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霸王有毒门凸显两大缺位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0025.html

7月14日,《壹周刊》刊登了一篇名为《霸王致癌》的报道,称香港公证所在多款霸王洗发产品中,检测出致癌物二恶烷。公证所是总部位于瑞士的老牌国际检验认证服务公司。报道一出,在港交所上市的霸王国际放量大跌18%,不得不暂停交易。

尽管霸王公司一再声明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之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出面澄清,明确表示霸王洗发液中二恶烷的含量水平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但是,霸王洗发门事件,却再次暴露出内地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发展滞后的问题。

首先,产品有毒无毒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却演变成各方打口水战时的争执焦点,原因就在于质量标准体系中对二恶烷的规定不清楚。

二恶烷属微毒类小分子化合物,对皮肤、眼部和呼吸系统有刺激性,对肝、肾和神经系统有潜在危害。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 二恶烷对动物有致癌性,对人类可能有潜在致癌性。对于这种已证明有危害的物质,虽然官方的质量标准和其他规范明确禁止人为添加,但对生产环节可能产生或由 原料带入的二恶烷却没有具体规定。

目前能够查到的只有一份模棱两可的官样文章。2007年2月卫生部的解释中说,若技术上无法避免作为杂质带入时,产品“在正常、合理、可预见的使用 条件下,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到底怎样才算“正常、合理、可预见”?怎样才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文件中没有说。显然,这样大而化之的官样文 章对具体监管操作,没有任何意义。

乳化剂是市面上大部分洗涤用品的必备成分,而二恶烷是乳化剂合成过程中最常见的副产品。没有具体标准的结果就是牙膏、洗发精、除臭剂等日用化学品中普遍存在微量二恶烷。从这个意义上说,霸王有理由觉得委屈:大家都这么做,为何独独埋怨我?

其实标准含混不清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利益纠葛。目前洗发产品轻工行业标准是由宝洁中国、联合利华、湖北丝宝、强生中国、上海家化、上海花王等行业内的大企业联合起草的,由它们制定的标准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行业利益,结果很可能在质量标准方面作出妥协。

而在执行方面,多头管理常常导致监管失灵。还是以洗发液为例,其中微生物、重金属等指标归卫生部门管,净含量、保质期等归质检部门管,包装、流通等环节归工商部门管。若要清查所有指标是否合规,需跨部门联合检查。监管体制如此,效率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制造噱头就成了商家推销商品的不二法门。例如对洗发水的营销,重点通常会放在“去屑” “中草药”“植物精华”“防脱、防断发”等特殊功能方面。相应的,产品配方中常常出现神秘成分,如“某某因子”、“某某维生素”等等。

尤其目前我国的行业标准还将重点放在计量等方面,强调物理特性,如不能缺斤短两、不能清汤寡水等。而安全问题常常被抛在一边,对于添加的功能性物 质,或者特殊的化学残留,常常无标准可依。在缺乏相关标准的情况下,这种过度炒作往往就成了双刃剑,让商家在短时间内打出知名度赚足人气的同时,也容易成 为公众挑剔的目标,如美的紫砂锅、特仑苏OMP风波、王老吉夏枯草风波等,都是前车之鉴。

产品的花样翻新加剧了监管滞后的问题。层出不穷的毒大米、毒奶粉、毒洗发水给我们敲响警钟,是打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框框,成立一个统一的强力监 管机构的时候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FDA。FDA是美国通过食品药品法之后,由国会直接拨款成立的专门机构,权限极大,甚至可以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生 产过程,而且本身从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是公认的权威机构。虽然我国也有类似机构,但权限较小、功能单一,而且在监管经验、科研投入、专业素养等方面有很 多欠缺。改善这样的状况,是健全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当务之急。

(作者为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战略组首席研究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5

資金政策缺位 廣州光谷從“全國第一”被群起趕超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30/894539.html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廣州也有一個光谷,且成立時間比武漢光谷早兩年。如今,武漢光谷“名滿天下”,廣州光谷則處於被遺忘的角落,原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落馬更讓這個項目“沒有了抓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調查發現,廣州光谷發展不如預期,重大展館項目人煙稀少,廣州光谷已經到一個十字路口。

廣州光谷項目始於1999年,彼時還叫“廣東光谷”,由當時廣東省省長顧問、朗訊科技公司首席技術發展策略官提出。廣州是國內第一個建設光谷的城市,此舉啟發了武漢,有了後來的武漢光谷。

但廣州光谷發展一直不溫不火,早被武漢光谷甩在了身後。2013年,當時還是廣州市委書記的萬慶良重啟光谷項目,在廣州9個區建設16個光產業基地或產業園,並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目標。而萬慶良落馬後,廣州光谷的發展已經沒有了新話題。

被人遺忘的廣州光谷/

1999年11月,廣東省省長的洋顧問,朗訊科技首席技術發展策略官羅特·巴特斯提議建設 “廣東光谷”。後來,該提議被當時廣州市市長張廣寧采納,廣州成了國內第一個建設光谷的城市。

“廣東光谷”當時的規劃是,以廣州科學城為基地,以珠江三角洲為腹地,整合教育、科研、資金、市場等各種資源和要素,建設一條集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光電子產業帶,把光電子產業打造成為廣東省和廣州市的支柱產業。

