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恒大半年销售127亿许家印或再谋上市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714/20090714024814728.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7月10日,热辣辣的太阳照耀广州金沙洲。恒大地产集团首个白金超五星级旗舰酒店物业在其御景半岛隆重开业,现场气氛和广州天气一样热。

        美林、中银、美国嘉沃投资基金董事等一众资本大亨悉数到场,在资本市场及内地楼市好转的大背景下,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此次高调登场,围绕恒大首度IPO遇阻以来的历程及公司发展等问题高谈阔论了近3个小时。

IPO时间由市场决定

        上周五,恒大酒店开盘,恒大在广州的各部门高层几乎全部出场,许家印在交流会上公布:“恒大下半年销售目标为180亿元,将实现全年销售金额超300亿。”

        本月初,外界就传恒大已经开始谋划IPO重启。届时将邀请其战略投资合作者美林参观考察其各地的楼盘,进行反向路演。

        “ 恒大去年在港交所花一百万买下了‘3333’作为股票代码,一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要我们交100万。”许家印笑着说。谈到会否在今年下半年重启上市时,许 家印表示:“IPO的问题,不是我说了算,而是由国际资本市场决定的。只要资本市场条件成熟,恒大重启IPO只是时间问题。”

        资料显示,恒大上半年共销售房屋20285套,实现销售面积26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达127亿元,开工在建面积1006万平方米,不仅创造了恒大的历史最高水平,也成为上半年唯一一家销售额过百亿大关的未上市房地产企业。

渡过“双寒冬”

        去年三月,恒大上市搁浅,市场形势急转而下,恒大甚至一度不被外界看好。

        去年此时,在资本市场上,一向长袖善舞的许家印不得不承受着公司上市未果带来的财务压力。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年初,恒大在海外上市路演期间,恰逢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轰然倒塌,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让许多财团、投行不看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导致恒大的上市工作也由此暂停。

        “我们计划120亿~150亿元的融资计划中断了,确实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困难。”许家印说。

        卖 工地还是卖项目?这也是许家印不得已列入考虑的范围,但最终还是着眼公司长远发展,决定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去年3~6月期间,恒大成 功引进新世界地产、科威特投资局、美林等增资扩股,实现融资近5.06亿美元;随之而来的10月,公司全国18个楼盘齐开局面,回笼资金近50亿元,大大 缓解了恒大资金紧缺状态。

        当2008年销售数据出来时,市场又轰动了,遭遇资金紧张和行业低潮“双寒冬”的恒大交出了118亿元的销售答卷。

恒大如今“不差钱”

        目前,恒大在全国23个城市拥有项目48个,项目类型覆盖了高端、中高端、中端以及旅游地产项目。

        如今市场企稳,开发商的信心增加。许家印表示:“目前公司储备了4600万平方米的低成本高质量土地。年底实现建筑工程面积1500万平方米,大有可为。”

        资 料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恒大已取得住宅预售面积543万平方米,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1%,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许家印称,公司目前持有现金余额 48亿元,加上陆续回笼的资金,恒大今年内手中掌握的现金将达到81亿元,相比去年的窘迫,如今的恒大已经“不差钱”。

        开业的恒大酒店是许家印首个自己规划、设计、建设并且管理的酒店。这是否预示“许家军”将迈进酒店商业呢?

        集团董事副主席、总裁夏海钧表示,恒大根据自身的经营规律,未来如IPO成功,经济实力增强,进入北京、上海等市场,将会适当增加其商业物业的比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61

 许家印:豪赌首富的代价


From


http://www.p5w.cn/newfortune/fmgs/200805/t1670731.htm


  恒大地产借壳琼能源却未能实现大笔融资,许家印转而启动恒大赴港上市征程,并为了追求IPO时的高额融资而大举拿地,其土地储备一年左右增长近7倍。然而,受资本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恒大被迫中止上市,反要应对大量土地储备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隐患。
恒大面临的考验显示,碧桂园式大规模拿地融资的战略模式需要向土地与资金并重调整。


  孕育富人热土的房地产行业具有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特征,业内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做大做强成为一条通用的捷径,从全国性 开发商到区域性开发商,概莫能外。作为广东“地产五虎”之一的恒大地 产,从借壳琼能源到赴港IPO,路径悠长。然而,就在赴港IPO的最后一程,恒大地 产却宣布中止上市,这不仅使其创始人兼主要股东许家印只能坐二望一,与内地首富的宝座失之交臂,更为紧要的是,2007年的急速扩张,留给恒大地产和许家 印的是资金链全面紧张的严峻考验。

  借壳琼能源
  许家印的上榜是当今中国典型的从农民到 开发商的奋斗故事。相关资料显示,许家印出生于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幼年家贫,母亲早逝,父亲节衣缩食令他不至于辍学。作为年轻的“老三届”,许家印于 1982年从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冶金系毕业,然后在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工作了10年。1992年,许家印南下打工,进入深圳中达集团,历任该集 团办公室主任、深圳全达公司总经理,1994年,中达组建广州鹏达集团进军广州,许家印被调任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为其地产事业开疆拓土,并开发了 珠岛花园项目。1996年,许家印创办了恒大实业,开始了创业生涯。
1997年,恒大实业在广州工业大道开发了第一个楼盘—金碧花园。 1999-2000年,该楼盘销量上升到广州市第二名,为许家印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后,金碧系列楼盘在广州遍地开花。恒大实业“开盘必特价、特价 必升值”的口号在2001-2005年风靡广州楼市。除了房地产业务,有钢铁情结的许家印还投资了钢铁冶金产业,而被市场称为另类:从2003年开始,恒 大钢铁集团在广东茂名建设了年产量1000万吨的大型钢铁基地,首期200万吨生产线现已投产。
恒大实业初具规模后,许家印开始了上市的尝试。其时,由于企业IPO名额有限,众多公司只能借壳上市。2000-2002年,房地产业内只有天房发展、栖霞建设等5只股票直接挂牌上市,同期则有40-50家公司通过借壳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恒大实业也不例外。
2002年8月22日,恒大实业宣布受让琼能源(000502)4186.45万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26.89%,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将上市公司更名 为恒大地产。据许家印透露,恒大借壳琼能源的速度惊人:与原股东只用了1个小时就基本谈定,办理相关手续也仅用了一个星期。
借壳上市的目的是 获得融资功能,许家印对此寄予了厚望。2003年上半年,许家印将旗下广州花都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90%的股权置入恒大地产,并将其主业变更为房地产 开发。资产置换后,恒大地产2003年上半年就成功扭亏:实现营收1.21亿元,净利润达4698万元。然而自此以后,恒大地产的业绩每况愈下。2003 年实现营收2.33亿元,净利润仅为5203万元;2004年营收2.75亿元,净利润为3890.41万元;2005年营收1.88亿元,净利润525 万元;2006年第一季度,营收4709万元、净利润235万元。恒大地产对业绩变动原因的解释为:受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公司控股开发的商品房项目销售 收入下降,相应成本上升导致净利润下降。
事实上,恒大地产业绩下滑的真实原因是:许家印对于通过A股市场融资开始失望,并逐步萌生退意。一方 面,其时国内股市长期低迷,融资功能基本丧失,而在恒大地产借壳上市期间,同为广东地产五虎的富力地产和雅居乐,却通过赴港IPO,实现了巨额融资并由此 获得大规模发展,这给许家印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反思。另一方面,绿景下属的海口鄂海大厦卷入了债权拍卖纠纷,这进一步刺激许家印退出国内资本市场,转而谋 划海外上市。
2006年5月,许家印将恒大地产改名为绿景地产。完成股改后,即2006年8月12日,绿景地产的公告显示,恒大实业将所持有的绿景地产所有股份全部转让给广州市天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7888.99万元。
豪赌IPO
借壳融资受阻后,许家印逐渐将融资方式定格为海外IPO。自2006年起,恒大实业开始了豪赌上市的“重组、融资、拿地、上市”四步曲。
第一步:重组。招股书显示,为筹备全球发售,恒大实业于2006年进行重组。重组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转让绿景地产股权,撇清与国内资本市场的瓜 葛;二是将钢铁业务剥离出上市主体之外,塑造纯地产开发商形象;三是对原有股权结构进行调整,增设多层级的股权架构(图1)。



重组的三项内容中,对原有股权结构进行调整是最主要的一环。重组前,许家印主要通过恒大实 业直接或间接拥有89家子公司,业务涵盖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钢铁制造等,同时,下属各公司间交叉持股非常普遍,股权结构设计复杂。重组中,许家印肃清了 交叉持股的情况,并通过划转等方式将各子公司股权集结在恒大实业名下。与此同时,为适应赴港上市需要,许家印在恒大实业与各子公司间增设了两级股权架构。 2006年6月26日,许家印分别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注册安基(BVI)有限公司和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地产),前者作为中介控股公 司、直接持有国内各子公司的股权,后者作为上市载体,为旗下所有营运及项目子公司的最终控股公司。
第二步:融资,即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战略 投资者往往成为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前的必要准备。2006年11月29日,恒大地产将法定及已发行股本由5万股每股面值1美元的股份拆细为500万股每股面 值0.01美元的普通股,同时,将法定股本由5万美元增加至5000万美元,分为42亿股每股面值0.01美元的普通股及8亿股每股面值0.01美元的优 先股。此举为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好了准备。
同日,恒大地产除向许家印配发及发行16亿股普通股外,还与德意志银行、美林及淡马锡签订战略入股协 议。根据协议,恒大地产以1/3股权作押,三家机构投资者以总价4亿美元认购其8亿股可换股优先股。这次融资条件十分苛刻。按照约定,恒大地产若在 2008年之前实现上市,投资者的回报将不少于股票发行总价值的30%;若在2008年6月6日前完成上市,其回报则不少于40%;若至2009年方完成 上市,则承诺回报将上涨至不少于70%。倘若保证最低回报出现任何差额,许家印将向战略投资者转让一定数目的股份,以确保对方获得投资的最低回报。同时, 若上市募集资金低于5亿美元或上市后市值低于20亿美元,则三家战略投资者均有权指派一名非执行成员加入董事会。2007年12月11日,恒大地产与战略 投资者通过重组、贷款转资本形式,将上述8亿股可转换优先股转换为8亿股普通股,但约束条件不变。
除股权融资外,恒大地产还通过上市保荐人实现了债权融资。2007年8月,恒大地产通过上市保荐人瑞信担保,筹得4.3亿美元境外贷款及2000万美元境内贷款。2007年9月,恒大地产通过抵押恒大御景半岛项目,再次向美林贷得1.3亿美元。
第三步:拿地。由于土地储备被海外投资者作为对地产开发商持续经营能力与估值评判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碧桂园通过扩大土地储备获得IPO巨大成功后,这 一路径更为后继者效仿。资料显示,恒大地产上市前大规模扩张拿地近乎疯狂:2006年底,恒大土地储备不足600万平方米,而截至2008年3月12日招 股时,其土地储备达到4580万平方米,一年左右时间增长近7倍。按照建筑面积计算,恒大地产目前的土地储备约14.9%位于广东、26.1%位于江苏启 东、6%位于重庆、8%位于武汉、4.2%位于成都、6.9%位于沈阳,其余33.9%位于国内其他地区。许家印颇为自豪地表示:“我们的土地储备是在香 港IPO时土地储备最大的企业的2.4倍,也是其他企业在IPO时土地储备量平均值的5.8倍。”
然而,疯狂拿地背后是对资金链的一次考验。由于 地产牛市的催化,2007年土地招拍挂市场近乎疯狂、常常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恒大地产如何在众多实力派房企大鳄的嘴中夺下近4000万平方米的 土地尚待解密。招股书显示,在2007年10月国家启动新一轮宏观调控之后,大多数地产公司面对信贷紧缩形势选择观望,恒大地产却依旧频出重手高价拿 地:2007年10月,其以14亿元收购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地块;以约5.69亿元收购南京汉典地产全部股权;以约4.65亿元收购湖南雄震全部股 权,借以取得长沙一地块;以约3.73亿元收购南宁银象地产全部股权;2008年1月,恒大地产以41亿元取得广州天河区绢麻厂地块,成为广州新地王。
事实上,大规模拿地对于恒大地产而言,无异于上市的一次豪赌。如果成功上市,超大规模的土地储备量,能够迎合海外投资者的喜好,而拿地的能力和决心也能 让投资者对未来发展有充足的预期。同时,资金链也有望得到一定缓解,招股书显示,融资总额的53.6%将用于支付未付土地出让金及现行项目资金,9.1% 用于部分偿还瑞信借取结构担保贷款。
第四步:上市。在高盛、美林和瑞信三位保荐人的帮助下,恒大地产的上市工作较为顺利,2008年1月,上 市申请获得香港交易所批准。然而,由于全球股市暴跌,恒大地产被迫将上市路演的日程延后。2008年3月6日,恒大地产公布上市日程:3月7-12日路 演,3月13-18日公开招股,3月20日为预期定价日,3月28日正式挂牌交易。
据招股书披露,恒大地产此次共发售约29.61亿股份,其 中28.5亿为新股,招股价为每股3.5-5.6港元,募集资金103.6-165.76亿港元。同时披露,按3.5港元/股发行,许家印、公众股东、淡 马锡、美林及德意志银行持股比例分别为66.46%、29.32%、4.26%、4.22%和4.22%;若按5.6港元/股发行,则持股比例分别为 69.23%、27.47%、3.33%、3.30%和3.30%。
恒大地产预测,其2008年盈利将达77.57亿元,是2007年的近8 倍。据此,各大研究机构纷纷发布估值报告。其中,瑞信称恒大地产估值水平介于1208-1321亿港元,美林称估值介于810-1300亿港元,中银国际 则估计估值介乎912-1148亿港元。按照估值水平及持股比例测算,许家印有望问鼎国内首富。
然而,时运不济。恒大地产招股期间,受美国次 贷危机和中国信贷紧缩影响,国际资本市场出现动荡低迷、恒生指数更是大幅下跌,同时国内房地产行业也陷入销售与资金的寒冬,这一切均使投资者趋于保守谨 慎。在上市路演期间,恒大地产未获得任何机构投资者的认购。恒大地产试图通过延长申购日期、降低入场费等方式吸引散户投资者认购,但收效甚微。3月20 日,恒大地产被迫宣布暂停上市。

