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開放30年得與失 Uncle Ray


2008-12-16  AppleDaily


 

今 年是中國對外開放30周年,電視台播出有關改革開放的節目,勾起不少回憶。喜的當然不少,還記得跟家人回國內探親,大包小包接濟同胞,現在大部份親友都生 活安穩,自由是少了點,但生存權總還是有的。悲的當然是六四風波前夕,筆者與大群同學在倫敦Oxford Circus示威抬棺材衝入中國大使館,絕對比得上「長毛議員」。

資源掌於少數人手

我們這代人,總是忘不了六四的陰影,總是 記得血染的風采、梁振英在報章上的「痛心疾首」,現在不少民建聯要員那副同情學生的面孔,亦只有那短短的幾個月,他們才能保住獨立的人格,放棄做奴才的奴 才。最近《人民日報》發表一系列紀念改革開放的文章,當然對鄧小平推崇備至,認為改革開放無先例可循,無經驗可鑑,但30年過去,當前的發展是,中國已進 入二次大戰前德國納粹主義的所謂national capitalism。國有企業如銀行、電力、電訊、石油公司,掌握大部份資源於少數幹部手中,小資產階級(即香港的中小企)賺到的利潤,一方面以稅收納 入政府體系,另一方面通過石油、通訊、銀行等企業,成為政府的另類收入,加上國內的民粹主義,一般平民百姓使人驚嘆的「造假」能力,接近人類底線的道德 觀,這些都是法西斯主義的溫床。海耶克把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相提並論,不是沒有道理。2009年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甲子的國慶,祝生日快樂。 Uncle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41

迪士尼,爸爸去哪兒?從皮克斯裁員看迪士尼商業化戰略的得與失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7/57446.html

11月22日,《洛杉磯時報》爆出: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下文簡稱「皮克斯」)裁員5%,約60人將在此輪裁員中失去工作。皮克斯的新聞發言人之後發表申明承認:」消息屬實,今年八月,我們更換了新作《恐龍當家》的導演,並將影片上映日期從2014年5月推遲到2015年11月。這其中也包括了小規模的裁員計劃。」

迪士尼在中國觀眾的心目中,是一個充滿童話氣息的王國,王子和公主在這個世界裡會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這麼一家讓人抱有幻想的世界500強公司,也是娛樂行業的龍頭老大,為什麼會裁員呢?這背後又暗藏著哪些故事和危機?就讓我們從新聞的主角、同時也是迪士尼的「兒子」皮克斯說起吧。

皮克斯——你不可不知的動畫巨星

皮克斯是全球動畫電影行業的標竿公司。它在全球動畫電影行業從業者心中的地位,相當於蘋果在全毬果粉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比擬。如果說《月球旅行記》創造出了動畫片這種藝術形式、米老鼠主題電影《蒸汽船威利號》讓觀眾第一次看到了有聲音的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讓動畫世界從黑白變到彩色並進入長片時代,那麼皮克斯創造的《玩具總動員》則用電腦技術帶給了動畫第四次生命,動畫電影從此全面進入了3D時代——也是皮克斯統治的偉大時代。1995年以來,一路崛起的它屢屢創下了讓人大跌眼鏡的記錄,不得不讓人嘖嘖稱奇:

1995年11月22日,皮克斯推出世界上第一部電腦動畫作品《玩具總動員》,在全美上映並以1.92億美元票房的成績獲得當年美國票房冠軍,導演約翰·拉賽特獲得奧斯卡特殊成就獎。

15年後,2010年6月18日,續集《玩具總動員3》上映,並以10.6億美元的成績打破了《獅子王》保持了16年之久的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第一的記錄,成為票房冠軍。

迄今為止,皮克斯共創造了14部動畫電影,這14部作品為皮克斯贏得了27座奧斯卡小金人、7個金球獎盃、11個格萊美獎盃和不計其數的榮譽。自從2001年奧斯卡開設最佳動畫電影獎項以來,皮克斯創造的所有作品都被其提名並有7部作品最終折桂。《飛屋環遊記》和《玩具總動員3》分別是動畫電影歷史上,第二部和第三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佳作。約翰·拉賽特等5位皮克斯主創人員更是在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上,被喬治·盧卡斯授予終生成就獎。

同時,皮克斯保持了一個相當恐怖的票房記錄,它的14部作品共斬獲了超過85.6億美元的票房。這個票房成績幾乎和迪士尼近49部動畫電影的總成績相當。換算下來,皮克斯每一部作品平均能獲得6.12億美元的票房,這個成績遠超競爭對手,幾乎是夢工廠動畫的150%,20世紀福克斯的232%,其動畫電影的賺錢能力被公認為全球之最。如果以上這些數字還不夠直觀,請參考圖Chart寡頭動畫電影平均票房對比。

Chart寡頭動畫電影平均票房對比

在這一連串名利雙收的成績背後,不得不提一另個人,他就是蘋果的教主史蒂夫·喬布斯。1985年9月17日,他被踢出了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公司。但僅僅四個月後,他又重新掌握了人生的主動權,從正受離婚衝擊而陷入財務危機的喬治·盧卡斯手上以1000萬美金的價格買下了皮克斯。十年之後,《玩具總動員》的成功,讓史蒂夫·喬布斯的身價暴漲到10億美元,並獲得重回蘋果的機會,拯救蘋果於危難之中。正是皮克斯一路的成功,讓喬布斯有了逆襲並改變世界的機會!

Pic皮克斯創立文檔

以上這些僅僅是皮克斯對這個世界的部分貢獻,迪士尼曾在和皮克斯合作的12年中,深感其帶給自己的壓力,於是在2006年傾74億美元之財力收購了皮克斯,從此皮克斯改口稱呼迪士尼為——「爸爸」。

皮克斯:再愛我一次?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裁員的消息讓人痛。爸爸迪士尼並沒照顧好孩子皮克斯,如本文開篇所述,裁員5%的一幕還是發生了。禍不單行,《溫哥華太陽報》還曾在今年10月10日報導過迪士尼關閉溫哥華皮克斯工作室的消息,近100人失去了工作。接二連三讓人受挫的消息,讓即使經歷過無數輝煌的皮克斯,在人們眼中,還是逐漸失去了往日王者的骨氣。

不可否認的是,在被迪士尼收購後的歲月中,皮克斯創造的作品讓人感覺越來越乏味,觀眾已經對皮克斯電影失去了當初的瘋狂和期待,它已經不再那麼的與眾不同了。讓我們一起來看圖Chart皮克斯北美首週票房佔比,皮克斯每一部電影的首週票房佔比在持續走高,近年來甚至在30%上下浮動,這是其口碑越來越差的表現。

註釋:「首週票房佔比」這個專業數據指的是電影第一週票房佔電影總票房的比率。一部中規中矩的北美電影,首週票房佔比通常在30%;而一部好電影在上映一週後將會獲得較好的口碑,使得之後的票房大幅上升,那麼它的首週票房佔比通常低於30%。簡而言之,首週票房佔比越低,口碑越好。

Chart皮克斯北美首週票房佔比

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皮克斯遭遇如的窘境呢?

夢工廠動畫、藍天工作室、照明娛樂:我們和你死磕到底

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筆者就不得不提起皮克斯難纏的競爭者對手——夢工廠動畫、藍天工作室(隸屬於20世紀福克斯)和照明娛樂(隸屬於環球影業)。

夢工廠動畫自打第一天成立起,就被貼上了「迪士尼復仇者」的標籤,桀驁不馴的創始人傑弗裡·卡森伯格本就來屬於迪士尼,他作為動畫部門的老大帶領了迪士尼動畫復興的十年,接連主導創作了《誰害死了兔子羅傑》、《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等膾炙人口的動畫作品,但迪士尼給予他的卻是動畫片除名、不兌現獎金這樣殘酷的回報。他在負氣離開迪士尼前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會成為艾斯納(時任迪士尼CEO),就算在這裡(迪士尼)不行,在別的地方也會。」他的嗔言還真的實現了,如圖Chart各公司累計動畫電影票房份額變化,顯示的那樣,「藍色的」魔鬼在短短十年中,就在動畫電影領域前後分別超越了迪士尼動畫和皮克斯。

Chart各公司累計動畫電影票房份額變化

夢工廠動畫的崛起帶著憤怒感,它的代表作《史萊克》系列、《馬達加斯加》系列、《功夫熊貓》系列都有著那麼一股叛逆的勁兒。作為皮克斯另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藍天工作室,在票房追趕的路上則帶著歡笑。如圖Chart動畫電影寡頭海外票房佔比對比,近年藍天工作室的海外表現遠超夢工廠和皮克斯。這說明,遠在北美之外的觀眾,對藍天工作室的喜愛恐怕已經超過了對皮克斯的喜愛,《冰河世紀》系列中那隻永遠倒霉著的松鼠也恐怕是中國觀眾最為熟悉和喜愛的卡通角色之一了。

Chart動畫電影寡頭海外票房佔比對比

最後,後起之秀照明娛樂也不可小覷。它僅憑《神偷奶爸》一個系列就獲得了觀眾的芳心。《神偷奶爸2》將於2014年1月在中國上映,其中那些討人喜愛的小黃人未映先火,筆者近期所到過的電影院,到處都能看到小黃人品類齊全的盜版商品,#麥當勞 小黃人#一詞一度成為新浪微博排名前三的熱門話題,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這三個競爭對手給皮克斯和迪士尼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卡森伯格曾對《The Wrap》的記者說過:「競爭從來都是好事,它讓每一個人不得不去攀爬更高的高峰。你會明白你處在一個有競爭的環境裡,你不再是唯一被選擇的對象。」這句話直指曾壟斷行業多年的皮克斯父子。

在一個成長的市場中,多玩家競爭未必會有人出局。但如今的動畫電影市場,明顯是太擠了。如圖Chart動畫電影上映數量及平均票房,2000年後,每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開始變多,但市場容量總是有限的,容納不下那麼多玩家。在2006、2008、2012這些動畫電影超產(近每年20部)的年份中,每部動畫電影的均票房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近三年,因為競爭越發激烈並形成常態,動畫電影均票房保持著走低的勢態,整個市場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跡象。

Chart動畫電影上映數量及平均票房

各家的廝殺因此進入了空前慘烈的階段,部分玩家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不惜投入高成本。如圖Chart寡頭成本率對比,皮克斯儘管保證了每一部動畫電影都能賺錢,但其成本率卻逐年攀高,讓人擔心;夢工廠動畫則不惜以賺錢電影補貼虧本電影的方式,確保每年都能有兩部作品上映,以保持市場份額上不輸給皮克斯和迪士尼;至於迪士尼,看上去就很慘了,這些年幾乎就沒有製造出過賺錢的電影,這是一種用生命在做電影的節奏啊!

