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贏家試金石 20%的試煉 他們如何讓賈伯斯買單?

2010-10-04  TWM  
 

 

24,900元,是一支iPhone 4的價格;1,200萬台,是今年iPad的銷售預估量,這是一個由上億位蘋果使用者創造出的銷售奇蹟,蘋果在iPad開賣後,寫下1,040億元的單季新高獲利數字。

然而,在台灣的7百家科技廠裡,能與蘋果共享榮耀的卻不到10%,能分食到一台iPad的利潤,不到20%。

在這場殘酷的競賽中,他們想盡辦法要擠進蘋果供應鏈的窄門,他們用研發實力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用最獨創的「S」級服務讓蘋果滿意,他們用最靈活的管理、最大的彈性配合蘋果的需求,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他們派出最頂尖的精英,就為了讓追求完美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點頭,說Yes!

 

撰文‧賴筱凡

九月十六日晚上,凡那比颱風侵台前一晚,風雨欲來的前夕,台北市信義威秀卻照常熱鬧非凡;世貿二館湧進上千人大開派對;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中華電信總部,也迎來了四百位VIP客戶,他們有人等了十一個小時,有人從公司走到現場排隊;這些人都只有一個目的,在隔天的凌晨零時,從三大電信商手裡買下iPhone 4。

場景拉到日本東京,號稱「宅男聖地」的秋葉原,大街上處處可見iPad的宣傳字樣,蘋果專賣店裡更是人滿為患,不管是帶著中國口音的大陸客,或在地的日本人,都忙著拿起展示用的iPad與iPhone 4仔細端詳,外頭的海報更用斗大的字寫著:「iPhone 4缺貨,每人限購一支。」這些人的狂熱,就為了擁有一支iPhone 4、一台iPad,為了走在科技產品的流行尖端,為了享受科技產品帶來的生活革命,更為了成為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的信徒。

一點也不誇張,在缺乏科技新品的二○一○年,iPad與iPhone 4幾乎獨領風騷,光是iPad開賣六十天,銷售量就突破兩百萬台。國際市調機構更預估,今年iPad全球銷售量將上看一二九○萬台;拓墣產業研究所甚至預估,iPad對NB產業的侵蝕程度,將高達三成,而iPhone 4也可望在今年賣出三四五○萬支。這不僅對宏達電形成極大威脅,更讓遲遲推不出平板電腦機種的雙A||宏碁與華碩慘踢鐵板。

然而,你一定難以想像,靠著iPad、iPhone 4大賣,賈伯斯的魅力卻能養活全台灣十幾萬個家庭,他們有的是鴻海員工,有的是和碩員工,每一家接到蘋果訂單的零組件廠,都在全球颳起的蘋果旋風裡,賺飽荷包,讓十幾萬個家庭跟著受惠。

還有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些動輒市值上兆元、上千億元的大小台廠加起來,卻僅分食iPad每台成本二○%都不到的利潤。

在NB代工末路的氛圍下,蘋果iPad、iPhone 4的訂單,儼然成為台廠的救贖,更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獲利成長的保證書。誰能在這不到二○%的淬煉中勝出,博得賈伯斯信賴,誰就是後PC時代、NB代工末路下的倖存者。

 

賈伯斯的難搞

 

連郭台銘也得罰站道歉

但想擠進蘋果供應鏈的窄門,接蘋果的訂單,沒有「十八般武藝」哪接得上手?一位科技大廠董事長就這麼形容,「蘋果是最好的客戶,同時也是最難搞的客戶。」蘋果的產品走在趨勢最前線,絕對無庸置疑,每個產品線的大賣,也都讓蘋果供應鏈跟著大賺,但在賺錢的背後,台廠為了服務好蘋果、綁住這個超級大客戶,卻是用盡心思、砸下重兵。

蘋果的企業文化,在賈伯斯身上顯露無遺,尤其深植在每位蘋果員工身上,「畢竟人家是國際大廠,又是客戶,自然講起話來??(挺起胸膛),就是比較有風。」在這位科技大廠董事長口中,與蘋果交手沒有三兩三,豈上得了梁山。

