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村土改試點開啟:探索進城農民宅基地有償轉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84

本文來源:一財網 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近日《關於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這標誌著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即將進入到試點階段。

​國土資源部負責人介紹,試點將在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農村改革試驗區中選擇,封閉運行,確保風險可控。試點工作將在2017年底完成。

​2014年12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了《關於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會議指出,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

試點明確四大任務

​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表示,一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針對征地範圍過大、程序不夠規範、被征地農民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要縮小土地征收範圍,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錄,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範圍;規範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全面公開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保障機制。​二是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權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和交易規則亟待健全等問題,要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制度,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範圍和途徑;建立健全市場交易規則和服務監管制度。

​三是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針對農戶宅基地取得困難、利用粗放、退出不暢等問題,要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在不同區域戶有所居的多種實現形式;對因歷史原因形成超標準占用宅基地和一戶多宅等情況,探索實行有償使用探索進城落戶農民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自願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審批制度,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民主管理作用。​

四是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針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之間利益不夠等問題,要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在國家與集體之間、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和相關制度安排。

​非試點地區不要擅自行動

​姜大明表示,改革試點的要求,一是堅持小範圍試點。統籌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兼顧不同發展階段和模式,主要在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農村改革試驗區中安排,選擇若幹有基礎、有條件的縣或縣級市開展。二是堅持依法改革。試點涉及突破相關法律條款,需要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允許試點地區在試點期間暫停執行相關法律條款。三是堅持封閉運行。試點嚴格限制在經法律授權的縣(市)開展,非試點地區不要盲目攀比,擅自行動,確保試點封閉運行,風險可控。​

試點工作在2017年底完成。​

土地管理法修正草案已終止審議

​原本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立法計劃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最終並未出現在議程中。2012年12月初次審議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在兩年內未再次提請審議,按照立法法規定,該草案終止審議。據專家透露,土地管理法修改將推倒重來,根據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改革任務,重新研究修法的內容和時機。​

近兩年出現在立法規劃但未審議

​現行土地管理法自1986年6月公布以來,歷經1988年第一次修正、1998年全面修訂和2004年第二次修正。

​近年來,由於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物權法的公布實施,土地改革特別是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受到社會關註。2009年和2010年,修改土地管理法連續兩年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規劃,但最終都無下文。

​2012年,修改土地管理法再次進入立法計劃。當年12月,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初次審議。國務院法制辦主任宋大涵作說明時介紹,征地補償程序不完善、補償標準偏低、一些地方搶占亂占土地等是農村土地領域最突出的問題。​

對於草案中的征地範圍界定、無上限補償等問題,學界、實務界多存在爭議。例如,有人擔心,無上限的補償會在城市周圍出現一個因為征地暴富的“暴富圈”,提高土地流轉成本,造成新的不公。

​2013年和2014年,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再次出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中,“根據情況,適時安排審議”。根據2013年和2014年歷次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未再次提請審議。

​現行立法法規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根據上述法律,2012年12月初次審議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已經終止審議。

​“土地管理法某些方面將推倒重來”​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務,要求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縮小征地範圍,規範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保障機制。

​2014年10月,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要配合有關部門加快推動土地管理法修改。

​接近土地管理法修改的專家告訴記者,與2012年提交審議的草案相比,正在積極研究的土地管理法在某些方面將推倒重來。這位專家稱,有關方面將根據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土地征收及農村土地相關制度等提出的改革任務和舉措,研究修法內容、方式、時機等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299

農村養老現狀報告:超過六成老人不願進城養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9076.html

農村養老現狀報告:超過六成老人不願進城養老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06-07 16:38:00

在農村老人養老方式方面,調研發現四成多的農村老人喜歡的養老方式是與子女同住。而超過6成的農村老人不喜歡進城養老。在各地區不喜歡進城養老的農村老人比例,東部是69.5%,中部是68.1%,西部是64%,東北部是67.6%。

6月6日,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老齡社會公共政策挑戰與治理創新國際論壇上,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雄教授負責的課題組帶來一份“2014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下稱報告)。

在農村老人養老方式方面,調研發現四成多的農村老人喜歡的養老方式是與子女同住。而超過6成的農村老人不喜歡進城養老。在各地區農村老人持不喜歡態度的比例中,東部是69.5%,中部是68.1%,西部是64%,東北部是67.6%。

