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雷軍和董明珠沒懸念的賭約:小米夢繁華背後的危機與啟示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29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4 19:24 編輯

雷軍和董明珠沒有懸念的賭約:小米夢繁華背後的危機與啟示
作者:格隆


做歷史趨勢與潮流的信徒:做投資如此,做實業亦如此

所以格隆匯始終堅持一個基本的投資原則:追尋有趨勢的價值。多數時候,我們賺的只是一個大趨勢的錢。逆著風飛,多半到不了目的地。候鳥如此,基金經理亦如此。

2013年底,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現場,小米董事長雷軍與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做個了賭約:賭五年之後小米的營業額(彼時300億)能否超過格力(彼時超過1000億)。輸的一方將給對方十億元。

董明珠一直是格隆欽佩的一個企業家,但這次她做的基本是一場沒有懸念的賭約。董明珠不是在與雷軍對賭,她是在與一個互聯網改造世界的主潮流和趨勢對賭,幾乎沒有勝算可能

格隆不想八卦最後董明珠會不會拿出這10億元,以及雷軍是不是真把這10億元分給員工。格隆想探討的是小米崛起這個過去四年最成功的勵誌故事背後折射出的東西:夢想與創業、歷史趨勢與潮流、互聯網的真正本質與小米模式的隱憂,以及我們的投資思路!


夢想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格隆一直在分析宏觀、行業和公司,但也一直在傳遞這麽一個理念:

除了極少數活佛,我們絕大多數人是沒有來生的。一旦離開,我們會死很久很久!一抔黃土,一石青碑,我們將很快從所有人(哪怕至親)的記憶中消失和湮沒,就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我們根本就沒有機會重來一次。

格隆想說的是,生命於我們只有一次,不懷揣點夢想,去逼自己折騰一把,怎麽對得起我們至短至暫,且唯一一次的人生?

生活在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潮汕人對自己的子女有這麽一個要求:你要麽去當官,要麽去創業。做個打工的白領,拿再多工資也被人瞧不起——正是這種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李嘉誠、馬化騰、黃光裕這樣的頂級潮汕富豪。

過去4年最成功的勵誌故事是誰?不是330億美金估值的陌陌,也不是5400億美金估值的美國打車軟件公司uber(百度入股,應該是看阿里的快的和騰訊的滴滴不順眼,引洋槍隊進場),而是一個做硬件(手機、機頂盒等)的公司,它叫小米4年時間,它完成了一個幾乎比登月還難的夢想:公司估值從零到450億美金。


小米夢的過程與估值比較
20141222,小米新一輪融資敲定,總融資額11億美元,公司估值450億美元,此次融資投資者包括由摩根士丹利前分析師季衛東管理All-stars、早在2011年就開始投資小米的俄羅斯創投基金DST、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方風雷的厚樸投資和馬雲的雲鋒基金等投資機構。

算上最新的一輪融資,小米已經完成5輪融資。而在每次融資之後,小米都會實現身價“三級跳”。

1)、2010年底,小米首輪41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為2.5億美元。投資方為Morningside(晨興創投)、啟明和IDG

2)、到2011年底,小米第二輪融資9000萬美元,估值達到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啟明、IDG、順為基金、淡馬錫、高通、Morningside

3)、2012年中,小米融資2.16億美元,此時估值已達40億美元

4)、20138月,DST領投第三輪融資,估值突破100億美元;

5)一年後,小米完成新一輪融資,這一數字變成了450億美元。

格隆想通過一組比較來讓大家看一看450億美元這個數字有多麽驚人。
首先,小米僅憑一級市場的估值就已經超越京東,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至少小米自己的定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大家再也不用猜測BAT之後的第四極是誰了。而且考慮到一級市場投資在退出時候的收益率一般是在3-5倍的水平,可以認為小米上市時候的市值是會超過千億美金的(至少參與本輪投資的機構是這麽期望的)。

其次,如果我們單純把小米當成一家做硬件的公司,我們來看看450億美元的數字是什麽概念。
450億美元也就是接近3500億港幣。格隆沒有拿到小米的具體財務報表,但考慮到小米賣得好的產品無非就是手機加電視,我們就來看一看香港市場上的同類公司值多少錢。

1)、傳統手機生產商“中華酷聯”當中有三家在香港上市:中興AH總市值為740億港幣(基站設備就算白送的好了,雖然是中興的大頭),酷派市值65億港幣,聯想市值1135億港幣(PC業務和服務器業務也白送)。再送一個TCL通訊吧,也是個出貨量能排進全球前十的公司了,87億港幣。這些做手機的公司(中興+酷派+TCL通訊)市值加起來就2000億港幣出頭;

2)、電視就算創維和TCL這兩個傳統巨頭的市值好了,兩者加起來不過170億。

也就是說,把中國這些手機和電視做的好的廠商打包全買下來,也只需要2200億港幣。如果把與雷軍打賭的格力電器1100億人民幣的市值加進去,才勉強與目前才一級市值估值的小米打平!


小米夢的高估值有哪些隱憂?

那麽這些機構為什麽願意出這麽高的價格來投資小米呢。

首先,這些機構很大程度上應該是看好雷軍個人的能力。

雷軍的創業史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格隆前期對雷軍系做過非常詳細的系列深度分析,在此不贅述,有興趣者去格隆匯官網查閱(www.gelonghui.com)。雷軍不論是自己創業還是做風投,基本上是點石成金,成功率極高。尤其是小米,4年時間做到全球手機出貨量前三,確實是讓人信服管理層的能力。但是小米公司是否就因此價值450億美金甚至是千億美金,因為格隆無法看到小米具體的運營數據,所以沒辦法做最客觀的評判。但是僅從遠距離的觀察,小米想要成為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還有非常大的困難要克服




這個世界上賣手機賣出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就只有蘋果一家,所以大家不免要把小米與蘋果進行對比,甚至雷軍本人也是以蘋果為目標的。

蘋果比其他賣手機的廠商牛在什麽地方?其實就是大家說濫了的生態系統。蘋果的生態系統是自己獨有的,以此為基礎才可以為用戶提供蘋果特有的優秀用戶體驗。體現在對公司盈利的影響,就是蘋果在定價上擁有主動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智能手機行業趨近成熟,競爭日益激烈的2014年,蘋果依然有底氣大幅提升iPhone的定價與毛利率水平。這就是生態系統給公司帶來的好處。

雷軍自然明白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也在強調打造小米的生態系統。

問題在於:格隆覺得大多數人都沒有明白什麽才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這個詞本來就不是IT的術語,用比喻無非是讓不懂技術的人更容易理解一些。格隆認為生態系統的本質就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是一個IT的術語,不清楚具體含義的讀者請自行百度)。對於蘋果而言就是蘋果的iOS系統。很多人為什麽高價買iPhone的原因就是很多第三方軟件只有在iOS上才有,即使是iOS和安卓都有的軟件也是iOS的體驗更好。因此很多安卓手機無論硬件多麽出色都無法達到iPhone的用戶體驗,安卓手機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永遠都威脅不到蘋果。這是蘋果對iPhone定價最大的底氣。所以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生態系統根本無從談起。或者格隆更不客氣點說,沒有操作系統而談生態的都是忽悠——借用一句流行俗語: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

那麽小米可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操作系統嗎?從情感上講,格隆無比希望中國的品牌能夠打造出一個成功的商用操作系統。但是格隆知道,現實是這件事情無比、無比的困難

首先,操作系統是所有計算機軟件的基礎,同時也是最複雜的計算機軟件。

PC時代只有兩個主流的個人操作系統,就是微軟的Windows和蘋果的Mac OS。到了智能手機時代就是蘋果的iOSGoogle的安卓(開源的Linux格隆就不算了)。所以從計算機短短幾十年的歷史當中,只有美國公司才能做出成功的操作系統來。

可能有讀者朋友會非常不服氣,覺得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都能做出全世界最大的幾個互聯網公司,怎麽會搞不定操作系統?不都是科技行業嗎?

這里格隆就要說兩句:

1)、是的,互聯網真算不上什麽科技行業互聯網的本質是服務業,服務業就是誰有大市場誰就有大企業。中國13億人,市場最大,出現大的互聯網企業一點都不奇怪。

2)、軟件行業和電子行業才是實打實的高科技產業。

計算機三大底層軟件,操作系統(微軟、蘋果、谷歌)、數據庫(甲骨文)和編譯器(微軟、SUN),都是超級大市場,基本只有老美的公司可以做好。電子行業最核心的芯片設計,無論是PC時代的英特爾還是移動時代的高通,也都是美國公司。
所以說中國的公司想在技術上跟美國硬碰硬,在很長時間內,格隆都還沒有那麽樂觀。


此外,操作系統還有一個另外的特征,就是先發優勢不可逆轉,原因如下:

(1)操作系統的生命力完全取決於在這個系統上面運行的軟件是不是足夠豐富,也就是說有沒有足夠多的開發者願意為這個系統開發軟件。

(2)開發者開發軟件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運行這個操作系統的設備是不是足夠多,如果不是足夠多開發軟件一定是虧錢的。

(3)運行這款操作系統的設備多少取決於有有多少用戶願意購買,而用戶購買的時候則會考慮操作系統的軟件是否豐富。

看到了嗎,完全陷入一個死循環!

所以每一個想推出自己操作系統的商家都必須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要麽能在沒有足夠開發者的情況下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要麽能在沒有足夠多用戶的情況下吸引到足夠多的開發者。否則這個操作系統一定是死路一條。所以PC時代,蘋果就是陷入了這樣的死循環根本沒有逆襲微軟的機會。是到了智能手機時代,蘋果依靠在硬件上革命性的創新,才能夠在iOS沒有開發者的情況下首先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而谷歌吸引到足夠多用戶的原因就是安卓機比蘋果賣的便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微軟再想推廣自己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就只能靠花錢補貼先吸引足夠的開發者了,但是這樣做顯然是事倍功半——微軟是PC時代操作系統的絕對老大,智能手機時代也給了它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反應,但它的盲目自大與閉目塞聽成就了蘋果與Google,同時也把自己逼進了一個狹窄的胡同——借用周星馳的名言: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他面前,他沒有珍惜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格隆認為:雷軍很難在智能手機平臺上構建出自己的生態系統。



小米夢的突破口與方向
那麽,即使暫時做不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小米有沒有可能成功的做成一家互聯網公司呢?這是小米夢想最終實現的唯一突破口。
格隆覺得這個可以有。

小米是賣硬件的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要看小米的毛利潤當中有多大比例是來自於互聯網增值服務
小米入股美的(這一個動作嚇壞了格力,同時也激怒了董明珠,以致董明珠說這個入股動作是兩個小偷的結合)時披露的數據顯示小米2013年的凈利潤率只有1.3%。很顯然截止13年的時候,小米還只是個硬件廠商,互聯網增值服務的毛利占比還微乎其微,凈利潤率水平與純硬件生產商相當。

根據目前的信息,硬件以外小米賺錢的主要的方式是應用商店以及視頻內容。其中遊戲業務正成為小米應用商店的重要收入來源。負責遊戲的小米互動娛樂部門,11 月的月流水已經達到了 1.75 億元,截止到 12 14日,小米遊戲平臺流水已經近 2 億元。而根據小米官方的數據,旗下主題商店、應用商店、遊戲中心都已成為強勢的內容分發渠道, 2014 年上半年,小米主題商店、應用商店每天的下載量已經超過 3500 萬次。而視頻正成為小米的下一個內容目標。今年 11 月加入小米的新浪前副總裁陳彤宣稱會用第一批 10億美元投資內容制作方,首批宣布的項目包括與優酷土豆的內容合作以及 3 億美元投資愛奇藝等。如果能將這部分收入做大,小米成功轉型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絕對是值得期待的。


互聯網的泡沫味道與投資方向
總之,從小米最新這輪融資當中可以看出投資人對小米的未來還是非常樂觀的。這種樂觀情緒在今年的一級市場普遍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今年成功上市的中概股實在是太多了。既刺激了一級市場投資人的情緒,也讓他們確實有資本揮金如土。至於這樣的樂觀是不是會形成泡沫,格隆現在還無法斷定,但或多或少有點這種味道了。

之前市場上討論1314年科技股牛市是否是泡沫的時候,說1314年互聯網牛市和2000年互聯網泡沫最大的區別是現在的這些互聯網公司都是有實在的業績的。可是最後二級市場也接受了陌陌這樣甚至沒有流水的公司上市,那麽跟2000年時候的樂觀情緒還有什麽不同?