最實際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去年弄丟iPhone 4的工程樣機,對於保密要求甚高的蘋果,完全無法容忍這種事發生,最後弄丟樣品機的富士康員工跳樓自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得親自飛到蘋果總部罰站、鞠躬道歉,原因只有一個:他們得罪不起這個大客戶。

在亞洲,郭台銘是重量級的企業大老,是掌控上百萬名員工的「成吉思汗」,但在蘋果面前,他只是一名代工廠的老闆,是供應鏈上的一個廠商。「一通電話就把你叫到美國總部去,講沒三句話就結束,是常有的事情。」為了搞定蘋果這個「大咖」客戶,縱使是身價上億元的科技大廠老闆們,只要蘋果一通電話,都得乖乖拎著公事包,飛到美國去。

這樣說來或許誇張,卻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台灣科技產業裡。當NB產業面臨平板電腦大軍壓境的危機,當做NB產業的生意已變得格式化,想抓住下一波成長潮的台灣科技廠,就得參加這不到二○%的淬煉,擠破頭也要躋身蘋果供應鏈,即使分享的是不到二○%的利潤,卻是NB代工末路下的另一條康莊大道。

於是,這不到二○%的淬煉,才正要開始!

 

淬煉一:研發力

 

想接單得先證明你有本事

在代工產業裡,傳誦著一個有趣的說法,要做蘋果的生意,得先到蘋果受訓半年。例如廣達負責蘋果的團隊,就要先赴美受訓半年,得到蘋果認可後,才能接洽蘋果的業務。雖然無從考證,卻真實反映出蘋果在每個環節的謹慎,不僅製程、設備得經由蘋果指定,就連人都要蘋果認證。

其實,蘋果與每家台廠的合作都非常密切,甚至在工廠裡遇見蘋果的員工,都不用太意外,因為他們必須隨時掌控每一顆零組件的生產進度、品質,「往好方面想,他們是在幫你,我們反而還得感謝他們。」正達總經理江嘉斌說,去年訂單最慘澹的時候,是蘋果盯著他們把東西做出來,才有後面打入iPad供應鏈的甜美果實。

「不過,蘋果要的東西都是最新的,你有沒有本事給,這是關鍵。」不願具名的科技廠總經理說,為了要開發蘋果指定的產品,經常先行投入了大筆資金,最後效益卻不成正比,另一位同樣做蘋果生意的電子大老就忍不住抱怨,「常常要你研究這個、那個,最後我們做出來了,他們(指蘋果)卻說要再看看。」正因蘋果對於研發實力的高度要求,要熬過這不到二○%淬煉的第一關,就是研發實力要夠堅強。以正達為例,在最關鍵的兩百天裡,成功達到蘋果的要求,將玻璃厚度從一釐米降到○.五釐米,但這還不能滿足蘋果,因為它要的是○.四釐米的玻璃。

同樣的,為了強化代工設計能力,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砸下七十億元購併兩家金屬機構件廠,就是為了補強和碩在金屬機構件的供應能力,讓和碩在爭取代工設計訂單,更有利基點。其實在華碩、和碩尚未分家前,和碩就曾經替蘋果代工過NB,如今和碩自立門戶,又以設計實力著稱,第一戰就是要搶回蘋果這塊餅。

然而,鴻海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iPhone 4的CDMA版本訂單被童子賢拿走,自然得在iPad上扳回一城,郭台銘積極將河南鄭州與四川成都打造成專門生產iPhone 4與iPad的重鎮,更全力將周邊配合供應商集結,就是為鞏固鴻海研發及系統組裝實力。

 

淬煉二:應變力

 

隨時能將產能增加二○%

具備基本門檻的研發實力後,第二關要淬煉台廠的,是應變能力。

不願具名的科技廠總經理透露,「在每張蘋果訂單簽約時,裡面都有一項附屬條款,他要求你必須要有隨時將產能增加二○%的能力。」這二○%測驗的是台廠的應變能力,是驗證供應商在產品熱銷時,能否跟上蘋果的腳步。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就指出,蘋果一年就專攻一款產品,手機產品今年是iPhone 4、電腦產品今年是iPad,所以火力必須全開,不只內建的零組件要擁有最新的技術,產品大賣的時候,蘋果更要抓住這段關鍵時機,因為隨時可能因為三星出了新款的平板電腦、RIM又推出更炫的黑莓機,讓iPhone 4、iPad令市場著迷的魔力盡失。

