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恒指成分股見證香港經濟變遷 林本利

2010-7-8  NM





潮流興懷舊,筆者近日查閱過去 40多年恒指成分股的轉變,發覺這些資料正好見證戰後香港經濟的種種變遷。

恒生指數是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是100點。 當時香港只得英資的香港證券交易所(簡稱香港會),上市公司總數不過60多間,主要是外資大行。恒生銀行初時選取30間上市公司股票作為成分股,到 1969年增加至33間,並且開始正式向外發布恒生指數。

恒指最初的30隻成分股(見附表),大部分屬英資4大行的公司,這4大行包括怡 和(當時包括九龍倉)、和記黃埔(1978年合併)、太古及會德豐(1965年和記脫離會德豐)。其餘的公司,除了九巴和兩間紗廠外,亦是由外資操控,本 地華資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相比。

若以行業分類,30隻成分股中,有8隻屬公用事業股,6隻是和航運相關的股份。銀行股只得1隻滙豐,地產 股則有2隻,包括怡和系的置地及會德豐旗下的香港信託(後改名置業信託)。由此可見,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經濟,仍以貿易航運為主,金融和地產業還未成為 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產市道陷入低潮,一批新冒起的華資地產商把握機會,以低價吸納大量土地,之後在1972年 一窩蜂將公司上市集資。幾間主要地產公司,包括長實、新鴻基、永泰(李兆基成立的地產公司)、新世界、信和、合和和恒隆,都是在這一年上市。

與 此同時,英資大行見到航運業走下坡,地產市道蓬勃發展,便相繼將旗下擁有的船塢和貨倉用地,改為發展商業和住宅大廈。到80年代初,本地工廠的生產線紛紛 北移,不少工廠用地、啤酒廠和牛奶公司牧場,亦改為興建私人屋苑。隨着物業發展收益增加,地產公司的市值大幅上升,陸續有地產公司成為恒指成分股。到 1987年,33隻恒指成分股,有超過10隻屬地產股。

 

97回歸前十多年,本地華資企業積極收購英資企業,逐步操控香港經 濟命脈。1980年包玉剛成功收購九倉,1985年再透過九倉全面收購會德豐。1979年李嘉誠透過長實收購和黃,到1985年再透過和黃收購置地名下的 港燈。在80年代初,李兆基亦透過恒基集團取得中華煤氣及油麻地小輪的控制權。怡和為了避免華資收購,不時要重整公司架構去鞏固控制權,並決定在1994 年底終止在香港上市的地位。

97回歸後,中資企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逐漸增加。不少大型國企,相繼在香港以H股方式上市。現時恒指成分股已 增至42隻,超過一半屬國企或中資企業。42隻成分股分為四類:11隻屬金融股、4隻屬公用事業股、7隻屬地產股,其餘歸入工商業股。由此可見,內地經濟 及金融業的表現,對恒指及香港經濟的影響,遠較六、七十年代為大。

恒指最初的30隻成分股,現在只剩下7隻,包括中電、港燈和煤氣3隻公用 事業股,以及滙控(之前滙豐)、九倉、太古及和黃(之前和記黃埔兩間公司)。這7隻僅存的成分股,到底哪一隻在過去數十年來表現最佳?留待日後和讀者再分 析。

(按:本文內容參考馮邦彥多本有關華資及英資財團的著作,筆者特此感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61

名人品味》收藏田黃三十年 市值高達十億元 世界第一!陳國和見證歷史的玩石人生

2011-4-4  TWM




珍貴而稀少的田黃,是古代帝王送給臣子作為嘉獎的禮物,但隨著歷史演進,田黃散落在世界各處,陳國和收藏了百餘件田黃,不僅見證了明清時代的歷史,更豐富了他的人生。

撰文.許瀞文 攝影.吳東岳淡出經營權、退居日盛企業集團總裁的陳國和,今年初春之際,在收藏界引發一陣騷動,他秀出收藏三十年、共一百三十六件的田黃,市值高達十億元,堪稱世界第一。

收藏品價格漲超過百倍

近 年屢創中國文房拍賣天價的田黃,比鑽石、翡翠還稀有,陳國和情有獨鍾,收藏田黃多年至今,數量、質等堪稱世界第一。開幕當天「寒舍主人」蔡辰洋、立法院長 王金平、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等人都前來朝聖。承展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表示,「不敢說是絕後,但一定是空前。」不同於翡翠、鑽石的高知名度,田黃對許多人來說 相當陌生。田黃是一種壽山石,從山上滾落到田中,經過數千萬年的演化,吸收土壤中的礦物質,成為各種不同的顏色,當中又以黃色最尊貴,獨產於中國福州。因 為硬度只有二至三度,還有中國「軟寶石」之稱,因為田黃石「無根而璞、無脈可尋」,所以特別珍貴,因此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的說法。

