行各業各種奇葩的人,眼界比你廣得多,說的不對或者不夠準確,對你的商業計劃書來說是減分的。

別忘了提VC怎麽
退出

終於把商業計劃書給搞定了。等等,想想最後是怎麽華麗地收尾的……難道沒有嗎?這個結尾老掉牙或者很雞肋,但是是必須有的—怎麽處理 VC 退出的問題 。總得給人一個展望,這輪融資完,再有好幾輪融資,這時手里的股票早就溢價好幾十倍了,賺了這麽多錢怎麽拿回去好?VC被人認為是幹傻帽的事就是因為他不管你公司再怎麽好,時間一到都得把錢抽回去,即使下一個投的公司還不如你這家,他們也像火燒屁股一樣拼命催著你,把他們的錢套出來。其實他們也是有苦難言。
簡單說一下,VC就是風險投資基金,買過基金的朋友都知道他們是有回報年限的,有的7年,有的9年,年限一到他們就要按承諾把賺到的錢分給出資人。出資人一看這家VC管理人員有眼光,能把錢變成更多的錢,名聲好了給這家VC錢的人自然多了,下次募資就能募到更多的錢。VC錢多了,體量也大了,就能投更多、更大的項目。錢這個東西都希望往錢堆里跑,錢多好辦事。巴菲特為什麽能百投百中?就是因為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巴菲特的多年苦心經營下已經是一家體量巨大的投資公司,沒有什麽項目他拿不出錢投的,你只要跟他說明他能賺到錢就行。你的項目只要在地球上幹他都給得起錢。大錢投大項目更穩妥,比如即將上市的公司,比如一些百年老店—IBM、吉列公司等。刮胡子的首選品牌肯定是吉列,男人晚上都在長胡子,等於巴菲特投資了吉列公司連躺在床上睡覺都在掙錢,這樣的公司當然穩賺不賠了。而且巴菲特巴名聲在外,錢都是自己公司的,不存在短時間內套現的問題,投的公司又穩又長期持有,他賺錢多那是自然的了。
哪家VC都想像巴菲特那樣,做事大手筆,不用被各種資源限制。所以,小VC想變大,大VC想變得更大,更大的還想變得最大,貪婪目標的驅動下,資本就是貪婪的。
商業計劃書的結尾就是要寫明VC最關心的問題—如何退出。

一般有上市、公司並購和管理層回購3種退出方式。

上市

這個不用多說,肯定是大家最滿意的退出方式,是一種最最和平的分手,說明這段“姻緣”是完美的,大家出了證券交易所依依不舍,寒風中擎著淚花拼命揮動雙手,道一聲:“兄弟,保重!”
上市有在國外上市的,有在國內A股上市的,近年來又多了給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的創業版上市,實在不行,跟上市公司進行資產重組間接上市,俗稱借殼上市,反正只要不“上吊”,去哪“上”都沒問題。

公司並購

就是把公司賣了,賣給差不多大的公司就是並購,大家進行換股,舊股票變成新股票。這個時候VC就可以把自己的舊股票脫手給對方那家公司的投資人。被更大的公司買了就稱為被收購,連換股都省了,大公司直接丟下多少錢,你們幾家VC和創始團隊根據自己的股票比例大小分去吧。而且這其中最不公平的就是最晚進來的VC先分,之後前一輪的VC分,這樣依次下去,最後才輪到創業者。
公司並購或者被收購在VC看來勉強可以,雖然賺的不如上市多,但也不會黑著臉一無所獲。這筆買賣如果不算前期的各種調查以及各種談判消耗的人力和物力,總體來說還是值得的。臨別的時候沒有那麽依依不舍,隨便揮個手表示一下得了。VC上車後又跑下來順帶說一句:“以後有這種買賣,還找我。”

管理層回購

這條只當是負心漢對癡情女說我會對你好一輩子這樣的情話,聽聽舒服罷了,誰當真誰就輸了。
翻閱中國的企業史,受VC投資管理層再“贖身”的事一例也沒有。
其實你寫給VC的商業計劃書里的很多事都不可能發生,今年銷售額不會是你的預期,市場占有率是錯的,公司發展不是按著你的想法一步一步來的,競爭對手比你認為的成長更快……只有介紹團隊成員那一部分是對的。不,那也有可能變化。唯一不變的只有你本人。經歷失去找回再失去再找回後,明白了……哦,原來這就是生活。

寫一份商業計劃書,然後丟掉!

一份完整的商業計劃書代表著你已經準備好上路了。你的每一天都按照里面的規劃在行動著,你覺得十分有意義,相信成功會像計劃書里計劃的如期而至。
但是我勸你還是丟掉它,把它當作沒有出現在你生命中一樣。
周鴻祎在2005年寫的商業計劃書里面都是關於社區和搜索的,但他果斷放棄了商業計劃書里設想的業務,轉向流氓軟件查殺,繼而推出免費殺毒,成就了今天的奇虎360。今天的騰訊早已經不是當初馬化騰苦思冥想規劃的騰訊了。
最好的境界就是當你寫完商業計劃書的時候,你對你公司目前的現狀十分清楚,知道里面潛藏著的危機和機會,然後你就一甩手從你20樓的辦公室丟出去,或者你也可以把它用保險箱里三層外三層地鎖起來,等你哪天功成名就撬出來看看,看著自己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會讓你快樂地度過一下午的時光。
武俠中的高手形容武學先是心中有劍,手中也有劍;之後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最高境界就是心中無劍,手中也無劍。商業計劃書就是你的“劍”,它是你打開VC大門最有效的道具,是前期在市場披荊斬棘的好工具,慢慢公司發展了,不能那麽蠻幹了,需要把你手中的劍化成水,無形的水,跟著市場靈動,沒有容器框架的水幻化無常,千變萬化,你只需在心里記住當初寫商業計劃書的目的是什麽,有這個念想,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 
 

做研究必看:如何用金融周期看經濟,推薦收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90

做研究必看:如何用金融周期看經濟,推薦收藏!(全文)
作者:彭文生


本文為中信證券全球研究部主管,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彭文生在中信的第一篇報告

- 本文超越存貨調整、產能利用等短期波動因素,註重經濟運行中相對慢節奏變量,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試圖為判斷未來趨勢提供一個系統性的解讀。我們從過去半年多時間內,兩件特別受關註的事件談起:1、油價大幅下跌是短期的波動還是趨勢性因素使然?2、中國股市大幅反彈,似乎與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相矛盾。耐心的讀者從本文闡述的金融周期邏輯中,能更好地理解上述兩個似乎不相關的事件背後的共性。

- 金融周期的理論基礎是貨幣非中性論,強調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導致不同於一般經濟周期的規律。一般經濟周期涵蓋1-8年不等,一個金融周期持續15-20年。在上半場,信用擴張快、資產價格上升、經濟增長比一般經濟周期的動能強;到了下半場,信用緊縮,增長下行壓力持續的時間較長。金融周期的拐點可能和金融危機聯系在一起(比如2008的美國),在沒有發生金融危機的地方,信用收縮也對實體經濟帶來沖擊。

- 房地產在金融周期中起到加速器的作用,反映投資者風險偏好,其作為抵押品影響融資條件,信用與房地產相互促進,加大經濟的順周期性。在金融周期的開始階段,穩健型債務人占比高,但隨著杠桿率的上升,經濟對利率上升的脆弱性增加。要麽因為銀行信用創造貨幣遇到瓶頸,要麽政策緊縮,在周期的某個時間點利率必然上升。2013年下半年的利率上升是中國進入金融周期下半場的標誌,房地產走下坡路,債務人減少消費和投資,儲蓄相對於投資增加,均衡利率下降。

- 土地(包括其依附物房產與礦產)是特殊的生產要素,在金融周期中既影響經濟總量又影響結構。與一般資本品相比,土地開發的資金門檻高,往往需要外部融資,土地供給帶有壟斷性,變動慢,需求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價格上。同時,一般資本品價格上升帶來的投資增加生產性資本,超額利潤通過競爭和整體經濟增長來消化,而土地在空間上不可移動,時間上不可轉換,其價格上升帶來的超額利潤只能通過增加其他行業的成本來消化。

- 金融周期下半場的宏觀政策環境可以總結為 “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緊信用意味著金融體系信用擴張放緩,促進杠桿率降低,但帶來增長下行壓力。作為應對,貨幣政策放松,但貨幣投放方式發生變化,通過銀行信用投放的重要性下降,政府信用投放貨幣增加。後者體現為央行支持財政支出擴張,比如美聯儲/歐央行購買政府債券,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對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貸款。預計中國央行將繼續創新貨幣投放的渠道,方向是和財政或準財政擴張聯系在一起。

-下半場的宏觀經濟將呈現增長放緩、結構改善的特點,與上半場的增長加快、結構惡化相反。同時,政府信用投放的貨幣更有效地增加流動性,把均衡利率下降轉化為現實的市場利率下降,同理,金融資產包括股票的價格受到支持。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經濟體制改革藍圖促進結構調整,有助於經濟可持續增長。經濟結構改善的一個體現將是實體經濟部門的利潤率上升,房地產行業和銀行體系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下降。

引言


過去半年多的時間里,金融市場發生了兩件特別受人關註的事件。一是油價大幅下跌,短短幾個月之內,從100美元/桶降到50美元/桶左右,作為影響全球幾十億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商品,其價格在如此短的時間下跌了一半,難免引發對市場定價效率的疑問。另一個事件是中國股市指數大幅上升,在持續多年的熊市之後,股市上漲的速度超出大部分投資者的預期,但是中國經濟仍然疲弱,結構問題突出。股市和經濟脫節當然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這幾年美國、歐洲、日本和不少新興市場國家都有這個現象,關鍵在於股市的上漲能否持續,如果不能,未來是經濟轉好還是股市轉差?

對未來的看法首先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已經發生的現象,其背後的推動力量是短期波動,還是趨勢性因素?對於油價下跌,有多種解釋,包括:全球經濟疲弱,沙特等傳統石油生產地與新的能源渠道美國頁巖油爭奪市場份額,以及美國和沙特利用低油價圍剿俄羅斯等陰謀論。對中國股市上漲的解釋則包括:估值從低位向中位修複,貨幣放松帶來的利率下降等。這些單個的解釋聽起來都有一定道理,現實中這些因素也確實起到作用。但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匯率計算,甚至是第一大經濟體。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外經濟緊密相連,理解中國經濟和市場離不開全球環境;同樣,理解國際經濟和市場不能缺少中國因素。

油價下跌和中國股市上漲有沒有什麽關聯呢?一個關聯是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對於中國這樣的資源進口國而言,代表貿易條件改善,降低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提升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市場分析師普遍把這看成2015年非銀行上市公司盈利有望改善的因素之一。這樣的傳導機制當然存在,但這個解釋對於理解我們提的問題沒什麽大的幫助,因為它可能只描述了結果而不是原因,是部分均衡而不是一般均衡分析。比如,如果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部分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帶來需求下降,那就是一個自我循環的機制,油價低雖然對中國企業盈利是利好,但源頭是經濟增長弱,對企業利潤不利。

本文在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下,從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中國股市上漲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出發,試圖對近期經濟和市場變化提供一個系統性的解讀,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全面和準確地把握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未來的走勢。主要觀點是,我們應該從金融周期,而不是一般經濟周期的角度(比如短期的經濟增長、通脹、利率)來看待近期的經濟和市場的變化。金融周期強調貨幣信用和房地產價格變動機制的特殊性,效果是拉長了經濟增長、通脹、利率等宏觀變量在周期不同階段的時間,加大了其在周期不同階段的上下變動幅度。

關註需求的長期因素

我們從大宗商品價格談起。首先,這一次是大宗商品價格的全面下跌,雖然媒體關註最多的是油價,但鐵礦石下跌的幅度也很大,農產品價格 也有顯著下降。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跌說明有深層次、可能超越短期的因素在起作用。當然,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跌只是一個結果,本身並不能說明這個下跌不是短暫的,但是它提示我們不能從能源市場(沙特不願意減產)或者其它單個市場的因素來認識這次調整。我們需要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尋找有普遍意義或者宏觀層面上的驅動因素。

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跌,同時全球經濟增長疲弱,說明價格變化和需求有關,問題是需求弱是短期還是中長期因素使然。對於全球經濟來講,近幾年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發達國家成為拖累。歐洲和日本經濟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美國經濟在2014年2季度和3季度強勁增長,但到了年底,零售和消費者信心有所回落。美國前財長、經濟學家薩默斯在2013年重新提出了長期停滯論(secular stagnation),說的是發達國家面臨一些抑制增長的長期性因素。長期停滯論受到一些質疑,尤其是美國經濟複蘇在2014年加快之後,但市場對美國經濟是否能回到金融危機前、大宗商品牛市時期的增長速度仍有疑問。一個體現是盡管美聯儲停止購買長期國債,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15年初下降到2%以下的低位。

雖然對發達國家長期停滯論有爭議,但相關的討論對我們有啟發意義。一個可能抑制總需求的長期因素是人口的變化,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意味著,假設其它條件不變,資本的邊際產出率下降,導致投資下降。這是所有發達國家都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日本和歐洲。另一個因素是貧富分化,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低,導致總體消費需求弱。貧富差距擴大,是過去40年中一個全球現象,但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極度寬松加劇了這個問題。貧富分化可以解釋消費弱,但是難以解釋為什麽金融體系沒有把增加的儲蓄轉化為實體投資。

