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策略]五菱的乘用车“阳谋”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24/140205.html


 酝酿许久的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战略,日前终于“上路”了。

  7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正式发布了新的乘用车品牌“宝骏”,作为连 续几年占据中国微车市场销量头把交椅的“微车老大”,上汽通用五菱进军乘用车市场本身便足以引起业界关注;而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合资公司里的一个轿车品 牌,通用(中国)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更是意味深长地表示:“(上汽通用五菱的)乘用车未来会得到通用汽车在技术方面的支持。”

  业内普遍认为,甘文维的话更深层含义在于,一直处于纠结当中的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股份一事,将随即进入最后议程。

   “最近几年,上汽通用五菱销量虽然大,但发展瓶颈也逐渐显现。微车市场需求量毕竟有限,其只能通过新品牌向乘用车市场突围。”某证券公司一位分析师认 为。其实,这也是上汽通用五菱为什么在2009年取得106万辆的销售业绩后,2010年的销量目标只增加17万辆(增幅约16%,2009年增长了 67%)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上汽通用五菱的乘用车计划,未来五年之内,宝骏品牌将覆盖A级、A0级和A00级所有级别的A级车市场。 据一位接近上汽通用五菱的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2010年年底推出的第一款A级轿车,来自于上海通用别克凯越的技术平台,而2011年的第 二款车,将是目前在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SPARK乐驰。将来,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SPARK乐驰将改换标识,使用新名称“lechi”。显然,从上汽通用 五菱打造乘用车品牌一开始,通用就立即“支援”了两款车型以配合上汽通用五菱的轿车计划。

  现在看来,有了通用做后盾,宝骏品牌最起码在两年之内不会“断粮”,但通用一系列“付出”背后,也并不是不要“回报”的。对于通用来说,上汽通用五菱最好的回报就是股权。

   上汽通用五菱是“中中外”模式的合资企业,其中上海汽车占50.1%股权,通用汽车为其第二大股东,持有34%的股权,剩余的15.9%股权归柳州五菱 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持有。2006年,上汽通用五菱业绩突飞猛进,一举在全年微车销量方面超过长安,坐上了国内微车销量排行头把交椅。于是,在上汽通用五菱 不断增加的利润面前,通用于2007年逐渐吐露了准备增持在上汽通用五菱中持股比例的想法。

  彼时,上汽通用五菱所在的广西省政府也希望 能够借助通用上马乘用车项目,但后来由于股权价格等原因,通用的增持计划一直未能成行。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让通用对增持上汽通用五菱股份如饥 似渴—— 一边是自己已于2009年6月1日宣布破产保护,对后续发展资金的渴望与日俱增;一边是上汽通用五菱再次于2009年蝉联国内微车销量冠军,该年纯利润达 到18亿元。巨大的落差面前,通用将目光再次投向了上汽通用五菱。“从柳州五菱手中收购上汽通用五菱10%国有股。”这是2009年年底甘文维第一次正式 向外界表达了收购上汽通用五菱股份的愿望和收购比例。

  “现在,上汽通用五菱已经正式推出了乘用车品牌,并称将得到通用的技术支持,因 此,接下来,通用势必将推进收购上汽通用五菱股权一事。”一位汽车业内专家表示。而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在上汽通用五菱发布乘用车品牌 的前一天(7月17日),陈虹在上海汽车临时股东大会上表示:“此事(指通用收购上汽通用五菱股份)谈判进展比较顺利。”

  “广西省方面借助通用的技术支持能够顺利上马乘用车业务,通用借此获得股权进而获得利润,而上汽又可以多一个自主品牌,三方何乐而不为呢?”有上汽内部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只要搞定(股权转让)价格,增持是迟早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13

绿城“阳谋”代建 暗御宏观调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30/4MMDAwMDE5OTY4Mg.html

宋卫平的野心“昭然若揭”。
2009年,绿城集团(03900.HK)董事长宋卫平在秋季恳谈会上,当着众多股东和媒体的面,许下豪言,3至5年销售收入超千亿,赶超万科。他曾信心满满地开玩笑说,从小住惯了绿城的房子的人,长大后是不会选择其他品牌的。
今 年以来绿城负债率一路上升。资金有限,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绿城已难通过疯狂拿地的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绿城集团执行总经理曹舟南坦言,绿城从2008年资 金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是不愿再以高价拿地的方式推高负债,而推行代建模式是最有效的抵御调控的办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投资能力不是绿城的核心竞争 力,开发能力和营造能力才是。”曹舟南说。通过代建,绿城可以在不增加负债率的基础上,获取土地资源,同时输出管理,获取收入。
曾经陷入“高价拿地”痛苦中的绿城,正欲寻找一条回归路。
走出掣肘
曹 舟南介绍说,绿城代建业务的合作对象分为项目持有者、资本市场和政府机构,并分别对应三种代建模式:一是与已经取得土地证的企业对接,由合作方承担全部或 部分资金,绿城建设承担开发任务;二是与外部资本对接,通过成立平台公司募集资金,绿城负责开发建设,并与投资方共享收益;三是与政府安置房建设对接,由 绿城的专业团队承担项目开发任务。绿城将根据项目的销售额或利润额提取7%-8%的分成。
虽然绿城早在2005年10月就首度涉足代建,但真正形成成熟战略却是2010年。曹舟南认为,选择代建,是为了打破宏观调控的掣肘。
美国汉斯地产公司的商业模式也给绿城启发。汉斯地产的业务结构横跨投资、开发和管理三大业务板块。其中开发占60%以上,投资和管理约各占20%。汉斯地产背后有一群庞大的投资伙伴和客户,主要包括退休基金、政府投资机构、保险公司、金融机构、慈善基金和个人投资者。
绿城副董事长寿柏年表示,代建模式并不影响公司原本的自建业务,全部由合作方提供土地和资金,利于突破绿城在拿地和资金方面的瓶颈。在代建合同中,绿城并不保证项目的收益率,但风险由绿城和合作方共担。
绿 城曾经对散落在中小开发商手中的土地资源做过估算,有很多“地主”实际上不具备开发能力和品牌,这一土地规模或达数千万平方米。这种业务模式的风险在于合 作方资金断裂。曹舟南强调说,绿城将来选择项目的土地权授证明必须已经取得;双方对于开发理念、项目定位都相吻合,绿城在开发中占绝对主导权;投资方拥有 很好的资金质量。
宋卫平提出的目标是:3年内代建项目超过100个,代建项目销售额超过1000亿。而绿城目前已经拥有20余个代建项目,分布在浙江省内及北京、沈阳等北方市场。与绿城达成合作的企业包括浙江能源集团、浙江铁路投资集团、西子房地产、葛洲坝集团等。
“成为全国最大的
农民安置房代建商”
“性情中人”宋卫平在2009年秋季恳谈会上曾经当着众股东的面,表示即使不赚钱也愿意给穷人盖房子的想法。2009年,绿城销售额实现517亿元,仅次万科,位居全国房地产行业第二。但绿城的产品大部分是高档住宅。
宋卫平认为,绿城一些建豪宅的理念可以运用到建农民安置房。虽然装修材料选择不同,但绿城可以用建豪宅的认真精神来打造农民的安置房。
绿 城代建了杭州彭埠安置房云河家园等诸多保障类项目。绿城目前和政府合作建造的保障房主要集中在限价商品房和农民安置房。两者合作方式有所不同。限价商品房 是政府给定限价,待开发商建完之后以给定的限价回购;农民安置房则全部由政府出资,开发商只收取3%的管理费。但由于开发成本高,绿城建造的成本价几乎就 相当于政府的限价。曹舟南介绍说,对于面积较小的农民安置房,3%的管理费甚至都不够支付人工费。绿城在一部分项目上甚至是亏损的。
“我们 是非常愿意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民房安置房代建商的。”曹舟南反复对本报记者强调。但代建保障性住房同样给绿城带来困惑。一方面,由于分配机制等原因,作为企 业,并不知所建保障性住房究竟是补贴了富人还是给真正意义上的穷人。而另一方面,如果持续靠企业的力量去补贴保障房建设,难以形成长效的建设机制。
另据了解,绿城目前在建的保障房项目面积大约为270万平方米,已建成的有60万平方米,约占公司总开工面积的15%,约占整体营业额的5%。2010年绿城在建的商品房达10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每5平方米中就有1平方米的保障性住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02

寬帶反壟斷陽謀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8/100328928_all.html

 「不是中國移動,不是廣電!這件事沒有那麼複雜的背景。」

  在接受財新《新世紀》採訪時,一位接近調查的業內權威人士反覆強調。

  但這很難讓人相信。

  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中央電視台午間「新聞30分」透露,國家發改委正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互聯網接入市場的壟斷行為展開調查。如調查屬實,兩家大型國企或面臨數十億元的罰款。

  消息令人震驚。自2008年《反壟斷法》實施以來,這是執法機構第一次針對大型壟斷國企展開調查。疑惑和猜測隨即產生。

  大型壟斷央企掌握國民經濟命脈和戰略性行業,一向被視為天之驕子。人們很難相信,政府會向壟斷央企開刀。為什麼是電信,而不是石油、鐵路這些更 壟斷的行業?為什麼國家發改委通過央視而不是新華社來發佈這個消息?誰是背後的推手,廣電還是中移動?此事背後是否還有其他更深的含義?

  對壘陣營很快形成。兩天後,工信部下屬的《人民郵電報》刊發「混淆視聽 誤導公眾 駁央視對電信、聯通涉嫌價格壟斷的報導」一文,以情緒化的語言指責央視報導「片面,與事實嚴重不符」。幾天後,央視官網——中國網絡電視台隨即通過專題系 列報導「電信聯通遭反壟斷調查」來回擊《人民郵電報》。期間,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重量級官媒亦就這是不是一場「神仙戰」針鋒相對。廣電和電信系統內人 士更在微博上短兵相接,大打口水戰。

  一時間,硝煙四起。廣電系統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紛紛撇清干係。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亦在財新峰會上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連連擺手,「這事和中移動沒關係。」前述接近調查人士則透露,此次反壟斷調查的起點,是基於今年2月專業研究人士的實名舉報。

  財新《新世紀》記者這一週多的調查顯示,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這次針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反壟斷調查,看起來確實是由一群在互 聯網行業浸淫已久的民間從業者精心策劃的陽謀,目的是借《反壟斷法》這一武器來打破互聯網接入壟斷和由此導致的價格居高不下,改變網間結算政策和架構,為 民營企業爭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他們還有更長遠的目標——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電信改革。

  不過,這場由民間業者發起的行動暗中廣電和中移動下懷,作為聯通和電信的競爭對手,他們早已有意進入寬帶領域,此次反壟斷讓他們看到機會。來自這兩大利益集團或明或暗的呼應與推動,將此次反壟斷調查逐漸推向高潮。

「穿透流量」接入清理

  事情要從2010年7月29日說起。這一天,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向各省級分公司、股份公司下發了一份「關於加大清理違規高帶寬接入工作力度的通 知」,稱「近年來,違規高帶寬接入在部分省級公司屢有發生,給不法網絡運營商、電信服務商、網絡廣告代理商提供了可乘之機,嚴重影響國家對掃黃打非的高壓 態勢」。

  文件要求,原則上除骨幹核心正常互聯互通點外的任何網絡節點,不得有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的穿透流量接入。所謂「穿透流量」接入,是指運營商轉租給第三方增值服務商的低價帶寬與骨幹網互聯的方式。

  中國電信將高帶寬接入用戶(45M以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聯通、鐵通、移動三家基礎運營商,以及教育網、長城寬帶兩家全國性單位,由中國電信集 團直接受理業務。其中合併了網通的聯通根據《互聯網骨幹網間互聯管理暫行規定》和中國電信免費互聯互通。中信網絡和各級廣電機構,則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審 批後,其省級公司才可受理業務。

  除了上述用戶的其他用戶屬於第二類。中國電信省級公司可直接受理業務,但也要進行價格管控,避免為第一類用戶提供轉接。

  對於這兩類不同用戶,中國電信予以差別定價。其中,第一類用戶的結算價格一般都高達100萬元/G/月。第二類用戶的結算價格則一般只有25萬 -42萬元/G/月。第二類用戶中,針對ISP、IDC、CDN等公司,一般為50萬-100萬元/G/月;針對內容提供商,即ICP用戶,一般為10萬 -30萬元/G/月,在一些地區,這類客戶向中國電信購買帶寬的價格甚至低至3萬元/G/月;針對大企業專線用戶,一般為10萬-100萬元/G/月。 100萬元是由原信息產業部確定的互聯互通結算價格的上限。

