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40710 舉步維艱的德國女總理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7/10/sense%E9%9A%A8%E7%AD%86140710-%E8%88%89%E6%AD%A5%E7%82%BA%E8%89%B1%E7%9A%84%E5%BE%B7%E5%9C%8B%E5%A5%B3%E7%B8%BD%E7%90%86/

SENSE隨筆140710
舉步維艱的德國女總理
執筆人:蟬

撰寫此文時剛好巴西在世界杯準決賽創出輸球的歷史紀錄,球迷紛紛在網上惡搞,將聖保羅的耶穌像改成德國女總理 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肖像。 除了觀賞球賽的“英姿”被借用惡搞外, 默克爾近年在歐洲政壇的一舉一動也備受傳媒關注。

默克爾與德國國家隊

默克爾與德國國家隊

德國對歐盟的影響力本來就很大,加上默克爾形象硬朗,更讓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位研究量子化學的物理學博士雖然予人強者的印象,但作為德國首位女性總理, 在履行職務時經常遇到相當大的阻力與困難。 想知道當中的原因,先要理解一下德國的政治制度。

〈作為聯邦的總理〉
德國與很多歐洲國家一樣實行 聯邦制federalism。聯邦制給與各組成單位:州state相當大的自治權。 聯邦制的好處是容納多元性,各州政府保留諸如教育、警察、基建等重要權力。 而且州政府可以按照自身的特殊文化,如語言或宗教,嘗試推行一些特有或創新的政策,並在獲得良好效果後交由聯邦政治向其他成員推廣,以至在全國推行。

同理,聯邦制的弱點是難以推行全國性的、統一而重要的政策。 故此在某些國家,如美國,聯邦政府經常努力將各州的權力中樞化,削弱州政府的權力。 但這種美式的聯邦制在歐洲並不常見。

德國是一個實行議會制parliamentary system的國家。 議會是國家的立法機關,由選民透過選舉制度,投票選出議員,而議會則負責選出總理prime minister作為國家的行政首長。

對應於議會制,美國實行總統制presidential system,選民除了可以投票選出國會議員外,還可以直接選出國家的行政首長:總統president。

美國並未設有總理一職,但德國卻有總統。 德國的總統並沒有實權,一般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總統一樣,是國家的官方“代言人”和親善大使,是國家元首而非政府首腦。 引用英國著名經濟學家 Bagehot的話:總統是國家威嚴的,而非效率的部分

〈議會的組成〉
德國的國會實行兩院制bicameral,像美國的參議院Senate與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一樣,德國設有聯邦議院Bundestag聯邦參議院Bundesrat。但它們的角色卻與美國有著結構性的分別。

德國聯邦議會的議席數量並不是固定的,但至少得由598名直選議員組成,現時則設有631席。 聯邦議會除了是立法機關,還負責產生行政機關。 總理由聯邦議會選出後便會籌組內閣,並決定內閣部門的組成。

聯邦議會除了選出總理外,還負責監察總理的行政表現。 在實行議會制的國家,議會可以透過對內閣投 “不信任票no-confidence vote” 而將其罷免。*** 德國的聯邦議會雖然也可以免除內閣,但憲法卻規定該不信任議案必需為 “建設性不信任議案constructive no-confidence motion”,即必須先提出新的內閣才可以將原有內閣免職。 此舉令擔任德國總理職位的人能有較長的時間施政,像默克爾便由2005擔任總理至今。

內閣與議會在架構上互相監察並牽制,但實踐上卻經常並非如此。

在納粹之前的魏瑪時期,聯邦議會的前身:帝國議會Reichstag由十數個政黨所組成。 這種被稱為 極端多黨制extreme multipartism的狀況令政黨間難以組成穩定的聯合,導至政權極不穩定,行政能力嚴重削弱。

