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城市脈搏 新媒體 旺hit未旺財

http://tvb4life.pixnet.net/blog/post/174242859-%E5%9F%8E%E5%B8%82%E8%84%88%E6%90%8F-%E6%96%B0%E5%AA%92%E9%AB%94%E3%80%80%E6%97%BAhit%E6%9C%AA%E6%97%BA%E8%B2%A1



新媒體群雄並起,劉細良的《主場新聞》、盧永雄的《巴士的報》及游清源的《 852郵報》,燒銀紙、鬥長命、控制成本、創造自家特色,才有機會殺出,且看最終誰能成為大贏家。 

城市脈搏

新媒體 旺 hit未旺財

近期傳統媒體嗌晒救命,中資機構、港資銀行抽廣告;空降外勞老總;名嘴即日炒魷,更有人可能報導開罪人被斬。新聞空間愈收愈窄,要找新出路,新媒體似乎是一線曙光。搞新媒體,投資人力、資金較少,但最終問題是如何持續營運?
美國《 The Huffington Post》珠玉在前,被互聯網公司 AOL以三億幾美金收購;一二年贏得美國新聞界奧斯卡稱譽的普立茲獎,名利雙收。本刊訪問四間新媒體公司,既想賺錢又想實踐理想,且看他們的經驗,能否複製美國的網媒神話。

 


「低頭族」造就新媒體發展,賺點擊率很容易,賺錢尚未有一條成功方程式。(曾春南攝) 

中央政策組前全職顧問劉細良一二年離開政府後,跟夥伴創辦《主場新聞》。「我喺政府六年,所有嘅良政善治都冇制度保障,以往靠總督、 AO(政務官)、香港人同傳媒,當呢啲制度都冇晒保障嘅時候,唯一就係得番新聞自由。」
《主場新聞》力銷本土言論自由的空間,在香港即時新聞加入新觀點作賣點,另提供大量博客文章,點擊率超過《明報》、《信報》網站。《主場》開設欄目講佔領中環,又開放平台講港獨、台獨,「重口味」挑戰網民,更向中國「晒冷」,「我哋知道敏感,例如關於新疆、西藏嘅新聞,好多人會問為咗少少(言論)空間值唔值得啫?錯,對於唯色(專寫西藏問題)一篇文章,唔係多咗幾多人睇,而係能唔能夠喺香港出現,嗰個意義遠遠大過得十個 like。」

近期廣告少

佔中、港獨等敏感議題,小眾之餘,更有機會嚇走廣告,「聖誕農曆新年係高峰期,我哋要睇復活節,如果仲未有(廣告)就係政治原因。」新媒體同樣面對抽廣告魔咒,劉細良說要以「車房創業」精神迎戰,《主場》辦公室設於觀塘工廈,「 Office開支細、慳印刷費發行,最核心競爭力要保存。」十三名全職員工,兩個主編、七名記者包辦時事、副刊、藝術;其餘人手負責設計、攝影、找廣告。劉細良強調,不會刻薄記者,會給予市場薪金。
劉細良強調要控制成本,才能長期作戰。但這場仗要打多久才能見到賺錢的一天?「動新聞將會成為《蘋果日報》最大收入,動新聞成功就係新媒體成功,我哋會跟住呢個勢上。」劉續說:「寫鱔稿收廣告,咁嘅媒體嘅性格同期望,人家會對你改變,新媒體嘅特色喪失,你只不過係翻版嘅主流媒體,你嘅靈魂冇咗,人哋點會追隨你呢。」
《巴士的報》社長兼總策展人盧永雄帶記者入辦公室,這是向《星島》租用的一個房間,但連水牌也沒有,「好多工作要做,水牌唔係首選。」盧續說:「我哋個 logo,『報』字係反轉,希望有啲新意念。」「巴士的」( bastille),是借用法國大革命的起點巴士的監獄,寓意打破局限。不設水牌也是一種革新。
五十歲的盧永雄,離開年薪九百二十五萬元的星島報業集團行政總裁崗位,投身新媒體,他形容「有少少癲癲哋」。盧永雄曾任職收費及免費報紙、電視、雜誌,搞網媒源於看到 iPhone 3G,「我係一個傳媒狂熱者,好鍾意搞唔同媒體……碰到移動媒體潮流,好有衝動去搞嘢,簡單嚟講,身痕。」
《巴》登場不久,即爆出王維基密會王征的獨家新聞,由盧永雄親自主理,「我成單新聞有參與,部署點安排狗仔,點去影。」跟《主場》路線不同,《巴》除了賣獨家新聞,還要革新新聞概念,「兩年前特首選舉,有日我個女來問我,喂,你哋唔好十幾日都用選舉做頭版啦,佢而家讀中二,嗰時十歲……簡單嚟講,就係睇到悶。」