如今,知道廣東光谷的人已經不多,但我們可以從各大媒體的報道中找到些許蹤跡。據2001年1月6日的《新快報》報道,“規劃面積為38平方公里的廣東光谷建立兩年來,政府已投入近32億元,開發了4平方公里。”

項目開始後幾年,“廣東光谷”確的有所發展。2001年廣州光電子產業產值約120億元,占廣州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19.71%。2002年約150億元,占18.75%。截至2002年9月,廣州從事光電行業的企業共有325家,廣州已經形成以光顯示、光存儲為核心的光電子產業群。

廣州市一位政府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廣東光谷”當時確實在廣州各大區引進了一批低端的光產業中小企業,但規模不大。

1999年後,不光廣州,武漢、長春、上海等十多個省市地區把發展光電子產業作為“十五”規劃重點之一,紛紛斥資建設“光谷”、光電園區,爭搶光電子產業制高點,一場光電子產業博弈悄然進行。

正在其他省份城市光谷建設逐漸推進之際,廣東光谷卻被擱置、遺忘。在這13年間,武漢光谷已經成型,並把廣州遠遠拋在身後。

廣東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博士認為,“廣東光谷”啟動之初,廣州市政府寄望於與其合作的朗訊科技投資能帶來效應,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後來朗訊科技的資金遲遲未到位,其他城建項目上馬,廣東光谷的建設熱情逐漸被淡化。“廣東光谷身在以市場為主導的廣東,項目並未像其他地方一樣得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而廣東投資界更熱衷於汽車、房地產等傳統項目。”

項目推進工作被移交/

2013年,被遺忘的廣州光谷因萬慶良的力推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重啟的廣州光谷項目擬以光顯示、光照明、光影像、光通訊、光能量、光稀土、光生物醫學以及光服務等8大領域為重點發展方向,在全市9個區建設16個光電子產業群。

據記者了解,此前廣州市政協一位領導積極推動重啟廣州光谷。在他的牽頭推動下,時任市委書記的萬慶良決定正式重啟廣州光谷項目。“當時因為市里某位領導很關註,想把(光)產業搞好。當時萬慶良還在位的時候,就指示這位領導來做。然後,他讓科信局負責這個事,本來科信局和光谷項目關聯不大的。因為光產業在廣州基本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主要是市經貿委的事。”一位廣州政府官員向記者透露。

最後,廣州市科信局牽頭在2013年9月26日舉行了 “廣州光谷啟動大會”。“當時只有一份啟動大會報告,沒有項目頂層設計。因為光電子這個行業,也很難弄一個(詳細的)頂層設計,”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當時提出來(的設想),只是先把產業鏈做起來。當時廣州番禺和蘿崗區的光產業發展得好一點,就先選擇幾個區試點。當時就是把會議開了,把任務布置了。”前述某位廣州政府官員表示。

不過,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透露,大約在2014年三、四月份,萬慶良就拍板將廣州光谷項目的後續推進工作移交給廣州市經貿委。項目移交後,促進產業發展的任務就不在政協,也不在科信局了。2014年6月份萬被查,其主導重啟的廣州光谷項目,也隨之被再度擱置。

項目長期缺少資金扶持/

不少項目參與人或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自萬慶良離位後,由於項目移交非項目發起機構,“這個事沒有抓手”,項目一直沒有動靜。

“這個事情沒有什麽進展。當時科信局把啟動會議開了,任務布置了,但最後都沒有推動,萬慶良就出事了,後面就這樣戛然而止了。”廣州一位政府官員向記者直言。

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廣州市經貿委正在做機構改革,可能會組建工信委,以後工信委要如何開展項目推進工作,只能到時候再看。“市委市政府還繼續推動的話,光谷才有新話題。”

廣州市經貿委方面則回應,目前在經貿委仍有負責推進廣州光谷項目的機構。經貿委光谷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廣州光谷項目的主要扶持措施包括:制定發展路線圖、加快光電產業發展、強化招商選資、加大財政扶持、深化企業服務、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等6個方面。

在招商引資方面,去年3月,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新廣州·新商機”2014年重大項目投資推介會,簽約光電產業項目19個,投資金額達142億元。但據記者了解,上述推介會由廣州市委市政府主導,並非由廣州市經貿委主導。

而在財政支持方面,市經貿委提供的數據均為2013年財務支持數據。其中包括,2013年,爭取國家產業相關資金支持光電產業項目9個,資金4246萬元;爭取省專項資金支持光電產業項目26個,資金5668萬元;廣州市戰略性主導產業發展資金扶持企業發展專項支持項目5個,資金1500萬元等。

“市委市政府也沒有拿出相應資金去推動這個工作。目前光谷就是企業自己在做,也沒有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據我了解,一直沒有。”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表示。

他認為,廣州光谷面臨的問題是,廣州市沒有拿出專項基金扶持,各區也沒有,最後導致推進緩慢。“這個事主要靠市里面也不行,還要靠區,要市區聯動才能做起來。”

“說實話,目前是在炒概念,沒有真正產業化。”他說。整個廣州的光谷項目,目前 “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兩個:一是位於蘿崗區的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新視界),另一個是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所。

據廣州新視界工程師梁先生表示,目前廣州新視界公司成功開發的國內第一款氧化物TFT背板技術AMOLED顯示屏,因為資金投入問題尚未量產。曾參與廣州光谷項目的一位官員表示,廣州光谷沒能很好推進,可能是因為當時重啟光谷後,並未針對項目形成獨立政策,這個項目的一切,包括市政府財政補貼,都按照常規政策進行推動。“因為這個事當時是萬慶良主推,他一出事就不好說了。”