  资金链面临考验
  事实上,豪赌上市给恒大地产带来了种种经营隐患,如果上市成功,这些隐患或许均能在短期内掩饰或化解,但是,随着上市折戟以及银行信贷政策紧缩,恒大地产的这些隐患立刻暴露出来,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
开发模式的隐患。以开发大型住宅项目为特色的恒大地产,在2006年以前的开发模式为:规模化低成本运营,项目同步迅速推进,低开高走的销售策略,以规模化、均好性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快速开发。许家印多次强调,恒大之所以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依托的就是这一模式。
然而,为了追求上市效果,恒大地产的开发模式已发生变化。恒大地产原有的开发模式有点类似于碧桂园,特点是单一项目低成本低盈利快速销售。然而,为提升 盈利水平、强化IPO效果,恒大地产逐渐改变了这一开发模式,将单一项目由低盈利向高盈利模式转变。这一转型从财务数据上得到佐证:2004-2006 年,恒大地产营收分别为14.43亿元、13.22亿元及19.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860万元、1.86亿元及3.26亿元;而2007年1-9 月,恒大地产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3.23亿元和10.01亿元。可见,2006年起,恒大地产逐渐由微利项目向高利润率项目转型。招股书预测,2007 年恒大地产营收增长约50%,但净利润增幅却达到234%。
开发模式的调整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调整之后能否得到企业原有经营理念、人才储备的认可和支持,尚有待观察。同时,现阶段银行信贷处于紧缩状态,高盈利项目的周转速度远低于低盈利的项目,恒大地产能否持续推进项目开发尚面临考验。
资金链隐患。豪赌上市的过程中,恒大地产疯狂扩张,致使资金链紧绷(表1)。上市折戟留给许家印的是沉重的资金链压力:111.334亿元的银行贷款及 其他借款;近6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借款;至少25亿元的拖欠土地出让金;此外,458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所需的开发资金。



为缓解资金链的压力,恒大地产应对之策为私募融资和加快销售回笼资金。据了解,恒大地产目 前正考虑以增发新股方式,向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募集5亿美元。同时,恒大地产在广州的项目,已在打折销售,其中,多个项目最低价已在8000元/平方米以 下,并送3000-4000元/平方米的装修。另外,恒大地产将旗下40个房地产项目的销售代理权分包给世联地产、合富辉煌以及易居中国,希望通过专业机 构的帮助加快项目销售速度。
然而,5亿美元的私募金额对于恒大地产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据国家对房地产企业不得囤地的要求,这些土地储备 至少要以每年800万平米的速度进行开发。以2500元/平方米的建筑成本算,恒大地产每年的建设成本就约达200亿元。”一位分析人员表示。同时,国信 证券经济研究所地产分析师方焱认为:“2007年恒大地产举债拿地,地价就已经是100多亿元了,加上建筑成本200亿元及此前111亿元的借款,其负债 达到了400多亿元。”
同样,通过降价方式加快项目销售、实现资金回笼的路径也并不一定有效。由于长期的地产牛市,房价虚高现象较为普遍,即便近期有所回落,但观望依然是当前的首选。即便降价策略能够缓解资金链紧张局面,也是以牺牲盈利能力为代价。
“重组、融资、拿地、上市,是许家印的上市四部曲。如果市场一直维持着2007年10月之前的牛市,恒大地产有望超过碧桂园,成为最大的地产公司,许家 印也可能一跃成为首富,机构投资者同样获利颇丰。但是,恒大地产却在最后一步遭遇市场动荡、泡沫破裂,既可以说是运气不好,也可以说是为一场赌博付出的代 价。” 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说。
事实上,恒大地产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地产商中具有普遍意义。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不计成本拿地的运作模式显 现了极高的风险,地产商们已纷纷开始调整战略,一方面如恒大般通过拓展融资渠道、降价求售等手法保证资金供应,另一方面,对于土地储备的追逐也大为降温, 近期多个地区均出现土地流拍现象。由碧桂园上市所带动的抢地风潮,正随着恒大IPO受阻所透露出的资金链紧张趋势而使地产商由注重土地储备向土地与资金并 重的格局演变。至于那些未能挺过资金逆境的地产商,或将如孙宏斌一样,成为新一轮并购中的猎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2

融资60亿港元许家印3~4港元便宜卖股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0/20091020024010531.html


      被香港投资银行称为  “内地地产界的麦当劳”的恒大地产,昨日中午举行了投资者午餐会,参会投资者中,新世界发展(00017,HK)主席 郑裕彤、华人置业(00127,HK)主席刘銮雄,各已斥资5000万美元,成为恒大地产的基础投资者。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香港富豪李嘉诚也将成为恒大的 基础投资者。

        由于恒大地产的招股价仅在3~4港元间,预期市盈率为5~6.6倍,每股资产净值折让为54.1%~39.4%,较市场此前预计的招股价便宜不少。

        不 过,恒大这次在港发行股份的数量仅15.11315亿股,仅占总股本的10%,而非市场此前传言的15%。融资额由原先预测的约合78亿港元~117亿港 元,改为约45.35亿港元~60.47亿港元。接近恒大地产的投资银行人士称,恒大现在“不差钱”,不需要发行过多的股份。在港发行新股的目的,仅仅是 为了搭建国际融资平台。

便宜卖股为股民谋利?

此前,曾有机构预测,恒大地产的招股价格最高可达每股5.6港元。但昨日公布的每股发行价格却只有3~4港元,大大低于市场预期。恒大地产招股价为何如此便宜?

        香港信诚国际执行董事涂国彬认为,恒大所以压低发行价格,是受9月招股的多家内地房地产公司“连累”。在9月初,包括华南城在内的新股纷纷以较高的招股价格在港招股。虽然上述股票发行顺利,但在上市后却频频跌破发行价,导致投资者不看好新发行股份。

        在此背景下,新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不得不通过压低发行价格,获得较高的认购倍数,以顺利发行。此前上市的宝龙地产,由原先3.3港元~4.9港元的招股价,降低为2.75港元。

        另一方面,本周将有恒大、卓越、禹州三家内地房企在香港集中招股,造成新上市内房股的同质化。

        据接近恒大的香港投行人士透露,恒大地产所以选择以适中价格发行新股,是因为主席许家印想让更多认购恒大股票的香港股民赚到钱。

上市仅为建立融资渠道?

        虽然早有消息称,恒大本次赴港发行的股份数将占到全部总股本的15%,但最终的股份发行份数仅占总股本的10%。

        据香港媒体报道,为了降低股份发行数目,恒大地产还专门取得港交所的豁免,毋须遵守至少发售两成半股权的规定。

        上述接近恒大地产的香港投行人士说,恒大目前并不缺钱。尤其是在9月份获取理想销售业绩以后,恒大资金十分充裕,早已没有了缺钱的困扰。

        恒大地产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9月30日,恒大地产仅账面现金就达100亿元人民币,另有接近100亿元的银行借款可供使用。如果再加上本次从香港股市融取的最多60亿港元,上述资金已经完全能够应付恒大物业发展和土地购买需要。

        不 过,仅售总股本10%股份的恒大,也不是收获甚微。虽45亿~60亿港元的融资额不多,但对恒大的发展却非常重要。涂国彬预测,明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将 会收紧,届时企业掌握现金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左右企业发展命运的关键。而上述接近恒大地产的香港投行业人士也称,恒大地产本次在港上市之后,可以通过发行 可转债等多种方式融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3

股神變賭神賭埋世界盃恒大許家印升呢做「波霸」李華華



2010-03-03  AD



 

股神畢菲特似乎應該改叫賭神!佢老人家同CNBC講,自己間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已經賣咗啲好特別嘅保單畀客人。保單內容係,如果法國響今年世界盃攞到冠軍,佢哋願意賠償3000萬美元!賠得咁大,分分鐘造就更多上帝之手或者世紀頭槌之類出現!

查 實股神嘅保險公司一向保啲另類風險,例如承保美國職棒明星Alex Rodriguez的合約或者大學籃球賽可能停賽等。咁都未算,佢前年仲同對冲基金經理普羅蒂傑斯,對賭標普500指數基金淨收益(賭約由2008至 2017年)、又同佛羅里達州政府賭天氣期權。相對華華淨係同對面位嘅同事,賭吓六合彩,股神嘅層次真係高好多!

 

股神今年 賭波賭得大,內地民企富豪賭得亦唔細,攞真金白銀嚟搞波!正當中國足球壇一片腥風血雨之際,恒大地產(3333)老闆許家印宣佈,豪掟1億人仔,入主剛被 罰降班、由中超降為中甲嘅廣州足球俱樂部;仲有消息話,佢下個目標係搞埋籃球。咁計埋舊年豪掟2000萬搵魔鬼教練郎平搞支恒大排球,即係話佢除咗係內房 民企大王,遲啲仲係手握中國三大類球賽嘅「波霸」,唔知size細啲嘅乒乓波同高爾夫球,佢有無興趣呢?

