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養殖戶李師傅的賬本:一頭豬隻賺千把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1/4NMDcyXzM0ODE4NA.html

李師傅是一位養豬二十多年的個體戶,他的養殖大棚在上海一個郊區。棚裡的豬白花花一大片,足有300多頭,有的在飲水嬉鬧,有的則在憨憨大睡,它們並不關心自己的身價漲了多少。

據商務部網站6月28日公佈的數據,上週全國肉類價格持續上漲,其中豬肉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上漲4.5%。目前豬肉批發價已經逼近每公斤25元,比今年年初上漲了30%,也比去年同期大漲68%。

豬肉價格上漲,生豬養殖業的盈利是不是也跟著暴漲?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到實地考察生豬的養殖情況。

飼養成本大漲

「現在豬肉這麼貴,養豬一定很賺錢吧?」對於記者的問題,李師傅躊躇了一下說:「這個不太好計算,其實我們的飼養成本也在上漲。」

李 師傅表示,養一頭豬大致包括購買小豬崽、買飼料、運輸、喂養、出售等環節。據他介紹,購買仔豬的價格一年前是10元/斤,而現在漲到了23元/斤,一般仔 豬的重量在50斤左右。按他的習慣,會把玉米、麥麩和豆粕等三種飼料拌在一起來餵豬。這三種飼料都在漲價,玉米飼料去年是1.06元/斤,現在到了1.3 元/斤;拌飼料的麥麩從2010年的0.66元/斤,飆升到了1元/斤;豆粕以前是1.5元/斤,現在則漲到2.45元/斤。

除了飼料投入,每月還要支付提供這些飼料的運輸商500到1000元不等的運輸費用。如果再另外請人幫忙,現在要2000元/月。

李 師傅說:「現在什麼都在漲價,飼料的價格也漲得厲害,養豬的人也少,生豬出欄少了,豬肉價格能不漲嗎?」養一頭豬,從小豬養到能出欄的四五百斤大豬,養殖 週期在七八個月左右。生豬養成以後,出售價格在9.8元/斤左右,相對於他們的養殖成本來說,利潤並沒有外界所想像的那麼高。

例如,一頭 小豬崽買來的成本是1150元(按照50斤、23元每斤計算),飼料估計要花去800元到1000元左右。如果一頭豬350斤,按目前的市價(9.8元/ 斤)出售,其總收入為3430元/頭,利潤有1280元。不過,這1280元,還不包括其飼料運輸費、電費、場地租金費、水費等。

生豬價格明顯上漲是在最近兩三個月。李師傅說,上個月幾乎是一天漲1毛,這幾天穩定在了9.8元/斤。「飼料價格和運輸價格都沖高,漲價在情理之中。只是我們也不清楚為什麼近期會突然漲那麼快。」

李師傅表示,自己所在的區域離城市非常遠,一年養豬棚的土地租金並不是很貴,因此利潤相對還算可以。

賺的是辛苦錢

每天早上五六點鐘,李師傅兩口子就開始忙碌了。一個人拿著水龍頭沖洗十多個豬圈,另一個人則跟在後面撒豬糧喂食。300多頭豬,僅是這道工序就要兩個多小時。中午過後,下午三四點鐘又要沖洗豬圈,再次喂食。中間還要準備飼料、整修豬圈設備等。

「我們還算比較好,這十多年來比較注重豬的營養,給它們吃的東西都是較健康的食物,豬生病的概率比較小。」李師傅說,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勞作還是比較辛苦的,家裡雖然放著一台老電視機,但基本上沒時間看。

他反映,現在豬價上揚,與養豬人減少也有關。十多年前,他記得一起養豬的周圍散戶還有二三十家,其中有些人因實在不能忍受長期的辛苦或者因土地拆遷等,如今只剩他們一家。

「因為飼料價格可能會長期處於攀升狀態,因而生豬售價還有可能繼續上揚。」李師傅這樣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41

劉天和從科技大亨跨足養殖慘賠十六億的教訓 分散風險 雞蛋別放同一個籃子裡

2011-7-11  TWM




澎湖的養殖漁業因外在競爭環境激烈,十年前開始走下坡,劉天和卻在此時踏入這個行業,一位科技人改行養魚,他如何面對一連串難以控制的失敗,又從失敗中學到什麼教訓?

撰文‧梁任瑋

一場大病,你願意花多少錢換回生命?他卻在八年內燒掉十六億元,賭上畢生積蓄追尋健康,別人笑他「何必將辛辛苦苦賺的錢,都填到海裡。」他回答,「我不介意拿錢填海,但如果可以圓夢,我覺得很值得。」他是劉天和,天和生物董事長,澎湖最大的海上箱網養魚業者。

天和生物目前在澎湖的海洋漁場有三百二十個箱網,加上六個潮間帶養殖區,面積高達二十五.五公頃,養殖魚類達三十餘項,全盛時期最大產能是六十萬尾魚,招牌商品海鱺魚,在全球海鱺市場占有率高達五○%。

劉天和另一個頭銜是宏瑞製程董事長,經營半導體製程設備業。他二十四歲就創業經營冷凍空調,當時因景氣好、市場大,讓他在一九八二年順利轉型至高科技半導體設備業,搭上台灣電子業最輝煌的年代,躋身科技新貴行列。

罹癌切除整條大腸

乾 脆自己養優質魚吃 五年慘遭三次天災九八年,劉天和在一次健康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因癌細胞擴散,歷經八次手術,最後整條大腸全部切除,並嘗試過人工肛門,更動了以小腸取代 大腸的手術,但因此變成很多東西不能吃,醫生建議他吃軟質食物,吃魚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市面上要找到健康無毒的優質魚,並不容易,他心想:「何不自己來 養?」一轉念間,他跨足養殖漁業,選擇台灣尚未遭受工業汙染的澎湖海域當作創業原點。

劉天和在澎湖設立養殖漁場,將高科技管理經驗套入海鱺魚養殖,建立水產履歷制度,全程E化管理,曾在當地聲名大譟,雖然品質嚴格把關,但他同樣無法逃避天然海域的極端氣候變化衝擊,這讓他真正嘗到事業經營的挫折,而且五年內先後發生三次。

第 一次是○七年澎湖外海的龍捲風,將整座漁場捲走,他賠了一億元;幾番折騰,○八年二月又遇到「澎湖百年大寒害」,是第二次挫折,當時飼養的十幾萬條海鱺魚 全數死光,損失金額近一.八億元,正當虧損尚未彌平之際,今年元月又再遇寒害,水溫驟降至攝氏十三.一度,劉天和養的海鱺、鮸魚、青嘴龍占、石斑因不耐低 溫,九○%都耗損,又損失近五千萬元。

當時,劉天和正在台大醫院住院,太太蘇敏玉為了不讓他擔心,刻意隱瞞災情,不敢告訴他澎湖出事了,直 到出院才說「咱們澎湖的海鱺魚又死光光!」當時正忍受病痛折磨的劉天和,同時面對巨大的身心煎熬,「真的很痛苦、很痛苦,欲哭無淚。」「命運捉弄人!」劉 天和說,因為去年九月才剛標下澎湖區漁會水產加工廠,砸下大錢整修裝潢,寒害造成的損失,等於讓搖搖欲墜的營運雪上加霜。

茫茫大海摸黑而行

將死魚廢料回收再利用 提高飼料養分劉天和說,去年整個冬天他一直在擔心,「如果農曆春節前這一關過了,應該就沒問題了。沒想到,還是過不了。」劉天和說,復育期至少要一年半以上,所以現在完全無法供應海鱺,客戶也抱怨連連。

問 他從挫折中學到什麼?「我一開始太過天真。」劉天和當初單純地認為,只要與其他漁民有所區隔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以為自己養的有機海鱺可以專攻高檔 餐廳通路,但廚師澆他冷水:「你的魚那麼貴,我用便宜的魚當食材又不會吃死人。」完全沒有養殖漁業經驗的他,只能一直盲目繳學費,所有制度都建立在沒有經 驗可循的基礎上,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摸黑而行。

一開始,澎湖漁民告訴劉天和,海鱺要養得好,就要給牠們多吃一點,於是每天飼料成本竟高達兩百餘萬元,但效果卻沒增加多少。

尤 其,劉天和養魚以不用抗生素與生長荷爾蒙聞名,以一條十五公斤的龍膽石斑為例,其他養殖業者可能一年多就可以把魚養大,但劉天和的養殖期至少要四年至五 年,「愈大條的魚,風險愈高,時間就愈長,因此稍有閃失就容易失敗。」養殖過程所費不貲,使天和的產品成本高於同業二五%,除了每天餵食以中藥調配的有機 飼料,每周還打氧氣到箱網替魚洗澡、換魚網,避免寄生蟲殘留在魚鱗上,劉天和說,「養魚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才做完一輪又要開始下一輪。」

