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納指到頂未?

上週三晚美股因特朗普面對被彈劾風險而大跌。過往本欄曾提及波動合理與否可運用統計學概念,若波動小於1個標準差便屬正常波動。當晚納指跌約2.5%,而道指和標普跌約1.6%。以3個月的標準差計算,道指和標普500都跌穿2.3個標準差,而納指僅跌穿1.3個標準差。

納指下跌的百分比較大,但波動比率(標準差)反而較低。筆者查看指數過去數月的走勢,發現納指升幅較大,所以即使其下跌百分比較道指和標普多,標準差卻較小。如果投資美股市場,尤其是只long 不short 的投資人,過去數月買納指(科網股)的回報勝過道指和標普。美股三指數齊跌前的10多天,指數每日波幅少於0.5%,所以當晚跌幅超過1.5% 甚至達 2.5%,都幾震撼。

到底美股到頂未?

這問題太難答。投資者都知道美股屢創新高,現價並不便宜,特別是科網公司,因為增長高而且現金流強勁,估值頗高。再加上近來的人工智能熱潮,令人更憧憬科技的未來發展。
如果不想放棄手上的優質科技股,投資者可以考慮沽售少量QQQ (納指ETF) 作對沖。對沖是有成本的 - 如果納指像過去數日般慢慢回升,沽售QQQ 會錄得虧損,但正股(尤其是強勢優質股)的獲利,應足夠蓋過虧損有餘。沽售指數ETF 只是為防美股半夜突然大挫,走避不及蒙受多於預期的損失。由於每個投資組合都不一樣,投資人需自行計算組合升跌與市場走勢的關連性,再決定沽售比例。

其實價值投資者向來只買單邊 - 看好公司前景和股價具升值潛力才會買入,而最簡單直接的風險管理方法是:看不通後市就離場。沽售ETF 對沖令事情複雜了,未必是最理想的策略。不過美股交易時間是香港的沉睡時間,加上某些優質科技股確實穩健兼具潛力,沒理由因為市場噪音引致的波動而輕易放手。為規避市場突發波動的風險,沽售少量指數ETF 也許是值得考慮的方法。


『股神』畢菲德早前盛讚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又說錯過了購買Google 的最佳時機。筆者確實敬佩美國科網創業者的視野。以Elon Musk 為例,他認為人工智能(AI)將會是未來最具力量的工具,如果只讓少部分人擁有運用AI 的知識和能力,AI可能會被利用做「壞事」。為了全人類的福祉,他支持非牟利機構Open AI,務求讓大部份人都有渠道有能力輕易使用AI。這與東方文化有天壤之別 - 中國企業大概是有機會壟斷市場賺取利潤最好,才不考慮支援開源。(內地科網巨企多少受惠於中國的封閉政策,並獲得壟斷性優勢吧?)而Elon Musk 面對成功率極低的高端科技 - Tesla 電動車、Space X 民用火箭,Solar City 等,並不害怕退縮,卻樂意投放資源研發。他抱持「即使在生之年不成功,已做的研發都會為後來者帶來益處,科技創新多行一小步聊勝於無」的想法,這種視野和胸襟實屬少見兼難能可貴。Elon Musk 之外,美國的不少科網巨企掌舵人擁有遠大目光,配合超班的執行力和大量資金,美國科網公司實在值得投資者關注和押注。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31

寧願錯過 不要買錯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6-11

耐性(Patience)和紀律(Discipline)真的很重要!

