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电解铝企业停产产能超35万吨仍难改铝价颓势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828/0217524446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

中環在線:王石難改大嘴作風 李華華


2009-04-23 AppleDaily





 

國內地產龍頭萬科嘅主席王石,一向都語不驚人誓不休。口出狂言嘅代價唔細,好似佢舊年因為汶川地震,講咗句「慈善不能成為企業負擔」,加埋發表嘅「拐點論」,就令佢個人同埋萬科形象一齊大插水,搞到呢位曾被推崇為「最令人尊敬企業家」,要多次出嚟同公眾道歉。

58歲自認青澀

華 華噚日睇到內地《新京報》報道,話現年58歲嘅王石,認為當時自己「還很青澀」,以後會約束言行,同埋過濾博客內容。咁係咪代表王石會「封嘴」?相信都幾 難,因為話口未完,直率嘅佢又有新言論發表,佢話:「萬科要做行業標準制訂者,並要喺可預見的時間內,將市場佔有率提升至4%,甚至6到8%。」王石過往 嘅一言一行都有力影響整個市場,唔知今次言論會唔會令佢帶到驚喜畀大家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6

五礦資源擬65億美元購跨國礦業巨頭 難改銅礦對外高依賴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06/2270138.shtml

 昨日(4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五礦資源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五礦資源)官方網站上獲悉,五礦集團旗下公司——五礦資源4日公開宣佈,有意以全現金約65億美元要約收購EquinoxMinerals餘下 權益,公司預計將於3個星期內正式啟動要約並於年中完成收購計劃。
記者瞭解到,若此次收購成功,將是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資源企業進行的最大規模收購,同時這也將成為中國海外併購史第四大海外併購案。
同日,接受記者採訪的行業人士稱,此項收購的意義主要在於增加五礦資源自身的資源量,對整個銅行業影響不是很大。
五礦資源購礦業巨頭
4月4日,五礦資源發佈公告稱,公司有意擬每股現金7加元共計約63億加元(約65億美元)收購EquinoxMinerals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每股收購價較EquinoxMinerals在4月1日於多倫多交易所收市價溢價23%。
五礦資源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AndrewMichelmore公開表示,五礦資源對Equinox的要約符合公司的發展策略,能夠進一步增強公司全球生 產項目組合,「對Equinox股東,要約具有吸引力,因為這不僅提供給Equinox股東顯著的溢價及實現股份價值的確定性,更提供了相比 Equinox建議收購lundin的更為優秀的方案」。
公開信息顯示,Equinox是一家於加拿大及澳大利亞兩地上市的國際礦業公司,旗 下Lumwana礦在贊比亞擁有大規模銅礦,現時年產能為14.5萬噸,計劃於未來5年內擴大至26萬噸,另在沙特阿拉伯的JabalSayid項目每年 平均銅產量約6萬噸,計劃於2012年內投產。
記者瞭解到,上述有關收購尚需得到發改委、大股東五礦集團及澳洲當局等的批准。
收購尚有一「障礙」
「對Equinox出價已是最好價錢,無 意 提 價 。」4月4日 ,AndrewMichelmore同時表示,收購資金來源將包括公司現金儲備、來自中資銀行的貸款及中國機構對五礦進行的財務投資所籌得的資金等。
4月5日,中國鋼材網分析師田新晗對此表示,如果收購成功,五礦資源將獲得Equinox手中豐富的銅礦資源。「我國政府一直在積極鼓勵本國企業收購海外資源,可能會在貸款和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再加上強大的資金後盾,五礦資源的此次收購值得期待。」
Equinox4日也發佈簡短聲明稱,董事會將很快召開會議評估這一收購報價,預計將在未來幾天內提供最新相關信息。
儘管五礦資源對上述收購表現出了足夠的信心,但其通往成功道路上仍面臨不少障礙。
記者瞭解到,就在五礦資源發出要約時,Equinox同時向加拿大礦業公司lundin發起了敵意收購。更為緊迫地是,Equinox股東將在其後一週 即4月11日就收購後者事宜進行投票。因此,五礦資源要想在上述併購中真正掌握主動權,還必須迫使Equinox作出相應改變。
五礦資源管理層對媒體稱,「為使能夠獲得五礦資源要約所提供的優越條件,Equinox股東應於4月11日Equinox召開的就收購lundin的股東大會中投票反對,並利用所持有股票支持五礦資源的收購要約。」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中國企業外出收購資源不同的是,雖然Equinox在澳洲上市,但其多數資產都在非洲,因此澳洲政府不太可能阻撓。
難改銅礦對外高依賴局面
上述收購若得以實現,按照現有產能計算,五礦資源每年將獲得銅資源量大概在20萬噸左右。「收購的意義主要在於增加自己的資源量,但對整個銅行業影響不是很大。」一名不具名分析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
「如果上述收購成功,可能對國內銅礦需求有一定緩解,但作為一家貿易企業類型的上市公司,五礦資源在減輕國內銅礦依賴方面並不強。」我的鋼鐵網銅行業分 析師郭立新表示。據悉,現在國內銅礦對外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銅礦的進口越來越接近于于鐵礦石進口的局面,「現在中國每個月的銅進口量基本上都在30萬噸左 右,至少也要有20萬噸。」郭立新表示。
相關新聞
湖南有色擬3.86億元全面收購澳金屬勘探公司
每經記者 張國棟 實習生 王國信發自北京
繼三年前斥資5.37億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金屬勘探公司AbraMiningLimited(以下簡稱Abra)74.57%股份後,湖南有色 (02626,HK)於4月3日晚間發佈公告,公告稱公司將以每股0.4澳元(合2.69元人民幣)全面收購Abra,作價反映Abra的市場總值約 3.86億元人民幣。公告同時披露,投標資金將通過湖南有色之現金儲備支付。
Abra為一家位於澳洲西部的礦金屬資源公司,主要開採全資擁有的鉛、銀、鋅、銅、金礦床及位於西澳中西部地區周邊的SouthBangemal項目。由於Abra礦床蘊含資源豐富,項目開發前景較好,湖南有色希望進一步加大對Abra的控制權。
4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湖南有色是Abra的最大股東。從2008年3月開始,湖南有色就開始「有計劃」地收購Abra股份。到2008年年中,公司獲得約74.57%的股權,成為Abra的控股公司。
據悉,今年3月,湖南有色曾以每股0.32澳元提出收購。Abra收到湖南有色的收購方案後,立即成立不包括湖南有色指派到Abra董事會成員的獨立董事委員會,以考慮要約條件。經過溝通後,終決定每股股價提升至0.4澳元。
如今,作價每股0.4澳元的收購方案較要約訂立前上一個交易日(3月29日)的收市價0.2澳元,已有1倍溢價。這就意味著,湖南有色全部購入Abra僅一步之遙。
湖南有色及Abra管理層均表示,目前收購作價對股東及期權持有人都非常有吸引力,會使這次收購十分順利。「董事會歡迎湖南有色的增持要約,落實增持不 但為Abra股東提供套現的機會,而且可以加強公司繼續開發Mulgul項目,以及捕捉其他機會的能力。」Abra主席RobertAnderson此前 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17