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也 經營牧場與農場 開直營商店增營收直到○八年劉天和遇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康景軒,將死魚廢料、處理海鱺所放掉的魚血轉化為生物鏈一環,加上海藻變成有機肥料,大幅 提高飼料養分,也讓劉天和跨足畜牧業,用有機肥料養「海藻豬」,增加營收來源,這是他學到的第一個成功經驗。

天和生物開業八年來,以每年賠兩億元的速度,至今已燒掉十六億元。劉天和換算,一年至少要賺三億元才會打平,但難以掌握的天然環境,讓原本以零負債經營投入養殖漁業的他,兩年前遭遇澎湖百年大寒害受創慘烈,第一次向農業金庫貸款。

劉 天和也曾質疑自己「幹麼還要一直堅持下去呢?」但想到自己要吃健康的魚,天和生物在台灣又已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一群死忠粉絲,「每次看到消費者鼓勵我 堅持下去,我又有信心了!」為了比別人更投入經營養殖漁業,原本在馬公市區租的透天厝,他留給員工當宿舍,八年來,劉天和都住在二崁辦公室樓上的鐵皮屋宿 舍,每天早上三點半就起床幫員工煮早餐,自己洗內衣褲,完全放下電子大亨的身段,甘願屈身住在漁場旁邊。

跨足養殖漁業不只改變劉天和的人生下半場,慢慢熟悉食物的生產鏈後,也讓他建立一套獨特的有機生活。

劉天和每天早餐喝五穀奶配地瓜,午餐是加熱太太一周前在台北冷凍好的飯團、蔬菜,已近十年不吃外食的他,因為怕防腐劑、化學添加物,每次出國,乾脆自備電鍋、有機米、小魚乾與醬油,就算在國外也自己煮飯的習慣,經常引起別人側目。

為了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劉天和積極建立一條龍的產銷模式,是他翻身的第二個訣竅,除了海上養殖,他也在台中、嘉義開設牧場與農場,栽培有機蔬菜,養殖有機豬,並在三年前於台北市開設農漁畜牧直營商店「天和鮮物」,增加產品多樣性,希望創造更多營收。

跨足下游水產加工

超 低溫冷凍蚵仔 一年四季都能賣由於天然養殖漁業不可預測變數太多,原本只加工自己養殖水產品的劉天和,打算收購其他漁民的漁撈產品,跨足下游處理、冷凍保存市場,把規模 拉大,而不只專注於養魚,是他從失敗中學到的第三個啟示,今年下半年,位於澎湖的水產加工廠也將營運,是他跨向下游的第一步。

「我有澎湖唯 一的零下七十度超低溫冷凍技術,蚵仔一年只能收成一次,但我先冷凍起來,春夏秋冬都可以賣,將來就可以大幅降低看天吃飯的機率,也可以因應市場價格波 動。」站在澎湖西嶼鄉二崁村的舢舨上,回憶起過去這幾年在澎湖養魚的辛酸,劉天和希望公司能夠早日走出虧損的困境。

「他只要想完成一件事, 會不計一切代價達成。」天和生物轉投資的海島精品食材公司副總經理黃麗娟舉例,三年前在台北的天和鮮物超市開幕的天和烘焙麵包店,當時因為發生三聚氫胺毒 奶事件,為了讓消費者安心,劉天和要求員工把所有麵包的配方公布在收銀台後方,例如荔香玫瑰麵包,用的是真正的有機玫瑰花瓣,加上法國荔枝酒,這個舉動讓 麵包師傅一度無法接受。

但劉天和的堅持,最後換來的是客戶的信任,不僅嚴凱泰、蔡英文都是天和鮮物的客戶,目前在台北市北平東路的超市也逐漸損益兩平,今年甚至進軍貴婦百貨Bellavita,顯見品牌知名度已在上流社會打開。

曾經瀕臨死亡邊緣,逼得劉天和的人生沒有退路,他把活下來的日子當作多賺,積極運用原有的科技知識發展有機農業,打開多元通路,開發具健康概念的農產品,改寫看似走入夕陽的台灣農業市場,不再是無競爭力的代名詞。

劉天和

出生:1951年

現職:宏瑞製程董事長

天和生物董事長

經歷:空調設備工廠作業員

學歷:台中海墘國小

家庭:已婚,二子一女

從失敗中學到的三件事:

一、資源再利用,跨足畜牧業,增加營收。

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三、跨足下游處理、冷凍保存,把規模拉大,不再只專注在養殖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6

豬肉雞肉價格跳水 養殖戶擔心虧本加速「拋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3/0MNDIwXzM3Njc0MA.html

10月份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下滑,雞肉出現了同樣的降價趨勢,部分地區雞肉價格甚至已跌至成本線以下。

「現在只要有出欄的機會,就會立刻賣出去,一般不會再等後期價格上漲。上次賣豬是在9月,10月份又賣了40多頭。」北京市昌平區西崔村養豬戶周立成對記者說。

同村的紀文來對記者說,「9月份賣豬的時候價格大概是10塊錢/斤,而在10月份賣豬的時候價格是8.7~8.8元/斤。」

豬肉雞肉價格齊跌

商 務部數據顯示,10月份以來,全國豬肉價格呈下降走勢,特別是10月下旬以來,豬肉價格降速加快,截至11月1日,已連續11天下降。11月1日與10月 1日相比,豬後臀尖肉、豬五花肉價格分別下降4.8%、4.9%。分省區市來看,31個省區市豬肉價格全部下降,降幅多在4%-7%。

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監測系統的監測,截至10月30日,全國生豬收購周均價已經連續第六週下降,累計降幅達到9%,近三成的省區市生豬收購價跌破每斤9元。

華夏養豬網數據顯示,截至昨日(2日),國內豬肉價格的降速有所加快,已回落到7月初水平。以大連地區為例,零售市場上,大連地區的豬肉價格已經從高峰時的每斤16.8元左右,降了2元多。

河南省商務廳監測機構分析,目前育肥生豬大量出欄,豬肉供應量穩步增加,是豬肉價格回落的主因。

另外,從全國範圍來看,儲備肉蛋供應量增加,國家生豬進口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市場豬肉供應不足的形勢。對此,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稱,豬價持續下跌尤其是國慶後的快速下挫,令養殖戶信心大受打擊,拋售加劇,同時亦拖累補欄行情。

不僅豬肉價格在下跌,10月中旬以來,雞肉價也呈一路走跌之勢。部分地區雞肉價暴跌,甚至直接跌入成本線以下。記者從多位雞肉批發商處瞭解到,雞肉價格前期高價運行,許多養殖戶增加了投入,近期市場上雞肉供應量大增,導致價格一路下跌,已經接近了養殖成本。

CPI回落預期增強

中 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價格下降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今年我國氣候條件整體上比較好,動、植物的疫情相對來說也比較輕,給農業生產帶 來了有利的條件;第二是國家的宏觀調控,把穩定物價總水平放在首位,這對於市場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第三,農產品價格的週期性波動。

李 國祥向記者指出,在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當中,農產品價格、食品價格漲幅比較大,一直對居民消費價格CPI起到一個帶動的作用,貢獻應該在60%以上,如果 明年農產品價格仍然按照現在這種態勢運行,春節後價格的回落可能會進一步顯現,那麼明年的價格回落,很可能反映到我國的CPI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53

雀巢25億押寶養殖業 乳業巨頭「爭上游」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31854343/

 [ 雀巢打算投資25億元,逐步取消散戶養殖,全部改為規模化飼養,徹底改造現有模式 ]

雀巢中國要對它在哈爾濱雙城市延續25年之久的「企業加農戶養殖模式」大動手術了。它打算投資25億元,逐步取消散戶養殖,全部改為規模化飼養,徹底改造現有模式。

要知道,雙城市可是全國第一大奶牛養殖市,也是雀巢在中國最主要的奶源基地,一度曾是雀巢在中國推廣企業加農戶養殖模式的成功標竿。雀巢怎麼了?