  中國電信的這一做法被,普遍認為是為增加競爭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這使得其他弱勢國有運營商,如鐵通、廣電等選擇通過轉租第二類用戶便宜得多的帶寬來降低運營成本,是為「穿透流量」接入。第二類用戶多為民營企業。

  中國電信打著「掃黃打非」旗號清理「穿透流量」接入,業內人士對其真實目的心知肚明。2010年1月國務院三網融合方案出台後,電信的危機感加 劇。不僅和廣電矛盾加深,和一些增值服務商,如ISP、IDC、CDN等的矛盾也始終存在。部分增值服務商其實是靠著向鐵通或廣電轉售「穿透流量」生存。 一旦中國電信清理,他們的生計將遭到威脅。

  清理從2010年8月開始,至9月結束。據電信專家侯自強透露,中國電信此次清理並未動廣電。原因是「不敢得罪廣電」。但清理行動對其他運營商 和增值服務商的打擊巨大,尤其是被中移動收購的鐵通。鐵通的帶寬出口在兩個月內中斷40多G,有1000多萬用戶上網出現困難。僅廣東鐵通就出現數萬用戶 投訴、退網。後來鐵通不得不向電信和聯通購買直連帶寬,據稱為此多付出逾10億元的流量費。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鐵通為此曾多次向工信部上訴。

  這次清理,構成了這次反壟斷的一個大背景,但導火索還另有其事。

一個民營運營商的訴求

  2010年中秋節前,一家民營互聯網運營商找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反壟斷專家,希望他幫著出謀劃策,解決中國電信接入壟斷的問題。這位反壟斷 專家曾參加電信法的起草工作。在他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反壟斷問題,而是「更深層次的問題,既有機制層面的問題,也有體制層面的問題。要靠頂層設計,需 要政府高度技巧性的智慧」。

  而技術層面,能否將這種區別定價行為認定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妨礙競爭,這位專家也並無把握。在他看來,「之所以搞區別定價,是區分競爭對手的不 同。這恰恰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在市場經濟有競爭對手的環境下,競爭對手會帶來額外的成本,就是機會成本。企業不可能不考慮機會成本,你讓一個企業進來, 肯定要蠶食已有企業的業務。」雖然沒有繼續參與此事,但他還是給對方出了幾個主意,包括通過反壟斷渠道反映。

  後來,這位民營運營商找到了社科院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

  姜奇平是推動互聯網在中國起步最早的啟蒙者之一,出版過「網絡文化叢書」,曾被美國《硅谷時代》評為「帶領我們走向數字時代的20位中國人之一」。1998年,他參與創辦《互聯網週刊》並出任主編至今。

  姜奇平應允下來。姜的朋友中不乏在互聯網行業摸爬滾打的創業者。他們對民營企業的困境感同身受。策劃小組就此成立,成員多為互聯網業者,核心成員之一是高紅冰。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出生於云南省彌勒縣的高紅冰,說起話來更像北方人。他在政府部門幹了十年,先後在電子工業部政策研究室、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 導小組辦公室政策法規組,以及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任職,參與過多部法律法規的起草。2000年4月,他正式下海,創辦北京互聯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並任 總裁,做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和VPN網絡服務商業務。這家公司未能上市。2006年,他轉而創辦螞蟻互動,做網絡呼叫廣告。2010年,他出任互聯 網實驗室CEO。

  高紅冰對民營企業在互聯網接入上受到擠壓深有同感。他和中國最早做互聯網接入的瀛海威創始人張樹新是多年好友。他曾說張樹新「超前了一步」,所 以結局慘烈——張樹新最終被迫出局。當高紅冰下海時,市場環境比張創業時好了很多,但小企業仍然舉步維艱。高紅冰認為癥結便在於網間結算。

  2001年,原信息產業部出台《互聯網骨幹網間互聯管理暫行規定》,各運營商間主要採用骨幹網絡直連,或通過全國性互聯網交換中心(通常稱為 NAP)互聯兩種方式實現互聯互通。其中骨幹直連為主要方式,其流量佔總互聯流量的90%以上,三處全國性互聯網交換中心(上海、北京、廣州)分擔的流量 很少。互聯網交換中心的結算價為政府指導價,取上限100萬元/G/月。直連價則由運營商根據市場定價。

  而網絡互聯具體結算方式為: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以前的網通)之間的流量對流免費,對他們兩家之外的寬帶運營商實行流入\流出雙向收費。比如,鐵通寬帶用戶訪問電信網絡或電信寬帶用戶訪問鐵通網絡,都是鐵通出錢。

  高紅冰認為這種結算方式「使網間結算從一開始就確定了吸血者身份」,而由於中國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資源以及國際出口帶寬絕大部分集中在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兩家運營商手中,他們可以利用自身強大的實力來影響市場格局,眾多弱勢運營商有苦難言。

  得知中國電信「穿透流量」清理事件發生,鐵通1000萬用戶遭遇斷網後,高紅冰頗感震驚,「這是非常大的事件,不是小事。」

  在姜奇平和高紅冰看來,這一清理事件是弱勢運營商和電信強勢運營商過去各種矛盾的一次戲劇性爆發。他們決定行動,選擇的武器正是已經實施三年、但尚未對國有壟斷企業「亮出牙齒」的《反壟斷法》。

佈局

  2010年10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座大樓14層第一會議室,一個名為「互聯網接入與電信壟斷」的學術研討會在此舉行。會議由姜奇平主 持,來自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國家工商總局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局的有關領導,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電信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信息化 專家,社科院電信法和反壟斷法專家,及互聯網企業代表,共12人參會。

  會議形成了五點意見: 一、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立即責成中國電信停止清理行動;二、建議政府主管部門責成壟斷運營商立即停止價格歧視、差別待遇的壟斷行為;三、建議及時調整網間結 算的結構與政策,降低網間結算價格;四、建議電信行業主管部門明確互聯網接入的開放政策,進一步擴大電信業開放競爭;五、建議國家《反壟斷法》行政執法部 門以此為契機,啟動對電信市場的反壟斷調查。

  姜奇平在2011年11月16日召開的「中國寬帶接入市場競爭政策研討會」上重申,「我們在意見裡面明確建議發改委價格部門要在反壟斷中發揮作用,以清理寬帶接入為契機,立即介入此事,對電信市場啟動反壟斷調查。」

  2010年10月20日,姜奇平將這份闡釋五點意見的會議紀要,遞交至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

  同年11月10日,會議組織方決定在前述專家會議基礎上召開一次更大範圍的研討會,除邀請部分經濟學家和知名維權律師出席,另有包括財新《新世 紀》記者在內的少量媒體人士受邀旁聽。和第一次閉門會議不同的是,這次有媒體出席的研討會還邀請了廣電方面的人——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所 所長董年初,並特別討論了廣電的機會。

  董年初在發言中表示,廣電系統不能介入三網融合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牌照」。他說:「政府應該盡快給有線電視運營商發一個牌照,這樣有線電視的 改造會大大加快,好多資源往這方面彙集,我們也可以打破獨家壟斷的格局。一旦有了准入權力,廣電系統憑藉內容和播控資源,在寬帶市場可對中國電信形成巨大 壓力。」

  高紅冰亦認為,廣電系統集內容資源優勢和各地方廣電機構形成的全廣電網絡,將從技術層面有力挑戰寬帶互聯網市場的雙寡頭壟斷格局。他說,廣電在 互聯網電視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增強信息服務,是有可能在三網融合中佔一席之地的。其做法為:構築IP基礎網,以視頻內容為中心,建設自有的互聯網骨幹網。但 前提是廣電必須放棄建設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的專網發展思路,那將是死路一條。

  高紅冰表示,廣電如果介入,至少會改變現在中國寬帶互聯網死水一潭的格局。 在寬帶市場,中移動和聯通並不構成威脅,蓄勢待發的廣電卻有可能直接威脅中國電信的腹地。「這個變化就是進步,至少能打破一些超額壟斷的氛圍,有新競爭主體介入,對消費者至少是良好態勢,對此我抱有期待。」

  2010年12月,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在前兩次會議基礎上完成了一份近60頁的研究報告,名為「寬帶瓶頸: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短板」。 這份報告介紹了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和印度的寬帶髮展,並和中國進行對比。指出中國寬帶市場存在著寬帶不寬、普及率低、價格高、服務不好的「寬帶鴻 溝」,要從新興產業的戰略高度推動中國寬帶化發展,打破寬帶瓶頸。報告牽頭負責人正是姜奇平和高紅冰。

  在最後一部分關於「打破寬帶瓶頸的政策建議」中,報告重申了當年10月20日遞交給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的會議紀要裡的幾點建議, 但措辭有所調整。會議紀要裡的第二條「責成壟斷運營商立即停止價格歧視、差別待遇的壟斷行為」,被報告裡的第五條「建議進行第五次電信拆分」取代。報告 稱,在以上四條建議不能制止寬帶接入壟斷的情況下,建議國家從長遠考慮,進行第五次電信拆分。

  具體建議包括,參照英國電信集團2008年的做法(分拆數據中心業務,出售給HP),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數據中心業務分拆出來,與中國有線 電視網絡公司合併,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網絡集團公司。分拆之後的電信、聯通公司,可入股國家廣播電視集團公司。廣播電視部門的有線電視網仍可以經營互聯網接 入業務。電信、聯通、移動三家運營商則專門負責寬帶互聯接入網的建設運營。拆分後屬於重要意識形態(如時政等)之外的內容資源(如生活類、商務類)、接入 服務資源(如IDC業務、云計算業務)向市場充分開放,通過競爭提高服務、降低價格。

  至此,前期佈局基本完成,只待反壟斷執法部門踢出臨門一腳。

拉廣電入局

  轉年,2011年2月23日,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在國宏賓館再次召開「寬帶鴻溝與電信改革研討會」,主題便是討論去年12月完成的那份課題報告。

  這次會議同樣邀請了部分媒體記者參加。除了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等知名學界人士,會議再次邀請了廣電人士,而 且陣容更加強大,包括中國有線總經理沈向軍、歌華有線副總經理羅小布、北京網絡廣播電視台負責人包冉、中國國際網絡電視台副台長周世君,以及中央電視台發 展研究中心主任趙華。

  出席會議的還有來自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的官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處長只升敏。財新《新世紀》記者注意到,會議期間,姜奇平一直在和只升敏低聲交談。

  前述接近調查人士證實,他們是在今年2月收到實名舉報開始行動的。他說,舉報材料有詳實數據,按照《反壟斷法》規定,實名舉報證據充分必須立案。細查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央視節目中的講話可知,數據正是來自社科院的那份報告。

  不過,在2月23日的會議上,與會方就「第五次電信改革方案」展開了激烈爭論,焦點集中在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數據中心業務分拆出來併入廣電,是否會加劇廣電在內容和播控資源上的進一步壟斷,相當於從一種行政壟斷變成另一種行政壟斷。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這個很多人認為不合理的方案,實則是起草人的「苦肉計」——以激起更多人的關注和討論。誠如高紅冰在會上所言:「這 只是一個建議,供各位批判和討論,能夠觸發各位再提不同方案,推動改革和壟斷的解決,這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不擔心方案被打倒或者被人家說得一無是處。」

  而在2010年11月和2011年2月的兩次對媒體開放的會議中拉廣電人士進來,也是主辦方的安排。廣電和電信積怨已久,三網融合政策出台後在 相互進入限制上進一步加劇,離三網融合的實質和精神越行越遠。各地方有線網絡公司在寬帶接入上亦受制於中國電信和聯通,拉廣電入局,可以起到聲援作用,增 強發改委發起反壟斷調查的決心。

  打破電信壟斷當然對廣電有利,但廣電的問題在於無法形成合力,各省畫地為牢。地方電視台和地方有線網絡公司利益訴求不同,前者重視播控資源,對 三網融合和國際帶寬出口並無興趣,急於進入寬帶接入領域的是有線網絡公司。在三網融合政策裡,國家已給廣電成為「第四運營商」留足空間,但廣電至今未能抓 住機會。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通過央視公佈了調查消息後,外界便紛紛猜測廣電是背後推手。