年 輕時就喜歡蒐集玉石的陳國和說,「玉石種類太多,有時難分真假,因緣巧合下,經友人介紹田黃,一看就覺得特別投緣,且只產於明清兩個朝代,考究容易,數量 又稀少,轉而開始蒐集田黃。」國立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吳金洋強調,壽山石是一種資源稀少產品,已經越來越少,尤其是田黃,幾近絕產,當初大家不斷挖掘田黃的 那片地,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把它蓋成公園,福州這個地方,要挖到田黃機率幾乎等於零,而陳國和的手中居然有百餘件田黃,市值超過十億元。

吳金 洋指出,田黃是中國人獨愛的印石,大多都是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等有收藏,但數量不多,在中國經濟尚未崛起前,田黃價格不算貴,大概百來萬就買得到。自 從二○○三年中國經濟迅速起飛後,收藏家變多了,田黃變得又貴又難買,陳國和驕傲地說:「從當初開始收藏到現在,粗估價格增加兩個零。」藝術無價,再貴也 不賣怕不怕買到假貨?陳國和說,他背後有個顧問團,包含已故的名篆刻家王北岳、寒舍主人蔡辰洋,都是他智囊團兼好友,買東西前大家會先討論、交流,不怕買 到假貨。

花了三十多年時間,收藏百餘件田黃,大多是陳國和從拍賣場買回來的,也有些是拿自己心愛的珍寶和別人「以物易物」,像他就曾經拿齊白石的字畫、顧景舟的茶壺,去跟收有田黃的收藏家交換。

當中有個被雕刻成雙魚造型的田黃,是屬於田黃中等級最高的,稱為「田黃凍」,質地清澈可透過光,是陳國和最喜歡把玩的田黃。

陳 國和笑著說,因為自己是雙魚座,看到這個就決定要買下來,託朋友到香港拍賣場搶標,自己則與朋友現場手機連線,不管價格多少,一定要得標,到最後終於把心 愛的雙魚田黃帶回家,價格多少?陳國和笑著說:「這是藝術品,藝術無價啦,講到錢就俗氣了。」除了雙魚田黃凍,陳國和最愛還有一個平頂方章,這個方章不僅 有明末清初名家加持,質地透明,還重達二二三克,是少數方正的田黃。陳國和說:「這個方章是田黃中難得的極品,因為形狀方正、雜質少,給我五億元,我也不 會賣!」

珍品出借辦展推廣藝文

除了自己本身收藏,陳國和也樂於和其他人分享,他說:「只要有親朋好友結婚,我都會送上蒐藏的印石,印章上並刻好夫婦的名字,變成一種永恆的紀念。」曾經送過芙蓉石、白荔枝、壽山石、白芙蓉對章等,現在的價值當然也增加不少。

如 果有天寶貝女兒關穎出嫁,是否也打算送一個田黃、刻上名字給女兒,當作祝福呢?陳國和笑說:「我送給她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她會更有智慧、勇氣去面對人 生。」這次之所以捨得將珍藏的田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陳國和說,他希望能多培養台灣年輕人的藝術氣息,他發現有很多台灣人連歷史博物館都沒踏進來過。史博 館也與不少學校合作,邀請全校同學一同來看展覽,讓更多年輕人認識歷史文物,從了解古物中得到知識。

陳國和說,雖然自己本身是企業家,父親是建築師,女兒關穎在娛樂圈發展,三代都從事不同工作,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

陳國和

現職:日盛企業集團總裁、日盛金控名譽董事長經歷:日盛金控董事長、工商建研會理事長收藏成績:資歷達30年,為清翫雅集成員,以田黃、茶壺、鎏金佛和古玉收藏最具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6

破框群雄錄 見證台灣在地的企業精神 四大關鍵 成就無法撼動的世界第一

2011-4-18  TWm




台灣人,究竟有什麼能耐,在微毛利的代工產業能夠賺大錢?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也能保持世界第一?甚至已經是世界第一,還要打拚更上一層樓?他們敢於將昔日的成功因子拋掉,突破框架創造另一番新的成功模式。

撰文‧楊卓翰、羅弘旭

早在七○年代,台灣靠著一只皮箱全球走透透的中小企業老闆,與勤奮不懈的勞工,就曾創造許多世界第一;但在一九八七年兩岸開放後,傳統製造業身處外移浪潮中,卻是多數企業沉沒,僅有少數能抓緊機會,在新的時代翻身,駛出自己的新航道。

交 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巫木誠教授認為:「中小企業不需要在上中下游裡做到最大,只需要在供應鏈的一個角色中打敗競爭對手,就有機會勝出,所以產值不一 定要數百億元以上。」巫木誠強調,做大,除了從數量上贏過對手,也可以從產品價值上勝過對手,但後者要看經營者的企圖心,畢竟走創新路線,有不確定的未 來。敢不敢面對未知的挑戰,就是中小企業能不能從小變大的關鍵。

