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地產市場會在兩三年內軟著陸—王石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nrmf.html
萬科董事長王石(微博)(右)在達沃斯接受騰訊財經獨家訪談

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來自企業界的中國嘉賓明顯減少,而萬科董事長王石吸引了最多的中國媒體的目光。

當地時間1月23日上午,王石來到了騰訊財經的達沃斯演播間,這是他因私人問題而廣受關注以來,首次接受媒體專訪。

面對騰訊財經對此的詢問,他回應道,「這個沒有什麼尷尬的,隱私問題我從來不談,以前沒有談過,現在不談,將來也不談。」

王石主要談的是房地產市場問題。對於房價,他對以謝國忠為代表的唱空、泡沫破滅論進行了回應,認為某種程度上謝國忠的理論是有道理的,房價與居民平均收入確實悖離比較大,但好在並不是全中國都這樣,主要出現在一線城市,而且針對一線城市,國家已經出台調控政策。

王石稱,這些調控政策已經起到了效果,如果能持續這樣微調,堅持下去,再有兩三年房地產軟著陸是可能的。

他同時認為,從長遠來看,真正的房地產發展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現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才過50%,「我相信中國城市化在達到70%之前,(房地產市場發展)是不會停住的。」

對於萬科銷售額在2012年達到1400億,成為全球第一個銷售額超200億美元的房地產公司,是否會面臨發展的瓶頸的問題,王石回應稱,萬科還會繼續增長,真正持續的增長會從2016年才開始。

王石的理由是,2015年,萬科將全面推行住宅產業化,從2016年開始,萬科會進入一個發展的新階段。

住宅產業化是指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建造住宅,是機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產的生產方式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王石認為,住宅產業化是必然的趨勢,但目前因為成本過高,以及建築施工工藝水平仍很落後,這兩大因素,在中國還只是剛剛起步。他認為,說萬科在「押寶」住宅產業化也可以,因為大家都認為必須要做綠色建築,問題只不過是什麼時候做。「從某種角度上你得押寶,只不過是萬科先走一步。」

對於萬科剛剛公佈的B轉H股方案,王石回應說,最主要的原因是B股已經失去了融資功能,證券監管部門也正在鼓勵如何激活B股。

B轉H也被認為是萬科國際化的一個佈局。王石說,去年萬科已經併購香港的公司,預計今年會在北美就會有具體的動作,第一季度在美國會有投資項目,然後陸續會在其他國家投入。

就在萬科接受騰訊財經專訪的當天,萬科置業(香港)與香港新世界發展(00017.HK)聯合投得新界區港鐵西鐵在線蓋荃灣西站六區物業發展項目,作價34.34億港元。這是萬科第一次在香港投得地皮。

王石還談到了自己在哈佛遊學的收穫,說最主要的是文化層面的學習,因為在中國做企業就是學習西方企業制度,但只有在文化層面學習後,才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他還透露,自己還要在哈佛學習一個學期,秋天后將去劍橋大學,然後是耶路撒冷。他說,自己未來的三分之一時間會作為一個大學的「教書匠」。

對於自己遊學期間如何管理萬科,王石說,萬科這麼多年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管理制度,並且一直根據情況變化在微調。他透露說,現在萬科CEO郁亮也在準備去登山,攀登珠穆朗瑪峰,他認為這不會影響到萬科的管理。(騰訊財經 張沉、劉中盛 發自瑞士達沃斯)

萬科押寶住宅產業化

主持人:這裡是瑞士達沃斯前方演播室,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了國內最著名的企業家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先生,王總,您好。

王石:您好。

主持人:歡迎您又來到騰訊。剛才有個討論是閉門會議,我們沒有機會進去。我們看了之後感覺很熱烈。你們這次討論的是什麼話題?

王石:今天是達沃斯第一天的專場,談論的是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當然這個話題不僅僅是經濟,包括社會其他層面的內容。

主持人:您主要發表了哪些觀點?

王石:我談的還是以萬科作為一個案例來談一個企業如何面對面地考慮可持續發展是什麼。萬科這麼多年如何來做綠色經濟,做綠色環保,因為它本身不是每個人都發言,嘉賓討論,每個人給5分鐘的時間介紹你的看法。基本上講用了萬科的兩個案例。

主持人:哪兩個案例?

王石:一個是我們知道上個世紀1998年中央政府新的政策就是禁止砍伐森林,有一個統計數字,目前是60%的木材都是進口的。進口到中國的木材有將近一半,40%用到建築工地上和建築裝修材料上。比如說建築材料很主要的就是做木地板。建築工地主要用途是建築模板,比如說加強筋,模板之後混凝土,這個大量消耗木材。

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住宅市場,也在迅速地城市化,每年有1300萬人從農村移到城市,需要大量的建築,需要大量的住宅,需要大量的配套設施,這樣就消耗大量的木材。

當時我就意識到我們這樣大地消耗木材是不可持續的,就看綠色和平組織給我們什麼建議。綠色和平組織就安排了到亞馬遜的熱帶雨林去,在那裡待了一個禮拜。其中專門去了一個地方,拿過去的照片和現在衛星拍的照片對比,讓你非常非常吃驚。25年前還是完全綠色覆蓋的熱帶雨林,現在看上去像瘡疤似的。

當然同時令我驚訝的是,被砍伐的森林和中國經濟這樣的關係,也是和萬科的經濟模式有關係,顯然再這樣下去是不能持續的。所以萬科主動地採取減少能源,減少水,減少電,簡單來說就是住宅產業化。

這個在工業發達國家已經很成熟了。之所以在中國就是萬科率先啟動了,就是因為它需要的建築公司收費比較低,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要求比較高,再一個是成本比較高。所以這幾個因素建築公司是不願意參與的,開發商又覺得成本高很多,所以實際上從2007年投放市場到現在,基本上去年工業住宅化的面積就是274萬平方米,相當相當大的一個數量。

當然這個作為萬科開發的數量,它也佔到25%。按照我的計劃,到2015年,原來是2014年,2015年全部複製。當然萬科不僅這樣做,在行業上來推動如何來減少木材使用。現在也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簽訂了這樣的戰略合作,就是如何從減少木材到保護資源,對環境友好,減少能源消耗,可持續發展。

剛才是如何建,第二個案例是建什麼樣的建築。實際上真正的能源消耗在建築過程中,真正完成一個產品的消耗主要是在建築交付之後。我們無論是建築的住宅,還是寫字樓,還是商場,它在使用過程中就需要消耗電、暖、冷氣來支撐,實際上這個消耗的電要比建築過程消耗的電要大。而一般一個建築差不多50年到80年的時間。所以從社會每年的能源消耗來講,加上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住宅本身消耗的社會總能源差不多佔到25%到35%。建綠色建築住宅就更重要了。

中央政府住建部2007年公佈了綠色建築一星、二星、三星的標準,但是這個標準不是強迫的,有選擇性,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從標準到設計到完成至少兩年的時間,就是公佈之後到2009年全國只有一個項目達標。

主持人:是誰?