註釋:成本率指的是動畫電影的製片成本佔到全球票房的比例,由於各國的票房分成比例及海外發行分成比例各不相同,筆者平均估算全球票房的35%~40%歸製片方所有。35%成本率是動畫電影的一條警戒線,超過這條警戒線的動畫電影都將面臨虧本的風險。

Chart寡頭成本率對比

僅憑燒錢來擠壓競爭對手的策略是很難持續的。在這個拳拳到肉,刀刀見血的戰場上,各家公司如何保持持續的競爭力,進而能贏得動畫電影未來的十年?這是市場交給每一家公司的課題。面對這樣的壓力,它們除了「裁員」,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2013年初,夢工廠動畫受到《守護者聯盟》票房失利的影響,選擇裁員350人(裁員比例高達16%),夢工廠動畫的裁員就像是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了一系列行業波動——大電娛樂圈內的華納兄弟、20世紀福克斯和獅門影業等大腕廠商都採取了減員措施,索尼和派拉蒙則分別裁員450人和53人。派拉蒙直言,減少53人,公司每年可能省下至少1000萬美元成本。

同一時間,兄弟部門盧卡斯藝術也宣告被迪士尼關閉。全球娛樂公司減員的風潮讓皮克斯開始擔心自己的處境,它只能將目光投向迪士尼,問道:「爸爸,我們去哪兒?」

[page]

迪士尼:且看我的商業佈局

迪士尼拍拍胸脯說:「兒子,淡定。象徵性裁員5%是有必要的,其他方面我自有主張!」迪士尼的主張又是什麼呢?

前文提到,艾斯納曾在1994年將卡森伯格排擠出迪士尼,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同樣的命運降臨在了他自己的身上。2004年,在43%股東的決議下,他被踢出董事會並於次年丟掉了CEO的工作,繼任者是他曾經的助理羅伯特·艾格。艾格上台後,便開始了一系列資本運作,這一系列運作背後隱藏的是兩個商業戰略:

第一,通過收購成熟公司及其內容產品,而非優化自身創作能力的方式,重新掌握獨家的優勢內容。

第二,通過擴大授權和零售渠道,來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抵消動畫電影市場帶來的風險。

對於怎麼執行前者「收購成熟公司」的戰略,艾格曾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直言不諱:「我們自己的工作室日漸式微,我想讓迪士尼在這個領域(動畫電影)重新回歸偉大的行列,而收購就是最快的方式(沒有之一)。」艾格說到就做到,迪士尼前後共花費157億美元巨資收購了三家內容公司,看一下這份僅3條的收購清單,可謂驚豔:

2006年,迪士尼收購皮克斯。

2009年,迪士尼收購漫威娛樂,漫威娛樂旗下擁有多部聞名於世的美國英雄漫畫,包括《蜘蛛俠》、《綠巨人》、《神奇四俠》、《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復仇者聯盟》等

2012年,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盧卡斯影業旗下包括兩個系列的超人氣品牌《星球大戰》和《印第安納·瓊斯》

皮克斯、漫威、盧卡斯影業先後成為了迪士尼爸爸的好孩子,迪士尼也因為這三筆收購得到了相應的回報。根據迪士尼2012年財報所描述的情況,迪士尼主打的周邊衍生品收入主要來自於:《米老鼠》、《星球大戰》系列、《賽車總動員》系列、迪士尼公主系列、《小熊維尼》、《玩具總動員》系列、迪士尼仙女系列、《蜘蛛俠》系列和《復仇者聯盟》。其中半壁江山的產品來自於迪士尼收購的內容,另一半則是上個世紀留下的經典遺產,而迪士尼近些年所獨創的內容實在是乏善可陳!

戰略的第二點是「擴充消費品渠道」。從1987年到2004年,迪士尼曾在北美建立過313家直營店。然而到了2004年,CEO艾斯納可能感覺到自己連任的大勢已去,又親自把這些資產賣給了兒童連鎖店Children's Place,迪士尼零售店由此變成了加盟店。2008年,新任CEO艾格開始顛覆前任的戰略,他先由控制消費品零售渠道開始,從Children's Place手上回購了229家迪士尼的零售店,並在2010年從日本東方樂園旗下購入所有日本迪士尼零售店。截止2012年底,迪士尼共擁有216家北美直營店、106家歐洲直營店和47家日本直營店。

當然,這局棋可少不了中國。今年10月25日,迪士尼中國正式宣佈,將在上海陸家嘴金融商業區打造迪士尼全球最大旗艦店(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年客流量預計4000萬人次)。緊接著11月7日,迪士尼消費品-迪趣文化產業園項目正式簽約落戶合肥,迪趣文化產業園將以研發、生產、銷售迪士尼等國際、國內授權的消費品為主。12月6日,新消息又傳來,迪士尼中國和百視通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宣佈擬在華成立合資公司,中方將控股51%。如此大張旗鼓地進入中國,真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既然如此,迪士尼的商業佈局已露出全貌。在前端,迪士尼通過收購的方式,不斷獲得優質的內容;在後端,迪士尼掌握著全球的消費品渠道並在不斷擴充中;而全球7座迪士尼主題樂園就像是一個超大的促銷活動現場,不斷為它的品牌加分。這樣的商業邏輯聽上去應當是穩賺不賠的,因此迪士尼才會有魄力對皮克斯鎮定地說:「兒子,淡定,一切妥妥的!」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鎮定並不能掩飾迪士尼對於這些剛收來的孩子的不安:他們能長大成才嗎?

皮克斯:不生孩子只領孩子的爸爸不是好爸爸

其實,皮克斯、漫威、盧卡斯都具有非凡的創意能力,迪士尼擔心他們是否能成才,感覺有些杞人憂天。筆者反倒問,迪士尼這個爸爸是否能很好駕馭以皮克斯為首的這群孩子呢?

筆者對此並不樂觀。如圖Chart迪士尼影視動漫模塊收入及營業利潤,筆者拿出迪士尼近10年影視動漫模塊和消費品模塊的收入及營業利潤來做一個對比分析。雖說迪士尼的消費品模塊發展態勢良好,但畢竟線下直營店的模式是重資產模式,很難讓消費品渠道長期獲得10%以上的成長。內容創新方面,迪士尼離開自己創作的最近一部大賣的動畫電影《泰山》(1998年)也有好多年,這個爸爸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找到創作的感覺了,它又怎能帶好創作能力超過自己的孩子呢?自2004年後,迪士尼影視動漫模塊的收入下降地厲害,營業利潤也波動也很大,僅在收購皮克斯(2006年)和漫威(2009年)的兩個年份中,營業利潤略有回升。但往往好景不長,過兩年又會摔下來。由此看來,迪士尼並不能駕馭這些能力突出的孩子,收一個毀一個。

時值2012年,距離2009年迪士尼收購漫威已過去三年,迪士尼的營業利潤又在下降。很自然地,它又選擇收購了一個能力不錯的孩子——盧卡斯影業。按照這個趨勢,筆者敢大膽推測,迪士尼視影視動漫模塊的利潤因此會有短期回升,不過等到2015年前後,迪士尼還是會遇到相同的財務問題,他又不得不考慮繼續收購一家擁有優質內容的企業!

Chart迪士尼影視動漫模塊收入及營業利潤

對於這樣起起伏伏的波動和2013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縮減14%的情況,迪士尼自己的解讀倒頗為輕鬆,它認為自己的負增長源自「發行作品的減少及榜首作品的疲軟」,這聽上去與自身的運營能力沒什麼關係,真是這樣嗎?

如前文圖Chart各公司累計動畫電影票房份額變化,所展示的那樣,迪士尼在過去的18年內丟掉了動畫電影近2/3的全球市場份額。在我們所熟悉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我們給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2013年的總票房排個名的話,迪士尼在發行數量居第四位的情況下總票房排名墊底。再看圖Chart寡頭動畫電影中國票房份額變化,迪士尼的不上心顯現地最為突出,回觀過去18年迪士尼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的話,它和皮克斯的在中國的動畫電影票房總額被迅速蠶食,今天他們的份額不僅遠遠落後於夢工廠動畫,而且還被20世紀福克斯排在了身後。相較於迪士尼在消費品市場的穩步增長,它的動畫發行實在是太不爭氣。從迪士尼近10年來市場被蠶食的速度看,它進入了一種力不從心後又自暴自棄的節奏。

Chart寡頭動畫電影中國票房份額變化

種種跡像已經表明,迪士尼已經將戰略重點放到了消費品上(迪士尼還有另一個戰略重點為傳媒,本文並不涉及),而它對於內容的態度似乎變為:持續的原創能力已不再重要,每當影視動漫模塊的利潤下降的時候,我可以通過收購更優質的內容來拉抬利潤,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裁員嘛!

可想而知,迪士尼的影視動漫模塊會承受怎樣的壓力,皮克斯作為它的大兒子,在最近交上8部動畫電影的過程中,4次更換導演,如表Table皮克斯影片導演更換歷史,筆者不得不為其抗壓能力擊節讚嘆,同時也感嘆一下,如此壓力之下的皮克斯能保持它被收購前的創作活力嗎?

Table皮克斯影片導演更換歷史

不僅如此,更糟糕的另一個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根據EPMCommunication,Inc.發行的《The Licensing Letter》所估算,2012年北美所生產的一億多種衍生品中,迪士尼佔掉了51%。最熱銷的10個品牌中,迪士尼也已擁有其中的6個,依次為:公主系列、《星球大戰》、《汽車總動員》、《小熊維尼》、《米老鼠》、《玩具總動員》。筆者的疑問因此油然而生,如果收購而非自主開發是迪士尼的最主要的內容戰略,那麼全球還有多少品牌可以並且願意被迪士尼收購呢?一心想顛覆迪士尼的芬蘭公司Rio(主打產品《憤怒的小鳥》),你願意嗎?復仇之路還沒走完的夢工廠動畫,你又願意嗎?一個「好」爸爸怎麼能只領養而不自己生孩子呢? 