關鍵一:企圖心

跳脫舊材料思惟,德林義肢靠創 新挑戰第一全球最大的義肢製造廠商德林,就為此做出最好的詮釋。創業初期,原先經營機車行的德林董事長陳坤林,嘗試將機車的離合器裝進義肢當關節,雖然效 果有限,卻能看出陳坤林的創意,後來德林開始與醫院合作,看到更多世界級的義肢設計,也逐漸從義肢的零件生產跨足到安裝義肢。

當時義肢這個市場都是由歐美國家所把持,任何一家公司的資歷都不少於五十年,讓德林異軍突起的關鍵因素,在於德林能跳脫對舊材料的倚賴,設法啟用新的工藝。

德 林公司總經理、也是家族第三代的陳建佑描述,三十年前,大部分義肢都是由鋁合金作為主要架構,但公司覺得鋁合金的重量,對義肢使用者仍是負擔,因此切入較 輕碳纖維材料,「雖然只是材料的改變,但裡面太多不同的技術了,材料的切割技術不同、骨幹轉折的施作力道也不一樣。」他說道。

不僅骨幹材料 不一樣,就連義肢與人體殘肢接觸部分的義肢承筒,德林也重新思考。過去承筒都由硬質塑膠組成,必須根據每位使用者的接觸部位重新打造,打造過程需要二天讓 塑膠冷卻,速度慢、價格高,但德林改用矽膠、PP材質,不僅更輕,半天就可以成型使用,產量也更大,這二種材質的改良,讓德林的業績逐年攀升,如今擁有全 世界一○%的市占率。

關鍵二:突破框架

佳美放棄自有品牌,成就最大果汁代工廠創新能否成功,除了看中小企業主的企圖心外,巫木誠認為,更難得的是企業主敢不敢將昔日的成功因子拋掉,突破框架創造另一番新的成功模式。

台 中大里的佳美食品是最好的例子。一九八二年,佳美董事長游昭明接下快要倒閉的蔬果汁生產工廠,為了搶訂單,他放棄自有品牌,辛苦賺著三%的代工毛利,卻也 藉著這個機會,佳美得以跟著統一、義美、味全打入亞洲的供應鏈,並遠征日本十大商社。走進亞洲任何國家的超市,有七成的蔬果汁都是佳美製造,成為「果汁界 的台積電」。

但好景不到十年,九○年代大陸經濟起飛,連巴西也搶進亞洲市場,當佳美面臨其他國家資源更雄厚的競爭壓力,游昭明決定放棄既有 工廠,重新改造生產線,他親自和工程師一起設計生產線機器,從水果剝皮到榨汁,全部「一條龍」。這在當時的果汁代工產業沒人想過,連日本商社都特地來佳美 的工廠參觀學習。

除了拚速度,游昭明也在倉儲上下工夫。他耗資二億台幣打造攝氏零下四十度的自動冷凍倉儲設備,不但水果保存二年都不會壞, 更重要的是,佳美的倉儲人力也縮減成十分之一,全部電腦化管理。游昭明說,一開始很多員工不適應自動化生產,但他認為「台灣人就是要做這種少量多樣的生 意。」也因為勇於突破框架,才造就今日佳美全球最大果汁代工廠的地位。

曾經征服世界的台灣企業,如何能在全球化競爭淘汰的過程中屹立不搖, 還能更往上一層,成為新英雄?政大企管系教授樓永堅認為,首先,中小企業得找到一個重要的利基點,其次,必須具備彈性、快速回應與專注等三項特質。各種特 質中,他認為專注尤其重要。他指出,「企業經營總會遇到許多更具誘惑的投資機會,但要靠企業主的紀律,專注在本業上,用專注研發好的產品與服務,建立門 檻,讓競爭者無法跨入領域。」

關鍵三:專注力

生產雨衣起家,薛長興靠研發稱霸潛水衣市場四十五年前,薛長興工業的創辦人薛丕拱,根本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站上世界的頂峰,創造全世界市場占有率超過八成,年營收一百億元,每年EPS(每股稅後純益)超過十元以上的潛水衣公司。

一 九六五年,三十五歲的薛丕拱先自創「長興牌」雨衣,但是當競爭對手攻占市場,薛丕拱決定轉向,投入潛水衣的生產。當時,台灣根本沒有潛水衣供應鏈,原料全 得向德國杜邦購買,日本公司則掌握了中游到下游的製程,為了解決原料問題,他買來相關書籍自學研究,利用晚上在工廠煉煮橡膠原料試作,所有的設備都是找鐵 工廠自行焊接組裝,煉煮橡膠的過程中,還曾出現爆炸意外,薛丕拱兒子薛敏誠的手還因此遭模具夾斷。

但由於這樣的努力突破,卻讓薛長興打開潛水衣市場,不僅全球市占率達八成,薛敏誠更自傲地說:「在潛水衣布料領域,幾乎所有的新技術都是我們先開發出來,再推薦給全世界的客戶使用。」因為專注,讓薛長興從零到成為一條龍全自主生產的潛水衣大廠。

同樣的,生產網球拍的拓凱,則是在成功後,執著更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研發,突破自我限制,而有更寬廣的未來。

