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經營之神辭世 譚文傑

2008-10-22  AppleDaily

一 位最能象徵台灣企業家精神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美辭世,為近期低迷已久的市場增添負面消息。「經營之神」辭世之所以引起各界不捨,在於其備受推崇的經 營哲學,包括一些王永慶常提到的「瘦鵝理論」、「魚骨理論」,幾乎都是由小故事衍生的大啓示,靠着勤奮學習與身體力行,造就今日的石化王國。

接班問題萬眾矚目

後 王永慶時代讓外界關心接班問題。早於01年,台塑集團即成立「行政中心」作為整個集團最高決策機構,並由各事業單位負責人組成。目前,所謂「7人決策小 組」,是06年時由7人共同組成,包括台塑總裁王文淵、台塑石化董事長王文潮、掌管海外投資的王瑞華、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掌管台塑生醫的王瑞瑜、財務總管 楊兆麟,以及南亞董事長吳欽仁。當中7人職權雖然未有明確劃分,但囊括了第二代、老臣與專業經理人,分工完備且運作多年,使市場人士對集團其後能穩定運作 期待甚高。然而,往後台塑集團專業管理人員與家族成員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勢必更加微妙,尤其在整體環境對企業經營極為不利的市況下,集團內資源分配是 否能與過往一樣,抱持專業且一致的全盤考量,勢必為各界關注。加上一向自律嚴謹的企業文化往後能否持續維繫企業競爭力,不僅市場人士關心,也牽動未來石化 市場的版圖變化。

企業精神承傳受考驗

前一代企業家的隕落,雖未必等於宣告該企業未來的命運,但無可否認,企業經營日趨複雜, 快速的資訊傳遞雖加速資料搜集與決策流程,卻減少了未來企業家胼手胝足參與,或見證從無到有的企業發展過程,也使年輕一代經營者經常忽略,與企業競爭力大 大相關的原則性與執行力問題。或許,我們該悼念的不只是「經營之神」隕落,而是企業家精神的萎靡,將使企業在往後艱困時代備受考驗。譚文傑 http://trade.fubon.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

坐擁百億地產 台北市鑽石地主人辭世 低調富豪杜萬全傳奇

2010-5-10  今周刊





四月下旬,台北市仁愛路二段邊、「仁愛鴻禧」大樓隔壁的630坪日式建築主人杜萬全辭世,這位擁地百億元的神祕富豪走了,他留下的是人們對第一代企業家的 敬重,但同一時間,也掀起全台北市一線建商的搶地大戰。

撰文‧劉俞青

如今在台北,多少總價才算豪宅?二億?三億?還是五億元?就在距離帝寶不到五百公尺的地方,多年來,有人不靠炒作、不見奢華營造,靜靜地擁有一棟市價至少 五十億元的豪宅,這個價位,足以買下二十戶的帝寶,恐怕也是全台最貴的豪宅。

精準地說,這不僅是﹁豪宅﹂,而且是台北市少見的﹁大宅﹂。這棟市價令人咋舌的大宅,就位在寸土寸金的仁愛路二段的馬路邊,占地六百三十坪。從外觀看,只 是一棟雅致樸實的日式平房,透過矮矮的圍牆往裡頭看去,有著疏落有致的庭園,打理得十分整潔,以及如今台北街頭已經不易見到的木造房子,一棵茂密的槐樹探 出了圍牆外。

與它一牆之隔的鄰居,是台北市著名豪宅之一的﹁仁愛鴻禧﹂大樓,不過比起來,仁愛鴻禧的基地面積還要略小一點,足以想見主人的豪氣。

坐擁豪宅

住家市價保守估計上看五十億很多人經過這裡,常以為這是哪位高官的官舍,事實上,這座大宅的主人,正是低調至極的台灣第一代企業家杜萬全。四月下旬,他以 九十五歲的高齡辭世,消息傳出,這幾天,杜家大宅前的仁愛路上,黑頭車經常一輛輛排開,許多政商聞人紛紛前往弔唁。

但同一時間,消息也在地產界迅速傳開,台北市許多一線建商、仲介,第一時間紛紛動員起來,因為這塊﹁台北市中心僅存﹂的六百三十坪鑽石級土地,早就被許多 建商鎖定,幾乎所有建商都曾經來按過杜家的門鈴,看上的無非是這塊土地的開發價值,但過去幾十年來杜萬全在這裡住得很習慣,因此登門的建商都是鎩羽而歸, 但如今杜老走了,宅子即將空出來,看在建商眼裡,機會來了!

事實上,這座大宅坐落於此,已經半個世紀之久,從資料顯示,杜萬全是在民國四十九年就買進這塊土地,五十年來,台北市的風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田不見 了,一棟棟豪宅蓋了起來,近五年來,房地產更是一路飆漲,豪宅風席捲全台,只有這座大宅,無論市況更迭,始終安安靜靜地在這裡。

今年一月底,國產局標售仁愛路、臨沂街口的一塊角地,這塊角地只和杜家大宅相隔一個門牌號碼,結果以每坪六七九萬元的史上最高價售出,市場譁然之餘,也讓 緊鄰的杜家土地價值,更加誘人。

德高望重

與新光吳火獅、台泥辜振甫齊名據了解,根據建商估計,杜家這塊土地基地面積比起這次標售的角地更大、土地也更為方正,如果杜家真有意願出售,行情站上每坪 八百萬元不是問題,甚至已經有人私下喊出更驚人的價格,但即使僅以每坪八百萬元計算,市價就要五十億元,而杜萬全就在這個價值五十億元的宅子裡生活了大半 輩子,堪稱最低調的富豪。

這位低調到近乎神祕的富豪,在外的知名度遠遠不及他所擁有的財富。事實上,人稱﹁杜伯﹂的杜萬全出身基隆八斗子,早期在台灣企業界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他 的個性就像這聲﹁杜伯﹂的稱呼一樣,除了是他的姓氏之外,也取其﹁度量大﹂的意思,在市場上說話行事頗受人敬重。

民國四十年代,台泥、台紙、工礦、農林等四大國營公司轉民營化,杜萬全的名字就出現在首批民營股東名單上,他和許多台灣第一代企業家包括新光吳火獅、台泥 辜振甫、板橋林家林本源、香蕉大王陳查某齊名,然而,這些人多半已經歸西,他的好友如今﹁碩果僅存﹂的大概只有中和紡織葉山母,與台玻的林玉嘉。

杜萬全主要的事業有二,一是在民國四十九年成立的謙順行,在基隆港邊經營船務代理業務起家,賺進不少財富,因此後來杜萬全的財富日益累積,他對家鄉基隆的 回饋沒有減少過;根據基隆市政府估計,多年下來,杜萬全透過名下的杜萬全基金會捐給基隆市的錢,至少超過一億元。

另一則是在民國五十四年成立萬源紡織,早期生產利基型產品,業績不錯,但後來萬源沒有隨紡織業大量西進,業務才逐漸下滑。但即使如此,至今只要在五股一帶 提起﹁萬源紡織﹂,當地人都會指出﹁工業區一帶土地都是萬源的﹂。據了解,萬源紡織在五股成泰路一帶擁地超過一萬兩千坪,如果以當地土地行情每坪約六十萬 元估計,市值超過七十億元,若再加上仁愛路這塊鑽石級土地,這位低調的富豪,名下光是土地資產,就超過一百億元。

財力雄厚

每年光是配股配息就可領上億有趣的是,儘管擁地一百億元,如此驚人,但這位老人家卻不相信﹁有土斯有財﹂這番道理,他的土地都是民國四、五十年代因緣際會 買進,此後只有緊抱不放,沒有太多作為,也沒再買進其他土地,對其他所有的投資事業,也一概秉持嚴謹保守的態度。