陳家強自踩三文兩語唔掂

財 經事務局局長陳家強噚日去浸大同工商管理學院嘅學生對話,教授張仁良問佢,香港學生嘅三文兩語有無需要改善?局長話,應該多方面發展,中文、英文、普通話 都要,廣東話唔掂都好大鑊o架(唔係啩!?)。至於英文呢種國際語言,局長有感而發,「其實人哋要話你,就總有啲嘢話你,俾人話英文唔掂,都唔使氣餒,應 努力改善,我語文能力都唔係咁好,成日中英文夾雜……」局長都算用心良苦,自踩嚟勉勵學生。

張茵叫國家准生多啲細路

響08年 全國「兩會」,因為一句「勞動合同法形同鐵飯碗」而搞出大頭佛,玖紙(2689)老闆張茵舊年全程封嘴。點知蟄伏一年,兩會今年都未開波,張總又等唔切, 喺飛去北京嘅航機上同《廣州日報》記者爆料,話佢今年嘅主題係「呼籲國家放開二胎政策」,仲話如果自己兩個仔唔夠料,唔會畀佢哋接班,希望大家唔好睇唔起 「富二代」……唔知社會大眾今年又點回應張總呢?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15

冒险家许家印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4/t2930685.htm


 2009年11月初,恒大继 2008年初首次上市失利后,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当日即成就了许家印内地新首富地位,成为继杨惠妍之后,房地产行业创造的又一任内地首富。然而 2006年之前,恒大尚为偏居广州一隅的区域性开发商,许家印如何带领恒大在冲击上市的几年间迅速成为国内拥有最大土地储备的全国性开发商?
研究发现,首次上市前,许家印以全部身家与外资机构设下一轮轮赌局,以持有的恒大权益做赌注,承诺高额回报,获得巨额海外融资,突击拿地,做大市值,快速 “催熟”恒大;同时在投行们的精心筹划下,通过转让项目公司权益和项目开发权以及迂回转股等策略,提升恒大业绩表现、改善资本结构,筹集上市筹码。
然而,时运不济,恒大IPO招股之时正面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上市惨遭“滑铁卢”。首次上市失利后,恒大一度深陷债务泥潭,而许家印也几乎沦为债权人的 “打工仔”。而之后“鲨胆彤”等新投资者的出现解了许家印的燃眉之急,于是许家印再度设下新赌局,二次冲击IPO,并且在2009年房地产行业复苏之际, 成功上市。
然而,继上市募得32亿港元(约4.1亿美元)仅仅两个月后,恒大即高息发行7.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融资额远超上市IPO。
至今恒大仍背负沉重的负债及未完结的赌局,奔跑在快车道上。次次的惊险闯关证明许家印具有超出常人的冒险精神,冒险家可以一直这样“幸运”下去么?
当下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降临,上市后的恒大面临严峻挑战。

本刊研究员 王娜丽/文 王凡/摄 影

技术指导:盛富资本董事总经理 黄 立冲

  2009年 11月5日,恒大地产(03333.HK,或“恒大”)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当天早间开盘即报4港元,较发售价3.5港元上涨14.29%,全日最 高和最低价分别为4.8港元和3.81港元,振幅达到26%。当天恒大以4.70港元报收,全日涨幅达34.29%。随着其成功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许家 印及其夫人持有的合计约102亿股恒大股份,以高达479.5亿港元(折合422亿人民币)的最新市值,超越比亚迪(01211.HK)董事局主席王传 福,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
与其上市首日的股价走势相似,恒大上市可谓一波三折。首次上市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使其功亏一篑。一年半后,借助房价 在经济刺激措施中的快速反弹,许家印重振旗鼓,并最终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其间,许家印以其强硬的铁腕风格,通过与外资大行们一轮轮的“对赌”,借“资 本”之力,跑马圈地,度过重重危机,快速“催熟”恒大。一部恒大的曲折上市史,也是一场许家印个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弃旧壳寻找新“钱”程
   关于许家印的出身,诸多的报道早已掘地三尺。资料显示,许家印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家境贫寒,母亲早逝。1982年,许家印从武汉钢铁学院(现武 汉科技大学)冶金系毕业。毕业后,进入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1992年,许家印南下深圳打工,进入深圳中达集团,历任该集团办公室主 任、深圳全达公司总经理。1994年,中达组建广州鹏达集团进军广州,许家印被调任该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为其在广州的地产业务开疆拓土。1995年,成 功开发了珠岛花园项目。1996年,许家印创办了广州恒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实业”),进军房地产行业,开始了创业生涯。
创业之 初,许家印立足于其熟悉的广州房地产市场。1997年,恒大实业在广州的首个项目金碧花园以“环境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低价位入市,创造了广州昼夜排队 购房,日进亿元的销售奇迹。其后,恒大成功开发金碧花园二至五期,掀起“金碧”购房旋风,为许家印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后,金碧系列项目遍地开花, “开盘必特价,特价必升值”已经成为恒大的一种极富特色的标识。除了房地产业务,有着钢铁情结的许家印还投资了钢铁冶金产业。2003年,恒大钢铁集团有 限公司注册成立,2004年全面投产。
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而言,打通资本市场渠道的意义不言而喻,许家印也早早便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 场。其时,由于国内IPO名额有限,房地产企业直接上市的操作难度大,相当数量的国内公司采用了“借壳”这种相对便捷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资料显 示,2000-2002年,房地产业内只有天房发展、栖霞建设等5家公司直接挂牌上市,同期则有40多家公司通过借壳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恒大实业就是其中 之一。
2002年8月22日,琼能源(000502.SZ)发布公告称,恒大实业受让琼能源4186.45万股法人股,以26.89%的持股 比例,成为琼能源第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恒大地产。琼能源是海南省的第一家上市企业,恒大借壳前,几经易手。然而,接下来的几年中,国内股市长期低迷, 被寄予厚望的恒大地产,并没有起到融资平台的作用。而同为“广东地产五虎”的合生创展(00754.HK)早在1998年5月即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 市;富力地产(02777.HK)和雅居乐(03383.HK) 于2005年先后赴港上市,2007年初碧桂园也赴港成功IPO,并造就了新一任内地首富。至此,“五虎”中的“四虎”均打通了资本市场渠道,走上了规模 化发展的道路。至2006年,“外乡人”许家印领军的恒大已远落后于其他本地“四虎”(表1)。



2006年3月,许家印携手美林、高盛、瑞信三家保荐 机构,开始谋划海外上市。而此时的恒大,只是偏居广州一隅的区域性开发商。招股书显示,截至2006年底,其所有的房地产开发收入均源自广州“金碧”系列 项目(表2)。2004年至2006年间,三年房地产开发总收入为 47亿元,尚不及其他“四虎”2006年一年的销售收入;而年均交付的建筑面积只有34万平方米(表3);截至2006年底,恒大土地储备尚不足600万 平方米。无论从销售收入、资产规模以及土地储备来看,恒大都只能算是一家中小型区域开发商。面对如此境况的恒大,许家印和投行们开始筹划,如何才能在短期 内快速“催熟”恒大,使其晋身大型地产商之列,上市卖个好价钱?




在香港,土地储备是投资者对国内地产开发商持续经营能 力与估值评判的重要指标。过去几十年中,香港盛行以NAV估值法(净资产估值法)而不是传统的市盈率法、市净率法来进行地产公司估值。该评价体系下的公司 估值与公司土地储备和现行开发项目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这种特殊的房地产行业估值方法,为恒大迅速做大市值赴港上市,提供了一条可以复制的路径。许家印和 外资大行们将“宝”押在了“土地”上,许家印就此踏上冒险之旅,围绕着土地储备,开始了豪赌上市的“重组、融资、拿地、提升业绩、上市”五步曲。

  借投行之力“催熟”恒大,
押全副 身家豪赌上市
红筹上市重组:抢跑10号文
  恒大要在短期内增加土地储备,做大规模,首当其冲需要的是资本的支 持,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是一条普遍采用的路径。而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讲,投资前首先就是要考虑如何退出的问题,红筹架构的打造是其成功入驻的第一步。通过 重组,将境内资产转移至境外,打造境外上市架构,为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准备。首次上市招股书显示,恒大于2006年6月启动上市重组。
值 得注意的是,此时,距红筹上市“拦路虎”-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10号文”)的出台时间(2006年8 月8日颁布)仅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据其生效时间(2006年9月8日)不足三个月。该文正式颁布之前,业内即有传闻。
对投资中国的国际资本 来说,2006年9月8日是个拐点。10号文于该日起正式生效。文件规定,实际控制人的境外离岸公司收购境内权益时,须上报至商务部审批,且审核批准后一 年之内必须完成资金接收和回流的全过程。而此前,这一步只需在证监会备案即可。这几乎堵死了中国企业海外红筹上市之路。此规定颁布之后,截至目前,鲜有不 具特定因素的案例通过商务部审批。
而未颁布10号文之前,按照正常的流程,上市架构的设计,重组中一系列的股权转让在各级地方主管部门的审批 流程,都耗时颇久,难以掌握。恒大赶在2006年6月启动红筹上市,如其未能在三个月内完成,许家印的上市梦将就此止步,其重组时间的紧迫性可想而知。
重组第一步:境内股权转让,资产归至恒大实业名下。重组前,许家印通过恒大实业直接或间接拥有近百家子公司,业务涵盖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钢铁制造等三 大块,同时,下属各子公司间交叉持股非常普遍,股权结构设计复杂。
重组第一步:许家印快速突击处理交叉持股的情况,通过集团内部股权转让的方 式,将旗下的拟上市资产,即从事地产和物业管理业务的各子公司股权集中归至一系列广州注册的子公司(“三层子公司”)名下,并再将该系列广州公司股权归至 恒大实业名下(图1)。招股书显示,在此步骤中,一系列股权转让均以各子公司注册资本,即股权成本价进行转让。



重组第二步:外资收购境内股权,注入上市主体。将境内 资产集中归至恒大实业之后,接下来进行红筹上市的关键一步:将境内资产注入境外上市主体。为适应赴港上市需要,2006年6月26日,许家印分别在英属维 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注册安基(BVI)有限公司(简称“安基”)和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03333.HK),前者作为中介控股公司、直接持有国内各子公司 的股权,后者作为上市主体,为旗下所有营运及项目子公司的最终控股公司。
招股书显示,继6月26日注册成立安基之后,安基从恒大实业手中收购 各子公司的全部股本权益(均为广州注册的企业),收购价按照收购时对各个目标公司进行的估值厘定。招股书显示,仅在安基成立两日之后,即2006年6月 28日,一系列股权转让就得到了主管审批机构-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批准。外资大行布局之环环相扣和许家印在当地的公关能力可见一斑。至此,恒大在 国内的各子公司被注入境外注册的中介控股公司-安基,上述三层子公司也正式转型成为外商独资企业(图2),成功抢跑10号文。



按照国内对外商投资的法律规定,这一步重组中,系海外 控股公司收购内资企业,当时适用《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并购规定”)。按照并购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的内资企业,应对拟转让的股权价 值或者资产进行评估,双方不得以低于评估价的价格转让股权或出售资产,变相向境外转移资本。因此,安基从恒大实业手中收购各子公司时,以评估价厘定,相应 的股权转让所得也就免不了所得税支出。而第一步的重组中,系内资企业集团内部的股权转让,而国内对该种情况的股权转让价格并无硬性规定,因此双方以注册资 本进行转让,规避了所得税的支出。

  上市前巨额融资,摆下赌局
   优先股融资,引入金融投资者。恒大重组进程迅速,成功抢跑10号文,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迎接”海外投资者的进场。为保障自身权益,投行们上市前投资一般 均以贷款、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等形式进行,对恒大的投资也不例外。
2006年11月29日,恒大将法定及已发行股本由5万股每股面值1美元的 股份拆细为500万股每股面值0.01美元的普通股。同时,将法定股本由5万美元增加至5000万美元,分为42亿股每股面值0.01美元的普通股及8亿 股每股面值0.01美元的优先股,为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好准备。
同日,恒大向鑫鑫BVI(由许家印全资持有)配发及发行15.9999亿股普通 股(未缴款),加上之前恒大成立之时向鑫鑫BVI发行的1万股,此时,许家印通过鑫鑫BVI持有恒大共计16亿股。
同日,恒大与德意志银行、 美林及淡马锡(“金融投资者”)正式签订战略入股协议。根据协议,三家机构投资者以总价4亿美元认购恒大8亿股可换股优先股。招股书显示,当时戴德梁行对 恒大进行的以土地使用权为基准计算的公司估值为8亿美元,金融投资者以4亿美元入股,持有恒大已发行股本的三分之一(表4)。



按照惯例,恒大与投行们在协议中设下了“赌局”,和普 遍根据业绩对赌不同的是,该轮赌局中,投行们要求的是最低回报。双方的投资协议约定,恒大若在2007年之前上市,按照发售价计算,投行们的最低回报率为 30%;若在2008年6月6日前完成上市,则最低回报为40%;若至2009年年底方完成上市,则最低回报将上涨至70%。倘若按照上市发售价计算的回 报率达不到最低回报,许家印个人作为大股东,将向投行们转让一定数目的恒大股份,以确保投行们获得最低回报。同时规定,投行们有权在发放普通股股息之前优 先获发股息,年股息率为5%。而这仅仅只是投行们的保底回报而已,同时其设定了调整机制,上市发售价越高,投行们获取的回报将越高。本金、优先股息再加上 最低回报,这一切都以许家印持有的恒大股权作为“赌注”背负在了恒大身上。
除此之外,在公司治理方面,许家印也让渡了部分恒大的控制权。恒大 IPO之前,三家金融投资者均有权委派代表加入董事局,否决若干特定事项,获取财务和运营的特定资料。直至恒大成功上市,且上市募集资金不低于5亿美元、 上市后市值不低于20亿美元,金融投资者委派的代表才将自动请辞。这说明,外资大行对国际公开市场的管治水平有着充分的信任,因此约定上市成功才正式退出 恒大,而上市之前,其将“垂帘听政”,监督许家印对恒大的管理。
债权融资获得“高利贷”。首轮优先股融资之后,2007年8月,恒大在上市保 荐人瑞信的牵头下,又筹得4.3亿美元境外及2000万元境内结构担保贷款。根据贷款协议,贷款人要求的年度回报率高达19%-19.5%。并且恒大以部 分子公司股权权益和土地使用权、鑫鑫BVI持有的恒大股份作为抵押。贷款为期五年,1/3的结构担保贷款本金需于全球发售所得款项中支付,余款于2012 年8月31日到期偿还。据招股书显示,恒大计划在2012年8月到期之后,以经营所得现金资源偿还该笔结构担保贷款。
而按照规定的回报率计 算,该笔结构担保贷款将使恒大每年约产生0.82亿美元的利息支出,约合人民币6亿元。而恒大2005、2006年全年的净利润仅为1.9亿元、3.3亿 元(表5)。



