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牵手思科 腾讯再战企业市场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8/yMMDAwMDE4MjUyMw.html


6月17日上海,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与思科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通过技术创新、成立联 合团队和联合推广等方式打造以统一通信为基础的一站式企业互动平台。

“腾讯拥有海量用户和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平 台的同时,也在企业服务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创新。”马化腾表示。

事实上,进入企业级市场,腾讯并非首次。早在2001年,腾讯就开始推出 企业应用产品,用于企业内部沟通的腾讯通(RTX)已经在部分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应用。

但相比较在个人即时通讯市场的一枝独秀,腾 讯在企业级市场的拓展则稍显缓慢。“大约在2004年前后,腾讯内部一度对腾讯通团队进行了调整。开始弱化企业级市场的拓展。”原腾讯通团队的一位人士告 诉记者。

“腾讯的优势在于服务单个用户体验,但对于企业级所需求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并不擅长。”腾讯一内部人士分析。

“腾讯 目前在绝大部分营收业务,均依附于QQ个人用户。但随着个人即时通讯用户数饱和,腾讯不可避免地将遇到增长瓶颈。”易观国际CEO于扬分析,如何从低端的 年轻个人用户,向高端商务的企业级用户拓展,成为腾讯转型关键。

“此次牵手思科,是腾讯向高端企业级市场转型的延伸。”于扬分析,而选择与 思科合作,将弥补腾讯在企业级市场拓展的短板。

据悉,此次合作思科和腾讯将联合开发基于统一通信的相关产品。与此同时,双方也将共同搭建渠 道、培育市场将为中国市场提供基于统一通信平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此外,腾讯和思科还将合作研发。双方将讨论建立联合实验室,协助腾讯共同 探索应对海量用户的数据存储需求。

“腾讯的企业级IM产品,有望借助思科的渠道进行打包销售。”于扬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49

大到跑輸人!購併狂思科急減肥

2011-8-1  TCW




中國古諺所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套用在全球最大網路設備公司思科(Cisco System)近兩年來的決策與發展,只能說是走過頭了。

七月十八日,思科宣布全球將裁員六千五百人,以期達成一年內省下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九十億元)營運成本的目標;此外,思科還同意將位於墨西哥的機上盒製造廠,連同五千名員工一起賣給台灣的代工龍頭鴻海。

連砍帶賣,思科共削減一萬一千五百個職位,近總數一六%。這是思科成立二十七年來第二次大裁員,而且數量還超過二○○一年網路泡沫破裂時的八千人。

別的不說,光是這點就透露出情勢有些緊張。

病因一:擴張成癮大吃陌生的非本業公司

產業觀察家與華爾街分析師不約而同將問題歸咎於「大」病:忙著擴張規模,購併了一堆與本業相差甚遠的公司,終至累積出肥滋滋的中階管理層「脂肪」,連執行 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都坦承:「決策過程緩慢,有些錯誤的決策和缺乏擔當的問題,我們都感到吃驚。」

思科的確應該吃驚,因為購併一向是它坐穩市場第一把交椅的利器,如今卻成了沉重的負擔。

自從一九九三年買下第一家公司開始,就沒停止過收購能掌握未來科技的新創公司。根據道瓊創投(Dow Jones VentureSource)去年底統計,過去十年間,思科收購了四十八家新創公司,比第二名的IBM多出三分之一,堪稱「矽谷購併王」。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的專欄作家傑菲(S. Jaffe)以前曾推崇,思科專注創新技術的購併策略能帶來良性循環。他分析,這是思科股價受到投資人追捧的主因,而且這些被暱稱為「思科貨幣」 (Cisco dollars)的充沛資金,又能用來支持它繼續擴張的基礎。

思科展開購併之旅的十八年間,拿下網路時代幾張重要門票:進入交換機市場,兩年內從第一代競爭對手3Com手中搶下冠軍寶座;購併專攻企業網路的公司,確立企業資訊傳輸的領先地位等。

然而,擴張一旦成癮,可能就免不了過量,導致思科今日活生生演出一齣「暴飲暴食之後,發現消化不了,才又趕緊催吐」的老戲碼。在所有分析師質疑的購併案中,大受抨擊的一環是它放手一闖消費性電子市場的決定。

二○○三年,思科收購連系(Linksys),切入家用網路市場與零售通路。

分析師隨即察覺,思科有意開發全然陌生的終端個人產品市場,便發出警語:「這是個距離太遠的跳板。」

不過思科仍陸續買下奇思科技(Kiss Technology A/S)、科學亞特蘭大(Scientific Atlanta,即日前所賣廠房),以及為了推動消費影音上網業務,斥資近六億美元,搶下在美國大受歡迎的Flip Video生產商。

病因二:放縱集體領導反應太慢,客戶被搶走

二○○九年更是關鍵點。思科聲稱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接近飽和,為了保有兩位數成長,它必須將觸角伸向與核心業務鄰接的三十個市場,並打破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大權下放給跨部門運作的發展理事會(development council)。

錢伯斯本人強烈支持這種做法,數次對外表示,七○%的創新決策來自集體領導,一年促成跨部門計畫多達二十二件,是垂直領導的十倍之多。不過,根據《華爾街 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光是二○○九年就有多達五十九個發展理事會,拖累決策速度。

一個現實的例子是,原是客戶卻變敵人的惠普(HP)在二○○九年收購3Com,很快就推出免費升級和支援服務的方案,但採取共識決的策略卻讓思科拖了一年才跟上來,一批高階市場客戶等不及,已琵琶別抱。

另一個集體領導難辭其咎的弊病是,儘管不能獲利的業務占據大量資源,但這些發展理事會卻有志一同的「為員工謀福利」。網路設備分析師諾蘭(Jayson Noland)舉例,在同一地區,思科比中國的競爭對手華為,同等資歷的工程師年薪多兩倍。

龐大的組織、高昂的人事費用、速度落後的關鍵決策,思科就像一個消化不良的巨人,抱著吃太撐的肚子與對手競跑。根據市調公司愛迪西(IDC)表示,思科不 僅已連續四季獲利不如市場預期,核心產品路由器市占率四年內從六六%降至五五%,其他網路設備也被對手搶走一成以上。

藥方:大裁員一五%指向高階主管

向來懂得「傾聽市場意見」的錢伯斯,終於痛下改革重藥,定下整個裁員計畫中,一五%「分給」副總裁以上的高階職位,儘管得因此償付十三億美元的人事費用,多數分析師給予肯定。

