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改十年記:改革重啟需自上而下推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yMNDE3XzQyNjEyMw.html

轉眼,電改步入了第十個年頭。

2002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亦稱「五號文件」)。電力體制第二輪改革啟動,確定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和競價上網五大任務。

如今,五項改革仍然在繼續,然而10年光陰終究沒磨出一把好劍,電力市場並沒有最終形成。

現存的市場格局讓外界甚為感慨:政企分開不到位,廠網分開不徹底,主輔分離形成新壟斷,輸配分開陷入停滯,電網統購統銷,電力調度不獨立,發電企業與大用戶不能直接交易,電力市場監管乏力……

以至於國家電監會第一任主席柴松岳在2012年「兩會」期間連連擺手,「電改沒有達到當初(2002年) 中央設計的目標」。

國研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直言不諱地指出,「目前電力體制非計劃、非市場,最為糟糕。」因改革滯後,電力市場化改革與計劃體制交疊,電力工業矛盾重重。「猶如一個壯漢,被捆住手腳,限制自主發展。」一位電力改革派專家說。

是什麼讓電力改革如此步履艱難?

一位體制內官員如是對本報記者評價,「目前,無論項目建設、電量交易、電價形成、發電量分配都掌握在政府部門或壟斷企業手中,根本沒有電力市場。如果不加緊推進改革,再過十年,仍是現在的格局。」

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未來的電改需要高層自上而下強有力的推進,否則又將進入下一個徘徊期。

改革的與未改革的

電改的成就之一是讓經濟告別「硬缺電」,但「軟缺電」揮之不去。

2002年廠網分開以來,國內發電裝機快速增長,到2011年底,9年時間新增裝機7億千瓦,相當於1949——2002年53年全部裝機容量3.5億千瓦的2倍。

廠網分開使電源建設由計劃轉向市場競爭,競爭降低火電工程造價。國家電監會《「十一五」期間投產電力工程項目造價監管情況》專項通報稱,「十一五」期間新建火電工程決算一項可減少投資約196億元。

與此相比,電網企業造價控制的內在動力有差距。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投產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單位造價比「十五」上漲17.93%。

同樣來自電監會的統計顯示,2010年主要電網企業輸配成本合計4222.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92%。而2006年,這一數據是2000億元左右。

在電改過程中,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一次能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這是改革之初沒有預料到的。」原能源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朱成章說。朱本人深度參與第二輪電改思路論證。

基於煤價快速上漲,作為過渡方案,2004年我國出台煤電聯動政策。但該政策並沒有執行到位,自改革至今煤炭價格出現2.5倍以上的上漲,但電力銷售價格僅增長30%——40%。

改革十年來,煤價大幅上漲、輸配電成本提高,但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卻由政府管制。基於此,火電企業盈利能力走弱,甚至虧損。

華電集團政策法律部主任陳宗法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板塊連虧4年,累計虧損達923億元。同期,五大發電集團平均資產負債率也超過國資委85%的高限。

與多元的發電端不同,電網環節始終集中度高且透明度不足。「電網輸配電價實際上是購銷差價,是壟斷、粗

放的經營方式。」發改委內部官員說。

在電量交易中,電網統購統銷,並掌握電力調度權,這種模式使電網和電廠處於不對等的地位。正因此,發電企業尤其是火電企業改革重啟的呼聲大。

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專職顧問姜紹俊說:「應放開發電市場和售電市場,改進中間輸配電網環節的監管,建立M個賣點、N個買點的格局,多買多賣。這才叫真正的電力市場。現階段,電網統購統銷只是一個過渡階段。」

「電網公司應變成輸電公司,擔當電力輸送責任,國家核定輸電價格。電網在電力交易中獨立出來,由供需雙方自主談判。」姜紹俊說。

但現實的問題是,電網企業不斷逆勢擴張。2002年,國家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華中五大電網公司。但目前,國家電網上收區域電網權限,區域電網被架空。此外,以國家電網收購許繼等兩家電氣設備為標誌事件,電力體制改革陷入尷尬境地。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說:「這一輪電改,中央定了規則,有頂層設計。但企業不執行,甚至走回頭路。即便出現了問題,也沒有人被問責,這種狀況讓各個方面很尷尬。」

競價上網尚難實施

五號文件確定「競價上網」的改革思路,但實施與否仍有懸念。

2004年5月到2006年,國家在東北區域、華東四省一市曾實行競價上網改革試點,並建立多個電力交易中心。但這一期間,我國出現嚴重電荒,競價上網宣告擱淺。

國家電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劉寶華說:「競價上網是電力交易的高級形式,可以實時發現價格信號,調節實時供需,引導長期電量合同和投資。但前提條件是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或者略有富餘不會出現大幅盈虧。」