25億押寶養殖業

1月11日,雀巢與雙城市政府簽訂了一項合作備忘錄。內容顯示,除投建一個奶牛飼養管理培訓中心和三個不同形態的示範牧場外,25億元的投資將主要用於建設187家規模化奶牛小區,每個小區養殖規模在300頭奶牛以上,大約投資1500萬元。

這些小區將成為雀巢在雙城的主要奶源供應地。

而此前的雙城,超過1.2萬家養殖農戶中,百頭以上的規模化牧場或小區僅80多家。這一鬆散的散戶養殖模式,曾使得雀巢與它們之間的共生關係,因外部環境變化逐漸變質。

早在1987年,當北方奶牛養殖業還不成系統時,雀巢已開始著手創建自己的供應鏈。它通過給當地培育雙城奶牛基地,投入巨資幫助奶農採購奶牛及飼料、提供技術等,建構起與奶農之間的信任,一度帶動當地農民發家致富。

但隨著飼料、人工等養殖成本提升,雀巢與奶農之間圍繞奶價展開了利益衝突,矛盾頻發。其間,雀巢雙城個別員工曾被曝故意減少秤重、壓低奶價,引發奶農不滿。雙方一度出現激化局面:蒙牛、伊利等國內奶企對雀巢在雙城的奶源截流。

「現在奶源總體不足,越區收奶、搶奶現象的確存在。」雙城市一名政府官員表示,即便是雀巢在當地關係最緊密的直供牧場,也常遭到來自其他奶企更優惠的價格競購。

壓力之下,雀巢無奈加大了對上游奶源的控制能力。25億元的投資,或能幫它將其中的小散戶扶持成規模化的養殖基地,形成穩定的供應關係,加強對全產業鏈的監控能力。

中投顧問食品研究員周思然認為,對雀巢而言,建設奶源基地至關重要。首先,雀巢奶源「公司+農戶」模式產生了各種問題,已不適合乳業未來發展,也無法真正保障產品質量安全,達到消費者的預期;其次,乳業快速發展促使雀巢必須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

雀巢大中華區總裁狄可為給出的理由是,25年前後的環境已發生變化,公司「必須改變模式」。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德勝認為,規模化養殖小區建成後,雙城養殖業會得到徹底改造,產業鏈競爭優勢會更加加強。

乳業巨頭「爭上游」

事實上,這一動作的背景是安全問題。去年最後一季,除雀巢雙城被曝奶源安全隱憂外,11月,黑龍江飛鶴乳業被曝員工感染布魯氏桿菌病。業界專家爆料,布魯氏桿菌其實在養殖廠100%存在;而近日,蒙牛四川分公司產品被檢出致癌物,蒙牛解釋說因飼料受污染導致原奶含毒,這一解釋則激起更大的浪花。奶源安全一再挑戰公眾底線。

這顯然不是個案。事實上,蒙牛、伊利、恆天然等國內外乳企在中國也都加大了對上游奶源的投入與建設。三聚氰胺事件後,下游發展速度過快,上游供給不足,這被視為中國乳業問題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後,奶源建設被各大乳企提上日程。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表示:「我國奶業正處在轉型期,從傳統向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方式轉變。」

此間,規模化養殖佔比逐漸提升。中國奶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0年,規模養殖提升了17%。但與新西蘭、歐美等相比,我國規模化養殖佔比仍然偏小。

截至2010年末,中國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場(小區)佔比僅28.4%。從散戶養殖到規模化,中國乳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但跟蒙牛、現代牧業等國內激進的投資萬頭牧場模式相比,雀巢、恆天然等外資企業的在中國養殖方式更為謹慎。

萬頭牧場的投建帶來的糞便處理能力、疾病及疫情風險控制能力等被認為是中國乳業下一步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之一。

「我們的牧場通常是5000頭以內,並且是分階段逐漸鋪開,目前規模較小,這樣理想的規模會便於應對諸如糞便處理等牧場管理能力的挑戰。」恆天然集團中國區總裁騰斐勵此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其他一些乳企,可能會選擇更大規模的牧場,而恆天然也在觀望它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截至目前,恆天然在中國有三座牧場。

雀巢在對雙城的養殖模式進行改造時也帶有謹慎。它並非一步到位,而是按照500頭小型牧場、1000頭中型牧場、3000頭大型牧場這一逐級遞進的模式搭建。

「我們當然需要更多的牛奶,但是建超大型牧場不懂怎麼管理是很危險的事情,大型牧場對管理能力、飼養人才的培訓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累積。」狄可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40

消費不景氣乳企限量收購 養殖戶母牛當菜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8/zMNDE4XzQ1NTkzMQ.html

一面是蒙牛、雀巢、恆天然等乳業巨頭高調佈局奶源基地的熱鬧場面,一面是國內奶牛養殖業仍不景氣。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奶源基地密集的河北省瞭解到,部分養殖小區處於利潤微薄、經營慘淡的窘境,一些養殖戶不再擴大養殖規模甚至退出市場。

不少業內人士擔憂,在進口奶粉大幅增長的衝擊下,國內奶業有步大豆(4379,19.00,0.44%)業後塵的風險。要走出困境,奶牛養殖應加快規模化、集約化和品種改良,乳製品企業應發展自有奶源,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窘境 養殖效益低 母牛當「菜」賣

行唐縣是河北省有名的牛奶生產強縣,記者近日在當地採訪發現,由於飼料價格上漲,鮮奶價格下跌,勞務費用持續攀升等因素影響,部分養殖小區處於利潤微薄、慘淡經營的窘境,一些養殖戶不再擴大養殖規模。

行唐縣軍立奶牛養殖小區老闆焦新軍說,從4月份開始,乳企收購鮮奶價格一路下滑,每公斤降價1毛錢,而飼料價格平均每公斤上漲一毛錢,再加上工資、電費、 運輸費、土地租金等,算下來3月份掙了不到5000元。養殖戶看效益不好,還能把牛賣了抽手不干,而養殖小區只能微利堅持,效益堪憂。

由於養牛效益低,一些養殖戶無奈把剛出生的小母牛用每頭七八百元的價格當「菜」賣了。焦新軍說,去年6月份,他的小區還有390頭奶牛,現在就剩280多頭,存欄減少了100頭。最近3個月出生的20多頭小母牛,都按照8塊錢一斤的價格賣了。

此外,一些養牛戶因為行情不好而退出養牛業。長健養殖場原來存欄1200頭,現在減少到1000頭,而這還包括養殖場貸款買的100頭奶牛。「這麼大一個 養殖場,總不能沒有牛養吧?」長健養殖場合夥人劉梅平說,養殖場共有40多家養牛戶,今年到現在,已經有10來戶存欄量小於20頭的農戶不再養牛了。

「今年奶牛養殖要做好『過冬』的準備。」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奶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2009年下半年,國內原奶價格開始上漲,對奶牛 養殖形成利好。從2011年下半年至今年4、5月份,原奶價格開始下跌,而飼料、運營成本都在上漲,造成奶牛養殖的比較效益下滑,部分散養和小規模養殖戶 退出市場,一些規模化的養殖場也出現虧損。

讓業內人士擔憂的是,養殖小區未來有可能面臨「後繼無牛」的困境。宋亮說,這兩年農業部重點加大了對養殖小區的培育力度,養殖小區佔規模化養殖的比重達到70%。如果養殖小區出現問題,對後期原奶生產將會造成不利影響。

難題 消費不景氣 乳企限量收購

從整個奶業產業鏈來看,奶牛養殖的困境反映出乳製品消費市場的低迷。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說,乳業產業鏈的核心是乳品企業,但由於國內消費者對國產 品牌不信任,中高端奶粉市場被國外洋品牌統治,消費市場不景氣,國內乳品企業的壓力必然向前傳導至產業鏈末端——養殖戶。

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消費者對於國產品牌的信心。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說,前一段時間的「皮鞋奶」事件對企業的銷售影響很大,企業銷售不好,產品賣不了,可能就會限量收購。

記者在河北省瞭解到,有部分乳製品企業對養殖場採取「限量收購」的政策。行唐縣奶業協會常務理事、官莊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建民說,他的合作社存欄 奶牛六七百頭,其中產奶牛300多頭,每天產奶6噸多。但收購奶的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每天只要5.85噸,超過限量就不再收購了。交不出去的奶不能存放, 只能喂小牛或者賣給養豬戶餵豬。

宋亮認為,今年奶農「過冬」,還會有殺牛倒奶的情況,而國內一些乳企出現資金鏈緊張、產品積壓、限量收購的現象。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和品種改良的扶持力度,並進行臨時奶粉儲備。

風險 缺乏競爭力 奶業步大豆後塵?