道達爾天然氣洩漏 北海溢油痼疾難改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819

BP墨西哥灣溢油、康菲渤海溢油尚未終局,壞消息又來了。

2012年3月25日下午,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的一處鑽井平台發生天然氣洩漏事故。

事故平台位於距蘇格蘭城市阿伯丁以東240公里的英國北海海域,在高壓高溫的埃爾金-富蘭克林凝析氣田區,2001年投產。

道達爾勘探與生產英國有限公司(TOTAL E&P UK Limited)是北海最大的油氣作業者之一,也是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最大的勘探開發子公司之一。

事發後,238名工作人員緊急撤離,平台停產,其周邊六七公里範圍被設為禁航、禁飛區。鄰近的兩處殼牌石油所屬鑽井平台上的人員,也被殃及疏散。

火焰正在衰弱,洩漏源自未開採儲氣層

3月29日,英國利物浦大學海洋污染專家馬丁·普雷斯頓(Martin Preston)曾搭乘事故調查方的勘察飛機飛過事故平台上空。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由於平台周邊數公里是隔離區,再加上低云籠罩,「很難準確預計事故點正在發生什麼」。

道達爾的公告表示,天然氣洩漏仍在持續,確切原因尚在調查中,目前階段通過歷史數據和儲氣層模擬,初步預計天然氣洩漏量約20萬立方米每天。

事故原因不明之下,3月27日晚間英國電視四台報導,平台上還有「火焰在燃燒」。這意味著,一旦風向改變,高濃度天然氣被吹向燃燒的火焰,很可能引發爆炸。

不過,3月29日道達爾通過公告解釋說,點火燃燒正是鑽井平台安全系統的一部分。

「在緊急狀況下,點火是為了消耗掉平台上溢出的所有氣體,保證人員安全撤離。而兩天後還在燃燒,是因為在緊急關閉平台時,氣體沒能被全部燃燒完。」公告中描述道。

來自溢油響應組織(OSRL)的監測報告顯示,平台上空的氣體云狀況穩定,在反向風的作用下,正被逐漸吹離平台。截至記者發稿前,來自道達爾的確切消息是火焰正逐漸衰弱。

目前,道達爾及其約請的全球井控專家已經可以確信,目前洩漏天然氣主要集中在海平面以上25米處的平台甲板高度。這意味著位於平台以上百米的火焰,其遭遇可燃氣體的概率下降。

普雷斯頓教授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洩漏的氣體是天然氣,而不是此前媒體報導的有毒的硫化氫,「現在看起來,洩漏氣體來自附近一個未開採的儲層,這個儲層不知怎麼連通了一口被道達爾以為已經封存的生產井。」

「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知道了洩漏的來源,我們知道問題在哪兒了。」道達爾的一位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現在最關注的是盡快解決它。」

高壓引發洩漏,封堵陷入兩難

英國鐵路海運運輸工會地區組織者傑克·莫利(Jake Molloy)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洩漏發生之前,G4油氣井的外部套管已經持續高壓,道達爾為此曾封堵了該油井,但套管內的壓力仍在升高。