王石:當然是萬科。到了2010年差不多有24個單位,有一半是萬科的。2011年差不多上升到50多個,還是有一半是萬科的。去年的數字還沒出來,估計萬科會降到40%,因為更多的在申請,因為萬科市場佔有份額才2%。所以只要個別申請加起來就是很大的數字。

萬科市場才佔了2%。即使你百分之百都達標了,也就是這2%。就是說對整個節約能源,整個節省原材料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同行更多地接觸。

主持人:剛才您也提到了產業化,產業化您一直在推動。你覺得現在住宅產業化在中國還沒有很大的市場,在中國遇到了哪些瓶頸?

王石:瓶頸主要是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成本。第二個是建築的施工工藝,需要重裝備中國這麼多年的住宅市場來講,更多的是亦工亦農,農忙的時候幹活,農閒的時候當工人。現在很多技術都是熟練工。第二個是重裝設備投入不多。這是第一個,設備的要求和對工人技術程度的要求。這是個瓶頸。

第二個是成本。因為你投入設備和新的工藝,成本就很高。

主持人:這樣的房子造價很高?

王石:房子造價比較高。但是應該說這兩年情況有所改善。第一,現在農民工的工資也上來了,第二個是短缺。所以你如果不用住宅產業化的方法,農民工你套不住。因為我們住宅產業化更多的是用設備。第二,現在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環保,重視節約能源。在工業發達國家推廣住宅產業化政府給補貼的。華人居住的地方,香港、新加坡這些地區住宅產業化都給補貼。但是大陸這兩年像北京、上海、昆明、深圳一些城市也開始這樣做了,我估計下一步的力度會加大。所以應該說現在的市場不是很大,但是我預計在未來三年內,中國的住宅產業化、綠色建築會有一個非常新的局面。

主持人:這麼說也是萬科很重要的一步棋,就是把產業化押寶?

王石:也可以這樣說。可以說押寶。實際上面對未來大家都看到必須做綠色建築,只不過是什麼時候做。實際上從某種角度上你得押寶,只不過是萬科先走一步。

主持人:這有可能走對,有可能走錯,現在市場份額並不大,要是走錯了怎麼辦?

王石:錯是不會錯,可能是競爭力不是很明顯。一個是成本高,一個是消費者還不買賬。但是我相信中國城市環境的惡化,消費者也越來越注意了。本身消耗的產品技術成本高一點,當然對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最近冬天中國北方的大城市,包括北京,連續長時間的霧霾,長時間的霧天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空氣污染造成的。大家都知道一個是燃煤的污染,再一個是汽車尾氣,再一個是建築工地的揚塵。搞住宅產業化來講,在工地施工好了之後到現場基本都是封閉的,可以把對揚塵對空氣的污染降低一些。

主持人:剛才提到了住宅產業化,我們看到最近萬科從B股轉到H股,這是什麼動意呢?

王石:當然現在這個轉的過程還是走程序的過程,還不便多說什麼。但就B股轉H股或者B股回歸A股這是一個方向,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品種已經不起融資作用了,恰好是這樣的時期,所以證券主管部門來鼓勵如何讓B股激活。

主持人:因為之前您好像在北大也做了報告在談住宅產業化這個話題,您覺得在國內像您這樣呼籲的企業家多不多?還不像新加坡、香港已經形成一種氣候了,大陸還不是很多,去年有四十幾家通過,但是還是比較少,為什麼呢?

王石:它是這樣的。像住宅產業化來講,提到這點應該是很可惜的。我們知道住宅是個工藝,但是它施工的方法,施工的工藝還有點粗糙,很多工人都是亦工亦農。我們知道住宅產業化來講,它就是講精度,講合理的系統的整合。實際上住宅工業和其他工業像電子工業、家電工業,可以說和它們相比相當相當落後,它們是早就完成了工業化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進步和競爭。

而住宅產業化還是在很初始的階段,正因為很初始,所以大家都無所謂。但是反過來真正重視起來,應該從初始到住宅產業化,這個並不是很多,畢竟它是很粗糙的。提高質量,並不是很容易的。再加上要達到日本住宅產業化,還有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像我們這樣要完成初級的過程並不是很難。所以我相信只要是國家重視,國家政策上進行這樣的限制,你必須做好。

第二個是給予鼓勵,你做了,我就給你鼓勵。你不做,我就不允許你進入。所以我相信在未來三五年,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當中會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不僅僅是住宅產品的質量會有很大的提高,再一個這個是和綠色建築、環保整個是齊頭並進的。
萬科真正持續的增長2016年才開始

主持人:萬科去年銷售額已經破了1400億,這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個過200億美元的房地產公司。現在來說,像您提到住宅產業化,是您在給萬科找出路,還是您覺得這200億美元你們已經到頂了?

王石:在萬科成立20週年的時候2004年,我們當時預計十年之後到一千億,那個時候萬科的經營規模還不到一百億,實際上我們到了2010年達到了一千億,提前四年。一般來講過了一千億可能對這個企業就在玻璃天花板上了,再增長也會有限了。但是就我的觀點來講可能恰恰相反,因為萬科進行住宅產業化,進行綠色建築,到2016年的時候,我們剛才講2015年萬科整個住宅產業化系統完成,應該說萬科真正持續的增長是2016年才開始。

主持人:您那時候有估計它的規模有多大嗎?

王石:萬科是上市公司,你們記者怎麼推測是你們的事,你讓我來推測就非常不方便了。當然你可以推測一下明年萬科會有多少。我就說了,真正的增長,因為所謂的住宅產業化以合理的資源配置,合理的系統整合,真正的增長就是有質量,生產好的產品,均衡增長,因為本身這個市場是非常龐大的。我們知道中國雖然房地產是一個很傳統的行業,但是真正的房地產過程當中發展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現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才過50%。所以我相信中國城市化在70%之前是不會停住的。

主持人:您覺得房地產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王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主持人:但是我們覺得比較悲觀的情緒在瀰漫著這個房地產市場,包括以謝國忠為代表的,剛才您也提到說城市化有50%,將來可能達到70%,還有20%的空間。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基本中國房地產業,像萬科、萬達,萬達當然是商業地產,這幾大巨頭的市場被大大地佔領,將來會不會出現所謂的中國的寡頭時代,會不會這樣?

王石:是這樣的,所謂對房地產市場悲觀,可能你剛才提到經濟學家謝國忠,他的悲觀並不是說小房產商沒有空間,他的悲觀是泡沫要破滅。

主持人:您覺得這是個泡沫嗎?

