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黎智英為何賣金雞母 也要保壹電視?

2012-9-17  TCW




全盤撤退,還是如同圍棋裡的戰術,先以「棄子」為手段,以換取更大戰略利益?這是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出售平面媒體之外,值得玩味的一盤棋。

一百四十六天,兩個版本。不到五個月,黎智英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從否認出售壹傳媒的台灣事業,到正式公告售出,關鍵是什麼?

順著壹傳媒的財務資料與黎智英的個性,不難找出答案。壹電視在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台,這個時間點正是壹傳媒獲利轉折的分水嶺。

壹傳媒營運成績斐然,金融海嘯期間,大多數媒體在損益邊緣掙扎,壹傳媒營運雖然受到影響、獲利減半,但二○○九年度(壹傳媒的會計年度為三月制)依舊交出 獲利港幣二億五千七百萬元的佳績。但壹電視開播,壹傳媒營運從二○一一年度開始出現虧損,還連虧兩年,虧損幅度更擴大八倍。二○一二年度虧損金額擴大至港 幣一億八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六億八千萬元,此數字含計入出售企業股權的收益),等於一天賠掉一台賓士汽車。

虧損,導致財務結構轉差。壹傳媒的負債比率從二○一○年度的二四.二%,上升到二○一二年度的三八.四%;本業營運部分,也從二○一一年度的現金淨流入港幣一億一千萬元,到二○一二年度轉為淨流出港幣五億一千萬元。入不敷出,正過著寅吃卯糧的日子。

營運虧損、股價下跌,黎智英的壓力不小。在三月底召開的董事會中,被董事會檢討,提出要正視並解決虧損問題。也因此四月初,市場才會傳出壹傳媒要出脫台灣《蘋果日報》、《壹週刊》及壹電視的消息,源頭就是希望為虧損設停損點。

營運虧損,壹傳媒在香港的股價如同溜滑梯般,從二○一一年一月十八日每股港幣一.二五元,最低一度下跌到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二日的○.四六元,跌幅高達六三%。與太太李韻琴共持有壹傳媒七四%股權的黎智英,隨著股價走下坡,夫妻兩人身價銳減港幣十四億元。

財務止血:自己買下集團虧損企業,美化財報

面對財報血流不止,黎智英知道必須要採取行動。止血,成了黎智英第一個盤算。要止血就要從流血的地方開始。首先,讓財務報表變得漂亮,才能對股東有所交代。

早在去年六月,黎智英用名下的森達企業,以港幣七億七千六百萬元,向壹傳媒買下在香港與台灣從事動畫製作的Colored World集團(CWH)七○%的股權。這宗股權出售案,讓壹傳媒入帳港幣七億八千萬元獲利;以二○一二年動畫業務虧損港幣六千三百萬元來看,壹傳媒對 CWH持股剩下三成,認列的損失也大幅降低。黎智英利用股權轉移,堵住流血缺口。

若沒有這宗交易案,壹傳媒去年財報上的虧損金額,與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會比呈現出來的還要難看。

去年七月底,黎智英出光手中的玉山金股票二十八萬張,拿回約新台幣五十四億元現金,當時外界不甚理解,如今答案揭曉:大動作賣股票的背後,就是黎智英以個人資金,除了幫壹傳媒美化帳面,還把攸關未來內容競爭力的動畫公司,轉為個人經營,這家公司才有繼續生存的空間。

而虧損最大的壹電視,要找出業務活路,堵住可能危及生存的出血口,才能存活下來。

壹電視在二○一一年度虧損達港幣四億五千九百萬元(約合新台幣十七億五千萬元),二○一二年倍增至港幣十一億六千八百萬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四億七千萬 元),虧損來自於黎智英嘗試利用贈送機上盒「網樂通」,向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申請衛星頻道,讓產品得以上架、播出。

用盡各種方法,節目只能在台中、南投、嘉義、台南等縣市上架,收視戶有限,能見度不夠高,而產品曝光度不夠多,廣告商自然不願意投放。

展開豪賭:賣平面媒體金雞母,換百億現金

眼看外在環境對壹電視營運越來越不利,黎智英心中正盤算著一場豪賭。

黎智英的好朋友形容黎智英的個性,說他是「槓子頭,全世界都說不對,只要他相信他對,他就會幹到底。」而讓他願意幹到底的,就是把虧大錢的壹電視玩活起來。

《蘋果日報》總編輯馬維敏以「不按牌理出牌的怪咖」來形容他的老闆。黎智英準備把賺錢的金雞母賣出,正是大多數眼中的怪咖行徑,卻也正在進行一場「棄子取勢」的布局。

黎智英做生意有一套「三年邏輯」:新事業若三年做不起來,馬上收起來,走人。他做生意,先想到的不是賺錢,而是準備多少錢來虧,能承受就下來玩;不行,連試都不試。他來台灣辦《壹週刊》、辦《蘋果日報》都是用這樣的邏輯。