「為瞭解決問題,道達爾決定採用『滅井法』(kill the well),但在操作過程中遭遇了外洩氣體的壓力峰值,天然氣反而從井口溢出。」傑克·莫利說。

目前可知,平台中溢出的主要是甲烷和低分子量的「冷凝物」。「冷凝物」是指具有相對揮發性的有機化工液體,遇冷時為液體,遇熱則變成氣體。

溢出物在寒冷的北海海面形成了一層油膜,普雷斯頓教授表示,由於溢出物的數量比2010年墨西哥灣事故少得多,「所以海鳥和海洋動植物受到顯著影響的危險較低」。

即便如此,道達爾急需阻止仍在持續的洩漏。此前,擺在道達爾面前的曾有兩條路,要麼花六個月時間打出一口洩壓井,要麼立即派工程師登陸平台切斷洩漏點。

不過,前往平台徹底切斷洩漏氣體被一致認為是個「危險的步驟」。

「溢出的廢氣仍在燃燒,即便火焰熄滅,前往平台作業的人員也會暴露在一個有潛在爆炸氣體的環境中,而這個環境的爆炸幾乎一觸即發,」普雷斯頓說,「爆炸和火災很可能會毀掉鑽井平台,增加海洋污染的威脅。」

「更安全的選擇當然是洩壓井,但會耗時數月、花費巨資,」普雷斯頓說,「要麼高風險、快速處置,要麼安全但漫長,沒有別的選擇。」

截至南方週末記者發稿時,道達爾表示正在考慮或用重泥直接封堵氣井,或在旁邊打減壓井。好消息是,道達爾表示,他們在這一區域有兩台現成的鑽探設備,可以隨時啟用打減壓井。

北海油氣開採:每週一起事故

早在埃爾金鑽井平台天然氣洩漏事故發生前,北海油氣開採者就被證實早已劣跡斑斑。

2011年7月5日,英國《衛報》公開了一批不為人知的石油巨頭溢油檔案。檔案顯示,2009年至2010年期間,北海海域共發生油氣洩漏一百多 次,平均每週一起事故。其中,殼牌和道達爾「榮登」最頻繁溢油企業榜首,而丹麥馬士基(Maersk)、加拿大公司塔裡斯曼(Talisman)以及BP 旗下的Mungo Etap亦榜上有名。

秘密檔案曝光後,一些人開始擔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北海剛發現石油時建的那些老鑽井平台,往往對安全最漠視也因此最危險。

普雷斯頓教授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北海油氣田已經被開採數十年,在本次洩漏事故發生前,已有不少油氣田因多年開採、儲藏減少而經歷儲層下沉。

「下沉的儲層可能增加岩層的壓力,有導致岩層斷裂的可能性,」馬丁·普雷斯頓表示,「埃爾金平台的事故有可能也在此列。」他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推測,沒有科學證據。

2011年10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項法案草案,旨在改變「歐洲國家發生海上溢油事故的可能性仍過高」的狀況,希望統一管理各國的海上健康、安全 和環境保護事務,提高海上油氣開採安全標準。不過,此舉遭到了以英國為代表的北海國家的反對。北海國家包括英國、丹麥、荷蘭和挪威,它們生產了全歐洲 9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

本次天然氣洩漏事故中,英國主管石油開採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已在事發後積極介入。3月30日,英國能源大臣查爾斯·亨得利(Charles Hendry)會見道達爾負責人,詢問事故處置進展和下一步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6

難改的窮人思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html
話說止凡早前曾跟老一輩的人兄阿傑閒談, 討論過一些「食息」的概念。事源是阿傑不明白富人的運作, 認為很多富人之所以不退休是因為不能退, 可能欠下不少債, 加上跟富人搵食的手下眾多, 一退就很多人沒有工作, 不能退休是現實問題, 而非選擇。

當時阿傑在說李嘉誠, 還有說李嘉誠的發跡史一定很黑暗, 一定有殺人放火, 「一千幾百億身家無做過衰野, 我切個頭俾你啦!」, 又舉例霍英東都走私軍火, 勢力很大。阿傑的結論是正人君子就只能好像他一樣, 庸碌一生, 今天成功的, 富甲一方的, 當年不是有背景, 有貴人, 就一定是做壞事, 正常靠個人努力不可能成功。

上次我沒有直指阿傑不是, 只是講講複利問題, 一份資產靠「食息」都能「長嘆」, 如果一年收一億幾千萬股息, 退不退休只是選擇, 手下出糧亦不會受影響。我提出如果不太貪心的話, 今天1000萬就夠退休, 一年5釐息就有50萬無稅收入, 而1000萬本金是永遠不會蝕本的。記得當時阿傑好像很有興趣地問了幾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概念對他來說頗為新鮮, 心想他心中的窮人思維有機會被改變。

事隔不到半年, 我們又討論香港問題, 當阿傑又在罵富人時, 慢慢又開始數富人的不是, 富人的發跡, 一直數下去, 又再一次提出他的理論, 跟上次一模一樣的說話。而今次, 我把我想說的話都吞回肚裡, 因為我知道再說多少遍都不能改變阿傑的窮人思維, 加上他已經退休了, 沒有可觀的身家, 改變思維也沒有多少作用。

如果我堅持對富人的欣賞, 只會與阿傑成了對立, 他可能轉為攻擊我, 例如:「你知咩?! 你而家好有錢咩?! 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 李嘉誠俾左乜你食呀? 咁幫佢講野?!」之類。同時, 我又明白, 阿傑辛苦工作一生, 但今天還是沒多少成就, 他的性格亦算是自負的一類, 不能接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的事實, 他只能承認今天的生活是環境做成的, 這樣他會好過一點。

