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率攀升埋隱憂 經濟復甦不夠力 面對利率危機 柏南克如何解套?

2013-07-01  TWM  
 

 

除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挑起國內的貨幣戰爭掀起風暴,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也不約而同走上貨幣緊縮的險路。

不過,在減少收購資產背後,一場利率風暴,即將在QE退場之後,威脅全球經濟!

撰文‧楊卓翰

這是一個全世界投資人最不想聽到的「好消息」。當柏南克宣布美國經濟前景看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退場時,全球市場出現了哀號。正當焦點在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調整,也就是聞之變色的「收回熱錢」時,悄悄跟隨在後的利率變化,將比收回熱錢影響更大、更廣。

市場預估,如果失業率掉到七%以下,代表經濟復甦狀況良好,聯準會就在今年九月或十二月啟動退場機制。第一步將減少收購美國公債和不動產擔保抵押貸款。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指出,在啟動退場機制後,失業率每掉○.一%,聯準會將會減少一百五十億美元的資產收購規模,直到收購金額為零。

第二步,就是過去四年來的操作大反轉。在二○一四年中,聯準會將開始把過去收購總額超過三兆美元的資產,在市場上逐漸一點一點地賣出。而當三兆美元的債券資產投到市場時,利率,將首當其衝。

雖然柏南克表示,聯準會不至於在經濟尚未好轉前就在短期利率動刀,按照現在的時間表,短期利率將在一五年夏天前維持在零的水準,債券價格將慢慢緩落。但,劇本真的會如柏南克所想的完美嗎?

「當央行開始控管利率,整個世界都要變天。」摩根大通董事長傑米.戴門六月初在中國成都演講時說。他警告投資人,上一次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被設定目標,是二次大戰的時候,而且就算定了目標利率,也要過了好幾年,「直到一九五○年,利率才終於正常化。」因此,「直到利率正常化前,市場將會既嚇人、又震盪。」戴門說。

公債殖利率曲線將大幅陡升過去,美國中央銀行大量購買公債和一部分的公司債,也就是所謂的「印鈔票、買債券」,這讓利率保持在極低,這等同苦了存錢的辛苦人,樂了借錢的享受者。過去四年,投資人早已習慣相對平滑的公債殖利率曲線(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的差距較小),如今這條曲線將會大大地變陡。

一旦聯準會貨幣操作的方向逆轉,最讓投資人害怕的就是接下來利率狂升。高盛的一篇報告就指出:「當聯準會啟動退場機制,第一次利率飆升(Interest Rate Hike)就可能隨後而來。」報告甚至將利率高峰從原本的一五年夏天提早到明年年底。市場機構對今年年底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預估,已經從之前的一.七%,揚升到目前的二.五%。一旦殖利率曲線正常化,金融機構預估將高達四%以上。

上揚的長期利率,除了影響公司融資投資的意願,也將對美國剛開始復甦的房市造成衝擊。而最可怕的衝擊,將從美國擴及到那個全球投資人心中永遠的痛──歐元區。

聰明的享樂者,會用接近○%的利率,向銀行借一大筆錢來花,而最「聰明」的,就屬南歐豬國:希臘、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一旦QE退場,這些負債國家的融資成本勢必增加。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四月的三.七%新低點,一路漲到四.六%;而希臘利率更是在柏南克發言後飆漲三成,重回一一.三%的高峰。這也是為什麼,避險基金早就嗅到變天前兆,從五月初就開始大賣債券。如果現在僅是預期心態作祟,那麼等三兆美元規模的債券釋出,你能想像嗎?

如果經濟確實復甦,那麼QE退場造成的利率上揚並不是壞事,但若聯準會衡量經濟復甦的體溫計失準,那麼高利率就會成為殺死美國經濟的一號凶手。而柏南克雖明確指出啟動QE退場的二個指標:勞動市場和物價,都和他提前退場的決心唱反調。

數字衰退說明消費力冷卻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就指出,柏南克眼中的失業率雖然下降,但是這僅代表主動找工作的人口減少,並不是工作機會增加。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統計,五月的勞動參與率是七六%,和風暴前的八○%水準仍相差甚遠。「因為人口老化,失業率雖然掉,但是就業率並沒有提升。」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

除此之外,美國五月的通膨率僅有一.四%,代表經濟這具引擎不但沒有過熱跡象,衰退的數字說明了民間消費力還在冷卻中。連柏南克在五月二十二日的發言中自己也承認通膨率過低的問題;事實上,他在會中強調了十六次。

這場逆轉操作,聯準會沒有說明書,歷史上的經驗只有災難,柏南克該如何解套?