為了保留這二○%產能的空間,參加這場淬煉的台廠老闆心中都有一份產能調整計畫,因為蘋果隨時可能要求你比原先預估(forecast)還高的出貨量,交期也可能隨時縮短,端看這些台灣供應商怎麼拿出本領來因應。

今年初,當市場還在引頸企盼iPad問世之際,正達的南科廠已經緊鑼密鼓地加緊衝高良率,因為他們很清楚,一旦iPad上市,追在後頭的出貨壓力將塞爆生產線,所以擴產計畫在他們確定拿下蘋果訂單後,就不斷地進行。同樣地,去年就開始整建江蘇常熟生產線的新普董事長宋福祥,為了接下iPad大單,他準備了一半的產能在等著生產iPad電池,「面對蘋果,新普願意無上限的配合生產。」這就是新普的實力。

負責提供iPhone 4關鍵晶片的供應商就曾私下透露,為了嗑下iPhone 4這口蘋果,被要求三個月後就得交貨,這對於前置期長的晶片供應商來說,無異是一大挑戰,「但你就是要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周七天,不停不休的做,直到產品交貨為止。」

淬煉三:服務力

 

勿期待別人不來搶飯碗

在採訪過程中,大嗑蘋果的這些台廠,多半不敢具名評論這個「超大咖」客戶,不僅是簽訂保密條款的緣故,更多是這些蘋果供應鏈上有名的廠商都很清楚,一旦洩露了任何有關蘋果的事情,就等著掉單子,因為在參加這場淬煉前,保密,是蘋果要求供應商的基本條件。

除了保密之外,為了讓蘋果滿意,台廠身段得夠「軟Q」,除了研發、生產外,將服務做到最極致,例如廣達就專為蘋果設立「戰情中心」,對外不得透露任何資訊,即使負責不同客戶的同事,也不能互相交流,「永遠只有蘋果team(團隊)的人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這句話雖簡潔,卻道盡台廠為了服務蘋果,將保密機制做到滴水不漏。

但這還不夠,要做蘋果生意,得二十四小時待命,不管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台廠老闆們都得在第一時間知道,甚至有一家科技廠還為了蘋果建置獨特的「警報系統」,不管老闆身在何方,他都是警報訊息的第一個接收者;晶技更是獨創「S」級客戶服務,用最柔軟的身段,贏得這場淬煉。

的確,當全球化變成勢不可當的潮流,台廠的競爭對手來自全球各地,爭取訂單不能永遠打殺價戰,當別人也有厚實研發能力,也有產能支援能力,「比的就是誰的服務好。」前台積電人資長李瑞華說,「你永遠不可能期待別人不會來搶你的飯碗。」這場戰役裡,縱使台廠分到的只是二○%不到的利潤,然而,當iPad銷售預估數字一路從不到千萬台,到三年後可能上看五千萬台,這已占全球NB出貨量的一五%,「這個數字,可能還要再上修。」陳清文說,iPad對NB的衝擊,恐怕將擴大到三○%之多。

在這個趨勢裡,台灣雙A迄今仍沒有角色,就像高盛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所說,「我們美國研究團隊預估明年平板電腦的市場,iPad會拿下八○%,台廠可能會白忙一場。」這也是為什麼iPad二代延至明年初才推出,「因為這個市場根本沒有它的對手,它遙遙領先了快一年。」一名供應商說。

當雙A碰壁,當iPad與iPhone 4獨領風騷,參加蘋果這場不到二○%的淬煉,成為台廠不得不走的路,「成功之後,做出口碑,後面湧來的訂單才是關鍵。」一位科技廠老闆透露,當蘋果成為市場指標,能在這場淬煉中活下來,成為坐擁蘋果這塊試金石的贏家,因為來自其他品牌源源不絕的訂單,才是他們被蘋果「磨到深處無怨尤」的最佳獎賞。