因此, 我也不多花口水了, 只是微笑聽阿傑重複他的「道理」, 因為我改變不了他, 他也改變不了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98

複盤李寧5年變革路:品牌重塑、業務擴張仍難改市場地位下降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7/147760.html

        2010年,李寧公司20周年慶。這一年,這間知名企業選擇更換了LOGO,同時把口號“一切皆有可能”更換為“Make The Change”,主導者是CEO張誌勇,他拉開了李寧變革的大幕。

  2012年7月,張誌勇去職,金珍君接任,金氏肩上扛起複興李寧的大旗。2014年11月14日,消息稱部分李寧高管已經收到郵件通知,金珍君“離開”李寧。5年間,這家本土知名的體育用品企業,先後2任CEO先後高調杠起公司變革的大旗,最後黯然收場。我們不妨複盤一下李寧5年變革路。

  張誌勇:重塑品牌,走向國際化

  張誌勇是李寧的第二任CEO。其從陳義紅手中接手李寧管理權,將李寧公司從10億時代一路帶入百億的門檻前。在李寧公司20周年的時候,彼時李寧公司在國內擁有7900余家門店,還擁有運動器材品牌紅雙喜、羽毛球品牌,同時擁有法國戶外品牌AIGLE和意大利休閑運動品牌Lotto中國區運營權,張氏已經完成了國內市場多品類布局,其試圖重塑李寧品牌進軍國際市場,於是他發起了一輪變革,讓李寧時尚化,國際化。

  2009年,李寧西班牙代理正式簽約。2009年7月,李寧新加坡店開業,2009年12月,李寧羽毛球專賣店在香港尖沙咀開業,2010年1月,李寧美國店開業。李寧的國際化進入代理商經營和自營店經營的雙線作戰模式。按張誌勇規劃,2009~2013年國際化測試期,2014~2018年全面發力國際化,2018年實現國外銷售額占比20%,進入全球前5強的目標。

  國際化和品牌重塑交叉進行

  2010年6月30日,李寧公司換標,進行品牌重塑。這一計劃始於2007年6月,李寧品牌重塑小組成立。旨在打造一個酷的、時尚的、國際化的新形象。2010年正是CPI飛漲的一個時代,房租、用工成本、交通水電等經營成本都在上漲,幾乎每家運動品牌都在提升零售吊牌價,換標後的李寧成為提價的激進者,其2010Q4服裝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達17.9%。換標和提價,給張誌勇的變革帶來巨大的隱患。

  新標一方面引來原有喜歡經典標誌消費者的口水戰,同時也帶來了庫存問題。換標的公開宣傳,同時意味著所有老標的商品成為庫存商品,所有李寧門店都需要在較短時間快速清理存貨。而新標商品大幅提升價格,帶來直接的後果就是性價比優勢消失,這種快速提價的做法,導致李寧的產品在三四線市場失去競爭力,引發消費者和終端零售商的集體吐槽,亦為單店銷售下降,庫存積壓,和大量關店埋下伏筆,這一節後來被媒體解讀為李寧市場定位迷失。同時,張氏主導的李寧公司還進行著一場渠道整合。

  2010年末,李寧擁有近8000家門店,加盟比例高達90%以上,加盟商中間有1700余個單店零售商,這些零售商的管理能力和競爭力都比較弱,李寧希望更大的零售商將這些低效的經營者整合掉,從而實現零售商的規模化和專業化。2011年上半年,李寧整合了256家單店經營者。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李寧的庫存也在飛漲。2011年財報顯示,李寧庫存金額達到11.33億元,計提的存貨撥備為18.75億元,而2010年庫存為8.1億元,計提的存貨撥備為11.51億元。2012年7月,張誌勇主導的李寧品牌重塑及變革已經過去兩年。兩年間,李寧公司庫存大幅增加,利潤下滑,高管離職,2012年春節裁員近30%,李寧公司從高增長時代陷入困境。2012年,7月5日,李寧公司宣布,張誌勇辭去CEO,李寧本人和TPG合作人共同負責李寧公司CEO一職。

  金珍君:聚焦,複興李寧

  2012年7月,金珍君出任李寧代理CEO一職。金氏接手李寧就公布了三個複興李寧計劃:

  ①關註零售終端銷售及清理渠道存貨;改善產品和運營的成本結構;加強組織和執行能力;改善渠道效率、盈利能力及業績表現;聚焦核心產品和國內市場;及加強品牌投入和改善營銷效率。