高盛的一份報告指出,首先,柏南克可能會將啟動退場的時間點,延後到一四年。而第二,也是比較有可能的方式,就是把啟動退場的開關調緊一點。柏南克也給自己留了後路,表示把原本的七%失業率標準,用更嚴格的六.五%來看「也是可能的」。

我們無法知道柏南克何時啟動QE退場,但能確定的是,熱錢退去時,主宰金融市場的大轉變,就是利率。當利率逆轉時,你,做好準備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14

6月對沖基金表現排行榜——伯南克是剋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906

今年6月,對沖基金表現仍然普遍差於標普500指數的表現。

匯豐銀行近日公佈了2013年上半年對沖基金表現排行榜,下圖顯示,挑選出的32只對沖基金中,僅有4只基金的表現超越了標普500指數同期的增長12.6%。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自從伯南克擔任美聯儲主席以來,對沖基金的表現很少能夠超越標普500指數,一方面是因為QE對股市的刺激,另一方面,在美聯儲想要控制風險的同時,對沖基金似乎很難實現其價值。

下圖為匯豐銀行報告中挑選的32只對沖基金表現欲標普500指數表現對比:

下圖為今年截至6月底表現最好和表現最差的20只對沖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86

若能暢所欲言 伯南克的國會證詞會說些什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080

在過去的幾週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言論引發了市場不小的波動,在本週三北京時間22:00,伯南克將再次在國會發表證詞。

華爾街日報經濟主編、《我們相信美聯儲》一書作者David Wessel指出,儘管已經有零星的跡象顯示經濟正在改善,但全球經濟形勢似乎並不那麼樂觀:中國經濟增速在放緩、15%的歐洲青年(15-24歲)處於失業狀態。此外,經濟學家們也預計美國經濟在第二季度的年率增長率將不會超過1%。

通常來說,伯南克的國會證詞將代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全部19名委員,但目前FOMC內部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因此,若伯南克想要令其餘18名委員滿意,他就必須讓他所傳達出的信息模糊一些。

但是,若伯南克能夠言所欲言,那麼他將會說些什麼呢?Wessel認為以下這些可能就是他的心裡話:

1.對於美聯儲內部的批評者們,美國經濟表現比其他發達國家都要好。我們已經取得了長足的(但還不夠)進展,我們的銀行業也變得更加強健。日本央行最終也聽取了我的建議,英國和歐洲的央行也跟隨美聯儲的步伐承諾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將利率保持在低位。

2.國會議員們未能阻止財政緊縮的發生,此舉正在使經濟受到傷害。而議員們拒絕就長期的財政赤字問題達成一致,這也使得未來的經濟受到衝擊。而美聯儲正在試圖抵消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我們能做的也就這麼些了。

3.市場對我的言論的反映讓我感到困惑,這一點我承認,但我想要傳達的信息是這樣的:若經濟好轉,我們將會縮減資產購買的規模。但拜託,請看清這個「若」字。

我們目前每個月的購債規模是850億美元,但我們不會一直這樣做的。我們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但這幾乎不會構成信貸緊縮問題,我們每個月購買多少國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持有多少國債以及我們在短期內不會出售資產組合中的任何一部分。且短期利率在2015年之前將繼續保持在零水平附近。

4.我的言論使得長期利率急劇走高,我也不想讓這種情形出現,但它確實出現了。若利率走高讓交易員和投資者們變得謹慎了,那這樣就更好。因為,人們對QE導致市場魯莽交易和金融不穩定的擔憂多多少少是存在的。這樣以來,我將有理由來勸說其他官員同意購債活動持續更久。

5.在很多人(包括美聯儲內部和外部)面前,我真的左右不是人。普林斯頓大學的保羅·克魯格曼認為我結束寬鬆政策的步伐太快,而斯坦福大學的約翰·泰勒又認為我行動的太慢。實際上,批評美聯儲主席容易,而要做出決策和管理FOMC則不是那麼容易。

下一次美聯儲主席的半年度國會證詞將是在明年2月份,到時候誰愛干誰幹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21

伯南克「不能說的秘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544

伯南克在本週的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聯儲「改變政策組合而不改變整體的寬鬆水平」,這句話有點令人費解,但俄勒岡大學教授Duy似乎並沒有被伯南克的一系列言論搞糊塗,他寫道:

伯南克現在說的就像(縮減QE規模的)目的是,要改變貨幣政策組合,而不是寬鬆水平,基本上就是用上調前瞻指引中的加息門檻帶來的新寬鬆,來抵消逐步結束資產購買造成的寬鬆力度下降。但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如果寬鬆力度是一樣的,那不同的政策組合真的要緊嗎?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美聯儲給出政策組合真的要緊的研究成果了嗎?

我能總結出兩大原因。一個原因是,資產購買不管怎麼樣都有一種更負面的扭曲影響。另一個原因是,FOMC委員會內部存在一種反對擴張資產負債表的傾向。可以認為,這兩大原因的一些因素已經顯示在伯南克的聽證會證詞上:

  • 利率上升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市場中高槓桿頭寸和可能是過高風險頭寸的消失。利率上升可能是一件好事,雖然伴隨利率上升出現的緊縮不受歡迎。然而(利率上升的)好處至少是,對金融系統中受到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影響而不斷累積風險的部分擔憂有所緩解了,這意味著一些美聯儲官員對美聯儲繼續維持850億美元/月的債券購買計劃可能感到更加安心了。

這點很容易理解。因為一些原因,伯南克和美聯儲已經選擇準備控制資產購買規模,而更傾向於一種純粹的利率指引。根據Duy的觀點,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美聯儲意識到與資產購買相聯繫的一些消極副作用的存在,所以他們希望停止QE;另一個原因是,美聯儲對不斷擴張感到越來越不安。