因此,比起其他財團家族陸續在台灣市場上大鳴大放,杜家後來的發展則顯得低調而沉潛,杜萬全獨子杜恆誼曾經跟友人說,﹁爸爸就是不要(投資)﹂,這位老一 代的企業家始終覺得,凡事不須強求,只要行得正做得直,賺錢的機會自會上門。

但即使如此,直到辭世之前,杜萬全仍是國賓飯店的常務董事,而杜恆誼目前則是味王的常駐監察人、中興保全的董事、東華合纖董事,以及華南金控子公司華南產 險的董事,而這些持股,杜家幾乎全數都是原始股東,根據杜恆誼友人表示,﹁多年來,杜家持股只進不出﹂,而每年光領到的配股配息,﹁絕對上億元﹂,足夠過 很好的日子。

杜萬全育有一女一子,女兒杜恆芬負責船務代理業務,而杜恆誼目前負責紡織和創投,他就住在與杜家大宅一牆之隔的﹁仁愛鴻禧﹂大樓裡,方便就近照顧老父。

杜恆誼傳承爸爸的好性格,父子倆待人處世都是謙沖有禮的好脾氣,即使居喪期間,杜恆誼接到記者來電,仍然好言表示:﹁讓我調整一下好嗎?目前仍有很多事在 忙,等我調整好了再跟大家談。﹂

後繼有人

兒子杜恆誼在創投業表現活躍儘管主要事業沒有太多發展,但杜恆誼近年來在企業界其實還算活躍,尤其在創投上,由於過去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錯過不少上門 的投資佳機,因此後來杜恆誼試圖從創投中尋找新的機會。民國八十年代末期,在美國矽谷的創投華人圈裡,常可見到杜恆誼高壯的身影,他曾和幾位同是紡織業第 二代共同成立﹁啟峰創投﹂,以及後來的﹁連勝創投﹂,在創投業表現積極。

熟識杜恆誼的友人表示,杜家當然最深刻了解仁愛路二段這塊寶地蘊含的開發價值,因此這幾年來,杜恆誼其實也試圖結合周邊土地,希望整合出更大的土地價值。 三年前,他出手買下隔壁臨沂街四十九號大約四十來坪的土地,面積雖不大,但顯示了整合的決心,而今年一月底國產局標售仁愛路、臨沂街口這塊角地時,杜恆誼 所屬的﹁謙順行﹂也參與投標,結果以第三高標落榜,不過,得標的﹁賴雪﹂也住在仁愛鴻禧內,和杜恆誼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未來雙方如果能夠研擬出合作機會, 恐怕又將是台北豪宅界的一大盛事。

杜老走了,至此台灣第一代的企業家幾乎凋零殆盡,但這座看盡市場起落的大宅子依然矗立在仁愛路邊,不會改變,甚至可能風雲再起,這段土地與人之間的故事, 還將繼續吟唱下去。

杜家事業版圖

公司 資本額(億元) 代表人 設立日期中台通運 0.2 杜萬全 39年3月27日

林記理貨 郭廷碧

萬源紡織 1.98 杜萬全 54年4月1日謙順行 1.9824 杜恆誼 49年3月1日廷芳投資事業 0.98 杜恆誼 77年4月1日廷謙投資 3 杜萬全 85年6月4日廷信投資 1.95 杜恆誼 86年6月25日衍源實業 1.31 杜恆誼 81年11月17日英屬維京群島商Karbo Holding Ltd.

英屬維京群島商Cheerway Holding Ltd.

註:林記理貨為日商,杜家為大股東杜家台面上持有上市櫃公司股票股票 持有張數 市值(萬元)1418東華合纖 918 1248 1902台紙 3174 4031 2704國賓 10 35 9917中興保全 8,441 43049 1203味王 8154 20548 註:市值以4/30收盤價計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8

港地產大亨陳廷驊辭世 南豐二女爭千億家產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8/wMNDA2XzQ2MjkwMw.html

香港的豪門家族從來不缺乏爭產的戲碼。

6月16日,香港富豪、著名財團南豐集團創始人陳廷驊在港逝世,享年89歲。他的兩位女兒,正為爭奪他一手創下的千億財富而對簿公堂。

在 香港,陳廷驊擁有「棉紗大王」、「地產大王」、「窩輪大王」等稱號。他一手創立的南豐集團,業務橫跨地產開發、投資、建築及航運等幾大領域。目前,南豐集 團是香港較為活躍的地產開發商,持有大量物業,是香港名副其實的最大非上市房地產公司。根據最近《福布斯》香港富豪榜,陳廷驊以約203億港元身家排行第 14位。

但近年來,陳廷驊家族爭產消息接連不斷,如今陳廷驊逝世,其家族爭產糾紛也進入白熱化狀態。陳廷驊留下的巨額家族財產如何被繼承,後人是否能夠「守住」這個千億商業王國,成為關注的焦點。

商業王國資產超千億

陳廷驊靠白手起家,打下千億元的商業王國。

生於1923年的陳廷驊,祖籍浙江寧波,出身於一布商家庭,有天生的經商基因。1950年,陳廷驊移民香港,開始從事棉紗、布匹等貿易生意。

1954 年,陳廷驊創辦南豐紡織有限公司,在荃灣設有佔地面積廣闊的南豐紡紗廠。1969年將南豐紡織改組,於1970年4月在香港上市。當時,南豐紡織法定股本 4500萬元,已發展成一縱合式企業集團。南豐紡織上市後,業務發展很快,穩居香港紡織業龍頭位置,陳廷驊亦因而被譽為香港的「棉紗大王」。

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陳廷驊發現紡織業已漸走下坡路,而當時地產業的發展前景被看好,便開始將投資重點轉移到地產業和證券市場。因為眼光獨到,陳廷驊在1967年地產低潮時已大量購入廠房地皮和乙種公函換地證書,為南豐集團日後的地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至今,南豐集團在香港不斷拓展地產業務。據其官網顯示,其在香港共發展了18個住宅項目,10個商業項目,同時還自行經營按揭業務。目前,南豐還是香港最大的山頂物業持有業主,同時還通過開發建設、出資購買等方式繼續擴大山頂物業的持有規模。

南豐集團業務橫跨地產開發、投資、建築以及航運等,但由於旗下的上市公司於1989年退市,其資產價值難以核實。

據 悉,陳廷驊亦以個人名義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權益,包括2.43億股信置(00083.HK)股份、15.09億股遠洋地產(03377.HK)股份、 7.07億股麗新發展(00488.HK)股份以及5611萬股花樣年(01777.HK),按各股份的現股價計算,其權益總值達90億港元。

此外,南豐集團旗下的物業涉獵甚廣,僅在香港擁有的物業估值就超過700億港元,加上全球各地物業和非物業資產,估計其商業王國資產超過1000億港元。

與其他港資房企一樣,轉戰內地市場成為南豐近年的發展重心。但南豐進入內地市場並不「搶眼」,其表現也非常謹慎保守。

南豐最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內地,於天津投資了其在內地的第一個房地產項目。隨後的10多年便一直按兵不動。用南豐自身的發展戰略來看是,對內地市場還需要「進行觀察和研究,等待時機成熟」。

直至2004年,南豐集團成立了南豐中國,專門負責內地房地產業務開發。2006年12月,南豐中國大戰保利,以7.42億元拿下廣州「琶洲地王」地塊。此後不久,南豐中國在臨近地塊再次以7億元成功獲得廣州東風中路的羊城大廈。

