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碩一封信 意外殃及別家合併案

2010-11-29  TCW




順達科技合併加百裕,這樁原本預計在年底將合併完成,成為全球第三大筆電電池廠的合併案,卻因為華碩一紙人事命令陷入僵局。

十月二十八日,順達發布重大訊息說明,「加百裕股份轉換修正案」,指稱發現有影響換股比率達一二%之情事,需要重新協商。

華碩執行長震怒! 員工收賄,改變採購策略

對於這起原本已經婚結了一半,卻重新開始談判結婚條件的合併案,讓科技業議論紛紛,現在這個合併案的重大變化,恰巧與十月中下旬,華碩執行長沈振來發給內部員工的一封震怒信時間點接近,而被市場解讀與間接衝擊到順達與加百裕的合併綜效有關。

十月二十二日,沈振來對內發了一封他上任以來最沉痛的一封信,上面寫著:「有位員工因為接受廠商不當餽贈和招待……,將其解雇並追查其責任」、「我個人對此深感痛心,但也深信這件事只是偶發的個案。」

華碩內部的員工出現接受廠商餽贈後,沈振來除了解雇該員工,更隨即在十月二十七日,調整採購人事組織,在原本的代工廠和碩聯合之外,再新加入仁寶、廣達為代工釋單對象,華碩對兩家代工業者,釋單比例將近達五成。

據了解,沈振來會突然發出這封信,是因為今年八月中,因為蘋果(Apple)公司控告自己員工收取賄賂,牽連到和碩子公司,和碩展開內部清查之後,因為華碩與和碩分家過程中的人事異動,因而牽動華碩也展開調查,才發現公司內部也有人收取回扣。

對此,華碩公關回應指出,沈總常會提醒大家要注意操守,這並不特別,對於供應商合併案他們不便評論。

不過,一位熟悉華碩的代工業者指出,沈振來一向在業界以供應鏈成本控制自豪,在他的眼皮底下做事,居然還有內部人員敢收受餽贈,對他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事情。

因此,他只能忍痛處理,乘機調整人事,加速改變過於集中採購某零件供應商的策略。這對過去幾乎是獨攬華碩筆電電池的加百裕產生不利影響。

加百裕遭殃! 華碩訂單,加速流向對手

台灣工銀證券投顧研究員袁詩偉估算,加百裕有四成訂單來自華碩,是最主要的客戶。

一位代工業界人士透露,華碩最近改變採購策略和人事調整,導致華碩訂單加速由加百裕流向新普。巧合的是,順達發布重大訊息時,也同時傳出,新普科技獲得華碩訂單。

一位新普高層主管證實指出,「過去很難打進華碩,但是今年確實接到華碩的單,而且還是華碩主動找上門。」

具有鴻海集團色彩的國內第一大筆電電池廠新普,一直以來試圖打入華碩供應鏈,尤其華碩在這兩年成長快速,二○○八年出貨量正式超越一千萬台,今年更達到一千六百萬台左右,成為電池廠心目中最想攀上的客戶。但新普一直都因為華碩「鍾愛」加百裕,鎩羽而歸。

其實代工業界早都有傳聞華碩的採購策略相當奇特,重要零組件,幾乎都集中在某一些廠商,例如面板的採購集中在某些二線面板廠,電池採購這方面也有這個傾向,小筆電下給新盛力,而標準型筆電幾乎都是給了加百裕。

順達沒好處! 盤算生變,影響合併綜效

華碩偏愛加百裕,正是當初順達與加百裕合併案,受到投資界看好的重要原因。永豐金證券研究員曾可加指出,順達和加百裕合併,看重的就是客戶互補。順達主攻美系客戶訂單包含蘋果、戴爾(Dell)和惠普(HP),加百裕掌握有華碩訂單。

這場合併對順達來說,可以搶先新普拿下華碩訂單,拉高市占率。加百裕的如意算盤是合併後,可增加客戶群和採購數量,降低華碩分散採購的影響,還可以晉升為全球第三大電池廠,可以說是百利無一害。

這促成今年八月,順達董事長鍾聰明與加百裕董事長黃世明,聯袂在櫃買中心宣布合併,開心握手後,加百裕股價演出慶祝行情,一週內漲幅達一二%。

九月底,雙方快速召開臨時股東會通過,連人事案都已經敲定,董事長由順達擔任,總經理則由加百裕推派。

只是沒想到就在合併的敏感時刻,華碩一紙人事案加速調整採購策略,加快加百裕訂單流失速度,讓這項合併案的綜效起了變化。

對於整體事件,加百裕發言人劉瑞英和順達發言人陳勝茂都僅以股份轉換案尚未有定論,目前不方便受訪,以免影響股東的投資做為回應。

法人認為,如果真的合併不成,對於加百裕影響較大,擴大客戶的機會沒了,又流失大客戶。

事實上,資本市場已經開始反映這起合併案延宕對加百裕的衝擊,近一個月加百裕股價已經滑落一六%,甚至低於宣布合併時的價位。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都讓這場合併案蒙上一層陰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67