《《《

成因

博弈深圳內耗嚴重 廣州光谷定位遭質疑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在項目推進躑躅不前背景下,廣州對當時定下的產值目標亦有了不同的表述。

2013年廣州市政府重啟廣州光谷時,稱力爭在2016年產值達3600億元。然而,日前廣州光谷項目推進負責機構——廣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在給記者的文字回複中,把2016年廣州光谷產值的目標表述為 “超過3000億元”。

對於這個目標調整,廣州市經貿委相關人士回應,數據是經貿委負責推進廣州光谷項目的一個負責人給的,但“超過3000億,這個範圍就很廣了,不能說是下調”。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廣州光谷發展緩慢,既有內部原因,亦有外部原因。從內部看,整個光產業“多個拳頭打人”,沒有集中精力發展一兩個產業,外面則面臨深圳等城市的激烈競爭。

兩個城市博弈

廣東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博士告訴記者,廣東光谷未能發展起來的一個原因是,1999~2013年10余年間,廣州和深圳“廣東光谷”的領導權爭奪戰導致內耗嚴重。

“在這場城市博弈中,廣州擁有省會城市的地位優勢,而深圳將高新技術產業定位為其支柱產業,對光產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高新技術交易會和中國光電博覽會都辦得火紅。兩個城市都在爭奪廣東光谷領導權,一定程度上由於缺乏協調交流和統一規劃,導致了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等不良後果。”黎友煥表示。

在光顯示領域,廣州最大的龍頭企業LG(樂金顯示)屬外資企業,其余為中小企業,且廣州面板下遊產業沒有配套。下遊市場主要集中在深圳、惠州一帶。

群智咨詢研究總監李亞琴表示,面板產業各個區域之間的競爭很激烈。深圳、惠州在爭取面板項目上,其政策力度比廣州強,投資環境也比廣州優越。

“以外資品牌為主來擴張產業鏈,可能力度會弱一些,因為政府的方向還是扶持本土產業。”李亞琴表示。目前,在面板產業,國內主要扶持3家,分別是南京的中電熊貓、北京的京東方以及深圳的華星光電。

“廣州跟別的區域比,我確實想不到有多大的優勢。”李亞琴說。目前深圳的LED類上市公司多達十幾家,中遊和下遊有著齊全的產業鏈。而廣州只有鴻利光電一家。廣州LED產業的集中度也不及中山古鎮,那里遍及上萬家相關配套企業。

被指定位不清

黎友煥認為,廣州光谷至今仍未能形成較強產業集群以及產值規模的主要原因是對拳頭產業的定位不夠清晰,發展面過廣,不能集中力量專攻一個方向。目前,廣州光谷朝著光通訊、光能量、光顯示、光照明等八大方向發展,可能導致產業發展所需資金過多,人才缺口較大,相應的公共設施提供不足等問題,這些都是制約廣州光谷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的重要原因。

李亞琴認為,在面板領域,廣州市政府可以以上遊為突破口,先引進一個大的材料廠商,然後再吸引面板廠來投資。因為面板廠商要建面板線時,往往要去考慮上遊廠商,比如說玻璃基板。“這是非常明顯的,因為要建一條高世代線的話,如果玻璃面板離得遠,成本會很高。”

廣東激光行業協會秘書長邵火認為,廣州光谷完全可以借鑒武漢光谷的發展模式,以激光產業、3D打印為突破口,壯大光谷產業。據廣東激光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廣東激光設備生產總產值為110億元,其中廣州只占其中的20%~30%。

邵火表示,廣州的激光行業主要集中在研發、應用領域。而且光顯示、光照明等行業已是成熟行業,廣州需要從一個新的產業切入,尋找產值增長點。

“激光設備加工涉及到汽車、服裝、皮革、3D等行業,激光背後的加工市場是很大的,用激光加工產品對推動高端制造業很有幫助。廣州有應用市場,通過激光加工可以迅速拉動光產業的產值。”邵火表示。

“省府在廣州,科研院校也在廣州,其實廣州有很多優勢,但他們沒有去真正把這個東西 (激光和3D打印)重視起來。”邵火認為。據了解,2011年,廣州市光產業產值為1857億元。而據廣州經貿委提供的最新數據,2013年,廣州光電子行業年產值只微增至“超1900億元”。

《《《

案例

展貿城光谷進駐企業少 展館使用率不足一成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展貿城,其一期項目亦取名“廣州光谷”,它是大“廣州光谷”的一部分,也是其發展困境的縮影。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化龍鎮的“廣州光谷”(以下稱展貿城光谷)時發現,進駐企業攤位人煙稀少,部分企業將攤位托管物業公司,實際投入使用面積約2萬平方米,目前使用率不到8%。

攤位由物業公司托管

如今,在這個曾經夢想成為“全球最大的LED及照明展貿平臺”的地方,看到最多的不是人,而是一排排汽車。展貿城二期在廣汽乘用車項目車輛里里外外包圍下,只有建築外墻上醒目的“廣州光谷”四個字在提醒大家它原來的身份。