王石: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你提了幾家,是不是把其他中小房地產都擠走了?根據美國和日本市場的經驗,房地產是非常特別的行業。比如說互聯網、IT,有個騰訊,有個新浪,再有個搜狐,其他的就很難再進入了。包括連鎖零售有三四家大的,其他家就沒有空間了。房地產是不同的。房地產商的地域性非常非常強。所以第一你看不到非常成熟的跨國的房地產公司,基本都侷限在國內。第二個你也很難看到在一個比較大的國家,一個房產商在任何城市都有它的影子。比如美國前五大房地產公司,它們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也就是16%。日本前五大加起來只有20%。中國現在加起來前五大有8%。所以它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即使它佔到20%,大頭80%還是中小房地產商的。

所以說很多民營的發展很悲觀,我覺得那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是行業所決定的。但是確實有這麼一個情況,你們發現在市場調整之後,市場不好的時候,大的發展商、專業的發展商就比較容易渡過難關。反而在這個時候它是在難關的時候擴充,它一定要搞專業化。房地產好做,我做房地產。股票好做,我炒股票。期貨好做,我做期貨。

主持人:剛才你提到一個專業化的問題,因為幾年前我訪問過您,萬科要做最後一個住宅開發商,萬科堅決抵製做商業地產,現在您還在堅持嗎?

王石:我從來沒說萬科不做商業地產,我只是說我們是不是要多元化。萬科主要是住宅為主。我說城市總有一天不需要住宅,那最後一套住宅是萬科做的。這是我說過的一句話。萬科從來沒有迴避過商業,但是我們不會把商業當作一個主流產品來做。這是非常非常明確的。

主持人:那就意味著萬科可能也從一部分商業的……

王石:一定會的,因為現在城市的綜合體,住宅只是其中一部分,你不做,就等於你從城市退出去了。

主持人:之前跟咱們萬科的高管聊,說你們將來可能要做一個類似專業的養老的社區,有這種想法嗎?

王石:專門的養老社區,當然是一種新品種,也屬於住宅的品種之一。當然萬科會涉及。就我個人感覺來講,中國如何養老的居住往往和西方相比,中國養老社區搞得如何好,如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這種情況我相信在中國也會有。但是在中國的更多的情況還是混合在一起,養老住宅不會獨立存在,更多的是在原來的混合社區專門開一塊給老人提供無障礙的交通設施,再提供更多醫療方面的保障和緊急救護的系統。這樣一個特點。我相信這個還是和技術生活和文化有關係。因為在西方來講,18歲之後就要獨立於家庭出去了,一直到老年的時候還是獨立。所以你不可想像在中國這樣一個地方,始終都是兩代人在一起,小孩上大學,恨不得陪讀去,這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小孩讀大學,家長要陪讀,這是不可想像的。

我覺得在中國更多的老年社區是屬於孤寡老人,他沒有下一代,所以是一個單獨的社區。在中國當然也會有小孩,有第二代、第三代單獨住,喜歡獨立,但是我相信這不是主流。所以應該說萬科的重點是在原來的混合住體中增加這樣的設施,增加這樣的品種,增加這樣的服務,應該是這些方面同時在進行。中國市場非常非常大,既使一個很小的單獨的老人社區也會有很大的市場。

房地產市場兩三年會軟著陸

主持人:我們每次接觸萬科就感覺你們會看到很多未來的東西,現在看來萬科已經過了1400億,但是萬科這些年走來一直很平穩,包括去年房地產行業相對來說是低迷的,你們保證了20%的增長,你們靠的是什麼管理架構或者是什麼管理方法保證每年20%的增長,因為1400億足夠大了?

王石:萬科很主要的一個策略是,它是搞主流消費者剛性需求的。我們知道宏觀調控中更多的調控是投機性的押注,或者即使不是投機性的,投資性的,它也來給你押注,更多的是高檔消費。而本身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年輕人需要結婚生小孩的剛性需求是剛性的需求,這是很大的市場。

第二個就是萬科更多的集中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從地理分佈來講分四塊,華東、華南、環渤海、東西部。所以實際上各個不同的經濟圈經濟發展的情況也不一樣,所以萬科有四個經濟圈,有的可能是增長速度慢一些,有的增長速度快一些,至少每年都有平穩的增長。

第三個剛才專門提到了萬科堅持住宅產業化,堅持精裝修。

所以我們一方面看到這兩年宏觀調控對房地產市場有些影響,我們應該看到有什麼影響,對盲目開發的影響,對盲目投資的影響,但是對真正認真開發的,你瞄準這個市場的,應該是一個機會。這裡不妨回應一下你剛才提到的謝國忠對中國房地產前景的悲觀,從某種角度上他也是有道理的,因為現在這個價格和人均的城市收入是相悖的,甚至已經到了購買力的20年、30年的工資總額才能買到房子,甚至買不起房。但是好在第一不是全國都是這樣的,主要是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這就是為什麼中央堅持宏觀調控。這兩年我個人認為宏觀調控見效了。但是如果能持續這樣微調,再這樣堅持下去,再有兩三年房地產軟著陸是可能的。

主持人:你覺得兩到三年房地產會軟著陸?

王石:如果這個政策還有一個持續性。當然應該看到現在這麼多貨幣,所以當時要調控它確實非常非常困難。再加上地方要依靠土地財政。所以如何來繼續調整見效,應該是考智慧的。

主持人:我個人對萬科覺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您的個人愛好是登山,包括去航海,這麼大一個超大級航母,靠剛才說的三個東西來把控萬科往前發展,那麼日常管理是怎麼做到這麼細緻的?包括你要簽字。有的時候你在國外……

王石:要僅僅是簽字就比較簡單了,現在有DHL,要簽字是很快的。這個倒不是主要的。主要來講是團隊要制度,要系統,要監督。萬科這麼多年,相對來講比較成熟,當然我們也面對一個問題,萬科一直是這種組織結構,一直是在調整之後微調,但是我們又面臨著經濟到一定的規模之後,比如三千億、四千億之後,這個模式應該怎麼辦?剛調整完成過一千億,很快就會看到再有兩年就過兩千億。如果按照剛才講的2016年真正開始,那到這個規模來講三千億、三千五百億、四千億、四千五百億,它會是這樣的增長。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架構,它一定不斷地進行調整。但是對萬科管理來講,順便可以告訴你,現在郁亮也準備去登珠峰去,不但是我在哈佛學習,他也準備登珠峰去。也就是說這個制度在這樣一個團隊這麼多年的培養下,應該是比較健康的。

談哈佛遊學感受:文化層面學習最重要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了哈佛,因為你是2011年到哈佛有一個演講和你人生的三個難度,第一個是創建了萬科,第二個是登珠峰,第三個是產業化。最近關於您個人的婚姻問題,社會上傳得很多,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尷尬?