  ② (2013年-2014年)改善供應鏈管理、營銷和產品規劃模式;提供更多一流的產品及客戶體驗。

  ③ (未來二到四年)改造業務模式以提高公司和渠道的利潤結構;在產品及消費者品牌體驗上更切合市場需求;及在提高零售效率和現金及投資回報率上打造良性循環。

  這三個計劃,是金氏操盤李寧的行動綱領,金氏在李寧的每個動作都在圍繞這三個計劃在行動和部署。

  聚焦核心產品和國內市場。金氏先後收縮與樂途、艾高的合作,停止新動品牌的銷售,基本中止了張誌勇的多品牌多品類布局。在國際化上,金氏亦全面收縮,香港店關張、退出美國市場,加之受經濟危機影響,李寧西班牙代理商的破產,李寧的國際化只剩下紅雙喜品牌的海外業務和羽毛球品類在東南亞的銷售業務。另外,營銷資源分配也從張誌勇時代的全面開花收縮到聚焦到籃球資源,主導簽約CBA和NBA球星韋德,放棄了與娛樂明星林誌玲、網球明星西里奇、柳比西奇等的代言合約。2014年,李寧放棄了與中國體操隊的續約。主要原因是李寧的營銷費用高居不下,而體操雖然能提升李寧的品牌影響力,但體操類商品無法取得良好的市場效益。

  渠道複興。2012年6月,公司庫存11.38億元,應收賬款25億元。這不光意味著李寧公司出現庫存積壓,李寧的渠道商同樣面臨著庫存積壓,無力回款。而外部環境還在惡化,安踏、特步、匹克等品牌亦陷入庫存積壓之中,全國體育用品市場正進行著一場清庫存大比拼。如果李寧對現有大庫存經銷商坐視不管,那麽經銷商即無力進新貨,同時應收款亦無法收回,同時面臨李寧零售店鋪轉向經營其它品牌的後果。為此,李寧公司花費18億從經銷商回購庫存,抵消應付賬款,促進新品在渠道的流轉。

  供應鏈改善。2012年8月,金氏邀請曾供職DELL的供應鏈管理資深人士鄧紅兵出任李寧供應鏈負責人。鄧負責建立了李寧的大數據中心,推進了對李寧80%門店的數據收集,同時,鄧在李寧原有期貨制組貨模式上推出快反商品組合,快反商品通過在試驗門店試銷,如果銷售反應好,馬上補單,推向市場,如果銷售不好,則中止生產。這就是金氏強調的零售導向模式----以需求為驅動、靈活敏捷的供應鏈體系。

  擴大直營業務。擴大直營業務是李寧改造業務模式的重要一環,是金氏提升零售效率的重要內容。2012年6月,李寧擁有加盟店6657家,直營店646家,直營銷售占比20.8%;2014年6月,李寧擁有加盟店4552家,直營店1119家,直營銷售占比38.3%。其財報稱,李寧牌的經銷開支占李寧牌總收入的48.9%。擴大直營業務,直接導致李寧2014上半年的繼續虧損。

  金氏複興李寧,取得一定成效。首先是把李寧從庫存的泥潭中拉了出來,其次通過渠道複興計劃,恢複經銷商信心,為李寧的改革贏得寶貴時機,再次,改善了李寧供應鏈的效率。但是,李寧也付出較大的成本。表現為李寧業績持續虧損,市場占有率下滑,行業領導地位不保。從財報看,2012年,李寧虧損近20億,2013年虧損3.9億,2014年虧損5.86億。門店數量亦從2012年6月的7303間減少到2014年6月的5671間,凈減少1632家,門店總數與安踏凈差由2012年6月的-504擴大到-2030家,市場占有率進一步下滑。

  中國體育用品市場是一個快速發展和高速變化的市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盲目擴張,為其2009年渠道陣痛埋下隱患,但是阿迪達斯迅速調整,隨後在中端市場、運動生活品類和娛樂營銷上強勢出擊,重新在中國市場找回狀態。

  張誌勇時代,李寧公司在2008年中國市場上取得卓越的成績,但是國際化和品牌重塑過程中過於冒進,從而陷入庫存門的泥潭,加之公司原生管理層和空降管理層的觀念不同,引發沖突,形成公司的決策周期慢,執行力不暢的病根。金珍君時代,要確立新的戰略方向,就意味著和原有戰略方向出現沖突,而金氏空降了大量高管,意圖提高決策效率,改善執行力,這直接導致李寧管理層的又一輪振蕩,導致熟悉李寧文化、李寧經銷商體系的管理者離開,一方面要面對資本市場提振業績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文化差異的沖突,這或許是導致金氏離開的重要原因。

  在外界看,中國體育用品處於一個新的機遇期,上一波的市場調整直接淘汰了一部分中型體育用品企業,他們騰出的市場空間正被重新分配。此外,國家從宏觀層面推進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擁有體育用品鞋服、體育器材和裝備的李寧公司正處於這輪機會的窗口期。李寧公司需要熟悉李寧文化,敢於接過張誌勇和金珍君傳遞來的變革接力棒的勇者,帶領李寧人再次出發。有人說,李寧的下一任CEO是名西班牙人,也有人說,不如讓李寧公司和中國動向交叉持股,讓陳義紅重掌李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12

11月進出口增速下降 外貿疲態短期難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180

出口貨物被集中安放在江蘇連雲港港新東方集裝箱碼頭等待裝船外運。 (新華社 王春/圖)

12月8日,據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進出口數據均不及預期。據海關統計,1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2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3%。其中,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4.9%;進口0.97萬億元,同比下降6.5%;此外,中國11月貿易順差3348億元,順差幅度進一步擴大。