張雄稱,農村老人不喜歡進城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不習慣,沒有親友熟人說話,生活費用過高等原因。對於現在的生活,有接近八成的被調查老人表示滿意。

被調查的超半數農村老人還在進行職業性勞作

調研還發現四成以上的老人認為自己身體狀況較好,超過50%的農村老人還在從事職業性勞作(如種田等),子女資助在影響老人養老快樂指標中占首位,新農保收入、土地收入仍是農村老人主要收入來源。

據介紹,此次農村養老調查歷時兩個月,調查範圍覆蓋全國31個省市573個縣,有效問卷約1.7萬份。

在農村老人健康狀況方面,在農村老人健康自我感覺的指標來看,四成以上的老人認為較好。調研發現,近四成老人患高血壓,兩成老人多半都患頸椎、腰椎病。近五成的農村老人每天都需要吃藥,其中女性老人每天都要吃幾種藥的比例通常要高於男性老人。約66.4%的農村老人能夠完全自理,其余老人則在自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2014年有63.4%的老人參加過體檢,東部的老人參加體檢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區域,其中,東北部老人參加體檢的比例比較低,僅為46.6%。

在農村老人經濟狀況方面,調研發現54.6%的農村老人還在從事職業性的勞作,比如在田里幹活或者其他勞作,幾乎所有的老人仍然從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勞作,這是中國農村老人的特點。

子女外出導致調查中空巢家庭超過半數

張雄介紹,子女資助對影響養老快樂指標占比首位,新農保對經濟較發達地區養老經費貢獻率占比很高,土地收入對農村養老經費的影響力仍然是基本的。在農村老人消費支出方面,發現飲食、醫療與人情往來占據前三位,尤其人情往來在農村老人的消費中占到比較靠前的位置。

在農村老人家庭關系和心理狀況方面,傳統的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子女外出導致年輕人在老人身邊撫養比例降低,空巢家庭超過半數。

“老人們對家庭關系、配偶關系和子女關系滿意程度相對來說都比較高,都逾八成,所以農村的老人容易滿足,他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的認知。”張雄稱。

子女的照顧老人主要是以給貨幣為主,這一比例已超過50%,其次則是糧食資助等。由於農村老人的子女多居住在本地本村,老人對兒女的孝順狀況比較滿意。中國農村老人與子女通過手機、電話方式聯絡的頻率大大增加,這也是中國農村一個比較大的變化趨勢,其中經常電話聯系的占56.4%。

在農村老人生活質量的狀況方面,調研組發現,農村正在出現排浪式消費,從耐用消費品階段進入大眾消費品階段,現代化通訊工具在農村提前普及,留守老年人群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比如電話手機指標中,東部擁有占比是79.8%,中部、西部和東北部為75.2%、77.1%、86.1%。

約八成老人對整體生活表示滿意

張雄發現,農村老人整體生活滿意感受正面積極,有81.3%的老人對目前的狀況表示滿意,東部地區人的滿意程度還要高一點。“這里面我們發現老人們有一個共同點,老人對他的後事持有樂觀、自然、豁達的態度。”

“老人們對鄰里關系滿意度最高,表示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合計89.2%。在與子女關系方面,大概有86.5%老人認為跟子女的關系處得還是不錯。再次就是與配偶關系的相處,大概有83.5%的人都是認可。中國的農村老人對身體狀況和經濟條件的滿意度最低,對村莊管理的滿意度一般,對居住條件、環境衛生等涉及村莊管理的這些項目滿意度一般”張雄稱。

調研發現約47.3%的農村老人不願意進養老院,原因包括自己覺得不光彩,經濟不能承受,服務質量存在問題,怕子女被人指責,在養老院不自由等。

在農村老人社會支持狀況方面,子女和配偶是主要的社會支持者。調研發現,農村老人對國家及地方政府提出了養老政策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這是我們下面摸底的一些情況,農村老人對政策比較熟悉的占39%,比較模糊的占10%,不怎麽了解的占49%,所以我們很好的政策落地,落到最最基層,落到農村老人身上,確實有很長的一段路,尤其在落到最根本的地方,零距離的地方,我覺得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上面的職能部門人多,但落到下面執行就成了兩個人。調研時也就兩個人帶著我們到下面去跟老人們對話。”張雄稱。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382