汲取了教訓,納粹後的議會逐漸演變成一個 “2+政黨制 two-plus party system”,議會的議席由兩個大政黨與數個小政黨組成。 接這種分佈組成的議會,內閣自然由兩大政黨聯合籌組,理應不會對同為執政聯盟的內閣進行過度的批評。

〈為人仿效的選舉制度:混合代表比例制〉
這種議會構成的狀況,與它的選舉制度有很大關係。 德國聯邦議會實行「混合代表比例制mixed-member proportional MMP」

英國和美國實行的「簡單多數票First-past-the-post FPTP」,由得票最多的候選人贏得選區席位。 FPTP對大的政黨較為有利,長遠似乎會令政治生態走向兩黨制。

在北歐和南美極為流行的是「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比例代表制的目標是使議席的分配儘量反映得票的狀況

舉例一個小政黨獲得5%選民支持,便應該取得5%的議席。 對於在簡單多數票制中得票“過多”的黨派,越多的選票將令該黨派得到越多的議席,這不過是“浪費”選票。

然而比例代表制可能會令議會內出現過多黨派而難以組成內閣,故德國所採用的是一個混合方案。 簡單點說,在MMP的制度下,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個人票用以選擇該選區的候選人;政黨票則用來選擇政黨。

左面是"個人票", 右面是"黨派票"

左面是”個人票”, 右面是”黨派票”

大概的計算方法是先將所有議席按政黨得票比配,然後減去在個人票中該黨所贏得的議席。如還有議席額度,則按該黨的代表名單順序當選。當中還有其他細節如補償議席等機制去分配位置,但原則上是一種混合型的比例代表制。

然而為了避免重蹈魏瑪時期的極端多黨狀況,德國議會設下最低得票門檻為5%,如果某黨派的得票低於5%,則無論個人票成績如何,都不能獲得任何議席。

MMP最早在德國聯邦議會實行,現已被多個地方如 日本、韓國、紐西蘭和泰國等議會採用。

默克爾於2005年國會選舉當選總理,該年共有來自5個政黨的議員進入議會,而且得票最多黨派亦未獲得過半數議席。 議席分佈令國會花費很長時間談判才能達至“大聯盟”並組成內閣,由得票35.2%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黨魁默克爾出任首相。 而極得人望的前總理 施奈德Schroder,因為所主持的社會民主黨SPD以34.2%得票屈居第二,只得從總理的位置退下來。
默克爾便是在這樣的內閣中工作,剛強能幹的她執政時其實處處受阻,難有作為。

參考:
《國家的常識》
《Countries and Concepts: Politics, Geography, Culture》(2012) Michael G. Roski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35

機器人投顧崛起 國內初創公司舉步維艱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個人投資者理財需求的日益旺盛,機器人投顧(Robo-Advisor)行業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據Corporate Insight統計,僅美國市場,截至2015年年中,機器人投顧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超過210億美元,有超過200家公司布局該領域。

這其中既包括以Wealthfront、Betterment、Personal Capital為代表的獨立機器人投顧公司推出的產品,也包括以嘉信智能投資組合、貝萊FutureAdvisor、德銀AnlageFinder為代表的依托傳統金融機構的機器人投顧業務。

相比之下,中國的機器人投顧之路卻頗為坎坷。年初才剛在國內“熱鬧”起來的新概念還沒來得及被大眾所接受,便陷入了發展僵局。目前,國內該領域的初創公司屈指可數且規模尚小,而大型金融機構對機器人投顧的關註和投入也並不算多。

作為這幾年海外財富管理市場快速崛起的新勢力,機器人投顧業務為何在國內發展緩慢?與P2P、眾籌等其他“舶來品”相比,為何機器人投顧領域的初創公司不僅數量少、規模小,其影響力也遠不及美國的Wealthfront等?