2007年初,南豐中國與匯豐銀行成立房地產私募基金,雙方各佔50%股份,基金規模約7.06億美元,開始用於內地的地產項目投資。每項商業房地產投資規模在7000萬至1億美元之間,並完成了在北京、大連、廣州多個項目的投資。

此外2011年11月,南豐集團與遠洋地產斥資6.5億美元,成立合營公司合作開發大連4宗地塊,遠洋地產與南豐集團將分別持有合營公司90%與10%的權益。

目前,南豐中國在內地主要項目包括北京西單商圈的大型綜合體「喜來廣場」項目、「金融街一號」項目、「中關村」項目以及位於大連的大連港洲實業國際物流中心項目等,於內地地產投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

針對南豐創始人逝世,評級機構穆迪發佈報告稱,陳廷驊的離世,對南豐集團的信用狀況並沒有什麼影響,並對南豐作出Baa3評級及穩定展望。

穆迪認為,陳廷驊早在2011年8月就被裁定「在精神上已無行為能力」,此後陳廷驊就已經沒有參加過南豐的任何業務及公司政策的定奪。而陳廷驊次女陳慧慧曾與其共事超過30年,這期間累積的經驗可確保公司業務,以及決策方向在短期內得以持續。

難逃豪門爭產

香港豪門向來爭產風波不斷,擁有龐大資產的陳廷驊家族,也在所難免。

向來低調的陳廷驊以及家族,2009年的一場離婚案,驚動港城。2009年,87歲的陳廷驊遭到妻子楊福和的單方面申請離婚。兩人的婚姻維持逾半個世紀,89歲高齡的妻子單方面申請離婚,讓人意外。該事件當時還鬧上家事法庭,夫婦雙方均出動資深大律師坐鎮。

隨後,楊福和一方申請撤銷,雙方以「分居一年」為由同意離婚,而附屬濟助及贍養費條款則以內庭方式處理,離婚條款對外保密。但有消息指,協議離婚讓楊福和分得100億港元現金作贍養費,以及3個物業項目。

陳廷驊一生傳奇,為人低調,20世紀90年代便開始淡出公眾視野。但臨近晚年,卻因財富分配引起的家族紛爭,妻子楊福和入稟法院對其的一系列指責,使得其聲譽在晚年也遭到蒙灰。

根據觀察人士猜測,此起突然的離婚事件,與陳廷驊分配財產有關。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陳廷驊患上腦部退化症,便著手分配財產。陳廷驊當時確立兩份遺囑,其中一份是將逾100億港元現金平均分給太太楊福和及兩名女兒陳慧芳、陳慧慧,即每人各分得約33億港元。

另一份遺囑則指,陳廷驊會將95%身家捐作慈善用途、5%留給家人的遺囑,但目前為止這個說法並未得到官方確認。這則遺囑會在陳廷驊死後才公佈。有分析指出,當時陳廷驊開始為自身持有的遍佈世界各地的資產估值,相信該份遺囑內容與如何處理這批資產有關。

儘管早早就著手安排財產分配,但還是避免不了家族內部爭產局面的出現。陳廷驊的兩個女兒也因為爭奪千億家產,在過去幾年不斷對簿公堂。

陳 廷驊因患病開始隱退,早期已經確認讓二女兒陳慧慧為接班人,而妻子以及大女兒並無異議。近年,陳慧慧逐步接掌千億王國,其夫婿及子女均有加入南豐管理層。 目前,陳慧慧自身擔任南豐發展執行董事、南豐紡織董事、晉業及寶登建築執行董事等職位,同時擔任其父親成立的慈善基金陳廷驊基金會主席。

而大女兒陳慧芳並無在南豐集團擔任職位,僅擔任了母親楊福和成立的「陳楊福和基金」及「福和基金」的董事。

據傳,妻子楊福和一直支持大女兒。2008年楊福和見患病丈夫記憶日漸模糊,為防家族成員爭產,向法院申請陳為「精神上無行為能力的人」,由法庭頒令成立「陳廷驊財產監管委員會」,讓獨立會計師及長女陳慧芳加入,以協助監察其財產狀況。

2010年,楊福和還入稟香港高院控告二女兒陳慧慧。入稟狀披露的資料極為有限,只籠統指控陳慧慧於2003-2005年期間,曾作出誤導、不當影響或違反合約及信託責任,包括向其父親陳廷驊作出虛假陳述,導致財產轉移及成立了信託。

雖然陳廷驊家族在香港頗具地位,但由於南豐並非上市公司,公司的重大變動並不用向公眾交代,因此外界對於其消息知之甚少。目前,兩姐妹的爭產官司仍在繼續,陳廷驊的去世對爭產局面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外人不得而知。

儘管早早就進行財產分配,來防範家族內部爭產。但陳廷驊仍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化解這一場由自己創造的千億財富所帶來的紛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1

直銷教父辭世 外資天王陸行之憶父恩

2013-03-18  TWM  
 

 

「外資天王」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的父親、有「直銷教父」之稱的敬源集團創辦人陸嘯釗,於二月二十二日逝世,享年八十歲;三月十二日在全豐盛信義大樓舉行回顧展,會場布置溫馨典雅。

慨允出借全豐盛信義大樓的克緹國際董事長陳武剛致辭時表示:「陸嘯釗是台灣『直銷教父』,當初若沒有陸嘯釗的刺激讓我自立門戶,就沒有今天的陳武剛與克緹。」除了「直銷教父」外,陸嘯釗另一個身分是「法律學家」,台大法律系畢業後曾任《文星雜誌》總編輯,熱中民主運動,與作家李敖熟稔,更曾針對當時不合時宜的法律撰寫《惡法錄》而聞名。陸嘯釗表弟、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就對他「以針砭時事為己任」的信念,印象極為深刻。

談到父親,陸行之表示,「老爸從小不限定我一定要從事什麼職業,這是我最感激他的地方。」他透露,小時候常看著父親面對五千位直銷業務員演講,態度不疾不徐,「我現在能對著國際機構投資人侃侃而談,就是從老爸身上學到演講技巧,這是老爸留給我最珍貴的人生資產!」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48

台灣最厲害的老二 王永在辭世

2014-12-08  TCW

 

十一月二十七日,被老台塑人暱稱「總座」的王永在辭世。提到台塑集團,外界第一個想到的是有「經營之神」之稱的哥哥王永慶;弟弟王永在聲音不多、不居功的美德,成了「老二哲學」的最佳奉行者,在台灣經營管理界留下珍貴的典範。

實際上,哥哥的夢想,若沒有弟弟的落實執行,無法成真,王永在是經營之神背後的實踐家,從台塑麥寮六輕一案就可以看到王永在一生堅持的精神。

六輕投資案,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就提出,屢遭否決,經過了十五年的拉鋸戰,直到一九九一年才通過。就在六輕開始要興建時,王永慶因提出「海滄計畫」,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避居美國兩年,投資金額高達六千五百餘億元的六輕興建案,由王永在一肩扛起。

台塑集團內的大事,向來由王永慶拍板定案,當王永在向哥哥請示土地時,回應卻是「我人在美國,你在現場,你解決就好,」台塑集團資深主管轉述當時王永慶的回答。當時六輕建廠的預定地還沉在海底,只要算錯一步,整個計畫就可能完蛋了。

當主管,不給答案遇到問題只問「怎麼辦」先丟結果,讓員工想辦法

「你解決就好」,這一句話,王永在二話不說扛下重任,賓士座車光是從台北跑到麥寮,就開了三十萬公里,足足可繞全台灣二百六十三圈。他曾自嘲自己是「青瞑(台語瞎眼之意)牛」,哥哥要他做什麼,他就像瞎了眼的牛一樣,拚命去做。