你不能不知道賈伯斯 10大難搞

1隨call隨到免理由

蘋果一通電話,供應商就得拎著公事包飛美國,卻常講沒三句話就被斥回。

 

2更動交期長短不定

交期經常被壓縮,視銷售、研發進度,交期也有可能延後。

 

3配合研發卻不採用

蘋果希望供應商配合研發新技術,資本支出先投入,然而未被採用的新品總比採用多。

 

4品質要求超級挑剔

即使薄度多1公釐,甚至些微色差,都不符蘋果要求。

 

5配合設計費盡心力

1年只出1機的蘋果,設計過程不斷更改,供應商也得要有彈性隨時跟著改。

 

6要想接單先訓半年

由於蘋果對產品品質要求高,因此要接蘋果訂單前半年,供應商人員還必須先受訓半年,獲認證才開始出貨。

 

7疑難雜症一肩扛起

蘋果相當重視供應商的問題解決能力,若料源或是研發遇瓶頸,供應商都得立即提出解決方案,不然恐遭轉單。

 

8售價昂貴毛利過低

蘋果產品單價雖高,但單一零組件、代工組裝價格卻都不高。

 

9支援擴產不得異議

近期iPad、iPhone 4大賣,蘋果就要求供應商必須大開產能,支援訂單需求。

 

10保密條款太過嚴苛

蘋果對供應商的保密程度要求甚高,一旦洩密,就可能被抽單,近期就發生蘋果施壓廣達,狀告記者的事件。

台廠大老使出渾身解數為博賈伯斯青睞

童子賢

砸70億元購併日騰與日貴兩家機構件廠,補足金屬機構件實力。

成績 拿下iPhone 4 CDMA版訂單,打破鴻海獨吃iPhone訂單的格局,更有機會進一步拿下蘋果最新電視產品iTV訂單。

 

郭台銘

加碼觸控領域,並將成都設為未來iPad與iTV生產重鎮,積極重整大陸布局,天津、河南鄭州將為手機組裝生產線。

成績 為iPad獨家供應商,代工組裝iPhone 4,旗下多家轉投資公司雨露均霑。

 

林百里

設立無塵室等級生產線,生產超薄NB Macbook Air。

成績 第二代MacBook Air訂單入袋,新款iMac及MacBook Pro機種訂單也陸續入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5

墨比爾斯如何組成管理五百億美元的夢幻團隊 好奇、熱情、獨立思考 投資高手三大試煉

2011-11-21  TWM

 



總計掌管約五百億美元資產的坦伯 頓新興市場團隊,每一位都是由墨比爾斯親自挑選、面試的精英,這些跟著大師走遍全球的成員,首次公開團隊合作的幕後故事。

經過新興市場教父 多年的悉心訓練,他們將成為投資界的未來新星。

撰文‧莊 芳

「好奇心。」「要做成功的投資人,最重要 的是好奇心。」研究新興市場投資長達四十年的墨比爾斯,受訪時描繪心中成功投資人的樣貌。話一說完,又立即補充:「我想更精確一點地說,應該要具備對人、 事、物『充滿懷疑的好奇心』。」他說,光是好奇還不足夠,應對每件事情感到懷疑,詳細加以分析,「這個世界非常多變,必須擁有開放思想、不斷學習。」其實 他的看法完全反映在他一手打造的團隊上。除了忙於投資研究、拜訪公司,墨比爾斯還親自管理來自世界各地十七間辦公室,總計約四十八位分析師與投資組合經理 人。

就連挑選成員,也絕不假手他人。「我記得接獲面試通知時,以為主考官是公司內部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想不到一進門卻看到墨比爾斯坐在眼 前。」二十八歲即進入坦伯頓新興市場團隊的龐年新坦言,當時感到非常興奮,竟然有機會和大師面對面聊上一個小時。

試煉一:好 奇

每個人都是消息來源 從市井小民問景氣「一小時裡,他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從過去學歷到工作經歷,無一不聊。而且,特別關心對風險分析的看法。」那時龐年新才工作約六年時間, 盡其所能地滿足大師所有疑問,最後成功錄取成為精英部隊的一員。

