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资中小企业的六大风险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9ek.html

    中小板和创业板只是主板外另一投资平台,不要因为疯涨而神化或高估中小企业,未来估值回归常态不可避免。研究一下07年以前IPO的中小企业就会很明显地 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远比不上很多主板的优质企业,能稳定持续增长的少之又少。中小板和创业板平台的优势在于一旦发现真正优质的标的,能带 来巨额的回报和高速的资本增值速度,但这种机会其实远没有想象多。

    这两年中小企业的疯狂炒作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之一可能是响应“党的号召”,借助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兴经济的东风,加上大量的“人造”高增长以及中国的炒新 特色(创业板及大量中小板股票集中上市),而形成的一次能量的集中释放,潮水退却后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壁垒的、持续成长的企业才能让投资者获得满意的回报, 这样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注定如当年科网股般归于平淡。

 

投资中小企业有六种风险:

 

一、未来很多中小企业迟早要面对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没有一定壁垒的行业,看起来需求增长很快,但资本进入的速度更快,这样的行业容易出现价格战,即使企业 收入持续增长,盈利也可能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如果只看到规模扩张的可能性,而不考虑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就可能踏入收入增长陷阱。



 

二、盲目把获取回报的希望寄望于高增长,即使估值已经达到不可思议的高度,也仍然期望高成长可以抹平高估值。这样只要企业略低于投资者的最大期望值,也可 能造成股价的下跌,如果出现远低于期望值的情况,则戴维斯双杀将令投资者损失惨重。即使勉强达到预期,未来的回报也不见得会很高。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 问题,历史教训已经太多了,美国七十年代漂亮五十、2000年科网股都是最明显的例子,只是投资者一旦处于集体亢奋的环境,就什么都忘记了。

 

三、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持续增长能力很弱。投资者偏好中小企业常常是因为中小企业的高速成长,但如果只盯着成长速度而忽略可持续性,增长越快反而可能风险 越高。中小企业成长速度很高、盈利上涨空间大是因为规模小,但同样因为规模小,在竞争中经验、资金、人才、技术等常常处于劣势,变坏的几率也比大企业更 高,实际上值得长期投资的中小企业比主板的企业更加稀少。

 

四、管理层的能力风险。中小企业管理层多数没有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规模的快速膨胀很容易导致管理能力不足,一旦失控企业面临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特别是那 些对管理要求较高的行业如连锁业,稍有不慎便会快速衰落。另外也应该警惕那些盲目追求速度不自量力过度扩张的企业,顺驰便是典型的例子。

 

五、盲目相信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是比较脆弱的,除非是加上行政壁垒,或者技术壁垒高至微软的级别,现阶段的中国难以出现这样的企业。大部分所谓的技术优势 只是阶段性或局部性的弱领先优势,一旦出现替代技术或者出现强有力竞争者,盈利下降是很迅速的。同时一部分行业的增长也未必很确定,即使是行业领先企业, 收入能持续成长,但增速也未必能持续高得足以支撑高估值。

 

六、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于大股东和管理层,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大股东更可能更有动力做出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欺诈风险也远高 于大企业。

 

梁军儒201006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61

行业讨论:金融与房地产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x32.html

金融

投资僧

投资僧看现代银行业
银行业有人比喻是万业之首,不论恰当与否--而我认为肯定是个综合部门,并有着相当的资金支配权,这个优势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银行在万业中强势的来源。 虽然他也必须承担所有产业中的经营损失,但是有两点可以保护和相当大的减少这种损失。第一话语权相对所有行业的产品来说,银行产品的话语权是最好的,他可 以选择贷与不贷给任何人占绝对的优势。而所有的商品中只有货币这个特殊的商品有这个优势。第二次级风险。银行的货币风险在所有的经营中是次级的,这不仅表 现在贷款的质押和抵押上,而且法律规定还有企业的资本金在前面挡一下,这就好比汽车前面的吸能区而贷款是安全座舱的乘客。

所以从历史上,几百年来,传统的 银行业务成为伟大企业的比例还是相当的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损失这么严重那?

我个人认为是偏离了银行业的基本方向,大 搞所谓的业务创新,走进了投机的行列。投机象山岳一样古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知道银行业的成长与GDP有着直接的正相向关系,当以美国为首 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GDP只有1-3%左右,这时一项牛气哄哄的金融业也失去了活力,但是那些金融家是不甘心如此的,于是为了意志中的成长,只好脱 离经济这个客观实际,大玩金融创新,衍生品。我们知道脱离实际的所谓金融创新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产生大量的投机业务几乎就是情理之中。但是谁都 无法掌控投机,上帝也不能。银行家也不能。所以危机来临,投机业务的损失可不象贷款损失那样有5-10%就很大了。动辄50--80%甚至全军覆灭。另外 还由于投机业务在挣钱时管理层大秤分金大碗吃肉,并没有留下合理的风险补偿,而损失来了都由股东资本金承担,股东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股价下降很大的幅度 是必然的,市净率低于1既有市场先生的恐惧心理也和银行业是否还玩投机有关。
中国的银行业向何处去?

我心里清楚的知道,作为中国的银行业无论是传统的贷款经营风险或者新兴的创新衍生品风险或者其他货币类风险迟早会来的,这是种必然性。整体来说无法避免。 但是为什么还要投资银行业哪?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会有风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风险什么时候发生,而且在风险积累的过程中,银行业更主要的是在积累财富,而我们 聪明的投资者就是要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较快的积累财富。银行业具备这个特点。我们是干什么的?是银行的投资者,监督银行的收益的同时,对其积累的风险心 里应该更加的有数,如果该标的靠投机在挣大钱我们对风险的估计应该乘以系数或者就是离开。第一,银行的风险并不是三五年就要发生;第二有些银行可以规避较 大的风险成为百年企业;第三我们投资者可以依靠监督质量跟好的和比较好的银行在一起。第四银行业首先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受益者。这就是我投资银行的理 由。

而且我们知道有百年的企业,没有不死的企业,也没有不出问题的企业,关键是看这个坎能否过去。这个企业处于何等的生命周期。可口可乐由于占领了全球市场, 达到了产量边际,已经失去了成长的活力。或者有一天会停止或局部的年份下降。但是你无法想象有一天货币会停止增加,即使基础价值停止增长也无用,通胀也会 促使货币增加的。银行的业务成长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也不会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一个银行的好坏与管理者的信仰有关;投资银行的好坏也与投资者的监督质量有 关。

 

股民老k

银行是管钱的,杠杆率奇高,管理层拿着那么多钱不想点花头,怎么能肥自己的腰包。如何克制盲目创新的冲动,稳健经营,把控制风险始终放在首位,带来稳定而 长期的回报,是那些管理层必须向股东承诺的。
看看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客户贷款和垫款/投资债券等金融产品/中间费,中间费占很少的比例。而前2个主要收入来源的风险程度都可以放也可以收,完 全取决于管理层的意愿。可悲的是,投资和投机间的界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模糊的,而人类总有不自觉转向投机的倾向,直到酿成后果时才会尴尬地承认当初的决 定带有不少的投机性,而这种后果总是在比较长的时期才会偶然地(其实是必然地)集中爆发一次。

 

新浪网友

楼主把以前的评论现在拿出来,可谓用心良苦。关于银行业有人比喻为万业之母,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我认为银行业的护城河是非常明显的,巴菲特说银行可以以 极低的成本取得资金,赚钱有天然优势,是个非常不错的行业,可惜的是很多银行周期性的做傻事。金融危机重创银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放眼未来,如果银行 纠正错误,谁又能说未来十年投资银行不会是收益率最高的品种之一?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新浪网友

银行业包括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选择具体个股时有3大因素应该考虑,如果是长期投资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人才和管理,银行最好的应该是招行,只要到各营业网点看 看人员素质基本可以知道,排位大致是招行、浦发、建行、民生、中行、交行、兴业、华厦、工行、农行,第2重要的是像08年美国那样的危机来时而且将来一定 会在中国发生即有多家银行倒闭时的政策保护程度,排位应该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浦发、招行、民生、华厦、兴业,第3因素非长期因素是当前估 值,所以不做长线就看当前估值可以了,影响估值主要是资产质量和净资产,然后才是盈利能力。
至于保险,无论从人才和政府保护程度看人寿排第一,其次是太保,平安的保险推销人员很像是农民工大集合,不知道市场中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会看好它?大概是看 中了平安股票大幅波动性适合赌博吧,平安从上市就不看好一年来也证明公司太次了。
中国的证券公司很像赌博公司,如果是赌博也可参与是投资将来一定会吃苦头。

 

地产

股民老k

要是真想让房价下来,粗暴而简单的办法是:
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改变(我认识人在某县城做官,我清楚这个利益所在,不是发几条指令就能改变的,因为这涉及到一大批地方官员的切身利 益),但是要改变之前,得给这批人指一条出路,或者给地方经济(其实是全国经济)指一条路,否则政坛不稳。
2. 
征收物业税。(很多官员和富裕者大力反对,因为他们或有好几套房子,或有别墅,有学者参加会议后说,这么大的阻力,物业税不可能推出)
所以,光从银根上想办法,很可能是弄死了那些从银行拿不到钱的,弄不死那些有持续财源的(国企)。
不过,最终,泡沫终将破灭,只是我不知道方式、不知道时间

 