两轮上市前海外融资合计约为8.3亿美元,按照当时的 汇率,约合人民币65亿元。而按照香港会计准则,两轮海外融资均将在恒大账面确认巨额负债,产生相应的巨额利息支出。而截至2006年底,恒大总资产额才 78亿元,如果不能成功上市,恒大将被债权人们瓜分殆尽。对于这一切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许家印或许心知肚明。然而,为冲击上市,许家印还是选择了放手一 搏。

  逆市大举拿地,上市成为“解套”唯一出路
按照恒大首次上市发售价的上下限计算,首次上市筹资额计划为94亿港元至152亿港元(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但其上市前的融资就达到65亿元,近 似一个小型“IPO”。以2006年底恒大78亿元的总资产计,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几乎同等规模的恒大。
而如此巨额的资金几乎都被押在了“土 地”之上。招股书显示,这笔资金除了偿还工商亚洲2.3亿美元过渡性贷款外,其余均以注资方式注入国内的子公司,子公司则再拿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收购 成本。海外融资之后,恒大挟资本之力,快速从广州扩张到全国将近20个城市。
资料显示,即使在2007年10月国家启动新一轮宏观调控,大多 数地产公司面对信贷紧缩形势选择观望之时,恒大为冲击上市,仍频出重手高价拿地:2007年10月,其以14亿元收购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地块;以约 5.69亿元收购南京汉典地产全部股权;以约4.65亿元收购湖南雄震全部股权,借以取得长沙一地块;以约3.73亿元收购南宁银象地产全部股 权;2008年1月,恒大以41亿元的天价拍得广州天河区员村绢麻厂地块,折合楼面价1.3万元/平方米,造就了广州的新“地王”,力争为此次上市“锦上 添花”。
招股书显示,获得海外融资的一年后,按照土地储备面积计算,截至2006年底,恒大土地储备不足600万平方米,而截至2008年3 月12日招股时,其土地储备达到4580万平方米,一年左右时间增长近7倍。按照土地储备的资产额计算,2006年,恒大当年新增土地账面值仅为3.7亿 元,而2007年一年,新增土地使用权账面值达到58亿元,2008年新增土地账面值达28.6亿元。截至2008年底,恒大土地储备账面净值达到 2006年底的6倍(表6)。许家印曾颇为自豪地对媒体表示:“我们的土地储备是在香港IPO时土地储备最大的企业的2.4倍,也是其他企业在IPO时土 地储备量平均值的5.8倍。”



然而,上市前大举拿地对于恒大而言,无异于一次豪赌。 伴随着土地储备的增长,恒大总资产迅速膨胀的同时,资金链也迅速绷紧。截至2007年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6%。如果成功上市,低成本获得的超大规模土 地储备量,能够迎合海外投资者的喜好,上市卖个好价钱,资金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一旦上市失败,大量的土地储备转眼间将“金成铁”,反而成为恒 大的“烫手山芋”。实际上,以当时的政策条件,土地出让金的拖延时间已非常有限,此外,在建项目缺乏资金的话,将直接影响项目进度,进而使项目销售计划被 延后。因此,许家印将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上市”,对于许家印而言,这次上市融资意义非凡,不仅仅是给投行们兑现收益,给自己松绑,同时也意味着恒大持有 的天量土地储备因为上市融资平台的存在而有了基本的保障。反之,一旦上市失利,由此引发的连锁债务反应,必将扼紧许家印的咽喉,生存或者毁灭,也许就看运 数了。

  频施财技提升业绩
   从2006年启动重组,2007年获得巨额海外融资、快速跑马圈地完成之后,恒大预期将于2008年初启动上市招股。因此,2007年的业绩表现可谓至 关重要。2007年恒大的实际表现如何呢?
在2007年恒大大举拿地之时,其土地储备额和资产额迅速膨胀,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6%。然而,房 地产行业开发的周期性决定了大量的土地储备要兑现为现实的收益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因此,其土地储备和资产额的增长对于其盈利能力的贡献远未释放出 来。财务报表显示,2007年恒大总资产额比2006年同期增长174%,收入额同期增长率仅为60%,此时的恒大变成了“重资产、轻盈利”的典型。从这 一角度而言,“恒大”仍然是2006年的那个“恒大”。如果仅仅依靠常规的开发、预售模式,将远远不能满足上市招股的盈利性要求。同时,高烧至96%的负 债率也亟需“降温”。此时,同在一条船上的投行们在再三思量后,再次向恒大伸出了“橄榄枝”。
“雅立”模式,提升盈利。2007年7月,安基 BVI的全资子公司雅立集团有限公司(“雅立”)在香港注册成立;2007年8月,安基BVI将其持有的境内公司金碧物业的股权全部转让予雅立,至此,雅 立通过持有金碧物业,间接持有恒大御景半岛项目;2007年9月,安基BVI向美林旗下的Pearl River Investment Limited转让雅立40%股权,从而间接转让恒大御景半岛项目部分权益(图3)。



招股书显示,通过“雅立”这间“纯供美林作投资用途” 的新设公司内部股权安排,美林持有雅立40%股权,而雅立间接全资拥有恒大御景半岛项目。按照双方的约定,美林与恒大按照40%与60%的比例获取雅立股 息,直至美林获得的股息总额达到股权购买价(1.3亿美元)的25%复合年度回报为止,其后,美林和恒大按照20%与80%的比例分摊雅立股息。
该笔股权转让价格为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76亿元,扣除美林应占的雅立资产净值2.16亿元,恒大即时在账面确认了股权转让收益7.6亿元(后 于2009年再次确认约1亿元股权转让收益)。按照股权转让发生之时的税法规定,该笔境外股权转让收益毋须缴纳企业所得税。这笔收益对恒大可谓意义重大。 招股书显示,2006年恒大净利润仅为3.3亿元,而2007年激增三倍至10.8亿元,其中7.6亿元即为雅立股权转让收益,为恒大2007年贡献了约 70%的净利润。而如果没有这笔收益,恒大净利将与2006年持平。因此,雅立的股权转让对恒大2007年业绩表现居功至伟。
而雅立的股权转 让其实是恒大整体预售恒大御景半岛项目,提前一次性兑现土地增值和开发收益。2007年9月底,转让雅立股权之时,恒大御景半岛仍然在建中,该项目首期预 售自2007年10月1日起进行。招股书中对此也“直言不讳”:“我们成立雅立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纯粹供美林作投资用途。我们与美林的合营企业 仅与恒大御景半岛开发项目有关。该项交易实际上为大量预售该项目,让我们套现部分投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林彼时已然是恒大的优先股股 东,其在恒大预期上市前期以9.76亿元的出资取得雅立40%股权,分占的雅立净资产仅为2.16亿元,溢价率也即恒大的收益率达到了452%。美林成了 “冤大头”?其实,此时,双方已同在一条船上,恒大业绩的亮丽表现也符合美林作为恒大股东的利益。再者,许家印承诺的25%复合年度回报也是一种高额补 偿。
由此,“雅立”模式逐渐清晰:对于开发商而言,按照香港会计准则,常规的收入确认流程,从预售收到现金,到交楼后确认收入,短则一两年, 长则数年。而“雅立”模式中,借助境外股权转让,恒大得以一次性提前兑现开发利润,当年营业利润率和净利率创历年新高,为冲击次年上市,写下浓墨重彩的一 笔(表7)。



债转股,提升盈利,降低资产负债率。有效解决了恒大的 盈利问题之后,接下来面临的难题就是高企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息支出了。
2006年底,恒大为了获得了4亿美元优先股融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巨 额的负债和相应的利息支出,在预期上市的前一年—2007年,严重挤压了恒大的利润空间。招股书显示,4亿美元的可换股优先股所得款项净额约3.93亿美 元,按照香港会计准则的规定,初始入账时分拆为负债和内含财务衍生工具,其负债部分每年的实际利息率高达18.61%,对恒大的经营业绩产生了巨大的负面 影响。其中,2006年确认的损益支出(包括汇兑收益、利息支出和衍生工具的公平值变动)为900万元,2007年激增达到8.46亿元,而2007年恒 大的税后净利也不过为10.8亿元,即仅此一项支出相当于恒大税后净利的78%(表8)。而与此对应,巨额的负债使得恒大的资产负债率上升至96%(表 9)。




如此巨额的负债和利息支出,显然对上市招股非常不利, 也是赌局双方都不愿看到的。招股书显示,正是出于该原因,恒大与金融投资者于2007年12月11日达成重组协议:“我们订立重组安排,务求解除可换股工 具对我们经营业绩造成的负面影响。因可换股优先股于财务报表内产生巨额非现金财务支出,以致歪曲了我们在2007年真正的营运表现。可换股优先股对财务报 表带来的上述影响将于重组后消除,故重组能更清晰反映我们的财务表现,亦对股东整体有利”。
而除了财务压力外,还有上市规则的约束。香港联交 所主板上市规则规定,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之前,不得同时存在优先股和普通股两种不同权益的股票。因此,企业上市前,必须将所有的优先股或者转债,或者转换 为普通股。而截至2007年末,恒大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6%,此时转债,无异于“自残”。显然,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对许家印和恒大而言是最有利的。
而按照香港会计准则的规定,如直接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在转换过程中优先股和普通股之间的差价将对损益表产生一次性非现金财务支出,从而影响恒 大业绩表现,对上市招股不利。为了避免金融投资者持有的恒大可换股优先股直接转换成为普通股,从而影响恒大的利润数据,在外资大行的策划下,诞生了一个 “迂回”安排:
2007年12月11日,双方订立重组协议,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首先,恒大以4亿美元代价赎回并注销8亿股可换股优先 股,4亿美元债务由大股东许家印名下的鑫鑫BVI承担,算作鑫鑫BVI对恒大的注资,恒大发售8亿普通股予鑫鑫BVI。2008年1月31日,鑫鑫BVI 以其持有的恒大股权偿还该笔贷款,分别向德意志银行、Baytree Investments(淡马锡的附属公司)、Indopark holdings(美林的附属公司)转让恒大2.66亿股、2.68亿股、2.66亿股普通股(合计8亿股),合计相当于恒大此时33.33%的股权。至 此,金融投资者持有的优先股辗转转换为了普通股。
恒大在2007年已经饱受可转换优先股对其经营业绩的困扰,因此在外资大行的策划下,诞生了 该“迂回”安排,实为无奈之下的选择。在此安排下,优先股顺利转换为普通股,身为恒大大股东的许家印继续承担优先股下的一系列回报承诺,而恒大的损益表未 受到转换的影响,同时债务转化为股权,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

  优 先股转换延迟埋下上市隐患
  香港主板上市规则规定,拟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半年不得以低于上市发售价的价格发售新股。恒大预期上 市时间为2008年3月,因此,最迟应在2007年9月之前完成转换,否则,上市招股价将受到可转换优先股转股价的限制,不啻于给自己下了一道“紧箍 咒”。然而,招股书显示,双方于2007年12月11日才签订可转换优先股重组协议。这难道是投行们百密一疏?
一般而言,普通股与优先股的区 别体现在以下方面:普通股股东享有公司的经营参与权,其收益要视公司赢利状况而定,而优先股收益是固定的;普通股股东不能退股,只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而 优先股股东可依照优先股股票上所附的赎回条款要求公司将股票赎回;优先股票是特殊股票中最主要的一种,在公司赢利和剩余财产的分配上享有优先权。
从投行的角度,可转换优先股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权益票据。如果上市过程中发现,上市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则投行们很有可能不会转股, 而是选择优先股的优先保障功能。相反,如果对上市成功非常有信心,则转换为股权可使得投行们获取更大的利益。然而,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在大幅减轻恒大的 付息压力,改善偿债能力,有利于上市招股的同时,也意味着外资大行们与恒大捆绑得更紧了,真正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
2007年是中国房 地产业的“多事之秋”,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以抑制房价的上涨。2007年1至8月间,央行四次加息;12月,万科董事长王石发表“房价拐点论”, 随后,万科在全国的多个楼盘率先降价,房价步入下行阶段。同时,国家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行业也提高了门槛。在此背景下,也许可以理解,为何外资投行们直到 2007年底才着手处理优先股,其间的纠结和博弈,以及对恒大上市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如此带来的延迟转换,使得恒大的招股价也 将受到优先股转股价的限制。按照招股书显示的资料,可转换优先股的转换价相当于0.5美元,折合港元约3.88港元。因此,恒大在上市前半年之际,向原来 的大股东鑫鑫BVI发售了8亿股新股,严格说来,上市发售价不得高于3.88港元,而3.88港元仅微高于恒大首次上市发售价的下限3.5港元,从而构成 了对上市发售价的限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许正是投行们的犹豫不决,延迟转股而耽误了恒大的上市时机,使得恒大首次上市招股之时正面遭遇全球 金融危机,从而为恒大上市埋下了隐患。