公開資料顯示,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一期項目“廣州光谷”是由廣州市政府規劃立項,廣百集團主導建設的大型國際化LED產業產品展貿平臺。占地252畝,建築面積26.6萬平方米,包含A1、A2、A3展館及設計大廈 (寫字樓)4棟建築,總投資超過10億元。

2013年光谷項目重啟之際,廣州市審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展貿城光谷出租率僅為18.96%,不足兩成。記者實地了解到,截至目前,展貿城光谷4棟建築,仍然只有A2棟投入使用。

對於目前展館實際出租率,展貿城公司相關負責人並未正面回複,只表示,2011年11月,項目一期部分開業,經營場館A2館一樓,建築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入駐企業70余家。

實際上,目前所有企業展廳,均無企業人士留守,偌大的展館一片寂靜。仍橫掛在展覽廳走廊上的“全球最大LED及照明展貿平臺,永不落幕的國際照明展示交易會”的宣傳標語,略顯尷尬。

最常出現在這片企業展區的人是廣電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派來的工作人員小劉。“我們公司承包了這里的物業管理,”小劉告訴記者,她每天都會來這里值班,幫一些企業打開展館的門。

“有委托我們幫忙開門的企業,我就每天幫忙開門,一路過去,大概有十幾家吧。”小劉說。去年2月份,這里舉行了一次熱鬧的進駐企業春節啟市儀式。不到一年,展館現已全部擱置。只有占地面積較大的廣日電氣、勤上光電等幾家LED企業展廳尚有亮燈,除了亮著的LED燈外,記者亦未在攤位上看到任何產品展示。部分企業攤位更是一片黑暗。

“(我們)幫企業開門,如果有客戶來,看中哪個產品,就可以告訴我們,我們再幫忙傳達給他們,他們再通知企業下單,”小劉說。她口中的“他們”是指同在一棟樓辦公的展貿城公司的工作人員。小劉表示,進駐企業一般展貿城舉行活動才會到場。

事實上,A2展館亦並未全部投入使用,部分區域也處於閑置狀態。另外,被閑置的A1、A3館,封鎖玻璃門的鐵鏈和鐵鎖早已滿是銹跡。唯一一棟寫字樓,作為LED產品研發、設計的場地,也大門緊閉,未投入使用。

展貿城積極轉型

廣州全市共有4路公交直達展貿城光谷,20多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才發一趟車。即便如此,這些公交大部分時候都是空著進站空著出站。

在規劃之初,展貿城光谷被認為“坐擁珠三角經濟圈腹地,位於廣東LED產業鏈‘廣州——深圳’主軸和陸海空交通樞紐,是構建最具輻射力、影響力LED展貿平臺的理想位置”。

然而,現實是展貿城光谷城地處偏僻,即使在正門前的主幹道上,來往的車輛亦很少。展貿城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1年項目開業後,展貿城先後通過多種方式欲實現旺場經營。去年6月展貿城光谷被認定為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後,展貿城光谷接待參訪人數也才近3000人。

展貿城相關負責人也坦言,近年來由於LED行業正處於大規模重組和整合期,且項目所處地段偏遠,周邊營商環境較弱,交通、食宿等基礎配套也有待改善,項目招商經營受到制約。

在多年經營困難後,2014年7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全市電子商務與移動互聯網集聚區總體規劃布局的意見》。意見提出了“1+1+9”的全市電子商務與移動互聯網集聚區總體規劃布局意見。其中,番禺區選址化龍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即4800畝範圍),規劃建設“電商物流場地+體驗場地+互聯網數據處理中心”。

“為抓住這一重大利好與發展契機,我們正根據廣州市、番禺區對展貿城項目的總體規劃部署,積極制定具體調整與經營計劃,把握機遇,促使我公司經營局面得到有效好轉。”展貿城負責人表示。

“轉型涉及企業的經營方向,跟整個社會大環境也有關系。但他們也沒說過不做廣州光谷,LED這個項目目前還是有人跟進,也在準備轉型,但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思路。”他表示。

目前,展貿城二期項目由海印股份主導,擬投資6.5億元建設國際汽車展貿交易中心,欲打造廣州最大汽車交易市場。一期展貿城光谷現已基本“淪為”二期項目的汽車“倉庫”。

一開始就不被看好

2013年廣州市政府正式重啟廣州光谷項目時,展貿城光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註,業內紛紛認為,廣州光谷項目或許能給展貿城光谷帶來“第二春”。

然而,時隔1年多後,展貿城光谷招商進駐的企業已人去樓空。浙江和惠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丁建華直言:“這是個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的項目。”

業內專家表示,展貿城光谷定位不清晰、不準確,顯然是沒有找準自我核心競爭力。佛山照明燈具協會會長吳育林表示,展貿城沒有一個精準的定位,沒有體現獨有的特點,缺乏最核心的競爭力,所以維持不下去。“人家憑什麽不去古鎮,要來光谷?在古鎮,完全可以找到價格更便宜、品類更多的產品。”

丁建華表示,展貿城光谷與光亞展等展覽活動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廣州有光亞展,香港有香港展。香港展的流量就很大了,光亞展流量更大。還有廣交會,中山又是公認的世界燈都。這些國際性的采購活動,不像零售天天都有,一年集中幾次進行就可以了。”

吳育林表示,在廣州要建一個具有聚焦性的LED產業平臺並非不能實現,但從金融電商的角度突破會更好,而不是現在的形式。丁建華認為,展貿城應該提高產品門檻,定位並非泛泛的LED展示基地,應該定位為一個LED精品展示基地,避免同質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45