《主場新聞》有欄目討論疆獨、港獨議題,劉細良說傳統媒體逐漸妥協,不敢觸及這些議題,主流媒體後退,更能突出新媒體的批判性。(網站圖) 

《巴士的報》嘗試將網民討論熱點放搶眼位置,例如全城討論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大結局,放在頭條成功提高點擊率。(網站圖) 

韓劇做頭條

「報紙慢慢同現實偏離……其實咁多人鍾意睇韓劇,點解唔可以報多啲?」於是網媒成為他的實驗場,「少女時代(韓國女子組合)其中兩名成員(允兒及秀英)各自宣布拍拖,小朋友覺得大件事,傳統報紙報唔報都係一個問題……結果我哋只係做咗頭條隔籬,都好頭,但叫我做頭(條),我都冇乜心魔。」
盧永雄跟《主場》劉細良同樣強調要控制成本,「控制唔到成本,好難賺錢。」他已訂立三年後收支平衡的目標。《巴》由星島及盧永雄合資,總投資額一千四百二十九萬,盧永雄自掏四百多萬,其餘由星島出資兼提供低息貸款,他「搞嘢」代價不菲。「新媒體風險高,成敗與做嘅人有關,同決心開始,要去盡啲,逼自己多啲先至成功。」《巴》跟星島如此親密,會否予人先入為主的印象?「同星島合作,肯定係一個 PLUS。」他說:「無論我哋有咩好壞印象,如果我啲嘢唔得,都會唔得。」
游清源帶領《信報》專欄「紀曉風」原班人馬,在網絡開新天地。「當時『紀曉風』班人默契好好,而且佢哋都覺得好難再做落去,與其各散東西,不如諗吓可唔可以聚番埋做少少嘢啦……網上似乎係出路,人手可以少啲,空間同自由度可以大啲,亦都開始成咗氣候,尤其係「動新聞」真係好成功,已經形成咗一個 criticalmass(群聚效應)。」
《 852郵報》除灣仔辦公室數萬元裝修費外,開支包括租金、工資,每月約三十萬元,主要由游清源出資,「我今年五十二歲,三、兩百萬都無就呃你㗎啫。亦有問人支持啦,支持者有啲係無償奉獻嘅,不過都係好奀㗎啫,咁有啲就係借嘅。」對於外間有傳游清源離開《信報》後,曾收取李澤楷資助,游清源以四個字「絕無其事」回應。
《 852》二月起實行贊助人制度,每月一百至一萬元不等。如果每月有三千人捐款,最少一百元,足夠一個月支出。游清源亦計劃本年底開始接受廣告,他聲稱《 852》每月點擊率已達一千萬,有足夠能力爭取廣告。


劉細良到成立十年的網台 Ragazine做嘉賓兼取經,小小斗室,幾支咪、兩部電腦,低成本的網上電台就可以運作,也是劉細良口中的「車房創業」。(黃雲慶攝) 

游清源與同事打成一片,稱下屬熟悉年輕人如何使用網上資源,訪問當日更試用同事的健身器材。(王偉洪攝) 

