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臨港建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一大波政策來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7165.html

上海臨港建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一大波政策來襲

一財網 胥會雲 2015-10-14 20:05:00

“上海建設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臨港行動方案”14日發布,提出把臨港地區打造成為輻射帶動長三角、服務我國制造業能級提升並在全球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上海臨港又迎來一大波扶持政策,以推動其成為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上海建設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臨港行動方案”14日發布,提出把臨港地區打造成為輻射帶動長三角、服務我國制造業能級提升並在全球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臨港建設國際智能制造中心的目標,分為5年目標和10年目標。

其中,到2020年初步建成國際智能制造中心框架,被評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若幹智能制造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智能制造競爭的戰略高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智能制造中心,成為全球智能制造技術和服務輸出的重要創新基地之一。

臨港地區位於上海東南角,距離市中心75公里的臨港地區,開發面積達315平方公里,是上海“十二五”重大發展的六大功能區域之一,是上海面向未來的戰略發展空間,承載著提振上海先進制造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任。

2013年2月,上海就已發布“臨港30條”,在臨港地區建立“雙特機制”(特別機制、特殊政策),其中包括工業用地的彈性出讓、低價位的雙定雙限房、居住證專項加分……以降低商務成本,使臨港成為上海的成本窪地。

彼時,上海市副市長周波稱,“臨港30條”是近些年來上海對一個區域支持力度最大的一次,目的就是舉全市之力,使臨港地區成為上海裝備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陣地。

兩年半後,上海大力度支持政策再度來襲,臨港地區的定位也再度提升。

具體措施包括:設立規模為5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引導基金;支持智能制造功能平臺建設,可按平臺投資額的10%~30%給予扶持,總額最高5000萬元;在臨港投資的智能制造產業化項目,最高可給予扶持1億元;支持智能裝備企業創立自主品牌和並購品牌,最高補貼1000萬元;鼓勵企業開展智能裝備融資租賃服務,最高扶持500萬元;實現股改上市掛牌的智能制造企業,另給予50萬元扶持……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徐子瑛說,經過近12年的建設,臨港地區已經在高端制造業上成為上海最為重要的基地,在航空發動機、先進汽車、高端能源裝備、船舶海工以及智能裝備等領域,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基礎。

對於上海而言,智能制造也意味著上海制造業整體的轉型升級,以及上海經濟的提振增效。

目前,臨港地區發展智能制造產業的重點領域已經明確,主要集中在5個方面:一是智能制造技術和產品,重點發展機器人、民用航空、數控加工、增材制造、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重大裝備和重點產品,實現關鍵核心材料、工藝和技術的重大突破;

二是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和應用服務,推動無線射頻識別、智能傳感器、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等關鍵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

三是傳統制造智能化改造,支持鼓勵中航商發、上海電氣、上海汽車等骨幹企業成為智能制造引擎企業,率先開展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改造、基礎數據共享等試點應用;

四是建設智能制造專業園區,推動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民用航空、再制造、光電子、微電子、德國工業4.0等一批專業園區建設;

五是培育發展智能制造服務業,加快發展技術轉移、知識產權、融資租賃等專業服務。

智能制造是全球熱點,上海推動智能制造中心建設,也必須基於國際化和開放度的提升。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鳴波說,近期也在研究智能制造和自貿區的對接。比如,從智能制造的產業鏈來講,一個重點是要研發保稅,進出關要便利。另一個重點是金融體系政策創新。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487

借殼自儀股份 臨港集團推經營性資產上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9831.html

借殼自儀股份 臨港集團推經營性資產上市

一財網 胥會雲 2015-11-10 20:32:00

作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一部分,臨港集團正在通過旗下的臨港投資,實現借殼上市,以通過上市公司的平臺,壯大園區開發的資本實力。

作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一部分,臨港集團正在通過旗下的臨港投資,實現借殼上市,以通過上市公司的平臺,壯大園區開發的資本實力。

自儀股份11月9日晚間公告稱,鑒於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已經完成,公司主營業務、經營範圍、發展戰略和控股股東等均發生實質性變更;且經工商部門核準,公司名稱已經由“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上海臨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擬將A股證券簡稱由“自儀股份”變更為“上海臨港”,B股證券簡稱由“自儀B股”變更為“臨港B股”,證券代碼“600848”、“900928”不變。