沉默如斯

看了这么多评论,有一定感觉,房市亦即股市,上涨和下跌的因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供求关系决定了目前的价格,而价格是最终要向价值回归的。讨论房价是继 续上涨还是下跌意义不大,正如讨论股市上涨或下跌一样。更值得思考的是房价是否有泡沫了,是否过高了,这才是一个投资者考虑的核心,亦即是房产目前是否仍 是合适的投资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房价租金比、房价家庭收入比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高估是无疑的,这正如一些人说的,这些城市的房价与普 通人无关。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变成了一个投机的市场,如果你是投资者,你就不会再在这些地方买房子,你会等价格跌下来。如果不跌呢?很简单,那就不买。 当然,如果你是有小孩要上学、要结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不能等了,必须在高房价的地方买房子,那就没办法,房子对你来说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因此, 如果你能承担很起,那就买吧。买了的房子反正你不会卖的,以后的日子,房价的升跌其实与你无关。

 

henry

即便是看做消费品,也要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当前的房价,足以让现在的年轻人透支二十年的收入了,不可能把钱都花在房子上。现在看只有很少数的人有这个消 费能力了。
房价涨跌关键是看政府的政策,难点就是政府是参与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很少,只能是对政府抱有一丝希望了。

新浪网友

粗略地估算一下,中国上世纪人口数量爆发的年代约是1950——1975年,上述时间区间内出生人群的结婚生子的时间简单约定在1975—2000,当然 这个区间可能更广,而且这个时间区间内的中国经济不具备支撑房价上涨的基础,相应的,其子女结婚生子的时间约定在2000—2025年,事实上这个区间的 扩张可能性更大,而在这个时间区间的起点,中国经济刚好迎来了房地产热,说是巧合也好,说是相互作用使然的结果也好,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在缺乏细致研究、 未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我初步判定中国的房地产整体价格还在山腰上。同威的李总说得好,已知的利好就是利空,已知的利空就是利好,都觉得有泡沫、价格 虚高,而实际上驱动房价维持或攀升的助力还很多,斗胆说一句,房子本就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

 

混乱中的秩序

很多投资人担忧地产泡沫问题,不错,当今存在明显泡沫,以流动性格局而言这两年或许出现阶段性顶部,但如果你断言这个泡沫会如何终结(很多人认为会无一例 外的崩盘)那你的思维太单一和静态,泡沫持续的时间或许超过你能承受的时间。有时候相信中南海的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尤其是杞人忧天到影响投资是聪明之举!

 

白云之乡

房市和股市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方式. 而分配的去向自然由能够决定者的利益来决定的. 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表 现形式也不同. 但实质是同样的. 权利和资本是目前两种社会形态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老百姓, 
处于自身的位置和愿望, 对于股市和房市是不同的态度. 对股市, 总希望涨. 对房 市, 总希望跌. 其实股市和房市的涨跌都不听老百姓的. 其实, 如果站在权力和资本的角度, 股 市和房市的大趋势, 一目了然.

 

新浪网友

地产的泡沫是毋庸置疑的,泡沫的存量主要在高房价的区域。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的房子一套一般都要200万,二百万套这样的房子就是4万亿。其他低房价的区域 不影响泡沫的破灭。
十年后的价格不一定会比今天高,即使比今天高也不一定有投资价值。高房价是降低出生率最有效的办法,加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5到20年后完全可能是另 一幅图景,而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预期的市场。

金融

投资僧

投资僧看现代银行业
银行业有人比喻是万业之首,不论恰当与否--而我认为肯定是个综合部门,并有着相当的资金支配权,这个优势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银行在万业中强势的来源。 虽然他也必须承担所有产业中的经营损失,但是有两点可以保护和相当大的减少这种损失。第一话语权相对所有行业的产品来说,银行产品的话语权是最好的,他可 以选择贷与不贷给任何人占绝对的优势。而所有的商品中只有货币这个特殊的商品有这个优势。第二次级风险。银行的货币风险在所有的经营中是次级的,这不仅表 现在贷款的质押和抵押上,而且法律规定还有企业的资本金在前面挡一下,这就好比汽车前面的吸能区而贷款是安全座舱的乘客。所以从历史上,几百年来,传统的 银行业务成为伟大企业的比例还是相当的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损失这么严重那?我个人认为是偏离了银行业的基本方向,大 搞所谓的业务创新,走进了投机的行列。投机象山岳一样古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知道银行业的成长与GDP有着直接的正相向关系,当以美国为首 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GDP只有1-3%左右,这时一项牛气哄哄的金融业也失去了活力,但是那些金融家是不甘心如此的,于是为了意志中的成长,只好脱 离经济这个客观实际,大玩金融创新,衍生品。我们知道脱离实际的所谓金融创新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产生大量的投机业务几乎就是情理之中。但是谁都 无法掌控投机,上帝也不能。银行家也不能。所以危机来临,投机业务的损失可不象贷款损失那样有5-10%就很大了。动辄50--80%甚至全军覆灭。另外 还由于投机业务在挣钱时管理层大秤分金大碗吃肉,并没有留下合理的风险补偿,而损失来了都由股东资本金承担,股东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股价下降很大的幅度 是必然的,市净率低于1既有市场先生的恐惧心理也和银行业是否还玩投机有关。
中国的银行业向何处去?

我心里清楚的知道,作为中国的银行业无论是传统的贷款经营风险或者新兴的创新衍生品风险或者其他货币类风险迟早会来的,这是种必然性。整体来说无法避免。 但是为什么还要投资银行业哪?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会有风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风险什么时候发生,而且在风险积累的过程中,银行业更主要的是在积累财富,而我们 聪明的投资者就是要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较快的积累财富。银行业具备这个特点。我们是干什么的?是银行的投资者,监督银行的收益的同时,对其积累的风险心 里应该更加的有数,如果该标的靠投机在挣大钱我们对风险的估计应该乘以系数或者就是离开。第一,银行的风险并不是三五年就要发生;第二有些银行可以规避较 大的风险成为百年企业;第三我们投资者可以依靠监督质量跟好的和比较好的银行在一起。第四银行业首先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受益者。这就是我投资银行的理 由。

而且我们知道有百年的企业,没有不死的企业,也没有不出问题的企业,关键是看这个坎能否过去。这个企业处于何等的生命周期。可口可乐由于占领了全球市场, 达到了产量边际,已经失去了成长的活力。或者有一天会停止或局部的年份下降。但是你无法想象有一天货币会停止增加,即使基础价值停止增长也无用,通胀也会 促使货币增加的。银行的业务成长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也不会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一个银行的好坏与管理者的信仰有关;投资银行的好坏也与投资者的监督质量有 关。

 

股民老k

银行是管钱的,杠杆率奇高,管理层拿着那么多钱不想点花头,怎么能肥自己的腰包。如何克制盲目创新的冲动,稳健经营,把控制风险始终放在首位,带来稳定而 长期的回报,是那些管理层必须向股东承诺的。
看看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客户贷款和垫款/投资债券等金融产品/中间费,中间费占很少的比例。而前2个主要收入来源的风险程度都可以放也可以收,完 全取决于管理层的意愿。可悲的是,投资和投机间的界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模糊的,而人类总有不自觉转向投机的倾向,直到酿成后果时才会尴尬地承认当初的决 定带有不少的投机性,而这种后果总是在比较长的时期才会偶然地(其实是必然地)集中爆发一次。

 

新浪网友

楼主把以前的评论现在拿出来,可谓用心良苦。关于银行业有人比喻为万业之母,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我认为银行业的护城河是非常明显的,巴菲特说银行可以以 极低的成本取得资金,赚钱有天然优势,是个非常不错的行业,可惜的是很多银行周期性的做傻事。金融危机重创银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放眼未来,如果银行 纠正错误,谁又能说未来十年投资银行不会是收益率最高的品种之一?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新浪网友

银行业包括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选择具体个股时有3大因素应该考虑,如果是长期投资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人才和管理,银行最好的应该是招行,只要到各营业网点看 看人员素质基本可以知道,排位大致是招行、浦发、建行、民生、中行、交行、兴业、华厦、工行、农行,第2重要的是像08年美国那样的危机来时而且将来一定 会在中国发生即有多家银行倒闭时的政策保护程度,排位应该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浦发、招行、民生、华厦、兴业,第3因素非长期因素是当前估 值,所以不做长线就看当前估值可以了,影响估值主要是资产质量和净资产,然后才是盈利能力。
至于保险,无论从人才和政府保护程度看人寿排第一,其次是太保,平安的保险推销人员很像是农民工大集合,不知道市场中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会看好它?大概是看 中了平安股票大幅波动性适合赌博吧,平安从上市就不看好一年来也证明公司太次了。
中国的证券公司很像赌博公司,如果是赌博也可参与是投资将来一定会吃苦头。

 

地产

股民老k

要是真想让房价下来,粗暴而简单的办法是:
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改变(我认识人在某县城做官,我清楚这个利益所在,不是发几条指令就能改变的,因为这涉及到一大批地方官员的切身利 益),但是要改变之前,得给这批人指一条出路,或者给地方经济(其实是全国经济)指一条路,否则政坛不稳。
2. 
征收物业税。(很多官员和富裕者大力反对,因为他们或有好几套房子,或有别墅,有学者参加会议后说,这么大的阻力,物业税不可能推出)
所以,光从银根上想办法,很可能是弄死了那些从银行拿不到钱的,弄不死那些有持续财源的(国企)。
不过,最终,泡沫终将破灭,只是我不知道方式、不知道时间

 

