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直播太空時代到來 遙感衛星大顯身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77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8 09:53 編輯

直播太空時代到來 遙感衛星大顯身手
作者:陸洲

基本結論

衛星數據是提升用戶體驗的增值產品。我們前期報告提出,衛星就是數據。此前,來自太空的數據很難獲取,但隨著遙感衛星的發展,現在獲取數據的成本不僅大大降低,甚至是免費的,那麽數據的應用就百花齊放了。衛星數據作為一種增值產品(如影像超市、遙感集市等),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以谷歌和蘋果為例,電子地圖、矢量地圖、街景、實景三維都是必不可少的,硬件的速度和軟件的效率都在提高。空間地理信息內容越豐富、越實時,意義就越大。互聯網巨頭已經並將持續在這個領域加大投入。現在百度和騰訊都有街景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只不過更新頻率和覆蓋範圍還不是那麽領先。我們預計下一步在頻度上,遙感衛星會有大規模應用。

時時衛星圖像和高清視頻成為衛星應用藍海。美國天空盒子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主要業務是研制衛星和部署數據中心,提供地貌詳圖及高清視頻。它計劃部署24顆“天空衛星”(SkySat)微小型衛星,實現全球數據的8小時更新,其時時衛星圖像類似太空直播。2014年6月,谷歌公司以5億美元收購Skybox,大大完善了GOOGLE EARTH服務。美國的衛星數據公司Orbital Insight,利用沃爾瑪停車場中的汽車數量來預測企業的發展狀況。地理空間公司Geospatial Insight利用衛星數據來預估洪水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以供保險公司使用。英國的AgSpace公司通過大面積土地的衛星影像來幫助農場主識別農作物的質量。英美公司給衛星數據應用藍海趟了路,顯示了遙感衛星數據的巨大空間。

衛星是代表中國“走出去”的“名片”。高鐵還在招標,衛星已經落地,2015年初我國在瑞典和阿根廷兩地開建衛星數據接收站就是明證。目前,我國的“高分專項”已經發射兩顆衛星,圖像分辨率也成功突破了米級。我們認為,隨著“高分專項”成果的逐步轉化,我國遙感衛星將變得越來越好用,有望進入加速發射的節奏。從數量上看,我國在軌衛星數量僅為美國的1/4左右,遙感衛星的數量與美國有巨大差距。我們認為,“高分專項”將成為我國遙感衛星加速發射的催化劑。

2015年將成為我國衛星產業全球化的元年。“元年”的含義有二:一是從國內走向國際;二是衛星應用會有新的商業模式。當前,中國的衛星產業面臨“政策在放開、資本在流入”的生動局面。中國目前的“天繪”、“高分系統”都是由政府支撐、投資、運營的,也主要是面向政府應用的。政府支撐的免費衛星數據很多是公益性用途,沒有進行商業運作,但其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完全免費的好日子或許不會太長。此前客戶花錢買衛星,衛星公司有義務教他們用,並且教會為止。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有很多種,衛星制造公司可以代替客戶負責地面運營,或者不賣衛星只賣數據,這將是商業模式上的巨大轉變。衛星公司有可能華麗轉身為數據公司和雲平臺,這也是軍民融合的有效路徑和生動體現。

相關投資標的

中國衛星、奧普光電
信威集團、歐比特

遙感不僅僅是地圖

“遙感”,是指在物理科學上是指不直接接觸物體,從遠處通過探測儀器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電磁波信息,並經過對信息的處理,判別出目標物體的屬性的過程。
圖表1:遙感圖像分類表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地球上的各種物體都有其電磁光譜特性,遙感正是利用這一特性,利用遙感設備從空間平臺對地球表面的自然面貌、現象和自然資源進行觀察、探測,並通過光、紅外、微波等遙感器對各種地面物體所反射和輻射電磁波的信息進行讀取,然後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提取、處理、分析過程獲取相應的數據信息,以達到準確辨認地球表面物體和現象的性質和狀況的目的。
圖表:衛星遙感示意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衛星遙感為航天遙感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衛星作為遙感平臺,主要利用衛星對地球和低層大氣進行光學和電子觀測。

衛星遙感活動始於20世紀中期,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1960年4月,美國發射了第一顆觀察地球大氣的衛星,揭開了從外層空間探測地球的序幕。

圖表:天基遙感發展歷史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2013 年,國外共發射15顆對地觀測衛星,其中高分辨率衛星10顆。而2012 年共發射16 顆對地觀測衛星,其中高分辨率衛星5 顆。與2012 年相比,2013 年成像高分辨率衛星發射數量同比增長一倍。