當我根據基礎分析和估值方法都找不到估值偏低、值得投資的優質股的時候,我寧願持有現金。雖然有時候持有過量現金會令人感到不舒服,但總比胡亂買入而輸錢來得舒服。

我的投資宗旨是:「寧願錯過,不要買錯」。應該買而沒有買最多只會失去機會,並沒有真正損失,反而不該買的時候買錯了,比如買入估值過高或基本面欠佳的股票,便很大機會招致永久性的虧損。投資最容易出現龐大的虧損,莫過於大市熾熱的時候買入劣質股。以上的道理,跟「股神」畢菲特說的「不要輸錢原則」如出一轍,投資者必須謹記。

畢菲特經常喜歡引用美國職業棒球手Ted Williams所寫的書《The Science of Hitting》來說明 「投資要看準機會才出擊」的道理。在最近的HBO紀錄片《Becoming Warren Buffett》,「股神」這樣說:"The trick in investing is just to sit there and watch pitch after pitch go by and wait for the one right in your sweet spot, and if people are yelling, 'Swing, you bum!' ignore them."

也許部份投資者或投機者會覺得這種投資方法不夠刺激,因為經常要等待機會,無所事事,很苦悶!

我想:投資本來就是應該沉悶的。要刺激的話應該去澳門賭場,但不容易致富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57

土地投資的階級不正義

2016-04-11  TWM

這是一個只有富豪玩得起的暴利遊戲!去年全國只有2%的家庭出售土地; 但若只看最有錢萬分之一家戶,65.5%都有賣地賺錢,平均每戶頂級富豪賺進7626萬元。

兩周前我在《今周刊》發表不同財富組投資土地的年報酬率,發現最富有的萬分之一是六%,而中位數投資者只有四.三%。這區區每年一.七個百分點的獲利率差距,一般人可能覺得「不怎麼樣」;但是這樣的獲利差滾利數十年下來,其累積數字就堪稱驚人。

也許一般讀者要看絕對金額(而非百分比),才會比較有感覺。以下,我們就來看看絕對金額。全台灣在民國一○二年約有六百萬申報納稅戶,其中只有二%的家庭當年有土地出售紀錄,也才有土地增值所得。

全國平均來看,每戶當年的土地交易所得,只有不到四萬元。同年,全國家戶的平均綜合所得(包括薪資、股利、利息、執行業務等)為六十二萬餘元,因此平均家庭土地增值所得占綜合所得的比率很小,大概只有六.三%。

但是最有錢的萬分之一家庭(大約六百戶),他們的情況呢?統計資料顯示,這最有錢萬分之一家戶中,一○二年有出售土地的比率竟然高達六五.五%,幾乎是三分之二富有家戶都有賣地賺錢。這種「普遍」的土地交易情況,與全國平均二%的低比率,真有天壤之別。

那麼有錢的萬分之一家戶,每年靠土地交易賺多少錢呢?平均每戶七六二六萬元!同年,他們的綜合所得平均為一億五百萬元,故其土地交易所得與綜合所得的比率,達七成二,遠大於平均家庭的二%。請讀者注意:每戶逾七千六百萬元的土地交易所得,其實是用公告現值算的。如果公告現值只有市價一半,那麼土地交易所得的實際數字其實要翻一倍。以比率來看,就是同組家庭綜合所得的一四四%。

為什麼有錢人這麼喜歡投資土地賺錢呢?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普通人其實也想買賣土地賺錢,但買不起信義區、大安區豪宅,只有有錢人買得起。其二,土地增值是分離課稅,稅率在二○%至三○%之間,再加上公告現值折半的扭曲,實質稅率只有一○%至一五%,遠低於其他綜合所得的最高邊際稅率四○%至四五%。這麼好康的漏洞,有錢人當然不會放過。