格隆在此並非評論陌陌的好壞,而只是想說明市場情緒已經很樂觀。這也是格隆一再強調15年美國中概股互聯網投資將會比前兩年難做很多的原因。反觀香港市場上的一些TMT公司,反倒是在最近一輪美聯儲加息的虹吸效應中跌出了價值——互聯網公司也是公司,投資也要講價值不是?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66

註意!母嬰電商看似繁華暗藏陷阱,2015新入者小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3/149064.html

黑馬說:母嬰電商領域最大一筆融資誕生了,貝貝網獲1億美金融資。母嬰市場正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尚未出現巨頭。對於初創者而言,這一領域有哪些機會,又有哪些陷阱呢?

 

\文/劉惜墨 本刊記者

編輯/蒲鴿

 

2015年1月22日,母嬰電商領域最大一筆融資誕生了。貝貝網獲得由今日資本、新天域資本領投,高榕資本、IDG資本等跟投,泰合資本擔任財務顧問的1億美金融資。融資後貝貝網的估值或達近10億美元。
 

\ 

2014年母嬰電商與母嬰社區就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著,並且不斷吸引著資本的瘋狂湧入。被教育了10年的電商終於在母嬰領域開始嶄露頭角。隨著如雨後春筍般的母嬰項目的崛起,本來混亂的母嬰市場肯定會逐漸形成秩序。但是目前,母嬰行業尚未出現巨頭,對於初創者而言,這一領域有哪些機會,又有哪些陷阱呢?下面是i黑馬記者根據多方采訪做出的分析。

 

看似繁華:典型的母嬰項目融資情況

 

分類

母嬰公司

上線時間

業務模式

融資情況

 

 

 

母嬰電商包含跨境電商

貝貝網

2014年4月

B2C母嬰電商平臺

2014年8月獲得互秀電商、高榕資本和IDG等1、5億註資;2015年1月1億美金融資

蜜芽寶貝

2011年成立

2014年3月上線

跨境母嬰電商平臺

2013年底A輪千萬級,2014年7月B輪2000萬美金,2014年12月C輪6000萬美金

辣媽匯

2011年5月

B2C母嬰電商平臺

2014年8月A輪9000萬人民幣

 

 

母嬰社區起家的項目

辣媽幫

2012年5月

社區+進口電商

2014年2000萬美元B輪融資

寶寶樹

2007年上線

社區+俱樂部式電商

2014年2月好未來1.5億人民幣融資

媽媽網

2006年

社區+電商

2011年接受騰訊5000萬融資

元子

2014年9月

UGC社區

2014年8月千萬天使

愛敗媽媽

2010年底

高端孕媽社區

2014年11月200萬美金A輪

(以上資料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除了上述表中的垂直母嬰電商,根據易觀智庫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內B2C市場母嬰市場份額的前三名分別是天貓、京東、蘇寧紅孩子,前三甲的市場份額便已經達到了八成以上。此外,還有諸多線下母嬰店鋪轉型線上的O2O項目,比如深耕母嬰行業12年的老牌母嬰實體品牌樂友等,也開始占領線上的流量。

 

因此,看似發展得轟轟烈烈的垂直母嬰領域占領的市場份額實際上少之又少。這就給母嬰電商從業者以警示:一方面,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放開,未來母嬰市場足夠大,據預測2015年母嬰市場將會突破2萬億的規模。但是,中國的母嬰市場這塊蛋糕的大部分依然含在綜合性購物平臺的嘴里。另一方面,若想要虎口奪食,不僅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還要在眾多的垂直母嬰項目中殺出血路,去與綜合性平臺競爭,以獲取絕對的地位。

 

\ 

 

2015年新入者的機會與陷阱

 

2014年,資本市場對母嬰領域的確是青睞有加,看似母嬰領域的紅利期已經到了,實際上大部分垂直母嬰電商還處於砸錢買流量的階段。對於打算在2015年進入這個領域的創業者來說有哪些機會與陷阱呢?

 

首先,據i黑馬記者了解,做垂直電商是很苦逼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打算進入電商,那麽就做好不問回報,埋頭苦幹的準備。搞電商無非是折騰流量以及控制好供應鏈,掌握上下遊話語權的問題。如果想在電商領域打出品牌,價格戰再所難免,說白了就是燒錢,而且要連續不斷地燒,直到競爭對手彈盡糧絕,這時候存活下來的很可能就奔上了上市的康莊大道。

 

其次,根據平臺黑洞原理,以及現在獲取新用戶成本狀況,想要將自己的電商搞出點人氣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麽像貝貝網那樣,依托於米折網的前身,發揮流量優勢,要麽有長時間的行業積累,如寶寶樹、媽媽網這樣長期浸泡在這一領域,知名度夠了就不愁流量。

 

在貝貝網創始人張良倫看來,2015年,母嬰電商的大格局基本上會定下來,因為2014年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年,這一年開始的創業者已經占據了先發優勢以及時差優勢。如此,新入者機會不大,但也並不排除個別黑馬。

 

難麽,新手是否就一點機會都沒有呢?也不盡然。

 

首先,根據時差選行業。母嬰社區以及傳統母嬰電商已經有如此眾多的競爭對手了,如果沒有流量上或者金錢上的絕對優勢還是不碰的好。但是不要忘記,2015年會是跨境電商之年。隨著中國媽媽越來越偏愛國外的產品,母嬰行業的跨境電商會是一個機會。現如今,洋碼頭、蜜淘等跨境電商里都有母嬰類產品,甚至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從跨境電商著手,尚有機會可尋。
 

\ 

其次,基於痛點做產品,好內容即流量,好的內容會傳播。當今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也給媽媽們帶來巨大的困擾,如何在眾多的產品中選擇最合適的產品是媽媽們亟待解決的痛點。如能從此處著手,從媽媽們的購物痛點出發,相信會有很多機會。

 

再次,基於圈層做電商。目前大部分電商的目標用戶都很寬泛,只要是媽媽就是目標用戶,這樣很難做出特色。對於新入者來說,若想在眾多母嬰電商中卓然而立必須在細分目標用戶上下功夫。比如愛敗媽媽,選擇的就是高端的媽媽人群,這類人群具有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肯定有痛點,有需求。因此,細化目標用戶的圈層也可能成為新的切入點。

 

總之,2015年依然會是母嬰電商的利好之年,只不過隨著資本市場轉冷,投資人在項目選擇上會更加謹慎。在2014年獲得大批投資的創業者應該充分利用先發優勢,加快節奏,這時候拼的就是市場占有的執行力。對於新入者來說,雖然前面已經有眾多競爭者,但只要從切入角度、用戶痛點以及細化人群入手,還有很有機會的。希望後來者能以獨特的視角獲取投資人的青睞,為自己開疆拓土獲取足夠的糧草。

 

本文記者劉惜墨,郵箱[email protected],著重關註電商與消費,O2O,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相關領域。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blessxiaoy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63

跌價黃金不受追捧 大宗商品十年繁華已逝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59486.html

跌價黃金不受追捧 大宗商品十年繁華已逝

一財網 薛皎 2015-07-23 23:15:00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機走訪幾家銀行發現,盡管目前金價比2012年黃金第一次出現暴跌後引發投資者瘋狂“囤金”相比,已下跌近20%,但銀行櫃臺前購買黃金的顧客並沒有明顯增多。

過去十年,中國對於大宗商品旺盛的需求撐起了一輪牛市,然而隨著中國需求的放緩以及美國加息腳步的臨近,在市場信心極度匱乏之際,任何風水草動都可能成為壓垮商品價格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前,黃金價格已經跌至5年新低,但從市場交易情況可以明顯看出,投資者對於黃金正在失去信心。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機走訪幾家銀行發現,盡管目前金價比2012年黃金第一次出現暴跌後引發投資者瘋狂“囤金”相比,已下跌近20%,但銀行櫃臺前購買黃金的顧客並沒有明顯增多。

“這兩天因為金價稍微出現止跌企穩的跡象,來咨詢的人還是挺多的,但真正買的人並不多,大家都在等等看吧。上周每克黃金235到240元,今天已經跌到229元左右每克了,現在買的人也不是為了投資,大部分還是想避險。”一名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大宗商品十年繁華已逝

繼本周一黃金價格出現崩盤後,國際黃金價格始終徘徊在每盎司1100美元以下。截止昨日收盤,國際金價連續第10個交易日下跌,創自1996以來最長時間的連續下跌天數。

數據顯示,自2012年底以來,國際金價已經下跌了35%。今年以來,國際黃金期貨價格已經下跌了7.8%。7月23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8月交割的黃金期貨下跌1.1%,收於每盎司1091.50美元,這也是2010月3月24日以來的最低結算價格。

目前市場對於未來黃金價格一片看空,甚至有分析師認為,即使下跌到目前價格,黃金的最壞的時刻仍未到來——金價年內或將跌至1000美元以下,而上一次金價在1000美元下方還要追溯到2009年。

眼下如此低的黃金價格是否造就了投資者抄底的絕好機會呢?

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那些以投機為目的購買黃金的零售投資者,大概率會造成損失,“現在還想要抄底逢高賣出風險會很大“。

事實上,黃金並不是本輪大宗商品熊市中的“領跌者”,從原油、銅、錫到棉花、糖等商品價格幾乎全線潰敗。目前,銅價本月創下6年新低,原油價格在低位徘徊近一年。追蹤22種大宗商品表現的彭博商品指數本周跌至13年新低,大宗商品無疑成為年內最差的資產類別。

彭博金屬與礦業行業分析師朱軼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恐慌因素對大宗商品是最致命的,這也是短期內導致大宗商品被拋售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商品市場是一個全球聯動的板塊,因此大家的恐慌情緒會迅速蔓延。”

朱軼認為,大宗商品一般十年一個周期,上一輪牛市是從2003年開始到2013年結束,所以“大宗商品的熊市其實早在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在熊市里也會有價格的波動甚至創新高,但總體走低。”

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跌破支撐位,已經導致部分全球最大的礦業和能源公司股價跌至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

截至目前,彭博世界礦業指數(Bloomberg WorldMining Index)成分公司今年已經蒸發掉超過1400億美元市值,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和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 Plc)領跌。在本周一黃金崩盤時,美國最大黃金生產商Newmont Mining Corp也成為當天標普500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個股,12.2%的跌幅為其六年多來的最大跌幅。

熊市利於行業洗牌

“投資者有信心時,他們賣出黃金;當他們擔憂時,他們也不買入。”這是本輪黃金遭遇持續拋售的奇怪現象。

究其原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黃金短期走勢有偶然性因素,主要為希臘危機緩解對於黃金避險需求下降、中國上周公布黃金儲備數據大幅不及預期以及上周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L. Yellen)對於美國年內加息的暗示等。

但從長期來看,劉東亮認為黃金走“熊”是必然結果。

“上一輪黃金牛市的泡沫程度太嚴重了,所以必須要擠出一部分泡沫才能重新找一個均衡的價格。”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道。

他進一步解釋稱,從2000年開始黃金步入牛市,2011年黃金價格見頂,最高達到每盎司1920美元,2013年時黃金價格已經下跌到每盎司1400美元。

“2013年投資者還是比較狂熱的看好黃金,認為那只是牛市的調整,但實際上那時候黃金走勢已經有明顯的熊市特征。”