農民城市化:不應只是進城買間房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525.html

農民城市化:不應只是進城買間房子

一財網 杜卿卿 2016-02-15 14:15:00

很大一部分農民,兒女進城難以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勒緊褲腰帶買房之後,住在現代化的樓房中,無事可做。當下,“劉五”們正不得不進行“農村反哺城市”,以種植或養殖的微薄收入,在緊衣縮食後,大幅補貼兒女的現代化消費需求。

窮是個相對的概念。一百一百賺,一百一百花,人不會覺得窮。但是,一塊一塊賺,十萬十萬花,這種收入能力與消費需求之間的巨大差距,就會把人“窮瘋”。

在農村城市化的的浪潮之下,每一位農民都在經歷著不同的故事。無論農村支持城市,還是城市反哺農村,農村與城市的關系,落在個體身上,都變成衣食住行與生老病死。

在魯中南丘陵地區,各地農村經濟差別較大。在丘陵起伏之地,發展大棚果園成為部分地區近幾年一項新的嘗試。劉五(化名)就是生活在這里的一個普通農民,他的經歷正是時代發展的一個縮影。

年前,劉五幹了件違心的事。去年秋天,他帶領村里四個人承包了隔壁村的一個桃樹大棚建設工程,約定包工費一萬八千元。工期總計一個月,完工後每人能分到三千多塊錢。因為無需外出,務工時間靈活,每日可以回家,家中農活也不會耽誤,一個月賺到三千多塊錢,是個不錯的工作機會。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到了年底,大家卻沒有拿到工錢。前述大棚的主人張義(化名)與劉五是初中同學,雖然畢業之後的三十多年間聯系並不多,但是基於同學關系,雙方還是彼此更加信任。張義確實沒有拖欠工錢,不但提早付了工錢,還多給了幾千塊。劉五清楚其間原委,但另外四位村民並不知情。

眼看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的鞭炮聲已經響起,這過年的錢還沒有著落,心里著了急,於是相約找到了張義。張義感到意外,只好如實相告:“錢早就結給劉五了,而且只多不少!”

四人來找張義的事,劉五知道後,立刻給張義打電話,希望張義幫忙撒個謊,告訴四人,工錢要等到桃子賣了之後再給,現在沒錢。雖然是同學,但張義感到十分為難。無奈只好告訴劉五,早已將實情告知四人,無法隱瞞了。

顯然,工錢被劉五挪用了。在眾人眼中老實巴交的劉五,為何竟幹出這等有失信用的事情?張義很驚訝,但因對其家境略有了解,猜測他定是又被兒子的事情犯難了。

劉五有二兒一女,都已成人。有兒有女的他,並沒有太多機會享受天倫,更多的是無止境的壓力。大兒子出生不久就得了小兒麻痹,缺少足夠的治療,如今三十歲依然只能“爬行”,生活不能自理。大女兒在外打工後也嫁給了“打工仔”,自顧不暇。而二兒子,更是壓在劉五心頭的一座大山。

張義猜測,工錢就是挪去給了二兒子,以挽回其危在旦夕的婚姻。

在中國農村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里,先有房再娶妻,幾乎是一個共識。不僅女方認為男方應準備好新房再迎娶媳婦,就連男方也認為應當如此。過去是給兒子蓋房娶妻,如今則是買房娶妻。

買房,已經成為一些農村父母的最大恐懼。在過去,勤勤懇懇辛苦一輩子,在村里擇一塊好地,蓋四間瓦房,並不會太難。但是如今,沒有姑娘願意回到農村住瓦房,進城買樓房是必選項。

於女方而言,買樓房首先是面子,因為大家都買;其次是里子,因為嫁人是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的最後一搏。於男方而言,娶妻生子是天然選擇,傾全家之力就為子女成家立業。成家,甚至重於立業