收購國內原奶,還是進口大包裝奶粉,這是國內乳製品企業面臨的選擇。

宋亮介紹說,由於世界經濟低迷,歐洲奶豐產,國際原奶價格下降,進口大包裝奶粉價格為每噸22000元,而國內原奶折成奶粉的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的價格,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進口奶粉。

有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奶粉進口量14萬噸,2009年激增到31萬噸,2010年增長至48萬噸。今年前4個月,我國奶粉進口量同比增長約29%,而進口額增長50%以上。

據袁運生介紹,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奶粉青睞,導致國外奶粉大舉進入,我國今年一季度進口奶粉19.3萬噸,全年有望達60萬噸。如果國內奶源不斷萎縮,將來就有可能在奶源方面受制於人,重蹈東北大豆被國外控制的覆轍。

事實上,不少業內人士擔心奶業步大豆產業的後塵:在低價進口大豆的衝擊下,國產大豆種植面積不斷萎縮,豆類油脂對外依存度高,國產大豆加工企業經營困難。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張利庠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在整個奶業產業鏈中,國外企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進口奶粉的量雖然不大,但會影響奶農的生產預期。而一旦國內生產下降,國際奶粉價格就會馬上提高。

「國內原奶的生產效率低,相比國外奶業的競爭力較弱,出現很大的『落差』,『水』自然會流進中國。」張利庠說,不能一味地反對進口,應對的辦法是要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奶牛單產,提高國產品牌的信任度。這樣即使將來進口量越來越多,國內奶源也有競爭力。

對策 搶佔奶源 完善利益機制

面對國內奶源遭遇到的困境,不管是從食品安全還是應對國外競爭的角度考慮,「企業發展自有奶源」都被當作是重要的突圍方向。宋崑岡對記者說,行業協會提倡企業發展自有奶源,使自有奶源達到一定的比例。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的奶源建設始終趕不上乳製品消費增長的步伐。據瞭解,1999年至2008年,我國乳品市場放大了近5倍,但奶源卻只增長了3倍。奶源緊缺導致收奶標準放鬆、原奶價格大漲等一系列的問題。

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各大乳製品企業對奶源更加重視,紛紛爭奪、自建優質奶源。伊利集團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現在很多乳企,不管是伊利、 蒙牛還是三元、光明,還是地方乳企,大家在三聚氰胺事件後都非常重視奶源,花大力氣進行奶源建設,這以後肯定是競爭的焦點。

食品安全備受質疑的蒙牛乳業(微博),其新任總裁孫伊萍日前也表示,將新增投資30億至35億建立規模化集約化牧場,實現從目前82%牧場化到2015年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

宋亮認為,目前來看奶業淪為大豆產業的危險不會太大,正是因為中國乳業在銷售渠道和國內奶源上具有優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外資已經開始對渠道和奶源進行滲透。

今年4月份,新西蘭恆天然集團宣佈將在河北省興建兩座新的大型牧場。至此,恆天然將在河北省擁有一個含有5個牧場的牧場群,總計約有奶牛15000頭,年產奶量1.5億升。

雀巢公司日前也宣佈,未來5年,雀巢將與黑龍江雙城市政府、投資者、奶農合作,帶動25億元投資以推進雙城奶業基地發展。而早在4月份,雀巢以118.5億美元收購輝瑞營養品(主要是惠氏奶粉)業務,一旦獲得相關監管部門審批,雀巢將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外資奶粉企業。

張利庠認為,國內乳製品企業以前是先建市場和品牌,而忽視奶源的建設,以至於出現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短期來看,企業要與養殖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長遠來看,企業要儘量自建牧場,通過牧場內部化實現利益的分享和均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54

漁民捕不到、養殖戶養不起、消費者吃不起 台灣鰻魚 瀕臨滅絕的真相


2012-9-17  TWM



當烤鰻魚飯從飯桌上消失,大家才驚覺我們從小吃到大的鰻魚即將絕跡,除了濫捕、生態環境改變外,鰻魚真正的敵人是誰?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挽救鰻魚的生態浩劫?

撰文‧林麗娟

中秋節將近,以往是鰻魚的季節,但在彰化漁會門市卻絲毫感受不到佳節氣氛,一疊疊印著「蒲燒鰻名產」的禮盒,逐一打開來看,全都是空的,以前人手一盒的鰻 魚現在完全不見蹤影,職員唉聲嘆氣:「斷貨了!」在台中市一家日本料理餐廳內,點道鰻魚飯,領班走過來:「大缺貨,什麼時候會有,不知道!」另一家鰻魚飯 專賣店,鰻魚片縮水只剩半片,而且老闆說存貨賣完為止,要吃趁早;附近原本入夜就會出來擺攤的「枸杞燉鰻」冷鍋冷灶,已經連休了快兩周,失望的熟客問: 「老闆呢?」一旁鹽酥雞攤阿伯回答:「老闆在家吃老本呢!不想用鱸鰻魚目混珠或拿地下工廠的爛鰻充數,打算改賣藥燉排骨了。」近十年來鰻魚價格高漲,鰻魚 盤商蘇志明指出,盤商向漁民收購鰻苗後轉賣給養殖戶去養大為成鰻,十年來鰻苗盤價從二十二元飆到二百二十元,暴漲十倍;而從養殖地收購成鰻價格也暴漲了 五.三七倍,今年漲到每公斤一三二○元,從上游撈魚苗的漁民、養殖戶到下游消費者,都感受到鰻價三級跳。現在不只價格高不可攀,而且鰻魚未來還有絕種危 機,有錢也吃不到,影響幾十萬相關養殖業者的生計。

魚苗已連三年銳減

來到全國養殖鰻魚最盛的雲林縣口湖鄉,每位鰻農臉上都掛著絕望的表情,鄉民代表會副主席蘇慶璋和弟弟蘇永雄終於忍不住怒罵:「一尾鰻魚苗兩百多塊錢,放任 養鰻魚的人自生自滅,難道要我們一個個自己打斷腿,去向政府申領殘障補助金過活?」半世紀以來,台灣被譽為「鰻魚王國」,水試所副所長劉富光表示,十多年 前鰻魚產業曾為台灣帶來每年上百億外匯,現在連一半都不到;以前每年出口四、五萬公噸,現在不到二萬公噸。如今鰻魚甚至瀕臨絕種邊緣,相關產業面臨空前打 擊,台灣的鰻魚到底出現什麼危機?

每年十一月起至次年一月間,漁民們就忙著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網」捕撈正要溯河的鰻線(鰻魚苗),從北部的淡水河到南部的鹿耳門溪,以往都看得到漁 民凌晨冒著寒風捕鰻魚苗的熱鬧情景;但這三年來鰻魚苗銳減,「以前好的時候一晚可以捕到上萬尾,現在只有幾百尾,那還是運氣好的,這幾天只有個位數!」漁 民無奈地說。

鰻苗無法人工養殖、繁殖,就算付出極大心力去模擬野生環境,僅有極少數能長成鰻苗,無法商業化量產,野生鰻苗就成為養殖的唯一來源。消費者所吃到的鰻魚, 都是從河口捕抓野生鰻苗,再以人工養殖。但是鰻苗的捕獲量逐年大減,四年前還有四公噸,每尾產地價十五元,賣給養殖戶三十五元,中間仍有利潤,今年估計只 有不到二公噸,產地價最高一八○元,賣到養殖戶手中超過二百元,養殖戶幾乎無利可圖。

元凶其實就是台灣人

為何鰻苗數量會大幅減少?鰻魚具有非常獨特的生長史,與鮭魚、鱒魚由海洋游到河川產卵的洄游相反。以品質最好的日本鰻種來說,成鰻在天然海域中產卵後隨即 死亡;孵化的仔魚外形酷似柳葉,稱為柳葉鰻,順著黑潮漂到台灣、中國、韓國及日本陸棚後,變態為透明的玻璃鰻;接著進入河川入海口聚集,此時因身上出現黑 色素故稱鰻線。

鰻線游入河川中、下游成長到了黃鰻階段,游回大海前還要再經歷第二次變態,變成銀鰻,才是開始成熟的成鰻。此時牠不再進食,開始游向出生地,也就是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西方附近產卵場,繁殖下一代。

鰻魚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河口及河川的水質,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韓玉山指出,河川水質汙染、沿海溼地消失、大量興建水壩與攔砂壩,是破壞鰻魚棲息地的主要殺手,當沒有足夠量的成鰻游回大海產卵,鰻苗當然會越來越少。

以口湖為例,除了工業廢水、家庭廢水,更有麥寮台塑六輕的排汙,養殖戶蘇永雄忿忿不平地說:「從事農漁牧的農戶是最弱勢的,至少政府也該管管汙水的排 放!」韓玉山直指鰻魚銳減元凶是台灣的河川汙染,這項危機全台幾乎無一倖免,中南部河川更是汙染嚴重。據環保署水保處二○○七年起公布台灣汙染最嚴重的河 川,前三大依序是台南境內的二仁溪、鹽水溪與高雄的阿公店溪。其中全長才六十五公里的二仁溪,就有半程遭嚴重汙染,生活廢水、養豬廢水、工業廢水充斥著河 川。在這樣魚屍遍處、水色濁黑、臭氣沖天的河川中,鰻魚苗如何能夠健康成長?