投資銀行太平洋王冠(Pacific Crest)的分析師布蘭斯林(Brent Bracelin)在報告中指出:「思科賣廠、裁員雖不是長期解決方案,但重組後將更加切合競爭加劇的現實環境。」

言下之意,思科意識到肥胖百害無一益,抽脂瘦身雖能馬上消腫,但恢復體能後能夠持之以恆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1

思科A&D戰略無法雪中送炭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01/t20130123_401348.htm
思科賴以稱雄的購發(A&D)戰略存在本質缺陷,導致其核心創新能力萎縮。如今,思科要改變頹勢,就必須採取激進式或顛覆性創新,借鑑IBM模式,將自身由硬變軟。

  

  尹一丁/文 

 

  創立於1984年的高科技企業思科(Cisco)的發展壯大,是一個典型的硅谷成功故事。當時,不同計算機網絡之間無法直接交流。任職於斯坦福大學不同部門的一對IT情侶伯賽克(Bosack)和雷納爾(Lerner)因無法互送電郵情書而苦惱,就設計出了第一代路由器,將不同電腦網絡連接起來,思科由此誕生。16年後,這個當年的夫妻店,市值曾一度突破5000億美元,居全球榜首。雖然其後市值大幅縮水,但今天的思科年收入仍高達460億美元,員工66000多人,是高科技行業裡舉足輕重的領軍企業。


  獨特的購發戰略曾鍛造輝煌

 

  思科是誕生於高科技黃金時代的幸運兒。當時的IT行業對路由器的需求極其迫切,而1987年美國政府將互聯網向全球開放的舉措,更將簡單的路由器市場迅速轉變成為一個潛力巨大的計算機網絡行業。思科生逢良時,為把握此新興產業崛起的良機,其前任總裁摩格里茲(Morgridge)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決定採用購發(Acquisition & Development,簡稱A&D)策略,而非傳統的內部研發(R&D)來實現增長。這種方法可以很快形成完整的產品線,佔據產業的各個制高點。從此,A&D就成為思科獨特的核心戰略。

 

  其實和研發相比,收購具有更高風險,在高科技產業尤其如此。為使此戰略有效,思科制定和完善了其收購的理念和步驟。首先,思科不但重視被收購的技術和產品,更重視被收購的團隊。所以,它收購的核心考量就是如何確保人才不流失。在此原則指導下,思科的收購作風友善平等—在收購時,精心設計出儘量滿足被收購公司整體利益的方案;收購完成後,又以完善的方法和流程將新人迅速吸收整合,即刻發揮作用。

 

  具體來講,思科的購發戰略遵循四個步驟:審核、洽談、評估和整合。在審核階段,思科嚴格遵循預先設定的標準,不只看產品的市場潛力,更看兩個企業是否在戰略目標和文化上相容,從而決定此次收購是否能給思科所有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員工、用戶、商業夥伴等帶來長遠利益。在洽談階段,思科從不以大壓小,充分考慮被收購方的整體利益,並使諸多相關部門,如財務、人力資源、技術、法律等介入洽談,為全方位整合新企業做好充分準備。

 

  評估階段通常和洽談階段同時進行。跨部門收購團隊一般花費兩週封閉作業,再從部門角度深入重審收購目標,確保各項分析完整而嚴謹。收購後,思科遵循先整合人員後整合產品的原則,很快宣佈新員工的職責,使新人迅速到位開始工作。有時還會讓新團隊和高管一起工作幾個星期,增強彼此間的瞭解和信任。同時,思科給這些被購企業的高管提供優厚條件和成長機會。

 

  思科購發戰略的獨到之處是重技術,更重人才;看現在,更看長遠;關注局部(如技術),但更關注全局(企業整體利益相關者)。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思科成就斐然,如收購Crescendo而成功進入交換機市場等。而一系列成功收購幫助思科一步步成為行業領袖。而其獨特的購發模式不但獲得同行的讚賞,還成為各大商學院競相宣講的案例。

 

  靈活商業模式引領潮流

 

  思科不但採取獨特的購發戰略,還一直是高科技行業裡商業模式創新的先驅,也是製造外包的最早實施者之一。早在1992年,思科就決定專注於戰略、設計、營銷和用戶服務,將80%的製造業務外包。此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讓其在技術選擇上保持高度靈活性。而保證此外包戰略有效實施的關鍵是思科對企業網的有效使用。

 

  1993年,思科就已率先建立了第一個具有基本交易、用戶支持和交流功能的企業網。1996年推出的「思科在線」(Cisco Connection Online),功能更加完善,允許用戶設計、購買並獲得技術支持,真正做到一步到位。此企業網不但顯著降低了思科的成本,還通過製造在線,將外包製造商緊密地整合到思科的產業鏈中。思科將整個製造過程和運輸過程自動化,外包商直接從用戶獲得訂單,如同思科自身的一部分。此網幫助思科降低了高達50%的庫存量,並把交貨時間縮短一倍。另外,思科也是首家建立功能完善內部網的企業。1994年推出後,顯著提高了思科內部的交流和合作效率。

 

  稱雄多年已現頹勢

 

  過去10多年來,雖然思科在行業內一直雄踞領袖地位,但其股價一直在15-30美元/股之間徘徊。而IBM、蘋果、谷歌和亞馬遜等企業的股價卻走勢強勁。而且,一向以溫和、平等企業文化著稱的思科,從2011年至今已解僱1萬多人,佔員工總數的14%。

 

  思科表現不佳有若干原因。從外部來看,它的核心市場,即路由器和交換機已經飽和。儘管思科的運營利潤仍高達22%,但銷售增長率很低。而且,在其核心業務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高端產品有阿爾卡特-朗訊、朱尼波(Juniper Networks)和惠普,中下端有華為和中興等,從兩頭擠壓思科的市場空間,讓其應對乏力。

 

  但更深層的原因卻來源於思科內部—成立至今,思科一共收購了130餘家企業,但其賴以稱雄的購發戰略已走到盡頭。首先,這個戰略不再具有可持續性。當初思科股價高揚時,收購主要用股票支付收購對價。但從2000年到現在,思科股價低迷,而目標公司的要價卻越來越高,即使思科現金量再充沛,也難以為繼。

 