早上四點多,他從台北出發,七點左右到麥寮,跟主管們開會共進早餐後,立即巡視工地,有問題立即開會、馬上解決。「吳先生,利息加上財務費用一天要六千萬元咧,」當時被調到六輕、參與建設的副總經理吳欣哲說,王永在最常跟他講的就是這句話,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如果六輕沒蓋起來,台塑也完了,抱著幫哥哥完成使命的決心,王永在必須跟時間、技術賽跑。「總座的決策速度很快,跟他做事很有成就感,」吳欣哲說。辛苦多年後的代價是,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還得到六輕總工程師的美譽。

六輕的建設千頭萬緒,光是種樹,就是很大的學問。

六輕的地點位在「風頭水尾」的麥寮,風沙很大,西邊又是台灣海峽,早上開車停在廠區,下午開車回家時,外殼都會蒙上薄薄的一層具腐蝕性的鹽砂,以後工廠蓋起來後,將加速工廠折舊。當務之急就是要趕快把樹木種起來防風,問題是,六輕的地都是海砂填起來的,要怎麼種樹?「吳先生、吳先生,樹是種活的,不是要種死的,這樣怎麼種(台語)?」吳欣哲回憶起當年王永在跟他說的話。「他就講這一句話提點你,你就要去思考,」吳欣哲說。

說得容易,要做到很難。早期的六輕跟沙漠一樣,沒有水,為避免地層下陷,還不能抽地下水。除了水的問題要解決,把樹養大的肥料來源也要解決。砂質土地,若使用化學肥料,土壤會鹽化、鈣化,整個會廢掉。

集思廣益後,吳欣哲決定利用廠區內規畫的五條大排水溝做為儲水槽,日後工廠營運,產生出來的廢水,總計可以儲存六十五萬噸的水,來解決澆花問題,符合台塑點點滴滴節省的精神,樹木又可以有充裕的水源。肥料方面,建廠期間,高峰期約有五萬、六萬人同時在廠區內工作、吃飯,剩下的飯菜可回收,只要建一個小型的廚餘回收場,可以當作有機肥料的來源。

水、肥料的問題解決了,吳欣哲跟王永在做專案報告時,總座一聽就連說「好、好,對、對、對、對、對(一連說五個對),這樣做就對了,」吳欣哲說。早年,王氏兄弟從事木材生意,對樹種、樹木栽種瞭若指掌,在六輕,樹木要如何栽植,心中早有定見。王永在為了讓員工自己找答案,先丟出結果讓員工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成了留在身上的學問。

如今,六輕園區內栽種了一百四十三萬棵樹,還成了鄰近工業區取經的對象。王永在讓員工用結果找方法的方式,也是大多數員工最佩服他的地方,還成了傳承的項目。

當副手,隨時補位哥哥扮黑臉,自己扮白臉「一個做事,一個在做人」

王永慶與王永在之於台塑集團,猶如一輛腳踏車的前後輪,沒有前輪的往前衝,路程就不會走遠;沒有後輪順暢的緊跟,就無法騎順。

王永慶有著做事敢衝,又不服輸的個性。民國六○年代,大家都說台灣沒有養肉牛(牛肉)的條件,王永慶聽到後很不以為然,心想「哪有做不到的,我就做給你看,」還把台塑集團擅長的「垂直整合」、「一貫化作業」模式拿來運用。不僅開了牧場,還在現在台北長庚醫院角落,開了牛排館,利用自產自銷方式,降低成本,賺取最大利潤。當時,店開得熱熱鬧鬧,王永慶還找來前台泥董事長辜振甫試吃,順便幫自家的牛排館做行銷。

塑膠做得在行,拿來養牛不一定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外行人養牛,加上又買錯牛種,自然不會有好結果。投資了四、五年,養牛事業慘賠五千多萬元,這個金額,當年足以買下信義區好幾排的房子。哥哥投資失利,弟弟看在眼裡,但又不想讓哥哥沒面子。所以,很貼心的跟哥哥說,這個地方養牛太可惜了,讓我來開高爾夫球場。給哥哥找台階下,保住顏面。原本可能成為外界貽笑的話題,因為王永在的圓融,瞬間變成哥哥疼弟弟,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

王永慶與王永在在台塑集團的角色,如同棒球場上的投手與捕手,兩人間必須要有絕佳的默契,才有完美演出。之於王永慶,王永在是最佳的捕手,永遠知道投手丟出來的球要怎麼接,才能順利接球入袋。

「一個是在做事,一個是在做人,」在台塑集團服務五十五年,現任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如此詮釋兄弟兩人的互補性。在台塑集團中,王永在是最佳的潤滑劑,有了他,任何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王永慶在世時,午餐會報對台塑集團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嚴酷的考試。報告的人,三句話一定要講到重點,如果沒有切入重點,王永慶就會直截了當的說,「你講那些沒有用啦,換我問你,」台塑公共事務處資深副總經理、當年擔任王永慶幕僚的傅陳卿說。

曾有某位高層主管在會議中被王永慶修理,氣到要辭職,王永在就去扮白臉跟對方說,「你就知道,董事長就是這樣,」緩和對方的情緒。幸好,王永慶是對事不對人,通常經過王永在的好意相勸,都能夠把尷尬完全化解。「這兩個兄弟的作風真的很不一樣。」傅陳卿說。

雖然對員工報告要求很高,但對投資失利,一句話也不會說。「當年我們做PDP(電漿電視),後來被LED電視取代,損失了八十億元,總座一句話也沒有說。」李志村說。「你想,這樣的情況在其他公司會怎麼樣?他沒講話,連罵都沒罵,我們反而更難過啊。」李志村眼中泛著淚光說。王永在容許員工在工作上努力拚,即使出現了虧損,連一句苛責的話也不會說。

「我都是聽哥哥的。」王永在生前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只要提到「戰功」,就會自動的把榮耀歸給哥哥。「他們兄弟是絕配、是互補,在台灣很少可以看到兄弟五、六十年,還相處得這麼好。」李志村說。王永慶是做公司的方針、決策、計畫,王永在則是負責執行;一方一圓,一衝一收,兩兄弟配合得天衣無縫。

當執行者,嚴守紀律每天打高球,五十年不變養成決策迅速、果決習慣

他們步調一致,來自於嚴格的紀律。王永慶在世時,風雨無阻的晨跑、做毛巾操,數十年如一日。王永在則每天打高爾夫球,早上四點鐘起床打高爾夫球,五十年來,即使下雨、颳颱風一樣準時到球場報到。天氣好時,下場打球,天候不佳時,到球場吃早餐,打練習球。即使前一晚上應酬到很晚回家,第二天,還是準時四點鐘到球場報到。

在高爾夫球場上,打十八洞需要四個小時,王永在硬是縮短在兩個小時內結束,梳洗過後還可以趕上上班時間。為了要趕時間,上場後,測風、推桿都不用,站定後就立即揮桿,快速揮桿,也養成他決策迅速、果決的習慣。堅持的態度,讓他可以忠實的扮演好執行者的角色。

美國蘋果(Apple)電腦成功時,外界看到的是賈伯斯,忽略了在旁輔佐,理性、冷靜的庫克。在台塑集團中,王永慶如同賈伯斯,王永在如同庫克,集團才能夠往前推進。

「王永在在集團中是個沒聲音的人,但他把老二的角色做得很好。」曾經與王氏兄弟有過往來的中華民國經濟合作協會理事長王鍾渝說。王永在總會把最耀眼的成績留給哥哥展現,連哥哥放棄領取集團中公司董事酬勞與車馬費時,他會象徵性只領取微薄的車馬費,把「戰功」留給哥哥。

再見,永遠的副手,因為你的默默付出,讓台灣的塑化業在世界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5句經典語錄,看王永在經營智慧