這些成員要和墨比爾斯一樣,親自走訪每家公司,即使僅有一小時的會談時間, 必須事先做好萬全準備,帶著長長一份問題列表,逐一詢問、檢視公司狀況。

「每日安排五至六家公司拜訪行程,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和墨比爾斯 共事十三年的莫家良坦言,對於每家公司及其經營者,常常會進行「私下調查」。「我們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懷疑,所以花很多時間和其他競爭對手、同類產業 的公司交叉詢問,以確認所掌握的資訊與事實是否有出入。」「在同一產業中的人,總是知道各公司發生了什麼事。」藉此避免被受訪者矇騙、減少投資失誤。受墨 比爾斯影響,莫家良拜訪公司空檔,也會學習他藉由市井小民來了解經濟狀況。「有時到餐廳吃飯,就順帶問問老闆最近生意如何?有無任何轉變?從他們的態度來 幫助了解現況。」在新興市場團隊任職長達十七年的周國剛,是時常陪著墨比爾斯跑遍各國的分析師之一,日前才跟隨他跑遍歐洲二十幾座城市,長達一個月時間沒 回家。他說,對於這位教父級人物最感深刻的印象就是「勤勞」。「對他而言,勤勞就像基本的條件,他要求每個人和他一樣,多跑、多看、多聽。」

試 煉二:熱情

每個時刻都做好準備 多跑、多看、多聽事實上,墨比爾斯之所以勤於工作,正因對投資市場充滿熱情。在這樣的領導氛圍之下,很少有人不受感染。「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待到凌 晨十二點才下班是常有的事。」所以,多數分析師也已習慣四海為家、跟著他全球五大洲走透透。更要和他一樣,熟知各個公司財務狀況,進行投資組合管理。

墨 比爾斯身體力行的風格,期望訓練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部隊,個個成為像他一樣視野寬廣的基金經理人。每一位分析師,除了鎖定單一新興國家、個別產業進行 深入研究,還要同時涵蓋不同新興市場區域,以及額外數十家公司的調查分析。

從拜訪公司到確定投資一檔股票的流程,假使一切順利,大約需要三 周的時間。每次和公司管理階層訪問之後,就得提出研究報告,即使對於公司背景資料已經滾瓜爛熟,他仍仔細閱讀每一份公司報告。

莫家良說,墨 比爾斯不吝於提供機會給團隊,但重點是自己要懂得抓住機會學習。「就算同一家公司,他已經拜訪過無數次,還是希望分析師給予不同觀點。」估計平均每一季, 每人都要交出十五份報告。他會針對內容,例如公司風險管理、未來目標、預期股票價格等,再提出各種疑問。

試煉三:獨立思考

每 個問題都要有不同答案 而且隨時抽考每三個月,還得定期對該份報告更新資訊。「無論用電話或是親自面訪,目的是要求分析師完全掌握該公司的訊息變動。」否則公司內部設定的警報系 統,會直接向你提醒,「該是更新報告的時候了。」而每次跟隨他出訪時,也是片刻不得閒,要有隨時「接招」的心理準備。墨比爾斯總是突如其來,在未事先告知 的情況下,指定分析師解答問題,「就像是隨堂測驗一樣」。他考驗的不僅是反應速度與膽識,同時藉此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記者會上,突 然點名分析師講述中國市場的研究簡報,或在上千名聽眾的投資說明會上,指定同事回答泰國洪水影響、歐洲債務等問題,而墨比爾斯則靜靜坐在一旁,從「講者」 轉為「聽眾」角色,仔細聆聽分析師意見再加以評論。

「喜歡聽到不同意見」是他一貫作風。不僅經常丟出各式各樣問題給每位分析師一一化解,他 也歡迎所有人提問,「他經常和每位分析師說,『我的電話二十四小時不關機,有問題隨時打來。』」龐年新表示,墨比爾斯既是老闆、老師,有時更像是老爸一 樣。

他十分重視運動,以此作為平衡身心的紓壓管道,並要求團隊成員一起健身。「有時,一整日的拜訪行程下來,他還是堅持大家一同去健身房運 動『減壓』,之後才去用餐。」龐年新說,久而久之,每位團隊成員都養成了運動習慣,有足夠體力與精神充沛的他一起奮戰。