  其次,思科早期只收購小企業,收購價格低,也容易消化吸收。但在增長壓力下,思科開始收購中型企業,造成了諸多收購的整合失敗。其實,思科的很多收購案例都是敗筆,直接造成了今天的思科增長乏力。更重要的是,因為過度依賴收購,嚴重影響了思科的創新能力。儘管思科近年的研發投入每年高達50億美元,卻沒有取得顯著成果。思科需要能夠帶來高速增長的顛覆性創新,但這種創新不是非差異性產品,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到,它來源於企業內部創新能力的長期積累。

 

  這樣看來,籠罩著亮眼光暈的購發戰略存在本質缺陷。當一個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時,一個企業可採用此戰略彌補自身研發能力的不足,迅速佔領市場。但長期依賴於此,只會導致核心創新能力萎縮,形成這種外強中乾的局面。因此,購發戰略可有效填補產品鏈的不足,但無法幫助企業形成核心技術能力。換句話說,它只能錦上添花,而無法雪中送炭。

 

  在思科幾乎將研發完全外包的情況下,其競爭對手華為多年來卻紮紮實實地研發,並取得驕人成績。過去幾年,華為持續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產生者,總數高達5萬件。而在華為14萬員工中,研發人員比例高達44%。這就是思科無法有效應對華為挑戰的真正原因。

 

  長期遵循購發戰略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喪失了業務的核心。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換機仍佔其總收入的50%,是它安身立命之本。但它在過量收購中不但偏離核心業務,同時也失去了在此市場的優勢地位,讓華為、阿爾卡特和朱尼波一路高歌猛進。當然,思科也進入中年,規模太大,具有一切中年大公司的問題,如官僚主義等,這也使得增長變得更加困難。



  振興戰略未有建樹

 

  為使思科重振雄風,總裁錢伯斯採取了兩項重大舉措。

 

  其一,近兩年開始大規模擴張,進入虛擬醫療服務、服務器、智能電網、云計算、網絡安全、太空路由器等超過30個新業務領域。錢伯斯希望半數能夠成功,在未來5-10年為思科提供25%的總收入。

 

  但市場對這種極度擴張戰略並不看好,因為它不但沒有重塑思科的核心業務優勢,而且把戰線拉得太長,進一步喪失戰略重點。其實,在沒有核心研發能力基礎上的擴張都具有盲目性。擴張一定要基於對核心技術能力的延伸。曾經迷茫的錢伯斯已認識到這點,中止了這種過度擴張。

 

  其二,對思科現有組織結構進行深度變革。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後,思科已變革過一次,將易造成資源浪費的事業部結構(電訊商部、大企業部和中小企業部)轉變為更有效率的功能部門結構(工程部、製造部和市場部等)。但其缺陷是企業對成本過度敏感,從而忽視了用戶的不同需要,並因為跨部門合作的障礙造成對市場反應過慢。

 

  為解決此問題,思科建立了龐大的委員會系統,組建由750位來自各部門管理人員構成的50個議事會和董事會。議事會負責百億美元的市場,而董事會負責10億美元市場。委員會目標明確,決策過程透明,但由於它高強度的工作量和排斥特立獨行的成員,導致高達20%的高管離職。其實這些個性鮮明的人員往往就是企業創新的原動力。毫無疑問,這種機構改革進一步損傷了思科的創新能力,終於在2011年被中止。

 

  復興之路在何方

 

  思科一直都在尋找快速增長的空間,雖在服務器和安全軟件上有所建樹,但在其他諸多領域均無成效。2012年,思科有上揚趨勢,似乎巨人再次崛起。其實不然,這是錢伯斯大力控制成本,並對競爭對手採取更加針鋒相對的手段而帶來的短期效益,就如同陷入困境的惠普當年在前任總裁赫德嚴格的成本控制下而顯現出的短暫繁榮一樣。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持續成長只有一條路,就是持續創新,靠成本控制和解僱員工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思科的核心問題就是自身創新能力不足。激進式或顛覆性創新才能帶來新的增長動力,而這兩者都無法在市場上購買。所以,思科復興的第一步就是盡快建立強大的內部創新能力。

 

  其二,重新找到戰略重點,回歸核心業務。思科多年的收購勝少負多,而且戰線過長。思科需要大刀闊斧砍掉非核心業務,並依靠核心技能不斷找到新的增長空間,而非亂拳出擊。傳統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雖已飽和,通信的網絡化和云計算卻是未來趨勢,這些都將給新型路由器和交換機帶來巨大增長空間。思科要繼續強化自身在這個核心業務領域的優勢,大力推動包含其高端服務器的綜合計算系統,開發超高速交換機,力爭成為云計算基本框架的提供者。

 

  其三,網絡行業正在軟化,逐漸消除對某些昂貴硬件的需求。思科應抓住機會,大力開拓云端軟件和服務新領域。其實,思科從來都是一個軟件企業,提供主流的網絡操作系統。思科還應加強針對特定行業網絡系統的開發,將網絡硬軟件整合為特定行業服務,可考慮通過收購進入高端IT諮詢服務。

 

  簡而言之,思科復興之路應借鑑IBM模式,抓住云計算技術革命的契機,將自身由硬變軟。即牢牢把握云計算高端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開拓相應的軟件和服務業務,並放棄中低端市場。事實上,華為換帥後如果依然保持強大的產品優勢,遲早會逼迫思科簽城下之盟。因此,IBM式的戰略轉型是思科的最佳選擇。當然,思科的復興也需要一個新的統帥。執掌思科16年的錢伯斯已老。思科的下一步突破需要新思維、新商業模式和壯士斷腕的魄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86

爭戰企業網:華為和思科的那些事兒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07.html

去年,華為在海外做了一次品牌調研,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雖然華為一直被排斥在美國市場之外,但華為在美國的知名度,明顯比西歐高很多。

當時時任華為企業業務BG營銷部總裁何達炳開玩笑說:「這是因為思科CEO錢伯斯在美國給華為做了很好的宣傳。」

錢伯斯對華為很警惕,每每被問及競爭對手,錢伯斯一定提到華為,卻不承想這一舉動給華為帶來了品牌效應。

自從華為企業BG成立,華為開始向企業業務領域轉身,思科與華為的對峙,火藥味又開始濃了起來。

為何說「又」呢?大概所有科技行業的人都知道十年前那場最為著名的「思科與華為的訴訟官司」吧。這件事,也間接導致了華為一直徘徊在美國市場門外,做了所有努力就是進不了美國市場。