再有一個因素是金融危機後私人部門去杠桿和資產負債表調整抑制了消費與投資需求。家庭部門通過減少消費來償還債務,企業降低投資償還債務,對個體來講都是理性的行為,但加在一起,對總需求就會造成很大的沖擊。美國私人部門(主要是家庭)在金融危機後去杠桿的力度比較大,資產負債表比較到位,這是現在美國經濟增長超過歐洲和日本的原因之一。即使在美國,雖然近幾年企業盈利不錯,是支撐股市上升的因素之一,但企業對投資仍然謹慎,對未來信心不足。

拖累大宗商品需求因素還包括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三期”疊加論是對經濟新常態的一個比較全面和準確的描述:即中國經濟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重疊階段。如何理解三期疊加背後的因素呢?經濟增速從過去的高速向中高速換擋,顯然指向超越短期波動的力量。一個因素是人口的變化,按照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開始下降,既影響經濟的供給能力,也抑制投資需求的增長,從通脹率持續下降來看,當前需求疲軟是主要問題。

另一個因素是貧富分化,抑制了整體的消費需求,也扭曲了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的矛盾體現在過去快速擴張的行業尤其是房地產泡沫、產能過剩和環境汙染,以及在金融層面的企業負債率和銀行信用大幅擴張,這些結構問題在2008-09年大規模刺激政策後更加突出。消化、糾正這些結構問題帶來實體經濟和金融層面的摩擦,影響整體經濟增長。

雖然發達國家和中國經濟增速面臨超越短周期的下行壓力,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是否會加快,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呢?從自然稟賦來講,和發達國家以及中國比較,新興市場的一個重要優勢是人口。拉丁美洲、南亞、中東和非洲有大量年輕的勞動力,共同的特征是人多、錢少。那麽,發達國家和中國的資金能否轉移到這些國家投資,增加他們的產出和收入,同時拉動對資本輸出國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呢?歷史上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國家似乎只帶來短暫的繁榮,而不是持續地提升經濟增長,最後的沖擊都和金融有關,典型的例子有19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源於美國的資金流入)、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源於日本的資金流入),以及本世紀的歐洲債務危機(源於德國資金流入歐元區邊緣國家)。

回顧2003-08年的所謂新興市場黃金5年,對我們理解這個問題有幫助。那幾年,新興市場經濟體快速增長,股市上漲,一片繁榮,當時流行的一個解釋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改革和宏觀政策框架改善(重要的標誌是財政變得穩健,赤字下降)是主要驅動因素,促進了內部增長又帶來資金流入。但是,後面的發展顯示新興市場國家難以和發達國家脫鉤,回過頭來看,發達國家和中國的增長以及與此相關的大宗商品牛市是推動新興市場黃金5年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是貿易而不是外來投資驅動了可持續的增長。

跨境資金流動達到雙贏的比較成功的例子是二戰後的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金融制度安排,在戰後建立的布雷斯頓體系里,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並有一套制度規範投資(世界銀行)和糾正經濟失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為各國的貨幣政策帶來紀律約束。同時,會員國出現國際收支失衡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協調下,通過外部流動性支持、內部宏觀政策調整達到有序糾偏。現在的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基本是無制度安排,對邊緣國家和國際儲備貨幣國家的可持續增長都不利,但前者的脆弱性更大。

值得關註的是,中國政府近期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可能是改變全球經濟格局的一個新變量。一般的理解是。“一帶一路”戰略將促進中國對周邊國家的投資,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反過來將拉動對我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尤其是有助於我國的裝備制造業走出去,也有利於利用我國的工業產能,達到互利雙贏。“一帶一路”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能否在可持續的基礎上提高全球的增長率?我們認為,成功的關鍵還是金融安排。從金磚國家儲備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我們看到類似IMF和世界銀行功能的影子,但從落實到發揮實質作用面臨很多挑戰。關鍵是人民幣能否成為這些國家的儲備貨幣,同時建立起一套機制使得相關國家的國際收支失衡有序調整,這都需要時間。

以上從需求的視角討論影響經濟增長的一些超越短周期的因素,無論是發達國家的低增長、中國的增速放緩、還是新興市場國家接力經濟增長面臨的困難,都涉及金融。美國的經濟增長雖然有顯著改善,但能否有序退出極度寬松的貨幣環境仍然是不確定因素。我們需要關註金融機制對實體經濟的長期影響。在解釋金融周期的邏輯之前,下一節將討論經濟供給端的一些可能拉長周期波動的因素,尤其是正確認識土地這個特殊的生產要素的作用,有助於我們理解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也為闡述金融周期鋪墊一個基礎。

土地是特殊的生產要素

廣義的土地概念不僅指農業、工商業和住宅用地,還包括石油、礦產等依附於土地的自然資源,其作為生產要素有一些不同於勞動力和勞動力創造的生產性資本的特殊性,對經濟周期產生影響。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價格的變動是實現商品供求平衡的機制,如果需求或者供給一方對價格的變動不敏感,則實現供求平衡所需要的價格變動的幅度較大,量的調整的時間拉長。影響大宗商品周期的一個特殊現象就是供給落後於需求的調整。和制造業產品比較,石油和礦產的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慢。結果是需求的變化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主要體現在價格上,需求增加開始只帶來價格上升,價格上升提高大宗商品開采行業的利潤率,吸引新的投資,但供給增加的速度比較慢。往往是需求見頂了,產能還在持續擴張導致價格下跌的幅度大,調整的時間也比較長。

什麽因素導致大宗商品的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比較慢呢?一是大宗商品的開采,尤其是石油和礦石的開采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技術含量也較高,使得行業投資的門檻高。二是從勘探、設計到開采需要時間,使得一段時間內供給有限。三是石油和礦產的開采需要政府許可,這種許可一旦獲得就具有排他性。這些特性使得自然資源的開發具有天然的壟斷性,而且往往涉及權力尋租,後者加劇壟斷的程度。壟斷程度越高,生產和供給對價格變化的反應越慢,需求的上升給生產者帶來超額利潤。當然,利潤率越高,對新增開發投資吸引力越大,最終帶來供給的上升,尤其是如果新的供給來源被發現,比如美國的頁巖油氣,則將對供求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金融深化,大宗商品市場的投機性也增加了,在牛市階段,一部分需求是投機性需求(來自期貨市場和累積實體庫存兩部分),導致價格上升的幅度偏離實體經濟的需求和供給平衡,給投資者發出錯誤的訊號,放大產能投資,最終可能使得供給能力超出實體的需求。

結合以上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討論,大宗商品全方位的價格下跌說明有共同的力量在起作用,而不是某一個市場的特殊因素(比如歐佩克不減產),過去十幾年大牛市所帶來的大宗商品供給的增加就源於這個共同力量,美國的頁巖油氣、澳大利亞/拉丁美洲/非洲的礦石、中國的煤炭都是典型的例子。在下行階段,這些供給能力不會因為價格下跌很快消失,相關的資本品難以轉作其他用途。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油價有一定的金融屬性,波動性大,不排除在一段時間大幅下跌後,一些利好消息會刺激價格反彈,但這可能只是波動,供給過剩成為長時間抑制價格的因素。

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我們想強調的是,大宗商品周期應該放在經濟大環境里來考慮,其波動和經濟、金融緊密關聯,反映了更深層次的驅動力量和規律。大宗商品近期變化,提示我們關註另一個有類似特性,但又不完全一樣的市場——土地市場。土地也具有供給調整慢、價格走極端的特性,但土地在經濟中的作用比依附於土地的礦產資源大多了。

早期的古典經濟學認為土地和勞動力、資本一樣,是三大生產要素之一。那個時代,農業生產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土地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現代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再把土地看作是獨立的生產要素,談到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一般認為取決於勞動力、資本存量,以及全要素生產率(使用勞動力和資本的效率)。主流的分析框架把土地看作生產性資本的一部分,反映了現代經濟中農業和礦業等第一產業的重要性下降。但是土地只是生產性資本的一部分,和機器設備一樣嗎?過去幾十年間,多個國家發生的房地產泡沫及其對經濟的沖擊促使我們反思這個問題。和生產性資本相比,土地具備幾個方面的特殊性。

首先,土地供應相對於資本的供應調整慢。土地供應有限,並不是指沒有荒地可用了,而是指土地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特殊屬性。從空間來看,土地是固定的,而資本是流動的。一個區域的土地需求增加,我們不能把其他區域的土地移過來滿足這個需求,但一個地方對資本的需求可以通過跨區域的資本流動來滿足。這意味著資本的超額利潤不能持久,但土地的超額收益難以通過競爭來消化,而是反映在土地價格和租金的增加上。

從時間上看,土地也是固定的,而生產性資本呈現長期增加的趨勢。個人和企業可以降低當前的消費,通過增加投資來增加機器設備等生產性資本,大家都這樣做,整個社會的資本存量上升,未來的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就增加了,資本對個人和社會都起到儲值的作用。土地對於個人是儲值手段,但土地供應有限,大家都想買地的時候,價格會飛上天,都想變現的時候,價格會落到地。對整個社會來講,土地的量不變,土地起不到在時間上轉移價值的作用。

以上兩點結合起來,使得土地的價格上升只能通過增加其它行業成本來消化,而不是提升整體經濟的生產率,這是土地和一般生產性資本的最大差別。土地價格持續上升必然擠壓經濟的其它部門,扭曲經濟結構,也會削弱總體的增長率。那土地價格的變動有沒有什麽特殊規律呢?

和其他資產比較,因為土地的存續期很長,土地的價格相對於即期產生的現金流高。因此,購買土地所需要的資金門檻高,一般需要外部融資。誰能夠比較容易獲得外部融資,誰就在土地的交易和分配中占有優勢。影響融資條件的因素包括信用評級(一般來講大企業比小企業的評級高)和抵押品的價值(土地本身就是抵押品),規模較大的企業和已經擁有土地的企業和個人占有優勢,使得集中度越來越高。

那地價是如何確定的呢?理論上講,土地和其他資本品一樣,價格是未來產生的現金流的折現值,但兩者有重大差別。一般資本品的使用壽命比較短,且有特定的用途 (汽車制造廠難以改為生產手機),其產生的現金流受新建資本的競爭限制。假設汽車制造的利潤率高,新的投資者有兩種方式加入汽車制造行業:一是購買現有的廠家,另一個是建立新的汽車制造工廠。現有的汽車制造廠的售出價格受到建立新產能的成本的競爭限制。

土地的用途可以改變,今年是農業種植,明年可變為工業用地,後年可以成為住宅用地,未來難以預測,有無限想象空間。同時土地供應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固定使得競爭有限,其價格主要看需求。這些差異使得土地的價格的估算缺乏客觀的基礎,更多地由人們的心理預期、羊群效應決定。這在住宅市場顯示地很清楚,如果你要買或者賣一套住房,你咨詢地產中介什麽是合理的價格,他不會告訴你這套住房的建築成本是多少,而是告訴你附近的某一套房最近在什麽價位成交,作為主要參照指標。這背後反映的是土地(不可重置)和一般資本品(可以重置)的根本差別。

我們花這麽多篇幅解釋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的特殊性,是想說明土地的壟斷性、定價的羊群效應,使得需求的變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體現在價格變化上,價格周期波動的長度和幅度超過一般商品。同時,土地帶來的超額利潤不能靠競爭提高效率來消化,只能靠增加其他行業的成本來消化。土地和依附於土地的石油和礦產的價格的上升,對其他行業是擠壓。而資本品價格上升一般都有其生產率提升支持,其價格比如股票價格也會有泡沫,但其帶來的資本投資增加了經濟的生產能力,提升潛在增長率。

以上從供給端分析了土地及其依附物大宗商品的一些特殊屬性,對經濟周期的影響不同於一般資本品。從需求端看,土地對經濟也有很大的影 響,比如房地產投資就是拉動大宗商品需求的一個重要力量,但房地產的重要性更多是因為與金融的結合(房地產是信貸的重要抵押品),是金融周期的重要載體。

金融周期的總量含義

1970年代以後,經濟學主流思維對金融和經濟之間關系的認識,是建立在貨幣中性論基礎之上的。新古典經濟學認為,長期來講,貨幣的量只影響物價,不影響實體經濟。所謂的新凱恩斯經濟學雖然認為貨幣政策逆周期操作有利於減少經濟波動(因為價格在短期有粘性),但在精神上更接近古典經濟學,相信金融體系把儲蓄有效轉化為投資,市場是有效的。過去40年,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帶來金融深化,銀行業的規模大幅擴張,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提高了,包括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次債觸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近幾年,學術界、政策當局和市場在反思金融和經濟的關系,重新認識凱恩斯學派的貨幣非中性觀點和金融的重要性。

反思的一個方面是關註金融周期的概念,強調信用和資產價格的相互作用,起到加速器的影響,導致和一般經濟周期不同的規律。[3]首先,金融周期發生的頻率比一般經濟周期低,但持續的時間則較長,一個金融周期可能跨越多個以增長和通脹為代表的經濟周期波動。一般的經濟周期涵蓋的時間1-8年不等,而金融周期的跨度在15-20年。金融周期發生的頻率低,但導致的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比一般的經濟周期大。在繁榮時期,信用擴張支持投資,既拉動需求又增加供給,通脹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弱化,經濟增長可能長時間處在較高水平,到了衰退階段,信用緊縮、投資下降、增長率持續處在疲弱的水平。