11月是外貿傳統銷售旺季,可本月的進出口數據卻“遇冷”,11月我國進出口同比增速均遠低於市場預期,出口增速創7個月低點。

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多位專家分析稱,影響11月進出口增速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需低於預期、人民幣升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政策落實還需要一定時間等多項因素。此外,出口增速的回落還受到去年同期高基數的影響。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11月外貿的疲軟在上月已經顯現。這表現為廣交會成交量大幅下降,PMI指數不景氣,信號已經透露出來。進口下降主要是中國經濟放慢,對外溢出的機會相應減少,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盡管鐵礦石、石油進口增加,但是價格下跌得更厲害。此外,加工貿易減少,制造業利用外資下降也影響了進口。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在進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進口均價普遍下跌。前11個月,進口鐵礦砂均價下跌21.4%、原油下跌3.8%、未鍛軋銅及銅材進口均價下跌6%。

“如果延續下去,這也可能是將來外貿的新常態,可能將來的數字也基本維持在附近水平。”白明強調。

同時,周世儉進一步指出,對進口而言,大宗商品的價格下跌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最根本原因還是國內經濟的偏冷和疲軟。

路透社消息,有分析人士指出,國內需求疲弱以及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期間限產停產是導致進口低於預期的主要原因。基數效應與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導致出口增速減緩,外需並非出口同比增速減緩的主因。

作為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外貿一直被視作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宏源證券報告指出,從近期PMI新出口訂單和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的走勢看,出口增長勢頭仍有減緩壓力,12月出口增長還將面臨高基數壓力,要實現全年外貿進出口7.5%的增長目標,任務十分艱巨。

值得註意的是,申銀萬國研究報告認為,政策關於進出口的導向已經發生了微妙變化。在12月5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政策不再像以前強調穩定出口,或是穩定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而只強調“促進進出口平衡”。

這意味著政策已經認識到平行於GDP增速的出口中低速增長可能是未來新常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91

歲末大漲難改貶值趨勢 人民幣有望創匯改後貶值記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66

中國央行宣布不對稱降息一個月後,人民幣匯率明顯走低。截至本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今年貶值接近3%,2005年匯改以來從未如此大幅貶值。雖然近兩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止跌回升,昨日單日漲幅還創六個月新高,但市場人士認為,美元升值、人民幣對美元下跌的趨勢不會改變,最近的人民幣“逆襲”只是雙向波動的特征。

自上月22日中國央行降息以來,截至本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跌幅達1080基點,貶值幅度達1.76%,今年年初截至當日,這一即期匯率貶值2.93%,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貶值0.421%。《北京商報》援引中信銀行國際金融市場研究員劉維明預測稱,如無意外,人民幣即期匯率將自2005年匯改以來首次出現年度明顯走低。

而近兩日人民幣又突如其來開始反彈。昨日午盤,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創九個月最大盤中升幅。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創兩周最大盤中升幅。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對美元頭寸的一次釋放。中信銀行廣州分行外匯資金團隊負責人梅治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一些有大額遠期外匯收入的企業會在人民幣的價值窪地階段賣出,

“很大原因在於,這段時間美元連續上漲,人民幣已經到了階段性的價值窪地,現在結匯價比較理想。我們觀察到很多企業開始進行大筆結匯。”

梅治信還提到,年底大宗商品的購買需求少,客戶購匯量小於結匯量,銀行累積了大量美元頭寸。一名外匯交易員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本周四中資大行大量拋售美元,引發其他對手方削減多倉。

不過,多名市場人士認為,人民幣的短期“逆襲”僅是雙向波動的特征,並未改變美元強勢回升的邏輯。尤其是本周二美國公布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其GDP大幅增長,個人消費上升,令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進一步升溫。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在研報中提到,人民幣實已開啟貶值走勢。一個明顯信號是,銀行代客結售匯差額從9月起連續3個月為逆差。除了預計美聯儲收緊貨幣這一主要的國際因素,謝亞軒還認為,中國出口增速低於預期是一個月來人民幣貶值的直接誘因,央行降息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

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管局局長易綱本月21日在“2014-2015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今年以來美元是最強的,美元兌歐元的升值超過10%,對日元的升值超過11%。而人民幣在全世界是第二強,實際有效匯率表現為升值。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援引英國《每日電訊報》觀點稱,這是中國央行首次公開警示人民幣過於強勢,在通縮陰霾來襲和其他亞洲貨幣大多貶值之時,中國可能已加入貨幣貶值大戰。

多家機構預測,隨著明年美元指數的繼續走強,以及明年初經濟的持續放緩,人民幣匯率出現小幅貶值的可能性很大。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曾分享高盛的2015年展望。高盛預計,人民幣匯率一年內將總體保持穩定,會繼續圍繞中間價上下波動,但存在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貶值的風險。由於經濟放緩的預期和農歷新年導致的貿易順差急劇收窄,人民幣的貶值風險將在2015年上半年上升。

以下可見高盛整理的1948年以來人民幣匯率變化。

人民幣,美元,匯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88

瘋狂債市短期存回調壓力 恐難改長期“債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381.html

瘋狂債市短期存回調壓力 恐難改長期“債牛”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11-04 22:28:00

“從近期利率債收益率回升便可看出,股市觸底反彈預期對於資金產生了一定分流幹擾,目前信用債違約風險可控,但短期或出現橫盤調整,不過在市場流動性充裕引導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長期將維持‘債牛’格局”。

近期,公司債發行量不斷擴容,信用利差收窄至近5年新低,“瘋狂的司債”一說不脛而走。其中,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境內發行的公司債激增,下一階段,公司債將何去何從?