從下遊應用來看,一般來說,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分為三大體系。目前,國防用戶與政府機構的需求仍是衛星對地觀測數據商業銷售和應用的主要市場。

圖表: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分為三大體系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美國政府是全球最大的商業衛星遙感數據用戶。2013年之前,數字地球(DigitalGlobe)公司和地球眼(GeoEye)公司逐漸成長為美國最大的兩家高分辨商業衛星影像公司,在商業遙感數據市場上平分秋色。

作為技術提供商,DigitalGlobe 的衛星影像幾乎可以在所有耳熟能詳的地圖服務中找到,包括 Google 地圖、微軟 Bing 地圖,國內的百度地圖、騰訊地圖、高德地圖中的衛星影像也來自 DigitalGlobe。另外,DigitalGlobe 還與地圖制作公司展開合作,比如隸屬於諾基亞的NAVTEQ。

另外,公司可以通過對衛星圖片的分析發現更豐富的內容,並提供深刻見解。公司建立了一只由空間地理專家組成的資深團隊,通過直接訪問 DigitalGlobe 衛星群,並利用數量不斷增加的全球檔案來了解全局,還可以調取不同時間的衛星圖片,幫助有效規劃可能采取的行動路線。其價值不可限量。

圖表:數字全球公司的業務不僅是衛星圖片出售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在衛星對地觀測應用領域,隨著商業用戶對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的需求逐年走高,美國對商業衛星數據設置的分辨率的限制已難以滿足當前商業用戶的需求。而隨著美國政府逐步放寬商業衛星數據分辨率限制的舉措,可能會引發商業衛星對地觀測數據產業格局的新變化。

圖表:美國對商用遙感的分辨率限制逐步降低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北方天空研究公司在2013 年發布的《全球衛星對地觀測(第五版)》報告的數據顯示,在衛星對地觀測應用的6 個直接市場中,國防與情報市場所占比例達到38%,公共安全市場的比例也達到28%,而產業鏈市場和服務市場的比例分別僅為7% 和10%,仍未得到充分發展。

圖表:2013年衛星對地觀測的直接市場分布


來源:NSR,國金證券研究所

北方天空研究所(NSR)預測:到2022 年,全球天基對地觀測數據及增值服務年收入將達到60 億美元。同時,受到更低的數據成本、更高的圖像分辨率、新興應用以及資源需求增長的推動,商業市場各個領域的增長率將高於非商業市場。預計到2022 年,商業市場收入將占全球天基對地觀測市場總收入的50%。
圖表:NSR預計每平方公里合成孔徑雷達遙感費用變化(單位:美元)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受益公司分析

中國衛星

中國衛星的大股東航天五院是天基宇航系統的主要衛星提供商,總資產97.17億元,凈資產57.8億元,2013年凈利潤5.8億元。加上事業單位的研制收入等在內,五院2013年全口徑經營利潤約18億元,是上市公司的6倍。五院主要產品包括返回式遙感衛星、“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風雲”氣象衛星、“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資源”地球資源衛星和“北鬥”導航定位衛星等6 個衛星系列,“神州”系列飛船等。預計未來還有月球基地、大型空間站、深空飛船、火星探測器等一系列任務。

作為軍工科研院所改制的試驗田,五院的事業單位屬性正在逐步弱化,企業屬性逐步增強。在中國重工實現核心總裝軍品整體上市後,大衛星資產註入上市公司已經不存在障礙。在國企改革的新形勢下,盤活中國航天優質的“彈箭星船”資產已被提上議事日程,航天五院啟動資本運作的時機已經成熟。

2015年將成為我國衛星產業全球化的元年。“元年”的含義有二:一是從國內走向國際;二是衛星應用會有新的商業模式。當前,中國的衛星產業面臨“政策在放開、資本在流入”的生動局面。中國目前的“天繪”、“高分系統”都是由政府支撐、投資、運營的,也主要是面向政府應用的。政府支撐的免費衛星數據很多是公益性用途,沒有進行商業運作,但其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完全免費的好日子或許不會太長。此前客戶花錢買衛星,衛星公司有義務教他們用,並且教會為止。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有很多種,衛星制造公司可以代替客戶負責地面運營,或者不賣衛星只賣數據,這將是商業模式上的巨大轉變。衛星公司有可能華麗轉身為數據公司和雲平臺,這也是軍民融合的有效路徑和生動體現。我們預計中國衛星在衛星運營、數據服務、系統建設上將有較大的突破,這將徹底打開公司的發展空間。