關鍵四:附加價值

成 立航太研究室,拓凱成功從網球拍跨入航空座椅生產原本經營複合材料加工廠的沈文振,在一九八○年集資成立拓凱,做的是複合材料碳纖維的網球拍。公司成立 後,撐了幾年才有了第一筆生意,當時員工只有十五人,但因為拓凱交貨速度快,在國際上名聲慢慢建立起來,陸續接到大廠訂單,短短兩年內,員工已有二百五十 人。直到接到世界第一品牌Wilson的訂單,拓凱在全球高級網球拍第一供應商的地位已然確立,如今美國男子公開賽排行前十名者,有七名是用拓凱的球拍。

但 沈文振不願只在網球拍代工上稱霸,他想用「複合材料」這個高價值技術發展不同領域,於是在一九九二年成立了航太研究室,甚至對內宣布研發經費「沒有上 限」。然而拓凱跨界的第一步卻是鎩羽而歸,當時拓凱的合作對象美國航太工業複材專業廠NTP,竟因爆發財務問題,讓耗時二年的跨界計畫面臨終止的命運。

為此沈文振緊急集資數百萬美元,幾乎是拓凱過去三年賺來的錢,將NTP的所有訂單和專利權全部買下。接著,沈文振抱著不賺錢,也要把技術養成的心態,繼續咬緊牙根,將大量資金投入航太這個看不見底的黑洞裡。

終於,在二○○四年,拓凱研發的複合材料飛機座椅開始受到重視,如今全球七大航空公司已有五家,包括德航與全日航等,都採用拓凱研發製造的複材飛機座椅。經過多波挫折,拓凱終於真正「飛上天」。

也 因為這些中小企業,能夠專注本業,毅然放棄其他投資機會,再加上勇於創新的企圖心,以及敢於拋下昔日成功因子的決心,縱然近年來台灣的製造業逐漸出走, 「Made in Taiwan」逐漸被「Made in China」取代,但我們依然可見台灣企業那令人驚異的韌性,用不同的姿態,在全世界打拚!

你不知道的世界第一!

公司名稱 產 品 年營收

(億元) 市占率

1 佳 美 蔬果汁 70 亞洲市占率70%2 功學社 管樂器 75 全球第一大鼓樂器、第三大管樂器生產

3 皇冠金屬 膳魔師

保 溫瓶 70 全球市占率60%產品被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4 東 裕 聖誕燈串 33 全美市占率30%5 保來得 汽車齒輪 54 全美市占率30%全球平均三輛車中有一輛就是用它的齒輪6 晉 億 螺絲 150 生產二萬種螺絲,占全世界的一半7 合隆毛廠 羽絨 50 全球市占率30%8 金錩工業 工作鞋 120 全球市占率50%

9 拓凱實業 碳纖維

網球拍 60 全球市占率30%。ATP2011男子世界排名前10名選手,有8名用拓凱生產的球拍10 德 林 義肢 5 全球市占率10%

中國最大進口品牌

11 瀚歆國際 撞球台 20 全球市占率三成12 競泰公司 號碼鎖 10 年產1200萬個鎖13 台升集團 撞球桿、家具 135 全球市占率30%

14 傑 騰 不鏽鋼

餐具 20 全球市占率15%15 福 太 雨傘骨架 5.2 全球市占率25%16 薛長興工業 潛水衣 100 全球市占率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8

廣場飯店見證不景氣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724
  擁有105年歷史的紐約Plaza Hotel(廣場飯店)或許又要易主了。這一次的新老闆將是印度人。


  一位知情人士上週向彭博社透露說,Sahara India Pariwar(印度撒哈拉企業集團)簽署了一份意向書,旨在動用5.75億美元從現有股東Elad Group(以色列埃拉德集團)和Kingdom Holding Co.(沙特阿拉伯王國控股公司)處收購廣場飯店。


  在此之前廣場飯店已經幾易其主,曾經的老闆也包括特郎普這樣的美國地產大亨。不過就像同樣著名的帝國大廈一樣,當本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那些海外富豪就成了後來的「接盤者」。


  公開資料顯示,眼下紐約廣場飯店的資產主要由酒店客房(含公共空間)、獨立產權式公寓、購物商場三部分構成。分別來自以色列和沙特的兩大股東對前兩項資產的持有比例,若按目前的市值折算大約為6:4,而購物商場則由埃拉德全資控制。


  王國控股根本不缺錢,其董事長正是沙特首富阿勒瓦利德王子。他正在沙特建造比迪拜塔高一倍的王國大廈,保守估計耗資將超過300億美元。


  但是埃拉德地產公司的情況卻不盡相同。這家公司經營的天然氣生意需要大量投資,令其面臨現金壓力。如果它最終決定出售股權,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


  埃拉德是年過六旬的以色列富翁薩克·楚瓦以其唯一兒子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它曾在2004年試圖收購位於紐約中央公園西路的五月花酒店(Mayflower Hotel)而未果。


