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黎智英大虧十七億 也要拿下壹電視新聞台執照 壹傳媒 再掀台灣電視產業新風暴

2011-8-1  TWM




最晚年底前,打開電視,就可看到黎智英製作的節目。繼十年前壹傳媒引發的台灣平面媒體革命之後,一場台灣電視史上最大的顛覆與風暴,恐怕也將來臨。

撰文‧劉俞青

今 年六月,香港壹傳媒(○二八二;HK)去年度財報一公布,因為大舉投資台灣壹電視,導致去年由盈轉虧,全年度小虧二千萬港幣,當時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就宣 布,不僅今年不發股利,同時,由於壹傳媒還會持續擴大對壹電視的投資,未來幾年,很可能也不會發股利。黎智英這席發言,等於正式對外宣告,無論還要投注多 少成本,他對這張台灣電視執照,是要定了!

果不其然,七月二十日,黎智英赴國家通訊委員會(NCC)親自報告,企盼四年之久的新聞台執照,終於到手;算算從壹電視成立到拿下執照,黎智英狠虧超過十七億元,才取得這張「鑲金框銀」的執照,這可能是台灣電視史上最貴的一張。

黎智英的拚勁,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國內長期研習新媒體時代的博理基金會架構長賴麒宇直言:「我想不出他(指黎智英的壹電視)有什麼理由不會成功!」

提高戲劇製作費

自認新聞台才可快速有成績繼二○○一年台灣《壹週刊》創刊、○三年《蘋果日報》也跟著來台,如今,壹傳媒登台整整十年之後,這位台灣沒有人不認識的「狗仔大亨」,終於正式宣告:壹電視要來了!

黎 智英想從平面媒體跨行做電視,已經很久了,他在壹傳媒的年報上,「主席報告」一欄親筆寫下,「我們現在將目光轉向台灣的電視產業。寶島電視產業的情況,與 壹傳媒登陸當地前的印刷(即平面)媒體產業相似。明顯地,當地的電視產業素質欠佳、技術落後、缺乏優質頻道提供觀眾挑選。換言之,時機已到,壹傳媒繼改革 報章及雜誌行業的生態後,現要一舉革新電視產業……。」黎智英的主席報告絕非僅止於報告,事實上,早在去年十一月,《今周刊》專訪黎智英時,他首度對外大 談他對壹電視的想法,當時開出的理想、擘畫,都一一實現,包括從去年底開始大送機上盒、他的電影台播的影片要比HBO頻道更快更新,而且壹電視不怕別人抄 襲,黎智英打開壹電視大門,歡迎參觀,一組三百多人的動畫團隊,品質絕對不輸好萊塢電影製作,其中光是一個用三千顆LED燈描繪真人臉部動態的設備,要價 七十五萬美元,他甚至揚言要把戲劇節目每集製作費提高到新台幣五百萬元(目前台灣高成本的偶像劇,一集不超過三百萬元)。

事實證明,他已經在做了,目前還在線上播出的「拜金女王」,每集製作成本新台幣四百六十萬元,但這些,都還不是黎智英最想要的,他說:「新聞台才是最快會交出成績單的頻道。」如今,千呼萬喚,新聞台頻道終於到手,外界都等著看,肥佬黎要如何出手。

搶時間也要搶位置

未登場 枱下交易已熱呼呼台灣電視產業生態特殊,有線電視長期被系統商連手把持的惡質產業環境,就像一條馬其諾防線,整個電視產業因此停滯多年,一動也不動。如今,黎智英來了,他要來突破這道固若金湯的防線,能不能做到?

截 至目前為止,壹電視已經送出四十萬個機上盒,根據壹傳媒表示,平均開機率大約三成,換言之,如今壹電視的新聞台已經在全台約十二萬個家庭播放。接下來,拿 到執照之後,很快地,根據壹傳媒內部評估,最快在八月底、九月初,壹電視就可以登上中華電信的MOD(Multimedia on Demand,中華電信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按照目前MOD約裝設八十幾萬台,開機率二五%計算,約有二十萬個家庭可以收看,這個收視人口換算下來,大 約有○.一的收視。