前景不錯的機器人教育 ,師資與課程卻嚴重缺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606.html

近幾年,機器人產品不僅在工業市場中大放異彩,同時也向民用市場擴張,而機器人教育則是更新穎的領域,它可培養青少年對機器人的初步興趣、增加趣味性與思考性。

就在不久前,一場名為《機器人——教育變革中的科技》主題論壇上,幾位海歸與國內從事外語教育的資深人士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專家們認為,未來機器人將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重要配角,不過現在仍然缺少師資和完整的課程體系。

機器人教育讓學生發揮想象力

機器人教育是目前國際上盛行的STEM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所謂“STEM”教育,是科學(Science) 、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s)的教育,2015年,奧巴馬政府專門撥款2.4億以促進STEM的發展。這種以“解決問題、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創造力”為核心的科技理工素養,將成為科技時代的必備能力。

蘿蔔太辣合夥人、大中華區總裁隋少龍就表示,“相比傳統的教育模式,機器人教育通過自主探索的研究方法使學生學會如何發現、分析並最終解決問題;開放拓展的機器人設計與制作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機器人搭建和拼裝的過程又使得學生的空間結構思維和動手能力增強;程序的設計和編寫調試開發結構化思維,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團隊合作使學生充分發揮各自所長,促進人際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提高情商。”

在對比中美教育和中美學生的差異時,上海交大密歇根學院副教授徐凱教授談到,“中國的教育更註重考高分,而美國的教育更加多元化,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教育方案”,美國名校錄取時更加註重學生豐富的學習經歷、探索精神和實戰項目經驗,而國內因為多種因素使得高考成績和證書成為了最重要的門檻,這些都導致了中美兩國學生學習習慣的差異。”

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高中校長張曉峰則認為,“教育的主要責任絕不僅僅是體制內的掃盲,所以不應該忽視素質教育。STEM素養和人文素養都是不可或缺的,機器人教育恰好能填補其中所缺失的這兩種素養”。蘿蔔太辣首席技術官白晨則補充,“中國的傳統教育對犯錯是一個懲罰的態度,而機器人教育則是在鼓勵學生去犯錯,讓學生在犯錯並改進的過程中得到逆商培養”。

難以推廣

雖然機器人教育本身有諸多優勢,在國內卻難以得到大範圍推廣。

張曉峰表示,幾大痛點在於沒有師資、沒有課程、缺乏監管以及評價體系,處於起步階段的國內機器人教育在這幾個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革新,高考這一單一標準會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還有綜合素質,不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發展來說,都會是未來人生發展的重要財富。”張曉峰說。

外灘教育產品總監張超說,機器人在教育領域有著很大的拓展潛力和深挖的價值。家長除了考慮學機器人“有沒有用”,更應該尋找孩子所熱愛的事情,讓這份熱愛去激發出更多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學習機器人不是一種最終目的,而是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其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來承載更多更深遠的教育內容。

當然,目前部分地區已經意識到機器人教育的重要性。去年沈陽重新修訂了信息技術教材,里邊增加了機器人教育的專題內容,使機器人教育在教材上實現了普及,不過在全國推廣尚需時日。

“12-18歲這個階段,大部分學生的時間投入在課業學習中。而中國傳統教育只註重理論,只教授在限定框架內的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並不知道答案背後的為什麽。”蘿蔔太辣CTO白晨說道,配套硬件+課程+雲學習平臺的機器人課程恰好解決了目前國內機器人教育痛點。“雲學習平臺不僅可以讓學生在任何時間、地點學習機器人知識,還能通過後臺數據,記錄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歷程、進步、分析學習數據,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份契合個人的學習反饋。”目前,蘿蔔太辣已為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的十幾所學校提供了校內機器人課程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成為學校開展STEM教育的一個特色和突破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71

百度雲用戶存儲資料無故蒸發 人工客服缺位

百度雲的官方微博一時炸開了鍋,數百位網友在評論區“怒吼”。

據北京日報報道,從上周開始,許多百度雲用戶發現自己的網盤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可怕的空殼,存入的資料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少網盤甚至被灌滿了淫穢視頻。打投訴電話,被告知百度雲沒有人工客服,發送申訴郵件,竟杳無音訊。

對此,就連百度自己的員工也無能為力。“申訴兩次,承諾48小時反饋,然而還在待處理狀態……資料拿不出來,一天損失500元!”一位百度員工表示,盡管向百度雲發了近十封郵件,仍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複。

經過調查發現,百度雲被清空多為賬號被盜所致。在百度雲微博的評論區大量用戶都表示賬號發生過異常登錄。但是,大家都是在資料丟失後才註意到這一事實。

對此,百度雲建議廣大用戶:1、不要輕信非官方以外人員給出的不專業指導意見,避免個人信息泄露,造成更大損害;2、建議賬號綁定手機,當收到賬號異常登錄短信後一定要在第一時間修改密碼;3、密碼設置複雜程度高,不易被惡意盜取;4、定期檢查回收站, 是否有誤刪除的信息,及時恢複,避免被清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74