“標簽”的變遷

1. 智能理財

近年來,隨著全民理財意識的覺醒以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線上財富管理市場日益蓬勃,一大批匯集了各類理財產品的“理財超市”、“一站式理財平臺”也應運而生。

所以,從去年開始已經有不少平臺提出智能理財的概念,即基於對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通過一系列智能算法為投資者“量身定做”更理性、客觀、全面的理財服務。

但那時提到的智能理財更像是一種增值服務、一種理財理念,而非獨立的產品。一方面為了幫助用戶在海量的金融產品中快速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此增值服務提升用戶粘性。

2. 機器人投顧

今年3月,Alpha Go人機大戰讓機器人、人工智能成為了“爆款”詞,更重要的是,直譯於Robo-Advisor的機器人投顧業務在美國已成為財富管理行業重要的一個細分領域,它有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業務特點。

以海外相對成熟的機器人投顧業務來看,它根據個人投資者提供的風險承受水平、收益目標以及風格偏好等要求,運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資組合優化等理論模型,為用戶提供最終的投資參考,並根據市場的動態對資產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議。

所以,這里包括幾個常見的功能:用戶信息評價,投資組合構建,後續跟蹤以及動態再平衡等。並且,它既要理解投資者的主動需求,同時又在量化投資策略上擁有豐富的儲備。此外,在海外市場,機器人投顧的投資標的主要為各類ETF。

但國內的機器人投顧產品形態更為多樣化,有的以境外ETF為投資標的,有的則針對A股市場甚至個股,還有的把各種標準、非標準的金融產品統統都納入進來,具有代表性的初創公司包括彌財、藍海財富、資配易等。

3. 數字化資產配置

但在國內,大多數用戶容易把“投顧”跟“證券投資咨詢顧問”劃上等號,而投顧牌照又尚未放開。所以,為了避免上述歧義,一些機構開始用數字化資產配置來替代機器人投顧或智能投顧的說法。

相比前兩個標簽,數字化資產配置的表述似乎更加樸實和明確。其實,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投資工具,不過它利用了各種數據、算法以實現個性化、分散化、長期且穩健的資產配置。

包括百度金融、京東金融、螞蟻金服、陸金所等互聯網金融巨頭都有計劃推出相關產品,其本質更像是對既有線上財富管理業務的智能化升級,在原有財富管理業務上延伸出某個產品或疊加某種功能。

四大障礙

為何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機器人投顧在中國的“標簽”幾經變遷?而與美國不同,中國該領域的初創公司為何寥寥無幾,甚至連最早探路的幾家初創公司也都漸漸沒了聲響?原因在於以下四方面障礙。

1.資質

盡管機器人投顧與傳統投資顧問在運作模式上有很大區別,但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為用戶提供投資建議。因此,在美國,機器人投顧與傳統投資顧問一樣,受到《1940年投資顧問法》(Investment Advisers Act of 1940)的約束,並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

根據該法,僅通過網絡開展業務的投資顧問公司,無論管理資產規模大小,都必須成為SEC的註冊投資顧問(Register Investment Advisor)。比如美國的兩大機器人投顧: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它們都是在SEC下註冊的投資顧問。

但在中國,首先,投顧牌照尚未放開。其次,投顧與資管兩塊業務牌照是分開管理的,適用不同的法律法規。再者,我國資管行業(券商、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的監管主體不同,它們在市場準入、投資範圍、業務規範、監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

資質的問題也會直接影響到操作層面。假設沒有上述牌照或缺少其一就沒法實現資產管理和理財服務一體化,那麽該產品就只能提供資產配置建議而不能實現自動化交易,前述海外機器人投顧業務的幾個常見功能也就很難實現。

2.資產

美國的機器人投顧主要是針對ETF提供配置服務,該市場的崛起與美國品類豐富、規模巨大的ETF市場不無關系。截至2015年末,美國市場發行了270只ETF,管理資產規模累計2.15萬億美元,覆蓋數千種資產類別。

研發機器人投顧產品的人士告訴記者,適合的標的需具備流動性好、透明度高、管理費低且具有市場代表性等特點。此外,還要考慮到資產類別和區域的關聯與配置,因為財富管理收益的約80%應該來自於資產配置優化,而非選股決策。