金融周期最核心的兩個指標是信用和房地產價格,前者代表融資條件,後者反映投資者對風險的認知和態度,兩者相互影響,具有順周期自我強化的特征。這里講的信用包括銀行信貸和影子銀行的信用創造活動。其它變量對判斷貨幣信用波動的規律也有幫助,包括利率、銀行的壞賬率等,但信用和房地產價格最有普遍意義上的代表性,兩者的快速擴張往往昭示未來的麻煩。金融周期的頂點往往和房地產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機聯系在一起,即使在沒有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金融體系也面臨很大的壓力,信用緊縮,沖擊實體經濟。

很多國家的經驗顯示,在經濟繁榮期,銀行對壞賬的撥備下降,利潤上升;同時,資本充足率上升,提高銀行放貸的能力和意願。這體現在銀行的信貸標準上,在繁榮期,銀行貸款的可得性較高、銀行要求的利率較低,對抵押品的要求也較低;而在衰退期,相關要求正好反過來。當然,很多行業都有順周期的特征,銀行業的特殊性在於銀行信用創造流動性,銀行貸款在支持一個投資項目的同時增加了存款,提高了可貸資金,在一段時間造成儲蓄增加的假象。

在融資的過程中,房地產市場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房地產往往被用作銀行信貸的抵押品,由於土地具備不同於一般資本品的屬性,其定價主要看心理預期和羊群效應,使得房地產價格和信用擴張糾結在一起,加強了銀行信用的順周期特征。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和銀行按揭貸款以及相關的次級債的擴張是典型的例子,之前日本1990年代銀行受到的沖擊,北歐1990年代初的銀行危機都和房地產有關。我國過去十幾年的銀行信貸的快速增長,包括近幾年的影子銀行的擴張都直接或間接地和房地產相聯系。

金融周期由盛而衰的機制是什麽呢?我們可以從資產負債表的調整來看。企業和個人融資購買資產,同時增加資產和負債,似乎沒有問題,但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和負債還本付息需要的現金流不一定匹配。明斯基將債務人分為三類,對沖型(hedge)或穩健型、投機型(speculative)和龐氏型(Ponzi)。對沖型債務人擁有的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加上其他來源的現金流比如家庭的工資收入)足以覆蓋負債還本付息需要的現金流。中國大部分的住房按揭貸款持有者是對沖型債務人,而美國金融危機前的次級按揭貸款人就不是對沖型債務人。

投機型債務人的收入足以支付債務的利息,但不足以償還本金,此類債務人需要依靠債務展期(refinancing)即借新還舊來維持債務的可持續性。借新還舊的條件取決於當時的市場狀況,所以帶來不確定性。銀行是典型的投機型債務人,近幾年快速擴張的影子銀行的負債和資產端的期限錯配更嚴重。龐氏型債務人是指那些現金流連償還利息都不足夠的情形,需要發行新的債務來償還全部或部分利息(即利息的資本化)。明斯基列舉的龐氏型債務人的例子是房地產開發金融,其現金流在項目完成銷售後才產生,在這之前,償還利息往往都需要新的債務,如果項目不能及時完成或者銷售不理想,就可能發生債務違約。

在金融周期的初期,經濟中的融資以對沖型(穩健型)為主,隨著投資獲利的增加,人們的風險偏好上升,信用和房地產相互促進,投機型和龐氏型融資的比例上升,這個階段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但隨著債務的增加,整個體系對利率上升變得脆弱。如果利率上升,投機型融資變成龐氏型,而原本龐氏型債務人的凈資產很快蒸發,難以再融資。債務人被迫減少開支、或者拋售資產以還債,導致資產泡沫破裂。資產價格下跌和信用緊縮相隨,對實體經濟產生很大沖擊。

利率為什麽上升呢?一個可能是通脹上升,中央銀行緊縮貨幣政策,日本和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前就是這樣的情形。另一個可能是,金融體系信用創造貨幣遇到瓶頸,隨著金融體系的期限錯配越來越嚴重,銀行對貸款(資金供應)擴張變得謹慎。同時,龐氏型債務人為了避免破產,對資金的需求不計成本。除非央行不斷增加基礎貨幣,否則利率上升遲早要發生,但央行不可能無限制地放松貨幣政策,那樣做的結果只會把泡沫吹得更大,經濟結構更加扭曲。也就是說,在金融周期的某一個時間點,利率上升不可避免。

以房地產市場轉向為標誌,金融周期進入下半場。在上半場負債過度擴張的部門進入調整期,要麽變賣資產,要麽降低消費和投資,結果是經濟增速下降,儲蓄相對投資增加,均衡利率下降。資產負債表調整給經濟帶來持續的下行壓力,在美國主要是家庭部門去杠桿,當年日本的泡沫破裂後主要是企業部門去杠桿。作為應對,宏觀政策放松,危機後美國財政政策大幅擴張,貨幣政策在短期利率接近零後,美聯儲更是直接購買國債以降低長期利率。經過7年的調整後,美國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調整基本完成,體現為商業銀行資產開始擴張,經濟複蘇力度在2014年顯著加大。

歐洲金融周期的上半場體現在邊緣國家過度寬松的貨幣環境(雖然貨幣政策是統一的,但邊緣國家信用貨幣的增速顯著超過德國)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歐洲金融周期下半場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債務危機,表面上看是主權債務危機,但背後的推動力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和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調整,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房地產價格都曾大幅上升,差別在於,美國政府通過增加自己的債務來幫助私人部門去杠桿的空間大,而歐元區邊緣國家由於缺乏獨立的中央銀行,政府部門加杠桿的空間有限。歐元區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調整還遠未完成,銀行業去杠桿還在進行中。經濟面臨通縮壓力之下,歐央行於2015年1月22日宣布購買政府債券的計劃,步美國、日本和英國的後塵,加大非常規貨幣寬松的力度。

我國也呈現金融周期波動的典型特征,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和貨幣信用擴張是經濟高速增長背後的重要推動力量,但2013年下半年的利率上升似乎是個觸發點,金融體系創造信用貨幣遇到了瓶頸,房地產市場下行調整壓力增加。從房地產價格、成交量、以及廣義信貸 (社會融資總量債務部分)數據來看,放緩的跡象明顯,中國的金融周期開始進入下半場。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調整力度和其他國家比較相對溫和。這可能與負債結構有關,我們主要是企業部門,尤其是大企業的杠桿率高,在現有的金融體系里,大企業的騰挪空間較大。正因為調整力度不劇烈,貨幣政策放松的步伐也相對溫和。

金融周期的結構含義

金融周期不僅影響總量,比如經濟增長的波動,也影響經濟結構,兩者相互聯系。首先,貨幣擴張有很強的結構效應,無論是央行的本位貨幣,還是銀行的信用貨幣都不是均勻地在行業和企業之間分配。先獲得貨幣的行業和企業可以在商品價格還沒有變化的時候用便宜的價格購買機器設備和中間產品,以增加投資,他們的實際收入上升,占有的資源增加。隨著貨幣在經濟體系中流通,物價或者資產價格上升;後拿到貨幣的企業和個人的實際收入下降,在資源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過去我國貨幣擴張的主要來源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投放貨幣的第一站是出口企業、外商在華投資企業,兩者的共性是制造業,從兩個方面促進了“中國制造”的發展。在貨幣投放的初期,出口相關的制造業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以比較低的工資雇傭工人。他們擴大投資、增加產能也能夠以較便宜的價格購買機器設備。

全球金融危機後,出口和貿易順差顯著放緩,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是銀行信貸,2009年新增銀行貸款接近10萬億人民幣,比2008年翻了一倍。近幾年,影子銀行業務擴張,影子銀行的信用成為廣義流動性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通過銀行(包括影子銀行)信貸投放貨幣的第一站是什麽行業呢?近幾年的數據顯示,信貸投放(包括影子銀行)的一個重要渠道是房地產與地方政府建立的大大小小的融資平臺,信用與地方政府和房地產融資緊密聯系。按行業劃分,截至2014年 2季度,上市公司總負債中,建築和房地產企業占比為37%,排在後面的鋼鐵和煤炭行業分別占10%。

也就是說,銀行信用投放貨幣的模式下,得益較多的是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刺激了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基建投資。這些投資拉動了相關的投入,受益的是上遊行業比如原材料,和投資品與中間產品的生產行業,包括重工業,體現在土地價格、租金、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同時重工業產能快速擴張。由於競爭的渠道有限,土地、相關房產價格和租金的上升,主要靠增加其他行業的成本來消化;下遊的制造業,出口行業、消費品行業受到擠壓。

另一個得益於信貸投放貨幣的行業是銀行。在信用貨幣體制下,銀行的貸款與存款利率之差包含風險溢價、服務費用、和流動性溢價。後者是存款戶為持有流動性願意付出的成本(體現為較低的利率),實際上是金融體系賺取的“鑄幣稅”。鑄幣稅本來應該是屬於政府的,但銀行體系集金融中介和信用貨幣創造於一身,處在一個獨特的位置。當然,關鍵還是銀行體系享有政府的隱形信用擔保,否則,信用貨幣的增長是有限度的。這幾年,銀行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銀行利潤快速增長,是整個社會收入分配失衡和經濟結構失衡一個體現。

到了金融周期的下半場,房地產行業開始收縮,房地產投資在2014年12月更是錄得同比負增長。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跡象是房地產行業的凈利潤率雖然還高於制造業等其他非金融行業,但差距正在縮小。同時,信用貨幣增長速度放慢,本位幣(央行資產擴張發行的貨幣)增速加快,由此導致銀行業的利潤率下降,國民收入分配朝著有利於非銀行部門的方向變化,改善經濟結構。


下半場: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

基於以上描述的金融周期的邏輯和框架,回到本文開始提出地問題,我們可以得出幾點結論和對未來發展的猜想。

第一、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跌有深層次的原因。過去的價格上升反映了金融周期上半場期間,房地產泡沫和信用擴張帶來超越一般經濟周期的需求,全球主要經濟體(美國、中國、歐洲)的金融周期是上一輪大宗商品價格牛市的主要推動力。美國和歐洲在2007/08年進入金融周期的下半場,現在中國出現進入下半場的跡象,雖然調整的步伐和力度有差別,但大方向清晰,大宗商品的需求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不可能回到過去高速增長的時代。大宗商品價格的形成機制比房地產透明,和資本市場的聯系也更緊密,所以大宗商品價格的調整在短時間可能是劇烈的,但由於供給調整比較慢,供給過剩,尤其是礦石行業,可能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抑制價格上漲的因素。

第二、如果我們相信金融周期的邏輯,房地產的下半場調整將是大概率事件。雖然有限購、限貸等調控政策的放松,貨幣政策放松也有助於穩定信心,調整的步伐可能受到影響,但內在的機制和動力難以改變。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我們的啟示是,目前房地產市場的調整還處於早期階段。

第三、在金融周期的下半場,經濟增長率面臨下行壓力,主要體現為投資的疲弱,但經濟結構改善。過去過度擴張的房地產和銀行業出現緊縮,房地產價格下跌、原材料成本下降、金融行業利潤率收縮,都有助於實體經濟中其他行業的發展空間的增加。如果說,金融周期上半場的特征是總量增長快,但結構惡化,那麽下半場的標誌就是總量增長放慢,但結構改善。

第四、非政府部門資產負債表調整和去杠桿意味著儲蓄相對於投資增加,均衡利率下降。但均衡利率下降多快、幅度多大,則體現為市場利率的下降,這取決於多重因素。按照古典經濟學的邏輯,儲蓄相對於投資增加,利率下降。但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利率不取決於儲蓄和投資總量的平衡,而是取決於儲蓄在流動性資產和風險資產之間的配置的相對需求,即使儲蓄增加,如果對流動性的需求上升更多,利率則可能難以下降,甚至上升。有兩個情形可能導致總體儲蓄增加時,利率難以下降:一是金融危機,信心大幅下降,對流動性資產需求急升,比如2008年最後幾個月,美國銀行間市場利率上升;另一個可能的情形是,銀行體系信用擴張遇到瓶頸(比如銀行惜貸或審慎監管加強),信用投放貨幣趕不上債務償還需要的流動性,限制利率下行的空間。後一種情形可能是我國近期利率下降比較慢的原因。