這是相當客觀的觀察結果。

我們認為,美聯儲縮減QE規模的動機更多是第一個原因。如果美聯儲的資產購買計劃真的內在地製造了流動性問題——現在已經發展到逼空頭寸正妨礙市場的日常運作,導致回購市場交割失敗和負的回購利率——這將使得伯南克處於一個棘手的政策溝通處境。

第一,QE計劃的運作機制是難以向國會或市場解釋清楚的——它們都已經習慣地把QE操作等同於單純的印錢。

第二,如果說「我們不得不停止QE因為沒有足夠的資產供我們購買,不然我們就變成整個市場了」,這就是承認美聯儲最重要的政策工具——QE,現在已經無效了,這可能會誘發市場完全崩潰的風險

就算情況並非如此,美聯儲維持QE計劃仍然是一個有效的政策選項的市場感知仍然是很重要的。如果這市場感知可以得到維持,那麼單純的溝通策略和利率指引可能就足以保持對市場的支持。

如果這個市場感知受到衝擊,那麼通脹預期就不大可能單純地用言論來控制,未來就可能必須作出更為重大的政策調整,比如說不沖銷的印錢,把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到Reits和ETFs(就像日本一樣),甚至更非常規的措施。

所以,相對於承認縮減QE規模是美聯儲政策失效引起的,假裝認為經濟表現足夠強勁促使了縮減QE規模是更好的選擇。

此外,還有更多的市場線索證明了以上的說法。

比如說,伯南克可能已經公開否認美聯儲的資產購買正在破壞流動性或導致市場無效,但再次細讀伯南克在國會上的言論後可能仍難以讓人安心。

又比如說,在回答議員指出美聯儲已經成為MBS證券市場本身的問題時,伯南克表示:

當然我們已經有點深入這個市場,所以我們有很多關於這個市場的信息。我們的評估是,這個市場仍然能很(quite)好地運轉,我們的購買操作並沒有干擾普通的價格發現機制和市場的流動性功能。

伯南克用了「很(quite)」這個詞吸引了我們的眼球。

那時,伯南克的言論只是提及MBS市場,而完全無視了美國國債市場。

我們認為,伯南克對市場流動性情況的擔保是與事實不符的,據我們所知,今年市場出現了失效的狀況,並導致了美聯儲要求市場上報大頭寸。

我們也知道,美聯儲購債的方式在2013年3月以後就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剛好在美聯儲要求市場上報大頭寸的前後。

資產管理公司Alhambra Investment Partners 在博客上寫道:

然而,如果我們看一下(美聯儲的)公開市場部門過去是怎麼操作公開市場操作賬戶(SOMA)購買資產的(實施QE操作的部門),很明顯,在2013年3月以後發生了一些變化。針對美國國債市場的QE4,其實並沒有針對MBS市場的QE3實施的時間長,但在我看來,SOMA賬戶上這段短暫的操作歷史是相當有揭示性的。

...(美聯儲在今年三月之後大幅減少了在美國國債拍賣中的購買量,尤其是10年期國債。新近發行(on the run——OTR)美國國債有較高的流動性,90%的回購抵押品都會用OTR國債。)

SOMA的數據顯示,美聯儲已經認識到,QE操作在抽離市場中的ORT抵押品(造成市場上抵押品不足,回購利率一度跌至負值)。...看起來相當明顯,美聯儲已經注意到了回購市場的異象,並採取了行動,因此可以確定,我們對QE計劃在操作問題上的懷疑。

從那時開始,美聯儲幾乎完全離開了OTR國債市場(幾乎不購買財政部新拍賣出售的國債)。但這可能不能全面緩解抵押品不足的問題,可能是因為SOMA投資組合中OFR(非新近發行,與OTR相對)國債比重在不斷上升。雖然美聯儲可以也在「出租」SOMA賬戶上的抵押品,但這樣做會給回購市場增加另一層的成本和複雜度,因為某種原因,回購市場就沒有按照「正常化」的劇本發展。因此,這並不是解決抵押品短缺的完美方案。本質上,我認為,抵押借貸市場——2007年以後有效流動性的邊際來源,因受到一系列的因素導致了抵押品短缺,進而導致各種各樣的副作用。以上美聯儲市場操作的數據證明了,美聯儲認同這個觀點,並認為QE操作可能在其中起了影響。

這是重要的觀察結果。正如我們現在知道的,如果談論縮減QE規模能使市場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這種緊缺的抵押品,而不僅是對沖基金通過在加勒比海賬戶拋售。這是否足以緩解市場的緊張呢?