王石:這個沒有什麼尷尬的,隱私問題我從來不談,以前沒有談過,現在不談,將來也不談。

主持人:現在來說在哈佛演講之後,您用外語講了20分鐘,您現在為什麼不到哈佛讀這個……

王石:剛才那個論壇都是用英語的,你到哈佛來講,從個人來講,它是修為。從企業來講,還需要不斷地自我更新。因為你作為董事長,個人修為雖然是個人的事情,但是你對中層就是一種無形的動力,一種行為。這是萬科國際化的一個潛移默化的動力。實際上萬科的總部人員不是很多,三百多,但基本上30%都是海歸,而且預計在兩年之內總部的海歸人員上升到50%,這就是國際化的一個表現。你剛才提到的萬科低谷的轉型,包括去年萬科併購香港的公司,預計今年我們在北美就會有具體的動作,第一季度在美國就會有投資項目,陸續會在其他國家投入。這是國際化的一部分。

說到我個人,剛才說修為,50歲到60歲是登山,到60歲到70歲登山就告一段落,到大學去教書。實際上我從2009年就在香港科技大學簽了一年的合同,在那教書。2010年的時候又簽了兩年合同,2011年和2012年在香港科技大學駕過三年書。去年又簽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這個科目簽了五年,簽得比較長。就是2012年到2016年,預計今年還要簽新加坡大學,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精力是到大學當教書匠。

主持人:為什麼想到當教書匠了呢?

王石:因為民族的希望,一個國家的希望在下一代,在教育上。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到這一步了,需要更多的人用新的觀念、新的方法來進行創業,進行工作。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講,應該說是百戰歸來再讀書,可以說百戰歸來再教書,你僅僅是靠你的實踐經驗來教書,我相信必須要再梳理,再整個結合起來去教書,對後代更負責任,對自己有很好的一個經歷。

主持人:在哈佛這兩年學到了什麼?

王石:這個是三言兩語說不清楚的。

主持人:最大的感受?

王石:最大的感受是……

主持人:你可以用外語和外國人對話了?

王石:那個不是我最頭疼事。李嘉誠現在也不會外語,並不等於他不能和外國人對話,他的地位,他的影響力,他的條件,他可以用最好的翻譯。對話只是一個工具。最主要的還是你是在攀登一個知識的高峰,跟過去十年物理的登山完全不同。我曾經兩次登上珠峰,多人問我登珠峰難不難?我說當然很難,但是不像你想像得那麼難。但是我來哈佛之前,我會想像得非常難,但是實際上到了哈佛之後,比我想像得還難,但是非常非常值得。

我們改革開放到現在企業制度,到現在企業,基本來講是西方文化的一個產物,現代社會的一個產物,我們是在向他們學習。但是可能種種原因,我們更多的是向他們學習如何在技術層面、工具層面,如何去賺錢,如何去生產,如何達到精細的程度。實際上我到這裡來不是去學習這些,因為萬科有很多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很多即使沒出去的,在本地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也知道如何。我想去哈佛學習,為什麼?為什麼他們這麼做?應該是文化層面更深了一些,這樣你才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為什麼去哈佛學習,一待兩年就過去了,當然這兩年對我來說還是很不夠的。

主持人:還要在哈佛待多久?

王石:大概再待一學期。秋天準備去劍橋,劍橋之後是耶路撒冷。

主持人: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嗎?哈佛一年畢業之後……

王石:沒畢業,它就是一個訪問學生在這裡待兩年半。

主持人:哈佛的學業生涯結束之後,您大部分的時間是教書,還是學習?

王石:還是繼續學習。還是像在哈佛一樣,只不過地點換到劍橋,再換到耶路撒冷,伊斯坦布爾。

主持人:從之前登峰到學習上?

王石:對,現在登知識上的山峰,這個要難得多,但是非常非常值。再有一個體會是,我去學習之後,很多人都說哈佛有老年大學嗎?好像你這個年紀怎麼還到那學習?第二個來講,那也教中文嗎?第一,我說哈佛沒有老年大學,年齡上沒有什麼區別,有比我年齡還大的。第二,他們全是英文比較好的。正因為它不是作為一個老人的心態在學習,所以你突然獲得了新生,因為你腦袋過去相當一段時間不用,又嘰嘰嘎嘎開動起來了,才真的覺得意想不到的一種狀態。

主持人:感覺你很享受這種學習狀態?

王石:那當然,當然也很痛苦。

主持人:最後一個問題,萬科已經平穩發展了,但是萬科在你的生命中還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將來你希望萬科是個怎樣的企業?你個人跟萬科的這種關係感覺是很特別的一種關係,因為沒有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像你這種管理是這麼松的,我們理解既鬆散又緊密,緊密是你定了方向,鬆散是感覺你在學習,登山,將來你和萬科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王石:從目前來講還是這個狀態。

主持人:你希望萬科將來會是什麼樣?現在除了產業化之外,因為目前它已經做到世界第一了。

王石:簡單來說,萬科將來如何發展,實際上作為一個企業一定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不僅僅是產品的問題,是在推廣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僅是這種產品讓消費者來享受,更多的是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進步。像二戰之後,日本很多的企業,索尼、松下、豐田,像豐田的工作坊不僅僅是在汽車行業,在跨行業都有涉及。我想作為萬科來講,如果它能繼續發展,我希望它能成為這樣的企業,不僅僅在行業上是獨樹一幟,作為一個領跑人,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企業,在跨行業當中也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整個來講,萬科的產品真的是在建設社區,這是城市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萬科有一句話是「讓建築讚美生命」,這就是我們希望的。

主持人:謝謝王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05

高盛訪談佩蒂斯:“中式”軟著陸必將帶來慘烈硬著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55

中國金融市場專家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接受高盛分析師Allison Nathan訪談時稱,“中國並不存在軟著陸還是硬著陸的問題。如果非要追求所謂的“中式”軟著陸,那麽勢必將在未來帶來更為慘烈的硬著陸”。

Pettis表示:

中國軟著陸還是硬著陸的討論並沒有意義,市場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有著明顯的誤解。

我認為中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我稱之為“長期著陸模式”(long landing),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將以1-1.5%的幅度逐漸回落,直至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3-4%左右的增長速度)。另外一種就是“中式”軟著陸之後更為慘烈的硬著陸。

長期著陸模式需要立刻采取深化改革,因為中國大概只有3-4年的時間,隨後就將面臨借貸能力衰竭的局面。這種局面下,經濟再平衡將幫助家庭收入相對提升。不過這種模式執行起來並非易事,需要很好的政治技巧來處理各方的利益關系。

如果中國選擇在未來2年內繼續保持GDP 6-7%的增長模式,那麽在信貸增速過快而失控之後,一切就將成為災難。

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並不罕見,困難的是如何穩定度過轉型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98