但肥佬黎的算盤當然不僅於此,畢竟登上有線電視系統,讓民眾打開電視就可以收看,才是壹電視眼前最重要的事。

壹 電視總經理王子云直言,「接下來這個禮拜(指七月下旬),有好幾場硬仗要打。」目前已經有幾家系統商主動上門來探詢合作意願,而和凱擘、中嘉等大型系統商 的談判,也將在近期內登場,壹傳媒的談判有兩大方向「是要搶時間,還是搶好位置?」王子云的答案是:「兩者都要。」所謂搶時間,是指不管頻道位置,能上就 先上,目前有線電視新聞台的區段是從五十台到五十八台,但壹傳媒一時半刻要介入的難度恐怕相當高,因此眼前即使是後面七、八十台的冷門位置,在搶時效的前 提下,無論是購買或租用頻道的方式,能上就先上了。

但明年一月,國內所有頻道將有一次換約潮,屆時壹傳媒無論如何,要卡進這個「黃金區段」,要怎麼卡位?要付出多少代價?誰會被擠出去?將高度考驗各系統商如何看待壹電視帶進的收視率價值。

「放 心,系統商不會對壹電視築起馬其諾防線。」一位系統商大老斬釘截鐵地說。在「利」字當前下,儘管壹電視絕對是所有頻道商可敬可畏的對手,但只要壹電視能夠 帶進亮眼的收視率,「誰會和銀子過不去?」壹電視重金製作的「拜金女王」,已經賣到其他頻道上映,而目前許多三立電視台的節目,也都已經賣給壹電視播出。 此外,中天、緯來都已經和壹電視有業務往來,壹電視還沒正式熱身登場,但枱面下的交易已經熱呼呼。

預計今年年底前,打開電視,觀眾就會看到黎智英精心製作的新聞台、電影台。肥佬黎的媒體就要直接從平面,躍上電視頻道,更直接走進每個台灣人家庭,這一次,黎智英會怎樣顛覆台灣電視產業,值得觀察。

壹 傳媒登台10年,從平面轉戰電視2001年 台灣《壹週刊》創刊2003年 台灣《蘋果日報》創報2007年7月 壹電視成立2009年 壹電視正式向NCC申請成立綜合台、娛樂台、電影台、體育台2010年3月 NCC發給電影台、體育台執照2010年7月 壹電視新聞台網路開播2010年12月 機上盒開播2011年7月 NCC發給新聞台執照

製表: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4

高盛真的巨虧十多億美元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773

華爾街見聞曾經報導,zerohedge基於華爾街日報、路透等媒體信息,推測高盛通過結構化期權交易做多日元巨虧超過10億美元。面對市場質疑,高盛週四闢謠稱,三季度中「我們的貨幣業務並沒有遭到損失」。

對此,FT專欄作者Tracy Alloway 提出新的證據,認為事情既不像人們最初猜測那樣「巨虧10億美元」,又不是高盛描述的那樣「沒有遭到損失」。以下是Alloway的分析:

高盛真的在貨幣交易中損失了13億美元嗎?

這個問題看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在金融領域,事情往往沒這麼容易。

對高盛的質疑緣起於兩則新聞:

根據華爾街日報「之前未披露的交易損失與美元和日元的複雜期權交易有關。」路透的報導則稱,SEC和美聯儲的數據顯示存在13億美元的損失,並指出高盛「在新興市場的倉位」因為錯誤預估了美聯儲9月的會議決議而「全軍覆沒」。

這兩種說法都有些奇怪,因為高盛兩週前向SEC提交的10-Q文件是這樣顯示的(見下圖):

高盛在貨幣交易損失13億的同時,還在上面附了一大段聲明。

這段聲明在週四闢謠時幾乎原封不動的又出現在闢謠的簡報中。下面這段話就來自週四的簡報:

「高盛三季度貨幣交易沒有遭受損失。正如我們三季度的10-Q文件顯示,第14頁的收入損失表格並不能展示高盛是如何進行交易操作的,因為公司在交易中會採用多種產品類型和各種金融工具。具體而言,一個產品品種的收益和損失通常會和另一個產品品種相抵消。比如,公司的一個重要現金工具和衍生品敞口可能會通過一個外匯合約來進行對沖。」

讀到這裡,人們可能會對SEC文件「不能展示高盛是如何進行交易操作的」這種說法不以為然。這就有點像某銀行CEO說,如果不計入在次貸CDO上一次性損失5000億美元因素,公司的利潤增長了5%。