國家林業局:脫貧攻堅中“森林旅遊”缺位

全國832個貧困縣(含貧困片區縣)基本位於大山區、大林區,多具有明顯的森林風景資源優勢,也不乏通過發展森林旅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鮮活例子。但在全國扶貧脫貧攻堅中,發展森林旅遊的重要性仍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國家林業局一份報告稱,目前,“森林旅遊在國家相關戰略實施中還缺乏應有的地位”。

在16日召開的2016中國森林旅遊節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表示,多年的實踐表明,發展森林旅遊,是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最佳途徑,是建設生態文明、助推精準扶貧、促進林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

森林旅遊是依托森林等自然資源開展的遊覽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健身養生、文化藝術等各種活動的總稱,森林旅遊的實質是要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讓人們更便捷地享受到林區清新的空氣、迷人的風光、幽靜的環境和優質的生態食品,從而實現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增長知識、促進健康等目的。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林業部門先後開展了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的建設工作,期間還發展了一大批樹木園、野生動物園、林業觀光園等,這些區域是我國森林旅遊發展的主要載體。

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到目前為止,全國各類森林旅遊地數量接近9000處。2015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10.5億人次,超過國內旅遊人數的26%。以湖南張家界、浙江千島湖、四川九寨溝、福建武夷山、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森林旅遊地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並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國家林業局森林旅遊管理辦公室主任楊超介紹,2001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突破1億人次,2011年達到了5億人次,到2015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超過了10.5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達7800億元。“十二五”時期,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總數達到40億人次,年增長15.5%。

“森林旅遊的發展,實現了從 ‘砍樹’到‘看樹’、從‘賣山頭’到‘賣生態’、從‘賣木材’到‘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到‘把城鎮居民引進來’的歷史性轉變。”楊超說。

楊超同時表示,“當前的森林旅遊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他說,目前不到5%的森林旅遊地支撐了森林旅遊的半壁江山,一小部分森林旅遊地經常為節假日的人滿為患發愁,而相當大部分森林旅遊地依然是門可羅雀,森林風景資源的利用效率很低。另外,森林旅遊基礎服務設施薄弱、從業人員素質偏低以及一些地方存在的重開發、輕保護問題等都是影響森林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

楊超對記者說,“發展森林旅遊對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他分析說,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位於大山區、大林區,通常這些區域的森林等自然資源種類多、品位高、規模大、原真性好,發展森林旅遊的潛力十分巨大。截至2015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含貧困片區縣)中,僅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等國家級森林旅遊地數量就達到537處,分布在415個貧困縣中,約占貧困縣總數的50%。森林旅遊具有就業門檻低、輻射帶動面寬等優勢,通過發展森林旅遊,周邊百姓“不離鄉、不離土”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楊超表示,如何進一步發揮森林旅遊在助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是“十三五”時期全國森林旅遊行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今年上半年,國家林業局部署開展了全國森林旅遊助推精準扶貧情況摸底調查。根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依托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35萬戶、110萬人,年戶均增收3500元。

“通過摸底調查,我們掌握了貧困人口依托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4條主要途徑,分別是通過就業實現增收、通過開展個體經營實現增收、通過發展種養殖實現增收、通過資源出租、入股經營等實現增收。”楊超說。

新聞發布會上,吉林省林業廳廳長蘭宏良也告訴記者,林區群眾充分利用森林旅遊資源,自主開發經營農家樂餐飲住宿、特色紀念品加工銷售以及各類休閑娛樂項目,不僅豐富了森林旅遊產業內容,延長了森林旅遊產業鏈條,而且增加了收入。2015年吉林省森林旅遊人數達到1328萬人次,森林旅遊和休閑服務產業產值達到110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今年9月24日至26日,國家林業局、吉林省人民政府將在吉林省長白山共同舉辦“2016中國森林旅遊節”。楊超表示,國家林業局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並通過搭建平臺促進社會資本規範地進入森林旅遊領域,“比如,在2016中國森林旅遊節上有一個森林旅遊投資與服務洽談會,就是推動這方面工作的一項具體措施。”

張永利表示,中國森林旅遊節是全國森林旅遊行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項活動,發展森林旅遊是林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業態和領域,是助推精準扶貧、促進林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

吉林省敦化市新興林場職工們自發集資建設的“月牙灣”山莊吸引了大量遊客。攝影/章軻

2016中國森林旅遊節新聞發布會。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00

安全缺位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還要裸奔到何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9/161125.shtml

安全缺位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還要裸奔到何時?
王可 王可

安全缺位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還要裸奔到何時?

公共安全無小事,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領域,安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的歷史真的就是一部血淚史。

     傳統新春佳節一過,2017年就正式開始了,當滴滴已經不再讓出行更美好的時候,所謂的“共享單車”被寄予了厚望,甚至有人斷言會成為壓垮滴滴出行的最後一根稻草,已經成為共享經濟新的旗手。我認為其實沒有共享經濟更沒有共享單車,就是公共自行車租賃行業而已。被資本熱捧一定有投資邏輯推演出來的道理,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已經汗牛充棟了,出行安全的問題我認為目前被嚴重忽視了,而這是一個絕對不應該被忽視的問題。

安全缺位無異於整個行業在裸奔!我們不能總是等到一而再的“虎口未脫險”之後才去反思公共安全。眾所周知,交通事故猛於虎,全世界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早已超過兩次世界大戰傷亡人數的總和,我國涉及自行車的交通事占比為1%,絕對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而且由於自行車的特點與使用習慣造成死亡率特別高。