正因墨比爾斯凡事親 力親為、積極培養後進的管理風格,造就了這群如今管理全球五百億美元資產的夢幻團隊。

影響墨比爾斯投資台灣的幕後團隊周國剛(Eddie Chow)出生:1963年(48歲),於1994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執行副總裁╱常務董事經歷:新加坡華僑銀行,法人客戶之投資組 合管理學歷:威斯康辛大學企管碩士、香港嶺南學院商業管理學士研究領域:大中華區、汽車產業對台股看法:與中國相關的個股值得注意,特別是有品牌實力的企 業,這些個股將會繼續持有。

莫家良(Eric Mok)出生:1971年 (40歲),於1998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副總裁╱執行董事學歷:香港科技大學投資管理碩士多倫多大學精算暨經濟學士研究領域:新興 亞洲、科技上游產業對台股看法:偏好消費類股,以及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科技股,包括半導體及零組件。

龐年新(Jordan Pong)出生:1972年 (39歲),於2000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副總裁╱執行董事經歷:德意志證券助理分析師,恆生銀行信用風險分析師學歷:香港中文大學 工商管理學士研究領域:新興亞洲、科技下游產業對台股看法:看好目前被市場低估的個股,特別是部分NB、手機類股,他們正在調整營運策略,但有很強的市場 定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5

iPhone減產下 日本供應商的新試煉 不再過度依賴蘋果 專攻車用電子

2016-03-07  TWM

蘋果下修今年一到三月iPhone 6S的出貨量預估,讓日本零組件業者叫苦。其實不只頻果,智慧型手機需求成長鈍化,迫使業者必須另找新利基市場。

譯者·江裕真

「擔心的事成真了。」二0一五年底,某大型電子零組件製造商幹部,在收到蘋果傳來的iPhone出貨計畫後,嘆氣說道。

iPhone 6s在一五年九月發售時,生產水準與原訂計畫相符;但蘋果在今年一至三月的出貨量預估,卻比當初的計畫調降了三成左右。

原因在於銷售不如預期。從去年十至十二月的銷售量來看,相較於一四年同期大幅成長至七四四六萬支,一五年的七四七七萬支只算持平而已。

這樣的「蘋果衝擊」,馬上導致配合的企業向下修正預估數據。今年一月至二月,日本主要電子零組件企業,一家家傳出業績下修的消息。

阿爾卑斯電氣、美蓓亞、日本航空電子工業的決算資料中,都寫著「受到主要智慧型手機客戶調整產量的影響」這樣的文字。只公布未來三個月計畫的日本顯示器公司也一樣,預計一六年一至三月會出現營業虧損。

就連索尼(SONY)也明顯受到蘋果減產的影響。一五年四至十二月間,索尼的營業利益為三八七0億日圓,比前一年同期倍增,看起來業績暢旺,但該公司定位為「成長主力」、包括影像偵測器在內的零組件事業,卻因而未能乘勝追擊、擴大成果。

衝擊:市場成長撞牆蘋果到小米紛紛出狀況

索尼將該事業在一至三月的營業利益預估值,從一二一0億日圓大幅下修為三九0億日圓。在決算記者會上,索尼財務長吉田憲一郎面色凝重地表示,「我們正嚴肅面對當前的狀況。」

日本零組件製造商深為蘋果的動向所苦,也不是現在才開始的。一三年時也一樣,由於iPhone 5出貨不如預期,各業者被迫跟著減產。

不光蘋果,智慧型手機業界已遭逢過多次的衝擊,二000年代後期到一0年代前期的芬蘭諾基亞(Nokia)及一四年起的韓國三星電子,同樣表現欠佳。

但也有一股聲浪認為:「蘋果的庫存調整只是暫時的,而且今年將推出大幅翻新的iPhone 7,不必擔心會就此一蹶不振。」然而,這次之所以多數製造商都產生危機感,不只是因為蘋果產品的產量多寡而已,也是因為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成長已開始鈍化。