11月3日,穆迪發布最新評估報告指出,“境內房地產債發行的擴容對於開發商具有正面信用影響,因為這將有助於降低公司平均借款成本、拓寬了融資渠道,同時改善流動性狀況,且潛在的長期信用風險可控。”今年1月至10月30日,經穆迪評級的境內房地產債發行總值達280億美元,而去年全年僅19億美元。

對於信用債整體而言,信達澳銀基金一位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從近期利率債收益率回升便可看出,股市觸底反彈預期對於資金產生了一定分流幹擾,目前信用債違約風險可控,但短期或出現橫盤調整,不過在市場流動性充裕引導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長期將維持‘債牛’格局”。

房企公司債信用風險可控

此前房企公司債收益率急跌、發行放量使得市場對公司債的擔憂升級。

9月29日,萬科公告其發行的2015年第一期公司債經市場詢價後最終票面利率僅為3.50%,五年期期限,發行規模50億元人民幣。利率水平之低令市場震驚,其利甚至更低於在銀行間發行、以國家信用背書的國開行金融債,且非常接近同期限國債。

值得註意的是,部分房企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收益率甚至遠遠低於此前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

今年6月15日,恒大地產(Evergrande)在境內以5.38%的利率發行五年期債券,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票面利率較之其在同年2月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12%)低了662個基點;今年10月16日,世茂房產第二期境內債券的發行總額為人民幣14億元,年期7年,票面年利率為4.15%,而其同年2月發行的同期限美元計價債券收益率高達8.38%。世茂評級為Ba2,展望穩定。

不過也有分析稱,萬科是中國信用最好的房地產公司之一,不僅本土評級機構中誠信評估給予了AAA債券評級,在海外融資中也獲得了標普、惠譽等機構給予的BBB+評級。穆迪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列出了部分受到關註的開發商的信用評級。其中,穆迪對萬科最新的評級為Baa1,展望穩定。

民生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李奇霖表示,房地產債信用風險可控主要有幾大原因。第一,大型房企的融資渠道通暢,房地產行業具有一定的壟斷色彩,地區大型房企享有議價能力,可以以基準利率甚至下浮利率從銀行獲得貸款,上市公司通過股權或債券直接融資的路徑通暢;第二,一、二線城市房地產表現良好,項目風險和銷售風險可控;第三,政策對房地產行業有支持,銀行加大房地產行業風險防範力度,在確保貸款分類風險準確的情況下,允許房地產開發貸款展期。

第四,房地產行業可以向下遊轉嫁成本壓力,鋼鐵、水泥等上遊價格競相下滑,房地產具有議價能力;第五,低息債務置換,降低財務費用,低成本公司債發行後,房地產公司可用於置換前期高成本債務,財務費用大量節省;第六,只要不出現房價坍塌的情景,房企資產變現能力遠強於傳統過剩的實體部門。

公司債短期或存回調壓力

此前,“債市是5000點的股市”一說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公司債,密集、大規模的發行甚至出現了“來不及審批”的現象。在瘋狂了三季度後,公司債也積累了一些調整壓力。

近期,中信建投債券分析師董暉指出,“債券從一季度一直牛到三季度,積累了一些調整的壓力,這部分資金很有可能出現短暫切換,這可能會對資產管理型機構的負債帶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流動性對公司債的投資價值帶來比較大的隱憂,而且從機構的需求來看,也逐漸從公司債轉向了一些相對長久期的金融債的配置,投資者可以適當地在市場上進行一些調倉的操作。”

對於房企公司債的潛在風險,穆迪在報告中指出,其在未來12~24個月中將面臨三大因素:監管政策不利變動、市場流動性惡化以及房地產需求轉弱。不過,穆迪並不認為上述風險將在未來12個月中升級。

穆迪助理副總裁、分析師劉致伶稱:“包括按揭貸款規定的放寬、降低第二套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及購房人的貸款成本等有利政策推行,這將支持未來12個月的整體銷售,並有助於2015年第四季度合約銷售額繼續保持同比良性增長。”

值得註意的是,對於具有外幣債務敞口的企業而言,人民幣貶值預期始終是一大風險因素,這可能會弱化房地產開發商信用記錄。穆迪表示,“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息支出以及外幣計價債務將會隨著人民幣貶值而上升,這可能會弱化公司償債能力以及財務指標。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多數接受評級的具有外債敞口的房地產開發商能夠經受約10%的人民幣貶值風險。”

近期,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分析師DominicSchnide表示,預計美元/人民幣將重新走高,對美元/人民幣的12個月目標價預測為6.6。

結構性“債牛”難改

不過,在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債牛”的故事或仍將持續。10月27日,央行也宣布進行100億7天逆回購操作,招標利率下調10bp至2.25%,進一步令回購利率下降。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認為,就政策面和市場行情看,無論是降準直接補充銀行流動性,還是降息+逆回購利率下調,都旨在保證回購利率在低位,債券杠桿套息仍可行。