朱軼認為,供大於求是導致目前整個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下跌根本原因,而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淘汰掉那些高成本、低附加值的小型開采商、加工商,“這是一個很好的優勝劣汰的機會,有利於行業更健康的走下去。”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朱軼認為目前是一個很好的抄底機會。

“雖然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缺少資源的大國,我們缺的是高品位的資源,通過收購海外礦山,中國企業可以提高自己原礦的自給率。”

她認為,近幾年雖然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但很多對於海外資產的收購是買在了高價位,並不劃算。這一波大宗商品價格跌幅,更有利於中國企業買到合理估值的資產。

對於大宗商品的下跌,劉東亮則認為,雖然一方面中國進口大宗商品的成本下降,是一個利好因素,但另一方面,危害更大。

“因為國內也有很多生產原材料的廠商,像鐵礦石、煤炭等各種金屬的企業,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於中國來說負面影響更大,可能會導致這些企業出現壞賬、破產的情況。”

此外劉東亮強調稱,在熊市時,上遊工業企業更願意去庫存而不是補庫存,而去庫存對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具有向下拉動的作用。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18

【交運】這輪經濟衰退,集運聯盟大洗牌四減三:繁華與落寞,為何航運周期如此明顯(下)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465&summary=

【交運】這輪經濟衰退,集運聯盟大洗牌四減三:繁華與落寞,為何航運周期如此明顯(下)

相關閱讀:【交運】這輪經濟衰退,集運聯盟大洗牌四減三:繁華與落寞,為何航運周期如此明顯(上)


遠海控-躋身全球領先的集裝箱班輪和碼頭運營公司


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控),成立於2005年3月,是以集裝箱航運、碼頭業務為核心的企業。2005年6月、2007年6月分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於2016年11月由中國遠洋正式更名為中遠海控。截至2016年9月,中遠海控自營運力規模為301艘集裝箱船舶,共計161萬標準箱運力,平均船齡為8.5年,現有運力規模排名全球第四位。同時,公司還有35艘集裝箱船舶訂單還未交付,共計56萬標準箱運力,預計將於2017-2018年陸續交付。在碼頭業務方面,以碼頭總吞吐量計算,公司為全球第二大碼頭運營商。公司下屬碼頭營運泊位共171個,其中集裝箱泊位149個,散雜貨泊位20個,汽車泊位2個。



公司共經營國際、國內航線330條,其中國際航線207條,國內航線36條,長江、珠江航線87條,船隊掛靠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的242個港口,通過遍布全球的營銷和服務網絡,為客戶提供優質的“門到門”服務。截至2016年9月,集裝箱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78%,碼頭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6%。



集裝箱業務–挑戰與機遇並存,運力躋身全球第四位


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增速放緩,集裝箱航運市場需求整體上延續了2015年下半年以來的疲弱態勢,雖然2016年運力增幅有所回落,但供求失衡局面仍無明顯改善,市場運價持續低迷並屢創歷史新低。


截至2016年9月,公司共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188萬標準箱,同比上漲47%;其中,國內航線吞吐量占比最高,為29%;其次是亞洲線和亞歐航線,吞吐量分別占比27%和22%。航線收入方面,跨太平洋航線收入占比最高,約為30%;其次是亞歐航線和亞洲線,收入占比分別為26%和20%。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華泰證券研究所資料來源:公司公告,華泰證券研究所2016年以來,受集裝箱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和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分別在3月和4月跌至歷史最低點。各航線運價水平均低於公司的經營成本,同時也明顯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市場水平。我們預測2016年全年,公司集裝箱業務總體虧損。


成本方面,集裝箱運輸主要有設備和貨物的運輸成本、船舶費用和航線成本;其中,設備和貨物運輸成本最高,占集裝箱運輸經營成本的46%,而船舶費用和航線成本分別占比21%和20%。在成本節支方面,公司通過優化航線網絡、供應商管理和集裝箱管理,努力實現協同效應,取得一定成效。



我們認為航運市場需求將繼續處在低速增長的新常態,但是伴隨著行業的整合和重組,我們認為2017年集裝箱運價將有所回升,行業或提早迎來複蘇。同時,中遠海控的業務整合已取得了初步成功,整合的協同效應預計將在2017年得到更加充分的釋放。


碼頭業務–與集運業務的運營協助、戰略協同


在碼頭業務方面,中遠海控將充分利用中國遠洋重組後集裝箱船隊規模擴大的優勢,強化與集運業務的運營協作、戰略協同,通過加大“一帶一路”沿線開發力度,完善全球集裝箱樞紐港網絡,提升船公司和航運聯盟的服務能力。公司的碼頭組合遍及中國沿海五大港口群以及東南亞、歐洲、地中海、黑海各地。


集裝箱航運與碼頭業務之間,有著明顯的協同效應。公司擁有權益的碼頭,為集裝箱船隊提供優質的服務,減少船舶在港時間,有效降低油耗;定制化的碼頭服務,提升集運客戶黏度;碼頭業務的穩定盈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國遠洋整體業績的波動性。同時,集裝箱船隊規模和市場份額的提升,給予碼頭航線掛靠與貨量足夠的支持。集裝箱運輸、碼頭經營的良性互動,營造了互利互惠的共贏局面,最終實現中國遠洋利益最大化。


截至2016年9月,公司碼頭業務共計完成7024萬標準箱,同比上漲4%;其中,環渤海灣區域占比35%,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分別占比26%和20%。



盈利預測和估值


我們的盈利預測基於以下2個關鍵假設:1)運價水平將觸底反彈,我們預測2017年平均每標準箱收入3856人民幣,平均每標準箱成本3548人民幣;2)美國外貿保護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司的集裝箱貨運量,基於當前美國外貿政策的不確定性,我們並未將政策風險納入考慮。


我們預測公司2017-2018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2.7億元和11.1億元,每股收益分別為0.03元和0.11元,ROE分別為1.5%和5.6%。基於航運企業周期性和重資產的特征,我們采用PB估值法,給予公司3.2x-3.5x2017PB估值,目標價格區間5.73-6.27元。


公司過去3年歷史平均2.9xPB,我們給予3.2x-3.5x2017PB估值高於歷史平均水平基於我們對2017年集運運價將逐步回升,集運行業已渡過周期底部的預測。我們看好公司2017年集運業務的觸底反彈,集運業務很有可能扭轉虧損。公司當前股價對應3.0x2017PB和2.7x2018PB,估值較低,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運價上漲幅度低於預期,全球經濟增速低於預期,美國政策風險



特種船運-特殊任務,個性化服務能力


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特)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成立於1999年,其前身為新中國第一家國有遠洋運輸企業——廣州遠洋運輸公司。中遠海特於2002年4月18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16年12月公司名稱由中遠航運股份有限公司(中遠航運)變更為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特)。截至2016年6月,其控股母公司為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共持有中遠海特總股本的50.94%。



中遠海特主營特種船運輸業務,經營管理半潛船、多用途重吊船、汽車船、木材船和瀝青船等各類型船舶。截至2016年上半年,公司共計擁有92艘船舶,約237萬載重噸。公司形成了以中國本土為依托,輻射全球的業務經營服務網絡,擁有穩定的遠東至地中海、遠東至歐洲、遠東至波斯灣、遠東至美洲和遠東至非洲等航線的班輪運輸。船舶航行於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多個港口之間,貨物承運能力實現了從1噸至5萬噸的全覆蓋,可為客戶提供安全、快捷和環保的運輸服務。


中遠海特擁有亞洲首個貨運技術中心,為客戶提供優質的貨運技術服務。公司瞄準市場最先進技術水平和高端客戶需求,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共同研究開發高技術、高難度的運輸服務解決方案。同時,中遠海特擁有一支素質優良、技術精湛的船員隊伍,他們航海經驗豐富,能熟悉操作各類型船舶。在滿足自身業務需要的同時,中遠海特還向境外開展船員輸出業務,成為國際海員勞務市場上的重要力量。



兩大核心業務為競爭力+三大重點業務平抑風險


中遠海特主營遠洋及沿海貨物運輸,主要為超長、超重、超大件、不適箱以及有特殊運載、裝卸要求的特種貨物提供遠洋及沿海貨運服務。公司秉承以多用途重吊船和半潛船為核心,以瀝青船、木材船和汽車船為重點的經營模式。其中,多用途重吊船和半潛船作為公司的兩大核心業務,是提升公司整體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汽車船、木材船和瀝青船作為三大重點業務,起到平抑風險,提高業務增長點的作用。


分船型看,截至2016年上半年,多用途船業務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41%;其次是重吊船和半潛船業務,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0%和16%;木材船、瀝青船和汽車船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11%,9%和4%。分地區看,截至2016年上半年,出口運輸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49%;其次為第三國運輸和進口運輸,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5%和23%;國內沿海運輸僅占主營業務收入3%。



在公司眾多船型業務中,半潛船型業務的毛利率最高,截至2016年上半年,其毛利率約為50%;而多用途船型業務的毛利率最低,為-4%。截至2016年上半年,半潛船業務對公司毛利潤貢獻約55%;瀝青船業務約47%;而多用途船型業務受2016年航運市場低迷影響最為直接,處於虧損狀態。公司的主營業務成本主要包含燃油費、港口使用費、船舶租賃費和船員費用等,其中,燃油費為公司最主要的業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23%。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提升,公司在燃油費上的成本也將增加。



多用途船和重吊船–受益“一帶一路”戰略


多用途船,既能裝載一般件雜貨、機械設備、散貨,又能裝載集裝箱,是一種適應能力較強的船舶,用途多樣、廣泛,配有較強起貨能力的起貨設備。重吊船起貨設備均為幾百噸的重吊,艙口少而大,主要用於裝載和運輸大型機械、設備和大型項目貨載。因此,公司在多用途船和重吊船業務的運量增長直接得利於我國對外承包工程項目的增長。


受世界經濟貿易增長放緩和航運市場總體低迷的影響,特種船運輸市場也承受壓力。2016年多用途船租金市場均值為7858美元/天,同比下降7.14%。我們預測2017年,伴隨著航運市場的弱勢複蘇,多用途船租金水平也將有所回升,有利公司的盈利水平增長。2016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8158份,新簽合同額1260.3億美元,同比增長36%。“一帶一路”戰略和中國高端裝備“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將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長久驅動力,也將為特種船航運市場創造更多的機會。同時,《中國制造2025》對船舶海工的重視、國際產能合作和“國貨國運”等利好政策都是航運市場承壓前進的動力。



半潛船–得益於國際油價上漲,業務量或觸底回升


半潛船一般承運駁船、遊艇、鉆井平臺等,通過利用船舶本身壓載水的調整,把裝貨甲板潛入水中,由此將承運貨物裝載。半潛船市場受全球海工平臺訂單影響較為直接,國際油價下跌導致全球海工平臺訂單取消或是推遲,使得半潛船業務面臨考驗。根據公司經營數據統計,2016年全年,公司完成半潛船業務運量同比下跌28%;全球2016年共成交海工裝備81艘,成交額為52.3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56%和53%。2017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提升,以及伊朗、墨西哥和印度等國油氣資源的開發,都將催生海工裝備的需求複蘇,全球海工平臺訂單也將逐步恢複,半潛船業務運量有望回升。



汽車船


汽車船市場呈現“內強外弱”格局,中國汽車的高產銷帶動了內貿沿海運輸,但是整車進出口量依舊疲軟。根據公司經營數據統計,2016年全年,公司整車進出口運量同比下跌1%。全國範圍內,截至2016年11月,我國共計整車進口數量95.9萬輛,同比下跌3%;整車出口數量73.4萬輛,同比增長5%。



瀝青船


瀝青船市場相對穩定,全球基建規劃和中國道路的養護需求釋放,以及海外瀝青價格的優勢都促進了瀝青貿易量的增長。根據公司經營數據統計,2016年全年,公司完成瀝青運輸量143萬噸,同比增長23%;全國2016年天然瀝青進口量為11萬噸,同比增長311%。