奧普光電

奧普光電(002338)是中科院長春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下屬的唯一上市平臺,長光所是我國衛星載荷技術的龍頭單位,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宇航規劃中有望獲得大批衛星載荷訂單。奧普光電目前的收入構成主要是光電測控設備和光學玻璃,具體而言就是反坦克導彈制導系統、雷達基座、飛行物體(導彈飛機衛星)飛行軌跡及座標測量、航空航天相機、軍用光學玻璃等。長光所的激光類武器、被動雷達、高空偵察相機、微小衛星等高科技軍品存在註入上市公司的可能。

2013年長春光機所總資產42.37億元,凈資產19.28億元,事業收入9.42億元。長春光機所目前年科研合同額近25億元,參股/控股企業共23家,旗下產業化公司產品覆蓋光譜,遙感,激光,LED,指紋儀,光柵尺,醫療儀器等。長春光機所已經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技術研究再到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完整科研鏈條。在中科院深入推進科研院所改革、鼓勵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大背景下,奧普光電擁有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信威集團

信威集團作為一家背景特殊的通信公司,已經提出了衛星移動通信星座發展規劃,和清華大學聯合研制的靈巧通信試驗衛星發射成功並完成了全部在軌測試試驗。2014年底,信威集團與航天五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計劃在全球低軌通信衛星星座戰略基礎設施方面開展戰略合作,聯合發起成立全球低軌衛星星座產業實體合資公司。

信威靈巧通信試驗衛星主要負責水文、氣象等領域的監測數據的采集和傳輸,搭載的信威通信靈巧通信試驗衛星主要用於衛星多媒體通信試驗。信威集團後續將啟動“空天信息網絡工程”,也可看作是“中國版銥星計劃”。該系統將來會首先滿足軍事特種通信需求,同時公司也會積極與北鬥系統和McWiLL 專網相結合,探索更寬廣的商業運營模式。信威集團的實踐打開了衛星產業市場化之路。

歐比特

歐比特是國內首家進行芯片式衛星研制生產的民營企業,並且與國內微小衛星研發實力機構上海微小衛星中心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對外並購,公司深化了“衛星+圖像處理+移動終端”產業鏈,有望從給衛星平臺等配套航電芯片產品的制造商轉型為擁有系列芯片衛星及微納衛星設計、制造及運營為一體的空間平臺運營商。

(來自陸洲國金軍工)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239

遙感監測揭秘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生態真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570.html

“一帶一路”上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生態景象?“六大經濟走廊”的生態環境能否支撐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6日由科技部對外公布。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介紹,2015年度報告選定“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兩個專題開展了遙感監測分析。

李加洪介紹,此次遙感監測分析利用2014年國內外衛星遙感數據,系統地生成了監測區域陸域與海域現勢性較強的土地覆蓋、植被生長狀態、農情、海洋環境等方面的31個生態環境遙感專題數據產品,對陸域7大區域、6個經濟走廊及26個重要節點城市的生態環境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約束性因素等,以及12個海區、13個近海海域及25個港口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在區域、廊道與節點城市規劃建設中,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建議。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主要基於多源遙感與氣象數據,對2015年度全球農業氣象條件、糧油作物種植與脅迫狀況、全球糧食產量與供應形勢進行了遙感監測和分析,並對2016年全球糧油生產形勢進行了展望。

遙感監測分析發現,“一帶一路”沿線陸域自然地理條件複雜,森林、草原、農田等生態系統多樣,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區域差異大。

2014年“一帶一路”陸域監測區森林總面積為1279.33萬平方公里,占全球森林總面積的35.10%,占監測區域總面積的24.07%;草地總面積1234.42萬平方公里,占全球草地總面積的34.88%,占監測區域總面積的23.22%;農田總面積1159.77萬平方公里,占全球農田總面積的53.28%,占監測區域總面積的21.82%。

六大經濟走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載體,走廊沿線區域的生態環境條件對“一帶一路”建設有重要影響,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對各經濟走廊的生態約束性因素分析表明,不同經濟走廊及每個走廊的不同分段其主要生態約束性因素不盡相同,主要的生態環境約束因素有幹旱、荒漠、高山、嚴寒和珍稀生物生境保護。