【深度解读】徐高:A股如何软着陆?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84

    本文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徐高

【摘要:从股价与宏观经济的明显背离、股票估值的高企、以及股市资金流量的失衡来看,目前A股市场中的泡沫成分不小。A股的泡沫化发展已经分流了实体经济资金,加重了“融资难”问题。市场中大量存在的杠杆资金和银行资金也蕴含很大金融风险。A股泡沫一旦破裂,将会对我国改革和转型带来长期不利影响。因此,当前应采取以下4条措施推动A股软着陆:(1)政府对股市的舆论引导保持中性;(2)加快推进注册制,加大股市融资力度;(3)以“稳存量、控增量”为原则,清查股市中的杠杆资金和银行资金;(4)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但同时刺激向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投放。】


泡沫化的A


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前识别出泡沫非常困难。但是,从股价与宏观经济的明显背离、股票估值的高企、以及股市资金流量失衡来看,目前A股市场中的泡沫成分不小。


从去年7月到今年5月,反映实体经济景气度的汇丰PMI51.7%下降到了49.2%,表明经济增长动能明显减弱。但同期,上证综指却上涨了1倍有余,走出了2007年以来的最大一波牛市。在过去十年中,经济景气与股票价格走势如此背离的情况从未出现过。


股价大幅上涨推高了股票估值。截至今年5月末,剔除银行与石油石化板块后的A股平均市盈率已接近50倍,比过去十年的均值高出了60%。而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0倍和140倍,用“市梦率”还形容也不为过。


再来考虑股市资金进出的状况。从去年7月到今年5月这11个月中,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增加了接近1.7万亿元。而以融资交易量占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来推算,这段时间里市场中炒股资金总的存量增长了10万亿元以上。而同期,非金融企业通过股市获取的融资量仅有5千亿出头,大概只是炒股资金增量的二十分之一。大量资金追逐有限股票供给的态势非常明显。


有人可能会用“这次不一样”来为近期A股的大幅上涨找原因。毕竟,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而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也确实提升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但是,这次真的不一样吗?


ReinhartRogoff两位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在研究了过去800年的金融危机历史之后,总结出:“普遍存在的‘这次会不一样’的观点,恰恰是这次为什么不会不一样的原因。终究,灾难会再次袭来。”[1] 换句话说,这次总是一样的,就像人性总是不变。过高的金融资产价格总是以泡沫破灭而收场。


泡沫化A股之弊


A股的大幅上扬确实会带来财富效用,也能一定程度上刺激创业,并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混改。但泡沫化的股市也给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少人相信,股市的繁荣能够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有利于化解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这是A股此番大幅上涨的一个由头。但实际上,目前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实际上却反而因为股市的亢奋而减速。今年头5个月,把债券和股票融资全加在一起,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的融资量仅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了2千 亿多亿。究其原因,是因为债券市场资金向股市转移,令债券发行量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当投资者能够在快速上涨的股市中轻易获得不错收益时,也没有动力将资 金再投入实体经济,从而令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所以,过去大半年股市的大幅走牛非但没有改善实体经济的融资状况,反而令情况恶化,加重了经济增长 的下行压力。


除此而外,目前股市中大量存在杠杆资金和银行资金。其蕴含的金融风险显而易见。目前仅股市融资余额就已超过2万 亿。这还只是市场内杠杆资金的一部分。借助了杠杆的投资者固然可以在股价上涨中获得更高收益,但也会在股价下跌中面对更大损失。相应的,这些投资者会对股 价的波动更为敏感,在市场下跌时很可能会夺路而逃,形成踩踏效应,放大市场波动。在股市中还存在数量庞大的银行资金。其总体规模应该接近2万亿。这使得银行直接暴露在了股市的波动风险中,容易因为股价的大幅下跌而出现坏账,从而影响银行系统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最后,股市的泡沫如果破裂,还将对我国改革进程带来长期负面影响。当前的牛市被许多人寄予了改革和转型的期望。因此,股市硬着陆将打击社会各界对改革推进和经济转型的信心。信心丧失之后再要重建将十分困难。我国长期的增长前景将因此受害。


A股软着陆之策


A股需要软着陆。当下,既不能放任A股泡沫的进一步膨胀,也需防止股指的崩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目前A股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程度已经很大。而大量杠杆资金堆积在市场中,也很容易让幅度不大的市场调整变成一场雪崩。但不管难度有多大,引导A股软着陆的调控都必须要做,且越早越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 一,对股市的舆论引导保持中性。股市涨跌实属正常,政府实在没有必要、也不应当为股市的上涨背书鼓吹。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牛市的宣传很容易撩拨市场情 绪,令市场过度亢奋。另一方面,这也会给政府声誉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股市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当把股市牛市与改革联系起来,把牛市解读为“改革牛”的时 候,股市下跌的时候又该如何解读?


第二,加快推进注册制,加大股市融资力度。既然股市中资金泛滥,而实体经济又融资难,那么加大股市融资力度,让更多企业从股市中募集资金就是一举两得之策。更何况,这也符合股市注册制改革的长期方向。当企业的IPO与再融资完全放开,而不是目前这样受到行政高度控制,股票市场才能真正变成一个完全的市场。那样,过高的股价会自动引发企业融资规模的上升,从而为股市降温。


第 三,以“稳存量、控增量”为原则,清查股市中的杠杆资金和银行资金。杠杆资金和银行资金蕴含较大金融风险,是股市泡沫化的重要原因。但如果股市中存量的杠 杆和银行资金快速流出,也极易令市场崩盘。所以对这部分资金,一面要稳住其存量,一面又要控制其增量。从当前开始,就要大幅加强券商两融、银行配资的监 管,将杠杆和银行资金的增量控制住。但对于存量,则不宜采取强制措施,应等待它们逐步自然到期、主动撤出。


第四,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但同时刺激向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投放。这轮A股牛市背后,金融市场泛滥的流动性功不可没。相应的,市场对流动性的变化也尤为敏感。今年528日,仅仅因为人民银行做了定向正回购,从金融市场回笼了1千多亿的资金,上证综指就大幅下挫6.5%。因此,为了降低对股市的冲击,宽松的货币政策态势还需维持。但在这基础上,央行还需放松对房地产和基建的融资监管,以引导资金更多地从金融市场流向实体经济,通过资金分流的方式减少金融市场的过剩流动性。这样可在抑制股市泡沫的同时降低对市场的冲击。


以上四点总结起来,其实就是逐步消除政府对于股票市场的干预,让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平抑泡沫。至于类似上调印花税这样的行政措施,在目前的环境下还是不用为宜。


当下,股市已经进入了一个宽幅震荡的时期。但股市过去几个月大幅上涨所产生的惯性一时半会还不会耗尽。而在经济低迷、通缩压力攀升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也有足够的宽松空间。这时是调控A股软着陆的好时机。相反,如果放任股市泡沫继续吹大,下半年上证综指将很容易突破20076124的高点。另外,目前密集推出的稳增长措施在下半年也会逐步带动经济增长复苏,令通缩压力减退,从而压缩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那时,股市泡沫的破裂将很难避免,并引发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更大冲击。由此看来,当下大概是引导A股软着陆的最后一个时间窗口了。(徐高 光大证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65