網絡媒體發展蓬勃,但未獲政府認同,早前七個網媒表達政府拒絕讓他們採訪官方活動的不滿。

自由度更高

「真係自由度高好多,講真話嘅顧慮細好多。」經營了網上媒體約三個月,游清源有上述感想,但認為影響力仍不及主流媒體。《 852》記者曾被拒進入政府總部採訪,但游清源認為最重要是要經營者自身的影響力,到時就不能夠忽視你。他亦相信多些有分量的網上媒體,整件事便會由次流變成主流。
相比《主場》、《巴士的》、《 852》,網台 D100率先進入收費時代,本週一開始收費,每年七百八十元,可以收聽較多自家製節目的「香港台」,例如:梁繼璋、李麗蕊主持的「開心快活人」;吳志森、余若薇的「風波裡的自由」;顏聯武「霎時衝動」等。免費收聽的「大聲台」,仍然有小量自製節目,其餘時段轉播「美國之音」的節目。大班鄭經翰主持的「風波裡的茶杯」,安排在兩台聯播,所以仍然可以免費收聽。
經歷一年零三個月後,大班表示,新媒體不可能靠廣告,「有啲生髮(產品)呀、幼稚園話嚟贊助節目,我哋要搵人陪住佢做節目,但又俾得少錢,呢啲我哋唔會做,免得聽眾以為我哋認同呢啲產品。」大班續說,新媒體燒銀紙,「睇吓可以捱到幾耐,好似 WhatsApp咁,要捱十年八年先至發達。」他稱現有一萬個會員,希望訂戶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的三萬大關。


鄭經翰的 D100守了一年零三個月,終於開始收費,預計三月底完成訂戶手續後,便告別免費午餐的年代。 

拍攝社會運動片段的 SocREC,上星期日安排記協主辦發起「企硬•反滅聲」遊行時,被警方干涉。(羅國輝攝) 

《主場新聞》

http://www.thehousenews.com 
成立: 2012年 7月
主腦:梁文道、蔡東豪、劉細良、宋漢生
財政:主要股東資助,有廣告收入,尚未收支平衡,正研究贊助及籌款模式。
人手:約 13名受薪員工,及大量博客供稿
香港排名*: 104

《巴士的報》

http://www.bastillepost.com 
成立: 2013年 12月
主腦:盧永雄
財政:每月開支至少 50萬元;正研究以廣告或銷售產品開源
人手:現時 16人,目標 20人。
香港排名: 3598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 
成立: 2013年 12月
主腦:游清源
財政:每月約 30萬開支,收入靠捐款,將來會有廣告。
人手:約 10名受薪員工
香港排名*: 323

D100電台

http://www.d100.net 
成立: 2012年 12月
主腦:鄭經翰、何國輝
財政:每月支出 200萬元;本月起收取年費七百八十元
人手:五十個全職職員,另有時薪計節目主特人
香港排名*: 294

外國新媒體成敗

美國「 The Huffington Post」:○五年成立,一○年盈利有三千萬美元,一一年被互聯網公司 AOL睇中,以 3.15億美金收購。一二年憑着受傷退伍軍人的報導,奪得有美國新聞界奧斯卡稱譽的普立茲獎,名利雙收。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 

馬來西亞「當今大馬」:九九年創辦,最初只有十四個員工。基於馬來西亞大部分主流媒體都被政團控制,「當今大馬」以無黨無派成為賣點,並吸引美國著名基金經理索羅斯主持的開放社會基金會,收購 29%股權。它們現有獨立辦公大樓,網站有中、英、馬來西亞、泰文爾語版本。除廣告收入,也收取訂閱費,基本內容免費,每年付四十美元可瀏覽所有內容。
http://www.malaysiakini.com 

韓國「 OhmyNews」:二千年創立,全盛時期有韓、日、英語版本,由公民記者提供新聞。○二年新任總統盧武鉉當選後,首先接受 OhmyNews專訪,足證網媒影響力。以廣告收入為主,不過○三年始有盈利,○八年又虧損,在日本設的分社已經關閉。
http://international.ohmynews.com 


撰文:陳健佳、馮普賢 
插圖:祝健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64

財經脈搏: 微信小店上線 劍指移動支付

1 : GS(14)@2014-06-09 00:31:01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B%98-220000277.html
撰文:許益雯 攝影:東方IC 美術:陳國威