任正非一氣之下,轉而曲線救國,與英國交好、互動,甚至都開始接受新西蘭記者採訪了,試圖圍魏救趙,最終讓美國人求著華為進入美國市場。

當然,任正非的目標能不能達到還不好說,但現在,在企業網市場上,華為與思科的又一次戰爭已經打響。

在企業網市場,華為必須要面對老對手思科。思科也不是吃素的,人家是路由器的發明者,是網絡核心節點的代名詞,是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供應商,那可是網絡大咖(大咖是任正非愛用的詞,年近七旬的任正非,在用詞上很年輕嘛)。

華為交鋒思科

去年5月6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Interop 2012上,華為的展台就矗立在思科的對面,打起了擂台。「思科很多人跑來華為展台看這個產品。」據說是華為展出的Cloud Engine 12800核心交換機產品線更把思科這個對手震撼了。

12800核心交換機可以支持128個8端口100GE傳輸,而思科的同類產品僅支持2端口100GE傳輸。

儘管連思科這個對手都不太相信華為能做出這樣的產品,但華為就是拿來了。而且率先在北美亮相,直奔思科的後院而去。

用華為企業業務BG CEO徐文偉的話說,Cloud Engine 12800的交換容量三倍於業界水平,「至少領先行業1年」。

因為企業交換機歷來是思科排兵佈陣的重點領域,華為所謂的「領先一年」還是驚著了思科。

不久之後在印度班加羅爾,思科公司全球化總裁Anil Menon在一次採訪中,終於按捺不住,直接說道:「華為的一些弱點是非常嚴重的。同時,我們要讓它顯現出來,不只是在這裡,而是在全球範圍內。我們將在解決方案和創新方面打敗華為。」

Anil Menon稱,思科的作戰計劃涉及解決方案,而這正是華為的薄弱環節,尤其是在企業市場方面,但同時卻是思科的強項。

以思科的量級,在印度面對全球眾多媒體,直接提及華為,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思科經常替華為做宣傳」。

對於思科高管的言論,一位華為公司的新聞發言人對此評論:表示遺憾,並稱華為一直「對思科非常尊重」。

華為目前也走國際范兒,在國外,都是由華為的新聞發言人出面講話,而且華為的國際新聞發言人通常都是老外,言語之間都特別的外交辭令,很符合國際標準。

當時就有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Naresh Singh直接就此點評:儘管思科一直是市場的領導者,但諸如Juniper網絡、惠普和華為這樣的競爭對手,已經在不斷地蠶食其市場份額。

企業網市場之爭

當下早已經是一個海量信息的時代,整個產業界都在關注ICT融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的大規模推進。

事實上,中國的ICT市場未來空間巨大,據預測,在未來幾年內,全球企業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4000億美元。與此相對應的是,消費者業務2700億美元,運營商業務1500億美元。

在驅動華為未來增長的「三駕馬車」中,企業業務是華為非常看重的一個領域,也是2012年華為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營銷收入達到115.3億元。

這一市場不僅華為、思科在競爭,中興也不甘落後。中興的政企網部門,就是直奔這一市場而去。華為在對陣思科之外,還要面臨中興的挑戰。

對此,華為的徐文偉倒是挺淡然,他認為,華為在企業業務上想要獲得成功的關鍵有兩點:一是以創新推出極具競爭力和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成立企業BG重要目的就是圍繞客戶需求,拉升研發、銷售到服務平台。」二是迅速進行渠道拓展,依靠合作夥伴的力量,並實現共贏。

所謂做出差異化,在華為看來,仍押注在新的、領先的產品。8月8日,華為發佈全球首個以業務和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敏捷網絡架構及全球首款敏捷交換機S12700。

企業網產品競爭挺有趣,無論是思科還是挑戰者Juniper,抑或是華為,都在產品編號上大做文章。越大的標號,意味著我這產品越牛逼、越高端。這就是企業網產品競爭的節奏嗎?

這次華為的S12700主打云計算、BYOD移動辦公、SDN(軟件定義網絡)、物聯網、多業務以及大數據等新應用。比如,可以把網絡功能和業務能力定義從硬件化轉向軟件化,從而縮短企業業務需求響應時間和部署週期。

以業務和用戶體驗為中心重新定義網絡,基於大數據分析進行全網安全協同,這些交換機的新功能其實也是順應云計算、大數據、移動化和社交網絡的需要。

就拿昨天最熱的易信來說吧,大家都開始玩易信,但在易信上發照片的速度的確很慢。社交時代,無數人秀自拍,就這一個簡單的事,都會導致應用慢幾拍。搞得丁磊昨天晚上連連說:盡快擴容。

移動時代,需要所有企業都快速響應用戶需要,否則手機用戶拋棄你是分分鐘的事。

雖然舉易信的例子有點玩笑的意思,但如何讓網絡更快捷有效,想必是所有業務提供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華為、思科,他們都知道企業市場必須要加強,因為這個市場很大。

在1999年的第一波互聯網波潮之際,淘金的不如賣鐵鍬的,那個時候,基礎設施提供者思科達到了全球市值第一。

科技行業,有其必然的技術趨動的發展軌跡,時勢造英雄爾。當下,云計算、大數據時代來臨,誰又能順勢而起?

面對企業網這個大市場,大家都在搶。在這一波的技術浪潮下,別的不好說,但思科的衰落有目共睹。你認為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12

黑莓與思科、谷歌和SAP等公司洽談收購--路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80

路透援引多位消息人士的話稱,陷入困境的黑莓正與思科、谷歌和SAP等公司洽談整體或部分出售事宜。

路透稱黑莓欲將此作為數週前與大股東Fairfax領銜的財團所達成的47億美元私有化協議的備選方案,此前的方案由於融資問題而遭遇質疑。

據悉黑莓已經在幾週前要求潛在投資者給出初步意向,這些投資者還包括英特爾、LG和三星。

路透認為吸引買家的是黑莓的安全服務器網絡和知識產權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4

棱鏡門曝光衝擊業績,思科股價暴跌11%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698

思科下調收入預期引發股價暴跌。美國NSA棱鏡監控計劃曝光造成的負面影響,再加上在關鍵的新興市場業績下滑,讓市場擔心這家美國最大網絡設備商未來的盈利能力。

週三,思科預期當季度營收將下滑8%至10%,中國等新興市場需求疲軟是營收下滑重要原因。這導致至少17家券商下調了對其價格目標,下調幅度從6-20美元不等。另外還有2家下調對其股票買賣評級。