  它們最終借助中間人找到新加坡富豪郭令明。郭擁有比五月花酒店更好位置的廣場飯店50%股份。經過整整一天會談,雙方以6.75億美元的價錢完成了股權的交接。


  埃拉德決定對酒店進行改造升級。這項花費4.5億美元的投資曾引發巨大爭議,它將客房數從805間削減至282間,並改建出152套具有獨立產權的公寓。紐約當地媒體對埃拉德的這一舉動大大抨擊,比如「糟蹋了廣場酒店」,並且「出賣了該建築的靈魂」。


  現在埃拉德更看重的仍然是經濟效益。單靠出售這些公寓,它就已經收回了約15億美元。再加上此次轉讓股份的收益,相比之下,11億美元的前期投入可不算多。


  現在也是拋售這些固定資產的好時機。因為廣場飯店的公寓資產正在貶值,楚瓦一定不希望它重複他手裡另一個項目—拉斯維加斯邊疆酒店(Frontier Hotel)的命運。在他和合夥人拆掉原有建築正打算重建時,金融危機爆發,這令地皮估值在此後三年內蒸發掉了2.5億美元。


  楚瓦或許能從這次股權交易中賺上一筆。對於他而言,相比天然氣生意,眼下廣場飯店已經失去了吸引力。


  但新玩家則不會這麼想。這家飯店背後主人的更替規律早就揭示了一件事:一個來自蓬勃興起的新興經濟體的後來者,總是會雄心勃勃的。


  

紐約廣場飯店過去的歷次易主


  金融家伯恩哈德·拜內克等三人買下原本在這個位置的一家老飯店,將其改造,命名為廣場飯店。


  1943年,希爾頓集團的創始人康拉德·希爾頓花740萬美元將其收購。


  1955年,頌乃斯塔國際酒店集團以自身110萬股份收?購。


  1988年,紐約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耗資4億多美元收購。


  1995年,特朗普以3.25億美元出售給沙特阿拉伯瓦利德王子和新加坡酒店巨頭豐隆集團。


  2004年,以色列埃拉德集團以6.75億美元購得部分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34

國壽50年 從青澀到壯熟 一張保單 見證一頁台灣經濟史

2012-10-08  TWM




1962年9月,全台灣第一張保單開賣,由國泰人壽售出一張10年期的養老保險,保戶是時任財政部長的嚴家淦。如今,國泰人壽在全台已有近800萬保戶, 每年保費收入也從一年不到新台幣1億元,攀升到去年的5000億元。國泰人壽對台灣人的意義,已經超越一家保險公司的單純角色,而是一個與台灣經濟共榮枯 的時代縮影。回顧國壽的50年,如同所有台灣人一起經歷過的年輕歲月一樣,從青澀到成熟。

因此,透過許多珍貴的國壽舊照重現,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這家台灣最老保險公司的歷久彌新,也看到台灣經濟歷經起飛到快速成長的黃金歲月,更看到台灣人走過困境與谷底的勇氣與希望。

第一張保單

1962年9月國壽第一張保單,由當時財政部長嚴家淦購買。

10周年

國壽創立10周年董監事合影,留下蔡萬霖(前排左4)、蔡萬春(前排左5)、蔡萬得(後排左4)及蔡萬才(前排右1)四兄弟難得的合影紀念。

兄弟齊心

國壽第一任董事長蔡萬春(左二)與蔡萬霖(左三)合力擦亮國壽招牌。

第一波宣傳品

國壽一開始以儲蓄險為主、養老險為輔的商品宣傳銷售,業績一枝獨秀。

種子部隊

就是這群婆婆媽媽,組成早期國壽的業務員團隊,奠定今天國壽的市場地位。

進入家族企業

1980年,剛在美國拿到法律博士學位的蔡宏圖返台擔任國壽常務董事,巡視總公司各部門。

父子聯手

國壽前董事長蔡萬霖(圖中)與蔡宏圖(左2)父子聯手,一起激勵員工士氣。

國壽起飛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國壽業績快速成長,蔡萬霖(摸彩者)父子也笑開懷。

業界首創

1983年成立保戶服務中心,是國內壽險業者首次跨入電話專人服務。

撰文.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55

銀行家.紅頂商人.國民外交官 見證一個時代 辜濂松

2012-12-17  TWM
 
 

 

1992年6月30日,辜濂松畢生難忘,因為中信的銀行王國,就從這一天開啟;2012年12月6日,歷史也會記上一筆,因為不只中信辜家痛失大家長,台灣企業跨界政治、外交與經濟的時代,也走向終結。

撰文‧劉俞青

攝影‧攝影組、中央社、中國信託提供一九九二年六月三十日,是辜濂松畢生難忘的一天。這一天下午五點鐘,財政部下班前最後一刻,一張連關防都還沒全乾的「信託公司改制商業銀行證書」,終於核發下來了。這一刻開始,正式開啟辜濂松的銀行家之路。

銀行家之路起於十九名員工從一九六六年台北市館前路五十九號五樓的一方辦公室、十九名員工開始,到如今,員工人數超過一萬人,中國信託早已坐穩台灣民營銀行的龍頭寶座。

一位資深員工回憶起早期的「偉士牌團隊」,業務員騎著偉士牌機車,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到處找人貸款的景象,為中國信託奠定今日的基礎。儘管這些早已成為上一世代的回憶,但辜濂松以大家長的身分,帶領這群員工創造出的品牌價值,至今無人能超越。

而辜濂松自己,從公司成立之初任職的「業務組長」,到如今成功打造「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這塊金字招牌;人生落幕前再一次回首這份成績,何曾有憾?