以此標準來看,國內符合要求的資產非常有限,所以在機器人投顧“本土化”的的過程中,相關產品還加入了個股、債券、P2P,以及一些另類資產作為投資標的,但這不僅加大產品本身的風險,這些標的的規模也導致該產品難以做大。

3.用戶

從海外機器人投顧業務的發展來看,它主要是針對個人用戶,希望用科技手段降低大眾的理財成本、提升效率、分散風險,但在流量日益昂貴的中國市場,初創公司要想以此切入個人理財業務變得難上加難。

而在投資理念方面,海外機器人投顧業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長期的穩健回報,都是基於十年、二十年的財務規劃,而非短期漲跌。但目前中國的個人投資者缺乏對長線投資、資產配置的理念。

並且,國內大多數機器人投顧產品的投資標的都是資本市場產品,沒有保底收益,需要風險自擔,對於習慣了保本保收益的中國投資者來說,要打破這一慣性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4.盈利

前面三點障礙直接導致了機器人投顧業務在國內起步晚、發展慢、規模小。此外,該領域初創公司要克服的另一關鍵問題在於盈利。如果缺少有效的盈利模式,初創公司面臨的壓力要遠大於成熟企業。

在美國,該業務的費率也並不高,機器人投顧的兩大行業巨頭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對用戶收取的平臺費用都壓低到了0.25%上下的水平。而嘉信理財則利用平臺優勢實現了零平臺費用的運營模式,進一步壓低用戶的成本費用。

盡管實行低價策略,但因為有規模支撐,這幾家機器人投顧產品都保證了自己的商業可持續性。以嘉信理財的機器人投顧產品為例,2015年3月上線至今已有超過53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雖然零費率但衍伸的附加值卻相當可觀。

但顯然,國內涉足機器人投顧業務的初創公司很難以量補價。眼下,線上流量資源正向著行業“巨頭”快速聚攏,中小型公司尤其是初創企業將越來越難以涉足C端(個人用戶)市場。

出路何在

盡管機器人投顧業務在國內發展面臨種種障礙,但也並不意味著初創公司在該領域完全沒有機會。

首先要明白一個大趨勢在於,叫機器人投顧也好、數字化資產配置也罷,作為一種“去人工化”的服務、產品、工具,它大大降低了理財服務的成本,這讓更多的大眾投資者有機會分享過去僅提供給私人銀行客戶的投資策略和理財服務。

它將逐漸成為財富管理業務的一個標配,成為搶占未來財富管理“長尾市場”的重要砝碼。目前,不少傳統金融機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互聯網金融巨頭等都開始開發此類業務。

而最早涉足該領域的一些初創公司則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術與上述有資質或資源的機構合作,放棄競爭激烈且監管嚴格的C端理財市場,轉而為B端(機構客戶)提供服務。

“我們公司將以To B(機構客戶)的形式與有資質的金融機構合作,歡迎垂詢。”某機器人投顧領域的初創公司CEO已經在他的朋友圈里打了一個月的廣告,這家以個人客戶理財服務起家的公司如今轉型開始為機構提供技術支持。

而另一家提供數字化資產配置方案的公司,更從一開始便放棄了直接對接C端用戶的個人理財市場,轉而布局了B端服務市場,與攜程、商智、施羅德投資、德意誌銀行等機構合作。

目前來看,短期內,有資質的、有客戶的、有技術的機構一起合作可能是國內機器人投顧業務最可行的破局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74

供應商屢被揭虐畜 防不勝防 良心品牌擴展 舉步維艱

1 : GS(14)@2016-09-04 09:56:01

【明報專訊】分店遍佈美洲和歐亞,連香港也有多家分店的高級戶外服裝生產商Patagonia,以「打造最好產品」而毋須有違社會良心的營商哲學,銷售各種貴價夾克、背包和長袖內衣等,打造了價值8億美元的服裝王國。不過,隨着Patagonia的業務不斷擴張,要恪守其企業承諾令Patagonia陷於兩難。