除了水質的汙染,還包括了人類為了經濟拓展而長期漠視的原因。隨著都市發展,廣建河堤、攔砂壩等防砂土入溪或崩塌的水泥建物,早已破壞了原來棲息生物的生 活環境,幼鰻無法正常地溯河而上長大。簡單來說鰻魚的致命殺手就是人類,只是人類都把鰻魚減少怪罪生態環境改變、氣候變化。

除了鰻魚的滅絕危機導致價格高漲外,台灣的養殖戶還受到非法走私的重擊,腹背受敵,也面臨整個行業遭到殲滅的危機。

在月黑風高的午夜,一條偷偷出海的漁船上,走私客手提一只皮箱,裡面裝滿一袋袋活蹦亂跳的鰻魚苗,打入了氧氣和冰塊,全都要賣到日本去。

不只從海上走私,大膽的走私客甚至為了速度改搭飛機闖關。去年底桃園機場查獲一名吳姓男子將約二萬尾、價值約二六○萬新台幣的鰻魚苗,夾藏在託運行李內闖關。這只是冰山一角,每年十月開始的捕鰻苗季,就是偷渡的旺季。

日本也受到鰻魚苗減少衝擊,價格大幅上漲。日本農水省統計,二○○六年鰻苗的平均交易價格是每公斤二十七萬日圓,但前年開始捕不到鰻苗,去年漲到每公斤八 十七萬日圓,今年價格還會飆漲,預估可能高達每公斤二百萬日圓。以前一尾二、三十新台幣的鰻苗,現在日本喊到三、四百新台幣,許多人因此把鰻苗直接走私賣 給日本人,賺取更高的收益。

學者疾呼:三項措施救鰻魚蘇永雄說,好的、健康的仔苗賣去日本,台灣養殖戶只得購買大陸鰻苗。經長途密閉的航行環境來台,原本就品質不佳的大陸鰻苗更是一 點生氣都沒有,「我們窟裡養的是植物鰻,養也無路用!」望著始終迎不進鰻苗的大水窟,蘇永雄欲哭無淚地挖苦自己:「我在養水啦!」原本就逐年減少的鰻苗, 如今又被中途攔截直接賣到日本,鰻魚養殖戶空有水池,卻面臨無魚可養的困境。

蘇永雄不平地說:「漁民走私鰻線出口,政府執法不力,難道眼看著養殖戶叫天天不應?我買六尾鰻線一千多元,一公斤成本一千多元,與外銷日本成鰻的價格差不 多,甚至更高,賣價都抵不回成本,根本無利可圖。但我還是要養,不然我何去何從?全都日本人買去養了,海巡署有任何積極查緝走私的作為嗎?」雙重打擊下台 灣的鰻魚養殖業大勢已去,落後於大陸、日本,僅勝韓國。今年產量更是創下空前新低,在各項成本高漲下,鰻魚養殖戶面臨存亡的關鍵時刻,以口湖七五○戶登錄 在案的養殖戶為例,今年實際上有養到鰻魚的只剩兩百餘戶,政府應有積極作為化解這場生態危機。

為了讓鰻魚產業永續經營,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自一九七六年起在台灣各地採行人為放流措施,放養種鰻,希望藉由良好的棲息地放養,幫鰻苗生長「開源」。

但光這麼做仍不夠,韓玉山呼籲還要「節流」。每尾種鰻,一次可產下百萬顆卵,但漁民在河川的出海口使用小型定置網或蛇籠捕撈,連要從河口入海的野生種鰻也 抓走,每公斤以五、六百新台幣賣給日本大客戶,造成種鰻劇減。鰻魚議題並非完全束手無策,韓玉山疾呼,禁止在河川捕捉尚未洄游出海、產卵的鰻魚,大量的子 代鰻苗才可望問世;保護棲地,讓鰻苗有成長的機會;加強禁捕管理以及嚴格查緝走私。如此三管齊下,才能挽救這場生態及產業危機,就看政府有無決心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0

養殖業的抗生素之殤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622

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中國養豬場裡令人不安的現實。儘管研究只涉及三家農場,但它們在堆肥技術、抗生素劑量、耐抗生素基因的狀況都是相似的,這表示相似的耐藥性基因的蓄積在整個中國都存在,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國和消費國,年產抗生素21萬噸中的將近一半用在了養殖業方面。

儘管人們並不清楚確切的原理,但在實踐中,給畜禽喂食抗生素不但能夠治病,還能加速它們的生長。因此,在許多國家的畜牧業中,給豬、牛、雞等動物喂食抗生素是一種普遍的做法。

然而,過去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發現,這種做法會給人類帶來十分令人擔憂的健康隱患——耐藥病原體相伴出現並迅速佔據上風。在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中,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合作,揭示了中國養豬場裡令人不安的現實。

最大的消費國

「在中國,為動物治病和為加快生長而使用抗生素的情況是未被監測的,這常常導致其被大量使用。從動物糞便中廣泛檢出高濃度的抗生素殘留就說明了這一點。」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及合作者在他們最新發表的論文中寫道。據他們估計,中國畜牧業中使用的抗生素的量至少是美國的四倍。這篇論文發表在近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和消費國。根據2012年美國《科學》雜誌的報導,中國年產抗生素達21萬噸,其中有近一半用於了牲畜的養殖。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在2007年警告說,中國養殖的海魚含有氟喹諾酮等在美國海產品中不允許使用的抗生素。

過去兩年裡,不同國家的相關機構紛紛表示要強化對抗生素使用的監管。2011年11月,歐盟呼籲成員國確保抗生素只能作為處方藥,並加強對耐藥性病例的追蹤和報告。2012年初,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表示要禁止養殖牛、豬、雞和火雞的農場使用頭孢類抗生素。他們表示養殖業中對頭孢類抗生素的過量使用可能造成了某些耐藥性菌株的產生,而一旦這些抗生素在人體上失效,醫生就只能選擇那些不太有效或是副作用更大的藥物。而根據2012年世界動物健康組織(OIE)的說法,世界上仍有一百多個國家沒有相關法規,抗生素就像是糖果一樣被銷售。

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詹姆斯·迪傑(James Tiedje)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說,在美國,在動物上市銷售之前,會有一段「退出時期」,這段時間內不再對動物使用抗生素,以便讓它們將體內的抗生素排空。美國農業部也會檢測上市銷售的豬肉中是否含有抗生素,但很少會發現。「如果農民遵照恰當的步驟使用抗生素,那麼就沒有證據表明這些豬肉會對人體有危險。」他說。

「在我看來,與恰當實施的養殖步驟下殘留在肉中的抗生素相比,更具危險性的,是那些散播在環境中的、數量正在增長的耐抗生素基因(ARG)。」迪傑繼續說。

動物吃下抗生素之後,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大部分都會隨糞便排出體外。據估計,中國一年會產生7億噸動物糞便。這些糞便會被當作肥料施用或是作為堆肥銷售,也有可能隨河水流走,或是進入地下水。

由此帶來的問題之一是飲用水中的藥物殘留。美國在2008年已經在自來水中檢出了包括避孕類藥物在內的藥物殘留,這些殘留物是目前水處理過程中不會進行過濾的成分,但它們有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來自動物糞便的抗生素也正是飲用水中藥物殘留的來源之一。「養豬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已經在地下水中被發現,也在地表水中被發現。」迪傑說。

飲用水中微量藥物殘留對人體的影響尚不清晰,而另一個目前看來更為迫切的問題,便是令迪傑擔憂的隨糞便一起擴散的耐抗生素基因。

在畜牧業中日常使用抗生素,會使得攜帶耐抗生素基因的微生物繁盛起來。有些情況下,耐抗生素基因可以變得具有很高的移動性,也就是說它們能夠遷移到那些可以對人體致病的細菌中去。這樣一來,當人類病患再去服用抗生素的時候,由於細菌已經具有耐藥性,原本神奇的藥物就失去效用了。

耐抗生素基因

為了查清養豬業中耐抗生素基因的種類和存在情況,朱永官等人先後在北京、浙江和福建的三家大型養豬場對豬的糞便進行了採樣。這些養豬場每家每年都能向市場提供超過一萬頭以上的豬。

在嘉興和莆田,基於豬糞製作的肥料還被當作有機肥賣給當地農民。因而研究人員也採集了這些肥料的樣本,他們還從養豬場附近的土壤裡採集了樣本,這些土壤都施用了由糞便製成的肥料。

作為對照,研究人員從福建莆田的原始森林裡採集土壤樣本,還採集了美國未經喂食抗生素的豬的糞便樣本。

以上這些樣本被拿到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實驗室裡進行了定量檢測。結果他們找到了149個耐藥基因,這些基因的出現頻率比對照樣本高出192到28000倍。他們同時還發現了大量的轉座酶,這些酶可以幫助耐藥基因從一個細菌移動到另一個細菌。