劉五就是困在了這里。在兒子娶妻時,因為家境不寬裕,就算借錢也湊不齊首付,只好承諾先結婚後買房,且一定會買。因為輟學早,又不懂技術,兒子如今只是在市里的一間菜市場打工,幫菜攤賣菜,月收入一千多塊錢。相較於五千左右的房價,兒子的收入連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需要都無法滿足。一年又一年,房子還是沒有著落,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兒子兒媳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就在承建大棚期間,矛盾激化到頂點。正在大棚鋼架上焊接的劉五,無奈一次一次中斷工作,進城調解。張義知道劉五有難處,為解人所急,一次一次借錢給他。當然,他知道借出去的錢很難收回來了。幾年前他借給劉五的250塊錢,至今也沒有歸還,他早已不想再提。

臘月二十九,羊年最後一天。張義到了劉五家里,另外四位村民也相約而至。沒有太多埋怨,沒有過多指責。劉五的為人大家都知道,不是萬不得已,絕不會動此歪心思。最後,劉五向大家寫好欠條,承諾來年慢慢還清。

賬暫時了結,但劉五的苦日子還遠沒有完。張義從村里了解到,劉五多年耕耘的桃棚已經抵債給別人,留下妻子在家照顧大兒子和孫子。雖然已經年過五十,滿目滄桑的劉五還是決定來年進城務工,慢慢還債。

二兒子沒有回家過年,只有小孫子在家。即使違心動了大夥的工錢,劉五也依然沒能幫兒子留住兒媳,只能以離婚收場。

在劉五和張義生活的魯中地區,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

隨著手機、電腦普及,新一代農民有著與城市人同樣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他們渴望享受現代科技發展的財富,渴望分享文明進步的成果。他們希望穿時髦的衣服,買高檔的智能手機,開舒適的車,住現代化的房子,享受方便的生活。他們希望將通過網絡了解到的一切,變成實實在在的物質擁有。

但是,除了通過努力學習進入城市紮根的鳳凰男、鳳凰女,和勤懇創業步步為營進入城市的少數精英,多數底層的“打工者”,有了“城市化”的消費需求,卻沒能夠形成“城市化”的收入能力。他們的孩子需要上學,他們自己需要衣食住行,僅此已經不堪重負。

作為新世紀進城的第一批“新市民”,他們如何贍養自己的父母,很可能還會有更大的問題。

城市反哺農村的財富傳導鏈條正遭遇危機。在傳統的過去,農村人外出務工,賺錢後回家蓋房,完成娶妻生子這一人生大事,然後步入正軌,踏實勞作,樸實生活。近些年來,通過讀書、創業完成城市化的“後農民”一代,通過回報父母、資助親友,進行著“反哺”農村的過程。

張義比劉五幸運的一點,就是兒女都是大學畢業,在城市中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和略有寬盈的收入。兒女不但不會索取,還會經常對張義做些補助。

而與劉五類似的很大一部分農民,兒女進城難以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勒緊褲腰帶買房之後,住在現代化的樓房中,無事可做。當下,“劉五”們正不得不進行“農村反哺城市”,以種植或養殖的微薄收入,在緊衣縮食後,大幅的補貼兒女的現代化消費需求。

當賺錢是一塊一塊賺,花錢是一萬一萬花時,“窮瘋”的父母,只好無限度的壓榨自己殘存的生命。

城市化,不應該只是進城買間房子。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46

內蒙古去庫存政策出臺 鼓勵農牧民進城購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412.html

內蒙古去庫存政策出臺 鼓勵農牧民進城購房

一財網 林小昭 2016-02-22 17:33:00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日前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做好房地產去庫存工作進一步促進房地產業穩步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對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鼓勵農牧民進城購房、全面落實購房落戶等政策,都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

江西之後,越來越多地方版的去庫存政策密集出臺。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日前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做好房地產去庫存工作進一步促進房地產業穩步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對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鼓勵農牧民進城購房、全面落實購房落戶等政策,都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

《意見》指出,當前內蒙古房地產行業發展平穩,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總量的比例在合理區間,商品房屋價格泡沫風險較低。但是,同全國的大形勢一樣,內蒙古房地產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很多矛盾和問題,較為突出的是房地產投資持續下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降低。商品房屋庫存仍居高位,分地區庫存量、商業及辦公用房與商品住房、商品住房戶型等結構性矛盾明顯等。約40%的地區去庫存壓力較大。