撰文 / 朱敬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51

招招斃命

槓桿要去,惟道路難行,內地「賓卡」形容,當局年年高談闊論去槓桿,事後仍在發現,打槓桿之路長又長,溫水煮蛙,煮又煮。

公平而言,中環人形容,老爺子早就制定好去槓桿三步曲;先減地方債、繼而企業債,而重中之重,戲目中最為觸目,乃在於去年底起,今年升溫加劇的金融去槓桿。

而據觀察,金融去槓桿下亦可再細份「小三步曲」;首先監管要求上表外納表內、及計算季度檢查水平、繼而萬事俱備,隨即閂水喉,只作定向,逆回購形式已連續十二日停止。

而第三曲,亦被內地銀行形容為「招招斃命」,當中牽涉嚴查監管、空轉、關聯三大套利,直接一撃破同業、投資、及理財業務。

消息影響之下,據報內地銀行同業又再風聲鶴唳,國開行新發債券中標利率亦全數高於預期。

以往,內地機構視債券如寶,一債在手,無數抵押,本金越發越大,怪不得,克強總理要急不及待要債券通,小加甘願單向先通予以配合。

內地去槓桿成績如何?
地方置換債計劃,惠及地方政府低息融資,查實將整個社會融資總量谷高,並且構成擠壓效應,部份企業有貸借不得。

正因如此,以摩通早前數字,央企層面槓桿降,但全國企業層面,最簡單如利息幅蓋率未有明顯改善。

打從去年中期業績後,內銀分析員已決定放棄於不良貸款比率之間的糾纏,轉移視線至銀行同業間資產,銀行之間借貸、資產托管、以至理財產品,部份正正源於同業間資產作為源頭,一元本金,幾經轉彎後隨時是一變一百。

結果發現,大型銀行過骨,中小及城商銀行,單以第四季為例,少則升幅兩成,多則仍然接近倍數。

空轉及關聯套利,內地體系出神入化,假買斷、假賣斷,部份為的是人為達致季度報表要求,更多是構成人為水份效益。

某某公司,大發理財產品,高息招徠,但集資所得最後發現催谷自己股價,聞說,境外上市中概股亦已引起當地監管機構注意。

內地金融市場稱不上成熟健全,創意無盡實當之無慚,老爺子閂水喉,同業借貸不得,但同業存單卻倍數上升。

老爺子要摸清槓桿鏈,由資金源頭及產品以至槓桿終極方一目了然,其志可嘉,但路一行,浪一衝,一小步變為三退步亦屢見不鮮。

與其溫水煮蛙,倒不如改試煮法,來個猛火熔爐改革!! 可能更具爆炸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996

農禪禮佛

老伴喜歡逛寺廟, 我也受感染, 去到那裏都到寺廟逛一下, 但我們並沒有參禪拜佛, 逛寺廟並非為了趨吉避凶, 也非為了祈福求財, 我們也逛古舊的教堂。諷刺的是, 彌陀古剎香火自然鼎盛, 越鼎盛我就越厭惡, 無他, 廟內煙火瀰漫, 廟外也烏煙刺鼻。中國煙民, 拜完神佛就像大功告成, 輪到自己抽幾口。遇到這種環境, 半點佛性也沾不到, 只沾了一身烏煙。

最近再遊台北幾天, 最有感悟的是在農禪寺閒遊了半天。初訪這離捷運奇岩站800米的寺院, 路牌指示清晰, 但我據指示越走越近時, 舉目四顧, 完全看不見任何飛簷斗拱的建築, 還以為自己找錯地方。

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

農禪寺是現代化建築, 上面這一幅左面是講佛的大禮堂, 右面壁上是字體雕空了的《金剛經》, 正是「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大禮堂的壁上雕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三面佛陀一面經。

心無罣礙 無有恐怖

踏入農禪寺舊宅, 跟門口工作人員談了兩句, 她知我們來自悉尼, 就安排了兩位女義工一路伴着我們遊寺, 一路講解介紹, 到了吃齋菜時就帶我們去吃。這自助式的齋菜, 男女分開排隊, 自取碗筷, 自盛飯菜, 不用購票, 費用全免。吃的時候男女分席, 吃完自己去水槽洗碗, 洗後放進籃裏。老伴和我各吃了一碗, 見到捐獻箱, 當然也盡點心意。這跟一些商業味濃厚的寺院分別很大。