但親愛的讀者,不要著急,我們先來看一下FAS 161文件。FAS 161是由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2008年3月提出的新會計準則,該準則要求金融機構披露衍生品和對沖產品的額外信息。

以下就是高盛近幾年來的FAS 161報告中的數據:

上圖中貨幣和利率部分已用黃色底紋標記。正如你所看到的,它們的方嚮往往是相反的。打過來自利率的利潤上升時,來自貨幣交易的利潤就會下降,反之亦然。這就是高盛提到的「此消彼長的關係」。

高盛會綜合考慮交易業務的整體利潤。如果交易員的你在利率互換的同時還做了貨幣對沖,而最後最後綜合下來虧了錢,那麼你會讓布蘭克費恩很難過。

而根據會計準則,銀行必須將利潤分產品上報。

最後的結果確實有點差強人意(CFO Harvey Schwartz也說,三季度高盛的貨幣業務表現不佳),但也絕不像媒體報導的那樣「損失13億美元」。

需要提醒的是,所謂的財報和會計準則,所有的數字結果也都是基於某些假設才能成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56

【年度創業家】“大眾點評”張濤:起初我做好了“虧十年”的準備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0/148272.html


2014年O2O很熱,但大眾點評網卻已經將O2O概念踐行了11年。2014年里,張濤更是讓公司全面加速:從接受騰訊戰略入股,到投資外賣網站餓了麽,甚至將業務擴展到了婚慶和旅遊。擁有無線入口、ERP管理數據、O2O營銷手段的張濤,將O2O全產業鏈閉環打通,已成為O2O巨擘。
 
 
“輕”創業

 
2003年,張濤結束在美國十年的求學和工作生涯回到上海。此前,他在一家美國IT咨詢公司里做跟ERP系統相關的工作。
 
張濤想創業。作為一個熱愛美食的人,張濤發現,偌大的上海,吃來吃去總是那麽幾家老字號,餐館的信息非常匱乏,互聯網上還沒有幫助消費者找好餐廳的網站。
 
“那時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上興起一些2.0原型的東西,比如維基百科,還有亞馬遜的書評。它們內容上完全是由消費者提供的,漸漸形成很大的數據庫,不僅方便信息的檢索,而且提高了推薦的公信力。”張濤說。這與2002年霍夫曼創辦LinkedIn時的看法一致。
 
這只有通過UGC(用戶生成內容)的方式來實現。所以雖然最初他也曾想過做一個中國的線上“查氏評論”。“但它說到底還是一個專家推薦的路線,但是吃這件事情每個人的感覺其實沒有對錯,所以我想做的是完全公平開放地讓大家看到所有別人的評價,然後自己做選擇。”
想清楚後,這個從來沒有網頁制作經驗的創業者找來了一本《網頁三劍客》,自己做了最初的網站,並將它命名為“大眾點評網”。彼時,這是一個在美國完全找不到對標的互聯網產品,跟它類似的網站(Yelp.com)直到2004年才出現,以至於被有些投資人戲稱為“美國的大眾點評”。
 
網站制作完成後,張濤又為它填充了第一批“內容”。那時他天天泡在上海市圖書館里,把能夠找到的過往刊載於各類媒體上的上海餐館信息搜集起來,將那些商戶一個個錄入網站,大眾點評網甫一上線,上面就有1600多家餐館的信息,在當時無疑已屬“海量”。
 
緊接著,張濤開始做一些“很草根的推廣”,他說服自己的親戚朋友使用點評網查找餐館,添加評論,並且到當時很紅的BBS上發帖拉用戶。
 
張濤發現BBS是當時人們向網友咨詢生活服務信息的唯一交流渠道。“但是像吃飯這種每天都要發生的事,反而是檢索匹配比較重要,然後基本上看看別人的評價就能作出選擇,不需要討論。”
 
這便是大眾點評網的機會所在。漸漸地,泡論壇的“吃貨”們把這部分的需求轉移到點評網上實現,它開始聚集起第一批意見領袖。
 
為了讓他們繼續挺點評,張濤自己設計、印制了包含所有商戶信息的黃頁,作為禮品寄給那些為點評網新添20個以上商戶的食客們,這一獎勵至今仍被保留。後來大眾點評網持續推出的“個人榜單”和“徽章”等制度,都是為了加強這部分用戶的榮譽感,牢牢地將他們黏在這里。
 