內蒙古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區房地產業增加值實現441.37億元,比上年增長2%。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081.05億元,比上年下降21.1%。商品房銷售全面下降,2015年,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2369.37萬平方米,下降3.6%;商品房銷售額1052.18億元,下降1.2%,庫存量較大,消化尚需時日。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目前整個房地產市場去庫存已經迫在眉睫,房地產庫存壓力對地方經濟的影響非常大。

根據意見,未來內蒙古將提高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推動化解房地產市場庫存。除了屬於完善城市功能、現有存量住房確實不能滿足安置房源要求外,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凡是商品住房存量較大、可以滿足安置房源需求的地區,一般不再審批新的商品住房開發項目。

據新華社報道,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秦義說,“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將繼續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等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其中2016年全區將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22.1萬戶。針對部分地區商品房屋庫存大的問題,自治區將加強棚戶區改造安置與化解房地產庫存工作的銜接,鼓勵棚戶區住戶選擇貨幣化安置方式,力爭貨幣化安置比例達到60%以上。

在鼓勵農牧民進城購房方面,《意見》提出,對進城購房的農牧民(包括其他購房者),凡屬首次購房的,申請商業銀行貸款、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符合使用條件的)執行不超過20%的首付比例。各地區可根據本地區實際,制定農牧民及其他購房者首次購房貸款利息優惠補貼等政策,也可制定對首次購買商品住房(含二手房)的給予除稅收外的一次性補貼政策。

對已經進城務工並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牧民工,所在單位要全面建立農牧民工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同城鎮職工一樣,為農牧民工繳存住房公積金,達到規定時限的可申請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鼓勵其他進城務工農牧民以靈活就業人員、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身份等繳存住房公積金。

此外,內蒙古還將探索擴大以農村牧區宅基地、承包地、草牧場、林權地等抵押和擔保貸款試點範圍,增強農牧民購房的融資能力。生態移民搬遷、危舊房改造等工程範圍內的農牧民,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給予貨幣化補償,鼓勵其進城購房或租賃住房,並享有同城化的社會保障政策。

這也是猴年伊始,第三個出臺樓市去庫存的省份。在內蒙古之前,江西已下發《關於做好化解房地產庫存工作的通知》,以強有力的20條舉措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穩定發展,其中更是首次提出要對去庫存效果不明顯的縣市問責。

江西之後,鄰省福建也迅速跟進,出臺了房地產去庫存的“閩八條”, 其中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可以土地“轉性”。 2015年12月31日前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未構成閑置土地,且已全部繳清土地出讓金的商業辦公用地,可轉型為商品住宅用地。

張大偉分析,目前房地產仍然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新常態下,各地市場進一步分化,因城施策將成為未來房地產刺激的主流。預計兩會前後各省都將針對房地產庫存出臺不同力度的政策。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94

超六成農民工希望到年齡就回鄉 是什麽影響了農民工“進城”的積極性?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6/1000807.html

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一書,其中一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願分布”調查顯示,“很想”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工占11.83%,“比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另外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

___.thumb_head

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一書,其中一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願分布”調查顯示,“很想”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工占11.83%,“比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另外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消息發布之後,在網上引起熱議。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比上年增長1.3%。其中外出農民工16884萬人,增長0.4%。大幅低於過去5%左右的水平。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合理引導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先後有20多個省區市出臺了省級深化戶籍改革實施意見,尚未出臺的地區大多也會在近期出臺。

不過《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7日的報道顯示,四川省統計局對成都、綿陽等9個城市進城務工人員調查中,53.8%的受訪者不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

《中山日報》2014年6月5日的報道中,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2014年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的形式,對中山市農民工進行了調查,當問及“您是否希望在城鎮落戶”時,大部分農民工表現平淡,市民化意願較低。其中,只有41.5%的人表示希望在城鎮落戶,20.7%的人明確表示不希望落戶城鎮,37.8%的人表示暫時沒有考慮過要在城鎮落戶。

根據公開數據,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接近2.69億人,其中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約1.3億人,占農民工總量的46.6%。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張自然曾表示,根據調查,占總量一半左右的1.4億老一代農民工(1980年前生),不一定都願意將農村戶籍轉為城市戶口,一些80後以及此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也不願意。

《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10%,而按照2014年3月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目標,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要達到這一目標還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是什麽影響了農民工進城的積極性?