三畦荷池 倒映佛殿

農禪寺大殿一隅的水月道場, 三畦荷池, 寧謐恬靜, 豁然釋空, 名利爭鬥, 只是鏡花水月。

超凡入聖 轉迷為悟

寺的另一隅, 矗立着《入慈悲門》, 行善不能沒有慈悲心, 否則只徒具虛名。山門上的「入慈悲門」這四個字是弘一法師的字體。

一個沒有香火的寺廟, 使人心神清爽, 鼻子也不會受到煙火攻擊, 不用膜拜, 少了導人迷信的感覺。臨走前走進書舍一逛, 我不是打書釘那類人, 翻了聖嚴法師的自傳《雪中足跡》幾頁, 也翻了英文版“Footprints in the Snow“來看, 也翻了法師早年另外兩本自傳, 終於決定買《雪中足跡》。我不具佛性, 但一向喜歡看自傳, 沒有悟性, 只帶着欣賞別人成長足跡的心去閱讀。

平生何所憂 此世隨緣過

我不是寫遊記的料子, 對於吃又別有自己的口味, 所以也不寫。寫這一篇算不上是遊記, 但我推薦帶着寧謐, 放下名利, 用恬靜的心去遊一趟這是寺非寺, 是園非園, 一個非常的寺院, 不要只顧影相, 到此一遊的印記從不是我追求的目的, 這一次一張老伴的相也沒拍。情景交融, 不用把人像擠進去大煞風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791

中國外勞

金融時報做左一個紀錄片專輯,題目係「中國增長奇跡的終結」。

初時以為唔需要睇內容、都大約知道講咩,點知最後都幾有啟發性。

人口老化、勞工成本上升、其實呢啲問題我地都耳熟能詳,不過到中段有一個消息,就相當令財經界震撼,原因係、中國原來已經在「輸入外勞」!!

一聽之下,以為不可思議,以中國勞動密集的工業大國,居然要搵外勞?

但其實係個別工廠、用「黑工」方式,由越南輸入外勞,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地區。由於越南外勞,計埋「黑工」成本,仍然較內地低一半,所以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如果問下有喺內地設廠既朋友、其實都可以了解,內地平均工資,由2008年1340元人民幣,倍升至去年超過3000元,漲幅超過一倍,成本實在唔輕。

而且現行勞動法、令僱主要解僱一個工人,成本相當之高,所以已經不止一次聽聞在內地設廠既外資,由於唔想承擔關閉廠房成本,索性一走了之。

所以當今個星期一、財長樓繼偉在全國直播中,提議修改勞動法,即時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微博上不斷「滾動」批評佢既文章、直指樓繼偉係反動勢力、代表資本家利益,意圖將工人綁喺血汗工廠上。

喺內地直接批評現任部長、可以話相當少見,而且微博未有要求「刪貼」,更加暗示,樓繼偉既言論,未必在國務院內部獲得共識。

平心靜氣分析樓繼偉既言論、其係唔係無道理,內地勞動法係過分保障工人,而且最低工資水平,以北京廣州為例,高達時薪超過2.8美元,雖然仲係低過美國及日本大約6至7美元水平、但考慮埋PPP物價指數調整,水平一啲都唔低。

內地要推行供給側改革,解決僵屍企業其實先係關鍵,但煤炭鋼鐵去產能可能引發數以百萬計下崗工人,到底中央、特別係習大大能否承受,顯然係真.考驗。

有明眼人提醒,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無再提勞資關係,只係話要守著失業率不跌,其實聽聞地方政府好有意見。個個領導、而家一心都只係想搶一千億專項基金,睇下可以分到幾多。

到底供給側改革、最終要邊個人「埋單」?
由最新人行擺明要求銀行為國「捐軀」,將債仔變成股東,只不過係再次犧牲內銀既股東,一齊陪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05

23 Jun 2017 - [業績分析] I.T.(999)應向包浩斯(483)學習!?

I.T.(999)於上月公布至今年2月全年業績,整體表現理想,但香港業務收入倒退,虧損擴大,未見改善。 同是經營潮服但整體檔次較低的包浩斯(483),業務大部份在香港,上半年虧損擴大至1.85億港元,市場不存希望下,於昨天收市後公布至今年3月全年業績,卻取得和上一年度差不多的純利,若只計下半年,純利更回到前一年度大賺時期的水平,那麼I.T.是否應向包浩斯學習學習,令香港業務至少轉虧為盈!?