重複上演的歷史

迪士尼在創造內容的源頭上產生了危機,但是它的體積很大,等危機傳導到終端,並直接影響到財務數字的時候,恐怕一兩年已經過去了。一旦股東和董事會發現問題的時候,他們是不會有耐心讓CEO去系統性地解決問題的,收購優質內容自然就成了現在和將來最方便和有效的方式,來粉飾短期的財務報表,但大家心裡其實是明白的,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

翻開迪士尼的編年史,我們會發現相同的危機曾經在沃爾特·迪斯尼1966年過世後發生過,在1972~1984長達13年的漫長歲月中,迪士尼經歷了繼承者過世、主創人員叛變、盲目擴張渠道、主營業務被邊緣化等一系列困難,甚至險些被惡意收購。直到前文提到的兩個人艾斯納和卡森伯格的出現,才使得這個局面得以改觀。卡森伯格這麼描述他進入迪士尼動畫工作第一天時候的情形。

艾斯納當天就直截了當得給他佈置了一個任務:恢復迪士尼動畫的輝煌。儘管當時的卡森伯格在真人電影上已頗有建樹,但對於動畫而言他就是個門外漢。幸好有一些迪士尼的老臣提醒他,迪士尼檔案館中有一些華爾特·迪士尼當年留下來的筆記和錄音,用以介紹他如製作動畫的經驗。卡森伯格看完這些材料後,驚奇地發現前輩留下的正是動畫內容製作的關鍵所在。

其實卡森伯格所不知的是,迪士尼還留下了另一份更有價值的商業資料,如圖Pic娛樂業價值創造理論。這份資料直接點明了迪士尼公司持續增長的戰略:必須以動畫電影內容為(非財務)核心,圖譜中其餘不斷擴張的商業模塊作為支撐對其加以輔助。

Pic娛樂業價值創造理論

艾斯納和卡森伯格接手迪士尼的時候,整個迪士尼的商業核心已經脫離了華爾特·迪士尼本人的初衷,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ESPN的媒體平台和剛興建完的主題樂園上,動畫電影作為當時的核心內容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幸好,艾斯納和卡森伯格理解了自創內容的重要性,又重新將迪士尼拉回正軌,並先後推出了《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獅子王》、《花木蘭》、《泰山》等口碑和票房奇佳的作品,帶領迪士尼進入了復興的十年,動畫電影業務在迪士尼收入中佔比從4%恢復到了19%,授權和零售業務也更隨之增長了8倍,迪士尼的市值從1984年的19億美元增至1994年的280億美元。

儘管兩位核心人物救迪士尼於水火之中,但艾斯納在一連串成功的喜悅後也犯下了前任同樣的錯誤,他慢慢忽視了內容的創造,排擠掉了功高蓋主的卡森伯格,並在1995年收購首都城市通信和美國廣播公司、1996年收購洛杉磯天使隊、1998年又收購洛杉磯電視台,迪士尼的業績在2000年後開始徘徊不前。艾斯納最終在2005年和迪士尼不歡而散。

同樣的歷史兩度上演,並且都出現在了迪士尼輕視自創內容而大舉併購或拓展渠道的時候。結合今天迪士尼的問題看來,現任CEO艾格其實是在走前任們曾走過的老路,真正的危機也許很快就會爆發。希望當下一次皮克斯再問迪士尼「爸爸,我們去哪兒?」的時候,迪士尼能乾脆地說上一聲:我們自己創造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88

「仙劍之父」姚壯憲:我創業做遊戲十年的得與失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0/144273.html
他是「單機遊戲界教父級」的人物,一手創作的《仙劍奇俠傳》和《大富翁》系列遊戲至今暢銷於兩岸三地。前一個10年,他在台灣度過,後一個10年,他在北京蟄伏。在他看來,自己就像是「阿土仔」,告別農村,到城裡闖蕩,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

和姚壯憲先生約定採訪之前,我放了他三次鴿子。他每一次都非常禮貌,淡淡地說:「週一、週三不行,其他時間都可以。」《仙劍奇俠傳6》的開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他每天準時上下班,吃工作餐,和主創溝通進展,「國內單機遊戲的市場已經非常低迷了」,此前《仙劍奇俠傳5》和《仙劍奇俠傳6前傳》兩款產品的累計銷售量突破200萬套,公司的整體情況因此稍微好轉。

45歲的姚壯憲把這段時間稱為「國產單機遊戲的青銅時代」,不會更好,但也不會更差了。這位跑來大陸創業已逾十幾年的台灣人是「單機遊戲界教父級」的人物,他一手創作的《仙劍奇俠傳》和《大富翁》系列遊戲至今暢銷於兩岸三地,是載入電腦遊戲界史冊的經典之作。

時間彷彿在姚壯憲這裡停滯,一切都和兩年多以前第一次採訪他時沒有什麼不同,無論是辦公室,還是體態神情,他幾乎都沒有什麼變化。身上那件快要洗掉色的T恤,配上銀框眼鏡和略微鬆弛的神情,他的內心戲份永遠要更多。他的桌面上擺放著一台iPhone手機和一台小米手機,iPadmini斜在一邊,屏幕閃現著有關仙劍的內容。

姚壯憲被稱為「仙劍之父」,做遊戲大概是他這輩子最成功的一件事了。

對於電腦遊戲玩家而言,《仙劍奇俠傳》和《大富翁》系列遊戲可能是一代人的記憶。稱其為有史以來累計擁有最多和最忠誠的支持者的中國遊戲毫不為過。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國產單機遊戲產業剛剛起步的時候,這兩款產品讓所有人——無論是玩家還是從業者——看到了純中國化題材在遊戲領域的前景和希望。李逍遙、趙靈兒、阿土伯和錢夫人注定成為與超級瑪麗比肩的偉大的遊戲形象。

台灣來的「阿土仔」

姚壯憲總是笑稱自己是來自台灣的「阿土仔」,這是他創作的遊戲《大富翁》系列遊戲裡的人物形象——典型的台灣農民,靦腆、樸實、憨厚。私下裡,他看上去確實也和阿土仔一樣,性格惇厚,話不多,對於別人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

姚壯憲的童年是在台灣東部的花蓮鄉下度過,那是一段完全與大自然相親近的日子,沒有電視,沒有遊戲機,「所以我後來也在反思,無論是《仙劍奇俠傳》還是《大富翁》,它們的劇情,確實是潛意識裡的一種想法,我的生活歷程也是如此,好像RPG (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的簡稱)」。在他創作的遊戲中,無論是李逍遙還是阿土仔,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是來自鄉下小鎮的青年,一文不名,經過一番奮鬥後終得成就。

他的遊戲人生始於任天堂8位機的時代。上中學時,他用打工攢下的錢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台遊戲機,但在那樣一個玩遊戲即是壞小孩的年代,他只能躲著家人,在沒人的時候偷偷玩。初中畢業後,少年姚壯憲以全優成績進入台北工專礦冶專業。因為家中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就讀工專成了當時最優的選擇——學費最低而且可以早兩年就業。

在讀工專的5年裡,他把所有時間幾乎都花在了計算機程序上,在學校的機房編制了無數小遊戲。畢業那一年,姚壯憲意識到自己今後必定會走上開發遊戲的道路。於是他帶上自己的兩款射擊遊戲作品,走上了尋訪遊戲公司的道路。

20世紀80年代末的台灣遊戲業,一切都還在蹣跚學步中,「大宇資訊現在當然是台灣遊戲界重量級的遊戲廠商,但那會兒也在經歷創業摸索的階段。」姚壯憲在大宇資訊成立的第二年進入公司,《軒轅劍》的主創蔡明宏比他要早一年。「當時我們都年輕,有自己創作遊戲的想法,正好遇到大宇的總經理李永進,他想做中國人自己的遊戲,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1989年,姚壯憲開發出了《大富翁》初代。在初代中共有8個角色,其中已經有了後來聞名遐邇的阿土仔、大老千和錢夫人等人物形象。在這款看上去類似國外強手棋類型的遊戲中,姚壯憲只保留了擲骰子、買房子和交過路費這三項基本規則,其餘要素則全部都是創新。在大宇資訊以10萬元台幣將版權買斷後,《大富翁》初代在台灣一舉賣出3萬套,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成績。「要知道遊戲軟件當時在台灣要賣200台幣一套。」1992年,姚壯憲在大宇資訊製作完成了《大富翁》二代,不但完善了初代的系統,而且還改良了畫面。二代的市場反響持續強烈,他也奠定了自己在大宇的地位。

隨後的1996年到1998年,姚壯憲領銜大宇狂徒製作組推出了《大富翁》系列遊戲的三代和四代產品,每一代銷量都遠遠超過前一代。根據大宇公司的統計,《大富翁4》在台灣的銷量為22.6萬套,這個數字甚至超過後來的經典之作《仙劍奇俠傳》,是中文遊戲銷售史上的傳奇。

如今,《大富翁》系列遊戲並沒有停止開發,至今已經更新了十幾代,一直暢銷。在姚壯憲辦公室的櫥窗裡,至今擺放著光盤時代《大富翁》系列遊戲的每一款產品。姚壯憲聳聳肩,那當然還算不上他的巔峰之作。

樹立豐碑的《仙劍奇俠傳》

上個世紀90年代,《大富翁》系列的成功給了姚壯憲更大的野心和想法。

1993年,24歲的他服完兩年兵役回到公司,突然提出想要做一款武俠RPG,名字叫《仙劍奇俠傳》。「當兵的日子非常無聊,我在部隊是庫管員,每天只能翻翻武俠小說,金庸、古龍,還有還珠樓主,後來還自己偷偷弄了一台電腦進去。」

當時大宇資訊的另一個系列《軒轅劍》已經轟動了遊戲界,主創蔡明宏是當時武俠類遊戲領域「大神」級的人物。如何支持姚壯憲完成這樣一款全新的遊戲開發,成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大概沒有任何人想到《仙劍奇俠傳》後來會變成整個遊戲界的不二經典。「一個音效、一個美工,再加一個我。」3個人湊成了《仙劍》最初的創作團隊。那是一段沉悶但快樂的時光,姚壯憲每天做的就是研究如何將趙靈兒和林月如的笑顏做到動人,將李逍遙的一招一式做得華美絢麗。他白天編程序,晚上改劇本,凌晨畫圖,程序中的每一個字符、每一句對白,都是純手工輸入計算機。「林月如在鎖妖塔的時候犧牲掉了,所有工作人員都群起反對,他們在情感上接受不了。可是我當時很理性,劇情必須這麼走下去。所以我也不管他們,這也是主創權利帶來的好處,我自己晚上偷偷地就把對白輸進去了,不聽他們的,最後大家也沒辦法。」