木材船


木材船市場受國內樓市去庫存和家裝行業的帶動,市場下行趨於穩定。我們預測2017年,木材進口市場將進一步趨於穩定。根據公司經營數據統計,2016年全年,公司全年完成木材船運輸量184萬噸,同比下跌15%。



盈利預測和評級


我們預測中遠海特2017-2018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0億元和11億元,EPS0.047元和0.051元,ROE1.07%和1.15%。根據航運企業周期性和重資產的企業特征,我們采用PB估值法,給予公司1.79xPB估值,目標價區間7.19元-7.80元,對應1.65x-1.79x2017PB。公司1.79xPB估值基於公司歷史3年的平均1.79xPB水平。當前股價分別對應1.46x2017PB和1.44x2018PB,現估值低於3年歷史平均水平,給予公司“增持”評級。


我們的盈利預測基於以下2個關鍵假設:1)我們預測全球散貨運輸市場供需將在2017年達到平衡,行業基本面複蘇,預估2017年BDI全年均值約1200;2)根據華泰能源組預測,2017-2018年布倫特原油均值分別為55美元/桶和60美元/桶。



中國海運集團下唯一能源運輸平臺,享受專屬優勢


中遠海運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能)成立於1994年5月3日,前身為上海海興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沿海、沿江的主要煉化企業建立了長期運輸合作關系,是這些煉化企業最大的沿海原油運輸供應商。2016年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後,公司主營業務變更為油品運輸業務及LNG運輸業務,成為全球最大的油品運輸企業,具有顯著的規模效益和發展優勢。



截至2016年6月,公司經營油輪船舶95艘(1405萬載重噸),LPG船4艘(1萬載重噸)。公司油輪船隊運力規模“全球第一”,平均船齡7.6年。公司與國內外200多家石化企業和油品貿易公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是全球船型結構最均衡、船齡最年輕、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油輪船隊。



躋身全球第一運力規模,助力油品運輸業務


2016年上半年,公司資產重組優化,油品船舶運力規模全球第一,經營效益取得了顯著改善。截至2016年上半年,公司共完成油品運輸周轉量1642億噸海哩,其中原油運輸周轉量占比95%,成品油運輸周轉量占比5%。收入方面,分地區看,公司外貿業務占公司油運業務收入的76%,內貿業務約24%;分產品看,原油運輸收入占油運總收入的68%,成品油為7%。


在內貿油運方面,隨著內貿原油市場的開放,公司積極協調與內貿各家船公司在船位、航線和貨源的合作,進一步推進行業的合作關系。公司內貿原油的包運合同(COA)貨源占比約90%,內貿原油市場份額為60%,奠定了內貿原油運輸的龍頭地位。在外貿油運方面,公司也積極開展與國際知名石油公司的合作,優化航線結構,逐步提升在外貿油運業務上的市場影響力。



毛利率方面,總體原油運輸毛利率要高於成品油;內貿業務毛利率高於外貿業務。截至2016年上半年,原油內貿業務毛利率約46.4%,同比下跌0.5個百分點;而原油外貿業務毛利率約36.1%,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外貿業務毛利率的上升歸功於2016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的低位運行,外貿燃油價格平均下降超過44%。



主營業務成本方面,除折舊和船舶租賃費,燃油費為主要成本,截止2016年上半年,燃油費約占總營業成本的19%,其次是船員費用,約占13%。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公司油運業務承壓,運價下行


自2008年以來,油運一直處於盈利的上升周期。2014年,中東石油產量持續增長,帶動海運需求上升。受益國際原油價格的低位運行,VLCC運價保持在高位震蕩,中遠海能的油品業務也因此受益。然而,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大量新增VLCC運力進入市場,國際油品運輸運價高點回落;同時,OPEC減產,國際原油價格上行趨勢明顯,油品海運需求增速放緩。我們預測2017年國際油運市場需求增速將放緩至1%,低於2016年需求增速(4%)。原油運輸方面,2016年,全球原油進口量390萬桶/天,同比上升4.3%;我們預測2017年全球原油進口量增速將下滑,預計全球原油進口量391萬桶/天,同比上升0.3%,增速下滑明顯。



LNG運輸業務–清潔、高效能源,市場前景廣闊


LNG(液化天然氣)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LNG的使用有利於能源消費國實現能源供應的多樣化,保障能源安全,因此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新熱點。


中國未來能源的關鍵在於天然氣,而天然氣的關鍵在於液化天然氣。因為中國本身天然氣的儲量並不大,而且從分布的角度來說,中國的能源使用主要是在東部,但能源(包括天然氣)產地主要是在西部。根據Clarksons數據,LNG運輸量占全球天然氣運輸總量(管道運輸+海上運輸)的33%,其市場份額將逐步提升。


公司於2016年資產重組後,LNG運輸業務成為公司新增的主營業務,公司在積極推進LNG項目工作,努力拓展LNG船舶管理業務。在資產重組之前,公司的LNG業務主要由合營公司承運,公司分別與中石化、中國天然氣、中海油、招商能源和商船三井建立合營企業,開展LNG業務。截至2016年上半年,通過合營企業的LNG業務,企業實現投資收益256萬美元。


目前,公司共有6艘LNG船舶訂單,將陸續於2017-2018年交付,屆時,LNG的業務收入也將並入公司合並利潤表,成為主營業務收入的一部分。



盈利預測和估值


我們的盈利預測基於以下3個假設:1)根據華泰能源組預測,2017-2018年布倫特原油均價分別為55美元/桶和60美元/桶,公司燃油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的30%;2)LNG業務為公司重組後新增的主營業務,我們假設2017/18年LNG業務約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4%/10%;3)由於公司2016年主營業務發生變更,我們的2017/18年盈利預測中不考慮由於資產重組業務造成的一次性損益等。


我們預測公司2017-2018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8.57億和19.53億,每股收益0.46元和0.48元,ROE分別為6.6%和6.5%。基於航運行業周期性和重資產的企業特點,我們采用PB估值法,給予公司1.10x-1.19x2017PB,對應目標價格區間7.72-8.35元。給予1.10x-1.19x2017PB估值基於公司歷史3年平均PB1.15x,並給予0.04x標準偏差。我們預測2017年公司將受國際油運行業下行影響,但是我們認為公司新開展的LNG業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油運業務下跌帶來的負面影響。公司當前股價對應1.0x2017PB和0.95x2018PB,估值較低,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油價上漲超過預期,運力交付超過預期,LNG項目開展推遲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113

MWC 2017:繁華過後,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01/161588.shtml

MWC 2017:繁華過後,一地雞毛
Aming Aming

MWC 2017:繁華過後,一地雞毛

新品不新,黑科技不黑,情懷被玩壞,5G還在路上。

這兩天我在朋友圈里將巴塞羅那玩了個遍,大西洋東岸明媚的陽光仿佛也透過手機屏幕照耀著我。沒錯,MWC 2017開幕在即,朋友圈里的許多朋友都在曬展會現場和巴塞羅那美景了。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消費電子展會之一,MWC(Mobile World Congress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吸引了全球大量的手機廠商品牌參與。比如,去年的MWC 2016,共有來自7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余家知名企業參展,超過10萬的參展觀眾,展覽面積達98,000多平米,來自80多個國家的4,000余名記者前往報道。

不過,看完這兩天MWC 2017的各大廠商的手機新品發布,筆者難免有些小失望。總結下來就是:新品不新,黑科技不黑,被玩壞的情懷,5G還在路上。

一、新品不新:高通最新的驍龍835處理器的缺席,是這次展會的最大尷尬

據說高通最新的驍龍835處理器將由三星S8首發,而S8要在3月29日才正式發布。因此,所有的廠商的新品中,驍龍835新品都缺席,新品不新是這次展會的最大尷尬。

比如,LG發布新旗艦G6,只能搭載驍龍821處理器。盡管G6擁有5.7英寸2K屏,超過80%的超高屏占比。不再是谷歌的“親兒子”之後,LG市場份額是日益下滑。G6究竟能否為LG挽回頹勢?筆者也持謹慎態度。

三星的新品發布會,除了發布了Tab S3和Book兩款平板電腦,還發了一段手機新品視頻,預告S8的發布時間。這種用新品發布會來預告新品發布時間的玩法,三星“城會玩”......

事實上,硬件配置、系統、ID設計,這些產品因素的局限性,導致了手機行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新品不新,這種現狀可能還會在手機行業持續。

二、黑科技不黑:除了拍照、快充、音質,這些各大廠商都爭奪的“制高點”,需要更多的黑科技

華為發布了中規中矩的P10/P10 Plus,萊卡拍照仍舊是主要賣點。不過,相比之下,筆者認為P10的8個可選顏色倒是不錯的賣點,更多顏色的選擇也能滿足挑剔的女性消費者需求。

首次參加MWC的魅族,發布了mCharge 4.0充電技術,采用 11V=5A 全新高壓直沖方案,最高功率可達 55W,充滿一部手機只需要20分鐘。這速度不僅遠超了魅族的上一代快充技術 mCharge ,也遠超目前適配最廣泛的高通 QC 3.0 快充技術。對於魅族來說,這的確是技術上超越競爭對手的一次努力。

過去一年里,拍照、快充、音質,這些技術上的不斷突破,是各大廠商爭奪的營銷“制高點”。而未來,各大廠商還需要不斷將新技術融入新品中,比如藍牙5.0、無線充電等。

三、被玩壞的情懷:Nokia和黑莓的新款,除了情懷,還有什麽?

由諾基亞過去的員工創建的新企業HMD,獲得了Nokia的授權,在這次展會上推出了Nokia 3,Nokia 5,Nokia 3310三款手機新品。這幾款新品配置不高,價格低廉,完全沒有什麽新意。

當用Nokia的人都漸漸不再年輕,所以這次Nokia發布的新品,是要當做老人機嗎?

同樣借屍還魂的還有黑莓(BlackBerry),TCL在獲得BlackBerry授權之後,推出了KEYone。這款采用驍龍625處理器的黑莓KEYone當然還是采用BlackBerry全鍵盤,其它配置也沒什麽亮點。據說這是黑莓最後的作品,或許不少有“黑莓情結”的消費者會買回去做紀念品吧。


四、5G有多遠?:關於5G,我們恐怕還得多等兩年

在MWC 2017的第一天,大約二十多家公司表示,作為全球下一代無線網絡標準,將在2019年部署5G新無線電技術(5G NR)。

目前,宣布達到5G標準的公司包括無線網絡運營商,芯片供應商和手機制造商(如高通,英特爾,AT&T,Sprint和T-Mobile母公司Deutsche Telekom)。

產品方面,中興推出了一款千兆手機(Gigabit Phone)。這款手機搭載集成了驍龍X16 LTE調制解調器的Qualcomm驍龍835移動平臺,通過將載波聚合技術、4 x 4 MIMO天線技術以及256-QAM高階調制技術相結合,實現了接近千兆的下載速度。

五、來個彩蛋:華為,其實也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

在MWC 2017的前兩天,2月25日,筆者看到華為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布了《任正非在消費者BG年度大會上的講話》。許多媒體更多的關註文章中任正非不許下屬再說“滅了三星,滅了蘋果”的話語。事實上,過去一年里有些媒體“毫無節制”地吹捧華為,這不僅讓消費者反感,也開始讓華為開始警惕了。

筆者認為,此文見證了任正非對手機行業現狀的了解非常透徹。同時華為也坦誠存在的問題:庫存,利潤。

數據顯示,華為在全球五大廠商中,單部手機的利潤僅為99元,排名最低。

我們知道,過去幾年手機行業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雙重革命之下,不少手機品牌走入產品零利潤的惡性循環。這種極端模式絞殺了手機廠商的產品品質保障和創新空間。