日前剛完成拆股的「股王」騰訊(00700),又有新搞作,推出手機端電商平臺「微信小店」,對象是近四億的微信公眾用戶。歷來在電子商務領域行路坎坷的騰訊,在今年三月收購京東一成五股權後,幾乎將電商業務交給京東打理。如今推出手機端電商來招回馬槍,戰略布局之餘,殺也陸續有來。

「微信小店」看似簡單易操作,對賣家門檻其實頗高,另方面,買家有更多個性化需求與選擇,粉絲經濟成了移動電商的重要屬性,實現小而美的模式,顛覆傳統電商的規模效應。不過,對騰訊而言,「小店」只是其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先頭部隊,穩定下來後,便會搶佔移動金融的大肥肉。

去年以來騰訊股價一路高歌猛進,一度達到六百多港幣每股的高位,令到騰訊需要通過拆股來降低散戶的投資門檻。這其中騰訊旗下明星產品微信,在推高騰訊市值的過程中功不可沒。騰訊在五月中旬公布的一季度財報中披露,微信和Wechat(微信海外版)的合併月活躍帳戶數已近四億,環比增長逾一成,同比增長則達八成以上,而總用戶已破六億。騰訊致力於建立微信生態圈,如今微信已從一款語音通訊應用,發展成集社交、娛樂、支付、營銷推廣平臺於一體的重量級APP。

騰訊也趁此氣勢,在五月底正式推出微信端的電商服務「微信小店」,凡是開通了微信支付功能的認證服務號,都可以在公眾平臺中自主申請「微信小店」功能,商客之間交流、支付均可在微信中完成。此前,騰訊入股的京東已宣布,微信平臺的購入入口已上線。再加上大眾點評、滴滴打車等服務型電商加入微信平臺。騰訊在移動端的電商模式B2C、C2C、O2O皆有。

似易還難

「微信小店」開啟流程十分方便,不少報道更之稱為「零門檻」,賣家只要填下基本資料,通過申請後便可以在公眾平臺方便實現添加商品、商品管理、訂單管理、維權等功能,快速開店。另邊廂,顧客可在微信端完成商品瀏覽、落單、付款的等流程購物。微信團隊表示,未來微信還將針對不同商家的營運需求,在產品形態上提供更加豐富的「微信小店」體驗和功能。

看似簡單,但「微信小店」是否會再現當年淘寶橫空出世,培養了一大批個人賣家或小商戶的局面呢?不見得。仔細閱讀「微信小店」的開店規則,不難發現幾點阻礙。首先,商家開店雖為全部免費,但需要先開通微信支付功能,并繳納兩萬元(人民幣.下同)保證金,這對個人或玩票性質的賣家而言,或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其次,「微信小店」僅向認證公眾帳號開放。微信認證的公眾帳號,往往在業內有一定知名度,訂閱用戶在五百以上,普通企業和個人都不容易通過,這便是一道無形的牆,阻隔了許多潛在賣家。

另外,在技術層面,雖然微信已搭起框架,為商戶提供便捷開店服務,但是它也歡迎具有開發能力的商家,通過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的方式,自行開發商品系統商鋪系統,這類具有技術優勢的商家可能打造出更優質的商鋪,吸引客戶,這也是一般小賣家所不具備的。所以,綜合來看,「微信小店」更適合一個有特色或有專業屬向的團隊或企業運作。

全新思路

「微信小店」+微信支付的模式,與阿里巴巴天貓商城+支付寶的模式很相似,但騰訊將電商從PC端搬到移動端,整個運營思路也隨之轉變。傳統電商基於流量模式、規模效應。去年雙十一光棍購物節天貓商城在一片歡騰中完成三百五億元人民幣的成交額。但隨後物流、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反面紕漏不斷。馬雲自己也意識到問題所在,他曾表示,淘寶未來幾年的重點要從過去的「便宜」,前幾年的「支付」,轉到「小而美」。