中信新世紀將從這裡開始

當然,僅僅將辜濂松定位為一位成功的銀行家是不夠的。一九九八年,辜濂松接任無任所大使,而在此之前二十年,他早就已經以各式民間身分,分擔國家外交重擔,包括他以高爾夫球隊隊長身分,突破外交障礙,飛往世界各地以球會友。許多的努力礙於國家責任,不能一一向外說明,但歷史會記錄他!

對內,他承接百年家族的光環,並發揚光大;他曾任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常委、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及中歐貿易促進會理事長。堆疊不盡的頭銜只說明了一件事:辜濂松縱橫政經與國際外交領域的歷史定位,恐怕再難有人能複製。

企業家的隕落,通常代表這個集團另一時代的開啟,外界以此,對中信集團有更深的期待;但對台灣社會而言,辜濂松的過世,也代表企業跨界政治、外交與工商團體時代的終結。下一個世代,市場競爭更趨白熱化,中信集團是否續顯鋒芒?時間會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67

見證和黃枯榮 林智遠Nelson Lam


2014-03-06  NM  
 

早春三月是花開的季節,恰巧亦是上市公司公佈業績的高峰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你栽種的種籽是「枯」,是「榮」?有時也需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去分析!

最近業績高峰期,和記黃埔(13)在2月28日,即上週五公佈2013年業績,對比上年3月26日、接近業績期公佈「死線」前才交成績表,早了接近一個月。曾經有朋友和分析員問,會計師審核財務報表所需時間,為什麼可長可短?其實這不是長短的問題,而是討論和解決一些較具爭議項目,可能需較長時間,故或會影響公司何時公佈業績。朋友就打趣說:「提早公佈業績,想必公司業績可以期待!」和黃業績一公佈,媒體上普遍的反應亦是「有驚喜」、「勝預期」、「零售電訊帶動」等。業績果如朋友所料?

和黃業績難分析

從財務報表分析,和黃業績出色主要靠一個字:「慳」!和黃收益上升5.4%的同時,出售貨品及其他成本只上升4.5%,當中電訊客戶上台成本甚至下跌了5.3%。分析業績最大的會計陷阱是人云亦云,只依賴管理層和媒體的分析,不去看看真實的財務報表數字。誠然,分析和黃的業績是比其他公司的業績更困難。和黃業務廣泛,除地產及酒店,其他經營分部還有港口、基建、能源等。此外,和黃的非經常收益或特別項目也「經常」出現,往往又主宰利潤多寡,故此分析和黃業績倍添困難。看真點,和黃和附屬公司未扣除融資稅務之利潤(EBIT),上升約50億港元,即20.6%。主要升幅來自地產及酒店、零售和歐洲3電訊等三個經營分部,當中地產及酒店升幅最為顯著,上升達32億,即83.4%,佔整體升幅約6成。媒體集中報導的零售和歐洲3電訊業務,分別上升17.5%和54.5%,但兩者合共對升幅的貢獻也及不上地產及酒店。地產及酒店表現出色,為什麼管理層著墨不多?而媒體又有忽略?奇怪是此分部收益68億港元,未扣除融資稅務之利潤卻有71億港元。

賺大錢慣技

翻查過去年和黃業績,地產及酒店的未扣除融資稅務之利潤,大約佔收益五至六成,從未有利潤大過收入的情況;更何況投資物業公平價值變動亦已分開獨立列報,是否有大額固定資產出售?或其他隱藏原因?不計升幅,純以數額而論,和黃地產及酒店的收益和利潤,還未及零售分部。所以分拆零售上市,是有其基本原因的。將業務重組、出售或分拆上市,正是和黃過往「賺大錢」的慣常技巧,將出售或分拆連繫到遷冊,甚至是其他政治原因,不如看看財務報表,分析哪一個分部已轉虧為盈、而收益及利潤亦較大,導致可以獨立出售或分拆,這可能會較客觀直接吧!這樣看,還不是歐洲3電訊業務嗎?