而這兩年,當零利潤產品的“野蠻人”逐漸消失,OPPO和vivo模式的成功,手機行業放佛又回到了註重品牌和渠道的正軌之下。

但筆者認為手機廠商也應該警惕“渠道為王”的副作用。渠道應該“點到而止”,過多渠道的重複鋪設,可能會出現庫存和利潤的雙重壓力,讓手機廠商走到另一個極端。

警惕自身不足,學習競爭對手的優勢,不盲從,不自大,這樣的華為才能不會隨波逐流。正如任正非給華為終端制定的小目標:三年內,服務水平趕上蘋果,利潤率趕上OPPO/VIVO。

結束語:2017是手機行業過渡的一年

MWC 2017更像是一個各大手機廠商展示實力的展臺,其作用類似每年1月初美國的CES展。兩者時間相隔太近,因此這次展會,我們沒能看到三星、蘋果的手機新品,也沒有微軟的Surface手機,谷歌的Pixel手機。

展會尚未結束,許多媒體開始迫不及待地描繪MWC 2017如何繁華,新品將引領潮流。只可惜,在筆者看來,這次展會中出現的創新技術和產品亮點乏善可陳。

今年是手機行業過渡的一年,隨著未來5G開始普及,將開啟視頻通訊時代,形成新趨勢,屆時廠商將迎來更大的機遇,更多新品會隨之湧現。

超聲波主編:Aming
“發光的,一個就夠了”
超聲波是一家TMT領域的幹貨媒體,只做最真實的TMT趨勢報告。讀者覆蓋:VC、公司創始人、大公司高管

MWC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31

【非銀】正路與歧途,繁華與隕落:AIG保險帝國啟示錄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800&summary=

【非銀】正路與歧途,繁華與隕落:AIG保險帝國啟示錄

AIG 集團概覽


(一)、突出的國際色彩


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是全球領先的保險組織,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由美國人斯塔爾(Cornelius Vander Starr)在上海成立的美亞保險公司(American Asiatic Underwriter)發展而來。AIG原身為AIU,即美國國際保險公司,這是一家保險公司會員制聯合體,會員公司在世界各地開展保險業務,而AIU則是這些公司的總代理。正是因為AIG在發展之初就具備強烈的國際性色彩,所以國際化也是AIG日後發展一直發揚的重要特征。目前AIG已在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保險保障服務和其他支持服務。



AIG歷史上可以領導人劃分為兩大時期:一是以斯塔爾領導的保險時期,這一時期集團旗下擁有眾多不同的保險公司,大力發展國際業務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另一時期則由格林伯格領導,主要強化國內保險業務。


目前,AIG主要可以劃分為商業保險和消費保險兩大業務:商業保險涵蓋財產損失、抵押擔保和機構市場業務;消費保險包括退休養老、壽險和個人保險業務。截止2015年底,AIG商業保險業務和消費保險業務分別貢獻營收281.94億美元和270.69億美元。分業務來看,商業保險偏重財產損失險業務,占比超過84%;消費保險業務中個人保險占比最大,為42%。


從地區分布來看,美洲地區仍然是AIG最主要的市場,其中非壽險凈保費收入占比56%,壽險累計保費收入更是高達96%。壽險業務分布不均衡有歷史原因。考慮到友邦保險曾作為AIG下屬亞太業務分公司,在2012年為償還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巨額虧損,AIG出售友邦保險所有權。而友邦保險作為亞太新興市場的領導品牌,已經是重要的保險公司。但友邦保險過去所取得的成就與AIG的全球化戰略密不可分。



(二)、濃厚的中國情結


得益於AIG兩代領導人對中國的情有獨鐘,AIG始終對中國市場青睞有加。初代領導人斯塔爾最初就在上海開始其保險生涯,後任掌門人格林伯格更是為中國的保險事業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榮獲上海榮譽市民等稱號。格林伯格執掌AIG期間,憑借多年職業生涯積累的政治關系,積極與中國政府溝通,多次與PICC合作,為中國保險市場的啟蒙發揮了巨大作用。上海也在AIG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外資投入,並逐步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上海外灘17號友邦保險大廈和波特曼酒店都是AIG開拓中國市場所留下的印記。



1991年時仍上海市長的朱镕基向AIG頒發第一張外資保險許可證,作為試點允許AIG全權擁有該保險業務,無需與中國人保合資經營,只是僅限於上海市內經營。1992年,格林伯格親自拜會時任總理李鵬,並承諾在最初10年內,AIG將不會索要在中國保險市場的分紅。同時,AIG的到來也為僵化的中國保險市場引入活水——曾經的國內保險銷售團隊只接受固定薪酬,AIG進入中國後大力拓展代理人制度,並強化保單銷售提成,吸引了大批代理人加入探索保險市場。至今,代理人團隊都是國內保險銷售的重要力量。



AIG 經營特點分析


(一)、註重成本管控,強調承保盈利


1962年,格林伯格受斯塔爾之托出任美安保險公司(American Home Assurance Company)總裁一職,同時美安保險也是美亞保險公司旗下的成員之一。當時美國保險行業的費率並不是市場化的,而是根據保險行業協會等機構協商確定,也就是說,行業的費率並不依賴市場供求,而是少部分專業人士的意見。這種做法導致那一時期的保費費率缺乏浮動,格林伯格決定改變這一現象,根據風險制定費率。當時的代理人有相當大的權利,可以自主評估保單風險而確定保費費率,格林伯格發現絕大部分代理人更在乎保單開出首年的提成部分,因此收回代理人自主評估費率的權利,轉為由公司統一評估。這一做法在當時頗有爭議,也是AIG從個險產品向商業險轉型的開始。


保險利潤來源於三差:死差、費差和利差,目前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尤其是國內壽險公司,更為依賴利差,也就是通過對保險浮存金投資獲取的投資收益。然而在格林伯格看來,保險利潤的根本仍然需要回歸到承保盈利——也就是收取保費與風險支付之差。相反,一味追求投資收益不僅會加劇行業的不當競爭,同時也忽視了潛在風險。(參考國內近期保險理財產品監管縮緊)


當時美安保險公司的費用率高達42%-45%,而行業水平為38%-40%,格林伯格的目標是將費用率降低到30%。後來在格林伯格嚴格的戰略執行下,美安保險公司開始超越AIU旗下其他成員公司,費用率也成功消減到31%,至1967年,美安保險公司資產和保費收入均增長4倍以上。


雖然格林伯格離職後AIG費用管控一度出現裂縫,導致費用率激增,但整體而言仍要低於國內保險公司。截止15年底,AIG財產損失和遞延擔保業務費用率為28.8%和27.1%,均低於30%。對比國內保險公司,近年來伴隨車險業務的激烈競爭,財險業務費用率均呈現上行趨勢,財險費用率接近40%。從這一點上看,AIG總體保留了格林伯格時期的良好傳統,即註重成本管控,強調承保盈利。然而,由於AIG多年來覆蓋全球的保險格局,加上應對大災保險的賠付較大,其綜合成本率一直較高。如05年卡特琳娜颶風導致AIG當年賠付率由78%增長至81%。排除重大自然災害損失和非相關會計調整後的綜合成本率相對滿足承保盈利條件。



(二)、“利潤中心”與產品創新


上世紀70年代,美國保險代理機構與保險公司之間普遍缺乏有效管理和溝通,導致一旦業務方面出現糾紛,各業務部門之間往往互相推卸責任,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格林伯格上臺後,大刀闊斧修訂旗下保險業務的管理機制。他提出“利潤中心”的經營理念,即把某一經營區域全權分配給一經理,並負責該經營區域的盈虧,實行損益責任制度。“利潤中心”制度的確立極大激發了管理經理對業務的專業精神,因為業務經理所獲得的承保盈利也大部分歸其所有,擺脫了固定報酬制度下經理人缺乏責任心的情況。圍繞這一創新制度,經理人努力核對每一筆保單,認真評估保單風險,實質上幫助公司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為了幫助下屬更好執行“利潤中心”模式,格林伯格定期與各管理經理溝通交流,一同審核年度業績,鼓勵經理們全面參與保險業務的各個環節,這也使得AIG的業務人員在業務素養方面培養出競爭優勢。


2005年是格林伯格執掌AIG的最後一年,在其受到醜聞沖擊下臺前,AIG各項營業指標保持穩健增長,凈利潤和凈資產分別為104.8億美元和863億美元,較5年前增長156.2%和72.9%。“利潤中心”模式也伴隨格林伯格成為AIG的特色。



除此以外,AIG還積極開拓新的保險陣地,首當其沖的就是董事責任保險(D&Oinsurance),這是一款專門針對公司董事及高管人員提供的保險產品,因被工作疏忽或行為不當而被追究其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負責賠償該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侵權責任抗辯所支付的法律費用,並代為賠付其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款項的保險。實際上,這一險種在上世紀30年代僅有倫敦的勞埃德保險公司銷售,且市場較小,並不受保險公司青睞。格林伯格領導的美安保險公司在60年代開始積極開拓該類險種,並在美國市場獲得巨大成功,這一險種也幾乎成為美國上市公司高管的福利標配。隨後,美安保險再接再厲,推出D&O保險的變種險種E&O保險(error and omissions),也獲得了巨大成功。對D&O和E&O保險的創新使得美安保險公司成為這一領域的領導品牌,同時也為整個保險行業發掘了一塊新藍海。



(三)、多元企業文化,堅持國際化道路


AIG作為一家大型國際保險集團,吸納了全球不同背景文化的員工,需要高度認同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截止15年底,AIG在全球擁有員工6.64萬人,分布在不同業務崗位。其中非壽險人員4.33萬人,其中負責國際業務人員就有2.98萬人。



AIG在發展歷程中逐步培養出了一套符合公司特性的企業文化,這些企業文化鼓勵不同地區的國際員工有強烈獲取成功的意願和能力。伴隨“利潤中心”模式的發展,AIG的企業核心就是一切以效益說話,旗下員工不與AIG簽訂任何雇傭合同,一切人事變動都依靠業績說話。這種看似專橫的企業氛圍卻也將員工的潛能發揮到最大,使得企業員工和公司利益捆綁前進。同時,唯業績導向的制度也使得公司在招聘時更容易篩選出有競爭優勢的人才,而一般人員在入職之初如果發現不符合AIG的企業氛圍,往往會自動退出。


AIG獨特的企業文化培養了大批美國商界精英。即便是不少從AIG離職的員工,也成為其他公司的領軍人物。1957年創立的國際保險名人堂是國際社會對保險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個人的最高贊譽,AIG多位高管入選,包含格林伯格和他的兩個兒子。



AIG在開創初期的國際業務成為集團後來發展一直堅持的特色。格林伯格在上世紀70年代往返於世界各地的旅途中建立了和許多政界精英的良好關系。這些關系成為日後AIG進入他國市場的重要籌碼。1981年,格林伯格憑借良好的人脈打造了AIG的國際顧問委員會(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該組織匯聚來自各個國家的國際精英,並將每年定期與AIG管理層會晤。首屆委員會主席為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基辛格與格林伯格在國際交流上有許多共同點,兩人的友誼也一直伴隨AIG的國際化而增進。



(四)、投資偏重不同,整體收益穩健


AIG投資策略根據不同業務有所調整。截止2015年,集團整體投資資產3399.8億美元,非壽險業務和壽險業務投資資產分別為1125.37億美元和2006.94億美元,同比下降7.61%和1.05%。從投資結構來看,非壽險業務中權益資產配置更明顯,可供出售股票類資產28.21億美元,占比3%。與國內保險投資結構類似,債券資產占比較高,集團整體為73%,壽險與非壽險為78%和76%。而壽險投資結構中股票類資產規模明顯較小,僅1.44億美元。非壽險業務的投資策略主要以滿足風險回報、流動性、信用水平和多元化等因素展開,壽險業務的投資則主要以適當控制資產負債比例和最合適的久期匹配為主要目標。