明報記者 黃展翹

Patagonia於1973年創立,總部設在美國加州。該公司自1985年將其1%銷售額捐給環保組織,並創立「捐1%給地球」(1% For the Planet)商業聯盟,推動商界為環保出力。該公司至今已向大量環保組織合共捐出逾7000萬美元。它的創辨人、愛好滑浪和登山的環保人士Yvon Chouinard出版了多本著作,闡釋商家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建議其他商戶提高採購程序的透明度。

供應商剝削外勞 虐待綿羊

2010年,德國動物權益組織Four Paws稱,證據顯示向Patagonia提供羽絨毛的養殖場採用強行灌食的方法養鵝;2012年,Patagonia發現其台灣工廠,有經紀向外勞收取數千美元的介紹費,這種收費被人權組織視為一種奴役。去年夏季,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TA)在網上發布視頻,揭發向Patagonia供應羊毛的南美牧場虐待綿羊。

Patagonia的承諾一再失守後,該公司重新整頓供應鏈。在台灣與供應商合作,重新賠償工人。在其他地方,中止了部分供應商的合約,重新建立供應鏈,尋求在全球擴張業務。《華爾街日報》稱,自2008年以來,Patagonia的利潤增長兩倍,並盡量維持透明度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聲譽。不過既要堅守道德,又要追求盈利是棘手的課題。麻省理工運輸及物流中心研究員Alexis Bateman稱,一般企業在掌握信息方面有很大困難,即使熟知供應鏈架構,知道牧場在哪,牧場負責人是誰,卻不知牧場一年到晚發生的事。

Patagonia的社會和環境責任主管Cara Chacon稱,公司團隊去年8月重新整頓羽絨毛供應鏈,當時管理層獲悉PETA計劃對Patagonia的羊毛供應商發起抗議,準備在網站發布視頻,展示綿羊被剪毛時所受的虐待。Chacon稱,一直有關注羊毛的供應,「我們知道養殖場的情况可能不算完美,但我們不知道裏面發生的事」。

Patagonia原向Ovis 21購買生產毛衣、帽子和襪子的羊毛,但不算其主要客戶。Patagonia事後隨即宣布停止從Ovis 21購買羊毛。為此Patagonia不得不押後提高羊毛製品產量的計劃,包括暫停公司花了3年籌備的一系列長袖內衣產品。Patagonia行政總裁Rose Marcario稱,產品非常受歡迎,但公司基本上要停止生產。

成立內部工作組 派員視察偏遠牧場

失去Patagonia對Ovis 21的生意額影響雖然不大,但失去一個知名顧客,對Ovis 21仍是重大打擊。Ovis 21的聯合創辦人Ricardo Fenton稱,雖然管理層不會專門調查動物權益,但有些做法是不當的。Ovis 21承諾與非牟利的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國際工作小組合作,在南美逾160個農場進行整頓,建立「負責任收集羊毛的標準」。為了從源頭改善供應商問題,Patagonia組織了一個內部工作組,重訂公司對羊毛業者的標準,並尋找新供應商。過去一年,Marcario定期與羊毛業者開會,親自批准羊群閹割、剪毛和母羊生產的標準。該公司職員又在畜牧專家協助下,視察偏遠牧場。Patagonia在7月宣布與美國俄勒岡州和猶他州兩個牧場達成協議,向它們收購製造襪子的羊毛。Patagonia又確定與另一羊毛供應商合作,但尚未簽約。户外產業協會(Outdoor Industry Association)經理Nikki Hodgson稱,雖然Patagonia對社會及環境問題的承擔仍堪當行內佼佼者,但該公司以至整個行業也應更積極主動地根治問題,因為當業界不清楚供應鏈發生什麼事,就有被揭發醜聞的風險。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84&issue=201609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