Duy給出了一個結論:

重點:嘗試把縮減QE規模的言論和市場數據對應起來是不容易的。我認為,這就是很多分析師無法理解現在美聯儲政策方向的原因。基於美聯儲之前的指引,這是令人費解的。「改變政策組合而不改變整體的寬鬆水平」可能是伯南克嘗試在FOMC內部獲得共識並保持政策寬鬆的努力,但他可能低估了資產購買在保持低市場利率上的重要性。

總之,談論縮減QE規模,看起來越來越像是美聯儲因為市場操作原因而不得不作出的行動,而不是美國經濟環境容許減少寬鬆力度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04

QE退場之際 主席又即將換人 柏南克跛腳 聯準會鷹鴿之鬥白熱化

2013-08-12  TCW
 
 

 

全球股市從來沒有這麼好預測過。

台北時間八月五日晚上,美國聯準會達拉斯分行總裁||一向鷹派的費雪(Richard Fisher)發表演說,再次表示,美國央行應該按照計畫,在九月開始減碼過去四年吹漲股市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貨幣政策應該轉趨緊縮。你可以想像股市做何反映。

此話一出,全球股市應聲下跌,包括紐約道瓊、標普五○○、倫敦FTSE全都收低。︽華爾街日報︾股市新聞的標題寫著:「企業獲利好?誰管它!」言下之意,影響股市的早已不是基本面,而是聯準會的官員又透露了什麼線索,可以讓市場推敲聯準會裡對於這個問題未來決策方向的蛛絲馬跡:QE究竟何時會退場?

聯準會每個月買進八五○億美元規模的債券資產政策,正在面臨轉折點的關鍵,一般認為,九月十七至十八日的決策會議中,聯準會將發布關鍵聲明。而這個舉世關注的聲明方向該怎麼走、會怎麼走?如今卻已愈形難測。

退位 引起內部派系失衡原因,就是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明年一月即將退休,而在其權力逐漸真空化之際,聯準會內的派系聲音正在彼此角力,誰能取得貨幣政策的「話語權」,攸關九月的聲明方向、下半年的股市展望,甚至是未來四年的美國及全球資金環境。

才在七月底,聯準會開完會後更新對景氣的看法,美國經濟數據比預期差,這個說法讓市場解讀為「鴿派占上風」,道瓊指數一股氣上漲了三位數。而八月五日發表演說的鷹派費雪,雖然對QE減碼態度強硬,但他甚至不是聯準會的決策成員之一,在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也沒有投票權,然而他的發言餘波仍讓股市湧現賣壓。有關聯準會的一舉一動,都正牽動著全球股市與經濟。

其實聯準會內部一直都有「鷹派」與「鴿派」之分。鷹派認為美國經濟強健,現在的寬鬆貨幣政策反而對經濟有害,政府已經做得太多,因此主張盡速讓QE退場;而鴿派則認為美國經濟疲軟,政府做得太少,仍要政策加持才能復甦。這些有投票權的聯準會十二個人的看法,直接或間接地寫下了我們的經濟史。

過去幾年就是因為聯準會鴿派代表居多,因此QE的提案表決能夠橫行無阻,連續四度加碼。不過,隨著柏南克退位在即,聯準會內部鴿派與鷹派的勢力將有可能大地震,兩派人馬的衝突,自然也越演越烈。

為了穩定市場,聯準會對外自始否認有鷹鴿派之分,不但避免公開交鋒,連會議記錄都是匿名。但是,今年四月一場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研討會上,兩位聯準會分行總裁:鴿派的伊凡斯與鷹派的雷克卻彼此同台交火,分別就通膨率與QE效果彼此爭得面紅耳赤,充分暴露聯準會內部的嚴重對立;這在過去柏南克權力穩固時,是前所未見的。

柏南克總是會在兩派之間平衡,他最著名的句型就是「雖然這樣……,但另一方面……(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來表示聯準會的中立與客觀。但從內部理事公開對立可以看出,即將退位的柏南克,已出現權力真空的問題。美國巴特農集團首席經濟學家Nigel Gault甚至認為,柏南克已經是「跛腳」,因為連他的老闆、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在打壓他。

七月時,歐巴馬於一場電視專訪中曾說:「柏南克在位的時間,已長到超出他本人意願與應有的任期。」聯準會前理事梅爾(Laurence Meyer)解釋,這形同是「歐巴馬在電視上炒柏南克魷魚」。如今,柏南克已經不會再以主席的身分參加國會聽證會,或許還不到「看守內閣」的程度,但他的影響力確已日漸式微;退位及接班的倒數,已經開始。

雖然接班人選還沒有正式公布,但是接班人問題更進一步造成現在鷹、鴿二派的爭論,因為現在二位呼聲最高的人選:財政部前部長桑默斯( Larry Summers) 及現任聯準會副總裁葉倫(Janet Yellen),分別是鷹派與鴿派的主力代表。這二位候選人各有千秋,分別掌握不同資源。聯準會前理奇蒙分行總裁伯德斯(Alfred Broaddus)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就說:「聯準會主席的提名,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充滿政治角力過。」接班 兩派人馬正面對決曾經公開質疑QE效果的桑默斯,是聯準會裡許多鷹派人士的老師,市場普遍認為,如果桑默斯接下主席的位置,那麼美國這些年來的貨幣政策,可能將會大轉彎。比起印鈔票,桑默斯更相信財政政策的效果。因此,在他的帶領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可能從主動化為被動。

分析師也指出,曾經當過歐巴馬首席經濟顧問的桑默斯,從二○○八年開始就幫民主黨政府度過金融風暴,因此,與歐巴馬早已有革命情感。《華爾街日報》就報導,當桑默斯被媒體質疑與金融機構走得太近時,歐巴馬就在電視訪問上為他辯護,兩人關係匪淺。不過,桑默斯需要辯護的,不只這件事。