騰訊的「微信小店」模式就是一個小而美的體現。相對淘寶,微信的產品屬性相對封閉,注重隱私,這也符合移動時代更為個性化的特點,用戶只關注他感興趣的內容。加之,微信在營銷方面的限制力度很大,限制公眾帳號群發次數、處罰分享誘導行為。傳統電商之大聲吆喝、薄利多銷模式在微信上行不通。通過足夠的品牌影響力及個人魅力吸引一批粉絲,做垂直領域的精品細分才是移動端電商的玩法。目前,微信公眾帳號中有一位自媒體人(人人即媒體,或人人可媒體)羅振宇,用充滿跳脫的新鮮視角解讀歷史故事、時事熱點。僅一年時間便積累百萬粉絲,曾在一次會員活動中,一日之內募集八百萬人民幣。這樣的個體和團隊或許才是未來移動電商界的超級店主。

而對騰訊而言,其做平臺的思路並未轉變,未來可以從授權費及移動廣告等方面取得盈利。目前微信對公眾帳號認證申請收取一次三百元的費用,不通過也不退還,授權到期後需要續費。據統計,去年底微信公眾號有二百多萬個,若全部申請認證的話,每年至少給騰訊帶來六億收入,並且這一數據還會隨公眾號增多,或者認證費水漲船高而不斷增加。此外,由於微信生態內的營銷推廣渠道並不通暢,商家很可能藉助騰訊的渠道導流量或打廣告,日前,微信已上線廣告投放系統「廣點通」,未來還可與騰訊移動廣告聯盟打通,將移動端其他平臺的的流量導入微信,提供更多廣告投放形式,以此賺取廣告收益。

支付戰爭

騰訊推出「微信小店」看似在移動端與阿里巴巴搶生意,其實真正的戰場在移動支付。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移動支付業務保持高位增長,共發生六點五九億筆,金額三點八九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逾百分之二百三及百分之二百五。雖然體量上與整個電子支付業務近三百億的規模差距仍然巨大,但其成倍的增長速度預示了光明前景。去年底以來,科網大佬們便忙於爭搶移動支付用戶、培養其在各種場景下運用移動支付的習慣。新年紅包大戰,打車軟件補貼大戰均是出於此等考慮。相對於阿里支付寶,微信支付一直缺少使用場景,今次推出「微信小店」也是為了讓用戶習慣通過微信完成支付行為。同時,騰訊還於近期投入不少於五億完善移動支付的安全性,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移動支付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其背後是更大的移動金融市場,只要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都有機會成為這一市場的億萬主體之一。更有學者放言,得移動支付者得天下,長江商學院金融系教授陳龍如稱,商業對金融的第一重要需求便是支付,支付和商業平臺的結合最重要的邏輯就是會產生很大的商業和金融王國。

「小三」受傷

騰訊在電商及支付領域的布局,殃及池魚,那些為微信特別是公眾號的發展立下功勞的第三方服務商很受傷。這些第三方服務商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及行業積累,為微信公眾號提供推廣及營運服務,其中包括微信端的電商交易。騰訊可能是考慮到這一規模快速增長,由此產生大量數據,若不推出自己的系統,這些數據將白白流失。

不過一些大型的第三方服務商相對樂觀,如內地最大第三方服務商商派副總裁計三勇表示,微信統一標準可以實現早期市場教育,這是個別三方服務商無力完成的。此外,「微信小店」的功能目前還很基礎,店主可能仍有進一步優化店鋪及營運方式的需求,所以第三方服務商尚有用武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39

財經脈搏: 牧場大而無當 乳企崇洋求寶

1 : GS(14)@2014-11-30 02:34:02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F%B6-220000277.html

撰文:許益雯 攝影:東方IC 美術:陳國威

牛糞污染挨罰一事尚未平息,現代牧業(01117)再曝違規買賣病牛的醜聞,事件發生以來,現代牧業股價持續下跌,連帶拖累最大股東蒙牛(02319)。現代牧業的問題正正同樣反映,如水泥及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央吹響「政策號」後,企業便紛紛「大躍進」,造成乳企鬥大鬥多,營運能力卻不匹配。另一邊廂,「洋奶」又不斷叩開中國大門,零關稅入市搶客。無奈之下,國內乳企又只好另闢蹊徑,出海尋寶,建海外生產基地,採用當地奶源。風向一變,近年蓬勃發展的大型上游牧場,自然成為犧牲品。