全面收益與利潤背馳

提早公佈業績,是否業績便值得期待?看看滙豐(5)較預期差的業績,就可否定這說法!還記得多個月前分析滙豐和渣打(2888)時,分享了全面收益的意義,及全面收益與利潤背馳可能隱藏的預警信號。無巧不成書,和黃除稅後溢利上升21.1%的同時,全面收益卻背馳,下降了6.7%!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25

見證價值投資的奇蹟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comment-form

巴黎:


筆者在3月頭出了一有違市場大衆的文(下文),當時内銀股從11月一直被大量壓低之時,如下圖,如果按圖表派和技術派必然不應買入内銀。













但筆者卻遍遍在這時,連一直持有且創新高的WFC也減碼轉到内銀,筆者是否為獨到而獨到?

很多人不明白價值投資法并不是故意做些異類行爲,相反其實是大衆自己做了一些違背價值的原則。怎麽可以十塊錢的東西,越低价越賣而不是收集的呢?這是毫無道理。筆者也在4月的“不作感情買股“一文指出,若能領會到價值投資,你會發現自己是處于一個優勢,你可以更改己經跑完馬己有結果但下了錯注單,取回應該己輸的原銀甚至更高的注碼,並投在已經勝出,但仍然會是冷門的馬,然后就坐在那兒靜靜地等市場的人醒覺,並收錢。整個過程就像是能夠合法的改單。

筆者只是把業績相對一直不改善的匯丰,美銀和其它股票沽出,把多出的3成資金押在業績不斷增長的内銀,同時也保留不差的WFC。買入價格相對價值低的股票,就是這麽簡單。做好應該做的價值計算工作並且堅持,上天就會給予奇蹟,這幾年自己一直都在見証。

這一個星期工商和中銀升得非常急,其中原因是過幾天便是除淨日,沽空的要面對高達7%的派息補給原股票持有人可能引发的補倉行動。而建行的除淨日是在7月,會遲一點才補倉。順便一提,上圖並沒有包括内銀的6-7%的額外派息囘報,也沒有包A股和H股10%+以上價差可能在10月-12月滬港通后发生的回報。筆者確信自己的行動會把2013年的不錯成績延續至2014年,同時也能減輕過度集中美股的風險,雖然我仍不認爲現WFC股價是過高。

最後是投機和投資是屬於不同的河水和井水,投機者的沽空可以“麥“低投資人井水的帳面值,可以沽空十年“麥“到個價是零,筆者並不介意,也懶得理會,但请記住,沽空者年年都要補回不断增派的股息給我,而若要補倉的話,不要期望我會從井水搬一滴(股)到河水給他們水源。请大行自己在河水市場,繼續吹淡,找跟風的傻羊群要求貨吧。









2014年3月8日星期六


WFC再創新高

巴黎:

早排說明會減倉美國金融股,美國銀行清了大部份,匯豐全被沽清,正式跟匯豐道別,富國亦沽了1成,雖然富國仍然佔環球總組合3成。AIG,永明,呢D會一直持有十年以上,學股神今期致股東信的一個例子說,即使有個傻佬出多錢求買,我都唔會理佢,繼續耕田。

最唔舍得就是隻富國銀行,但股神都是佔他組合兩成,我卻有四成,必須要嚴守紀律,看著他新高,也要說句唔賣唔得。沽了這些後回來的共三成的資金投進幾隻內銀,建行佔組合1成半,工商、中行共佔1成半,無見幾年,在外面轉了幾個圈,又買回工商,奇妙。

內銀會在6月派息,到時收到6.5%利息,又有新錢買野。

這晚,請教了一位價值投資師傅,師傅給了我一個已聽過,但我以往是未有做齊的建議------- 打聽、參予會面、發問、了解產品、政策、宏觀和看多年年報,師傅買得很集中,有兩隻持有幾年,下大注兼賺十多二十倍股,(是因為幾年業績跳升,並不是消息股)現實版Philip Fisher。

股票市場非常神奇,錢就放在那裡,師傅做多我多倍工作,所以就賺多我多倍,真是非常公平,繼續學習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84

見證價值投資的威力--------首次揭露筆者組合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12.html

見證價值投資的威力--------首次揭露筆者組合

巴黎:

經過了個多星期的考慮,筆者決定公告自己的組合:

        公司      佔比       本年獲得囘報
1。WFC         35%         15.8% +
2。BAC           1%          2.25% +
3。AIG            6%          7.7%+
4。SLF            3%          1.4%+
5。南車時代   2.2%        2.6% -
6。建行         25%          8%+
7。工行         15%          9%+
8。招中基      1.5%       1.2%+
9。財險          2%           4%+
10。光大       1.5%         9.5%+

現金               7.8%
                  ------------
                      100%  

美股組合本年至今 12.3%+
港股組合本年至今 10.9%+
共同組合本年至今 11.6%+


回報已包稅后的股息收入。

美股本年交易:
沽BAC,WFC,IBM,DLTR,
港股本年交易:
淨沽AIA,中信泰富,宏利,首創置業,
買賣,民生,中行,交行

本年美股囘報DJ 2.68%+  S&P  5.96%+
本年港股囘報恒生國企指數2.3%- 恒生指數 0.3% +


美股只靠一直持有WFC,AIG,交易不多,
港股組合頭一季並不理想,3月份開始的加注内銀曾一度虧損,后從新配置淨沽AIA,中信泰富,宏利,首創置業等把資金集中工行和建行,和轉買入高息的財險,光大和招中基。