方愛之:不管創業公司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會出現泡沫破裂的時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9/157051.shtml

方愛之:不管創業公司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會出現泡沫破裂的時刻
張曉軍 張曉軍

方愛之:不管創業公司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會出現泡沫破裂的時刻

現在有很多估值過高的公司,但大的趨勢是估值在慢慢下降。

i黑馬訊 6月27日,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召開,真格基金合夥人兼CEO方愛之出席並就“新一代創業者的創新精神與創業企業估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方愛之認為第二代創業者繼承了企業家精神,並在原有領域進行了獨到的創新,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時她表示,很多初創公司的估值都被高估了,估值慢慢下降是大勢所趨,但是少部分優秀公司還是會保持較高的估值。

以下為方愛之分享精選:

企業家精神在一代代傳承

在中國我們看到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第一代創業家之後他們會慢慢培育下一代創業者,比如說美團的員工現在開始介入了保險業,他們已經成為了第二代創業的中堅力量。

比如說超越國界航空公司的發展,因為以前大家都應用固定的模式,加入初創的航空企業的模式一開始比較艱難,但是他們現在以最快的方式來推進,這種發展速度難以複制的,他們也越來越願意與初創公司合作用不同的技術來探索更多的市場份額。

從創業者的經驗中可以學到什麽?

中國的一些產品與開發人員都非常優秀,創業者在中外兩個市場也都做得很好,很多的中國企業直接去了美國。微信可能是手機上最好的應用之一,開發微信的這些人才直接越過東南亞進軍歐美市場。

今日頭條發布的新產品,“唱寶”這類的唱歌軟件,印度人可以直接複制來應用,可以看出中國的很多東西都走向全球。所以我想知道這些後,可以直接來學習一下東南亞人與美國人最流行的東西是什麽。

女性企業家表現突出 

中國有很多女性企業家,包括淘寶當中有很多的女性店主,在很多創業公司中,聯合創始人是女性,同時會有不少女性的合作夥伴,在投行很多由女性來負責領導,這在美國可能只有5%。

另外,在社會歷史方面,就像我媽媽與我的祖母等很多女性都是職業女性,與其他國家不一樣,她們是出去工作的。中國還有很多老人帶孩子這樣母親就可以出去工作,承擔更多領導的職位。

中國的創新有獨到之處

我覺得有越來越多的人,或者說有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將被投入到優秀公司中,但這還是不夠的,我覺得還需要有更多的中國記者來報道這些公司,也需要有更多英文文章與信息來介紹這些公司。

在中國有一個獨特點,就是它並不是由單獨技術人才來實現轉型,事實上人們思維上的變化顯得更為重要。最近很多B2B的創新公司非常火,它們帶來了很多網紅現象,這是因為中國出現了一個跳躍的趨勢。在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公司出現了跳躍性的發展,比如說很多餐館開始進行外送服務,包括很多在中國之前沒有的模式,直接從沒有實體的狀態下進入到移動端模式。

直播軟件也創造了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因為在中國娛樂業蓬勃發展,現在大家都用移動端來看,網紅已經成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因為人們很容易在微信上註冊一個帳號就可以做直播了,門檻很低。

估值過高會不會帶來新一輪泡沫

我覺得估值一般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可能在供給側有很多的錢。所以估值多少取決於大家為這個產品投多少錢,當然現在有很多估值過高的公司,但大的趨勢是估值在慢慢下降。

對於很多創業公司來說,不管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會出現泡沫破裂的時刻,我同意很多的初創公司的估值都被高估了,這也是為什麽股權市場還在伺機而動,有一個更高的估值之後才出手,但是我覺得好的公司還是會有高的估值,這樣公司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泡沫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438

銀監會發文:“校園貸”變相軟著陸 “現金貸”卻走進風暴口

近日,銀監會下發了一份《中國銀監會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直指十大風險點,其中談及互聯網金融風險時,重點提及了網絡借貸平臺、“校園貸”和“現金貸”業務。

從文件的具體信息來看,此前一度備受爭議的“校園貸”基本軟著陸了,但近期風頭正勁的“現金貸”卻走進風暴口,另外在推進網絡借貸平臺(P2P)的整改過程中,明確增加了“適時采取關、停、並、轉等措施”。

從過去兩年的情況來看,對於新金融行業的從業者來說,最大的焦慮往往不是來自於市場的競爭和資本的獲取,而是監管的態度。畢竟,在這兩年里已經有不少因為“一紙文件”或一條政策而快速衰退的先例,此次恐怕也不會例外。

“現金貸”業務受重創

相比銀監會官網上發布的簡版信息,完整版文件中對於“現金貸”業務的清理整頓工作有更進一步的描述。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依法合規開展業務, 確保出借人資金來源合法, 禁止欺詐、虛假宣傳。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利率的有關規定,不得違法高利放貸及暴力催收。”

當然,其中殺傷力最大的莫過於對於利率的要求。眾所周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所劃定的民間借貸年利率紅線是36%,而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現金貸”業務的年利率都是經不起這一重考驗的。

雖然這一條規則只有寥寥數語,但幾乎已經把現有開展“現金貸”業務的公司逼到了懸崖邊兒上。

與此前被點名的“校園貸”、首付貸不同,“現金貸”的邊界太模糊(現在市場上的“現金貸”產品從200、300到2萬、3萬都有),模式也不同(比如有線上、線下),涉及該業務的公司和機構更是五花八門(以“現金貸”業務為主的各類創業公司、P2P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上市公司……)。

就說最後一項,銀監會點名的“現金貸”主體限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那是否意味著非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從事“現金貸”業務就不受到該規則的約束?而事實上,目前“現金貸”市場上的主力恰恰不是網貸中介平臺。

此外,據記者了解,即便不少網貸中介平臺涉足了“現金貸”業務,基本也都是另做了一家獨立的新公司,從法律上來講並不在原有的網貸中介平臺體系內,那是否這樣就可以變相繞開監管呢?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盡管這個新規的表述並不十分明確,但監管表態的殺傷力卻是毋庸置疑的。

多位從事“現金貸”業務的人士告訴記者,整個行業業務增速放緩、利潤收窄的情況應該很快就會出現。

尤其是對於一些過於倚重該業務的創業公司,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來消化該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僅就資金來源這一點來看,現在市場上很多“現金貸”業務的資金其實來自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們提供風控和技術。那作為後兩者的監管單位,銀監會這個規定恐怕會直接影響它們對於此類合作的態度。

“現金貸”何去何從

但值得註意的是,“現金貸”市場快速崛起的背後,是利潤的吸引,更是市場需求的推動。

盡管面臨監管整治,但已經出現的龐大用戶群體和市場需求將何去何從也是整個行業和監管面臨的現實問題。市場需求和用戶意識一旦被激活就很難再倒退,“校園貸”市場就是個先例。