野村證券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盡管與當前市場相比,未來風險定價將會有所強化,但結構性“債牛”終止的可能性很小。“隨著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銀行的放貸能力減弱,債券融資需求將快速增長。在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的同時,一個更具深度和流動性的債券市場是必要的。”

報告指出,銀行的資金成本與債券需求也息息相關。資金成本主要包括三方面——存款利率(當前一年期存款目標利率從一年前的2.75%降至1.5%),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下行至4%左右),以及銀行間存款利率(在央行“雙降”之後不斷走低),上述三者都使得債券收益率存在進一步下行的空間。

野村也表示,未來公司債發行門檻將進一步減低。“隨著融資模式不斷從銀行貸款轉向發債融資,中國債券市場將加速擴張,並變得更具深度,尤其是公司債市場。2015年10月,Wind數據顯示,28%的10月新發行債券評級在AA+以上,這就意味著超1/3的公司債有望續發。”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為債市帶來新機遇。野村指出,當前中國債券市場體量約為400億美元,境外投資者僅占2.4%,然而這一比例在印度為5.7%,韓國為6.5%,泰國為18.6%,馬來西亞為18.6%,印尼為36.5%,可見中國機會巨大。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17

受美指再破百壓制 土俄沖突難改市場趨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050.html

受美指再破百壓制 土俄沖突難改市場趨勢

一財網 戴金鴻 2015-11-25 23:57:00

盡管土耳其、俄羅斯之間爆發的沖突使得低迷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獲得喘息的機會,但隨著美元指數再度站上100關口,大宗商品市場則重回頹勢。

盡管土耳其、俄羅斯之間爆發的沖突使得低迷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獲得喘息的機會,但隨著美元指數再度站上100關口,大宗商品市場則重回頹勢。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美聯儲加息的動態才是大宗商品市場的決定性因素。

截至發稿,美元指數報100.0359,當日最高曾一度上探至100.0896。受此影響,大宗商品市場再現暴跌。最新數據顯示,現貨黃金價格大跌0.44%,報1070.62美元/盎司;LME銅價格暴跌1.87%至4535美元/噸;LME鎳大跌1.31%至8675美元/噸;ICE布油價格則暴跌2.02%至45.19美元/桶,NYMEX原油也下跌1.87%至42.07美元/桶。

近日,俄羅斯一架蘇-24戰鬥機在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附近墜毀。這一事件也導致土耳其、俄羅斯兩國關系再度緊張,從而推升市場避險情緒。單從事件發生後市場表現來看,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銅、黃金以及原油等產品價格盡數上漲,而地緣政治問題再度升溫背景下,歐洲股市則多數下跌。

市場一度認為,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市場長期處於下跌趨勢中,部分工業金屬價格已經創出新低,並且低於金融危機時的水平。此次土耳其與俄羅斯爆發的沖突有望成為大宗商品價格反轉的一個重要導火索。

其實,今年以來,地緣政治問題一直是困擾全球市場的主要問題。時不時爆發的小範圍沖突總是導致全球市場劇烈波動。然而,隨著地緣政治問題頻發,並且最終不了了之,市場對於此類事件的避險情緒也逐步變得緩和。此次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的摩擦,市場人士就曾表示,總的來看,雙方爆發軍事沖突或斷絕貿易關系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內市場出現緊張情緒還可以理解。但是隨著事態的好轉,相信市場還會恢複此前的趨勢。

另一方面,在眾多利好因素的刺激下,美聯儲加息預期再度升溫,隨之而來的是美元指數再度突破100整數關口。

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第三季度GDP年化季率修正值上修為增長2.1%,符合預期,初值為增長1.5%。美國商務部指出,此次GDP數據被上修主要得益於消費的增長,非耐用品及耐用品的消費都有所上漲,服務業方面醫療保健消費增長明顯。

紐約MUFGUnionBank首席金融分析師ChrisRupkey對此表示,“經濟繼續以良好的速度增長。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美聯儲12月16日加息所需要的。”

對於此種市場表現,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市場的需求以及美聯儲加息行為才是目前市場最為關心的問題,其他突發性事件如果不是影響重大,基本無法改變目前的市場走勢,尤其是孱弱的大宗商品市場,而此前巴黎恐怖事件也驗證了這一觀點。

11月13日晚,法國巴黎發生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數百人傷亡震驚了整個世界。按照往常經驗,諸如此類突發性事件發生,金融市場中投資者的避險情緒會升至高點,部分帶有避險屬性的品種會受到青睞。

然而,事件發生之後,黃金價格在獲得短時支撐走高後,隨即回落。此後黃金價格甚至一度跌破五年低位。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黃金通常被看作是避險投資品,但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後個人投資者的需求並沒有提高。

美銀美林在其調查報告中指出,隨著風險偏好的回歸,投資者降低現金、債券和防禦類股的持有比重,增持與經濟狀況有關的景氣循環類股。

美銀美林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市場風險氣息已經大幅降低,投資者甚為樂觀。調查結果顯示,約38%的基金經理人將中國經濟衰退列為首要風險,但是約有52%的投資者相信中國經濟未來三年的增速將維持在6.1%~7%之間,而10月僅有不到30%的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抱有信心。

因此從現在來看,短期內大宗商品恐難企穩回升,起碼這一趨勢要到12月美聯儲最終結果出來之後才能見分曉。

編輯:李瀟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