成立於二○○五年的現代牧業,是國內最大的奶牛養殖和牛奶生產商,營運「萬頭牧場」廿四個,存欄奶牛十九萬頭。二○一○年十一月公司正式在聯交所掛牌,為全球首家以奶牛養殖資源上市的企業。號稱「創建全世界最先進牧場,生產全世界最優質的牛奶」,不過近期發生的連串事件,讓此等承諾備受質疑。

十一月上旬,現代牧業安徽肥東公司因違規傾倒牛糞,嚴重污染環境而遭當地環保部門通報批評並罰款。事件尚未平息,十一月中,內地澎湃新聞揭露,現代牧業寶璣牧場出售九十頭淘汰奶牛予牧業,西安動物疾病防控中心的檢測報告顯示,這批淘汰牛中有五頭牛結核病檢測呈陽性,三十七頭布魯氏桿菌(簡稱「布病」)抗體檢測呈陽性。買賣涉嫌違法,西安警方目前已拘留現代牧業寶雞牧場銷售部長等四人。

牧場躍進 弊端頻現

尤其甚者,當地疾病防控中心主任劉建飛證實,現在牧業寶雞牧場每年都有員工被查出感染布病(病徵為發燒、出汗和關節痛),因此,現代牧業如何處理病牛,是否有病牛所產牛奶流入市場,皆是疑問。事件發生以來,現代牧業股價大幅插水,半月內跌二成。現代牧業大股東蒙牛乳業(02319)受拖累,半月股價亦在地位徘徊。且現代牧業牧業所產原奶七成供應給蒙牛,以支持蒙牛旗下高端奶品特侖蘇,預計特侖蘇的銷量及品牌會受病牛事件影響。

二○○八年,內地爆發的三氯氰胺事件,國人對國產奶的信心跌入谷底。此後政府及奶企龍頭都開始大規模推進上遊牧場建設,希望從源頭上改良中國奶的形象。去年下半年至今已有百億元資本進入牧場建設領域,包括大(03333)這樣的房企大鱷也在跨界投資。截止目前,國內「萬頭牧場」數量達到三十八個,在建十六個,存欄奶牛四十五萬頭。

雖然,大規模興建牧場會讓奶企對上遊奶源有更好的把控力,但大型牧場的營運並非易事。據東石北美牧場科技有公司執董蘇昊介紹,國內牧場建設,每頭牛的投入在一萬五至兩萬五人民幣間,「萬頭牧場」僅奶牛投資便可達一點五億至二年五億人幣,整體投資成本高。而回報週期按世界標準算長達六至十年,期間還需承擔未知風險。且牧場在整個乳業產品鏈中為利潤最低的環節,據廣東乳業協會秘書長王丁棉介紹,目前的平均毛利只有五至十個百分點,而液態奶奶酸奶毛利至少在二成,奶粉更高,整個牧場投資高成本低迴報。

世界上其他乳業發達國家雖然也存在萬頭以上大規模牧場,但從平均規模看,日韓國家的一般牧場規模不超八十頭奶牛,歐洲牧場不超百頭,澳洲不超二百三十頭,即使是新西蘭平均也不超過四百頭。根據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奶牛存欄九百多萬頭,牛奶產量九千多萬噸,而中國奶牛存欄一千四百萬頭,牛奶產量三千六百多萬噸,奶牛數量是對方一點五倍,而產量不及對方一半。由此可見,在政策推動,資本追逐,奶企需求旺盛的刺激下,國內大型牧場建設顯得過於冒進,最終引爆現代牧業事件。