四川省統計局對9個城市進城務工人員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農民工不願落戶城市的原因中,43.6%的受訪者認為城市生活成本高,38.5%的受訪者認為農村和城鎮戶口差別不大,37.8%的受訪者想保留家中土地承包權,為自己留一條後路,33.7%的受訪者覺得農村土地有較大增值潛力。

社科院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不願外出打工的前5位因素分別是:年紀大了(20.63%)、父母子女無人照顧(18.12%)、缺少技能(15.94%)、農活兒離不開(10.03%)、對城市不熟悉(8.93%)。其中,年紀大了而返鄉是農民工市民化未完成的表現,父母子女無人照顧等問題都與城鄉分隔的戶籍制度有一定的關系,缺少技能、對城市不熟悉也和農村教育落後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僅是大城市,即使是小縣城打工的農民工,也並非都願意變成城市市民。他介紹,在很多縣城,很多農民工考慮到自己有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願到城市成為市民。有農民直接對李揚講,不當城市市民好處多,因為在農村不一樣,有地就有錢,有地就踏實。

諸多現實環境、制度障礙阻礙了他們進城的步伐,減弱了他們進城的意願。城市難留,家鄉難舍。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認為,農民真正關心的是“農轉非”能夠帶來什麽,增強農民“農轉非”的意願關鍵是要算清賬。城市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變農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的傳統方式,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將農民工納入各類保障房體系中,提升城市對農民的吸引力,讓新市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務,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此前接受采訪時認為,要從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的統一、降低房價、農村土地的產權保障、教育、就業、調整勞資關系、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水平等方面來提高城市化率。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地級城市是農民工落戶首選地區。據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的調查,在表示有落戶城鎮意願的受訪農民工中,地級城市受到最多農民工的青睞,占64.7%,其次是縣城或建制鎮,占17.6%。而希望在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省會及副省級城市落戶的人分別占11.8%和5.9%。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在前不久的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曾表示,今年城鎮化的重點工作之一,即是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探索形成新型設市模式,逐步改變按行政等級配置公共資源的管理體制,對經濟總量大、吸納人口多的縣和小城鎮,賦予其與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限。

  • 中國青年報
  • 陳星
  • 王品芝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35

山東推動千萬農民“進城” 保留農村籍大中專學生征地收益權

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玉誌日前在接受山東省政府網網談時表示,到2020年,全省實現1000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700萬城中村、城邊村原有居民完全市民化。

上月底,山東省出臺了《山東省設立新的中小城市試點方案》,旨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充分發揮中小城市在擴大內需、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這個“試點方案”提出,山東將從城區人口50-100萬的12個中等城市中,選取5個城市進行試點,到2020年培育成為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從城區人口20-50萬的39個Ⅰ型小城市中,選取10個縣(市)進行試點,到2020年培育成為50萬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從城區人口20萬以下的43個Ⅱ型小城市中,選取15個縣(市)進行試點,到2020年培育成為20萬人以上的Ⅰ型小城市;

選擇部分非農就業達到75%的鎮,培育設立10個以上鎮區人口超過10萬人,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的新生小城市;培育30個以上鎮區人口超過5萬人,地方財政收入超過5億元的重點示範鎮,進行小城市試點。

這個龐大的城市擴容計劃亟需農民來填充。

但要想讓農民進城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前段時間,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有關部門,對該省農業轉移人口的進城意願、制約因素和城鄉生活成本差距等關鍵問題,作了大量調研並進行深入分析,發現主要有6方面的因素制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

一是農民工在城鎮就業穩定性差、收入水平低。2015年,山東省外出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比例僅為41.9%, 50%以上外出農民工處於臨時就業狀態;再加上全省外出農民工月平均工資偏低,繳納職工養老保險、職工醫療保險 、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比例均在30%以下,直接影響其進城落戶的意願與能力。

二是城市房價貴、生活成本高。目前城市房價普遍較高,據調查,僅有17%的農民工有能力在城鎮自購住房,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認為城市房價高、生活成本高。