我一貫堅持商業評論要有建設性,無論贊揚還是批評都要有建設性。我作為一個公共交通的參與者,一個互聯網從業者盡可能的站在人的視角去審視行業發展與企業行為,不會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空乏的批判。今天我將在三個層面分享我的觀點:

企業有義務警示與教育用戶安全出行;

產品設計與叠代要以安全為本兼顧成本;

企業商性覺悟與提升應該成為創新的一部分; 

企業有義務警示與教育用戶安全出行

“特別能吃苦”我做到了80%——“特別能吃”!這是一個老段子。我今天講一個新段子,“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如今絕大部分人都只知道50%——“隨性所欲”!我不覺得這是傳統文化傳承出了問題,因為原文是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聖人七十歲才有的境界,所以作為凡夫俗子能知道50%就不錯了。

所謂“共享單車”出現以來各種社會互害現象就層出不窮,本來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生事物,眼見著要被一小撮“隨性所欲”的群眾玩壞了,各大運營商越來越感覺壓力山大,總有一天會傷不起的。對於安全“隨心所欲”的群眾也不少,一旦發生事故,各大運營平臺也難脫幹系。而且在目前硬件安全措施還不完善,標準不明確,責任很難理清楚,這一個混沌期,企業往往是弱勢群體。

比如遇上一群“熊孩子”,未成年人違規使用如何界定安全責任?

遇上這種帶小孩的牛人,是不是親媽咱不知道,反正“心夠大的”!

我但願他們都能平安,假如出事故了,法理還好說,基於人道主義企業是賠償啊?還是賠償啊?這簡直就是人道主義災難啊!我相信有關部門遲早會出臺法律法規去約束規範用戶行為,去吧這個空白補上。總有一部分“這屆人民不行”,立法執法總有滯後性,對於企業只有先盡義務,不斷的警示與教育用戶安全出行。企業自己先畫個“規”定個“矩”,即使這個規矩暫時還不能充分獲得法律的保障,也要推廣,至少可以倡導。

產品設計與叠代要以安全為本兼顧成本

公共安全無小事,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領域,安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的歷史真的就是一部血淚史。就難交通工具的叠代而言,當年城市中穿行的私營小巴車沒多少年就被取締了,摩托車被禁了,長途客運中的雙層大巴車停運嚴管,校車被嚴格管制了,如今在合法的校車安全性是不是提高了,是不是在出了很多交通事故之後,在付出了血淚代價之後才帶來的改善?難道每次這樣的改善都要以悲劇重演為代價嗎?如今的公交車事故率是不是比私家車低?公交車輛是不是從生產制造到運營都要嚴格的安全標準?這個標準是不是比私家車執行的最低標準高呢?

答案是肯定的。自行車的生產制造有沒有標準?肯定有。起碼大家應該有一個共識,最廉價的輕便自行車安全性最差可靠性最差。公共自行車能采用輕便自行車嗎?我覺得不能,因為私人購買使用輕便自行車通過適應之後能夠了解自己車的車況,公共自行車用戶幾乎沒有機會適應了解,是不是同樣的自行車在安全方面就存在差距了?這種差距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不是就是提供給用戶一輛安全性可靠性更高的自行車去彌補這個差距就能解決?能,只是成本問題。

騎過輕便自行車的人普遍能夠感受到其剎車制動系統很不靠譜,尤其是在緊急制動的時候。我仔細觀察過那些輕便的公共自行車與市面銷售的廉價產品主體結構沒有任何改動,也就是說其安全標準就是最低的,這是巨大的安全隱患,我希望這樣的自行車趕緊叠代升級。

目前不是沒有好產品,摩拜單車的各種型號我都體驗過,很多細節是值得推薦的。摩拜的一代車型被吐槽最多,我都認為那是一臺健身器械,但是細細琢磨很多設計是非常合理的,其傳動與制動系統全部都沒有暴露在外面,結構極簡,重量足夠大,整體都是剛性結構,騎行過程中重心非常穩,轉向的時候重心偏移很小,舒適性很差但安全性很好。俗話說,這車很死一點都不飄。這種設計首先是堅固耐用有效防止了人為損壞,確實騎不快但安全性很高。摩拜輕便型做出了很多改進,其中一個改進是增加了車筐,但這個車筐不隨轉向動,這也是一個被吐槽的點,因為跟以前的使用習慣不同。我認為以前隨動的車筐是有問題的,因為自行車是動平衡的行駛狀態的,在轉向的時候重心一定要偏移,車筐里是重物隨轉向動會增加重心的調整難度,不隨動反而好一些,速度越快越明顯,原理很複雜但感受起來很明顯,為了安全前車框是不建議載重過大的。

摩拜單車其實很明顯是根據應用場景定制的創新產品,是考慮了公共安全因素的,而且將控制成本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這一點是必須要點贊的。其他品牌的單車有與摩拜類似的設計,有些是完全見不到任何改進的地方的,而且還有讓我看不懂的設計。比如裝有後車架,這是鼓勵用戶載人嗎?做到公用分享嗎?自行車載人是明顯違法行為,就不要給用戶創造這個違法行為的便利性了。而且後車座上還有一塊太陽能板,觀察了半天也不像是有電力助力系統,後來我確定這是給車鎖充電的,我都不好評價這是技術領先還是落後了。