與“現金貸”相比,這份《指導意見》讓不少涉足校園市場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長舒了一口氣。從這份文件來看,“校園貸”算是變相軟著陸了。

根據《指導意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將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納入營銷範圍,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進行虛假欺詐宣傳和銷售,不得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

盡管從“物理”層面來看,從事“校園貸”業務的公司被徹底趕出校園,但實際上這塊市場只是被轉移到了線上。而且對於那些有能力(線上)獲客和獲取低成本資金的公司來說,對於整個行業的規範無疑是長期利好的。

那麽,未來“現金貸”是否也有可能會這樣“軟著陸”?這個現在也很難說,主要問題還是在於對“現金貸”的界定太模糊,並且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利潤空間實在太誘人,即便一種形態被叫停,它依然會換個“馬甲”接著來。

但是眼下,關於利率的限制問題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由於差距實在太大,如果嚴格執行,這個業務基本就徹底停擺了。

通過與不少“現金貸”業務的從業者交流,記者發現,大家普遍的一個觀點是,因為該業務的特殊性,短時間內從年化利率和額度上“一刀切”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參考美國過去十幾年里對於借款人的賬戶監管,在借款利率和限制重複借貸的方面限制趨嚴是一個趨勢。

在美國Payday Loan(小額、短期現金貸)行業發展初期也並沒有專門的監管規則,而是歸類於有放貸資質的機構進行統一監管。不過在行業問題集中爆發之後,監管機構在其重要監管條例《誠實借貸法》中專門對發放Payday Loan做出了約束,尤其是在其信息披露方面。

《誠實借貸法》規定了兩個關鍵的需要披露的信息:手續費和年化利率(APR),要求必須在所有需要借款人簽字的合約或協議上,清楚說明貸款數額、手續費和年利率。

盡管具體到實際,主要是各州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監管規則,但美國還是有30個州要求Payday Loan機構至少應該在他們貸款文件中明確列出年利率。

此外,去年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簡稱CFPB)又發布了關於Payday Loan新規征求意見稿,該新規將在聯邦層面全面適用。

此次監管則具體落實到了產品層面,即允許出借人提供兩種長期貸款選項:一種為年化利率上限為28%且申請費用不得超過20美金的貸款;另一種為貸款期限不超過2年,年化利率不超過36%的貸款,但違約率需要控制在5%以內,對利率和借款金額進一步做出了細化要求。

而在展期方面,美國用戶在貸款無法歸還時,最多只能申請兩次展期,且每次展期必須歸還三分之一的借款,這也就意味著利滾利的情況也在逐漸得到控制。

對照來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

如果國內同樣要求借款機構在與用戶簽訂借款協議時公布其年化利率,同時又對於年化利率做出不能超過36%的規定,確實會對一些借款機構的展業造成一定影響。

一方面,用戶在知悉年化利率之後可能會產生極大的抵抗情緒,另一方面,但凡超過法定最高借款利率,這筆交易就不再受到法律保護。

從美國的監管情況來看,更多是從借款人保護的角度出發,避免他們陷入高利貸、不合理催繳扣款等情況中,且借款機構有義務向用戶提供減輕其融資負擔的咨詢建議。這些也都是國內開展現金貸業務的公司們可能面對的問題。

從一個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從早期的民間借貸發展到觸手可及的“現金貸”,本身已經是一種進步,因為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不平衡的情況正在得到改善。但是對這個行業的走向進行規範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一種不健康的爆發式增長最終還是要回歸理性,雖然這個過程可能相對漫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28

專訪鄧海清:監管轉向“軟著陸”去杠桿

全球經濟複蘇、海外股市走強的背景下,A 股市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同時,在流動性趨緊的背景下,債市波動持續。

九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仍處於L 形下半場,趨勢未變,2017年需求回暖的邏輯仍將繼續支撐經濟走強。

他認為,盡管調控的態度要比之前更為嚴格、力度更大,但政策層去杠桿始終在“監管不會引爆金融系統風險”的原則下進行,另一方面,5月11日以來政策層釋放六大信號呵護市場,監管高峰可能已過,監管協調轉向“軟著陸”去杠桿。

第一財經:“金融去杠桿”是當前監管政策的重要取向,央行加強宏觀審慎政策,銀監會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檢查,保監會整治險資運用風險,證監會對證券市場亂象加大打擊,四個方面的政策疊加,市場對宏觀金融存在一定擔憂。一是擔心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和監管政策疊加,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收緊累及宏觀經濟;二是認為金融市場整體流動性偏緊,債市風險加大,小型流動性危機發生風險上升;三是憂慮銀行理財和保險資金等投資於股票市場資金離開市場,引發股市下行。如何看待當前金融去杠桿的節奏、力度和可能的疊加影響?

鄧海清:分析金融政策監管的時候,我們認為,首先要認識到的是,監管層對金融監管有一定的政策目標,然後再去把握調控節奏,監管的過程中可能引起市場的波動,監管根據市場反應再去調整政策的節奏,因此,監管調控市場本質上是監管層與市場反應長期動態博弈的過程。

我們對4 月以來監管的態度進行簡要梳理,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4 月中旬,銀監會監管顯著超預期,股市、債市雙殺;(2)4 月25 日左右,監管層態度和媒體風向有所松動,市場預期監管“不會那麽嚴”,股市、債市反彈;(3)4 月末,監管層和媒體風向再度趨嚴,市場預期明顯惡化,股票、債券、商品三殺;(4)5 月11 日,政策層集體釋放六大信號呵護市場:《金融時報》表示央行正召集監管協調會、央行提前公布MLF 續作且利率不變、MLF 續作當天資金面大幅好轉、銀監會表態安排緩沖期等、央行參事表態貨幣政策太緊了要放一放、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穩定市場意圖明顯,市場預期重新改善,股市、債市均有所上漲。

因此,我們認為,一方面,盡管調控的態度要比之前更為嚴格、力度更大,但政策層去杠桿始終在“監管不會引爆金融系統風險”的原則下進行,另一方面,5 月11 日以來政策層釋放六大信號呵護市場,監管高峰可能已過,監管協調轉向“軟著陸”去杠桿,監管引發風險的可能性幾乎不再存在。

第一財經:一季度多個經濟指標顯示經濟繼續回暖,但對於指標的解讀,市場各方存在較大不同。有觀點認為,一季度A 股上市公司財報顯示營收和利潤增速大幅提升,經濟向好;也有觀點認為,3 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已經開始向下,拐點已經出現。如何看待經濟基本面?