(資料來源紅猴研究公司年報) * 按下圖可放大

 
看包浩斯業績,收入按年跌14%,下半年按年跌13%; 毛利按年跌8%,下半年按年跌1%,毛利率由59.0%增至62.6%,下半年更高達66.5%,一年度大賺時亦未見如此高水平。純利按年跌2%,下半年按年升42%,純利率由3.3%增至3.7%。  

(資料來源紅猴研究公司年報) * 按下圖可放大

 
銷售開支佔收入由47.2%增至49.4%,行政開支佔收入由7.3%增至8.1%,下半年按年比較也是增加,成本控制未見改善。加上,同店銷售倒退,及關店持續,下半年盈利能突飛猛進,就是靠忽然超高的毛利率。

根據業績內解釋,毛利率改善因為「過去數年的大型減價活動,已成功減少滯銷產品存貨及改善現金狀況,故此本集團能夠於回顧年度大幅減少減價活動規模。此外,本集團亦憑藉積極微調採購策略及控制措施,以及優化存貨補給,成功降低銷售成本。另外,英鎊兌港元大幅貶值亦有助於降低本集團貨品之採購成本」。似乎,代理英國進口的Superdry(千萬不要以為衫上印上日文的便是日本品牌!)幫了包浩斯不少。

至於存貨,金額上其實過去數年度尾也差不多,見不到有什麼改善,尤其是收入下跌下,存貨週轉更由153天升至200天,不過,營運活動現金流仍非常健康,淨現金由2.06億港元增至2.85億港元。 每股派息亦增加25%至$0.075,以今天上午股價升31%至$1.76計,息率4.3%,派息比率則維持於42%。

(資料來源紅猴研究公司年報) * 按下圖可放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863

激活


正當沐浴於摩指夢的同時,英國公投民調突顯全球意識形態兩極化困局、再來一堆疲弱內地數據,一覺醒來,經濟持續下行格局依舊,再炒作多十次納入摩指,也於事無補‧

工業生產符合預期;零售銷售稍遜,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升幅大於四月,鮮有過關;唯獨投資一環,一如意料的放緩,但出乎意外的差勁!再次成為分析界討論要點‧

一至五月固投增幅9.6%,較一至四月10.5%增幅來得要低,以此計算的話,五月內地投資按年僅僅增長7.5%,比四月升幅,一低就低於三大個百分點!

權威人士強調,不谷投資、不大搞刺激‧惟觀乎上月國企固投升幅仍有兩成二以上,不是這超過兩成升幅,恐怕投資升幅進一步放緩‧

怎樣也好,激活民間投資一直為中央政策主調,政府不牽頭,民間自行投資,豈非更完滿、更健康?

可惜,觀乎民間固投一至五月份升幅,竟然跌至記錄低位的3.9%,連續四個月單位數增幅‧

更甚是,將五月數字獨立拆出,竟然發現,上月民間投資接近零增長,僅得0.8%升幅,比四月增幅放緩超過三個百分點。

激活民間投資,是否變成為激活民間走資?分析界不敢亂作定論。

但兩組數字可以留意:
一,期內對本港出口激增,按以往,本港貿易正正是調配資金往境外重要一渠道;
二,中國M1升幅持續有兩成以上‧

撇除走資因素,兩成以上升幅M1,反而換來近乎零增長的民間投資,幾乎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罕有情況,套用交銀洪灝說法,數字擺在眼前,資金氾濫,但資金多並不能刺激民間投資‧

難聽一點,內地商人及民營企業,對投資內地實體經濟,根本已去到無興趣地步!