二○○一年,他帶著準備虧新台幣十五億元心態,來台灣辦《壹週刊》,兩年後,《壹週刊》發行量、廣告量上來,開始獲利;二○○三年,他拿出準備虧新台幣五 十億元心情辦《蘋果日報》,結果第三年開始賺錢。有人曾問黎智英,當年若《蘋果日報》三年後還繼續虧損,會不會繼續做?黎智英回答得很乾脆:「收起來。」

壹電視開台以來,今年是第二年,依照他的三年邏輯,電視台是不是能繼續玩?明年見真章。現在若不奮力一搏,依照虧損程度,壹電視肯定會關門大吉。黎智英的 夢想就是當媒體大亨,「有媒體大亨不玩電視的嗎?」黎智英的好朋友說。 的確,辦報紙、辦雜誌,黎智英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清楚,下一個好玩的是「吸引眼球的產業」,也是未來趨勢,當蘋果(Apple)與Google都跨入 電視領域,等於肯定他的眼光正確,只是他的動作比別人快一步。他必須熬過虧損,才能成為在電視界呼風喚雨的人。

現在,平面媒體是壹傳媒獲利主力,在黎智英眼中則成明日黃花。賣掉,對他而言是「見好就收」的策略。他曾說,「一定要放棄過去,才有將來。」在壹電視成為財務拖油瓶時,黎智英只好捨掉平面媒體,換取新台幣百億元現金,他才有機會在未來戰局中勝出。

尋求活路:一旦蔡明忠妥協,壹電視就能賺錢

熟悉黎智英的人分析,壹電視是有內容的,只是現在上不了架,「如果系統台擠出一、兩個頻道給壹電視,壹電視馬上就賺錢了,你信不信?」擁有凱擘有線電視系 統台的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需要內容,黎智英需要頻道,如果蔡明忠收下,壹電視當場就可以擠進頻道;如果蔡明忠妥協、凱擘妥協、交換,壹電視的頻道就上架 了,黎智英就活了。

「不管是創業還是做別的事情,時間都是最重要的資源,」黎智英清楚,只要能夠解決壹電視節目上架問題,就解開壹傳媒的困境。目前,擺在眼前能夠解開壹電視 困境的只有兩條路,一是與系統業者合作,讓節目在北部的頻道中播出;另一條路是等待政府推動數位匯流,打破系統業者壟斷局面,解決頻道問題。從解決產品上 架問題思考,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一位在電視台任職,且曾與壹電視交流過的高階主管說,黎智英搞電視台真有一套,去參觀壹電視後,真的會尊敬他。不論是3D或是虛擬的,黎智英大手筆整套的 買,都是最新、最好的;同業礙於經費,都只敢買半套。從黎智英買設備、找人才來看,他好強、不服輸的個性,絕對不願承認自己在電視領域上是輸家。

曾與收購中時集團擦身而過的黎智英,回想起這一段時,以「慶幸」來詮釋。因為收購失敗,才有能力跳脫框架,且有資金購買新的電視攝影和播放系統,建立競爭優勢。壹電視成了他向旺旺中時集團蔡衍明較勁的舞台。

只是這場幾近孤注一擲的豪賭,會不會步上一九九九年,他個人投資的網路購物「蘋果速銷」後塵。當年蘋果速銷讓他在短短的兩年內賠了港幣十億元,最後倒閉收攤。這場教訓,他則利用投資台灣的網家股票(PChome)扳回一城,算是為自己的眼光畫下肯定句。

對這一次的挫敗,黎智英曾給了註解,他說,「我做過幾門生意,但每一個時期我只專注做一門生意,除了蘋果速銷。一旦偏離這個原則,我便給弄得體無完膚。」

十三年後,黎智英再度陷入困境,過去的一段慘敗經驗是否讓他重新領悟,決定這次只專心做「電視」。一旦如此,他賣掉平面媒體,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延伸閱讀】2012年度,電視已吃掉報紙和雜誌獲利——壹傳媒4大部門獲利表