除了信用危機,國內乳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進口奶的增加。據公開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進口小包裝成品奶粉十二點五萬噸;今年收六月進口打包轉原料奶粉六十八萬噸,預計全年一百四十萬噸;今年首七月進口液態奶十三餘萬噸,預計全全年廿八萬噸。王丁棉稱,國內現有產奶量基本可滿足需求,進口奶搶佔市場,將造成國內乳企庫存壓力增加。再者,國際市場近幾個月奶源充足,拉低了價格,例如目前全球原奶價格平均在三點一元人幣每公斤,與年內最高點比降了四成,逼近國產奶價格,對上遊牧業的影響尤其劇烈。除此之外,中國貿易之門大開,與不少乳業強國簽訂了自貿協議,減免關稅,「洋奶」對「土奶」的衝擊進一步加深。例如,本月十七日,中國與澳洲在雙方領導人的見證下,確認完成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未來中國對澳洲絕大多數產品關稅將逐步降為零,其中對澳洲乳品原本一成五的關稅將在四年內取消,以往貿易壁壘為國內乳業造成的優勢勢被抵消。

內外交煎 揚帆出海

內憂外患下,中國乳業的重振之路頗為艱難,不少乳企選擇中外合作,或尋找國外的優質奶源。此舉實乃折中之道,一方面,國內乳企可吸納外國企業的先進技術,提高奶製品質素;另一方面將國外優質奶源引入,以解除消費者對奶源安全之憂。

內地有實力乳企如伊利、光明、三元、新希望等均已揚帆出海。十一月十七日,新希望乘機中澳簽署自貿協定之東風,在澳洲投資五億澳元(約合三十四億港元),從「上游-加工-終端產品」進行全產業鏈布局。伊利也在三日後發公告稱,擬在新西蘭投資四億新西蘭元(約合廿四億港元),項目涵蓋奶粉、液奶、生牛乳加工及奶粉包裝四大類別。幾乎同時,蒙牛旗下雅士利也在新西蘭北島建海外生產基地,投資二點二億新西蘭元,預計年產五萬噸嬰幼兒奶粉。王丁棉認可乳企走出去的做法,認為國外奶源成本低,質素高,利於國內乳企重塑形象,贏取更好銷售業績。只是,國內上游大牧場在政策大躍進和外國月光特別圓下,成為犧牲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02

財經脈搏: 爭北極資源 中企蝕本開鐵礦

1 : GS(14)@2015-01-18 02:26:08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4%A6-220000616.html

撰文:許益雯 攝影:東方IC、歐新社 美術:陳國威

當北極厚厚冰層日漸被全球暖化融掉,北極圈多國開始爭逐封藏已久的保貴資源。和北極圈沾不上半點關係的中國,近日踏出了第一步,煤炭及礦石進口商俊安集團接過格陵蘭Isua鐵礦的開採大權。俊安雖明知是蝕本生意,還是勇字當頭,背後就是「行船爭解纜」──爭資源怕執輸心態。雖然北極圈開發條件漸漸具備,從油氣、礦產到航道均蘊含巨大經濟潛能。不過,極地自然條件嚴酷,開發成本大,又有破壞生態之虞,加之各國利益拉鋸,五星紅旗想在白色大地高高掛絕非易事。

全球變暖使得北極部分地區冰雪消融,更易進入,極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引來各國關注。中國雖不在北極圈範圍,但中資企業對北極圈礦產、能源的開發興趣濃厚。近日,中國大型煤炭及鐵礦石進口商俊安集團,從英國倫敦礦業手中接過了格陵蘭(丹麥屬地)Isua鐵礦石項目。Isua鐵礦預計可開採一千五百萬噸露天鐵礦,且質素很高,總投資金額達廿三億美元,投資額超過格陵蘭島廿億美元的GDP,是格林蘭史上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首個中國企業全資擁有的北極資源項目。

查閱俊安集團官網發現,該公司於一九九二年在香港註冊成立,為一家集資源開發、生產、物流、貿易、地產開發與一體的大型國際企業集團,總資產超六十億美元,全球經營收入過七十億美元。俊安集團在俄羅斯和南非擁有鐵礦,在澳洲擁有一個銅礦。雖然不乏經驗,但俊安集團接手Isua鐵礦項目的可行性仍有不少問號。據倫敦礦業去年估計,Isua礦的營運成本將達到每噸四十五美元,而運至中國的航運費將為每噸三十七美元,然而目前鐵礦石價格每噸只有七十美元。Isua鐵礦的開採週期超三年,未來鐵礦石行情如何,尚不知曉,俊安集團甘冒蝕本風險,佔資源怕執輸心態顯而易見。