嘉能可、Xstrata股東會分別通過兩公司合併案,全球第四大礦業公司成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010
更新: Xstrata股東以78.88%的支持率通過了嘉能可收購案,不包含對原Xstrata管理層的留任獎勵,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成全球第四大礦業公司。
 
原文:
 
多達99.4%的嘉能可(Glencore)股東支持公司收購瑞士礦商Xstrata。待Xstrata股東同意及歐盟委員會批准後,嘉能可就可以結束長達9個月的談判,達成採礦業五年來第二大收購案,合併組成全球第四大礦業公司。
 
此次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將出價320億美元,並提出3.05:1的換股比例。Xstrata的第二大股東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此前已表示會支持交易。
 
BBC援引未得到當事公司確認的消息報導稱,為幫助促成交易,嘉能可提議將出售Xstrata的部分德國境內業務。
 
北京時間11月20日21:00,Xstrata股東將舉行會議表決此次收購,分析師預計將會投票通過。
 
路透新聞稱,Xstrata的投資者們可能在會上否決約2.23億美元的留任公司經理人計劃,即業內所說的「金手銬」計劃。
 
但這並不會影響嘉能可收購,因為Xstrata已經修改了股東投票結構,股東是否批准現有的激勵及留任酬勞都與嘉能可收購無關。
 
以下為嘉能可與Xstrata基本介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54

台新彰銀合併案重新啟動 苦熬七年半 吳東亮守得雲開見月明?

2013-02-25  NCW  
 

 

近日之內,台新金控將重新啟動與彰銀之間的合併,這場談了七年半之久的合併案是否能就此寫下美好結局,還是再起爭議?吳東亮的態度將是最大關鍵。

撰文‧劉俞青

這一役,讓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足足等了七年半,終於,接近最後收割階段。

因為就在近日之內,台新金控的董事會將針對「彰化銀行合併台新銀行」進行討論;這也是近幾年來,台新金再度將這個敏感的議題,重新端上䒷面。

根據相關人士透露,吳東亮對這次重啟合併之路,高度謹慎,因此這次的董事會並非正式提案,僅是以「研究案」的形式提出討論,測試外界水溫,如果順利過關,後面的程序才會繼續進行。

如果照程序走,緊接著的彰銀董事會也會排入該議程討論,雙方逐步啟動這個合併模式;而距離二○○五年七月,台新金吳東亮以最高價每股二十六.一二元標下彰銀特別股,已經整整過了七年半之久。

七年半,可以改變多少事?小樹足以長成大樹,出生的嬰兒都念小學了,但台新金與彰銀這樁沒有結局的合併案,一拖,就是七年半。

這些年來,吳東亮不是沒有想過和解辦法,包括早在五年多前,當時的主管機關首長,就曾經建議雙方坐下來,談出合理的合併價格,讓合併案早早落幕,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而吳東亮自己也曾經在不耐的情緒下,脫口說出:「乾脆彰銀把台新金持有的特別股買回去算了!」但氣話終歸只是氣話,事情就還是這麼拖著。

合併現曙光

彰銀存續 成台新金子公司一直到去年底,台新金控極少數高層,從董事長吳東亮、總經理饒世湛、董事吳統雄及幾位高階主管,經過各種版本的沙盤推演、反覆研擬,再加上與主導彰銀官股的財政部密切溝通,取得財政部的初步同意之後,終於敲定了最後的合併方案。據了解,連新閣揆江宜樺都知悉這件即將啟動的合併案。

初步決定,將由彰銀擔任存續公司,台新銀行為消滅公司,兩家銀行合併。

合併後的「新彰銀」,第一大股東是台新金,持有「新彰銀」將近一半的股權,第二大股東則是官股;也因為台新金持有「新彰銀」近一半股權,按照《金控法》規定,「新彰銀」自然成為台新金的子公司,編製合併報表。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漫長的程序要走;因為這樁當時轟轟烈烈的合併案,外界各式的說法很多,為杜悠悠之口,台新金與財政部溝通的過程中,財政部一切採取最高、最嚴謹的規格,攤出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要求台新金全部都得按照程序走,一個步驟都省不得。

根據一位參與溝通過程的關鍵人士透露,「整個合併程序走完,彰銀的董事會要開七、八次」,台新金雖然精簡一點,但也要經過三、四次的董事會討論、通過。「七年多都等了,不急著這一時,」這位人士說。