老二哲學》

「我是青瞑牛,哥哥要我做什麼,我就拚了命去做!」
小智慧》組織需要有攻的角色,也要有人穩住陣腳,成功扮演輔佐的角色

拚命精神》

「世界的風景都一樣,不是工廠就是旅館。」
「既然發心要蓋廠,點點滴滴的困難就要想辦法克服。」
小智慧》成功在於發心要做好一件事,一路執行到底

管理原則》

「只要是認真做事,做錯了也沒關係。」
「如果做事情要很成功才敢做,就會保守。」
小智慧》先不計成敗,才能鼓勵勇於任事的人

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48

德政壇巨星隕落:東西德統一幕後推手、“東方政策”設計師巴爾辭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5333.html

德政壇巨星隕落:東西德統一幕後推手、“東方政策”設計師巴爾辭世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08-21 21:30:00

東西德統一的幕後關鍵推手、“勃蘭特背後的男人”、一手設計了“東方政策”的德國社民黨元老埃貢·巴爾(Egon Bahr)於當地時間8月20日,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終年93歲

德國政壇上又一位巨星,隕落了。

東西德統一的幕後關鍵推手、“勃蘭特背後的男人”、一手設計了“東方政策”的德國社民黨元老埃貢·巴爾(Egon Bahr)於當地時間8月20日,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終年93歲。

自1969年以來,巴爾對東西德統一以及德國同東歐的和解做出巨大貢獻。在93歲高齡的最後一段歲月里,他還在為和平做出持續努力:就在上個月他還訪問了莫斯科,同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一起公開呼籲德國和俄羅斯之間實現關系緩和。

“他一直都是老派的德國民族主義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這樣評價巴爾,“在我看來,沒有比他擁有更好分析能力的政治家了。”

東方政策出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西德分裂,而柏林成為冷戰前線。但彼時的巴爾從未對於其國家可以恢複統一失去信心。

他認為,緩和或者甚至結束德國分裂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對共同利益的耐心談判,而不是依靠壓制型力量。他將此策略稱為“東方政策”(Ostpolitik),旨在與西德當時所有的共產主義鄰居實現關系正常化。

巴爾的政治仕途同西德總理勃蘭特(Brandt)緊密相連,在德國被稱為是“勃蘭特背後的男人”。勃蘭特成為西德總理後,他將巴爾任命為他的首席幕僚長,巴爾也成為了勃蘭特最信任的一員。

巴爾堅信,東西德統一的關鍵在於同蘇聯的和平談判,而這需要一步一步的實現,因而巴爾也提出了“以接近求變化”(Wandel durch Annäherung)的理念。

正逢勃蘭特時期,社民黨和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希望打破此前西德在阿登納執政時期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希望對以往僵硬的東方政策做大幅調整,通過同蘇聯和東歐國家簽訂一系列條約,進而擴大聯邦德國外交活動空間。

巴爾作為勃蘭特的首席談判專家,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條約簽署,在其中就包括德蘇1970年8月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同波蘭簽訂《華沙條約》以及美、蘇、英、法四國簽訂四大國柏林協定等等。

(1971黑海船上,前排是蘇聯黨主席勃列日涅夫指出向岸邊,旁邊是來訪的西德總理勃蘭特,後面看鏡頭的是巴爾)

巴爾也因此獲得了“東方政策的設計師”的美譽,並為東西德在1972年實現關系正常化打下夯實基礎。

在德國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時期,巴爾正式入閣,作為聯邦經濟與合作部部長繼續發揮其政治力量,最終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淡出德國政壇。

不過德國的保守派和民主派對於“東方政策”的評價依然呈現分裂狀態。即便在巴爾去世之後,德國社民黨黨魁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稱巴爾為“德國統一的設計師,一位致力於為和平而生的政治家”。

與此同時,德國總理默克爾,代表基民盟發表聲明,僅僅羅列了巴爾生前的政治頭銜,並稱“作為一個在他時代留下印記的政客,他一定會青史留名的”。

一個堅定的德國國家主義者

1945年,在第三帝國崩潰之後,巴爾成為了《柏林日報》的記者。在隨後的一系列新聞工作中,他的自由主義思想逐漸呈現,然而他又是一位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只要德國還分裂著,我們就不是一個國家。”在看到柏林墻的建立之後,他絕望地說道,“如果我們不幫助自己,那麽沒有人能幫我們。”

隨後的巴爾進入政界並成為西柏林市長勃蘭特的新聞發言人,新聞稿起草者和首席政治顧問。而巴爾的“以接近求變化”思想也開始影響勃蘭特。

不過。這一政策在最初受到彼時執政的基民盟的強烈批評,不過令人感到諷刺的是,也正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科爾政府時期,基民盟終於接受了東方政策並最終達成了東方政策的目標。

在遭受批評的情況下,巴爾和勃蘭特還是進行了實用主義模式的小型實驗,第一步是通過協議,允許120萬西柏林人去探訪他們在東柏林的親戚。在大獲成功之後,巴爾開始尋求同蘇聯進行更大範圍的談判,而勃蘭特也在1969年成功競選成為西德總理。

在隨後的近20年歲月中,巴爾一直在為東西德統一進行各種基礎性談判,不過對於柏林墻的轟然倒塌,他還是有點意外。

在回憶錄中他承認,他從來沒想到柏林墻能在科爾(基民盟)的任內倒塌,並完成了兩德統一。

不過作為一位貫穿始終的民族主義者,巴爾所熱情希望的另一個願景卻落空了:統一的德國還是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雖然巴爾反對中立主義,但是他對於德國在安全方面同美國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感到憂慮。

作為歐洲戰後老派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巴爾始終希望歐洲可以形成一個自己的“泛歐洲安全體系,”然而他的這個願望,卻還遠遠不能實現,歐洲的黃金時代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結束,政治強人紛紛雕落,而下一個歐洲的黃金時代,卻還不知何時才能到來。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99

“追悼要等組織來落實”曾經的“中南海總管”汪東興辭世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468

汪東興 (資料圖)

汪東興90大壽時,曾在西單的一家飯店請老戰友吃飯,“他的身體一直不錯”。

江青的秘書楊銀祿說,汪東興常說“我想毛主席了”,“然後他就流下眼淚”。

汪東興的一位警衛員說,汪“一年多以前才住進醫院”,吃喝也一直很簡單。楊銀祿說,汪的晚年“還算安定幸福”。

追思已在悄悄進行

2015年8月21日上午,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汪東興在北京醫院逝世。

“今天是最忙的一天,(外祖父)確實去世了,但追悼的各項日程要等組織來落實。”8月21日上午,汪東興在北京病逝的消息傳出,南方周末記者致電汪東興的長女汪延群,她的女兒在電話中這樣轉告,語調低沈。 與之呼應的是,21日一整天里,汪東興晚年的住處仍是悄無聲息,沒有花圈,也沒有哀樂。這處步行到新華門只需1300米的四合院,位於西單六部口新壁街,是汪東興搬離中南海後的居所,對面就是原國家副主席王震的院落。

“據說是領導人之家,但從來不見開門。”隔壁樓的一位居民說。靜謐的氣氛中,只有灰色的磚瓦在高墻和鐵網之上露出頭,一棵高大的泡桐樹伸出茂盛的枝葉。

而與平日不同的是,一向關著的外墻鐵門敞開了,偶見車輛出入。四合院的猩紅色大門打開,幾個工作人員往屋里搬運兩個精心打包過的相框,院門很快又關了。留下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一塊牌子:光榮之家。