鄧海清:上市公司盈利的回升本質上就是經濟的回暖,我們認為,本輪經濟回暖的原因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第一,經歷2014~2015 年房地產投資斷崖式下滑之後,房地產投資穩定在0~10%合理區間;第二,供給側改革導致PPI 持續回升,導致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企穩,以及補庫存的出現;第三,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好轉,此輪經濟回升是全球性回升,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樞受益最大;第四,服務業持續好轉,消費穩中向好,經濟結構轉型初顯成效;第五,中國經濟既有結構性問題,也有周期性問題,目前結構性問題並未徹底解決,周期性問題已經得到好轉,不應低估經濟周期的力量。

至於3 月工業企業利潤的回調,可能引發了市場對於經濟拐點的擔憂,我們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從數據上看,2017 年3 月工業利潤增速放緩,但是利潤、收入增速均已經“上臺階”,增速放緩只是上臺階後的調整、前期高增速的回歸,並不表明經濟見頂回落;其次,4 月以來嚴監管引發了對利空實體經濟的擔憂,可能會導致社會融資規模的大幅下滑,以及企業融資成本的提高,但4月社融數據表明央行對於經濟的呵護程度超市場預期,實體經濟仍然處於較為健康的狀態。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經濟處於L形下半場的趨勢沒有改變,主要的邏輯有兩個:一是價格回升的邏輯(產能過剩行業),另一個是需求回暖的邏輯(高端供給),2017 年前者可能減弱,而後者仍將繼續,仍然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看好股市健康牛。

第一財經:當前中美央行都在加息、“縮表”,有機構人士提出,美國的加息和縮表是趨勢性的,中國則更多的是利用小周期複蘇的契機擠泡沫、強監管、降風險、去杠桿。另外,全球範圍內正在掀起“減稅潮”,各國都希望借助財稅政策增強本土制造業和整體經濟競爭力。這些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有何影響?

鄧海清:關於中國央行的“縮表”,只是一種“被動性的現象”,並不會對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而美聯儲的縮表則是“主動性手段”,對金融市場的沖擊較大,不應該將中國央行縮表作為貨幣政策收緊、利空市場的信號。

具體來看,主要是由於外匯占款、調控工具選擇、季節性因素、財政收支等方式會引起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減小,但需要註意的是,央行的縮表並不會引起市場流動性的收緊,進而引起金融市場的波動,甚至有時候央行的縮表與市場流動性的寬松可能會同時出現。比如,2017 年3 月份財政支出加快,財政支出後會轉化為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反映在表上為政府存款下降、超額備付金上升,雖然靜態看僅會影響結構,但動態看央行會相應減少流動性投放,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減少,因而會產生“縮表”效應。

關於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影響,我們認為,美聯儲加息和全球化掀起的“減稅潮”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盡管美聯儲的加息使得中國面臨一定的外部壓力,但是由於中國存在資本管制,使得中國內部的貨幣政策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再加上中國已經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已經對沖掉一部分壓力,再疊加人民幣匯率今年已經企穩態勢明顯,因此並不構成重大的影響;二是減稅潮可能會使得部分資金流出至其他各國,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處於世界較高的水平,再加上2016 年中國經濟企穩、企業盈利大幅改善的情況下,使得中國企業的回報率大幅超過其他國家,即使出現制造業回流美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能也不會較為明顯;其三,當前世界經濟處於複蘇階段,數據上看美國、日本、歐洲的PMI、通脹、就業率都大幅走好,這反過來有利於中國的出口,從而使得相比之前年份,中國的外部環境其實是改善的。

因此,外部因素並不會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構成較大的影響,同時全球經濟的複蘇反而還會利好中國經濟。

第一財經:金融去杠桿周期下,混業經營對“大金融監管”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由央行牽頭、三會參與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辦法還在研究制定中,不過三會對各自管轄範圍內的問題業務已經啟動監管。你認為應該如何更好地進行跨市場監管?針對中國當前的金融業現狀,如何搭建最具可行性的監管框架?

鄧海清:我們認為,無論是金融市場還是實體經濟,一行三會在金融監管方面的協同性都至關重要。原因在於,在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中,一行三會的監管側重不同,整個監管層政策的協調,不僅可以避免金融監管漏洞的存在,同時可以避免監管層對同一業務存在雙重標準的情況,從而使得正常的業務無法開展。與此同時,如果金融監管的協同性不夠,有可能進一步加大激進去杠桿的可能性,從而引發金融風險的爆發,因此,金融監管的穩步推進也離不開金融監管的協同性。

至於未來金融監管協調框架的搭建,我們認為,金融監管協調應該首先是建立起完善的“宏觀審慎監管+微觀審慎監管”的政策調控框架,一是宏觀審慎監管,主要是三個關鍵詞——宏觀、逆周期、跨市場,核心在於解決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適合於以央行為主導;二是微觀審慎監管,包括行為監管與功能監管。

此外,金融監管協調架構還應該保證監管政策出臺的有序性,政策監管主要是從引導預期的角度來影響金融市場走勢,如果一行三會同時密集出臺監管政策,容易引起市場關於金融監管的擔憂,導致市場的過度緊張和動蕩,因此,金融監管協調架構搭建的另一方面是保證政策出臺的有序性。

第一財經:當前的強監管、去杠桿,泡沫擠出效果明顯,但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市場擔憂。如何在金融去杠桿的同時,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維護金融穩定?如何平衡三者的關系?

鄧海清:金融去杠桿、推進市場改革、穩定經濟增長是目前中國發展的三大核心目標,三者之間的關系並非一個孰先孰後、孰高孰低的問題,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企穩態勢明顯,2017 年一季度GDP 增速6.9%,給予了金融去杠桿的較好時機,因為金融去杠桿可能會影響實體企業的融資,如果經濟不能走穩,金融去杠桿可能會大幅拖累實體經濟,同時,2016 年底以來金融杠桿高企、金融泡沫不斷膨脹,如果不及時去杠桿那麽可能導致泡沫破滅的金融“硬著陸”,因此無論是經濟企穩給了去杠桿好的窗口期,還是金融去杠桿的迫切性,當前金融去杠桿都是必要的。

至於推進市場改革,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最大的動力源泉,雖然短期看並不會顯得過於迫切,但是改革的時機一旦錯過,由於經濟的趨勢性,就會使得原有的經濟問題進一步擴大及擴散,從而會使得後期再去推進改革時面臨較大的阻力,因此,推進市場改革宜早不宜遲,而在當前經濟企穩的良好窗口期和金融去杠桿也需要配套市場改革的情況下,應該及時推進市場的改革,從而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關於穩定經濟增長的目標,無論任何時期都是政策層最為重要的事情,經濟的企穩不僅關乎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還包括居民的就業問題、國家的稅收問題等方方面面。如果經濟不能走穩,帶來的問題將是系統性的風險,因此,無論是金融去杠桿,還是推進市場改革,都應該在保證經濟企穩的底線上推行。

總體上,政策層應該把握當前經濟企穩的良好窗口期,及時穩步推進金融去杠桿以及市場改革,同時要保證經濟的穩定性。另外,需要註意的是,金融去杠桿、推進市場改革、穩定經濟增長的關系具有很強的歷史性特征,應該動態去看待,這樣才能使得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5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