桑默斯最大的醜聞,是二○○五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時,公開說出:「性別可以解釋為何從事數理研究的女性少於男性」這種性別歧視的發言,引發了哈佛三七○年校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抗爭,最後桑默斯辭職下台,至今都還背負著性別歧視的罪名。

而另外一位能與桑默斯匹敵的,就是現任副主席葉倫。她是柏南克的親密戰友,對通膨的立場,甚至比柏南克還溫和。

鴿派的她,自然受華爾街的銀行家愛戴,不但《華爾街日報》毫不吝惜地讚揚葉倫,說她的經濟預測在聯準會理事中是最準的「水晶球」,參議院也聯署支持她。不只如此,她在經濟學者圈中,也比桑默斯受歡迎,因為她的丈夫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洛夫(George Akerlof)。

因此,連一向嘴巴不留情的諾經獎得主保羅.克魯曼,都警告歐巴馬不任用她的後果。「葉倫的資歷無懈可擊,」克魯曼在部落格上寫道:「如果歐巴馬總統最後任用的不是葉倫,那他得給我們一個相當好的理由才行,否則,連那些最支持他的人,可能都會失望透頂。」不過,葉倫也有很多弱點。她不但與歐巴馬相交不深(媒體指出她與歐巴馬見面僅有數次),經濟觀點也與歐巴馬唱反調。歐巴馬之前曾表示,下屆主席首要任務是維持住通膨;但葉倫的觀點則認為聯準會的主要任務是降低失業率,因此和總統的看法相左,為她的接任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動盪 全球市場隨之起伏桑默斯與葉倫誰能勝出?恐怕連歐巴馬都不知道,他日前更釋出第三個名字:柯林頓政府的經濟顧問唐納.科恩(Donald Kohn)加入候選名單。科恩曾任聯準會副主席,個性以謹慎出名,因此,市場猜測可能是歐巴馬害怕桑默斯落馬,為「消極貨幣政策」或者說QE的退場,能順利執行而準備的人選。

無論誰接任,聯準會內部鷹派與鴿派的權力結構,勢必將經歷一次大調整,直接影響的。

具有投票權的官員們,短則影響QE退場的進程,長則影響未來四年美國的貨幣政策。在人選未能確定前,全球市場恐怕還得隨著「跛腳」聯準會一起動盪一陣子。

柏南克退位造成權力真空

聯準會派系對決加劇

鴿派

副主席J. L. 葉倫( Janet L. Yellen)紐約分行副總裁W. C.杜德利(William C. Dudley)聯準會董事E. A.杜克 (Elizabeth A. Duke)芝加哥分行總裁C. L.伊凡斯 (Charles L. Evans)波士頓分行總裁E.S.羅森格 (Eric S. Rosengren)董事J. C. 史坦(Jeremy C. Stein)

中立

主席B. 柏南克(Ben S. Bernanke)董事J. H.鮑威爾 (Jerome H. Powell)董事S. B.拉斯金 (Sarah Bloom Raskin,)聖路易分行總裁E. J. 布拉德(James Bullard)

鷹派

董事D. K. 特魯洛(Daniel K. Tarullo)堪薩斯分行總裁L.喬治 (Esther L. George)註:此12人為對聯準會公開操作政策具投票資格者

下屆聯準會主席熱門人選

鷹派代表

賴瑞.桑默斯

(Larry Summers)

出生:1954年

現職:哈佛公共行政系教授經歷:美國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校長、美國國家經濟會議主席

鴿派代表

珍妮.葉倫

(Janet Yellen)

出生:1946年

現職:聯準會副主席

經歷:柏克萊、哈佛、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舊金山聯儲銀行分行總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90

伯南克任期內的通脹記錄60年來無人能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712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即將卸任,但他留下的通脹記錄卻是戰後最低水平,僅有William McChesney Martin任期內的通脹水平與他非常接近。但是,Garcia表示,可悲的是,美國的失業率和未充分就業數據仍然很高,若採取更加激進的措施,這種狀況或許會有所改變。

伯南克任期的通脹記錄會令金本位和抗通脹主義者感到寬慰。他們或許會在多年後將伯南克奉為「神明」。

但是,伯南克的通脹記錄並不值得歡呼。

Cardiff Garcia對FT稱,

在他的任期內,美國充分就業和現實經濟之間的缺口一直非常大。在這段時間內,美國提高通脹水平將會極其有益:將進一步減輕家庭債務負擔;遏制對通縮的恐懼;長期通脹預期上升。這會產生以下效果:1.公司和企業(尤其是那些依靠融資增加僱傭和擴張資本的企業)會增加投資;2.那些有條件的家庭也會增加消費。

2012年,FOMC朝著提高通脹的方向前進了幾步,這是我們贊同和稱讚的。如果FOMC大膽採取了「埃文斯規則」,將通脹預期上限設定為2.5%,那麼在考慮到格林斯潘任期內2.5%的平均通脹後,低通脹的不良影響可能會有所減弱。埃文斯規則是,只要失業率超過6.5%,就會將利率保持在接零水平,且未來一、兩年的通貨膨脹預期不超過2.5%利率政策。