沉默如斯

看了这么多评论,有一定感觉,房市亦即股市,上涨和下跌的因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供求关系决定了目前的价格,而价格是最终要向价值回归的。讨论房价是继 续上涨还是下跌意义不大,正如讨论股市上涨或下跌一样。更值得思考的是房价是否有泡沫了,是否过高了,这才是一个投资者考虑的核心,亦即是房产目前是否仍 是合适的投资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房价租金比、房价家庭收入比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高估是无疑的,这正如一些人说的,这些城市的房价与普 通人无关。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变成了一个投机的市场,如果你是投资者,你就不会再在这些地方买房子,你会等价格跌下来。如果不跌呢?很简单,那就不买。 当然,如果你是有小孩要上学、要结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不能等了,必须在高房价的地方买房子,那就没办法,房子对你来说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因此, 如果你能承担很起,那就买吧。买了的房子反正你不会卖的,以后的日子,房价的升跌其实与你无关。

 

henry

即便是看做消费品,也要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当前的房价,足以让现在的年轻人透支二十年的收入了,不可能把钱都花在房子上。现在看只有很少数的人有这个消 费能力了。
房价涨跌关键是看政府的政策,难点就是政府是参与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很少,只能是对政府抱有一丝希望了。

新浪网友

粗略地估算一下,中国上世纪人口数量爆发的年代约是1950——1975年,上述时间区间内出生人群的结婚生子的时间简单约定在1975—2000,当然 这个区间可能更广,而且这个时间区间内的中国经济不具备支撑房价上涨的基础,相应的,其子女结婚生子的时间约定在2000—2025年,事实上这个区间的 扩张可能性更大,而在这个时间区间的起点,中国经济刚好迎来了房地产热,说是巧合也好,说是相互作用使然的结果也好,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在缺乏细致研究、 未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我初步判定中国的房地产整体价格还在山腰上。同威的李总说得好,已知的利好就是利空,已知的利空就是利好,都觉得有泡沫、价格 虚高,而实际上驱动房价维持或攀升的助力还很多,斗胆说一句,房子本就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

 

混乱中的秩序

很多投资人担忧地产泡沫问题,不错,当今存在明显泡沫,以流动性格局而言这两年或许出现阶段性顶部,但如果你断言这个泡沫会如何终结(很多人认为会无一例 外的崩盘)那你的思维太单一和静态,泡沫持续的时间或许超过你能承受的时间。有时候相信中南海的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尤其是杞人忧天到影响投资是聪明之举!

 

白云之乡

房市和股市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方式. 而分配的去向自然由能够决定者的利益来决定的. 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表 现形式也不同. 但实质是同样的. 权利和资本是目前两种社会形态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老百姓, 
处于自身的位置和愿望, 对于股市和房市是不同的态度. 对股市, 总希望涨. 对房 市, 总希望跌. 其实股市和房市的涨跌都不听老百姓的. 其实, 如果站在权力和资本的角度, 股 市和房市的大趋势, 一目了然.

 

新浪网友

地产的泡沫是毋庸置疑的,泡沫的存量主要在高房价的区域。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的房子一套一般都要200万,二百万套这样的房子就是4万亿。其他低房价的区域 不影响泡沫的破灭。
十年后的价格不一定会比今天高,即使比今天高也不一定有投资价值。高房价是降低出生率最有效的办法,加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5到20年后完全可能是另 一幅图景,而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预期的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65

你真正赚到了多少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cse.html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拥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广博的知识,如果长期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率,则很可能是方向性的错误,或者是对投资的理解和 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不要把结果归咎于客观因素或偶然因素(如市场的下跌、偶然的判断失误),而应该反思投资体系的有效性。在股票市场中没有长期持续的实战 业绩,投资体系再玄乎,理论再完美,也什么都不是。

    价值投资大道理很多人倒背如流,甚至写起文章文采飞扬,头头是道。市场上的白马股也很多,很多人也随时能信手拈来,但为什么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绩效差异却如 此巨大呢?主要原因是对价值投资理解的偏差以及执行力方面的问题。同样的选股原则,同样的估值方法,不同人会有完全不同理解。买什么,如何估值,什么时候 买,持有策略,什么时候卖,对细节的不同理解导致不同的选择,结果自然迥然不同(即使同是白马股,收益率也会千差万别)。有些投资者即使掌握了正确的方 法,也会因种种诱惑和干扰难以真正长期持续坚决地执行,对于股票投资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他很多投资策略看起来是蜂蜜实际是毒药,结果往往远没有想象美妙。股票市场任何时候都会令人感到遍地机会,周期性股票、科技股、概念股都可能出现十倍的 机会,短线客希望每天赚1%,投机者希望逮住重组股的数十个涨停板,这些事后看起来好像都挺简单,但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仅仅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行性。很多 东西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却很远。这并不妨碍投资者乐此不疲地用自己的资金去冒险。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投资策略,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是能量圈的问题。使用这些 方法前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机会我曾经把握了多少?
我曾经真正从中获利多少?
我敢于重仓这样的股票吗(涨十倍的股票,如果只有一百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敢于重仓上涨一倍后有30%的回调我敢于继续持有吗?
选择继续持有,会否出现类似中国船舶那样直上三百元后直下三十元吗?
最后,即使成功一次,能保证下一次不亏50%以上吗?

 

    投资者常被市场演绎的结果和有利于自己的因素所蒙蔽,只看到别人的成功,只看到个案、短期结果,无视其中的偶然性和长期的无效性,也不清楚不同投资主体的 差异性。只有那些经过自己多年实践获得成功的,才是对你真正有效和能为你所用的策略,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已经真的懂得了如何从股市中赚钱,在这之前别人 如何成功都与你无关,你也什么都不是。没有实践检验过的投资体系,盲目模仿和鲁莽乱撞最终只能以惨败告终。

 

梁军儒201007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6

为什么不买银行地产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pyw.html

   有些网友问我:既然五月你判断银行地产处于历史性低位,为什么不买。从估值的角度看,银行地产行业的确处于历史性的底部区域,即使银行未来出现大量坏账, 房价进入下降周期,它们的下跌空间也很有限,因为这些最坏的预期已经在股价上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买入龙头企业未来获得正收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于原本 就打算投资投资银行地产行业的投资者来说是难得的买入机会,但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则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估值修复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但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回报率则需要行业重新达到景气度高峰期,这一过程的时间极不确定,三年、五年还是八年,没有人会知道。 另外下一景气周期带来的盈利增长也是个变数,盈利反映到股价上也可能出现滞后。如果时间成本过高,则年复合回报率将大大降低,即使未来股价能有两三倍的涨 幅,年回报率也不会令人满意。例如同样是三倍的涨幅,如果在三年内完成,年回报率为40%多,若是八年则变成14%。银行是高度依赖宏观经济的行业,世界 和中国经济经历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转型更增加了不确定性。银行盈利现在处于历史高位区域,前两年天量贷款后未来新 增贷款可能会呈现下降趋势,而利率市场化、天量贷款带来的潜在坏账等因素也使银行未来重新进入盈利高峰期的时间被延长并扑溯迷离。
    2010年房地产行业也是处于景气度高峰期,未来房价进入下降周期的可能性很高,房地产行业总量基数已经比较庞大,中国经济转型削弱了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 业的地位,房产税的征收、最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热潮产生的大量存量空置房、巨量保障性住房的推出将使房地产行业的产业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地 产行业的突飞猛进式的增长可能不会再现,这些负面因素对城镇化需求、土地供应有限等利好因素形成冲抵,也延缓房地产行业重回繁荣期并对增长空间形成制约, 使其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由于估值很低,投资银行地产未来还是很可能获得不错的回报。但花费数年时间等待一个充满变数的回报率,并不是最优之选。
 
梁军儒201008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0

讨论:你愿意为优质企业付出多少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o3k.html

尽管估值是艺术,也不可能有精确的结果,但不能因此而放弃估值和安全边际,否则买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对于稳定的企业,保守的DCF估值结果最值得信赖、最具参考价值,加上其他的辅助方法,还是能得出较正确的安全边际区域。

 

豹豹

1、PEG是个伪指标,理论基础是很薄弱的;PE中的E,也要看具体的行业和企业,有些重资产的行业,1元的E,只能对应0.5元的FCFE。对于投资者而言,有些行业的E是高估了的,FCFE才有意义;
2、对于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而言,一个低的长期增长率也可以维持一个高PE;
3、与其强调“周期性”,不如强调内在稳定性;
4、过度依赖于宏观层面的预判、行业前景,是有问题的。基础的需求很难被替代,客观的说,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极少、极少。

1、这篇文章立论的基础,在于概念与形式逻辑的界定。
什么叫“能长期投资”?标准是什么,是某个绝对收益率么,还是相对收益率?这个“能”是强调“可能性”么?
这些得界定清楚,才好展开。否则的话,基准不确立,只是拧几只股票出来论证,这只是一种很不完全的归纳法,同一时间段里面我同样可以拧几只表现不好的股票 来论证“中国股市不能做长期投资”。再比如,即使日本股市熊了20年,是不是我可以拧出类似于丰田之类的股票来论证“日本股市也能做长期投资”?“买彩票 能致富”?
2、这个“能”的probability 
,对应的是环境、个人选股的素质,还是其他?这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这点区分很重要。
3、这种不完全的归纳,意义何在?是论证一种“充分条件”,作为近似的规律,还是干脆是按图索骥?
4、我相信《证券分析》中的朴素智慧——均值回归。“强者恒强”也是一种规律和客观现象,但是那的确是极少数。
投资世界里,实证研究多数是惘然的,成功之路固然有章可循,但无法按图索骥。
顺便啰嗦一句:除了巴菲特,还有卡拉曼很值得研究。