筆者也是常人,買入的都是大家買的股,只是時間可能有點不同,組合並非模擬,公告是希望和Blog友分享其中一個有可能從平凡的股票獲得不平凡囘報的方法,如果有虧損一天,因爲都是血汗錢,望朋友莫打落水狗。

投資人不可能知道全世界的事,不可能花大量時間去評論別人為什麽錯,為什麽對,他最重要的事是把時間花在自己三呎範圍內的研究,像老虎的眼盯牢那支股票自己買的會是對,不要隨便買股,每一分錢也要重視它,即使是萬獸之王,頻頻出撃浪費精力後也能給一頭野狼殺掉,不要找難度高的獵物,找最無力反抗和最大機會的,要像獅子撲殺一樣,全力以赴,一旦咬牢後請別鬆開口,勿放走獵物。

常存感恩和謙卑心,因為好景是不會常來的。



Happy Investing to all of yo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92

恆指50年見證香港經濟興衰(2014/7/31) 林本利

2014-07-31  NM
 
 

 

2014年7月31日,是恆生指數創立50週年,近月港股急升,似乎是為慶祝這特別日子。回顧過去50年,恆指反映香港經濟起跌及種種變遷,陪伴港人一起走過半世紀。

恆生指數是由恆生銀行前董事長利國偉所創立的,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指數為100點,最初只有30隻成分股。1969年,恆生指數開始向外公佈。恆指由最初的100點升至近日24,000多點,50年升值240多倍,平均每年上升11.6%。連同每年約3.6%的股息,平均每年回報約15.2%。

1964年投資1萬元在恆指成分股(類似盈富基金),每年取得15.2%回報,現在連本帶利已升值至約1,200萬元。若然在1967年8月底的歷史最低位58.6點入市,升至2007年10月底的歷史最高位31,958點出貨,40年升值540多倍,平均每年上升17%。連同每年約3.6%的股息,平均每年回報超過20%。

恆指成分股最初只得30隻,現在已增至50隻。經過50年的「篩選」,最初30隻成分股依然「健在」的只得7隻。這7隻「死剩種」包括煤氣、電能(前稱港燈)、中電、和黃、滙控、太古和九倉。原先七間上市公司全是英資企業,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地華人富豪成功收購其中四間企業,現在只餘下中電、滙控和太古仍屬英資。

1964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當年香港出現嚴重旱災,每四日供水一次,直至5月底才終止。6月,一幢位於中環的舊樓在拆卸中倒塌,連累附近多幢樓宇成為危樓,港英政府於是收緊建築條例,令多個地盤停工,建築成本急升。地產商被迫減慢重建步伐,面對資金不足問題,令銀行未能收回貸款,觸發銀行危機,恆生銀行在1965年4月被滙豐收購。

1964年,港英政府開始公開拍賣市區的士牌,首次拍賣平均價3萬多元。現時市區的士牌價接近700萬元,50年上升200多倍,與同期恆指升幅相若。此外,1964年港英政府向中電實施利潤管制,最初准許利潤為資產淨值的13.5%。到1978年,准許利潤調高至15%(若資金來自股東),到2008年則下降至9.99%。50年來,連本帶利,利潤管制計劃為中電及港燈的股東帶來過千倍的回報。

筆者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嬰兒潮,正好經歷香港經濟起飛和轉型,由發展工業和航運,逐漸轉向地產和金融業。這半個世紀,香港亦從英國殖民地,以英資財團為首,過渡至由華資地產商操控經濟命脈;到回歸後,中資企業逐漸抬頭,積極介入各經濟領域。

筆者在1984年大學畢業時,香港經濟正陷入低谷,恆指由1981年1,800點高位跌至800點水平,樓價由每呎1,000元大跌一半至500元。隨著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香港前途較為明朗,股市樓市在低谷大幅反彈,恆指在九七回歸後不久衝上16,800點,較1984年上升20倍,同期樓價亦上升十多倍至每呎6,000多元。

回歸後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地產泡沫爆破,之後再有科網泡沫爆破和沙士疫症,經濟下滑,連續六年出現通縮,到2003年下半年才從谷底反彈。往後十年,恆指在2007年一度衝破31,000點,樓價亦在2012年突破回歸時的高位。

過去50年,港人經歷經濟和政治上的種種變遷,但即使面對大小風浪,香港始終是「福地」,股市、樓市和的士牌照為不少人創造財富。然而,財富未必能帶來真正快樂和滿足,近幾年富豪望族不斷爆出貪腐醜聞和爭產風波,金錢財富不是祝福,反成詛咒。本地富豪從香港這片「福地」取得億萬財富,是否應該多想一下如何回饋社會,而非不斷搜刮?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