不管怎樣,伯南克結束任期的時候,通脹記錄位於低位,但可悲的是,美國的失業率和未充分就業數據仍然很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80

巴菲特:股市「現在或多或少公允定價」 還願伯南克當聯儲主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419

「股神」巴菲特19日表示,美國股市和經濟都在逐步好轉,如果沒有美聯儲的QE,經濟可能更糟。他力挺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他還是未來聯儲主席的不二之選。

19日,巴菲特在CNBC訪談節目中評論股市稱,

過去五年「走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從「便宜得沒道理」到「現在或多或少公允定價」。

我們沒發現合適的買賣,可也沒覺得估值過高。我們是難以找到想買的東西。

對於美國經濟,巴菲特稱,

從2009年秋季以來,我們就看到美國經濟持續逐步增長,就在一路緩慢前進。

經濟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同樣慢速增長。巴菲特本人沒有花很多時間預測未來經濟形勢。

談到美聯儲的寬鬆政策,巴菲特認為,

QE沒有像伯南剋期望得那麼有效,但也不是有害的。

假設他們沒有這麼做,你可能會發現(增長)連2%都達不到。

對於下任美聯儲主席人選,巴菲特稱

雖然伯南克不可能會留任,但巴菲特沒有第二個聯儲主席人選。

因為在過去恐慌的五年裡,伯南克做得很棒。

關於美聯儲9月並未如外界預期放緩QE,巴菲特稱

在FOMC聲明以前,巴菲特並沒有對放緩還是不放緩的結果抱很高期望。

就我們的業務或者投資來說,是否縮減100億美元或200億美元規模都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總有一天(QE)會停止的,可能會朝另一個方向去。

同一天,巴菲特還在喬治城大學講話時

美聯儲是史上最偉大的對沖基金。

他的理由是,美聯儲累積了逾3萬億美元規模的資產負債表,有能力利用購買債券獲利。

但巴菲特也指出,美聯儲最終退出QE將帶來無法預計的風險,

我們在進行一場以前其實從未嘗試的實驗。買入證券通常比拋售更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92

伯南克——讓人捉摸不透的男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308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任期將在明年一月結束,他的下一任是誰現在還是一個謎團。儘管他語氣溫和、不夠莊嚴、一副教授范兒的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但美聯儲確確實實經歷了屬於伯南克的時代。

伯南克2006年成為美聯儲「掌門人」,他任期的頭兩年便發生了金融危機,緊接著經歷了8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他被迫依靠以往從來沒用過的實驗性的貨幣政策來讓美國經濟起死回生。

幸運的是,伯南克口袋裡的「彈藥」還算充足,相對來講能從容應對危機,最近幾年,他採取了「非凡」的措施來穩定市場,保證經濟平穩發展。

BI盤點了伯南克成就「非凡」的16個時刻:

1,小學的時候伯南克成功跳級,他沒有上過一年級。

2,11歲那年他贏得南卡羅來納州拼字比賽的冠軍。

3,高中時候他自學微積分。

4,咳咳,看看這張哈佛大學年鑑的舊照片,你懂的……

5,在學術界,伯南克在解讀大蕭條成因方面頗有建樹,這讓他成為拯救美國經濟的完美人選。

6,1999年,伯南克教授解釋日本央行到底做錯了什麼……14年後日本最終採取了他的建議。

7,作為美聯儲主席,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伯南克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鎖定在零附近,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低水平。

8,這還不夠,伯南克出台了QE1,這項未經驗證的經濟刺激計劃幫助美國經濟避免了更嚴重的緊縮期。

9,於是,他在2009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人物。

10,通過時代雜誌我們終於知道伯南克原來穿Jos. A. Bank家的西裝。

11,此後他備受雜誌寵愛,屢次成為封面人物。

12,甚至有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橋以他的名字命名。

13,伯南克參加了2010年的Jackson Hole會議,幾個月後美聯儲的政策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14,然後,2013年,他就缺席了Jackson Hole會議。

15,2011年,一直印鈔票的伯南克向宣揚金本位的議員Ron Paul解釋黃金。

16,今年6月,伯南克掏出了鋥亮的手槍,一發子彈,嘣!儘管他知道縮減QE的消息會引起市場震動,但他還是選擇了這麼做。

再加一條:17,伯南克今天再次讓市場大跌眼鏡,他選擇了暫時「不縮減QE」,然後市場就驚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97

伯南克——讓對沖基金經理們心碎的男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568

在6月份的FOMC會議上,伯南克向市場暗示了削減QE的可能。高盛法國興業銀行等銀行巨頭也紛紛預計,美聯儲將會在9月份的FOMC會議上宣佈削減QE。然而,伯南克在9月份並沒有像市場預期的那樣做,而是選擇維持寬鬆政策不變

標普500指數也先下跌,然後刷新歷史記錄高位,其年初至今的累計漲幅也已超過20%,這令大多數對沖基金黯然失色。少數改變投資策略(如買進做空最嚴重的投資品種)的對沖基金取得了不錯的超額收益。

伯南克,這個謎一樣的男人讓對沖基金經理們心碎不已。

例如,全球最大商品對沖基金之一的Clive Capital(下圖第一位)因虧損而即將關閉。Keynes Leverage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下圖第二位)也將緊隨其後:

下圖是2013年表現最好的前20支對沖基金:

下圖是2013年表現最差的前20支對沖基金:

若閱讀匯豐銀行9月中旬的對沖基金表現報告全文,請點擊此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67

《QE延退怎麼看》政爭風暴、美債泡沫、新興市場更動盪 柏南克決策逆轉 凸顯美國財政迫切危機

2013-09-30  TWM
 
 

 

九月十九日,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意外宣布暫緩收回QE,全球股市瞬間沸騰,彷彿過去四個月「資金派對散場」的陰霾終於散去。然而,派對散場是遲早的事;一時的延後退場,反而可能引發更多問題;美國公債價格會不會加速泡沫?新興市場會不會更多動盪?而首先擺在眼前的,是柏南克決策逆轉所透露的現實,美國財政問題恐怕比你想得更難善了。

撰文‧乾隆來

八月十九日,歐巴馬在白宮總統辦公室召見了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財政部長杰克盧,以及銀行局長、證期會主委等最高層的金融官員,討論如何加強金融管理。因為,在金融海嘯之後通過的《杜德|法蘭克法案》,增加了四百項加強金融管理的規定,但是法案通過至今三年,實際執行才三九%。

各界對於這場會議投注不少關心,但關心的焦點,顯然不是金融管理。

在歐巴馬六月十八日接受公共電視台專訪,暗示柏南克將在明年一月底任期屆滿離任後,隨即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對於聯準會主席繼任人選的大猜謎,歐巴馬雖然屬意前任財政部長桑默斯,但是主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都高聲反對桑默斯。因此八月十九日的會議,大家都睜大眼睛注意,歐巴馬與柏南克是否也就聯準會的繼任人選交換意見。

讓媒體失望的是,白宮在會議後並沒有發布任何新聞,也拒絕回答媒體的詢問,歐巴馬與柏南克等人,是否藉著這個機會討論了金融機構管理之外的議題,誰也不曉得。

一場會議後 金融政策大轉變不過,從八月十九日會議之後,一連串的戲劇事件卻接二連三的發生了。

原本從五月就一路重挫的新興市場股市,特別是印度、印尼、巴西等市場,在八月十九日那周觸底,然後一路反向回升;被媒體修理得體無完膚的桑默斯,隨後也自動打電話給歐巴馬,自願從聯準會主席的候選名單中除名;一個月後的九月十八日,柏南克違反了他自己在五月宣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要逐漸退場的方向,在聯準會貨幣會議之後,決議維持每月八五○億美元的QE。

從歐巴馬在白宮召集會議的八月十九日起算,道瓊指數一路從一四八○○點以四十五度角仰攻,漲了一千點才休息;跌幅最深的印度股市,剛好在八月十九日開會當天跌到最低點一萬八千點,一個月後的今天,已經漲回二○六四六點,單月漲幅高達一五%;連台灣股市都出現外資連續十六天買超,將台灣股市從七八二四點拉到八二五五點,大漲四三一點後才開始整理。從紐約、倫敦、法蘭克福,一路到上海、東京,全世界股市同步走出了罕見、亮麗、又快速的多頭攻勢。

不論歐巴馬管不管得住華爾街,這些交易員與分析師們顯然是訊息最靈通的一群內圍,對於「歐巴馬與柏南克會議」的訊息,敏感且精準地掌握了金融政策的轉變!

柏南克身為「政治獨立」的央行總裁,實際上對華盛頓風雨欲來的鬥爭風暴極為敏感,也了解到歐巴馬面對國會政治鬥爭的強硬態度,所以才會在九月十八日聯準會會議後表示,延緩QE退場的決策,主要是考量經濟復甦不夠強勁、美債與房貸利率持續走高,以及國會即將開議,歐巴馬與國會將會因為迫在眉睫的聯邦財政危機,引爆嚴重的政治角力。他非常了解,白宮與國會的政治角力勢必導致財政緊縮,柏南克必須小心翼翼呵護得來不易的經濟復甦,不能出現財政、貨幣同步緊縮的危險政策。

果不其然,就在柏南克宣布維持八五○億美元寬鬆政策的第三天,白宮與國會的政治角力,就毫不掩飾地爆開了!

歐巴馬對戰共和黨 火藥味濃美國聯邦政府舉債上限年年破表,每年第四季為了新年度的政府預算,都要演出一場「歐巴馬對戰國會共和黨」的政治角力。但是,今年的火藥味卻更甚於以往;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在九月二十日通過《應急預算法案》,表面上讓歐巴馬政府可以在十月一日開始的二○一四會計年度,在正式預算通過之前得以繼續運作,但是法案中卻切斷了《歐巴馬健保改革法(Obamacare)》的財源,氣得歐巴馬拉高分貝,高聲批評共和黨「把整個國家綁架了!」歐巴馬所屬的民主黨掌控參議院,預計會把《應急預算法案》退回眾議院重審,如果到九月三十日之前臨時預算無法通過,那麼聯邦政府有可能因為沒有預算,再度被迫關門,出現聯邦政府全面停擺的危機。到了十月十八日,財政部更將面臨現金枯竭,必須動用緊急方案才能避免債券違約風暴。