 

millionaire

可以看出来豹豹的逻辑思维很强,我几乎是不会辩驳,因为无从入手,大家对投资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思维甚至撼动我觉得自己的投资理论的基础是否站得住脚。但是深入思考之后还是有一些观点:
(1) 
在中国是否能进行基于企业的长期投资 这个问题我们无需认真地分辨他针对的群体,究竟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 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我认为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确定能成功,那我们就得努力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结果,只要是例证存在这种可能性,就存在我们追求的 意义,发表的这篇文章并不在于告诉你 你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巴菲特,只在于告诉你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究竟行得通还是行不通。如果更深入一点来 看,我们应该拿着这样的选股标准来分析究竟按他的标准选出上述几家长期价值投资标的的概率,还有能长期持股的可能性,答案是不需要超人般的能力和心态,只 要是有心人,大多数人是能做到的。
(2)关于估值,豹豹并不认同laoba1的估值系统,直指PEG,而且豹豹的观点似乎是不认同针对优秀企业在相对高估值上面投资的理念。其实他的博上的 估值并不是单纯的PE及PEG,其实是一个体系,涉及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选股的安全边际不 在于绝对与相对估值,而在于基本面的安全边际。如果上述条件都非常的好,可以给出较高的估值水平投资,注意,这是在基本面安全边际良好的基础上实行的。
 
 其实这几乎是不可能应用数字上来量化的,因为估值安全边际的买入是可能有陷阱的,就是踏空的风险,极端一点地说,就是如果你面对 伟大企业要打一折买入,那你得到的永远是银行利息。我们水平的高低在于平衡极端情况风险和踏空风险之间的能力,就是既不错过机会也不投资将会碰到极端条件 的企业。如果对于真正伟大的企业,设定高安全边际的风险要比一般估值水平买入的风险大得多。
 
 所以,估值是一个系统,是真正反映投资人能力的一个系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把握得恰当与没那么恰当的区别,PEG并没有错,他只是一个辅助指标。

(3) 强者恒强既然为一种长期存在的规律和客观存在,无论是不是极少数,都是必须研究清楚其中内在原因,不能因为只是极少数我们就置大好河山 于不顾。我的理解,强者恒强的现象还是在于基本面,就是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如果基本面安全 边际足够的强,那他恒强的几率就要比其他企业大的多。
(4) 
梁军儒更像是“道”人,豹豹更像是“术”人,投资很多时候是不能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所以在上面的问题上没有较真。如果用芒格的格栅理 论来说更是投资就升华成一种直觉,是历练出来的感觉,如果用数字和逻辑分析出来的就电脑好像看一幅话,能分析出来有多少种色彩,多少像素组成,但电脑分析 不出来画是不是漂亮。
提到的观点一面倒地倾向的观点,因为一直是看梁老师的博客成长的,但也符合我所掌握的客观事实,如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含,仅供讨论。

 

汉尼拔

为何能够获利丰厚,我个人感觉有几点:
1、对投资标的内在价值有很深的了解
2、固守自己的原则,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耕耘
3、不机械的以单个指标(如市盈率)来简单判断手中持股是否高估,这一点特别重要。这也是大多数人曾经持有过这些优质股却不能坚持下去的经历。
4、没有对投资标的足够的深入了解和追踪分析,怎可能坚持持有?
市场诱惑多,市场的杂音也多,静下心来,在热闹中保持一分理性。
“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

总想着赚大钱的人,往往最后总是亏大钱。
股市不是说你想赚多少就能赚多少,
天道酬勤,
怎么赚比赚多少更重要。
持续稳定的赚远胜于一时的暴利。
股市,没有天才,也没有奇才,只有这样,你才能理性地对面对,坚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舟山

特质不是相貌之类的,最差的个股有特质吗?特质就是壁垒,是因,不是果。长期持有白药这类的,即使在最高价买入,最多损失时间成本,不会血本无归,长期持有风险极小,而没有特质的,长期持有有可能血本无归。

 

新浪网友

那些期性股票,很多科技股、绩差概念股、重组股也许某个时候能大幅上涨个五六倍.可是几乎没有人能从中受益.很多持有这些股票的人即使在它们上涨了五六倍 依旧还在高高的山峰上站岗呢那些害得人倾家荡产或者永远解不了套的垃圾股,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为它们说好话,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某个时区涨幅比较大?它们 曾经从高峰一路下滑尸骨累累惨状怎么没有人去说呢,由于缺乏任何投资价值长期在低位盘整偶尔资金炒作一下就这么多人为之心动啊。

 

花都巴菲特

非周期性医药,消费股就一定比周期性股收益好吗
不一定见得,
医药,消费股的高市盈率在透支未来,用金子的价格买金子,或者这种企业以后发展停缓或者投资者开始给以不再那么高的市盈率时,付出金子的价格可能太贵了

消费股确实是很好,发展的确定性很大,只是太贵,只有通过时间磨平这种溢价
周期性行业(这里指地产煤炭银行),除了靠价格暴涨获得暴利外
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张获得增长,而且增长空间很广阔,不一定非靠暴利
担心会出现05年以前的状况可以理解,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亦不同,周期性行业壮况未来就真的会回到2000年吗?看不出来

钢铁,有色,这种强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可能会行业性亏损
但地产,煤炭,银行有出现行业性整体亏损吗
投资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的股东权益增长率是否确定,是否够高
为何06年-10年保利潞安招行可以跑赢楼主的消费股?
因为这4年这几个企业的就算经历调控,企业的发展依然稳步前进
虽然速度有高有低,但企业发展从来是螺旋式增长,股东权益增长率
一点都不低,不信可以看看年报一下几年来这几个企业的股东权益增长率
既然如此,未来几年不见得经济就会比08年差,在一个回暖期为什么
就断定这些典型企业的发展会停滞?看不出,倒是可以看得出保利招行
等的业绩锁定性非常高,在各自领域发展依然非常强大
投资,关键看的是企业的发展,而不单单是对行业的看法
巴菲特非常喜欢非周期行业,但也会投资韩国的浦项钢铁,为何???
因为环境不同,企业竞争力不同,发展前景不同,投资回报更不同
所谓的非周期消费业无非就是发展不太受经济环境影响,从而业绩增长
比较有保障,波动不大而已,但因此而享受如此高市盈率难以令人接受
对于您的三个问题,
主要您关心的还是周期性行业股价波动大,但波动大,B值大从来不是
投资的核心困扰问题
估值低的时候买入,20倍以下,如果15倍以下更好如现在,
估值高的时候40倍以上卖出
期间波动又如何,就算涨了2倍再下跌50%又如何
只要估值不超出可以接受范围,企业在未来3~5年成长确定
当然拿在手,享受成长,享受戴维斯双击

 

laoba1梁军儒

如果周期性行业象你想的那么简单,相信巴菲特、林奇这些大师不会把它们作为辅助标的了。
不要以为周期性行业一直都会象05-09年那样简单明了和暴利,在周期性行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那段时间只是个案。若有兴趣研究一下十年前的周期性行业,与近几年完全是两回事,收益率远没有近几年高,而且套你六七年是常有的事(可参考《周期性行业的暴利仅此一次 
》一文),即便能翻身,年复合收益率也会很低。未来周期性行业将逐步恢复常态。

 

新浪网友

另外当当用市盈率衡量企业价值局限是很大的.我知道很多人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来为股票高市盈率打气这是很害人的.但对于真正优质中国企业,你千万不要低估 它们的成长速度和空间.这几年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超乎大家的想象的.白药才70亿美金市值算个屁啊所以不要跟瑞辉比,现在中国企业关键是成长\成长还是成 长!只有企业快速扩张才能为股东增值.如果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三五十年后能真正出现世界五百强企业.那将来的一年分红比现在营业收入还 高.........

 

汉尼拔

再说一下选择的指标问题,不同的人喜欢用不同的指标,大致上可以划归两类:
一类是用于评估内在价值的:如ROE,毛利率,。。。
一类是用于买卖决策的:如PE、PB。。。。。
我个人的看法是,指标之间,特别是分属于不同类别的指标之间不要相互对顶甚至以一项去否定另一项。
最好是以内在价值的评估为基础,以第二类的指标做出买卖决策。
还有一点,指标不要搞得太复杂。

 

劲宇

30%的净资产收益率,全部保留盈余,不考虑增发和分红,7年后净资产应增加6倍多,上述股票总收益率远大于此值,原因要么六年前价格低估,或者现在价格 高估。这让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也是总市值增长率远大于净资产增长率,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后面十年涨幅远小于大 盘。结合目前市场流行投资消费股和医药股的背景,我估计消费股和医药股未来回归价值会是大概率事情。长期来说,总市值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是一致的。

 

半粒尘埃
我觉得做投资没有那么复杂。好公司人人都知道,金牛百强前十名的公司不会差到那里,便宜的时候大胆买入一直持有到市场疯狂时卖掉赚几陪很正常只要有耐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1

老生常谈:周期与非周期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zmk.html

周期与非周期只是一个能力圈的问题,周期的难判断,非周期的稳定更容易把握,仅此而已。延伸一下科技股、重组股也是这个问题,不同的确定性、复杂性决定投资的难易程度,决定出错的概率,也决定了长期回报率的高低。