當然,最終要看宏觀政策。貨幣政策放松,央行增加流動性供給,有利於滿足流動性需求,降低利率。但央行放松操作的力度不好把握,在沒有發生危機的情況下,如果大規模投放流動性,則可能走過頭,阻礙金融周期下半場的調整。宏觀政策一個理想的組合應該是“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緊信用是指應該容忍信用緊縮,降低過去過度擴張部門的杠桿率,同時放松貨幣。緊信用可以是市場機制本身運作的結果,比如銀行惜貸,或者房地產抵押品價值下降,導致非銀行部門借貸能力降低。也可以是政策主動調控的結果,包括加強對銀行同業業務的監管,規範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平臺的負債,這是過去1年多廣義信貸增速放慢的原因之一。信用放緩是金融周期下半場調整的一個重要載體,降低企業部門的杠桿率,也有助於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緊信用的情況下松貨幣,意味著貨幣投放的方式發生變化,通過商業銀行信用投放的貨幣放緩,由政府信用投放的本位貨幣擴張。一個方式是央行資產擴張直接投放本位幣,比如購買國債支持財政支出增加,或者央行貸款(通過政策性銀行等機制)支持基礎設施投資。我們已經看到一些跡象,包括央行對政策性銀行的再貸款。近期,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敦促盤活財政的存量資金,也意味著部分財政結余資金將從央行存款,轉化為政府支出,投入市場。在這樣的政策框架下,財政擴張既有利於穩定短期的經濟增長,又增加了市場的貨幣投放,而且是本位幣的擴張。本位幣的增加對資金供給的影響更直接,而信用貨幣背後可能反映資金的需求,所以“緊信用、松貨幣”意味著利率下降。

最後,在系統性風險可控的情形下,以及央行投放貨幣、利率處在下降通道,儲蓄相對於實體投資增加,有利於提升金融資產的價格,對資本市場有利。這在美國、歐洲等比我國更早進入金融周期下半場的市場已有體現,可能也是我國股市在2014年下半年的強勁反彈的一個重要原因。央行的貨幣放松措施,尤其是11月的降低基準利率,加強了市場對未來利率下降的預期。這解釋了為什麽股市上漲似乎和實體經濟脫節。也就是說,在金融周期的下半場,資產負債表調整使得實體經濟在相當長的時間疲弱,同時總體儲蓄相對於實體投資增加,提高了投資者對金融資產的配置需求。

當然,前提是不出現系統性風險,最終來講,支持金融資產估值的還是經濟結構的改善。要超越金融周期的制約,必須從貨幣、金融以外,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經濟體制改革藍圖,包括政府職能轉換、國有企業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等都將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結構改善的一個體現將是非銀行部門的利潤率上升,房地產行業和銀行體系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下降。


(來自撲克投資家)



8090後小鮮肉散戶必看:A股歷史上歷次大牛市是如何回頭的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38

8090後小鮮肉散戶必看:A股歷史上歷次大牛市是如何回頭的

A股今天顫顫悠悠的上漲了3個點,用句牛逼哄哄的話叫“千金難買牛回頭”,2007年那瘋狂的牛市感覺又昨日重現了。不過市場上還是時不時傳來我認為是理性但很多散戶認為是白癡的聲音:註意風險。部分經歷過上一輪牛熊的老散戶或許還心存謹慎,但現在新進場的8090後小鮮肉肯定是把A股當提款機了。也許,A股還會繼續向上沖,上4000,上5000,上6000。但正所謂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股市有漲就有跌,牛市總有到頭的時候,那麽這些小鮮肉們,你們最好還是知道我國歷史上的牛市都是怎麽結束的?

1:第一次牛市 :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
96.05-1429 漲幅1487.8%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一年內僅有8只股票,人稱老八股;而當時股票交易前先手工填寫委托單,被編到號的人才有資格拿到委托單,能買到股票等於中了頭彩,因為沒人願意拋出。這使得滬指從90年12月開始計點,一路上揚,造就了第一次牛市。92年5月21日,上證所取消漲停板,將牛市推至頂峰,當日指數狂飆到1266.49點,單日漲幅105%,這一記錄至今未破。

第一次回頭:1992年5月26日-1992年11月17日
1429.01-386.85 跌幅73%
1992年8月9日,和8月10日,深圳新股認購抽簽表發行了,但發生了當時震驚全國的8.10風波,刺激滬深兩市大幅下挫。為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管理,92年10月中國證監會成立。這次熊市僅僅持續了半年時間。

2:第二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
386.85-1558.95 漲幅301%
1992年,鄧小平南巡,在南巡講話中,有關股市未來怎麽發展的問題成為一大熱點,而他講話里最重要的是“堅決的試”這四個字。11月17日,天宸股份人民幣股票上市,滬指完成最後一跌,第二輪牛市啟動。3個月內快速上漲,漲幅達到了301%。

第二次熊回頭1993年2月16日-1994年7月29日
1558.95-325.89 跌幅79%
1992年開始,新股發行大幅擴容。92年深滬兩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第二次熊市來臨。滬指在94年3月10日擊破700點,4個月跌到全年最低325點。

3:第三次牛市 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
325.89-1052.94 漲幅224.4%
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證監會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出臺的三大就是措施。(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擴大入市資金範圍),一個月時間,股指漲幅超過200%,最高達到1052點。

第三次回頭 1994年9月13日-1995年5月17日
1052.94-577.14 跌幅48%
1993年-1995年,我國為了推薦與大力發展國債市場,開始了國債期貨市場,立即吸引了幾乎90%的資金,故事則持續下跌。到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4:第四次牛市1995年5月18日-1995年5月22日
582.89-926.41 漲幅60.5%
1995年5月17日,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期貨市場上的資金短線大規模殺入股市,掀起了一次短線暴漲。第四次牛市僅3個交易日,是A股歷史上最短的一次牛市,股指從582.89漲到了926.41.

第四次回頭 1995年5月22日-1996年1月19日
926.41-512.83 跌幅45%
短暫的第三次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來臨。這一年,滬深股市廢除T+0制度,實行T+1.未來抑制投機,1995年6月15日,管理層下達55億的95年額度,同時20家歷史遺留問題股票也被開始安排上市,滬指再下一城。

5:第五次牛市 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
512.03-1510.18 漲幅194.5%
進過連續的下跌,管理層被迫停發新股,而政策也開始偏暖,券商資金面開始寬裕,各路資金也開始對優質股票進行井井有條的建倉。第五次牛市啟動,崇尚績優開始成為主流投資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尋常,管理層連發12道金牌都未能阻止股指上揚。

第五次回頭1997年5月12日-1999年5月18日
1510.18-1047.83 跌幅31%
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稅由千三上調至千五,第五次熊市開啟。

6:第六次牛市 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
1047.83-2245.44 漲幅114.3%
第六次牛市俗稱519行情。由於監管層容許三類企業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籌碼已經相當多了,市場對今後將推出的一系列利好報有很高的期望,5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中國過時會有很大發展,投資者踴躍入市。網絡概念股盛極一時。

第六次回頭 2001年6月14日-2005年6月6日
2245.43-998.23 跌幅56%
2001年上半年,滬指突破2000點,這讓當時的中國股民為之歡呼雀躍。然而在國有股市價減持的消息沖擊下,2000點很快成為中國股票市場的險峰,從此之後,我們經歷了長達4年多的調整,指數攔腰一半。

7:第七次牛市 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
998.23-6124.04 漲幅513.5%
第七次牛市起點來自2005年5月股權分置改革啟動展開,開放式基金大量發行,人名幣升值預期,帶來的境內資金流動性過剩,資金全面殺入市場。530調高印花稅都沒能改變市場的運行軌跡,一路沖高至6124點。
第七次回頭 2007年10月17日-2008年10月28日
6124.04-1664.93 跌幅73%
2007年10月16日見到6124的歷史高點後,在基金暫停發行,美國次貸危機和大小非減持等利空的影響下,引發了第七次熊市,在下跌過程中一個個整數關口被輕易突破,直到1664點止跌,這是絕大多數股民印象最深刻,損失最慘重的一次熊市。在隨後的幾年間,被稱作存量資金博弈,直到去年年底。

本輪牛市
其實A股的牛市大多都是由政策和資金面引爆的,這次也不例外,資金面是突然降息導致的資金流入,政策是國家包括反腐一路一帶等的各種改革。同樣的,牛市也大多由資金和政策的改變而終結,尤其是中國股市的早期。

再看看這次的牛市,資金源源不斷,各大領導輪番站臺。短時間看想跌都難。但  做股票,操作上可以近,可以借這波的勢頭跟著玩,但眼光要放的遠,要看到未來的坑坑窪窪。因為漲了總是要跌的,漲的越過分,跌的越慘烈。

大坑1:註冊制
註冊制說白了就是方便公司上市,和大量發行新股沒什麽本質區別,這勢必會分流很多資金,這個道理應該大家都懂吧。

大坑2:資本開放
周小川說今年努力推進資本開放,方便國外投資(簡單來說資本賬戶開放就是你想換多少美元換多少)。我相信很多國內散戶是不知道國外市場是個什麽狀況,連香港現在指數是幾點都不知道。估計也不會理解人民幣有很強的貶值預期,美元有很強的升值預期。估計也不知道國內創業板放到國際上是個什麽水平。如果A股是個房子,那您打開窗戶看一眼,靠,怎麽是飛屋環遊記了。所以當國內資本賬戶開放後很多聰明資金會迅速撤離國內市場,到時候就只能是新近散戶在大陸幫祖國站崗了。

大坑3:深港通  
此原理同理與資本開放,現在港股便宜到掉渣,10%股息的一大把,幾毛錢的非老千股遍地都是。未來要是國內的錢可以買這些了,難保不分流些資金過來。而最大的危機不在於分流資金,而在於小票價值對比的巨大差異。A股愛小票,滬港通是大票通,所以滬港通滑鐵盧。而深港通不出意外是小票通,這個很可能會切中大陸人士的愛點。

大坑4:加稅等管控
這個是受歷史上的大暴跌啟發的,現在印花稅是08年經濟低迷時的水平,千分之一,單邊征收。現在股市這麽火,多收你點錢應該沒什麽問題吧,尤其是當國家認為股市存在泡沫的時候,調印花稅是他們慣用的招數。而且現在是杠桿資金很多,怕是經不起印花稅調整時候的突然下跌。也許加稅不會改變牛市節操,但深深的砸個坑很有可能。   這邊我不得不吐槽下我國ZF的管理:一管就死,一放就過。所以當政府開始抑制投機的時候,基本上也別指望能有活路了。

以上的大坑或許不全面,但新進場的8090後小鮮肉們可以從資金面和政策面揣摩下這輪牛市的走勢,如果新進資金沒了,撤,如果國家發聲提示風險了,撤。


投資第一要務——必看招股說明書 孥孥的大樹

http://xueqiu.com/8592131633/39871539
【招股說明書,作為企業開始講故事的第一份演講稿,我們必看!如果,連故事都沒法講好,我們棄之。此文章適合新手,無知的小散,想在投資有所長進的人,不適合「腦殘」粉。】
近期,市場異常火熱,各類新手不斷入場,各類「股神」不斷出現。其中,不缺少,搞點名堂,美其名曰,交流學習,從中收取費用的「壞銀」。這類「壞銀」在雪球,以粉絲略多為優勢,便要開始收費,針對人群——新手,新手中的新手。實在看不下去,於心不忍,小散本來就慘,還任人漁肉。
前幾天,球友@土地堂,寫了關於研究思路的文章,覺得不錯,這一類文章可以真正做到「授人以漁」。我在其中,回覆到,我關於個股研究跟蹤的思路順序,第一,為看招股說明書,第二,才看年報,半年報;第三,才看券商的研究報告及其它資料觀點。今天我講一講,如何看招股說明書,我認為這是一份最好的研究報告,正是有了這一份說明書,所有的分析師便開始了對該企業的研究、分析、跟蹤及下定結論。所以,招股說明書是重中之重。對於,將幾年才上市的企業,招股說明書更具投資參考意義。同樣,這也是我對一支股票研究開始的第一步。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更多的小散儘早離開無知,在投資路上有用。我始終相信,在投資界只有前輩,但沒有什麼大V。只要在智商正常的情況下,你肯花時間研究,肯定能在投資上有所心得。孔子說得對,三人行必有我師!
先講一下招股說明書跟招股意向書的區別。招股意向書和招股說明書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招股意向書是發行之前公告的,那個階段還在進行詢價,因此招股意向書其實是不含有價格信息、承銷費信息的招股說明書。鑑於我從本月IPO名單30家企業中挑了廣生堂為案例進行撰寫此文,用的是廣生堂的招股意向書,所以做以上簡單解釋。
本月IPO名單近30家,據傳未來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多。所以先講講,我簡單粗爆的篩選新股上市的監測跟蹤名單(本人從未打過新),步驟如下:
第一:看公司所處的行業,初步判斷是啥類企業;
第二:看公司主營業務介紹;
第三:看公司行業競爭格局;
第四:公司分產品毛利率及綜合毛利率;
以上的四個步驟,快速的打開企業的招股說明書後,按住CTRL+F,輸入關鍵字搜索即可,如輸入「毛利率」則跳轉至毛利率有關字樣,看一下企業的毛利率的水平。如若,你已經是一個研究老手,積累夠多,對於企業的行業很熟悉,那便可判斷企業所處行業的情況,基本可以判斷企業的整體水平。不過,現階段,個人對一般毛利率40%以下的新股,我僅會基本掃過,先把40%毛利率以上的企業分析完,回過頭再來看毛利率略低的企業。從以上四點篩選條件,我認為有兩點,其一,是對新股的跟蹤積累;其二,則是考驗一個人知識的積累程度,你是否能一看到該公司處於某一行業,而你對這行業相當瞭解,那就是牛B了,你積累的夠多,這個時候你就是投資界的前輩。當然,第二點是源於第一點。沒有第一點,第二點談何而來,所以投資需用功,真不是開玩笑。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接著講,監於主板與創業板性質的不同,與年報一樣,分為兩個版本,主板的招股意向書為17章,創業板的章節為13章。其實,關鍵的內容基本都一樣。今天,我們以廣生堂的招股意向書為創業板的模板。整體上,不影響我們對招股意向書關鍵內容的汲取。
為什麼我說,招股意向書是最好的研究報告。其一,你可以瞭解這家公司;其二,你可以知道公司所處行業整體發展情況,包括政策,發展趨勢;其三,你可以知道有哪些機構會經常對這個行業進行監測跟蹤,他們發表的數據具有權威性,在未來你同樣可以在百度中搜索到;……此處省去的內容如下,下面開刷,圖文並茂:
首先,提示一下,任何一家企業在新上市之前,都會對過去三年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潤色加工。竟然是必然工作,咱們就信這是一份最原始的數據,而招股意向書,則全面真實的披露了公司的整體情況。