冰雪消融 資源顯現

事實上俊安集團並非個例,不少中資集團已在北極地區行動,例如中石油天然氣公司(CNPC)擁有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二成股權,中海油則持有與當地合作夥伴在冰島海域勘探石油許可證。中國官方也每年投入六千萬美元用於新成立的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的研究。北極圈內的國家如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等國更是早已摩拳擦掌,意欲瓜分北極圈。

自然資源是最誘人的因素。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北極地區技術上預計可採九百億桶原油、滿足全球近三年消費需求,天然氣近一千七百億立方英尺,液化天然氣四百四十億桶。總體而言,北極圈未勘明石油儲量約佔全球的一成三,天然氣儲量佔三成,液化天然氣佔二成。此外,尚有豐富的黃金與鐵礦等礦產資源,以及未開發的水力發電資源。

隨著冰層融化,海面增加,開發北冰洋新航道成為可能,這是繼自然資源之後的爭奪熱點。例如,去年九月,加拿大最大遠洋公司Fednav宣布,名下一艘商船成功通過北極西北航道到達中國,成為全球第一艘穿行整條西北航道的遠洋商船。該條航道由格陵蘭島經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到阿拉斯加北岸,為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最短航道,一旦正式通船,可令中國與北美之間航程縮短四成。誰擁有這條航道的主導權,也便坐擁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在此問題上美國和加拿大爭相不下。

各國過招 中方積極

圍繞領土、資源、航線,臨近北極圈各國已紛紛出招。去年九月俄羅斯在北冰洋喀拉海與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共同開發的一口鑽井開始出油。俄稱這座新油田探明儲量為十億桶原油,該地區的總石油儲量堪比美國墨西哥灣,正好可以疏解俄羅斯西伯利亞油田行將耗盡的燃眉之急。但是好景不長,烏克蘭危機讓美俄劍拔弩張,美聯合歐洲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其中便有禁止美國公司在俄羅斯北極外洋作業,新油田的開發只好暫且作罷。在領土方面,北極五國俄羅斯、加拿大、挪威、丹麥和美國均在進行擴大邊界的研究。北極主權爭奪白熱化,使得大國博弈大有北移的趨勢。

雖然,沒有領土處於北極圈,但中國對北極事務亦表現了濃厚興趣,中國雖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增長所需的許多原料都靠進口,為了維持發展速度,需要尋找新的自然資源以及貿易航線。除了上文所述的中資集團積極參與北極圈礦產、石油開發外,中國官方亦派遣科考隊深入北冰洋。去年七月,中國「雪龍號」科考船開始第六次北極破冰之旅。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預測,二○二○年該航線將承擔中國五到十五個百分點的國際貿易運輸業務,屆時荷蘭鹿特丹至上海的海運行程將縮減二成二。

開發挑戰 無處不在

各國虎視眈眈,但極地條件惡劣,北極圈的開發無疑是艱苦卓絕的。以油氣開採為例,雖然多年來各國對此持有很高熱情,但直到去年初俄羅斯才首次輸出北極石油。除此之外,美國、挪威在北極油氣開發項目上均乏善可陳。影響能源開發的因素很多,首先,大多油氣資源在海底,礦產資源也多被厚厚的冰雪覆蓋,開採難度十分巨大。因而開發成本也十分高昂,有數據顯示,為開發油氣,二○一四至二○一八年間,挪威、加拿大、俄羅斯所投入的資金量均在三十億美元以上,且西北航道短期內不能通航,運輸成本也十分巨大。

再者,開發北極圈面臨破壞環境的危險,例如鑽探過程中一旦發生漏油,將污染大片海洋,溫暖環境三年就可消散的石油,在低溫的北冰洋可能要百年才能消散,對當地生態帶來滅頂之災。此前,不少企業嘗試於北極鑽探作業,因遭環保組織起訴而折戟。最後,北極主權未定,於政治、經濟方面牽扯甚廣,各國出於自身利益必會寸土必爭,屆時莫說影響資源開發,引起新一輪地緣危機都不無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2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