  其實,央視並不是第一家披露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媒體。早在今年9月中旬,新華社下屬的《財經國家週刊》在一篇名為「反壟斷起點」的文章中,引述 未具名消息人士稱,「相關部委已就寬帶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展開反壟斷調查,並有可能進行反壟斷處罰。」該人士透露,「通過前期調查,有關部門基本認為中國 電信存在壟斷行為。有可能對其進行違法收入1%-10%的懲罰。」

  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哪個環節披露是執法機構的權力。國外也有多種情況,視乎案情需 要:有宣佈調查後對方立即改正,為了節約行政成本終止調查的;也有採取零點行動,比如在串通案中防止對方毀滅證據,直接去堵到門口拿數據的。

  這位消息人士認為,對執法機構來說,重要的不是處罰,而是是否推動競爭。比如前陣子山東兩家藥企的反壟斷案,對方很快就認賬,不需要用公開方式 處理。而電信情況比較複雜,特別是互聯互通問題很麻煩,「涉及大國企,公開是推動事情進展的一種方式」。據他瞭解,相關調查人員之前與電信和聯通相關部門 領導溝通多次,未引起重視,因短期內難以達成一致, 「調查人員決定自斷後路,通過公開明辨是非,在公眾監督下尋找解決方式。此外,也是給被調查企業提供一個公開辯論的機會,大家在陽光下來討論問題。」

起點而非終點

  高紅冰最喜歡引述的,是當年美國小運營商MCI反電信巨頭AT&T壟斷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MCI在進入語音、數據通信的過程中, 需要連接到AT&T地方公司貝爾公司的線路上。AT&T當時壟斷了美國的市話和長話。1974年,伊利諾伊州的貝爾公司決定切斷MCI的 環路。MCI認為,貝爾意在限制競爭,遂向法院提起反壟斷訴訟。訴訟歷時六年,最終改變了美國電信行業的競爭格局。AT&T被一分為八,長話與市 話分離,並被迫向MCI支付18億美元補償。

  在高紅冰看來,電信行業的壟斷必須進一步打破,也可以打破,但需要政府作出行政努力。

  事實上,發改委這次能對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發起寬帶接入反壟斷調查,在相當大程度上得益於電信業已經初具競爭雛形——從1999年開始的電信改 革以及電信和互聯網行業的技術進步,使得電信業形成了多寡頭競爭的格局。幾經重組,目前仍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加之正欲奪 門而入的廣電系統,這些巨頭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比如在基礎通話服務等領域競爭較為充分。這是由高紅冰等人發起的反壟斷行動能夠不斷向前推進的基礎。相比 之下,其他一些更為壟斷的行業則很難找到相應推動力。

  這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出台兩個反壟斷文件——《反價格壟斷規定》以及《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 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也宣告成立。同一時間,國家發改委還發佈了《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反價格壟斷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價格主管部門切實增強做 好反價格壟斷工作的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一位反壟斷法專家透露,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局長是很強硬的反壟斷支持者。

  至於公眾意見更大的油價問題,為何有關部門不能提起反壟斷調查?中國國際信息戰略研究中心理事萬平國在11月16日的研討會上解釋稱,僅就價格 問題,「兩桶油」不在《反壟斷法》管轄範疇,因為政府對油價管制,每次價格都由發改委批,企業因此免責,發改委也有機制去糾正。而電信行業在改革前是政府 定價,現在是企業自主定價,就需要接受對反壟斷定價的管制。

  對此,飛象網總裁項立剛認為,如果市場定價的領域可能違反《反壟斷法》,政府定價的則在反壟斷管轄之外,「那是不是真的壟斷就不違法,而走向市場、參與競爭就違法了?」

  這一質疑,切中中國反壟斷執法的癥結,根子在於政府。作為政府定價部門的發改委,同時又是價格反壟斷執法機構,這樣的機制本身就存在矛盾。

  不過,反壟斷調查只是起點,最終目的是讓消費者受益,增加選擇權利。所以,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誰發起或推動了此次反壟斷行動,而是最終這次反壟斷是否能夠推進寬帶接入領域的競爭,給消費者帶來好處。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目前中國的寬帶髮展確實存在嚴重瓶頸,寬帶接入價格居高不下,服務質量卻很差。電信專家侯自強表示,最近這十年,國際穿 透價格以每年平均40%-50%的速度在下降,比計算機芯片產業的摩爾定律——兩年下降50%——還厲害。但中國的穿透價格至今仍維持在2007年定的水 平,沒有任何變化。政府定完上限價就不管了。「這兩家壟斷(企業)的市場價格老那麼高,不荒唐嗎?」 侯自強認為。

  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提升服務,降低價格,是業內外人士的共識,消費者也樂見其成。不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上,有不同的方案選擇。

  由於骨幹網存在一定天然壟斷性,有學者多年前就提議網業分離,基礎網分離出來作為公共性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政府也可以有補貼。其他業務在上面單獨做。

  「但國家要有一個整體計劃。」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舒華英說。他是這一方案的建議者。而高紅冰則認為,將中國電信像AT&T那 樣肢解未嘗不可。甚至拆得越細越好,市場競爭可以更加充分,包括網間結算,也可以考慮將全國結算中心(NAP)私有化,就像證券交易中心一樣,所有企業都 平等地來上市交易。不過,這同樣需要一個好的制度設計來保障。

  在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看來, 目前的根本問題在於缺少高層強有力的管制機構,大部制改革後,工信部在電信監管上作為有限,價格上限有的十年不動,有的五年不動。楊培芳認為,要重建管制,需要頂層設計。

  至於發改委此次調查能否達到推動電信改革的終極目標,很多觀察人士感到希望渺茫。這從國家發改委此次發動調查過程中的艱難已可見一斑。據接近調查人士透露,目前中國電信和聯通態度已有所轉變,事件有望和解。

  不過,對於最初的推動者來說,能讓各利益方、各方專家、公眾參與到這個討論中來,就已實現初衷。「下一步仍是進一步推動建立市場化寬帶競爭體 制。」高紅冰說。無論如何,發改委高高舉起第一隻針對壟斷國企的反壟斷調查的靴子,對公眾而言,是提供了一個發言和行使監督權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71

京東闖關IPO:資本「陽謀」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10/228087.html

編者的話/京東商城開始在資本市場衝刺了!

它的上市無論成功與否都將是電商業界矚目的焦點話題。

因為這是一家太有攻擊性的企業:吸引了最多的融資,也樹立了最多的「敵人」;一邊高調地打價格戰,一邊卻在不停地虧損;倍速增長的同時惹來無數非議。

這個有著鮮明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企業,要在美國資本市場講一個中國式亞馬遜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們看到開頭,也希望預見到結果。

日前有消息爆出,5月30日,京東管理團隊在香港舉行了分析師會議。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京東將最快在6月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文件, 並於今年9月進行IPO。「此言不虛,他們確實已經在行動。」電商行業向來消息靈通的華強北在線副總龔文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2013年之前決不考慮上市。」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在各種場合都堅持這種說法,甚至戲稱「媒體和外界似乎比我們自己還著急京東上市」。記者向京東官方求證,得到的答覆是「如今市場的消息都是傳言。」而公司上下均進入靜默狀態,京東究竟意欲何為?

上市:危、機互現

上市對於京東來講似乎早有準備,近日,前美銀美林集團投資銀行部董事蕢鶯春加盟京東,職位是副總裁,主要任務就是幫助京東做上市準備。此前,京東也 曾大刀闊斧地引進數位高管:百度原高級副總裁沈皓瑜出任京東首席運營官,宏中國區原執行副總裁藍燁擔任首席市場官,甲骨文全球原副總裁王亞卿擔任京東首席 技術官,京東財務副總裁陳生強出任京東首席財務官。

對於這些高管的引進和人事的調整,劉強東在最近一次京東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完全是以業務發展需要來決定的。不過龔文祥認為,這些人事架構佈局是一個準備上市企業的必備功課。

不過,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最好的「東風」無疑是理想的市場環境。

京東今年遭遇的資本市場「東風」並不太理想,「中概股」被普遍唱衰:噹噹網股價下滑,唯品會流血上市,麥考林危機四伏,這些都給京東上市蒙上一層陰霾。

易凱資本有限公司CEO王冉分析指出,目前,資本市場環境的確不好,而且在可預期的未來都不會有顯著好轉的跡象。歐債危機使得美國股市受到一定的衝擊,國際投資人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等都佐證了這是一個險惡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上市,企業很難獲得很高的估值。

有傳言稱,選擇這一不甚理想的時機上市是因為京東沒錢了。之前,噹噹網李國慶就曾宣稱京東的錢不夠燒到年底。而這一「斷糧說」遭到一位接近京東高層的人士否定:「京東的現金流還是比較充裕的,在有錢的時候啟動上市會比沒錢時會更從容。」

王冉也認為,今年雖然環境不好,但京東手有「餘糧」,如果通過資本市場拿到錢,就可以確保京東模式走得更遠。但如果明年美國股市仍未有好轉,以京東的盤子,一旦資金吃緊,再謀求上市就會很被動。

淘寶商城原總經理、噹噹網前任COO黃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預測,資本市場走勢並不樂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資本市場體量比較大的熱錢都在尋找出口,關鍵要有好的公司冒出來。」

數據顯示,京東2011年流水為212億元人民幣(含平台為269億元)。這樣的規模,目前在中國以零售模式為主的B2C企業裡排名第一。

在中國,目前最大的兩家電子商務公司一是淘寶系,二是京東。京東的主營模式是以買賣為特點的零售商模式,類似於美國亞馬遜的商業模式。

「美國投資人沒有耐心聽你去講一個複雜的商業故事,但京東無疑是最像亞馬遜的公司,因此,『中國的亞馬遜』這個概念對投資人來講會比較有說服力。」王冉說。

價格戰:必打無疑

「我打算換台新電視,看中了一款松下的平板電視,線下蘇寧店報價為7800元,上網搜索發現亞馬遜中國搞活動,價格為6800元,正準備出手下單 時,發現另一電商平台降到了5300元。而沒過幾天,我在第三家電商網站以4800元的價格拿下。」一位姓陽的用戶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真實的購物體驗,而這 位網購用戶的經歷反映的是血淋淋的電商價格戰鏡像。

京東商城正是處於這樣一種價格戰的漩渦中。這也是其虧損的最主要原因。

香港分析師會議上披露的數據顯示,京東的毛利率為5.5%、配送費佔比6.6%、廣告佔2.3%(去年京東廣告費用支出為4.9億元)、技術和管理費用率在1.5%左右、淨虧損5%左右、應付賬期天數是38天、存貨周轉35天。

業內人士指出,從應付賬期和存貨周轉率的對比來分析,京東的現金流還是正向的,但是虧損是影響其估值最不利的因素。

反觀京東的發展路徑,一邊是如火如荼的價格戰,一邊是大干快上的物流投入。其虧損-融資-虧損的發展模式也一直是業界質疑的焦點。

撥開表象,劉強東的商業邏輯是圈更多的用戶然後把這些用戶永遠留住。但這是個艱難的命題,也是個花錢的命題,更是互聯網不可抵抗的宿命。

劉強東經營數碼產品起家,而其創業之初將公司選址在中關村。無論是其選擇的行業還是當時所在的市場,競爭都無比慘烈。劉強東帶著「鬥爭」的基因創立京東商城,或許從創始之初就注定了其高調的拚殺特徵。在他看來,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在競爭環境裡更加安全,此前,他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京東的安全線為年銷售額500億元。而電子商務的發展留給他的時間卻很短。

從前述陽姓用戶的購物行為中不難發現,在互聯網上,用戶轉移成本為零,價格是最好的轉移理由。京東商城創立之初首先用低價將用戶吸引過來。但是,面對網上更加透明的競爭環境,京東只能一直保持低價,不斷打價格戰。於是就有了與噹噹的圖書大戰,與國美、蘇寧的家電大戰。