第一節:釋義,你基本可以掃過,基本上是一類公司、專業名詞縮寫的解釋。
第二節:概覽,共有五個點;

第一點為發行人簡介: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廣生堂企業的主營業務,主營產品以及公司的主要特點,具體內容如截圖所示,我都用黃色高亮將關鍵信息標出來。大家看招股說明書的時候,就可以將重點信息,標顏色這樣再回來找的時候,就可以有看重點。


第二點,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簡介
從這一點大家可以看出企業背後的靠山是誰,顯然,這一家企業是家族氏企業,沒有什麼大背景。當然,民營企業的投資環境在未來十年將好於之前。




第三、第四點,分別為發行人的主要財務數據、本次發行情況、在這裡可以簡單帶過。但廣生堂這份招股意向書第四節直接跳到第六節,董秘該好好批評下。




第五點,本次募集資金運用在這裡應該重點關注,是本次上市IPO的重點,可以看出公司的募集資金是為了擴產、全國佈局擴大營銷用。




第三節,本次發行概況。
由於此次用的是招股意向書,很多信息需要等到詢價之後才會公佈。在這裡大家可以看到企業發行上市的相關重要日期。


第四節,風險因素
這一章,講了企業可面臨風險因素,風險因素的多少可以由企業自己分析。主要是儘可能的風險都列舉起來。這次廣生堂列舉了十八類風險,算是較多的了。由於在風險因素這裡往往講得太過於刻意,大家讀一遍即可。
第五節,發行人基本情況
這一節,主要重點介紹發行企業的設立情況,股權架構等信息。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是第四點,發行人及關聯方股權結構,這部份的組織架構圖可以理清公司的股權結構。總的來說,這家企業的背景比較普通。有些企業背後的大老闆是國資委,則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有國資委背景的企業則有存在國改概念的影響。大家可以看這簡單的幾個結構圖,此節的後續文章更多的是對各個關聯方進行解釋,看不清楚的,看這幾個結構圖就夠了。





此節的第七點,發行人股本情況,還要特別注意的,如此次發行後,持股比例的變化,是否會造成的相關影響。


第八點,員工的情況
由於藥企,多為高新企業,在研發方面人員的素質結構構成還是要關重要的,這部分要稍微關注一下。同時,也可以為以後長期跟蹤,企業人員素質結構的變化做一個跟蹤比較。


第六節,業務和技術
前面是鋪墊,這節才是企業講故事的重點,上市公司在這一節將公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情況展現給大家,所以需要我們字字斟酌,關鍵是看看企業講的過去的故事好不好,未來還能不能講下去。同時,還講了行業的整體情況及競爭格局。
如此節的開篇,講了公司的主營業務包括什麼,乙肝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有哪些,公司的三個藥的產品主要是屬於乙肝哪一類治療方法,同時還提到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在這裡注意一下,提公司好的,如是評什麼獎,評什麼獎的,個人認為帶過即可,除非是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類級別的。


接下來的內容講到了公司的主要產品及用途、及近三年來營業收入情況。關於藥的,大家可以上一號藥店等醫藥電商網站實際調研下,看看銷量啥的。充分利用互聯網網絡的調研方法!




接下來,則是對其三大藥物進行詳細的介紹:從這點看,大家可以判斷其三類產品的藥效,用途及彼此之間的對比。


主要業務模式分為採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
採購模式,主要講到供應商方面,公司特別提到主要選擇了莊龍澤製藥有限公司,其實在這裡主要是看公司在採購的時候會不會受到原材料的影響。生產模式的簡單瞭解就行,醫藥企業一般都是遵從GMP規範。


銷售模式需要重點提下,廣生堂提到經銷模式、直銷模式兩種,同時還涉及到收入的確認方法,這是瞭解一個企業關鍵的一個信息點,就是看什麼樣的情況才可以算收入。
經銷模式公司給出了定義及模式,在這裡對於經銷的概念,還講到了公司經銷模式覆蓋的區域。關於概念的,大家也可以吸收下來,這就是整個醫藥行業相通的情況,屬於行業知識。像這樣,在招股意向書中講到的行業的知識就是積累下來的。


以下是直銷模式的概念。在這裡只是對經銷,直銷概念的介紹,但在招股意向書後續的內容中,則其中講到直銷模式跟經銷模式產生銷售費用的不同,帶來的營業收入效果不同的對比。這都是需要大家認真讀,分析的。




收入確認方式
除了常規的,在後面還提到了在競爭激烈地區,則採取了先發貨後收款的方式。看到這,我們是否能這樣想,公司在未來拓展中,是否會採取這樣的激進銷售方法,雖然市場份額打開了,應收帳款增加了,壞帳風險就多了,這是我們現階段看說明書得出的疑問,問題可以記下來,如若你對此股有興趣,在未來幾年你可以長期跟蹤監測,則這些問題都是未來企業的表現應該可以解答的。


此節的第二大點,講的是發行人所處行業基本情況行業的情況在前面已經講到,在這裡會重複,招股書就是有些內容前後一置,重複的大家可以略去不看。
第三大點,行業發展情況,一般都會講國外的發展情況、國內的發展情況。講完之後,都再講公司涉及的產品在整個行業中的應用情況。這部分的內容比較關鍵,就是看公司產品在應用上是否有空間,有優勢!像這裡特別講到公司三類乙肝產品在行業應用中的市場份額,整體挺高,空間還是有的。同時,還做了一個對乙肝產品未來應用的預測,以提一下大家的期望,對未來行業的空間充滿想像。




接下來,講到行業的週期性、區域性或季節性特徵,個人認為這也是關鍵點之一。我們可以看到企業沒有什麼週期性等特點。之前研究過康得新,則其提到膜,呈季節性的影響。

此節的第四大點,講到的是行業市場的競爭格局,這是重中之重,有時候則可以直接對標一些企業在A股中上市的,則用該企業與現在的企業對標估值是一個比較好的參照方式之一。當然企業與企業對標估值不能只採用一個點,而是需要充分應用多年的歷史數據進行對標。招股意向書中,分別介紹了其市場競爭中佔有率靠前的幾家企業,我百度了下,多為合資公司,也沒有在A股上市,所以暫無法對標估值。


下圖可以看出,公司 在這個細分行業中排名第六,但離前面幾位仍有較大的距離,有動力也有壓力。公司多次提到,目前,公司是國內唯一同時擁有前述三種核苷類抗乙肝病毒原料藥及製劑注 冊批件的醫藥企業。公司將依靠豐富的產品系列、不斷擴展的營銷渠道,快速提 升收入規模和盈利水平,提高公司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這是公司講故事的核心內容之一。


第五點,講到了公司競爭的優勢及劣勢
優勢可以稍微帶過,關鍵是看劣勢。大致分析一下,公司需要錢擴張,這樣才有戲。所以需要IPO。


對了,忘記一點,一般都會講到技術壁壘的,這個東西,一般公司都會介紹其壁壘比較高,難進入。但這個需要進一步鑑別。但有時候,非行內人士很難鑑別。當然,醫藥行業,特別是向廣生堂這種治大病的藥物,個人認為還是比較高的。
跳轉到第八點,行業與上、下遊行業之間的關聯性。這一點非常關鍵,講到行業的上游 下游,往往可以判定公司 是否有議價能力就看所處的位置,及上下游 行業的競爭情況。


第三大點,講的是主要產品的銷售情況
廣生堂就針對其三類乙肝產品近三年的銷售情況進行分析。看得過程中,由於我對數據的敏感性,標紅色框的地方,結果我繼續往下看,廣生堂都有一一對應解釋為啥增速 放緩。





公司銷售的十大客戶,可以稍微關注下,看是否公司,存在著過度的客戶集中情況。當然客戶過度集中更多是由於行業的情況決定的。我們可以看到廣生堂的客戶並不明顯集中,但如果大家研究過歌爾聲學,其客戶集中度就異常高,因為手機行業高度壟斷了。


公司未來的發展,講的是未來的故事,概念有了,讓我們跟蹤觀察。估計設定的目標,以未來幾年的年報中都會不斷的重複。因為,其它公司也一樣。有目標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直接跳到第九節,財務會計信息與管理層分析
財務分析的三張表都放在這裡了。
讀財報,是投資的必修課,培養數據的敏感性是必修課之後修煉的成果。
如在資產負債表中,我就注意到為啥預付帳款增加這麼多。在利潤表中為啥銷售費用多了這麼多。繼續往下讀,在後續的財務分析中,則有提到近兩年的預付帳款為購置土地用的誠意金。如向這類企業沒有對異常數據解釋的,則是需要慎重的。






公司近幾年的主要財務指標,已經幫你統計好了,公司財務指標粉飾的好不好,故事講的好不好需要結合數據來看。ROE,賊高!




在後續的財務狀況部分,需要大家詳細閱讀,這都是最根本的數據分析內容,常規的財務分析,如負債率等,資產結構等都有一一分析。如若有相關疑問,公司沒有正面解決的可以記錄下來以作跟蹤,進一步分析。
在看的過程中,看到應收帳款,那裡應該有一定的爛帳出現了,沒有收回來,反正錢不多,呵呵。錢多則要注意了!



此外,公司在介紹其化學藥品時,講到了化藥需要研發的環節如下:這些都是行業的知識,都可以好好積累下來。


公司在分析的最後部分都會有一些對標公司的,由於細分行業沒有專門以乙肝藥品為集中主營業務上市的企業,則公司擴大了以製藥相關的企業為對標。這樣,大家在做研究的時候,可以將這幾家企業與廣生堂做進一步對比研究,以判別該股是不是值得投資,特別是在估值方面可以做一個參考。
可以看到,在這裡只做了一個毛利率的對比。


第十節募集資金運用
則是重點講述了將IPO的錢投到哪裡的具體細項內容。

內容太多了,寫這文章,一下子也沒整理完整,僅刷了二三個小時,每個企業的招股書結構一樣,講的內容大同小異,每一章都需要稍微過一下,尤其是第九,第十節,講到公司財務及IPO的資金用途,則更需要細緻的看。同時,充分結合自己的分析能力及行業積累的知識,邊看邊想個為什麼,長期以往,你會在投資的水平上更上一層樓,而不再輕易聽信大V的胡言亂語。自己懂,才是真的懂。
招股說明書內容都這麼多了,雖然有粉飾,但這真的是一份好的研報。

$廣生堂(SZ300436)$   
碼字不易,希望各位投資好手,多多幫忙轉發,拯救更多無知的小散,收功,感激萬分,洗澡,睡覺!