讓事情變得更為糟糕的情況是,研究人員發現,耐藥基因傾向於聚集在一起,並且能夠在成團的細菌間轉移。而養殖場中使用到的砷、銅、四環素強烈加強了這一過程。

「儘管這項研究中只有三家農場,但不論它們的地理位置(相距超過2000公里)、堆肥技術或抗生素劑量、耐抗生素基因的狀況都是相似的,這表示相似的耐藥性基因的蓄積在全中國,以及其他使用類似管理手段的國家裡都存在。」作者們在論文中寫道。

在同樣是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另一項研究中,迪傑及合作者報告了科學界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對美國養豬場中耐抗生素基因的研究。他們在研究中意外發現了一些基因,這些基因居然與養豬過程中未被喂食的抗生素相關。此外,大腸桿菌的數量在經喂食抗生素的豬的腸道內出現增加。

「全球來說,至少就封閉式養豬來說,喂食抗生素可能是最為廣泛應用的做法。」迪傑向南方週末記者解釋為什麼養殖業中被喂食抗生素的動物很多,而他們單單選擇了養豬作為研究對象。

針對在中國養豬場中發現的耐抗生素基因,研究者們指出:「檢測到的種類繁多的耐藥基因具有對所有主要類別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潛在可能,包括了那些在臨床上對人類醫學很重要的抗生素。」

根據《科學》雜誌2012年的報導,在一項研究中,中國科學家在醫院裡發現,2009年患者體內金黃色葡萄球菌株超過60%為甲氧西林耐藥,這一比例在2000年還為40%。而肺炎鏈球菌耐受大環內酯類藥物的比例高達70%,大腸桿菌耐受喹諾酮類藥物的比例也大致如此,達到了世界最高比率。

全球威脅

「保護現有抗生素的有效性是一件迫切的事情,因為發現新藥是極為困難的。」朱永官說。

2013年1月,德國漢堡科學與人文學院和德國國家科學院共同發佈了一份聲明,提出了六項關於抗生素的研究和使用的建議。這份聲明指出,自1940年代發現青黴素以來,抗生素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石之一。它們是治療人類和動物細菌感染的基本藥物。然而,兩個方面的情況讓它們越來越難以成功治療疾病。一方面近些年來人類和動物中都出現了大量耐受抗生素的病原體,另一方面是自1970年代以來新開發的抗生素數量極其有限。

六項建議中包括「限制抗生素在獸醫藥物和植物保護中的使用」。「如若可能,抗生素應當僅僅允許在臨床診斷之後並基於耐受性測試的結果,有目標地使用。」聲明表示。

去年9月,德國政府已經宣佈要從2013年春天開始,大量減少抗生素在畜牧業中的使用。而在此之前,對耐藥數據不間斷的收集和記錄已經在進行。

迪傑也表示,整體上來說,抗生素的使用量是與抗藥性的增加相關的。在美國,豬肉產業界與農民有效合作,用最佳的方法將抗生素的使用量降低。「這是第一步,但根本上,喂食使用和為了人類治療使用而保護抗生素,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需要被討論和決定。」他說。

「我們的研究開展於中國,但它實際上反映的是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在發生的事情。」迪傑說,「世界動物健康組織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都已經在呼籲加強對畜牧業中抗生素使用的監管,因為那些基因是不會老實呆在當地的。」

迪傑進一步說,這是一項全球性的問題,因為對多種藥物具有耐受性的病原體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現,然後散佈到全世界。除了通過肥料,耐抗生素基因還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移居和旅行傳播。

「這也並非農業和醫學上的『壞傢伙』之間的問題,它是任何實踐中不明智地、不恰當地使用抗生素的問題,因為耐抗生素的微生物不管誰喜不喜歡它們,它們時刻準備好擴散出去,並且一旦有機會就會佔據主要地位。」迪傑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26

網易“丁家豬”:5年投資3億元,用互聯網精神改變傳統養殖業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3/57327.html