此後,其競爭對手的飯統網和口碑網也分別於2003年和2004年創立。飯統網的核心提供訂餐服務。天使投資人、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向《創業家》展示了一張畫著最初創業想法的白板的照片,口碑網最初從租房起家,幾乎是馬不停蹄地迅速覆蓋到吃喝玩樂全領域,最終它的目標其實是全國各個城市的門戶。後來,口碑網被他的老東家阿里巴巴收購並且經歷了從雅虎口碑再到並入淘寶的變遷。
 
大眾點評網模式上則一直很輕,內容上也一直圍繞著“吃”展開。直到網站上線半年後,張濤才招了第一個員工,在團購產品引入之前,一直也沒有人數眾多的銷售。
 
“我們每到一個城市,派幾個人去待兩三天,把能找到的當地美食資料找出來,做一個新POI(興趣點數據庫),然後用互聯網營銷的方式引用戶自然上來。”張濤說。“這麽做的好處是在城市布局上足夠的快。這個商業模式在上海立住了以後,我們其實挺急的。這種模式的先發優勢很重要,這是一個最重要的門檻。”
 
一年半的時間,張濤通過兩輪擴張把大眾點評網的覆蓋區域從上海擴大到了北京、杭州、南京、廣州等二三十個城市,並且持續產生UGC的內容,城市數量和信息類別都進入自然增長期。
 
此後,大眾點評網進入緩步上行的通道,張濤甚至做好了“虧十年”的心理準備,因為這個模式是需要非常有耐心的,“別人的模式,是用一個產品打全國的市場,我們則在不同的地區要做不同的產品,這就決定了成長率一定會低於全國性的網站。”他笑言,“所以都沒有大公司會跟進來。”
 
不過他也表示“但那是我們當年的做法,如果現在的創業者想這麽輕的做這件事,估計就難了,因為現在別人跟進得太快,你不僅需要更快,還得非常低調。”

 
問答
《創業家》:之前中國互聯網一波又一波的概念興起,始終也沒熱到你這里,那些東西你完全不為所動嗎?
張濤:
互聯網沒有絕對真理,看重什麽應該由模式來決定,所以之前,博客熱過一段時間,但那跟我有什麽關系?再後來的SNS,跟我的關系稍微有一點,但也不是非常大。其實我看這些東西的時候還是會去借鑒一些他們的好的方式,比如交互功能的實現,UI的設計等等。
增長率,這個就別羨慕了,本地的東西就是快不了,我說我都做好虧10年的準備,現在這樣也還不錯了。我覺得攀比是無止境的,大家做的事情其實不一樣,有什麽好比的?如果一定要比誰活得更好,那跟不如自己的比一比。
 
《創業家》:你欣賞什麽樣的公司或管理者?
張濤:
我覺得優秀的公司肯定是全面的,不太喜歡那種一招鮮的公司。你看蘋果很偉大,但它不光涉及做得好,交互也做得很好,不僅產品出色,執行力也非常強,營銷、零售上面的創新一點也不亞於產品。另外,亞馬遜也是一個全方位都很優秀的公司,我特別欣賞它的CEO傑夫.貝索斯,他戰略非常清晰,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著為用戶創造價值這一核心的,所以才能把各種看似千差萬別的業務聯系在一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67

炒股虧十億 東方證券依賴自營劣勢暴露

2016年上半年對於券商來說,日子過得不太容易。剛剛過去的中報季中,24家上市券商“實力比慘”,無論大哥還是小弟,在股市整體低迷之下,幾乎都面臨業績大倒退。而股市低迷之痛,對於半年炒股虧十億元的東方證券來說,感受尤深。

東方證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93億元,同比減少81.09億元,降幅73.70%;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83億元,同比下降達78.16%。對比來看,無論營收還是凈利,上半年東方證券的跌幅均大幅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第一財經日報》梳理發現,盡管上半年東方證券對自營投資結構做出調整,仍然未逃脫該業務利潤率同比下滑近兩倍的命運。

實際上,與大部分券商依賴傳統的經紀業務不同,東方證券一直以自營和資管業務著稱,尤其自營業務,長期以來收益占比總營收五成以上。長期依賴自營業務,造成業績大起大落,甚至曾一度影響公司上市,也成為業內對東方證券的主要詬病之一。