“中蒙俄經濟走廊”嚴寒區段總計長約2300公里,山地區段長約650公里,荒漠區段長約400公里,且自然保護區廣布;“新亞歐大陸橋”全長超過10000公里,其中中亞段有長約1800公里的生態敏感地段;“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中國-中亞段2240公里穿越荒漠區、360公里穿越天山山脈,西亞段820公里穿越荒漠區、1400公里穿越山區;“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北段約700公里穿越海拔高於2000米的區域,南段有各類自然保護區259個;“中巴經濟走廊”全長約3000公里,其中北段約940公里穿越海拔普遍高於4000米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南段的巴基斯坦南部全長約490公里穿越幹旱和荒漠區;“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全長近4000公里,中緬段長約1500公里,穿越雲貴高原和緬甸北部山地,印孟段孟加拉灣地區降水多、洪澇災害頻發,沿線自然保護區分布廣泛。

2003-2014年,12個海區透明度總體呈增高趨勢,水質環境總體好轉,呈現近岸低、外海高的空間分布格局。

為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國家遙感中心在區域、廊道與節點城市規劃建設中提出三項建議:

東南亞區、南亞區、中東歐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態條件良好,生態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潛力大,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應重點關註的區域。但是,在這些區域中,東南亞區和南亞區熱帶雨林與亞熱帶山地森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歐亞大陸高緯度地區的亞寒帶針葉林生長緩慢,自身恢複能力差,一旦破壞難以恢複。因此,在規劃和建設中應特別重視這些區域的生態保護問題。

主要經濟走廊的建設對沿線區域的經濟將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同時也會對走廊沿線的生態環境構成新的壓力。如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穿越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伊朗等幹旱區,水資源嚴重匱乏,荒漠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要以水資源承載力作為約束條件制定區域產業的優化布局方案。因此,在經濟走廊及其節點城市的規劃建設中應加強科學論證,充分評估建設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

部分封閉的海域,因臨近大江大河河口和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汙染,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較大,如鹿特丹、迪拜-阿巴斯-多哈、卡拉奇等港口的臨近海域海水透明度低、葉綠素含量偏高。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關註相關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李加洪介紹,在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研究方面,遙感監測分析發現,2015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產量達27.65億噸,增產476萬噸,同比增長0.2%。其中,全球小麥產量為72432萬噸,同比增產249萬噸,增幅為0.3%;全球玉米總產量為99032萬噸,與2014年基本持平;全球水稻總產量為74200萬噸,較2014年減產111萬噸,減幅為0.1%;全球大豆產量為30879萬噸,同比增產296萬噸,增幅為1.0%。受強厄爾尼諾的影響,印度尼西亞水稻、南非玉米、埃塞俄比亞玉米和小麥產量顯著下降,但全球大宗作物產量仍與2014年持平。

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56808萬噸,較2014年增產431萬噸,增幅為0.8%。其中,夏糧總產量為12570萬噸,較2014年增產216萬噸,增幅為1.7%;秋糧總產量為40726萬噸,同比增產242萬噸,增幅為0.6%。強厄爾尼諾以及病蟲害未對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產量造成顯著影響。

2016年,澳大利亞、巴西和阿根廷三個南半球小麥主產國預計小麥總產量為4296.6萬噸,相比2015年度將減少137.8萬噸;受嚴重旱情影響,南非玉米平均單產同比下降16%,玉米種植面積同比大幅下降34%,預計2016年南非玉米總產量將下降到732.1萬噸,同比減產588.6萬噸,降幅高達44.6%;,中國夏糧產量受單產下降和種植結構調整雙重影響,預計將下降至12177萬噸,降幅為2.9%,其中冬小麥總產量預計為11121萬噸,較上一年度減產2.0%。

“一帶一路”主要空間走向示意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20

遙感發現保護區內竟然采礦 吉林湖北貴州甘肅被點名

原本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或僅限科研觀測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不僅發現了人類活動,竟然還有采石、工礦、養殖等行為。

環境保護部近日通過遙感監測發現,全國所有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類活動。其中,吉林白山原麝、湖北九宮山、貴州威寧草海和甘肅張掖黑河濕地等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問題較為突出。

12月6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存在上述問題的吉林、湖北、貴州、甘肅4省份被點名批評。環保部已責成當地環保廳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活動,公開督辦。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緩沖區外圍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據環保部介紹,2016年上半年,環保部對全國所有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織開展了人類活動遙感監測。

結果顯示,全國所有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類活動。人類活動總數156061處,總面積約28546平方公里,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2.95%。人類活動以居民點和農業用地為主,分別占人類活動總數的47%和31%,占總面積的7.7%和81.3%。其他人類活動包括能源設施、工礦用地、采石場、旅遊設施、交通設施、養殖場、道路和其它人工設施等,總面積為3157平方公里。