 

Ginn_投资故事

对周期性行业的把握恐怕远远超出国内一般投资者的能力范围。用几年的时间,我所领悟到的居然只是这点——知己不足。不知是该辛酸还是欣慰。
国内一般的个人投资者甚至法人机构难以建立起对全球宏观经济走向的正确分析框架,也无法及时获取必要的资讯。而投资周期性行业,没有全球视野、监控系统和配置组合,最终结果只有一个:死的不清不楚。
财富100强中处于周期性行业的跨国巨头,他们在产业链定位、关键资源和商业情报方面的优势,根本不是国内企业可以比拟的。力拓可以做到对国内钢厂下个月 的排产计划了如指掌,国内钢厂除了任人鱼肉,还能做什么?而这又进一步决定了,与跨国巨头同行的高盛公司,甚至澳新银行,在金融领域要掠夺一些其他的金融 机构。这是资本的本性。
所以,个人的主力股票投资决不敢再轻言投到周期性行业。当然,由于工作与周期性行业高度相关,用少量的资金观察和试水一点商品企业,也是一种乐事。

 

渔夫

如果不是很了解周期性的行业,决不能轻易触碰。反之,周期性股票是最好做的。实业界的变化和股市正好有一个时间差,前者是慢慢的润物细无声,身在其中是会 渐渐的听到越来越近的脚步声的,而圈外人往往是靠宏观分析,靠新闻的报道;后者,股市,则是过于快速的反应或者过度的反应。时间差与高度差正是周期股票赚 钱的机会所在。

 

股民老k

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前坏账一堆一堆,国家拿纳税人的钱注入大型国有银行,剥离其坏资产,将其纷纷上市后,一个个光鲜得很,现在的质量都不错,每年的ROE还都很高。
关键还在于交了学费,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真的提高了,还是因为学费不是自己的,交了也不深刻,反正搞坏了有国家兜底。

崔永远

股票投资,我认为没有必要分周期非周期,只要这个行业会有好的发展(比如保险银行),买价具备好的安全边际,那就可以买。巴老的两大投资就是保险和能源,今年更是大量买入银行,高盛等。

 

nffy:
我把公司分成了三类:
1. 稳定成长型:消费类,医药类,商业连锁...
2. 周期型:地产,钢铁,保险,证券...
3. 慢速型(也叫防御型):工中建三大行,铁路,高速...
并不拘泥于一定投资哪一个类型,而是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资产配置。

 

舟山

估值上限抛,下限买,估值合理持有,绝大部分时间不满仓,这是经历过牛熊市后的策略,大多数公司长线前景很难判断,长线持有风险是巨大的。估值以市净率为主,结合市销率、市盈率。

 

新浪网友

医药、酒类因市场稳定、业绩稳定,所以市场愿意给较高的估值(烟草企业没上市的,其估值只会高不会低),在其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长期持有这叫价值投资;
周期股以重置价值衡量低估时持有到估值合理时抛出,这叫价值发现;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我赞同在投资组合的角度上同时持有两者,但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以免误导新手!!

 

思行

其实投资没有禁区,说不上哪一类能投又有哪一类不能投,周期股也不是一无是处,投资无非是你预期的收益和风险的比较。风险的度量有三个要点:一是你使用了 资金杠杆,而那些钱的回款是有时间限定的;二是所投资公司和经营状态或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恶化;三是所投资标的所支付了过多的价格。所有投资用上述方法检验 一下,即可知道你是在投资还是投机,没有价值投资和非价值投资之分。
 

渔夫

最赚钱的企业,往往不是第一的企业,而是一流的企业;最赚钱的股票,往往不是在最热门的行业,很可能是在最冷门的行业;最好的股票,往往不是买最好的公 司,而可能是买要好的公司;最佳的买入时机,往往不是在最好公司在最好的时候,而是在最好的公司在最差的时候。最棒的进场时机,是在所有人都拼命退场的时 候;最棒的退场时机,是所有人都疯狂进场的时候。
难啊,因为,我们的头脑太过复杂,我们的内心太过贪婪,我们的手指太过勤快。我们每天看同样的网页,看同样的报纸,看同样的信息,得出同样的结论。
不在于你内心装进了多少信息,而在于你头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不在于你走过多少路,而在于你看到了路边哪些风景;看到的听到的往往不是真的,没看到没听到的往往不是假的。

 

两粒米

大部份人赚不到钱就对了!因此赚钱的一定是赚大钱。
几百年的股市历史证明了的。

时间是投资最重要的一个元素!
长期持续稳定赚钱才是真赚钱!也是最适合普通大众的!

 

李冰

股市里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良好的心态与正确的投资理念.
做股票就是要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不要轻易拿自己的辛苦钱去交学费。

 

新浪网友

很难有投资机会,中小板还有几个关注的,创业板的连看都不想看了,我想应该牢记巴老的第一不要亏钱论了,越是确定性小的,越是要求更高的安全边际,你能为 25%增长的茅台支付25PE的,为25%增长的创业板公司甚至只能支付个位数的PE,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痴人说梦,也许很多年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买 入,但没有机会就要放弃,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舟山

对快速成长型又行业前景不错的企业,技术壁垒长期看都不高,那么未来公司发展的关键就是管理层,这是财务报表看不出的。无论是特变、三一、苏宁还是雅弋尔 (这些私企,没有任何先天优势,能做到现在的市值是很不容易的),一开始是看不出核心竞争力的,都是企业抓住了经济变迁的有利时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品牌 效应,从而为股东创造出价值。看企业要从各方面观察领军人物的成长史,发家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今天开始试探性加仓强周期性企业。医药业这个行业虽说周期性很弱,但对于具体的公司,风险其实一点都不小,也就是公司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很难去预测,以恒瑞 医药看,那么高的销售费用,既与中国的国情有关,也与产品的竞争能力有关,长期有竞争力的产品,如阿胶,茅台,白药,销售费用占比不会很高,靠广告打天下 的产品,有一定的风险,最好的例子是秦池古酒,当然,也许恒瑞以后再涨十倍也有可能,以中国十四亿的人口,而且逐渐进入老龄化,大的医药企业市值到三五千 亿完全有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17

给亏损投资者的几点建议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lceb.html

    股票市场中新与旧不一定以时间衡量,绝大部分人其实都可以说是新手,很多进入股票市场十几年的股民每天只是跟着别人瞎折腾,也是属于新手范畴。

    首先要弄清楚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使资本增值。如果结果是相反的就应该进行反思,实际上投资股票没有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结果一定是亏钱,七亏二平一赚早 已经是股票市场的常态,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如果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就不应该再抱着侥幸心理期望未来能一次回本,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即使碰到大牛市挽回部 分损失,悲剧还是会在未来不断地重复。对于长期处于亏损或者不赚钱状态的投资者有三个选择。

 

1、撤出大部分的资金,只留下少量实践用。学习正确的投资理论,边学边实践,直至真正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投资体系。学习前首先要确定方向,价值投资是相 对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投资理论。有了正确的方向接着就是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投资策略、行业知识、财务知识、企业分析方法都需要多年的学习积累才能真正掌握, 不要以为了解一些皮毛或背熟几条语录就算掌握了投资的秘诀。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感悟总结,不断验证修改,才能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系统。

 

2、让资深、专业的投资人或者机构代为投资,可以选择公募基金、阳光私募、私募。当然他们当中良莠不齐,即使是公募基金也有很多是混饭吃的,大部分则连指 数都跑不赢,私募更加是陷阱重重,大部分属于骗管理费的。选择的时候必须十分慎重,应该仔细考察其长期投资水平、投资策略等因素,不能因为某一两年的高回 报就认为水平很高。虽然这种方式风险也比较大,但如果选择得当,还是远比自己盲目投资要好。

 

3、离开这个市场。如果自己没有精力或能力学好投资,又不相信专业人士,留在市场唯一的结果就是不断地亏损。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辛辛苦苦赚回来的血汗钱当儿戏玩这种持续亏钱的游戏呢?

 

梁军儒201009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1

讨论:金融行业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lro5.html

飘泊

中国的银行业真的有巨大的投资价值吗?我们还是根据近两年国内金融领域的现状做个分析吧。
银行能否依靠自身的赢利改变资产规模过大、风险过高的情况?恐怕非常困难。去年银行信贷主要投向了地方投融资平台等领域,如今拆包分解,这些项目能够带来 多大收益,造成多大规模的坏帐,银行心知肚明。连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都难以盈亏平衡,更别提那些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轨道交通乃 势所必然,但这些设施更接近于政策性贷款,不要希望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政策性贷款收益相对较低,却要求市场理性估出高价,这一理论实在奇怪。更重要的是, 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行,银行资产急剧缩水,到时候修补资产负债表都来不及。
PB、PE不能反映未来的赢利能力,不必过于看重,而银行的资产规模同样不值一提,只要在证券市场圈两次钱,资产规模就能急剧扩大,总市值就能上升(农行IPO就摆在眼前),但到最后还是要由投资者买单,大而无当远不如小而精干。
所谓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同样当不得真,信贷发了9万亿,不下降才奇怪。贷款下降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下降,才能见出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银行给投资者的回报有多少?以建设银行为例,2009年每股收益0.46元,每10股派2.02元,总共派现472亿元,分红方案丰厚。在分红的同时,建 行推出10配0.7股的融资方案,融资上限750亿元,为了少少的分红,股东还要倒贴200多亿元,不一一举例,其它银行皆如此。

 