2000年美國加州爆發電力危機,危機過後,2001年3月,美國開始實行雙邊合同主導的新交易規則。英國也用雙邊交易為主的新市場機制,取代實施10年之久的競價交易模式。

朱成章介紹,世銀出具的一份名為《美國加州電力改革與危機:發展中國家電力市場應汲取的教訓》的報告認為,電力體制引入競爭需四條件:一、是否有足夠的裝機容量;二、電網是否覆蓋全國各地;三、是否有完整的電價體系;四、電力監管機構是否有經驗。

「競爭性電力市場必須有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電網輸送能力有較大富裕、有健全的電力法規體系等,中國不具備這些條件。」朱成章說。

取代競價上網,電力行業希望明確獨立輸配電價,開展大用戶直接交易。目前,大用戶直接交易僅在福建、江蘇等少數地方試點,交易電量僅佔全社會用電量千分之幾。

目前,大用戶直接交易難以規模化推進。主要受兩方面掣肘:一是獨立的輸配電價機制沒有形成,二是國家部門之間尚未達成共識。

輸配分開走什麼路徑?

廠網分開、主輔分離後,電改進入深水區。輸配到底分,還是不分?兩大陣營各有說辭。

4月10日,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中國電力與能源》一書發佈。在書中,國家電網公開表示堅持輸配電一體化和電網調度一體化。這一表態讓輸配分開再添懸疑。

中電聯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協會內部討論認為,現階段輸配沒有必要分開。可以選擇地區做輸配分開試點,對比輸配分開的優劣,然後下定改革的決心。

「此外,若輸配分開,配電網交給地方,不利於地方電網建設、投資、運營和農網改造,有礙電網發展。」上述中電聯人士說。

作為電力行業專家,姜紹俊親身參與並見證電力體制改革全程,其認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後,必須堅持輸配分開。「電網可以繼續橫向切分,形成北中南三個勢力相當的電網。配電公司下放地方後,可以調動地方發展的積極性。」

輸配到底如何分開?國家電監會選擇在蘇州和深圳開展輸配財務獨立核算試點,但這被指不是改革的核心領域。

「有一點要注意,必須放開配電網,接納新能源,鼓勵建微電廠。全世界都是這種運營模式,而我國在項目審批上設置障礙。當輸電系統和配電系統建立後,探索合同供電模式,使電力調度中立。」前述發改委內部專家說。

姜紹俊提出更為審慎的方案,作為過渡方案,在輸配分開前可逐步放開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但輸配要分開核算,成本公開。」姜紹俊說。

首先,放開年用電1億千瓦時,用電負荷大約2萬千瓦用戶;兩年後放開年用電1000萬千瓦時,用電負荷2000千瓦及以上用戶;再過1~2年,放開年用電100萬千瓦時,用電負荷200千瓦及以上的用戶。

在此基礎上,實施輸配分開,成立配電公司參與市場交易,代表小用戶及居民進場購電,統銷給低壓小戶和居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8

從歷史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付羽_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335803133/23508177
以前在參加雪球財經組織的一個投資者聚會的時候做過一個演講,演講的主題就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析法的比較,當時那次演講準備得很倉促,當時只是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析法一些特點做了總結,並以白酒為例分別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析法對其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只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很重要,不能顧此失彼,如果過去那麼多年是「自上而下」分析法為主導的話,那麼在將來,「自下而上」分析法重要性會提高。但是,投資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都很重要的兩種分析方法怎麼用?當時並沒有做深入的思考。

而再談這個論題,我想從一個歷史上的命題切入,這個命題就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以一個所謂的辨證法的方式回答就是:時勢造英雄,同時英雄能改變時勢。以漢末時期為例,群雄逐鹿,最後能堅持到三國並開創時代的人就是那麼三個,顯然三個人是有內在的因素在支撐他們走到最後,而諸葛亮,顯然也是經過了充分的「自下而上」分析之後,才能從當時眾多軍閥當中選中了劉備。但是,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混亂的形勢,「亂世出英雄」,劉備也許賣一輩子草鞋也未可知。從這個角度上講,「自下而上」分析法很重要,決定了選誰,選的不是劉表,而是劉備;但是,「自上而下」分析法也很重要,甚至在次序上,是先於「自下而上」的。我說的次序不是指重要性上的次序(兩者重要性上很難說誰更重要),而是時間上的次序,在做「自下而上」選定哪個之前,最好需要先做一遍「自上而下」。