遙感監測發現,2013-2015年期間,共有29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增人類活動3780處,面積2339平方公里。其中有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采石場104處、工礦用地318處、能源設施335處、交通設施39處、旅遊設施86處、養殖場114處、其他人工設施1433處。特別是核心區和緩沖區新增活動1466處,其中采石場、工礦用地、能源設施、旅遊設施和養殖場等320處。

在對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的核查中發現,一些自然保護區內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環保部介紹,其中先期核查的8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查實存在違法違規活動580余處。

據介紹,遙感監測和核查結果已被應用於第一批對8省(區)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60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已被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地方反饋,明確整改要求,或進行公開通報並作為生態環境損害問題移交地方處理問責,部分省(區)已經對相關違法違規問題進行嚴肅查處,一批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受到處理。遙感監測和核查結果將應用在正在開展的第二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中。

本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今後遙感監測將成為常態性工作。環保部將每年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兩次,對省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一次。適時對遙感監測實地核查結果和違法違規問題查處情況進行抽查,對不認真組織核查、不按時上報核查結果、核查中弄虛作假、查處不嚴的地區和相關人員,一經發現將嚴肅處理。

廣西邦亮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位保護人員正在巡視。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51

中國計劃在2017年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

記者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計劃在2017年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珞珈一號”01星,在2019年發射“珞珈一號”02星,用以驗證雷達衛星多角度成像模式。

據中新社報道,“珞珈一號”科學實驗衛星由武漢大學多位院士領銜研發。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院士說,01星重約10千克,將側重於應用夜光遙感技術,目前研制進展順利,發射後將為宏觀經濟分析、“一帶一路”建設決策等提供數據;02星側重於應用雷達技術,未來可以用於勘測探查目標物及監測地形地表變化。

專家介紹,“珞珈一號”01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分辨率100米。“夜間可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獲取精度高於當前美國衛星的夜景圖片。”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李熙說。此前他曾借助夜光遙感影像,反映出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的戰亂殘酷程度,研究成果被聯合國安理會引用。

“珞珈一號”02星由武漢大學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聯合研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衛星型號總設計師張慶君說,該星是滿足1:50000測繪精度的多角度成像新體制雷達衛星,衛星設計具有條帶、聚束、多角度、雙基地等成像模式,對中國雷達衛星和衛星測繪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張慶君說,研發團隊已對02星的後續論證進行部署,航天科技集團將全力保障該星設計和研制工作順利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29

環保部答第一財經記者問:遙感監測能提高車輛管控效率

爭論許久的機動車遙感監測問題,終於等來了官方的回應。

2月22日上午,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實行機動車遙感監測,“主要是要實現高效率地管控機動車”。

22日上午,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回答記者提問。攝影/章軻

北京市通過遙感監測設備在道路上篩查高汙染車輛。攝影/章軻

在環保部當日召開的大氣汙染防治媒體見面會上,第一財經記者問趙英民,“近期環保部主要領導曾多次強調要利用道路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但是此前有不少專家認為,遙感監測技術的準確性不高,更不能以此作為執法的依據,你對此怎麽看。”

趙英民回應說,“機動車有它的特點,停的時候不排放,只有行駛起來時才排放,但是行駛起來你要對它監測,必然影響正常行駛。尤其像北京這種特大城市,如果車輛要一個一個停下來檢查的話,不僅效率低,而且會造成交通擁堵。而車輛停在那兒,又不熄火的話,會排放更多汙染。”

“所以,怎麽解決既要加大抽查執法的力度,同時又能夠維護正常的交通秩序,通過遙感的技術可以快速實現初步的篩查。”趙英民表示,“遙感監測的數據是否可以作為執法的依據,還需要有配套的法律和標準。”

見面會上,趙英民介紹,近年來,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產銷量連續八年保持世界第一。2015年產銷量超過了2450萬輛,2016年產銷量達到了2700萬輛左右。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目前已經達到3億輛左右,其中汽車有1.9億輛。

“但機動車汙染物的排放量居高不下。”趙英民說,按照測算,2015年機動車排放量達到4500多萬噸,已經成為大氣汙染主要來源。PM2.5源解析表明,機動車成為許多大中城市主要空氣汙染來源,特別像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特大城市機動車排放,更是如此。

趙英民以北京為例說,北京機動車的汙染治理亟待加強。北京市機動車汙染占比達到30%以上,在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下,甚至達到50%左右。其中重型載貨車、高排放車輛、非道路工程機械是主要汙染貢獻來源。如何有效的疏導重型載貨車輛和高排放車輛,加強機動車達標排放監管,是北京下一步大氣汙染治理工作重點和難點之一。