“現在不方便接受采訪,家里還沒有布置靈堂”,21日中午,在汪東興家門口,他的秘書劉桂民這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盡管公開的追悼會還在醞釀之中,但汪家的追思已悄悄進行 。透過解放軍305醫院太平間貴賓廳的白紗布幔,可以看到“沈痛悼念汪東興同誌”的字樣。靈堂外的停車場被圍起了隔離帶,不時有身著素服的人閃進門里,也有親屬在靈堂門口擁抱良久,頻頻拭淚。

“這里是吊唁的靈堂,但是公開的追悼會未必在這舉行,而且,逝世時所在的醫院跟吊唁時所在的醫院也未必是同一家”,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介紹,例如國務院原副總理萬里是在北京醫院辭世的,但舉行追悼的醫院卻在解放軍305醫院。

“就是江青來了,也得報告主席值班室”

“他是1月3日的生日,再過三四個月就滿一百了”,曾於1967年1月到1968年1月擔任江青的第一專職秘書的閻長貴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據他回憶,汪東興90大壽時,曾在西單的一家飯店請老戰友吃飯,“他的身體一直不錯”。 每年春節,閻長貴和十幾個老幹部都會去看汪東興,其中也包括曾任江青文革期間第二任機要秘書的楊銀祿。他們三人在晚年時常有走動,而追溯往昔,他們卻相識於動蕩的文革。

楊銀祿在自己的回憶錄《 我給江青當秘書》中寫到他與汪東興的第一次見面:1967年10月3日的中南海南樓,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汪東興在他眼中“中等身材,圓圓的臉,敏銳的目光里夾帶著興奮”。彼時,汪東興成功說服了楊銀祿打消疑慮,接替閻長貴在江青身邊擔任機要秘書。

次日上午,楊銀祿便由汪東興陪同,乘坐汪的紅旗轎車來到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汪東興進樓門後的這句話開啟了楊銀祿的機要秘書生涯:“今後說話時聲音要小些,走路要輕些,江青同誌神經衰弱,休息不好,特別怕聲音。”

盡管楊銀祿事後回憶,自己在江青手下當秘書的五六年“過著夢魘般的生活”,但他對曾說服自己的汪東興的評價是“他保護了很多戰友”。

在文革中,汪東興身居要職,卻沒有受到太多沖擊,在許多人看來,他受到毛澤東的保護。

比較廣為人知的兩件事是:1967年1月, 中南海造反派喊出“火燒”、“油炸”汪東興的口號,毛澤東得知後表態:“燒燒炸炸都可以,但不要燒焦了!”

林彪事件後,汪被江青指責為“林彪特務集團頭子”,毛澤東對江青說:“你不是說我這里有一個特務集團嗎?我就是這個集團的頭子!”

汪東興與毛澤東的交道始於1947年,始於中央機關的安保警戒工作。 早在轉戰陜北前,他就任中央書記處辦公處副處長兼警衛處處長。轉戰陜北後,毛澤東一直讓汪東興負責中共中央機關的警衛工作及自己的住行等安全工作,直至進北平、住香山、入住中南海,甚至把個人出國的安全工作也交給他。

文革期間,汪東興除了繼續負責毛澤東的安保,還要替其轉達意見、擔當中間人。毛澤東保護鄧小平的辦法由汪東興落實,鄧小平下放江西後,與毛澤東之間的聯系人也是汪東興。他還曾代表毛向陶鑄、譚震林、葉劍英等人轉達自己的意見。

“他在工作崗位上說話非常謹慎,他常說:這是毛主席下達的命令。”楊銀祿回憶。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毛澤東的許多行蹤,別人也許不知道——甚至江青也不知道——只有汪東興知道。江青甚至曾派楊銀祿從汪東興嘴里探口風,“中央的事他(汪東興)一概不說”,楊銀祿說。

楊銀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一直負責毛澤東安保工作的汪東興會以“主席年歲大了,要多休息,少幹擾”來為其減少訪客,“就是江青來了,也得報告主席值班室,由值班室請示汪主任,汪主任再請示主席,通過了才讓進。”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汪東興:“他是一直要跟我走的,別人我用起來不放心,東興在我的身邊,我習慣了,人還是舊的好一點,他的長處是心細,缺點是理論水平差、不喜歡動腦子。但是,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漢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

“中央決定的,毛主席決定的,我們不評價”

“粉碎’四人幫’時,沒他事情幹不成。”閻長貴說。他引用文革期間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吳德的觀點:“抓四人幫汪東興出了大力。”他的依據是:汪東興長期掌管“8341部隊”,“抓人時他布置的”,決定實施和抓捕“四人幫”前,華國鋒、葉劍英和汪東興是決策的核心。

然而,文革結束後,汪東興仍堅持“兩個凡是”這一提法。“他一直忠於毛主席。”閻長貴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汪東興暮年時常對他言及毛主席功勞很大,“他的崇敬之情溢於言表”。 楊銀祿也憶及,汪東興常說“我想毛主席了”,“然後他就流下眼淚”。幾十年來,毛的生辰忌日,都被汪東興當成大日子來過。

曾與汪東興有過一次面談的《香港商報》記者木子回憶,汪東興每晚必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將之作為一天的結束。但當木子請他比較在任的這屆政府與當年領導人的不同時,在前一個話題中談興正濃的汪東興突然打住說:“這個問題,我就不方便回答了,今年也聊得差不多了,咱們拍個合照吧。”

除了“想念毛主席”,汪東興晚年的主題還有讀書看報和散步。 “他身體好時,每天出來散步,最開始每天走4000步,後來是2000步”,楊銀祿透露。據南方周末2011年6月的報道,汪東興每天都要看《人民日報》,從頭到尾看,還有《環球時報》、《南街村報》等。彼時,他還在通讀毛選,“他碰到問題會去里面找答案”。 汪東興的一位警衛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汪晚年時身體一直硬朗,“一年多以前才住進醫院”,吃喝也一直很簡單。在楊銀祿看來,汪的晚年“還算安定幸福”,汪東興津津樂道於自己的兩次大手術——四分之三的胃部切除和前列腺手術,以及兩次小手術,關鍵是他“人很開朗,什麽都想得開”。 閻長貴眼中的汪東興“心很寬,想得開”,他們在一起總會“開闊天空地談”,可唯獨不談文革後“平反的事”。“說它幹嘛?這(文革)是中央決定的,毛主席決定的,我們不評價。”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45

台灣航運霸主 張榮發寫下傳奇 90歲辭世 簡又新、趙國帥、簡文秀緬懷永遠的老船長

2016-02-01  TWM

1月20日,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安詳辭世,他的一生中,熱愛台灣、熱愛海洋、熱愛運輸,也疼惜人才,獨具一份對社會付出的使命感;他以高齡90歲辭世,代表了台灣經濟奇蹟時代企業家的凋零,且看簡又新、趙國帥與簡文秀三位友人,如何追憶這位老船長。

編按:一月二十日,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辭世,享壽九十歲,他的辭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偉大人物,張榮發即是在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站立在時代給予的機會點上,應運而生的國際型企業家。

一九六八年,張榮發以一艘中古雜貨船「長信輪」創立長榮海運,短短十七年躍升為全球最大貨櫃船公司,享「世界船王」美譽;九一年長榮航空正式營運,今日長榮集團橫跨海陸空運,總資產逾四千億元。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台灣之星董事長趙國帥,以及聲樂家簡文秀,三人都曾經在生命裡的不同時期與張榮發交會;簡又新看見創業家的格局與膽識,趙國帥欽佩老長官的用人唯才,簡文秀則感念於「歐吉桑」的直率與惜情。以下以第一人稱方式記錄。