單位:港幣億元

年度:2008 報紙:4.62雜誌:1.93網路:-0.21

年度:2009 報紙:2.26雜誌:1.80網路:-0.62

年度:2010 報紙:4.51雜誌:1.37電視:-0.95網路:-0.73

年度:2011 報紙:4.71雜誌:1.29電視:-4.59網路:-0.2

年度:2012報紙:3.14雜誌:1.79電視:-11.68網路:-0.36

註1:壹傳媒的會計年度為3月制註2:本表為香港、台灣合併數字資料來源:壹傳媒財報 整理:蕭勝鴻

【延伸閱讀】壹電視雖賠錢,個人投資卻賺不少——黎智英在台部分投資內容

豪宅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對面豪宅「頂高麗景」7戶 總市值每戶市值約3億,共值21億元 台北市仁愛路三段豪宅「吾疆」一戶 總市值約6億元台北市陽明山菁山路99巷別墅一棟(有網球場、游泳池) 總市值約5~6億元

土地 台北市內湖舊宗段、安康段土地逾8,000坪 總市值以目前每坪80萬元估算,市值約64億元

股票 玉山金控股票28萬張(已出脫) 總市值以平均收盤價19.5元估算,市值約54.6億元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44

【觀察】情義、生意各歸各道 華潤出手要保自家利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787.html

【觀察】情義、生意各歸各道 華潤出手要保自家利益

一財網 張歆晨 2016-03-18 18:03:00

說到底,情義歸情義,生意歸生意。華潤也必須要對自己的股東負責,同時,央企嫡子的面子也不是可以隨便丟的。

整整3個月,從王石撕破溫情的面紗公開與新晉第一大股東寶能系對峙以來,除了始終保持沈默的寶能系,另一利益相關方原萬科第一大股東華潤也對事件的發展保持了極大地克制。

直到3月17日,外界均以為劇情將要結束的一刻,隱忍已久的華潤按耐不住了,借萬科管理層在程序上的瑕疵,將內心的不滿公之於眾。

作為一家行事極為低調又深諳政治策略的央企,華潤一邊在股東大會上投票占成萬科繼續停牌,一邊主動約見媒體指責萬科管理層行事欠妥的舉動,絕非為了刷一下存在感那麽單純,相反,後面一定留了自己的底牌,只是還沒有到翻開的時刻。

從2000年華潤通過收購深特發而成為萬科股東以來,通過參與增發以及二級市場買入等方式,合計持有萬科15.29%的股份,並長時間穩居萬科第一大股東位置。

15年時間里,華潤始終以財務投資者身份,對萬科管理層經營自主權極大尊重,被視作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好的婆婆”。

也正是在大股東放羊式的管理下,萬科管理層得以大展拳腳,公司飛速發展。

2015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955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1億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在國內地產公司中排行前茅。公司自1991年上市以來累計盈利超過1000億,累計分紅189.44億,分紅率為18.93%。

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公司盈利規模攀升,以及分紅比例的提高,投資萬科的回報率逐年上漲。不久前,萬科宣布2015年度分紅派息方案為每10股派送人民幣7.2元(含稅)現金股息,分紅比例超過當期凈利的40%。

以剛剛晉身萬科第一大股東寶能系的投資回報來看,拋開股價升值的浮盈不談,其憑借持有萬科24.26%的股份,便可以獲得19.3億的現金分紅。

從數據來看,萬科不失於一家經營績效卓越的企業,這其間當然離不開萬科管理層的汗馬功勞。但功高亦不能蓋主,萬科管理層一貫的傲慢態度,讓這家優秀公司頻繁遭遇“差評”。

去年12月17日王石以創始人以及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公開宣稱不歡迎大股東寶能系的入主,就在資本市場上引起不少的爭議甚至負面評價。

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是股東,無論持股量多寡,在看到寶能系被“羞辱”之後,多少有點“兔死狐悲”之感。

作為持股比例高達15.29%的華潤,在萬寶事件上的觀望,並不代表旁觀。事實上,華潤當下的掌門人傅育寧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事件進展的關註,一邊強調會支持萬科,一邊也強調要“合法合規”。