過程一波三折

高價入主 卻蹉跎七年半時間回到○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彰銀的一四○億元特別股要尋找新主人,財政部透過公開標售的方式進行投標,吳東亮在最後一刻狠下心加碼,在紙條上寫下「二十六.一二元」的價格,讓新加坡商淡馬錫以「二十三.一元」扼腕。

台新金以最高價之姿入主彰銀,成為轉換後,持有彰銀二二.五五%的第一大股東;當天,吳東亮臉上帶著止不住的笑意,接受媒體專訪,並等著坐上台灣第二大金控的寶座。

但如果那時吳東亮預知接連而來的麻煩,恐怕笑不出來,因為接下來,一切都沒有按照財政部及吳東亮的共識走。

當時還有一段小插曲,淡馬錫得知吳東亮的出價之後,回頭向財政部提出希望用同樣價格,爭取官股與彰銀小股東的認同,卻被財政部拒絕,但也因為這段插曲,凸顯了台新金當時出價的合理性。

誰知就在台新金得標後沒多久,還來不及進一步加碼,台新金的命運就急轉直下,四年之中,先在○六年爆發雙卡危機,台新銀行當年度打消呆帳超過三百億元;緊接著○八年下半年爆發金融風暴,更讓台新金體質大傷,股價創下六元的歷史新低紀錄。

不過,對吳東亮而言,這些傷口,都抵不過被外界誤解的痛。

因為從○八年初開始,台新金就捲入「二次金改案」疑雲,遭受司法與外界的層層質疑,吳東亮多次面對辦公室被搜索、檢調約談的壓力,他始終堅持,「自己與台新金都清清白白」。

「別忘了,台新金是透過公開標售,才以最高價買下彰銀特別股,如果連公開標售都有問題,往後的合併案要如何進行?」一位投行經驗十多年的資深人士表示。

但無論劇本怎麼走,與彰銀的合併案就是卡在進不得、退不下的窘境,逼得吳東亮甚至在○八年初時正式對外宣布:合併案暫停。這一緩,就是五年。

而歷經這幾年的風雨,吳東亮以前的火爆脾氣早已變得平和,「遇到事情,從他表情一變,我就知道他脾氣來了,可是現在他會忍住不說話,沒多久,臉部線條就和緩了,」一位看著吳東亮長大的長輩就曾經形容他,「對太太也是,他現在常和May(吳東亮妻子彭雪芬)特別約時間吃飯,他說人老了,要對太太更好一點,不然會被休掉」。

確實,七年半的蹉跎,吳東亮已不復年輕,彰銀標售那年,他五十五歲,正值壯年,如今他已六十三歲,雖不致稱「老」,但鬢邊白髮的確多了許多,當年帶領台新先合併大安銀、再戰彰銀的銳氣,已不復見。

或許,年齡與經驗也是企業永續經營之道,因此,這一次,吳東亮不急了,他一切慢慢來,先以「研究案」的形式測水溫,而且「隨時可以調整,什麼都能協調」。

除了態度柔軟之外,「價格」也是合併是否順遂的關鍵之一。

以目前兩家銀行的淨值來看,截至去年第三季為止,每股淨值差不多,大約在十三、四元上下,每股盈餘也差不多,但股價就有明顯差距,彰銀以其規模、不動產的價值,硬是比台新金的股價高出三成。

差臨門一腳

態度不是問題 就看價格據了解,吳東亮當然了解價格的微妙之處,因此內部取得共識,必要時寧可在價格上略微讓步,以求取合併的順利進行,「反正到最後,都併進台新金,讓一點沒關係」。

若一切順利的話,按照吳東亮的盤算,今年底前希望可以合併完成,屆時,台新金加上彰銀的總資產,將逼近四兆元,和去年第四季總資產突破四兆元的富邦金控規模差不多,兩者將分列國內第二、三大金控,僅次於國泰金控。

頗堪玩味的是,合併之後吳東亮的角色轉換。吳東亮是否仍然是台新金的最大股東?在董事會中的席次掌握,都還有待與官股之間一一協調。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八字只有一撇」,未來還有冗長的程序,靜待吳東亮一關關去克服。

而台新金內部對這樁合併案已經下達禁口令,一律三緘其口,嚴陣以對;財政部對此也表示,「這個案子具高度敏感性與政治性,目前僅以『研究案』處理,一切都還言之過早。」但對吳東亮而言,這個等了七年半的結果,實在是一點都不早了,如果能夠一切順遂進行,今年底前,台新金將徹底脫胎換骨,排名大躍進,終究是守到雲開見月明。

誰主導?誰存續?

——台新金與彰銀財報比較

彰銀 台新金

總資產 1.6兆元 2.7兆元股本 724億元 762億元淨值 1032億元 1775億元每股淨值 14.25元 13元稅後盈餘 75億元 144億元EPS 1.04元 1元2/19收盤價 16.75元 12.25元註:資料截至2012年第三季

製表: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