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廠佬看瑞聲 蔡東豪

2012-11-01  NM
 
 

 

相識多年的基金經理來電點歌,希望我從經營者角度看瑞聲科技(2018)。瑞聲近年被捧為「蘋果概念股」,股價由○九年三元升至現時二十七元,剛宣布中期營業額二十五億九千萬元(人民幣,下同),純利七億二千萬元,分別上升三成八和四成一。瑞聲生產微型音響零件,主要客戶是手機,其中蘋果是最大客戶,佔收入約四成。瑞聲純利率達兩成八,以我淺薄做廠經驗,這盈利水平近年在工業界聞所未聞。

基金經理語帶懷疑,我第一件事要看,瑞聲故事是否Too good to be true。拆解工業股比較容易,因為業務單純。瑞聲作風低調,主要靠內部增長,甚少併購活動,賬目容易分析。快速分辨賬目是否有古怪,我看兩個數字:經營現金流和派息。現金流不說謊,爆煲個案的經營現金流一定蠱蠱惑惑,似賺非賺。我翻閱瑞聲年報,經營現金流清清楚楚,無蠱惑。瑞聲每年派息,佔盈利三至四成,工業股中屬中規中矩。蠱惑公司經營現金流強勁和年年派息,不錯是有,但個案不多。單靠看年報,瑞聲賬目通過Too good to be true的測試。下一個需要問的問題,是這盤如此好賺的生意可否持續下去?

這問題可從三個層面看:蘋果會否容許瑞聲賺這麼多(瑞聲毛利率和純利率都高過蘋果)?瑞聲對手會否打價格戰,侵蝕瑞聲利潤?瑞聲會否自製傷害自己的原因?

蘋果主要代工商富士康(2038)的內地工廠不停出事,最新事故是山西工廠暴動,導致死傷,蘋果跟供應商之間的關係水洗不清。很多人即時聯想到蘋果是甚苛刻的客戶,不停壓搾供應商,令供應商疲於奔命,一層一層壓至最低層工人。我未做過蘋果生意,所說的靠推測,不過我不相信蘋果是特別苛刻的客戶。能夠滿足到蘋果質量和數量的供應商,數目不會多,蘋果不會隨便破壞跟供應商的關係,我相信蘋果採購部處事精明,會以合理和看長遠的方法跟供應商合作。蘋果太忙,也太叻,沒時間「眼紅」每一個供應商賺幾多錢,我不相信蘋果會刻意打擊瑞聲。有瑞聲粉絲指,瑞聲售予蘋果的零件,每部手機平均不超過三美元,銀碼太細,蘋果根本不在乎。這一點不成立,我指蘋果採購部行事合理,不是抓大放小,而是大小不分的全力以赴。瑞聲的競爭對手卻是另一回事,它們日夜想着怎樣擊倒瑞聲。一份投行分析報告估計,瑞聲聲學產品佔蘋果採購量約三至四成,即是蘋果同時跟瑞聲對手採購。瑞聲競爭對手的利潤可能跟瑞聲一樣高,也有可能沒這麼高。投資者須注視的重點,是瑞聲的經營數據,對手很清楚,假如瑞聲做得比對手好,對手一定不停檢討,找出人家做得比自己好的原因,然後千方百計縮短跟瑞聲的距離。

什麼是「千方百計」?閣下想得出和想不出的事情都有可能做。例如瑞聲擁有特殊生產技術,對手會想辦法得到手。以我的經驗,假如所謂商業秘密是工程圖紙和某些員工的特殊工藝,即是一些能摸到的實物,在內地「進取型」商業倫理環境,對手老早唾手可得(我有不少經驗)。我相信瑞聲的優勢是無形的,可能是公司文化。雖然瑞聲近年進軍其他手機零件業務,例如光學,但大部分收入仍是來自聲學產品。製造打擊自己的問題,通常源自管理層分心,包括把業務多元化,結果做不成新業務,又疏忽主業務。從瑞聲管理層透露的資本性開支,瑞聲仍然大力投資聲學業務,似乎沒有分心。從客戶、對手、自己等三個層面看,瑞聲的地位應該不是面對即時危險。看瑞聲過去五年業績、收入和利潤穩步增長,而且一直保持高利潤率,它的表現不是突然間爆升。多個大型基金投資了瑞聲多年,代表某程度信心保證。當然基金會睇錯,但工廠業務比科技、種樹等簡單,基金錯的機會不大。瑞聲在工業股中罕有的氣勢如虹,食正蘋果和其他手機製造商對聲學的要求,加上管理應該很優秀,因此投資界願意給予一個特高的估值。我從一個廠佬身份看,感覺是羨慕和慚愧。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30

金融百變:從銀行角度看瑞聲

1 : GS(14)@2017-06-22 07:41:12

瑞聲科技(2018)被沽空基金葛咸城狙擊,由五月初收市的次高111元,急插至5月18日停牌前的82.60元。沽空基金所述的理由,關乎瑞聲用相熟的人物公司,遮蔽成本或借貸,又可能是加大盈利,更用來混騙主要買家之一的蘋果,逃避嚴厲的勞工條款。從管理高層的答辯,第一次過於樂觀,當然過不了骨,股價繼續下跌。第二次兩名高管舉行記者招待會,詳細的解釋其中細節;較幸運的是當時有另一家基金,出面為瑞聲澄清,第二天復牌後股價大幅上揚。加上在6月內先後有兩間內地銀行,在有條件下,各同意出資100億人民幣,支持瑞聲,股價因此重返96元水平,沽空機構失敗收場。今天要探討的,是企業高管應如何應變被狙擊沽空時的策略,從銀行角度的分析最清楚。2016年度全年籌集的銀行貸款只有52億元(人民幣,下同),30億元用來償還到期的銀行貸款,派發股息13.1億元,付出的全年利息只有6,000多萬。當下的借貸率甚低,加上單是今年盈利已有40億元,年內購置物業、廠房及設備用去39.3億元,沒資產抵押貸款,現金流充足,手上現金/近現金資產39億元,營業額及盈利在過去五年內增長,紀錄正常良好,資產折舊攤銷亦正常。唯一要解釋的,是這年度流動負債增加了48億元,而流動資產則增加了44億元。加上五大買家(共佔銷售額的74%),沒有投訴,買賣運作正常。這些已經足夠成為抗拒沽空機構的理由,在市場批股集資又少,因此,復牌後上升,是正常反應。劉智傑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1/200627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