  首 次上市,功败垂成
  经过一系列的安排,截至2008年初,恒大的业绩得到大幅改善,资产负债率也降到了70%左右。2008 年1月,恒大上市申请获得香港交易所批准。然而,由于全球股市暴跌,恒大被迫将上市路演的日程延后。2008年3月6日,恒大公布上市日程:3月7-12 日路演,3月13-18日公开招股,3月20日为预期定价日,3月28日正式挂牌交易。
据招股书披露,恒大此次共发售约29.61亿股份,其中 28.5亿为新股,招股价为每股3.5-5.6港元,募集资金94亿港元至152亿港元(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据高盛预测,恒大2007年盈利将为 10.21亿元,随着2008年大量物业的落成,其盈利预计将达到77.57亿元,为2007年的8倍。按照上市发售价及持股比例测算,许家印有望问鼎国 内首富。
2006年曾被称为“内地房地产企业香港上市年”,当年内地共有5家房地产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一度打破此前的纪录。到了2007 年,在港上市的内地房企更是增至9家,包括碧桂园(02007.HK)和SOHO中国(00410.HK)在内的房地产企业在香港成功IPO,筹资金额高 达629.29亿港元。到了2008年初,已有15家内地房企排期等待赴港上市,这一数目已超过以往两年在港上市的内地房企的数量。
但始料未 及的是大形势的风云突变。2007年,各大房地产商竞相圈地和上市筹资,房价完成了在这一轮国内经济景气周期中的冲顶表演。到下半年,多管齐下的宏观调控 措施出台,脱缰的房价此时开始上涨乏力。2007年11月,降价风从珠三角刮起并迅速席卷全国。不过,对恒大来说,更大的麻烦在于此时愈演愈烈的金融危 机,资本市场一片风声鹤唳。
就在恒大全球路演期间,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轰然倒塌。恒大招股时间为三天,但其中就有两天,香港恒生指数单日 跌幅超过1000点。当时,包括星河湾地产在内的多家内地房地产企业虽已经在早前通过上市聆讯,但迟迟没有启动招股程序,截 至2008年3月底,已获批 但仍未招股的地产商,至少有10余家。
在如此境况下,许家印仍然坚持启动了IPO,然而大势已去。上市路演期间,恒大未获得任何机构投资者的 认购。恒大试图通过延长申购日期、降低入场费等方式吸引散户投资者认购,但收效甚微。3月20日,恒大被迫宣布暂停上市。有媒体报道,在香港的基金经理们 看来,恒大在市场状况如此不佳的情况下仍坚持启动招股,“多少反映公司对融资的需求已达到非常紧急的地步”。

  失利困境,许家印沦为“打工仔”
   招股书显示,恒大截至2007年9月底的借款总额为68.3亿元,到了2008年1月31日,因新开发项目及购置土地的增加,这一数字迅速增至 111.33亿元。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抵押的银行贷款,以土地使用权、物业及现金做抵押,其银行借款金额分别达到66亿元和109亿元。其借款平均年利率最 高上升至7.4%。而截至2007年底,恒大的现金结余仅为16.4亿元,资金链明显绷紧。而且,让恒大规模膨胀数十倍的融资、入股、还款和股权抵押几乎 全部以成功上市IPO为解除条件,恒大上市失利后,如若不能妥善处理来自各方债权人和投行们的压力,恒大将很有可能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
而且,由 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恒大2008年全年的经营业绩极不理想,导致结构担保贷款协议的违约,同时,所有的上市前海外融资协议都因此产生了交叉违约。招股书显 示,“我们违反了结构担保贷款若干条款,包括(i)根据贷款协议规定,我们的综合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少于我们2008年业务计划预测的 70%;(ii)根据贷款协议规定,2008年的利率覆盖率少于2.0”。一系列投资协议的交叉违约,意味着许家印的恒大控股权将很有可能旁落他人。
机构投资者与恒大曾有过一段“亲密无间”的时光,为奔上市而齐心协力。然而,随着上市的搁浅,恒大与战略投资者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附文一:昌盛 中国之鉴)。此时的许家印反而有“欠钱的才是爷”的气势。据媒体报道,恒大产生交叉违约后,投资银行家们主动找上门来和许家印协商解决之道,但竟被告知其 已约人打高尔夫,许家印只能给他们10分钟时间。
对于恒大来说,资本的压力如影随形。而另一方面,恒大已经有了如此庞大的资产,在债务重压之 下,也使机构投资者的选择变得异常谨慎—是继续为恒大输血以博未来上市,还是放弃输血任由恒大自生自灭?假如此时逼死恒大、夺取恒大的控制权,对于以资本 博取高收益的投资银行家而言,自己未必能够驾驭目前恒大这么大规模、复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毕竟他们擅长的不是造房子。而这也是许家印“有恃无恐”的原 因。黄立冲曾对媒体分析认为,在首次上市失利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最有可能希望恒大自己解决问题,以有限的让步逼使许家印支付更高的资本回报率,这实际上 是谁来承担损失的问题,在恒大与机构投资者之间,非此即彼。
资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以上市博取高回报。那么与资本共舞的恒大,到底得到了什 么?快速的上市前扩张带来了土地储备的快速增长,由此带来资产额的迅速膨胀,负债率也快速攀升。然而,其并未体现出令人信服的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企业并 未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分析上市前的盈利结构,即使在房价创新高的2007年,恒大的税后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点:10.8亿元,但其主要是通过 转让雅立40%股权,即时在账面兑现了7.6亿元的股权转让收益。如若除去此项利润来源,恒大靠常规“开发售楼”模式所得的净利润将于2006年持平,仅 维持在3亿元左右,对应2007年的净利润率也将下降至10%(表10)。而其总资产周转率和回报率则在逐年下降(表11)。




进一步分析恒大的支出构成发现,高杠杆融资成本和国内 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吞噬了其大量的利润。与2007年上市的“五虎”之一碧桂园相比,碧桂园每年的利息支出总额占比营业额不超过5%,而恒大最低的一年 (2006年)也达到10%,冲击上市的2007年,达到29%之巨(表12)。如此巨额的利息支出,只有两种后果,或者费用化,直接影响当年损益;或者 资本化,逐年消化其影响,但最终的结果均体现为对利润的吞噬。



凭借投行们提供的巨额融资,恒大到处跑马圈地,以超常 规的方式迅速做大恒大市值,然而,一场奔忙,许家印以全副身家做赌注的冒险之旅,到头来沦为替投行、银行等债权人打工,前路又在何方?

  “鲨 胆彤”成“白衣天使”,
二次冲击IPO
  首次上市失利后,恒大成为众矢之的,诸多的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然而,许 家印选择了沉寂,留在了香港,寻求香港地产大亨们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支持,以化解恒大的资金压力。据媒体报道,之后的几个月内,许家印马不停蹄地穿梭于香港 各大地产商和投行代表之间,其中包括李兆基、李泽钜等人。最终人称“鲨胆彤”的香港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及其他7家金融机构入主恒大,解了许家印的燃眉之 急。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就像历尽波折,守得云开见日出的灰姑娘终于遇到了白马王子,恒大在郑裕彤、美林和德意志银行等机构的帮助下,赢得了喘息 之机。投行的退出依然有赖于上市,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大行做出了些微让步,同时许家印也背负了更为严苛的承诺。

  “鲨胆彤”率新资本入股,许家印再设新赌局
   上市失利后,许家印重新部署全国多个楼盘的销售进程。就在首次上市终止一周后,恒大御景半岛打出7折促销的广告,有媒体报道,有豪宅之称的恒大御景半岛 折算成毛坯价,甚至低于周边限价房。2008年国庆期间,恒大在全国的12个城市的18个楼盘更是全部实行8.5折优惠,部分项目还以成本价促销。招股书 显示,这种倾销式的紧急销售让恒大回笼了21亿现金,2008年销售额达到36亿元。
但促销卖楼的回款比起恒大超过百亿元的巨额债务,仍然是 杯水车薪。且以恒大之前的盈利能力,如无意外,该笔规模销售所得的利润支出,尚不足以支付恒大结构担保贷款和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
上市失利 后,即传出许家印再次筹备私募融资的消息。2008年7月1日,许家印接受了上市失败以来的第一次采访。他对媒体表示,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 “割肉卖血,转让项目或通过私募增资扩股”。 同时表示,“如果完全靠项目合作,也就是卖项目,那需要用30%至50%的项目合作来解决公司的现金流,这些项目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实在是不舍 得。”既然如此,剩下的只有一条路:以持有的恒大权益做赌注,再次引入私募融资。
据媒体报道,暂停上市后的三个月,许家印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 香港,每周要和郑裕彤吃一两次饭,“差不多可以说在这里上班了。”不过这些投入很快得到了回报。
2008年6月9日,在恒大苦苦挣扎之际,郑 裕彤出资1.5亿美元,美林继续出资0.5亿美元,德意志银行继续出资0.6亿美元,科威特投资局出资1.16亿美元,连同其他4家机构投资者(“新投资 者”)共计出资5.06亿美元认购恒大374,104,266股新股,折合每股为1.35美元,占恒大此时已发行股本的13.49%,而此时许家印的股权 从66.7%被稀释至57.68%(表13)。



高风险必然要求高回报,许家印为获得这笔“救命钱”代 价更为不菲。招股书显示,如恒大于2010年3月前上市,按照发售价计算,最低回报率为100%,不超过200%;如于2010年3月之后上市,以 2008年6月26日至上市之日期间计算,最低回报率为1)综合回报率为100%;2)内部回报率为50%;以两者中的高者为准。许家印作为大股东,对最 低回报承担担保责任,如若上市发售价未能达到上市回报要求,许家印将向新投资者转让其持有的恒大部分股份,以保证该最低回报。
为了尽量降低融 资成本,许家印与新投资者一番讨价还价后,设定了一个新的赌局,且赌注是恒大上市后的股价走势。
双方约定,恒大如于2009年12月31日前 成功上市,新投资者的回报率将打折18%,即最低回报率降为82%。而作为18%折扣的对价,许家印也接受了对方送出的“金手铐”:1)在上市后的12个 月内,鑫鑫BVI出售其股份前,需取得新投资者的事先同意;2)倘若上市一年后,新投资者一年间销售恒大股份所得与继续持有的恒大股份市值(按照后6个月 的加权平均收市价计算)合计小于按照上市之日发售价计算的市值,则视为新投资者蒙受了损失,鑫鑫BVI将向新投资者补回该18%折扣回报(“新投资者补偿 安排”)。
为了这18%的折扣,许家印又豪赌了一把。18%的折扣回报到底涉资多少?据招股书显示,根据新投资者补偿安排,按照招股价的中间 值3.5港元计算,如若新投资者在上市后一年内果真蒙受了损失,许家印个人承担的18%回报补偿将达到7.06亿港元!
此轮私募后,加上 2008年初进行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恒大股本增加了11.74亿股。截至2008年底,资产负债率由2007年底的96%下降至70%,许家印终于可 以松口气了。