趙英民介紹,圍繞機動車汙染防控,環保部不斷升級新生產機動車的汙染物排放標準,從2000年開始,國一、國二、國三、國四、國五、國六逐步升級,目前國六標準已經發了。應該說通過實施這些標準,使得我國機動車的排放水平大幅度地下降。與國一車相比,全國新生產的汽車單車汙染排放量下降90%以上。

在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方面,趙英民介紹,《大氣十條》實施以來,3年合計淘汰了1620多萬輛黃標車和老舊車。環保部門還加強了機動車環境監管能力,目前13個省區市70多個城市出臺了機動車汙染防治的專項法規,183個城市成立了機動車環境管理機構,有一萬多條在用車的排放檢測線,對在用機動車年檢。

趙英民介紹,車用燃油品質也在加快提升,2000年淘汰了車用含鉛汽油,今年1月1日起全國開始供應國五標準的車用汽、柴油,車用汽、柴油的含硫量從2000年的1000ppm下降到現在的10ppm,降低99%。

就下一步環保部在機動車汙染防治方面的打算,趙英民表示,“還是要堅持‘車、油、路’的統籌,主要采取六個方面的措施。”這六項措施包括:

構建國家機動車環保監管制度體系,依法實施新生產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信息公開,建立環保達標監督檢查和環保召回制度,今後機動車生產廠家由於排放不達標,也要面臨汽車召回的問題。

加快制定標準,強化對新生產機動車監管,加快重型車國六排放標準的制定發布進程,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提前實施新排放標準,強化新生產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管。

強化監督管理,降低在用機動車的排放水平,加快推進國家、省、市三級機動車排汙監控平臺聯網,加強重型柴油車等高排放車的監督管理,推進黃標車、老舊車加速淘汰,按照《大氣十條》的要求今年基本淘汰完黃標車。

實施清潔柴油機行動,推進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的汙染治理,建立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的排放清單,督促地方依法劃定並公布禁止使用高排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配合有關部門嚴格管理船舶排放控制區,鼓勵船舶使用岸電,開展港口空氣質量監測。

加強督促協調,積極推進油品升級,配合有關部門加快推進車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用柴油、燃料油並軌,嚴厲打擊生產使用假冒偽劣車用燃油的行為。

推動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提高鐵路貨運比例,配合有關部門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進港鐵公聯運,盡快改變客貨運過度依賴公路的狀況。

就有關方面關註的“天津港不再接收柴油貨車運輸的集港煤炭”的問題,趙英民解釋說,研究表明公路貨運單位運輸量的汙染物排放量數倍於鐵路運輸。目前天津每年5000多萬噸的煤炭采用重型柴油車公路運輸的方式,同時鐵路運輸運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趙英民介紹,計劃今年9月底前天津港不再接受公路運輸煤炭,在主要道口安裝遙感監測設備,重點篩查柴油貨車和高排放車輛,從而從源頭上減少重型柴油車汙染排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69

天眼惠及民生 遙感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領域

農村公路核查,讓每條路纖毫畢現;災害應急決策,雖隔千里如在眼前;監測大橋形變,毫米位移盡收眼底……遙感衛星,業內俗稱為“天眼”,平時看似遙遠的高科技,如今正在融入交通運輸行業各個領域。

日前召開的交通運輸部軍民融合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要求,推進交通運輸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發展邁進。

“遙感是軍民兩用技術,通過軍民融合示範項目的牽引,現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領域,特別是精準化交通扶貧、計劃執行情況評估、建設監管和災害應急等方面,是‘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抓手,是交通運輸行業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交通運輸軍民深度融合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主任曹德勝說。

“天眼”助力交通精準扶貧

“湖南的扶貧地區大多是地形複雜的山區,核查、統計這些地區的道路通達情況一直是我們的短板,有了衛星遙感技術,這塊短板補上了。”湖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舒行鋼告訴記者,技術創新應用帶動了農村公路和交通扶貧的管理、機制創新,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生動地詮釋了什麽是“智慧交通”。

農村公路建好後的安全運營,依然需要衛星遙感技術支持,所以下一步,湖南省交通運輸廳將根據需求,繼續發現和挖掘衛星遙感技術在公路養護、運營方面的功能。

據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介紹,“十三五”期間,該中心將配合湖南省交通運輸廳進一步完善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采集和更新保障機制,研發相關核心技術,實現對農村公路的規劃、計劃審批及建管養全過程監管等功能。