《仙劍奇俠傳》並不是一個順產兒,原本一年該完成內容,姚壯憲的團隊整整耗費了兩年零4個月。

在兩年多的日子裡,姚壯憲就像一個宅男,足不出戶,安心創作。期間,他愛上了團隊中另一名女性主創。坊間盛傳姚壯憲當時正經歷著失戀的痛苦,才會有之後《仙劍》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沒有戀愛,不是戀愛,只是暗戀。那是一個早就認識的女生,後來人家有了男朋友,我性格比較內向,那時候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只好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到遊戲之中。」姚壯憲遊戲生涯中最大的喜悅就是因為寫遊戲而結識的一段緣分,如今的妻子為他孕育了一雙兒女,「這些事她也都知道,我都告訴了她,挺美好的。」姚壯憲說。

1994年夏天的台灣電玩展上,姚壯憲大著膽子放出《仙劍奇俠傳》的DEMO版。他發現,現場的所有人都朝著自己展台的大屏幕圍繞過來,想要探知這款遊戲的詳情,他隱隱意識到了什麼。「當時只是單純認為國產武俠遊戲劣質,但至於《仙劍》到底該是個什麼水準,自己其實並不知道。」媒體的爭相報導給了他答案。「台灣媒體很苛刻,DEMO版一出來,他們就各種攻擊,說這款遊戲怎麼怎麼奇怪,比如45度角畫面,快速戰鬥,總之很奇怪。但他們卻沒有一家不報導我們,反而大寫特寫。」外界的或貶或褒堅定了姚壯憲的信心。隨後的一年時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不急不緩地完成了《仙劍奇俠傳》的後續創作。

《仙劍》上市的第一天,一萬份拷貝銷售一空。「下午經銷商就給我們打電話說得趕緊備貨,這很恐怖。」在姚壯憲的記憶當中,他從未想過自己的作品從此將影響整整一代人。《仙劍》一代的正版遊戲拷貝最終銷售了二十多萬套,而盜版更是數以億計。同年獲得了年度CEMSTAR「最佳角色扮演遊戲獎」以及「KING TITLE」遊戲類金袋獎,並於2004年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

大獲成功後,姚壯憲功成名就,最終成為大宇資訊派駐大陸、負責開發新興市場的負責人。2000年,大宇資訊北京分公司軟星科技成立,他成為CEO。

「創業」這10年

與很多天才型的作品一樣,《仙劍奇俠傳》一代之後的續作均不很出色。姚壯憲將之歸結為驕傲後的停滯。「二代的項目計劃早就在日程上,用3D引擎、深度渲染、古典音樂、煽情對白,但大家都陶醉在之前的成功面前,這些新的計劃總是止於討論。」從1995年的《仙劍》一代,到2003年的《仙劍》二代,姚壯憲和軟星整整蹉跎了8年時光。「8年後,3D也不是什麼前沿技術,仙俠的遊戲題材也並新鮮,新的戰鬥系統也層出不窮。」

單機遊戲的黃金時代也隨著這8年的蹉跎一去不復返。經歷了上個世紀90年代的盜版、新世紀初的互聯網狂潮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單機遊戲成了整個遊戲行業的小眾派,「台灣的人才都流失到電子行業中去了,大陸很多人有才華,但網絡遊戲賺錢,大家又多扎堆去做網遊了。」

2000年來到北京後,姚壯憲第一次真正看到了他作品中描繪的山川河流。「我去過蘇州,林月如的老家,和想像中的一樣。」他佩服同胞林毅夫,「那是台灣人來大陸最成功的一位。」

2004年非典,他主持創作的《仙劍奇俠傳3》大賣。同年,《仙劍》一代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登上螢幕,胡歌、劉亦菲、安以軒分別擔任遊戲中李逍遙、趙靈兒、林月如的角色。「胡歌是我挑的,我從人堆裡一眼就挑出了他,又高又帥,看人賊賊的。」姚壯憲說,劉亦菲和安以軒亦是他心目中趙靈兒和林月如的完美人選。

電視劇中,安以軒飾演的林月如死在鎖妖塔中,勾起所有仙劍迷當年心中的痛。「每當看到這裡,我心中也會泛起漣漪,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但姚壯憲的沉吟轉瞬即逝,「人總是要向前看……」

2007年,單機遊戲市場份額大跌,軟星在上海的分公司被迫解散,公司經歷了重大的人事變動。

2010年,位於北京的軟星辦公室遭遇火災,燒燬了大部分的機器,眾多數據資料喪失。

那是姚壯憲稱之為災難的幾個年份,他連連遇挫。直到2011年,《仙劍奇俠傳5》創作完成,上市熱賣。次年,《仙劍奇俠傳5前傳》廣受好評,之後一切觸底反彈。

10年來的潮起潮落,姚壯憲更像是一個倔強堅持的手工藝人。「遊戲有沒有用心去做,玩家一玩便知。」他承認自己也曾面臨過很多誘惑,「那些都是掙快錢,能留下什麼呢?逆向思維,往往能找到真實的方向。自己對的地方要堅持,哪怕所有人都反對也要堅持。玩家們會喜歡你認真做出來的東西。」雖然自詡灑脫逍遙如酒劍仙,但在現實中,姚壯憲是個看上去非常普通的人,他的睿智深藏不露。而在面對他的時候,卻很難忽略那些鐫刻在過往的記憶……

「在鹿港小鎮郊外的某個農村裡,住著一個很老實的年輕人,鎮上的人都叫他阿土仔。阿土仔國中畢業後就留在家中跟著老爸阿土伯學種田,日子過了一天又一天,轉眼阿土仔已經25歲仍然一事無成。有一天,阿土伯把兒子叫到跟前,說道:阿土!到城市裡去闖闖看吧。於是,阿土仔賣了田,告別了阿爸,告別了老水牛,踩著腳踏車,獨自一人踏上人生的冒險旅程。」這是姚壯憲親自撰寫的一段《大富翁》遊戲中的對白,或許也是他想要告訴別人的真實的內心獨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49

“換裝備容易,換腦筋難” 俄羅斯裁軍得與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91

當地時間2015年9月24日,俄羅斯Ka-52鱷魚攻擊直升機和Mi-8AMTSh運輸攻擊直升機亮相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飛行訓練。 (CFP/圖)

2008年以來,俄軍放棄大戰體制,打破以往的方面軍、集團軍、師、團建制,向小型化、輕型化、模塊化方向轉變,可以說是對二戰以來的傳統體制編制進行的顛覆性改變。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只要問題不涉及自己的部門,大家都表示應該進行堅決徹底的改革;而一旦觸及部門和個人利益,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走向反面。

2015年8月1日,由空天防禦兵和空軍合並而成的空天軍作為俄羅斯的新軍種,並開始投入戰鬥值班。這其實是普京在2014年12月國防部部委會議結束後下達的命令。

俄羅斯《國防》雜誌主編科羅特琴科認為,空天部隊的成立,意味著美國未來無法將其“快速全球打擊”計劃付諸實施。

美國戰火燒到太空

美國主導的幾次局部戰爭,都是以空天襲擊為基礎,航空武器執行進攻任務,航天系統負責保障。這還只是初級階段,今後,從太空發射導彈只需要幾分鐘,毫無疑問太空武器會成為主角。而防禦手段主要以空防為主的俄羅斯,未來面對空天襲擊將可能束手無策。

由此,俄羅斯得出結論,美國將有很大可能發展“天對天”和“天對地”天基打擊武器。

從國際法角度看,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外,在太空中施行敵對活動實際上是不受約束的。而從現有技術來看,它也難以監控和判斷。

因此,俄羅斯一直在強化空天防禦,把它作為一種戰略遏制手段。原因顯而易見,因為美國把戰火燒到了太空。

俄羅斯將空天防禦力量的基本職能定位為,避免美國對俄發動“斬首式”空天突擊,對國家重要戰略方向和地區提供有效的防空反導掩護,保住戰略核設施,以維護戰略穩定。也就是說,保住核反擊力量仍然是首選。而這也會給敵方造成心理震懾,迫使其放棄入侵的企圖。

空天軍成立後,空天防禦依然由俄軍總參謀部總指揮,由空天軍總司令部直接指揮。空天軍將負責集中指揮值班中的航空、防空和反導力量,以及軌道衛星集群的發射和管理。導彈襲擊預警和太空監控系統也是其所轄範圍。俄空天防禦能力可具體分為空天偵察預警能力、戰略反導能力和國土防空能力。

然而,俄羅斯的空天防禦系統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技術難度也非常大,目前無論功能還是編制都還遠沒有到位。要建立覆蓋俄羅斯全境、無縫鏈接的防禦系統,在理論上是無法實現的。

2008年以來,俄軍改革汲取了當代國內外戰爭的經驗教訓,也註重吸收西方主要國家軍隊體制編制的長處。采取的激進式改革確實為俄軍帶來了新面貌,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雖然俄軍進行了一些修補性的糾偏,但部分“後遺癥”短期內尚難以消退。

俄羅斯維和狙擊部隊士兵進行戰術訓練。 (CFP/圖)

效仿美國?