  故 伎重施,转让项目开发权提升盈利能力
  除参股恒大之外,2008年4月30日,新世界还以7.55亿元与恒大合作开发恒大在 佛山和武汉的两个项目,据此,恒大向新世界转让该两个项目的房地产开发权。招股书显示,根据合作开发协议,恒大负责提供土地使用权,新世界负责注入开发成 本和后续管理资金,项目销售所得净额由恒大和新世界按照40%和60%的比例进行分摊。
细究之下发现,这次向新世界转让项目开发权的举动,乃故伎 重施,其实质与雅立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招股书的财务资料显示,该笔项目开发权转让为恒大即时兑现了4.74亿元的收益,且毋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仅此一项 收益占2008年税后净利(6.3亿元)的75%之巨。在2008年的房地产行业低谷中,通过转让项目开发权,弥补了其常规开发模式下盈利的不足,提升盈 利状况,为恒大再次冲击上市做准备。

  大 行“让步”,修订赌局规则
  上市失利后的2008年,因恒大未能完成结构贷款协议中的业绩底线而产生的一系列交叉违约,许家 印与投行们达成了新的协议,投行们同意豁免恒大的违约责任,但豁免的效力只到2010年3月31日。至此,上市已成为悬在许家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 次上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对比前后两次的协议安排,二次筹划上市之时,瑞信等结构担保贷款的债权人对贷款的还款安排和抵押规定更加严格和细 致了,而回报机制基本保持不变。首次上市之时,还款安排只是笼统规定:上市之后还三分之一,余款于2012年8月31日偿还,贷款期限长达5年。而恒大首 次上市失利使债权人们意识到了风险,故二次上市安排中,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上市时间点,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严格还款安排。招股书显示,如恒大于2010年 3月31日前上市,则最迟于2009年11月30日偿还四分之一的贷款本金,上市后以所得款项偿还三分之一贷款本金,余款将于2010年10月31日到期 一次性清偿;如2010年3月31日之后才上市,则须分四期等额偿还贷款,分别于2009年11月30日、2010年3月31日、2010年6月30日、 2010年9月30日偿还。
而在抵押安排方面,同样也设置了更多层保障。招股书显示,该笔贷款以启东恒大金碧天下项目做为第一优先抵押、许家 印持有的鑫鑫BVI的股权作为第二优先抵押(金融投资者之后)、鑫鑫BVI持有的恒大的股权作为额外抵押品。同时规定,抵押并不以上市为解除条件,而将维 持至贷款得到全额偿付之时才可解除。
与此同时,许家印与第一轮海外融资的金融投资者(包括美林、德意志银行和淡马锡)签订了新的对赌协议。由 于本次预计上市时间为2009年11月,按照之前重组协议中关于回报机制的安排,金融投资者的最低回报率应为70%。而新的赌局约定,为鼓励恒大轻装冲击 上市,投行们作出了些微“让步”:只要恒大在2009年12月31日前上市,美林等金融投资者同意将所达致的回报折现18%。但与新世界等投资者们的赌局 相似,许家印仍需就该18%的折扣承诺补偿机制。
招股书显示,如果上市一年之后,美林、德意志银行和淡马锡因持有和出售恒大股份的市值低于上 市之时有权拥有的恒大市值,则许家印将向新投资者补回该18%的回报。按照招股价的中间值3.5港元计算,如若投资者们果真由于股价下行,蒙受了损失,则 许家印个人承担的18%回报补偿将达9.13亿港元。
与上次新世界的赌局一起,许家印为再次冲击上市,其个人承担的风险合计达16.19亿港 元(7.06+9.13)!恒大上市的一年之内,许家印的心情必将随着股价的波动而波动。

  “跳楼价”售股,涅梦圆
   2009年10月22日恒大启动公开招股。比起首次上市认购的冷清场面,这次可谓今非昔比。多名香港知名富豪纷纷捧场。华人首富李嘉诚通过长江实业以逾 1亿美元认购;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以私人名义认购逾亿元;中渝置地主席张松桥、澳门赛马会董事总经理李志强则通过国际配售认购恒大股份;原本已是恒大股东 的郑裕彤加码投资5000万美元,恒大上市后其合计持有恒大股份达4.77%(附文二:鲨胆彤的另类算盘)。
11月5日,恒大顺利挂牌上市, 最终发行价定为预计发售价的中间价每股3.5港元,公开发售16.149亿股,占已发行股本的10.8%,筹资净额约为32亿港元。比同期上市的其他房地 产企业都低,2010年的预计市盈率仅为5倍(表14)。



许家印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恒大原拟集资过百亿 元,后来招股价“太便宜,卖得很心痛”,最终选择宁愿卖少一点,故集资额大为“缩水”。而被问到为何招股价低仍要招股,许家印坦言,上市为公司战略部署, 而多位创投股东亦愿意降低目标回报率,协助恒大尽早上市。便宜也好,贵也罢,上市成功终归还是给许家印松了绑。许家印和外资大行们三年奔走,终于涅梦圆, 成就了新“首富”(表15)。



与许家印一起松绑的还有上市前入资的投行们。以恒大 3.5港元的上市发售价计算,美林和淡马锡于2006年底进行的首轮股权投资,获得134%的综合回报率,年化回报率约为33%;2008年6月的股权融 资中,美林携手新世界、科威特投资局等新投资者获得综合回报率约为82%,年化回报率约49%(附文三:德意志银行折戟退出)。
同时,按照两 轮上市前股权融资的协议约定,因恒大成功在2009年底前上市,投行们的投资回报率折现了18%,许家印成功将赌局延至一年后。如果上市一年之后,美林、 德意志银行和淡马锡因持有和出售恒大股份的市值低于上市之时有权拥有的恒大市值,许家印再向新投资者补回该18%的回报。以恒大3.5港元的上市发售价计 算,许家印因此而承担的风险合计达16.19亿港元。

  再 添“高利贷”,继续冒险
  然而,上市所得的32亿港元融资额比起恒大的资金需求而言,不过杯水车薪。仅仅2007年的结构担 保贷款,截至2009年6月30日,该笔借款金额已达到30.7亿元,而本次上市募集的资金净额仅为3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8亿元,尚不足以偿付该贷 款。且招股书显示,上市融资所得中63%将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和现行项目开发,31%用来偿付1/3的结构担保贷款。按照结构担保贷款双方约定的还款安 排,余下的贷款将于2010年10月31日到期,恒大到期将如何偿付?除此之外,截至2009年年中,恒大银行借款达到7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75%。
在此境况下,恒大虽已上市,但其资金需求仍然如饥似渴,这一点在上市仅两个月后得到了印证。2010年1月21日,恒大发布公告称,将对外平价发行本金 额为7.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年息高达13%,2015年到期,美银美林、高盛及中银国际已订立购买协议。公告显示,发行票据所得净额约7.3亿美元(约 人民币50亿元),将用以偿还结构担保贷款离岸部分尚未偿还的本金2.543亿美元(3.815-1.272),以及为现有及新增物业项目提供运营资金。
恒大本次的票据发行规模和利息率都创了同业新高。2009年9月,碧桂园平价发行3.7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年利率11.75%;2009年11月,雅 居乐折价2.43%发行3亿美元优先票据,年利率10%,融资成本都低于恒大,发债规模也远低于恒大。
按恒大本次票面利率计算,仅此一项,恒 大每年的利息支出将达1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6.8亿元。恒大在2006年至2008年间,税后净利最高的2007年,也仅为10.8亿元,且还是靠 雅立的股权转让贡献了70%净利。如今,经历过两次上市风浪和金融危机考验的许家印,其冒险精神在上市后可谓有增无减。

  押宝股价,借款护盘
   时运不济的是,恒大高调上市之后,恰又遭遇了房地产行业的低潮期。2009年年底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密集出台,房市成交量呈现显著下滑,房价面临巨大压 力。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房地产企业股价更是一路先行,阴跌至今。随着大市的萎靡,恒大股价一路下行,跑输大盘(图4),“首富”光环下的许家印面 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二次上市前的对赌约定,恒大股价必须维持在一定水平,许家印才能免于16.19亿港元的个人损失。随着股价的下行,继发行7.5亿美 元票据一周之后,许家印终于坐不住了。



2010年1月28日,恒大发布公告称,鑫鑫BVI以 其持有的恒大已发行股本的1.80%股权作抵押,从中国工商银行取得4000万美元的贷款(约合人民币2.7亿元),贷款为期两年。
紧接 着,2010年2月3日和4日,恒大接连发布公告称,鑫鑫BVI分别以每股3.63港元购入60,897,000股,次日再以每股3.61港元购入 21,455,000股恒大股份,许家印夫妇合计持有的恒大股权由上市之初的68.01%增至68.56%。
连续两次增持,许家印花费的资金 共约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63亿元。前后两次行为对比,媒体猜测纷纭,对于新晋首富而言,仅仅不足3亿元的资金即需借助于贷款,不禁让人对许家印本人 和恒大的财务状况生疑。
而市场对许家印连续两日的增持行为做出了戏剧化的反应,2月3日,许家印首次增持,恒大股价急升超过13%,至3.7 港元,而此前恒大股价已阴跌一个月,截至2月2日收盘,累计跌幅已达32%。而2月4日许家印再次增持后,恒大股价当天下跌5.676%,报收3.49港 元。而截至2010年3月12日,恒大收盘价仅为3.26港元。
许家印与投行们关于股价的赌局将于2010年11月到期,而这之前6个月的股价走 势必将牵动许家印的每一根神经。

  冒险之路,任重道远
   在冲击上市的几年中,恒大处于快速扩张的起步阶段,土地储备的巨额增长,带动资产值的迅速膨胀,盈利能力尚未释放出 来,“重资产,轻盈利”模式明显。2006至2008年间,恒大总资产额增长266%,年均增速为91%;而净利润仅增长了94%,年均增速39%;其总 资产报酬率至2009年上半年更降至2%。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恒大在该期间的大量资本投入,将在2009年上市后得到“收割”。   

 

    然而,2009年底开始的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此时愈演愈烈,房市成交量呈现显著下滑,房价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土地出让政策也不断收紧。恒大作为全 国最大的“地主”,面临严峻考验。
冲击上市的几年间,在各地土地出让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许家印一路抢跑,至2009年底,成为拥有最大土 地储备量的地主。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地就是房产业的“粮”。然而,房地产行业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其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就会随时被“击毙”。 如果说土地储备好比企业的“粮”,那么资金无异于企业的“血”,现金流畅通才消化如此大规模的“粮”。
恒大总裁夏海钧曾对媒体表示,土地政策 收紧并不会对恒大造成影响,“恒大向来不囤地,都是拿了地就开工、开盘”。 他还表示,恒大将继续保持5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目标不变。
看似矛盾的说法揭示了恒大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心理。土地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究竟多少的土地储备才是合适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难题 之一。大地主恒大真的没有“囤地”么?这一点在恒大的上市招股书中可看到一丝端倪。2008年初,恒大首次冲击上市之时,其手头持有的土地储备的建筑面积 达到4,580万平方米,其中处于开发状态的土地面积为3,070万平方米,占比67%;2009年11月二次冲击上市时,其持有的土地储备面积达到 5,120万平方米,其中已动工开发的面积达4,190万平方米,占比82%。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似乎验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11

「一日首富」許家印任劏

2001-05-13  NM





一眾金融大戶,上週四在恒大上市 六個月的禁售期解封即日,隨即拋售套現;加上恒大率先發難,全國樓盤八五折斬貨套現,恒大股價當日大瀉一成。

曾在恒大上市時當過「一日首 富」的主席許家印,身家暴升至四百八十億元,超過○九年《福布斯》中國內地首富比亞迪主席王傳福的身家。半年過後卻落得非常狼狽,許家印發茅四出叩門;望 富豪手下留情,忍手沽貨,恒大的生死存亡,就操控在持有近半成恒大股份的周大福老細鄭裕彤手上,一旦他按捺不住,在市場沽貨,恒大股價將跌個四腳朝天,隨 時被拆骨斬件。

上週四即五月六日,正是恒大地產上市六個月禁售期剛屆滿的「大鑊日子」,股價一開市隨即插水,最多跌一成有多,全日成交額 達五億元,週五未止瀉再跌半成,低見兩元四角八仙,較高位四個七,大跌近五成。同日恒大高調宣布全國樓盤八五折大減價,一時之間風聲鶴唳;市場人士都四出 打聽誰在沽貨,就連富豪飯堂——灣仔福臨門外的泊車仔,都加把嘴談論恒大割價賣樓的新聞:「何止八五折呀,同啲恒大相熟嘅人開句聲,七折都得呀。」