臨港集團成立於2003年9月,註冊資本63.72億元,是承擔上海臨港產業區、漕河涇開發區、洋山自貿區等多個園區開發建設任務的大型國有多元投資企業,也是上海市國資委下屬唯一一家以園區投資、開發與經營和園區相關配套服務為主業的國有企業。

2014年,臨港集團開發園區的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371億元,園區企業利潤達到235億元,屬地稅收(不含關稅、進口增值稅)達212億元。

根據國資國企分類改革的要求,臨港集團被定位為功能類企業,主要是以完成戰略任務或政府重大專項任務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同時按照市場規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11月10日在參加“2015對話上海國企領導”全媒體大型訪談時,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家平說,目前臨港集團主要承擔兩大任務:一是作為臨港產業區的開發建設主體,建設臨港高端裝備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自貿區洋山陸域、臨港物流園區。二是作為上海市國資委系統唯一以園區開發為主業的大型多元投資型企業,在松江、浦江、南橋、康橋、桃浦等區域建設高科技園區和生產性服務業園區,推進老工業地塊和郊區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產城融合的城市更新項目,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作為功能性企業,劉家平表示,不僅要完成重要戰略任務和政府重大專項任務,還要兼顧經濟效益,在資源配置方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為此,臨港集團進行投融資體制創新,引入社會資本設立園區開發基金、推動園區經營性資產上市。

為了有效控制政府性債務規模,劉家平說,臨港集團也正在推動探索建立PPP機制,利用社會資金推動園區發展,並計劃將臨港科技創新城項目作為首發項目。

當前一些園區開發類企業往往通過設立產業基金和直投等方式,來投資園區內優質的行業和產業。劉家平表示,臨港集團也在嘗試。

今年6月25日,臨港集團牽頭發起設立規模為100億元的有限合夥制園區開發基金。主要用於相關開發園區公司的“以股代債”形式的股權投資,有效降低園區開發公司在開發建設初期的高負債率,進一步放大開發建設的資金規模。在基金的使用上,將重點推進臨港科技創新城、創新創業帶等項目建設,全力推進臨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同時,劉家平說,臨港集團正籌備在漕河涇松江園區試點設立創新創業投資平臺,其主要功能為對外進行股權投資,包括園區開發項目、園區並購項目、投資創新創業企業等。待成熟後,可複制推廣到其他開發園區。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47

加碼雙特機制 上海設立超百億產業引導基金發展臨港

作為上海面向未來的戰略空間和發展引擎,上海臨港地區將設立超百億元產業引導基金,以支持產業發展。

8月23日的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稱,從2016年到2018年,上海將通過深化完善“雙特”政策,支持臨港地區新一輪發展。

這其中,包括100億元的上海集成電路裝備材料基金、50億元的臨港智能制造產業基金、20億元的海洋產業發展基金、10億元的臨港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同時,將設立每年5億元智能制造專項資金。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單個項目最高1億元支持。

臨港地區位於上海東南角,距離市中心75公里,開發面積達315平方公里,是上海“十二五”重大發展的六大功能區域之一,是上海面向未來的戰略發展空間,承載著提振上海先進制造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任。

“十三五”期間,上海要求臨港地區推進科技創新中心主體承載區和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區和現代化濱海新城。

為了發展臨港,2012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在臨港地區建立“雙特機制”(特別機制、特殊政策),並在2013年2月發布“臨港30條”,其中包括工業用地的彈性出讓、低價位的雙定雙限房、居住證專項加分……以降低商務成本,使臨港成為上海的成本窪地。

彼時,上海市副市長周波稱,“臨港30條”是近些年來上海對一個區域支持力度最大的一次,目的就是舉全市之力,使臨港地區成為上海裝備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陣地。

三年半後,上海大力度支持政策再度來襲,推出“雙特”2.0版,在延續“雙特”政策的基礎上,根據臨港地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制定了《關於深化完善“雙特”政策支持臨港地區新一輪發展的若幹意見》(下稱《若幹意見》),政策期限為2016-2018年。

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臨港基本建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區和現代化濱海新城,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承載區。