“俄軍指揮體制的改革應向美軍學習。”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伊戈爾·巴雷諾夫曾明確表示。美國的五個地區司令部分管全球防務,4個專業職能司令部分管全軍運輸、戰略打擊、特種作戰等食物。這些司令部都不是單一軍種駐防,而是多軍兵種在廣闊戰場空間內,應作戰需求迅速組織協調各作戰單元的概念。

也因此,綜觀過去的軌跡,俄羅斯正試圖走一條類似於美國的“聯合司令部”之路。

2010年12月,俄軍將六大軍區改組合並為四個加強軍區,成為三軍聯合作戰指揮司令部,分別對應了東、西、南、中四大戰略方向,負責對轄區內的陸、海、空軍戰役集團實施統一作戰指揮。軍種總司令部主要負責本軍種的建設與發展,而不再擁有作戰指揮權。

這使得各戰略方向力量處在更加集中統一指揮之下,打破了以往同一方向軍隊分屬不同軍區、不同軍種和部門指揮的體制壁壘,使作戰指揮更加順暢。比如西部軍區,就一下子整合了原莫斯科軍區、列寧格勒軍區、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加里寧格勒特別區5個單位,統一負責歐洲戰區及附近水域的行動。

這意味著,在俄每一個潛在危險方向,有能力對抗軍事威脅的所有力量“握成了一個拳頭”,擁有共同的司令部,共同的偵察、情報、後勤及其他保障。而戰略火箭兵、彈道導彈核潛艇、太空兵、遠程航空兵和空降兵仍直屬於莫斯科。

據估計,改革後軍區聯合作戰能力提高了1倍多。今後再應對像車臣戰爭、俄格沖突這類戰爭,既不用臨時組建聯合指揮機構,也不用從其他戰略方向抽調部隊進行增援,軍區司令部就可獨立處置。

然而,新上任的聯合戰略司令部司令,將要指揮的是諸軍兵種聯合部隊,將掌管空軍、海軍及所有其他部隊,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他有多大的把握指揮,該怎麽做,誰都不清楚。在好的情況下,一些軍區司令知道直升機怎麽升空,可對諸兵種合成防空戰就一竅不通了。他們又該如何指揮艦隊?沒人能回答這些問題。

這里還存在著軍種文化障礙。俄羅斯陸軍、海軍不只是不同軍種問題,在歷史上就是兩支軍隊。這兩個軍種文化不同,使用的術語也不一樣。其他軍種,包括其他強力部門的軍隊,與陸軍文化傳統一致,聯合相對容易,但與海軍的聯合卻困難得多。

目前俄陸軍指揮員難以擔負跨軍種指揮的重任,有聯合指揮經驗的多是海軍將領。早在1990年代中期,俄軍就在遠東勘察加半島和西部的加里寧格勒地區組建了兩個由海軍指揮的跨軍種戰役集團,在聯合訓練與聯合指揮上取得良好效果。但俄羅斯的大陸軍傳統,使其很難接受海軍將領擔任戰區指揮員的現實。

此外,俄軍種指揮學院和總參軍事學院都沒有開設聯合職業教育專業,中高級軍官特別是陸、海軍軍官交叉任職並不普遍。

“每個司令部都要解決十分廣泛的問題,這需要有專業技能的幹部,許多問題將是第一次出現,而我軍幾乎沒有具備跨軍兵種指揮經驗的人。要擁有這種經驗,需要不只一年,需要讓新一代軍官成長起來。”俄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所長沙拉溫這樣說道。

1992年蘇聯解體時,俄軍總兵力為280萬人。到1995年底,裁減了110萬,編制員額為170萬人;1996年至1999年,俄軍共裁減了50萬,總兵力降至120萬人。 (梁淑怡/圖)

(梁淑怡/圖)

“打大仗”和“蘇聯式”

這意味著,俄軍必須結合演習不斷修正、磨合,積累經驗。有歷史為鑒,俄軍過去的改革經常是半途而廢或出現反複。

1997年,俄羅斯決定通過以軍區為基礎,賦予軍區領導機關戰役-戰略司令部地位的方式,組建聯合軍事指揮機構。但組建沒有取得成功,因為當時總參謀部沒有進行改革,軍區司令得不到相應的權限。

到了2004年,俄羅斯對俄軍總參謀部進行改革。改革主要內容是總參謀部主要職能是制定戰略計劃,將作戰指揮權下放。2005年,時任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的尤里·巴魯耶夫斯基上將提議啟動作戰指揮體制改革,決定組建西部地區司令部、南部地區司令部和東部地區司令部。

但這個方案剛出臺,就遭到了武裝力量各階層的強烈抵制。無奈,俄羅斯只能先在東部地區司令部進行實驗。結果由於地區司令部是疊加在軍區之上的重複指揮機構,職權不清,實驗進行了3年,就被迫宣告中止。

由於一系列原因,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因素,俄羅斯決定逐步落實上述改革措施。2006年5月,俄羅斯國防部代表會議通過了原則性決議,決定在2010-2015年期間組建俄羅斯武裝力量地區司令部。然而直到今天,主要措施的基本指導思想在整體上還停留在決議層面上,而最高軍事當局的主官已經換了好幾茬。

可以說,俄軍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資金、不是裝備、不是編制,而是觀念。

俄軍高級將領中間,“打大仗”的傳統觀念和“蘇聯式”的建軍理念普遍存在並且根深蒂固。

2008年以來,俄軍放棄大戰體制,打破以往的方面軍、集團軍、師、團建制,向小型化、輕型化、模塊化方向轉變,可以說是對二戰以來的傳統體制編制進行的顛覆性改變。也正因此,許多人對改革不理解,尤其是在傳統觀念與集團和個人利益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從高級將領到普通軍官都有大批人辭職抗議。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只要問題不涉及自己的部門,大家都表示應該進行堅決徹底的改革;而一旦觸及部門和個人利益,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走向反面。

在第一階段改革結束後,由於對新編部隊的評估結果並不理想——60%的旅“及格”,1/3為“良好”,陸軍沒有一個旅被評為“優秀”——時任俄羅斯防長謝爾久科夫的軍事改革遭到了猛烈抨擊,人們說他不懂軍事,只是一個“家具販子”而已。

所以說,換裝備容易,換腦筋難,思想觀念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即便實行了新編制、列裝了新武器,最終的改革效果如何也多有疑問。

如今,俄軍新的指揮機構的確已經建立並開始運作了,但要完全發揮作用,則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不懈努力。

走極端是俄軍改革通病

在由謝爾久科夫主導的最新一次軍事改革中,俄軍追求一步到位,打破了以往先試點再推廣的習慣。

“以往改革都要先進行試點,試來試去結果不了了之。這次我要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最複雜的問題。”前防長謝爾久科夫的話證明了這一點。2008年以來的改革動作既大又快,全面鋪開。當改革受到軍內高級將領的反對和抵制時,俄領導人通過高層換血的方式強行推進改革,撤換了以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大將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級將領。

但大刀闊斧必然傷筋動骨。許多機關和部隊在一段時期內陷入混亂,俄軍內部穩定面臨嚴峻考驗。

首當其沖是軍隊人數遭受質疑。在2008年的“新面貌”軍事改革中,再次提出了裁軍指標:武裝力量由113.4萬裁至100萬。

為何要把俄軍人數裁到百萬以內?俄國防部說,這一數字是最優的選擇。據說這是從領土面積、邊界長度、國家經濟實力、適齡應征服兵役者數量等角度綜合考慮的結果。

但對於這個數字,俄羅斯學界並不買賬。俄知名軍事專家阿爾巴托夫提出異議:“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正好是100萬,或者多一點,或者少一些”。整數聽上去很美,但這跟俄羅斯軍事學說毫無關系。軍隊人數應該是與國家當前和今後面臨的軍事威脅掛鉤。還有專家提出,大量削減軍官和取消準尉不可能不對軍隊的戰備狀態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不是向著最好的方向——兩年來俄軍已從軍官過剩變成了軍官不足。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建議參考米留金改革的做法。當年,米留金元帥向沙皇提交了自己的軍事改革方案。亞歷山大二世向自己的國防部長提出了各種問題,一問就是好幾個小時。聽完所有答案後,他告訴米留金:“去吧,去向整個俄羅斯宣傳自己的計劃。我在得知專家對你計劃的看法後,再決定是否通過這一改革方案。”最終,米留金的方案大體獲得通過,但也進行了許多修改。沙皇賦予改革“神聖”的意義,軍隊也明白了改革實質,並對部長給予大力支持。米留金很早就開始不分晝夜地向軍隊宣講自己的想法,說服存有疑慮者。其改革的最終成果非常顯著:它重塑了軍隊。

有俄軍專家奉勸,如今的改革家不妨也學學自己的先輩。軍方首長們離開莫斯科,深入軍中,向官兵解釋改革的實質所在,解答問題,這是件好事。但一旦觸及尖銳、具體的問題,一些將軍就不知所措了,甚至會犯老毛病——放狠話威脅那些提出刁鉆問題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33

在香港做P2P平臺:一個成熟市場的得與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1280.html

在香港做P2P平臺:一個成熟市場的得與失

一財網 秦偉 2015-12-04 16:52:00

步步聯貸的聯合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張鄭芬的切身體驗是,有成熟金融體系安全、透明的優勢,也有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展遲緩帶來的尷尬。

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做P2P平臺是怎樣一種體驗?

步步聯貸的聯合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張鄭芬的切身體驗是,有成熟金融體系安全、透明的優勢,也有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展遲緩帶來的尷尬。

與內地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去年底P2P平臺已經超過2000家相比,香港現在只有三家P2P平臺——WeLend、步步聯貸和Bestlend,監管機構對於這一新生事物態度謹慎,而實際操作中也還沒有針對P2P平臺的法律規定。

“在香港發展的挑戰比內地大很多,這里本身電子商務的發展就落後於內地,對投資者而言(P2P)也是很陌生的東西,我們這種平臺創業者還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張鄭芬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但另一方面,這里成熟、完善的法制環境和征信體系,又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極佳的條件。

上個月,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宣告成立,旨在推動香港的科技創新發展,對於張鄭芬這樣在香港的互聯網創業者來說,政府的表態或許會令整個行業的發展更順暢。

成熟市場的機會

在香港,房地產貸款已經是一個成熟市場,除了銀行放貸,大量財務公司承接再次按揭的業務。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也帶動財務公司的數量從2009年的約300間增加到約1200間。和過去這幾年蓬勃發展起來的財務公司一樣,步步聯貸看中的也是圍繞房子的抵押貸款市場,但角度更特別。

“香港雖然給人金融發達、貸款便利的印象,但其實銀行對借款也有很多限制,尤其是對於抵押貸款,房屋抵押貸款銀行平均能借的只有50%。”張鄭芬介紹稱,對於抵押房屋貸款,即便房產本身價值已經上升,但銀行仍按最初購入價來估值,提供的貸款金額有限。

如果銀行貸款無法滿足需求,業主就只能通過財務公司貸款,但財務公司由於一般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資金來源有限,導致其提供的貸款利息極高。香港立法會今年的文件中提及,一般財務公司的按揭利息可以高達30-40%,張鄭芬提供的數據則是,上市財務公司的按揭年化利息也要高達20-30%。

“美國的銀行做這樣的貸款利息只有5%,香港二按(再次按揭)的利息怎樣都超過15%,類似的風險,在香港利息之所以這麽高主要因為政策限制,金管局一方面要控制風險,另一方面也借此抑制房價過快增長。”張鄭芬表示。