再以三國人物為例子說明,比如早期的諸葛亮,那可是非常牛,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同樣劉備也選擇了諸葛亮。如果從「自下而上」分析諸葛亮,他有很多非常值得選擇的特質,而劉備通過選擇諸葛亮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回報,從一個小軍閥最後發展為了三分天下之一。但是,如果不去「自上而下」分析天下形勢,而一味「自下而上」認定諸葛亮這個人的話,則是同樣一個諸葛量在早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晚期則不是那麼成功,七出祁山,勞民傷財卻未能有較好的回報。很顯然,如果把諸葛亮看成是一個公司的話,顯然他是一個非常優質的公司,但是,他最終還是未能穿越週期。

所以,結論說到這裡應該比較清楚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很重要,但是在實際投資過程中,需要把兩者結合起來綜合使用,而不能顧此失彼。並且筆者認為,在時間次序上,「自上而下」應該先於「自下而上」,通過「自上而下」來選擇天時,通過天時的分析可以大大縮小投資的選擇範圍,鎖定板塊,而最後起決定選擇作用的則要通過「自下而上」來分析公司的特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62

保險初步研究——行業篇(自上)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5686431

今天再發一篇幹貨吧,近3000字,昨晚實在抱歉哈各位~~[笑]

1、該行業是朝陽行業,還是夕陽行業(市場前景)?
決定一個行業的生命階段的,往往是兩個方面:
第一是這個國家的發展階段,例如處在基礎建設期的國家,免不了基建、鋼鐵、房地產等重工業會比較發達;而繼續往更發達的階段走,又會往服務業、以及設計等知識產權含量較高的產業轉移。
第二是替代品的出現,會淘汰掉前一個產品,從而決定其生命周期。例如在手機普及以前,手表還是每個人的基本配置。但手機出現後,由於手機已經帶有了時鐘顯示功能,人們發現在攜帶手機的同時,已經沒必要再多帶一個手表。因此,在手機進入千家萬戶的同時,手表不得不飛出千家萬戶,最終手表行業不得不退出普通日用品市場,而專攻高端奢侈品市場。
如果人飯都吃不飽,衣服也穿不好,過了今天還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保險根本無從談起。所以,工作收入越穩定,手里的資金結余越多,保險的市場越大。從這個角度來說,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及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再加上已經進入的人口老年化進程,保險的市場逐步在擴展。在房地產、汽車消費潮過後,保險有可能是下一個急劇爆發的行業。
保險在“保險”本家不存在替代品,但是在具備理財性質的產品中,有銀行理財、信托、資管、股票債券基金,甚至余額寶(貨幣基金)等各種替代品。
 
2、假如你告訴朋友,你在這個行業工作,朋友會怎麽看?
雖是世俗的眼光,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少說明這個行業的景氣度。例如在熊市的時候,沒有人願意說自己在證券公司工作,上非誠勿擾也會被滅燈。目前來說,一般說起自己是在銀行、在房地產工作,往往能得來羨慕的眼光,而說起在保險公司工作,卻往往被認為是無固定工作者,或者搞“推銷”的。這也跟過多的保險代理人有關。
因而從這個方面來說,銀行的景氣度是高於保險的。
而保險內也有一些體面的工作崗位。如精算師,則被認為是高端的工作崗位。
3、一家新企業進入該行業的門檻有多大?
如果一個行業的利潤過高,就會引起行業外的資金覬覦。如何將圈外的競爭者阻擋在外,是任何一個行業都面臨的問題。
將行業外資金排除在圈外,這種能力如果較強,就形成了壟斷。這種排外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特許經營。其中包括政府特許、專利特許。
保險屬於持照經營,屬於政府特許的一種。也就是說,保險不是誰家想開就能開,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部分新進者。
二是規模壟斷:包括成本領先和網絡規模兩種情況。成本領先——往往是產品中固定成本占比較高的行業。因為規模大而攤低了固定成本。新進者因為規模無法在短期內做大,過高的固定成本使其無法存活。網絡規模則主要發生在社交和網絡領域,比如中國移動的網絡規模,QQ和微信的網絡規模等。一定程度上快遞行業也具有這種網絡規模。
保險即使規模做大,也沒有多少固定成本需要分攤。所以在這一點上,保險行業並不具備規模優勢。而消費者買了保險以後,也不需要跟其他人發生社交的需求,所以這個網絡規模優勢也是不存在的。
唯一的不同,就是規模大的保險公司,對於消費者的“信用等級”更高。也就是消費者說的,“嗯,這是一家大公司”,僅此而已。
一家新進的保險公司,可以采取局部發力的方式,來獲取市場份額。例如力足於某一個城市(或農村),在這個城市建立知名度。又再如,眾安保險選擇從網絡這個利基市場作為立足點,是一家沒有網點的保險公司。主攻不需要臨櫃辦理又方便支付的保險產品,主要涉及交通險,以及網絡購物相關的保險,還曾經炮制了“高溫險”等事件營銷。
三是技術壟斷,這個保險行業不具備。
 