中國陸軍要在“一帶一路”上飛起來,軍方解讀,必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43

中國陸軍要在“一帶一路”上飛起來,軍方解讀,必看!
文/喬良空軍少將


中國正在開始自己的全球化,“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的初始全球化,就是國家利益和需求對中國軍隊改革的一個巨大牽引。國家正是通過“一帶一路”的戰略設計,確定了對軍隊的戰略需求。

現在大家都在談全球化,特別是提出“一帶一路”這個概念以後,很多人在解讀“一帶一路”意義時都講到了中國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接軌問題。筆者覺得這是個誤解,是我們對全球化這個概念的誤解。

從歷史來看,每一個帝國興起的時候,隨著其擴張期的到來,都有圍繞其自身展開的全球化,就是說,每個帝國都有它自己的全球化。歷史發展到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新的全球化正在全世界蔓延,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嗎?很多人都這麽認為,其實不對。

這一輪的全球化只不過是美元的全球化,是美國為了向全世界輸出美元而推動的全球化運動,所以筆者說這是美元的全球化。在此之前,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帝國的全球化,大英帝國的全球化,大英帝國的全球化是貿易的全球化。我們千萬不能認為這兩次全球化都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其實,這只是小國、弱國無法抵禦的大國擴張。

“一帶一路”:中國的初始全球化

前一段有人從西方拿過來一種理論,說全球化實際上從古羅馬時期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今天,全球化的進程斷斷續續,這完全是概念的混淆。

全球化並不是一個綿延不斷的漫長歷史進程,而只是一個個核心帝國的擴張過程。每個帝國的擴張都會有伴隨它的全球化,古羅馬有,大秦帝國也有,只不過這兩個帝國的全球化由於當時其擴張規模有限,並未遍及全球罷了。

大秦帝國的全球化,首先就是統一七國,車同軌,書同文,錢同銖,統一度量衡。然後征百越,平西戎。雖然它沒有完全實現它的目標,但這確實就是它的全球化。

羅馬帝國限於當時的交通工具和運輸能力,以及它的軍事力量所能達到的範圍,也只是沿著地中海的邊緣進行擴張,實現它的全球化。

後來的全球化,比如說大英帝國,它的全球化是以工業文明革命為基礎,然後以貿易文明為其主要的擴張手段展開的全球化。這輪全球化隨著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結束。

美國的全球化一開始還是接續英國的貿易全球化,大工業基礎上的貿易全球化。但是隨著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人開始向全世界各個角落輸出美元,它需要所有的角落都接受美元,這時候它推進的就是美元全球化。美元全球化目前雖然還沒有結束,但實際上結束的鐘聲已經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就敲響了。所以這一輪的美元全球化也基本上進入了夕陽時代。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中國經濟的擴張,筆者認為,中國正在開始自己的全球化,“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的初始全球化。所以,我們必須把“一帶一路”看成中國的全球化,而不是接續美國的全球化。這是中國的崛起,它必然帶來一個全球化的新進程,“一帶一路”就是它的初始階段,只不過中國的全球化將不再是帝國式的劫掠別國財富的全球化。

其實,每一輪全球化的目的,都是要讓它能夠影響到的地區接受它的發展模式、遊戲規則和信用體系,美國如此,英國也如此。那麽,中國選擇“一帶一路”這個發展戰略,也應有此意圖和含義,但為什麽我們不說這是中國的全球化?這是策略考慮,而不是戰略考慮。

從戰略角度看,這就是中國的全球化,只不過因為現在美國的力量還很強大,它主要強大在兩點上:一個是軍事力量強大;一個是軟實力的強大。這兩個強大,還在支撐著風燭殘年的美元。因為美元目前還是美國主要的獲利工具。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然不能選擇跟美國直接對抗。在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情況下,中國采取西進戰略,這從戰略上講,是非常巧妙的非對抗性戰略對沖。

你別以為我是在躲你,在避讓你,其實這恰恰是一種背向對沖。你東移,我西進,表面上好像是我回避你,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戰略對沖,所以筆者覺得這一戰略選擇是一個意義重大而深遠的設計。

“一帶一路”不能甩開安全意識

中國人有一個毛病,喜歡談戰略,不喜歡談策略;喜歡談目標,不喜歡談指標,這樣談來談去最後的結果就都是大而化之。有戰略沒有策略,這個戰略就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有目標沒有指標,那這個目標實現到什麽程度算是實現?

這次提出“一帶一路”,最擔心的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談得轟轟烈烈,最後不了了之。這樣的事情我們已經幹過多次,但願這次不是。因為如果“一帶一路”失敗的話,那對於中國經濟甚至中華民族的複興都可能是非常沈重的打擊。

現在有很多官員談“一帶一路”都不談安全問題,也不談政治問題,更沒有人談軍事問題。甚至有些官員專門強調,“一帶一路”沒有政治訴求,沒有意識形態訴求,完全是一種經濟行為。

這種說法,如果是對沿線國家的宣傳,是可以的,因為戰略意圖總是要有隱蔽性的,你對人家說我是帶著政治意圖來的,帶著意識形態意圖來的,那誰還接受你?這從對外宣傳上講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假如這成了我們官員的自身意識,就大錯特錯了。對外宣傳說我們沒有政治訴求,沒有意識形態訴求,沒有軍事訴求,沒有地緣訴求,我們唯一的考慮就是發展經濟,互利共贏,把它作為一個宣傳口徑沒有錯,但是絕對不能變成我們自身的意識。

現在感覺有些官員是真的要排除這些東西,當他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就已經在自己的意識中排除“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不可避免地內含著的政治訴求,特別是地緣政治訴求,以及安全訴求、意識形態訴求。

實際上,不管你準不準備“輸出革命”,習主席多次講到,中國不輸出革命,可是既然我們現在強調中國價值觀,毫無疑問你會通過“一帶一路”輸出自己的價值觀。那麽,這個價值觀輸出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形態輸出。

另外,在推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如果你沒有政治訴求,你沒有與沿線國家的政治綁定,這將使你處於不安全狀態。尤其是陸路的“一帶”,幾乎全程伴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因素,就是所謂的“奧斯曼墻”。即15世紀奧斯曼帝國攻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使其龐大的帝國之軀成了阻斷東西方的“奧斯曼墻”。300年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奧斯曼帝國解體,“奧斯曼墻”轟然倒塌,但是如果你沿這條路走下去,沿途所經之地,全都是伊斯蘭世界。這就意味著隱含的“奧斯曼墻”還在。

如何去突破這個隱形之墻?你的價值觀和伊斯蘭世界的價值觀不同,不要指望僅僅靠經濟利益的捆綁,就能把大家完全拴在一起。要知道,那些伊斯蘭國家也可能只想獲利,獲了利之後再把你踹開。那個時候怎麽辦?

中國企業走出去,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跟那些國家進行經濟合作之後,人家得利後把我們甩開,或者人家主觀上可能並沒有甩開我們的意圖,但是客觀情況發生了變化。


比如蘇丹,我們投資進去了,西方要給我們搗亂,然後當地也有人給我們搞亂,我們硬著頭皮頂住,開始沒給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我們該掙的錢還是掙到了。這時美國人釜底抽薪,把蘇丹變成南北蘇丹,我們傻眼了,你的投資在北蘇丹,而油田在南蘇丹,這個時候,你肯定要受損失。

但我們中國人有一項很強的能力,就是攻無不克的“搞關系”的能力,雖然蘇丹分裂了,但是我們“想辦法”把南蘇丹也拿下。按說,南北蘇丹都讓你拿下,應該能擺平了吧?可美國又挑起了南蘇丹的內戰,最後的目標就是讓你在這個地方的投資打水漂。

這只是其中一例。實際上我們與所有國家的合作,凡是美國沒有參與的美國都要反對。最後的結局是我們在很多地方都鎩羽而歸,這是我們一開始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所致。

“一帶”為主,“一路”為輔

現在,我們又開始新一輪的“走出去”戰略行動了,前面吃了那麽多苦頭,總該接受點教訓吧?

“一帶一路”怎麽走? 筆者認為應該多管齊下,應該讓政治、外交先行,軍事做後盾。而不是讓企業自己單打獨鬥走出去,凡是企業單獨走出去的幾乎就沒有能夠全身而退的。

從現在來看,“一帶一路”好像是兩線出擊,雙路並舉。其實,“帶”是主要的,“路”是次要的。因為你要是以“路”為主攻方向,你就死定了。

因為海路這一條,美國戰爭學院的一個學者最近專門撰文,說他們已經找到了對付中國的辦法,就是只要掐斷海上通道,中國就死定了。

這話雖然說的有些大,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一點道理,因為美國眼下從軍事上講確有這個能力。這也從反面印證,在“一帶一路”主次方向的選擇上,我們應確定誰為主路,誰為輔路。如果把“一帶一路”比喻成一次作戰行動,那麽,“一路”是輔攻方向,“一帶” 則是主攻方向。

所以說,對於我們來講,將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經營“一帶”的問題,而不是經營“一路”的問題。那麽,經營“一帶”首先就面臨一個與沿途國家的關系問題,即如何先把與沿途國家的關系全部打通。


從我們現在的做法來看,顯然不足以保證“一帶一路”的順利通暢和成功。為什麽呢?我們習慣上總是喜歡跟政府打交道,喜歡跟執政黨打交道,喜歡跟這個國家的有錢人打交道,誰在位跟誰打交道,誰有錢跟誰打交道。這樣的話,要想成功就很難。

實際上我們要做的工作是什麽呢?既要跟政府、跟執政黨打交道,還要跟在野黨打交道,而更重要的是,跟整個“一帶”上的部落長老們打交道。這些部落長老往往比在野黨和執政黨的影響力大得多。

我們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塔利班占領地區能辦成什麽事,幾乎都是通過部落長老去實現,通過政府基本上幹不成什麽事情。所以,我們的外交部、我們的企業,都不能忽略這些區域內的重要關系。


(“一帶一路”)

何不拉美日“入夥”?


“一帶一路”還有一個到今天都沒有人去觸及的問題,就是一些人心中的疑問:中國是否想用“一帶一路”排斥美國?毫無疑問,美國幾乎在所有它沒能參與的國際組織和國際行動中,都會扮演搗亂的角色。只要它起不了主導作用,甚至只要它不是發起人,它就會給你搗亂。

看一看APEC。APEC之後為什麽會出現TPP?就是因為美國發現自己在APEC中不能起主導作用,它就一定要另搞一套,另起爐竈。如果“一帶一路”完全排斥美國,那將使美國不遺余力地打壓它,而且由於美國不在其中,它打壓起來就沒有顧忌,因為它沒有利益在里邊,所以它打壓起來就會無所顧忌、毫不手軟。


所以筆者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應該巧妙地把美國納入進來,應該讓美國的投行、美國的投資機構,以及美國的技術,在“一帶一路”中發揮作用,完成“一帶一路”對美國的捆綁。完成了這個捆綁之後,美國在它下手的時候就會投鼠忌器。

看一看中國和美國打經濟仗、打貿易仗,為什麽每一次都無疾而終?就是因為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利益互相捆綁得非常緊密,每一次美國要對中國的某一個行業或企業進行制裁或者是懲罰的時候,一定會有美國和我們這個企業綁定在一起的相關的院外集團跑到國會去遊說,最後讓其胎死腹中。

所以,一定要讓美國進入這個利益捆綁。“一帶一路”在資金上、技術上,不但不應排斥美國,還要把它拉進來,完成對它的捆綁。

由此筆者想到,我們甚至也不能排斥日本。不能認為誰不跟我們好,跟我們鬧,我就另外搞一套把你甩開,其實這於對方不利,對自己同樣不利。你一旦甩開了它,它打你也就無所顧忌,只有當它的利益也在其中的時候,它打你才會有所顧忌,它才會小心翼翼,保護它那一份利益。而如果利益完全捆綁的話,它想摘都摘不清,所以筆者覺得這一點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中國陸軍必須飛起來,必須實現陸軍航空化,這意味著整個中國陸軍的一場革命。)

“一帶一路”牽引中國軍隊改革

到現在為止,就是對我們國家沒有精確的戰略定位,國家戰略有些模糊。結果,各種所謂的“戰略”層出不窮。

2014年喊得最響的不是“一帶一路”,是什麽呢?是中國要成為海洋大國,要推出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你要什麽樣的海洋發展戰略?有人說要突破三條島鏈,走出去,走向太平洋。到太平洋去幹什麽?我們想過嗎?想透了嗎?如果沒想透,就不宜提出那些遠水不解近渴的極度燒錢又不見成果的戰略。

現在提出“一帶一路”,我們突然發現,我們更需要的是陸軍的遠征能力。

那今天我們的陸軍究竟如何?中國人關起門來認為中國陸軍天下第一。英國人蒙哥馬利說,誰要在陸上跟中國的陸軍交手,誰就是傻瓜。而美國人由抗美援朝戰爭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絕對不能容忍美國大兵的軍靴踏到中國的陸地上。這都沒問題,中國陸軍以它現有的能力保家衛國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是一旦面對“一帶一路”,中國陸軍擔負的任務就不是保家衛國,這就需要你具備在沿途展示陸上遠征的能力。因為光是陸上,能夠數出來的就有22個國家。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劍到履到。不是去侵略別人,而是要有能力跨境保護我們自己的國家利益。

最後一點,就是如何有側重地發展軍事力量的問題。如果我們明確了以“一帶”為主攻方向,那就不僅僅是要努力發展海軍的問題。海軍當然要根據國家的需求去發展,而現在凸現的問題,恰恰是如何加強陸軍的遠征能力。

中國100多萬陸軍,保家守土沒有問題,跨出國門去作戰有沒有問題?我們現在陸軍的發展方向正確嗎?合理嗎?當現在全世界都開始放棄重型坦克的時候,我們卻還在以剛剛生產出來的重型坦克為榮,這些東西將來準備用在什麽地區作戰?在整個“一帶”這條路上,重型坦克根本沒有施展余地。

前蘇聯的重型坦克在阿富汗讓遊擊隊隨便敲,為什麽?在所有的山溝溝里,你還能往哪走?坦克又不能飛,最後人家拿火箭筒瞄準一輛就是一輛,全部給你幹掉。


所以說,陸軍的作戰能力必須重新提升,就是加強它的遠程投送能力和遠程打擊能力。這方面,筆者覺得我們遠遠沒有認識到,更不可能做到。

如果陸軍沒有能力走出國門,將來在這“一帶”上,任何一個國家發生了內亂或戰爭,需要中國的支援,而且更需要我們出手保護自己在沿途的設施和利益時,陸軍能走得出去、派得上用場嗎?這是我們今天必須思考的問題。

那麽,陸軍要怎麽辦?筆者認為中國陸軍必須飛起來,必須實現陸軍航空化,這意味著整個中國陸軍的一場革命。

今天,當我們談軍隊編制體制改革的時候,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國家的戰略,也不知道國家的需求,關起門來搞改革,你會改革出一支什麽樣的軍隊來?這支軍隊和國家利益有什麽關系?