這一環境也給P2P平臺帶來細分市場,步步聯貸是香港第二個P2P平臺,也是首個有抵押的P2P平臺。張鄭芬說,希望以對接和匹配的模式,一方面滿足一般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也降低借款人的成本。

第三方支付缺失的尷尬

與內地P2P平臺的簡單對接模式不同,香港的P2P平臺在沒有相關牌照的情況下,從投資者手中吸納“存款”這個簡單步驟就無法完成,而投資者沒有放債人牌照,也不能合法向借款人放出貸款。

“我們本身不能吸納存款,實際上是我們以放債人的身份先借出錢,產生債權後投資者才能投資。”張鄭芬解釋,步步聯貸所做的是把債權的所有權、收益轉讓給投資者,再讓投資者授權平臺提供信托服務,處理投資中的問題,再將收益交到投資者手上。

盡管模式更複雜,風險則更低。張鄭芬介紹指,香港完善的法律體系,對違約等行為的保障成熟,所有抵押貸款均經律師處理,消費者也有個人詳細的征信紀錄,借款人的資金流向同樣能夠輕松查到。貸款違約一旦發生,法律程序下3-6個月就可以收回本金。

從今年初正式開始線上撮合至今,步步聯貸平臺的交易規模已接近上億港元,港元投資8%的年化回報率吸引了包括機構和個人在內的不同投資者,每筆投資規模在100萬港元上下。

但在平臺不斷發展的同時,香港市場第三方支付平臺缺席,也讓步步聯貸這樣的P2P平臺不得不在支付上回歸“原始方式”。近兩年,盡管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打入香港市場,但仍需與商戶合作最終以人民幣結算,港元結算通道尚未打通。

“這對用戶體驗的影響比較大,而這種基礎設施的完善遠不是一個創業公司可以去做的。”張鄭芬說,在缺乏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持下,按月支付投資者的利息,現在只能以人工在ATM機存支票的方式操作,否則每月支付投資者數百港元的利息還要因銀行轉賬額外增加數十港元的轉賬成本。

2013年,金管局提議為儲值支付工具設立發牌制度,不過直到上個月,香港立法會才終於通過《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這一新法例,確定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需要向金管局申領牌照。新法例的生效,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平臺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正將到來。

編輯:薛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86

【並購】長電科技杠桿收購得與失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335&summary=

【並購】長電科技杠桿收購得與失

2年前,長電科技(600584)進行了一場轟動一時的蛇吞象式跨境並購,如今,後遺癥卻開始顯現了。


2016年12月12日,長電科技的資產重組及非公開發行方案又一次進行了修改,這已經是2015年11月停牌以來就該方案進行的第三次修改,讓人不禁為其方案是否能獲得通過捏一把汗。


究竟是什麽原因讓長電科技的重組方案久拖不決呢?這源於2年前長電科技的跨境收購案。在分析這次重組方案之前,我們先簡要回顧一下當初那場跨境並購。


跨境蛇吞象


2015年年初,長電科技宣布對全球半導體行業排名第四的STATS ChipPAC Ltd(S24.SG,下稱“星科金朋”)進行全面要約收購。此時,前者在資產規模、營業收入上較後者皆存在顯著差距。為完成這起耗資近50億元的並購,長電科技引入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產業基金”)、芯電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芯電半導體”)兩家戰略投資者,並通過搭建複雜的並購主體架構(圖1)實施並購。



具體來說,長電科技、產業基金和芯電半導體首先分別出資2.6億美元、1.5億美元、1億美元,合計5.1億美元設立長電新科。在長電科技所出資的2.6億美元中,大約有1億美元是通過非公開發行募集,其余1.6億美元主要依靠貸款解決。


在設立長電新科之後,又在該公司基礎上與產業基金成立第二層合作公司長電新朋。長電新科以5.1億美元出資,而產業基金則出資0.1億美元,合計5.2億美元。與此同時,產業基金還向長電新朋提供總額高達1.4億美元的貸款。


最後,長電新朋將所有5.2億美元股東出資及1.4億美元股東借款,合計6.6億美元用於在新加坡設立收購主體公司JCET-SC(Singapore)Pte. Ltd.(以下簡稱JCET-SC)。並在各方股東協調下,中國銀行向JCET-SC出具了1.2億美元的貸款承諾函,為收購行為提供融資安排。這樣,JCET-SC可用於收購的資金合計達7.8億美元。


長電科技通過這一系列架構設計,實際上約以1億美元的出資撬動了6.8億美元的資金,實現了對長電新科的實際控制,並在2015年10月正式完成對星科金朋的全面要約收購,星科金朋從新加坡交易所退市。


為求得少量出資和保持控制權之間的平衡,長電科技在收購星科金朋的過程中與兩家戰略投資者之間不斷進行博弈,達成了一系列的協議,這其中比較重要的約定有債轉股、投資退出等(詳見新財富2015年5月號《長電科技跨境收購財技樣本》)。這些協議為兩家戰略投資者的退出埋下了伏筆。


戰略投資人波折的退出路


2016年5月,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停牌後,長電科技發布了一則重組公告,正式啟動了產業基金等2家機構的退出之路,但卻一路波折。


從5月到12月,長電科技累計對重組方案進行了三次調整和完善,期間還主動向證監會申請中止重大資產重組審核。考慮到前期停牌所花費的時間,長電科技僅制定、完善方案就耗時將近1年。與收購星科金朋所花費的審核時間相比,長電科技這次重組似乎顯得並不輕松。


初看之下,重組方案似乎並沒有“出奇”之處。簡單而言,就是長電科技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產業基金持有長電新科、長電新朋的股權,收購芯電半導體持有長電新科的股權;同時,長電科技向芯電半導體單方發行股份募資26.55億元。經過此舉,長電科技將長電新科、長電新朋這2家控股子公司變為全資子公司,同時產業基金、芯電半導體成為長電科技的股東(圖2)。



重組完成之後,長電科技的第一大股東發生變化,由新潮集團變更為芯電半導體,並且這種變化是在向芯電半導體獨家發行股份募資後才能實現。這是否意味著重組各方已經達成某種默契,在未來合適的時候,長電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將發生變化?只不過,為了加快此次重組通過審核,重組各方以重組後各向長電科技董事會提名2名非獨立董事、長電科技變成無實際控制人為由對此淡化處理。


除了“潛在”的實際控制人變化之外,星科金朋的盈利能力更是長電科技實施此次重組的障礙。


收購後消化不良


星科金朋經營能力較弱的現實,在長電科技收購時就已經體現出來。收購之後,似乎也沒有得到改善。


其一,經營業績趨於下滑,虧損額逐步擴大。2014年底星科金朋實現營業收入88.52億元,虧損2.14億元;到了2016年上半年,星科金朋實現營業收入33.92億元,虧損4.57億元。其同期毛利率也由10.98%急劇下降到1.86%,盈利能力顯著減弱(表1)。考慮2016年只是半年的數據,如果到年底,星科金朋將會是怎樣的虧損情況?



其二,現金流狀況不斷惡化,甚至可能斷裂。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星科金朋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基本保持在每年13億元左右,但已不能覆蓋其投資、償還借款等資金需求。目前維持經營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還是2014年所募集的25.53億元借款,這些現金都在不斷被後續的還款、投資行為及經營虧損所吞噬。截至2016年6月底,星科金朋只有不到3.3億元的現金余額,而在上半年就已流失現金4.03億元。照此速度,僅依靠自身力量,星科金朋的現金流很有可能支撐不到年底(表2)。



其三,星科金朋的資產負債率實際已處於高位。從賬面上看,截至2016年6月底,星科金朋資產負債率為63.54%,與2014年底66.58%的資產負債率相比有所下降。但實際上,星科金朋被收購時有一筆向老股東發行的價值2億美元(折合13.26億元)的永續債。該筆永續債因其條款設計被列入星科金朋的權益類科目。如果將這筆必須償還的永續債調整為負債,星科金朋的資產負債率將上升到73.13%,已經處於比較高的位置。


無論是從盈利情況還是從現金流情況來看,星科金朋都處於較為嚴峻的局面,其大部分盈利指標都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加上高資產負債率的約束,星科金朋自身融資能力也偏弱。盡管長電科技管理層認為,星科金朋虧損的原因有行業周期、大客戶訂單下滑及工廠搬遷等諸多因素,還需要進一步整合才能發揮出效益。但問題是,星科金朋的現金流能否支撐到那個“理想”的時刻?毫無疑問,星科金朋現在非常需要外部的支持方能度過難關。


就在星科金朋急需股東支持的時候,長電科技過得也並不輕松,似乎自身也陷入了財務危機。


收購星科金朋時,為獲得中國銀行1.2億美元貸款,長電科技幾乎抵押了全部家當和優質資產(表3)。從這個角度來看,長電科技要為星科金朋提供新的貸款擔保支持,空間或許已經不夠。



收購完成後,長電科技的經營業績更有可能使其難以獲得利率優惠的貸款。


2016年6月底,長電科技資產負債率為77.38%,超過2014年底63.12%的水平。並且,其資產負債率走高的趨勢似乎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扭轉;而毛利率也幾乎下降了一半,虧損額逐年擴大,從2014年盈利2.58億元惡化為2016年上半年虧損2.54億元。此外,長電科技的現金也在被慢慢吞噬,現階段運營的主要資金來源還是依靠外部借款(表4)。



在資產負債率高企、虧損額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長電科技獲得外部借款的條件或許會越來越苛刻,對星科金朋的支持力度也就難以樂觀。從這個意義上講,長電科技向芯電半導體增發股份募資26.55億元,意義不僅在於解決星科金朋的資金饑渴癥,更重要的是降低長電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化解財務危機。如果這次重組不能成功,對長電科技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除了寄希望於芯電半導體的資金註入之外,長電科技也在不斷通過盤活現有的資產進行自救。比如,長電科技正在對星科金朋的上海子公司實施搬遷,通過搬遷長電科技將會從政府手中獲得不菲的土地處置收益。此外,長電科技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售後回租、融資租賃業務,以應對財務風險。從最近半年數筆融資業務來看,長電科技不僅將固定資產、設備進行了租賃融資,甚至還將發明、專利等無形資產用來租賃融資,並且這些租賃業務的利率水平也在提高(表5)。



從收入構成來看,長電科技2016年上半年75.11億元總收入中,有星科金朋的33.92億元,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從盈利情況來看,長電科技2016年上半年累計虧損2.54億元,而星科金朋同期虧損4.56億元,換句話說,後者的虧損吞噬了前者的利潤。這兩組數據比較清晰的反映出,長電科技與子公司星科金朋規模雖然大致相當,但前者的盈利能力卻遠高於後者。換而言之,長電科技如果不以加杠桿的方式收購星科金朋,那麽,現在的長電科技或許還是一家盈利企業。星科金朋讓長電科技患上了“消化不良”癥。


面對這種情況,擺在長電科技、產業基金及芯電半導體面前的就是在幫助星科金朋“脫困”的同時,兌現重組時的退出承諾。要同時解決這兩個難題,對長電科技而言,最好的方式似乎是利用長電科技這一上市公司平臺。


誰是贏家?