三是農民擔心失去“三權”權益、不再享受支農惠農優惠政策。農民普遍擔心因戶籍變化而丟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為把戶籍留在農村,“三權”會更穩妥、更保險。

四是戶籍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民落戶城鎮仍存障礙,部分戶籍政策基層執行難或難執行,居住證制度客觀上降低了遷移戶口的必要性。

五是城鎮公共資源配置嚴重滯後。中小學大班額問題突出,醫療資源缺優欠量,養老服務設施普遍不足,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六是城鎮化布局形態不盡合理,中心城市首位度不夠高、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強,小城鎮產業基礎弱,城鎮基礎設施欠賬多,標準低、配套差,人口承載能力、服務能力不強。

在過去,很多農村籍學生考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獲得一個城市戶籍,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可以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現在這種情況已經不存在,農村籍學生寧願選擇繼續保留農業戶籍。

這次,山東提出,要把農村大中專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和適齡未婚青年等作為城鎮落戶重點。

王玉誌介紹說,山東將順應這些人群落戶意願和趨勢,分類推動不同人群在城鎮落戶。通過設立集體戶等方式,方便農村籍大中專學生在入學時就將戶口遷入學校,或就地登記為城鎮居民,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保留轉戶農村籍大中專學生的征地補償收益權等各項權益,在職業考試等方面仍享有農村政策,貧困學生繼續享受農村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通過加大職業培訓等方式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增強其進城落戶能力;通過擴大住房保障範圍和出臺城鎮購房優惠措施,降低新生代農民工進城落戶成本,讓他們進城落戶有房、有工作、有底氣。

同時,山東將積極有序開展行政區劃調整,加快推進符合條件的城市撤縣設市,或撤縣(市)設區,積極做好鎮改街辦、撤鄉設鎮等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60

五部委:允許進城落戶人員有償轉讓宅基地

農村進城落戶人員老家的宅基地怎麽處置?按照最新的政策規定,其可以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自願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

10日上午,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舉行《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的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周建春表示,為切實解決好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問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研究起草了《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的實施意見》。

周建春表示,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總體還不高,土地的城鎮化快於人口的城鎮化,不解決人的城鎮化,城市發展就會導致盲目擴大城市規模,就會造成土地被大量占用和浪費。因此,在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使城市發展與人口增長相適應,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就需要建立進城落戶人口與建設用地供應更加緊密的掛鉤機制,實現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相協調。

按照《實施意見》,我國將實行差別化的用地標準。綜合考慮城鎮容納空間等因素,現狀人均城鎮建設用地不超過100平方米的城鎮,對於進城落戶人口,按人均100平方米標準安排新增城鎮建設用地;現狀人均水平在100-150平方米之間的城鎮,按照人均80平方米標準安排;現狀人均水平超過150平方米的城鎮,按照人均50平方米標準安排。超大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原則上不因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安排新增建設用地。

按照測算,2015-2020年全國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約3900萬畝,其中包含了進城落戶1億人口的各類用地需求,初步估算為1200萬畝。如果按以往規劃編制方法,農村流動人口只按城鎮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的60%安排用地,1億農村流動人口用地約為720萬畝。

“因此,從現行規劃看,土地供應方面可以滿足進城落戶人口發展用地需求。”周建春稱。

周建春表示,《實施意見》要求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結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要求,允許進城落戶人員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自願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鼓勵農村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

現行《土地管理法》中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

周建春表示,在我國,農民問題主要是土地問題。如何切實保護進城落戶農民的權益,是《實施意見》的重點內容。為解決進城落戶農業人口後顧之憂,《實施意見》提出,現階段不得以退出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保障其合法權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052

國務院: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醫保可接入城鎮基本醫保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提出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參加的基本醫療保險可規範接入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推動符合條件的進城落戶農民參加當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或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方案》指出,將落實進城落戶農民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參加的基本醫療保險可規範接入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完善並落實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妥善處理醫保關系轉移中的有關權益,加強醫保關系轉移接續管理服務,確保基本醫保參保人能跨制度、跨統籌地區連續參保。

《方案》要求,落實進城落戶農民參加城鎮養老保險等政策。加快落實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推動符合條件的進城落戶農民參加當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或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按規定享有養老保險待遇。確保進城落戶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權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34