各路資本紛紛涉足農業成為當下最新風向,一波波其他行業不斷進軍傳統農業似乎在宣示該領域大有可為,但丁磊養豬5年來質疑一直多過掌聲,雖然網易堅持初衷:“希望能以互聯網精神去改變傳統養殖業”,但卻遭遇“互聯網快如閃電,農業需慢工細活”的尷尬,最初團隊也已經離散。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探究“網易豬”為何出品難?又有何種魅力能讓網易誓言不棄?這是丁磊在布一盤很大的棋嗎?蹲馬桶、睡公寓、不吃藥的豬這或許是中國最神秘的養豬場,從來沒有一個養豬場這麽受到外界關註。從浙江安吉縣城出發,行車約15公里抵達皈山鄉洛四房村,網易養豬場就位於這里一個叫“磨刀坑”的小山坳內,周圍沒有任何網易標識。養豬場建設已經初步成型。三個長方形的豬舍均是架空設計,豬舍四五十米處有一個豬場環保站,網易農業事業部負責人倪金德說,豬舍出來的排泄物會通過連接在下方的管道輸入環保站,進過處理後一部分排泄物能作為肥料回歸山林,而處理後水可以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而養豬基地還在陸續建設中。整個豬舍被隔成十幾個豬欄,每個約70到80平方米大小,每欄可飼養70到80頭。倪金德介紹,主場目前養殖4種類型種豬,萊蕪純種、萊蕪非純種、岔路黑純種和岔路黑雜交。這些都是精心選擇後的豬種。除了科技養豬,最令網易養豬場得意的地方之一,網易所飼養的豬群都能定點排便,現場每個豬欄靠近窗戶位置都隔了一道一米多寬的排汙區間。對於養豬的經驗分享,倪金德表示,作為養殖者,要從內心尊重這些生命,多一份尊重,就會多一份回報。只有給豬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充分的活動空間,安全的食物,它們才能健康生長,提高抵抗力,有效抵禦病菌的侵襲。根據網易農業事業部早前發布的豬場建設規劃設計圖,“丁家豬”將蹲馬桶、睡公寓、不吃藥,這三個目標已經實現。“飼養至今,無一頭豬發病。”倪金德對於網易養豬的技術頗為看好,“很多環節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在,這些都是目前網易養豬取得的成效,將來時機成熟或將向市場推廣。”快公司遭遇慢農業然而這一切還並未扭轉網易養豬成了“講了五年的笑話”的局面。某自媒體最近評出互聯網界5位最不靠譜的C E O,網易丁磊上榜,理由是“4年只養出了100頭豬,還是內測豬"。2013年12月4日,針對外界多次質疑網易養豬幾年未見成果,網易科技頻道官方微博發表了公開聲明。這是網易對自己養豬事業的一次完整回應。2009年2月,作為廣東省人大代表的丁磊在廣東兩會期間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首次透露養豬打算。丁磊表示,想通過養豬來探索農業生產新模式,同時,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做一些嘗試。從此,科技養豬成了網易的一個標誌性代稱,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來無數聚光燈,每一年的時間節點都有一輪對網易豬的追問。根據浙江安吉縣政府網站信息披露顯示,網易公司生態養殖項目總投資3億元,將建成占地1200畝的現代養豬場,從場所設計到餵養方式,全部采用世界頂級的高科技,其中一期工程計劃投資4000萬元,養殖規模在6000-10000頭。5年過去,網易交出的成績單是400多頭在養,100多頭年底出欄供試吃。無豬上市成了外界對網易此番試水農業的評價。有網站甚至以“ 年過去,仍不見網易豬上市”為題,每年關註一次。除了產品,網易養豬過程也非一帆風順,從最初設想到2012年底養豬場初步建成就花了四年時間。2013年7月網易陷入與浙江省地礦勘察院的官司糾紛,幾個月後網易養豬兩名核心成員毛山和周炯相繼出走……這一切又讓外界對網易養豬的質疑再度興起。對於過去五年的工作,網易稱,從考察學習,地點選擇,豬種挑選,開工建設,飼養管理,新設備的調試,新理念新設計的測試等等,做了很多,目前有豬即將出欄,並且在前期的試吃中獲得了很高的評價。花了時間,積累了經驗和技術,階段性地獲得了不錯的效果。對於項目推進緩慢的原因,網易這樣表示:“農業生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無到有,從已有到創新,從理論到實踐,我們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養豬中所面臨的問題,如浙江惡劣的高溫天氣,如養殖業頭疼的糞汙處理,不同於互聯網的快如閃電,農業則需要慢工細活,我們走過彎路,也獲得了經驗和技術。”外因與內因養豬場的建設、豬仔選擇、飼養豬仔、屠宰成豬、上市銷售,這是一頭肉豬上市的全過程,廣西海和種豬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總監劉天華介紹,這當中最關鍵的內部要素是種豬選擇和飼養,外部要素是資金和渠道。沒有人懷疑網易養豬會有資金和渠道問題。作為一家市值400多億的上市公司,網易2012年全年凈利潤為36億元人民幣,而憑借網易強大的品牌和影響力,渠道也容易搭建。在資深互聯網觀察者王劍峰看來,外部因素對於網易不是問題。沒有產品上市的理由只有內因。“網易豬這麽久沒有上市的原因是在不斷攻克技術難題,期望有最好的產品。”網易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網易甚至用“走過的彎路可繞地球一圈”來表達一路的艱辛曲折。“我們確實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養豬中所面臨的問題。農業對於網易真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複雜的供應鏈管理也不是互聯網公司的長項。我們碰到過很多困難,比如種豬挑選,比如排屋臭氣的處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緩慢地推進過項目。”這也得到網易養豬前負責人毛山的認可,其多次坦言,僅前期選種選址技術問題就耗費數年。一位網易前高管告訴南都記者,農業比預想的複雜得多,土地流轉、農民關系處理、豬場建設等等都不是想的那麽簡單。“比如土地,不是有錢就能搞的,要把幾百小塊土地整合成一片土地,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進展慢,而養豬團隊他們對於這件事過於自信了,遇到了很多辛苦和麻煩。”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生豬養殖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行業,從選址、育種、選種到防疫等環節,而網易完全從零開始探索,對行業的複雜程度估計不足。挑山扁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夥人、弘信投資執行董事柯言表示,農業是個長期的投資,不像互聯網產品投入產出比可以很快顯現,這類規模農業的利潤價值體現或許是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網易豬肉被視為最高獎勵從目前網易內部流出的郵件來看,網易農業事業部和網易養豬從未受到過丁磊指責,相反支持有加。直到現在丁磊都沒有給出盈利時間表,而是允許這個部門按照自己的步伐前進。據一位接近網易養豬團隊的人士透露,丁磊對於養豬的熱情非常高。高到一種什麽程度?他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好幾次見到有人和丁磊提及豬的事,丁磊都興致勃勃地談到停不下來。“其他話題他可沒有那麽感興趣。”二是網易豬肉在網易內部,某程度上看被視為最高獎勵的一種。“當年有道用戶破5億,給整個團隊發的其中一個獎勵就是網易豬的認購券。”不過,網易養豬三人團隊中除丁磊外,毛山和周炯兩人相繼離開,對於兩人離開的原因,網易諱莫如深。一種說法是,兩人對養豬的定位和方向不太一致。從網易內部傳來的聲音顯示,關註此事的員工也認為三人的分手在於理念不合。一位不願具名的網易內部人士表示,丁磊對於信賴的人支持度很大,一旦信任破滅,支持也會減少。業內有說法是,丁磊不滿意項目目前推進的速度。分歧似乎不止於此,在采訪中網易傳遞的信息是,網易養豬的最終訴求帶有強烈的公益性和社會責任感。丁磊在多個場合強調網易養豬不是為了再賺多少錢,而是希望帶動更多的人去關註民生,關註食品安全,幫助和帶動農民就業。“如果僅僅為了錢,網易大可投資幾個月生產周期的短線投資,何必要從零開始?”網易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毛山似乎有不同看法。2012年1月,還是農業事業部總經理的毛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網易做農業追求盈利,是要賣產品的,不是做慈善。網易投身農業之初並沒有鎖定養豬。毛山說,網易考察過火龍果莊園、花卉世界、肉蓯蓉種植和番茄醬生產,還在大興安嶺海拉爾一帶看過藍莓種植,去大連參觀過養殖海參,此外還有牛蛙、草莓、櫻桃項目等等。很多項目利潤率高,運作也成熟,掙錢更快。但全國加起來也就1個億至5個億的產值。毛山說,這很難滿足網易的胃口。互聯網與養殖業的速度差網易的初衷是“希望能以互聯網精神去改變傳統養殖業”,而遭遇的尷尬是,“不同於互聯網的快如閃電,農業則需要慢工細活。”事實上,互聯網思維對於農業以及食品的改變的確正在發生。根據華融證券一份研報,所謂互聯網思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的銷售渠道是在線上的,比如食品類電商中糧我買網、酒類電商酒仙網;二是企業的廣告營銷主要發生在線上,而且充分借助社交網絡,互動性很強。三是企業的管理是借助大數據的,無論是在消費者需求管理方面還是在供應鏈管理方面。互聯網本身能夠拉近企業同消費者的距離,使得企業控制產品質量比傳遞鏈條更長的傳統企業更容易,更容易取得消費者的信任。丁磊的做法也有這一考慮,他曾表示,計劃將養豬的全過程放在網站直播,消費者買到豬肉後,還可以上網查到這頭豬是怎麽養出來的。“這樣做其實更多是品牌宣傳的考慮。”長期關註食品行業的分析師張先生說,消費者不會直接看雞或者豬是怎麽養大的。生態養豬目前比較成功的是壹號土豬,他們走的路線是差異化,做高端品牌,和互聯網關系不大。在其看來,養豬很難用互聯網思維來做。據其介紹,農業板塊大概可分為畜牧養殖、種植、農藥、疫苗、飼料、水產、林業等等,其中養殖業重資產,毛利率和凈利率波動高,在A股市場,估值不是很高。而飼料行業相對比較穩定,需求可預期,類似於加工業,擴張難度也比較低。對於IT、互聯網思維對於養豬業的改造,雙匯一位張姓高管表示樂見其成,“能改造的也就是養殖方式,他們不可能改變豬種。看看他們最終會怎麽做吧。”據其介紹,中國雖然養豬多年,但是提及養殖技術還是美國和歐洲領先,他們一樣在走工業化養殖的道路,差別在於自動化程度更高一點。“其實一個指標最明顯了,你養的豬是誰在吃,產品是給誰吃的。”張姓高管表示,可以關註網易探索的模式是否可以成功複制以至於走向大眾百姓餐桌。弘信投資執行董事柯言則表示,對於像網易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投資農業最好的渠道不一定是親自做農業,而是成為一個傳遞信息的平臺,包括對某一農產品選種、種養殖、上市等過程的信息公開及傳播,成為產品兩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中樞紐帶。對於或明或暗的質疑聲,倪金德坦言現在“確實有壓力”,但不論外界如何評價,網易養豬仍在繼續,並且會按照指定的目標那樣成功出產健康安全美味的豬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海艷 俞康 謝睿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60

生豬價格反轉?第三季度配置養殖標的機會來臨? stones

http://xueqiu.com/3728326216/29516786
近日,結合本人的調研信息,試圖瞭解5月初生豬價格暴漲的背後邏輯,居然發現豬週期可能已經基本具備反轉條件,信息共享如下:

一、國家發佈的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等數據是第三季度的生豬價格走勢反轉判斷的基礎


按照5月19日,農業部官網公佈的數據,4月底生豬存欄同比下降3.7%,已經連續15個月延續同比下降態勢。其中,能繁母豬存欄3月份同比下降5.2%,4月份同比下降6.8%,已經連續兩個月低於《生豬調控預案》中下降5%的預警值。
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數據和2010年豬週期反轉相比,均出現數據爆發臨界點:1、2010年是上一次豬週期的起始年,2010年5-6月生豬存欄見底達到4.35億頭,今年4月生豬存欄規模為42852萬頭;2、2010年能繁母豬存欄8月見底到4580萬頭,今年4月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686萬頭。

具體見下圖查看原图
二、美國PEDV的豬瘟病毒再次流行


始於去年的美國PEDV的豬瘟病毒5月底再次流行,據報導,美國已有10%的生豬死亡,其中仔豬數量高達700萬頭,5月底俄羅斯已經宣佈停止從美國進口活豬,中國和日本也因為疫情而限制美國活豬進口數量,2013年中國是美國最大活豬進口國,最新數據表明美國生豬價格已經和國內倒掛2元/斤,加上海關暫停生豬進口,預計下半年進口豬肉對國內構不成衝擊。


三、飼料價格高居不下,養殖成本節節攀升。
具體詳見玉米期貨和豆粕期貨走勢
查看原图
四、大豬存欄不足

5月100公斤以上的大豬存欄佔豬結構比例不到11%(正常值在13-14%),80-100公斤佔比才10%,說明第三季度可出欄的生豬已經低於正常值的4%以上。(數據來源:生豬預警中心)

綜上,存欄生豬(尤其是中大豬)和能繁母豬不足,加上高企的飼料成本,在外來豬肉衝擊減少的外部條件下,個人判斷第三季度將會再次看到豬價上漲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60

挪威鮭魚養殖王國 又貴又成功秘訣


2014-10-06  TCW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魚肉消費量越來越多。日本人愛吃黑鮪魚,卻面臨過度捕撈帶來的漁獲量大減危機,正積極研發全養殖技術。台灣養殖的石斑魚、吳郭魚雖然品質好,卻苦於中國低成本競爭、不易打開國際市場。但是,每當討論到如何養殖、如何企業化、大型化,各國取經對象都會不約而同指向:挪威。