從理論上看,低價吸引用戶,構建好的用戶體驗才能留住用戶。所以劉強東固執地相信好的體驗會帶來回報,他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京東不賺錢是因為 規模還太小,服務還不夠好。建物流倉儲運營中心「亞洲一號」源自其改善用戶體驗的初衷,因為「亞洲一號」建成後可以容納200萬個 SKU(stockkeepinguint庫存量單位),而且用戶的訂單不僅不會被拆分,「早晨下單,下午到貨;當晚下單,第二天到貨」的體驗將會成為一 個常態。但「亞洲一號」每個倉庫的建設所要花掉的成本達8億元人民幣,而在劉強東的計劃裡,這樣倉庫要建10個。

儘管花費大把資金,今年更為險惡的競爭環境還是無法改變。首當其衝的競爭對手是天貓,它不賣貨,不做物流,但背後有阿里集團的支持,其價格戰的假想 敵就是京東。另外,蘇寧、國美等老牌零售商不僅進場,還理順了上游的供貨資源,而他們主導的大家電品類恰恰不是京東的強項。亞馬遜中國不緊不慢,但完成了 倉儲佈局,又依仗其強大的技術體系成為了一個強勁競爭對手。

京東不僅要面對巨頭們的對決,還要提防一些垂直B2C對市場的蠶食。

上一輪電商行業的資本熱潮已經培植起一大批行業垂直類電商,服裝、鞋類、珠寶、化妝品等各個垂直類目都誕生出了規模達幾億,增長速度超過100%的公司。

「美國亞馬遜在鞋類領域做不過ZAPPOS(在美國一個華人小夥開設的網絡鞋店,2007年的銷售額超過8億美元,佔美國鞋類網絡市場總值30億美 元的四分之一強),因此選擇了將它收購。」優購網CMO徐雷指出,垂直類的B2C對於京東這樣類綜合平台市場份額的蠶食力是很大的。

徐雷分析,無論京東上市股價是否理想,它已經在無形中構建了一個資本壁壘遏制垂直類B2C企業的發展,這會為京東在各種垂直類目的拓展爭取2~3年的時間。而一旦拿到預期的融資數額,京東將在未來快速佈局物流倉儲,鞏固現有的配送優勢。

模式:爭議開放平台

業內人士分析,京東通過IPO融資之後,除了大規模投入物流建設,可以預見的另一個花錢的方向就是技術體系構建。這是其未來開放平台戰略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所謂開放的平台是將自己的網站流量資源開放給其他商家。其他商家在平台上開店並自主定價銷售產品,同時也可以有償選擇京東的倉儲服務,京東按比例收取佣金。這類似於沃爾瑪線下店將超市以外的位置出租給商戶獲取租金收入。開放平台模式的優勢是經營成本比較低。

據瞭解,京東於去年真正啟動開放平台,去年開放平台的銷售額在57億元,佔總銷售額21%。徐雷告訴記者,開放平台使京東毛利率提升0.5個百分點。原因是開放平台是收取佣金的模式,其邊際成本很低。

開放平台一方面可以快速做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給京東貢獻淨利潤。正因如此,在劉強東的計劃裡,未來京東開放平台的銷售額佔比將達到50%。

「這對財報表現將有利。」徐雷表示,不過他也表達出自己的一些擔憂:亞馬遜做得這麼成熟,開放平台份額也僅佔到30%,這還是基於美國供應商非常成 熟的信息化水平之上的。而中國供應商的信息化程度與美國差距很大,開放平台經營的往往是百貨類非標商品,這類商品的特點是客單價低,退貨率高,費用率高, 供應商小。大量開放平台的「聯營商家」將會給管理提出巨大的挑戰。

黃若也認為,京東不應過快開放平台,「京東真正的價值在於它是一家以買賣商品為模式的零售公司,開放平台在實際上是賣流量,與零售平台模式完全不 同。」黃若從兩個維度解讀了這個問題:首先零售的本質是賺效率的錢,假如有十萬雙運動鞋,由一個人銷售更有效率還是5000個人銷售更有效率?答案顯然是 前者。買賣模式是主力,這一點早已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其次,從用戶心理分析,零售說到底是為了滿足顧客的期望值。正如顧客去沃爾瑪,他們希望獲得的商品和服務是符合其期望值的。京東作為自營零售商已經 慢慢構建了一個用戶的期望值並在不斷地去滿足他們。開放平台商戶所能提供的期望值並不一定能與京東自營零售商一致。因此,如果開放平台只是簡單地將淘寶平 台模式拷貝過來並賣流量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中國電商市場與美國電商市場還不能簡單類比,無論是誕生於淘寶上的淘品牌,還是一些品牌B2C企業,以及啟動電商戰略的傳統品牌,都有著極強的全網營銷的需求。京東在技術支撐體系搭建完備的前提下,開放平台是否能成為有效利潤增長點,這仍然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3

格力陽謀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8/100398597_all.html

 沸沸揚揚的格力高層變局,最終以職業經理人董明珠獨挑大樑塵埃落定。長期以來,外界眼中的格力就是董明珠的格力,如今身兼格力董事長、格力電器董事長及總裁三職於一身,格力終於徹底步入「董明珠時代」。

  不過,這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果,還遠遠不是一個句號。

非正常交接

「民企才有企業家精神。這是國企」——朱江洪

  5月25日的格力電器(000651.SZ)股東大會上,由珠海市國資委空降格力集團擔任黨委書記兼總裁、並提名格力電器董事候選人的周少強, 僅獲得36.6%的同意票,未過半數而落選。此前外界多有分析認為,周少強將進入格力電器董事會並任總裁,與就任董事長的董明珠一起形成新的雙頭權力格 局。

  在進入格力之前,周少強的職務是珠海市國資委副主任。他的履歷中,除了大學畢業後的五年就職於珠海市建設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珠海支行,一直在珠 海國資管理部門從事資產管理和改革重組工作。2006年,34歲的周少強升任珠海市國資委副主任,並擔任新聞發言人,與「媒體多有接觸」。但這位國資官員 眼中年輕有為的「周少」,並不受格力電器投資者歡迎。在5月25日的股東大會上,有機構代表直白地表示:「如果讓不熟悉格力的人來執掌格力,選舉結果一出 來,我們馬上減持走人。」

  同樣表達不滿的,還有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卸任董事長、格力20多年來實際的掌門人朱江洪。5月25日有150多名大小股東出席的股東大會上,朱 江洪在發表臨別感言時說:「我這人是講實話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新一屆董事會名單大股東沒有跟我商量過。」對於有股東提出的「如果周少強在格力電器大 展拳腳,或者作為重要的接班人來培養,以後持有格力電器還能不能獲得較好回報」的疑問,朱江洪直言:「你的擔心,也是我的擔心。」

  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朱江洪說得更為直白:「是國資委叫我退的,定好了才跟我談的。說我年紀大了,讓我退。國資委任命周少強,也是定好了才告訴我,我也是20多天前才知道的。」

  弔詭的是,四天後財新記者再次打通朱江洪的電話,這位向以謙和大度著稱的格力當家人,似乎並未振奮於公司經管團隊在中小投資者支持下獲得的勝 利,言語中頗為消沉:「我早就不想幹了。我沒有說過我不想退休,媒體誤解了。我早就有退休的想法,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提前跟我說。」

  財新記者:您既然想退休,為什麼還說自己並沒有隱退的打算,會開始新的事業呢?

  朱江洪:人總不能像豬一樣。吃了睡吧。

  財新記者:員工、股東和國資委對你評價都很好。

  朱江洪:評價跟我自己是兩碼事。

  財新記者:您理想的接班人是誰?

  朱江洪:要乾了才知道。

  財新記者:沒想過培養接班人嗎?

  朱江洪:國企,不是我想培養就可以的,上面要看好你才行。

  財新記者:但您還是會想過完美地退休吧?

  朱江洪:你以為完美,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為。

  財新記者:企業家的精神不能傳承下去,挺可惜的。

  朱江洪:民企才有企業家精神。這是國企,是國資委決定的。格力電器不是我的,是國家的。

  記者問,如何評價被外界廣泛認為與朱江洪是黃金搭檔的董明珠最終在中小股東支持下順利接班?格力下一步會如何發展?朱江洪說:「新的動向我也不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了。董明珠,這個階段我不好評論。」

  67歲的朱江洪,58歲的董明珠,40歲的周少強,功成身退的精神領袖,眾望所歸的營銷女皇,年富力強的大股東少帥,格力三代領導人的交接安排在這個5月戛然打斷;甚至原本清晰的陣營向背,也在拉鋸中有些混沌不明。

「董周配」反覆

在珠海市國資委與格力電器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博弈,不僅外界不得而知,連朱江洪也表示自己不知情

  5月4日晚,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格力電器創始人、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任期屆滿卸任,原珠海市國資委副主任周少強本月擬任格力集團 黨委書記、總裁,並將在5月25日的2011年度股東大會上就董事會換屆進行表決。朱江洪沒有列入格力電器第九屆董事會候選人名單,大股東格力集團推薦的 董事候選人包括董明珠、周少強在內的四人。

  公告沒有提及格力電器擬任的董事長和總裁人選,也沒有明確誰將接替朱江洪的格力集團董事長一職。

  5月10日,珠海市國資委正式發佈了格力集團新董事長的任命通知,格力電器總裁、格力集團副董事長董明珠接任集團董事長一職,格力集團旗下另一 家上市公司格力地產(600185.SH)董事長兼總經理魯君四被任命為集團副董事長。再加上接任集團總裁和黨委書記的周少強,在國資委全資控股的格力集 團層面,「朱董配」正式變更為「董周配」。

  5月10日之前,在珠海市國資委與格力電器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博弈,不僅外界不得而知,連朱江洪也表示自己不知情。「周少強過來格力電器準 備當什麼,我也不清楚。我瞭解他也不多,他原來也不是我們的直接主管。」他對財新記者說,「我們沒有溝通過,周少強和董明珠應該有過溝通,但我不清楚。」

  根據珠海市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1年珠海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403.23億元,同期格力電器的營業收入為835.17億元,舉足輕重。如果 說作為珠海市最著名支柱企業的創始人和功勛卓著的掌門人,朱江洪被完全隔離於自己繼任者安排之外讓人很難置信,那麼從5月10日到5月25日股東大會召開 之間的半個月裡,事態的變化足以載入中國上市公司史——國資大股東提名的董事候選人,被其他股東聯手杯葛。

  或許連國資委最後都有些信心不足。5月25日格力電器股東大會表決採用的是累積投票制,即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時,每一股份擁有與應選董事人數相同 的表決權,股東的表決權票數等於所持有的股票數乘以應選董事人數,且股東擁有的表決權可以集中使用。因此,作為格力電器大股東的格力集團,是國資委全資所 有的國企,如果集中手中的投票權投給周少強,即使沒有其他股東的支持,保證其勝出也毫無懸念。朱江洪告訴財新記者,在這次股東大會,他仍然是董事長的身 份,代表大股東的意願來投票,「沒有自主的權力,不可能不投周少強的票」。

  一位在股東大會現場的格力電器獨立董事向財新記者透露,周少強30%多的票,應該是朱江洪代表大股東投的;對於中小股東一致投否決票,感覺朱江洪和董明珠都有些意外。

  股東大會結束後,珠海市國資委給各媒體發出回覆函:「格力集團按照團隊搭配原則推薦了格力電器第九屆董事會成員候選人,新一屆董事會由格力電器2011年度股東大會依法選舉產生,我們尊重本次股東大會的決議。」

  「我們推薦周少強作為格力電器董事候選人,沒有其他任職考慮。」在一封簡短的書面採訪答覆中,珠海市國資委寫道,「格力電器董事會一經選舉產生,代表的是全體股東的利益,我們相信格力電器董事會會正確履行權利義務。」

  5月29日,格力電器在深交所發佈公告,公司董事會全票選舉通過董明珠擔任格力電器董事長,並續聘其為公司總裁。同時,根據董事會通過的聘任公 司經營管理人員的議案,黃輝、莊培、望靖東等公司副總裁均獲得續聘,在「董明珠時代」開啟之時,格力電器高層管理團隊基本上保持了穩定。

國資委的邏輯

大股東控制還是內部人控制?