財報後思科股價在週三盤後交易下跌超過10%,週四其股價又下跌了11%。

思科CEO John Chambers稱,中國等新興市場需求疲軟是營收下滑的原因之一。這些國家的企業在購買思科產品時更加舉棋不定,主要是受到了美國政府「棱鏡」監控項目的影響。

更讓市場憂慮的是思科在新興市場的全面滑坡。Chambers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稱,在5個最大的新興市場銷售總體下滑了21%,其中巴西下滑25%,墨西哥下滑18%,印度下滑18%,中國下滑18%,俄羅斯下滑30%。

Chambers承認,美國政府的監控行為在中國產生了惡劣影響,那裡的企業在購買思科產品時變得更加遲疑。

高盛把思科從其「最優先購買列表」中剔除,理由是對該公司的「短期增長趨勢信心下降」。高盛把對思科股價目標價格從30美元,下調至25美元。

美銀美林分析師稱,這是除去金融危機高峰期2009年1月份之後,13年來思科收入最大一次下降。

思科的產品被譽為是網絡交互設備中的「凱迪拉克」:在提供高性能的同時,也要賣高價。這不完全符合關注成本的新興國家市場的需求。新興國家希望以略低的價格,買到並次頂尖的硬件產品。現在他們可以從Juniper、惠普,或者華為這樣的思科競爭者處滿足需求。

Chambers本人承認,在目前這個重要的產品轉型期,思科的路由器和轉換器競爭力疲軟,這將使公司失去新興國家的部分市場佔有率。

金融服務公司Cantor Fitzgerald分析師Brian White認為:

「思科正在新興市場哭泣。這是否意味著大環境經濟將下滑? 還是由於棱鏡門事件嚴重衝擊美國IT設備商?或者只是思科本身的業績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107

中國席卷“去思科風”

2013-11-25  NCW  
 

 

“棱鏡門”後,中國政府雖未明文禁止採購思科設備,但推動本土化的態度明確。思科中國在政企市場領域的份額正被本土廠商分食◎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美國時間11月14日,是思科公司(NASDAQ :CSCO) 的一個“ 黑色星期四”。當日思科股價大跌11%,迄今仍萎靡不振。

原因在於11月13日,思科發佈了業績下滑超出預期的2014財年一季度報告:淨營收121億美元,同比增長1.8%,低於市場預期的3%-4% ;淨利潤20億美元,同比下滑4.6%。

思科CEO 約翰· 錢伯斯(John Chambers)指出,中國等新興市場的需求疲軟是業績不佳的原因之一。他承認:“ 美國政府的監控行為在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導致中國企業在購買思科產品時變得更加遲疑。”“棱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2013年6月,前美國中情局(CIA)僱員愛德華· 斯諾登(Edward Snowden)對媒體披露,棱鏡計劃秘密地要求各大電信公司、網站上交用戶的個人私密信息。特別是斯諾登在香港對外透露,美國情報部門監控中國的數據傳輸使用了思科的路由器,這頓時將思科推入焦點,備受“ 安全問題”的質疑。

受此影響,2013財年四季度、2014 財年一季度,思科亞太區淨營收環比分別下降了3900萬美元、8300萬美元,中國區營收則在亞太區整體低速增長的情況下,下降了5%-6%,2014財年一季度中國市場訂單量同比下降18%。另據英國路透社報道,思科公司警告稱,由於美國政府在中國、巴西、墨西哥和印度等國的監聽活動,預計思科第二財季營收或下降8%-10%,並且這一勢頭有可能持續至2014年年中。

多名接近思科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曾被思科視為主戰場的政企網市場(與公共通信市場相對應,指為政府、企業等核心客戶提供綜合網絡解決方案),現在許多客戶已對新增設備採購持“ 只要能使用國產設備的儘量用國產”的原則。那些以前和思科不在一個競爭級別的中國同行們,“ 逆襲戰”正在乘勢展開。

“ 棱鏡門”發生後的近半年內,思科對外界的質疑很少回應,只聽到錢伯斯坐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總部辦公室里一再聲稱“思科是無辜的”。

電信、金融、教育、公共事業等思科的傳統優勢領域,在中國這一輪“ 本土化”浪潮中已四面楚歌。這家網絡設備巨人,將如何度過這場由“ 安全問題”引起的市場危機?

“去思科化”

在中國的運營商骨幹網中,超過70% 的路由器由思科提供。但接近思科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近期,上海聯通、廣東移動以及思科最忠實的老客戶中國電信,已紛紛開始替換思科的設備。

今年7月, 中國電信公佈“2013 年IP 類集采項目” 結果, 星網銳捷(002396.SZ)下屬子公司星網銳捷網絡有限公司(下稱銳捷網絡),獲得廣東、福建、山西等19個省份的路由器與交換機產品訂單。

于核心路由器市場占據傳統優勢的思科,在這次集采中徹底出局。銳捷網絡品牌總監何成梅對財新記者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安全因素的影響,但我們的技術也符合客戶的標準。”10月,中國電信揭曉了IP RAN 設備的採購結果,中興、華為、上海貝爾、烽火通信、新郵通、普天國脈等六家本土廠商中標,思科在此間亦不見蹤影。

不過,在後來的中國電信骨幹網十五期集采項目中,思科扳回一城,奪得60% 市場份額,總金額超6億元。

“考慮既有設備銜接等因素,思科的整體份額居多,但思科在新建部分的份額已減少到了30%。”上述接近思科的人士分析稱。

思科占據絕對優勢的金融市場也出現危機。據Forrester 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王平透露,不少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在設備採購中優選本土廠商,因為它們擔心,使用思科的設備未來可能帶來監 管風險。但一位思科內部員工辯稱:“ 並沒有感受到金融市場太大的反應,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思科仍占主導地位,華為較大的動作也只是進入了中國農業銀行,且份額還不高。”中科曙光公司一名中層管理者分析稱,在企業級市場,金融行業是最難攻破的堡壘,一般需要提前三到五年布局才有可能逐步收穫。譬如中科曙光為突破中國農業銀行,三年前就開始參與測試。思科基於既有的存量市場,可能現在對危機的感受還不明顯,但未來本土化是一大趨勢。“ 在電力、交通等行業,我們的感受很明顯。”上海貝爾一位內部人士透露,電力行業以往很難進入,尤其思科在智能電網項目上一直有不錯的份額,而現在上海貝爾的機會來了。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一些特種行業及公共安全機構的企業網中,思科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甚至已被完全排除在外。“ 思科的主要代理商神州數碼,近一兩個月,在幾個主要市場,都沒有接到任何給思科的訂單。”上述接近思科的知情人士稱。

思科中國應對乏力

當然,市場也存在疑問:思科的設備真的存在安全問題嗎?這是否是中國政府對華為、中興在美發展受阻而採取的反擊?