同時,湖南還將研究完善遙感核查系統與相關業務系統的整合,確保關鍵數據的準確性,實現信息數據定期更新。湖南還計劃通過建立公路基礎數據采集和更新的創新機制,進一步推動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及三維地形建模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層次應用。

“千里眼”勘察災情

每當災害發生,人們最關心的是受災地區的情況如何,道路是否通暢,保障救災物資和受災群眾的運輸與轉移,遙感技術可以第一時間讓這些疑問得到解答。

據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介紹,通過遙感技術生成的有關災害專題信息、救援前線輔助信息,可為領導指揮提供決策支持。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四川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以及甘肅定西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中利用遙感技術開展了相關交通應急監測工作。

2016年8月初,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應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要求,先後開展了河北省、湖北省、安徽省和湖南省基於遙感技術的重點道路災毀評估工作。其中在河北省道路水毀調查方面,形成了6類災毀調查結果、24份專題成果和1套公路水毀影像特征庫。在湖北省、安徽省和湖南省道路水毀調查與核查方面,監測了18條國省幹線,對46個災毀路段的位置、規模、類型等進行調查與分析,經交通運輸部公路水毀調研組現場比對,結果真實可靠。

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介紹,利用遙感技術還可一次性對近千平方公里範圍內的交通基礎設施進行形變監測,精度可達到毫米級,能有效監測公路、鐵路、高邊坡、橋涵、隧道等變化狀態,分析變化趨勢,實現災害預警,為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支持。

多技術融合提供多元化服務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交通運輸部將高分遙感應用示範作為“十三五”重點工作進行推動,目前正在開展行業應用的全局規劃和頂層設計,指導相關標準和技術研究。

目前,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正在開展農村公路調查與核查等10多個標準研究工作,力爭通過標準規範技術使用規程,引導行業用戶逐步接受認可遙感技術手段。

同時,交通遙感示範應用範圍和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十三五”期間,將繼續擴大應用範圍,開展中央投資資金執行效率評估、災害監測和路網數據動態更新等遙感應用,並積極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選擇“一帶一路”戰略通道和沿邊大通道開展遙感應用。

“多技術的融合,是今後交通遙感技術應用的必然趨勢。”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遙感創新團隊負責人羅倫介紹,遙感技術與衛星導航技術、BIM(建築信息模型)等技術的融合,可滿足用戶對於交通基礎設施大範圍、精細化的實時動態監測管理需求,大幅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運行服務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21