  對於此次格力換帥風波,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市場普遍認為,投資者此役通過投票挑戰大股東並取得成功,是市場意志與政府意志較量中一次難得的勝利,表明投資者影響公司管理和治理的話語權在 逐步加強,是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進步。股東大會之後,各機構在其調研報告上都對格力給出了「推薦」和「買入」等評級,表達了對格力新任管理層的信 任。

  對於股東大會上所發生的一切,周少強本人對財新記者拒絕正面回應,僅表示「謝謝關心」。珠海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黎明稱,格力領導的人事任免,已 經超出了國資委的職責權限,「是市委那邊的事情」。另外兩位珠海市國資委官員則認為,在國資委眼裡,周少強的任命,就是一次很正常的任命,之前也有過提名 一名其他企業高管到格力電器當副董事長的先例。「周少強畢竟還年輕,這次落選也算是一種歷練。」

  深圳市國資委的一名官員也對財新記者分析說,這種事很正常,深圳經常發生。大股東和中小股東雙方出發點不同,但都是遵循市場規則來博弈,很難說誰對誰錯。不要說是提名董事,深圳國資企業的重組增發,很多都被股東大會給否掉了。

  在他看來,對國資委來講,朱江洪的退休有利有弊。格力電器並不是特殊行業,朱江洪年紀大了,再有功勞,也要按規矩來辦事,總要培養接班人和隊伍。不能一直幹到幹不動;而且作為國企高管,如果長期任命,危險係數高,會形成內部人控制。

  「很多國企,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依靠企業家領導,但做大過程中多數是靠政府扶持,現在做大了又想把政府一手推開。很多國企領導人,一手遮天相當 多見。」這位同樣站在國資立場的官員認為,朱江洪退休,董明珠勢必當董事長,國資委對此也很無奈,畢竟如果她不當董事長,對資本市場影響會比較大,但又怕 她權威太大,形成內部人控制,所以就派國資委副主任過來當總裁,希望能起到制衡作用。

  在資本市場看來,珠海市國資委代表政府,又通過格力集團間接控股格力電器,對經營有方的上市公司有「國進民退」、橫加干涉的體制衝動,因此集合 中小股東的力量支持經管層,達到了「控制權平衡」的目的,是維護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利益;但在國資系統看來,真正需要制衡的是大權集於一身的董明珠。有意 思的是,財新記者採訪的幾位家電產業人士,均對國資委的「制衡說」表示贊同或「可以理解」。

  這種態度,來自於行業人士對朱江洪「虛懷若谷」與董明珠「走過的路都不長草」不同個性的認識。「朱江洪技術出身,為人耿直,董明珠則性格強硬, 容易樹敵。」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秦合舫總結到,朱江洪比較容易獲得各方的信任,董明珠登頂後,與大股東和政府層面的溝通則是一個新挑 戰。

  「雖然朱江洪和董明珠對格力貢獻巨大,但國資委當前依然是大股東,董明珠則是職業經理人。」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說,董明珠在資本市場和格力內部很有威望,與經銷商及由經銷商合資成立的格力電器第二大股東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又關係密切。

  「在格力電器的體系裡,讓董明珠既做董事長又做總裁,權力高度集中,確實有所顧慮。」 他認為,格力作為國有資產,國資委派駐一位他們信任的高管來監管這家企業,「既合乎邏輯,這種體系對於格力來說也是必要的」。

「父子之爭」前因

「後來發現惟一有可能改變局面的,就是通過資本市場調節」

  對於這種相互警惕,人們總是會提起九年前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的「父子之爭」。

  那次事件不僅讓朱江洪、董明珠等意識到資本市場可為奧援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九年間對格力電器的控制權已然逆轉,當年朱江洪、董明珠等管理層最擔心的,或許正是今天國資大股東最擔心的。

  2003年,格力集團總產值為151億元,佔珠海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七分之一。格力集團最重要的利潤來源——格力電器納稅超過5億元,是中國上市公司納稅百強,並在空調業中排名第一。

  但在這一年的10月,一篇名為《格力進軍廚具市場》的新聞稿掀起軒然大波。外界普遍將這篇文章解讀為專注空調的「格力電器」將進軍多元化,但格 力電器立即發表嚴正聲明,稱自己被某公司盜用,任何公司借用「格力電器」及「格力空調」的品牌和良好形象來宣傳自己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任何媒介借用「格 力電器」及「格力空調」的名譽對其他公司及其產品進行宣傳、報導的行為,都屬於侵權行為。之後,進軍廚具的「格力小家電」公開聲明,自己使用「格力」字號 和商標為格力集團授權的合法行為,格力集團也迅速聲援稱「確曾授權」。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之間的「父子之爭」由此展開。

  但格力電器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董事向財新記者透露,當年的「父子品牌之爭」只是表象,真正的衝突在於珠海市有關領導想趁機讓58歲的朱江洪退休,擠走董明珠,然後MBO「摘桃子」。

  這位董事所說的珠海市領導,是時任珠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冼文。

  現年59歲的冼文,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期間,曾擔任格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1995年升任珠海市副市長,開始從政。 2007年初,冼文轉任珠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10年7月被廣東省紀委「雙規」。2012年3月31日,冼文因受賄罪被判無期徒刑。

  權力之手圖謀擠走朱、董,而格力集團手中有格力電器58.66%的股份,是絕對大股東,無奈之下,董明珠和朱江洪曾向中央和廣東省有關負責人寫信請求干預,無果。

  「後來發現惟一有可能改變局面的,就是通過資本市場調節。」這位董事說,資本市場非常認董明珠和朱江洪的搭配,「當時在股東大會上,機構明確讓 珠海國資大股東當場表態,讓朱江洪至少幹五年。如果不當場表態,基金等機構們就拋股票。政府方面被迫做出承諾,讓朱江洪繼續幹」。

  2005年12月,格力集團宣佈將「格力」商標無償轉讓給格力電器。2006年8月,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兼任格力集團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總裁和黨委書記。

  「很多人說格力電器和格力集團的衝突是一股獨大的問題,實質根本不是,而是格力集團的國有產權體制。」上述董事說,「集團和上市公司的衝突,既 不是發展戰略、產品方向這些經營管理理念上的衝突,也不是保護和損害中小股東利益之間的衝突,而是控股股東想從市場認可的管理者手裡搶回控制權的衝突。」

  「在這次衝突之前,朱江洪對於格力的股權結構並不在意,不相信國有體制存在根本性體制弊端,堅信只要解決了人的問題,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幹好。」上述董事透露,朱江洪後來逐漸對體制的問題開始有所意識,也在內外部的推動下,試圖調整這種「體制埋下的炸彈」。

未竟的「去國資化」

朱江洪到點退休,也為格力電器展開新一輪改制打開了空間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朱江洪和董明珠是中國家電行業的最佳搭檔。科龍電器前總裁王國端的說法廣為人知:「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朱的福氣,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董的運氣。」 兩人性格興趣互補,又惺惺相惜。朱江洪包容低調,董明珠強硬霸氣;朱江洪主抓生產和科研,滿腦子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董明珠是營銷天才,主抓財務。兩人珠聯璧合,成就了如今格力空調行業龍頭的地位。

  但兩人之間不是沒有分歧。分歧之一,是朱江洪更強調工業精神和技術研發,董明珠相對更側重市場;分歧之二,是朱江洪認為格力可適度多元化,董明珠則始終強調專注空調;分歧之三,或許就在於格力電器的改制。

  「朱江洪是一個傳統型的企業管理者,個人人品端正,淡泊名利,對所謂股權激勵等物質慾望適而可止。這成就了他的個人成就、個人威望和人格魅力,但事實上也成為格力電器更進一步改革的障礙。」上述格力電器董事認為。

  「信服於朱江洪的個人品格和人格魅力,管理層還能配合默契。但朱江洪之後呢?靠集團公司董事會的高風亮節?靠政府官員的高風亮節?靠幾十萬元的 年薪如何吸引一流的管理人才?」上述董事認為,60多歲的朱江洪即使不為他自己,為了格力電器長青,也應積極推動格力電器的產權改革。

  2003年-2005年的「父子之爭」,讓朱江洪意識到格力電器的股權結構存在隱患。朱江洪就任格力集團董事長以後的六年間,格力電器經歷了股 權分置改革、股權轉讓、通過資本市場減持、三輪管理層股權激勵和兩次增發,格力集團和旗下格力地產目前合計只持有上市公司20%的股權,已不再具有單方面 的決定權。

  最早給格力電器上市公司股權格局帶來重大變化的,是股權分置改革。2006年4月格力電器股改後,格力集團和格力地產的持有股份分別下降到 41.36%和6.89%,合計持有48.25%的股權,下降約10.4個百分點。股改後隨即進行的2005年年度股權激勵,格力集團拿出713萬股,由 格力電器管理層按當年度每股淨資產價格購買,又使得格力集團的持有比例進一步減少到了39.74%。

  2007年4月25日,格力集團將10%的股權轉讓給了河北京海擔保投資公司。這出自董明珠的佈局,她創造了家電廠商與各地經銷商相互持股的新 模式:格力電器入股各地銷售公司,而十家主要銷售商又合資成立京海擔保,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二大股東。雙方不僅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也成為股東大會 和董事會上的同盟。

  除股改和向經銷商轉讓股權外,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還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上市公司股權。格力集團減持約6.9%,格力地產減持約5.4%,合計12.3%。

  過去六年間,格力電器共進行三次管理層股權激勵、兩次增發,也都減少或攤薄了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三次股權激勵,分別從格力集團手中把 1.62%、1.33%和1.28%股權轉讓給格力電器管理層,合計轉讓4.23%的股權。2007年12月和2012年1月的兩次增發,因珠海市財政未 撥款,國資委沒有購買增發,攤薄後,格力集團持股比又大幅減少。

  至今,格力集團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已減至18.22%,格力地產的持股比例減至 1.15%。在5月25日格力電器召開股東大會時,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只擁有了19.37%的投票權,歷史上首次低於20%。

  格力電器之所以選擇漸進式削弱國有股東權力的做法,與朱江洪個人風格關係極大。

  「朱江洪的想法仍然只是想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他確實稀釋了格力集團的股權。但根子在於國有體制。」上述董事說,「 企業的自然人所有者有強烈的積極性,而國有股東由於沒有人格化的所有者,沒有真正關心國有資產的人格化股東,從而沒有人有這種真正的積極性。」

  選擇更激進的改制道路,格力電器有很好的條件。在一位知情人士看來,格力電器資產儘管相當龐大,但清楚、乾淨、簡單,沒有銀行貸款,不必擔心借 改制逃避銀行債務,也基本沒有傳統國企中的富餘職工安置和職工身份轉換問題。格力電器的經營管理和勞動用工制度已經完全市場化,中層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甚 至不會感覺到改制對他們有什麼區別。

  「可以說,在華南這種寬鬆的市場、社會和政治環境下,以朱江洪對格力電器的控制權和個人威望,對格力電器施行MBO也罷,或者其他方式的產權改革、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未嘗不能取得TCL那樣完滿的結局。」一位格力集團內部人士說。

  從這個意義上講,朱江洪「到點」退休,也為格力電器展開新一輪改制打開了空間。強硬如董明珠,是帶領格力徹底擺脫機制的炸彈,完成朱江洪不願或 不敢完成的「去國資化」,還是會再次引爆朱江洪時代潛伏的控制權衝突?在各大券商最近關於格力電器的報告中,風險一欄裡常見「格力或與大股東國資委之間關 係生變」的擔憂。

業績說話

集董事長與總裁於一身的董明珠,會將這家「中國最優秀的上市公司」帶向何方?