根據長電科技的重組方案,長電新科的估值約34億元,長電新朋的估值為44億元。按此計算,長電科技收購產業基金、芯電半導體所持的股權價值合計約為26.5億元,其中產業基金19.9億元,芯電半導體6.64億元。


在收購星科金朋時,產業基金承擔了3億美元的收購資金,芯電半導體承擔了1億美元的收購資金。如果不考慮期間人民幣貶值因素,二者承擔的收購金額與這次換股所得的長電科技股份的價值大致相當,這也意味著前後兩次收購,對星科金朋的估值大致是一樣的。這樣似乎可以從表面上得出星科金朋此次重組估值溢價不高的結論。但實際上,產業基金和芯電半導體還是享受了一定的價格優惠。


首先,形勢不同。當初收購時,長電科技是全面要約收購,收購價格較市場價有一定溢價,收購完成後,長電科技就取得對星科金朋的控制權。而此次的重組,只不過是收購星科金朋的參股股權,這與收購控制權相比,估值應當不在同一水平。此時的星科金朋估值應不應該打個折扣呢?


其次,星科金朋的盈利狀況不一樣。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收購前,星科金朋毛利率還處於比較高的水平,但收購之後卻大幅下滑。盡管長電科技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理由來予以“解釋”,但最起碼,虧損加大後對星科金朋的整合難度大大增加了。所以,此時的星科金朋估值應不應該還要打個折扣呢?


最後,產業基金和芯電半導體所獲股份的價格差異。長電科技向二者定向增發的價格是15.36 元/股,遠低於現在的市場價格,期間的“套利”空間想必也會不小。一旦重組成功,機構套現,無疑將成為市場的“贏家”。


或許是出於對星科金朋盈利能力的擔憂,在剛開始啟動重組的時候,產業基金和芯電半導體以沒有參與星科金朋日常經營管理和經營決策為由,未就註入股權的估值做出相應的業績承諾。只不過後來在監管部門的要求之下,產業基金和芯電半導體才“半推半就”地就註入資產做出了未來3年長電新科凈利潤分別不低於0.7億元、3.8億元和5.6億元的業績承諾。但同時卻強調,這種業績補償安排,“僅為了雙方戰略合作、支持長電科技盡快完成對長電新科和長電新朋的整合,不代表對該業績數據的認可或承諾”。


從上述這些跡象可以看出,這次重組的操盤方似乎遇到了利益協調的困境。此時,重組方案能否通過,或要取決於監管層對業績承諾安排認可否。在上次全面要約收購星科金朋時,由於涉及到境外上市公司並購,星科金朋的原股東沒有作出業績承諾。這次長電科技還能如願以償麽?


根據當初聯合收購星科金朋時,長電科技與產業基金、芯電半導體簽署的《投資退出協議》、《售股權協議》,如果此次重組方案不能通過審核,或意味著長電科技將依照協議進行回購,那麽收購資金怎麽來,對資產負債率高企的長電科技又意味著什麽呢?總之,長電科技前景堪憂。


根據《投資退出協議》,如果長電科技的重組方案在首次公告後18個月內未獲得審核通過,芯電半導體將會向第三方出讓股權,或要求長電科技、新潮集團以現金收購,收購的代價是按其成本支付每年不低於10%、不高於12%的年利率。


根據《售股權協議》,在芯電半導體向長電科技出售股權時,產業基金也將同步出售。不過,產業基金出售的條件相對寬松,只要求每年10%的收益率。


上述的兩項協議已經把長電科技牢牢地困住。如果長電科技不能完成重組,芯電半導體、產業基金將有可能在約定期限內行使退出權。二者前期4億美元股權投資將變成長電科技的債務,利率是不低於10%。錢從哪里來?對長電科技而言,似乎已無退路可走。如果真這走到這一步,不僅長電科技“難受”,對產業基金、芯電半導體而言,其收益也可謂“慘淡”,因為期間人民幣貶值的因素將會吞噬其大部分收益。在這場並購中,誰是贏家這件事,看起來似乎是由股權能否註入上市公司決定了。


杠桿收購的正道


長電科技以杠桿方式收購星科金朋現在遇到了困境。但當前A股市場卻越來越流行杠桿收購,無論是反三角杠桿收購,還是自身承債式收購,運用杠桿的比率也越來越高,尤其涉及到境外並購時。杠桿帶來的刺激作用及快速效應,讓市場出現一個又一個“蛇吞象”的並購,並購市場由此變得十分“亢奮”,並購規模越來越大。但杠桿並購是這樣玩的麽?


杠桿收購首先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規模不大,也不引人註意。但進入80年代後,隨著利率的下行,高收益債隨之興起,在美國掀起了一股杠桿收購狂潮。之後,杠桿收購幾經起伏,逐漸歸於平靜。在這跌宕起伏的幾十年時間里,出現了一批杠桿收購的代表人物和收購案例,典型者如素有“垃圾債券之父”稱號的邁克爾·米爾肯;Wesray資本以8000萬美元收購Gibson,並在18個月以2.9億美元估值再次上市,而其中Wesray資本的自有資金出資只有100萬美元;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KKR收購RJR Nabisco案。


從杠桿收購的本意來講,就是“以小博大”,收購者只出少量自有資金,剩余主要依靠在市場上募集各種貸款類資金。這與我國上市公司當前聯合PE機構、發行可轉債、股東借款、聯合各種資管產品等進行收購的模式有高度的相似性。


但募集資金這只是杠桿收購的第一步,杠桿收購成功或者說風控的核心在於收購後標的資產的處理上。杠桿收購的基本邏輯是,因杠桿收購產生的債務,主要依靠並購後標的企業的現金流來進行償還。為了提高標的企業現金流,進而提高償債能力,使自己的債務風險敞口能夠盡可能地得到覆蓋,收購方會處置標的企業的非核心資產,以及通過裁員、壓縮各項管理費用。當標的企業通過改造,具備上市或退出條件時,收購者將會毫不猶豫的“放手”。由於有杠桿的存在,收購者將會錄得不菲的收益。


但在近期A股市場上,無論是上市公司收購第三方,還是被第三方收購,財技方面運用得越來越嫻熟,出現了大量設計非常精巧的交易架構,但是,在收購的風控上,卻難以見到匠心獨運之處。上市公司現在進行並購,不論是聯合PE投資機構,還是通過設立基金或是資管產品,一個通行的“必備”合作條款是,上市公司或其主要股東承擔回購責任,確保第三方資金的退出。


這樣的設計,似乎只要有了A股平臺,所有的收購風險都能得到化解,A股平臺成為了各方的溢價退出通道,並且未來收益可期。在這個過程中,重組各方又不斷推出熱點和題材,不斷提高資產註入預期來博取更高的收益。至於標的企業本身的業務盈利能力或資產質量如何,如何介入收購後的經營,以及如何提高收購後標的企業的現金流和盈利能力,這些都變得少有人關註。長電科技的並購後遺癥,為當下上市公司的杠桿並購“大躍進”提供了最好的註解。上市公司所謂的杠桿收購究竟是杠桿收購,還是只是一種“套利”的方式?


或許是有了這種所謂的“退出”模式刺激,上市公司收購的杠桿水平不斷攀升,各種融資模式層出不窮。長電科技2年前收購時不足7倍的杠桿倍數,在現在動輒30倍、40倍的倍數前面,已是“小巫見大巫”。但目前能看到的是,長電科技到現在還承受著巨額的債務,財務風險不斷積聚。一旦不能通過A股實現投資機構的退出,對長電科技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但對其眾多的股東又意味著什麽?長電科技的現狀會不會也在提醒眾多的市場參與者,理想和能力要互相匹配,否則,就容易消化不良?


杠桿收購,關鍵不是加杠桿,而是找支點。支點找得好,杠桿將能撬動地球。(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576

迪士尼經典翻拍得與失:《美女與野獸》為何難成“爆款”?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23/1087784.html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溫夢華

代表著動畫片最高品質的迪士尼,近日推出真人版電影《美女與野獸》。截至目前,該影片上映7天在中國內地累計票房4.1億元。

在北美市場,同樣是在3月17日上映,目前該片北美票房為2.06億美元(合計約14.19億元人民幣),有外媒稱預計最終票房4億美元的成績也會成為年度賣座電影有力的爭奪者。

截至3月23日16時《美女與野獸》在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約4.10億元(CBO中國票房/圖)

關於這部影片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是懷舊經典,也有人說是中規中矩的保守、圈錢之作。多位影院經營者對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表示,從目前該片在國內的表現趨勢來看,難成“爆款”,影片發酵的效果不及預期。而且,隨著《金剛:骷髏島》明天上映,該片的排片率也將受到沖擊。

那麽,這部經典IP的翻拍究竟做對了什麽,又做錯了什麽?而它背後的迪士尼又是在布一盤怎樣的棋局?