眼光精準 霸氣拓展海空運事業簡又新:他是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我認識張總裁的時候,正在淡江大學航空工程系任教(一九七三∼一九七八),當時他的海運事業才剛起步不久,卻很憂心未來海事人才難求,他常說一句話:「我不等國家,我自己來做!」我立刻了解到,這個人的眼光、作法都想得非常長遠,而且極度相信自己會成功。

後來他以淡江大學董事身分,捐贈航海系與輪機工程系許多設備與獎助學金,甚至親自設計白色船身造形的「商船學館」(後改為對外開放的「海事博物館」);我擔任淡大工學院院長期間(一九七八∼一九八四),他更將一艘長榮海運的散裝船改裝成實習船,命名為「長練輪」,定期從台灣往返新加坡,安排老師隨船指導,讓應屆畢業生免費到船上實習。

以今天的眼光看,那時候的長榮規模並不大,但他已經想到人才培育,他深信長榮一定會成長擴大,所以要自己訓練人才,布局可說十分長遠;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國煒(長榮集團副總裁、張榮發四子)自己當機師、又在美國設立長榮航空學校,其實是跟他父親如出一轍的作法。

航海事業很像賭博,造船成本太高,許多船王看錯一次就難再翻身,但張榮發對市場的嗅覺敏感度跟判斷精準性,實在是世上少有,從他敢大膽選在航運業最不景氣的時候造船就知道了。

而且他是全球最早推出自動化貨櫃輪,首創環球東西雙向定期航線(連結亞、歐、美三大洲的貨櫃運輸網絡)的人,這創舉成功打破遠東運費同盟(全世界第一個海運同盟組織)的長期壟斷。

同樣的魄力,張榮發在航空事業也再來一次。長榮航空申請前後遭受許多阻力,牽涉敏感的政治問題,長榮航空一度就要胎死腹中,我在九一到九三年擔任交通部長,目睹整個經過,我想這個人意志力非常堅強,要是一般人,早就打退堂鼓了,但他堅持要做本土的航空公司,當時的華航廣播全是國語跟英語,但是長榮航空就敢用台語廣播、播放台灣歌謠,許多人更因此給他貼上台獨標籤。

有一次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訪問台灣,選搭長榮航空,她當時就對張榮發說:「很少人了解到,航空公司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形象代表,飛機是一個人最早了解該國的地方之一。」我擔任駐英國代表(一九九三∼一九九七)與外交部長(二○○二∼二○○四)期間,深刻認識到張榮發是少數能代表台灣形象的企業家,他可能也是台灣最具國際性、最被外國政府尊重的一個人,十五個國家元首頒贈最高等級勳章給他,就是最好的指標。

要知道,英國首相、日本天皇、義大利總理頒給他勳章,絕不是因為長榮在台灣的成就,而是張榮發對該國有貢獻,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比如,○七年他獲頒義大利共和國大十字勳章,是因為義大利有一六○年歷史的國營輪船公司破產,義大利政府請張榮發買下該公司並重整,他甚至還在義大利投資興建貨櫃碼頭。不僅如此,長榮設在海外的辦事處,甚至比外交部還要多,外交單位常常請託他幫忙。

鐵漢柔情 一口氣送屬下七套西裝趙國帥:他是唯才是用的老長官大學畢業後,我先進入華航擔任機場運務員,後來張總裁要成立長榮航空,先在公司內部成立籌備小組,需要一些有經驗的人,我就考試進了長榮,這一待就是十四年時間(一九八九∼二○○四),是第一批進入長榮航空的員工。

前幾年我被分配在機場工作,當上運務部副主任,常有機會接待總裁,有件事我到現在都忘不了,那時候我年輕,雖然穿西裝上班,但有什麼穿什麼,並不講究,有一天,他突然透過祕書通知我到他家,一進去,他就帶我到臥房,從衣櫃裡找出七套西裝,親手送給我,對我說:「你要穿得整齊好看,公司才有面子!」長榮員工能跟他接近已不容易,能接到他送的西裝的人更少,我上班值勤時穿上後,同事都很羨慕,都說怎麼那麼幸運,讓總裁疼惜。我後來想想,覺得他是鐵漢柔情,而且觀察得很細微,知道我是常常要接待客人的機場運務主管,就有心要讓我提升形象,也當作獎勵後進。

他曾在跟航警聊天時說:「你們如果有發現社會上有需要幫助的人,要記得讓我知道。

」這話不是白講,你看每一次世界發生重大災難,都會看到長榮跟他個人的捐款,他是懂得回饋的企業家。

我現在也是管理公司的人,回想以前,會發現張總裁真的是「唯才是用」,很多人說他有特定政治立場,但他治理公司其實不分本省、外省,他身邊的人什麼背景都有,同樣受到重用;更重要的是,他的個人風範早已內化為長榮文化的一部分,長榮人重視操守、團結有向心力,樹立了良好的企業文化,我很欽佩。

後來,我曾經以華航董事長身分拜會張總裁,他很大器,找來當時的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當面要我們兩個多多聯繫,希望台灣兩大航空公司能合作,我在任的時候,華航跟長榮的關係是既競爭又合作,其實還不錯。

離開華航後,我就沒見過張總裁,但我知道他始終想的是要為企業、社會盡心盡力,也記掛著行走全球的「EVERGREEN」船隻、飛機跟貨櫃車;他是台灣最國際化的企業家,真正的台灣之光。

一首〈望春風〉 牽起20年如父女緣分簡文秀:他是直率又惜情的歐吉桑張榮發是這一生提拔我最重要的人之一,在八五年的某個晚會上,我臨時唱了一首〈望春風〉,當時台灣還沒解嚴,這事上了報紙,沒想到張榮發看到報導,竟然透過管道打電話到我家裡三次。

後來我到長榮的辦公室見他,他說:「我很想知道,在這個時代,能把台灣歌謠唱好、又敢唱的女孩子是誰?」還問我有什麼願望,要幫我達成,後來我錄製台灣歌謠跟中國藝術歌曲的唱片,一部分經費就是由張榮發基金會贊助。

有一段時間,他常常找我到辦公室說話,甚至五天內連續三天找我去,我都叫他「歐吉桑」,他用台語叫我「簡小姐」;他一度要將預備成立的長榮合唱團跟長榮交響樂團交給我打理,但我因準備出國念書,婉拒了這個邀請。

我那時候問他:「歐吉桑,你為什麼這麼信任我,要將合唱團、交響樂團交給我?我可能是壞人耶!」張榮發回答:「我做事業,從不跟政府借錢,都靠自己的能力,如果沒有一點識人之明,我能有今天嗎?」我當下真的非常感動。

我回國後,可以自立了,也成名了,二十年來都不好意思再去找他,直到三年前再見面,他說:「我都有聽到你唱歌,你真打拚,我真歡喜!」然後又開始交代下面的人要幫我開音樂會,把我當成女兒一樣看待,甚至直接吩咐祕書,「以後簡小姐搭長榮都是半價。」我開玩笑地問說,「我先生(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有嗎?」他直接說:「沒有,只有你有!」真的是很疼我,我很感恩,在我心裡,他永遠都是一位很直率、坦白又惜情的歐吉桑。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76

美大法官辭世如何引起政壇漣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156.html

美大法官辭世如何引起政壇漣漪?