  不管「董明珠時代」的「父子之爭」是否會再掀高潮,唱起「獨角戲」的董明珠必須拿出不比以往遜色的成績單,否則今天站腳歡呼的中小機構股民和經銷商會毫不猶豫倒戈。一旦業績下滑,被國資逼交帥印的故事,早有長虹倪潤峰殷鑑。

  「作為老牌的工程師,朱江洪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講新技術和生產,即使是在私下開會的場合,他也總是談各種技術之妙,對空調怎麼省電、靜音很 是關注;董明珠管營銷,基本不進廠子,對技術和生產一概不管。」格力電器一位內部幹部認為,朱「主內」,董「主外」,雙劍合璧的另一面是,朱江洪的退休也 就意味著格力的核心競爭力一定程度上有所喪失。

  他警告說:「在家電這個激烈競爭的成熟市場裡,如果董明珠身份轉換不到位,格力垮掉很快,三年時間足矣。」

  行業分析師梁振鵬也認為,董明珠就任掌門人之後,是否願意以及能否堅持注重生產技術研發和工藝質量,對於格力的未來非常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加強對新技術和領域的判斷力、管理工藝質量、組織格力眾多科研和生產人員等,對董明珠來說都是考驗。」

  對於生產製造企業來說,其核心無疑是產品,產品的創新能力,產業鏈的完善度,核心技術的研發,工藝質量能否保持,都是必須要去把握的問題。此前,這些事大都是朱江洪在負責。

  對未來的發展前景,有格力電器員工似乎也心裡沒底。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一位格力技術部門員工表示,沒曾想過朱江洪這次會退休,「雖然格力短時間內不會變,但兩三年後肯定會變」。

  據該員工介紹,格力電器的企業家個人風格明顯,朱江洪非常重視產品開發細節,細微到包括空調的外觀都過問。重視技術的朱江洪,也非常重視技術人 員。此前格力對技術人員有持股激勵計劃,這位技術員工透露,他們已分配了數次股份,而且對於技術人員還根據不同等級有金額不等的獎勵。「不過,每次大小會 議上,朱總提到獎勵技術人員或提高技術人員待遇時,董總會反問『憑什麼』,感覺她覺得技術人員做得還不夠好。」

  不過,這些條件反射式的擔憂,在國金證券分析師王曉瑩看來似乎沒有必要。她在分析報告中指出,格力當前的新班子無疑將繼續朱董搭檔時的成功商業 模式,「技術+營銷+財務規劃造就了格力的發展,朱江洪離開公司並不改變公司對產品技術的重視。一方面多年來技術立企已成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總 工程師黃輝進入新一屆董事會也體現了公司對技術的重視」。

  董明珠面臨的經營挑戰不止轉變角色,內外兼顧。根據此前格力電器發佈的銷售目標,格力電器在2012年的銷售總額要實現1000億元,此後的業績保持每年20%的增長速度,五年內實現再造一個格力的目標,即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

  2011年,格力電器銷售收入達到835.9億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按照格力目前的發展速度,以及國家節能補貼新政的實施,2012年格力要實現千億目標並不難,但若要實現五年內翻番,多元化的問題就難以繞過去。

  事實上,多元化與專業化之爭在格力內部一直存在。早在2010年,朱江洪就曾表示,格力不排除進入冰箱領域,但董明珠認為多元化有悖於格力專注空調的理念。

  朱江洪應該也看到了空調市場可能遭遇的天花板,同業如海爾、美的較早進入其他白電領域,2011年海爾集團的營收是1509億元,美的集團營收則為1400億元。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朱江洪的逐步多元化思路更可靠,空調業龍頭涉足冰箱,風險最小也最被看好,即使現在才開始大規模進入,也有市場機會。格力靠空調做到現在,未來是否還能靠空調走得更遠卻是一個未知數。

  秦合舫表示,董明珠任董事長後,其在經營層面的挑戰主要有三:一是多元化往哪裡走:是往空調產業鏈裡繼續延伸,還是增加一些空調以外的其他家電 產品;二是技術如何突破:從上游的材料到機械加工再到核心技術,國內的空調企業還做不到在核心技術上引領行業,只是相對比以前的空調組裝而言有了一些所謂 「亞核心技術」;三是格力如何打造全球品牌。

  董明珠面對記者時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從來就沒有失誤過,我從不認錯,我永遠是對的。」 她在內部管理上也不乏類似「強權」:「只要你走進格力公司,就必須按照我的思維去工作。」在朱江洪沒有離開的時候,這種霸道有其對沖的力量,而今集董事長與總裁於一身的董明珠,會將這家「中國最優秀的上市公司」帶向何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72

華為4G陽謀

2013-07-22  NCW
 
 

 

中國移動開標之際,華為突然打出了一張令所有廠商都意外的牌,高調支持TD-LTE新建◎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7月15日10時, 中 國 移 動 TD- LTE 無線主設備招標在北京準時開標。這場招標以20.7萬台基站、200多億元的投資規模,一舉超越日本軟銀,成為全球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TD-LTE招標。

這樣罕見的“大生意” ,猶如一針強心劑,注入疲軟的國際通信設備市場。正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設備商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領導會晤、高層拜訪、媒體見面會、開放參觀……各種能夠利用的渠道都要利用,各種能想的辦法都想,只為接近並影響中國移動的最終決定。

華為,這家總部位於廣東深圳的中國通信設備巨頭,也不例外。

一位接近華為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華為一直在耕耘著和中國移動的關係,從省里到集團。正是基於在中國移動上下緊密的客戶關係,以及對其心態變化的準確把握,就在這單大生意開標之際,一貫模棱兩可的華為,突然高調打出了一張令所有廠商都意外的底牌——支持TD-LTE新建。

高調支持 “TD-LTE新建”華為選擇在6月底、7月初打出這張牌。

這個時間點,各家通信設備商剛從中國移動拿到 TD-LTE 標書,正式的開標 即將到來,所有人都在謹慎考慮到底該在標書上寫些什麼。從產品到報價再到綜合方案,到底該端給中國移動怎樣的一盤菜?

此時,華為放出了支持“TD-LTE 新建”方案的口風。消息一出,市場嘩 然。而此前,針對中國移動 TD-LTE 建網到底是由既有 TD-SCDMA 基站升級,還是直接新建 TD-LTE 基站,兩種途徑哪個更優?華為一直是“悶葫蘆” ,從不說誰好,也不說誰不好。華為有關負責人曾對財新記者含糊表示,“我們根據客戶的需求,客戶要求新建就新建,要求升級就升級” 。

7月1日,一家通信行業網站突然刊出一篇署名為 “舒允文”的文章,稱華為希望歐洲廠商成為中國4G 重要參與者,並重點提及, “華為認為,TD- LTE 新建方案更適合中國移動 TD- LTE建網” 。

這篇文章迅速被大量行業媒體、門戶網站轉載,華為“支持 TD-LTE 新建”的全新立場,被最大限度地釋放。

據財新記者瞭解,這一消息是華為刻意所為。一位熟悉華為的通信行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可能是華為負責市場銷售的部門與品牌部門的共同策劃。

華為此番表態,極大改變了4G 的競爭格局。此前關於新建、升級的爭論已清楚地分化成兩大陣營:一派以愛立信、阿朗為代表,堅決支持新建,愛立信甚至一度表示只提供新建方案;一派以中興打頭陣,表示新建、升級兩種方案都能提供,但更主張升級,認為升級優于新建——多位分析人士指出,華為加入 “主張新建”的陣營,劍指中興。

新建、升級之爭,並非單純的技術之爭,更多的是利益之爭,源頭就是中國獨有的TD-SCDMA。

根據野村證券的研報,截至2013 年第六期招標,在 TD-SCDMA 市場,中興占29% 的市場份額,是最大的贏家;華為緊隨其後,占24%;阿朗、愛立信、諾西旗鼓相當,分別為13%、8%、8%;剩下18% 的市場份額,則被包括大唐移動、烽火、普天在內的其他設備廠商分食。

愛立信佔有的份額寥寥,阿朗則為 大唐的設備代工,若中國移動選擇以升級方案為主,必然使這些國際廠商陷入被動;若中國移動選擇以新建方案為主,則配合其做了多年升級技術研發、投入不菲的中興、大唐勢必不甘。 “至於華為,它一直沒有明確表態。市場基於它在 TD-SCDMA 盤子里的份額,加上它在杭州4G 升級網的表現,一致默認它是支持升級的。 ”野村證券分析師黃樂平對財新記者說。

過去,華為確實在升級方案方面更為著力。2010年7月,華為配合中國移動最先在無錫 TD-SCDMA 現網中推出 TD-SCDMA/TD-LTE 共 模 測 試,證 明 TD-SCDMA 可 以 平 滑 演 進 到TD-LTE。之後,華為向中國移動推薦的建網方案也一直是升級。

被列為示範網的杭州 TD-LTE 網絡,正是採用了華為提供的升級方案。

目前,杭州在全城範圍開通了 TD-LTE 體驗網,每天有超過1萬人享受4G 服務,平均下行速度達到50Mbps。華為還將杭州 TD-LTE 網絡打造成經典案例,多次向中國移動強調升級方案的便捷性,並在很多 PPT 展示材料里進行推介,稱網絡升級“若涉及射頻單元需要3小時,不涉及射頻單元僅需1小時” 。

“在中國移動集團會議上,網絡部推薦升級方案,大都以杭州為藍本,拿的不少數據都是華為提供的。 ”一名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現在,華為公然跳出來支持新建,與它既往表現相比,態度儼然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迎合中移動

華為態度陡轉,源於其對中國移動的揣摩。上述接近中國移動人士說, “以前,TD-LTE 如何組網,中國移動內部分歧重重,所以遲遲無法決定開標。現在大方向明確了,以新建為主。 ”據這位人士透露,在中國移動內部,就 TD-LTE 建網問題,幾大高管的意見並不統一,董事長奚國華、副總裁劉愛力支持新建;總裁李躍則支持升級。 “奚可能希望將語音業務最終集成到 TD-SCDMA 上去,數據業務則以TD-LTE 主 打、TD-SCDMA 作 為 補充,徹底拋掉2G 網。畢竟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的 TD-SCDMA 網絡不再勢單力薄,從終端到芯片都已形成相對成熟的產業鏈,而很多2G 設備已經老化,這樣做既能發展 TD-SCDMA,又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李則希望保留2G 作為補充網絡,徹底弱化TD-SCDMA。 ”高管分歧在中國移動迫切的建網需求下暫時達成一致。近期,在中國移動內部會議上,奚國華、劉愛力都強調,“3G 獨立組網具有很大的價值” “3G 網絡並不是過渡” “3G 網絡將長期存在” ,主張升級的聲音卻弱了不少。

據上述移動內部人士透露,現在中國移動給各省分公司下發的指導意見是“以 F 頻段(1880兆赫茲 -1920兆赫茲)新建為主,兼顧升級” 。

因為需要兼顧各方利益,這一主導思路的最終形成,令中國移動煞費苦心。據這位移動人士介紹,幾大設備商在新建、升級上打得不可開交,雖說 F\D 頻段都可以新建,但是,論戰演變成新建就是 D 頻段(2570兆赫茲 -2620 兆赫茲) 、升級就是 F 頻段——這是中國移動最不願看到的。D 頻段新建,意味著閑置了初期廣域覆蓋成本較高、中國移動千辛萬苦爭取的F 頻段;而 F 頻 段升級,未來 TD-SCDMA 擴容怎麼辦?網絡性能又怎麼辦?