中科院下屬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主任秦安表示,中國政府並沒有下發“ 紅頭”文件禁止企業採購思科的設備,但推動本土化的態度很明確,不少企業在與政府部門的溝通過程中“ 心領神會”。尤其此次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的國家安全意識將進一步增強,本土信息產業將面臨較大的機會。

思科本來具有優勢競爭地位的電信、金融、教育、公共事業等領域,未來都可能被波及。

秦安認為,媒體曾報道中國聯通等一些政企部門的網絡出現過數據泄露、網絡癱瘓等問題,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與思科有關。但“ 棱鏡門”事件中,斯諾登在香港說,美國情報部門監控中國使用了思科的路由器,再聯想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發佈的政府採購令中明文禁止採購中興、華為的設備,中國考慮信息安全問題也比較自然。

在嚴厲的安全指控下,要求思科“ 公佈源代碼”“ 將服務器放到中國”的聲音漸高。但截至目前,思科中國公司只發佈了一則簡短的聲明,稱自己的網絡沒有參與“ 棱鏡計劃”,不會為該項 目進行設備定制。王平分析認為,思科可能並不想花費太大精力化解中國市場遭遇的困境。

2010年中國內地曾從思科亞太區獨立出來,與台灣、香港地區一起組建大中華區,但現在又被合併回去,說明中國市場的地位在下降;另外,思科在中國市場的投入產出比亦令總部有些失望。譬如2010年贊助上海世博會,有消息稱思科投入了幾千萬美元,但目前中國市場在思科全球總營收中僅占3.5%。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思科中國曾嘗試與一些具有良好政府關係背景的企業合作開展業務,但談判未果。現在的思科中國似乎希望以低調來讓市場慢慢遺忘“棱鏡門”。

思科中國今年對外重點強調新的公司戰略—— 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稱目前全球99% 的事物還未與網絡相連,萬物互聯將會為全球企業帶來14.4萬億美元的潛在商機;對內 則強調“ 思科在轉型”,指出基礎網絡是最初級的業務,上面一層是各種應用和服務,更上面則是數據中心及相關差異化服務,現在的思科應不局限于做基礎網絡的提供商,還要向應用層、數據中心層全面拓展。

但“ 萬物互聯” 和“ 向上轉型”並沒有展現清晰的效果,在不少業內人士眼裡,思科的核心競爭力仍是基礎網絡及相關服務。

據王平介紹,現在思科中國傾向于向客戶介紹解決方案,以實現其特定的業務目標。最近思科中國成立了一個新的業務部門轉型業務部,與以前路由器、無線、咨詢服務等按業務區隔的部門不同,該部門致力于設計、推廣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如最近向國內一家大型賣場提供的一套解決方案,能夠精確計算出某個時點的人流量,以便賣場判斷給商戶的租價水平。

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可以讓客戶更多地關注解決個性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聚焦“ 安全”問題。但思科中國在這一領域才剛剛起步,且它一直採用合作伙伴制,主要依靠像神州數碼這 樣的渠道商打市場,想要在群雄環伺的解決方案市場分羹也不容易。

“ 問題的關鍵在於,思科至今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安全性。”秦安認為。

本土企業乘勢而上

銳捷網絡品牌總監何成梅稱,受“ 棱鏡門”影響,國內企業更加關注產品的安全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接納本土廠商;另外,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以往研發平台不開放、行業標準特殊化等現象也在被打破,本土廠商獲得了更多的競爭機會,“ 現 在應抓住機會趕超國外廠商”。

事實上,本土企業已在企業級市場耕耘十多年。在基礎網絡層面,2000 年1月成立的銳捷網絡,是中國最早一批研發交換機的廠商,曾推出第一款國產模塊化交換機和全系列千兆交換機產品;在服務器、應用及軟件層面,浪潮軟件(600756.SH)、中科曙光均有幾十年曆史,尤其中科曙光的高性能計算機1993年就已問世,在此基礎上研發的“ 星雲”高效能計算機2010年達到每秒系統峰值3000萬億次(3PFlops)的速度,成為世界上第三台實測性能超千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

這些公司都在趁機開疆擴土。中科曙光副總裁任京晹告訴財新記者,中科曙光將基於自身在服務器、存儲、大數據、軟件領域的積累,大力推廣“ 城市雲計算”綜合解決方案。自2009年在成都自建第一個雲計算中心以來,目前已有十多個城市與中科曙光簽約。

銳捷網絡則於今年9月與浪潮軟件達成戰略協議,雙方將共同開發政務、軍隊、金融、互聯網傳媒、大企業、交通、公共安全等六個行業的雲解決方案,實現50個雲落地應用,並共同開發300 家渠道合作伙伴。目前,雙方聯合發佈的雲解決方案,包括了衛生、政務和教育行業。

受運營商市場飽和影響,傳統通信設備廠商也開始將企業級市場作為拓展重點。華為公司一位內部人士透露,華為2011年成立企業業務部,經過兩年的摸爬滾打,如今已搭建起覆蓋全球的業務團隊,其中僅中國市場就有2000多名員工,將與思科展開全面競爭。

1995年成立的上海貝爾企業通信有限公司(下稱SBABS)最近風生水起,接連獲得上海大衆、東方航空等企業大單。SBABS 總裁施曉明表示:“ 未來,我們將在交通、電力等公共事業領域全面發力,由小到大逐漸滲透,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施曉明分析稱,在基礎網絡產品層面,國內外廠商採用的都是通用架構,開發技術也相當成熟,產品差異性極小;在應用及解決方案層面,基於不同行業有不同需求,國內外廠商各有所長;而在高端技術領域,本土廠商確實還有差距。