統計局解釋,融資困難,但兩成以上的M1及M2,仍然構成融資困難的話,意味內地也許要近三成,或以上整體貨幣供應增長,方能反撐經濟,情況似乎比接受低增長更加之弊。

無論如何,強而有力復蘇成泡影,即使如此,中國進步的一面是,打從隱型人「權威」出現的一刻,外界已再無高談闊論講刺激,君不見,無論陶冬、宏斌、喬紅、評論數字後,一貫的政策預期,芸芸減息降準預測,已經被消失於無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22

常理


見報之時,相信釋法大局己定。法律角度,留待法律專家去探討。大部分普通人思考的,卻是政治角度,或更基本的——常理角度。

支持釋法的人說,基本法的解釋權,嚴來說從來都屬於人大,為何人大不可以說釋法便釋法? 

不是可否的問題,是應否的問題。常理告訴我們,任何行動,都不能違背其目的。如釋法是為了釐清基本法,使條文的原意得以彰顯得先問,基本法的原意是甚麼?

對不起,無論閣下接受與否,回顧歷史,《基本法的真目的從來都是保,而不是保障中央。

還記得當年香人多害怕回歸嗎?還記得當年戴卓爾一跌,跌碎多少香港人的心嗎?還記得高薪厚職的專人士寧願紛紛移民外國「洗大餅」,都不要被共產黨統治嗎?老老實實當年大家真的上下同心慶回歸連一國兩制都不需要有變成一國就是了,何必費煞思量寫一套基本法出來?

不認不認還需認,基本法的出現,最重要的任,是保障香港的固有制,安住民心。是以,任何釋法的舉動若果反過來摧毀香港的核,則不論細節如何,出發點已經錯晒!

大錯特錯的出發點,如何能堂而皇之地去做?當然就是用來對付更錯的人了。沒有辱華事件,就沒有釋法藉口。然而,兩者真有關嗎宣誓風沒有其可解了嗎

表面釋法,實則修改基本法》,卻又可以繞過修改機制,連銷帶打摧毀司法獨立的精神,真目的是以釋法去廢除基本法》,底牌清楚不過——原高度自治一直都是謊,頒布基本法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回歸廿年是時過橋抽板,也是常識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333

中信購地弊案延燒 疑點待釐清 套利、圖利檢舉函舉證歷歷 辜仲諒捲入三案

2016-06-20  TWM

辜仲諒捲入三項重大弊案,其中內湖購地及高買國寶集團抵押品兩案, 均來自內部人員匿名檢舉。追查各項交易細節,諸多亟待釐清疑點也逐漸浮上枱面。

六月八日的一趟大規模檢調搜索,讓中信集團實際負責人、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瞬間捲入三項重大弊案,包括被指在二○○三至○七年間挪用三億美元至私人掌控帳戶、一五年在內湖購地套取巨額私利、同年中信人壽高價購買亞洲廣場二樓圖利國寶集團等。各項指控,特偵組皆在第一時間對外說明,並迅速約談相關人等,顯然有備而來。

檢調搜索約談過後,中信金也立即發表四點聲明,全然否認上述指控。然而據了解,除了挪用三億美元一案之外,其餘內湖購地及亞洲廣場兩案,分別是來自兩封中信內部人員的匿名檢舉函。知情人士透露,兩封檢舉函「對於交易細節舉證歷歷、內容相當具體。」因此,收到檢舉的金管會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就能迅速移交檢調偵辦。

事實上,經《今周刊》訪查,檢舉函中「舉證歷歷、內容具體」的兩樁不動產交易案,的確存在諸多疑點。

疑點一:漲太凶?

