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整體的適應力 王維基

1 : GS(14)@2013-01-30 00:58:31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7%89%E5%8A%9B/72660
1970年代,教授John Endler找來一些孔雀魚做實驗。這種魚很特別,當牠身處瀑布的底部時,身體會呈現淡灰色;游至上游的時候,則會變為鮮艷的顏色。在瀑布底部時,為了逃避其他魚類的追食,身體的顏色就會變得非常淡;到達上游時,身體則會變得非常奪目來吸引異性。
教授於是安排了十個大魚池,設定了不同的環境。一些安置了與孔雀魚顏色相若的石頭,一些就飼養了會捕食牠們的大魚。14個月後,魚兒繁殖到第十代,整個孔雀魚的生態都開始改變。在養有大魚的魚池內,只有那些懂得變淡顏色來保護自己的孔雀魚,才能生存及繁殖,而飼養在石塊魚池裏的孔雀魚,則繼續艷麗。沒有任何一條孔雀魚擔當領導者的角色,教導大家如何適應新環境,只看着同伴被捕食才慢慢改變身體作適應。
一個能力卓越的人,不一定要靠適應力就能成功;但一個群體,整體必須有很強的適應力,因為團隊裏的人並不是全都能力超然。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14

【《蘋果》專訪】廣東話遭打壓感無奈馬友友:喜歡港人適應力強

1 : GS(14)@2016-10-21 05:28:12

絲綢之路除商業價值,對大提琴家馬友友來講有另一番意義,早在1998年他發起「絲路計劃」,集結途經絲路的各地音樂家組成合奏團,融合各地不同音樂風格。在計劃進行十五年後,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伴唱人生:聚光燈外20呎》的導演Morgan Neville跟監製Caitrin Rogers支持,將整個演出過程拍成《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 The Music of Strangers:Yo-Yo Ma and the Silk Road Ensemble》紀錄片。



■馬友友對近年廣東話被有意無意滅聲,也感到有點無奈。

■吳彤是內地演奏笙音樂家,與馬友友有相同理念。

■《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紀錄片集結途經絲路的各地音樂家組成合奏團。互聯網圖片

要循序漸進

早前馬友友在香港接受本報專訪,他曾表示最欣賞導演王家衛的電影,而他看電影正正是醇舊老香港的發酵,廣東話亦是構成老香港的元素,對於近年廣東話被有意無意滅聲,他帶點無奈說:「我並非居住於香港,我認為重要是所有人都要抱有尊重,有一點我很喜歡香港人,你們是全世界最靈活、適應能力最強。」講到拍《馬》片計劃進行了十五年的感想,馬友友說:「這是一個關於學習、發現和創造新音樂的計劃,大家來自不同地方,為了演出要一起生活和合作,我們必須要有開放的態度、信任和分享,這樣才會令你有空間創造更多。」他感到整件事情最美妙的地方,是各音樂家的成品有人和應,而內地演奏笙的音樂家吳彤,與馬友友有相同理念。當中談到片中不少樂手都面對傳統跟現代化的兩難題,馬友友說:「有些人想探索,有些人只想保留傳統,我認為生命在於進化、改變,最重要是循序漸進,傳統熟悉的事物或許最終會有少許改變,而事實上世界沒有不變的東西。」撰文:曹家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21/198071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