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咋處理?國務院提有償退出試點

10月20日,從中國政府網獲悉,國務院今日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

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有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支撐的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稭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規劃同時提到,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力爭2018年底基本完成。在有條件的地方穩妥推進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有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到2020年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

規劃指出,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統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改革,推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保障進城落戶居民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幹財政政策,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

規劃還提出,完善財政支農政策,要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在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的基礎上,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保障領域,建立健全與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涉農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確保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業農村的總量逐步增加;整合優化農業建設投入,鼓勵采取投入補助等方式實施建設項目,鼓勵社會資本主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調整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逐步擴大“綠箱”補貼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要創新金融支農政策,完善信貸支持政策。強化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建立健全對商業銀行發展涉農金融業務的激勵和考核機制,穩步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加大保險保障力度。逐步提高產糧大縣主要糧食作物保險覆蓋面,擴大畜牧業保險品種範圍和實施區域,探索建立水產養殖保險制度,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研究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規劃提到,對大豆、棉花、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劃定生產保護區,2020年計劃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5.5億噸。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繼續執行並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調整完善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58

發改委副秘書長:一些地方仍在以苛刻條件限制農民進城

“以各種苛刻條件限制農民進城或依法剝奪‘三農’資源推進城鎮化的做法,是對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一種逆動,而這些情況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同時存在,在一些地方表現還比較嚴重。”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範恒山表示。

範恒山在26日於北京舉辦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研討會上發表上述觀點。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是研討中國區域經濟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學術平臺,旨在深化區域經濟理論研究,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建議,推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

多位參會專家表示,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特殊的基本國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區域發展存在一系列深層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地區經濟分化明顯,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不平衡,一體化進展較為緩慢,部分地區發展仍然困難,區域發展面臨的挑戰仍然十分嚴峻。

範恒山認為,城鎮化發展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他表示,城鎮化對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一是來自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吸附與鏈接效應;二是來自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這得益於因農民的減少而使農村人口單位占有生產資料份額的提高和逆城鎮化現象帶來的城鎮資源向農村的轉移,而逆城鎮化現象既包括城鎮居民到農村居住創業,也包括城鎮務工人員返鄉辦廠興業。

範恒山強調,2012年以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不斷降低的狀況和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人數快速增長的狀況都一定程度反映了上述觀點。

近年來,在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動下,城鎮化進程明顯提速。數據顯示,2016年底,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41.2%、57.35%,比2012年底各提高5.9和4.75個百分點。全國城市人口密度從2012年來的每平方公里2307人提高到2015年末的2399人。

在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特別是特色小城鎮的發展建設成為促進城鄉區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範恒山解釋道,小城鎮亦城亦鄉、城鄉一體,其特色產業直接源自“三農”,且限制少、門檻矮、進入成本低,是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並有序市民化的介體與驛站,直接促進著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

去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關於城鎮化發展問題,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特大鎮改市特別是縣城的發展有利於就地城鎮化。

“我國人口超過10萬的特大鎮超過200個,這種特大鎮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和財力規模可能比縣級市還要好,但是它還是鎮。中國城鎮化最重要的經驗是改變了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是農村貧困的平移,雖然中國沒有平移,但是中國有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代價是沈重的。” 辜勝阻說。

此外,人才的流動也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範恒山表示,要素流動越來越倚重於區域的綜合品質或綜合環境,包括地區的社會、文化、安全、生態等的狀況。人口人才的流動越來越重視地區的舒適感。

他以東北為例,說明經濟發展與人才流動的關系。

“在東北的一些地區,用工在總量和結構上都處於短缺狀態,高端人才更是短缺。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是東北長期寒冷的氣溫環境,不僅南方的人不願到寒冷的東北去工作,相當一部分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也流向了氣候溫暖的南方,致使東北很多經濟科技條件不錯的高端企業也招不到合適人才,不得不在溫暖的南方設置分廠和研究機構來吸引人才。”範恒山說。

東北曾經是重要的人口流入地,“闖關東”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深刻的記憶。但人口凈流入如今已成為歷史。根據遼寧省社科院公布的《遼寧藍皮書:2016年遼寧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三省人口凈流入為36萬,十年後的“六普”則顯示,東北人口凈流出200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