 
 
4、該行業的主要競爭資源是什麽?
例如:
勞動密集型行業,主要競爭資源是廉價的勞動力;
技術密集型行業,主要競爭資源是研發能力;
資金密集型行業,主要競爭力是資金實力。
保險行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因此融資能力非常重要。保險有一個償付充足率指標,類似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旦發展速度超過利潤滾存,就會面臨缺資本金需要融資的尷尬。
所以,能否在一個比較好的價位(股市高點)融資,對保險企業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5、該行業在產業鏈(上下遊)中的地位如何?
一個行業即使利潤豐厚,但如果面臨強勢的上下遊關系,利潤也會被層層盤剝。供應商強勢的例子有貴州茅臺對白酒銷售商的強勢(縱向壟斷),買家強勢的例子有南北車、鐵建的買家都是鐵總(原鐵道部),富士康的“買家”蘋果公司也更強勢。
很幸運,保險沒有這麽盤剝的上下遊關系。保險一方面直接從保戶這里抽進資金,另一方面把這些資金配置各類資產(正常賠付後)。
但是,保險的渠道能力不夠強。因此銀保渠道的保險,要被銀行拿去大頭的利潤。
6、該行業的周期性如何?
周期性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保險行業屬於中等周期的行業。其周期性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是,經濟蕭條,保險的投資端收益會下降,進而影響利潤。
二是,經濟蕭條,消費者因為工作、收入的不穩定性,會減少開支(社會總需求下降),包括即期和遠端開支(保險屬於遠端)。
反之,經濟繁榮時同理。
7、該行業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行業中的企業是否存在退出困難?
       主要是初始固定投資較高的行業。還有一些複產成本較高的行業,如煤礦等。出現這種情況會讓“去產能”更加艱難。
保險行業不存在這個問題。
8、該行業產品的固定成本占比高不高?
在不好的年頭,商品的價格有時低於盈虧平衡點,但高於生產平衡點。這時企業不得不在虧損的情況下大甩賣。盈虧平衡點與生產平衡點之間的差異,主要有固定成本構成,固定成本占比越高的行業,這種情況越容易發生。
例如:鋼鐵行業蕭條時。生產吧,固定資產一折舊就虧損。不生產吧,固定資產依舊在折舊。
保險行業不存在這個問題。
9、該行業產品的邊際成本是否過低?
邊際成本過低(甚至為0)的情況下,會造成企業之間火拼搶客戶的情況。比較典型的例子有:互聯網燒錢搶客戶,券商傭金無下限搶客戶。
保險行業受資本要求的限制。業務擴張需要資本金支撐,所以也不存在這個問題。
10、該行業有自主定價權嗎?
許多政府特許經營的行業,價格不能自主定價。因此而不得不面臨利潤低薄,成本上升(通脹)的壓力。
保險行業不存在這個問題。
11、該行業會存在“貶值”現象嗎?(技術貶值、資產貶值)
勞動生產率提高越快的行業,技術貶值也就越嚴重——主要存在於IT電子行業。今天的技術能力,也許一兩年後就會淘汰掉,一錢不值。所以企業必須不斷保持研發能力領先,否則就會被淘汰掉。
資產貶值主要是機械貶值、存貨貶值等。
保險行業不存在這個問題。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只發幹貨!
我的主頁地址:http://xueqiu.com/nysdy [笑]

本系列可在我的主頁上搜索“第一課”,不再單獨發鏈接了。(連找都懶得找的人,把鏈接放這里也是無用的。)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21

中國自上而下的“足球夢”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5319?full=y

Angie Quan還記得她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利物浦足球俱樂部(Liverpool)比賽時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名居住在北京的活動策劃者表示:“感覺就像是宗教皈依。我覺得好像有人在說,‘嘿,Angie,這是你的球隊’。”她將自己流利的英語以及對利物浦的一切興趣都歸功於足球。

她對2005年歐洲冠軍聯賽獲勝者的迷戀反映了中國各地湧現的一股趨勢: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休閑和娛樂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這一趨勢的受益者包括歐洲諸多強隊,比如利物浦、曼聯(Manchester United)、巴塞羅那(Barcelona)和皇家馬德里(Real Madrid),近十年來,這些球隊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吸引了大批球迷。