投資收益方面,AIG主要分為利息與分紅、另類投資和其他投資三大來源,其中利息與分紅占比較大,13-15年為128.56-132.46億美元,占總投資收益的79.8%-88.2%。2015年AIG整體投資收益145.81億美元,同比下滑12.1%,主要源於另類投資中的對沖基金表現下滑,在投資收益率縮減等原因。從投資收益率來看,AIG整體投資收益率表現低於國內同期平均水平,近3年均低於4.7%,15年降至4.29%。國內保險行業總可運用資金余額不斷攀升,截止16年11月已超過1.31萬億元,其中股票和基金類資產占比14.37%,遠超過AIG中同類資產占比,而代表非標資產的其他類資產比例也不斷攀升,為34.89%。AIG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老牌保險集團,其投資結構可以看做是發達市場的典型,而國內保險業仍然是朝陽行業,保險數量和保費市場仍在不斷擴張,行業投資收益率也與權益資產關聯性較高,因此波動性也較大。例如2015年行業整體投資收益率高達7.56%,而2013年僅為3.39%。



前金融危機之前 AIG 壽險業務推進


2005年是AIG發展中經歷的重要分水嶺。這一年,AIG先後受到時任紐約州州長斯皮策的調查,並接受格林伯格的辭職申請。其後的幾年AIG在內憂外患中度過了艱難的金融危機,財務一度瀕臨破產,但最終在美聯儲財政部的支持下生存下來。為了償還美國政府高達1800億美元的援助,AIG不得不通過變賣旗下許多知名子公司來還債。盡管如此,2005年以前的AIG壽險業務一度達到巔峰,是世界保險業中海外和大健康戰略的集大成者,值得所有保險公司學習。



(一)、友邦保險(AIA )


友邦保險雖然如今已經完全脫離AIG,但在之前絕大部分時間里扮演著AIG壽險業務的領銜品牌。要討論AIG的壽險業務發展不得不提及友邦保險。1949年,AIA總部由中國遷至香港,並采用MOPS(AIG海外流動職員)招募培訓本地新人的工作模式培訓了大批亞洲地區素質過硬的代理人。友邦保險的業務根源可追溯至90年前的上海,專營亞太地區壽險業務,如今業務已經覆蓋亞太區內18個市場,包括在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韓國、菲律賓、澳洲、印度尼西亞、臺灣、越南、新西蘭、澳門和文萊擁有全資的分公司及附屬公司、斯里蘭卡附屬公司的97%權益、印度合資公司的26%權益,以及在緬甸和柬埔寨的代表處。


在友邦保險位於亞洲的所有地區市場中,2016年上半年香港和中國市場的業績增長最為顯著,新業務價值分別上漲60%和50%,年化新保費分別上漲83%和46%,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市場,是支撐友邦業績維持高速增長的主要區域。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香港及中國地區新業務價值的占比在原有基礎上提升,其中香港地區占比由2015年的31.5%增加至39.3%,中國地區也增加了2.73個百分比,占總額的20.3%,成為所有區域中第二大市場,在友邦戰略地位中進一步提升。其中香港市場增長的一個主要驅動力來自赴港買保險的內地客戶。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造保單有245950份,由這些新造保單所帶來的保單保費達316.44億元,占2015年新造個人人壽業務總額的24.2%。2016年一季度內地消費者投保的新造保單保費132億港元,預計全年會超過500億港元。


2010年,AIG本來與保誠集團達成協議轉讓,但保誠集團臨時下調收購AIA價格由原先的355億美元變為300至320億美元,導致雙方無法就交易價格達成統一。無奈AIG此時負債累累,故重啟AIA香港上市,以求IPO募集資金償還聯邦政府債務。友邦上市後,便與AIG再無瓜葛。



(二)、美國人壽(ALICO )


美國人壽(Amerian Life Insruance Company)一度是AIG國際壽險業務的領頭羊,也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壽險業務公司,曾在50個國家和地區經營人壽業務,主要在日本、歐洲、中東、拉美等地區發展。1971年,美國人壽擁有10億美元有效資金,並參考AIG的利潤中心模式,在其業務轄區任命不同的區域主管。美國人壽與AIA的戰略定位類似,也是發展中地區居多,並且也參考了類似中國的經營與投入當地發展相結合的模式,實行培養人才本土化,區位化。這種模式對於AIG與當地政府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003-2005年期間,美國人壽是AIG旗下壽險業務中營收僅次於AIA的第二大壽險業務板塊(包含臺灣南山保險),為集團實現收入131.51-155億美元。美國人壽的最大業務在日本地區,同時在中東歐地區的多個國家保費市場份額超過10%。


2010年11月,AIG為了償還債務,正式將美國人壽轉讓給美國大都會人壽。這筆交易最終作價近162億美元,此後AIG再不擁有任何美國人壽收益權。



(三)、美國通用保險 (AIG American General Life )


美國通用保險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壽險機構之一。2001年,保誠集團與美國通用保險達成以每股50美元、總估值近270億美元的合並協議。後來由於市場認為該筆交易協議估值過高,其協議價格降至每股40美元。此時格林伯格看準時機,介入對美國通用保險公司的爭奪,最終以接近230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美國通用保險公司。這也是AIG歷史上收購規模最大的一次行動。通用保險的加盟豐富了AIG的盈利方式,補足了其退休儲蓄業務,也加強了多渠道交叉銷售的可能性。從戰略角度考慮,對美國通用保險的收購加速了當時AIG後臺運營的進一步整合,並且當年為AIG貢獻超過10%的盈利增加,效果顯著。


幸運的是,在面對金融危機時,美國通用保險公司並沒有脫離AIG,並且伴隨AIG繼續成為集團壽險業務的主力軍。美國通用保險公司目前主要提供的定期壽險產品,相對市場平均水平價格更具備競爭優勢。



金融危機對 AIG 的影響


(一)、斯皮策事件回顧


2005年2月至2009年9月這段時間內,AIG由一家資產1萬億美元,價值1800億美元的公司淪落至瀕臨破產的邊緣。這期間,時任美國檢察官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對AIG的各項指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並直接導致AIG的締造者之一格林伯格提前辭職。受2005年安然公司醜聞影響,美國輿論對大型企業針鋒相對,2002年美國政府出臺《薩克斯-奧克斯利法案》,被視為美國監管層全面縮緊的標誌之一。斯皮策也順應思潮,將AIG列為其重點檢查目標,寄希望於揪出AIG的財務造假情況來實現政治抱負。斯皮策喜歡利用媒體大肆宣揚,他在尚未對AIG進行足夠調查的情況下就對AIG進行了各項似是而非的控訴。2005年4月,斯皮策在電視上公開宣稱已經掌握了AIG的欺詐線索,然而最終審計的結果是,AIG過去5年的凈收入和所有者權益多報了2-3個百分點,與斯皮策最初的預期大相徑庭。


斯皮策對AIG的指控在事後看來是放大了的,但其連鎖反應卻直接將AIG推上了歧途。斯皮策在尚未對AIG調查前,就對集團外部董事頻頻施壓,結果導致AIG內部就格林伯格去留問題展開了激烈內戰。最終,AIG迫於外界輿論壓力,提前支付格林伯格1.5億美元的天價訴訟費用,而這位帶領AIG近40年的元老也就此含恨離職,告別自己一手帶大的AIG。整個2006年,AIG在內耗中度過,格林伯格留下的管理空缺和應付各類訴訟的不菲費用(整個過程超過16億美元,單單會計費由05年350萬飆升至08年1080萬美元),為08年金融危機中瀕臨破產埋下了導火索。06年以後,AIG在內憂外患中各項業績指標呈現明顯下滑趨勢。



(二)、管理混亂與風控危機


格林伯格下臺後,AIG在內耗和動蕩中度過了5年,這期間公司管理層之間一片混亂,不同派系職員之間互相猜忌,在監管壓力下公司業績一落千丈,並最終導致在投資決策上引發重大失誤,為金融危機期間AIG遭受重創的直接原因。


格林伯格下臺後至金融危機期間AIG發生了幾個重要變化:1、以蘇利文(Martin.Sullivan)為首的新任管理層打破了AIG原先的不簽訂雇傭合同的歷史,這是對原先職工和集團捆綁發展企業文化的否認,同時原先強力的管理層被削弱,由強硬的外部董事代替;2、AIG在內耗中風控逐漸放松,評級首次跌破3A評級,這提高了AIG的運營成本(3A評級時期AIG無需抵押擔保就可為客戶提供服務,節省了大量成本);3、AIG的金融產品子公司(AIGFP,也是AIG的資產管理投資機構)開始大量吸收次貸CDS,而這正是扣動AIG市值暴跌的最後扳機。


值得一提的是,格林伯格時期,AIG在投資風控上格外嚴格,旗下金融公司的投資最終目的都不得背離維持集團3A評級的條件。數據顯示,07、08年AIG因為次貸危機遭受的投資損失分別為114.72億美元、286.02億美元。關於CDS產品的機制,其本身類似於一種信用保證保險產品,只不過過往擔保機構需要嚴格審慎的進行被擔保方資質審核。簡而言之,美國金融機構向投資者兜售次級房貸衍生產品,需要AIG來背書,也就是說一旦發生風險,AIG將承擔最終的風險。


AIG財報一向以複雜難懂著稱,事實上,CDS這一產品名稱在2008年之前的AIG財報中都沒有出現過,但其威力卻直接將一家市值最高超過1800億美元的保險巨頭打到破產邊緣。這側面反映後格林伯格時期的AIG管理層並未足夠重視這一風險較高且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可能產生的危機。



AIG 對國內保險業的啟示


(一)、傳統美德,承保盈利的重要性


縱觀AIG發展歷史,其發展對全球保險業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與國內目前主打利差收益的保險環境相比,AIG從發展初期就秉持著刻板而有效的教條:減少成本,提高承保盈利。


2008年,格林伯格已被迫離開AIG三年後,仍然是AIG最大股份持有人。而當時次貸危機對AIG的侵蝕效應已然凸顯,格林伯格在5月寫給AIG管理層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焦慮:1、AIG喪失了在中國、日本地區保險領導地位;2、AIA和美國人壽業務出現停滯;3、AIG員工增加2.4萬人,人力成本高企;4、綜合成本率逼近100%,承保盈利空間稀釋。最後格林伯格對當時的管理層明確表示AIG正在駛入危險區域,而不久後爆發的次貸危機驗證了他的看法。


格林伯格時期AIG是世界上最註重成本管控的保險企業。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0年,AIG費用率由19.62%飆升至31.1%,賠付率由73.06%增至85.7%。05年3月後由於公司管理層陷入一片混亂,AIG喪失了自己引以為傲的成本管控和利潤中心理念,而這正是AIG發展為世界保險巨頭的秘訣。05年後AIG管理層混亂導致公司不再重視成本管控,直接導致公司經營惡化。



無獨有偶,此前對伯克希爾集團的研究也表明,巴菲特旗對保險公司的青睞也集中在承保盈利的基礎上。以GEICO保險為例,14-16年綜合成本率始終低於100%,而其中排除賠付的費用率僅為15.6%-16.6%。這與格林伯格看中成本管控一致,也導致GEICO成為巴菲特旗下最鐘愛的保險公司。



(二)、安全性始終是保險考慮的第一要素


AIG成於穩健經營,成本管控,但也差點毀於風險。作為一家保險公司,投資資產的安全性始終應該放在首位,而08年AIG才暴露出大量CDS合同在身的軟肋,但為時已晚。


結合國內當前監管環境,保監會針對保險公司一系列激進經營行為展開嚴厲規範,其實也是考慮到保險公司作為金融系統中的重要資金來源,風控穩健永遠是首要考慮的。而不同國際成熟保險市場,我國保險覆蓋率仍然偏低,人群保障意識不高,保險公司的補充保障支柱屬性不夠凸顯。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中小保險公司采取激進的高成本推動負債模式,變相行駛資金池業務,不僅不利於行業回歸保障,也會為整個金融系統帶入風險。即便大如AIG,卻也差點覆滅於複雜的金融杠桿產品上。從這一點上看,當前國內監管趨嚴的環境其實有助於保險行業健康發展。而此前主要監管處罰對象為一些借助保險平臺撬動杠桿的行為,其本質不是保險業務,也不符合我國提高商業保障的需求。