更讓我蒙圈的是回收民間閑置自行車改造循環利用的模式。首先作為公共服務的工具,公共自行車應該是個標準化的產品,標準化的回收呢?還是標準化的改造呢?自行車目前就是一個低值易耗品,有多大的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如果做不到標準化,運營維護的成本難以想象。批量集采的新自行車在運營過程中保障安全都不容易,回收來的老舊閑置自行車能靠譜?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卻是一個很扯淡的商業模式。

目前還有一個安全隱患就是對用戶的保護,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給用戶提供任何的硬件保護,不能說國家現在還沒有要求就忽視這個問題。現實中為用戶提供護具對於企業而言的確困難,目前互害現象已經如此嚴重了,再增加頭盔這種很難與自行車形成整體的設備後果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用戶沒有這個安全意識和使用習慣。如果有關部門不有所作為,企業還真就只能怪“這屆人民不行”。

我覺得企業應該給用戶一個安全的選擇,以一種消費升級的形式體現,在下一代產品中就有頭盔,放在單獨的盒子里牢固的與車身固定在一起,要使用也要掃碼開鎖,需要額外的押金,鼓勵用戶提高安全意識,佩戴頭盔甚至是其他的護具。我相信只要提供了這種選擇,就一定會有人用,進而會帶動更多的人用。率先提供的企業就率先擁有差異化營銷優勢,基於競爭的壓力就會有更多的企業用。其實這就是用市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如果全行業都用了,我認為相關部門也不會視而不見。

自行車無疑是一種非常實用的代步工具,俗稱“肉包鐵”一類的交通工具,安全性很差在交通事故中絕大多數情況下處於劣勢地位。在很多城市中自行車用戶經常要與機動車混行,非機動車道不完善,經常被機動車侵占,用戶的騎行習慣也很成問題,普遍安全意識淡薄等主客觀原因造成目前的困局。

為了解決這個長期存在的交通安全隱患,相關部門應該說一直在努力,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從小學就開始,很多大城市路口都非機動車道都有了專門舉旗的交通協管員,有專門的交通指示燈系統等等,但是城市在高速發展,交通壓力日益增大,不可否認非機動車的交通安全隱患還將長期存在,各種治理手段雖然不能盡善盡美的解決頑疾,但絕不能“放棄治療”!

企業商性覺悟與提升應該成為創新的一部分

覺悟不是道德,是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肯定是程度越深越有利發展。在商業系統中,逐利是企業的本性,但是在商業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企業要謀求發展,就必須要提升自我覺悟,所謂商性的覺悟與提升,我理解的就是“企業的商性要以人為本,促進人性的善,糾正人性的惡”!尤其是在創新領域,包括安全標準在內的很多行業標準缺失的時期,企業不能簡單的等行業標準出臺,將自己的標準制定的“就低不就高”,不能去推卸責任,規避問題。一邊在市場上開疆擴土積極進取,一邊對公眾安全隱患視而不見消極應對,這樣的企業不僅是給自己的發展“埋雷”更是給整個行業“挖坑”!

如今的企業在創業之初都不缺情懷與夢想,都在標榜自己如何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產品設計叠代創新、商業生態創新等等,貌似也不缺錢。但是商性覺悟與提升是不是更應該成為創新的一部分?覺悟這個東西不是只能成功之後才能有的,在能夠“兼善天下”之前是要先“獨善其身”呢。我們的輿論導向確實有點問題,太多的媒體在用“厚黑學”的邏輯去複盤成功的企業發展故事,讓大眾感覺企業或者企業家不遊走於灰色地帶,不去巧取豪奪就無法成功,其實創新領域客觀上空白地帶,灰也好黑也罷都是企業主觀選擇的結果,不夠灰不夠黑就真的無法在激烈是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嗎?不是的,真正笑到最後的其實是相對比較白的企業,總踩著行業低線或者政策紅線走的企業不光榮而且前途都不會光明。眼前就有一個例子,滴滴出行如今天怒人怨前景黯淡難道不值得引以為戒嗎?

商性的覺悟與提升就是要求企業發展策略要有足夠的前瞻性,前瞻性是創新的必備屬性,具有前瞻性的產品,前瞻性的技術,前瞻性的商業模式都是創新,也都可能是錯誤的,企業發展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但是以人為本的覺悟提升沒錯,追求你真善美總不會錯,當然追求假惡醜也可能獲得利潤,而且還可能很豐厚,但一定是錯的,不會長久。所以,企業商性覺悟與提升應該成為創新的一部分,不要去湊合將就現有的標準或者是約定俗成的最低標準,尤其是安全標準,要放眼未來。

公共自行車租賃平臺的出現,無論是否共享,是否創新,是否互聯網+,是否資本驅動等等,既然參與到了公共交通領域,就要肩負公共責任,公共安全永遠是第一位,人命關天不容懈怠!而且作為以營利為最終目的的企業,給公眾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必須高於私人普遍能夠獲得的安全水準,這不是對企業的苛求,而是基本要求,是應盡的義務。也就是說不管企業願意不願意都有必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盡其所能的治療非機動車交通安全的頑疾。對於公眾而言,是否采用公共自行車出行不是絕對迫切的剛需,更加安全的出行方式才是迫切的剛需,安全才是真正的痛點。那麽目前安全缺位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還要裸奔到何時?相關部門與企業都該好好想想,盡快有所作為。

共享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