如果你不從國家利益和需求出發,僅僅比照美軍的葫蘆畫自己的瓢,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是怎樣一支軍隊,可是國家不需要這樣一支軍隊,而是需要一支與國家的發展需求相匹配的軍隊,那時你怎麽辦?

所以說,不了解國家的需求是什麽,不知道國家的利益在哪里,就關起門來搞改革,這將會改出一支什麽樣的軍隊?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就是國家利益和需求對中國軍隊改革的一個巨大牽引。國家正是通過“一帶一路”的戰略設計,確定了對軍隊的戰略需求。

結論


中國必須有一支更強大的陸軍,以及一支能與之聯合作戰、協同行動的海軍和空軍,一支能夠跨出國門遠征的陸軍、海軍和空軍,組成在千里萬里之外仍然有足夠的保障和戰鬥能力的遠征軍,我們才可能使“一帶一路”真正在安全上獲得可靠的保障,從而確保這一宏偉目標的最終實現。

(來源:軍工圈)

開一間賺錢的夢想店 必看關鍵三問

2015-04-20 TCW
 
 

 

國內創業潮,復甦反轉跡象越來越明確。

根據Google關鍵字搜索的排名資料,「創業」在台灣搜尋量高峰,約出現在十年前,之後逐年下降;二○○九年金融風暴後短暫回升,但到二○一四年則有再次回升趨勢。其中,「創新創業」、「創業課程」、「微型創業」等關鍵字詞搜尋量,更呈現數倍暴增。

網路書店「博客來」統計也發現,這波創業風潮興起,影響年輕人的購書取向,近一年來關於募資平台、創業投資、社會企業的相關書籍,高居網路世代關注的財經議題榜首。

不過,開店創業成功的比率,卻是遠低於失敗的。

經濟部統計,二○一三年全台中小企業家數逾一百三十三萬家,創下歷年新高。其中,國內批發、零售和餐飲業的新設家數逾二萬九千家,但同期間內歇業的同業家數亦高達二萬四千家。也就是,平均每新開十家店,同時間內就有八家被市場淘汰;尤其,景氣波動特別大的金融海嘯前後,歇業家數更是超過新設家數。

他們共同做對的事:開店第一天,建立自我風格

開店成功並非易事,但是卻也有越來越多人通過這條路,不只賺到錢,更成功實現自我,甚至帶動社會的力量。

六十八年次的何培鈞,十年前退伍後,大膽向銀行借款,一磚一瓦整修海拔八百公尺上的竹山百年老宅,打造「天空的院子」民宿,贏得中台灣最美民宿稱號。還完貸款站穩腳步,四年前,他又在竹山鎮上創立「小鎮文創」公司,替小鎮帶進觀光人口,帶動青年返鄉熱潮,更成為中國杭州文創產業官員來台取經對象。

二○○七年,本名楊明晃的「蛙大」,因一趟自行車環島,決心告別科技業,在台北市中心靜巷,開出一家結合設計文創商品的單車咖啡店,開店第三個月就獲利。如今,他的咖啡香飄至八里自行車道,與充滿懷舊氣息的大稻埕,從一家單店店長,成為擁有近二十位員工的企業主,他更朝著幫助國外觀光客,體驗台灣之美的目標推進。

二○○九年從八卦山上起家的微熱山丘,更是一個開店傳奇,創辦人許銘仁人生下半場,從六百萬元資金起步的鳳梨酥生意,如今已走到台北、新加坡、東京、上海、香港等亞洲城市,高雄駁二店年底開幕後,英國倫敦將是下一個進軍的城市。

何培鈞、蛙大、許銘仁,在職場不同階段,因為開店創業,分別開展出人生的新局,過程中不乏摸索跌撞,但他們同樣做對了一件事,就是在開店第一天,便清楚定位並標識自我風格,因而能成就一家兼顧現實、會賺錢的夢想店。

開店前盤點三問題:初衷、賣點、堅持,缺一不可

歸結站上創業潮浪頭贏家們的成功心法,想成功開出具自我風格的一家店,創業者須先誠實回答以下三道問題:

問題一:開店創業的初衷是什麼?

「想清楚你創業的初衷是什麼?」許銘仁認為,這個動念決定了你願意為這件事的用心程度有多深,如果開店創業,只是為了逃避上班的壓力,那這個事業,必然也會和你在職場的起伏一樣,也撐不了多久。

許銘仁說,之所以會創辦微熱山丘,初衷只是想幫家鄉務農的弟弟和附近農民,做些宅配糕點的轉型生意,許家三代都是鳳梨農,家族成員情感緊密,因大家有相同信念,前兩年除提供烘焙技術的叔叔支薪,其他人都靠原來的工作養活自己,一個月不過三萬元的極低人事成本,度過產品還沒打開知名度的創業初期。做下去後發現,如果能像紐西蘭行銷奇異果,擴大在地農企業的規模,憑一己之力,可以改變台灣農業的生態。

「如果當初我自私,沒有那樣的心意,我也幫不了自己走到今天,看不到今天微熱山丘的種種可能,」他回想。

問題二:賣的是產品,還是商業模式?

導入中國創業網聚平台「WorkFace」,年初以來,在台北發起近十場創業社群講座的旭榮集團執董黃冠華則觀察,過去創業模式,重視「產品」的產生,相對需較大的資本投入,製造出有形商品;然而,這波創業潮,因受惠網際網路應用的蓬勃發展,重視商業模式的勝出,新農業、文化創意、社群經營、互聯網思維,是創業思維的關鍵字。

何培鈞在小鎮創業,便是以風格體驗為賣點的商業模式。他的「小鎮文創」和大學合作,鎖定年輕人最喜歡的「換工」方式,借助年輕人創意,用竹山的竹子編成QR code,以低成本的方式幫助在地老店數位化,大大行銷地方特色。不只如此,他還舉辦當地青年論壇,討論小鎮未來;善用竹山資源,為跨國連鎖品牌星巴克代工伴手禮,目標是復育人口外流嚴重的小鎮,成為宜居的好所在。

問題三:害怕風險,還是不夠堅持?

「創業的成功率不到一○%,」楊明晃坦言,創業過程很辛苦,但創業卻像是會上癮一樣,讓他的單車咖啡店,一家開過一家,回首來時,卻因擁有支持他信念的鐵桿粉絲,和願共赴熱情的志同道合夥伴,深深慶幸自己選擇了這條不會後悔的路。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成功企業家和不成功企業家之間,差別有一半原因在於是否「堅持」。科技業背景出身的許銘仁深有同感,他說,創業往往需要一股傻勁,太過精於算計的人,容易因眼前一時得失,放棄長遠目標,「懷抱良善初衷,堅持到底」,是他最想分享給開店創業者的一句話!


余晨:互聯網創業者必看這七本書|書單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5/149877.html

黑馬說:余晨,易寶支付高級副總裁及聯合創始人,在互聯網、電子商務、軟件等領域已從業近20年,曾任職於美國甲骨文總公司、JohnDeereHealthCare、AT&T貝爾實驗室(實習)。多年矽谷工作生活以及國內成功創業的經歷,加之個人長期對歷史、哲學的研究熱忱,均對當下余晨影響深遠。他樂於將科技與人文相融合,以多元化視角思考未來互聯網行業的發展。2014年,余晨曾受邀參與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的拍攝並擔任顧問,在此期間,他與眾多互聯網風雲人物有過精彩對話。

下為余晨近期薦書。

文 | 余晨
編輯 | 齊介侖


1、《從0到1》


作者:彼得·蒂爾、布萊克·馬斯特斯

推薦理由:許多創業者夢寐以求的是指數級增長,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有“從0到1”的技術創新,進而打造出一個壟斷型企業。本書將帶你穿越哲學、歷史、經濟等眾多領域,闡釋商業與未來發展的邏輯,幫助你思考“從0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機會。 


2、《看見未來》

作者:余晨(沒錯,此余晨正是薦書者本人)

推薦理由:若希望僅讀一本書即搞透互聯網精神,那就試試這本《看見未來》吧。本書成稿基於多位互聯網風雲人物親述,它或將在互聯網史上具有獨特地位。不誇口地說,這是全球首部歷史創造者親證的互聯網通史。它秉持求真精神,寄望勾勒行業發展全貌,也提供對未來趨勢、契機、拐點的分析。 


3、《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

作者:馬化騰

推薦理由:就“互聯網+’而言,本書應為此國家級戰略最權威解讀。這是介紹新一波互聯網大潮“互聯網+”的經典讀本,金融等核心板塊的未來趨勢亦涵蓋其中。書稿從理論、實踐等多角度,結合當下各產業現狀及未來,提供了全方位闡述,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將這一經濟發展新引擎呈現了出來,對讀者如何抓住新時期機遇,或有指導意義。 


4、《新金融,新生態:互聯網金融的框架分析與創新思考》

作者:霍學文

推薦理由:以歷史視角剖析互聯網金融本質、用戰略思維深度解讀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性總結互聯網金融三個屬性、四維空間、七個公式,暢談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及如何助推中國夢。對互聯網金融大圖景的描述,來源於對互聯網行業的近身觀察和深入思考,既有高屋建瓴的理念闡述,也有實操性應用分析。 


5、《自私:生命的遊戲》

作者:弗蘭克·施爾瑪赫 (Frank Schirrmacher)

推薦理由:黑客帝國或非電影迷夢,我們似已身處其間。本書發人深省地對我們習以為常並已將其視為法則的“自私”進行了反思。


6、《世界是怪咖的:全民創業時代的異類思維》

作者:克里斯·布洛根 (Chris Brogan)

推薦理由:方式直截了當,案例極富啟發,一切只為鼓勵你大膽嘗試、勇於冒險。本書可幫你打造一個適合你個性與業務模式的企業架構。 


7、《O2O時代的沖擊》

作者:巖田昭男

推薦理由:作者巖田昭男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系知名記者、行業評論家,在信用卡及消費金融領域有20余年采寫經驗。本書全面介紹了當下日本O2O領域的硝煙四起,對中國市場及相關創業者或有啟發。\活動預報:《看見未來》讀書分享會
時間:2015年5月30日下午13:30-16:00
地點:黑馬全球路演中心
嘉賓:《看見未來》主要執筆人 唐文

點此報名!
 
【嘉賓簡介】唐文:易寶支付市場總監,輕營銷理論提出者,北大哲學碩士。著有《原來詩經可以這樣讀》(04年臺灣、05年大陸),《重返古希臘》(05年臺灣),《輕營銷》(15年,待出),執筆《看見未來:互聯網引領者和他們的世界》(15年,藍獅子)。
 
【圖書簡介】《看見未來》:本書作者余晨擔當了央視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的顧問,親自策劃並采訪如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Lending Club CEO 雷諾·拉普蘭赫、暴雪創始人和CEO邁克·莫爾海姆、紅杉資本著名投資人邁克爾·莫里茨等全美頂級互聯網企業領導。並與工業設計教父艾斯林格、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互聯網之父文頓·瑟夫等學術界、科技界的靈魂人物就互聯網精神和趨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此外,余晨還走訪了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美國高等學府,探尋全球尖端科技人才和智慧產出的奧秘。
 
2015年5月,余晨出版《看見未來》,為廣大讀者帶來了最前沿的互聯網觀點和極其珍貴的一手資料,深入探討了包括互聯網的發展契機、未來趨勢、技術拐點等影響人類未來命運的重大命題。在成書過程中,易寶支付市場總監唐文先生協助進行了本書大部分的文字整理工作。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余晨,編輯齊介侖,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巴菲特唯一推薦必看



2015-06-08  TCW


親愛的股東夥伴們:

回顧十、二十或三十年前,在我之前的領導人和我都奮力嘗試建立一個「偉大企業」,也就是成為「終局贏家」(endgame winner)。到今天,無論在美國或全球,摩根大通都已是「終局贏家」。

永遠有要注意的新興競爭者

因為有科技和新規範的推波助瀾,新對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他們在資本、規範、法律體系的限制都比傳統金融業來得小,這是個不公平的競技場。我們因此懷有合理的恐懼;以下是三個我們密切關注的新對手:

一、美國境外的大銀行。從獲利狀況來看,中國前兩大銀行是我們的兩倍大。三十年前,中國工商銀行(ICBC)只在屈指可數的國家營運,現在的分行已遍及五 十餘國;如果小看它們的野心和資源,我們就太蠢了!其餘來自印度、巴西、日本的世界級銀行,也日益茁壯。這些銀行背後有政府撐腰,卻沒有美國對金融業的規 範(比如資本適足率);不公平的競技場對我們不利。

二、矽谷來了。矽谷有上百家新創公司,正在走出多條另類金融之路。如新形態貸款公司,利用大數據提高信用評級的準確度,在數分鐘內便可放款給個人和小型企業,同樣業務在傳統銀行卻要花上數週。註1

三、來自支付領域的對手。支付是我們核心業務,但在即時支付系統(real-time systems)領域,好比比特幣和支付寶,仍有待加強。在既有的銀行支付系統裡,所有的轉換、轉帳都要支付成本,不允許有人「搭便車」(free riding);但即時支付系統允許參與者搭便車。看到自己的弱勢,我們需要建構一套即時支付系統能做到合理收費、優質客服並且降低詐騙機率。

一個思考運動 :想想下次危機發生會有什麼不同

危機百百種,因應之道大同小異;所有投資人都賣掉風險資產,轉投安全資產。一旦出現集體行為,市場便會出現短缺。讓我們想想看,若下次危機發生,會怎麼影響市場。

一、根據目前新的規範,銀行的流動性資產(包含存在央行的現金、美國國庫券和機構發行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必須能應付危機時銀行現金一○○%外流的狀況。這些規範讓銀行將流動性資產覆蓋率維持在一○○%,就算主管機關允許低於一○○%,也不會有銀行這麼做。

二、危機發生時,客戶會把錢從體質弱的銀行搬到體質好的銀行;二○○八年的時候,摩根大通的存款金額激增超過一千億美元。但到下一次,我們未必會這麼做,因為轉進來的多是靜止戶,反而要為此多提列價值相當的資本做為準備。

三、危機發生時,每個人都會瘋搶國庫券以保護自己;在上次危機裡,國庫券因此增加兩兆。這種情況到下次危機仍會重演,但是國庫券的供給卻會大量減少。註2

基於這些對未來的觀察,下一次危機發生時,市場勢必波動更大,而且即便流動量再大的市場,價值都會迅速縮水,無論銀行、放款者、投資人甚至造市者,都很難抵擋浪潮。

(傑米?戴蒙 主席兼執行長)

【註解說明】

評:今年剛好是戴蒙接任執行長十週年。今年,戴蒙宣告摩根大通為金融海嘯後的最後贏家,但是贏家眼裡的未來,充滿危機。股東信裡的未來展望共有八頁,他用六頁描述風險。

註1 看好非傳統放款業者:他考慮的威脅,暗示投資人思考未來兩大趨勢:一是非傳統銀行體系的金融業者興起,包括放款和第三方支付系統,都可能分食既有金融機構的大餅;反過來想,這些非傳統放款業者和第三方支付系統,或許就是值得觀察的投資標的?