你知道嗎?在台灣吃的鮭魚,十條裡面,就有六條來自挪威。

挪威成功的把這個必須在淡水孵育、在海水中長大的魚種,轉變成全球魚類養殖最成功的案例。

現在,全球市場供應的養殖鮭數量遠勝野生鮭,甚至成功的扭轉消費者印象,養殖鮭的售價也比一般野生鮭來得高。

「想知道挪威鮭魚產業哪裡厲害,你一定要去看他們的制度、還有整個技術、自動化的發展。」湧升海洋總經理徐承堉說。身為鮭魚專家的他,碩士論文主題就是比較挪威鮭魚與台灣養殖產業。《商業周刊》記者特地飛越大半個地球,一探這個鮭魚王國的成功之道。

秘訣一:類無塵室養殖機器打疫苗,一小時兩萬尾

戴上帽子將頭髮完全包住,穿上防塵衣,單腳金雞獨立,把鞋子套上防塵鞋套,小心翼翼的踩到警示線另一端,再套上另一腳,我終於可以兩腳都站在清潔區。要是在台灣,這麼大費周章肯定是為了參觀半導體業或面板廠的無塵室。不過,在挪威,我看的是鮭魚育苗廠與魚片處理廠。

不到四十年內,挪威將原本要五、六年才能成熟的野生大西洋鮭魚,做到從孵卵、魚苗、小魚、成魚都能人工處理的「完全養殖」,只需三年就能收成。

水產養殖產業向來是高度的勞力密集,但人口只有五百萬人、以地廣人稀聞名的挪威,人工成本極高,時薪高達約每小時新台幣九百元,卻把鮭魚養殖徹底科技化、自動化,無懼智利等開發中國家的低成本競爭,成了僅次於石油的全國第二大產業。

養殖最怕的就是疫病,必須一隻隻施打疫苗,對象若是豬,想起來還算簡單,但若是一池萬尾起跳的魚呢?位於挪威第二大城卑爾根(Bergen)的Blom鮭魚養殖場,一年生產一萬噸左右的鮭魚,總經理布隆(Oyvind Blom)指著秘密武器──全自動疫苗施打機。

過去,幼鮭必須先低溫麻醉後,人工一條條施打疫苗,但挪威設備業者Skala Maskon發明了疫苗自動注射機,利用照相定位,能為每隻大小略有差異的小魚,找到正確施打部位,只需要一人操作機器,一小時就能搞定兩萬隻幼鮭。

處理鮮魚,總要手工去鱗去刺吧?在挪威,卻不這樣做。

全球最大的鮭魚生產商美威水產(Marine Harvest),在挪威的漁業重鎮奧勒松(Alesund),有個全球最大規模的鮭魚切片處理廠。在這裡,每隻魚都會先照相確認魚骨位置,再用機器手臂精準的切去鰭、刺。

「每隻魚從活跳跳到處理好冰存,絕對在兩小時內完成。」美威水產挪威中部地區最高主管紀亞德(Per Roar Gjerde)得意的說。

「自動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齒輪,挪威成功之道在於它的制度與系統,將齒輪組起來。」成功大學生物科技所特聘教授楊惠郎分析,甫退休的他,長期以挪威鮭魚產業為藍本,積極推動台灣石斑魚養殖產業化。

秘訣二:嚴控養殖執照限在地人、漁場大小位置

挪威的鮭魚產業,剛開始時也並非一帆風順,直到一場全球鮭魚供過於求的教訓,才開始脫胎換骨。

三十年前,挪威政府的主要訴求是藉由為沿海小漁村提供就業機會,平衡城鄉差距,因此規定一家鮭魚公司只能有一張養殖執照,負責人必須是在地人,並嚴格限制漁場大小與所在位置,委由漁民組成的挪威漁民銷售組織(FOS)訂定收購價。

當年,挪威全國有高達六百多家鮭魚養殖公司,做不到規模經濟,經營不善倒閉時有所聞。

直到一九八九年,全球鮭魚市場因為供過於求,鮭魚價格腰斬。為了穩住價格,挪威漁民銷售組織貸款收購鮭魚,但仍阻擋不住跌勢,最後宣告倒閉。在債權人的壓力下,挪威政府淡出鮭魚交易管理,轉而支持產業自由競爭,從此,透過不斷購併,現在挪威的養殖業者從六百多家銳減為不到百家,並發展出如龍頭公司,美威水產等跨國企業。

有了規模就能向外擴張,目前全球前五大鮭魚業者都是挪威人當老闆,並且高度垂直整合。其中,美威水產旗下,還有全球最大的燻鮭魚加工事業;挪威政府持股過半的Cermaq,則是全球第三大鮭魚生產商,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魚飼料公司EWOS。

秘訣三:專款做國際行銷免政府補貼,年預算二十億

一直以來,挪威鮭魚外銷量總能占全球過半。然而,魚生產得又快又多,還要能賣得出去才行。這個台灣石斑魚、虱目魚都正面臨的銷售問題,挪威依然是各國取經對象。

不管是在台灣宣傳鮭魚滷肉飯,在東南亞推廣椰汁鮭片、酸辣鮭魚撈麵,都是挪威海產局(Norwegian Seafood Council)的責任。該局東南亞區域總監史汀利(Jon Erik Steenslid)說,海產局就是為了國際行銷所設立的組織,預算來自每年從出口水產課徵○.七五%附加稅,由於鮭魚外銷金額屢攀新高,去年預算高達四億三千萬挪威克朗(約合新台幣二十億元)!

「重點是,挪威海產局專款專用,沒用到一般納稅人的錢,有了業界自己的監督,杜絕胡亂補貼的弊端,」徐承堉說,這正是台灣補貼一直無法到位,但挪威鮭魚行銷能成功的關鍵。

挪威鮭魚產業布局的完整性超強,每個養殖場都有保險,疫病損失、外銷貨款收不回來皆可理賠,甚至,整個運送過程貨車、機場低溫物流一條龍,都讓其他海產外銷國難望其項背。

秘訣四:獎勵環保做法用藥更少,拿新執照勝算大

事實上,雖然已經穩居鮭魚外銷冠軍,但挪威未曾在制度改善、技術研發上稍作停歇。挪威政府這兩年發出十張新的鮭魚養殖執照,唯有對鮭魚用藥量、用藥種類都較少,且實施更環保做法的養殖場,才有資格爭取。

近年蘇格蘭、加拿大、尤其是智利鮭魚的崛起,瓜分了挪威鮭魚大塊市場,但管理良善、用藥量最少的挪威鮭魚,市場售價都能比其他國家產品貴上許多,囊括全球五成市占。以鮭魚片為例,挪威產品比智利每磅多出兩美元(每公斤多出台幣一百三十元以上),絲毫不擔心智利鮭魚的低價競爭。

今年六月,由類似台灣科技部的挪威研究委員會(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領軍,與加拿大、智利共同合作的鮭魚基因定序計畫宣告完成,讓業界未來可利用定序成果,找出抗病力佳、快速增重,或是讓魚肉色澤更漂亮的基因。

挪威五大鮭魚生產商之一的SalMar,今年也宣布挖角專門設計鑽油平台的工程師,打算把海上開採石油的經驗應用在較遠海域箱網飼養鮭魚,一旦實驗成功,生產量將能達到目前近海養殖方式的七倍。

同樣是一個小國,同樣從小養殖場做起,挪威一步步改變鮭魚養殖產業的做法,不僅改寫了挪威漁業的全球地位,更讓挪威鮭魚成為品質保證代名詞,不怕智利的低價競爭,台灣要完整複製雖是不可能的,但卻是台灣漁業要走上國際,最好的借鏡。

【延伸閱讀】挪威年產百萬噸魚,占全球逾6成—2013年全球各國鮭魚產量市占率

●挪威:62%(100.6萬噸)●智利:14%●英國:10%●北美:8%●其他:6%

資料來源:挪威海產局整理:蔡靚萱

【延伸閱讀】5年才成熟的鮭魚,縮至3年就上桌—挪威科技養魚流程

1.育卵:5個月→挑選抗病毒、增重快、肉色紅品種受精

2.挑卵育苗:1年→自動化分撿發育良好受精卵,發育成魚苗

3.幼鮭防疫:3個月→自動化機器為幼鮭施打疫苗,1名工人每小時可施打2萬尾。之後移入海水養殖

4.養成:1年→自動化餵食、監控,2人顧場即可。正實驗以鑽油平台遠洋養殖新技術

5.成魚收成:2小時→自動化去魚刺、清內臟、裝箱冷藏

整理: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