开放心胸与时俱进

就全球(含中国)而言,
 过去的十年,属于金融地产周期;
 未来的十年,将是朱格拉周期(技术更新)。
 科学家和工程师:未来,很吃香的。
 对金融地产的清算:目前已经在开始~~~。
这么多清华北大学生向往IBD和基金:
 也正说明中国社会正在转型点上~~~
 (在校学生的集体求职意向,往往属于反向指标;美国,也一样的:
 美国次贷危机前夕,所有名校研究生向往华尔。

 

yuanweirong

外延式增长或粗放式增长,确实一去不复返了,再这么发展,世界都有意见。
打造了一个坚实的改革基础,但是加入世贸、城市化进程、人口红利等有利因素,没有实现传说中的经济转型,就连汽车产业所谓市场换技术也成为笑话。一般的决 策行为,都有路径依赖的倾向,从08年二爷的决策思路来看,上层这种倾向特别明显,08年是顺势改革的最佳时机,无论是买资源还是调整结构,可惜一将有 能,累死三军。滚滚洪水,带来的只是产能过剩、后继供水能力不足。虽然问题很多,从最近蟑螂的表现来看,大有当年闯地雷阵的感觉,先是祭出屋子宝剑,又拿 小郭同志逼供苹果,接着对地方小弟动粗。这两年的戏,还是很有看头的。
我们这里不是什么好地方,但八国联军的行为也不是什么好鸟啊,他们每次选举都透支改革的潜力,尾大不掉。
说了那么多p话(所谓宏观分析),对投资决策的实际意义不大。

 

守正出奇

看来一下几个担忧,基本上在媒体的头版上都先后有表述,做逆向投资的关键不是把这些内容在表述一遍,关键是这些内容在股价上有否表现过渡,股价大概的平衡 点在哪里,低估了还是高估了多少,如果仅简单的谈利空很容易陷入“空头文学家”的陷阱,你看一看******的文章简直就不要投资了,但是在看看彼得林 奇、约翰涅夫的文章就能理性的看待利空。特别是在前期看空一直被证明是正确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走出投资瘫痪”这篇文章很有意义。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最初市盈率为10,市净率1;现在民生银行分别为8,1.5。相比之下民生银行的盈利显然处于高峰期。但是考虑到中国股市的国情,我 们现在不是坐而论道,我觉得已经可以试探性买入,关键是要做好资金管理,因为巴菲特一直到5,0.5的时候仍然可以大笔买入。对应中国可以在5,1的时候 大笔买入。

 

sitem00n

我就银行的问题咨询过不少银行的朋友。基本口径一致:我们现在放贷款很谨慎啊。询问房价问题,答曰:目前没什么问题啊。至少房价根本没有暴跌的迹象。
询问政府融资平台,答曰:中国政府都靠不住了,还有什么靠的住的?
政府不会赖帐的,无非就是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多印钞票,把P民的钱兑水,这样坏账也顺便解决了。而是加税,从P民口袋里面多掏钱,不就能把坏账的窟窿堵上了么?
也许银行会在接下来一两年衰退(衰退不代表亏损,只是增速放缓,或者盈利减少。前者PE依旧变小,后者PE变大,但是PB变小),可是,长期来看还是向上发展的呀。

 

新浪网友

应该说09年的大放贷非银行所愿。而今年的狂收核心资本造成两难问题,银行就那么点钱,一方面要勒紧裤带,一方面还要支援别人,银行能怎么办??说到底都是行政力量的干预,这种东西当然是不正常的。可是,生活在中国你见过多少事情是正常的?
银行在行政干预下丧失独立性的危害自然不用多说,可是,利益也不是没有,就是我们的银行没有一个会像雷曼,花旗那样惨。五大行来说,绝不可能有央行拒绝不救之理。
其实说到底就是银行只是儿子政府才是爹。一方面,爹保证了儿子万一做啥出格蠢事了他会来买单;另一方面,儿子不少出格蠢事也是那个爹逼着去做的。
工行早就提过如果能放开金融管制,让他们把贷款业务打包成债券,就不必和股东拿那么多钱了。美国衍生业务那么惨,央行现在敢放开么?人人没钱都去找银行 贷,现在银行没钱找谁贷去?一方面发红利,一方面增发配股等等,这种事情是很畸形。可是畸形也不需要被妖魔化,这也都是四方力量牵制后不得已的选择。

 

 

WYJ

金融未来是光明这点我从不反对,但未来光明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在现阶段就进入,相反我倒认为面对现在的金融体系危机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判明趋势、静观其变、耐心等待,操之过急把资金置到危险境地是不智的。

 

新浪网友

投资要长期成功,就需要看看未来。未来的世界里还会有银行,当然也有新经济。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银行股,可能会有失偏颇,现在毕竟是全流通了,基础条件不一样了。可能历史上10倍PE2倍PB就是银行股的底部,但是现在和未来可能要到5倍PE, 或1倍PB,因为这些国有银行未来可能都没有盈利能力,只会消耗纳税人的钱。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基本上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正在成长初期,有部分公司可能会成长为如今天银行股一样市值的企业。10年20年以后,可能会出现更新一代的企业来代替现在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

 

WYJ

我认为未来半年左右股市重心下移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熟视无睹虽然同样是买入优质企业但会让你的收益变得平庸,小散的特点就是资金小容易进入与退出市场,我 们没有必要冒着本金受到损失的风险过早布局,在市场先生精神病样的舞蹈下,价值与价格往往会产生惊人的偏差,即所谓的矫枉过正。
引用《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段:“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舟山
价值和价格,很难说清,以民生为例,未来某一天,民生跌到4元,看空者说,6元多是高估的,后来又涨到10元,看多者说,6元是低估的,或者某一天,民生 遇到大危机,民生破产了,价值归0,站在不同的时段,众人对民生内在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也有人根本不管价值,只看趋势和量能),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价格, 没人能说得清民生值多少(内在价值)。中国的银行盈利模式与西方差异大,中间业务小,主要靠存贷差,而存贷差是由政府决定的(历史上出现过存贷差倒挂), 货款发放也一定程度上受政府支配,比如08年的4万亿(是不是需要这么多也不好说),看市盈率对银行确实不好估值,市净率也许更好些,个人看法,现价持有 银行是较稳健的,银行的生命周期比大多数企业要长,大多数企业比银行更容易退市。
    

一枝春

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金融行业,都有机会,都有泡沫波灭的时候,金融的泡沫现在正破灭,而新兴产业还没有而已。优秀的投资者总是在泡沫破灭之后投资,没有 人投资后等待波灭的。对我来说,金融也好,新兴产业也罢,都是一样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幼稚的想法,我现在既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新兴产业,也不喜欢正在开始 走下坡路的金融股。   

算做回答吧:1、中国自70你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危机,而危机是必定会出现的,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理论分析上,不值得你去怀疑 吧?!zz家、企业家、银行家、投资者都没有经历过危机,没有经验,很容易低估危机,或者说调整的杀伤力,没有做好应对的充分准备,特别是留足充足的现 金;2、银行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并且受到操纵,实际最可怕的不是个别金融机构的倒闭,而是僵而不死的大机构,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是很大的,按我的 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民众,就是泡沫,股市发展而投资者不能受益,也同样是泡沫,譬如股市发展了近20年,市值增加了那么多,而指数并没有上涨很多,就 是泡沫;3、foxconn事件明显地显示劳工成本在上涨,劳工在前进,而资本在后退,作为投资者,应该明白自己也是属于资本系列的,这对投资者本身是不 利的,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劳工成本的上升对中国股市是很不利的,也就是经济将由高增长低通胀转化为低增长高通胀,加上市场供给的增加,还有,调节收入分 配,惠及低下阶层,必然是上层不利,譬如征加税收,如遗产税,那么他们就会转移财产和移民,这种倾向很明显,他们会抽离股市的资金,注意:不是二级市场 的,他们拥有的是成本只有1元甚至以下的股票。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股市在劫难逃。

 

新浪网友

刚看到你们这么多人讨论再看了看这个,这些还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理,第二个观点一看就是一枝春同志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股市发展了近20年,市值增加了那 么多,而指数并没有上涨很多,就是泡沫,,我不明白难道市值增加就一定能推动指数上涨?中国石油给股市增加这么多市值还把指数拉下来了呢,况且又不是投资 大盘指数第三个观点是缺乏发展观点,难道中国永远要成为一个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世界倾销廉价商品才有前途吗?所谓言多失多

 

安能市特

这么多人看好金融股,便宜?未必!
在未来的漫漫熊途中,肯定会诞生一批类似当年茅台、张裕、苏宁这样的股票,而且会很多,问题是你知道这类股票在哪吗?学习价值投资的小散,十支股票组合中 能有一支这类股票就不错了。2007年为了让银行高价IPO,制造了一波人造牛市,2008年金融危机银行又当起了垃圾筒,再融资进一步降低净资产收益 率,金融股的投资价值我看跌破净资产再说吧。现在科技股是一级市场的盛宴,二级市场的剩宴。只是不知这个泡泡会吹多大,多久会破而已。

 

一枝春

银行过去为什么好?因为它是13亿中国人民30万亿居民存款的盘剥者,是20亿市值中国股市的盘剥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盘剥者,唯一对的是,它站对了队 伍,正如这个社会,你只要站对队伍,一切都OK了,可是,如果状况开始改变,那会怎样呢?如果是人,有很长的时期,没有问题的,可是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 的,呵呵,这就是银行为什么有泡沫,为什么下跌的原因。