“《美女與野獸》口碑發酵並不理想”

從1991年動畫版《美女與野獸》開始,隨後2012年動畫3D版上映,2014年法國真人版,再到今年美國的真人版,《美女與野獸》妥妥是迪士尼動畫中的老IP。

簡單說就是,觀眾情懷+高顏值主演=粉絲基礎。

此次《美女與野獸》的特效、畫面更是極致精美,1.6億美元(合計約11.3億元人民幣)的制作成本,也刷新最貴歌舞類電影的紀錄。

《美女與野獸》成本為1.6億美元(Box Office Mojo/圖)

影片精確還原了1991年動畫版中《美女與野獸》的場景、服裝、畫面,大到古堡宮廷和舞會,小到服飾刺繡地毯紋飾,就連茶壺上的花紋,公主裙上的點綴都無不顯示著“華麗、精致、夢幻”。

故事則繼續講述那迪斯尼說不厭的“真愛的故事”,只不過這一次是勇敢的女孩拯救了王子。

“總體來說迪士尼影片所傳達出的價值觀是符合當下我們的價值認知的,而且它雖然是動畫片,但在主題方面涉及廣泛,很切合合家歡觀眾,傳播一種向上的能量。”資深電影發行人吳鶴滬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時表示,迪士尼在種類方面是多樣的,他有針對小朋友的,但也有適合合家歡的,“他所定位的受眾群體是非常寬泛的”。

影片中“美女”和“野獸”深情的跳舞

但目前就其中國市場的表現來看,影片票房並非如期望般滿意。

“口碑發酵不是特別理想”一位影院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說到,這部片子最主要針對的還是偏女性觀眾,而且檔期有些“生不逢時”,“這個檔期整體大盤相對比較弱”。

部分經典翻拍未達預期

動畫,是迪士尼與生俱來的優勢。

作為一家依靠“米老鼠”起家的電影公司,迪士尼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涉足真人電影領域。

而後,隨著2006年迪士尼收購皮克斯,2009年迪士尼收購漫威影業,2012年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迪士尼影業逐漸壯大。

2016年,迪士尼影業以全球總計75億美元的票房成績,一舉成為2016年好萊塢六大公司的最大贏家。同樣,迪士尼影業2016年在中國的票房也非常出色,共收獲63.99億元的票房成績。

2016年迪士尼影業部分影片在中國大陸票房統計(藝恩電影智庫/圖)

相對於好萊塢其他電影公司或因公司虧損而陸續續出現的人事震蕩,迪士尼2016年的成績顯然有些“風景獨好”。吳鶴滬對每經影視記者說道:“這主要是去年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那麽今年的迪士尼能否繼續“更上一層樓”呢?

據藝恩統計,迪士尼2017年的片單,除了已經上映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美女與野獸》,接下來將要上映的影片有《銀河護衛隊2》、《加勒比海盜5》、《賽車總動員3》、《雷神3:諸神的黃昏》、《星球大戰8》等。從這些影片名字就不難看出,同樣大多都是老IP的續集。

而已經在中國上映的兩部《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1月6日),票房累計4.78億元。《美女與野獸》在呈現後勁不足的表現下截止目前票房也僅為4.1億元。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累計票房4.78億元(CBO中國票房/圖)

事實上,自《沈睡魔咒》和《灰姑娘》大獲成功後,迪士尼曾宣布將把至少18部經典動畫電影改編成真人電影。例如《奇幻森林》《小飛象》等等,在這18部電影中,一些將在原動畫的基礎上進行翻拍,另外一些則為已上映真人電影的續集。

經典翻拍,並不是一條平坦大道。雖然《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奇幻森林》讓迪士尼大賺特賺,但同樣出自其名下的《沈睡魔咒》(改編自《睡美人》)、《灰姑娘》(改編自同名動畫)以及《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並未達到預期,其實也為迪士尼的經典翻拍之路敲響警鐘。

影視娛樂板塊僅占總收入17%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影片的票房收入也許並不是迪士尼最看重的地方。

據迪士尼影業2016年報告顯示,在迪士尼的主營業務中,影視娛樂板塊只占總收入的17%,媒體網絡、主題樂園與度假區、消費品與互動媒體的收入分別占比42.6%、30.5%、10%。的確,相對於IP所帶來的的票房,迪士尼影業更加看重的是IP所帶來的周邊以及各類衍生品的發展。

(迪士尼2016年報截圖)

正如此前迪士尼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羅伯特·艾格曾提到的IP價值整合,可以將IP植入影視娛樂之外的其他三個板塊,進行家庭娛樂品牌的授權,例如將最受歡迎的“星球大戰”系列的內容整合進迪士尼主題公園,開發星戰系列衍生品等。

而據今年2月8日迪士尼公司發布的截至2016年12月31日為止的2017年第一財季財報顯示,公司第一季度營收147.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略減少3%,凈利潤24.7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28.8億美元減少。其中,本財季迪士尼公司影視娛樂營收25.2億美元,《美女約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也在這一季財報中有所提及。

(截至2016年12月31日為止的2017年第一財季財報截圖)

不過,迪士尼的動畫改真人之路應該不會停止,畢竟這些老IP是經久不衰的。雖然IP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是最直接和最快速賺取回報的途徑,但是如何真正的用好這些“IP”,仍是迪士尼乃至所有影視公司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01

“山寨”开心网谢幕 陈一舟搅局得与失

1 : GS(14)@2010-09-23 14:28:12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2/xMMDAwMDE5ODgxMg.html

   中国互联网行业两个“开心网”的闹剧,告一段落。
9月20日,千橡集团宣布,从即日起旗下两家SNS网站——人人网和开心网(kaixin.com)将进行逐步合并,最终合二为一。
2008年10月,千橡悄然收购kaixin.com域名,并基于此域名推出与当时如日中天的SNS网站开心网(kaixin001.com)同名的网站。于是,两个“开心网”同时存在,让一些不明就里的网民,莫衷一是。
“(合并)是迟早的事。”9月20日下午,一位原千橡集团员工认为,千橡集团当初推出开心网的目的,就是为了狙击开心网(kaixin001.com)在SNS市场的进一步扩展,为自身旗下校内网(现人人网)的转型和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千橡开心网谢幕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认为,千橡开心网(kaixin.com)并入人人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历史使命告一段落。
上文提及的原千橡集团员工也对记者直言,当初千橡收购推出同名开心网(kaixin.com),“其实就是一种狙击竞争对手的手段”,并称这与当时校内网(人人网的前身)的转型有关。
成立于2005年12月的校内网,是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之一。2006年10月,千橡集团收购校内网,同年底,完成了千橡公司原有SNS业务5Q校园网与校内网的合并。
据千橡集团介绍,在校园SNS市场,校内网的注册用户数和流量均位居业界首位。但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困境是,在校园以外的市场,校内网则拓展乏力。
与此同时,创建于2008年3月的开心网(kaixin001.com)在白领SNS市场份额迅速攀升,截至2010年1月,开心网(kaixin001.com)注册用户已经突破7000万,用户分布多集中在比学生市场有着更高消费能力的白领、上班族——这正是校内网极欲突破的市场。
在此背景下,校内网从校园SNS面向全社会化SNS市场的转型也在悄然酝酿。而开心网(kaixin001.com)市场的攀升,正是校内转型的主要阻力之一。
“千橡收购kaixin.com域名,更大的意义在于狙击对手。”一位互联网业界人士认为,千橡集团于2008年10月通过推出kaixin.com,给开心网(kaixin001.com)的市场拓展形成一定的牵制作用,从而为校内网的转型赢得时间。
2009年8月4日千橡集团召开战略发布会,校内网由校园SNS正式转向社会化SNS市场,同时更名为“人人网”。
“千橡开心网的牵制作用还是比较显著的。”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李智认为,目前人人网已经完成了各项业务的平滑过渡,在SNS领域有着比较稳固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早在2009年,千橡对其开心网(kaixn.com)的整合就在悄然进行。其中第一步就是,实现人人网与开心网用户的融合——即双方的注册用户账号实现互联互通。
“人人网与开心网(kaixn.com)的融合,是我们内部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一位千橡内部人士透露一个细节,两家SNS网站在内部早就是同一个技术团队在负责。
据千橡集团介绍,通过此次合并,开心网用户的个人资料、好友关系、游戏等级、手机登陆账号等所有资料将会无缝接入人人网。因此,在为数不少的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合并更像是千橡开心网的谢幕。
“真假开心网”官司走向
千橡旗下两家SNS网站合并后,开心网所有的APP应用会一并导入人人网,开发者的分成比例、运营等将会维持不变。千橡称,用户的游戏等级、充值余额等信息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与此同时,kaixn.com的域名依旧会保留,但用户会通过该页面直接跳转至人人网平台。
“随着用户对SNS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与所认识的人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沟通和娱乐是用户的需求所在。”千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一舟认为,将旗下两家网站进行合并,是实现SNS资源最优化、最大化的努力尝试。
尽管千橡开心网行将谢幕,但其与开心网(kaixin001.com)的故事也许并未完全落定。
9月20日下午,开心网(kaixin001.com)运营方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发给本报的律师声明中宣称,“千橡公司将人人网和假开心网(指kaixin.com)两家网站进行合并,并不能改变此前千橡公司假冒开心网进行侵权的事实。”
2009年5月,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千橡开心网(kaixin.com)不正当竞争,理由是后者冒充开心网的名称。这一案件被业内称为“真假开心网”诉讼,曾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不过,在随后的庭审中,千橡旗下多家被告主体均提出了管辖权异议,这起官司也因此一直未有最终定论。
   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9月20日发给记者的声明中表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曾明确要求假开心网保持现状,不得进行域名和ICP证的持有人进行转移和变更。“我们将密切关注千橡公司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院的明确要求。一旦发生千橡公司违反法院要求的行为,将构成明确的干扰诉讼的行为,开心人公司将申请法院制止千橡公司干扰诉讼行为。”该声明称。
SNS盈利曙光
“真假开心网之争,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SNS市场的巨大诱惑。”一位国内SNS企业高管分析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尽管SNS市场风生水起,用户数量和流量持续攀升,但盈利模式的匮乏和利润的淡薄,成为SNS行业发展的瓶颈。
“对于盈利我们想得并不多,我们更关注的是用户的体验。”该SNS高管表示,曾几何时,这几乎成为国内SNS企业对外宣传的“教条”,而这背后则是SNS企业在盈利方面的无奈。
而开心网(kaixin001.com)借助争车位、抢奴隶等的风声水起,让这一新兴业务赢得了更多资本的青睐。
不过,据本报记者了解,SNS市场的盈利困局,已在悄然改观。9月20日,开心网(kaixin001.com)副总裁郭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2季度开心网已经实现盈利,“利润在千万元人民币量级”。
据郭巍介绍,开心网(kaixin001.com)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块:广告、第三方应用和游戏。这几乎是目前国内SNS网站“标配式”的业务布局,人人网亦与此类似。
千橡集团方面表示:“集团在2009年第二季度已经实现了整个集团的盈利”,但对于人人网的盈利状况并未透露。
“目前来说,单纯实现账面盈利,SNS网站的难度并不大,因为SNS网站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李智认为,SNS网站如何做大利润规模,将是下一步的考验。
2 : abbychau(1)@2010-09-23 23:56:12

低質素blog 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