明年年底,美國將要舉行聯邦議員的期中選舉,改選所有的眾議院議員以及三分之一的參議院議員。共和黨員在眾議院議長貝納領軍下,鎖定《歐巴馬健保改革法》,升高與歐巴馬的政治衝突。歐巴馬的《健保改革法》雖然早在一○年三月就已經通過,但是由於必須對企業加稅,以及法案本身存在是否違憲的問題,執行過程爭議不斷,為兩黨政治角力提供了豐沛的火藥。

三年前通過的《歐巴馬健保改革法》,堪稱是美國五十年來最重要的社會安全改革。這個法案規定所有個人都必須在一四年起購買健康保險,共和黨還為此提出憲法訴訟,聯邦高等法院花了兩年,才做出沒有違憲的裁定。此外,《歐巴馬健保改革法》也要求美國企業主提撥相對的健保保費,引起許多企業主的反彈。

在一四年新制度正式啟動之前,共和黨蓄積反對力量,再度與歐巴馬政治對決,將今年第四季的聯邦預算審查,與《歐巴馬健保改革法》綁在一起。而歐巴馬也一改去年柔軟的身段,一開始就擺出誓死一戰的態勢,雙方開足火力,成為美國景氣復甦的最大利空。

華爾街正面看待經濟復甦

但是,華爾街的交易員們面對如此嚴峻的態勢,倒是老神在在,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高盛證券,他們從一二年三月開始一路看多歐洲與美國股市,建議客戶將資金從債券市場轉移到具有穩健收益的績優股,高盛的多頭策略至今堅定不移。高盛歐洲股市首席策略分析師歐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在CNBC的專訪中就說:「股市已經從期望期(hope phase),進入新的成長期(growth phase)。」高盛證券執行長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也提出「正常化」的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將會逐漸從金融海嘯的陰影中恢復正常。他說,聯準會還是會逐漸縮減QE的規模,這是經濟正常化必經的步驟,最近美國國債利率的上揚,也是從人工壓抑的零利率逐漸回復正常的訊號之一。

布蘭克芬特別強調,最近美國聯邦政府赤字逐漸收窄,更是「金融市場正常化」(Normal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的重大進展,美國聯邦政府過去幾年減少支出,並且持續增加稅收來源,已經使得赤字出現明顯改善的趨勢。

此外,美國的IPO(新股上市)市場也才剛剛開始回暖,一直到最近才又重新出現金額十億美元的中大型上市案,例如預計在十月一日上市的紐約帝國大廈房地產信託(Empire State Realty Trust),預計發行七千一百萬股,募資十億美元;世界最大的飯店連鎖系統希爾頓,也在九月初宣布將要推動金額約十二.五億美元的上市案;當然,還有被熱烈討論的推特(Twitter)在九月十三日宣布推動股票上市,募資金額也是十億美元。

歐巴馬推動全民健保,是他「歷史留名」的重大政績,面對眼前共和黨人以明年聯邦預算審核相逼,他必須用盡全力與眾議院議長貝納為首的共和黨人一決生死。在政治、財政全面緊繃的時刻,歐巴馬顯然期待一個寬鬆的聯準會,也放棄具有爭議的桑默斯,避免聯準會主席繼任人選在國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歐巴馬最在意的,還是他的《歐巴馬健保改革法》,在政治問題未解決之前,在聯邦預算還未通過之前,在柏南克明年二月一日交棒之前,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沒有任何擦槍走火的空間,「寬鬆」,的確會是歐巴馬最屬意的安全路線。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政爭一觸即發

柏南克不敢輕言收回QE

2013年美國財政危機預估時程

未來三個月財政爆點

2013年

10月01日

聯邦政府關門?

2014財政年度開始,若國會與歐巴馬政府未能在9月30日完成《應急預算法案》,聯邦政府將被迫關門。

10月18日

現金用罄,聯邦債券違約?

聯邦政府現金恐用罄,發生債券違約的危機。

財政部必須進行特別現金調度,例如暫緩發放部分公務人員薪水,以避免現金用罄。

11月

劇烈政治鬥爭?

全月國會會期,共和黨將以提高聯邦政府舉債上限為條件,限縮《歐巴馬健保改革法》(Obamacare)的執行,與歐巴馬政府進行劇烈政治攻防。

12月15日

聯邦公務員大裁員?

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必須公布臨時支付方案,讓聯邦政府得以補足從10月1日至12月15日的現金缺口,避免公務員被迫裁員。

12月16日至12月31日2014年預算停擺?

聖誕假期,國會休會;過去幾年,每年參眾兩院都一路辯論到聖誕節休會日前的最後時刻,才完成次年度的聯邦預算。

從政治、財政到聯準會 未來數月烽火連連9月 10月 11月 12月 1?2月政治 國會開議 國會與歐巴馬政治攻防白熱化財政國會必須通過緊急應急預算 聯邦政府關門危機 12/15之前必須完成預算審核聯準會 QE維持每月850億美元1.宣布柏南克繼任人選2.聯準會10月底會議,再次討論QE是否退場 市場預期聯準會將在本月調整QE規模 2014年2月1日,新任聯準會主席交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