  

新浪网友

确实正如楼上所说,科技股是一级市场的盛宴。
看看高盛投资海普瑞,赚了200多倍。
看看深创投投资了那么多企业,真是发了,不过那也是人家熬了十年的结果。 

 

舟山

无论经济如何转型,金融和地产还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人整体的居住水平还是较差,改善提高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总有房地产公司在未来几十年还能较平稳发 展。中小板、创业板现在的股价,我认为大部分人要为少部分暴利的人买单(最暴利的就是原始股东),10年后会看得很清楚,根源就是没有全流通,这为炒作提 供了合适的土壤,从估值看,我看好传统产业,衣食住行医疗娱乐,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消亡,而很多行业随着时代变迁会消失的。

  

长期价值投资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存款利率是按上限来的,而贷款利率是按下限来的。身边做实业的朋友告诉我年初到现在,去银行贷款,利息涨了不少的。其实用宏观 来预测股市的趋势是件性价比很差的事,说到底,股市投资就是做生意的事,比如1000亿的市值,每年赚个150左右,感觉比较爽,而如果70亿左右的市值 每年只有1个亿左右,那好像有点不对头,现在一些优质大蓝筹与中小板和创业板之间的对比就是这样,所谓成长的理由不过是上涨的理由,最主要的是帐要算得过 来。有时,迎面走来二个人,胖的还是廋的,是并不需要计算器的。

 

简单但不容易

“现下的股市局面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目前我所遇到的几乎全部业内人士,没有几人有兴趣提及金融股,也几乎没有人张口不提及新兴产业的。所有人都认为金融股估值较低是“低估陷阱”,而新兴产业股高估,是成长性的体现,是合理的。”
——》这一点跟我感受到的不一样,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却买的都是金融地产钢铁类,对医药低碳等新产业只觉得贵,不敢买,而且大家大多认为“买银行”才是正道,是价值投资。是吗?我觉得银行只能作为配置,却未必是重仓的选择。 
“这种局面一再出现,让我非常确定,金融股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里面没有泡沫,没有投机,只有恐惧,只有厌恶。市场先生显然现在心情不佳,但我相信他不会 永远心情不佳,老戴维斯40年代买入保险股时,保险股普遍5倍以下的市盈率,美国人宁可买国债,也不敢买股票,更加厌恶老掉牙的保险股。90年代老戴维斯 全部出售这些保险股的时候,美国人是不敢不买股票,AIG的巨大成功和超级牛市,让保险股普遍在高PE交易。”
——》作者说到的“5倍市盈率保险股”,中国有吗?另外,我所理解的“市场先生”事实上虽然有癫狂症,但是我觉得他大部分时间比投资人聪明,我认为,市场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只有小部分时间失效。

再强调一下,“市场先生”比大部分人聪明,这从大多数人没有跑赢指数也已经得到历史的验证。

 

笔记本

楼上的“简单但不容易”,您对市场先生的理解好像有点断章取义,“市场先生大部分时间比投资人聪明”与“市场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没有什么联系,请仔细查一查“市场有效理论”。
另外,大部分人没有跑赢指数也不能说明市场先生更聪明,或者市场是有效的。

 

浴火凤凰

可以翻看历年来价值投资者的宠儿,从深赤湾、中集集团、烟台万华、特变电工、盐湖钾肥、中兴通讯、双汇发展到“股圣”贵州茅台,都逐渐从价值投资的目录中 删除!这些股票强劲的时代背景已经逐步消失了,绝大多数股票不可能像GE一样能跟上时代并开成百年老店的。大众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出错的,目前市场上没 有出现什么恐慌。那就侧面说明银行股低估是理性的,不存在低估问题。楼主似乎是生搬硬套来做价值投资,戴维斯投资银行股的背景不知道能否说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31

讨论:中小企业泡沫何时破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3fp.html

sitem00n

A股里面的确成长惊人的股票很多,不过,大多数股票高速成长背后多少都有些问题。这些问题让人不敢随便以三十倍以上的PE去购买这些股票。虽然短期看,错过了很好的机会,但是长期看,肯定是避免了巨大的错误。
某些成长陷阱就是:
1,假账,坏账。利润的背后没有现金流,只有应收款
2,IPO初期超募带来的业绩释放,不可持续
3,依赖提高负债率和再融资带来的业绩提升,不可持续
以上还只是财务陷阱,还有经营陷阱:
4,企业本身处在的市场空间有限,高速发展不可持续
5,企业本身护城河不够宽广,龙头地位不能保证,竞争会加剧
6,企业家在市场过度宠爱下,反而容易获得退路

这是一个如何看待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价值投资者对于不确定性是保守闪避的态度,而投机者最欢迎就是不确定性。一个没故事的股票,能挤出多少油水呢?呵呵。

 

新浪网友

其实只要是投资就有风险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如果我选择的股票中有70%的表现与我预期的一样,我就非常高兴了,如果有60%的表现与我预期的一样,我也会十分感激。只要有60%的股票表现与预期的一样,就足以在华尔街创选一个骄人的投资业绩记录了。 坦白地讲,根本没有办法能够把投资与赌博完全区分开来,我们没有办法把投资归到一个十分纯粹的可以让我们感到安全可靠的活动类别之中。安全谨慎的投资对象和轻率鲁莽的投资对象之间并没有一个界限绝对明确的分界线。   对于我来说,投资只不过是一种能够想方设法提高胜算的赌博而已。至于地点是在大西洋赌城、标准普尔500指数,还是债券市场,都无关紧要。
所以其实个人投资者能做的就是尽量确定你投资的胜率和风险。

   

zhaohuazone

很多中小企业不看成长,单单看开盘总市值就几乎没有空间了  
就拿产品卖得不错的九阳股份来说,公司是不错,可一上市2008年底就100多个亿总市值,就是格力电器在股市上市这么多年同时间也就100多个亿市值而已。现在上市公司大都是发展很成熟,半老徐娘多黄花闺女非常少。

 

leilei

中小板真的没有让老师心动的投资标的吗?

 

Laoba1

肯定有。但是1、估值全部高得离谱。2、判断企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太快下结论,进一步的谨慎观察是必须的。

  

笔记本

只要看看那些上市公司的ROE曲线图就可以一目了然——绝大多数企业上市前该数据相当靓丽,一旦上市,图中的ROE值就趴下再也起不来。当然,刚上市2年掉下很正常,毕竟有股本和净资产徒增的因素。真正能在上市2年后继续回到原来高度的企业,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诸多上市公司都是为上市而上市,要么上市后拿着巨款不知道怎么花了,要么以上市为终极目标——满足少数大股东的个人欲望——数着日子等手上的股份流通好套现。
因此,要投资一个企业,分析了众多的外在客观因素后,来自企业的领导人和管理层素质如何这个主观因素却是关键中的关键。否则,再好的市场、再好的政策、再 好的前景都是枉然。投资中小企业,最最重要的调研工作应该是了解领导人,他们对企业的战略部署,他们的胸襟和格局以及对全体股东的责任。

 

静水潜流

感谢laoba1分享投资中小企业风险的警示,宛如芒格所说:“我只想知道我会死在哪里,这是为了永远不要去那里。"
对于创业板的企业,普通投资者以10元甚至30元的价格购买1元的资产,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本,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桩划算的买卖,况且对IPO募集的资金有几家企业能保持IPO前的资产收益率呢?
也许这些企业当中会有一些会成长象苏宁电器这样的优秀企业,但是现在很难分清楚他们究竟是青蛙还是王子。
现在创业板市场虽然风光,我们更需要牢记的是格雷厄姆的教诲:“现在已然腐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倍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谁是青蛙,谁是王子。
Wjmonk君曾经说过:对价值投资者来说,非常简单,一把尺子量天下,无论牛熊,坚持的标准是一致的。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一把尺子量天下,无论创业板、中小板还是大盘股,坚持的标准是一致的。
没有好球就等待,对于创业板,我们依然需要等待,等到企业证明自己的优秀,等待创业板的价值回归。

 

浴火凤凰

从估值角度谈论创业板的价值回归,这个我是赞同的。但是就如当年的科技泡沫一样是必须存在的。实体投资也是如此的,哪里有挣钱效应,哪里就有大量资金涌 动。07年的多晶硅行业是例子。这种泡沫最后是要破灭的是不假,有很多人会损失惨重,但是这个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如索罗斯当年投资科技股一 样,知道最后要崩溃,但是不知道是第几场会崩溃。

这种泡沫越快越好,越大越好,那样破灭的时间就来得快。轮到价值投资者上场的时间也会越早。现在市场的交易风格在遭受08年价值投资所谓长期持股重创后, 已然开始走向趋势为主流。其实投资理念也是轮流进行的,没有什么能风光一辈子的。承受的寂寞,承受的辉煌,才能真正成功!