隔 日,設於廣州恒大御景半島會所(恒大酒店)的銷售中心人流雖然較多,但大部分只是已入住的住客,甚至有住客坐在銷售中心閒聊。全日睇樓的人估計有三十人, 而埋枱傾價的就只有五組客戶,廣州人金小姐亦被八五折吸引來睇樓,埋枱傾價近一小時仍未有成交:「折咗仲要萬五蚊一平方(約等於一千三百九十元一方呎), 太貴啦,個樓市仲有得跌,我會等到一萬蚊一平方(米)先買,現在先睇環境。」

昔日上市富豪捧場

半年前恒大上市時,認真星光熠 熠,鄭裕彤、大劉、張松橋、楊受成等人都俾面出席;大劉更是瞓身力撐。去年十一月,大劉以五千萬美元認購恒大股份,今年更兩度認購恒大優先票據共七點五億 美元,合共押注逾六十億港元。上週四、五兩天恒大股價累跌一成半,大劉如常到福臨門午飯,記者問他有否沽售恒大股份,他聽到後雖未有回應,但表現從容而且 微微嘴笑,心情大靚,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另一有份力撐恒大的闊佬鄭裕彤,以他的私人錢包周大福名義持有恒大逾半成權益,記者致電予他查詢, 鄭裕彤說:「我無沽貨噃,我長揸嘅,佢(恒大)做得唔錯啦。」據知上週四除大劉外,有份沽貨者包括中東投資基金、新加坡的淡馬錫、德意志銀行、美林旗下的 房地產基金等等。這班金融大戶持有的恒大地產股份,成本價一元三角一仙至一元六角半,於禁售期滿後以二元半沽貨,絕不為奇。

許家印最擔心 的,莫過於這班金融大戶繼續沽貨,將股價繼續質低至某水平,連周大福的鄭裕彤也加入沽貨行列,到時他就真的一身蟻。事關周大福與許家印有協議,除非恒大跌 至某水平,否則不會清倉套現。周大福入股恒大成本價為一元六角半,估計協議沽貨價略高於此水平。

上週四、五兩日的二億多股成交,已令恒大股 價急跌一成半。若然持有逾百分之五、約八億股恒大的美林房產基金繼續拋售,觸發亦持逾百分之五恒大的周大福加入拋售行列,恒大將面臨災難,分分鐘遭瓜分。

難 怪當金融大戶上週沽貨後,主席許家印四出向眾位富豪,包括大劉及鄭裕彤,懇求維持秩序不要沽貨。事關恒大股價在上市後一年內,若然股價大跌,眾位債主賺不 到獲保證的近倍利潤,主席許家印還要私人作出賠償,最多可達十七億元,所以他須四出想辦法維持股價,包括向金融機構叩門按股套現,在市場買股托價。

肉 隨砧板上

「一日首富」落得如斯田地,並非一朝一夕;事關打從恒大上市前的數年間,公司一直向金融大戶及富豪舉債,以債養債,而且瘋狂擴展。 ○六年前,恒大的土儲不足六百萬平方米,但由於許家印好大喜功,一年間於中國的二線城市南征北討,把恒大的土儲增加八倍,至四千五百多萬平方米,接近五十 個房地產項目,資金緊絀可想而知。許家印唯有四出找美林、德意志及淡馬錫等金融機構為恒大舉債,並隨即安排恒大上市集資。當年恒大共發四億美元可換股優先 股予這班金融機構;及至○七年美林及瑞信又向恒大分別借十億及二十九億港元,並以恒大御景半島及金碧天下作抵押,「恒大未上市前,公司財政已經好有問題, 美林有個地產基金嗰陣都好頭痕。」一基金經理說。

金融大戶洗濕頭

金融機構願意借錢予恒大,無非憧憬着公司上市後馬上能償還債 務,大賺一筆。不過好事多磨,恒大○八年上市大觸礁,許家印唯有跟這些金融機構重訂更具吸引力的續借條款,並找來新水源周大福鄭裕彤,取得巨額貸款。

由 於當時恒大資金非常緊絀,一眾大孖沙的借錢條件當然辛辣無比。他們的借款以恒大股份償還;入股成本價只是一點六五元,以及上市一年內達不到近倍以上回報, 許家印就要私人轉讓股份給他們以作補償,而且財團還與許家印簽下認沽期權,恒大一旦被催債,許家印必須先行買回各投資者的股份。

恒大才上市 兩個月,馬上又乾水,要四出撲水。事緣該公司公開發售上市集資所得三十二億,近十億已用來償還瑞信的結構性擔保貸款,其餘廿億用來支付土地出讓金及項目所 需資金,所以馬上又要撲水。恒大於是找來鄭裕彤的老友大劉。計及今年一月及四月,大劉合共認購共七億五千萬美元(約五十八億港元)恒大的優先票據,最觸目 者莫過於是年息十三釐,大劉對傳媒宣稱自己及華置投資在恒大的資金之巨,是「人生第一次」,有投資銀行家表示:「以現時的市況,十三釐息恒大都借唔到錢 咯。」事實上恒大的優先票據二手市場價格已跌至九十三點六,反映市場人士認為該票據風險上升,按此計算,現時市況需要十四點八釐息才能借到錢。眾富豪見到 恒大水乾到如斯田地,不禁心裡發毛,亦不敢再隨便借出資金!

押股按地習以為常

恒大不單公司要撲水,主席許家印亦然。雖然恒大 去年上市,許家印售舊股套現廿一億,但其中十二億估計已用於償還周大福當初替他老婆贖回一批股份的款項,以及其他貸款,資金所剩無幾。今年初,他就把手頭 百分之一點八恒大股份按予工商銀行,借來四千萬美元(約三億港元),數天後許家印在市場掃貨買入恒大股份,涉資約三億,把恒大股價「頂住」三元五角的招股 價以上。近排許家印又再向金融機構叩門,商討按股事宜,但以他手頭持有六成恒大股份計,現市值二百二十億,最多可按到兩成,即四十多億元。但對於許家印來 說押股按地不足為奇,以往就一直是以債養債來經營恒大的。

今年五十二歲的許家印出生於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在武漢鋼鐵學院冶金系畢業後,被 分配到河南一間鋼鐵廠工作。至九二年,他南下到深圳一間叫中達的貿易公司工作擔任業務員,聲稱入職後不久,便為公司賺到十萬元,一年間便升任至辦公室主 任。九三年,他代表中達到廣州開發房地產市場,成立鵬達房地產公司。當時廣州的樓盤都以大單位為主,他反傳統建細單位,故十分暢銷,替公司賺了二億多元。 許家印夫子自道,幫公司賺大錢,自己卻只有三千元月薪,遂跳出來創業。

金碧花園成名

但據本刊查到恒大九六年成立的股東名冊, 當時董事有許家印的老婆丁玉梅,但卻找不到許家印股份。公司資本有一千萬,由天帝實業及凱隆實業各佔九成及一成股份。直至○二年,許家印才出現在恒大的股 東名冊上。九七年恒大以一點三億投得廣州市工業大道一塊前身為農藥廠的地皮,每平方米樓面價才七百元。許家印投地後,把其發展為金碧花園。當時的廣州人一 般不喜歡住在農藥廠上,住在那兒的黃太指:「個時賣二千幾元人民幣一平方米,我比較過係成個海珠區最平,同埋呢個花園有好多五、六十方米的小單位,都適合 啲年輕人買,我個時都係剛剛結婚,唔係好多錢,就揀呢度。」而金碧花園亦獲廣州市政府「特別眷顧」,外省人買金碧花園就可以拿得藍印戶口,住滿五年可以入 籍,故即使只是農藥廠的地皮,亦有不少人排隊要買,這亦成為了許家印的成名作,兼為他帶來第一桶金。

以債養債露危機

許家印借 三百萬元人民幣發展金碧花園之後,同期開發金碧華府、金碧御水山莊等十三個樓盤。恒大的經營模式以借貸來經營,○三年公司註冊資料顯示,恒大的負債比率已 達七成九,過去幾年國內樓房價格不斷攀升,透過預售樓花所賺的資金來還債,再以新項目向金融機構融資的營運模式尚可維持。

有投資銀行家說: 「大陸人搵錢容易,信心爆棚,未見過風浪。」許家印終於因過度擴張的借貸,形成了今天命懸一線的地步。以往面對資金困難之時,許家印會把「舞台」搭得更豪 華,高調宣傳以證實其「實力」;他初次認識本港富豪時,經常相約到澳門賭錢,上落以數百萬甚至千萬元計,藉以「充大頭鬼」,輸錢之時,又總是「有拖無 欠」,又例如○八年首次申請上市前夕,恒大不單以四十一億元人民幣投得廣州絹麻廠地皮,一時之間聲名大噪,只是地皮長期曬太陽未有發展,今年已被政府收回 兼殺訂一億五千萬元人民幣。到去年秋第二次上市前夕,恒大又以年薪五百萬元人民幣,聘請郎平出任廣東恒大俱樂部女排的教練,為公司製造聲勢。無獨有偶,在 恒大金融投資者的半年禁售期前夕,上週一,國內的《南都周刊》以許家印作為封面,報導他的「首富成長史」,以往如何經歷風浪及危機都可以安然渡過云云。

以 往許家印面對記者時總是口不停,帶記者睇樓盤時又風騷唱卡拉OK,但今年兩會期間,他在北京一反常態,藉詞中央打壓房地產,不便發言。事實上,許家印作為 恒大地產主席的角色甚為被動,公司的前景一切要看金融大佬及富豪能否忍手「掟貨」。

恒大地產債台高築

*負債比率是以總負債除 以總資產計算,數值愈高,代表公司資金愈倚重借貸。當經濟轉差,公司去貨套現出現問題時,就會對股東利益造成愈大傷害,負債比率愈接近100%。當遇上資 產貶值,便可能造成資不抵債。

^酸性測試比率(Acid-Test Ratio)是一項嚴謹的測試,以現金、應收賬款及短期投資這類短期資產,除以短期負債來計算。若該比率小於1,代表該公司的短期資產不足以在無需出售存 貨的情況下,解決其短期負債。數值愈接近零代表情況愈差,情況最差可能導致清盤。

恒大股權架構

△:股份禁售期為上市後半年, 即2010年5月6日為止。

周大福的每股投資成本為$1.65,美林每股投資成本為$1.31及$1.65都有。

*:這筆股 份大部分已按予PMA Capital Management。這筆股份原本由德意志銀行持有,09年6月周大福替許太贖回股份,涉資$12億,後來許太又向周大福買回股份,但須向PMA Capital Management按股以獲取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87

中環在線:許家印豪買畫粉碎水緊傳聞 李華華


2011-2-28  AD




 

近排市場傳出恒 大地產(3333)資金短缺,唔能夠按時繳付內地部份項目嘅建築費,又話要配股集資;之前更有傳聞話主席許家印(圖)財政狀況惹人關注。不過,傳聞還傳 聞,內地富豪嘅資金問題從來都係撲朔迷離,好似內地傳媒報道,上月舉行嘅迎春拍賣會,許家印就豪擲261萬人仔,投咗嶺南派大師周彥生3幅作品。報道仲 話,其實舊年9月許家印已經用咗1120萬人仔,買周彥生嘅畫作。許家印對周彥生特別青睞,原因係大家都喺河南出生,然後喺廣東開創一番事業。除咗感情因 素,據拍賣行嘅人講,富豪涉足藝術品投資市場,主要係睇中藝術品嘅升值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9

許家印5億跨界砸中超 恆大高速擴張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3187.html

4月2日晚,恆大地產(03333.HK,下稱「恆大」)足球俱樂部本賽季開幕式上,一首旋律激昂的主題曲《崛起》響徹6萬人的廣州天河體育場。

當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的名字與《北京歡迎您》的創作者、著名音樂人小柯聯袂出現在作詞者名單中時,現場一片嘩然。儘管事後證實許家印僅在後者的創作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修改潤色,但這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人們對這個地產大亨的認識從此又增加了一個全新的維度。

這會是許氏最盛大的一場個人SHOW嗎?目前還很難說,畢竟他素來「大手筆、大投入、大場面」為基調的營銷理念早已為業內所接受。此番投入5000萬籌備了一場豪華的中超開幕式,誰知道將來會不會投1億來一場更為誇張的慶功宴。

但品牌的塑造除了依靠一個持續投入的過程,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於其根基,即產品是否最終贏得消費者認可,以及企業能夠持續為股東創造理想的收益。對於目前仍然處於追趕者地位的恆大來說,產品和盈利維度的進一步提升,將不是一擲千金的品牌營銷可以輕易化解的難題。