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傑表示,未來上海在“十三五”期間要達到制造業保持25%的比重,臨港無疑在當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臨港已經形成了包括新能源裝備、汽車整車零部件、船舶關鍵件、海洋工程、工程機械、民用航空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6+1”先進制造業集聚態勢,一批像中航商發、三一重工、卡特彼勒等重點產業項目已經在臨港落戶。

陳傑說,目前在臨港重裝備產業區已經集聚形成了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海洋工程以及船用曲軸等大型構件,下一步針對這些產業將進一步推進智能化的發展,主要是在高端制造、極端制造以及自主制造三個方面重點推進。

“在臨港產業生態體系中,金融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臨港在金融方面的發展必須圍繞智能制造產業,從而拓展科技金融以及相應的產業金融支持。”陳傑說。

為推進臨港發展,《若幹意見》稱,要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整合臨港地區現有各類專項資金,由上海市、浦東新區和奉賢區財力共同出資,連同市級稅收增量返還部分等資金,成立統一的臨港專項發展資金。

同時繼續執行“雙特”政策中土地出讓金和區級稅收所得留用政策;支持臨港地區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及新增發債額度實行單列;支持運用PPP方式推進項目建設運營。

為了推動臨港地區產業發展,《若幹意見》也提出,加強土地政策支持。保障臨港地區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益類項目土地指標,重點產業項目經論證後安排新增計劃,提高臨港地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同時在臨港地區特定區域開展綜合用地規劃土地政策試點,引導科技研發、企業總部管理等創新功能加快集聚。在臨港地區規劃管理中,試點開展用地性質彈性管理。

為了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繼續延用“雙特”政策中的居住證積分專項加分政策,即每滿1年積2分,滿5年後開始計入總積分,最高分值20分。臨港地區教育、衛生、農業等社會公益事業單位錄用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落戶給予政策傾斜。在臨港地區教育、衛生、農業等崗位工作滿5年的居轉戶人員,持證及參保年限可縮短至5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01

上海臨港:實控人未投資特斯拉建廠 公司未申請混改試點

上海臨港2月6日晚間發布澄清公告,實際控制人臨港集團迄今為止未與特斯拉就其在中國建廠事項簽署合作協議,亦未參與相關投資。截至本公告日,公司未申請參與上海國資“混改”的試點。

公示稱,公司註意到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TESLA)將與中方合資,在上海臨港建設年產50萬輛的生產基地。雙方出資各占一半,目前在討論中方誰投資,上海四所集團其中三個:臨港集團、國盛集團、大電氣集團,可能給其中一個,也可能三個都有,一般是從集團層面出資”。 基於對投資者、各利益相關方負責的態度,公司獲悉上述報道後,針對上述內容向公司實際控制人——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港集團”)核實。經核實,臨港集團迄今為止未與特斯拉(TESLA)就其在中國建廠事項簽署合作協議,亦未參與相關投資。

另外,公告還表示,上海市國資委、財政局、金融辦、證監局等四部門於2017年1月18日聯合發布《關於本市地方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首批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根據《實施方案》,上海將遴選 5-10 戶企業開展首批試點。公司註意到有部分媒體就上海臨港作為“混改”龍頭進行報道,公司現就該事項做如下澄清:截至本公告日,公司未申請參與上述上海國資“混改”的試點。

上海臨港A股,今日開盤快速放量漲停,隨後打開漲停板,收漲6.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84

藍皮書建議:上海臨港地區應定義為人口拓展區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浦東新區委員會黨校等多家研究機構建議,從人口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角度,臨港地區應該定義為人口拓展區,而不適合與上海其他高度城市化的區域一起劃分為人口限制區。

3月1日,上述機構在上海召開2017年上海浦東經濟形勢分析報告會,並發布《浦東新區藍皮書:上海浦東經濟發展報告(2017)》。

藍皮書認為,上海臨港地區目前正處於產城融合的發展初期,在這一時期,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呈明顯的相互促進關系,不管是經濟增長還是城市化,都需要人口增長來激發和保持發展可持續。

“從人口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角度,臨港地區應該定義為人口拓展區,而不適合與上海其他高度城市化的區域一起劃分為人口限制區。”藍皮書說,臨港未來的發展需要以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來促使傳統社區轉變生產方式進入更高級的生產力發展階段。