  

舟山

经济转型与中小板、创业板是否高成长只有一定联系,经济转型未必能使这些企业赚很多的钱。沈阳机床、西飞国际及一些科技类公司、新能源公司也许对社会进步 意义较大,也就是社会价值较大,但并不是经济价值较大,对股东来说,只有经济价值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投资股市并不是当活雷锋。

 

 乘风

中小企关键在于超募的资金如何使用、效率如何问题。不要认为投资它的都是傻瓜,市场是有效率的,我们应该用长久的产业发展眼光看待中小企,任何企业都是小-大-灭亡的过程,我认为投资的应该是小-大的阶机会较大的,现在又是一个发现即是好公司又是好股票的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0

讨论:投资的本质、投资的道与术及长期投资等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nkx.html

寂静山林

投资《或投机》的本质是逐利,逐利的前提是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专注于企业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或等同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往往比以供求 关系导致的股价短期行为更容易把握,也就是确定性更高。原因不再累述。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预期收益率了,而这个问题因人各异《秉性不同,眼界各异。》 不用争辩。
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虽然是一对弹性原则,前者包括了安全边际《股价和基本面》,技术分析,市场先生,供求关系等等因素。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就是他的不确定 性,那就要考验你的童子功了。这里要说的是投资的基本思维问题,循着这个思维,投资的长期〈价值与价格〉和短期〈供求关系〉问题应该迎韧而解了。
长期持有是一种结果而非目的,不能因为要长期而长期.说的非常好啊!我们做梦都在找能够长期持有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毕竟凤毛麟角啊!那就找.找..找......吧!天道酬勤,希望有一天,上天会眷顾我们。

 

Yuanweiorng 

“心理控制第一,风险管理第二,分析技能的重要性再次之。”说得非常有意思,让我想起老头子对人性的强调。假如投资仅仅是一门科学,那么严谨的风险管理、 分析技巧,就足以应对一切。但投资的实践毕竟是人的实践,对人性把握确是投资实践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在仓位处理过程中,人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何时建 仓,建立多少仓位,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管理了,还涉及要求回报、潜在回报以及个人的承受能力。之所以强调承受能力,是因为仓位的建立,似乎可以通过凯利方程 来平衡风险与收益,但事实上风险与收益均难以量化,只能给出模糊的估算。对这不确定性的把握已经不是科学可以解决,考验的是投资者对整体资产的把握能力。 那么如何测评自己什么样的仓位、杠杆合适呢,我想起两位大师的话,睡得好的仓位和杠杆吧。
在谋事与成事过程中,我与上文的观点有一定出入,认为没必要建立逻辑关系。谋事,不是打工赚去工资,而是处理风险(与收益),这过程中个人努力与成果并不 是一个因果关系,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成果(但不是因果)。“就长远和全部来看,成功必然来自于坚持正确的习惯方法和不断完善的性格修炼。”在投资 领域中,这是一个后验的事件,以及一个被持续证明的命题(希望自己也是个后验事件),但不是一个能预测未来的确定性命题。这话与“这个月努力工作(或不努 力工作)就可获得工资”完全不一样,况且未来的事谁知。谋事+缘分→成事,这个命题可以接受,但谋事+缘分⊃成事,这个命题在逻辑上行不通。(→表示可能 意味着,⊃表示蕴含)
我认为自律、耐心、冷静、独立(芒格语)很重要,但是否生在一个好时代已很重要,想想格雷厄姆两师徒的最终成果就知道了。而目前中国的境况,我水平有限,无法评估,但我想从保守的角度来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也不是最坏的时代。
回归到具体投资,投资大背景个人无法选择,确实只能适应,自己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自律、耐心、冷静、独立了。
 
                                           

 

水晶苍蝇拍

这本应该是常识,但确实被太多人误读。长期持有作为很多价值投资的外在表现,反而被过度解读,而忽略了价值投资的前提,重点和核心。

在我看来,价值投资的前提一定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识别,否则根本缺乏投资的基准;价值投资的重点,则是对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偏离程度的评估,偏离度越大则 投资机会(风险)越大;价值投资的核心,则是对风险机会比的感知,什么时候一定是风险大于机会,什么时候一定是机会大于风险,较好的平衡点如何把握,则是 非常艺术化的地方。

总之,缺乏基本的价值价格比较关系的认知和企业分析技能,就远离了价值投资,无论你是持股1个月还是1万年,都没什么区别。

如心

投资上诱惑多,人生不是也有很多诱惑吗?
多数人会为没有持有一个“戒”字而付出惨痛代价。
其根源在于人的文化属性,即弱者文化和强者文化。
弱者文化:期待救世主的文化,如赌博,买彩票。梦想一夜暴富,咸鱼翻身。君不见狂人穆里尼奥也经过了N年的堆积么?
强者文化:直接索取的文化,不在乎时间的长短,不会傻想元宝能砸头。如安心工作每月存自己收入的10%,十年后基本是百万富翁。
所以,技术投资基本上是赌博,因为没有涉及本质,也就是内因,失败在所难免;依据价值而进行的长期投资,很多时候目标仅仅是为了收取一点多数人认为的“可 怜的股息”,而且很慢很慢,何时才能发家呀?别忘了,概率告诉我们:往往高估一年,低估十年。定性的来讲,依据价值判断而做出投资决策,就是道。

 

ABB

安全边际难确定否?我认为不难,在08年年底之时黄金遍地,很多股票都已跌至个位数的市盈率,破净股不计其数,基金经理跳楼,炒股者跳楼等等,这些特征已 经显露出人心的极度恐惧心理和市场的极度低迷,此时的安全边际却极高。我觉得最难的是难在资金管理,因为即使那一天来临时,子弹也早已打光。彼得林奇的鸡 尾酒会理论对我的启发很大,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揣摩,反思。经常去书城,注意到金融证券栏那边的书架,往往是人流驻足最多的地方。这些天竟然望到好多年轻女 孩(18,19,20左右)在看“杨百万”“擒住庄家”之类的书籍。个人认为,这个市场浮躁的投机气氛仍旧颇浓,安全边际当然就不复存在。 

 

 

新浪网友

投资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预测未来,都是想要通过“预测”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基本面分析就不是预测吗?需要预测公司未来的业绩能不能持续增长。
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是少部分有天赋的人才能够做好的,说再多也没用。

 

如心

拥有适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谦卑心态并完善自己的原则,可能使自己离财富近些。说是近些,是因为财富不是你我用个什么投资原则或技巧就可以做到的,冰山露出来的一部分毕竟是需要另外九倍的冰山的衬托才可以的,无形财富的积累更加重要。
原则必须要有,而且要时刻完善;不要怕错,因为到达对的哪一点之前,你都是错的。

 

飘泊

有道而无术,亦不可取,信仰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投资方法谈再多的信仰又有何用?亦如春秋战国赵括一样的夸夸其谈者,到头来害人害己!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的,价值投资亦然。

 

汉尼拔

信仰从何而来?不是无中生有,也不会一点就通!
信仰,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分享别人经验教训中,一点一滴和总结,积累,慢慢强化。
不论你信仰的是什么,一切都得在实践中检验。

 

大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股票投资的信仰。每个人的信仰应该来自自己的岁月磨练,岁月沧桑留给你的深深教训。信仰,不是人云亦云。 信仰,是用适合自己内心的投资方式。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这不妨碍每个人在股市上都有成功可能。世界应该有包容性和多彩的一面。投资者肯定要有信仰,没有 信仰,不管那种方式,都难成功。有信仰,就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方式。

 

投资僧

真正的投资者是和价值做伴一生的,就是说和能够产生价值的价值在一起,而不会和损失价值的财富在一起。严格区别于那些有钱的体育文艺明星们还有其他有钱者 -----的。价值是他们的信仰和追求,是生活的内容,为此他们尽量减少消费,没有奢侈的消费。----为此他们不会为了奢侈消费而卖的。为此,为了享受 和奢侈而进行投资者的人不会成为好的投资者。因为投资和消费谁都需要钱,成功投资的最低标准是二十年的复利,就是说即使你很有钱也拿不出来消费。你可能说 我会拿出适当的部分消费,可是我会问你是谁,想减肥就减肥!能持否?

 

一枝春

本人反对大量的奢侈消费,但主要适度消费,特别是少量的“奢侈”消费,因为对于奢侈,每个消费者的理解不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自己和身边人好一些是很 应该的,要让自己舒服一些、舒适一些,适当地享用投资的成果,不然生命和投资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最终,钱都是要花出去的。只不过花的方式不同。如果太 多,可以捐赠、馈赠。最终消费还是要占很大一部分。只不过可能是延迟的。但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过度为将来牺牲现在也不是很划算的,很可能失算。因为 有些享受享用是随着年龄而递减的,老了,再多的钱,再多的资产,价值恐怕不是特别的大,那时候,反而是健康才更重要。这还不考虑通胀和涨工钱的影响。目前 价值看,拥有1千万和1亿的差别,恐怕不是大家想象的大。如果有了1千万,过度牺牲了生活,只为了得到1亿。一枝春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傻很疯狂。为将来打算 是值得的,但活在当下,更重要。对自己好一些,不要辜负了生命,辜负了青春。

 

飘泊

现在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就是价值投资者如果在投资过程中犯了错误就不是价值投资,就是投机,就是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投机行为。
 
      我对这种观点倒是很不屑的,我国的道教对信仰一说早有诠释:“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段话再明白不过的解读了信仰的重要性,道是内心的境界如信仰,术为外在的修为如投资. 信仰是投资的基础,投资是信仰的表现.有信仰才能成就更高的投资方法,有方法而无信仰只能沦为普通人,换个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说法,如果说信仰是战略层面的问题,那么投资方法就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不要管别人说三道四,继续坚持我们的价值投资信仰吧,虽然我们会 在这个过程中犯各种各样的战术错误,但这不并不影响我们对价值投资的追求,正是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在不断的纠正我们的思路,在完善我们的投资方法, 在为我们指出问题之所在,所以只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轨迹,不断的完善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术”,就能够真正的贴近价值投资的本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