許氏跨界營銷

當恆大在2010年初涉足「死水一潭」的中國足球之際,極少有體育圈子的人看好這個足球的「門外漢」。事實證明,大家低估了資本的力量。恆大用了僅僅一年時間,就讓球隊坐上中甲的頭把交椅。如同當年運作排球隊一樣,恆大讓人們看到,手握重金的開發商似乎什麼都能玩得轉。

今年初,恆大足球俱樂部更透露,進入中超聯賽後計劃投入5億元來運作球隊。截至第一場比賽結束,這筆錢就在賬面上花掉了近2億,其中包括1.2億引入球員,以及5000萬的開幕式。

5億元,相對於恆大去年500多億元的銷售收入來說,僅是一個零頭,但對於當期約55億元的主營利潤來說,卻不能說是一筆小數目。只是,對這個投入產出比,許家印認為非常划算。

在公司此前舉行的2010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許家印回答關於中超、排球投入時表示:「投資足球對股價不應該有影響,其實這是營銷的策略。比如說在中 央台打廣告的話一秒鐘大概15萬元,那麼我們這一場球下來,比如說4月2日中超開幕式在廣州舉行,有25家電視台現場直播,有300多家媒體報導。11個 運動員穿著印上了「恆大」兩個字的背心,你說是不是很值錢?一個半小時的直播時間如果做廣告要多少錢?我認為我們搞這個足球是非常正確的。」

事實上,恆大重營銷的思路,貫穿了公司發展的整個脈絡,其「大投入、大手筆、大場面」的營銷手法早已在地產圈子中被人們所熟悉,例如每每有新盤推 出,恆大動輒請來頂級明星助陣。「恆大在這一點上比其他所有開發商都有氣勢。」廣州一家大型房地產上市公司營銷部門負責人如此評價。

無疑,這樣的營銷投入對於投資者和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影響立竿見影。兩名觀看恆大中超開幕式的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隨機採訪時一致評論公司「很 有實力,捨得花錢」。而恆大在香港H股的股價也在最近幾日一路飆升,連續拉出5根陽線,一舉突破5港元,達到該公司股票掛牌交易以來的最高值。

知名營銷專家、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客座教授David Yang便評論:品牌打造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一定在需要賣產品的時候「臨時抱佛腳」短期實現,那麼恆大通過盛大的體育賽事投入不一定對短期銷售造成明 顯影響,但從塑造品牌的角度可以讓人們對「恆大」這個名字留下深刻印象,實際是先在消費者心目中把公司的「實力」鑄就起來。

有收益當然就一定有付出,恆大在營銷和管理費用上的支出高於同行平均水平就不足為怪。該集團2010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其銷售和營銷成本以及行政開支分別為15.74億和13.84億,較2009年同期的10.75億和7.4億增長顯著。

摩根大通發佈最新港股研究報告指出,恆大核心盈利雖然達49.34億,但仍比預期少10%,其銷售及行政費用佔收入比由2010年上半年的7%下降到下半年的6.8%,但仍高於同行水平。據悉,內地房地產行業的營銷及管理費用一般在收入的4%以內。

有待企業根基的回歸

從某種程度看,就像許家印本人參與譜寫的《崛起》,恆大目前正經歷著一個特殊的企業崛起歷程,而營銷只是用於完成這一場崛起的輔助手段。

恆大業主、恆大俱樂部球迷在觀看完中超的開幕式後,表達了一個局外人對恆大最直觀的看法:氣魄很大,很張揚,想做行業老大,野心表露無遺。

在某種程度上看,這一評論並非沒有依據。廣州地產圈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恆大目前依然處於高速擴大規模的階段,這表現在急速的土地擴張、銷售猛增以 及財務槓桿擴大,甚至部分項目還存在「虧本賣」的情況。「通過大手筆營銷促成大手筆成交,這說明它還沒有進入精細化管理的階段,沒花更多時間在產品和管理 上下工夫來創造利潤。」

對於做大的訴求,恆大相關人士乃至許家印本人從不掩飾。事實上,恆大上市之後僅經過一年時間,就在多個指標上實現跨越,例如今年第一季度銷售額位居全國第二、銷售面積幾番超過萬科、2010年淨利潤入圍前三等等。

該公司的財務數據顯示,大幅利用財務槓桿對其今日取得的業績存在莫大關聯。經過去年和今年連續幾次海外發行優先票據,恆大海外債券融資額度超過200億,其財務槓桿比率逼近5倍,充分說明公司利用外來資金支撐自己做大規模的能力。

不過,高槓桿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證明公司以小博大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意味著高風險。有證券分析師便提醒,恆大截至2010年底的總負債率達 80%,淨負債率達87%,比同行有更直接的銷售回款壓力。只是,許家印對此並不在意,因為他堅信,今年700億的銷售指標鐵定能夠完成,因為公司項目絕 大部分位於不受政策調控的二、三、四線城市。

事實上,經過當年的「郎平事件」,到這次的中超開幕,恆大已經在品牌強大的基礎上支撐了其高速擴張。不過,做大後如何做強,企業的基業長青畢竟還是需要回歸到堅實的產品和經營能力上。這對於期望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留下名字的恆大以及許家印來說,恐怕依然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廣州中原地產投資部總經理黃韜表示,所有營銷都是輔助性的手段,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企業經營活動的根本上來贏取投資者和客戶的支持。這意味著,在恆大的擴張達到一定規模後,最終還是要走向精細化的經營和管理,無論產品還是盈利能力上。

David Yang指出,從營銷上看,體育賽事的受眾不一定是地產公司的目標消費群體,地產公司在其中的投入收益比難以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對短期銷售的促進作 用肯定不如快消品那麼明顯。不過長遠來看,房地產市場也終有飽和的一天,到大家拼品牌的時候,早期的投入就將體現在回報上,例如目前萬科讓購房者聯想到可 靠、公開、環保,新世界則給人豪華、高雅的印象,恆大給購房者的品牌認知度,也將在一系列的營銷案例中被提煉和強化。

上述業內人士也評論,恆大的發展是一個特例,像當年的順馳,只是它比順馳更幸運,打通了融資渠道,也通過各種方式控制好了現金流的問題,支撐了高速的擴張。但這種發展也很難複製,沒有第二家公司能夠再複製它的崛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3

中環在線:許家印新搞作預埋范冰冰 李華華

 
2011-7-29  AD  
 

 

 

大陸地產富豪同靚女名星走埋一齊,仲涉及8.5億人仔巨額資金,就算你幾咁唔心邪,都冇辦法唔亂諗。華華講嘅係恒大地產(3333)老闆許家印,佢搞地產之餘,走去搞足球,居然罕有咁搞到唔使蝕本。往績咁好,所以又準備搞多瓣,搞乜?同唔少「身痕」富豪一樣搞明星!

 

據大陸傳媒話,許老闆有意斥資8.5億人仔,搞文化產業集團,下設電影、院線、唱片、動漫、經紀等五大文化創意公司,同佢合作嘅包括當今紅得發紫嘅范冰冰。查實恒大推盤都不時搵明星坐鎮,而范冰冰幾乎係每次都會出席嘅一線女星。

據稱許老闆間公司,家陣已經拍好《師傅》同《彼岸1945》兩套電視劇,之前聲勢浩大嘅《建黨偉業》,佢亦投資咗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25

許家退場 給郭台銘面子救奇美電

2011-12-12  TCW




一宗董事長請辭案,透露台灣兩大 經營傳奇人物——郭台銘與許文龍在經營理念上的歧見。

十二月二日下午,奇美電召開董事會,原定議程是討論沒有取得四百億元聯貸案的因應措施。如果奇美電再拿不到聯貸,可能淪落為第一個和銀行團進入財務協商的 面板廠。這個由許文龍與郭台銘共同經營的全球第三大面板廠,正面臨空前危機。

但是,兩點半會議開始,董事長廖錦祥並未開始原訂議程,反倒以健康為由,請辭董事長!

奇美電四百億聯貸案難過關,是這次廖錦祥請辭董事長的原因。

銀行為何不放款?寄望郭先增資,才給過關

一位公股銀行高層主管表示,面板看來風險很大,是銀行不願放款的原因。

更讓人不解的是,經濟部次長黃重球都公開要求「大股東應該先表態」,市場解讀就是要郭台銘先增資,然後聯貸案才可能過關。但身為奇美電第二大股東,鴻海加 上旗下創投及個人持股約達奇美電一五%的郭台銘,居然至今仍不出手。

當許系人馬廖錦祥請辭的訊息一出,奇美電股價週一上漲一.八%,以十三.四五元收盤。巴克萊資本證券分析師葉婉屏解讀,這是因市場認為只要郭台銘出面,聯 貸案就有解,至少可以再撐過一年。

但是,奇美電的困境可就此解決嗎?

除了面板大環境不佳的因素外,按理而言,奇美電擁有鴻海這個出海口坐收垂直整合之利,又有想出群創模式的面板老將段行建,外資分析師都認為應能提升毛利 率。但是自二○一○年正式合併後,奇美電每季毛利率幾乎都是低於友達,垂直整合的成效未顯現。

郭台銘為何不出手?與許家歧見深又沒主導權

觀察郭台銘每個轉投資產業,小至LED廠先進光電、保護玻璃廠正達,大到香港富士康,都擁有主導權,唯有在奇美電踢到鐵板。

至少在三件事情,可看出許家和郭台銘的意見不合。

首先,合併後,今年奇美電爆出反托拉斯案件遭歐盟罰款三億歐元。內部人士指出,許家和郭台銘都認為應該上訴,爭議就在,奇美實業和許家希望先提撥三億元保 證金以示配合,但是郭台銘認為應該保留現金,僅繳納利息費用就好,不須全額提撥。而最後是郭台銘讓步。

但這個事件種下雙方不信任種子,這也是郭台銘最後一次公開幫奇美電叫屈。「誰叫Terry郭(郭台銘),馬上就煞到對方,連內部稽核都沒做好,就想直接娶 進門的結果,」一位面板業人士觀察。

第二個例子,是中小尺寸分割案,郭台銘想把獲利的中小尺寸面板和觸控面板事業獨立分割出上市籌資,相關人士表示,這不是不能談,只是沒人知會廖錦祥,他還 是透過媒體才知道這件事,讓他心裡很不舒服。

尷尬的是,原本內部認為分割案會順利通過,早就在橫濱光電展登記兩個席位,一個給新成立公司展示觸控和中小尺寸,一個給奇美電展示大尺寸。分割案沒成功, 在展場上奇美電硬是分割成兩個攤位,參觀者都一頭霧水,為何隔著走道,同家公司有兩個攤位,風格還不一樣。

內部人士指出,分割案沒共識後,雙方很少溝通,所以產生第三個歧見—— 巴西設廠案。

郭台銘打算分散製造基地,邀請奇美電到巴西設廠,主動出擊獲取訂單。但廖錦祥也是透過媒體得知此事,更重要的是,許家認為,奇美電都在縮衣節食了,哪裡有 錢到巴西設廠,「案子都沒提到董事會就胎死腹中,」相關人士說。

新興市場印度和巴西是液晶電視成長最快的地方,三星在兩大市場都是第二大品牌,「敵人都在插旗了,難道我們坐在家裡等死啊?」奇美電內部人員為郭台銘抱 屈。

另外,奇美電之前為了扶植轉投資事業,價格雖然比外界高,但合併前的奇美電站在扶植產業鏈的態度,一一埋單。合併後,新奇美團隊一切都以價格性能比為考 量,價格開得不能比外面高。

許家真的放手了嗎?大事仍須許家董事同意

兩大股東想法南轅北轍,讓大家推測,郭台銘這次是鐵了心不管奇美電,想等許家和奇美實業處理不了、反過來讓步時才插手。

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指出,關於兩大股東爭議,他不予置評。至截稿為止尚未能取得鴻海發言體系回應。

現在,明眼人都看得出,許家只是把聯貸案這個燙手山芋,公開丟給第二大股東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廖錦祥僅辭掉法人代表,但是在董事會奇美實業中仍然占據一 席,重大議題還是得取得許家同意。亦即,這次廖的請辭,還不能視為許家已完全放掉經營權給鴻海。這也代表,雙方還有一段共識之路要走。

一位外資分析師指出,除非郭台銘拿到經營主導權,否則不可能接手這個燙手山芋。現在,兩位在傳產業與科技業各締傳奇的經營者,把奇美電經營成一個全年可能 虧損六百億元的公司。如果兩大股東在經營方向上還是不一致,日後奇美電還是得因為股東經營理念不合,流血不止。受害的不僅是鴻海或許家,還有上萬的投資 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