英文的中國足球博客網站“狂熱東方足球”(Wild East Football)創始人卡梅隆•威爾遜(Cameron Wilson)表示:“當歐洲所有頂級足球俱樂部將目光轉向中國時,他們的眼睛里閃爍著巨大的美元符號。人們對中國足球真的一直抱有大膽的想法,因此當這個市場最終爆發時,他們已經做好了從中獲利的準備。”

雖然中國足球產業的門票收入及廣告銷售一直增長緩慢,但已經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相關生意,比如上海的曼聯主題酒吧,以及互聯網上銷售火爆的大衛•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相關產品(包括真人大小的玩偶)。

而較為富裕的中國買家則切切實實地做出了投資,本著對足球運動將會在中國獲得成功的信心,他們完成了一樁又一樁令人目眩的收購。其中最奪人眼球的是今年1月中國首富王健林投資5200萬美元,收購了2013—2014賽季西甲聯賽冠軍馬德里競技(Atletico Madrid)的股份。

習近平、阿奎羅與卡梅倫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0月對英國進行了國事訪問,期間他參觀了曼城(Manchester City)足球俱樂部的訓練場地,習近平還在此停下腳步,與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以及曼城球星塞爾吉奧•阿奎羅(Sergio Aguero)一起自拍了一張照片。

這似乎是一個微妙的暗示。近日,一個包括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簡稱CMC)在內的中國財團斥資4億美元,收購了曼城母公司13%的股份。

CMC負責人、億萬富翁黎瑞剛最近還對中國足球投出了一張信任票,他以80億元人民幣(約12億美元)的報價打敗了官媒中央電視臺(CCTV),買下了中超聯賽未來五年的電視轉播權。這個數字比此前的轉播費高出了許多,之前的行情約為一年5000萬元人民幣。

北京一家體育媒體公司CastleHill Partners的首席執行官彼得•施洛斯(Peter Schloss)表示,中國領導層的支持是關鍵。“習近平酷愛足球,因此群眾也追隨著他的喜好。這很典型……當政府部門對某個領域予以支持後,許多人就紮堆到這一領域,而第一批趕來的人往往能賺到錢。”

中國收購者的目光已不再局限於外國俱樂部。電商集團阿裡巴巴(Alibaba)董事長馬雲(Jack Ma)去年收購了中國最好的球隊廣州恆大(Guangzhou Evergrande)50%的股份,這支球隊最近剛贏得了亞洲杯,這是他們在三年裡第二度捧起這座獎杯。(上圖說明:在2015賽季亞冠聯賽的決賽中,廣州恆大的隊員們正在慶祝勝利。)

這股足球產業投資熱背後還有另一個不可抗拒的理由,中國是全世界發展空間最大的體育市場之一。據咨詢公司普華永道(PwC)的數據,中國今年的體育門票、商品和廣告總收入估計為34億美元,而美國是636億美元。

但隨著中國體育市場成為全球增速第三的市場,歐洲俱樂部都急於將自己的品牌傳播到中國,它們的途徑包括展開合作夥伴計劃、舉行表演賽、銷售商品以及建立俱樂部的中文網站。

賭球者也對中超聯賽產生了極大興趣,這項賽事越來越受到歡迎,盡管其聲譽受到一系列假球醜聞的影響。

去年中共反腐機構中紀委在一份報告中痛斥中國足壇各種與腐敗相關的嚴重問題。報告稱,“球員、裁判員、俱樂部負責人乃至足協官員深陷賭球和行賄受賄的泥潭。”

中國仍在努力整頓足壇,但中國足球要想獲得成功,還要跨越另一道重要障礙——中國球員的水平還不足以在世界頂級聯賽中競技。

威爾遜指出:“沒有一名中國籍球員在歐洲主流俱樂部效力。這一點非常令人驚訝,因為歐洲豪門十分迫切地想要簽下一名真正優秀的中國球員,這將是它們在中國推廣自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名足球巨星將帶來變革式效應,猶如上海出生的姚明給中國籃球帶來的影響。姚明曾效力於休斯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2011年退役,他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將籃球運動推廣成中國的一項全民運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常說他的夢想之一,就是中國隊能打入世界杯,且最終中國能主辦世界杯。雖然中國隊曾出現在2002年韓日世界杯的賽場上,但小組賽三場皆輸,而且未進一球。

習近平在這次出訪英國前曾表示:“我對中國足球的最大期待,就是中國足球能躋身世界強隊,使足球運動為增強人民體質、激勵人們頑強奮鬥精神發揮重要作用。”

馬芳婧補充報道

譯者/彩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