在工信部推動下,包括銳捷網絡、東華軟件(002065.SZ)在內的16家本土廠商成立了國產主機系統產業聯盟,欲推動高端IT 產品的應用,打造自主IT 產業鏈。“ 現在,中國政企網市場的整個產業鏈幾乎都已經實現了國產化,這些企業有大有小,組合出來的綜合解決方案性能並不遜色于國外廠商。”任京晹認為。目前的中國政企網市場,本土廠商的份額總體上已超過國外廠商,且主流廠商的市場份額較為均衡。

施曉明則認為,相較于國外廠商,國內廠商比較貼近本地客戶,更易把握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而國外廠商借助他人渠道提供服務,缺乏本地化優勢;本土設備尤其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安全可控,性價比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39

思科TCL投資8000萬美元組建雲合資公司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9/146549.html

i黑馬:北京時間10月9日晚間消息, 思科今日宣布,將與TCL集團投資8000萬美元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共同建設公有商用雲服務平臺,並在雲計算、下一代視頻通訊和交互技術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

思科將對合資公司投資1600萬美元,持有20%的股份。TCL將投資6400萬美元,持股80%。TCL將任命合資公司的4位董事,思科將任命一位董事。目前新公司仍在註冊之中,名稱尚未宣布。

這8000萬美元投資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每一階段的投資都要得到雙方的共同批準。具體的投資期限目前尚不得而知。在此之前,亞馬遜(321.49, -1.21,-0.37%)、IBM(188.3, -1.06, -0.56%)和微軟(46.69,-0.09, -0.19%)等科技巨頭已紛紛進軍中國雲計算市場。

該合資公司將在中國建造數據中心,為中國中小企業和行業用戶搭建雲視頻通信和協作辦公系統。根據市場需求和公司的發展,該合資公司的規模將來可能進一步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31

蘋果手機銷量增速放緩 藍思科技今年首季凈利預降八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0/996904.html

盡管蘋果業績還未公開,但其供應商們已率先披露各自業績。4月9日,藍思科技(300433,SZ)發布2016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期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900萬~8900萬元,同比下降83.00%至78.00%,同比預降低八成。

__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於垚峰

2016年4月5日,蘋果公司在庫比蒂諾總部發布了4英寸屏的iPhone SE後,雖然受到廣泛關註,但仍被市場看衰。有分析師和分析機構預測,蘋果今年上半年或將出現史上第一次同比下滑。這一預測將在4月25日揭曉答案,當天蘋果將公布今年第一季度財報。

盡管蘋果業績還未公開,但其供應商們已率先披露各自業績。4月9日,藍思科技(300433,SZ)發布2016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期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900萬~8900萬元,同比下降83.00%至78.00%,同比預降低八成。

蘋果公司是藍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戶,2016年以來iphone在華銷量出現了大幅下降,這直接影響到蘋果供應商的業績。藍思科技公告稱,受市場環境及下遊客戶去庫存的影響,公司業績未達預期,產品訂單減少,收入同比下降。   

訂單減少導致業績下滑

在分析公司2016年一季度業績出現大幅下滑的原因時,藍思科技表示,為提高公司自動化程度,公司利用春節期間適當延長假期,對現有設備進行系統性改造,損失部分產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藍思科技員工處了解到,今年春節假期,藍思科技放了8天假,產能有所下降。同時,今年春節後,藍思科技大量招收員工,導致人工成本提高,利潤下降。

藍思科技公告表示,報告期內,受市場環境及下遊客戶去庫存的影響,業績未達預期,產品訂單減少,收入同比下降。

蘋果公司是藍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戶,藍思科技為蘋果提供防護玻璃,其業績對蘋果的依賴度非常高。自2015年9月蘋果公司推出iphone 6s產品之後,銷售情況不如預期。從1月底蘋果公布的2016年第一財季(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財報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財報顯示蘋果凈營收為758.72億美元,凈利潤為183.61億美元,均比2015年同期增長2%,創下歷史新高,但整體營收和利潤增速都呈放緩趨勢。

iphone業績占蘋果公司總營收的比重接近70%,蘋果公司今年3月推出iphone se,亦被外界解讀為去庫存的一個舉措。一位行業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從iphone se公開配置來看,其零部件向iphone 6s看齊,去庫存的目的明顯。不過,這對於蘋果供應商而言,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直接導致了來自於蘋果的訂單大幅減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由於iwatch 2未在今年一季度上市,導致來自於蘋果公司的藍寶石訂單顯著減少。雖然華為等智能手機和智能穿戴的國產品牌正在嘗試逐漸導入藍寶石,但記者從某終端廠商獨家獲悉,藍思科技並未向其供應藍寶石產品。據其分析,藍思科技的藍寶石長晶技術和後段加工能力均領先業界,之所以未能向國產品牌供貨,極可能是受到蘋果公司方面的限制。

就此信息和分析,記者未能聯系上藍思科技和蘋果公司方面人士證實或置評。

藍思科技公告表示,為保證未來客戶新項目順利量產,建設、購買和儲備了大量的廠房、設備和員工,導致折舊、攤銷、人工等固定成本增加,毛利率同比下降;公司為保持研發、技術創新等優勢,研發支出大幅上漲。另外,報告期內,非經常性損益對當期凈利潤的影響約為23757萬元。

手機供應端企業沖擊不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就目前行業而言,受到沖擊的不僅僅是藍思科技,手機供應端企業業績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臺灣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和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均發布預告顯示,營收同比出現下降的趨勢。

2015年下半年起,手機供應商企業倒閉的消息不時出現。繼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深圳市明星企業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之後,深圳中顯微集團以及位於惠州市的創仕科技因資金周轉問題被供貨商追討貨款,福昌電子大股東已經跑路,而創仕科技則宣布從10月15日起停產。當年12月,介面光電(湖南)公司也宣布破產。

不僅如此,就連蘋果、三星的供應商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首先是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積電)1月14日發布預告稱,由於高端智能手機需求疲軟,該公司今年第一財季營業收入將同比下降10.8%。臺積電生產的芯片用於iPhone和其他受歡迎的電子產品。根據瑞士信貸的一份報告稱,臺積電20%的銷售額來自於蘋果零部件,同時臺積電也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

其次生產蘋果攝像頭模塊的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稱,該公司預計今年第一財季業績將十分疲軟,今年2月份,大立光電的總營收環比下降了36.85%,同比下降了22.11%;蘋果金屬外殼的生產商可成科技稱,可成科技環比下降了33.12%,同比下降了7.5%。