“以 F 頻段新建為主,中國移動既可以充分利用頻譜資源,又能夠保證網絡性能良好,無疑是一招妙棋。 ”一名資深通信行業分析師認為。

據財新記者瞭解,新建方案能在中國移動內部占上風,受到兩大因素影響:一是各省分公司的態度;二是廠商的運作。

“你去各省分公司走一圈,基建工程部門大多支持升級,因為省事,可以很快完成KPI; 但是,它們的網絡部門,十個當中至少也有六個支持新建,因為考慮到長遠的網絡質量。 ”上述移動內部人士說。

至於建網成本和建網速度,新建、升級兩者之間的差距似乎並沒有一開始想象的那麼大。

愛立信(中國)首席市場官常剛對 財新記者表示, “中國移動原來最擔心的是新建方案要尋找更多的新站址,因為人們的環保意識比以前強,重新找站址可能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談判,還不一定談得下來。這塊的成本代價很高。但現在無論新建還是升級,都是共站址、共天饋,而新建所需的投資成本和時間與升級沒差多少。 ”在與各大通信設備商的溝通會上,中國移動曾公開抱怨,升級方案的報價只比新建方案低了10%,認為提供升級方案的廠商在技術、服務上不是很配合。

中國移動總部的態度已逐漸明確。

華為順勢調整市場策略,一刀斬斷對升級方案的留戀,轉而支持新建。

不過,最終的結局仍然未定。 “中國移動將選擇權下放到各省分公司,各省分公司現在都已拿到一張匯報單。在這張匯報單上,各省分公司將按照實際情況,自行填寫新建、升級的比例。 ”上述移動內部人士稱, “各大通信設備商在地方上打得也很厲害,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局。 ”

一箭三雕

但在同行眼裡,華為是故作姿態。 “華為是做給歐美市場看的,它希望向歐美市場傳遞兩個信息:華為並不是依賴政府獲取市場份額的企業;華為歡迎歐洲廠商與它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公平競爭。 ”一位國際通信設備商人士說。

一名華為品牌部人士透露,這篇報道主要是為了應對歐盟的 “雙反” 。

歐盟委員會於今年5月15日向產自中國的無線通信網絡與關鍵設備原則上發起“雙反”調查。歐盟委員會官員卡瑞爾· 德古特曾公開要求華為、中興將產品出口價格提高29%,並稱歐洲設備供應商應該獲得中國電信市場30% 的份額。加上歐盟委員會在沒有原告方的情況下一反常態地 “自行立案” ,時間點又選在中國移動TD-LTE 招標前夕,讓外界不得不聯想到 “市場換市場” 。

一旦展開 “雙反”調查,受影響最大的是華為,其在歐洲的市場份額比中興要大得多。這是一直想走國際化路線的華為最擔憂的事情。

“華為已經憑借這一表態,在英國贏得了‘雙反’調查的暫時過關” 。一位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而華為的這一表態到底會對國內TD-LTE 招標帶來多大影響,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愛立信、諾西、上海貝爾等國際廠商並不認為自己的份額會因華為的表態而有所增長。

“華為說是這樣說,但真正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再說,中國移動才是最終決策者,誰都不知道華為這一說法會對中國移動產生什麼影響,說不定還會起到反作用。 ”黃樂平分析稱,愛立信、諾西的份額並不會因此改變,可能得到好處的是上海貝爾, “上海貝爾是阿朗和國資委的合資公司,兼顧了歐洲企業和中國公司雙重身份” 。

但上海貝爾的一名高管對此並不認同。他對財新記者說,中國移動並不會因為華為的這個表態就開始重新審視上海貝爾的身份,上海貝爾獲得的是它應得的份額。

但是,華為的這一表態,無疑將中興置於敏感之地。 “受影響最大的可能是中興。雖然中興也能支持新建,但中興在升級方案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一直高調主張升級方案,中興將騎虎難下,一時很難轉向。 ”上述上海貝爾高管稱, “華為內部將愛立信定位為隨時可以趕超的對象,將中興定位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一旦這次放風成功影響到中國移動,無疑會給中興造成嚴重打擊;影響不成,華為也沒有損失什麼。 ”從華為業務角度看,支持新建比支持升級顯得更加有利可圖。德國電信國際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總監方紅剛 告訴財新記者,華為的 TD-SCDMA 技術來自鼎橋通信,而鼎橋通信是諾西與華為的合資公司,這意味著華為在TD-SCDMA 升級方案上的收益或多或少會被諾西瓜分。同時,如若升級,來自華為內部的 TD-LTE 團隊與鼎橋通信的 TD-SCDMA 團隊不一定能磨合得那麼好。

“華為此時支持新建,可謂一箭三雕,既可向國際市場展示華為支持市場開放、鼓勵競爭的正面形象,又能夠打擊它的頭號對手中興,還可能多賺錢,畢竟新建總比升級利潤高。 ”方紅剛說,“這也說明華為的野心很大,它已不滿足于既有的市場格局。 ”

華為的底牌

華為的放風舉措,令中國移動集團網絡部不太高興。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稱,集團網絡部論證升級方案的時候,華為也提供了很多材料,現在華為跳出來支持新建,有點釜底抽薪的味道。

C也有市場人士疑惑地猜測,華為這 樣做,有拿著中國運營商的市場送國際人情之嫌,它就不怕觸怒中國移動,導致份額下滑?

“華為當然也會擔心,但它有自己的底牌——強大的TD-LTE 實力。 ”方紅剛認為,無論是 TD-LTE 的投入,還是在 TD-LTE 的標準引領上,華為絕對都排在數一數二的位置,中國移動在建網中很難忽視華為。

華為曾在公司內刊中談及 TD- LTE,稱TD-LTE是華為最高優先級的投資方向之一。除了共享無線14000名研發人員、11個海內外研發中心的大平台,華為還專職投入超過4000名工程師致力于 TD-LTE 的研究與開發。自2010年以來,華為通過了超過260件LTE 核心標準提案,占全球總數的近20%,位居業界第一。

現在看來,華為對 TD-LTE 的大手筆投資已經開始收穫:在全球已經正式商用的17個 TD-LTE 網絡中,由華為承建的多達13個;在全球簽訂的44個TD-LTE商用合同中,華為中標36個。

手中握有這樣底牌的華為,相信自己即便在新建方案中,獲得的份額也不會比升級差多少,甚至還可能蠶食中興的既有份額,迎來更高的增長。華為LTE 產品線相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在 TD-LTE 上,無論技術、產品還是商務、工程實施, “華為都已經完成了布局” 。

在技術上,華為的整體水平堪與愛立信媲美,另外,還有許多獨到的技術。譬如,將 D 頻段、F 頻段天線集成在同一個空間,譬如超寬帶射頻, “這些技術一些是華為獨立研發的,一些是華為與中國移動聯合研發的,在測試中口碑都不錯。 ”前述華為LTE 產品線負 責人說。

在產品上,全球 TD-LTE 有兩張重要網絡都由華為承載,一張是日本軟銀已擁有140多萬用戶的 TD-LTE 網,它是當前全球最大的 TD-LTE 商用網絡;一張是印度巴蒂電信(Bhart Airtel)在首都德里(Delhi)和喀拉拉邦(Kerala)的 TD-LTE 網絡,巴蒂用戶數在全球排名第四、在印度排名第一。

網絡基站的大小一般用單載扇來衡量。載扇指一個基站支持的頻點個數與覆蓋天線方向數的乘積,通常現在的一個 TD-LTE 基站有三個載扇。此次招標,華為單載扇報價為3.5萬元左右,比諾西的3.35萬元報價高,比愛立信、上海貝爾等六家廠商報價都低。中興的報價與華為大致相當。

在工程實施上,華為反應迅速,能夠在一夜之間搭建幾百個甚至幾千個基站。同時,華為將參與過海外TD-LTE 工程實施的人員調回國內,全面支持中國移動的TD-LTE建設。

“華為的競爭對手主要是愛立信、中興。 ”黃樂平分析, “愛立信的財力、技術足以與華為一較高下,但是在本土化、政府關係上不及華為;而與華為具有一樣本土化優勢、具有不分伯仲的政府關係的中興,正致力于恢複盈利,財力上拼不過華為。 ”“華為與各省分公司的關係非常密切,尤以四川、浙江、江蘇等南方省份為甚,一旦網絡出現問題,都由華為包攬解決,幾乎到了共享一套鑰匙的地步。 ”上述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稱。

基於這樣的客戶關係,在華為已經搭建 TD-SCDMA 或 GSM 網絡的省份,華為奪得新建 TD-LTE 份額的把握很大;剩下的,就是與中興、愛立信在它們的地盤上爭奪。

在4G 之戰中,華為確實握有一把可進可退的好牌,不過,這筆生意的決策者還是中國移動。如果中國移動採取平衡戰術,華為的這場4G“陽謀”也不見得奏效。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69

大摩做旗手、股價創新高,特斯拉巨額融資背後的陽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304

週三美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宣佈將發16億美元可轉債以加快美國和國際業務的發展,致力於「千兆工廠」的建設和Gen 3 系汽車的研發。其中2019年及2021年到期的可轉債各8.00億美元。此外其承銷商還將獲得2019年和2021年到期的、各1.20億美元額度、30天期限的認購期權,因此其潛在籌資總額或高達18.4億美元。

      此次籌資將建的超級電池工廠產能可達千兆瓦級,故創始人馬斯克將其稱為「千兆工廠」。該工廠預計耗資20至50億美元,佔地面積達500至1000公頃,可提供6500個就業崗位。完工後將擁有每年30兆瓦的產能,可提供年50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量。這意味著其不僅是世界最大的電池工廠,產能也直逼現有全球電池工廠總和。電池作為電動汽車中成本最高的部件之一,該工廠的建立或將大幅降低鋰離子電池電動車的生產成本。

      股價屢創新高之際,特斯拉拋出巨額融資方案。而這筆高達16億美元可轉債的承銷商正是其IPO承銷商之一的摩根士丹利。是機緣巧合,還是巧妙安排?讓我們跟隨Zerohedge撰稿人Tyler Durden的腳步,一探始末:

      早前受創始人馬斯克在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透露正與蘋果公司接觸以及宣佈將建超級電池工廠的消息刺激,公司股價躍躍欲上。

      接著是上週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和馬斯克的電話會議:

Jonas:  艾倫,最近公司股價表現很好。眼下有些很好的、高成長的投資機會,不光是汽車領域,非汽車和電池領域你也可以涉足。你覺得我們要不要趁此機會引進新資金以降低風險,或者投資那些領域?

Musk:主意很好,我贊成這一明智之舉。 下個星期我們可以仔細談一下,順便討論「千兆工廠」的計劃。現在電話談不方便,總之我覺得這是個好主意。

Jonas:好的。不過關於「千兆工廠」我還想問一下,融資是建電廠的先決條件麼?

Musk:  如果要在3年內實現的話,我覺得還是要先融資。

 

      隨後,Jonas發表研報,基於公司光明的前途,大膽而富有想像力地給予2013至2016年10倍,2016至2020年30倍,2020至2028年60倍的收入增長,並以此作為估值基礎,大幅上調特斯拉的目標價至320美元。研報發表後,公司股價應聲大漲。此時,公司可轉債計劃終於浮出水面。

      儘管摩根士丹利披露了未來3個月將向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數十家公司收取投資銀行服務費用的信息。但Durden認為如果包括CNBC在內的主流媒體只為大投行代言,那麼二級市場投資者們依然很難聽到像這位投資者一樣的聲音:

    「分析師總是慫恿小散去高位接貨,股東權益被大幅稀釋,股價最終走向崩潰。我映像中沒有一次增發之前,分析師不提高目標價的。」

      對於此類現象,《金融時報》的Dan McCrum表示了他的擔憂,「長此以往,1999年那樣的泡沫破裂或難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41

鐵礦石增產 「陽謀」

2014-08-11  NCW  
 

 

四大礦山淡季增產降價擠出中小礦商,中國是否會重回大礦山的價格壟斷局面?