不到兩年 土地飆漲六八%首先在內湖購地案方面,案情所指的對象,是一五年七月中信銀以總價五十一.四億元,向長虹建設及永約開發購買內湖區安康段十三之一、十三之七地號土地,並計畫由長虹建為地上十層、地下四層的中信銀自用大樓。

特偵組所質疑的「辜仲諒套取私利」,關鍵就在這塊土地離譜的價格漲幅,以及永約開發的神祕角色。

從價格來看,十三之一與十三之七地號的兩塊土地緊緊相鄰,其中,長虹建設在一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以每坪九十四萬元的價格,買進十三之七地號、一一○二.七七坪土地;至於永約開發,持有的是十三之一地號,同樣是在一三年十月二十二日買入、面積同樣是一一○二.七七坪,買進價格也與長虹相同,均為每坪九十四萬元。

兩塊土地,賣方都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轉投資的盛至公司。

令人質疑之處,就在於這兩塊土地的身價飆漲,尤其是永約開發所持有的十三之一地號土地,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之內,價格飆漲六八%。據中信金與長虹對此交易案的歷次重大訊息說明,在中信金付給長虹、永約開發共五十一.四億元的交易總額中,負責建造大樓的長虹可分得三十四億元。換言之,永約開發的售地所得約達十七.四億元,換算之下,每坪約達一五八萬元。

一三年十月買進、一五年七月賣出,短短二十一個月,每坪價格從九十四萬元跳升到一五八萬元,以總面積坪數計,永約開發因為中信銀的高價買地就能獲利七億元以上。那麼,永約的背後究竟是誰?

疑點二:設人頭?

永約代表人與中信關係密切特偵組指稱,永約開發即為辜仲諒的人頭公司,這個說法或許不是空穴來風。從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名稱登記為永約開發的公司,國內目前僅有一家,代表人為劉興欣,位於高雄市鳳山區某透天厝的二樓。無論怎麼看,這家門前馬路只有五米寬、登記資本額僅一百萬元的小公司,似乎都沒有主導巨額土地交易的財力。

然而台北市政府公司登記顯示,永約開發成立於一三年十月十六日,也就是買下安康段土地前六天,當時地址在大安區、代表人為畢浩丹;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永約開發變更地址至高雄市,代表人也變成難以判斷身分的劉興欣。

畢浩丹何以被視為本案「關係人」?他曾在○六年辜仲諒所涉的紅火案中,被檢調懷疑握有祕密資料而遭境管;當年中信集團經營職棒球隊的「中信鯨育樂」公司,目前董事長也是畢浩丹,這一次交易,永約開發又是由畢浩丹成立。

於是,整起購地案的疑點,逐漸構成了足以朝向弊案推論的情節:辜仲諒由他人成立人頭公司永約開發,先買進十三之一地號土地,在自己能夠掌控中信銀購地決策的情況下,以高價向自己的人頭公司買進土地;這,就是特偵組的質疑劇本。對此,中信金在聲明當中指出,相關購地案「一切依照相關規定辦理,且由外部機構進行鑑價,並經董事會審議通過,絕無舞弊情事。」疑點三:太好賺?

七個月內獲利六六%

不過,上述購地案其實不是中信金與永約開發第一次合作。一四年五月十五日,中信銀買進內湖區安康段十五之二地號土地,賣方也包括永約開發,至於另一位賣方,則是由長虹建設董事長李文造次子李耀民擔任董事長的聯虹建設。

中信銀買地、永約開發與長虹老董次子的建設公司賣地,這樣的組合,如今看來也難免令人多做聯想。

由於聯虹建設並非長虹子公司,因此並未公告這筆土地的前後交易相關細節,但《今周刊》根據實價登錄資料發現,這筆總面積六四○坪的土地,原本同樣是由永約開發與聯虹建設各持一半,其中,永約是在一三年十月以每坪八十六萬元購入三二○坪,聯虹建設則在三個月後以同樣的價格購入另外三二○坪。至於當時的賣方,同樣也是黎智英的盛至公司。