何以炒股虧十億

對於上半年業績的大幅下滑,東方證券表示,受不利的市場因素影響,公司財富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大幅減少。其中,自營業務降幅最大。東方證券披露,上半年投資收益17.17億元,同比減少54.22億元,降幅75.95%,而主要原因是金融工具投資收益減少。

就證券投資的情況來看,上半年東方證券炒股巨虧達10億元。

所持股份中,益盟股份虧損最多,上半年賬面損失達1.21億元。此外,麟龍股份損失0.95億元,老鳳祥損失0.18億元,史丹利損失0.75億元,中國國旅損失0.64億元。而在前十只重倉股中,僅有坤鼎集團、華圖教育、沃捷傳媒實現賬面盈利,三只股票合計盈利6207.8萬元,不及中國國旅的賬面損失。

《第一財經日報》梳理數據發現,老鳳祥等為東方證券第一重倉股,已給其帶來連續的虧損。2015年末,東方證券持有老鳳祥2769萬股,占期末證券投資比例16.03%,虧損0.21億元;同樣史丹利2015年也曾是東方證券偏愛的股票,期末持有454.56萬股,不過這只股票也由去年年末的盈利0.73億元變為虧損。此外,中國國旅2015年也曾為東方證券的重倉股,持有296.06萬股,曾在2015年末給其帶來0.28億元的盈利。

值得註意的是,在A股低迷之下,上半年東方證券自營板塊加大了對新三板的投資,但結局同樣“歉收”。在其上半年十大重倉股中,益盟股份、坤鼎集團、之江生物為新三板股份,總持股量為3110萬股,共計虧損6634萬元。

不止一位賣方分析師表示,東方證券上半年自營的虧損主要受一季度熔斷和市場大幅波動影響,一季度東方證券自營僅3.46億元,收益率0.51%,期末倉位815.38億元,較2015年期末顯著下滑12.36%;但2016年第二季度自營收入環比大漲200%,達6.56億元。

東方證券表示,上半年對於權益類自營交易業務,正在主動修正投資組合,大幅改善收益情況之中。另外,固定收益類自營交易業務保持穩定增長。截至報告期末,債券投資余額為375.5億元。

依賴自營劣勢再暴露

牛市時依靠自營打勝仗,而一旦行情低迷,收益率將會大打折扣。

“從收入構成來看,東方證券與行業內大部分券商不同,收入的主要構成來自於自營業務,而非傳統的經紀業務。一方面是因為公司的營業部數量較少,基礎薄弱;另一方面則是公司整體投研實力較強,在整體發展戰略上側重依靠自營與資管來帶動公司成為綜合型券商。”對於東方證券的業務特點,信達證券金融分析師王小軍如此表示。

對自營業務的依賴,一定程度讓東方證券的業績呈現大起大落的趨勢。不過,在2015年牛市,東方證券依靠自營業務實現業績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2015年東方證券實現凈利潤73.25億元,較上年增長了212.82%;營業收入達到154.35億元,較上年增長180.65%。從收入構成來看,公司自營業務、經紀業務和資管業務收益分別為80.55億元、52.7億元和21.91億元,占收入結構的52.19%、34.15%和14.2%,是收入結構中的前三名。

好景不長,上市不足一年半,東方證券業績就因長期以來自營的特點遭遇“滑鐵盧”。實際上,這已不是第一次暴露依賴自營的劣勢。

從2001年開始,東方證券就開始了漫長上市路。但一度因業績虧損暫停。2007年,東方證券重啟上市計劃。但2008年公司自營業務虧損逾21.21億元,最終致使公司全年業績凈虧逾8.83億元,依賴自營的劣勢,成為東方證券上市的“絆腳石”。隨後,2009年至2011年,東方證券實現連續盈利,卻在2012年年底遭遇了IPO史上最長的“停擺”。

對於東方證券而言,業務轉型任重道遠。王小軍就分析稱,從凈利潤規模和凈利潤率構成的格局來看,憑借自營業務和資管業務出色的投資能力,東方證券凈利潤率表現出色,但凈利潤規模仍不及海通等第一集團券商。可以看出,公司盈利能力較強,但過於依賴市場行情,且整體規模仍有待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