一財網 方向明 2016-02-14 15:54:00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之一、79歲的安東寧·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當地時間13日在得克薩斯州一處度假農場逝世。由於斯卡利亞在9名大法官中扮演堅定的保守派角色,他的離開當即引發了一系列討論。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之一,79歲的安東寧·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當地時間13日在得克薩斯州一處度假農場逝世。

由於斯卡利亞在9名大法官中扮演堅定的保守派角色,他的離開當即引發了一系列討論,其中之一就是偏向自由派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是否應該立即提名繼任者。

奧巴馬在當晚的講話中稱,斯卡利亞是最高法院里“最重要的法官和思想家之一”,也是當今“最卓越的法律界人物之一”。

奧巴馬或提名自由派繼任者

斯卡利亞去世後,美國政壇大佬們紛紛發聲表示遺憾和崇敬。同時,包括總統候選人以及民主、共和兩黨領導人則為奧巴馬是應該立即提名繼任者還是交給下一任政府展開了激辯。奧巴馬表示,將在“規定時間”里提名繼任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審理爭議案件詮釋法律、創制規則,甚至有權通過案例裁定各州法律是否違憲。因此,最高法院里9名終身大法官的構成以及他們各自的意識形態和司法理念,將通過爭議案件的裁決直接影響美國社會在各種事務上的導向,畢竟美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還是意識形態分歧。

從對一些諸如種族隔離、槍支管控、墮胎、言論自由甚至死刑案件的判決上,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可以分為自由派,保守派和中間派三類。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間,持自由派理念的大法官在9人種占多數,因此自由派一直掌握主動。但是此後,保守派在和自由派的交替抗衡中大有高歌猛進之勢,自由派們寄望於奧巴馬能給保守派“剎剎車”。

斯卡利亞逝世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陣容中,有5人是由共和黨總統任命的,另外4名則由當時的民主黨任命。因此,多年來大法官基本保持在5:4的陣容,意識形態趨向保守。而斯卡利亞的離去將會使最高法院出現4:4的格局。當時在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決中,斯卡利亞與另外3名大法官一道,站在反對意見這邊,最終以4:5的結果未能如願。

最高法院是美國政治體系的一部分,其核心中樞的提名和確認自然少不了一番暗藏玄機的政治博弈。根據《紐約時報》的統計,從提名到確認,曾經最快的紀錄也要3周,而兩三個月也並不罕見。

斯卡利亞1986年受時任總統里根提名成為第一位坐上大法官位子的意大利裔美國人,就任以來被普遍認為是目前最高法院中最重要的保守派而一直被自由派視為勁敵。如今,這些自由派將會不遺余力地施壓奧巴馬在其任期結束之前將一名自由派人士送上大法官席位,接替斯卡利亞,防止最高法院繼續右傾。

共和黨能否推遲提名

奧巴馬認為,及時提名繼任者“事關民主”,他的表態是“計劃在規定時間里履行憲法職責提名繼任者”,而參議院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對這個人選進行聽證和投票”。

除了需要得到總統提名,大法官還要通過參議院投票確認,在目前共和黨占據參議院多數的情況下,被提名人在參議院的命運還將掌握在共和黨人的手中。被提名的人選在參議院中除需要獲得來自民主黨的46張贊成票外,還要至少獲得14名共和黨參議員的支持。

在奧巴馬的任期內曾經提名過兩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包括2009年提名的索尼婭·索托馬約爾( Sonia Sotomayor)和2010年提名的埃琳娜·卡根(Elena Kagan)。不過,前兩次的提名決定較為簡單,因為都是為了補充自由派大法官的空缺。但令人捏一把汗的是,奧巴馬在提名索托馬約爾和卡根的時候,僅分別從共和黨人手中要到了9張和4張票。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共和黨人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在一份聲明中稱,大選之前將不會確認斯卡利亞的繼任者。

“美國人民需要對選擇他們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擁有發言權。因此,在新總統選出來之前,這個席位空缺不應該被填補。”麥康奈爾表示。

參議院民主黨領袖里德(Harry M. Reid)則隨即發聲反對上述意見,認為“在美國近代歷史上,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職位空缺一年是史無前例的”。

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萊希(Patrick Leahy)也認為,總統和參議院都應該立即著手提名大法官,因為“美國人民需要一個功能健全的最高法院”。

任內辭世並不常見

可以確定的是,斯卡利亞的突然去世將令很多保守派議題在最高法院中前途未蔔。例如,墮胎,平權法案,宗教權利,總統在移民和驅逐問題上擁有的權力等。

《華盛頓郵報》分析,可能被提名人選包括,曾在小布什和奧巴馬任期內在副司法部長辦公室任職的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法官斯里瓦尼桑(Sri Srinivasan),司法部長林奇(Loretta E. Lynch),副司法部長小韋里麗(Donald B. Verrilli Jr.),國土安全部部長約翰遜(Jeh Johnson)和前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等。

86年開始任職的斯卡利亞在目前9名大法官中任期最長,在其之後,還有安東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和布雷耶(Stephen Breyer)四人任職超過20年。

大法官在任期間去世的情況並不常見,2005年,81歲的時任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病逝,一度令當時的最高法院失衡;再往前推,上一個在任期內去世的大法官是1954年辭世的羅伯特·傑克遜(Robert H.Jackson)。

美國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享有終身制,除非受到國會彈劾,否則不得予以免職。此外,年滿70歲並任職10年以上或者年滿65歲並任職15年以上的大法官,可主動提出退休申請。2014年底,當時81歲大法官金斯伯格接受了心臟支架手術,同樣牽動了政治家們的神經。

編輯:繆琦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86

科技業推手、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辭世 再見!影響台灣最深的世界級CEO

2016-03-28  TCW

他當年兩個決定,促成台灣科技業發光逾20年,這位偏執的科技巨人,奠定英特爾霸主地位,更幫台灣走出去。

三月二十一日,英特爾共同創辦人葛洛夫(Andy Grove)殞落,享年七十九歲。

他,造就英特爾成為半導體巨擘,也是影響台灣最深的世界級CEO。

台灣科技業現在能有一年八兆元以上產值、坐穩全球資訊產業第二大製造國的地位,跟葛洛夫當年的決定有關。

一九八五年,葛洛夫和時任英特爾執行長摩爾為未來產品方向爭辯不休,當時英特爾被日本記憶體廠商追殺、陷入泥淖。葛洛夫問摩爾,如果董事會更換經營團隊,會怎樣改革?

摩爾回答:放棄DRAM。

葛洛夫反問: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動手?

他砍掉重練,奠定英特爾長達三十年的處理器霸主地位。

當時,台灣在電腦產業並不重要。市場由惠普(HP)、IBM等品牌商把持,從處理器到系統都垂直整合;前任英特爾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吳惠瑜回憶,葛洛夫的兩個決定,改變了台灣。

華碩、台積電都因他壯大

第一個決定,他拍板扶植華碩、宏碁等台商,讓它們優先取得規格資訊,英特爾早上發表新處理器,華碩、宏碁下午就有產品可以賣,這讓台灣的主機板全球市占率,從不到四成拉高到九成以上。

第二個決定,是把每季的「折讓金」(Rebate,購買處理器達一定數量後的折扣金額)補助對象,從惠普等品牌商大量轉移給廣達、緯創等代工業者,有時一季就有數百萬美元,增加台商競爭力,也鞏固電腦業水平分工模武,打破了大廠垂直通包的局面。

影響所及,扶植了宏碁、緯創、廣達等下游系統廠商;往上游發展,因為台商零組件採購權的增加,各種電腦用的IC設計公司開始發展,對台積電、聯電等晶圓代工需求也跟著增加,台灣高科技產業自此發光二十餘年。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為葛洛夫的自傳寫序時,親自編排大事紀。他說,要理解葛洛夫的決斷,就要知道這位猶太裔領導人四歲曾因病痛聽力受損,面臨過戰爭和納粹屠殺,與戰敗國的恥辱和貧窮。

越險惡,越不可把人生的主導權交給他人。這是這位非凡CEO留給世界最珍貴的態度。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