至今年1月保監會對行業展開整頓後,激進保險模式可能不再出現。保戶新增投資款占比明顯回落,未來長期保障型險種將成為行業主旋律,高成本理財型產品可能受到更加嚴厲的監管。



(三)、行業回歸長期,利差占比或縮小


行業監管格局變動,引導行業回歸長期業務是大勢所趨。保監會先後暫停短存續期產品售賣和強化萬能險產品監管等行為,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保險三差格局。目前國內保險利潤占比最大的仍然是利差,主要反映與投資收益關聯度較高的收益部分,而費差死差一直變動不大。未來這一格局可能在監管條件變動下發生改變。


總體而言,拉長負債久期,發展長期業務是當下行業發展的方向。長期保障性產品在應對市場波動時受到的利差沖擊更小。以中國平安公布的數據為例,截止2016年中期,公司新業務價值中39%來自利差,而長期保障產品中利差占比僅21%,非長期保障產品利差占比高達80%。因此,隨著行業向著長期穩健方向發展,利差對保險新業務的影響占比可能進一步縮小,而保險公司要想獲取更多新業務價值,必須考慮如何提高其他差的價值。



通過對AIG的研究可以發現,國際成熟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普遍較為平滑,而這也應當是保險公司穩健經營的指標,投資收益率排除極端年份,應當以盡量保持平穩為目標。大起大落的投資收益率說明公司投資資產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08年金融危機之前,AIG總體投資收益率波動並不算太大,財產類業務整體維持在4.3%-6.2%,壽險養老業務維持在5%-6.4%。而同期國內保險行業平均投資收益率波動較大,為4.3%-12.2%,與權益市場關聯度更加明顯。隨著保險市場可投資金規模不斷擴大,保險資金應盡量以追求穩定收益為目標,而盡量避免投資高風險高波動標的。



行業啟示


AIG的發展歷程再次說明風險控制對於行業的重要性,即便強如AIG也差點覆滅於風險意識的松懈。但AIG幾十年的歷程,對於世界保險乃至中國保險的推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示範作用。對於承保盈利、費用管控和國際視野的追求,也正是奠定AIG帝國的基石。隨著國內保險行業監管縮緊,行業回歸長期保障、強化商業保險公司的補充保障職能是大方向。保險公司在越發複雜的金融環境中,將風險控制和穩健經營擺在首要位置也符合監管層和國情需要。


風險提示


監管升級利率調整政策不及預期等。(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44

中国电子书市场:繁华背后

1 : GS(14)@2010-10-03 11:36:28

http://www.nbweekly.com/Print/Article/11234_0.shtml
中国电子书市场表面热闹,却很少去思考一个尴尬的现实,对真正喜爱阅读的人来说,他们能通过电子阅读器读到自己想看的书吗?无论技术多么高超,背后平台资源如何丰富,书的核心永远是内容而不是载体,如果没有想要的资源,电子书再花哨对用户而言都等于零。
                    南都周刊记者_秦旺

电子阅读器产业链图

由结绳记事到纸质读本再到电子书,载体的变化似乎是必然的趋势。摄影_孙海

  8月11日,汉王科技副总裁王邦江领着下属,来到上海展览中心,这里正举办第四届上海书博会。但王邦江并不是来这里看书淘书,也不是来找出版社合作出书。他是来这里参展的,在15万册实体图书中,他们展示着新鲜、另类的“数字图书”。

  “异类”的并不只是汉王一家,世纪创荣的“辞海悦读器”、新华解放传媒的“亦墨”、盛大文学的“锦书”以及“oppo电子书阅读器”,都是这场传统出版物聚会中的神秘人物。

  当然,神秘总是能引人驻足一探究竟,无数人拥到汉王的展台前,体验着“电子墨水”E-ink屏幕无闪烁辐射,几乎与纸质书一般阅读的感觉,然后都很好奇地问王邦江同一个问题:电纸书真的会取代纸质书吗?

  IT时报记者赖真的目光,也被展会里的稀客所吸引,他本来看中一套上世纪90年代的老版《辞源》,但在不到200克的小小阅读器上,“用指尖轻轻划过,就能找到任何我想要的资料,”再看着重达10几斤的的四大本《辞源》,赖真心里默默地同特价《辞源》说了声再见。

  浪潮还是伪高潮

  在赖真参观完上海书展后33天,9月16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了一个类似于赖真的“举动”,鉴于互联网与电子图书的影响, 拥有126年历史,第二版高达750英镑,重达60公斤的《牛津大词典》将很可能不会推出纸质版本,而只是在网络上推出电子版本。

  连贝索斯都没想到,电子书的发展会如此迅猛,亚马逊在2007年推出的Kindle,不过是想拉动网上销售书籍的数量, 却不经意间开拓了一种新的IT产品——电子书阅读器。两年后,2009年12月,亚马逊统计结果更是惊动世界:他们的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了印刷书籍。

  2005年,美国CES展会上,E-ink公司的新技术——电子墨水屏,预先给这场变革埋下了火种,而采用了E-ink公司技术的Kindle,则是点燃全世界对电子书热情的那把火。中国最早感受到这场火焰力量的人,正是王邦江的老板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

  在Kindle推出后一年,汉王电子书面世,新产品的广告语生猛得吓人:“让读书人狂喜,让印书人跳楼!”当年汉王的营业额刚超过2亿元,刘迎建却敢用1亿元为新产品做广告,还让汉王电子书搭载神舟七号上天,可谓赚足了眼球。

  第二年,汉王销售量达到了50万台,今年顶着电子书阅读器的概念,汉王科技登陆深圳中小板。发行价定为41.9元,开盘当天股价飙升至77元。两个半月之后,股价竟升至175元。

  此时的中国电子书市场,宛如一座金矿,诱惑着各路淘金者纷至沓来。5月,中国移动来了,联合5家终端厂商将推出内置TD-SCDMA模块的移动电子书;8月,盛大发布Bambook,内测定价999元;9月,“社会主义样板村”华西村,高调宣布与老牌电子书阅读器易博士的母公司金蟾软件合作,共同运营易博士;接着,研究汉字显示技术的方正,旗下番薯网也制作出Yambook……

  领先者汉王在新进入者面前,反而倒显得有些弱势,王邦江上说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市场将因为竞争者的冲击变得越来越大。听上去,电子书的前景很美。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上海书展盘桓许久,赖真最终没有买下一台电子书,相反他花了两百多元买了纸质书,因为虽然有的电子阅读器内置了《辞海》,但并没有他想要的《辞源》,他买的几本书,也无法在任何一款电子阅读器上全部下载。

  这便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对真正喜爱阅读的人来说,我们能通过电子阅读器读到自己想看的书吗?无论技术多么高超,背后平台资源如何丰富,书的核心永远是内容而不是载体,如果没有你想要的资源,电子书再花哨对用户而言都等于零。

  而上海书展上众人围观的场面,也没给电子书们带来热销,《东方早报》的报道说最热卖的电子阅读器,不过平均每天销售出5台,对超过25万人参展的书展来说,这样的销售数据可谓惨淡。

  卖给不看书的人

  可是,既然电子阅读器对爱书的人魅力不够,何以汉王电子书在国内卖疯了?

  今年6月,清科集团举行的电子阅读器市场投资机会论坛上,主持曾问他与汉王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监张磊一个问题:“能不能用1分钟内,说服在座没有用过电子阅读器的人,让他们去买你们各自的产品。”

  主持人话音刚落,杨洪便拿起话筒,易博士的产品预装9000个围棋棋谱,一天看3个,可以看10年,另外易博士的产品预装了四大名著的连环画,“我们的屏幕相比手机等屏幕,大小和材料都适合看漫画,喜欢围棋和漫画的人都来买我们的产品吧。”

  张磊的答复则是,他认为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原因是他不想说服消费者,从纸张、手机转移到电子阅读器上,而应该潜心做好内容。杨洪说这个回答是避实就虚,“汉王的产品卖给了谁?他们是如何卖出去的?”

  杨洪说汉王电子书其实做的是礼品,在广告轰炸和暗示中,变成一个同脑白金类似但却在知识光环下,显得更有品位的礼物。“这是因为我们形象好,一个IT产品,技术新颖,内容丰富,确实适合于人们送礼。”王邦江默认汉王电子书,大多畅销于礼品市场。

  “电子书卖给不爱看书的人,这就是中国市场的无奈,我们也只能说,易博士的产品不是取代书本,而是取代纸张。”杨洪解释,他之所以宣扬易博士的卖点是棋谱和漫画,是因为这能给用户带来实际意义,电子墨水屏就是比纸张更好打谱,更好看漫画。

  换言之,电子书不为“书”而卖。

  这番怪现象的背后,是当下中国阅读兴趣的低下。《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披露说,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27.57万种、70亿册,但总产值却不到800亿元。更别提其中大约70%,是各类教材、教辅贡献的,出版业内部的说法,如果去掉教材、教辅,图书产业的市场规模只有200亿元左右,还不如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256亿元市场的规模大。

  而根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人大概只占到5%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远低于美国的平均每年50本。这让中国电子书市场相比美国,简直就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状况。

  《新华每日电讯》曾这样描述过美国人爱读书的场景——在美国随处可见“见缝插针”的读书人:无论是在喧闹的地铁站台上或是车厢内,还是在静谧的公园里;无论是在充满闲情逸致的咖啡屋,还是在等待远行的机场大厅,不少美国人都会手捧一本书。

  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就估计,到今年9月底,约有1100万美国人有望拥有至少一个电子阅读器。亚马逊自己的统计是,用户在购买了Kindle之后,购书量是原来的3.3倍。

  如果说电子书狂潮是不可避免的变革,那么美国是不愁没市场,可中国的问题是,我们去哪里找那么多人来阅读。

  改变之路

  在繁华的背后,中国电子书市场隐藏了种种不安。刘迎建坦言,礼品是需要具备新鲜感的,“电子书依靠礼品市场最多撑不过三年”,今年5月到7月,汉王的股价从最高的175元已跌至96元,跌幅45%,对有超过60%销售量来自礼品市场的汉王来说,他们风险实在太大。

  “我们已经在考虑,开发面对年轻人的时尚产品。”王邦江说,在上海书展上,他们推出了面向学生学习的电子书D21,最大特点是通过网络更新教辅材料,他们还开发出面向商务人士,能够自动向用户推送报刊信息、行业重大新闻和股票动态的产品。未来,汉王甚至在计划,开发一款9.7寸、彩色显示屏的电子书。

  为了抗衡苹果平板电脑的冲击,汉王还做起了自己的苹果电脑——TouchPad,王邦江明确表达说,TouchPad不是像iPad那样的大众情人,他们不屑于拿着时尚的iPad到处走,这不符合他们的严肃身份,“高端用户和高端市场,是我们未来必须坚持的方向,时尚和年轻的产品我们也会做,相当于我们将根据不同人群需要,推出多种细分产品。”

  将需求细分打造产品,完全符合汉王硬件终端商的考虑,这也是应付用户们阅读不足的办法。杨洪说易博士也想针对特定需求消费者卖产品,可是就吃亏在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渠道推广力量非常薄弱。

  这也是促成他们与华西村合作的直接原因之一。今年3月,在鼎和资本首席运营官唐浩夫的介绍下,他们找到了“金主”华西村,后者投钱投渠道资源,易博士负责技术,占领各种销售渠道,让易博士尽可能被有需要的人发现。

  不过,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却认为,盛大要做的不是小众生意。侯小强说,盛大旗下的几家文学网站,注册用户就达了3600万,日页面浏览次数最高时达5亿次之多,“没错,盛大文学内容资源最丰富的就是网络文学,但你看看我们的用户数,你能说网络文学是小众?”