◎ 財新記者 張伯玲 文zhangboling.blog.caixin.com 劉明是華東地區一家中型鋼廠的原材料採購負責人,他做鐵礦石採購已有十來個年頭,今年覺得鐵礦石採購有些意思了。

「現在採購鐵礦石不但保量供應,礦山會主動過來降價,這在以前很難想像。 」劉明稱。

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加速下跌。

普氏62% 鐵礦石指數已從年初的134.5 美元/噸下滑至7月7日的95.25美元/噸,年內累計下跌近30%。儘管如此,全球四大礦山(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和 FMG)並未減產,反而繼續提高產能。分析人士認為,四大礦山淡季增產降價的目的,是將高成本礦商擠出市場,以提高市場集中度。

中國是否會重新回到四大礦山的價格壟斷中?鋼鐵業人士普遍的看法是,鐵礦石價格走勢還是由供需決定——四大礦山將高成本礦山擠出中國市場後,鐵礦石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那麼價格上漲是必然的——但鐵礦石供不應求的局面很難出現,因為目前礦山的增產速度高於中國粗鋼產量的增速。

創紀錄的產量

近期四大礦山公佈的最新報告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希望提高低成本產量。

必 和 必 拓 首 席 執 行 官 麥 肯 齊(Andrew Mackenzie) 在2013-2014財年運營報告中稱: 「公司一直致力於提高生產率,令本財年各項業務的運營表現有了很大改善。我們希望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生產率大幅提升將繼續支持鐵礦石、銅及煤礦產量增加。 」必和必拓今年二季度鐵礦石產量為5664萬噸,同比增19%。截至今年6月30日的2013-2014財年產量達創紀錄的2.04億噸,超過最初的目標產量逾8%。

受益於黑德蘭港更換兩台裝船機帶來的生產率提升,必和必拓2014-2015財年西澳鐵礦石產量預計將進一步增長2000 萬噸至約2.45億噸。

必和必拓一位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前幾年,幾乎所有傳統和新興礦山都投入資金擴產,現在正是擴產產量正在逐步釋放的時候。

同樣是受益於生產率的提高,力拓二季度鐵礦石產量同比增11% 至7310萬噸。該公司2014年產量目標保持在2.95 億噸,較2013年增長11%。

力拓預計,隨著一些低成本礦山投產,到2015年鐵礦石年產能將達到3.3 億噸,到2017年進一步提升至3.6億噸。

2009年,FMG 推出了野心勃勃的擴產計劃——投資92億美元將產能提升至1.55億噸,如今該項目已完成。今年二季度,其鐵礦石產量同比增28% 至4380萬 噸。FMG 預 計,2014-2015財 年產量及發貨量在1.55億 -1.6億噸。

此前相對沉寂的巴西淡水河谷在此輪擴產中也不甘示弱。二季度該公司鐵礦石產量為7945萬噸,同比增12.6%。

該公司正積極提升卡拉加斯礦區產量,到2017年鐵礦石年產能有望達4.6億噸。

銷售策略示好

作為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市場,中國是四大礦山的必爭之地。以澳大利亞為例,佔全球鐵礦石出口量的大約五分之一的黑德蘭港口管理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發往中國的鐵礦石為1.78億噸,較去年同期增長近50%。

必和必拓、FMG 的鐵礦石均通過黑德蘭港運出鐵礦石,港口的80% 鐵礦石運往中國。

運往中國的鐵礦石增加,供需天平出現傾斜,礦山在結算價上也開始主動打折。河北一家中型民營鋼鐵企業鐵礦石貿易負責人以 FMG 為例, 「他們從年初4%、5% 的折扣,到現在已經是15% 的折扣,折算下來每噸便宜近10美元。這在 FMG史無前例。 」其他三大礦山對其低品位礦石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價格調整。淡水河谷在今年三季度為部分中國客戶提供每噸2.5 美元的折扣。力拓7月羅布河產品對於部分客戶在原有計價模式的基礎上按照粉減17美分 / 幹噸度、塊減18美分 / 幹噸度的折扣執行,折扣約為13%。

在鋼廠和貿易商看來,除了價格上的折扣,定價方式的靈活性也是礦山為留住客戶的一個重要改變。

現在國內鋼廠採購原料,一般是和礦山簽一個年度協議,保證量的供應,至於價格則多參照普氏鐵礦石指數,以均價的形式進行月度結算。靈活的定價方式讓購買方可以自己選擇是按照月度定價還是某個時間點的前後幾天定價。

「怎麼去定價,其實是我們和礦山之間一種討價還價的方式,我們就會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定價區間。 」上述河北鐵礦石貿易商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 舉例,6月按照某個礦山的折扣大概是89美元一噸, 「但我們判斷6月價格會一直處於下行,我們恰好選擇了6月13日前後五天的平均價格結算,最後算下來的價格是每噸84美元。 」力拓首席執行官山姆 · 威爾士曾在非公開場合表示,國際礦商正從價格的制定者變為價格的接受者。

提升中國市場集中度

在四大礦山折扣銷售策略下,一些中小礦山以及國內礦山不得不退出市場。

「四大礦山都在擴產降成本,即使礦價下跌再打折,依然有利潤;但卻對一些成本較高的小礦山及國內礦山來說 是災難。 」北京鋼聯資訊總監徐向春對財新記者說。

以四大礦山中成本較高的 FMG 為 例。二季度噸礦現金生產成本為34.03 美元,較上季度下降2%,整個2013/14 財年噸礦現金成本為33.84美元,同比下降23%。FMG 預計下一財年噸礦現 金成本將持續下降,在31-32美元左右。

折扣銷售和礦價下跌僅使大礦山的利潤出現下滑,比如已經公佈業績的淡水河谷二季度淨利潤環比降43.2% 至14.3億美元,但那些中小鐵礦石供應商卻不得不無奈退出中國市場。

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和2013年中國從澳、巴兩國進口的鐵礦石佔總進口的69%左右,今年上半年更增至74%。

根據公開報導,澳大利亞年產量170萬噸的 Cairn Hill 礦場已經關閉,因其採礦成本每噸104美元已經超過售價。澳大利亞礦山Kimberley Metals 原本對中國每月出口逾15萬噸,但因鐵礦石價格大跌,其Ridges礦減產25%。

多位鐵礦貿易商以及鋼廠鐵礦石採購人士預計,如果四大礦山持續擴產,價格繼續下行,四大礦山在中國銷售的佔比還將提高。

「還有一些國外中小礦山在虧損銷售。 」上海一家中型鐵礦石貿易商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透露,現在的情況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不同, 「那時候中小礦預期金融危機過後市場會恢復,所以主動暫時停產;但現在大家都預期到情況不會有太大改變,如果停產就最終失去市場,所以只要銷售價格在邊際成本線,就不會停產,寧願冒著虧損銷售。 」不僅國外中小礦山,四大礦山的擴產也擠壓了國內礦山的市場。聯合金屬分析師張佳賓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礦山企業盈利空間正逐漸縮水,部分中小民營礦企已出現停產。 「我們統計顯示,國產礦減產近15%。 」根據聯合金屬對中國204家礦山企業調研,數量口徑統計顯示,開工率在44.15%,而通過產量口徑統計,顯示開工率在87.62%。

四大礦山低價放量將國內礦山及非主流鐵礦石擠出市場,中國鐵礦石交易今後是否又將出現之前被大礦山壟斷的局面?多位鋼鐵業內人士表示,只要鐵礦石供應增長速度高於中國粗鋼增長速度,四大礦山想要壟斷市場很難實現。

「目前鋼鐵行業高速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還將逐步出現鋼鐵產量的負增長。 」寶鋼集團董事長、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徐樂江公開表示。根據中鋼協統計,上半年中國累計粗鋼產量4.12億噸,同比增長3%,而鐵礦石方面,今年四大國際礦山的增產目標在5%-15%之間。

徐向春認為,礦價年內不大可能突破100美元。只要政府對環保的力度不放鬆,鋼鐵產量和鐵礦石價格不會有太大波動。但礦業巨頭對於中國需求前景持樂觀態度。FMG 認為,由於中國重要的經濟數據表現強勁以及近幾個月來市場已不斷自我調整,鐵礦石價格已觸底。淡水河谷也預計,中國需求保持增長態勢,從長期而言,鐵礦石價格將回升到110美元/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66

美國空襲伊拉克的陽謀:全為石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923

石油, 伊拉克, 利比亞, 奧巴馬, 油價

上周美國總統奧巴馬授權空襲伊拉克,說這次幹預是人道主義行動,旨在幫助數千伊拉克平民和保護美方人員。他根本沒提起“石油”一詞,但美國這次幹預也難免讓人想到在打石油的主意,可能擔心伊拉克局勢影響全球石油供需。

華爾街見聞6月的文章提到過,全球關註伊拉克局勢,主要就是因為,伊拉克石油已探明儲量全球排名第五,是主要產油國,今年5月產油量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中僅次於沙特。

據奧巴馬所說,這次美國向伊拉克的少數民族雅茲迪族人(Yazidis)空投了援助物資,雅茲迪人因反政府激進組織“伊斯蘭國”發起戰爭而逃亡,同時美國還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埃爾比勒(Erbil)的東面發動空襲。

奧巴馬沒有提到,埃爾比勒是庫爾德地區首府,這個150萬人口的城市也是庫爾德石油業的管理中心。庫爾德族人此前聲稱,如果該地區脫離伊拉克獨立,將是儲量排名位居全球第九的石油大國。

奧巴馬沒有介紹但華爾街見聞上周提過,脫胎於恐怖組織基地組織、英文原名縮寫為ISIL的伊斯蘭國上周進犯埃爾比勒,迫使上萬名伊拉克基督教徒逃亡。上周五,布倫特原油因此回漲,突破每桶105美元。

假如伊斯蘭國奪下埃爾比勒,就會威脅伊拉克石油生產,進而妨礙國際市場得到伊拉克產油。這對全球經濟複蘇絕不是好消息。伊拉克石油的大買家歐洲國家還在為擺脫經濟衰退苦苦掙紮。摩根大通最近的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前景最大的擔憂也許就是歐元區。

目前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都開始疏散庫爾德地區的員工。但石油交易商預計,美國的軍事幹預可能制止油價上漲勢頭。

瑞士石油分析師Oliver Jakob上周五向路透表示,

美國的空襲是看空石油的因素,並非看漲因素。因為這一行動終於表明了打擊伊斯蘭國的態度,使(盛產石油的)伊拉克南部和庫爾德地區局勢更穩定。

美國新聞雜誌《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近日評論文章指出,奧巴馬這次決定空襲伊拉克,將軍事幹預描繪成純粹的人道主義行動,這與將近三年半以前美國在利比亞的做法如出一轍。

當時,奧巴馬就是將美國幹預稱為,對利比亞卡紮菲政權“暴政和人道主義危機將至”的回應。明明利比亞是2009年第十六大產油國,也是歐洲重要的石油供應國,奧巴馬同樣對石油只字不提。

上述文章認為,美國應該擔心全球石油供應。這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穩定都很重要。如果伊拉克巨大的石油財富落入伊斯蘭國那樣的恐怖組織之手,那無疑令人擔憂。

但如果奧巴馬擔心全球石油供應,他就應該直接挑明意圖,不要顯得置身事外,那樣一來,今後他就無法解釋在空投援助雅茲迪人以後為何還進一步幹預。

美國政府也應該拿出計劃,保證可以調派美國空軍打擊伊斯蘭國,真正消除對伊拉克產油的致命威脅。

2011年在利比亞,美國等西方國家成功地推翻了卡紮菲,但沒能化解利比亞的人道主義危機,也沒能保證利比亞石油穩定供應。

卡紮菲倒臺後,利比亞的產油量一落千丈。這一教訓意味著,在對待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的問題上,美國如今面臨很大挑戰。考慮到伊拉克的石油儲量比利比亞更豐富,這種挑戰甚至比當年在利比亞的挑戰更艱巨。

中東, 伊拉克, ISIL, 石油, 天然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00

原油戰爭:油價下跌是陰謀還是陽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47

原油價格在過去數月持續下跌的趨勢並未停止,隔夜油價再次跌破80美元關口。隨著美國頁巖油技術的突飛猛進,生產成本對於美國而言已大幅降低。OPEC對於原油定價的話語權可能已經落在美國手中。

根據美國調查公司“信息服務社”(HIS)的數據顯示,北美頁巖油去年的成本價在70美元/桶,今年已經大幅降低至57美元/桶。這意味著當前價格下,美國的原油公司依然有利可圖。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其他一些傳統石油輸出國對於高油價的依賴,從下圖可以看到,大多數OPEC國家在80美元/桶的情況下無法保持財政平衡。

ada394

另據EOG Resources的實際數據顯示,該公司的油井開鉆從2011年的6.9美元/桶改善至5美元/桶。作為最早轉戰頁巖油的公司之一,EOG的現金利潤一直在穩步走高。

ada392

全球各地區原油開采成本的差異同樣讓美國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中東和俄羅斯的近岸石油外,美國中部和南部29-35美元/桶的邊際成本鮮有對手。

diqu

高盛分析報告認為:

美國頁巖油將取代OPEC成為真正的油價市場價格“調節者”。以沙特為首的OPEC目前無法采取減產措施以提振油價,因為美國方面的產能已經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全球經濟放緩所帶來的需求減弱十分明顯。

目前美國頁巖油閑置產能(30天內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達到的產量)為500萬桶/日,遠超沙特150萬桶/日的產能。如果沙特減產,那麽其結果只是美國進一步擴大產能。價格將維持不變,沙特的利潤和市場則將進一步萎縮。

Again Capital分析師John Kilduff表示,“原油世界定價權的轉移其實在早已經出現,而轉折點則是美國大幅減少從西非國家的石油進口。”

《原油101》作者、Money.net的CEO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油價可能會跌破70美元/桶。如果美國產能保持旺盛而OPEC維持供給的話,油價則將維持在低位。而一旦OPEC選擇減產,那麽就意味著美國定價石油成為既成事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