一直以來,就算有手機製造商撐不下去,也會有新廠商補上,所以智慧型手機市場仍然可以持續成長,但這次卻是連蘋果與三星都出狀況。

創業短短四年,就攻下全球市占率第三的中國小米科技也不例外。一四年度創下的六一一二萬支銷售量是前一年度的三倍,但一五年度的銷售量據信只會落在七千萬支之普。

轉機:另找賺錢火車頭京瓷、索尼進軍車用領域

市場的成長撞牆,零組件製造商只能自己摸索接下來的賺錢火車頭,備受期待的是汽車產業。一旦自動駕駛技術普及,車子將會開始搭載偵測器、通訊元件等多種零組件。

業者都著手把在智慧型手機開發出來的技術,應用到汽車上。京瓷已於一四年成立汽車專案小組,索尼也將從今年五月起量產車用影像偵測器。

TDK則是做了重大決定,在今年一月宣布將要和美國半導體大廠高通設立合資企業,雙方將共同推展與智慧型手機無線通訊有關的高頻零件事業。TDK保有出售合資企業股份的選擇權,一旦行使,拆分出去的事業可換到約三六00億日圓的資金。

TDK社長上釜健宏表示,這筆資金可用於發展電池與車用的磁力偵測器。「五年後要做到二千億日圓的規模。」

正因為目前仍靠智慧型手機賺錢,能夠把多少資源投注於智慧型手機以外的領域,就變得很重要了。這次的蘋果衝擊,讓日本的零組件製造商有機會再次省思這樣的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93

風投基金:港成創業試煉場

1 : GS(14)@2017-05-18 02:05:30

【科技透視】近年全球掀起一陣創業風潮,初創公司(Startup)如雨後春筍湧現,惟香港向來以金融及地產掛帥,人工高、租金貴的香港更堪稱「創業地獄」。但風險投資基金(Venture Capital,簡稱VC)概念資本(MindWorks)創辦人張瑞祺卻認為,香港是一個「試煉場」,選擇投資在香港年輕人身上。



公司回報較地產更高

張瑞祺在美國出生,中小學於香港度過,其後到美國加州升讀大學,大約10年前回流香港,先後於大摩、瑞信及國信等投行工作,接觸不少Startup。2013年他決定離開大行,自組VC投資本港Startup。他憶述,「開始時好多人唔支持,叫我哋做地產、股票就算,開個銀行戶口都難,銀行都唔知咩係VC。」四年後,概念資本旗下的資金已經由當初約1,100萬美元(約8,580萬港元),增加至8,000萬美元(約6.24億港元),投資項目達16個,當中有9間由香港人創立。張瑞祺自豪地表示,「我哋(回報)好過地產」,最好的已經翻了10幾倍,平均都有2至3倍回報,表現不錯。張瑞祺認為香港並非沒有人才及創業家,只不過大多數去了內地或美國,「香港人才拍得住世界,只是成功例子少,加上市場細,難留住人才。」香港Startup只算是「初哥」,未了解VC玩法。張瑞祺表示,每年收到來自全球數以百份的計劃書,平均240份才會選中一間公司。投資條件有3個,分別是創業家及團隊表現、發展領域,以及目標市場要夠大。他強調,目標市場不可以是單一地區只做香港,要做就要面向全中國、東南亞或歐美市場。


人工租金高反有好處

香港雖然人工、租金等各項成本都高,但張瑞祺反而認為,「這正正令香港成為一個好好嘅試驗地,一間公司係咁嘅環境都可以生存,代表去到其他地方一樣得」,有時候更會要求外國的Startup搬到香港。近年新加坡大力支持Startup發展,香港缺乏政府政策支持,但張認為,「太多政府支持同太多人做,都唔係好事,反而香港少支持,成功例子更吸引,因為真係要靠自己。」最後,要得到投資者青睞,張瑞祺「教路」,創業家得到第一筆資金後,用最少的錢去做出試驗產品,去證明市場有需求及商業模式可行。至於要找上類似他這樣的VC投資者,「你喺Tech世界煲夠耐,自然會識一個朋友係我哋投資過嘅創業家,經介紹一定搵到我哋。」記者:梁偉聰【Startup攻略】Startup點融資?天使投資、ABC輪大不同
http://bit.ly/2r81oGA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6/200228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2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