  时代变了,中国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喜欢经典意义上的“读书”,他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那些玄幻、穿越、华丽、充满了想象、情节一波三折、能给读者强大刺激、能让人以身代入的作品,不管你如何看待,确实也培养了众多互联网时代的阅读者。

  所以,中国人不爱深度阅读的现状,对盛大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而盛大文学旗下几个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讲的是玄幻和神话故事,晋江原创网和红袖添香的内容则侧重女性,小说阅读网则更侧重青春校园类文学,榕树下内容主要为现实小说类。

  中国的Kindle?

  侯小强说,他们得抓住畅销书的命脉。盛大,这个中国网络文学的霸主,又想到了一个计划,将自己的玄幻、言情小说,拓展至整个流行文化中。这个计划的载体就是今年3月份推出的“云中书城”计划,盛大将自己的网络文学内容,向所有愿意合作的电子书厂商共享,同时为电子书终端厂商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

  与这个宏大计划一同实施的,就是盛大的“锦书”,但这个产品不过是盛大推销内容的接口,为的是通过产品,找到新的用户,到云中书城付费下载书籍。为此,他们眼花缭乱般收购了潇湘书院、期刊发行网站悦读网,甚至还包括有声出版领域的天方听书网。

  9月20日,盛大文学来到西安,他们要将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内容,引入、介入云中书城。这样的路演,侯小强说盛大还将陆续在全国各城市进行。

  最重要的一点是,盛大并非面面俱到收购内容。“我们将80%的精力,放在了20%最畅销的内容上,因为这20%的书创造着80%的收入。”比如,侯小强会想尽一切办法,搞到新京报畅销书榜单上大部分书的电子书版权。云中书城每周推荐书目,也是像郭敬明的《临界·爵迹》,或是《暮光之城》这样的小说。

  让用户的阅读再轻点,再零碎点,这也正是盛大想说的。不过这个做法也受到一些互联网人士的质疑,比如互联网观察者洪波,就认为起点中文网的确成功地培养了部分用户的付费习惯,但盛大过于高估了起点模式的普适性。在起点网上付费“等更”的用户,不见得会花钱下载一部完整的电子书。

  “年轻人愿意付费,是因为要催促作者早点写出下一个章节,然后向同样兴趣的网友交流,这无疑带有网络社区的性质。”洪波说锦书看起来,更像另一个“盛大盒子”,而非另一个Kindle。

  谋取畅销书会不会成为中国电子书发展的方向?这一点人们认为最有利的莫过于中国电信运营商,与美国的移动运营商相比,中国运营商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更强,有充足的资源与内容商谈判、建立下载平台并推广终端。

  如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平台刚诞生,就已经与50多家内容合作商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方正、浙江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盛大文学等,入库图书约为1万册,年底目标是入库图书5万册,内容合作伙伴100家,预计3年内完成入库图书50万册。

  但电信商的强势,很有可能让合作伙伴沦为附庸。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曾表达对中国移动的不满:“和中移动的合作中,中移动要拿到所得的60%,我们只能拿到20%,因为我们还要和作者再分。而一个用户两块钱就可以包月随意阅读,最后折算下来一本书就几毛钱,这是对知识的尊重吗?”

  事实是,中国的电子书产业要想诞生一个像Kindle一般的流行产品,难度大到超乎人们想象,首先他们得解决中国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其次他们得说服尽可能多的出版机构与自己合作,最后他们还得改造国民性,鼓励中国人多读书。

  如今,距离鲁迅提出改造中国国民性已经过去了85年,中国普通民众的阅读能力及兴趣却降低了不止一个几何等级,中国电子书要想真正大卖,而非因为技术和政策推动,显然不是一个坦途。厂商表面的狂欢与民众的真实需求之间的峡谷,也绝非kindle那般两三年就能填平。

  至少,目前看来,kindle还只是西方的奇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96

【文化籽】民間木雕館 重塑明清繁華

1 : GS(14)@2015-04-09 00:55:21

郭浩滿見現代水墨畫也「以萬論呎」,但五百年前工匠嘔心瀝血的木雕卻被當柴賣,於是十多年前開始搜尋這些繁華實證,從此上癮,甚至在中山闢私人木雕館藏愛。



【文化籽:鑑藝藏珍】在香港營運一家可持續的私人美術館,概念跟登上月球一樣遙不可及,除了有財力和毅力,你還需要跟藏品有緣,才能將美物盡收眼底。本港雲峰畫苑創辦人郭浩滿,幾十年來與中國水墨結緣,原來近十年還沉迷於中國木雕,輾轉入藏數千件寶貝,小至床頭吉子、花窗、雙面雕屏風,大至撐拱樑與柱之間的「牛腿」、千工床甚至雕滿瑞獸的天花板,近年還在中山闢了個面積二萬呎的私人木雕藝術館共諸同好。


走進中山南區一個新開發的住宅區,隱藏了一家「明清建築家居木雕藝術館」,那是郭浩滿的歡樂天地,樸實的磚牆和招牌很難想像別有洞天,「面積雖然不是很大,但算是補充了明清時期中國在世界富甲天下的實證,這五百多年相對繁榮安定期,西方最有錢國家是大英帝國,而當時中國的財富是她的六倍,從豪門大宅所用的建築材料足證東方繁華。」推開門,大大小小的木雕藏品湧現,各式各樣的花窗井然有序如名畫掛在牆上,大型的床框多得要層層叠起來,猶如俄羅斯女娃,「北京尚有幾十件震撼的木雕未運過來,起碼要十萬呎地方才夠放呢。」望着二萬呎的斗室,郭浩滿皺皺眉說,那是在香港望塵莫及的空間。這些都是他十多年來,花費二三千萬元地毯式搜索得來的心血,現在保守估值已升值十倍。花開富貴、竹報平安、福(蝠)瑞天降、八仙過海……種種吉祥口彩被匠師信手拈來,郭浩滿強調,「千工床、萬工房」,木雕藝術的家居建築是明清興盛的生活寫照,但他更欣賞前人巧妙地把數千年中國文學、典故、戲曲、風俗、家訓等內容融入建材中,與西方的金雕玉砌,多了一層境教意義,讓藝術館猶如一間具通識功能的《姑蘇繁華圖》實物館,「這種獨有的建築教育很珍貴,是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郭浩滿特愛大床長條屏上記錄先賢故事,指雕塑還寄託着人們對祖先的景仰與歆慕;另外四屏花窗竟然雕出了一個小鎮,包括以鳥瞰、平視等不同透視方法作地方誌同時作藝術創作,「上一輩人的學前教育、通識教育,全部不是從書本上,而是從床上的木雕開始的……」廿四孝故事、木蘭代父從軍、竹林七賢的事迹,通通被郭浩滿形容為文化滲透。



兩層子孫桶 謀殺女嬰

哪怕是一個洗腳盤,都能反映昔日大宅門裏的封建,男人地位高高在上,男人的洗腳盆除了比女人高,還是男人專用,女人只可服侍夫君使用,自己卻不能用。另外子孫桶的兩層設計,更是令人看到心寒,「中國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傳宗接代又是人生大事,木製的子孫桶通常分上下層,上層為嬰兒接生剪臍帶用,下層則放熱水用於洗滌,如生下來是男孩當然是喜,若生下來是女嬰,她將面臨被放下層熱水活活溺死的厄運,一個桶見證了多少人間悲劇,既是子孫桶也是謀殺桶呢。」郭浩滿是本地最早推廣中國現代水墨的畫廊之一,他愛收納年輕藝術家作品待其升值,不少已榮升大師的作品由數十元升值逾百萬,他愛這種考眼光的遊戲,也因畫導他入迷木雕,「明清家家戶戶收藏字畫,動輒價值連城,何以這些精工細琢的藝術建材卻不值錢當柴燒?」時維二○○二年,郭浩滿來到廣東三鄉,開始了奇遇,「一片有浮雕的床面只賣一千元,這明清木雕大床共有二十多個組件,都是大師水準,我再問沒有花痕沒有破爛的頂級貨,老闆說有但很貴,竟不過二千五百元,工匠無數心血最終時薪比建築工人還低,是失傳的絕活啊!」他看到了文化,更看到了商機,於是一頭栽進了木雕世界,從此中毒永不超生。



古代建築 面臨消亡境地

郭浩滿說,他自小喜歡雕刻藝術,愛篆刻和雕塑,曾經在香港大學欣賞過「世界十大中國文物收藏家」之一徐展堂的木雕收藏,留下深刻印象。徐展堂不但自設私人博物館,更先後向港府、香港大學捐贈大批珍貴文物。郭浩滿未有捐寶的志向,但笑指如有更好的東家,他願意整批割愛,「我自問收藏的質素比馬未都(著名收藏家)更有水準,但兩萬呎地方還未達到世界博物館規格,至少要八至十萬呎,現在已進入文化消費時代,但收藏都是講機遇。」當然,有得有失,他也有走漏眼的時候,文革後曾有一座內藏龐大木雕建築和家具的安徽古老大宅以五萬元轉手,有朋友勸他買下,當時他還未有深入考慮就走了寶。他續說,由於近百年中國社會經歷了戰爭、動盪和變遷,中國這些珍貴的建築木雕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摧殘。加上現代人對這些歷史上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認識及保護不足,更令這些古代的建築木雕藝術面臨消亡的境地。「昔日的成功人士和有錢人,他們要光宗耀祖,用大量資金或全副身家打造藝術豪宅,留給子孫福澤後人,一座座藝術大宅便建下來,無數藝術家與主人的心血,過億來打造,但藝術作品不是屋裏的配件,是文化產業留下來的珍寶。」郭浩滿坐在他最愛的明朝圈椅上說。



雕刻的題材和設計深不可測,以千工床為例,刻滿了兒孫滿堂、兒童遊戲等圖案,傳說還有胎教作用。

木雕館收藏了明清豪門大宅的遺物,郭浩滿欣賞立體浮雕時還當是中國歷史創意教材。

這金漆木雕擺件,足足鏤雕了《水滸傳》一百零八個梁山好漢,欣賞已夠花時間,何況雕琢呢。



層層叠的木雕床架猶如俄羅斯女娃,都怪館主的藏品實在太多了。

郭浩滿指,從不同雕塑中可以看到豪門望族的身份,例如位高權重的將軍,多喜歡在大宅中刻上英雄或封侯的故事,大財主會以錢財作主題,文人則愛優雅民間故事。

古時的子孫桶也是謀殺桶,見證了不少重男輕女的人間悲劇。



牛腿教育

眾多中國「藝術性建築材料」當中,郭浩滿獨愛「牛腿」,它是中國古建築中常用於樑與柱之間的撐拱,民間又稱為「雀替」。中國房屋結構的優點是,撐拱並不需要承受重力,因而成為古代工藝師們發揮技藝和創意的重要平台,你有你刻八仙過海,我有我雕博古瑞獸,令每個人的家居不致倒模一樣,而是各自各精采。郭浩滿特別收藏了上百件「牛腿」,等於是中國藝術的立體塗鴉牆,不少除了有藝術鑑賞價值外,還是立體的通識教育,後人每每抬頭,就能得到先輩的思想灌溉。



裝飾柱樑的牛腿雖然只是力學構件,但古人仍不放過小小空間,盡量表現藝術美感,使人感受到當時的璀璨繁華。




由於經濟繁榮,加上攀比心態,無數官員、富有人家和事業有成人士紛紛大興土木,令五百年前中國各地出現許多美侖美奐的宗祠、豪宅和建築木雕藝術。

徐展堂傳授郭浩滿的三大收藏心得

1.就算老手也別說自己是專家,要跟賣方說,我不懂但你別騙我,生意自然長做長有。2.不是精品別給我看,浪費彼此時間。3.只要價格合理,一口價成交,合理就是買家覺得值。



記者、攝影:鄭天儀編輯:劉健華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08/191039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