在一四年五月的中信金公告中,表示這筆土地將用於興建地上七層、地下三層的自用大樓,建物總面積約三○八八坪,交易總額為十二.八九億元。營造業人士估計,若以每坪建造成本十二萬元來算,則此大樓的建造成本總額約為三.七億元,也就是,中信銀用於購買土地的金額約在九億元左右。

以此計算,這六四○坪的土地,中信銀可能是用超過每坪一四三萬元的價格購入,而被懷疑是辜仲諒人頭公司的永約開發,則在七個月內獲利六六%,賺進一.八億元。

當然,中信金的這筆交易同樣也經過外部機構進行鑑價,但畢竟主角相同、過程相似、也有短期價格飆漲的結果,因此必然也是中信金未來必須進一步對檢調說明的未解疑雲。

在這樁購地案中,戴德梁行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是中信銀委託估價機構之一;而在中信銀向長虹、永約開發購地的交易案,戴德梁行不動產投資顧問公司則是收取一千兩百萬元經紀費用的經紀商。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也成為此次風暴的檢方偵訊對象。

當年促成中信銀內湖購地案時,顏炳立曾對外表示「成交量就藏在價格裡!」以此說明本案對市場的指標意義;而在中信人壽一五年十月以每坪二百萬元、總價十五.六八億元標下亞洲廣場大樓二樓時,戴德梁行同樣擔任經紀商,顏炳立當時則說:「隋棠(指亞洲廣場二樓)帶著嫁妝嫁掉了,接下來就看志玲(指新光三越A8和曼哈頓大樓)了。」疑點四:假投報?

商辦急凍 高價買樓更詭異當年中信人壽以高價自國寶服務公司手中買進亞洲廣場二樓後,一周之內,新光三越A8與曼哈頓大樓標售案相繼流標,當時降至冰點的商辦市況,凸顯出中信高價買樓的不合理性,這樁交易,也成為這次中信金另一個涉案重點。檢調質疑,中信人壽高買亞洲廣場二樓,圖利賣方國寶服務公司。

商仲業者透露,當初國寶服務標售過程中,包括龍巖及不少旅館業者都有去看過案子,但因考量租客穩定性不高,所以沒有出手投標;最後中信人壽溢價一.七億元自國寶服務手中買下亞洲廣場二樓,的確令外界跌破眼鏡。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此驚人高價之下,本案當時宣稱的租金報酬率仍達三.六七五%,遠超過金管會對壽險公司投資不動產所規定的二.八七五%。

《今周刊》記者六月十三日下午實地到亞洲廣場訪查發現,原本地下三樓到地上五樓的商場竟完全空置,中信人壽買下的二樓也未對外出租,手扶梯被關閉,各個樓層也都拉下鐵門不讓外人進入,如今只剩五樓有三間商家苦撐,其他樓層只留下空蕩蕩的隔間,與大樓外熱鬧的北車商圈人潮形成強烈對比。以現狀來看,當時宣稱的三%以上報酬率絕無可能達成。

經過六月八日的大動作搜索之後,六月十四日,特偵組持續傳喚總統府前祕書長、中信金最高經營顧問廖了以,以及台壽保大股東台灣金控董事長李紀珠、台壽保前董事長朱炳昱等。案情延燒、疑雲未解,辜仲諒能否挺過這次風暴,仍難定論。

辜仲諒小檔案

出生:1964年

現職: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經歷:中信金副董事長、 中信銀董事長、 中信金總經理

涉及官司:

海外結構債交易案(紅火案)二審判刑9年8月,目前更審中;另中信金被特偵組指於2003至07年間疑挪用集團3億美元至辜仲諒私人帳戶,為中信銀於14及15年內湖購地疑涉高價套利,旗下中信人壽疑涉高價收購國寶集團擔保品。

撰文 / 梁任瑋、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