臨港地區位於上海東南角,地處長江口和杭州灣交匯處,距上海市中心75公里,規劃面積為315平方公里,是上海重點發展的六大功能區域之一,由裝備產業區(65平方公里)、物流園區(16平方公里)、主產業區(108平方公里)、綜合區(41平方公里)、臨港奉賢園區(17平方公里)以及南匯新城(68平方公里)六大功能板塊組成,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腹地,擁有海運、空運、鐵路、公路、內河、軌交的綜合交通優勢。

開發建設臨港新區,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著眼於21世紀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提振上海制造業、主動對接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也是上海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提高上海整體城市國際競爭力的舉措。

藍皮書介紹,自2003年底正式啟動開發建設以來,臨港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70億元(產業投資近1000億元),引進產業項目230多個,工業總產值保持45%的年均增幅,稅收收入保持22%以上的年均增幅,形成了新能源裝備、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船舶關鍵件、海洋工程、工程機械、民用航空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6+1”產業格局,海洋工程半潛式鉆井平臺等一批高端產品和核心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實現了重大突破。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建成了S2滬蘆高速、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等一批重大交通設施,一期開發區域基礎設施體系基本成形;引進了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天文館、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豪生國際酒店、大潤發購物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大項目,建設了80萬平方米商辦樓宇和130萬平方米各類商品住房。

在社會事業方面,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電機學院以及建橋學院等高等院校陸續整體遷入臨港。此外,中小學及幼兒教育、醫療、金融以及其他基礎服務業等配套設施陸續遷入或建成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臨港地區的產業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初步完成,已經初步具備了規劃中的新興濱海城市雛形。

藍皮書介紹,截至2016年9月,臨港地區的總人口(四鎮區及大學)約為31.09萬人,包括鎮區實有人口25.02萬人及在校大學生6.07萬人(在校教職員工4319人按實有人口計入申港社區);在四鎮區的25.02萬實有人口中,臨港地區本地戶籍人口(戶在人在)占比約為35%,上海其他區域戶籍人口占比約為31%,外地來滬人口占比約為34%,境外人員占比不足0.3%。

與上海市整體人口來源構成情況對照,臨港地區的外地來滬人口占比與上海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明顯偏低(2016年上海非戶籍人口占比為40.6%);外籍人口占比僅為上海全市平均水平的1/5(上海全市外籍人口占比約為1.45%)。

調查發現,經過13年的開發,臨港地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已經初步完成,但臨港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起伏不定,與經濟增長情況不匹配。

總的來說,出於產業定位和競爭力不高帶來的就業機會不足、外部和內部交通不便利、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以及近年人口人才引進政策限制等原因,臨港地區四鎮區人口的增長速度相對緩慢,各類人才占比偏低,尤其是2014開始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口控制,使臨港地區各鎮區實有人口在2013~2014年有較大幅度減少,到2015年增長才有所恢複。

總人口數量不足帶來的需求不足造成現有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使用率低,而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使用率低又會導致供給和維護成本過高,從而限制公共配套供給增加,不僅無法滿足現有人口的需求,也為人口進一步流入制造了障礙。藍皮書認為,打破這一“人口不足——公共配套不足惡性循環”需要從促進人口增長和加強公共配套兩方面同時入手,在增加公共配套的同時鼓勵人口向區域內流入。

分析顯示,上海在經濟增長最快的十年間,全市總人口增加了40%(2000年人口五普到2010年人口六普期間)。相比之下,臨港地區四鎮區在近十年的建設高峰內,人口增長速度一直較為緩慢,尤其是近幾年來增速下降較快,2011~2015年底臨港地區總的人口增長幅度僅為4%,低於上海全市平均同期人口增幅(5%)。

目前,臨港地區只有主城區的申港社區人口增速較快,人口年齡構成也較為年輕。2010~2015年主城區申港社區人口共增長了36%,增長的人口主要由被動遷入人口和外地來滬人口組成,但由於人口基數小,到2016年9月實有人口僅為3.48萬人。其他三鎮和蘆潮港社區不僅人口增速慢(書院鎮和萬祥2010~2015年五年期間總人口增長率分別為6%和9.8%),而且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此外,除申港社區外的其他鎮區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占比從21%到30%不等。