有媒體報道稱,在過去幾個月,蘋果公司下調了iPhone供應商的訂單預期。雖然每年上半年一般都是蘋果供應鏈和整個小型電子設備行業的銷售淡季,但今年的放緩更為突出。據了解iPhone生產情況的人士透露,去年發布的iPhone 6S和iPhone 6 Plus銷售欠佳,與2014年iPhone 6受到的熱捧迥異。

臺積電財報顯示,該公司第四季度凈利潤為728.4億新臺幣,比去年同期的799.9億新臺幣下滑8.9%,這一業績代表著一種減速,相比之下臺積電營收在此前一年中迅速增長,當時該公司開始為蘋果公司iPhone智能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提供處理器。在2014年第四季度,臺積電凈利潤同比增長79%,創下新的季度紀錄。

 目前就整個智能手機市場而言,全球領先的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認為,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在2016年首次呈現個位數增長,預計將達15億部,較2015年增長7%。2016年手機整體市場預計將達19億部,同期全球設備總出貨量(含PC、平板、Ultramobile及手機)預計將達24億臺,較2015年增長0.6%。終端用戶消費額(按固定匯率美元計算)預計將較去年減少1.6%。

 
  • 每日經濟新聞
  • 羅偉
  • 每經記者 於垚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62

蘋果光環隕落 造就中國女首富的藍思科技業績巨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618.html

剛剛發布一季度報告的“蘋果概念股”藍思科技(300433.SZ)正受到新一輪的質疑,一是因其當季業績巨幅下降,二是因公司公布了未來可能的高管減持計劃。

在5月16日的2015年度股東大會上,藍思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周群飛等高管回應了相關質疑。同時,其講話中還透露時一個信息,由於推進自動化,這家公司或許將在今年內裁減員工2-3萬名,但其並未披露公司自動化程度和普及率,也回避了自動化後的成品率(良品率)。但不容忽視的是,在蘋果公司罕見出現營收和凈利雙降的當口,藍思科技的業績也正出現巨幅下滑,其過度依賴單一客戶的巨大風險開始顯現。

業績巨降

藍思科技因與蘋果等公司的合作而引起廣泛關註,其上市後也受到市場追捧,公司創始人周群飛更曾幾度登頂“中國女首富”。但新一季的業績報告又讓這家公司廣受質疑。

藍思科技2016年一季報顯示,這家今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出現了同比大幅下滑。其中,營業收入約為26.8億元,同比下滑35.84%;凈利潤約為1.6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約59.32%。值得註意的是,藍思科技在一季報中披露,當期獲得的政府補助高達2.46億元,假如剔除這一部分,則營業性收益為虧損。

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周群飛稱一季度是行業性的淡季,每年都如此,早已經預計到了。但以數據對比,去年一季度,藍思科技扣非經營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約為2.55億元。

外界更多認為藍思科技如此大幅度的業績下掉與其過於依賴蘋果等大公司有關。

上市以來,藍思科技上下遊過度集中,對主要客戶過度依賴,一直是外界頗為關註和擔心的問題。

2016年一季度,藍思科技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比總計達到了86.86%,其中第一大客戶獨占42.18%,但藍思科技並未披露前五大客戶的具體信息。

日前蘋果公司公布的2016年第二財季財務報告顯示,這家公司2016年第二財季罕見地出現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雙下降。藍思科技業績的巨幅下掉正與此相關,說明其過度依賴單一客戶的巨大風險開始顯現。

周群飛在16日的股東大會上表示,很多人指責她對與國內品牌合作不感興趣而過於依賴蘋果、三星,但主要原因是與國內品牌合作確實利潤較低,如果所占比例過高,會拉低公司的整體利潤。

“減持計劃”背後

近期對藍思科技的質疑不僅僅是一季度難看的業績報告,還包括另一份被誤讀了的“減持計劃”。

藍思科技日前發布了高管減持計劃公告。公告顯示,公司10位公司董監高人員,擬在5-12月之間減持公司股票合計約 73.7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約0.1%。以藍思科技最新的70.58元/股收盤價計算,公司10位董監高擬減持的市值合計約5220萬元。

這則公告被外界解讀成董監高對公司沒有信心。在藍思科技年度股東大會上,這一問題再次被提及,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彭孟武連忙解釋,這是一種“誤讀”,發布減持計劃是監管部門要求的“規定動作”,不一定就真的會執行。

有參會投資者在會議間歇與記者交流時則表示,公告是規定動作,但並不能表示高管們不會減持,在公司業績下滑的情況下,高管們進行減持也很正常。他提醒,周群飛夫婦罕見的高比例集中持有公司股份,可能讓高管們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或許會成為另一個值得註意的減持動機。

有投資者在會上提出,公司能否明確公告高管層不會減持,以讓投資者吃下定心丸?對此,周群飛等人均沒有正面回應。

或大幅裁減員工

“自動化”被周群飛不斷提及,其中包括解釋一季度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就是春節延長放假進行自動化改造。

按照周群飛的描述,今年藍思科技將進一步推進生產自動化,將提升生產效率,節約成本。

藍思科技去年三季度開始披露,生產自動化工程已成為業績提振的一大動力,“公司進一步落實精細化管理,強化生產和采購管控,大力推進生產自動化,生產效率、管理效率不斷提高。”按照其公布的最新發展計劃,公司將積極利用上市公司的平臺,采取參股、兼並重組、戰略合作等方式與相關方展開合作,運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推進公司自動化戰略。

周群飛透露,今年公司將再投入10億元,在幾個產業園平行推進自動化生產,可少用2-3萬名員工,減少用工成本10-15億元。這意味著,藍思科技可能還將進行較大幅度的員工裁減。

早在今年年初,便有消息稱藍思科技正大幅裁員,但隨後公司回應,“公司生產經營正常,‘大量工人下崗’說法不實”。

不過,藍思科技方面並未公布目前公司的自動化程度有多深,其普及率到底達到了什麽程度,因此,有投資者表示,假如自動化程度並不高,那麽公司的這種大幅裁減員工或縮減用工,則可能是因為訂單不夠壓縮開支的一種“更好聽的說法”。

在會上,有投資者追問自動化生產的產品成品率(良品率),但周群飛以商業機密為由,沒有正面回應。

在談到“商業機密”時,周群飛、彭孟武均提到一個頗具意味的細節:在未上市時,由於信息不公開,藍思科技一直保持著極高的毛利率,但IPO時數據公開披露後,其高毛利遭到同行和合作方沖擊,因此上市後利潤迅速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