註2 安全資產比你想得更危險:戴蒙的第二則預測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投資人仍會拋售高風險資產轉進安全資產,諸如美國國庫債,但是美國國庫債的供給不會如上一 次危機時那麼充分,因此雖然擁抱安全資產是正確的個別行為,可是一旦集體行為發生時,容易導致新一波市場斷裂;到時,安全資產反而比高波動的資產風險來得 更大。

戴蒙暗示投資人要從人類行為來思考風險和波動的差異——這恰恰也是巴菲特在今年股東信中所提醒投資人的要點之一。

總而言之,戴蒙從檢視過去到未來展望,呼應了股東信一開始所言:雖然已經是最後贏家,但並不保證未來成功;居安思危才能成為永遠贏家。



塵爆後必看!22縣市公安理賠差很大

2015-07-13  TCW


八仙樂園事件是國內有史以來,同一場所、受傷人數最多的公共意外災害。很少人注意到,消費者在不同縣市發生意外,可獲理賠金額竟有五○%的差距;且各公共營業場所強制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簡稱公共意外險)的標準係根據面積計算,而非人數,這也將影響各人可獲賠償的金額。

怪象!台北、台中給的保障不一樣

猜猜看,全台二十二個縣市中,哪一個縣市對消費者的保障最高?答案是台中市。

台中市政府要求,業者為消費者投保的公共意外險,每人死亡的理賠金額為三百萬元,單一事件的理賠總額最高為三千萬元。也就是說,一場災難中,在不考慮受傷 人數情況下,最高可以容許十位消費者罹難。同樣情況若發生在台北市,罹難者的理賠金額三百萬元,單一事件總理賠金額一千五百萬元,代表只能有五位消費者罹 難。相較之下,台中市對消費者的保障比台北市還高。

這樣的結果,是一次次的災難和犧牲一條條人命換來的。一九九五年,台中衛爾康西餐廳大火,造成六十四死、十一傷;二○一一年,台中阿拉夜店大火,造成九死。每次事件發生,台中市政府就拉高業者對消費者的投保要求。

當時,中華民國保險經紀人協會曾建議,八大行業的公共意外險中,個人傷亡保額應該從兩百萬元提高到五百萬元,且單一事故的賠償限制,建議提高到超過五千萬 元,才符合現代生活水平的理賠標準。但四年過去,僅台中市政府提高保額,其他縣市跟進的不多,屏東縣的要求標準則還停留在二○○○年。

「我到台北跟去屏東玩,萬一在公共場所遇到意外災害,得到的保障竟不一樣?」中山醫學大學職業安全衛生學系副教授顏慶堂不理解的說。

雖然各縣市政府對業者訂定標準,業者仍可自行判斷風險高低來提高投保額度。「政府要求三百萬元,我則是拉高到五百萬元(指對每一人傷亡的理賠金額),總理賠額度還提高到六千四百萬元,每年只需多繳一千多元保費,為什麼不做?」背包棧旅店總經理吳德聲說。

「大部分業者估算,萬一發生意外,死亡人數最多只有一、兩位,就不會把投保金額拉太高,」三商美邦人壽發言人楊棋材說。「業者想的是不會這麼倒楣吧,大多只會依照政府要求投保,」一位從事保險業務的陳先生說。

一位南山人壽主管私下表示,若遊樂園願意幫消費者增加投保「待記名團體傷害險」,每個人多花不到十元,消費者就可得到更多保障,「尤其是多出來的成本業者 一定會轉嫁到票價上。」看來,以後民眾到不同縣市旅遊,除了研究哪裡好吃、好玩外,還要研究各縣市政府對業者的投保要求,屆時發生意外,才能比較有保障。

注意!面積小於90坪,餐廳可不投保

其次,雖然公共場所都須為消費者投保強制意外險,但對餐飲、商場投保要求,竟是以營業面積做為是否投保的依據。

翻開各縣市自治條例,大多數縣市規定,總樓地板面積三百平方公尺(約九十坪)以上的餐飲、總樓地板面積五百平方公尺(約一百五十坪)以上的商場(店)或百貨公司,都必須投保強制意外險。

台北市、新北市還針對樓地板面積超過五百平方公尺的店家,提出投保加倍要求。台中市政府更嚴苛,不僅把要投保店家的樓地板面積門檻縮減一半,超過五百平方 公尺的店家,還要加倍投保。除了台中以外,營業面積小於九十坪,不納入強制投保範圍,那麼這些業者是不是就可以省了這條支出?一旦發生意外,消費者的權益 誰來保障?

「在餐廳用餐的人不少,大多出口也只有一個,只從面積來做為是否投保的判斷,不太合理,」顏慶堂說。「業者既然開店做生意,就應該幫消費者多想想。不要等 到災害發生後,再來靠全民捐款,這是不對的。」顏慶堂建議,各縣市政府應該重新訂定標準,保障消費者,萬一災害發生時,業者、消費者的負擔都可以減輕。

從台灣歷年來幾次的災難來看,八仙樂園事件絕對不會是最後一件,除了靠各縣市政府把關、對業者提出更多的規範與要求外,消費者恐怕也需要自求多福,才能夠遇到災害時,把傷害降到最低。

【延伸閱讀】公共意外發生,哪些縣市給的保障比較多?—各縣市要求業者投保公共意外險最低金額

● 每人傷亡理賠

200萬: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基隆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金門縣、連江縣

300萬: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宜蘭縣、澎湖縣、台東縣、花蓮縣

● 單一事件傷亡總理賠

1,000萬:高雄市、新竹市、苗栗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基隆市、金門縣、連江縣

1,500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宜蘭縣、澎湖縣、花蓮縣

2,000萬:新竹縣、台東縣

3,000萬:台中市

註1:台北市、新北市單一事件傷亡總理賠金額為1,500?3,000萬元,台中市為3,000?6,000萬元註2:南投縣、屏東縣要求業者依規定投保,未列出金額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各縣市政府整理:吳美慧



創業必看!優曼家紡王文鋼談合夥人和股權激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5/151668.shtml

屏幕快照 2015-08-25 上午8.45.40

優曼家紡創始人  王文鋼 

一、如何選擇合夥人?

作為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如何選擇合夥人?首先要知道如何評定創始人自身,然後才能知道如何去選合夥人。

從創始人要關註的點來講,除了產品以外還需要關註公司的資本運作、企業文化,以及公司對外的PR和相關的全局性的工作。可能你需要合夥人來搭配一起創業,如果CEO是偏產品的,就要找技術,如果CEO是偏市場的,可能只需要找產品,這些都是組合方式。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投資方主要看一個團隊是什麽樣的結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首先CEO要具備銷售的特質,CEO需要合夥人來搭配,第一個需要的就是產品負責人,而且他要具備追求極致的特質,有以用戶為出發點、以用戶為上帝的核心價值觀。一個團隊,最好是三個人的組合,CEO有了,產品有了,如何把產品實現?這樣你就需要第三個合夥人-技術負責人。

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負責人,甚至是CEO,第一要有相關行業的垂直經驗,這樣你才能判斷出來行業的發展步驟、發展節奏、發展前景。第二有相關團隊的三年以上管理經驗,一個企業往前走,團隊人員必然會越來越多,以今天互聯網時代的節奏,如果沒有人員的儲備,沒有管理的經驗,就會導致快速發展出現問題。第三是三個人必須有一致的核心價值觀,使團隊一直以不斷地建立長板而完成整個公司的發展。

在創業期階段,作為CEO有六點非常重要。第一,要找優秀的人才,無論是合夥人還是核心員工,都很重要。第二,找到優秀的人才後,快速判斷方向,快速定小規模的組織架構,快速行動。第三,要永遠帶動他人並感染他人,要用使命、價值觀、方向、未來的各種預期帶著大家跑。第四,永遠不要做怨婦,好事不驚、不喜,壞事不怨、不憐。第五,要創造更多讓團隊互相信任和信賴的機會。第六,保持樂觀,無論碰到什麽事,一定要樂觀,始終保持如一。

二、如何健全公司治理?

如何治理公司? CEO要做的事,其實聯想的柳總給我們講過管理的三要素,九個字: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這三個要素就是一把手所有工作的核心。我們要用核心價值觀來搭班子,然後用行業的認知來去定戰略,用企業的文化去帶隊伍。只有面對人性的核心價值觀,才能讓一個企業從小做到大不跑偏。

再往下是用行業認知來定戰略,對一個行業有三到五年以上的認知,才有可能知道這個行業未來三五年的發展規律,在這其中找到一個切入的點,跟著這個行業變化的速度去定好戰略,往前走。

定完戰略之後要帶隊伍,因為班子有了,執行並不完全是班子的事,是隊伍的事。有了核心價值觀,有了企業認知,我們用一個高的價值觀的判斷鎖定一個戰略,其實是用一種企業文化,用一種更樸素的執行判斷標準給團隊定什麽叫對,什麽叫錯。其實無論是不是家族企業,都可以往前跑,我們看企業發展的歷史,跑得最長遠的反而是家族企業,因為它的價值一致性更明顯,今天跑不起來是因為我覺得可能還是前面的一些價值觀、企業文化不同,大家做著做著就從錢上看了,那就很麻煩。

三、如何定股比? 

說到錢,就得了解如何定股比,前面說到一個團隊最好是三人組,一個CEO兩個聯合創始人,通常制定股份比例,當一個人在一個公司,他走了對公司影響不大的時候,這樣的人不能發股權、期權。一般來講極限的比例是6:2:2,意思是核心創始人一開始組建團隊的時候掌握60%以上的股份,因為隨著企業的發展和融資,你會不斷地被稀釋,6:2:2這個比例在融資三、四輪之後可能創始人只有10%多的股份。

如果說一個CEO特別強,通常會找兩個產品或者是技術負責人,如果這兩個人相對偏弱,我會8:1:1的比例去分,如果其中有一個人相對比較厲害,我會7:2:1的比例去分,再強一點我會6:3:1,如果兩個人差不多,我會6:2:2去分布,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比例,這樣三個人的團隊通常在面對投資商的時候,比例也相對合理。

四、如何定股權激勵?

如果想讓整個團隊持續往前走,除了激勵上需要合夥人之外,還會有期權。我們一般會從初創團隊的所有股東當中共同稀釋15%,這個股份比例作為期權,我們會獎勵或者是頒發給公司不可替代的核心員工。我們對合夥人也好,對員工也好,都會有一個約束,叫做行權時間,就是我承諾給你這個東西我們是有一個協議的,如何你能變成自己的,我們是有一個時間要求的,隨著他走得時間越長,得到的越多。

但是今天這個創業環境太殘酷,很少有一個團隊能一起走四年,包括員工和合夥人,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大家走著走著,到第二年的時候,他就撤了,這個時候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講,你給了他充分的股權激勵,他也覺得沒白做,如果公司發展得好,他還是這個公司的人,他還能幫你解決問題,他走的時候就把股票行權就走了,也許自己湊了錢,就換了股份了。

按馬斯洛理論,對人的激勵包括存在感、物質激勵和名譽激勵。存在感是你對他的定位和大家核心價值觀是否一致;物質激勵基本就是股權、工資;名譽激勵其實是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的,比如經常有人說我是阿里出來的,他就有名譽上的加分。這是創業產生的榮譽感,也是一種給員工的激勵。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文鋼,整理劉惜墨,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