總體來看,在一個新興城市建設窗口期,人口流入,尤其是中高素質青壯年勞動力人口的快速流入及適度集聚是繁榮經濟、加快城市化及現代化進程的必要條件和必由路徑。但是,臨港地區近年來在人口總量、人口增速、人口年齡構成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構成等多方面都很難支撐臨港地區的戰略定位和未來發展。

藍皮書認為,當前應促進人口快速流入,試驗“人口拓展區”,順暢人口“流入-就業-居住-定居”環節。以目前及未來五年的上海區域內交通發展和臨港產業類型和企業發展來看,交通時間成本過高和高端就業崗位缺乏是臨港地區不具備吸引上海市其他區域人口流入的最重要原因。因此,直接吸引外地人才及人口導入是最現實、最可行的辦法。

藍皮書建議,應進一步深化完善“雙特”政策,促進人口與人才流入。擴大臨港地區人才自由港知名度,為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加快多領域、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提高現有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休閑娛樂以及商務服務水平,進一步滿足多樣化需求並探索高端服務供給。進一步增加產業園區餐飲、住宿、文化等基本城市配套服務功能,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提高城市生活配套水平。不僅要堅持功能引領和人才優先原則,還要保證各行業各類人員就業環境公平。

同時,提高中小學教育服務水平、加強幼兒園建設,加大教育資源的引進和建設力度,積極承接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的輸出轉移,成為區域性優質教育資源集聚地。整合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繼續保證公共租賃房和限價商品房的建設,以吸引居住人口,提升現代化的社區管理水平,營造快捷便利的生活和就業環境。完善區域內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增加軌道交通短駁公交配置,創新公共交通模式,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快城區自行車道、步行道以及環湖觀光線路建設。

藍皮書還建議,加快建設對外交通基礎設施。大力推進以鐵路、公路、快速軌道交通線為主的對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完善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全方位加強城區水系水利、供排水、電力、燃氣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智慧城區建設。在推進“數字臨港”、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加快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區域信息化建設,形成完整、高端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為全區域的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技術應用創造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25

中國基建港口更名 欲打造臨港物流圈

中國基建港口(01719.HK)近日公布,擬將公司名稱更改為“中國通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通商集團”)。這是繼今年初公司登陸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後的又一重大調整。

據了解,中國基建港口自2015年開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業務模式由提供傳統的集裝箱、散貨和件雜貨裝卸及倉儲等港口碼頭服務,擴展至從事港口建設及營運、港口及倉庫租賃、提供物流服務、臨港加工貿易及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等為一體的臨港綜合服務。

新名稱將更能準確反映公司戰略方向及業務重心。更名後的“中國通商集團”將立足中國、面向全球市場,圍繞大通商、大物流、大貿易、大基建的發展格局,建設以港口為紐帶的開放式現代物流體系,並提供基礎設施及國際貿易服務,旨在打造中國最大的內河港口物流體系及構建國內領先的臨港物流生態圈。

公司2017年財報顯示,集團實現收入2.34億港元,同比增長13.24%;毛利1.09億港元,同比增長9.4%。近年來,集團新建、收購了4個新碼頭和多個物流園區,2017年公司集裝箱比上年增長27%。

中國基建港口有關負責人表示,立足長江中上遊既有領先的港口運營優勢,集團將繼續以新建、租賃、合資、托管等形式,完善運輸網絡,提升綜合港口服務及營運效率等優勢,發展通江達海的中國內河港口業務。同時加速轉型建立集港口物流、臨港加工、臨港基礎建設及倉儲、金融等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臨港物流生態圈,形成基於獨特商業模式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隨著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深入,長江航運亦進入新時代。長江沿線各地都在加碼推進航運建設,以期釋放發展新動能。以武漢為例,圍繞全面建成武漢長江航運中心,該市將通過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漢江蔡甸漢陽閘至南岸嘴航道整治工程,實現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航道通航條件明顯提升,常年可通行2000噸級船舶;武漢船舶交易服務中心通過引入船舶交易經紀人、船舶價格評估等機構進駐,形成集中、有形的船舶交易市場;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2億噸,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500萬TEU(標準集裝箱單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