嚴家祺:遙感觀察家

1 : GS(14)@2013-06-16 16:31: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16/18298846
佛羅里達迪士尼中心有一個「臨水舞台」(Waterside Stage),提供各種樂隊作演出。只要事先聯繫,等待排期,就可以在「臨水舞台」表演。每次排期的演出至少要二十位學生。何頻和他夫人,帶着他們的兩個孩子,從紐約來到「臨水舞台」表演拉小提琴。演出後,來到奧蘭多的遠郊我家閒聊。
我稱何頻為「遙感觀察家」,是因為他善於用「遙感」方法觀察中國,尤其是觀察首腦人物的行為。十六世紀佛羅倫薩共和國的思想家尼科洛.馬基雅維里寫過一本《君主論》的書,他認為自己「身居卑位」,「敢於探討和指點君主的政務」,就像那些繪風景畫的人們,必須立足平原,才能描繪山巒和高地一樣。三十年前,我在北京,最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是世界各國首腦,但不研究中國當代首腦人物和中國其他領導人。為此,我用多年工夫,寫成並出版了一本涉及四百六十餘位首腦的書,並取名為《首腦論》。我始終沒有超越馬基雅維里,也只是站在平原上仰視高踞山巔的首腦,而今天的何頻,站在地球外的「雲端」,俯視中國首腦和領導人。何頻就像一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兒,用一根小草搬弄「中國蟋蟀罐」中的「蟋蟀」如薄熙來、王立軍之流,引起他們相互爭鬥。
何頻不是一個「大忙人」,而是經常奔走在美國、加拿大、歐洲、香港和東南亞地區的「遊客」,他廣交朋友、見多識廣、胸懷開闊、辦事果斷。他來我家,一面聊天、一面工作,何頻的工作方式使我驚訝不已。
何頻是美國明鏡媒體集團的老闆,他有五個出版社、九家雜誌社,一家開設在香港的「內部書店」,還有明鏡新聞網、外參新聞網等網站。明鏡集團的員工分佈在全球多個國家,彼此通過網路聯繫,何頻則通過他的iPad隨時和各個部門的主管聯絡。這幾年來,何頻的出版社出版了上千本書,每月發排印刷一百八十萬字的雜誌。而所有這些的「總指揮」竟是一個到處飛的人。
我與何頻在二十多年前的北京就見過面,那次是在京豐賓館開會,我是從建國門騎自行車去的,他二十剛出頭,了解何頻多年的經歷,但奇怪現在的何頻一人怎麼能管這麼多事。原來,明鏡集團下的分支機構,按照「獨立運作、風險分散」的方式,各個出版社、雜誌社都有各自的主編和經銷合作者。明鏡集團在市場競爭中,以最少的人力發揮最大的效率,而經營「風險」則高度分散。拿何頻轄下的雜誌社來說,有《明鏡月刊》、《外參月刊》、《大事件》、《新史記》、《中國密報》、《調查》、《內幕》、《名星》等月刊和一本半月刊。這些雜誌社都由何頻獨資創辦,但何頻放手讓各雜誌社獨立經營,由於這些雜誌關注的主要都是中國問題,因此在雜誌每期的稿源和內容方面,相互競爭十分激烈,哪一個雜誌只要半年、一年銷售不出去,就會面臨「關門」的命運,但現在還沒有發生這種情况。即使哪一個雜誌「關門」,對明鏡集團也不會發生多大影響。所以,何頻從來放心每個雜誌組稿、採訪、編輯、版面設計、印刷、發行、行銷各個環節,而只對重大問題或臨時遇到的關鍵問題才可能出手。我看到何頻在談笑中輕鬆自在地工作,不由得感到他聰明異常。
何頻雖然管理這麼大的一個企業,但他的時間主要用在聊天、觀察分析研究中國問題,而他關注的中心是中南海。現在人們能通過「遙感技術」在網路上看到全世界每一個地方自然和人工建築物的細節,但無法通過「遙感技術」在網路上直接看到人類社會複雜的組織系統、無法了解人們在想甚麼。但何頻有能力遙感中國,有能力了解中國複雜的人事關係、了解中國領導人的性格、愛好和想法。中國共產黨政治局的二十五名委員和七名常委,他們雖然在會議上多次見面,但幾乎不會因私人關係,相互間到家中串門聊天,他們不能隨便說出對另一位政治局委員的看法。但何頻出版的大量書籍、雜誌為政治局的二十五名委員、七名常委之間的「相互溝通」,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爭鳴》一出版,王震和一些中國領導人最有興趣的是,看《爭鳴》有沒有提到他們的名字,有沒有攻擊他們。現在,何頻出版的書刊,充斥中南海的消息和評論,何頻就像站在「雲端」,隨意發表一些消息和評論,來影響中國的人事和對地方領導人的了解。何頻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在於他的明鏡集團借助於互聯網技術,把全世界有關中南海的各種報道逐漸積累起來,不斷地進行分析綜合。對十分重大的問題,何頻往往不做肯定的說詞,而用「如果……那麼」這樣的說法,給自己和讀者留下空間。何頻說:「我更願意提供一種觀察、判斷方式。」
何頻的事業,並非前途無量。何頻是在互聯網興起的時代,鑽了當代中國沒有新聞自由的「空子」,把他出版的書刊在港台和歐美大量出售。何頻的成功,還要感謝香港實行了「一國兩制」,沒有香港的出版自由,沒有到香港訪問的大量內地遊客,何頻的書刊就會縮小一半的銷路。何頻深知,當中國大陸新聞自由尺度放寬時,他的事業就會萎縮。沒有一個商人不希望自己的企業越做越大,但何頻希望看到在不遠的將來,他的遍佈全球的出版帝國,就像大英帝國一樣,日趨衰落。所以,何頻不是一個真正的商人。他說:「如果中國民主了,明鏡衰落又何可惜?」
何頻關注中國政治,並不是一個追求政治權力的人,而是一個普普通通在美國生活、工作和有信仰的人。何頻說,他不是某一種宗教的信徒,而是「宗教精神」──「敬畏精神」的信仰者。他相信正義的力量,敬仰一切高尚的、心地善良的人。何頻的明鏡出版社,為胡耀邦、趙紫陽伸張正義、為揭露和恢復「六四」真相,出版了多本著作,何頻堅信中國在不遠的將來,必將走向民主。在今年新出版的《中國:政改還是政變?》一書中,何頻寫道:「儘管民主有很多缺陷,但中國只要一天不走向民主,這個國家就是不安全、不公平、不文明的。」「沒有任何事,比民主對我們的國家更重要、更迫切、更道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