有沒有“合法合規”,正是華潤此番抓住萬科管理層“小辮子”的依據。根據《公司法》相關規定以及萬科公司章程,有關萬科管理層“應不應該事先召開董事會商討與深地鐵的合作事宜”尚存爭議,但既然華潤已經將這個分歧告到監管機關面前,並采取訴諸媒體的方式公開,說明萬科管理層與華潤之間的內部溝通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失效,而華潤也並不如外界所臆想的一樣對萬科“無條件的支持”。

說到底,情義歸情義,生意歸生意。華潤也必須要對自己的股東負責,同時,央企嫡子的面子也不是可以隨便丟的。

華潤管理層此前極少有針對萬科股權的表態,僅有少數報道提及華潤入主萬科的早期有將萬科並入報表的計劃,但因種種原因而擱置。

但這並不能表示華潤坐了15年的交椅會那麽輕易拱手讓人。去年寶能系第一次舉牌萬科持股比例超過15%後,華潤就曾兩度增持,奪回第一股東席位。

眼下,華潤只是憑借對萬科管理層的質疑表達輕微不滿,並沒有直接表明反對引入深地鐵作為萬科第一大股東,但這個微妙的態度轉變,已足以讓外界感受到萬寶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新變數。

無論是什麽觸動了華潤的奶酪,總之,華潤已經出手了。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90

上財報告:經濟增速要保6.5%,財政投入需19萬億

預計2016年全年實際GDP增速約為6.4%。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2017年中國進一步出現經濟增速放緩,是大概率事件。

這是7月9日上海財經大學發布《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中報告》(下稱《報告》)的結論。

上述《報告》認為,中國宏觀經濟下一步發展依然面臨包括通縮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等十大內部和外部風險。

《報告》課題組首席專家黃曉東表示,要中國經濟中短期內恢複較高增速,經濟政策的科學制定仍起到關鍵作用。而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且貨幣政策寬松效果有限的情況下,當前最適宜的政策選項,是通過財政政策的適度刺激和引導,控制風險,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具體可實施更加積極的結構性減稅、減費政策,對沖人口、土地成本剛性上漲對企業的負面沖擊,同時加大對民生公共領域的投資並推廣PPP模式,但需要適度增加財政赤字。

同時,由於當前物價水平相對比較穩定,還存在一定的政策空間來進一步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向市場註入流動性,這對投資促進的效果要好於降息,但要註意有效、定向降準,以防止普遍降準可能帶來的金融資源錯配的進一步惡化。

7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和建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強調,宏觀經濟政策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引導好發展預期,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社會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

《報告》進一步給出了詳細的數字——基準情景下,要保證全年經濟增速達到6.5%,預計全年財政投入需達到19.03萬億元,超出預算(18.07萬億元)5.3%;全年財政赤字達3.14萬億元,超出預算9563億元,赤字率將達到4.3%。

2005年後,隨著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中國赤字率相應降低。2008年重啟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至2015年,中國財政赤字率分別為1.5%、2.1%、2.1%和2.4%。

到了2016年,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力度,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

報告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果不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掛鉤、相融合、相促進,其增長效應都是短期的,治標不治本,且從實際效果看正呈現邊際遞減的趨勢。

因此,提高市場效率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增長註入新動力。不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有效市場制度供給。

報告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以深層次市場化制度改革為內涵推進及讓各種所有制公平競爭,以此提高市場效率,建立維護和服務型有限政府,提振民間信心和民營經濟大發展。

此外,報告稱,2016年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快速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

根據銀監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3921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17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7個百分點。

按照監管規定,商業銀行按照風險程度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關註、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前兩類為正常貸款,後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

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正常貸款余額78.3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余額75.1萬億元,關註類貸款余額3.2萬億元。

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7月7日在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近3年來,中國銀行業面臨著自2004年國有銀行核銷處置不良資產、改制上市以來最嚴峻的經營壓力,並且這種壓力短期內難以扭轉。

至今年5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不良率突破2%,達到2.15%。

報告稱,不良貸款比例上升較快的行業是制造業、采礦業和批發零售業,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都比較嚴重,六大產能過剩行業在2016年將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增加0.3~0.9個百分點,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上升的貢獻率,將超過1/4。

去產能特別是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是今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7月7日在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要確保2016年去產能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今年的去產能目標,是壓減粗鋼產能4500萬噸左右(占2015年粗鋼產量的5.6%),退出煤炭產能2.5億噸以上(占2015年原煤產量的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8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